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学期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年级领导与老教师们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备课室每个老师上课之前都要做的事,但我备课不仅备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要备教材备教法。即,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要学得好,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将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听进脑海中。所以我们老师讲课要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老师并不是万能的,我们也和学生一样,每天都在学习中。所以,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并将学习过的东西以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所以如何布置作业也很重要。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课后,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程学习 评价探析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往往通过平时的作业成绩、课堂提问成绩和考试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还要注意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学生历史学习评价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讨论法
讨论法是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历史教学评价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更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
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每个小组6~8人,并选出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噪音控制员等。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就讨论主题都要发言,由记录员做记录。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这两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讨论。具体过程如下:①评价目标。观察学生在“秦始皇的功过”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②评价过程。确定讨论课题: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设计评价标准:探究问题(5分),资料收集(2分),史论结合(1分),语言表达(1分),合作协调(1分)。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③评价总结。根据评价标准,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进行讨论,并对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做出评价;④反馈。学生普遍欢迎这种评价方式,为了准备这次课堂讨论,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及上网广泛地收集材料。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残酷的暴君”。每位同学都力争使自己的发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在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初步学习了如何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该活动,教师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等。
2 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
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是指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档案袋里装有学生的历史学习单元计划、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常规性作业、探究性学习作业及综合性学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卷、历史学习小结、收集的历史资料等。
对于学生档案的评价,采用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除对绝对成绩评定外,我们还设了相对评价成绩。此外,学生的每件代表性作品我们尽量做到有教师、家长以及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
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成长档案,实行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教学目标并熟悉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良好的协作关系,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评价方法。
3 测验法
测验法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一般用以评价学生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的测验、考试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测验的形式多样化。有笔试、口试;其次,题型多样化。除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外,我们还设置了历史猜谜、巧连线、识图与设计、追根溯源、走进时光隧道等生动、活泼的试题;最后,命题多样化。在单元测验中我们尝试采用自主测验的形式,教师命题占80分,其余20分让学生自己分组命题、编制试卷,测验后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历史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们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历史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使其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
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
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
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
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探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活动。学习汉代历史时,笔者将散见于教材各节的画像砖、石制做成幻灯片,并依画像砖、石反映的内容分为几组向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在理解每幅图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每组图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而在章节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笔者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
四、民主平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教师需要更新观念
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权至上”的思想,破除教师中心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承认错误,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和威信,可笔者以为教师的作用和威信恰恰来自学生的成功。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谐振”的状态,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教师需要建立民主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践中真诚爱护,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倍加关心,并适时加以点拨,而不能动辄训斥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对表现不良者,不做简单的批评,而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注意理解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伟.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5).
篇4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这学期是我担任历史教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一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前辈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听老教师的课,跟随老前辈学习经验也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结合着老前辈们的间接经验加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我的收获很多。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靠努力更靠兴趣,掌握方法历史很好学。
第四,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认真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写教案,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系统的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迎接阶段性考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强和各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最终取得他们的帮助共同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做努力。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经验不足是我面临的问题。我深知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谦虚谨慎”是校长告诉我的真理。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阶段性复习课,力争通过阶段性复习巩固充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认真的进行试题测试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做到为战而练。第四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
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通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悟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性的重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我与学生共成长”,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本学期承担高一年(8)文科班和(1)班理科班历史科教学,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促进了学生发展。担任副校长,分管全校教学,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学校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兼任晋江市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协作组长,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工作情况总结
1、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一年(1、8)班学生基本情况是:文理分班后,理科班的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上学期历史补考的人数(1)班达到了18位,(8)班达到了11位。并且理科班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就可能对历史学科不大重视;这必定对今后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并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网络教室上历史课,可以得到更多知识的拓展,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终于走上了正轨。到18周完成了必修I的教学任务,第20周参加了泉州市统考,(8)班各项指标都大大超过了年段平均水平,而(1)班却落后于整个年段。具体情况如下:
2、教材与教辅使用情况
本学期教辅采用岳麓版《学生课业》教材,本教辅融入新课改理念,着眼三维目标,立足同步课时教学,原创新颖题型,课时训练、单元检测有机结合,梯度合理,层次分明。但栏目设置偏复杂了点,难度参差不一,对理科班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了点。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
本学期晋江市级课题《新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高与应用的研究》已获得批准研究,并着手开展研究工作。
2、校本教研
积极进行校本教研,把校本教研作为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本人校本教研的重点方向还是结合本校实际,研究适合本校校情、教情与生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注重实际应用和应用效果。
3、论文撰写
积极撰写校本教研论文和其它教育、教学、教研论文。在《晋江课改》第75期上发表文章《教师专业的科学发展》,本学期继续参与岳麓出版社《学生课业》的编写。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
担任晋江市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协作组组长,积极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认真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履行职责,研究探讨教学中教材教法的问题,对保障晋江市今年高考取得较好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
认真完成学校公开教学的任务,积极探索,创新设计,合理组织,作为高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力争使自己的公开教学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认真执行学校的听课计划,吸取其他教师的教学长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发展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在“晒课网”上进行评课。
三、教师培训的计划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自我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校外培训为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前沿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争取机会参加各级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管理经验。本学期参加了“福建省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晋江市初级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还承担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工作。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这学期即将结束,在这学期里我是担任高一(7)班至(12)班的历史老师,这是我初次执教。在这学期里让我觉得老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不像父辈们所想的那样轻松。以下是我这学期的一些工作总结:
一、 学情
平山中学是二级达标校,在校学生相对一些学校而言,平山学生是向学的,素质也不错。不过,还是有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初中历史考试是开卷考,所以有些学生就不是很重视历史,认为平时听听就行了,不做复习工作,结果期中考虽然考得不错,但总体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长期下去,势必不利。另外,由于开卷考,所以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初中知识时,有些学生就很茫然。故在教学中,须注意这点,得问清,不然,自以为这些知识学生初中有学,可以不讲,结果有的学生就会听不懂。最后,就是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几次考试,发现学生在这一方面很薄弱,故平时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学收获
1. 备课。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发现备课并非那么容易,要备好一堂课,不仅要备好教材,而且要备好学生。在备学生这一块,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差异,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要事先备好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果一名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会解答,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进而难以学好,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外知识储备。
2. 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才发现实际教学与自己所设好的课总有些出入。因为,不同班级各有特色,有的沉闷,有的活跃,而且,班级中的学生各有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教学过程要有所改变,对于沉闷的班级,在教学中有时就穿插一些趣事,而对于活跃的班级,要适可而止,免得课堂秩序失控而影响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要随时应变突况,从而使教学顺利进行。虽然教学中总是与事先有出入,但从中也学到不少,这就是教学相长。
3. 听课。这学期共完成了20节听课记录,除了听历史科外,还听了其他学科的课。在听课过程中,多少有点收获,从中学了一些教学方法以补足自己,同时也见识到同一问题的不同教学。
4. 参加教研。在教研中,交流备课、授课、评课等发面的问题,从中受益。
篇5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本学期我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
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历史学科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3个班,学生比较喜爱历史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六、抓好课后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在我的努力下,历史学科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尤其在毕业班第一、二次质量预测中效果明显,但离学校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已成为宝贵的财富,将引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本期来,自己任教九年级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而且能利用历史典故教育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中求知识,在学中求乐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班级情况分析
20xx年九年级学生共202人,学生都来自农村,大多数学生文化成绩比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可有可无、因此,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讲授,在讲授中寻找教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情感人,提高学习积极性
历史课,本是梏燥无味的一门功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那么,整个课堂就会象一潭死水一样,无法出现波浪,一堂课也只会是老师的无味讲解,学生也只会听之甚之,不加记忆,不加思考,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根据这种现象,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除深刻钻研教材外,并认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引进相关的历史典故,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叙述。这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我能及时地把握课堂教学气氛,发现有不认真听课或搞小动作的学生,我能及时提醒,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有比较顽皮的学生,我能在下课后,及时地找他谈心,用关心爱护的态度,指出他的不足、同时,及时地表扬他的闪光点,让他明白,老师心中时刻有他的位置,有他的存在。从而,他们在今后的历史课中,明显地改变了过去的厌学情绪,并且,能积极主动地提问和做好课堂笔记。
三、学他人之长,用知识充实自己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除认真备好课外,最主要的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了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出订阅相关的资料外,并积极主动地请教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备课阅卷的经验。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积极参加函授本科的学习,在多方面学习及努力下,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所教班级的历史成绩,在期末考试中,优秀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及格率也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八,明显比过去进步、自己也乐在丰收的喜悦中,因此,自己的教学热情也越来越高。
四、课堂提问与课后指导相结合
历史知识是否牢固掌握,多数的内容是靠记忆。根据这一特点,我把成绩较好的和较差的分成两种类型。较好的,不仅在课堂内,提一些难度大一点的内容,让他们多加思考,引导他们向深奥处寻找答案,并在课后给予他们的及时指导,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较差的,在课堂内,提一些比较容易的内容,一旦解答出来,就及时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后,指导他们做一些难度大一点的题型。这样,通过层层深入,让差的学好,让好的更好,真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虽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付出了一定的心血,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自己有决心和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为了教育,自己能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4)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6、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语言。
(1)教学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用幽默、准确、精炼的语言神态进行引入、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学的媒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平台、小黑板、挂图、投影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情况:
1、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认真,能依时完成作业。
2、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一大部分同学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
篇6
关键词:课改;历史教学;总结;人才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启动多年,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验教师,与新课改已亲密“接触”了多个学期,面对全新的教材、课程标准,我们是抱着一种思考的态度来对待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新的,但实践已证明,新课改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转变了,而且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及教学评价机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教师,面临的最主要工作是如何教才能符合课程标准,以培养适应时展的有用人才。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一、历史情境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是陌生的,可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演义着,如何再现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这就需要适时适当地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以现在的角色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来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春秋的时候,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几个大诸侯国为了争霸而互相攻斗。其中齐国也是大诸侯国之一,若你是当时的齐桓公,你会采取那些措施使齐国强盛起来,称霸于诸侯国呢?这样,就能让学生进入到春秋时期那纷争的年代,走进齐桓公的角色中。为了生存,为了强国,自己该怎么做?学生都想有所作为,便会使出浑身解数,结合课本,联系所学知识、生活实际,谈出各种各样的措施。这大大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的学生还迸发出新颖的观点,释放出自身的潜能。
二、竞赛教学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它都是为了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依据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有时教学可采取竞赛方式。在赛前,教师要仔细地说明评分规则、纪律,并告诉学生比赛形式分为四种,即基础题(必答题)、抢答题(侧重于分析、联系、对比等能力题)、能力提高题、风险题(答案弹性大)。接着教师腾出10分钟让学生把要比赛的内容快速、有质量的掌握。令我兴奋的是此种教学形式极大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教学参与性调动起来,学生为了本小组或全班男生、女生的荣誉,为了把问题答好,他们往往互相讨论、合作,发挥团体的力量,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会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竞争的意识。
三、地图教学
地图在历史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讲授历史总离不开地图,可以说失去地图的历史教学如同迷失方向的孩子,找不到路在何方。借助于历史地图进行教学,形象、直观。如张骞通西域图,结合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政区图,通过借助地图,创设一定历史情境:若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怎样把货物贩运到大秦?由此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紧密结合地图上的路线,找出最佳的途径。这个情境本身就是让学生求知、探索、合作和创新的过程,能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当时那恶劣的环境所带来的困难。这样,能让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学到张骞身上那种可贵的坚忍不拔的高尚品质。同时,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观、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初步懂得跨学科学习知识,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联系生活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教学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就是说,现在的历史教材的内容有很大部分的知识可联系到学生生活、社会的实际,把历史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历史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也只有联系到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学生才容易理解,才有兴趣去接受并去创新。如讲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思想时,可联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打架、说脏话、破坏公物、乱扔纸屑的个别同学,应用儒、道、法、墨的思想问他们: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去处理呢?例子贴切,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可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变成活的知识,而不只是历史理论和概念。
五、图像教学
现在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课文中的图像多。如何发挥这些图像的功能来为教学服务,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充分利用课本的图像,有时还补充一些课外的图像。图像除了直观、形象的优点外,还具有其他的功能,如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审美的情趣、增强时空观等。
六、多媒体教学
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给学生带来形、声、貌三位一体的效果,深刻地刺激学生的脑神经。在这方面,经过几次的尝试,总体感觉效果不错。如制作课件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通过多种手段,把李白的诗、秦始皇的画像、秦始皇灭六国的先后图、秦朝的疆域图、本课的问题、历史情境问题、历史典故和一些有关秦灭六国的战争影片等,合理地安排在课件里。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且引发了学生接受新知识、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具有很强的教学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教学作用无疑是最棒的。
参考文献:
[1]李晓风.李晓风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篇7
综观整个初中历史新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新教材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在课程内容上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灵活性、科学性。如内容量大大缩小,而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为了增强对学生视觉感官的刺激。新教材的设计比以前漂亮了,特别注重实物的展现而避免了过去那种一大段一大段抽象术语的枯燥描述。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史学观点,将最近研究的史学成果、考古发现编入课本,让学生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之,教材改革在总体上是进步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必须的。
初中教材的这诸多变化,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模式是传统的讲谈——接受式,这种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传统教育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整个教学过程由老师把控,通过老师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用讲授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从感知到理解,最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较好的发挥。然而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分强调老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都处于一种被动受教的地位,学习积极性低落,创造力难以发挥,好的学生也是因为责任心的驱使认真听讲,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每逢考试就背诵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老师也是事先就给学生勾划好,有的更是形成文字资料交给学生背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有创造能力,有想法,有个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值此教材改革的东风,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势必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其实也有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也在对新教材下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有杭州的茅蔚然老师在1982年就提出了“四段式历史教学法”,后来上海的钱昌明老师将一堂课分为阅读,整理和练习三段式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模式都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的爱学习,想学习。不是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那么教师只能在课堂上想办法,努力创设高效课堂。经过对很多名校经验的学习,很多教学理论的探究,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我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讲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在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在班上展开学习竞争
分组一定要搭配合理,让每一个组的实力均衡,而且组员一定要各有特色,组长要推选较为认真负者,同时有一定号召能力的同学。各组之间的竞争体现在学习的所有过程,从开始预习,完成预习作业,到课堂积极参与学习,最后是作业的检查,全方位考察,全方位竞争,每学期总结两次,对优胜组和失败组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总结之后再重新建组。这样就保证了全班所有同学都投入到学习的竞争当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过程由预习——合作探究——解决作业三部分组成
1.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每一节课的开始,用5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课,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预习时可准备适量的填空题让学生根据教材完成,问题允许小组适当的讨论,
2.老师精讲。
老师讲课的时间大约安排10-15分钟,对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完成的学习内容可以迅速带过,主要是讲知识结构,讲重点,难点,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对本课知识从宏观上进行把控,明白教学内容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和线索,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图示法进行。
3.小组学生就课内难点展开讨论。
老师在针对全班同学进行精讲之后,再针对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设计问题,要求各小组讨论,时间为5分钟,之后,引导各小组选派代表作答,对大家掌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再进行引导与讲解。
4.总结本课知识。
这个阶段要充分利用本课知识结构图,对新课知识再次进行回顾,总结,这个过程要老师做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完成,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可以指导学生去寻找当中的关键词,从而快速记忆下来,还可以让小组比赛记忆。这个过程也是大约5分钟左右。
5.学生完成本课练习题。
篇8
一、教材培训实效化
以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的实施使用为契机,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突出培训工作,注意培训的实效,把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在实施时,必须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管理为保证,以质量为归宿”。忠实地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积极建设好校本课程,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完整性;组织好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探索课必中的问题,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新教材的操作规程;加强管理,能把课程理想转变为理想课程,把政策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的习得课程;按规律,扎扎实实抓好质量,使课程改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注重教学骨干的培养,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努力做到课改工作研究化,课改研究过程化。
二、教研工作课题化
历史教研活动要立足于为全面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奠定基础,立足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素质,立足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基于这三方面的认识,寻找历史学科师资状况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开展课题研究,重视经验的提升和规律的总结推广和应用,真正实现教研室提出的“以研促教”的工作 要求。本学期我们要结合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通过专题和课题研究,来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这样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及水平。为使教研工作课题化,我们确立工作目标是:
①继续以苏州市级课题“中学历史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探索”研究为抓手,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学校教师的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将课题研究方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大教学时空,增强实践性,力求突出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实效性和示范性。
②针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结合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要求吴江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每人必须确立或参与一项教研教科专题研究,将课题由课题组辐射到全体骨干教师,以骨干教师来带动本校本组学科教研工作,从而形成校校有课题,教师人人都参与的课题研究的氛围。
③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课题研究的科学含量,力求教研工作课题化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近几年我市历史教研成果显著,新人辈出。为提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准备将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水平的课题成果或教学论文汇编成册,供全体历史教师学习和参考。
三、教研活动专题化
针对以往教研活动存在着弊端和不足,本学期教研活动力求实效性和针对性,每次教研活动都确立一个专题,注重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改革、实践性课题课程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功夫,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教研活动专题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学习教育新理论,不管是哪一级的教研活动,教育理论学习是必备内容之一,尤其是现代教学方法、教育名家经验、多媒体网络资料等,要创设学习研究的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和研究。
②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加强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新课型的研讨课、录像观摩课的评议工作,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听课和评议。本学期将三个问题列为每次听课的必备内容之一,一是本堂课有哪些可供你可取之处;二是本堂课有哪些不足之处;三是你认为本堂课最好的教法是什么?共2页,当前第1页1
③教研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及作用发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较适当的教学目标,毕业班确立知识能力坡度,加大综合应用能力,高一高二要在新授课上好的基础上处理好“问题探究”的环节,加强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
④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结合本市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使课堂教学模式走“模仿——创新——实效”之路,完善提高吴江市原来三种教学模式,要求骨干教师人人有模式,一般教师个个都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吴江历史教学研究的特色和风格。
四、教师培训能力化
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发挥群体的力量,需要全方面、立体化地规划教研网络,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本学期要组织和协调好学校历史教研组、中学历史教改协助组、中学历史课题研究组、历史教学研究中心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群体力量,搞好历史师资队伍建设。
①本学期要将教研组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指导教研组的业务工作,特别是在怎样开展好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实效性上深入研究,使教研真正促进教学,对新教师多听课多鼓励,注重师徒对子工作的形式新效果实。
②“中学历史教改协作组”是新教师快速成长的摇蓝,由于目前我市部分学校规模原因,跨年级上课教师较多,青年教师往往“单兵作战”。本学期我们把上岗三年左右、业务水平基础好的教师全部组织起来,确立学习和研讨的主题,结合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组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改经验,创设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给他们压担子,创机会,让他们更快成长。
③继续以中学历史课题研究组为骨干力量,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围绕课题研究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提高课题组老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求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成绩评价这两个方面积极探索,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整体水平。
④“历史教改中心组”要发挥教改的核心力量作用,要站在教改的最前沿,一方面我们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让他们加入名师、特师后备的行列,同时把他们的教学经验推广到各个学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学期主要活动安排
1.精心准备和布置好高三历史复习计划,提出在3+1+1考试模式形势下,历史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2月底)
2中学历史课题组课题活动。(2月底)
3.高三历史中心组活动。(3月)
4.初中历史评优课(3月)
5.高中历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4月)
6.初三历史教学研讨活动。(4月)
7.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4月)
篇9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任高三的历史教学工作,这是我第一次从事高三的历史的教学,由于没有经验,所以走了不少的弯路,但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进取向前辈学习,向同事取经,不断对从事教学工作做小总结,异常是每个复习的小阶段都要进行小总结。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1、认真参与教研:教研是提升自我业务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大练兵”活动,本人一向认真对待,进取参与。经过团体备课讨论、一周一听评课、开研讨会等教研活动,结合自我的实际,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等。
2、认真研究高考:高考的动向是高三教学的指挥棒。我首先认真研究了近三年的全国高考试卷,异常是今年的高考试卷与往年比“稳”了哪些,“变”了哪些,异常是“变”(所做的调整)对我们的复习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其次其它省市的高考试卷,注意和我们贵州的试卷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命题、组织答案的一些规律,以便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
3、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考试大纲):在此刻多种版本教材的情景下,课标是专家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我们复习仅有紧扣课标才能做到少做无用功,才能少讲精讲、短时高效。考试说明是对高考本事要求、考试资料、试卷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说明和要求,我们深研考试说明能把握住高考专家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命题思想,从而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时代性、高效率。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研究和制定教学计划:在开学伊始对本学期的复习时间进行了大体规划,我们根据此计划并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景,经过我们组教师团体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切合我们实际的高三第一轮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景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计划更切合实际,更适应学生复习。
2、认真编制学案:根据“复习提纲”模式,提纲必须提前半周定稿,提前准时
发放到学生手中。依此特点,我们组实行了分组编制、团体审阅,既保证了团体备课又保证了教案学案的同步。我们的学案编制技术稳步上升,争取以后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3、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把握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要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备学案等,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我的经验和不足,以使自我在教学中不断使自我的教学艺术不断提高。
4、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写好教案和反思:一轮单元复习,注意基础知识的整理和综合,注意归纳单元结构和单元特征,注意历史概念的解释和重点、难点的概括。注意基础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和比较。做到基础知识系统化,重点难点透彻化。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构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5、认真研究测试题,做好考试总结:坚持“精癣精炼、精讲”,不搞题海战术。练习注意做到难度适中、立足基储典型新颖、题量适中。异常要注意下大力气在网上搜索最新颖的试题。课后作业是复习巩固的重要手段,可是要想使作业起到良好的效果,作业量必须要适中,如果作业量过多,需要消耗学生很多的时间,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疲于应付,那么,他们就不会认真对待,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每次考试既要能检验学生的水平,又要便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考试成绩出来后,要全面仔细地分析总结,异常是联考或统考要让学生明白整体水平,以便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6、认真辅导,抓优补差:督促学生及时准确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提升本事。我们针对不一样学生的特点加强对“期望生”和“瘸腿生”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五联班学生基础薄弱,我们更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为此,我在课外辅导时间,找两生谈话,对症下药,找出症结所在,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帮忙他们提高成绩。
7、认真组织学生写好课堂小结,充分利用小黑板优势:坚持把每堂课的课堂小结写在小黑板上,让课代表安排学生轮流进行,组织学生进取参与,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书写等方面本事,效果很好。
8、认真批改《三维设计》和每周一小测:要想上好课,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景后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而研究学生的最好方法是批改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案作业,为此我们把坚持每堂课前一天的晚自习批改学案构成惯例,保证了课堂的有效和高效。我们历史组坚持每周一小测,及时总结得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巧。
经过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高三文(6)和文(4)班成绩稳步上升。
总之,在我们历史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高三上学期的一轮复习工作现已顺利完成,已经落实了教学计划的各项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三维设计》的“知识梳理”板块,学生在落实过程中,只填空,冲淡了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容易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效果不太好。
2、预设的历史复习提纲中学生一开始比较认真,之后随着各科发放提纲较多,学生时间上的压力增大,部分差生存在应付现象,材料题出现放弃现象。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3、课堂展示学生的作业环节学生用时过多,影响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进度。
4、《三维设计》有时“核心问题”在课堂上变成了新课,用时过多,课堂容量变小,教学目标难以当堂完成,课堂压力加大。
5、学生普遍感到历史材料题比较难,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测试时失分比较严重。
6、学生对基础知识缺乏整体把握,概括本事需提高。
7、高三文(4)班学生卷面普遍比高三文(6)班差,需强化规范试卷。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
2、针对高三文(4)班基础差的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增强针对性、有效性,注意综合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等)。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力争经过复习让学生的成绩有必须的提高。
3、自我也要多看书报、新闻等,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以适应文科综合高考命题热点切入的特点。多作题,多创制原创试题,进一步提高自我的命题本事和周密思维本事及知识迁移本事,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
4、每周增加历史科测试,放在周三午时进行,定时交卷,及时批改,经过考试带练动复习,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试卷的习惯,以便让学生早点适应高考试题。“把平时练习当高考”,认真训练;“把高考当平时”,简便应考。
5、每一天在早读和晚读时巡班,引导、带动学生复习历史。
6、注意加强对“培优补差”生的辅导力度,争取多谈话及时了解动向,单独准备套题,让他们限时交上来,更准确地采取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措施。
7、高考中整体难度呈降低趋势,所以我们的练习应降低难度,增加新颖度,树立学生高考前的信心。
反思高三历史教学,还有其它很多不足,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取得的成绩很有限。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学校名声,也为了我们教师自身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更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将落实进行到底”。敬请领导、同行对于我们所没有想到的工作上、方法上的不足和粗陋之处进取给予点拨和指导,我们将不胜感激。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回顾一学期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增加数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知难而进,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的成绩。反思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我们值得珍存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学期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学期,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5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学期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2、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总结可能还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主动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教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我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简便、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应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经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我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梦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教师,明白自我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经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提高教室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篇10
一、实施科学素养渗透的初步尝试
一般说来,科学素养的培养基本上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对已经被人们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有关自然界的理论;2.对一些科学探索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3.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科学的应用问题,了解包含在科学之间的问题、争论,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在现有的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掘科技含量较多的部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素养的渗透,以达到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决定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现有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科技史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续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在有效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生领略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不为某些假象所迷惑,从而提高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这是进行科学素养渗透的基本体现。
如在讲到《晚清的文化》中的“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一目时,教师上课时用预先制作好的青龙桥地段的复杂地形模型,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请他们提出减缓坡度的解决,并根据当时的条件选择出最佳方案。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由于是亲自动手实践得出的结论印象就特别深刻,物理学上的力学、摩擦等概念也显得容易理解了。同时又结合本市中学生为设计南浦大桥出谋划策的录像资料,使学生领悟到科学需要学习,更需要创造的道理以及现代社会中必须具有的合作、团队精神。
(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撑点是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科学需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乎理性的思维,需要探索、质疑和创新。这部分内容教材中虽然没有明显的涉及,但它们有的出现在教材内容的介绍里,有的散见于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教学中设计一些较有质量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机器,学生形成了存疑的习惯后就会不断地探索形式成新的发现,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
在《粉碎军队的进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改常规,选择我军的作战方针为突破口,精心设问,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第一年我连连获胜为什么却要后撤?”“青化砭战役胜利后,为什么致电要求改三面埋伏战术为分散敌人兵力的战术?”“是否会同意这份电报的要求?”,运用一系列问题,把我党军事作战方针讲得深入浅出,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树立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观念和价值取向
科学素养渗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妥善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简单、机械地传授只会使学生静态、被动的吸收知识,变成科学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科学观念的传承者和科学意识的实践者。只有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和直接经验,才能逐步树立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在宋元时期文化和对外交往》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课前的资料分析、课后的小报编写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用大量的中英文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仔细分析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详实地论证“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进行科学素养渗透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身上娇骄二气都有,做事学习往往眼高手低,加上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学生获得的信息量相当大,知道了不少东西,似懂非懂,生活上超前消费,学习上处于被动,或缺乏追求进步的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也有少数盲目崇洋,民族国家观念淡化。针对这些状况我们用“民族魂”中华精英的事迹和崇高思想“润物细无声”地灌输,让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之中受启发、得教育,领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思想素质。我们用、等革命家的光荣业绩帮助学生树立敢于直面人生,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
2.情感性原则。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 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总之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与教师产生感情的共鸣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不断完善人格。
3.借鉴性原则。历史知识具有借鉴作用,是由于历史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相似性,往往事不同而理同,古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后人都有借鉴作用。古人的治学经验,对今天学生的学习有借鉴作用,在教学中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结,要善于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的实际谈古论今,由今及古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现实感和时代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会做人处世。
4.评价性原则。教师在讲授历史史实时要注意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用历史辩证的办法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史实,作出对史实的理论分析,才能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出历史的规律,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思维的飞跃,创造性思维也蕴含于中。
通过在初中历史科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尝试性研究,使学生们在智能和人格发展方面有所提高,能以优秀人物的创新意识克服任性,骄傲、缺乏恒心等不足,逐步形成科学、道德和高尚的人格。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提高,初步形成以简单知识传授为主向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转换框架。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从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认识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师必须于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适时根据学生的状况、教材的要求来更新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形势的需要。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通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要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的科技内涵,寓科学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把闪耀着科技光彩的宝藏准确、及时、系统地开发出来,恰到好处地转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跨世纪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历史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渗透搞得更丰满。
参考文章:(1)蔡定基:《科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广东教育》,1995年第4期(2)王 素:《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目标比较》,《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3)陈建平:《从“专家说”到“科学素养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0年第 7期(4)余 海:《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人民政协报,2001年6月9日
附:初中历史科学素养渗透系列(七年级第二学期部分)
章节
渗透内容
目标
教学方法、手段
第十七章宋元时期的经济第
一节两宋的经济
1.能源的利用;北宋时煤不但被广泛用于炼铁,北方许多城市的居民还用煤炭作燃料。陕北人民已会采用石油,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石油为人类服务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石油”一词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首先使用、定名的。2.五大名窑:北宋中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应懂得“陶瓷在全世界,再没有象中国那样,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而中国瓷器对于欧洲后期的陶瓷的影响至今还是很深的。”瓷器外传,十五世纪后才遍及欧洲,辗转影响到全世界,给人类文明添上了新的一页。通过学习,要了解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3.棉花的种植:从棉花种植地域的扩大,棉纺织业成为主要副业的过程中,知道我国植棉的历史悠久,以及棉花广泛种值、使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伟大贡献。
让学生知道,古代中国人民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是领先于世界的,今天我们应更好地利用和节约能源。了解中国对世界制瓷业的伟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科技兴趣、热爱大自然,关心科技动态。学生应懂得古代科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长、产生的巨大影响。
以《天工开物》插图为蓝本。画一幅古代采煤图。抄录苏轼为徐州太守时所作的《石炭行》。摘记《马可波罗游记》书中关于中国一种能够燃烧的“黑石头”的资料与投影片上。组织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瓷器陈列室。看课本彩图“北宋钧窑玫瑰紫花盆”。师生可共同搜集书刊杂志上有关资料互相交流。郎诵教材中关于南宋棉毯的考古资料。用投影片打出1974年福建泉州湾发掘一艘南宋福建造的远洋货船的图。
第十八章第三节宋元时期的
对外交往
两大发明的西传:两大发明同造纸术一样对于东西方的历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曾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重温马克思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评价的那段话:“……,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的杠杆。”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边讲边填写教材下面的“想一想、试一试”,把四大发明经过整理成文。
第二十章明朝的政治与经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
北京城的营造,明长城:北京城市局严整,建筑壮丽,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明长城是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和北京城的营造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长城的建造分东西两部分,山西以东为东半部,多在高山峻岭之间,墙面系用大型墙砖砌成;山系以西,墙面不包砖,一般用土夯成。这种“因地制宜”的原则有科学性,就地取材,省工省料。
学生查看明长城示意图,比较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异同;让游览过长城的同学谈体会感受。搜集外国元首名人登长城时的采访录(如98年克林顿与妻女登长城的赞美词)
第二十一章明朝的边疆各族和对外关系第二节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远渡重洋,克服各种困难,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早于欧洲人的“地理发现”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勇于探索,一往直前,敢为人先的无畏精神,敢于大胆突破的个性品质是青少年要具备的。
将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列表比较(时间、次数、人数、船只数和船队规模)引导学生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历史作用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十六章明清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中药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博学务实的李时珍是传统药物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本草纲目》把中医传统的本草学推倒了光辉的顶峰。2.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霞客游记》既是杰出的科学着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部书关于西南在区石灰岩溶蚀地貌的系统介绍,地世界地理学上是个创举。徐霞客从年轻时起就开始有 计划地考察旅行,“不避风雨,不惮虎狼”登悬崖、临绝壁、涉洪流、探洞穴。
李时珍博览群籍,积累上千万字的札记;重视实践,经二十多年的调查研究,获得广博的真知;尊重科学,力排迷信。他的献身科学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效法。徐霞客矢志远游,野外考察,出生入死,历尽艰险,重实际、重科学,一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永存的。
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李时珍》;参观药圃、药铺;请中医介绍中医药物学常识。用《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旅游风光录像资料片,观摩有关地理风光,然后讲述最早记录和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科学家徐霞客的成就。
第二十六章明清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
3.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着。这本书被誉为我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注重实践,注意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4.我国古代的国林建筑和艺术的结合,明清两代是古典园林建筑集大成的时期、中国的古典园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显要地位。
宋应星深入到民间,深入到生产实际之中去调查研究,发挥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从事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宋应星热爱科学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在科技史上永放光辉。我国园林以自然式为主,设计手法采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提高风景的艺术感染力。园林中种种设计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看一看《天工开物》,然后利用投影或挂图介绍《天工开物》中的插图,讲解有关手工生产工艺程序,接着再讲解《天工开物》这本着作的内容和价值。将拍摄的古典园林景观的照片带来课上交流;谈谈游览古典园林的感受。组织大家看电影,去上海着名的古典园林,指导他们欣赏园林艺术。
第三节中西文化的交流
徐光启和《几何原本》、《农政全书》:徐光启虚心学习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并创造性地和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相互结合,他批判了以往保守思想,在天文、教学、生物和农学方面获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