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首先我们要明白学好英语的重要性,目前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通用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到它。在科技领域,英语也是国际性语言。在国际各个流通领域,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其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体现出我们现代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结合当前国际语言交流形势,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一些拙见,以供我们一线教师交流借鉴。
第一,明确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国际视野更加宽广,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为他们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明确总的指导思想,以指导我们实际教学。
第二,做好英语最基础的词汇教学。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和建筑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词汇贫乏,词义含糊,会阻碍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会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量的扩大是提高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并掌握一定量的常用词汇,为英语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目前高中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指导,他们往往孤立地学习和记忆词汇,快速地遗忘所学词汇,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而且会降低他们词汇学习的有效性。所以目前我们抓好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利用好课堂时间。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与条件。但是,如果离开了主要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那就失去了主要的“阵地”和“空间”。如果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那就谈不上新课程改革,也不能实现英语课程标准,从而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曾因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而苦恼,也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热情洋溢的情景而深感喜悦。为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英语课堂效率这一课题也是我们老师要做好的一门课程。
第四,勇于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学生越学越觉得枯燥,大部分中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中学英语属于初级英语语言教学,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呢?根据调查和实施,开展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因此,我们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主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单调、乏味、死板,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能力难以提高。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则对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实际,通过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拓展阅读空间,借助视频和音乐手段融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于整个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之中,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新尝试,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师的职责,除了传授学生以知识,还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益的人。《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新课改精神编写的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课文中包含了许多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寓德内容。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思维活跃、思想辩证,培养学生坚强、进取、豁达、乐观的性格。
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实际教学对当今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些心得体会,还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从而提高我们整体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学方法;学生,医科;变态反应和免疫学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6.05.0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519(2016)05-0772-03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技术方法的不断拓展,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就现代教学理念中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教学特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提升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免疫学教学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现阶段新形势下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1]。
1改良医学免疫学教学模式
作为医学科目中重要的一员,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前沿学科,由于其发展迅速,初学者往往难以适应。免疫学具有极高程度的专业性,涉及领域极为广泛,抽象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都是以新的概念在解释新的事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吃力。同时,由于免疫学的学习前后章节关联紧密,如前面的章节未深刻理解,后面章节的学习难免受到影响,进而降低教学质量。比如,在进行“淋巴细胞”章节讲解时,如果学生在未曾理解“抗原”及“抗原提呈途径”等概念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就会觉得费劲。所以,作者认为,在讲授每一个章节时,可以略微提及后续将要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在后面提及时,才会主动关联,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类似于“环路教学”,即先在教学讲授过程中设立一个知识点,而后针对此知识点略微发散,并再次回到知识点,这便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环路”,使其不仅对于后续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也更进一步理解之前所学内容。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采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和幽默的描述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免疫学[2]。比如“文献激发”法的运用就相对有效。首先,教师可根据课程设置认真选取相关国外经典文献供学生阅读,根据文献结合所需讲授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就问题提出各自观点,教师再根据各组观点提炼出知识点,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就会事半功倍,但鉴于授课对象是医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在选取文献时一定要偏向临床实际问题,可以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作为参照,就病理特征结合免疫学概念进行讲解。比如,在进行“淋巴细胞”章节讲授时,可以选取肿瘤、感染相关的文献,并可涉猎当今国际医疗卫生的热点,结合临床实际告诉学生淋巴细胞在机体中抗击感染,杀伤肿瘤的过程及效应。在此教学模式的辅助下,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形成系统、缜密的科学思维[3]。为进一步改善免疫学教学模式,还应适当改变、改善考试形式。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同时也能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传统的考试方法大都采取试卷的方式进行笔试,这样的方式无疑能让学生更多地学到知识,但从能力上却难以得到提高,导致学生更多的只是在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没有深刻理解知识,甚至有的学生仅仅只需在考前将上课时做的笔记或多媒体中的知识点进行记忆便能轻易地通过考试,这样的情况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学完一门课程便忘记一门课。因此,改善考试形式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那么,采用何种考试形式能够合理妥善地提高教学质量呢?作者认为,可以采取“笔试加口试”的方法。对免疫学而言,知识点的记忆固然重要,所以,在“笔试”阶段着重衡量的是学生记忆知识点的效果,但在试卷中也应适度涉猎免疫实验课的相关内容及课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献中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免疫学。此外,“口试”可以就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临床问题,让学生从免疫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其发病机制,这就需要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及理解,最终形成方案进行讲述。比如,可以就临床中某种疾病的病因作为对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中的每位学生就这一特定问题运用免疫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每位学生的回答评判其学习效果。
2优化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
目前,研究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文献较多,同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解析的也有大量报道,普遍认为“PBL”、“TBL”、“POPS”等教学方法相对有效。但作者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依赖课堂和课后两部分开展[4-5]。课堂上进行免疫学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抽象难懂的问题,比如,在介绍“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这一章节时,学生大多对此概念陌生,从未接触。如在授课过程中紧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的接受程度肯定不高,若在此时引入图片和肢体语言进行诱导,学生接受起来便相对容易。所以“图片式”教学方式或许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新的概念。另一方面,鉴于医学的特殊性,尤其是基础医学的专业性,在讲解过程中最好结合临床作用进行。比如,在介绍“补体”章节时,除了使学生明确补体是协助抗体完成效应的分子外,还应适当结合临床,从其产生、分布到临床作用进行梳理和讲解,使学生明白“补体”的功能和作用究竟是什么,在临床的应用是什么,能否制备成特效药物并解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从分子层面了解其来源、分布,还能从宏观层面上让学生更加明确该分子的临床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再者,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免疫学作为基础医学专业,就专业本身而言,学生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乏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在教学过程尤为重要,也是值得每一个免疫学教师探讨的问题[5-7]。作者认为,第一,要重视绪论的讲解。绪论是每堂课开始的章节,也是对于本门课程的归纳和总结,对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兴趣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结合历史起源、概况及免疫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第二,要展开讨论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分组教学,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总结概括,这种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第三,注重语言的简练和精准,免疫学授课中对于概念性的解释一定要做到精炼恰当,避免出现“似乎”、“差不多”等类似的不准确词语,有时甚至些许的口误都会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毕竟学生更希望接受的是准确简短的知识点。课后学习对学生了解免疫学知识也尤为重要,也是教学方法优化中至关重要的成分。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传授知识让学生从感性层面理解免疫学中相关概念和内容,但如要将这些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储备起来,关键还要靠课后的学习和深究。因此对免疫学而言,课后应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作者认为,首先应反复揣摩教师上课过程中提及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对重点部分进行着重讲授并提点,那么学生应在课后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结合相关文献阅读进一步明确授课内容的精髓所在[8]。其次,学生应注重课后与教师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会将大量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内容进行压缩、凝练,所以在课后学生应将教师在课堂上压缩凝练的内容进行二次伸展,全面理解教师需要传递的信息和内容。比如,在学习“补体”章节时,补体的激活需要3条途径予以完成,那么,这3条途径是否有共同和异同点,这就需要学生课后对知识点进行伸展,必要时可以通过列表和画图的方式进行理解,方便记忆。
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在解释临床某些疾病现象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阐述疾病发病机制的过程中也相对重要,但免疫实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比如,临床中白血病分型、乙型肝炎发病等检测时,均需要用到免疫学方法。所以,免疫学实验内容的学习尤为重要,免疫学实验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大多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学生普遍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动手实际操作,觉得实验课可有可无,最终导致学生运用和理解免疫学的过程不够充分彻底[9-10]。究其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3点。一是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对待实验课的时候大多抱以应付的态度,觉得实验课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小,课程内容相对简单,不需要过多理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二是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原因,由于结合学校排课的原因,在排课的过程中往往将实验课程的比例压缩,就免疫学而言一学期也就2次免疫学实验课程,并且每年的实验课程均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和“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选方法”,在较为单一且有限的实验课程中,教师很难将免疫学的相关技术及运用传授给学生,顶多也只能让学生稍微了解一下免疫学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真正掌握免疫学相关技术;第三,学校提供给学生运用的公共实验室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和陈旧,在免疫学实验课中,学生普遍反映仪器设备使用不方便,甚至有的设备根本不能正常运转,某些实验学生只能从教师所讲的内容中感性的接受,不能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实验结果便不会理想,也达不到预期授课效果,同时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和效果势必受到直接影响[10]。如果要解决这些矛盾,除了更新设备设施,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安排外,还当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层面上得以提高,毕竟在免疫学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往往需要辅以实验课的某些实例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内容、概念,而实验课又需要理论课的相关知识作为支撑,使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好实验,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小结
免疫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有助于在临床中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及进展,同时也能在临床监测疾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医学生而言,全面系统地掌握免疫学知识十分必要,这就需要在教学模式、方法、理念上进行改革和优化,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只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冯彬.医学免疫学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7):897-899.
[2]王俊平,王刚.提高医学免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2):123.
[3]冯龙,郭文涛,张妍,等.启发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5):685-686.
[4]张艳平,丁矢,杨杰,等.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7):2590-2591.
[5]栾希英,杨玉涛,张晓姝,等.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110-112.
[6]孙书明,孙爱平,宋向凤.成人教育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0):13-14.
[7]钱丽丽,吴丽娜,吴艳敏,等.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9):1463-1464.
[8]张明顺,王迎伟.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80-681.
[9]熊洁,刘胜武,孙平,等.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340-342.
篇3
关键词 经济法 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经济法》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经济法课程始于20世纪80代初,经过学者们的努力,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水平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经济法》课程设置跨过法理理论,学生接受难度较大
非法学专业的经管类本科学生缺少法理基础知识,而经济法内容本身晦涩难懂,直接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到“留置权”问题时,会讲到“留置”必须要基于同一法律关系才可进行。学生到此就会有疑问:什么是法律关系?那么本身简单的问题,因为学生没有法理基础,变成了难题。
1.2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过于陈旧,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中案例陈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都存在一套课件一用很多年不更新。对于经济法课程来讲,更加应该重视与时俱进。因为经济法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最紧密的部门法,它无时无刻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动。很多法律条款也在随之变动,例如,在《物权法》颁布实施以后,对于物权效力与合同效力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规定:物权效力不影响债权效力。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一定不能以过去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而要及时更新法律条款,举最新案例。
1.3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思考,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一言堂”现象也是中国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一言堂,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只顾按照自己的教案来讲,而学生只要坐着听就可以了。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甚至从不提问,学生不需要思考。古言之:“学而不思则罔。”这样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能力,直接导致学习能力被剥夺。由此想到之前听到的一个事例:中国优秀学生到国外进修,却因不适应国外教学模式,而导致无法毕业。其实,这里面就蕴含了中国教学模式和国外教学模式的不同。同样是传授知识,国外的教学更加注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提出,有时候一个问题能辩论一节课。这样的方式对于中国的课堂来讲简直不可思议。笔者认为,大学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此,便可举一而反三。
1.4教学浮于表面,只教其然,不教其所以然
在面对非法学专业学生时,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浅浅懂一点就可以了。所以,往往出现了教师不往深处讲,只浮于表面;稍讲深一点,学生却自动放弃学了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教师和学生都没把《经济法》这门课作为专业课来对待。而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会计、管理还是金融,不懂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根本无法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工作。笔者常常跟学生讲,你们要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条款,你们才能把这个知识记得牢记得久。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规定是什么,更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这样规定。例如,在讲《公司法》中的公司的概念时,有两个重点:一是公司是法人;二是公司要独立承担责任,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掌握这两个点,那么很多与公司有关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同为市场主体,公司和合伙企业为什么不同?
2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影响下的经济法教学的应然模式
中国高校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课堂讲授,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教师普遍使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学生被动接受多,师生互动少,似乎学生只要熟记那些知识要点和内容就可以了。进一步说,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似乎都是为了考试这么一个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及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为了只会死记硬背的工具,将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扼杀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开始兴起。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育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本质在于:将“教学”拆开来看,即相当于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个活动,并且这两个活动是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华东师大的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3.1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经济人”
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我们,未来的经营者应当具有法律知识。因此经济法学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法律实务的经济人。既然经济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经济法人才,而现有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这样的目标,那么,在现行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2有利于梳理经济法课程体系
在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定型。目前出版的经济法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内容庞杂。无论是48课时还是56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把教材所列的内容全部讲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还按传统的教法来讲,到最后不仅学生听到厌烦,而且教师也会精力殆尽,教学效果当然不会令人满意。因此,教师在规划课程体系及重点难点上,也应当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调整。
3.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按照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经济法有其特殊性,但在教学规律方面,与其他学科却是相通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是可以互相借鉴的。高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传授的是法治的理念与精神,而不是“填鸭式”的、“应试式”的教学内容。呆板的课堂讲授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和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失去信心。经济法教学应该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让“过程”培养人。教师应该让这个“过程”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是目的,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是途径。
4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的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教学模式的改革,其本质是对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与学理论等根本性问题的深层次改革。
4.1课堂讲授的改良
缩减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目的增加学生认识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从而解决单靠教师课堂讲授不能解决的问题。经济法内容多,教师面面具割都讲的话,不易区分重点,学生也把握不了重点。如果教师能按教学大纲把应讲的内容归类,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以研讨为形式,教师与学生同步思维。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4.2案例教学的改革
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已实行多年,如哈佛商学院所有的课程中,约90%以上的内容必须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以实际情况为背景,对经济和社会实体现状进行深人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通过这样身临其境的体会,深化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教学案例需要教师精心挑选,既要有时效性,又要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还要能引起学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当多听多看时政新闻,并将所见所闻进行筛选。
经管类学生,一方面因为缺少基本法学理论的学习和长期法学素养的熏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具有法律基础,普遍存在着入门难的问题,而且经济法虽然是一T专业基础课,但其本身涉及法律、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学生通常都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更难融会贯通加以应用。
(1)举身边案例。被列举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根据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笔者在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时,究竟如何维权,曾举了个例子:假如学生小李在超市买了个暖壶,在使用中却因暖壶质量问题出现炸裂而导致小李被热水烫伤。这种情况小李作为消费者和受害者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个案例虽然未必是真实的,但是确是放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环境里,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对这样的案例非常关注,他们愿意去思考自己在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处理,也会关注合法的维权方式,因此能够记忆深刻。
(2)学生自选案例讲评。学生自选案例是锻炼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要内容。笔者曾尝试给学生一个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己来讲。最先总认为学生会非常反感这种方式,但出乎笔者意料的是,学生对此兴趣很高,不仅展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讲解能力,而且也挖掘了学生搜寻案例、分析案例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热情会随之高涨,而且教师。
4.3小组讨论:深化知识,锻炼自学能力
即围绕若干特定专题,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使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激发思想碰撞,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拓展现有的知识。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实践共同体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虽然自学并不是本科生的重要内容,但是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例如,笔者在某节课后曾布置作业,给定一个课题,要求以宿舍为单位,来进行材料搜集,最后由每一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组内讨论研究的内容以讲授的形式讲给其他同学听。这种形式新颖,而且学生像教师上课一样在台上讲课,不仅能感受上课的乐趣,更能将这部分知识记忆更深刻。
4.4实践教学:情景模拟、模拟法庭等交替运用
情景模拟将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直接让学生来模拟一定的情景,设计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动手设计来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在《公司法》一章中,学过公司法的人大概都知道,公司法程序性条款非常难记忆,如果没有实际操作,很难记住。而且公司法授课过程也相对单调枯燥。因此,对公司设立的模拟,学生在设立公司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公司的设立条件和设立程序,还要设立公司的组织机构,以及资金、设备与相关人员等资源的配置。学生在无形之中就轻松掌握了这些法律知识,而且因为亲身体验过,也不容易忘记。另外公司的设立,由于工作量大,学生需要分组进行,在每一组里,各组员要分工合作,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格式合同与劳动合同的签订也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学习。通过情景模拟学到的知识以及模拟的经历,学生会终生难忘。
在几年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喜爱,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待课程的认真程度,另一方面则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度以及学生对课程探究的深度。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专业、就业选择的关键期,对一门课的喜爱可能会决定学生今后的职业走向,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教好一门课。
参考文献
[1] 袁成龙.《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24).
[2] 李淑瑞.浅谈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素质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0(4).
[3] [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 [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满达人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字】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多媒体网络辅导 《机械制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教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试图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教学创新,使机械制图教学过程最优化。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将教材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必须创新教学理念进行机械制图教学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通用工种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制图初步、几何作图、投影作图、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标准件与常用件、装配图和其它图样。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基础投影理论和有关的国家标准。以识图为主,识图和绘图相结合,以识引绘、以画助读,着重培养识图能力。要求较熟练地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并适当掌握绘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绘制一般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的能力。按照技工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以识图为主的原则。每个相关章节都要尽量安排与本专业生产相适应的图样进行识读,在以识图为主的原则指导下,较好地掌握绘制草图和工作图的能力。
以前我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即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集讲解、练习、实习指导于一体,多方位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种教学方法并行。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不适应教学要求,采用传统板书的方法,在黑板上手工绘图,工作量大,花费时间多,教师劳动强度大,进度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利用挂图、模型教学有一定的效果,但有较大的局限性。木制教具的体积较小且造型单一,在教室中演示时,只有部分学生能观察清楚,学生难以了解空间型体的结构。对于大型的零件与装配体。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用模型进行演示,不可能随意进行反转、拆卸、剖切使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及装配关系。
又因为近年来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总体上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理解能力与我们的教学要求有很大差距,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放慢班级教学进程。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填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把许多文字教材表达不清楚的内容,通过静态或动画演示,进行微观与和宏观、静态与动态相互转化,更突出表现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把细节、关键点充分突现出来,并对重点、难点重复播放,加长播放时间,增强教学效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易接受,大大提高了短时记忆容量,促进长时记忆。电脑动画能将机械制图课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用简单的画面动态地表示出来,使学生很快理解掌握,还可以模拟生产过程,代替部分实践教学,它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简单方便,反复使用,任意修改,学习更加直观、易懂。学生还可以主动参与,使教学活动趣味化和人性化。并激发学生强烈求知的欲望,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认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机械制图》多媒体教学中,我通常使用以下几种软件:
1、使用PowerPoint。PowerPoint作为课件制作编辑工具,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幻灯片。可以对机械制图中一些提纲性和概念性的文字内容进行常规编辑。对于原来需要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的一些简单图形,如点、线、面、剖面等内容,可以利用软件的绘图工具绘制在幻灯片上,并通过自定义动画设置来演示作图过程。对于复杂的图形,可利用其它多媒体软件制作,然后将其插入或粘贴到PowerPoint页面中。
2、使用AutoCAD。AutoCAD是当前最为流行的绘图软件之一,由于绘图简单,绘图的准确度高,用该软件绘制图形其图线型式、尺寸标注符合国家制图标准。所以制图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形通常采用AutoCAD绘制,然后将绘制的图形粘贴到其它多媒体软件中进行必要技术处理,最后制作成动画。利用AutoCAD绘制的三维立体图形,经过光影色调、动画及仿真图像处理等,可代替传统的实物模型,使课堂教学组织更为灵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图感,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由教师直接通过AutoCAD绘制图形,能够把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紧密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既能掌握工程制图理论,又能提高计算机绘图水平,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AutoCAD环境中可以随意旋转、剖切、拆卸、放大三维立体,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改变对模型的观察视口,并把该视口与视图建立联系,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零件、装配体空间结构及组成的理解。
3、使用3DS MAX。3DS MAX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也是最完善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能够创作出完整的、具有真实效果的作品,3DS MAX制作的图形动画,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三维空间形象,图文并茂,动态展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
4、使用Flash。Flash 是一个交互式矢量图形动画创作软件,从简单的动画制作到复杂的交互式Web应用程序,支持文字、、图表、动画、视频、声音及交互功能,具有强大的多媒体编辑能力,导入图片、声音和 视频,并通过软件提供的绘图工具进行各种矢量图形的制作,产生翻转、拉伸、擦除、变形等效果,使机械制图的教学课件内容丰富多彩。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学生喜欢上网,聊天,我又因势利导,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机械制图辅助教学。教学技术手段的升级,反过来又促使我教学理念创新。
我按照《机械制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针对技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习惯,重新审视原先的教学方法,对《机械制图》教案进行新的总体策划和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科知识、课程资源等诸多相关的教学因素进行巧妙、有机的融合,使教学诸多因素相互渗透,纵横贯通,整体联动,设计出适合技校学生的模块式网络辅助教学模式。
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软件,制成课前预习模块,要点练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资源拓展模块。并利用BBS、论坛、博客、QQ等方式进行在线测试,在线答疑辅导,资源链接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多了,特别是视频聊天方式,师生如同面对面一样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讨论也多了,实现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联动,形成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
实践证明,我设计的模块式网络辅助教学模式,适合《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功能模块具有的仿真性、交互性和实践性。最大特点是任何学生(Anyone)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任何章节(Any chapter)。更加突出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我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交流与沟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符合健康、快乐学习的理念,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模块式网络辅助教学以电子网络为存储载体和传播媒介,资源共享,传播面大,同时采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修改更新升级。
篇5
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的主旨和方向,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优劣。近些年,随着大家对我国教育质量与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注与讨论,促使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发生一些变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在教学主旨上,由单纯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发展转变,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强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更加关心学生的身、心、业,真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2.在教学方式上,由输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从以教法为主向教法与学法并重转变;从严肃、安静、冷脸听讲的课堂氛围向活跃、轻松、愉悦、热烈的课堂氛围转变;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互动,强调师生的情感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埋头学习向探究学习、创新学习转变。
3.在培养模式上,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情感教育转变;由注重专门知识积累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由继承性教学向创新性教育转变,由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个性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重情感、有才能的人。4.在考核要求上,由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向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转变,由考查学生的识记量和记忆准确性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强调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强调考核与筛选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效果。
二、现代教学理念下国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国外大学纷纷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涌现出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典范。其中教学效果好且被广泛认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法以及开放式实践教学等。
1.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m-basedleaning)。该方法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现不但广泛运用于医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而且也广泛运用于工程教育中的项目设计训练和实脸类课程。它着力于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景中,旨在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通过学习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景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行动汇报、问题后反思五个环节。在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源于实际的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调整学习计划,组织研讨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会议组织、会议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很好地锻炼了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旨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所需要的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该方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是指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来源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常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其教学内容有着独特的来源、性质、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还要求师生都要有相当大的行为变化。案例教学是针对实际的案例问题展开的学习与讨论,其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增进才干,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提高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能设身处地从实际的情境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强设计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3.开放式实践教学(OpenPracticeTeaching)。该方法是利用教学基地,如实习场地、部队等,组织实地教学,学员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直接观察或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获取特定的感性知识或技能,通过真实、生动的直观影像,加深理性认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运用有三种方式,一是在理论教学之前进行,以让学员对所学内容先获得一定的直观印象或创建一个问题意境;二是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以帮助学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授课内容;三是与理论教学并行,目的是为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创造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总之,无论以上哪一种教学法,都是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无论是问题的解决、案例分析,还是开放式实践教学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累积和经验所得到的答案是个性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教师由传统和法定的“外在依附”权威向有感召的、专业的“内生生成”权威转移,即受教育者和非受教育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发生逆转,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这一变化导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地位的迁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迁移。师生之间更多地体现为合作与交流的互动关系。这两种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主动探索与成效体现,是现代教学改革以生为本和以能力为本的理性选择与价值取向。
三、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就高等学校教学方法而言,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门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又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下面仅就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粗浅的看法。
1.树立高等教育的现代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学习,把握时代脉搏,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应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应再是进行单纯的信息传递、知识传授,而应是引导、启发、组织、示范、解惑、激励、评价等。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片面注重精讲”“、单向传输知识”、“满堂灌”等教学方法,而应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2.倡导高等教育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其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找出新规律,探寻新可能。探究式教学既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既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仔细斟酌,进而提出逻辑合理、难度合适的问题,并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开放课堂,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潜能,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问时要循循善诱、适当点拨、引导其探究走向深入。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不管,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探究。也不过多干预或介入,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彰显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3.推行高等教育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既是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者说,是教学原则或教学观。放眼当今世界各国,其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教学进行或者是与启发式教学相联系的。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表现在“两个转化”上:一是强调教师的引导转化,把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通俗地讲,就是把拿来的他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二是强调教师进一步把学生的内在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包含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启发法、问题教学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强调使其富有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理念变革 教学方法创新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35-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末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该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提出21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基本的学习能力或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即强调学生应“学会求知(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1earning to be)”,该报告成为新世纪以来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文件。“四个学会”的核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已严重滞后。适应时代要求、与国际接轨、改革教育模式,真正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专家、学者以及普通百姓的共同呼声。为适应新时期国际、国内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却存在诸多争论,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方向或模式可循。
我国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然而,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传统教育模式都是偏重对知识的学习、理解、积累与掌握,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在各项教学改革当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成为制约其它方面改革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一、新时期高等教学理念变革的特点
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的主旨和方向,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优劣。近些年,随着大家对我国教育质量与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注与讨论,促使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发生一些变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在教学主旨上,由单纯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发展转变,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强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更加关心学生的身、心、业,真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2.在教学方式上,由输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从以教法为主向教法与学法并重转变;从严肃、安静、冷脸听讲的课堂氛围向活跃、轻松、愉悦、热烈的课堂氛围转变;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互动,强调师生的情感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埋头学习向探究学习、创新学习转变。
3.在培养模式上,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情感教育转变;由注重专门知识积累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由继承性教学向创新性教育转变,由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个性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重情感、有才能的人。
4.在考核要求上,由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向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转变,由考查学生的识记量和记忆准确性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强调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强调考核与筛选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效果。
二、现代教学理念下国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国外大学纷纷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涌现出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典范。其中教学效果好且被广泛认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法以及开放式实践教学等。
1.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m-based leaning)。该方法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现不但广泛运用于医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而且也广泛运用于工程教育中的项目设计训练和实脸类课程。它着力于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景中,旨在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通过学习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景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行动汇报、问题后反思五个环节。在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源于实际的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调整学习计划,组织研讨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会议组织、会议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很好地锻炼了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旨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所需要的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该方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是指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来源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常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其教学内容有着独特的来源、性质、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还要求师生都要有相当大的行为变化。案例教学是针对实际的案例问题展开的学习与讨论,其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增进才干,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提高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能设身处地从实际的情境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强设计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3.开放式实践教学(Open Practice Teaching)。该方法是利用教学基地,如实习场地、部队等,组织实地教学,学员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直接观察或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获取特定的感性知识或技能,通过真实、生动的直观影像,加深理性认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运用有三种方式,一是在理论教学之前进行,以让学员对所学内容先获得一定的直观印象或创建一个问题意境;二是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以帮助学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授课内容;三是与理论教学并行,目的是为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创造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
总之,无论以上哪一种教学法,都是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无论是问题的解决、案例分析,还是开放式实践教学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累积和经验所得到的答案是个性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教师由传统和法定的“外在依附”权威向有感召的、专业的“内生生成”权威转移,即受教育者和非受教育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发生逆转,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这一变化导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地位的迁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迁移。师生之间更多地体现为合作与交流的互动关系。这两种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主动探索与成效体现,是现代教学改革以生为本和以能力为本的理性选择与价值取向。
三、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就高等学校教学方法而言,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门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又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下面仅就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粗浅的看法。
1.树立高等教育的现代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学习,把握时代脉搏,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应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应再是进行单纯的信息传递、知识传授,而应是引导、启发、组织、示范、解惑、激励、评价等。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片面注重精讲”、“单向传输知识”、“满堂灌”等教学方法,而应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2.倡导高等教育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其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找出新规律,探寻新可能。探究式教学既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既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仔细斟酌,进而提出逻辑合理、难度合适的问题,并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开放课堂,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潜能,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问时要循循善诱、适当点拨、引导其探究走向深入。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不管,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探究。也不过多干预或介入,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彰显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3.推行高等教育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既是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者说,是教学原则或教学观。放眼当今世界各国,其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教学进行或者是与启发式教学相联系的。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表现在“两个转化”上:一是强调教师的引导转化,把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通俗地讲,就是把拿来的他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二是强调教师进一步把学生的内在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包含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启发法、问题教学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强调使其富有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高等教育实践环节的设计。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系统的知识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学的目标。为此,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设计个人实践、小组协作实践、实践经验交流、实践作品比赛等环节,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发现、重构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多元智能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积极创造机会,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电台等校内媒体实践,使其成为教学延伸与提升业务能力的实验阵地,把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多维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可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作品大赛”,“创新杯大学生大赛”等;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观摩各类大赛巡展和提交作品参赛;把课程教学和媒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系统化的业界讲座+针对性的业界实习”方式,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业界的经验和最新的运作模式,从而使课程实验教学与传媒实践接轨,不断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总之,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目标力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
[本课题受2013年山西工商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研究”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曲晓锋,韩俊海,汤根沐.深化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6)
[2] 史伟光.转型中的军事任职教育[M].北京:军事友谊出版社,2008
[3] 郭志勇,周志刚,阎民.适应任职教育需要,探索课堂教育方法[J].继续教育,2007(2)
[4] 黄志勇.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4
[5] 钱国英.大范围改革教学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6] 李进才,孙超.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篇7
关键词:现代外语教育;词汇教学;教育境界;后现代主义
作者简介:刘坛孝(1977-),男,湖南桂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西非文化研究中心,讲师。(湖南 长沙 4100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24-02
传统词汇教学以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为基本模式,即讲授、练习、输出。[1]该模式以词汇习得为出发点及终极目标,以文章教学文本为载体,注重词汇形式与词汇意义。这种模式把词汇教学的主体理解成“授受者(即师生)”,承认教师的绝对权威与控制,忽略了学生的语言学能,其课堂教学虽为“人—人”构架,在体验教学时地位却不平等,衍生出“我—他”境界师生层级。现代外语教育(MFLE)理念下的词汇教学与3P模式是一组相对的教学理念,是基于教学材料文本,以词汇教学为内容,以多元线索为手段,构建词汇网络记忆链为目标的师生共同体验教育场域的过程。该理念以后现代主义(PM)为哲学基础,把词汇教学理解成动态的创生性过程,“我—你”境界师生层级由此诞生。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词汇学习策略的建构促成学习者的语言学能,最终提高师生在教育场域的幸福指数。
词汇教学的现代性理念体现在现代外语教学的五大过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堂教学、课程评估。[1]词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学思维由线性向生成性转变。
一、需求分析是现代词汇教学理念的出发点
Nunan认为,需求分析是课程计划的首要环节,是后面一系列活动的出发点。[2]通过问卷调查、自陈报告、策略观察、访谈记录、阶段测试等方式,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方法、态度、动因、心/生理状态、语言学能、语言编码能力、持久记忆力、管理能力等学习行为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表明,在八项语言能力中,学生最期望“扩大词汇量”(占被调查人数的61%),[3]这与笔者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最希望在词汇记忆策略方面得到教师的帮助;被调查者普遍通过语境和应用学习新词汇,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死记硬背;优生对机械记忆词汇持否定态度,而差生基本上依赖背诵学习、记忆词汇;词汇学习使用频率较高的认知策略是词形分析、音形义结合、死记硬背、查字典等。虽然优生比差生更善于运用多种学习策略,但宏观上也不善于规划词汇学习的元认知策略。在元认知策略和管理策略方面,调查表明,只有15.2%的受试者设定明确的词汇记忆计划;学习词汇的时间安排有很大的随意性,只有38.1%的学习者选择自己记忆效果最佳的时间段,甚至有个别学生只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词汇;35.4%的受试者选择在生理和心理状态最佳时学习词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只有8.0%的受试者对记忆效果进行过评估;除了28.2%的受试者有自觉记忆词汇的习惯外,其他受试者都或多或少地依赖教师的监督与考核。需求分析表明,学生最期望的语言能力是“扩大词汇量”;优生比差生更善于运用多元词汇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方面缺乏必要的管理与调控,在词汇评估方面严重欠缺。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制约着各项语言能力的提高。窘迫的现实已严重制约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实现,有效的教学引导与干预是提高学习效果,扩大词汇量,最终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必需手段。
二、课程设计是“一体两面”教育主体的建构路径
Nunan强调,课堂真实任务的设计与选择应该以需求分析为基础。[2]课程设计的成败取决于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和教学思维的变革。需求呈现出动态性,教学思维及课程设计由此表现为生成性。
传统3P模式下的词汇教学,要么主张“教师中心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权威而忽略学生的自主能力;要么主张“学生中心论”,过分强调学习者的语言学能而忽略教师的有效引导,此两种论调的结果是生成“授—受”教学过程,由此产生“我—他”境界师生层级。教师与学生成了教学的对立面,是认知与被认知的教学关系。
事实表明,学生主动参与度、积极投入程度和与多元教学资源的互动性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学生需求,词汇教学课程设计需突破传统模式,坚持人本立场和创生立场,把学生定位为词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定位为词汇学习的促助者。
MFLE理念下的课程设计,把师生理解成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4]其哲学基础是后现代主义主张的交互、共生观。词汇教学的成败依赖于教师面和学生面的主动参与度的充分调动,词汇教学课程设计的本质是把持学生面的认知主体地位,把教师面理解为词汇学习者的引线,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驶往预设的轨道。通过教师的干预更有效地对学习策略、方法、效果等进行有效评估和监管;通过监管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纳入评估范畴,通过评估不断修正教学,此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设计的优化。需求分析表明了自主学习监管和评估及词汇学习策略元认知的缺乏,MFLE理念下的课程设计兼顾学习者普遍使用的多元学习策略。该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以新词教学为核心,注重词汇本身的音形义多面体知识。同时,通过构词法知识、语境、思维联想等手段建构词汇记忆链。课程设计侧重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和管理,并通过诊断性评估反哺词汇学习,实现“以评促学、以评监学、以评带学”。
三、教材开发是多元教学文本的实现手段
后现代主义信奉多元化。学习需求、个性差异、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就需要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兼顾多维的多元化需求,多元化教学文本需要通过教学资源的开发来实现。3P模式下的词汇教学资源以词汇表为主要内容,该词汇表记录词汇或短语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对同形异义词、同/近义异形词、形近异义词、上下位词等缺乏足够的多维链接,对构词法知识、音形义辨析、意义及词形联想等缺乏多维视角的显性建构,其用法也需要体验文本才能被理解。教学资源的不完善设计,对于显性词汇内容尚无大碍,面对隐性词汇内容,学习者就显得力不从心。单薄的教材文本不能满足多元化资源需求、多元化学习策略、多元化教学手段等。
教育网络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态势”,[5]“资源的垄断性占有和使用状态彻底改变”,[6]MFLE理念下的教学资源开发,以多元资源需求和多元教学手段的实现为源动力,目的在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充分的外语学习资源”。[1]教学资源呈现为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实体”资源和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虚体”资源。“虚实”双线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多元需求和多元教学手段,注重自主学习的优化与延伸,注重教育主体“一体两面”的个性化拓展。教学资源开发内容包括统一的文本教材(主要用于在运用中理解、记忆词汇)、教师自编单词记忆手册(主要用于与某一词汇相关的词汇记忆链的构建)、词汇记忆策略的收编(加强对词汇学习策略的管理与修正)、词汇测试表(用于诊断性评估)。其目标是促成随手可得的资料文本。开发教学资源时,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应有效地融合“实虚”双线教学资源,并依据多元需求二次加工个性化“一体两面”,生成性设计教育场域。
四、课堂教学是“人—人”构架的平等体验
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活动即语言学习者接受语言输入的最主要场所,其实质是在课程设计的引导下,通过开发教学资源文本,实现多元词汇学习策略的融合。通过教学资源的开发,显性建构的多维视角的教学资源能为词汇学习提供充足的文本资源。教育主体不同侧面迥异的学习策略、情感体验点、关注敏感点等各方面的满足依赖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过程。3P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难以兼顾个性迥异的学生侧面,其教学过程是“人—物”构架体验鲜活的教学场域的事实世界,教师面是具有绝对控制的“人”,学生面被当做绝对接受地位的“物”,“人—物”体验构架表征为“我—他”境界师生层级,实质是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词汇及其教学只是冰冷的认知手段或工具。
MFLE依据后现代主义的人本主义,把词汇教学过程理解成教育主体“一体两面”平等体验多元词汇策略的实践性过程。多元教学资源的开发兼顾了多元资源需求和多元教学手段,课程设计依据人本立场,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人—人”构架平等认知教育场域的生活体验,从事教育实践和认知的教师面和学生面都是自然人,表征为“我—你”师生层级,是平等的认知主体,词汇及其教学充当着“人—人”构架的桥梁。
现代词汇教学旨在通过多元词汇学习策略的融合,建构多维记忆链接,促成词汇记忆链的融合,把同形异义词、同/近义异形词、形近异义词、上下位词等,通过构词法知识、音形义辨析、意义及词形联想等手段,构建多元词汇学习标线,以此编织出词汇教学网络。
“一体两面”通过加工多元教学资源体验处于生活世界的课堂语境,“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活动和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模式’”,[4]其本质是“人—人”构架平等体验课堂的实践。
五、课程评估是词汇教学的修正性策略
调查结果表明:词汇学习效果评估是词汇教学的薄弱环节。有效的评估手段能促使高效学习策略的形成与修正,并为指导词汇教学提供可行性修正反馈。
3P模式下课程评估的实质是终结性评估,注重把学习者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认知策略等数字化、标准化,忽略了自主学习范畴及其元认知策略、忽略了评价对象的价值主体的情感因素等。以标准化的数字评估学习效果,难以为词汇教学提供修正性反馈,难以实现教师的管理功能,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终结性评估,其本质是预成性的,其效度和信度都值得商榷。
MFLE理念下的词汇教学注重把教师岗位的管理功能延伸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把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方法、策略、动机等纳入评估范畴,注重彰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和与教学资源的互动性等动态因子。
词汇教学评估旨在通过评估结果引导师生改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因与态度,改善其学习方法与管理策略,调整其语言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疏导其综合使用多项学习策略,帮助其管理元认知策略,区分学习者类型,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诸多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从而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超越时空限制的评估手段既能对过去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又能对未来教学提出探索性反思,并由此动态地修正教、学过程。其主要内容是以诊断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为主而构建的评估体系,本质上是生成性地监控教、学的过程,并及时为教、学提供修正性反馈。
六、结束语
MFLE是一种教育理念,该理念指导下的词汇教学坚持人本立场,其过程是以需求分析为出发点,构建教育主体“一体两面”共生的师生关系,并通过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多元教学文本,是“人—人”构架平等体验教育场域的实践性过程,课程评估为词汇教学提供修正性反馈。该词汇教学以学生的善学、乐学和思学为目标,旨在通过增强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促助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21-29.
[2]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49.
[3]杨祚会.基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任务类型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111-116.
[4]胡弼成.教育主体评议[J].大学教育科学,2008,(2):66-71.
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现代教学模式;新理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增强自身体质的需求不断增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在不断提高。高中体育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简单的一堂课,而是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健身手段去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一门技术课堂。教育工作者始终在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水平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现代体育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首先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即将面临人生重大转折,高中教学工作多以文化课为主而忽视了体育教学。虽然新课改之后,体育教学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成效不大。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学观念落后,在体育教学的考察中只关注运动成绩,而没有从学生健康的角度去考虑。
其次是教学模式枯燥。高中体育课的教学程序化严重,教学模式枯燥单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到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进行成绩的评价,这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最后是体育设施不齐全。高中体育课教学设施有限,主要是由于经费不足所致。高中教育的经费多用于文化课的建设中,而忽视了实际体育课程的需要,体育器材陈旧,体育设施老化和缺乏,直接造成了体育教学的阻碍。
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国高中生的体质状况处于下滑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高中生课程繁重,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加重。如果这种过大的压力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容易对学生身体和心灵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有可能影响学业,造成恶性循环。而释放压力最好的途径就是体育锻炼,鉴于高中生所处的特殊阶段,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而体育课成了锻炼身体的极佳机会。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及时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有更好的身体抵抗繁重的学业压力。对于高中体育的改革从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入手,配合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得长期受学生冷落的体育课重新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运动欲望。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去。
三、新理念下高中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需要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高中体育教学中,围绕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及个人潜力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活动,开设多种体育项目,合理安排教学。可以通过选项排课制度,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其次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进行体育活动,发掘自身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最后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乐趣,达到身心的愉悦,真正能够缓解课业的压力,达到“以人为本”的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体育锻炼生活化
真正的体育锻炼不是只在体育课上进行的,而是应该融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将体育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高中现代体育教学模式要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锻炼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堂,不仅在课堂上注重对体育意识的培养,还可以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开展课余的体育活动,包括一些体育竞技比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团队协作能力,这是利用体育竞技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手段,需要学校和家长积极的配合,并长期持续,以达到体育锻炼生活化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新理念下高中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缓解高中生的精神压力,并且对体育精神的传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趣,为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其一就是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电流”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本身较为抽象,但是,如果我们使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学生看见之前原本看不见的电流是怎样变成动态的,这样学生对于“电流”这一概念知识不仅会有更好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进而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在对初中生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变得生活化、具体化,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拥夭斡氲礁拍钛习中。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弹性势能”这一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会觉得很枯燥无趣,从而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这一现象,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动画上,而教师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碰撞过程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本身就有着较为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变得具体化,这样就能较为直观生动地将教学中所存在的概念难点突破,进而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主要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学生感官认识,以此来引入物理
概念
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来加强学生感官认识,通过这一点来让学生
“看、听、闻”等感官得到加强,然后引出相应的物理概念。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响度、音调落色”这一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技术来播放录音,以此加强学生的“听”这一感官,然后在学生“听”录音的过程中,引入相关概念,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又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扩散”这一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闻”香水,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知识的兴趣,从而就能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切实地将其作用和价值发挥出来,可以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所存在的多媒体技术,以此来加强学生感官认
识,然后对学生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掌握物理
概念
物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针对这一
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物理概念,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大气压强”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做“易拉罐”实验,让学生在仿真实验室中将少量酒精放入空易拉罐中,然后将其放置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以此来将易拉罐中的空气排走,之后再使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使其冷却,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在仿真实验室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实验的效果,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再加上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容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从而就能有效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作为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创新理念 美术教育 职业中学
在传统职业教育中,美术教学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内容特征,相对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学生技能进行培养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因此,美术职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必须积极运用创新教学思想和最新美术发展成果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美术教学课堂效果。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存在创新与改变的要求。本文就影响美术教学因素、创新教学理念的组成、教学模式的构建等课题,做了深入的阐述,旨在提职高业教育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影响美术教学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素质教育理念的模糊性和机械化
素质教育强调素质和知识的基本性和全面性,以平衡人的各种发展要素,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同时针对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又提出创新精神的培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系,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创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职高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却暴露出诸多认识方面不足:素质教育理论淡薄,表现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不强;素质教育创新的原理和规律不明确,认识模糊,疏远和虚化美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肓从求众,使教育教学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目标中显得被动、落后,认识上的模糊性,实践的机械化,限制了教学活动中创新的空间。
(二)美术教学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职高美术专业教学具体过程的思路、方向及做法在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明显错位。美术学科最为显著的教育功能是培养创造、创新能力,而美术创造、创新能力作为艺术实践能力的最高集成,它实际上又反映出思维创新的层次和水平。职高美术教学要重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诱发这种思维还必须尊重艺术思维的多元异化特征,激发艺术个性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求取丰富的创新内容,促进素质教育在实践能力上的高新发展。但现行美术教学中,强制接受式的传统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充斥了民主和谐的自主式课堂结构;封闭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全面开放的教学空间;疆硬单一的定势定向教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致使实施美术素质教育的促创作用苍白无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难以形成鲜明卓实的教育效果。
二、实践创新教育理念的途径与过程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会学生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观、积极进取。但我们不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这是由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宽容的本质,是要我们从学生的过失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相联系。美术课的内容应该充分突出美感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美感的内容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进而主动选择美。当今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师必须主动的引导学生用美的原则去选择知识和信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能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气氛,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学生的创造才能是不可限量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新题材被不断地发掘。激发他们创造热情,大胆展开联想,使学生想做、敢做、会做、能做。鼓励学生不断的观察,大胆地构思和想象,一步步唤醒他们沉睡中的征服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界的感受及对生活的体验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积累创作素材,同时应有意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概括、提炼取舍、为创作所用。
(三)联系学科特点,创新课堂教学
职高美术学科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为实现的,室内外课的实践性特点尤为突出。审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点是借助形象思维方式及造型技术手段进行审美思维、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等一系列综合艺术实践活动而最终获得的。形象思维的延伸、发展与创新是审美能力的质量核心,主要反映审美创新的实际水平。因此,职高美术过程应努力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教学思想、学习意识等创新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坚持开放性、启发性原则,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课型、教学过程、学生思维空间等的全面开放。开启审美心智,激发艺术潜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植适宜的土壤,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只有合理有效地发挥好美术课堂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拓展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进而推动艺术创新能力向较高层次的顺利发展。
(四)美术课程改革应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培养,因而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①加强美术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美术教学积累学习技能的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日后的学习能力。②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学习,有利于将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方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行为,生活处处可以学习。③通过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对行政后勤的认识和理解
- 下一篇:航空运输的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