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创新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研发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术研发创新

篇1

关键词:节能施工;国家核电;科研创新;基地;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2号研发楼属乙类节能建筑,体形系数S=0.13。建筑为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墙身细部:女儿墙、地下室外墙、外窗口等部位均采取断桥保温措施。本工程为节能公共建筑,技术研发主楼窗墙比分别为:南向0.65,东向0.53,西向0.51,北向0.51;2号研发楼窗墙比分别为:南向0.56,东向0.48,西向0.58,北向0.41。

2、节能概况

2号研发楼屋顶、外墙部位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注:1、设计建筑保温部位补充说明

上人屋顶保温包括:无 ;

不上人屋顶保温包括:所有屋顶;

外墙包括:不透明玻璃幕墙+屋顶机房外墙;

接触室外空气楼板包括:无;

非采暖空调房间与采暖空调房间之间的楼板与隔墙包括:地上各层非采暖空调房间与采暖空调房间之间墙面位置详见墙身详图;地下采暖空调房间请见地下各层平面流动图。

2.2外门窗、透明幕墙构造做法及性能指标

注:中空玻璃单片厚度应符合《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间隔层为氩气。

3、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3.1外墙体节能工程

本工程外墙保温在护墙外侧粘贴90mm岩棉保温板保温,传热系数为0.44 K W/(m2.k)。

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附墙柱、装饰线等部位均采取断桥保温措施。工艺顺序为:基层墙体清理材料准备配粘结胶粘贴挤塑板安装锚固件隐检验收。

清理混凝土墙面上残留的浮灰、脱模剂油污等杂物。剔除剪力墙接槎处劈裂的混凝土块、夹杂物等,并重新进行修补;窗台挑檐按照2%用水泥砂浆找坡,外墙各种洞口填塞密实。要求粘贴外墙保温材料表面平整度偏差不超过4mm,超差时对突出墙面处进行打磨,对凹进部位进行找补(需找补厚度超过6mm 时用1∶2.5水泥砂浆抹灰,需找补厚度小于6mm 时由保温施工单位用聚合物粘结砂浆实施找补);以确保整个墙面的平整度在4mm内,阴阳角方正、上下通顺。

配制砂浆:

(1)施工使用的砂浆分为专用粘结砂浆及面层聚合物抗裂砂浆。

(2)施工时用手持式电动搅拌机搅拌,拌制的粘结砂浆重量比为水:砂浆=1:5,边加水边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5min,搅拌必须充分、均匀,稠度适中,并有一定黏度。

(3)砂浆调制完毕后,静置5min,使用前再次进行搅拌,拌制好的砂浆应在1h内用完。

粘贴外墙保温材料:

施工前,根据整个外墙立面的设计尺寸编制挤塑板的排板图,以达到节约材料、加快施工速度的目的。挤塑板以长向水平铺贴,保证连续结合,上下两排板须竖向错缝1/2板长,局部最小错缝不得小于200mm。

(2)指定某一基面处理完成的楼层作为样板层交与外保温单位进行样板层施工。挤塑板的粘贴应从细部节点(如阳台、挑檐)及阴、阳角部位开始向中间进行。施工时要求在建筑物外墙所有阴阳角部位沿全高挂通线控制其顺直度(注:保温施工时控制阴阳角的顺直度而非垂直度),并要求事先用墨斗弹好底边水平线及100mm控制线,以确保水平铺贴,在区段内的铺贴由下向上进行。

(3)粘贴保温材料时,板缝应挤紧,相邻板应齐平,抹完粘结剂后,立即将板立起粘贴,粘贴时轻揉、均匀挤压,板与板间挤紧,碰头缝处不留粘结剂。粘贴岩棉板时应做到上下错缝,每贴完一块板,应及时清除挤出的粘结剂,施工时控制板间缝隙不得大于2mm,板间高差不得大于1.5mm。当板间缝隙大于2mm时,须用岩棉板条将缝塞满。

(4)岩棉板与基层粘结砂浆在铺贴压实后,砂浆的覆盖面积约占板面的30%~50%,以保证岩棉板与墙体粘结牢固。

3.2 外门窗、透明玻璃幕墙节能工程

外门窗、透明玻璃幕墙及普通玻璃幕墙的玻璃部分间隔层为12mm空气层,玻璃种类为中空Low-e玻璃,开启部分外窗应设活动防尘沙扇,卫生间门窗内侧玻璃为磨砂玻璃。针对热桥采取断桥措施:所有幕墙、天窗和外门窗均采用PA断桥铝合金框料。窗口外侧四周墙面按照外保温进行保温处理,粘贴90厚岩棉板保温层。窗框与四周墙面用发泡聚氨酯保温填实。密封胶条:采用耐老化性、耐侯性、耐臭氧性、耐高低温性优异的三元乙丙(EPDM)胶条。主要工艺流程:测量放线剔凿埋件内侧立框安装内侧横框安装防雷装置的安装层间防火封修中空玻璃安装安装外部装饰扣板注胶作业清洗。

3.3 屋面节能工程

本工程屋面采用60mm厚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作为保温材料,硬泡聚氧脂传热系数0.41。作业条件:基层表面应平整、牢固、干燥(含水率小于9%),无油污并清扫干净。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连接处及基层转角处应为圆弧形,其圆弧半径为100mm。有组织排水的水落口周围应做成略低的凹坑。伸出屋面的管道,设备或预埋件等,均必须在保温层施工前安装完毕。

施工方法:工艺顺序为:封堵管洞清理基层测量放线检验铺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检验找坡层施工找平层施工检验防水层面层。清除干净楼(屋)面上建筑材料。用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掺UEA膨胀剂,封堵洞口、雨水口、立管根部缝隙,捣实抹平。基层处理:清理干净屋面上残留混凝土、砂浆块、坑洼部位修补平平整,用扫帚扫净屋面。依据标高点在女儿墙上面、设备机座上面设置屋面基层做法标高控制点。基层清理干净后,铺设保温层前应对其基层进行检查,平整、干燥、洁净,并办理交接手续。从屋面一边开始打点铺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质检员检验质量合格后,报监理检验。

3.4 其它建筑节能措施

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采用20厚超细无机纤维作为保温材料,硬泡聚氧脂传热系数1.25。

3.5 采暖节能工程

地板采暖埋地辐射管道选用S5级的De20*2.0聚丁烯PB管,外层阻氧,外径20mm,分集水器采用配有手动排气,排气阀和流量控制阀的可调铜制分集水器,供水管进口设铜制过滤器,按分集水器的供、回水总管设阀门,夏季关闭。地面保温材料采用容重为40kg/m3,厚度为20mm挤塑板。空调与采暖系统冷热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其类型、规格和外观等进行检查验收,并应对下列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进行核查。验收与核查的结果应报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并应形成相应的验收、核查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有关国家现行标准和规定。

3.6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

空调水管的入口处设置热计量装置,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风机盘管的回水直观设动态压差平衡型电动调节阀,可以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调整系统流量的同时保证系统的水力平衡。全部新风量的40%设置热回收装置,有效的降低了空调系统能耗。空调系统的冷热水管均采取良好的保温措施,减少水管、风管沿程热损失。消防排烟风管除锈后内涂刷,外表面涂刷耐热漆两道,吊顶内的消防排烟风管采用带铝箔隔潮层的超细玻璃棉板保温,保温层厚50mm。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所使用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时,应按设计要求对起类型、材质、规格及外观等进行验收,并应对下列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进行核查。验收与核查的结果应报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并应形成相应的验收、核查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有关国家现行标准和规定。

3.7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

选用低损耗系列干式变压器,达到节能要求。本工程变压器深入负荷中心,变电所低压出线至末端配电箱配电级数不超过三级,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本工程选用高效灯具,所选用的电子镇流器应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低压配电系统进行集中无功功率补偿,使功率因数达到0.95以上。低压配电系统进出线回路设置电力监控智能仪表,对配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及管路。风机、电梯采用楼控系统集中控制,使其远行在最佳、节能状态。低压配电系统进出线回路设置电缆监控智能仪表,对配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管理。UPS系统选用数字式高效UPS,容量选择合理,配铅酸免维护蓄电池,节能维护运行费用。选择节能型低压设备,合理选择配电线路。

4、结语

该工程经采用以上节能措施,经检查符合国家标准及设计要求,建设单位于监理单位均对其节能措施非常满意。

参考文献:

[1]《公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1-621-2005

[2] 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测试方法GB8484-87

[3] 《ZL系列外墙外保温》88JZ13

[4]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篇2

[关键词]钻探工程;技术;创新;发展

与传统的钻探工程相比,现代钻探工程呈现出流程复杂、范围广、规模大等特点,对于技术的实际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现代钻探工程中,各类技术的合理应用是地质勘察单位获取第一手地质信息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地质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地质工程的建设质量,实施加强对于钻探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勘察单位的高度重视。

一、钻探工程技术概述及分类

钻探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项目,其技术的应用涉及的流程和环节也相对较多,需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组织和进行操作。为了满足不同地质条件的钻探要求,地质勘探单位必须配备专业的仪器和设备,而且要掌握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否则极有可能影响到地质工程的整体建设效果。在现代钻探工程中,国内主要使用机械方法进行岩石的破碎,并且根据外力作用的方式和性质,将其划分为:回转钻探、冲击钻探、振动钻探、冲击回转钻探等技术类型,下面对上述技术类型的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进行介绍:

(一)回转钻探技术

回转钻探技术是国内钻探工程中应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经济、合理等特点。回转钻探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为:使用专业的回转器、转盘、动力头驱动钻杆等设备,常用的钻头分为全面和环状取心两种。在钻探工程中,通过钻头的回转钻进,以及轴向钻头的压力作用,在回转克取岩石的同时,取出岩层中的岩心及因操作排出的岩粉。在完成钻孔操作后,即可进行相关地质勘察工作。在回转钻探技术的应用中,钻头的回转速度应根据钻机的性质、动力而确定,一般情况下石油钻机的最高速度应控制在160转/之min内,而金刚石钻机的最高转速则可以控制在2400转/min之内。

(二)冲击钻探技术

目前,在国内外的钻探工程中,冲击钻探技术的应用历史较长,而且具有技术成熟、工艺先进等特点。冲击钻探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为:通过钻杆或钢丝绳的连结,使用一字型、十字型等常规钻头进行岩石的冲击,将钻孔过程中形成的岩粉、岩屑等彻底清除,进而完成钻孔操作。

(三)振动钻探技术

振动钻探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钻探工程技术类型,近几年加拿大地质工程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造,研制了钻速更高的新型共振钻探法。振动钻探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为:在非胶结及松散岩层中,在管柱上部施加足够的压力和振动力,当管柱下沉到一定深度时,向上提出管柱,并且取出岩心,完成钻孔操作。

(四)冲击回转钻探技术

冲击回转钻探技术在应用中发挥了专业钻头冲击和回转切削的作用效果,其基本操作流程为:使用钻杆带动钻头缓慢回转,回转速度应控制在50-60转/min,在轴向钻头的压力作用下,利用钻杆中心气体或液体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以冲击、回转等方式破碎岩石,完成钻孔操作。

二、国内钻探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途径

近年来,在国内钻探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中,适时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和工艺体系,而且对于钻探仪器、设备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钻探技术水平的总体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受到钻探工程单位管理模式、技术水平、工艺标准、操作流程、仪器设备等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国内钻探工程的技术应用水平与地质工程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内钻探工程的今后发展中,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途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不同的岩石及施工条件下,制定有针对性的钻探方法

在钻探工程中,由于岩石及施工条件的不同,应选取有针对性的钻探方法,否则难以保证钻探操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进行定向钻进、取心钻进、坚硬地层钻进或坑道内钻进时,应采取金刚石钻探方法;在软土层中进行钻探,应采取振动钻、螺旋钻、偏心套管钻进、机械工静力成孔等钻探方法;在中硬或坚硬地层等施工条件下进行钻探时,应采取冲击回转钻探方法。

(二)加强钻头、钻具、钻机的创新研究

在钻探工程中,加强钻头、钻具、钻机等仪器设备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钻探工程中现阶段使用的钻头、钻具、钻机普遍具有易磨损、造价高等缺点,因此,在钻头、钻具、钻机的研究中,不但要提高其整体性能,而且要尽量降低机械和配件的造价。特别是在冻土、海洋、冰川等特殊地质条件的钻探中,一定要研制出高强度、高质量、高效能的钻头、钻具、钻机,例如:绳索取心钻杆、多级伸缩式钻杆、双壁钻杆、金刚石复合片PDC钻头等。

(三)加快技术自主创新的步伐

在我国钻探工程的长期发展中,技术改革与完善中多是采取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但是普遍存在自主创新不足的弊端和问题。在今后的钻探工程技术创新中,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和地质工程单位首先要加强对于现有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并且在不断的整理与加工过程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探工程技术。同时,在钻探工程技术的自主创新中,还要融合地质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声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实现多种技术的综合与创新,并且促进钻探工程技术产业的整体形成与发展。

(四)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在钻探工程新方法、新技术研发成功后,应加大对其宣传和推广力度,并且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演示、技术交流等方式,将钻探工程的新方法、新技术传播到国内各家地质工程单位。在钻探工程的长期发展中,技术研发单位应加强与地质工程单位的紧密联系,并且保证新方法、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

(五)加强技术标准化的研究

在国内现阶段的钻探工程技术应用中,技术标转化的构建始终处于薄弱环节,这对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虽然国内工程主管部门结合国际钻探标准及管理经验,逐步制定了《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钻具设备》、《金刚石岩心钻探钻具设备》的技术标准,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较多的漏洞,因此,在今后的钻探工程技术标准化研究中,一定要联合国土资源管理部、地质工程管理部及地质勘察单位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加强制度化、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钻探工程技术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钻探工程的应用范围将更为广阔,而且在地质工程建设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家大力对于海洋底部、地球深部、冰川、冰层冻土层的勘探,对于钻探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将其逐步纳入地球科学体系的长远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郑胜章,王智明,浅谈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地质编录[J].西部探矿工程,2004.11.

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商贸流通业;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引言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形成以要素投入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缺乏发展收敛性,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质量恶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绿色经济模式是实现小康社会、中国梦的有效路径。从微观企业的视角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基于市场供给与需求视角推动实现市场出清,其核心环节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商贸流通业指商品贸易流通行业及服务于该行业的运输、餐饮、住宿等系列行业,是连接企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中间平台。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要素投入弹性将受到技术水平、市场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技术水平越高、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交易效率越高,交易成本越低,对商贸流通企业及行业发展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和非均衡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空间外部溢出效应,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视角,探究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溢出效应,以期为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一方面,当前有关技术创新与商贸流通业相关关系的探究相对欠缺,且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主要有无相关性关系和正向促进效应两种。就前者而言,王超超(2010)发现以技术进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并不能促进重庆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重庆市需要另辟途径来发展商贸流通业。就后者而言,韩芳(2014)发现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可以显著增强商贸流通业规划效率,增加行业发展规模,促进区域行业交流。齐云英(2015)发现技术变革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同时存在破坏效应和补偿效应,且总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二者总效应的大解鹏程(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450046)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ZZJH-294)中图分类号:F722.9文献标识码:A小,而总效应则与样本区间的技术变革程度与效果有关。另一方面,有关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相关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徐丽(2015)发现信息化水平并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的因素。李浩等(2016)认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商贸流通业信息平台,可以不断提升县域商贸流通业发展及其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王欣(2016)发现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能源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影响程度弱于产业结构。既有研究对于厘清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性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指导意义,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第一,本文首次分别研究二者与商贸流通业的相关性关系,且将二者纳入同一研究框架。第二,学者多集中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传统面板数据等进行回归分析,忽略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可能存在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异质性。

理论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说

(一)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

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主要是针对行业价值链而言,遵循生产行业-商贸流通行业-消费者的途径和模式。商贸流通业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对称程度的提升。生产价值链上信息处于高度公开透明化状态,消费者可以基于个人偏好直接购买商品,生产者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供给,商贸企业同时进行运输优化以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就间接效应而言,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便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规模增加供给,而技术创新引致个人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可以增加市场需求,如此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增加便可以促进市场均衡点的增加,也即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政策导向性不同,相邻地区间的技术创新必然会产生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以促进相邻地区政府和企业家增加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引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最近作用于本地区商贸流通业。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1:技术创新有利于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同时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影响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二)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

信息化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消费者信息获取成本以增加市场出清均衡点的供求均衡量,二是改善商贸流通行业自身运营成本。另外,就整体效应而言,考虑到地区发展差异性,单一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引致一定程度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对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及其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效应产生影响,总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大小取决于二者之和。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2,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且对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空间外部影响效应,影响行为不确定。

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1.空间相关性分析。学者多采用Moran I指数测度被解释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的空间集聚性,其定义如式(1)所示:(1)式(1)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地理距离矩阵进行回归分析,该矩阵依赖于地区间实际球面距离的大小,球面距离越大其系数越小。一般来说,Moran I指数数值处于-1至1之间。当Moran I指数处在区间[-1,0]且不为0时,表示变量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当Moran I指数为0时,表示变量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当Moran I指数处在区间[0,1]时,表示变量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表1给出了商贸流通业(PRO)、技术创新(TEC)和信息化水平(INF)的Moran I指数,可以发现指数值均大于0,且均高度显著,显著性水平为5%。表征上述三个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侧面验证了选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合理性。2.模型设定。本文将选择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商贸流通业(PRO)为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TEC)、信息化水平(INF)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增加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STU)和金融发展(FIF)为控制变量。考虑到商贸流通业可能存在动态传承效应,在模型中将商贸流通业的一阶滞后项(PROt-1)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中。最终计量模型如式(2)所示,ρ表示商贸流通业的空间相关性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PRO)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为消除价格因素影响,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进行平减,其中基期选择为2005年。技术创新(TEC)采用综合指标客观赋权重的方法进行度量,指标层分为要素投入层和产出结果层两方面,之后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重,本文将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从业人数、研究与开发机构R&D内部经费支出作为要素投入指标层,国内申请专利受理数作为产出指标层,数据均来源于EPS数据库。信息化水平(INF)采用邮政业和电信业务总量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数据来源于EPS数据库。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采用各年份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并经过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表进行价格平减,数据源于EPS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产业结构(STU)主要用于考察第二产业变动对商贸流通业供求的影响,本文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金融发展(FIF)采用银行等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总额与GDP比重表示,数据源于EPS数据库。表2给出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实证分析

(一)全国层面分析

表3给出了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国层面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结果。具体为M1、M2、M3为传统面板模型,M4、M5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PRO)的空间相关性系数高度显著为正,侧面印证一旦忽略变量的空间集聚性,将会导致回归结果有偏。L-likelihood数值较大,AIC和SC数据均较小,表示设定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是无偏有效的。就参数估算结果而言,本文将同时采用M4和M5估算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商贸流通业一阶滞后项(LnPROt-1)系数高度显著为正,分别为0.010和1.106,表示前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市场产生一种正向预期,有利于个人增大针对商贸流通业的供求,企业扩大生产提升效率,消费者增加支出扩大需求。就政府等相关管理层而言,应注重执政期间政策的一致性,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降低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引致的市场资源要素配置低效率。技术创新(LnTEC)系数为正,并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下的假设检验,可能是由于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引致技术创新在商贸流通业层面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信息化水平(LnINF)系数分别为0.065和0.071,且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统计假设检验,表征信息化水平每提升1%,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将提升0.065%和0.071%。启示政府应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意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着实从信息化发展的硬件设施(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技术软件和人力资本)来发力。就控制变量而言,外商直接投资(LnFDI)系数为负,均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的假设检验,可能由于地区间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再加上地区地势和气候优势、政府政策倾向,外商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吸引大量中西部地区廉价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商贸流通业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市场供求度的影响,FDI的影响效应可能不显著,且存在饱和现状。产业结构(LnSTU)系数为正,同样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当下,地区间产业结构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同质效应。金融发展(LnFIF)系数高度显著,但系数为负,表征其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抑制性,说明金融市场改革调整的效率偏低,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协调。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技术创新空间系数为负,在M5中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假设检验,表示本地区(相邻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相邻地区(本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其负向竞争效应大于其正向示范效应。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设定一定的地区行业壁垒,企业为获取更多企业补贴和财政优惠政策,同样设定技术封锁,不利于技术传播,显著挤压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市场供求。信息化水平空间系数(W*LnINF)为负,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是因为地区间信息化水平存在诸多门槛差异,集中在收入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地区通信基础设施等方面,启示需要进行分地区回归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系数(W*LnFDI、W*LnFIF)系数均高度显著为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域限制,其对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可能存在收入门槛效应。而产业结构空间系数(W*LnSTU)高度显著为正,主要是由中央产业政策的一致性所导致。

(二)分区域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效应,为体现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性,本文将样本区间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部分,表4给出差分GMM和系统GMM下两区域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且空间权重矩阵为地理距离矩阵。就检验结果来看,修正拟合优度(Adj-R2)均较高,L-likelihood数值也较大,AIC和SC数值较小,表示空间计量模型设定及工具变量均有效。本文将采用系统GMM的估计结果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回归系数的差异性进行解释说明。商贸流通业一阶滞后项(LnPROt-1)、信息化水平(LnINF)系数均高度显著,与全国层面一致。但技术创新(LnTEC)系数为正,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回归结果显著性优于全国层面分析,主要是因为地区内技术创新有利于降低时间成本,提升效率水平。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空间系数(W*LnTEC)为负,且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中西部地区却高度显著为正,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间竞争激烈,尤其是地方资源配置与政府晋升层面的竞争。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具有较强的连带作用,西部地区若想打开市场将特色产品运出去,依赖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交通物流运输体系。反过来中部地区若想进入西部地区建厂投资建设,同样需要构建稳定高效的基建设施。但信息化水平的空间系数在M6、M7、M8和M9中均呈现高度显著正相关,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无线网络的依赖性逐步加强,而对有线网络的依赖度逐步降低,不受地域形式的限制,一旦相邻地区加强信息交流、网络互通,信息化水平便会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外部性。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基于2005-2014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技术创新与信息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积极发展技术创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化。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抑制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但中西部地区则呈现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强技术研发支出,增强科研人才培养。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启示物流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和政府机构,应加大有关商贸行业产业链相关的技术创新、技术改良、物流体系构建、物流人才管理建设等。商贸流通业涵盖的邮政通信业的核心在于降低时间成本,提升效率水平,以谋求实现即时通信、高效快递,启示政府应牵头构建股份制、涵盖面广、高效率的龙头物流企业,但物流行业应降低门槛,关键在于政府许可;企业研发出高效绩优的运输保鲜技术和物流运输体系;科研院校应增设商贸学科,致力于培养专门人才,从长期发展的视角为未来商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增强院校交流,实现院校优势互补,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第二,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研究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启示应积极推动信息化水平的建设。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在于信息传递介质和信息接收终端两部分,信息传递介质需要高效的研发和有效的布局,关键在于利用既有的国有企业独有的市场占有率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边远山区的信息接收基站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信息接收终端,国内外企业研发竞争激烈,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市场需求,但技术革新的同时,需要提升使用人员的可操作能力,需要加强人员再教育、再培训,有效降低其与当前科技产品的技术差距。同时启示政府,应更加注重人均受教育水平,增强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加强区域交流,推动区域合作。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启示不同地区商贸行业、相关企业应加强交流,政府机构应进一步降低贸易管制和交流门槛,在客观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增强其使用价值,切实通过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来实现共赢,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超.技术创新对重庆流通产业发展的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2010(3)

2.韩芳.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技术改造应用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4(12)

3.齐云英.技术变革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就业增长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4.徐丽.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

篇4

关键词:科学技术;机械制造业;现代数控机床;发展情况;策略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176-01

0 绪言

机床是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信息结合的重要元素,并且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工具。所谓数控机床,指的是在数字化控制下,能够在尺寸精准与几何精准两个方面制造毛坯零件加工中需要立体几何形状的工作母机的总称。与传统的数控机床相比,现代数控机床具有高效、高精度等特征,解决了原来数控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保证了加工零件的质量,并且降低了数控工人的工作强度,进而提升了生产效率。发展数控机床技术是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并且也是机械制造产业改革的必经之路。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数控机床技术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去改进与创新。

1 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现状与问题

机床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其中的装备制造业又是工业发展的核心。我国将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技术作为新时期十六个科技创新项目之一,尤其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数控机床领域有了重大的研究突破,并且研发出了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机床技术。

第一,在中高档数控机床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我国在近几年开发出了大型、五轴联动的数控加工机床与其他大批的专业化高效率数控机床,并且建立了大批的中档数控机床核心产业基地。

第二,核心功能部位的制造水平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的数控机床的部分性能已经接近了国际的指标,达到了制造的先进水平。我国相应开发出了高速主轴单元、重载直线导轨等高性能的核心数控部件样机,而其中有些部件已经开始小批量的生产,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第三,部分中高档数控机床系统开发应用取得一定成果。我国的数控领域通过自主研发与其他国家相互合作,在部分中档数控机床技术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能够初步解决远程数据等传统机床出现的技术难题。

然而我们看到了我国数控机床取得的明显成果,也要正视依然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高档数控机床供应能力较弱。虽然我国的数控机床领域在近几年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并且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机床消费与生产结构之间的矛盾,而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对中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低档的需求,但是我国高档数控机床依然需要从外国进口。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一直以来,我国的机床制造业都在行业内的研究所中进行,但是由于创新能力较差,技术投入不足,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虽然我国一直引进海外技术,并且购买了许多先进的数控技术,但是由于缺乏基础性的研究技术,因此难以汲取先进技术为己用。

2 我国数控机床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第一,提高自主开发与创造能力。面对我国这个工业大国,我们必须要提高机床产品的创新开发力度,要实现核心技术与功能部件的有机结合,以研发高档数控机床为主要目标,提高整个数控产业化的水平。加强我国数控技术基础研发理论的研究以及数控应用软件的科研,改革行业标准,为我国数控机床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将数控功能部件作为基础,核心共性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力量。我国的数控系统与功能部件等基础研究方面是弱项,并且成为阻碍我国数控机床领域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专业化程度与自主研发能力。数控技术的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数控核心技术的掌控,并且依靠数控核心共性技术的支撑作用。我们都知道基础技术的研究是提高整个数控产业水平的基础与保障,也是机床设计中的核心与关键之处,这对于我国数控机床领域跨出一大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引进先进技术,与先进国家合作。我们可以向西方具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吸取经验,并且以市场来换技术,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实现数控主流产品的高起点与专业化发展模式。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要充分吸收,实现创新,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3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大踏步前进,数控机床领域的发展也是迅猛飞进的,并且朝着高效、高速、网络化等方向发展。在近几年我国政府注重对数控机床的投入资金与研发力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纵观我国数控机床技术,依然以西方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创新产品的研发,进而满足我国重点工程的现代需求,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我国数控机床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满,赵亮,蔡光起等.高速机床进给系统的性能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4,(05).

[2]肖曙红,夏红梅,张伯霖.直接驱动进给系统模糊推理自校正控制的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4,(07).

[3]谢红,高健.加工中心的工作台和伺服进给系统设计[J].现代机械,2002,(02).

[4]邰晓辉.XK717数控铣床进给传动系统的动力学优化[D].浙江工业大学,2006.

篇5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学研向纵深发展

长期以来,中山大学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中的原始创新,强调科技工作的最终任务就是要为民生服务,要走出一条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直至产业开发的“上中下游产学一条龙”的道路。只有直接面向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才能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广东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出一所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建的高水平大学应有的作用。

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组织承担国家、地方、企业的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基础研究及高新技术研究,努力实现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转变,强调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在目前正实施的“985工程”二期建设规划中,中山大学鼓励科技人员从满足国家尤其是地方的需求中凝练出研究问题,提出中山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和文科创新基地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国际水平,国家需求”。既强调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强调自主创新,又要满足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近年来,中山大学通过产学合作,从基础研究的源头抓起,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取得了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

强化技术创新,为广东经济发展做贡献

建立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学校高度重视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在科学技术领域,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延伸,力求形成上、中、下游一条龙配套,积极主动地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是目前是我国最大的铝塑复合管生产基地,其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二,中山大学与日丰公司在化学交联聚乙烯管材的专用材料方面展开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加工技术和工艺路线的改进提高交联管材专用料的挤出速率,使管材达到所要求的交联度和交联均匀性,扩大了产品的应用领域,日丰公司交联聚乙烯管材年销售额从2004年的2000万上升到2006年的1亿元,利润增加800万元。

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和长效合作机制。学校的应用学科瞄准行业需求,立足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面临的共性科研问题,与企业共建了十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去,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做出了贡献。同时,学校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增强了中山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服务能力。

广东是信息产业大省,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省的第一支柱产业。2006年广东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1500亿元,是全国惟一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黄华华省长在2006年度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抓紧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推动液晶电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为此,中山大学在数字家庭和平板显示这两个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上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面向行业的共性需求建立创新平台,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配合“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的实施,广东省六部门于2006年成立了“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落户在中山大学东校区。中山大学作为中心的主要建设单位,联合TCL、华为、创维、广东移动、新浪、英特尔、微软等32家企业组建数字家庭产学研联盟,通过对技术开发商、综合设备商、系统设备商以及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优势整合,为成功实现广东数字家庭的“岭南模式”做出不懈的努力。

目前,以中山大学为首的产学研联盟正在开展数字电视双向交互关键技术、试点产品、公共运营平台等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作。截至2007年3月,在数字家庭领域,以中山大学为主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达137项,主持参与3项地方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在基于Cable TV的双向传输关键技术、数字家庭互联互通网络通信技术、面向数字家庭行业的嵌入式软件技术、移动图形图像处理与传输技术等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方向上产生重大突破。围绕广州市番禺区、佛山市南海区试点工作开发的双模数字家庭网关键产品,计划在今年6月进入试产阶段。预计3年后,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的省内用户规模将达到100万,在硬件产品、互动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预计可产生超过38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带动超过100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中山大学除了在关键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充当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利用并整合其特有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建立相关的数字电视互动服务频点,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山市木林森电子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中山大学―木林森发光二极管(LED)芯片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中山市木林森电子有限公司将投资1000万元,资助中山大学在东校区光电及功能复合材料研究院大楼内联合建立蓝、绿光LED芯片材料生长和芯片加工工艺技术研发平台,开发新型GaN基蓝绿光LED芯片的生产技术。

中山大学与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并联合成立了“中山大学―珠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和“珠江水利委员会―中山大学学生实习基地”。今后,中山大学同珠江水利委员会将采用专家学者互聘、互访、互邀讲学以及联合申报建设实验室和共同主办(承办)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等方式,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生命科学学院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就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共建研究平台等的合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建立全面校市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中山大学与佛山、肇庆、湛江、潮州、东莞、始兴等县市建立了校市县全面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共同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山大学还加强了与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2004年7月 与福建、江西、云南、海南四个省政府和企业签署四项协议书,共谋发展,项目进展良好。2004年9月,中山大学又与广西河池市签署了《广西地道药材GAP研究》等项目的技术开发协议,标志着中山大学在推动“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科研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又一次成为广东高校中的先行者,为高校与区域城市间合作开拓一条新的思路。

完善科技管理机制,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鼓励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调动科研人员从事应用研究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中山大学及时地调整了科技管理政策和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2006年学校修订了《中山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明确提出了“零转让”的思路。所谓“零转让”,就是校方转让科研成果的着眼点不局限于转让时的“瞬间”效益,而是以知识产权在企业中占有股份的形式,把教授们的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出去,学校更加关注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可以少要甚至不要回报。2006年,中山大学牵手企业、地方政府,“零转让”十项科研成果,产生了数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中山大学修订了《中山大学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在学校提取项目管理费和评价体系方面,对横向项目实行和纵向项目相同的“国民待遇”。如中山大学2005年横向课题共有503项,经费7178万元,与2000年的255项,经费2274万元相比,分别增长97.2%、215.6%。2007年1月批准并实施了《中山大学专职科研编制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是重点支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团队的建设。专职科研编制主要配置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承担国家、部省、市级应用类研究课题的科研团队,重大横向研究课题组,学校重点支持的科研团队。2006年度学校还先后制定了《中山大学技术合同管理办法》、《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规定》和《中山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等管理办法,对相关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建立和完善成果转化的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组织机构方面,中山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在2006年学校又专门成立了中山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中山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是学校负责并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机构,也是中山大学的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学校也很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专门设立知识产权办公室并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并制定了《中山大学知识产权管理规定》。2006年度理工、医科申请专利和授权专利数大幅增加,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及其试剂盒”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第九届中国专利金奖。与广东省、广州市和海珠区共建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中山大学科技园已按“一园三区”(新港西孵化园区、琶洲产业园区、敦和创业园区)的模式正式启动运行,并有50多家企业入园创业。

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中山大学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的《科技工作评价办法》,建立“基础研究面向世界、应用研究面向市场”科技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和中山大学的具体情况, 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学校鼓励学科的交叉、联合和流动,继续坚持和加强SCI、EI、SSCI、AHCI、CSSCI论文的导向作用,并注重刊物的影响因子和引用情况,鼓励科研人员在本学科领域的顶尖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实现从重视论文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的转变。对于应用研究,鼓励技术集成和联合攻关,并注重发明专利及其推广应用。鼓励科研人员申请发明专利,开展发明专利的许可应用或转让推广。对于从事不同类型研究的科研人员,学校在职务聘任、年度业绩考核中,建立了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如理工科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为不同侧重点,医科以科研和临床为不同侧重点,文科以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为不同侧重点,以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展的目标。

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建筑业;现状分析;对策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建筑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建筑业总产值2006年已达到895.09亿元,是1997年的3.67倍;占GDP的比重也从5.56%提升到7.64%,建筑业在重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在大力推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走创新之路,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来增强核心竞争力。惟有创新,才能使重庆建筑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抓住建筑业国际接轨中的战略机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生存和发展。

一、重庆建筑业技术创新现状

1.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表1数据显示,重庆建筑业的R&D投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其R&D的投入占各行业R&D经费总支出的比例为0.33%。一方面由于建筑业的收益水平较低,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筑业生产空间的离散状态提高了技术创新的费用和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造成了障碍。

表2数据显示,重庆建筑业的R&D投入总额(0.034亿元)远远低于所选择省市的平均水平(0.34亿元),人均支出(4.65元/人)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58元/人)。从占全行业R&D经费总支出比例来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浙江基本持平,明显低于广东和上海,更无法与天津相比。由此可见,重庆建筑业R&D投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产业技术水平低。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促进建筑业增长的各要素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居于首位,而以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为主要体现的技术装备水平则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表2显示,1997―2006年重庆建筑业技术装备水平呈现递增态势,增幅为91.6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92.62%。比上海(86.33%)稍快,但明显慢于北京(135.44%),远远不及天津(258.66%),与四川(113.89%)也有一定的差距。从绝对值来看,2006年重庆仅为7747元/人,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重庆建筑业动力装备水平却出现了负增长,绝对值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不能与北京、天津相比。重庆市的两个指标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北京、天津及广东等省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抓住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努力缩小建筑业技术水平与其他省市的差距。

3.劳动生产率低。1997年重庆建筑业按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9826元/人,是我国同期平均水平的81.3%。经过10年的不断发展,重庆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取得了较大进步,与其他三直辖市及建筑业发达省市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到2006年已达20763元/人,但与浙江、上海、广东、天津以及江苏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表明重庆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仍需要对重庆建筑业作较大的投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以提高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

4.缺乏创新的资金能力。利润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利润是整个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重庆市的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基本上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由于与全国建筑市场一样,面临着市场秩序不规范、投资行为无约束、市场恶性竞争、执法难以到位、市场退出机制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重庆建筑企业仍在以价格为中心的低水平无差别竞争环境中寻求生存,利润空间过窄,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企业发展后劲减弱,竞争力难以提高。

5.缺乏创新的技术能力。重庆建筑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比例大,占整个建筑职工人数的70%左右;管理与技术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与国际相关专业人士还有很大差距。这些状况不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制约了技术进步和创新活动的发展。

二、重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1.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筑业历来被认为与高新技术无缘的产业,这种观念限制了科技创新在建筑业的实施。国家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科技创新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并逐步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建筑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在企业资质标准中,应进一步体现企业管理技术、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企业效益等内容,引导企业加强管理,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企业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3.构筑建筑业人才体系,建立和完善建筑业科技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构筑建筑业人才体系,加速建筑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加强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建立起建筑科技人力资源交流、培训、考核鉴定的社会化平台;推进建筑工人技师考评制度的改革,将技术工人的培养纳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由专业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加速培养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建筑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调整建筑业科技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探索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创新机制。重庆建筑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缺乏,而且渠道单一,科技创新基本都是由项目部投入,而不是整个公司投入,这样的一种机制对于技术进步很不利。因此,应把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调配企业资金资源,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及奖励投入。通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之间合作的联合创新,有效进行技术资源和能力的创造,提高投资回报率以及创新成果对企业自身研发的影响。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参考文献:

[1]建筑经济高峰论坛――专家访谈.建设创新型建筑业任重道远[J].建筑经济,2006(2):26-27.

篇7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才能通过自主创新,使更多的工业产品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提高竞争能力、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工业亟待破解的重大战略课题。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只有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主攻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社会科技竞争、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要在“**”末实现市委、市政府确立的“6511”目标(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00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500家,省级以上名牌和著名商标各100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00家。)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对外依赖性比较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不多,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层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高技术条件下,首先开发新技术的企业,往往能在一定时间内享有对该项新技术的垄断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又能凭借它对某一领域应用技术的垄断,不断开发出新技术,并在较长时期内享有垄断收益。对技术垄断高收益的追逐和激励机制,是当代科技型企业争相自主创新的动因。需求牵引、工程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社会化分工与市场化运作,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需求牵引、工程依托,是指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应以明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需求目标为依据,重大创新应有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载体。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科技创新问题,如总体设计问题、材料问题、制造与安装工艺问题、电子信息控制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会使工程项目本身获得成功,而且会使相关技术得到突破并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实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近年来,**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了一批勇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重汽、济钢、中创、浪潮、齐鲁软件、积成电子、元隆生物等企业先后分别承担了国家重大技术开发专项、国家信息产业专项、国家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等项目,形成了行业技术优势。目前,我市工业企业拥有7个国家级技术中心、28个省级技术中心,分别居全省第二位和第一位;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著名商标66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名牌产品58个。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从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到人才密度都居全省之首。**企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但是,从国际角度看发展,站在全国看**,我们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严重制约了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各国各地区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间的竞争日益趋同,自主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角逐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为此,我们的企业只有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扭转依靠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依靠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才能切实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责任

自主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市政府主管部门,我认为当务之急要着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一要建好自主创新的领导机制。成立**市自主创新领导小组,统筹规划、领导全市自主创新工作,制定自主创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自主创新健康发展。二要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要鼓励自主创新,制定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还要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的具体措施,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三要加快自主创新的人才机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资源开发观念,由注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注重开发人力资源。正由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围绕着创新型科技人才展开的争夺,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挖掘人才已成为日益激烈的全球争夺战。越是素质好、层次高、专业成就突出的专门人才,国际流动的频率越高,各国的争夺也就越激烈。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在全世界搜寻、吸引、利用人才的力度。全球范围的人才争夺,要求我们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使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创新是多层次的,包括科研院所进行的原始性创新、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和广大工人农民开展的群众性创新。因而,创新型人才也是多方面的,蕴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我们必须着重加强三个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二是加强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有了这样一支规模可观、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有了保证。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努力为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还要加强科研机构在整个创新体系当中的骨干和排头兵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五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扩散。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我们遵守国际规则的需要,也是保护我们自主创新成果的需要,没有一个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削弱。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鼓励自主创新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完善法律和加强执法,扩大宣传教育,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形成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的社会环境。六要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一般地说,生产者采用新技术的动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利润。但创造和使用新技术需要付出追加成本,只有在新技术能让生产者获得收益时,他才愿意用新技术来取代原有技术。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使创新有利可图。要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引进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加强对自主创新的统筹协调。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要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一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工业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工业比重较高,如果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维持经济增长的话,必将对社会、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而且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还会对**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力。因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工业的必然选择。首先,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重化工业层次,推进消费产品升级,“**”期间实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其次,要调整优化技术结构,将自主研发与引进转化相结合,经过几年努力,高新技术产值比重突破40%,显著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在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最少的土地资源占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少的环境污染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最大的投资效益、最大的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培植自主创新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培植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有坚实的资源保障作基础,而目前资源的瓶颈约束却越来越明显。从我市当前情况看,煤电油运形势不容乐观,资源压力越来越大。为此,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放到了突出位置,在制定**工业“**”发展规划时,确定实现两大目标。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由0.8吨标准煤,下降到“**”末的0.45吨标准煤以下;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由目前的6.4立方米,下降到“**”末的3.5立方米,分别比“十五末”降低40%和50%左右。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战略选择。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限制高消耗产品的生产、限制高污染产品的生产、限制技术工艺落后产品的生产。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要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集中力量推出一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重大示范项目。培育和发展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推广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规范节能产品市场。要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农业沼气等新能源、节油、节地、农业节水灌溉、废水“零”排放、中水回用等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环保产业引资力度,加快环保设备和产品国产化进程,要采用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改进和提升环保技术和产品。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高科技资源节约设备和技术,提高我市资源节约技术含量和水平。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原动力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要把自觉树立自主创新价值观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坚决纠正一切束缚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弊端,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特点的自主创新能力。

篇8

截止2012年12月,玉溪水松纸厂共荣获国家授权专利184项。其中仅2012年就荣获专利58项。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玉溪市溶剂厂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创新的“三醋酸甘油酯”等四大系列33项创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实现了产品更新换代的四级跳,技术创新成果荣获2项国家级、9项省级新产品,3项云南省名牌产品。获国家授权专利10项;受理专利证书12项。

成功非公企业的技术创新之道,坚持了群策群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坚持企业研发团队与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企业先后建立了“技术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会职工技术协会”。把专业课题研发与群众性提合理化建议、“五小”技术革新改造、技术竞赛活动同步开展。如玉溪水松纸厂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存档记录,每半年论证评审一次,推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玉溪市溶剂厂有限公司开展“五小”、“QC”小组创新;二是企业以科技研发团队为核心,“外引内培”,与省级科研院校合作,咨询,开展科技研发工作;三是加强企业外部人才引进和内部职工培训提高的人才工程,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技术水平;四是积极探索产、学、研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解决应用中的新问题,形成不断适应和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生产需要的产品。

当前,中小型非公企业“调结构、转方式”,产业升级发展的困难较为突出:技改与发展融资难、贷款利率高、无抵押,人才缺、底子薄、原始积累少、税赋重、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仍然是困扰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

笔者认为,非公企业的发展,是关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民生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撑。因此,引导、支持、鼓励、帮助、调整、加强中、小型非公企业走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责任和意义重大。

一是非公企业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在新经济时代,非公中小企业要依据“专、精、特、新”的产业发展选择原则,首先要选准自己的产业(产品)发展之路,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发挥机动灵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企业领导者的才能亦是企业兴衰的决定要素。

二是非公企业要走技术创新发展之路。企业的任何产品,都有其一定的“生命周期”,只有不断的进行产品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保持产品的升级换代,才能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要走开放式道路。要加强六个结合:即企业科技研发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个人研发与集体研发相结合;专业团队研发与职工群众性技术创新工程活动相结合;企业研发团队与科研院校合作、协同研发相结合;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改造创新相结合;生产使用与销售客户应用学习改进相结合。

篇9

关键词:岩土工程;PPC桩技术;动力触探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岩土工程项目在快速发展中,其中创新占据着主要位置。岩土工程项目作为一项应用科学,主要是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所服务。由于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土木工程的建设趋势存在着密切关系,现阶段土木工程建设在东亚和我国发展比较迅速。国内的地域比较辽阔,且工程地质十分复杂。当前土木工程在建设规模和建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岩土技术问题。因此对岩土工程技术进行创新有着深远意义。

一、岩土工程技术特征

岩土工程技术主要存在隐蔽性和复杂性以及严格性。①隐蔽性,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施工方法的桩基和地下连续墙等全是隐蔽于地下,同时所有的施工工序全是在隐蔽环境下完成。在施工之后产生的施工产品也难以看全或是看到全貌。②严格性,大部分状况下岩土工程施工要求十分严格[1]。比如所有的灌注桩,除去桩身的结构和桩身的材料强度并没有严格要求,其余的所有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所允许的偏差也要严格要求。③复杂性,岩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大量因素与环境的限制,如工作种类较多,施工人员密集,在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量较大。但是岩土工程在勘察过程中现场施工作业运用的装置与测试仪器比较轻便和灵活。另外,岩土工程施工的工艺比较复杂,相同的桩型和相同的施工方法在不同的位置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

二、岩土工程技术的创新方式

优点与缺点的互补创新方式,其是一项把两种或是许多种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和互补的方法,主要把技术的优点进行结合,实现取长补短。此种创新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实现多种对象间的取长补短。若是选择的岩土工程技术优点和缺点比较类似,或是两种技术间并没有关系,其中一个技术的缺点难以用另外一个技术的优点进行弥补,这时此种创新模式就无法进行技术之间的优点和缺点互补[2]。在此种状况下,运用优点和缺点互补创新方式必须合理选取技术对象,所选择的技术对象必须存在一定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运用此种创新模式,从而设计出新的岩土工程技术。

(一)PPC桩技术

优点和缺点互补的创新形式主要思路就是PPC桩发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现阶段复合地基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桩基问题,可以实现柔性桩与刚性桩的有效互补,通常是把两者之间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有效结合,利用优点弥补缺点,从而研制出一项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和相对较低的造价费用新型的桩基技术。其中良好的加固效果主要指桩自身的承载能力相对较高,具备良好的沉降控制性能[3]。另外加固造价费用主要指在研制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混凝土材料的运用,从而实现节约投资的目标。

(二)复合桩靴结构

复合桩靴是以优点和缺点进行互补创新研制的。经过对活瓣桩尖与预制桩尖的优点及缺点描述。其中活瓣桩尖自身优点和预制桩尖自身缺点可以进行互补,另外预制桩尖自身的优点也能弥补活瓣桩尖的缺点。在此种状况下,预制桩尖存在的缺点能够充分运用一些活瓣桩尖的优点进行有效弥补。研制的复合桩靴集合了两种桩尖的优点,有效的弥补了存在的缺点,充分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为岩土工程施工提供一定帮助。

三、岩土工程技术的实践运用

(一)钻探与坑探

钻探和坑探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是为直接勘探形式,可以更加直接的掌握地质状况。许多岩土工程都会运用钻探与坑探。其中钻探主要依据地层的种类与勘探的具体要求完成各种深度地层的有效采样,然后完成分析实验从而明确岩土的种类与物理学性质的主要方式。若是利用钻探依然无法探明地下的具体地质状况就应该利用坑探方法,其主要是运用机械与动力装置完成勘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及物力。因此在运用坑探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岩土工程项目的经济性。

(二)静力触探

静力触探主要是一项具备便捷和高效特点的土体原位测试方式。其可以经过机械装备运用静力把标准形式的技术探头比较均匀的压入在土层中[4]。由于探头受到相关阻力从而产生压力,在此种压力作用下会经过探头传感器把土层中的有关阻力转变成电信号,再利用仪表进行测量。现阶段我国岩土工程项目运用的静力触探头主要有单桥探头和双桥探头以及孔压触探头。另外,静力触探可以准确获取软土和粉土以及砂石等多种土层中地基的承载能力与单桩的极限承受能力,例如在某国际企业的集疏运港区工程项目中岩石的勘察主要运用了精力触探,完成结合钻孔资料和土层以及土层种类的区分,利用触探结果有效计算出不排水下的抗剪强度。尽管精力触探具备较多优点,可是其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分辨率相对较低等,直接影响着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大量运用。

(三)动力触探

动力触探为原位测试中的一项,其通常是将探头灌入在土中10厘米或是30厘米,然后运用锤击数明确风化基岩自身的物理学有关性质指标,一般具备勘测与测试两种特性。另外动力触探可以分成轻型和重型以及超重型三种。其中轻型的触探仪器通常是对砂土与粉土以及粘性土完成勘探,操作比较简单,施工便捷,可以记录锤击的具体次数,然后带入公式中计算就可获取所需数据。

(四)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运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主要是利用空间卫星群与地面的接受系统完成信息的传送,此种技术运用相对较晚,可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岩土工程项目地形相对复杂的山地中,一定要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测量[5]。首先必须依据山地的具体特点完成勘探的准备工作,实现工程项目的拟定作业,有关装置与仪器必须准备到位,其中采集仪器和通信设备等必须依据岩土工程项目具体状况实现合理调度。另外必须提前掌握岩土工程资料与设计书,确保勘探结果可以依据设计要求与施工需求正常进行。同时要在勘探之前完成选点和测控布局等有关方案。采集器一定要制定采集时间与时段号等,对有关信息完成记录,最后填写观察报告并实现存档便于未来的运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技术的创新方式比较多,在进行勘探时必须及时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从经济方面与生态环境方面作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可以完成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任何的勘探技术都具备一定优势与特点,同时也存在局限性与适用性,不仅可以对几种技术进行有效结合,还可以依据具体的岩土工程选择勘探技术,从而确保勘探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为华.PCC桩在软土地基加固工程中的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8):10-11.

[2]张建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与日本地盘工学会合作协议签字仪式[J].岩土工程学报,2013,(3).

[3]刘汉龙,费 康,马晓辉,高玉峰.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薄壁管桩技术及其应用----开发研制与设计[J].岩土力学,2010.(2).

篇10

    在新世纪环境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项技术领域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型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木材生产为次要的模式,而且产业结构还在不断的优化之中,各种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结构在优化管理、病虫害预防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上的成功,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严格来讲林业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使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归纳来讲,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内容:

    1.1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林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也都相应带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也有的地区尽管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不如传统的经验有效,其盈利也大不如以前,这样造成了对新技术的质疑并放弃。

    1.2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我国林业工作从整体上来讲,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用于开发新技术,林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样也造成了林业发展上的恶性循环,缺少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没有创新和发展,林业生产效益上不去,企业更加缺少资金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各地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3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林业在科学技术支持下,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客观条件上的底子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等问题,使得新技术以及人才储备上都有不足的缺点。我国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制方面,目前多数都是靠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缺少自主研发以及新技术的二次创新能力,因而在国家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有些国外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应用效率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一味的拾人牙慧终究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加强技术创新意识思想意识决定着行动,只有从意识上根本扭转了对于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渴望,才能付诸于实践。鉴于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于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结合当地重点的林业工程,在各基层组织中开展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人们提高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同时,政府可以在当地建立林业示范园,在园内推广一些见效快、效率高、市场前景好,适合农场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此作为正面的样本工程,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且使农民认识到提高技术、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针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林业经验模式,林业产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从而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同时,还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国家对于林业队伍建设整体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区设置相应的林业技术专业或者技术院校等,为林业技术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2.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该体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进行技术推广,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的主体建设,即林农和林企的建设,通过它们在各地方的林区建立形成林业科技站,并加强在技术推广时相关的监督管理,对任何形式的错误都要及时的发现并坚决予以纠正。

    2.4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促进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因此,目前林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如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都是为了将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的局面转变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状态,从而达到生态系统、林业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等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