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建筑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建筑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建筑的定义

篇1

关键词:商业建筑;设计类型;理念;功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建筑在功能,设计风格,科技应用等方面都有了飞跃发展。大众对于商业建筑的认识也更加专业和科学。但人们对于商业建筑设计的了解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建筑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都需要被大众正确地理解。

一、商业建筑及其设计的定义

传统意义的商业建筑仅指供商品交换和流通的建筑或场所。而随着商品定义的扩大,人类活动日益丰富,商业建筑的种类和特征也越来越多样。商业建筑的设计从单纯的追求功能,演变为融实用,美感与科技为一体。

商业建筑是我们身边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实体,例如商场、酒店、歌厅、体育馆、写字楼、运动场等等。现代商业建筑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注重建筑的公共利益、社会价值和文化品位。不同的建筑类型有不同的设计基本要素。且因设计师、区域不同而形态各异。我国的商业建筑设计又因人口、传统建筑风建筑面积等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商业建筑设计的主要类型

纵观世界各地,不同区域因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商业建筑设计类型。主要的几类建筑设计集中表现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

北美的商业建筑设计大量使用土地,建筑密度低但容量巨大,主要功能分化明显,大量使用可移动的标准化装配件。例如,美国的购物中心大部分外部单调,标志醒目。内核为共享空间和步行街,中圈建筑大多为底层的多功能商业区,外圈为大面积的停车场和交通基础设施。从地图上看,商业建筑与居民区相隔较远,犹如一座座孤岛。另外,北美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则更加接近其他区域的建筑设计,但整体上仍然将居住区和商业区相分离。

图1:延续了历史性遗产的欧洲商业建筑

欧洲的商业建筑除了具有其他区域的共同特点外,特别突出的是好的延续了历史性遗产的特点。在欧洲的大部分区域,都可以看到上百年的商业建筑,在现代以至未来都是区域的支柱型建筑。新建的商建筑很好都与历史遗产拼接融合,并使历史商业建筑焕发新的生命。此外,欧洲商业建筑由于历史悠久,因此需要应用高科技进行保护。大量的高科技设施缓解了现代生活方式给传统建筑设计带来的压力。

图2:注重传统建筑科学和国情的中国建筑

我国的商业建筑大量使用西方的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技巧,但同时也注重传统建筑科学和国情的融合。从整体外貌和结构上看,我国的商业建筑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纵向大体量的复合型建筑。我国人口众多,建筑面积有限,因此大数商业建筑都遵循纵向延伸的原则。在同一个建筑体内有多种类型的运营单位,常见的商业区建筑多是如此。这很好地缓解了用地压力,且能提高人口承载的容量。但同时也对建筑质量,消防,交通,环境承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连绵的商业综合体型设计。相比国外居住区与商业区分离的设计,我国的商业建筑设计更加追求功能的多元化和无缝衔接。人们的所有活动,包括工作、居住、娱乐等等都在一个区域内完成。这与我国居民群居,喜欢热闹和繁华的生活习惯契合,这种商业建筑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亚洲国家大多具有这类设计风格;三是小范围的“留白”设计。从建筑版图上看,商业建筑在某些区域追求个性和艺术创造。这类建筑设计大多是公共服务的场所或高档的休闲文化场所。他们不再过多受用地的限制,而有足够的空间使得横向规模、造型修饰等设计元素得意发挥。好比水墨画中的留白,使得秘籍连片的商业建筑群中有一些开放、舒缓的节奏。

三、现代商业建筑设计的几种理念和趋势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群居规模的扩大,现代商业建筑设计出现了几种主流的设计理念。

高度休闲娱乐化。随着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密度越越高,人类活动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休闲娱乐的时间和支出大大增加,城市商业建筑设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越来越采用主题式的设计风格,实现区域间的差异化。在建筑体外表设计上更加大胆地使用色彩和空间组合。建筑的功能得到极大地丰富,让人们在其中有一种迷失的感觉,而最大程度地激发消费欲望。

与自然地貌更加融合。长期以来,商业建筑设计追求纸上的效果,对自然环境大肆改造,从而导致建筑区域的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作生活及建筑本身。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及城市承载力的要求,商业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顺势而为,将自然到完整保存并与建筑群巧妙融合。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保持原有的自然环境看那个,使得空气,水体,土壤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状态。但他对建筑设计的布局,内部细节,功能设置,排泄设计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大部分需要借助高科技的设施。

高科技建筑逐渐普及。随着物联科技的发展,能源供应及排泄物处理等技术的提高,商业建筑的智能化将普及。例如,太阳能供能及感应器,无线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商业建筑将对人类活动有感知,且能进行交互。因此,商业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专属,科技人员将成为设计的主流人群。可以说,未来的商业建筑设计在功能上应当被成为建筑机器制造。

结语

不论商业建筑类型如何多变,都必定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地理环境,人口数量都会对建筑设计带来影响。大部分情况下,设计的宗旨都是从功能性出发,其中还必须考虑建筑环境的变迁。但在现实中,许多建筑设计都是简单的复制,这在我国尤为明显。一方面没有考虑实际的环境承载力,而片面地追求设计理念。另外,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忽视建筑的社会效应。大量的劣质短命建筑造成了严重浪费和环境破坏,从而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当然,我国城市面貌变换太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快速变化,因此需要商业建筑设计在持久和多变中寻求平衡既要满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环境,又要进最大努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諶庭,浅析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J],城市建筑,2013(14)

[2]林琳,浅谈大型商业建筑设计的要点[J],城市建筑,2013(12)

篇2

关键词:商业建筑;入口空间 ;设计原则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entrance exterior space takes the construction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 it must tally constructs own nature and the style form, manifests the construction the associative perception and graceful and friendly, satisfies constructs own material function and the energetic function demand, obeys in the urban gross structure, the shape and the function, and manifests fully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respect.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entrance space's principle of design, has provided the theory instruction for the better entrance space's design.

Keywords: commercial construction;entrance space;design rules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121-02

1引言

商业建筑形象对于一个城市的面貌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建筑师还是政府,都应当把商业建筑的设计当为紧关城市面貌的一件大事来看。建筑入口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反映了建筑的风格,另一方面作为建筑与人身体及心理的直接接触点,它给人以心理暗示从而引导人的行为,若在深层次上研究,它涉及到了建筑美学,环境心理学,形态和视觉关系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多种学科的边缘,也是他们的交融之处。在当今社会入口作为商业建筑与城市街道融合点与交接面,一直得到大部分开发和设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商业建筑的入口空间是城市和商业的过渡与中介(图1),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建筑师,在设计中必须充分把握建筑形式与人体视知觉的相互关系,明晰城市大环境与局部小空间的微妙联系。

2整体性和协调性

整体和协调意识在当今城市建筑活动别重要,建筑是由多种元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建筑入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建筑入口空间不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要和整体空间结构相统一。事物的存在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同样是需要相互融合的,城市和建筑的发展需要维持着一种互生,互变和共生的动态平衡关系,入口空间作为商业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结合点,正是这种融合共生的哲学观在建筑中的集中体现。入口布局的位置是商业建筑总平面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制约因素是基地周围环境对建筑总体布局的综合影响结果,如城市干道的位置,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标志性,道路转角的处理方式,城市重要建筑和景观广场的位置,周边己有的建筑和历史文脉的制约条件,日照间距的制约条件。

3强化视觉形象

入口是商业建筑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它影响到人们对建筑以及购物的整体印象。平凡简单的建筑入口,往往淹没于城市的繁华之中,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商业建筑都将入口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入口的形体和装饰上,都进行了强化处理,希望通过入口的成功的设计,吸引更多的人流,给带来更多的商机。

一般来说,一个建筑入口只有一处重点,其他的要素主要起着呼应和衬托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分清主次,对关键的、需要强化的重点突出处理,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图2)。入口形式的重点可以是附属物设置、形体组合,也可以是光影关系、色彩等。

建筑入口外部空间如果有丰富的层次能给人以充实和深远的感觉,它让视觉不能一览无余,而是给路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一种和诱惑。丰富的外部空间层次还能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和充实感,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在停留在多变的复合空间内。丰富的层次,可以是空间的组合、入口构架的层次组合(图3),也可以是虚实的变换、视觉元素的反复强调,等等,具有丰富层次的入口,体现了建筑形式的多样和饱满,给人以一种源自东方哲学的技巧,是一种含蓄的,渐进的对美的体验。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的入口形式都是以追求建筑美为最后效果和目的的。

4多样性

城市是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商业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现象,承担商业功能的商业性建筑更是丰富多样。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发展趋势是以商业为中心,综合多种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地区。商业环境总是处于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中,成为容纳不同功能和行为的综合体。城市商业入口空间环境的设计需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图4-5),保持功能与空间特色的多样性,强调不同商业功能规模的混合、不同审美意向的混合、多样的商业公共空间环境以及能够积聚各种人和各种活动,恢复自然有机的城市状态。我们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它对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生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要杂而广,因为只有纷繁的商业环境,才能具有最大的包容性。我国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历来是传统的公共活动中心,人流熙攘、充满生机和活力,空间尺度宜人,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多样化的消费服务内容,所以我们当今城市也要保持其原有的多样性的特点,以满足人们对环境丰富性、复杂性和趣味性等多层次心理需求,增强其吸引力和活力。

5人性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商业建筑的入口如何进行宜人化设计,为人们提供尺度上的舒适性是涉及成功的关键。根据人的空间体验,视觉尺度来确定入口空间的精神氛围,造型尺度:加强建筑的细部造型和饰面材料处理,引起人的强烈的视觉感受;利用小尺度的构件如门廊,楼梯和装饰来降低空间的感觉;利用绿化,庭院,座椅,栏杆等建筑小品,创造浓缩的生活气氛;空间为人而设,空间因人而活,没有人愿意光临死水一潭的空间。商业建筑的入口设计要以人为本,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尽量为人创造舒适方便的条件(图6)。无障碍设计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初期,由于人文主义的呼唤,当时的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一一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旨在运用现代技术履行环境,为残疾人和老年人创造一种环境条件以能够支持他们独立的活动,以达到不需别人的帮助而能完成和参与各种日常活动。在商业建筑入口环境中设置的无障碍设施,既是社会对于残疾人、老年人及能力丧失者的关心,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无障碍设施能消除环境中对上述人群活动造成不便的各类障碍,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宜人化的设计可以使入口空间既符合人的审美心理需要,又要满足人的安全需要,可以更好的展示商业建筑的内在空间功能品质,继而提升其商业使用价值。

6尺度与规模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商业创造“摩肩接踵”的商业气氛应保持一定的人流密度,以形成热闹的商业气氛。但是,过高的人流密度却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反的作用。创造合理的密度,要充分考虑个人的需求。对于合理规模的定义,由于入口空间的位置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很难给出具体的定义。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就外部空间尺度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一:“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的8-10倍尺度。二:场地的宽度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5-2倍时,可获得较佳的尺度感。三:“外部模数”理论,一个富于生气感的空间,人与人、人与建筑之间应保持相互的感觉波及,这就要求外部空间应具备适当的尺度模数,该数值取20-25m,超出此距离互相的感觉波及就不复存在。据此理论分析,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时,存在某种匀称感,当d/d时,随比值增大,两侧建筑成游离状,街道显得空旷、萧条感,而d/h=1.5-2时,空间尺度是比较亲切的,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图7)。

如果商业建筑外部入口空间面积的绝对数值不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造开放空间的方法加以改善。底层建筑的后退或者架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底层的后退架空或者设置长廊,增加开放空间面积的绝对数值,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减小人流密度。这样处理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增加了城市开放空间的质量。对于大型商业建筑的入口开放空间,应该被划分成若干亚空间以分散人流,降低局部人流密度,鼓励均衡使用。没有植物和设施的大型的开放空间是难以引起顾客兴趣的,亚空间的创造应该清楚而微妙,否则顾客会感到特意被置于某种特殊空间而感到不适。亚空间的划分形式多样。可以利用铺装、绿化、休息设施、地形的高差等创造宜人的亚空间。此种围合,体现了由畅到聚,可以作为观赏、群聚休息的活动,从而平衡开放空间的利用率,减小局部的人流密度。

7防火要求

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十分重要,对于入口来说人员疏散更是重中之重。

7.1疏散时间

在商场人员数量基本确定时,就要对疏散体系进行合理设计,使人员能在安全的时间内疏散到安全区域。虽然在规范中疏散宽度和疏散距离是疏散体系中的两项重要指标,但其实质是人员疏散时间的控制。安全疏散允许时间除估算外,目前可以运用性能化评估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其作科学的预测。

7.2疏散宽度

现行的防火规范,为达到安全疏散日标常采取以控制安全出口宽度和数量以及疏散距离的方式来实现,疏散宽度以百人疏散指标计算。在设计中应确保实际计算的安全出口总宽度>百人疏散指标计算的总宽度。

8结语

入口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功能性要素之一,建筑没有入口就无法使用,也不会称之为建筑,至多可以称为一个巨大的空心雕塑。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对于整个商业建筑设计讲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商业建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居住建筑规划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相关探索不断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入口空间出现。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城市建筑研究院.商业环境创造.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何平,府东.现代商业建筑外观设计.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3](美)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4]梁振学.建筑入口形态及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5]罗文缘,赵明.建筑形式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探究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建筑空间设计都在蓬勃发展中,并且都有了一定的成绩。本研究着重阐述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类型,指导不同商业综合体不同设计。

1.商业综合体的简单介绍

现代城市商业建筑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百家争鸣的大体格局。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型商业建筑类型,在城市发展建设潮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复合型现代城市商业设施,整合了包括零售、餐饮、娱乐、酒店等在内的多种商业功能,满足了人们消费生活多方面的需求,并日益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形态来源于街道和广场,一种典型的体现规模效应的产物,其通过统一的开发建设,创造出具有集聚效应的空间载体,从而实现规模上的集约化。大规模的主力店、小型租赁店聚集于一处,给购物者提供了莫大方便,发挥出巨大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商业综合体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街,却又保持着商业活动所必需的空间环境特征,融合了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优势,因此受到公众的欢迎。街道、广场、水系等城市元素被引入到建筑内部;区域、路径、节点、地标、界面这些城市设计要素,也充分地体现在商业设施内部的空间上。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现代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体化建设中更是向综合化,多功能的方向复合发展。

2.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定义

2.1公共空间的定义

“公共空间” 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

狭义的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公共空间设计是指根据建筑所处环境、功能性质、空间形式和投资标准,运用美学原理、审美法则、物质技术手段,创造一个满足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特征需求、表现人类文明和进步,并制约和影响着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特定的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环境。可见它即要体现出合理的功能价值,又要能反映出地域特征、历史文脉等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空间设计主要表现为高度现代化、智能化、回归自然、空间形式统一和空间风格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力求创造出现代、高效的公共空间形式。

2.2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在发展趋势上承担起更多城市空间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西方传统的广场和我国传统的街道式城市公共空间,其空间范围与以上定义不同,是指介于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功能空间和城市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以及各功能之间的转换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渗透性,是综合体内最活跃的空间形式。公共空间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核心部分,包含了多种社会公共活动,起到疏散人流、促进人们交流、刺激消费的重要作用,同时承担起一部分城市空间的职能。城市商业综合体综合了多种不同业态,而正是由于各种公共空间的存在,不同业态之间才能相互联系,有机互补,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整体。

3.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特点分类

3.1街道式空间

街道式空间主要包括室内步行街、室外步行街、连廊,它属于线性空间,导向性最强,为人流在各功能间的转换起到重要的作用,按其构成形式可以分为直线型、曲线型、折线型。研究表明:亚洲城市中,线形空间占据了公共空间的主导地位。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它往往与点状的广场空间和中庭式空间一同构成空间的主轴线,引导人们从空间的一端过渡到另一端去。街道式空间反映在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中主要是指步行街,设计中首先应将它与综合体内其它公共空间进行整体性设计,让使用者感受到建筑本身特有的场所氛围,另外,场所是有限的环境空间,必须被限定后才有意义,例如在我国传统的商业街道空间中,牌坊起到了组织空间的作用,使街道成为封闭性和内聚性的空间,它是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步行环境。

3.2广场式空间

广场式空间主要包括了外广场、内广场,是外向性充分展现的场所类型,常表现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早期广场是城市的核心部分,作为街道空间放大为人们提供集会、举行仪式的场所。现在广场的尺度明显加大,广场的精神意义逐渐衰退,成为人们流动和展演的场地,场所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广场式空间根据竖向位置的不同分为地面、地下、空中三个层面与城市环境联系,其中,地面层是城市商业综合体最重要的对外出入口,它的合理布置可以高效地引导人员到达综合体的各个功能空间;地下层、空中层可通过设置下沉广场或上升的平台的空间形式使之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一组毫无生气的、超越人体尺度的空矿空间是不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

3.3中庭式空间

中庭式空间主要包括中庭、边庭、天井、庭院等,其空间可大可小,具有内聚性特点,通常位于综合体内部重要节点的位置,起着统领空间以及组织各功能空间的重要作用。人们对中心的体验是与垂直轴密切相关的,在城市商业综合体重要的中庭式节点空间中,往往上下贯通,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内部结构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视觉感十分强烈的场所,人们可以从任何位置看到每层建筑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及整体空间的序列变化,同时,通过自动扶梯、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的合理布置可以使人们在此空间中快速定位,引导人们方便快捷地到达各个空间层面,使之成为综合体的功能转换中心、室内展示中心以及交流中心,是整个建筑空间的部分。

4.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未来发展趋势

商业综合体在功能上的复合化和空间上的城市化,使之成为集购物、社交、娱乐和休憩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街道、广场、公园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如此,随着通讯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简化,城市公共空间的传统功能和优势遭到削弱。而此时,具有环境优美、温度适宜、时尚现代、区位优越、标志明显等因素的商业空间散发独特吸引力。商业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中公共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同一城市中不同的消费阶层、不同的消费目的也带来了不同的需求,商业类型的多样化是与这种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相对应的。根据服务半径和市场定位的不同,社区型、市区型、城郊型商业综合体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未来发展具有良好趋势。

5.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介绍,我们知道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满足不同形式的商业类型,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很广阔,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点,加快商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特大型商业;建筑疏散设计;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设计理念、技术的提升,一些超大体量的购物中心不断涌现。这些特大型购物中心多为城市发展中心,人员众多,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江苏省DGJ321J 67-2008《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商业建筑总建筑面积>30000 或任一楼层商业建筑面积>10000的商业建筑定义为特大型商业建筑。在实际运用中,可参照该规定认定特大型商业建筑。通过对武汉市某特大型购物中心项目人员疏散安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设计方案的分析。

1.项目概况

该特大型购物中心建筑核心内容为1栋仿鱼形4层及1栋方形6层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为63087.2,总建筑面积为205120。笔者主要讨论4层购物中心区域,东西跨度为450m,南北跨度为180m,纵深极大。购物中心首层为架空车库层,其上设有一主体为3层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在建筑中部设有多个开口组成一环绕型椭圆贝壳状贯通大空间开敞区域,此区域将平面分隔为位于建筑中部的商业岛区域及周边的外部商铺区域,形成类似“室内商业步行街”购物广场的模式。首层架空车库层及典型商业层,见图1、2所示。

2.人员安全疏散设计难点

2.1首层人员及楼梯出口至室外疏散距离过长。为配合大型功能商业综合体功能设置特性,工程首层设计了大跨度的架空车库。超大的建筑体量造成首层车库内的人员至室外的疏散距离过长,同时车库上面商业楼层部分疏散楼梯落入车库中心区域,其楼梯出口至最终室外区域直线距离约为78m,超过了规范最大距离15m的规定。

2.2部分店铺无法直通安全出口。商业层的步行街两侧商铺设计为北欧风格,店铺为“狭长型”,其具体疏散出口布置无法完全在后走道解决,需通过店面疏散至步行街区域。步行街内连通空间体量大,内设中庭数目多,空间开敞通透的特点对人员汇聚、疏散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中庭步行街区域的功能,合理确定其内部人员疏散及周边商业区域疏散策略对整个商业购物中心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均非常关键。

2.3大体量上下贯通建筑的人员整体疏散设计难点。商业层的每层建筑面积均超过50000,且通过步行街各中庭开口贯通三层,一旦发生火灾,烟气将在中庭内向上蔓延,影响楼层较多。根据GB500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发生火灾时,着火层及着火层上下层将同时疏散。因此,很有可能整栋建筑将同时疏散。对于此超大体量的建筑,如何有效组织人员整体安全疏散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3.消防设计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以上设计难点,增加设计的灵活性,该工程在依据我国现行的消防规范进行设计的同时,引入性能化消防设计方法制定整体消防策略,在人员疏散策略设计上提出了以下方案。3.1首层架空车库“准安全区”及“防火隔离带”设计架空车库沿南北向及车库中间分别设置了3条互相连通的16m宽的通道,净高不小于4.2m。该区域类似市政道路,平时仅作为车流通行使用,火灾时将作为消防车通道,其良好的开敞性、通透性,在紧急情况下对人员疏散具有良好的导示和定位作用,见图1所示。结合此建筑设计条件,将车道设计为人员疏散的“准安全区”,同时也作为防火分隔的逻辑“防火隔离带”来增加整个车库区域的开敞度(架空车库区域周边敞开度无法完全达到规范要求的25%,尤其是建筑中心各防火分区)。图3为首层车库层“准安全区”设计示意图。

通过将3条16m宽的通道设计为“防火隔离带”的消防策略,将车库区域分隔为4个区块,各区块内部结合防火墙、防火卷帘按功能划分防火分区,其中车库区域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10000,商业区域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5000,设备用房区域不超过2000,见图3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道内部仅供人流通行,禁止设置任何可燃物,同时通道内部排烟设施及自动报警、灭火设施都进行了加强设计。

3.2步行街区域设计

步行街区域贯通地上二至四层,其内部开口数目多,各开口在平面上形成一个通透、开阔的环形公共交通区域,为整个购物中心的灵魂,在运营时起购物人流吸引导入的作用,在紧急情况下又为人员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疏散缓冲的区域。因此,通过有效的火灾荷载控制,与商铺之间可靠的防火分隔,顶部开窗面积不低于20%的高效的自然排烟系统以及其他主动消防系统(火灾探测和灭火等系统)的加强,将其作为人员疏散的“准安全区”,并作为独立的防火分区。除步行街区域以外,其他商业区域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划分防火分区,各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5000。图4为步行街区域“准安全区”设计示意图。此“准安全区”的设计策略,不仅解决了步行街本身的人员安全疏散问题,同时其两侧的部分商铺人员亦可先疏散至“准安全区”内,再疏散至附近的楼梯间内。

另外,该项目在步行街首层各主要出入口采用Node的概念(即突然扩大直径的节点区域,直径超过30m),将环形步行街化整为零,在Node区域设有体现购物商业文化特点的主题活动区,来提高顾客对商场的识别度及空间位置的判断。在紧急情况下,Node区域对疏散人群有良好的导示作用和作为必要时的集散地。同时,在Node区域附近对应设置有6部室外楼梯直接疏散至首层地面区域,这些楼梯宽度都大于7m,按缓坡设计,一

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为购物中心人员提供“绿色开敞通道”,供人员快速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需要指出的是,步行街区域每层面积约10000,三层贯通区域面积共计30000,将其单独作为防火分区乃至周边防火分区的疏散“准安全区”,其与周边的防

火分隔策略及内部安全等级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该项目采取的消防设计策略如下:

3.2.1步行街的顶棚、墙面、地面的装修材料均应采用不燃材料。

3.2.2步行街除局部Node区域采用“开放舱”概念设置一定展示区域外(面积不得大于300),其他区域不得设置任何可燃物。

3.2.3商铺与步行街界面将根据功能需要,采用1.5h窗型喷淋保护钢化玻璃或防火卷帘达到1.5h防火分隔要求,且不少于20%的界面分隔长度须设置为耐火极限为3h的实体隔墙。同侧商铺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小于2h,采用分隔的隔墙应砌至上层楼板底部。

3.2.4防火分区边界商铺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少于3h,隔墙应砌至上层楼板底部且隔墙两侧门窗洞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

3.2.5商铺开向室内步行街的门应满足耐火极限不低于1h,在火灾时应能自动关闭,建议采用带电磁门吸的双向弹簧门。门上至室内吊顶应留有不小于500mm的空间作为蓄烟空间,做好封堵,防止烟气进入步行街。

3.2.6步行街内采用自然排烟,其顶部开窗面积不小于步行街首层地面投影面积的20%。

3.2.7各商铺或餐厅内部按照现行规范要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及机械排烟系统。

3.3引入智能疏散指示系统

为了配合“准安全区”的设计思路以及“分阶段疏散”的总体策略,工程引入了智能疏散指示系统,以便顺利、有效地引导人员疏散。智能疏散指示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件:

3.3.1中央主机,监控系统各设备的工作状态,接收来自消防报警设备的火警联动信息,根据火灾联动信号选择相应的应急预案,启动各类应急疏散标志灯;

3.3.2出口语音标志灯,由主机控制,具备语音、频闪、灭灯等功能;

3.3.3双向可调标志灯,由主机控制频闪和方向调整;

3.3.4地面、墙面光流灯,多个光流灯组成一组光流,形成一条以一定频率稳定向前流动、带箭头指示的光带;

3.3.5各种照明标志灯,提供应急照明和疏散指引。智能疏散指示系统设计理念已比较成熟,市场产品也比较丰富,可靠性较好。该项目将在首层架空车库的“准安全区”以及步行街“准安全区域”内设置此类型的疏散指示系统,以便在火灾时,能够按照火灾发生的部位,

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严格控制特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内人员流通区域的火灾荷载。加强公共区域火灾风险控制,采用“坚壁清野”的战略思路,大开大合,在整体布局上将整个购物中心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以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篇5

多中心理论是城市规划中的基本理论与科学方法,该理论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来进行相关的中心建设;而在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依旧可以根据相关的理论来进行。此种理论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主要表现为如下四方面:

(1)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具体的后续建筑应用功能进行系统的明确,并根据不同的内部空间的应用规划来进行具体的空间设计。

(2)不同功能区域空间的规划中应该有显著的空间区分标志,以方便后续的中心形成。

(3)为了保障多功能中心概念以及空间规划的形成,在同等功能或者类似功能的空间分布方面应该有一定的集约效应,即同种功能的内部空间进行有效的集合。此种思想的传递不仅能够增加相同功能的区位划分,更能够通过强大的功能规划来达到中心构建的目的。

(4)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多中心建设能够更好的引导客户进行后续的室内装修,同时在同等面积的前提下使得建筑的功能效率更高,也为客户带来更好的室内体验。进而增加建筑的销售业绩与客户满意度。从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多中心理论的基本要求与具体表现来看,其主要是通过对功能的划分与集中来达到相关的效果的;在这种理论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在不同的功能中确定主体的建筑中心,这是多中心理论应用的核心;同时,还应该保障不同中心的平等与共同建设原则。这是多中心理论应用的核心方法。此外,多中心的应用还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在建筑空间的联合方面做到合理布局与过渡,进而避免多中心带来的重复建设与使用效率降低等问题。

2多中心理论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多中心理论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来进行划分。一般分为商业建筑、办公建筑以及住宅建筑等三种类型。多中心理论的应用从如下几个具体方面进行表现:

(1)商用建筑。为了划分商业建筑与办公建筑的区别,本文将商用建筑定义为直接经营即直面客户的经用商业建筑(如餐厅、室内游乐场、培训机构等)。此类建筑的室内空间主要是针对客户体验而构建的室内空间布局,因此在多空间的布局与功能分布方面主要分为对外面积以及对内面积两个方面,其中对外面积的功能承载要求更高;在室内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应该从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建筑的柱体,在保障了必要的建筑安全合规性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对外面积的功能重要性,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室内空间中具有同等功能或者类似功能的空间进行合理的整合,如接待部分与客户服务部分,在具体的空间设计方面可以采用一体化设计思想来进行。而在具体的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也应该采用同等规模、风格与规模的室内装饰来进行实现。

(2)办公用建筑。办公建筑与商业建筑有所不同,其功能划分以对内面积为主要,在此类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对内的员工体验为主。因此,在建筑的功能中心的划分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多样性选择,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办公用建筑的室内空间应该包含了办公功能、娱乐功能、生活功能以及服务功能等多个层面。其中办公层面与服务功能层面应该整合成为一个中心,在具体的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则主要表现为带空间带动小空间的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娱乐功能与生活功能空间应该成为另一个中心,这样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能够使得建筑功能更为明确,同时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3)住宅建筑。住宅建筑内部的功能相对单一,目前多以客厅为功能中心,即重视日常生活的客户体验。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其他功能的空间进行有效的区隔。如将住宅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细分,形成以书房、卧室为中心的综合办公区;以客厅、阳台等为核心的室内休闲空间、客厅与厨房为中心的生活保障区域等。这样的建筑设计空间思想能够提高室内的相对面积,进而使得相同面积下的功能承载更为全面。

3多中心理论应用的注意事项

上文讨论了多中心理论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而在其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中心的构建过程中应该以功能的划分为基础,并在基础的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办公区域与服务区域的空间联合;或者生活保障区域与娱乐区域的空间联合等。

(2)多中心建筑结构空间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将室内空间进行细分,而是在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引入功能建设理论,对后续的室内设计进行有效的规划与指导,进而避免室内面积损失与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

(3)在实际的多中心构建过程中,不同的空间可以采用不同的空间实现方式来进行。具体的方法选择根据实际的建筑设计要求来进行。但是,在不同的中心空间布局层面应该以功能实现为核心思想进行指导设计。

4总结

篇6

关键词: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景观元素;应用

在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之中,商业综合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一个城市现在及未来面貌的承载体,因而其内部空间景观设计非常重要。要想空间景观元素在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与建设中运用得恰当合理,就必须遵循既定的设计原则,应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空间景观元素设计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构建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商业综合体概念

关于城市商业综合体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界定,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相关的定义,如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Lifestyle Center(生活方式中心)等。虽然称谓不同,但所表达的含义一样。在我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城市综合体定义为,由多个功能不同空间所组合而成的一种建筑。国务院研究中心对既有建筑综合体和在建建筑综合体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约66.8%的综合体都带有商业、酒店、办公及公寓这4项基本功能[1]。可以认为,城市商业综合体是指将城市中多种生活空间组合在一起,融娱乐、办公、商业、公寓、运动、酒店与一体,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依赖和辅助关系,从而达到满足现代人对不同生活方式需求的一种综合性、多功能高效建筑。

2 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景观元素的应用方法

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景观元素包括铺地元素、小品元素、植物元素等等,不同景观元素适宜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具体如下:

2.1 铺地元素应用方法

根据铺装在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中的具体组织形式和装饰形式,应合理的选择材料的色彩、肌理和规格这3要素。其中,色彩尤为重要。为了整体色彩和氛围的统一协调,同时又不失商业场所特有的丰富热闹,设计时会将材料的色彩分为主色调、辅色调以及强调色。根据经验,这3者的比例为70%、25%、5%。其中主色调和辅色调应该互相协调,以同一色系为佳,而强调色则是提亮和点睛的效果。同时,合理运用这3要素,还能对空间的分隔、路线的引导、氛围的营造,产生特别的设计效果。

2.2 小品元素应用方法

商业综合体中的小品元素具有特殊性,与普通的小品元素相比,其更强调2点:参与性、时尚。时尚能引领潮流,营造购物氛围;而参与性不但能增加顾客的停留时间,更能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这两者都是聚集人气、将场所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法。以水景为例,水景有静态与动态之分、自然与人工之分,不同水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和美感,是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景观元素[3]。水景元素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中的运用,不但要求对于水景布局、位置、表现形式的选择和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内部空间大小、整体空间氛围及地域季节对水景的影响等,更是引申出旱喷、音乐喷泉、多层叠水等增加参与性和时尚感的水景形式。

2.3 植物元素应用方法

植物元素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中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材料,既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结合运用,或作为背景或作为装饰,功能极其丰富。对于植物元素的选择,除了需要考虑上述因素外,还需要全面考虑当地生长环境、气候特征、土壤等因素,以提高植物成活率[4]。植物在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中运用,经常以花钵小品、时令花卉摆拼、常绿整形灌木修边以及大乔木点睛的形式存在。

3 总结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内部空间景观设计要求更高、更加严格,只有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景观元素设计遵循生态、人文、优化空间功能等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及色彩构成等环境要素,针对不同景观元素采用适当的设计手法,才能设计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城市商业综合体。

参考文献

1 彭爽.商业综合体双首层空间模式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

2 汤衡.大型商业综合体底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篇7

近几年国内新建筑设计大量使用这种立面风格,用以营造各类型公共建筑的时候,往往着重体现的都是对“民国”这两个字眼的演绎,而忽略了本地域的民族文化,过于官式,缺乏民宅的味道,不能全面的涵盖中国近代建筑的独有风采及历史特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城市历史文貌的研究更广泛展开,对城市历史全面尊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具体体现也突破了保护现存、复制民国风这些简单的模式,原地扩建――甚至是异地重建,都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如若再混合地域民族风情建筑立面元素,则更能全面的体现“中国近代”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语言精髓。

关键词:民国风;商业街;传统文化;城市・记忆

引 言

本文主要探讨的主题,正是源自于对“重庆鎏嘉码头”(以下简称引述项目)民族风情商业街的设计中,全面运用“中国近代建筑语言”的论述和总结。

1 引述项目总体论述

1.1 项目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资商业建筑开发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自发改建至有组织的商业开发,零散生活需求配套至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多类型的发展阶段,日趋成熟和大型化。但随着国际设计机构的逐步介入,设计手法也越来越趋于国际化,非地域化,对城市历史、旧有文化乃至民族文化越来越忽略,甚至丧失。

直至最近几年,当成功的“古街商业化改建”案例一个个出现后,大家对具有中国近代民族文化特色的风情商业建筑,越来越感兴趣。因为,它们不仅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消费场所,更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而本文论述的重庆鎏嘉码头商业街,既不是对项目用地旧有建筑的改扩建,也不是照搬历史建筑原貌重建,而是使用了富含地域文化的立面风格,糅合在以中国近代建筑风格为主调的立面语言里,以达到对城市印记进行拓扑,进而唤醒“城市集体怀旧情结”的目的。

1.2 项目选址

重庆,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重庆定位建设国际大都市。在此时代背景下,重庆鎏嘉码头商业街选址于重庆江北区滨江路刘家台片区兴建,该片区面朝嘉陵江,东靠江北CBD,紧邻黄花园大桥,与繁华的渝中半岛商业区隔江相望,交通便利,地势优越。

未来,结合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珠江太阳城”一、二期居住小区,本片区将成为集居住、办公、购物、观景、休闲为一体的新都市地标。

1.3 项目设计目标

1.3.1 功能目标

A区主要功能为办公、超市、餐饮、休闲娱乐等,主要为区域发展补充商业配套。

B区主要功能为特色酒店、会所、餐饮、品牌主力店等,致力于打造成较高端的租售物业,以展现珠江实业的品牌实力。

1.3.2 文化目标

作为一个建筑组群,最终能够体现它所处的城市的现状与历史,体现城市建设附加值产品――城市文化精神,是本案的文化目标。

1.3.3 地标性

建筑组群临江,因而在江对岸――渝中区望过来,应具有显著的识别性;在建筑近左,也应具有不一样的符号感。

2 “中国近代建筑语言”在引述项目中的运用

暨重庆鎏嘉码头商业街立面设计手段及平面布局方法

2.1 A区

A区使用地方建筑特色的门头及山墙面作为1~2层立面元素,而主立面2~5层则采用现代手法,新旧语言在2层立面交叉,产生时差的冲击,似乎下面的“旧建筑”就像一棵棵老树,而上面的“新建筑”则像新芽一般,长在老树上面,“老树新芽”――时尚中展现历久弥新(如图1)。

建筑的内在功能,也因需要照顾整体立面风格,分区设置。首先,将A区的配套餐饮布置在1~2层,以呼应“旧建筑语言”。在更接近人体的尺度空间里,让顾客身临其境,在休闲用餐的同时品味建筑的独特语言;其次,将办公及电影院等休闲娱乐功能,布置在3~5层,迎合该部分特有的功能性,布置较大空间以发挥该部分立面现代建筑语言的优势;最后,将超市等大空间物业布置在地下室空间,以不影响地上立面的组织。

由于A区建筑功能较多,沿街长度过长,所以在A区中段打开缺口,组织消防通道和人行过道,对A区背后现存的商业街提供商业价值的延续,也有很大帮助。而从立面设计上来说,打开缺口不仅减弱了过长的立面带来的单调,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利用地势的高差,组织一个具有山城特色的“街巷”,穿这个缺口,使沿街立面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2.2 B区

B区主打巴蜀民风和民国风的结合(如图2)。在细节上,建筑上部运用具有巴蜀传统建筑风格的细部,如石板瓦坡屋顶、木桁架山花、大挑檐木屋檐、吊脚楼式的阳台、石刻匾额、红灯笼等等等等,建筑下部运用具有民国风情的建筑材料和细部,如简化欧式壁柱、压顶线脚、青灰砖山墙、连续落地拱窗、铁艺栏杆阳台、布艺广告雨搭等等。多种中国近代建筑元素,混合在一起,共同形成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风格。

而地势的高差也为商业街的空间组织灵活多变提供了有趣的前提,整块B区用地前后高差9米多,不仅可以组织临江商业一层、内街商业二层双首层入户,甚至最后一排的特色酒店也可以凌驾在二层商业的屋面上,做为入户首层。而内街商业的3~4层则利用内部串接的环廊、开放楼梯、自动扶梯形成最快到达路径,与A区之间也可以利用廊桥作为联系,以拉动AB区的人气互动。

立面及平面设计总结:将传统文化符号作为现代建筑的一种表达方式,使历史文化风貌片段融入到现代建筑的立面中,在同一组立面中呈现历史的、民族的、现代的等多种语言符号,同时应用拼贴手法把这些符号捏合在一起,从而让整体建筑呈现出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不断生长的动态趋势。而平面的布局则因势利导,以偏重风格和保证商业氛围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2.3 人文作用及商业价值

从人文角度讲:虽然由于年龄的不同,各消费阶层的感应可能不尽相同,但随着各种年代的城市符号不断的闪现,总是能对早已看惯冰冷重复、缺乏地域性城市建筑的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触,也许不能“共鸣”,但必然能“触景生情”,慢慢的融入其中,留恋忘返。

从商业角度讲:将落地建筑定义为本土的,升起来的是现代的,让现代的、新建的东西好似坐落在旧有的、已经被认知的东西上面,才能吸引城市老住户,这样才能消弱新建筑对城市人群的距离感,能用最快的速度产生商业效应,减少新生商业热身的时间。

3 引述项目设计感受和期许

初入这一片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高大的A区建筑群。其上部是巨大中式隔窗组成的写字楼幕墙结构,中部是有如流水波纹一般的商业幕墙,底部是生长于地面的复古风格――有民国风的壁柱和大橱窗,也有拥有浓厚巴蜀风的精致门头。好似一片城市的新生建筑物,建设在一条本来就存在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情古街上。其中表达的寓意,无不充满着怀旧和对城市文脉的追溯。

沿着江北滨江路,一路西行,跨过一条区间路,就能轻松步入B区风情商业街――丰富而连续变化的“旧城小街”。走进这一区域,你会发现这里的商业内街,不仅延续着A区裙房的立面风格,还结合地形的高差而产生高低错落的街道与广场。近人尺度的窄巷、忽而打开的“平坝”,皆赋予商业街以山城古镇的情趣和玩味。

当慢慢步出商业街,回转在新城市的现代化街道旁,再看看本文引述项目,无不散发出对城市历史的无声尊重,默默地展示着时间留给重庆的浓重记忆。

4 结束结

总得来说“中国近代建筑语言”在引述项目中的运用,不是简单地在此案中展现某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也不希望成为某一特定年代的特有名片。更多的表述和诉求,是为了在当下城市大拆大建的风潮下,为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保留一些城市记忆。其中,你能看到些许民国旧风,些许巴蜀民风,当然,为了揉和诸多元素,也加入了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法――从而产生这一拥有复古情结的现代时尚风格。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各种充满个性的时代标签,在“中国近代建筑语言”的基调下,共同发挥着对“风情商业街”的包装作用。而建筑语言的运用,不仅仅给人们带来的是建筑工艺上的视觉冲击,更多的是对城市记忆的呼唤。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空调制冷系统;部分负荷率;能耗分析;Energy-Plus

中图分类号:TU83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建公共建筑约3~4亿m2 ,现有公共建筑约40亿m2。一些大城市的能耗实测结果表明:特大型高档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约为城镇普通居住建筑能耗的10~15倍,一般公共建筑的能耗也是普通居住建筑能耗的5倍左右[1-2 ]。公共建筑用能耗巨大,浪费严重。而公共建筑的能耗中,约50~60 %用于空调制冷与采暖系统[3 ],因此其节能潜力很大。本文选取了西安市高新国际商务中心的空调及制冷系统,进行了能耗模拟分析。

1 建筑及空调制冷系统概况

该建筑位于西安高新区,建筑总高度为153.2米,共39层,其中含一局部为四层的商业建筑和一栋39层的办公楼。商业建筑中部有一直径为12米左右的圆柱形中庭上下贯通,四层顶部80%的面积采用玻璃屋面。建立Energy-Plus模型,如图1。空调面积为88555.34m2,空调设计温度室内均为26℃,相对湿度为60%。空调制冷系统采用了三台蒸汽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两用一备),单台冷机额定制冷量为2954kW;额定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7/12℃,流量为508m3/h;额定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为32/37.7℃,流量为623m3/h;冷机以压力为0.4MPa的过热蒸汽为驱动动力。空调末端:对于商场,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系统,过渡季节全新风运行。按不同的朝向,功能区以及防火分区划分空调区域:对于办公建筑,均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图1 建筑模型

设计模型

设计模型的围护结构设定参数根据设计图纸和节能报告确定,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建筑传热系数

室内人员以及设备散热量而形成建筑物冷负荷所占很大比重,特别是综合类公共建筑,人员、照明以及设备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对内扰设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结果。

E+中照明、人员和电气设备等的内部得热、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和送风温度、空调分区的室内温湿度控制值以及冷热水环路等参数的设置主要是通过时间表 (Schedules)来定义,设置年时间表 (Schedule:Year),周时间表(Schedule:Week),日时间表(Schedule:Daily)三个层次。以及在日时间表中设置某一小时时间段(甚至更短)内的变量值;周时间表通过调用不同的日时在一周内变量的变化情况,;年时间表可为不同的时间段调用不同的周时间表来定义全年的变量取值。室内照明、人员以及电气设备等内热源逐时使用系数按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来设定。未对照明和设备的功率密度进行测量,采用节能规范标准值,商场和办公区照明与设备功率密度值均采用13W/m2。

能耗模拟结果的分析

2.1空调负荷的分析

E+基于动态负荷理论,应用热平衡法(heat balance method)计算窗、墙得热及内部负荷转化的冷、热负荷,采用热传递函数法(conduction transfer functions,CTF)来计算墙体传热。针对高新国际商务中心采用E+软件对其全年空调负荷进行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全年建筑负荷

图2为该建筑全年负荷变化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从3月30日开始出现冷负荷,直到10月2日结束。全年最大热负荷出现在1月2日,为4929.219kW,最大冷负荷出现在6月26日,为8126.899kW。各个分区全年冷负荷状况,其中商场区为FLOOR01~FLOOR04,而办公区为FLOOR01-OFFICE~FLOOR39-OFFICE和 FLOOR01-CENTER ~FLOOR39-CENTER。由于四层顶层玻璃屋顶以及建筑中庭烟囱效应的作用,使得最大冷负荷出现在四层热区(FLOOR04),冷指标达到150.52W/m2,冷负荷最小的热区为办公区CENTER热区,为77.5 W/m2,建筑平均单位面积冷指标为93.49W/m2。

根据逐时负荷计算的结果,统计逐日冷负荷各个负荷率下的天数及其所占的百分数,可见,该建筑部分负荷率在80%以上的天数为25天,占总供冷时间的13.6%,而且有56天部分负荷率在30%以下,占总供冷时间的30.6%,负荷在30%~80%的时间占总供冷时间的56.4%。

对于整个制冷系统进行供冷季能耗模拟分析,可以得到供冷季建筑能耗水平状况,此处供冷季是指开始出现冷负荷到冷负荷结束,没有区分过渡季。空调制冷系统供冷季能耗为11914.55GJ,占到建筑总能的67.8%。而在空调制冷系统中,吸收式机组能耗包括蒸汽能耗和冷机电耗,其中冷机总能耗为8736.76GJ,冷机电耗为129.76GJ,蒸汽能耗为8607GJ,冷机总能耗又占到空调制冷系统能耗的78%,其次是水泵能耗与末端系统能耗,占到15%和12.4%,可见该建筑中空调系统能耗主要为主机能耗。而照明系统占到建筑能耗的11%,其他设备所占比重为21%。

图3 建筑供冷季能耗分布图图4 空调制冷系统全年能耗分布

下面对冷冻水系统参数对空调制冷系统的能耗的影响进行分析。

冷冻水出口温度的升高会使冷机的制冷量增加,提高冷机的COP。一般空调系统额定冷冻水出口温度为7℃,实际运行数据表明空调系统运行时冷冻水的出口温度却高于额定温度。 所以这里对不同冷冻水供水温度对空调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加以研究分析。

表2 不同冷冻水温度下空调制冷系统能耗/GJ

如表2所示,对于冷冻水出口温度的影响,在供回水温差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冷机的蒸汽能耗减少而冷机电耗、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以及空调末端能耗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样温度从6℃提高到10℃时,空调制冷系统供冷季能耗降低了8972.2kW/h。冷冻水供水温度在6℃时,蒸汽能耗为8590.2GJ,当温度升到10℃时,蒸汽能耗为8475GJ,蒸汽能耗降低了2%。可见,通过提高冷冻水出口温度来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效果不明显,空调制冷系统供冷季总能耗只降低了0.2%。在实际运行测量时发现,空调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偏小,没有达到额定供回水温差,所以下面分析不同冷冻水温差对系统能耗的影响。这里假设冷冻水回水温度不变,提高供水温度,供回水温差减小在这种情况下来分析空调及制冷系统能耗变化状况,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冷冻水供回水温差时系统能耗/GJ

可见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对冷机的影响,冷机的蒸汽能耗与电耗均随着冷冻水供回水温差的减小而增大。当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为6℃时,冷机总能耗为8716GJ;当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为2℃时,冷机总能耗为9159GJ,冷机能耗增加1.23×105kWh,增加幅度为5%。冷冻水温差减小,则冷冻水流量增大,同时造成冷冻水泵能耗增加。当冷冻水温差达到6℃时,冷冻水泵能耗为562GJ,冷冻水供水温度达到10℃,即供回水温差为2℃时,冷冻水泵能耗为1124GJ,能耗增加100%,可见冷冻水供回水温差越小对水泵能耗影响越大。从冷冻水对空调制冷系统的影响来看,冷冻水出口温度的提高,可以降低冷冻水机组的能耗,但在实际运行中,供回水温差是减小的,这样反而增加了机组能耗,并且水泵能耗骤然增大。当冷冻水供水温度从6℃升高到10℃,空调制冷系统能耗降低0.2%;供回水温差从6℃降低到2℃时,空调制冷系统能耗增加8.8%。

3 结语

对西安高新国际商务中心空调系统运用Energy-Plus进行了能耗分析,结果表明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68%,而在空调制冷系统中,主机能耗又占空调系统能耗的78%,所以对于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蒸汽能耗对于整个建筑能耗比重很大,所以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适用于有免费蒸汽的场所。商场顶层由于中庭烟囱效应以及玻璃屋面的辐射作用,空调冷负荷最大;而在标准层,其围护结构形成的冷负荷所占比重很低,只有12%。从冷冻水对空调制冷系统的影响来看,冷冻水出口温度的提高,可以降低冷冻水机组的能耗,但供回水温差是减小的,这样反而增加了机组能耗,水泵能耗很大,所以在实际运行中,系统能耗反而增加。

参考文献:

[1] 江亿. 我国建筑耗能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J] . 暖通空调,2005,35 (5) :30240.

[2] 薛志峰,江亿. 商业建筑的空调系统能耗指标分析[J ] .暖通空调,2005,35 (1) : 3724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05)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戴永庆.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技术实用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9

我们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排序,学校里面的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出“百人榜”;商业作家按照销量排出“热销书籍排行榜”;企业公司按照综合实力排出“前500强企业”……如此名目繁多的排序中,多数是针对积极方向,在中国我们很少看到倒排序列。似乎排序在大众眼里不仅仅是一种数字的有序组合,更是一种荣誉。然而,2010年11月中旬,一个建筑相关的网站推出了“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的活动。在网站最初给出的50个候选建筑中,尚且不提宜宾五粮液酒厂的大酒瓶、安徽阜阳县颖泉区的小白宫、北京市郊的福禄寿三星,北京中央电视台新楼、国家大剧院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大名也赫然在列。这一活动虽然不是官方评选,其结果或者可以被看作大众媒体的“草根排行榜”,然而,当那些备受争议的建筑集中呈现在观者面前时,着实给建筑师敲响了警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如果这样继续经营下去,恐怕留给人的职能是求利者俗不可耐的、空虚的心灵寄托。

由网友投票进入最终候选名单的建筑有20个。这些建筑总体而言都是以具象的建筑形式隐喻了商业社会中对金钱的渴望与对权力的膜拜。一些业主希望能够把建筑本身作为企业广告,以此吸引更多的贸易往来,于是一些未经任何抽象处理的具象形态被生生地做成了建筑。诸如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的酒瓶楼、淮南奥林匹克公园的乒乓球拍、贵州湄潭县茶文化陈列馆等等。这些建筑出于个别人的喜好与目的,把具象的物品简单粗暴地放大。无奈之时,也不尽感叹这些建筑的建筑师在思想上竟然如此地任人蹂躏。凡是有一点基本审美观的人,恐怕都不会接受这样的形式。或许是对企业的形象给予了太多期许?或许是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也有可能企业的决策者在拉斯维加斯感受到了鸭子旅馆的戏谑?总之,这些让建筑师无可奈何,让大众莫名其妙的物品建筑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企业的形象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除了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质疑外,恐怕再难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些丑陋的建筑中,还有很多是对于金钱以及获取金钱愿望的隐喻。北京郊区的天子酒店请未了福禄寿三位神仙做招牌,邯郸元宝亭竟然直接建成了一个元宝的形状。这些建筑投其所好地把金钱、运气的符号裸地摆在了城市中。追求美好事物的初衷无可厚非,然而,以这样裸的方式未表达就像突然出现在芭蕾舞剧中的脱衣郎,着实吓人一跳。聊到这里,想起近年来一些人信佛,家里到处摆放着佛像和香炉……客厅放观世音,卧室放太上老君,门口还会请个关公未站岗。真不知道这些神仙们倘若真的存在,对这种供奉会做怎样的感想,道非道,佛非佛。实际上,财主们胡乱供奉的各路大仙也好,福禄寿三星也罢,都反应了一些人信仰的丧失和精神世界的空虚。如果真的信佛,读过佛经,怎么会不理解“佛在心中坐,何处寻佛踪,心门不打开,难迎佛进来”的道理呢。在经济社会里,金钱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成功的代表,但是金钱背后应该是更多辛勤的劳动,而不是无限放大的金元宝。在十大丑陋建筑评选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业主希望能够通过建筑未表达一种权力和地位,如重庆江北嘴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虎城大厦以一只蹲坐在地上的老虎为形象来源,湖南江华的龙头建筑以龙为形象,此外全国各地今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小天安门、小白宫等等。这些建筑将一些人对权力的欲望以及肤浅的思想内涵通过一种俗不可耐的方式裸地表达出来。相信,但凡有点文化修养的中国人看到这样的建筑都不会产生丝毫的愉悦感觉,更别说审美享受了。

面对这些惨不忍睹的建筑,公众经常批评建筑师水平的低劣,而建筑师却又时常一面顶着恶俗的骂名,另一面忍耐着甲方的暴发户心态。总之,当文化价值被淹没在权与利的欲望之中,建筑成为了无本之木,建筑的形式也就成为权与利的简单而直接的符号。面对这种现象,一部分建筑师选择了回避,无拘无束地做着心中理想的建筑,游离在现实之外。或者被少数人认可成为新锐建筑师,或者穷追地维持着自己的理想。也有一部分建筑师为了生计,尝试着描述别人心中的建筑,就像沦落在红灯区的芭蕾舞者,行尸走肉般维持物理意义的生命。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买卖。既然如此,商品创造的经济价值则成为了第一动力,建筑的美丑不得不让步于权与钱。我相信,评选出来的十大丑陋建筑的建筑师大多数已经无从查找了,因为建筑师们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文化人而非摒弃追求制造恶俗之人。

诚然,十大丑陋建筑是对一种极端建筑现象的哈哈镜式的映射。但是它却引申出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动机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建筑创作的动机分为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两种。社会动机是大众寄托在建筑身上的一种集体意识。追根溯源,可以归结为柏拉图所定义的“菩”,即那种不是本质,而在尊严和权威上要远远高于本质之上的理想。建筑师创作的目的正是应该出于对“菩”的表达。一旦建筑师的创作违背了这种尊严和权威的高尚,无论如何都无法创造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组织了一批纳粹建筑师设计一批极具震慑力的纳粹建筑。如果单纯从形式或者工艺的角度来讲,这些建筑并不拙劣。然而,庞大的体积,严谨的轴线,冰冷的建筑选材,处处都令人感受到那种对人性的控制与束缚。这种非善的建造动机的产物,必然不具备美的形式。所谓个人动机,是指作用在社会动机之下的,建筑师个人想法的表现。它首先要符合集体意识的善的倾向,才会被大众接受,进而也就会具有社会价值。在这一前提下,建筑师的个人意识中当然允许有经济的目的、文化的追求、时尚的喜好、个性的张扬。这些意识经过建筑手法表达出来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商业建筑、文化建筑、新锐建筑等等。当然表达的效果与建筑师的个人素养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同样是商业建筑,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就可以设计出东京表参道的Prada店,而平庸的建筑师的设计却极有可能因为建筑环境的恶劣而成为没有丝毫商机的空壳。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建筑绝非是那种单纯的技法上的不成熟,更多地是一种社会动机的不和谐表现。他们中有的是为少数人祈福,有的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有的则是代表对权力的膜拜。以北京天子酒店为例,这是一个五星级酒店,建筑装修极为豪华;建筑设计费尽心思,寿星老手里捧的寿桃竟然是一套每晚收费888元的豪华总统套房;建筑的施工工艺也比普通建筑要精细,巨大的三位神仙竟然也打理得有模有样。然而,它不被大众所接受。一方面过于具象的表达方式违背了今天大众审美的整体趋向;另一方面,这福禄寿三星显然不是在为百姓祈福,而是为了迎合少数五星级酒店贵客的暴富心理。当然,在现代艺术中也有将“丑”作为一种另类审美未表达的案例,例如一些以表现身体痛苦为宗旨的行为艺术、超现实主义等等。其形式与影响都已经突破传统美学的规则与定义。但是,这些表达痛苦、哀愁的“艺术丑学”却和上述“丑陋建筑”的“丑”大相径庭。前者通过一种非常规的手法表达大众在现实中遭遇到的挫折与不公,进而唤起艺术对象的共鸣。这样的初衷显然是“善”的,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可以说,艺术创作也好、建筑设计也好,要想成为一个能被大众接受的作品,都必须要有一个“善”的社会动机做基础。

关于“丑”的建筑实在不需费时赘言,只希望通过这种放大了的反常现象能够唤起众多建筑师的思考,关于设计、关于文化、更关于我们的社会。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估;设计原则;设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系统协同性原则。绿色建筑是其与外界环境共同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特征,构成系统的各相关要素需要关联耦合、协同作用以实现高效、可持续、最优化的实施和运营;绿色建筑是在建筑运行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多学科领域交叉、跨越多层级尺度范畴、涉及众多相关主体、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

(2)地域性原则。应密切结合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经济状况和人文特质,分析、总结和吸纳地域传统建筑应对资源和环境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策略,因地制宜地制订与地域特征紧密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标准和技术导则,选择匹配的技术。

(3)高效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着力提高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以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及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小污染排放和垃圾生成量,降低环境干扰。

(4)自然性原则。强调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 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基质、廊道、板块的连续性;对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 对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在建筑室内环境调控设计中,采用适宜的措施引入自然要素。

(5)健康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营造和室内环境调控, 构建有益于人的生理舒适健康的建筑热、声、光和空气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空间场所和氛围。

(6)经济性原则。基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估算,以及评估设计方案投入和产出,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出有利于成本控制、具有经济运营现实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进而根据具体项目的经济条件和要求选用技术措施,在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行。

(7)进化性原则(弹性原则、动态适应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技术更新、持续进化的可能性,并采用弹性的、对未来发展变化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策略, 为后续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留出操作接口和载体,保障新系统与原有设施的协同运行。

2 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2.1 设计目标

(1)环境目标:采用更高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利用效率,削减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水平内, 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2)经济目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协调满足经济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3)社会目标:将实现环境目标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相融合,构建和谐健康的新生态文化。观念目标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普适性,绿色建筑不应仅作为个别案例或实验性、示范性项目,而应广泛存在于人居环境中;二是系统性,绿色建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 需在整合的时空范畴和专业领域, 由各相关主体在技术研发、经济支持、社会组织、管理决策各层面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

2.2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指采用设计、建设、管理等手段使建筑相关指标符合某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并获取评价标识。这是目前绿色建筑设计中常采用作为设计依据的目标。

3 典型性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 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1 评估体系类别

该体系有针对多种建筑类别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新建筑项目(LEED-NC)、既有建筑绿色改造(LEED-EB)、商业建筑室内项目(LEED-CI)、建筑结构核心和外壳(LEED-CS)、中小学建筑、零售商业建筑、医疗设施、住宅(LEED-H)、社区邻里开发(LEEDND)等。

3.1.2 评估体系内容与等级

LEED评估体系最新的LEED2009版本主要从绿色选址(SS)、节水(WE)、能源与大气(EA)、材料与资源(MR)、室内环境品质(IEQ)、设计过程创新(ID)、地域优势(RP)等7个主题及主题下的若干指标,综合考察和评判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并根据各方面指标和权重打分,综合得出总分,将评估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四个等级。

LEED评分的原则是必须满足前提条件才能参评;选择条款并根据权重计算得分;累加得分计算总分。

LEED2009评估体系总得分是110分(LEED V2.2总分为69),各认证等级须达到分数为:认证级40~49,银级50~59,金级60~79,铂金级80以上。

3.1.3 评估体系的不足

LEED评估体系各指标间可相互补充,不同条目间的得分可替代抵消。例如某参评建筑室内环境品质部分得分很高,即使节能部分得分很低甚至得零分,只要总分达标后也能通过评估, 甚至有可能得到高等级的证书,这表明很多得到LEED认证的建筑在实际运行中并不节能,这是LEED评估体系的不足之处。

3.2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2.1 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及旅馆建筑等。对住宅建筑,原则上以住区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对公共建筑,则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绿色建筑标识。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应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通过施工图审查, 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规定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申请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应通过工程质量验收并交付业主投入使用一年以上,且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3.2.2 评价指标体系与等级划分

(1)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进行完整表述,用于评价、比较已建成建筑物与定义的绿色建筑在性能上的差异,是依据国情、基于“四节一环保”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大指标。由于目前国内与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 各类指标内容主要是定性化条款。

(2)评价等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在满足绿色住宅建筑或绿色公共建筑所有控制项要求的基础上,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

3.2.3 评价实施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包括绿色建筑星级评定以及标识的申请、授予、管理等工作。

(1)管理机构: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负责评价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具体实施;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作为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依托单位。

(2)申报主体: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应由业主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报。

(3)申报方式:采用网上申报形式,申报单位登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 进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上申报系统,按要求进行申报。

3.2.4 评估体系的不足

(1)条款中定性指标较多,可用于精确评价的定量指标不足, 造成对一些内容的评估缺乏明确的数据依据;(2) 在标准的整体架构中尚未有针对生态效益、排碳量等数据的计算和量度的条款内容和技术支持;(3)标准覆盖的系统不完整, 标准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商业等部分公共建筑,对农村住宅及其他类型公共建筑的评价标准缺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