职业安全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安全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Huang Jianfeng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茂名 525000;华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广州 510641)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 525000,China;
Institute of Safety Science &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摘要: 归纳了本质安全的定义,阐述了本质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发展的状况,指出了现阶段本质安全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石化企业应该从工艺过程、生产设备、作业环境、人员素质、生产管理、评价方法等六大方面实现其本质安全化。
Abstract: It summarized the definition, the principle and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development of inherent safety. It fou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of inherent safety. At last, it proposed that the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should achieve inherent safety from six aspects―process engineering, production equipment, operating environment, personnel quality and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
关键词: 本质安全 安全评价 石化企业 石油化工
Key words: inherent safety;safety assessment;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petrochemical
中图分类号:TE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026-02
0引言
传统的危险管理方法是通过危险与人们、财产和环境之间的保护层来控制危险的。保护层包括对人员的监督、控制系统、警报及保护装置,还有应急系统等。该方法很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化学工业的安全记录[1]。但是在危险与受到潜在影响的人、财产和环境之间设立保护层也有很多不利之处,如建设保护层的费用高昂,还有后期的操作费用、安全培训费用及维修保养费用等。况且,保护层只是抑制了危险,并不能消除危险,有些失效的保护层甚至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本质安全成为了石油化工技术新的研究热点。
1本质安全的定义
本质安全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气设备防爆构造设计[2],这种防爆技术不附加任何安全装置,只是利用本身的结构设计,通过限制电路自身的电压和电流来预防产生过热、起弧或火花而引起火灾或引发可燃性混气的爆炸,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危险环境下电气设备的防爆问题,故这样的电气设备被称之为本质安全型设备。1977年,英国帝国石油化学公司(ICI)的安全顾问Trevor Kletz率先提出了本质安全的概念[3]。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 15236-94)本质安全定义:“通过设计等到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4]。
《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本质安全定义:“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5]。
我国石化行业对本质安全的定义:指通过追求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要求员工素质、劳动组织、装置设备、工艺技术、标准规范、监督管理、原材料供应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要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6]。
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CCPS)对本质安全定义:“本质安全就是营造一种安全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的生产过程中伴随的物料及生产操作里存在的安全隐患都已经被减少或消除,并且这种减少或消除是永久性的”[7]。
日本对本质安全定义:“它是指操作人员在使用或操作电气装置和机械设备的时候,这类装置或设备,无论从结构方面,还是从性能和强度方面均不存在危险”[8]。
笔者认为,从本质安全四大原理出发,设计可靠性高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并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主动的、全面的事故预防体系,使风险处于可控制、可接受的程度,就是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化就是将本质安全的内涵加以扩大,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生产系统具有完善的安全防护功能,系统本身具有相当可靠的质量,系统运行中同样具有相当可靠的质量。
2本质安全的原理
本质安全装置的实现原理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9,10]:最小化,替代,缓和,简化。“最小化”指减少危险物质的使用数量,或减少危险物质在工艺过程中的使用次数;“替代”指使用安全的物质或相对安全的物质来替代原危险物质,使用相对安全的生产工艺来替代原生产工艺;“缓和”指在不能最小化或替代危险物质时,应在安全的条件下操作,例如常温、常压和液态;“简化”指简化工艺、设备、任务或操作,使设备状况清楚避免复杂设备和信息过载,使设备有充足的间隔布局来避免碰撞效应,使不增加过量的附加安全装置以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
一套本质安全的装置,它具有设计合理,在事故中很少或基本上不产生破坏的特点。它从根源上减少或消除危险,而不是通过附加的安全防护措施来控制危险。它通过采用没有危险或危险性小的材料和工艺条件,将风险减小到忽略不计的安全水平,生产过程对人、环境或财产没有危害威胁,不需要附加或程序安全措施。它通过设备、工艺、系统、工厂的设计或改进来减少或消除危险,安全功能已融入生产过程、工厂或系统的基本功能或属性中[11]。这就是本质安全的实现原理。
3国内外发展现状
基于本质安全的设计思想早在1870年时就出现过,但它直到100年以后才被工程师们重视[12]。1977年12月14日,Trevor Kletz在英格兰的Widnes召开的英国化学工业协会年会上所提出的工艺和设备本质安全的概念[3]。1978年,Trevor Kletz发表了著名的文章《不存在的东西不会泄漏》[3],为本质安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后,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已成为美国、芬兰、德国等国家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对本质安全的研究包括本质安全理论、本质安全工艺、技术及应用方法、本质安全定量化评价工具等,从最初的设备、技术的本质安全向系统、管理层面的本质安全化发展。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本质安全的研究与应用[11],已取得一系列技术成果。在本质安全定量化评价方法方面,先后有PIIS法、INSET工具箱、ISI法、SHE法、I-Safe指数法、图形法、ISIC法、安全危险指数法、KPIS法、PRI法等;在本质安全应用技术方面,与清洁生产、模糊逻辑理论、事故调查理论、安全连琐系统SIS、工艺安全管理系统PSM等技术结合在一起,为构建石化企业本质安全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本质安全研究开展的并不晚,其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关于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我国除本质安全型防爆电气产品的开发外,近年来,煤矿、化工等行业也在积极探索本质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13]。在学术上明确提出本质安全概念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此后本质安全研究如雨后春笋,有大量学术。从文献资料上看,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第一,大多数期刊论文都是围绕本质安全的定义、以及它与传统安全概念的区别方面展开,有少数谈到了怎样建立本质安全体系和企业的本质安全模型;第二,主要是针对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展开研究,对煤矿企业怎样实现本质安全和怎样评价、考核本质安全系统有一定思路。针对石油化工行业实现本质安全的期刊较少,可见本质安全在石油化工行业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探索先进的适用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方法显得尤为必要。研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小危险的本质安全理论具有现实意义[11]。
4存在问题
本质安全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实践中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问题如下:
4.1 本质安全虽然在近十多年里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还有很多因素阻碍了本质安全的发展。一是本质安全的设计目的和传统安全概念里的目的大相径庭,前者至力于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当前工艺设备的危险,后者强调通过控制危险和运用附加装置减少事故导致的后果。二是企业对本质安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上本质安全的标准难以衡量,一家工厂是否应用了本质安全相关标准,能否达到本质安全,没有统一的检验标准和规范。目前石化企业都在强调本质安全,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案,这使推进石化企业的本质安全化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4.2 本质安全评价方法大多局限于早期设计阶段,而实际中在役的大量生产设备,是事故发生的主要位置,所以研究能促进现存设备的本质安全化的评价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对石化企业现有的装置和设备展开本质安全评价,促进它的本质安全化,还没有一套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理论标准。
4.3 安全是指综合的安全,很多方法只是从工艺过程的设计、设备的运行、毒素、布局等方面考虑本质安全,却没有考虑人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到人、物及环境间不和谐就不能保证系统本质安全化的事实。所以有些本质安全评价方法的参数不够全面,还有待提出一套综合的本质安全评价方法。
4.4 相关本质安全的应用技术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专业性太强,企业普通的安全技术人员难以掌握和实施。而且,石化企业已采取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来促进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如RBI技术,RCM技术,SIL技术,DNV的RAM技术(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等,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设备的可靠性,怎样把本质安全理论与这些先进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正是目前石化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5总结
本质安全方法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小危险,是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思想。但是,在当前科技水平下,石油化工企业真正的本质安全是无法实现的,危险源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应用本质安全的方法只能减小危险,而无法消除系统中所有危险。而传统的非本质安全方法强调控制危险,这对于存在各种无法消除的危险源的化工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控制危险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总结出一种基于本质安全的综合风险管理模型。
构建本质安全型石化企业从六个方面进行,即工艺过程本质安全化、生产设备本质安全化、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人员素质本质安全化、生产管理本质安全化和评价方法本质安全化。具体构想如图1所示。
5.1 工艺过程本质安全化工艺过程本质安全是本质安全型石化企业的关键,可运用本质安全评价方法,从根源上找出工艺过程中可能潜在的危险,从而从消除或减小工艺过程设计时未能考虑的危险。然后结合传统安全评价方法,找出系统中的危险源,增加安全措施,运用过程安全管理、风险管理计划等先进管理方法,把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5.2 生产设备本质安全化同样,可运用本质安全评价方法,找出装置或设备在设计时未能消除的危险源,适当添加保护层,使设备具有较完善的防护和保护功能,以保证设备和系统能够在规定的运转周期内安全高效地运行。同时,对设备实施风险管理,运用RBI、RCM、RAM、SIL、故障自愈调控等技术在设备层面上降低风险,这是保证工艺、防止事故的主要手段。
5.3 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即生产场所应确保职工的作业安全,在空间、气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主要通过本质安全的布局设计思想、“5S”管理、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等手段实现。
5.4 人员素质本质安全化人员的本质安全化,要求操作者有较好的心理、生理、技术素质,以减少误操作而导致的事故。加强本质安全化和法治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是实现人员素质安全化的根本途径。
5.5 生产管理本质安全化使生产管理从传统的“问题出发型”管理,逐渐转向现代的“问题发现型”管理,运用本质安全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事故预想、风险评价,从而做到超前管理、超前预防。建立和实施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TnPM,这是其它管理体系的基础;完善HSE管理体系,在操作层面上降低风险,这是实现生产管理本质安全化的基础和保障。
5.6 评价方法本质安全化引入全新的风险管理思想和策略,运用本质安全评价方法,查找系统中存在的固有危险源,结合各种防范措施和先进技术,增强石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达到本质安全化。
总之,从以上六个方面努力,结合PDCA模式持续改进,切实执行风险的检验、监测、控制和管理就能有效实现石化企业的本质安全化。
参考文献:
[1]付燕平.化工工艺设备本质安全程度评价模式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6.
[2]江涛.论本质安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05):4-11.
[3] Kletz T A. What you don't have, can't leak[J]. Chem Ind. 1978(May 6): 287-292.
[4]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局.GB/T 15236-94职业安全卫生术语[S].1995.
[5]国家经贸委司(局)发文安全,[2000]50号.《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S].
[6]许正权,宋学锋,李敏莉.本质安全化管理思想及实证研究框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3-83.
[7] Bollinger R E, Clark D, Dowell A M, et al. Inherently Safer Chemical Processes:a Life Cycle Approach[M]. New York, NY, USA: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1996.
[8][日]青岛贤司.安全用语事典[M].四川省: 四川省冶金局、劳动局, 1984.
[9]Amyotte P R, Goraya A U, Hendershot D C, et al. Incorporation of inherent safety principles in 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 2007, 26, (4): 333-346.
[10]吴宗之.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05):50-53.
[11]吴宗之,任彦斌,牛和平.基于本质安全理论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07):58-62.
[12]Lutz W K. Advancing inherent safety into methodology[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 1997, 16, (2): 86-88.
[13]田震.化工过程开发中本质安全化设计策略[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 4-8.
――――――――――――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资金安全 影响 关系
自2010年开始,我国新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当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需要将资金安全的保障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同时,在有关的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文件当中,也针对企业资产管理的工作要点进行了阐述与归纳,包括库存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存货在内的各种企业资金都应当推进并实现全面性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通过对企业资金进行风险管控的方式,除了能够确保资金的安全以外,还能够使企业资产的效能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企业资金安全与人力资源政策之间的相关性就在于:企业资金安全相关工作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关键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执行力,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源政策过于薄弱,此项问题导致大量的制度在落实过程中流于形式,企业也由此面临着大量的资产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展开对人力资源政策影响下,企业资金安全问题的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1. 人力资源政策基本定义
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指:为了能够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在此期间所使用的各种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法令、操作程序、方法,人力资源政策是贯穿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当中明确支持:企业在践行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对各类人力资源政策的合理应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得到满足。在人力资源政策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企业员工的聘用、培训(包括岗前培训以及在岗培训两个方面)、辞退、辞职等;(2)有关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奖惩、以及职位升降等;(3)其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政策内容。在根据以上内容制定人力资源政策的过程中,要求遵循五维模型如下图所示(见图1)。
2. 企业资金安全基本定义
企业资金安全方面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所占有的货币资金是否出现非法挪用的问题;(2)是否存在企业货币资金或实物资产被非法占用的问题;(3)企业实物资产以及存货是否出现被盗的现象。同时,在衡量企业资金安全性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当前的流动资产比率以及现金流是否处于稳定合理的状态下;其次,企业当前的短期流动性是否较强,是否不会对盈利水平产生不良影响。以固定资产为例,其安全性关系如下图所示(见图2)。
3. 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分析
结合以上有关人力资源政策以及企业资金安全基本定义的分析认为:两者之间所涵盖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将从多个方面对企业资金安全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企业资金管理相关制度、措施的落实需要人力资源政策在各个环节中为其提供安全保障。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有关员工的流动管理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员工的流动管理是人力资源政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企业新招聘的员工而言,无论从职业道德,从工作经验,从学历水平,还是从思想理念上来说都应当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契合,这也正是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所在。在员工招聘进企业后,专业性的培训是相当必要的,通过培训的方式,能够使员工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掌握工作期间的业务流程,以便更好的旅行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职责。
(2)有关员工的在岗管理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员工的在岗管理则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结构。这一环节中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员工的吸引力、保留度、以及激励水平,最终将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成与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薪酬福利管理体系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确保员工一心一意的为企业服务,避免企业利益被员工利用,最终达到保障企业资金安全的目的。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的角度上来说,在制定薪酬福利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对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报酬关系的考虑,特别是对于企业所占有的特殊性人才、高技术性人才,应当执行特殊的薪酬福利方案,使员工的发展空间更加的理想,加强企业的资金安全。
(3)特殊员工管理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这种特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员工所处的岗位关键;其二是员工掌握有企业重要的商业机密。这两种类型的员工与企业资金安全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执行人力资源政策的时候需要特别重视。
首先,从所处岗位关键的员工角度上来说,该岗位所执行的定期轮换制度以及强制休假制度与企业资金安全关系密切:岗位轮换是企业各个部门突破隔阂的重要方式,通过岗位轮换能够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能够帮助员工认识到自身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了解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中推行岗位轮换制度的方式,能够使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保障。同时,在与强制修建制度相互配合的条件下,能够使第三者介入关键岗位,检查该岗位员工阶段性工作是否合法、合规,研究其是否存在非法转移企业资金等行为,在相互监督的条件下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
其次,从掌握有企业重要商业机密的员工角度上来说,此类员工所执行的限制性离岗制度与企业资金安全关系密切:限制性离岗需要作为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落实,一方面确保此类员工在企业任职期间能够忠诚义务,格尽职守的保守企业商业机密;另一方面能够杜绝其在其他企业,特别是竞争企业兼职或任职的可能性,在与企业内部权责分配关系相联系的条件下,达到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的重要目的。
4. 结束语
企业需要通过完善人力资源政策的方式,将员工参与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员工工作潜力的发挥,保障制度的执行力,从而使企业资金安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从这一背景入手,本文围绕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以及资金安全方面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熊会荣.论如何完善会计管理保障企业资金安全[J].财经界(学术),2010,(9):173.
篇3
1、引言
按照我国辞海的定义,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更偏重于精神层面指人类的精神文明或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法的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狭义层面的文化。而企业文化、一般可看作是组织内共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影响一个组织中人的态度及行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的概念传入中国,渐渐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2、安全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安全文化是指对安全的理解和态度或是处理安全问题的模式和规则。从社会层面看,它指对人生命的尊重、对人价值的评价和对事故的恐惧。从企业层面看,它指一个组织在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共有价值观。从个人层面看,它指对他人、对家庭和对自身生命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总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该概念在国际上正式提出以后,逐渐地得到了各国政府、各大企业得重视和认可。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的强化,利用领导、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人们从被动地服从安全管理制度,转变成自觉主动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法”转变成“我要遵章守法”,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可有效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反过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又会促进安全文化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烟草企业的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工业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安全科学技术对安全的定义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和死亡,或者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从这个定义来看,安全不应仅仅是一个目标,更应该是一个努力的过程。安全生产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烟草企业也不例外。我是世界上最大卷烟生产国家,拥有60万烟草行业从业人员,年生产卷烟2560.38亿支,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切实提高我国烟草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我国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是烟草企业践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4、某烟草工业企业与安全文化
某烟草工业企业作为一个认真践行“两个至上”的负责任的大型国有企业,定位于发展成“全国烟草工业少数几个强势企业之一”,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多年以来都保持这良好的安全业绩,拥有着一套合理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社会以及员工对某烟草工业企业的安全业绩有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不发生工伤亡人事故的层面上,而是对工作环境、职业健康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目前技改搬迁正在进行,省外市场不断壮大、境外市场快速开拓的大环境下,会出现技改施工、厂区搬迁、新厂区启用、在外出差人员不断增多等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都将会成为安全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重难点工作。如何很好地应对这些新挑站,以更高效、完善的安全管理手段有效地保障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下工作,是摆在某烟草工业企业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紧急任务。目前、某烟草工业企业员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参差不齐,部门之间、班组之间、员工之间对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不平衡,以“保障安全、成就幸福”为核心理念的安全文化尚未深入到公司各级员工的思想中;企业主要采用有形的安全管理方式,往往采用强制手段与处罚措施,解决暂时的安全矛盾,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容易激化,被管理者存在逆反心理,未充分发挥企业安全文化的无形管理作用;公司开展的部分安全工作阶段性强,偏重于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作用,全员性与全阶段性规范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文化的全面管理作用有效发挥不够;公司存在依靠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偏重于基础设施等硬件投入,对安全文化建设等软件有效投入相对不足,某烟草工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待上一个台阶。
5、结论
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是践行烟草企业“两个至上”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是实现成为“全国烟草工业少数几个强势企业之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安全文化的建设作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烟草工业企业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维明,曾安,瞿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员工的安全行为转变-杜邦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安全文化与小康社会[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2]方东平,陈扬.建筑业安全文化内涵表现评价与建设[J].建筑经济,2005,(268):41-45.
篇4
关键词:餐饮业 食品安全 现状 控制方法 措施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何时何地食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存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如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会选择到餐馆就餐,这也使得我国的餐饮业日常繁荣,然而,时下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也成为政府及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当前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现状作了简要的阐述,提出了控制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并就如何提高和完善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以期对我国当前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借鉴与帮助。
一、概述
1.餐饮业定义及特点
对于餐饮业的定义,不同国家对其有不同的释义,欧美国家对其的定义为“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餐饮服务机构”,而在我国,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的定义,餐饮则指在一定场所,对食物进行现场烹饪、调制,并出售给顾客主要供现场消费的服务活动。它主要分为旅游饭店、餐厅、自助餐和饭盒业、冷饮业和摊贩五大类,具有一次性、无形性、差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2.食品安全定义及特点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或食物的种植、养殖、包装、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威胁或损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导致食用者病亡或者危及食用者及后代的隐患,它既包括食品的数量安全,也包括食品的质量安全,还包括食品的可持续安全。在我国,相关法律对于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是: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人体所必需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味、香、形等感官性状。
3.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因素
大体说来,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环境的污染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用药;三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四是食品包装不合格;五是假冒伪劣食品的出现;六是消费者不清楚食品安全的程度;七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而带来的潜在影响。
二、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1.食品原材料安全问题突出
大体说来,食品原材料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餐饮企业的原材料渠道多样化,农贸市场、街头巷尾、早市夜市都能买到不同的食品原材料;二是由于食品原材料尤其是散装原料采购回来以后,企业在验收原料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餐饮企业在原材料的验收工作上存在漏洞;三是餐饮企业食品原材料储藏食品原材料时未能做到分类储藏,有的企业甚至存在没有专门的储藏室、冷库温度过高或过低等众多问题,从而导致在原材料中出现问题。
2.餐饮企业食品生产和服务中工作不到位
许多发生在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发生在制作食品和服务消费者的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食品原材料在初加工到服务人员上桌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符合规定的操作,比如餐具的存放不规范、员工的卫生意识不强以及消费者在餐饮上的安全意识不高等方面,此外餐饮业的门槛低的行业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相关部门对餐饮行业的监管难度。
3.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威慑力
当前,我国对由于违反食品卫生规定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够,缺乏监管应有的力度和威慑力。相较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尤为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威慑力是微不足道的。
4.法律监管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这一领域的立法有包括《农业法》、《产品质量法》、《商检法》等近20部法律、150个部颁规章、40余部行政法规以及几千个食品标准,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由国家、行业、部门和地方制定颁发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体系。然而由于我国所实行的是分段立法,一些法律法规条款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一些法律规定比较原则和宽泛,缺少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从而给执法留下了,导致法律监管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5.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由于我国餐饮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餐饮行业从业人员需求出现用工荒的矛盾现象突出,从而使餐饮业长期处于就业门槛低的状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全国餐饮从业人员已远远超过2200万人,大多数从业人员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少必要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以及食品安全法律知识,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卫生态度以及行为水平急需提高。
三、控制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
针对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为有效控制我国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笔者看来可从以下二个方面加以改善。
一是实施良好的生产、卫生规范。良好的生产规范简称GMP,良好的卫生规范简称GHP,二者是我国制定的以保证卫生安全作为重点的卫生规范。良好的生产、卫生规范的有效实施是控制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的最基本方法,必须落实实施。
二是在餐饮行业中推行五常法管理。起源于日本的五常法的基本内容是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五个管理项目,它是一种对生产现场管理的实用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倘若在餐饮行业的卫生管理中引入“五常法”,可以提高餐饮企业自身的卫生管理水平,改变行业中存在的不良操作卫生习惯,从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提高和完善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措施
由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很好的成就,为此我们可以在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和完善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相关举措,就笔者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来实施。
1.加强对食品原材料的管理
当前,餐饮食品原料大部分是从农田直接到餐桌的,不经检验的现象严重。为此,必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卫生性控制和管理,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任务。要通过采购要规范,要索票、索证,或是大型餐饮企业 可建立自己的农田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方式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2.强化餐饮企业的自律意识
相关部门要加强餐饮行业的责任意识,使其自觉遵守食品操作行为,自觉把食品安全放在生产过程的首要位置。要督促餐饮企业完善自检系统、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加大对自检系统的投入,对餐饮行业中的各项环节的自检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
众所周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各国保障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根本和最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要在加强立法的同时严格执法,与此同时还要强化信用管理。
4.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结合餐饮业的从业特点,相关部门既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能力培训,又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与此同时还要要求企业加强自身管理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此从总体上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食品安全法制意识。
五、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形象、关乎民众生活,餐饮业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为此我们必须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和提高我国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保证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沈晓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简析与对策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2005(04)
篇5
2004年9月,国际劳工组织和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办的“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上,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把提高就业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把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当前就业质量问题是整个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世界性问题。
国外对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多数偏向于“人本关怀”,指标里大部分都是测量工作单位对职工的福利、安全与待遇情况,如:
欧洲基金会认为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应包含职业和就业安全、健康和福利、工作和非工作生活的和谐、技术发展等四个方面。
Beatson通过反映劳动—回报关系的经济契约内容和反映雇主/雇员关系的心理契约内容来衡量就业质量。
Morton运用10个指标对加纳的微型和小型企业的就业质量展开了研究,这些指标分别是安全和健康、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劳资关系和结社自由、学徒剥削、保税和童工、薪酬、工作时间和休假、男工和女人的平等机会、职业安全、社会保险等。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
程蹊、尹宁波从劳动就业环境、就业者的生产效率和劳动就业对经济生活的贡献程度来界定就业质量。劳动就业场地的安全卫生状况、就业者的劳动权益、工作的稳定程度和就业者的个人发展前景等是就业质量的常用衡量指标;劳动生产率高,就业的质量就高,反之,就业质量就低;如果某种劳动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就可以认定它是高质量的就业;相反,如果劳动就业使经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就是低质量的就业。
马庆发认为,就业质量一般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四大方面,具体体现在职业声望、职业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职业锚、专业方向与职业的适应性、人职匹配等方面。
李军峰认为,就业质量与体面工作有密切的关系。
以上国内外专家分别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就业质量的定义,都很有见解和价值,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若干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的因素:
就业质量和是否尽快找到就业岗位相关。能否尽快找到就业岗位,这是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首要指标,如果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岗位,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找到工作,就业质量显然就不可能高,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职业院校教学的失败。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工作是否对口相关。我们这里所说的工作对口主要是大类专业对口,如果毕业生的实际工作与所学专业的距离很大,这就意味着,一年或者更多时间的专业教学不见成效或者效率低下,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都得从头学起,这种状态下的就业质量一定也是较低的。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工作是否稳定相关。工作跳槽是不少年轻人的常事,鉴于引发跳槽的原因很多,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判断跳槽的好坏,但是频繁的跳槽,那就肯定不是好的举措了,一定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了。就企业来说,企业并不欢迎频繁的跳槽者,至少他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是否得到晋升发展相关。能够在众多的员工中被企业家慧眼首先看中,显然这是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肯定,晋升和发展,是就业质量最重要和最显著的指标之一,是被很多青年人尤为看重的因素。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薪酬收入多少相关。在同一区域和同一行业,薪酬收入的多少显然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正相关。企业家往往是看毕业生对企业的贡献大小而给予相应的薪酬,一般来说,对企业贡献大的薪酬收入就高,反之就低。当然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行业,还不能仅仅只看绝对的薪酬收入,而需要对薪酬收入作相对比较分析。
篇6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待遇。”《劳动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炭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从业人员在获得劳动保护和防护用品、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身自我保护和紧急避险等方面的安全生产权利,也有相关规定。总的来说,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较好地得到了法律保障。
但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比较低。我国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保护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缺乏法律规范,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和业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以牺牲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甚至生命为代价,剥夺、限制、侵犯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的现行法律规定比较原则,权利保护的广度和力度不够。二是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和维护权利的意识较差。许多从业人员不知道自己应有的权利以及如何行使、维护自身的权益。三是一些业主利用有关法律规定不健全,故意规避法律,剥夺、侵犯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有的老板与从业人员签订非法的“生死合同”,利用貌似合法实为非法的形式剥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四是侵权责任追究的规定不明确,难以依法监管。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不相容,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社会主义法制精神不相容。因此,要真正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必须通过相应立法加以确认。
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基本权利
《安全生产法》第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法律赋予从业人员有关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的基本权利,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
(一)享有工伤保险和伤亡的求偿权。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作业过程中是否依法享有获得工伤社会保险和民事赔偿的权利,是长期争论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而由此引发的纠纷和社会问题极多。《合同法》虽有关于从业人员与生产经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规定,但没有关于载明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享受工伤社会保险事项,没有关于从业人员可以依法获得民事赔偿的规定。由于对事故受害者的抚恤、善后等经济补偿的法律规定很不完善,很多生产经营单位没有给从业人员投保,现行的抚恤标准较低,不足以补偿受害者伤亡的经济损失,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一旦发生事故,不是生产经营单位拿不出钱来,就是开支没有合法依据。许多民营企业老板一走了之,或是“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把“包袱”甩给政府,最终受害的是从业人员。
《安全生产法》明确赋予了从业人员享有工伤保险和获得伤亡赔偿的权利,同时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义务。《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第四十八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人员,除依法享有获得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第四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此外,法律还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该协议无效,并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以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安全生产法》的上述规定,明确了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从业人员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和伤亡求偿的权利。法律规定的这项权利,必须以劳动合同必要条款的书面形式加以确认。没有依法载明或者免除或者减轻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是一种非法行为,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社会保险费和给予民事赔偿,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义务。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免除该项义务,不得变相或者以抵押金、担保金等名义强制从业人员缴纳工伤社会保险费。
第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从业人员首先依照劳动合同和工伤社会保险合同的约定,享有获得工伤赔付的权利。受害者除了依法获得工伤社会保险补偿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应当给予赔偿的,从业人员或其亲属有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民事赔偿的权利,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履行相应的赔偿义务。否则,受害者或其亲属有向人民法院和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
第四,从业人员获得工伤社会保险赔付和民事赔偿的金额标准、领取和支付程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从业人员和生产经营单位均不得自行确定标准,不得非法提高或者降低标准。
《安全生产法》的上述规定,彻底否定了所谓“生死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生死合同”的实质是私营企业老板利用法律不够健全和从业人员的无知和无奈,逃避因事故造成的从业人员伤亡的经济赔偿责任。这是严重侵犯从业人员人身权利和经济权利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查处。
(二)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的知情权。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从事矿山、建筑、危险物品生产经营的和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着各种对从业人员生命和健康带有危险、危害的因素,譬如接触粉尘、顶板、突水、火险、瓦斯、高空坠落、有毒有害、放射性、腐蚀性、易燃易爆等场所、工种、岗位、工序、设备、原材料、产品,都有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可能。如果从业人员事先知情,就可以加强自我保护,遵守规章制度,避免事故发生或者减少人身伤亡。《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事故应急措施。要保证从业人员这项权利的行使,生产经营单位也有义务事前告知有关危险因素和事故应急措施,否则就侵犯了从业人员的权利,并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安全管理的批评检控权。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状况尤其是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和事故隐患最了解、最熟悉。只有依靠他们并且赋予其必要的安全生产监督权,才能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一些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问题熟视无睹,不听取从业人员的正确意见和建议,使本来可以发现、及时处理的事故隐患不断扩大,导致事故和人员伤亡;有的竟对批评、检举、控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问题的从业人员进行打击报复。针对这些问题,《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有权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
(四)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出现企业负责人或者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和强令从业人员冒险作业的现象,由此导致事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法律赋予从业人员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不仅是为了保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是为了警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自觉照章指挥,保证安全。
(五)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由于生产经营场所的自然和人为的危险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经常会在生产经营作业过程中发生一些意外的或者人为的危险情况。譬如从事矿山、建筑、危险物品生产作业的从业人员,一旦发现将要发生透水、瓦斯爆炸、煤和瓦斯突出、冒顶、片帮、坠落、倒塌、危险物品泄露、燃烧、爆炸等紧急情况并且无法避免时,首先要保护现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前款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从业人员在行使这项权利的时候,必须明确四个问题:一是危及从业人员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必须有确实可靠的直接根据,该项权利不能滥用。凭借个人猜测或者误判而实际并不属于危及人身安全的所谓“紧急情况”除外。二是紧急情况必须直接危及人身安全,间接或者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不应撤离,而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三是出现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首先是停止作业,然后要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采取应急措施无效时,再撤离作业场所。四是该项权利不适用于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从业人员。譬如飞机驾驶人员、船舶驾驶人员、车辆驾驶人员等,根据有关法律、国际公约和职业规范,在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他们不能或者不能先行撤离从业场所或者岗位。
设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义务的必要性
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从业人员依法享有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定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由于从业人员违章违规操作引发责任事故的最多,其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从业人员的法定安全生产义务不明确,无法可依。二是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差,责任心不强,违章违规操作。三是从业人员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追究的依据不足。四是有关责任追究的法律规定较轻,不足以震慑违法者。因此,有必要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义务和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具有四个作用:一是明确了安全生产是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法定义务。二是从业人员必须尽职尽责,不得违章违规摔作。三是从业人员不履行法定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四是为事故处理及从业人员责任追究提供了依据。
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基本义务
《安全生产法》设定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基本义务,主要有四项:
(一)遵章守规,服从管理的义务。从业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业人员必须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生产经营单位有权实施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服从。依照法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二)正确佩带和使用劳保用品的义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的劳动防护用品,避免或者减轻作业和事故中的人身伤害。但由于一些从业人员缺乏安全知识,认为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没有必要,往往不按规定佩带和使用或者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由此引发事故。比如煤矿矿工下井作业时必须佩戴矿灯用于照明,从事高空作业的工人必须佩戴安全带以防坠落等等。有的从业人员虽然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但由于不会或者没有正确使用而发生人身伤害的案例也很多。因此,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是从业人员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这是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全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需要。
篇7
大家好,我叫XXX,是电务公司无锡地铁一号线的一名普通职工,很高兴公司团委能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我想通过我这些年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谈一谈我对企业一线施工生产安全的几点认识和看法,有不足和欠妥当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安全的口号我们每天都在讲,安全的故事我们每天都在说,可是,每天仍然不断地有安全事故的发生。归咎原因是安全意识的淡薄,以及消极的人生观。
安全首先应该是一种认识
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我,第一次参加工作就来到了十九局电务公司的朔黄铁路项目。还没有完全脱离学校稚气的我,已经跌跌绊绊的闯入了社会,从一名普通的信号工开始了我的铁建职业生涯。也正是在那里,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为天”。
安全是什么,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定义。在学校,安全是远离所有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在企业,安全是效益、安全是生命。在我入职的第一天,我学到最多的不是什么岗位技能,也不是什么职业道德,而是如何规范使用防护用具,如何在突况下紧急避险等安全常识。清晰地记得安全总监讲的那句“宁可整天被安全员骂着走,也不让家人哭着来!”那一幕幕违章操作带来的血淋淋的教训,一个个小小的隐患引发的惨难,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每一个事故的背后都是一次安全意识缺失的反面教材,每一次惨痛悲剧的发生都为我们敲响一次安全的警钟。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除了惋惜我们无力挽回,但我们能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从自身做起,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施工工序,增强岗位技能,只有能够直面正视生命的脆弱,才能居安思危,常备不懈。
安全其次应该是一种态度
参加工作这些年来,我先后参与了朔黄铁路、渝怀铁路、华福隧道、北京地铁五号线、沈阳地铁一、二号线等线路的施工,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项目的总工,在这期间我担任过安全员、安全协管员、队长等现场的管理职务,那时的工地上安全工作事无巨细,每天四处巡视,查找和排除安全隐患,检查各项施工工序、防护用具以及各个施工工地的用电安全等情况,每一项我都要反复检查多次,以防出现纰漏。一位老职工曾经发自肺腑的说过:“违章操作等于是在自杀,放任隐患不排除等于是在谋杀”。面对很多年轻的新职工身上马虎、懈怠、无所谓的散漫情绪,我也一定会不顾情面的进行批评指正,帮助他们克服麻痹侥幸的心理,确保自身和他人的人身生命安全。正因为我对生命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所以倍感珍惜。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更加丝毫不敢放松警惕。
安全最终应该是一种责任
安全就是要让所有的职工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使命的去完成各项施工生产任务。安全是企业效益的保障,更是企业长久活力的剂。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理所当然的要维系好肩上的这份荣耀,始终坚持把“安全”作为企业最大的效益和永恒的主题,并持续健康的将它长久的传递下去。只有真正从内心去重视安全、关心安全、并为之不懈追求的时候,安全才会以不断的惊喜回馈给我们的企业和个人。
安全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除了内在的驱动外,更要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安全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对杜绝侥幸心理,及时制约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目前所在的XX地铁一号线项目在严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项目上每个人都签订了“安全生产包保责任状”,使得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由安全总监和安全员组成的安全检查小组每天对各施工作业点进行蹲点作业排查,晚餐后半小时的职工加油站活动定时汇总各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形成书面纪要。由公司团委协助举办的“青年给力安全、协助管理有则”活动,极大地带动了一批青年志愿者充实到施工一线的安全协防工作中,更加提高的全员的安全积极性和热情。正是因为安全责任落实到项目的每个人身上,使得人人有责,安全共管。自项目组建至今,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如履薄冰的压力,同时也是我们坚持将安全工作进行到底的动力。
篇8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 石化企业 安全管理
石化企业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企业,但是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有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情况,是一个危险性很高的职业,在生产过程中程序很复杂、工作强度很高,稍微不认真就可能会发生事故,企业财产和生命很可能造成损失,后果很严重。我们在努力打造安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保障不必要的损失,促进安全管理的有效进行。
一、了解安全文化的概念和石化企业现状
“”在企业当中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保障工作人员安全的集体思想意识。也可以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推进社会前进的方法和重要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石化企业发生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了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很重要的力量。中国原油一次加工已经达到5亿吨/年,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在过去的十年里是中国能力增长最大、速度最快的几年。我国已经形成了17个千万吨炼油基地,在这17个基地中,大连的石化产量达到2500万吨。还有就是外资公司在我国炼油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石油资源分布的有限,中国石化的炼制厂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中南两个地区,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随着国际化的深入,中国石化企业的发展潜力很大。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企业以传统的模式转向了以市场为主导,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道路上来。但是企业的竞争很激烈,加上瞬息万变的市场,很多企业从利益的角度分析,重利益,轻安全的思想。对安全工作管理产生了松懈,甚至企业撤销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导致一些企业事故发生的几率很好,比如,2003年重庆一家企业硫化氢中毒死亡;2004年发生重大矿难事故等很多因为安全意识不高或者说根本没有安全机制的保障造成的人员安全的问题。事情的背景就是没有把安全文化建设落到个人,致使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高,不安规则制度做事,最终造成不幸的事情发生。所以要大力提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全方位提高工人素质,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才能消除安全的隐患。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安全的保障是很重大的任务,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建设是很有必要并且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三、安全文化建设在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石化企业中的安全管理是企业上层对员工安全考虑,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方式。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的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企业可以很好的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安全文化建设在石化去安全管理中有以下几个积极作用:
1.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安全管理防范意识
石化企业的工作内容的风险很高,石化企业要通过很多的途径来减少工作风险,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让员工们真正的领悟到安全的重要性,当员工在思想上被潜意识接纳之后,防范意识自然就能提升,作为言传身教的员工的管理者也受到感染,增强防范意识。有效的落实安全文化建设让每个环节都有安全文化建设的监督,让企业的管理更安全。深入到员工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让企业的生产井井有条,做到安全文化建设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达成一种思想上的领悟,才能真正增强安全管理防范意识。
2.可以更好的形成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石化企业发展从头到尾,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在某个时段发生的事情。安全文化其实就是工作人员内心对安全的一种意识,安全文化建设能够使管理者管理意识更加的清晰,使员工更好的规范化。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形成一种长期的安全管理机制,只要企业形成了这种管理意识,如果安全文化建设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一种常规化的意识,企业才能形成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树立员工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念
要想搞好安全管理那就要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要正确认识安全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价值和在树立正确安全生产观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很好的相结合在一起,将安全意识渗透到企业精神当中去,重视安全培养,从中发挥安全管理中的强大力量,促进安全管理有效健康的发展。
四、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1.健全的组织管理
企业要有健全的机构,和管理理念,让职工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跳动职工的积极性,是员工投身到企业安全管理中去。提高安全管理的组织效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把安全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2,适当的实施安全考核,把安全绩效考核与员工的工资联系在一起,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来做到让员工提高安全意识;3,成立一个安全委员会,内容明确安全管理的分工和职责,这样有效的防止风险的发生。
2.树立企业的安全理念
企业要把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营造出一种人人安全的良好氛围。要规范安全手册规章制度,人人一册,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做到让职工认同安全手册,从而全面避免不良的事情发生。
五、总结:
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多企业认识到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所在。经过企业的共同努力,探寻到一套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体制,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让员工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做到工作部松懈的同时安全警钟长鸣的一个良好状态,降低事故发生,最后推进安全生产机制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为石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克林.浅谈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2,12(9):54-56.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5;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48-03
1 引 言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该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之产生的还有家政服务这一行业,在该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大多都是来自农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打工妹或者是城乡中的一些闲置劳动力。鉴于这些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他们通常没有采取法律形式维护自身安全的意识,也没有在工作中向家政服务机构需求五险一金的意识。这就导致现在社会上家政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逐渐建立了以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社会公益法等组成的社会法保障体系。该体系旨在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本文我们将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性质、意义、在保障服务员的权利优势等方面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2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环境正处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使得更多的人投入到工作的竞争中,而将家中的诸多事宜交给家政人员去做,这也促使了家政这一行业的迅速出现和发展。家政行业作为新兴的行业,从整体上来说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给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有问题不断地呈现出来,诸如进行家政的人员经常会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雇主可能要求其做一些高危的工作,也可能在家政服务员遇到疾病时还强迫其工作而不让其接受及时的救治。另外,家政服务人员在进行工作前和雇主签订合同的意识薄弱,即使签订合同,合同的内容往往也只局限在薪酬和工作时间上,对于安全问题没有形成正规的水平文件。再者,家政服务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
3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基础知识
劳动安全权就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对于人身安全和健康获得免受职业伤害的权利,这个权利通常也成为职业安全权利。
所谓的家政就是劳动者从事的帮别人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伺候老人、管理家庭琐碎事务等的工作,这些劳动同样也属于职业劳动的范畴。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安全权,从性质上来说是属于社会权利的,并且它是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权利的一种。我们之所以将家政服务员的这种权利称为劳动安全权是因为家政服务员所从事的劳动工作和劳动法中定义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家政服务的劳动和其他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说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利和其他的劳动安全权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是劳动就会涉及安全问题,也就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人身安全和健康免遭工作伤害的权利。家政服务和其他的劳动一样在劳动过程中也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说家政服务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应当受到法律对其人身安全和健康的特定保护,即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4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安全权在维持经济社会秩序,促进我国经济稳步高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政服务作为现在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一项重要劳动,其安全权利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具有特别的意义,现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1)通过社会法直接明确的规定了家政服务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社会责任符合社会对于权利的要求和规定。我们知道社会权利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受助权、社会公益增进权和社会安定维护权三大类别,这些权利的详细方面包括就业权、健康权、安全权等各种权利。家政服务员安全权是家政服务这一特殊劳动行业的安全权利,也是社会权利的一种,应该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受到社会法保障的安全法明确地规定了家政服务员应当在哪些方面享受权利,以及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履行哪些义务。对于维持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业的安全和以正常秩序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2)通过社会法的保障家政服务员安全法在市场经济中对于社会具有协同的作用。由于社会主体之间对于劳动安全的帮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导致现在的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引发了经济背景下社会的严重不协调。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社会各个刚面变得更加和谐。使得社会相关主体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让家政劳务人员受到工作方面的威胁降低。家政劳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威胁极大地降低了,这样不仅促进了家政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社会整体发展的协同效应。
(3)家政劳务员安全权的社会法保障界定了家政劳务人员受保护的范围,并且给社会相关主体相互帮扶的机构带来了创新的元素。如果家政劳务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那么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会受到相应的威胁。这不仅不能够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法的保障使得从业人员的安全问题得到保证,它界定了安全权的范围劳务员能够知道自己受的什么权利受到保护。同时社会法的保障为社会相关主体的帮扶机构提供了创新的元素。
5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给当今的经济发展贡献了相当重大的力量,但是家政服务引起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诸如服务人员和雇主之间的官司纠纷、家政劳务员的理赔问题、事故间的责任承担问题等。目前,关于家政劳务员的安全问题的社会保障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自己关注的重心集中在民法的角度,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怎样处理好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过程中和雇主之间发生的事故纠纷和人身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前和就相关服务事项签订的合同条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家政服务的安全问题纳入到民法的保护范围内。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无疑是将问题看得太过简单了,事实证明仅靠简单的民法是很难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保障。首先,仅靠民法合同的约定在没有问题发生时合同条款的实施缺乏自觉性和可靠性。其次,合同的内容往往不是面面俱到的、家政服务员定制的,统一的合同可能不适合具体的用户,在出现问题时才明白合同内容的不完善。再次,民法对于安全的保障在救治之前是空白的,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生病或受到意外伤害时往往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伤病变得更加严重,对于这种拖延救治的行为民法没有做出规定。这就导致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在该阶段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对于家政服务员安全保障的范围过于狭隘,其往往将责任限定在服务员和雇主之间,而忽视了中间中介机构的一些行为给家政服务员带来的伤害。
面对民法保护的局限性和家政服务人员面临的诸如犯、性骚扰、伤病滞后治疗、受虐待的众多问题,对于家政服务员的社会法保证就显示出了其极大的优势特征。首先,社会法的保障能够联合相应的社会主体进行家政服务的联合保护,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即时高效的解决。例如,可以采用社区这个主体,让其对于社区内的家政服务员进行登记,并经常采用电话或者上门访问的形式询问服务人员的状况。其次,社会法的保障能够确保家政服务中间环节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社会法通过设立中间监督机构的形式,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中介组织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法可以说能够调动社会相关主体从多个方面解决家政服务员面临的问题,确保了家政服务员的劳务安全。
6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知道家政服务对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事关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首先,应该不断完善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的法律保障,在相关的劳动法、社会公益法、社会安全法等法律上,增加家政服务员劳动知情权、检举控告权、紧急避险权、拒绝高危作业权、医疗卫生权和寻求救助权等,使家政劳务者的安全问题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家政中介机构和优秀家政服务员雇主的评选,给予获奖者相应的经济奖励。这样在媒体的号召和经济激励的情况下,就能够使相应的社会群体关注家政服务这一行业,群众的力量相应的也会降低家政服务问题的出现和促使问题得到及时高效地解决。
再次,组织社会机构例如家政维权机构、工会维权机构,对家政工作进行调查和监督,切实保障家政服务员的权利能够得到实施。在事故面前其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得到切实的保障。
最后,社会相关的主体和机构直接深入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的保障中,参与其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的救助和维权中。这些机构和主体有物业、医疗等服务机构、基层政府组织、劳动监管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和新闻媒体机构等。这样就能通过群众的力量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权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璟.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的法律构想之初探[J].社科纵横,2010(3):66-67.
[2]张新民,杨茂.家政服务员劳动权益的社会法保护机制的几点思考[C]//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20-228.
[3]庄晓伟,黄学文.论我国转型期的劳动权性质[J].法制与社会,2008(24):202.
[4]金磊.公共安全背景下的安全社区建设[J].现代职业安全,2010(7):106-110.
[5]汤黎虹.协同论——社会法的理论基础初探[J].当代法学,2008(6):78-83.
篇10
关键词:网络安全 防范
1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的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和采取的技术的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显露。”美国国防部国家计算机安全中心的定义是:“要讨论计算机安全首先必须讨论对安全需求的陈述。”由此衍生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即: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软件、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得到保护,使之不受到偶然或恶意的破坏。其具体含义也会随着使用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不同。从普通用户立场来说,他们所认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就是保护个人隐私或机密信息,以免受到他人的窃取或篡改;就网络提供商而言,他们不仅要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还要考虑自然环境例如火、电、水、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事件给网络运行带来的破坏。
1.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 据了解,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正受到日益严重的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诸如网络的数据窃取、黑客的侵袭、病毒,甚至系统内部的泄密。很多人对网络安全的意识仅停留在如何防范病毒阶段,对网络安全缺乏整体防范意识,正因为如此,我国许多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网络均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攻击,公安部门受理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案件也在逐年增加。尽管我们正在广泛地使用各种复杂的软件技术,如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服务器技术、信息加密技术、防病毒技术等,但是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网络安全都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何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策略
2.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最初是针对Internet网络不安全因素所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顾名思义,防火墙就是用来阻挡外部不安全因素影响的内部网络屏障,其目的就是防止外部网络用户未经授权的访问。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防火墙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相应的安全策略针对网络之间进行传输的数据包例行检查,只有在数据包通过安全检查的情况下才允许使用网络进行通信,也就是说在防火墙的运行之下网络的运行处于被监视状态。按照防火墙使用的相应技术类型,我们能够把它分为:包过滤型、网络地址转换—NAT、型和监测型这几种基本类型。
2.1.1 包过滤型 包过滤型产品所使用的技术就是网络中的分包传输技术,它是属于防火墙的初级产品。两个或多个的网络之间的数据传递通常是以“包”为单位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之中数据被分为各种各样大小的数据包,各个数据包都会传输一部分像数据的源地址、目标地址、传输控制协议源端口和目标端口等这样的具体的信息。每个数据包里的地址信息都携带者这个“包”所在的站点,防火墙只需要读取这个站点的信息就能判断数据包的安全性,对系统可能造成危害的数据包将会被阻止。
2.1.2 网络地址转化—NAT 网络地址转换,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本身的IP地址转换成不常用的、外部的、注册的IP地址标准。它允许拥有私有IP地址的内部网络在因特网上使用。这样的网络地址转化表明用户可以使用自己注册的好的IP地址在其他的网络中的机器上使用。在内部网络通过安全网卡访问外部网络时,将产生一个映射记录。系统之所以能够对外部的网络隐藏住自己的真实的内部网络地址,主要是在于系统能够把外出的源地址和源端口映射为一个伪装的地址和端口,将源地址和源端口隐藏起来而是将该伪装的地址和端口通过非安全网卡访问外部网络。这样一来,内部的网络使用非安全网卡连接外部网络的时候,内部网络的连接情况就会被隐藏起来,仅仅使用一个开放的IP地址和端口来访问外部网络。OLM防火墙通常都是按照之前定义好的映射规则来检测这个访问的安全性。防火墙检测其和规则相吻合的时候,觉得这样的访问具备了安全性,就会允许访问,也可以将连接请求映射到不同的内部计算机中;在不满足规则的情况下,防火墙就觉得这样的访问将会威胁到系统而拒绝访问请求。网络地址转换的过程对于用户来说是公开的,用户不必进行设置,只需要按照常规进行操作就可以了。
2.1.3 型 型防火墙也能够被叫做服务器,它的安全性要高于包过滤型产品,并且它早就开始向应用层领域发展。服务器位于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彻底的切断了二者间的数据传输。从客户机来看,服务器相当于一台真正的服务器;而从服务器来看,服务器又是一台真正的客户机。由于外部系统与内部服务器之间只有间接的数据传输通道,所以说外部的不怀好意的侵入将会被拒绝在外,从而维护了企业内部网络系统。
型防火墙的优点是安全性较高,可以针对应用层进行侦测和扫描,对付基于应用层的侵入和病毒都十分有效,其缺点是对系统的整体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而且服务器必须针对客户机可能产生的所有应用类型逐一进行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管理的复杂性。
2.1.4 监测型 监测型防火墙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顺应而生的产品,该技术在现在的使用上来讲,早就超出了防火墙以前的定义范围。监测型防火墙能够对各层的数据进行主动的、实时的监测,有效地判断出各层中的非法侵入。同时,这种监测型防火墙产品一般还带有分布式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安置在各种应用防火墙和其他网络的节点之中。
2.2 入侵检测技术 利用防火墙技术,经过仔细的配置,通常能够在内外网之间提供安全的网络保护,降低了网络安全风险。但是,仅仅使用防火墙,网络安全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如下:①入侵者可寻找防火墙背后可能敞开的后门。②入侵者可能就在防火墙内。③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入侵检测系统是近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如记录证据用于跟踪和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实时入侵检测能力之所以重要首先它能够对付来自内部网络的攻击,其次它能够缩短黑客入侵的时间。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两类:①基于主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用于保护关键应用的服务器,实时监视可疑的连接、系统日志检查,非法访问的闯入等,并且提供对典型应用的监视如Web 服务器应用。②基于网络。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控网络关键路径的信息。
2.3 信息加密技术 对数据进行加密,通常是利用密码技术实现的。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在信息传送特别是远距离传送这个环节,密码技术是可以采取的唯一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能有效地保护信息传输的安全。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由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与防火墙技术相比,数据加密技术更灵活,更适用于开放的网络环境。
2.4 防病毒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高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极大地威胁。在病毒防范中普遍使用的防病毒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两大类。单机防病毒软件一般安装在单台PC上,即对本地和本地工作站连接的远程资源采用分析扫描的方式检测,清除病毒。网络防病毒软件则主要注重网络防病毒,一旦病毒入侵网络或者从网络向其他资源传染,网络防病毒软件就会立刻检测到并加以删除。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安全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安全因素,制定合理的目标,技术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法规等,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也必然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斌.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御[J].信息技术与网络服务(学术研究).2006.
[2]高永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策略[J].科技信息.2006.
- 上一篇: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源
- 下一篇:初中师德师风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