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企业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现状;结构生态化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过去16年汽车产量年均增长33.8%,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一位,远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两亿辆,平均每1000人拥有汽车将超过100辆,宣告我国正式步入汽车社会。当然,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与汽车保有量的直线上升也将为能源与环境带来种种问题。首先我国由于油耗量不断增加,石油依存度在2020年将达到55%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在能源安全方面将受到全面威胁。而汽车尾气增加所带来的碳排放量不断升高也将加剧全球大气污染等气候危机,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空间。所以在面临多重问题,国家必须考虑编制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性新规划,走以电代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全面深度探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战略。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能源汽车是21世纪全世界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它深刻诠释了新能源的的使用技术与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它迎合了全球当前节能减排与科技进步的两大人类社会发展诉求,也见证了人类社会正式全面进入汽车时代。当然,它也与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C不无关系,正是非可再生能源的日益贫瘠才让人们强调对新能源的挖掘与使用,带动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多元化技术自主研发过程,希望在未来全面批量生产新能源型汽车,以达到成功的市场推广目的,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主流。就现有政府面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政策与企业技术发展方向来看,以下就从政府与企业这两点来阐述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综合发展现状。
1.政府政策指导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当前政府指导政策下的国内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已经相当多,这表明政府正在利用各种时机来寻求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契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它也是我国第一次面向全世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当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面向全市投放了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600余辆,这其中就包括60辆锂离子电池纯电动客车,它负责在奥运村环线的3条主要公交线路上运行,另外还有30辆混合动力客车负责奥运专线运营,81辆混合动力轿车负责出租车队运营,20辆燃料电池轿车专门作为比赛公务用车。整个奥运场馆内也配备了491辆纯电动场地车为馆内人员服务。这是当时我国面向全世界所提供的、最大规模的、技术最先进的、车辆类型最多的一次全程新能源汽车运输服务项目,它也在奥运会后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与推广的重要转折点。
而随后的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国也再次展示了新能源汽车的“零排放”、“低排放”优势,令上海市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试点。从那以后,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城市规模开始扩大,像纯电动、燃料电池与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车辆示范运行工程纷纷被提上日程,基本实现了全国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持续展示过程,面向汽车产业优化的示范运营系统工程也在国内全面铺开。
2.企业主导产业研发与产业化发展
政府政策与示范工程支持是一方面,其关键主角还在于企业,企业在主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方面必须做好先驱作用。就近十年来看,国内许多汽车企业纷纷寻求与海外企业合资联合研发或尝试自主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基于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程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极大程度推动了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像国内知名的长安、东风、一汽集团、比亚迪等等都是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的主力参与者。以当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比亚迪公司为例,他们在充电电池生产上颇有心得,例如他们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核心动力电池技术主要具有高容量、高安全性与低成本的多项技术优势,目前该技术也已经申请了国家多项汽车领域技术专利(22个项目)。特别是2008年末,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正式上市,它也是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从技术角度看,该汽车搭载了先进的DM双模系统,能够确保车辆在纯电动与混合动力两种模式下自由切换。该车也是目前世界上续航时间最长的新能源汽车(150km),且它的最高时速能够达到160km/h。另外,比亚迪还与欧洲的戴姆勒-奔驰签署了合作合同,共同推出了新型能源电动车,这也为日后我国新能源电动车在汽车产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让中国也有了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技术相互抗衡的实力。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
1.充分开放,抓住战略契机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首先要懂得走无序转化有序路线,再从低级有序转为高级有序,充分开放产业系统,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从本质上看,新能源汽车并非是技术与固定模式发展的简单叠加,它还要充分考量二者相互之间的交换性、流动性与可替代性,强调开放自由化对产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代表国家要放弃对传统汽车的研发生产,而是应该追求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技术过渡,强调对传统汽车的节能优化与效率提升,这一点对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相当重要。
就目前来看,我国有99%以上的乘用车为汽油燃油车型,如果推广新能源多气门技术就能全面提高燃油效率最高达到5%左右,而像VVT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则能够提高汽车燃油效率达到4%~6%。整体而言,新能源技术对像轿车、轻型货车这样的小型民用车来说能够节油19%左右,而对柴油发动机汽车、载货车这样的大型企业车辆则能够节油30%左右,所以说对传统汽车的升级改造才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起点。换言之,要重视对传统汽车产业的有机开放,抓住战略契机,走汽车产业转型路线。具体来讲,我国汽车产业首先应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正确的技术发展观,同时要破除传统旧平衡状态,积极创新非平衡新环境,并为企业发展打造制度框架;其次,在寻求产业推进开放化的同时也要强调经济自由化,打破传统地方汽车行业内部所存在的地区保护主义,全面建设高效统一的大市场环境体系。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打破我国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的自我封闭桎梏,增强市场经济意识,这样有助于我国引入海外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更多竞争机制,这对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的非平衡演化推进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当然,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也要及时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无限输出与交换,强调分叉演化与发生分支,基于此来形成全新的动态稳定结构,将临界效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在机制。
另外一方面就是对关键战略契机的有效把握,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完全具备了有序结构客观条件以后,应该确保产业发展系统中某些变量或某种行为能偏离平衡值。企业应该通过融资新手段来合理享受政府所给予的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严格按照企业所给出的油耗、排放双标准来规定企业阶段发展指标。为此,企业应该应该积极钻研科研技术,配合政府政策,以达到某种技术研发目标。例如近年来德国政府就提出了国内新能源汽车要保证百公里油耗降低到3L以内,只要达到标准就给予汽车研发生产企业以一定物质奖励,这一做法同样也值得我国拿来参考借鉴。
2.强调产业结构的生态化绿色导向科技能力发展
汽车企业在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应该强调建设“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系列可持续性物质循环流动新体系,强调生产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耦合与物质能量多级利用转换过程。特别是要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与高利用进程,强调产业结构生态化实践在汽车行业中的客观表现能力。最主要的还是要强调以绿色导向为主的科学技术体系构建与发展,突出信息技术、能源技术与材料技术等等现代化工业技术,它也能够推进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进程,确保产业序列演进的正常化过程。总而言之,一定要适合我国国情来提出新能源汽车的适用技术,客观讲某些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技术可能并不适合于我国国情及技术体系,所以针对我国的生态化绿色导向科技能力体系还要强调与国内汽车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走正确的新能源技术导向路线。
3.企业要走经营可持续发展战略路线
新能源汽产业中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协同路线,强调经营思想的重要转变,同时强调自身经营观念要不断面向新型产业经济与环境双赢经营观念方向转变。再一方面,也要强调对资源消耗与污染控制模式的有机转变,大力推广以清洁环保生产工艺为主的环保技术,包括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强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实现管理创新,改变汽车企业传统的资源密集型生产发展路线,从传统末端污染治理与浓度控制逐渐向以预防为主的全过程生产控制、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三位一体结合方面迅速转变。具体来讲还要做到以下4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要强调新能源汽车产业科研技术的广泛研发,明确研发方向指导思想与技能拓展手段,这也是企业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
第二,要将产业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目标及规划融为一体,特别是在企业成本效益核算中考虑新能源技术研发价值、
第三,要全面强化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并发挥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第四,要强调新能源新型汽车与环境管理的相互匹配结合,特别重视以绿色市场为重要社会发展需求导向,走汽车产业支持社会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路线,进而提高汽车行业的社会形象与综合效益。
4.完善减资源型产业体系构建
要完善减资源型产业体系构建过程,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在要求,它主要强调新能源汽车发展在行为准则与物质消耗两方面的减量化进程,强调经济机制配合高效资源利用原则,希望为企业形成与传统汽车生产不同的资源投入方式。例如产品设置逐渐趋向于体积轻量化,确保物质资源消耗大幅度节约,减少汽车生产中废弃物的产生,并通过高科技生产技术来实现不可恢复垃圾的清除工作,确保可利用生产性资源能够成为未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的重要基础辅助。
总结: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才能在我国继续前行,并寻求优质的研发与经营成果。所以企业必须认清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与形势,抓住一切有利契机,突破自我局限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路线,实现对传统汽车技术及类型的有效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罗勇.新能源汽车产业要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市场,2010(24):78-82.
[2]张晓宇,赵海斌,周小柯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11(2):60-66.
篇2
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型国有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带动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助于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大型国有企业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在传统产业领域取得一系列成绩,在产业规模、管理模式、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在产业链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有着独特性。因此,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有新思维和新观念。
首先,需要全局化思维。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基于其资源现状,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包括在业务组合、技术路径、区域布局等方面。原因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政策、资源、技术、人才等软、硬环境有特定要求。此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要素集聚的过程,特别是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基本生产要素的高效集聚。因此,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全盘规划、统一布局,不仅仅在全国范围布局,还要考虑全球范围的布局;不仅仅对业务组合进行布局,还要对产业要素进行合理布局。
其次,需要创新研发模式。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研发体系,也成立了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平台,以及“官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平台,但大多都流于形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研发平台建设尤其重要。国有企业也做了一些尝试,如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了稀土氧化物的萃取分离技术、高强有机纤维特殊单体形成、纺丝及纤维后处理等技术。但是研发平台合作模式尚不健全,研发平台的规模等级还处在较低层次。目前,我国还缺乏国家级的大型研发平台,缺乏研发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缺乏“官产学研商”一体化的无缝衔接的平台合作模式,以及缺乏研发平台的商业运作模式。
篇3
【关键词】国际化;风险;管理
一、研究背景
RWE集团是德国第二大能源及公用事业企业,也是德国大型综合能源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该集团成立于1898年,总部位于德国埃森(Essen),集团业务范围涉及发电、输配电、电力贸易、煤炭、石油、天然气、自来水等多个领域,主要业务分布在德国、英国及中东欧,其交易机构遍布全球多个地区,包括伦敦、新加波、日内瓦等。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也是RWE业务关注的重点,已在中国开展二氧化碳减排项目的开发与购买等业务。通过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投入,不断推进国际化业务发展。
二、国际化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是企业国际化管理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企业国际化成功推进的关键要素。RWE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坚持围绕核心业务,适度拓展国际化业务范围和领域,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1)适应环境变化,调整发展战略,防范发展风险。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基础。作为大型能源企业集团,世界经济环境、能源发展环境与企业竞争环境等外部因素对RWE国际化经营的影响越发显著。为有效应对环境变化,把握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有利机遇,RWE集团通过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更加可持续、更加国际化和更加稳健”的三维发展战略,以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防范集团国际化发展风险。更加可持续:集团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将从2011年的8%增加到2020年的20%;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11年的0.79吨/MWh下降到2020年的0.62吨/MWh;提高发电厂的效率,促进用户节能。更加国际化:确保在德国、英国和荷兰等核心市场获得稳定收益,在中东欧和东南欧市场实现有机增长。更加稳健:保持目前在能源领域的完整价值链,将一体化业务模式作为稳定收益的基础;保持在管制业务(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和非管制业务(发电业务)间的平衡;将创造价值作为投资增长的原则。(2)聚焦核心业务,优化业务领域,防范业务风险。RWE集团业务范围涉及发电、输配电、电力贸易、煤炭、石油、天然气、自来水等多个领域,早先还涉及电信、土木工程等领域。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RWE不断优化调整业务领域与经营范围,逐步将业务聚焦到能源电力及基础设施领域,增强企业核心业务竞争力。目前,RWE集团旗下拥有RWE电力、RWE新能源公司、RWE供应与贸易、RWE能源服务等子公司,业务范围贯穿了整个能源价值链的所有环节(表1)。同时RWE也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与企业经营情况,不断优化传统电源业务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对企业业务进行动态优化调整。
表1 RWE主要业务分布图
(3)参与全球交易,丰富产品种类,防范市场风险。产品交易的国际化,是RWE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RWE防范要素价格风险,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手段。RWE是欧洲能源交易市场主要参与者之一,其能源产品交易主要由子公司RWE供应与贸易公司(RWE Supply&Trading)组织管理(表2)。RWE拥有欧洲最大最尖端的能源交易大厅,附属网络运营中心分布在伦敦、新加波、日内瓦、荷兰登博斯等地。其交易产品种类包括电力、天然气、煤炭、货运、石油、气候、排放权及可再生能源,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
表2 RWE Supply&Trading 核心业务分类
(4)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产配置,防范经营风险。根据欧盟相关法令要求,大型能源企业需要将网络业务与发电、批发、零售业务分离,并对中间环节的传输与配送业务实施反垄断监管。RWE燃气和电力的网络运行管理机构(TSO)是欧盟监管的重点,为适应政府监管要求,RWE于2009年将其天然气TSO机构出售给独立的第三方。对输电网的运营,RWE通过设立内部相对独立的TSO进行管理,该TSO在法律形式、组织和决策方面独立于集团的其它业务,以适应欧盟监管,防范经营风险。作为与经济运行结合紧密的能源基础设施产业,近两年RWE集团受欧债危机及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企业收入及利润明显下滑。为有效适应外部经济形势变化,RWE不断优化资产配置,通过出售盈利能力较低资产,提升国际化经营业绩。2011年至2013年间,RWE集团先后出售电网公司Amprion74.9%的股份,剥离油气公司RWE Dea以及部分地区配电和售电公司的资产,剥离柏林水务公司Berlinwasser和Rostock燃煤电站的股份,出售天然气管线子公司NET4GAS等。通过优化集团资产配置,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5)加强研发投入,注重新产品开发,防范技术风险。近年来,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新兴业务领域发展迅速,产业发展存在巨大市场空间,并逐步成为企业新兴利润增长点。RWE逐步加大在电动汽车充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业务领域的投入,并继续增加对传统化石能源及新能源使用技术研发投入。2011财年,RWE集团研发投入1.49亿欧元,比2009年增加投入3900万欧元。专门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规模也逐步扩大。RWE在德国建立了500多个充电站,与20多个市政公用事业单位签订协议,为其提供电动汽车和充电站设施。
三、案例启示
分析RWE集团国际化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举措,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如下启示:(1)风险防控是企业国际化发展重要基础。积极防范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业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等关键领域风险,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是保障企业稳步推进国际化的重要基础。降低风险,即是增加效益。RWE通过业务发展与经营管理的不断优化调整,有效规避了市场经营中的一系列风险。尽管相对于其他特大型能源企业,RWE的排名不算靠前,近年来企业发展速度也并不突出,但正是凭借其稳健经营的理念和有效的风险控制举措,使其有效规避了历次金融危机与能源变革对企业的影响,并经历百年发展,逐步成长为全球综合能源企业稳健发展的典范之一。(2)交易的全球化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交易,丰富市场交易产品种类,降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是RWE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RWE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管控模式设置、能源生产销售、参与国际能源市场交易等多方面经营模式,都充分体现了大型能源集团一体化经营与多元化发展的优势。针对不同环节不同领域,RWE通过成立专业化公司实施运营管理,充分发挥集团化运营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优势。如通过RWE供应与贸易子公司,统一参与欧洲能源市场交易、对集团资产进行统筹优化,以市场为基础,引导与调整能源生产企业日常运营,降低集团整体成本,提高集团整体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鲍明铭等.大型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模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
篇4
资本与产业共舞,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壮大产业发展规模,还能够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相关专家亦指出,发展初期还需要积极利用外资、民资和金融机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资本市场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2009年9月21日、22日,总理三次主持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就发展相关产业听取多位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他在座谈会上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
在2010年的两会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抢占全球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尽管国家发改委表示相关规划目前仍在制订过程中,但来自高层的频频表态正不断激发资本市场,尤其是活跃在产业前沿的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热情。
据清科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称,随着国家对新兴产业战略定位的确立,2009年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总额达18.8亿美元。尤其是在总理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后的2009年第四季度,投资额达到6.99亿美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37.2%,环比增长85.6%。资本市场的活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利用股权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国家各种政策的支持下,预期将会有更多的投资机构涌入该领域。
业界专家指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发展成长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随着更多创新型企业挂牌上市,以及财富效应从量到质的转化,将极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利用资本市场做好“加减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应积极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金融体系,使产业与资本间互相渗透。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健康的金融体系,畅通的融资渠道,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是资本市场。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日本为例,政府通过低息贷款等金融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科技企业可以获得低息贷款,一旦研发失败,只需归还本金,无需支付利息。创业板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据了解,创业板市场是为了适应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企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它要求企业具有“两高”“六新”的特点,即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和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这正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相一致。
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一个“加法”,其“减法”效应同样可为产业沿着科学健康的轨迹前进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认为,对于将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业界还很难真正了解,但这类新兴产业的筛选可以交给市场淘汰机制。目前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经济增量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落后产能的淘汰,同样需要资本市场。因此,资本市场对于产业发展的好处绝不仅仅是融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市场是孵化其成长的“摇篮”。对于传统产业,资本市场将发挥淘汰和改造作用,推动生产工艺的升级和跃迁。
资本市场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祁斌认为,一是提高市场效率,包括改进发行体制、引入交易机制、完善并购机制,监控系统性风险等。二是扩展市场边界,如创业板的推出,场外交易市场、债券和股权投资的发展等。
外资利用不可或缺
清科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提到,中外投资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特征有所不同。2009年本土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投资数量及金额,均超过外资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其中本土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案例达185个,占总体比重的60.3‰投资金额9.63亿美元,占总体比重的51.3%。外资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案例114个,占总体比重的37.1%;投资金额8.88亿美元,占总体比重的47.3%。这说明,外资利用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还存在成长的空间。
近日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商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商务部外资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分析认为,从这点来看政府对利用外资的总目标已做出了调整。过去三十年,利用外资是帮助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今后将转变为帮助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污染大,耗能大的产业,我们将不再鼓励。”
2010年一季度,我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增长7.7%,达234.4亿美元。自金融危机后,连续半年多来保持增长态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今后还将近一步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这其中的重点就是将其引导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上。
专家表示,对于外资创投来说,从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到投资准入再到退出,受到各种限制。随着《意见》的实施,这些限制将慢慢放开,外资创投将享受到实质性利好。随着投资政策日益宽松,外资创投有望加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布局。
民资或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崭新舞台
自2005年2月24日“非公经济36条”颁布出台5年之后,日前国务院再度《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意见指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这是对民营资本放开投资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政策。可以预见,民资若能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加快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新36条”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业内人士分析,这使得新能源领域成为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的最佳落脚点。从长期投资看,新能源发电领域是民间资本进入的重要方向。当前很多民营企业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发电等领域早有渗入,且在设备制造、技术开发方面已具备较高能力。上海永宣创司总裁冯涛表示,公司正在关注无锡的一家掌握秸秆发电技术的企业,其设备主要出口欧洲、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市场却由于种种因素还无法推广。“新能源发电一直是创投资金所关注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将带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其中。”仔细分析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和光伏发电领域可以发现,前十几强的制造商都是民营企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目前我国已有十几家民营新能源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规模达到几百亿元人民币。他同时指出,尽管有“新36条”的政策支持,但民间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仍面临着技术创新的巨大压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较低,分到民营企业的投入更少,创新投入将主要依靠民营企业自己完成。”
金融机构为中小高科技企业保驾护航
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曾在题为《强化创新基金引导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创新基金培育和壮大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0年来,由创新基金支持的无锡尚德、“龙芯”CPU、浙大中控、陕西航天动力、开米股份、中航(保定)惠腾风电、点击科技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从2万家增长到15万家。同时,创新基金始终坚持明确的产业扶持导向,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资源环境、高技术服务业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重点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金融机构的支持应当成为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
篇5
关键词:石油施工企业 改革发展 战略管理 总体布局
一、石油工程施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石油工程施工企业主要从事石油勘探和开采服务。其中包括勘探,测井,钻井,开采及其他有关石油供应的大型综合性企业。由于石油施工具有资本投入大,工程设计复杂技术含量高,准入门槛高风险大,工作艰苦等特点。在施工企业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以下因素影响到我国石油施工企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石油工程施工企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国内的石油工程施工企业的数量增长处于一个高速时期,这导致施工企业的准入监督不严,施工能力和施工技术在某些石油施工工程得不到保障,在企业竞争中存在着恶性竞争的地区保护主义的制约。油田企业与工程施工企业两者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工程公司是为油田企业提供施工和技术服务的,处于乙方地位,工程价格的定价权还是掌握在油田企业的。随着油田企业开发规模的控制、低成本投资战略的变化,导致施工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
(二)参与市场竞争的对手分析
国内的油田工程施工企业受到国际、国内油田实施非常规油气开发开发,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加大,企业缺乏高端技术或者核心技术匮乏,竞争力不够。与国外石油工程施工企业的技术对比差距明显,在国际市场中,国内的油田施工企业应该加技术投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国家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中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建设、电力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煤炭加工转化和炼油产业,继续支持民间资本全面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由于民间资本的参与,原本比较封闭的行业,逐渐开发,本来就给饱和的施工市场带来更大冲击。民间资本主要冲击的是技术含量低的作业市场,民间资本组成的施工队伍以灵活的经营方式,廉价的劳动力等,比国有企业更具有低端市场的竞争力。
在进行石油施工企业改革发展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转型,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主要需要通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和思考。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才能促进企业高效完成改革目标。
二、石油工程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思考
石油工程企业的战略管理要结合转变石油工程企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走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道路,更加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
(一)战略管理的理论依据
战略管理发展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战略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现代市场经济属于超越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在新时期,随着产业经济的变化日益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国际竞争和顾客需求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必须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观察能力,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在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中,更多的是静态管理,而现代经济发展呈现的多样化,动态化。所以石油工程施工企业在加强战略管理时要注意不断加强战略管理的创新和战略管理的配套措施改革,只有不断适应市场调整战略管理,才能保证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推动石油企业的改革。
(二)石油施工工程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战略是一个公司的行动计划,其本质是企业要适应多变环境。计划的核心在于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机遇的配合,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管理规划的过程。石油施工企业在战略规划和管理中,如何实时调整计划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迎接挑战,企业只有采取主动的措施才能保证企业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石油工程施工企业改革发展措施
(一)石油施工企业加强与石油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石油施工企业明确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石油施工企业主要为石油公司提供综合性的承包服务,在改革发展中着力打造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技术服务商。强调石油公司和工程施工的相互依存关系,与石油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打成“经济伙伴”和“总承包”的新型合作关系,这样才能达成共担风险,共享改革成果。一方面降低了石油公司的勘探成本,最主要的能降低工程施工企业的竞争风险、减少交易的成本,降低资金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大技术投入和服务质量,达到建立世界一流技术服务商的目的。
(二)石油工程施工企业完善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强生产管理,增强施工工程的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施工工程的按时合格完工。石油工程施工由于施工的技术难度大,施工的环境恶劣等特点,在生产管理上对于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方面需要更加的重视和加强。生产管理中要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践使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生产操作员,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石油工程施工企业狠抓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对于技术要求高的石油施工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加强技术方面的改造升级,不断引入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保证石油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石油工程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外专业人士分析得出石油施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以规模取胜的时期,八十年代是以成本取胜时期,九十年代至今已进入了高新技术取胜时期。国际石油施工公司通过采用高新技术解决了施工与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从而不断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四)石油工程施工企业加强成本管理
随着石油施工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石油工程企业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实现成本管理控制才能保证石油施工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施工成本控制问题,这是成本管理的关键,可以及时的发现和改正施工项目生产管理中存在的许多资金问题,降低施工成本。在成本控制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油施工企业做好成本预算工作,保证成本的可控制性。第二,对施工项目中的各道程序实施单价承包制,保证成本的可责任性和监督性。第三,对施工成本进行动态考核制度,保证施工成本的最优化使用。
四、结束语
石油施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控制,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才能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效果。在进行战略管理的同时要加强战略管理的辅助管理。只有做好战略管理的总体布局,不断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利于有力地位,才能保证企业的改革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俊.我国油气施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张红丽.中石化第二建设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6
关键词:钻石模型;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
一、钻石模型概述
钻石模型是Michael Porter于1990年提出来的,该理论的要点是:一个国家如果要建立起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善于运用(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及支持产业;(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表现四大关键因素,同时要注意“政府”和“机遇”对这四大因素的影响,六者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1] (如图1所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迎接新一轮技术突破、产业格局调整的要求,惟有突破技术发展瓶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才能够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
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
在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资源,同时要注意到,钻石模型中高级生产要素相比初级生产要素更加重要。
河南省地理位置具有先天的优势,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承东启西、连南通北,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水路交通发达,这些条件便利了河南省人和物的流通、东部沿海地区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引入,也使得河南省在中部省份中在承接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河南省土地资源、水资源、矿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河南省拥有丰富的的土地资源,对于培育生物新品种,发展生物科技有先天的优势;还有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这些基础资源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河南省豫东是平原、豫西是丘陵地形,历史悠久,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其中铝土矿资源的储量居全国第三位,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则居全国第一,目前河南省已经形成以铝为主,铜、铅、钼等为辅的有色金属工业制造基地。这些矿产资源为河南省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资源基础。
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河南省2015人口10722万人, 集全省的力量河南建立和发展了一大批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些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基地,2016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将达到300万人,到2020年,还将有几千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人城市,丰富、廉价、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2]。
(二)需求要素
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或某一地区的市场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河南省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需要,综合试验区的建设需要加强航空设备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集群式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河南省推进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的需要,河南省要围绕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规模,加快实施华兰生物疫苗等460个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项目,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河南省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的需要,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要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初级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扩大现代乳品产业化集群规模;推进花卉、苗木、中药材、林果等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建20个以上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在省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创新发展新型都市农业业态[3]。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单独一个产业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产业才能保持持久的争优势。
从2006年起,河南省开始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相继在新材料、生物产业、电动汽车等领域突破并积累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信息技术、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生物技术、电动汽车、中医中药、小麦育种等新兴产业领域,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新一代技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初具规模,部分产业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还存在区域内河南省战略性产业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现象。
(四)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
河南省积极引进手机整机和核心配套企业,做大了以智能手机为重点的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形成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和郑州智能成套等千亿级装备产业集群。推进东风日产郑州基地20万辆扩能、宇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基地等项目建设,扩大整车产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打造提升冷链食品、休闲食品、饮料制造三大优势产业链,建设一批百万吨级食品产业基地。成功实施“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全省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省辖市形成1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县(市、区)形成13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五)机会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发达国家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重要的转移地;国务院2010年底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要进行产业升级,陆续把相关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口负担变成了人口红利,如富士康等一些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愿意把基地放在河南,河南处于交通十字路口,商品的进、出口都极为方便[4]。
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机遇。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国家明确提出支持中原经济区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河南新兴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又诞生在了河南,港区的战略定位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港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至此,河南的产业发展q如插上了一双翅膀。
(六)政府
政府是钻石模型中一个特殊的影响因素,作为主要的经济制度供给者,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非常显著,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管理、监督到评估,政府都发挥着无可替代作用。
2011年,河南省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构想,将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到2020年,河南省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当前郑州、南阳、洛阳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已经成为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国家将在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服务外包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这些政策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细化,以及制定符合河南地方特色的产业战略发展细则。
三、河南省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
(一)全面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的生产率
钻石模型将生产要素分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等五类,从而对产业的发展能力进行考量。河南省是资源型大省,但是资源的生产率利用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生产要素是发展战略性产业的基础,粗放型的发展不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而集约发展和创新发展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途因此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路径。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增长减去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存量增长之后的残差,它主要反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增长的影响程度。
例如:河南省工业技术大部分处于传统加工业领域,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产业。因此,依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河南省工业发展可以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延伸。
再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目前河南省已聚集了大批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的大量的人才,但是数量还远远不够,目前已经有国外的高校有意往河南发展,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除了能培养人才之外,还得留住高科技人才。目前河南省的高科技人才有产、学、研脱节现象存在。对此,政府、社会、企业要合力采取积极措施,如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分红等多种激励机制,从而留住人才,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产、学、研高度的融合,使高科技人才留得住,价值体现出来、科研成果得到转化[5]。
(二)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
需求要素是钻石模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不能够被消费,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的深加工做的也是有声有色,但是农产品的销售一直被人诟病,农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比较不高,而需求方又无法直接和农产品直接对接,供需链被无形的拉长,这就带来了流通不畅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河南省可以从提高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角度着手,提高供需双方的信息对接能力,使得供需平衡。
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河南省还要开拓国际市场,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除了市场因素,还要考虑各国的文化、风俗、宗教、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善于利用各国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带来的便利,善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使“河南造”享誉全球。
政府采购是一项重要的需求,不仅能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因素构成重大影响,还能够影响到钻石模型中的其他因素。目前形势下,河南省建立以国内市场为主的需求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强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
现在国内外都注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各种支持。
政府要建立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机制。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自身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科技含量比较高,风险性很大,要承担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以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承担的,因此政府要做企业的坚强后盾,在税收、补贴、融资等方面给以优待,从而调动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
目前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发展不成熟,不平衡。目前企业体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还存在不协调、不匹配,地区、部门、行业之间也存在条块分割,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从现实出发,根据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的进行统筹规划,全省一盘棋。
针对一些公共服务问题,单个企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强化政策规划,形成产业集群,使其成为产业创新联盟。如洛玻集团"超薄电子玻璃浮法生产设备和工艺”、中信重机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豫光金铅的“熔池直接炼铅新工艺”等技术在行业关键点上取得了核心技术。以点带面的技术创新方式,符合河南省发展的实际,也符合行业发展规律。
(四)集合相关企业、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是产业链相对较长,产业辐射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所以产业集聚区被称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产业集聚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依托,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大部分是从原来的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一手抓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突破,一手抓传统支柱产业脱胎换骨改造,加快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品牌优势突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重点依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成一批都市生态农业连片示范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以这些政策为契机,河南省的相关企业和产业,要利用自身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上下延伸供应链和产业链,形成具有一定联动效应的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卓宏,朱海玲.基于钻石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4(10)51-53.
[2]刘凯,赵爽.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空间布局优化[J].地方经济,2014(01):495-497.
[3]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
篇7
关键词:锂电池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锂电池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认清自身所处的宏观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
PEST分析是指对显著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宏观因素进行的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一般包括对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进行分析,简称PEST分析。本文将利用PEST分析法,对民营锂电池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全面了解和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可以减少政策风险,有利抓住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节能环保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国家通过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扶持绿色环保企业、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
2009年和2013年,国家两次颁布并实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不止国内, 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电池组件研发及公共设施建设。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2010年4月,国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于再生能源的利用,蓄电是重要的环节,而锂电池企业作为绿色环保的能够提供可行蓄能方案的企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2012年7月,国家提高了铅蓄电池的行业准入条件,对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的铅蓄电池行业进行限制,使其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由绿色环保的锂电池行业逐步替代。对铅蓄电池行业进行限制之后,锂电池的市场需求会大幅上升。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各因素。
2008年经济危机的蔓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0年各国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尽管复苏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但宏观经济形势良好。近年来我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依次为:2011年484,123.5亿元、2012年534,123.0亿元,2013年588,018.8亿元,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稳中略降,2011年为9.9、2012年为7.7,2013年为7.7,但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及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为24,564.7元、26,955.1元。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内需做好准备并为国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在工作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各类电子产品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随着手机网民的逐年增长以及PAD等移动设备的普及,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也随之扩大。
三、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与食物安全等问题。2015年由媒体人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获得民众高度关注,截至3月1日12时,网络总播放量迅速突破1.17亿。民众对环保的高度关注将积极推动国家政策的调整,而作为绿色环保的锂电企业无疑是符合时展要求的,低碳环保的社会环境将给锂电池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近年来,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随着新一代劳动力权益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像大多数老一代劳动力能忍受基本权益受侵害,当工作时间超出法定时间,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廉时,他们会离开,去选择有权益保障的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会加大企业的财务支出,这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四、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
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已经超过20年,基本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总体而已锂离子电池产业还是一个朝阳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技术进步也非常快。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是目前国外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主要创新点,这两点同时也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发生过几起电动车起火事故。提升能量密度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这两方面的技术进步对产业未来的发展进程有巨大影响。
锂离子电池很早就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电池技术之一,在“九五”期间曾被我国列入国家重点科技公关项目。近年来,我国在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自主创新和锂离子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进口替代。
根据以上PEST分析,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为锂离子电池产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性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郑平.YJ电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篇8
一、落实优惠政策
我委会同县财政局负责做好2012年省级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负责全县节能灯推广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具体由县发改委负责推广的日常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工作,定期通报全县推广情况,要求各乡镇(场)、县直有关单位、各有关企业按照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合作,切实做好了本地区本单位2012年省级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
新建项目县县城外环东路,长3.7千米,宽50米,总投资12800万元,本年计划投资4500万元,自开工累计完成256万元。
改建项目昌万公路拓宽项目,设计路面宽55米,主干道宽23米,沥青铺设,总投资22000万元,本年计划投资22000万元,自开工累计完成10400万元。
二、保持发展政策措施
在我县发展政策措施方面,针对我委负责的重点工作,我委印发了委内分工意见,落实了责任股室,提出了工作要求,明确了工作进度。目前,我委牵头负责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事业”有关政策措施,“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竞争”、“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等项工作也在抓紧进行。与此同时,我委积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协助部门和地方抓紧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我委并在保障房、廉租房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的扶助资金,努力做好这方面的立项工作,总之,促使我县发展政策更好更快发展。
三、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措施
由我委牵头,组织县科技局、县工信委等有关部门,每年择优推荐一批关系绿色能源及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在扶持绿色能源及清洁技术产业发展上,我委协助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和使用专项基金,用于绿色能源及清洁技术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投资补助、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广应用、引进高级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奖励及重大科技成果奖励等。
四、高新产业政策
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上,我委推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按县政府要求,我委负责在建筑项目科研审批、项目立项审批、备案等方面,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要求,对具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条件的政府投资建筑工程,采用一项或以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
新建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总建筑面积为30万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本年计划投资900万元,自开工累计完成400万元。
五、服务业发展政策
我委认真完成统一部署的服务业重点工作任务,并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负责组织实施全县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综合协调,全县服务业发展考核,承担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篇9
关键词:光伏发电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28-01
最近这些年,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不得不去寻找一中新型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现在的太阳能发电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中光伏发电因其规模可大可小,建设时间短,维护简单,被各国争相研究。但是我国的光伏发电仍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光伏发电的发展也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光伏发电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该产业健康发展。
1 目前光伏发电的大趋势
环境问题在最近几年变得越来越突出,多以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越来越刻不容缓,全世界已经将低碳经济定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导航标,也越来越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里被提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点也转向太阳能热里利用以及光伏光热发电、生物质能等。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收到各方面的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已经趋于完整。
随着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快速发展,多晶硅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及应用技术形成了较为成熟,从现有的生产工艺水平看,我国已可实现整个多晶硅生产产业链和系统内部的封闭运行,排放水平已接近零。各国的光伏发电规模不断的快速增长,但是我国光伏发电的增速必将将远高于其他各国的平均水平。
在光伏发电大国调控措施下,其成本下降迅速,光伏产能普遍过剩,而其市场面临的发展环境较为复杂。在这样情况下,世界及我国光伏发电规模仍会快速增长,且我国光伏发电的增速将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来看其持续增长不会改变。最近几年各个光伏发电的国家纷纷调整电价补贴政策。这些国家实行这些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由于其本下降太快而引发市场过热和行业暴利。最近的一次事件:在日本的福岛,其第一核电站核泄漏,这起事件引发了部分国家对核电前景的担忧,但是同时推高了政府对其发展的预期。
2011年12月18日,在召开的太阳能光伏市场与装备制造论坛上,我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讲话,呼吁光伏企业需要在根据市场情况,在适时的调整企业发展战略,预计2011年光伏产品可能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在2011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2年可以看作是光伏产业的调整年。
2 我国光伏发电的前景
近日国务院出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建立适应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的电网运行和管理机制,光伏发电系统在用户侧实现平价上网。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系统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
为了扩大内需,各企业纷纷投向国内市场。成本的降低,国家政策的推动,使得国内光伏发电产业,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规模化不断扩大,而且国家出台特许权招标、光电建筑补贴等多项激励性政策,这使得国内的光伏发电市场预计会出现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根据实际数据,我国光伏发电现在占据世界主导地位而且设备制造也不断的快速发展、增长,我国的光伏发电前景一片大好。
3 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制约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我国的技术标准不太完善。
我国进入光伏发电技术领域比较晚,目前并网电站现在都还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并网易产生谐波、三相电流不平衡,输出功率不确定性易造成电网电压波动、闪变,因此需要满足一定的并网技术标准。
在2005年的《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为指导性国家标准,且已超使用期限。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了《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试行),但该标准对光伏电站分类较为粗放,缺少有针对性的细化条款。千瓦级小型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可能是未来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但该标准并没有对接入220伏居民电压的技术要求作出相应规定。
(2)我国的管理办法不太统一。
国际市场上,国外的设备价格比较高,而且远高于国内。同时特许权招标项目业主为了压缩成本,也倾向于采购低价设备,所以国内市场上以次充好的问题屡见不鲜,没有好的设备,工程的质量就难以保障。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我国已经具备检测光伏产品和入网的能力,不过在检测认证管理办法上还是有所缺失。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没有出台强制性的办法。
4 光伏发电之我见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光伏发电产业,使其健康协调发展,所以需要电力系统和国家的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要完善其相关政策法规,光伏发电产业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其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稳定的市场预期和发展前景。特许权招标项目执行招标电价,价格竞争导致中标电价大幅低于实际成本,通过总结,应尽快确定光伏发电上网的分区标杆电价政策,并建立滚动调整机制。而且还应拓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资金来源,适当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价附加水平,确保财政支持到位。
其次要科学制定规划,规划以后必须严格执行。为了防止无序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应严把规划关,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光伏发电发展规划。以中长期规划指导年度规划,以年度规划指导项目核准。规范项目核准程序,避免“一哄而上”。
最后全力做好光伏并网服务工作电网企业应该以严格的要求和积极的姿态对待光伏发电并网的问题。一方面,要从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大局出发,积极推动光伏并网工作;另一方面,要以严格的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抓紧研究相关技术标准,填补标准与规定的空白,滚动修订完善现有标准。
5 结语
我国资源辽阔,但是人均资源占有的少,而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现如今全球进入能源危机,所以发展可持续、可再生能源尤为重要。根据国家政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看,太阳能光伏产业必将是我国能源的保证。是我国更好的建设低碳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南翔,赵勇.关于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J].能源技术经济,2010,22(8):1-3.
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都是围绕人的管理而展开的。人是企业活力之源,竞争之本,是企业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根本点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
1 实施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决定了“人”的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概括地说,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人,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也是第一资源。具体地讲,就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其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致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强调“事”,控制“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达成“人”与“事”、“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达成最终目标。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因此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决定了“人”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1.2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保障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就是人,人才是管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中开发潜力最大的生产要素。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是解决管理难题的关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进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才流失。激励源于需要,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在尊重员工、鼓励员工的基础上,让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管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发员工的主体地位,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
二是,加强沟通,形成反馈体系,有利于企业管理的科学决策。沟通是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可以使员工与领导之间更加了解,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同时可以通过这些工作发现员工中的优秀者,进而着重培养,形成企业管理策略制定的良性循环。最终建立和谐的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企业机制的和谐运转。
三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的“软”管理,即强调理念的引导、氛围的熏陶、知识的提升、准则的规范和行为的养成,将精神层面的口号转化成员工的工作习惯,对培养企业人的人生观和事业观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培训员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本管理的过程,必须注重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做好目前工作及未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设计好员工的职业生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
2.1 建立、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
2.1.1 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战略目标导向原则。目前,国家能源局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新能源发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应该具备战略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等新的特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限于事务性管理,而必须在战略决策的层面,根据新能源发电企业特点,形成一个总体的战略规划。因此,培训工作规划应主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制定和实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超前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为满足企业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员工培训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
二是,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内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匮乏,因此培训工作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集约管理为手段、以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愿望与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和谐企业关系,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2.1.2 实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保证措施
一是,组织领导保证。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员工教育培训委员会,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对各部门领导的考核内容之一,确保教育培训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二是,制度保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实施有效激励,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实现员工、企业“双赢”。
三是,师资保证。建立以兼职培训教师为主,外聘培训师为辅的培训队伍,注意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加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教育培训经费足额到位,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四是,培训效果评估及后续考核。通过评估找出培训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员工对培训工作的建议,为做好培训工作找到更准确的切入点,通过―个又一个的循环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2.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
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知人善用,适人适位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如何才能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出人的最大潜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2.2.1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原则
一是,充分投入原则。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不可储存性的特点。它的形成、开发和使用都与人的生物周期为载体而自然地被时空所限定。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充分投入,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是,合理流动原则。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通过公平、有序的流动与竞争,使“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的正常手段。
三是,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
2.2.2 以“人、诚、和、实、优“五元企业价值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这是国内某企业集团提出的企业价值观,人即以人为本,尊重员工,人本管理,提升员工价值,促进企业发展;诚即诚信服务;和即和谐共赢;实即求真务实;优即创新卓越。它很好地诠释了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真谛。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尊重人,它是贯穿在科学管理机制之中的一种核心理念,要发挥它的作用,离不开科学管理这个平台。“以人为本”理念可以使员工将工作动因从外力转化为内力,将自身人力资源的一点一滴都开发并奉献到企业的发展上,将工作目的从视为求生手段转化为无穷乐趣、人生意义的催化剂。
总之,“以人为本”理念将员工与企业结成了人生价值的联合体,生命的联合体,这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