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危害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14-01
由于手术室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性质的特殊,工勤人员随时面临职业安全问题,对工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及防护措施培训也至关主要。我们手术室工勤人员主要有护理员和保洁员。护理员是由科室招聘、培训和管理;保洁员是医院签订的保洁公司负责招聘、分工安排,由科室进行培训和工作质量管理。为提高工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现将手术室工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总结如下。
1 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因素
物理性危害主要有空气污染和X线照射。手术室的环境相对封闭,麻醉废气、高频电刀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泄露的二氧化碳等均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骨科内固定手术中使用X线照射机会较多,设有防护的手术间有限,工勤人员都有可能受到照射。长时间X线照射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等。【1】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毒液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较强的化学消毒剂,长期接触对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眼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护理员和保洁员都会接触到这些消毒剂,如防护不当可导致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
1.3生物性危害因素
1.3.1血源性感染的危害
主要有细菌、乙肝、丙肝等致病性病毒,含病毒细菌浓度高的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一、羊水等。【3】护理员在接送患者时可能会接触患者体液、血液;保洁员处理术后手术间时都会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和排泄物等。现在感染手术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易引起皮肤粘膜受污染,极易造成血源性疾病的感染。
1.3.2锐器的意外伤害
保洁员术后处理室间用物时,术中使用过的刀片、缝针、注射器针头、留置针针芯等锐器,如果防护不当会刺伤,若被乙肝、丙肝等血液传染病患者污染过的锐气刺伤容易引起血源性感染。【4】
1.4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长期处于工作繁重状态。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接台手术较多且集中,术后处理时间紧张,就餐速度快且进食时间不规律,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不舒服,使身体经常处于疲劳状态。
1.5相关防护知识缺乏
科室工作的护理员和保洁员大都是医院附近的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对手术室工作的职业危害认识不够,相关防护知识和措施缺乏。
2 防护措施
2.1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保证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充足的新鲜空气,;接台手术要有足够的室间净化时间;完善排污系统,减少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尽量为手术室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注意定期监测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需x线照射的手术应安排在专设防护的手术间,术中尽量减少照射次数。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应现用现配,配制浓度准确,培训护理员和保洁员掌握常用消毒剂的配制方法,以减少对人体的危害。盛装消毒剂的容器应加盖,尽量减少消毒剂的挥发。接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和橡胶手套,以避免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
2.3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2.3.1血源性感染的防护
如遇感染手术及时通知护理员和保洁员,做到心中有数,预先做好此类手术的防护工作。培训保洁员术后处理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以减少危害。接触术后用物一定要戴橡胶手套,如果手套有破损时立即更换,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和排泄物等,脱手套后彻底洗手。一般手术术后布类敷料装黄色大袋送洗衣房,垃圾严格分类并贴标签;感染手术术后布类敷料装双层黄色大袋,做特殊标记送洗衣房,垃圾严格分类后双层袋装贴特殊标记。培训保洁员掌握术后室间地面、台面及物品等处理时消毒液按要求配制准确,一般手术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配制比例1:100;感染手术后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配制比例1:25,防止交叉感染。每年至少体检一次,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可接种乙肝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的措施。【5】
2.3.2锐器伤的防护
保洁员在处理时必须提高警惕,防止刺伤。手术室护士应负责将术中用过的锐器放入科室指定的锐器盒内,术后由保洁员安全收走,再放入专用收集锐器的硬盒统一存放。如果不小心刺伤应立即挤压伤口排尽污血,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碘伏处理伤口,后期可行相关检查确定是否感染。
2.4生理、心理因素的防护
班外注意休息,班内学会调节,防止身体疲劳,尽量有规律的生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紧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为良好的工作状态提供保证。
2.5注重知识培训,加强科学管理
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危害因素的严重性和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6】新进的保洁员和护理员由负责后勤工作的护士长经过扎实的知识培训,使其对手术室工作流程及相关防护知识有深刻认识,再由资深同行细心带教。护士长随时督促指导她们的工作质量和防护措施,定期进行工作安全教育。
加强对手术室工勤人员职业安全知识的规范化培训,并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才能提高工勤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从而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保障工勤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高艳敏。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及防护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6(12):38-39
[2] 高海玉,等。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对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2;16(27):109-111
[3] 龚光明. 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风险与防范.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719-720
[4] 潘应锋,周燕. 围手术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措施. 护士进修杂志,2011;24(12):2223-2225
篇2
[关键词] 门诊补液室; 职业暴露; 护理人员; 防护措施; 职业风险; 锐器伤; 护理操作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88-01
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比如生物、化学、物理等危险因素) 之中,对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将我院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报告如下:
1 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各种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机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1]。护理人员是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与特点,使她们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护理工作的职业风险使得护理人员生理和心理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2 职业危害因素
2.1 生物因素危害 门诊补液室补液的患者以患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居多,该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是生物性危害的暴露源。门诊补液为侵入性操作,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难免接触患者的血液或是体液、呼吸道分泌物等[2]。
2.2 物理因素危害 医疗锐器伤在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常常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医疗锐器伤害,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为高暴露群体。
2.3 化学因素危害 为避免医院感染,化学消毒剂及清洁剂是门诊补液的常规用品,补液室护理人员每天要接待大量的补液患者,因此,接触化学消毒剂及清洁剂的时间相对较长,皮肤长期接触可致过敏性皮炎[3]。化学消毒剂大多具有挥发性,会对补液室的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长期接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会损害呼吸道黏膜,引起哮喘。
3 职业防护现状
3.1 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漠 门诊补液室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漠,对暴露危害缺乏足够的意识。在护理操作中,由于部分年轻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理论知识缺乏,不按操作规程办事,违规进行诊疗操作;加之护理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状态不佳也是造成职业危害的重要因素。
3.2 医院管理方面的不足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未得到医院的足够重视,医院没有制定相关的职业危害防护的相关制度与条例,防护设备方面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制度不明确,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人员多是自行简单处理。
3.3 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 合格的护理人员缺乏,部分护理人员没有正式的编,超负荷工作使得护理人员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的可能性。
4 职业防护措施 医院方面要完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制度与条例,加大防护设备的经费投入,将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锐器的使用、放置、传递的相关管理,把锐器伤害降到最低。定期进行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的培训与讲座,并定期进行护理规范操作的检查与评比,着重加强对年纪轻,经验不足护理人员的教育,加强职业暴露危害的防护教育。着手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合理配置人员,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伤害。
护理人员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多总结,多向年老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中,按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由于接触大量的患者,因此,要做好手部的卫生,正确洗手,防止因手不卫生造成院内感染。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要戴口罩;接触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饮食合理,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5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如下:(1)锐器伤,在护理操作过程中,锐器伤是不可避免的,而护理人员HIV、HBV等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重要途径就是锐器伤[4],锐器意外后,要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清洗伤口,用碘伏消毒包扎伤口[5]。被HBV污染的锐器伤时,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相关血液检查,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并随防;被HIV污染的锐器伤,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核苷,检测HIV抗体,并定期复查?(2)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参考文献
[1] 刘宇霞,武彩霞,韩福胜.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防护策略[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1):64.
[2] 邓莉.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16(5):32.
[3] 朱加亚,王婷婷.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2(4):50.
篇3
【关键词】 供应室; 职业危害; 护理管理人员; 防护行为
供应室的工作虽不及主治医生重要,但却能直接影响医护质量,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也为供应室管理人员带来安全威胁[1]。由于医院里各个科室的工作性质不同,导致职业危害的产生因素也存在差异[2]。为了能够研究并探讨调研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所面对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了解防护的知识、行为,以增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提高防护能力[3]。对此,本院作出以下研究,发了132份问卷,回收到100份有效问卷,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进行了调研,以提出相应合理的建议、制定措施。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对供应室护理管理学习班人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132人进行答题,问卷内容涉及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方式是不记名。本次调研发出问卷132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对象年龄24~47岁,其中男12名,女88名,供应室工作年限1~28年。
1.2 方法 作者根据本次调研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选取方式,以访谈和问卷调研的方式对132名人员随机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涉及到的内容有:对职业危险的认识;洗手情况;相关制剂的掌握程度;对加强职业防护学习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监控力度;防护措施应用较少原因;防护知识来源;防护措施的采用等。
2 结果
2.1 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正确洗手的仅占18%;正确掌握被利器刺伤后处理伤口的占70%;管理人员较少应用防护措施的原因为认为思想上不够重视、防护用品供应不上的原因占79%;高达82%的人员认为需要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课堂、教科书、实际工作经验是69名人员防护知识的来源。56名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职业存在危险。
2.2 防护措施应用较少的原因如下:⑴怕麻烦,存在侥幸心理;⑵防护用品供应不上;⑶思想上重视不够;⑷主观认为传染病患者少。
2.3 以下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防护行为,有95.8%的被调查者经常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有90.2%的被调查者能够通过自己排解由工作所造成的压力,有97.5%的被调查者在使用盛装化学消毒剂的容器时都会带盖。
3 讨论
调查对象都是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他们大多是从事一线工作。虽然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这些工作却是高风险的工作[4],加之供应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处于高危环境。另外,当席卷全球的SARS流行之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供应室,供应室也因此被称为感染控制关注的一个焦点,也由此变成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部门。不过,由于该部门与医院的其他临床部门有很大区别,因此就不太被别人理解,也造成了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工作压力非常大。为了能够减少心理压力对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造成的健康损害,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3.1 严抓防护落实,制定管理制度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狠抓职业防护措施的落实,医院管理部门应将职业防护作为检查项目之一,将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良好的防护行为贯彻到下属当中[5]。为了加强对这类物品的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本院供应室根据ISO9001质量体系要求对再生医疗器械进行了回收-洗涤-分类-包装-灭菌-发放-监测的程序化、科学化的质量体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2000年国家卫生部有明确规定,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手方法,管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正确洗手。认真洗手与手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必须提高认识、重视程度,严格按程序执行。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要做到保证自己的安全,维护患者的利益,获得大家的认可。因此,供应室人员应该保证能够熟练操作工作、工作技术,避免用手对器具清洗,以便降低皮肤被刺伤的概率;严格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盖帽。供应室人员应知道刺伤后的危险性,掌握挤压出血-清洗-消毒的程序,上报并肌内注射疫苗。正确掌握、使用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作用范围、副作用, 这对进行消毒灭菌工作和注意消毒剂的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重点针对薄弱,制订培训计划 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这可能够是与最近几年不断注重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有关。仅有18人完全掌握了洗手法的知识,应关注于每一个细节,建议针对重点薄弱环节,制定出详尽的培训计划。作为供应室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完全掌握上述知识,就不能完善地做好工作,就不能够很好的管理和教育下属。与此同时,应该设立相关部门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做好职业防护的各项措施,对去污区的工作应重视对待,将知识欠缺的内容全部列入其中,也可以通过将这方面内容制作成为宣传画等贴于供应室的宣传栏来提醒大家参照标准预防,这样做,就可以提醒被调查者参照一些标准预防的要求来做好职业防护,比如说早一些污染的区域。这样就可以做到图有所示,示有所依。
3.3 加强安全宣教,提高监督力度 美国疾病控制监控预防中心对管理人员在职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如下观点,医护人员应该按照程序,依照规则执行隔离制度、充分利用工具、防护设备以减少危险的发生, 以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和患者安全。同样,我们也必须重视供应室工作,深刻认识危险性,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应该可以把国内外感染控制的信息动态、经验讨论、最新应用成果等先进内容在科室进行广泛宣教,使大家充分了解危险因素,以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对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现状,要制定相关措施进行有必要的改进,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我国应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范规定,大力落实各项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芹,刘怀霞,于莹.医院内保洁人员自我保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201-203.
[2] 曾月莲.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28(2):331.
[3] 武英,张恩华,周蕾蕾,等.控制艾滋病在医院内的传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3(1):96-98.
[4] 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92.
[5] 张杰,李新华,张红.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921.
篇4
1 保洁人员职业危害
1.1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危害
由于保洁人员长期接触被血液、体液沾染的污物、敷料、锐器物以及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如不按清洁、消毒、隔离的要求操作,极易造成医院环境污染,增加了医院感染(如交叉感染)等潜在危险性。
1.2 锐器伤害
锐器伤害是保洁人员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最常见的是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紧张,时间紧迫时处理针头及玻璃安瓿不规范导致保洁人员在处理时引起的锐器刺伤、割伤、划伤等造成疾病的传播,增加了自身感染机会。最常见且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保洁人员感染肝炎后,不仅使自己的健康受到损害,还传染给家人。
2 物理、化学性危害
2.1 紫外线和臭氧的刺激
保洁人员打扫手术间后常规用紫外线消毒房间,会长期小剂量接受辐射,不仅会导致恶性肿瘤,而且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不育、流产等,长期低剂量吸入臭氧可致肺纤维化,肺气肿,同时对眼睛也会产生损害。 转贴于
2.2 化学性消毒剂
目前,我院医疗物品消毒使用的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来浸泡,含氯消毒剂仍用于处理手术间及地面的消毒,这些刺激性的消毒剂可导致头痛、流泪、呛咳、职业性皮炎,并且长期在体内蓄积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据统计,现在使用的159种消毒剂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3 心理社会性危害
3.1 职业偏见
社会对保洁工人的职业偏见也是造成保洁人员心理自卑的原因之一,甚至有些医生,病人及家属在对求医过程及手术器械不顺利时,在与保洁人员接触时稍有不妥便会很容易将怨气发泄在保洁工人身上,危害她们的身心健康。
3.2 疲惫感
篇5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34-02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感染性物质和污染性物质,如果保护不当很可能会造成职业危害。因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加强职业防护,有效的预防职业危害,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
1造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的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是对医院内各科室所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以及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的部门,同时也是供应无菌物品的部门。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很容易造成职业危害。并且造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主观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等。所以,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要重视自我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1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主观因素
造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在很多方面是离不开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主观因素,由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从而造成职业性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工作态度不强;不按照工作程序对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进行消毒、清洗和灭菌;没有有效的运用防护工具;没有养成自我保护意识等都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职业危害。因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养成自我保护意识,严格的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工作,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2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生物性因素的侵袭,造成职业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和包装穿刺针和剪刀等医用工具过程中被扎伤,由于清洗过的穿刺针和剪刀上面残留的病源微生物就会通过伤口进入到人体中,导致伤口感染;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管腔狭窄的医疗器具过程中,在各种穿刺针和吸引器管中的病源微生物的血液或者体液很可能会溅到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皮肤上,导致皮肤感染;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没有将医疗废物丢弃在规定的容器中,很可能会造成职业危害。这些生物性因素都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重视预防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1.3化学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或者消毒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的过程中,会应用很多具有化学物质的消毒剂。例如含氯消毒剂、醛类消毒剂以及多酶清洗剂等消毒剂和清洗剂。但是,长期接触这些消毒剂和清洗剂很可能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受到侵害,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应用含氯消毒剂对医疗器具进行消毒时,由于消毒剂有很大的刺激性就会造成消毒人员出现流泪和咳嗽等症状,有的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生,最为严重的是当消毒液溅到皮肤上,会导致皮肤烧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用含有过氧乙酸和环氧乙烷的消毒剂对医用器具进行消毒,长期接触过氧乙酸会出现皮肤脱皮和干裂,长期接触环氧乙烷消毒人员会出现头痛和眩晕等症状的发生,严重者会引发肺水肿,甚至会患上白血病和皮炎的病症;当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运用臭氧和紫外线进行消毒,臭氧会使消毒人员出现恶心、胸闷和疲倦等症状的发生,紫外线会导致消毒人员皮肤过敏,患上电光性眼炎等症状。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重视化学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1.4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会受到物理性因素的侵害,进而造成职业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物理压力灭菌器和远红外线干热灭菌设备时很容易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尤其是在高温、寒冷和潮湿等工作环境中,医用器具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出现爆炸和破裂的现象,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的危害更大;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压力灭菌器等器具时,压力灭菌器与超声清洗机器会发生碰撞,产生很大的噪音,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变化和心电图异常等症状。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重视预防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2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通过对引发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防护。
2.1物理性因素造成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通过了解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进行消毒和清洗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时,带上专用手套可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避免发生职业危害;在对压力灭菌器进行清洗时可以采用隔音设备,避免因为噪音污染引发的职业危害;在高温环境中,消毒供应人员应该穿上隔热服,带上棉纱手套,按照具体的操作程序对医疗器具进行消毒和清洗,可以有效的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因此,消毒供应工作人员通过采用有效的措施能够成功的防护物理性职业危害。
2.2化学性因素造成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针对化学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消毒供应人员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及时防护。例如,消毒供应人员在使用带有化学性物质的消毒剂或者清洗剂进行消毒和清洗工作之前就应该穿好工作服,带好口罩、帽子,手套和防护眼罩等防护用具,可以避免受到化学性因素引发的职业危害。
2.3生物性因素造成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对于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只要在消毒和清洗工作中按照医院的规定穿好防护服,带好防护手套,根据医院规定的操作程序对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进行清洗和消毒就可以有效的防护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2.4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为了更好的防护职业危害,应该注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通过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与技术规范》等知识,增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才能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的分析和研究,对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防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和职业危害。因此,本文对引发职业危害的因素的分析,进而研究出防护职业危害的措施,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防护职业危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珊.潘更.罗惠.供应室护士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1.(6).
[2]吴丽萍.赵迎凤.刘祖芳.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8.(11).
篇6
5、夜间工作人员的饮食与营养
夜班作业工作多在人工照明或光亮度低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工作或生活,比如报社夜班编辑,印刷、纺织业的工作人员等。
有些夜班人员由于体内生物钟(昼夜周期)的改变,不能适应新的时间节奏,会感到睡不香、浑身无力、精神萎靡、吃东西没胃口。因此,在饮食安排上需要动一番脑筋,改善饭菜质量,以保证夜班工作者吃饱吃好,满足其能量的消耗。
充足的热量
营养学家认为,营养合理首要的一条,就是摄入的总热量必须满足需要量。成年人每日基本热量的需要量为2400千卡,一般工作者(男性,体重65kg)大约需3000千卡左右,而体力劳动者如钢铁工人(男性,体重65kg),则每日热能供应需3600千卡。夜班工人除了早、午、晚餐外,还要吃一顿夜餐,为了刺激和增进食欲,在主食品种方面要多换花样。蔬菜烹调用油应以素油为主,因为荤油太腻会影响胃口。适量增加含优质蛋白质的瘦肉、鱼虾、蛋类及豆制品的供应。还可增加一些酸辣菜以刺激食欲和调剂胃口。
多供给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上夜班眼睛容易疲劳,而维生素A参与调节视网膜感光物质――视紫质的合成,能提高人体对昏暗光线的适应能力。维生素A大多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特别是动物的肝脏中含量最多,其次是蛋黄、鱼子、鱼肝油、牛奶。植物性食物如胡萝卜、韭菜、菠菜、南瓜、黄豆、红薯、番茄等所含的胡萝卜素被人体摄入后,在小肠黏膜和肝脏胡萝卜素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维生素A。此外,夜班工人对于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需要量也较多,应适量补充。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谷类、果皮和种子胚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缺乏维生素C1,可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疲倦、急躁,出现牙齿出血、体重减轻等症状。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C。
补充蛋白质
夜班工人劳动强度高,能量消耗大,应注意蛋白质的补充。动物蛋白最好能达到蛋白质供应总量的一半,因为动物蛋白质中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这对保障夜班工人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都是很重要的。
合理安排用餐时间
以夜班时间为晚上10点到次日清晨6点为例,早餐的时间可安排在6:30~7点,午餐的时间为11~12点,晚餐的时间为下午4~5点,夜餐的时间为子夜12~12:30。有些工人因贪睡而放弃午餐是不合理的。
6、受噪音影响的建筑工人的营养保健
打桩工人接触高频噪声,噪声不但能引起听觉损害,还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可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易激动、耳鸣、耳痛、心悸、心律不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职业性噪声性耳聋。打桩工人要提高抗噪声能力,因此,这类人的饮食营养也很重要。
平时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肉类、蛋类、禽类,每日可选食一两种,还可选食豆类(黄豆、绿豆、红豆)或豆制品。
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柑、橙、草莓、猕猴桃、山楂、刺梨和新鲜蔬菜以及富含B族维生素的胡萝卜等。
适当饮用含咖啡因的茶、咖啡、可乐等,这类饮料有保护听觉系统的作用,可减轻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7、辐射环境饮食营养
急性放射病是在短时间内大剂量的射线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损伤范围广,伤情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受照剂量越大,伤情越重。主要表现为造血功能障碍、出血、感染及代谢紊乱,故称造血型或骨髓型放射病。若照射剂量过大,超过10g以上,除有造血功能严重障碍以外,最主要的损伤发生在胃肠道的胃肠型放射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型放射病。有关内容可参考骨髓移植。
(1)、营养素平衡:各营养素之间的适当配比,即供给平衡饮食,是发挥营养效用的关键,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生热营养素在总热能摄入量的分配比不合适时,可能影响氮代谢。因此,既不能因为碳水化物和脂肪对蛋白质利用有节约效能,就降低蛋白质的必需供给量,也不能在碳水化物和脂肪热能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蛋白质营养而使体内蛋白质不能被充分利用。辐射损伤时,营养素平衡更为重要。动物试验表明,过低或过高供给蛋白质或脂肪都会使动物辐射损伤加重或恢复延迟,甚至死亡率升高。营养素比例以碳水化物55%,蛋白质15%~20%,脂肪25%~30%,氮热比值以1:0.63~0.84mj(150~200kcal)为宜。除生热营养素间要保持适当比例外,各种维生素之间也要维持营养平衡。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PP与热能代谢有密切关系,这几种维生素需要量常随总热能消耗量升高而增高。仅增加其中任何1种维生素,都不能得到预期的营养效果。矿物质的营养平衡问题尤为重要,体内钾、钠、钙、镁等离子浓度须合适,否则不能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轻者损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与其他营养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锌对许多营养素包括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辐射损伤时,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在内,过量或不平衡,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2)、饮食选择:在配制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量,不能超过病人的耐受量,否则易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特别是假愈期病人食欲较好,饮食量更应注意逐渐增加。同时要注意饮食性质,以少渣极细软的高蛋白半流质饮食为宜,可给予牛奶、鸡泥、蒸蛋羹、氽小肉丸等,各种食物均应切碎煮烂,不用易产酸产气的、生冷的、油煎炸的及粗纤维多的食物,以减少对消化道刺激。烹调方法采用蒸、煮、氽、烩、炖、焖等。匀浆饮食呈糊状,极易消化吸收,且渗透压不高,对胃肠粘膜无刺激,可起到保护胃肠道的作用。在选择食物方面可选择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以及对辐射损伤有防治作用的食物,如牛奶、蛋、肝、花菜、卷心菜、茄子、扁豆、胡萝卜、黄瓜、番茄、香蕉、苹果、酵母等。适量饮茶,有助于抗辐射。
8、铅作业人员的饮食保健
铅及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冶金、蓄电池、印刷、陶瓷、玻璃、油漆、染料等行业。铅作业的危害主要是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蓄积在体内,主要以不溶性正磷酸盐沉积在骨骼系统中,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损害。
(1)由于铅可促进维生素C的消耗,使维生素C失去其生理作用,故长期接触铅可引起体内维生素C的缺乏,甚至出现齿龈出血等缺乏症状。在与铅接触时,若能同时给予大量的维生素C,则可延缓铅中毒的出现或使中毒症状减轻。这可能是由于大量维生素C补充了体内维生素C由于铅所造成的损失,并可与铅结合成浓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降低铅的吸收,同时维生素C还直接参与解毒过程,促进铅的排出。铅作业者每日维生素C的供给量应为150毫克。
(2)蛋白质供给量需充足,因为蛋白质不足可以降低机体的排铅能力,增加铅在体内的贮留和机体对铅中毒的敏感性。而充足的蛋白质,特别是富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等的优质蛋白质,对降低体内的铅浓度有利,可减轻中毒症状。故蛋白质的供给量应占总热能的14%-15%,并需要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3)膳食脂肪摄入量应适当限制,以免脂肪促进铅在小肠中的吸收。
(4)接触铅的人员还应当多摄入水果、蔬菜,其所含的果胶、膳食纤维等降低肠道中铅的吸收。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应增加这些维生素的供给。
9、接触化学毒物作业人员的营养需求
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常存在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其中有许多是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如农药、粉尘、铅、汞、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化学物质长期、少量进入机体,就会引起各种毒性反应,破坏机体生理功能,甚至发生严重病变,并将影响胚胎发育,导致畸变或死亡。
篇7
关于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加强行业
主管部门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的通知
各区市政府安委会,国家级开发区安委会,南海新区安委会,市政府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栖霞市笏山金矿“1·10”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部署开展了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各位市领导、市直各部门密集开展了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市纪委监委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专项监督检查。从督导检查和责任落实专项监督检查反馈情况看,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仍存在不快不细不严不实的情况。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未严格落实威办发电〔2021〕3号通知要求,制定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方案或方案涵盖的行业领域不全,还未行动起来。有的行业领域企业、单位尚未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自查活动,行业主管部门也未检查督促,达不到市委、市政府全覆盖、拉网式的工作要求。为切实推进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快细严实地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现就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压实责任,全覆盖、无死角地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不打折扣的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管安全、管生产经营管安全”要求,层层压紧压实责任链条,确保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要加大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全覆盖、无死角进行排查,对检查发现存在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停水停电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二、落实属地监管职责,切实抓好属地安全生产工作。各区市(含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下同)要严格落实属地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督导检查。查辖区组成部门方案的可操作性,查辖区组成部门方案的覆盖范围,查辖区组成部门的工作成效,着力发现本辖区各组成部门排查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不快不细不严不实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要明确辖区各组成部门的职责边界,决不允许因职责边界不清导致部分行业企业失控漏管。凡因未排查整治致使企业发生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人责任。
三、强化行业主管行业监管职责,积极推动行业领域排查整治工作。“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管安全、管生产经营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排第一位,是综合监督管理。“三管三必须”本意是要求行业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安全生产工作合力,而不是行业主管部门推业务监管部门、业务监管部门推经营管理部门的借口,行业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都必须履职到位。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亲自对照本单位三定方案、市政府文件和上级部门文件,理清理明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决不允许部门利益凌驾于上级工作部署,推诿扯皮导致部分行业领域企业失控漏管,排查整治不彻底、不全面。要学习省、市发改系统主动承接电力、油气长输管道和粮食安全监管职责,全方位开展电力、油气长输管道和粮食企业排查整治工作的经验做法,迅速在本行业领域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要清单化管理、精准化防控、闭环式治理,要有“托底人”意识,把好“最后一关”,查细查准查全查深,不漏一家企业。
威海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2月7日
篇8
【关键词】风险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应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风险评价技术逐渐进入到我国,在我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刚开始风险评价被广泛的应用于安全评价工作中,受到各政府部门及生产企事业的广泛应用。目前随着以人为本及对员工健康的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正,职业病危害评价逐渐被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所接受和重视,相关技术机构和人员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风险评价也逐渐在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被应用,完成了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化工等各个领域的标准研发工作。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本文对风险评价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
1.风险评价相关概念
风险评价当前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定义,在当前最大众化的一种认识就是风险是由风险事故、风险因素以及风险损失等多个不同的要素组成,这些风险成为了危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考量。风险率是用来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因此风险率顾名思义就是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带来损失的严重程度的乘积。
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整个项目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安全系统工程方式和原理,风险评价就是依据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原理,能够在进一步分析系统工程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能够对系统发生的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等多方面可能性给予正确认识,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准确的判断危险源头、评估事故的可能性,判断风险是否能够被容忍,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分级评价,制定有效的控制方式。
2.探索风险评价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应用
风险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标准和法律规定来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比如在我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对改建、扩建、新建、技术引进和改造等项目中需要进行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加以明确,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要求,在进一步明确权责范围的基础上,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开展提供保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要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编制要求》、《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中都已经明确的应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分别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定量分级法等对其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和认识,这几种方式能够反映建设项目在职业病危害和法律标准等方面是否存在符合情况,同时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工作开展可以提出有效的评价指标。但是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影响不能够实现细致的评价,这就造成了我国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不良发展,严重的阻碍了其发展脚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建设单位、相关的评价单位管理部门都需要对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有效的开展,通过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对其不良危害进行科学、有效的识别,从而能够在识别职业病危害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方式来开展社会评价工作。
利用风险评价方式和风险评价机制来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进行科学评价,这种评价工作的开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因此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总结和探讨,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估评价技术手册中,需要根据风险评价作用给予正确的定位,能够在准确识别风险评价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识别能力,提高风险评价效果。
3.风险评价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风险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降低了职业病的危害率,便于各个系统之间科学合理的对相关职业病危害程度、事故发生率等进行有效的对比,因此风险评价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卫生领域的认可和欢迎。
随着职业卫生评价的发展,其评价方式越来越成熟,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暴露,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比较重视对自身领域存在的固有风险加以准确的识别,忽略了职业病危害的诱因,对其应急情况下职业病危害的影响力和损害程度、结果等都降低了,从而影响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发展和进步。不同的风险评价方式都有和其自身相适应的条件和适用范围,错误的方式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在未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过程中,其研究方向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准确的识别风险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带来的诱因问题,能够选择正确的风险评价方式、深入的认识和研究职业病危害因素,从而对其发生的概率不断降低,实现对其损失的持续降低。
4.风险评价应用的未来展望
每一种风险评价方式都有其适合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错误方式的使用会引起错误的评价结果,因此在风险评价方式选择过程中,正确的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价方式,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科学认识,降低了伤害范围和伤害影响力,是未来风险评价应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加强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风险评价能够直接的估算出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危害,因此在对其进行事故风险评价过程中,可以保证各个系统对事故可能性大小进行科学对比,对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加以准确的识别,从而有效的应用于企业指导和建议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日常工作的开展,能够降低事故指标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避免因为职业病危害对工作人员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不断加强对当前职业病危害评价方式的认识,弥补其不足,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准确的识别其分布区域和浓度变化,对于开展职业病防护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更加准确的识别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风险情况,降低风险发生率。
5.结束语
风险评价工作过程中,将其应用于建设项目的论证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应用于企业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尤其是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优势,通过有效的运用安全技术措施,能够明显的降低事故发生率,识别事故发生指标,避免因为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对工作人员产生不利影响。在风险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对其职业病危害评价方式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可以将当前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准确的识别,进一步为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提高风险评价效果,降低职业病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陈思兰.探索风险评价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32:180.
篇9
【关键词】企业;职业卫生
职业卫生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和劳动者权益,为企业安全生产和职工健康服务的重要工程,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生产经营工作的必然需求。企业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形成了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直接危害劳动者的健康,因此必须加以预防。如噪声、毒物、粉尘、振动等,长期接触这些有害因素,就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企业职业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
重视安全工作而轻视职业卫生管理,是很多企业领导的共性。职业病是因长期受到职业危害因素的侵害或是不良作业习惯的影响而造成的,大多不具备突发性,其病症往往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逐渐形成期或潜伏期后才能显现,属于缓发性伤残。多表现为体内生理器官或生理功能的损伤,因而是只见“疾病”,不见“外伤”。职业病的这一特点导致部分企业领导对职业卫生工作重视不够,包括机构人员的配备、经费的保障、监督的力度等都会大打折扣。所涉及到的人、财、物,不能得到像安全工作一样的支持。
2、员工认识不足
一些员工对什么是职业病,哪些岗位有职业危害没有任何概念。领导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配发的防护用品从来不主动配戴,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职业病的潜伏特点没有认知,认为自己一直这样做也没有得病,丝毫认识不到不良作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3、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专业知识欠缺从事职业卫生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职业健康知识、各种职业病的预防和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工作才能扎实有效,而这些往往是管理中所缺乏的。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业务状态。专业知识的缺乏,就会造成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缺失。
二、做好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途径
1、进一步提高企业领导对职业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多数职业病是可防而不可治的,最好的方法是避免发生职业病,所以职业病的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管理者具备职业病防治的意识,防治职业病危害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开展。管理者要明确职业病防治责任,避免以牺牲员工健康为代价追求效益的短期行为。要使管理者认识到职业病是一个慢性积累的过程,要克服重安全轻职业伤害的观念,不应以员工的生命健康作赌注。单位要建立由各部门组成的综合性横向管理的体制,完善从机关到基层到员工的纵向监督体制,做到相互督促、相互制约,促使职业卫生工作进一步落实。
2、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员工职业病防治意识
企业要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责任与义务,结合本单位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定等的学习,使劳动者认识到身边的职业危害,认识到自己可能会患的职业病及不良作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转变思想观念,变“要我防护”到“我要防护”,积极主动预防职业危害对人体的伤害,拒绝无防护措施的有害作业。同时,促使企业积极主动提供相应职业病防护措施和设施,改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健康。
3、严格执行职业卫生工作制度,从源头治理职业危害
从源头控制职业危害主要有四项措施,职业危害预评价,即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进行预测性评价;落实“三同时”制度,即建设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设计审查,确保将预评价提出的防护措施建议和要求落实到建设项目的设计中;竣工验收评价,建设项目在试运行期间,通过对建设项目存在的有害因素的浓度进行测定,对除尘、排毒、通风、照明等各种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辅助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管理进行评价。一旦有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超过了国家标准接触限值,应该对工艺设备或防护设施进行整改。职工健康体检检出职业禁忌证、职业相关疾病或职业病时,要将职工调离原岗位。这些规章制度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4、加强生产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的形象和文化。特别是存在有毒有害因素的单位,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所以,改善作业环境,加强卫生保健,是减少职业病的有效途径。除了要舍得在工艺设施上投资,加强工艺改造,减少跑、冒、滴、漏外,更应该关注职工的作业环境。比如通风、采光、采暖、浴室、更衣室、休息室等这些必备的设施必须健全,还应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状况;要按照标准对职工配备相应的符合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和用具,督促职工在工作时正确佩戴和使用;对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比较严重的岗位,操作工要实行“轮岗”,将受害程度降低到最低。职工健康体检检出职业禁忌证、职业相关疾病或职业病时,要将职工调离原岗位。
5、重视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养
职业卫生人才的建设和培养是确保职业卫生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只有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形势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往往兼职比较多,在从事职业卫生管理的同时又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工作量比较繁重。而这些人又往往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导致职业卫生管理无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目前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相对安全专业人员,其职业认同度低,造成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稳定性差、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客观上形成了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结构弱化,工作中难以打开局面的状况。因此,要建立一支优秀的职业卫生人才队伍,对各类人才按需要、分层次培养是关键。在队伍建设上要加快体制创新,注重环境营造;在职业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培养业务知识丰富和专业应用技能强的实践型人才,加强职业卫生人才的知识更新教育,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6、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针对本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事故应急预案。具体应包括:深入调查,搞清本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性质和危害程度。事故应急的现场措施,如:设置报警装置和应急通风装置;预备事故抢险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具;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医疗救护措施,包括储备针对事故急救伤员所需的有效抢救药品、器械。要定期培训和演练,考核有关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的应变抢险、自救互救能力;指定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抢险个人防护用品、工具、药品、器械,及时更换失效的药品和损坏的器械等。职业病应急救援建设应和本单位安全、环保应急救援共同构建为一个体系,这样既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又从属于单位HSE体系构架内,形成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的整体,有助于发挥更大的效能,这是提高应对突发性职业健康危害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办法。
7、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
篇10
关键词 手术室 职业性损伤 防护
所谓职业性损伤是指工作中某些职业危害因素导致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包括职业性危害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
职业危害
物理因素:①意外伤害:多为利器伤。②缺氧危害:长时间工作在密闭空间会引起头晕、疲倦等缺氧症状。③噪音危害:手术室为噪音污染严重的科室,因其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抢救设备及各种器械,噪音多>90分贝[2]。④放射线危害。⑤粉尘污染。
化学因素:①废气的伤害:术中CO2、异氟醚等品的残余气都可污染手术间内的空气,长期吸入可造成肝损害、细胞突变、免疫力下[3]。②消毒制剂的伤害。③抗肿瘤药物的伤害。
生物因素: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等均含有各种致病微生物,术中的配合也会由于血管出血,处理脐带等受到血液的污染,这其中以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威胁最大。
生理因素:手术室护士工作负荷量明显加大,很多人需要超负荷的工作。
防护措施
利器伤的预防:①加强护士职业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② 认识并改变危险行为。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紧急处理:①锐器伤后:戴手套者应脱去手套; 从近心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同时用清洁流水冲洗伤口。用0.5%碘伏、2%碘酊、75%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②HBV暴露后应尽早监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③HCV暴露后3~4周内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是否感染,如感染HCV,需查肝功能,为及早使用干扰素提供依据,以及早治疗;④HIV感染后2周~3个月是窗口期,因此暴露当时、后1个月及6个月需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是否感染。
紫外线消毒防护:①增强自护意识,严格按操作要求执行;②开关应安装在室外;③严禁消毒时进入消毒区;④进行照射及强度监测时,应戴防护镜、帽子、口罩,避免皮肤黏膜直接暴露。
消毒剂消毒防护:①熟练掌握常规使用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功效及配制过程,严格掌握有效浓度和剂量,使其既能可达到消毒目的,又不造成更大的危害及浪费;②检查和配制时,要戴口罩、帽子及手套;③消毒剂如不慎入眼,应立即用流动的水反复冲冼;④易挥发性消毒剂要密闭保存,消毒剂应放在阴凉通风处,以免造成污染。
化疗药物的防护: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②配制化疗药物时,在配制区的台上铺设吸水纸,以吸附溅出的药液,以免蒸发造成空气污染;③配药时应戴手套,割安瓿时,应将药液弹下,打开时垫纱布,以防刺破手指,抽取药液时不应超过注射器容积的3/4,配药完毕,用清水擦拭台面,脱去手套后用肥皂水及清洁流水彻底清洗双手。④妥善处理用过的物品,例如针头、棉球等,收集于专用的密闭垃圾桶内统一处理。
生理因素之运动功能性防护:①搬运病人时,注意科学用力,以免损伤身体;②适当改善站立的强制;③休息时抬高下肢。
参考文献
1 魏君.手术室护士职业伤害因素防护.中国护理管理,2005,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