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定义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危害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危害定义

篇1

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中等职校专业课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传统教学偏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相对轻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在过程与方法、教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顾及甚少。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当前职业教育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但并不意味着系统专业知识就不重要,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逻辑交融关系。

1 教学目标定位的背景分析

在教学目标呈现方式上,无论是知识与能力,还是过程与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议的、喋喋不休的议题,如何正确定位三维教学目标关系,对于高效教学活动的实现具有非凡的意义。然而目前在职教领域存在一种“矫枉过正”而轻视知识的倾向,认为知识不如能力重要,认为知识仅仅是手段,能力发展才是目的,显然是失之于片面;还有倾向认为技能就是技术,而没有正确地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预期着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标准,为教和学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主体,承载着教学目标达成的重任。教学目标必须依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来源于学生专业发展生涯规划和行业需求,然后对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在设定的过程既要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 教学目标定位的案例思考

2.1 案例简述

1)案例情境。前不久,在南通市中职课程改革第二次现场推进会上,笔者对全市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开了一节Photoshop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探索课,课题为“公益海报设计与制作”,授课对象为计算机动漫与游戏中职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90分钟,教学内容来源于实际工作任务:环保局邀请我们参与设计与制作关于保护地球主题的公益广告比赛。课后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

2)课程目标。Photoshop是一门用于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的课程,是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广告设计专业及动漫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学习其他相关软件的基础。其任务是:通过对Photoshop软件的讲授与学习,学生学会图像处理的操作方法,如图层、通道、路径、滤镜效果在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图形图像的输出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接近于行业的要求;在学习制作图形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思维理念,熟练运用软件进行设计,处理好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设计公益海报设计体验,掌握平面设计的创意方法,熟悉平面广告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法表达创意,提升PS软件应用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设计与制作作品,培养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环保意识,通过小组协作模式的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协作能力。

4)项目实施。整个项目任务完成需8课时,分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了解任务、分析任务与任务策划,需2课时;第二阶段临摹范例,学习新技法,需3课时;第三阶段方案讨论,上机设计与制作,需2课时;第四阶段任务验收、展示交流和评价,再次修改定稿,需1课时。整个项目前面两个阶段已经完成,已进入最后两个阶段,应当需要3课时完成,而作为探索课实验,将后两个阶段浓缩为2课时来完成。项目实施过程为:先情景导入方案讨论(展示设计草图) 上机设计与制作展示、交流、评价完善作品填写项目活动评价表。

2.2 案例评析

从教学目标实施途径上来看,本案例创设了实际工作情境:模拟广告公司的工作氛围,参照广告公司的工作流程,在设计总监(小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设计及制作海报的过程中体会实际工作流程,从亲身的感受中说、做、学,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中探索和解决问题,与行业工作流程同步。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互帮互学,教师巡回参与讨论,师生民主平等,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共同体的一员。

从教学目标达成度上来看,一是通过设计公益海报设计与制作,学生不仅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创意方法,而且熟悉平面广告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二是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通过前置性学习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前期技能储备已掌握了PS的一些基本技法,如选取工具、路径工具、画笔工具、图层样式、图层蒙版、图层混合模式、粘贴等PS技法,为广告设计综合运用奠定基础;三是通过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创意及工艺流程等进行融会贯通的运用,着重提升实际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在教学目标定位时充分体现出“通过综合运用所学技法表达创意,培养学生的PS软件应用能力;通过自己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教学理念。

3 教学目标定位的实施策略

Photoshop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从最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到画面设计制作,手绘图形,各种效果的制作到实际设计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影楼美工、网页美工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漫画绘制等工作。最终目的让学生不仅能熟练运用、操作Photoshop软件,而且会使用其他图像处理软件为实际工作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定位必须围绕学生现状、行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考虑到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教班级情况不同,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有相应变化,具有一定独特性,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围绕课程目标,在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和学生发展需求情形下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并构建发现──探索──运用──创造的学习模式。

教学目标定位在依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实际情况是教学目标定位的第一要点,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技能训练项目体系必须围绕学生的状况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将Photoshop技法变成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的教学目标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4 结束语

Photoshop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实施教学目标的载体之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法是为创意服务的,创意为先,只有高超、娴熟的技法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创意。同时Photoshop作为一种设计的工具,只有灵活应用到实际作品的制作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因此联想到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诸国华.谈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定位[J].考试周刊,2010(35):165-166.

[2]周月红.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与有效达成[J].新课程学习,2009(12):95-96.

篇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出台《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对除煤矿企业以外的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监督管理作出具体规定,自2009年9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

安监部门是执法主体

《暂行规定》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而制定,其中,“职业危害”被定义为: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

20D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对职业健康监管职责进行界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安监总局职能调整后,为数不少的企业抵制安全监管部门执法。河南省某市安全监管局因进行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而被行政诉讼。因此,在《工业病防治法》短时间内难以修订的情况下,出台部门规章、明确安监部门是职业健康监督执法主体,是做好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迫切要求。

企业新设两项义务

《暂行规定》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是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

按照该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将职业危害及后果如实告知职工:二是对职工进行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的监督队伍;四是对职工进行必要的体检、为职工建立健康档案;五是给有职业危害的岗位职工配备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六是对危险岗位的工艺设备及时更新改造,严格做到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生产经营单位新设两项义务:一为将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设施“三同时”相关文件报送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二为将职业危害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向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企业检测和评价的频次具体为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按照情节轻重,安监部门对26种生产经营企业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向违规生产经营单位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万元以下罚款: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有关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已经对从业人员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并处以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让企业担当防治责任

对于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现有的政府监管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显得相对薄弱,必须进一步切实加强。

篇3

关键词:船载危险货物 申报管理 法律体系

对船载危险货物运输实施安全监督管理是国家赋予海事部门的法定职责。多年以来,海事部门已逐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其中,实施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申报审批是一个重要抓手。为了保障申报制度的顺利运行,海事部门对配套的法律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但在航运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仍然显得相对滞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监管效用的充分发挥。

有关申报管理的法律体系概述

目前,我国针对船载危险货物申报管理的要求主要是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来实现的,按照经修订的《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7号)和《海事行政执法政务公开指南》,该项行政许可名为“载运危险货物和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审批”,包括危险货物和污染危害性货物两种情况。遵循这样的划分原则,设立该许可的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危险货物作为调整对象的,包括了《海安法》、《港口法》和《内河条例》;另一类以污染危害性货物作为调整对象,主要是《海环法》和《防污条例》;《危化条例》则相对特殊,只针对危险化学品。

为了使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交通运输部先后制定、修订了《水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第一部分)水路包装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交通部令1996年第10号)、《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条例》(交通部令2005年第11号)、《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2年第4号)、《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2年第9号)、《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3年第17号)、《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8号)、《内河海事行政处罚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9号)等配套规章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法律体系。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法规调整对象交叉重叠

《危化条例》对危险化学品进行了定义,《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明确了危险货物的范畴,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含义则通过《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条例》和《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对内河和沿海两个适用范围做出不同的表述。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危险货物、污染危害性货物以及危险化学品三者的范围存在相当一部分的重合,对于这部分货物而言,法规的适用成为了一个难题。另外,《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也有危险货物的定义,但是范围相对较小,存在着适用海事申报要求的危险货物或污染危害性货物不属于港口危险货物作业认可范围的情况,造成海事申报的许可条件无法满足。

2、许可事项表述不严谨

按照《港口法》,海事部门负责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申报的审批,与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所负责的危险货物港口装卸作业审批是相互衔接的两个许可事项。但《海环法》却将两种行为结果混为一谈,比如其第六十七条“……必须事先向海事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经批准后,方可进出港口、过境停留或者装卸作业”,此种表述容易引发相对人对部门职责划分的误读。此外,《海安法》中也有类似规定,考虑到在当时的体制下,其表述是符合主管机关的职能定位的,但水监体制改革已完成多年,原规定已经不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

3、进港申报执行不便

部海事局在《关于印发实施意见的通知》(海法规〔2010〕118号)中明确了办理船舶进港货申报的主体是接收货物的货物所有人或者人,办理船舶出港货申报的主体是托运货物的货物所有人或者人。在实际工作中,因为进出港的货申报主体不同,给行政相对人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特别是对于进港的大型集装箱船舶来说,办理货申报的主体是数量众多的收货人或人,由于承运人对收货人缺乏约束手段,如果收货人不及时主动申报或者委托申报,那么船舶适载申报也将无法办理,对船舶的进出港造成直接影响。

4、瞒报谎报缺乏定义

现行法律规范未对拒报、瞒报、匿报、谎报、漏报、夹带等名词进行解释,造成了海事部门和行政相对人对法规适用出现不同意见。比如,《危化条例》第六十三条“托运人未向承运人说明所托运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危险特性”与第六十四条“托运人……不得将危险化学品匿报为普通货物”意思相近,但法规将两者分别表述,并且对应的处罚额度相差较大,可能会出现选择性处罚的情况,因此如何区分两种情形亟需明确。此外,对于《危化条例》第六十四条中的“在普通货物中夹带危险化学品”和“将危险化学品匿报为普通货物”两种情形,许多执法人员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困惑。

5、瞒报谎报覆盖面不全

目前针对瞒报谎报等行为提出管理规定或罚则的法律文件包括《海环法》第七十四条、《危化条例》第八十六条和第八十七条、《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第四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以及《内河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八条。通过对这些法律条款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瞒报谎报的适用范围并不全面,对于沿海运输的危险货物来说,除非已经纳入污染危害性货物名录或危险化学品名录,否则没有依据对其瞒报谎报行为实施处罚,只能按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未经批准的条款进行处罚。

6、瞒报谎报处罚有争议

按照通常理解,瞒报、谎报、夹带等都是基于船载危险货物或污染危害性货物需要办理申报手续而言的,但海事部门内部对于如何界定这几种行为与未按要求办理申报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并直接影响行政处罚的实施。有观点认为这几种行为均属于未按要求办理申报的情形,是对其中原因作进一步的定性,因而应视为同一违法行为,并适用《行政处罚法》“一事不再罚”的原则,既可以依据未按要求办理申报的条款进行处罚,也可以根据具体原因和责任主体对照瞒报或者谎报的条款进行处罚。同时,也有人认为两者属于独立的违法行为,并且责任主体不同,应该分别予以处罚。

7、行政处罚力度不够

瞒报谎报主要发生在集装箱运输方式中,多数案件的责任都在于托运人(货主或货代)未向承运人说明货物的危险性质,主要原因是为了非法获利。正常情况下,危险货物集装箱在港的各种费用以及海运费比普通货物集装箱高出许多,而且还需要办理繁琐的行政手续,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尽管承运人与托运人签订普通货物运输合同时一般都要求托运人出具非危保函,保留发生事故后追索的权利,但瞒报谎报并不一定会发生事故,而且大部分托运人承担损失的能力不强,一旦发生事故,承运人往往难以追回损失。同时,海事部门的监管能力有限,开箱查验率低,加上对该类违法行为的处罚最高不超过20万元,与其危害程度完全不相称。因此对于托运人而言,瞒报谎报的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获利,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一部分托运人选择了铤而走险。

8、开箱查验受申报时限制约

对存在嫌疑的集装箱实施开箱查验是查处瞒报谎报行为的有效手段。对于进港的集装箱货物来说,开箱查验必然要在船舶卸载之后进行,此时船舶进港的事实已完成,申报的时限也已超过,具备了查处瞒报谎报的条件。但是对于出港的集装箱而言情况就相对复杂,因为在船舶出港后实施登轮开箱查验的可行性不强,所以应选择在申报时限后、船舶出港前进行检查,即必须抓住船舶出港前24小时这个节点,否则就可能会造成违法构成要件的缺失和监管越位,因此对海事部门的执法能力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9、实施两员资质管理依据不足

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已经分四批取消了200多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并规定了对于国务院部门设置实施的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一直以来,海事部门都是采取对两员进行培训发证的方式实施管理,未经培训发证的人员不具有办理申报手续的资格。然而截至目前,只有《危化条例》第四十四条对“危险化学品申报人员和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做出了从业资格的要求。同时,《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第二十四条关于“危险化学品水路运输人员资格注册认可”的条件涉嫌将危险化学品与危险货物的概念混淆。因此,按照国务院的精神,可以说海事部门继续实施两员资质管理的法律依据不足。

工作建议

1、建立协同机制,增强法规协调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立法工作都将重点放在规则制定上,而忽视了对整个法律体系的协调发展,配套法律文件的修改和废止工作滞后,法律指导严重不足,造成了出台的一些规定交叉重合、互相冲突、衔接不畅,影响了管理效果。因此,建立一套协同推进的立改废释机制十分必要。首先,建议结合三个清单制定工作,对现行法律文件进行后评估,清理与法律法规要求不符的规范性文件。其次,应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当上位法开展修订时,必须同时着手准备下位法及相关配套规定的修改,以避免发生冲突。同时,对于法律要求不甚明确或存在争议的,应及时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权威解读,统一执法标准。

2、实行开门立法,提高法规实效性

立法既要解决理论问题,也要解决实际问题,否则提出的一些管理规定脱离实际情况、难以落实,就会造成监管措施与立法目的的错位。要想避免这一现象就必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主管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立法工作要广泛听取基层执法部门以及航运企业等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在安全管理方面,海事部门与航运企业有着共同的目标。基层执法部门负责直接实施监管,对管理措施的可操作性最有发言权;航运企业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更加熟悉市场运作的规则和模式,洞悉市场的变化,能够从执行层面感受到政策法规的实际效果。因此,立法工作必须重视基层和社会意见,科学评估监管设想的投入与产出比,在立意与民意中寻求平衡点。

3、归并调整对象,重构监管思路

目前,《海安法》修订已进入关键阶段,建议部海事局抓住机遇,重新审视危险货物与污染危害性货物并行的监管思路,评估将两者合并管理的可行性。从现有定义来看,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范围主要侧重于防污染的角度,覆盖范围更广,而危险货物的定义兼具安全与防污染的考量,更为社会所熟知。因此,建议在《海安法》中增加危险货物的定义,明确将污染危害性货物和危险化学品均纳入危险货物的范畴,并在表述上注意与《港口法》、《海环法》以及《危化条例》的对接,以便于管理和实际操作。同时,为了使海事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能够有效衔接,建议对《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中的危险货物定义进行同步调整。

4、加快法规修订,满足形势发展需要

一是对《防污条例》及其配套规章进行修订,弱化甚至取消货申报环节,避免取代承运人对货物适运的审查义务,防止货申报发展成为一个实质性的审批事项。二是启动《内河条例》的修订,将内河与沿海的危险货物管理思路统一,并且由于其部分条款直接适用旧《危化条例》的规定,而《危化条例》修订后在法规调整对象及内容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此类条款理应修改。三是加快《水路危规》修订进度,交通运输部已组织起草了新的《水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并征求意见,该《规定》包括了船舶运输的章节,出台后将与《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层级相同,而且内容存在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厘清。

5、明确管理依据,推进两员资质管理

危险货物申报和装箱检查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实施两员资质管理不仅有利于督促两员强化责任意识,也有利于统一行业管理,而且这一做法已经多年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按照依法治国的理念,政府部门的一切行为都应于法有据,因此,建议推动《港口法》进行修订,在法律层面明确赋予海事部门对两员实施资质管理的权力。同时,努力争取政策支持,将两员纳入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管理,为从业人员提供职业保障,这将有助于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吸引力,从而缓解由于两员流动性过大带来的管理压力。

6、加大处罚力度,提升法律威慑力

首先,积极争取在《海安法》和《内河条例》中增加对于瞒报谎报行为的定义、禁止性规定和罚则,在完成修订前,可通过规范性文件对瞒报谎报行为的性质认定、处罚执行以及开箱查验节点等做出明确要求。其次,与多部门合作建立违法追溯机制,发现瞒报谎报违法行为之后由各职能部门对危险货物生产流通各个环节进行倒查,对违法链条进行深度打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三是提高对瞒报谎报违法行为的处罚上限,根据所涉及的危险货物数量和危险性质建立一套量化指标,对情节严重的实施重罚,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同时考虑增加处罚方式,如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公开处罚结果等。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危险货物生产和应用的需求愈发旺盛,通过船舶运输的危险货物品种和数量将保持增长势头,船载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作为加强船载危险货物监管的一个关键环节和实施事中事后监管的前提,海事部门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持续不断地完善配套法律体系建设,才能保障申报制度的有效运行,使船舶危险品运输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邸锦疆.对我国水运危险货物管理现状的思考[A].2010年中国航海学会危险货物运输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0年:22-28.

[2] 施滨峰.海上危险货物运输瞒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A].2007年中国航海学会危险货物运输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7年:138-152.

篇4

关键词: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 定义 成因 对策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几乎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众多学者也对诸多类型的职业倦怠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术观点,而对高校中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却关注较少。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工作队伍,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危害

根据职业倦怠的一般定义并且结合高校辅导员的特点,我们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作出如下定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而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症状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对学生缺乏关爱,产生麻木、冷淡、激惹的态度,工作方式简单乃至粗暴,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创造性开展工作,有离开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想法。

2、低个人成就感: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同时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认为自己的工作价值不如教学和机关工作人员,对前途悲观失望,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

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存在有以下几方面的危害:一、严重地危害着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使其难以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二、辅导员不能安于本职工作,工作效率低下,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三、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使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撑力量。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源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概括起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原因:

1、角色边缘

按理说,辅导员是从事学生工作的基层干部,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超级保姆”,既要抓学生党团建设、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千部培养,又要时时不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还要抓日常管理和事物性工作,参加各层次的例会和比赛,迎接频繁的阶段性工作考核,此外经常要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连个安稳觉都睡不成。可以说,一天24小时辅导员的心理都一直处在紧张的应急状态。辅导员一人要扮演多重角色,辅导员耍根据不同层面的期望和要求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每种角色都要求辅导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大多数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管理,以致疏于对本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八研究和探讨。辅导员普遍感到整天忙忙碌碌,但感觉不到多少工作成果,看不到发展方向,形成“角色边缘”现象。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及职业化发展。

2、压力巨大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广延性的特点,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显现是非即时性的,工作效果具有非突显性的特点。如果出现学风滑坡,学生心理及校园安全问题增多,就业压力增加等,那么直接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辅导员必然难辞其咎,所以高校辅导员赢得组织和舆论的肯定和赞誉性评价就少之又少,以至于辅导员内心产生失落感。当今的大学生都是80后甚至90后,他们的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拒斥,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显著降低。这对辅导员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辅导员工作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3、出路迷茫

几乎所有高校中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人员忽视辅导员等政工人员的现象。使得辅导员处于高校最底层的地位,所以辅导员的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进而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使不少辅导员缺少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与学生打交道,这无形中占用了其大量可以用来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因此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辅导员无疑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这往往也容易造成他们的失落和自卑,再加上目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较为关心的进修、晋升、职称评定、效绩考核等问题上无具体措施与科学的衡量标准,甚至还设置很多苛刻的限定。他们的自尊与发展的渴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并易产生挫败心理。这种心理姿态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部分学校在辅导员发展方向上政策不明确,因而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引发了他们对自身职业价值的怀疑。

4、个体因素

外在的环境对每个辅导员基本上是一样,有些辅导员能够保持长久的工作热情,而有些则不能,这说明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外在因素,还与辅导员的思想和人格特征有关。这与个体的人格特质、人际交往、生活负担等是有直接联系的。部分辅导员想改行从事教学工作,担心学历学位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继续从政,又担心事业的未来充满不定因素,常处于一种较为痛苦的职业抉择过程中。一部分辅导员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的形象,而这种由高度紧张和高度焦虑维持的“理想”行为,必然带来身心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加速职业倦怠的产生。另外,由于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部分辅导员是迫于就业形势而选择了此职业,缺乏对职业的热爱,产生职业倦怠也就在所难免。

三、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1、科学定位,缓解压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复杂,辅导员要求承担多种角色,如果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只会加重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因此,对辅导员进行科

学定位,明确岗位职责,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贯彻落实

2、正确评价,加强培养,提高素质

高等学校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要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工作,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正确评价他们的工作。强化监督监管机制,实行岗前述职,全程监督,多方者评的机制,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与实效性。建立切实可行的辅导员流动制度和发展规划,打破以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封闭体系,激活用人机制。建立完善辅导员培养制度,有利于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是做好辅导员岗前培训,邀请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专业培训,从理论上阐释工作思路。二是发挥辅导员自身的传帮带作用,学校内部要创造条件,校与校之间要创造机会,为辅导员提供讨论交流、探讨工作方法的机会,充分挖掘辅导员内部资源。三是定期输送辅导员外出进修,进行脱产、半脱产学习,提高辅导员学历层次,改善辅导员队伍结构。四是选派辅导员参加研讨会及相关调研,如政工干部培训班、政工干部学术研讨会、辅导员骨干培训班、辅导员岗前培训等。

篇5

[关键词]鞋用胶粘剂;职业病;危害因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3)02-212-04

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化进程,我国制鞋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据了世界中低端鞋产品的市场。随着我国制鞋工业的发展,鞋业制造中的鞋用胶粘剂使用量不断增加,年用胶量高达30×104吨,胶粘剂通常是混合材料,由固化剂、填料、基料、增韧剂、稀释剂等组合而成,基本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淀粉胶、聚氨酯胶、纤维素胶、氯丁胶、聚酯胶、聚烯烃胶等;按照使用特性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溶剂胶、热熔胶、水性(乳)胶等;按照其用途的不同分为涂合布胶、包头胶、粘外底胶、绷楦胶等。随着人们对环保的重视,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以普通氯丁胶粘剂为代表的胶粘剂,接着出现了软质聚氯乙烯、聚氨酯等人造革、合成革的第二代胶粘剂,由于其对鞋的结合力优良,成为鞋用胶粘剂的主要产品,主要问题是其属于苯系溶剂,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职业性苯中毒的病例报道频发,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第三代不含“三苯”的胶粘剂的出现虽然不含苯,但是该胶粘剂仍属于溶剂型,含有挥发性的有机物质,无法解决对作业工人的危害及环境污染问题。第四代环保型鞋用胶粘剂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为无溶剂反应型材料,由于其粘合性缺陷,价格较高,应用工艺还不够成熟,使用并未普遍。因此第三代材料仍占据鞋用胶粘剂的主导。因此本研究对鞋用胶粘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危害治理和控制的情况,并针对性对其危害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探讨防治对策,从预防角度提出一些防范措施及注意事项,为制订相关职业卫生服务政策提供依据。

1.鞋用粘剂中现存的职业危害因素

1.1鞋用胶粘剂生产及使用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氯丁胶粘剂,又称为黄胶、万能胶,作为胶粘剂中使用量最大的一种,具有价格低廉、粘性强等优点,最初的氯丁胶使用苯作为有机溶剂,而后改用甲苯和二甲苯,此类物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做出了严格的限量控制,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苯类的溶剂良好的溶解性,因此在鞋用胶粘剂中不可避免的被加入了苯类溶剂,作为有害的化学因素。

聚氨酯胶粘剂是目前旅游鞋和皮鞋的主要胶粘剂,其主要含有丁酮、丙酮、甲苯。该类胶粘剂还有聚异氰酸酯交联剂,并配有乙酸乙酯以提高胶粘剂的粘度。另外一种为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可以作为环保型的鞋用胶粘剂,该类物质不使用有机溶剂作为稀释剂,但该材料尚处于开发阶段,需要配合使用溶剂型表面处理剂,因此仍不能做到消除有机溶剂造成的职业危害。

另外,表面处理剂包括氯丁胶、聚氨酯胶等,属于极性较高的聚合物,其粘结较差,使用之前除了粘结表面的处理之外还需要对表面进行活化,鞋厂需要配套相匹配的清洗剂、去污剂以及专用的表面处理剂,常用的有汽油、正丁醇、丁酮、二甲基甲酰胺等,该类物质对人体都会产生危害。

1.2鞋用胶粘剂职业卫生监测及使用状况

目前我国鞋类生产企业达3万多家,鞋业从业人员超过500万,随着人们鞋用胶黏剂毒性的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调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卫生监测以及鞋用胶粘剂的使用监督对鞋业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鞋用胶粘剂中检出含有苯、汽油、甲苯、丙酮、二甲苯、正已烷、醋酸乙酯、丁酮等超标有害物质,超标率最高的为二甲苯以及甲苯。检出的挥发性有机成分高达160余种,其中甲苯、苯、甲基环己烷位居前三位。氯丁胶粘剂中的有机溶剂包括苯、甲苯、丁酮、丙酮、正己烷等,聚氨酯胶粘剂包括丙酮、丁酮、甲苯、二氯甲烷等,空气检测显示苯、甲苯、二甲苯的浓度超标严重。以上检测结果提示我国目前的制鞋业存在严重的“三苯”类物质使用情况,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一化学有害因素》,我国现状报告显示,最低超标率超过20%。鞋用胶粘剂的成分并不单一,混合有机溶剂的使用量达90%以上,有样品中检测出近15种对人体有害的成分物质。

1.3鞋用胶粘剂常见有机溶剂健康危害

苯及其同系物主要是通过短时间吸人大量有害蒸汽而造成的急性中毒以或者长时间低浓度接触的慢性中毒反应,引发患者造血功能出现异常,出现白细胞减少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是白血病的发病。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苯认定为人类的强致癌物质,我国对苯致病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将所致白血病定义为职业性肿瘤。由于该类物质具有细胞遗传效应,接触后导致各类染色体畸形,致怀孕女性胚胎中毒。已有大量证据显示苯及其同系物会对女性生殖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经尿排泄物检查结果显示葡糖苷酶活力增加,多项研究支持苯类物质对肾小球及肾小管具有一定的伤害。

1,2二氯乙烷是一类高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呼吸道及眼都有较强的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中毒性脑病、肝肾损伤及胃肠不适等中枢神经抑制现象。有研究表明长期吸入该类物质可以造成患者头晕、失眠、乏力、纳差等神经衰弱症状。

四氯化碳是一类易挥发且毒性较大物质,有强烈的麻醉性和刺激性,可导致肝肾损伤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同样被IARC列为人类强致癌物。

三氯甲烷是一类麻醉性物质,在湿度高及有阳光的环境下容易形成剧毒物质,造成患者出现呼吸系统损伤,若长时间接触可导致患者出现肝肾功能的损伤,若孕期女性接触易致胎儿的损害以及流产发生,该物质被IARC定义为人类的强致癌物质。

正己烷为吸入性麻醉物质,可刺激呼吸道粘膜,慢性接触可以引起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严重患者可导致肌肉的麻痹及瘫痪。

汽油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剂,可引起神经症状及急慢性中毒,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丙酮是一类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短时间高剂量的吸入之后,会引起呼吸系统的严重刺激,慢性中毒症状表现为眩晕、灼热、咳嗽、咽部刺激等症状,对眼睛也有一定的刺激,表现为畏光、流泪及角膜上皮浸润等。

丁酮是一类具有麻醉作用的毒性较大的物质,带有刺鼻的酸味,对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接触其可以引发皮炎、黏膜刺激以及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被列为致癌物质,国外已经被禁用。

以上是鞋用胶粘剂主要存在的毒性物质及健康危害情况,调查中发现有机溶剂多为几种混合存在,对胶粘剂接触人员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危害,需要得到重视与关注。

2.防治对策

2.1加强质量控制

国家未制定使用鞋用胶粘剂相关检测标准,需要企业自建检测方法,保证有效的检测过程及结果报告的规范性及一致性,相关政府部门及卫生机构应当定期对待检单位收样并进行样品的检查,并以报告的形式对所检的内容及有毒成分进行分析,对整个检测过程加以控制,制定检测细则,将检测要求纳入到鞋业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对空气中有毒化学品的含量进行测定,需要特殊合同审核的在生产前需要通过批准,并通过加大样本量、减少分流以及采取特定数据的方式更严格的加强鞋用胶粘剂的质量控制,保证生产安全。

2.2提高检测人员的要求

对检测人员严格要求,通过质谱分析匹配化合物,考虑到待检化合物的分子量及沸点等条件影响,同时应当重视较低匹配度的化合物,该类物质往往可能是真正的待检成分,不仅仅根据仪器的结果进行判断,需要根据检测人员的专业经验综合地对待检品和环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此外还需要检测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分析能力,充分了解实验测定条件,哪些情况下或者哪些物质会干扰实验结果,尤其对于苯这类鞋用胶粘剂职业卫生中重点关注的有机物质的检测,需要重点关注,因此应当提高检测人员的分析工作能力。

2.3完善检测报告

鞋用胶粘剂的检测应当出具针对性的报告,以更好的评价采样的真实性,若为客户送检的样品,则在收集样品时向客户做出说明和解释,同时在报告中做好详细的内容说明,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测定结果是挥发性有机成分的气相相对百分含量,不能反映原材料的真实组成,因此不能作为样品是否合格的依据,需要测定样品的绝对含量。若样品在气象层中有机毒性成分含量越高,说明危险性越大,挥发性比例越高说明容易挥发的物质含量越高,提示在空气中存在的挥发原材料含量越高,空气中浓度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还应当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采集检测。同样还需注意的是一些小分子有机气体在色谱柱上没有保留,他们会存在一个色谱峰中,因此色谱图上并不是真正的空气峰,该空气峰的比例越高说明挥发性的组分越少,因此即使是某些物质有机溶剂比例大,可能造成的危害并不严重,需要综合分析其危害性。

2.4全面提高防护水平

通过对制鞋企业现场情况调查,发现制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配置的通风排毒设施不完善,通风设施能力不足,管理不当,一些企业仍采取自然通风的形式,厂房空间拥挤,布置不合理,有毒作业岗位并未得到很好的隔离,不同的有害物质布置在一起,极易造成污染,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的企业较少,警示标识不完善。应当全面完善操作规程,采取有效的通风处理,将有毒作业跟无毒作业隔离开,并在危险品处设立警示牌,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监督使用,设立专职职业卫生负责人,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鞋用胶粘剂危害的认识,并对相关工作者进行防护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对该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

篇6

1.舞弊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对舞弊定义为:“财务报表的错报可能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舞弊和错误的区别在于,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行为是故意行为还是非故意行为。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舞弊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但准则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舞弊是否已经发生做出法律意义上的判定,只要求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

2.财务报表舞弊的概念。关于财务报表舞弊的定义,也是有多种多样的。在我国财务报表舞弊是指会计主体为实现其主观目的,违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会计法律法规而故意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行为,亦为会计信息的虚假陈述。

3.财务报表舞弊的类型。(1)虚报盈亏,偷逃税款。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地加大资产,虚增利润;另外,还有些企业刻意增加成本费用,削减所得的利润,目的就是想少缴纳税款。还有些企业向财政部门上交的报表是亏损的账,目的是为了获得财政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向银行提交的报表是盈利的账,目的是表现出其优良的财务状况,欺骗银行贷款。(2)各个报表之间不相符。按照有关的规定,企业向外界公布的报表之间必定要存在必然的联系。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和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是相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一个企业在最近几年里没有长期和短期的投资,即长期和短期投资都为零,但在损益表的“投资收益”项目已录得5000000元,检查后发现该企业的投资来源是一笔销售业务,而企业为了躲避营业税,将此项收入记入到投资收益科目,使得表表不相符。

二、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

1.资产负债表的舞弊。一些企业的领导或者职工利用他们在自身职位上的便利之处,为了不法套取现金而开出空白发票。假若是审计人员审查出财务报表中所记载的费用额十分庞大,那么就必须要向企业取得相对应的凭证和发票等,然后对照别的报表,检查下是否有那么报表就可能存在问题。

2.利润表的舞弊。一些项目,尤其是服务项目或劳务项目,一般是所有或者大部分的款项先赋予提供者,在未来的一段期间中提供劳务和服务。但是有的企业却在收到款项的时候马上确定为收入,不看将来是不是仍然会提供服务。

还有的企业提前确认收入的舞弊行为是编造生产记录、发运记录和发票等,粉饰他们的舞弊作假行为。还有一种方式是企业用委托代销方式销售商品时,委托方应该在受托方把商品销售并且受到开出的销售清单时才能够确认收入,但是有些企业却提前确认收入。

三、财务报表舞弊的危害

1.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企业对财务报表的舞弊粉饰企业实际的运营情况,误导大部分投资者或者是国家对该企业的经济业绩判断。进而危害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危害广大投资者。社会上的广大投资者大多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评估,从而了解到企业的运营情况,对将来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有所掌握,在对企业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之后,才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如果企业对财务报表进行舞弊,而一般的投资者是难以发觉的,这会骗取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导致投资者的损失

3.危害会计人员本身。企业的会计人员对财务报表进行舞弊这一问题会使得社会对会计界的人员失去信任,导致社会各界对会计界有所质疑,这对会计界的发展的是一个极奇负面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会计人员本身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影响会计人员的一生。

四、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

1.开展诚信教育。其实对于很多的财务报表舞弊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请记住我站域名/]方面的问题,大部分是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修养,职业道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对审计人员、企业管理层、注册会计师等有与财务有联系的人员都应该加强诚信教育。

2.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我们应该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一个可以独立审计的环境,不仅是要在形式上独立,而且要在实质上独立,不能让外界人员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篇7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职业倦怠指的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更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是培育学生成才的重要人力资源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贡献者,因其角色的重要性,教师行业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而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也成了专家学者新的关注焦点。

1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1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心理学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心理学因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是社会比较方式、集体自尊、应付方式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影响。社会比较方式指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对教学成绩、工作待遇、自身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社会比较方式分为上位比较和下位比较,其中上位比较通俗来讲是指与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而下位比较是与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正确的比较方式一般会对教师的教学结果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比较方式一般会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教师职业倦怠。集体自尊是指个人对自己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感觉与认识。据调查,教师集体自尊越高就越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相反的,如果教师没有较高或合理的集体自尊,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其产生职业倦怠。应付方式通常被定义为操纵、降低或容忍由于不能满足的要求而产生压力的认知和行为的具有倾向性的努力。其中采用直接应付方式的教师有利于降低职业倦怠,而采用间接应付方式的教师却容易增加职业倦怠。

1.2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学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学因素主要来源于教育压力过大、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传统观念的暗示等。现阶段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且现在家庭都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把培养的压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传递知识,更要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担,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容易对教师造成职业倦怠。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对教师的教学及其他方面的评价还存在着偏差,在很多问题上教师得不到合理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长期以来,当今社会给教师定义了一种伟大无私的形象,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让教师觉得疲惫继而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教师职业倦怠会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在情绪上容易情绪低落,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积极性不高。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愿接受变化着的事物,常常感到失败。他们往往会用比较急躁的情绪和行为来对待学生。对同事不愿理睬,对领导敷衍了事,对家庭漠不关心。不仅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影响。这些负面情绪使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不能较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

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节对策

3.1自我修养的提高

针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教师首先应提高自我修养。良好的自我修养有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并分析自己,能深刻地剖析自己的优点与劣势,能正确估计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正确地制定与规划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够增长自己的教学自信心。而且良好的修养能使教师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且可以以合理的方式释放与发泄,不至于影响教学。所以自我修养的提高对于调节教师的职业倦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人际关系的改进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任何群体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职业倦怠的改善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因此教师应该增加与同事、家人以及朋友的沟通,注意使用正确的沟通与交往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保持教师的心情愉悦,使教师能以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不易造成职业倦怠。

3.3家庭生活的调节

和睦的家庭生活是教师能正常工作的正常保证。教师应该注意夫妻关系、父母关系、邻里关系的融洽,这不仅对教师的身心有良好积极的作用,对自己能积极的工作更是有重要的作用。

3.4注重娱乐、运动和休闲

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压力较大,负担较重。所以要避免因疲劳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就应该学会放松,注重娱乐、运动和休闲。娱乐、运动和休闲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缓解教师平日的工作压力,调节教师紧张的工作情绪,有助于良好心态的保持,能有效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4小结

教师是培育学生成才的重要人力资源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贡献者,而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对教师的身心会造成很大的危害,除其他因素的调节外,教师应积极对自己身心进行调节,以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李江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成效的关系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

[2] 陈韶荣.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篇8

1钢铁工业生产工艺及主要职业病危害

现代化的钢铁工业集团包括矿石采选厂、焦化厂、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以及制氧、运输、发电等主要生产工艺过程和环节,主要生产设备有焦炉、烧结机、高炉、转炉、轧机及其相关的动力、运输等公辅设施。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图1)造成的职业病危害有:1.1高温和热辐射存在于从焦化到轧钢的整个钢铁生产工艺过程中,焦炉、烧结机、高炉、转炉、轧机等生产设备产生大量高强度的热辐射,使得工作环境区域的温度可以达到50~60℃甚至更高。在夏季,高温和热辐射可以使劳动者发生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暑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劳动者的生命。1.2有害气体在焦化生产过程中产生苯、甲苯和二甲苯,其毒作用主要是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酚类,尤其是未被结合的游离酚类化合物所致,慢性毒作用主要影响骨髓造血功能,表现为骨髓毒性和致白血病作用,骨髓变化早于外周血血液中的细胞减少[2];焦炉逸散物中含有多种致癌的多环芳烃,它们是构成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的主要致癌物,其中最主要的致癌物是3,4-苯并芘。长期接触苯系物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的导致发生白血病[3]。焦炉作业工人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发生肾癌、肠癌和胰腺癌可能也会增高;煤气是钢铁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并被广泛使用的物质,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分别为6%~9%、23%~30%、60%~70%。一氧化碳主要通过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其失去携氧功能,对人体产生危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导致死亡发生,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则可以产生神经系统病变。此外还有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可以对人体产生相应的损害。1.3粉尘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工艺的生产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而且往往是2种或2种以上组成成分的粉尘混合存在。长期吸入粉尘可以使劳动者发生尘肺病、肺组织纤维化等疾病,使机体产生刺激、中毒、过敏和肿瘤等反应,同时伴有心肺功能降低,机体抵抗力下降,发生肺部非特异性感染[4]。1.4噪声从煤气鼓风机、空压机到各种工业泵、炼钢炉、轧机及其他机械设备,噪声存在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噪声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多方面的。50dB以上开始影响睡眠,70dB以上妨碍交谈,使人心烦意乱[5]。长时间接触噪声可引起头昏、头晕、头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脑电图异常(慢波增多),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多数增高)[6],心电图有心率不齐和缺血型改变,同时可见食欲下降,甲状腺功能亢进、改变、月经不调等。噪声对人体最为明显的影响是损害听觉器官,长时间在90dB以上噪声作用下,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听力减弱、持续下降,造成“永久性听阈位移”,严重者进一步发展成为“噪声性耳聋”[7]。1.5繁重的体力劳动通常情况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扰乱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生理平衡,使代偿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促进或加重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1.6电离辐射辐射源项广泛分布在矿山选矿、烧结配料、炼铁焦槽、炼钢连铸结晶器、轧钢系统、焦化配煤、干熄焦塔等工作场所,用于钢铁工业生产的计量、料位、测厚、探伤的仪器中[8],电离辐射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产生损害,通过直接损伤细胞DNA和染色体而对造血、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造成损害,过度接触电离辐射可以发生放射性疾病。此外,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员接触各种办公机具发出的电磁辐射也可能对人体视觉、生殖系统产生健康危害[9]。1.7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物流输送及检修环节除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外,还存在着振动、电弧光辐射等职业病危害。手臂振动可能引发的不可逆转的手指和手的变化,首先是手指疼痛和(或)麻木,手指尖变白,手指变白只是持续几分钟,并且间隔时间很长。但随着症状加剧,变白的面积增大,持续时间延长,工人感觉手指刺痛;后期,手指变白现象会在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出现,干扰正常的工作生活,在严重的情况下,手指会因供血不足而需截断。全身振动则是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人体,例如司机是通过脊柱传入的。全身振动会引起潜在的急性安全影响和慢性健康影响。慢性健康影响如腰部疼痛(腰部脊柱)、腰椎间盘退化、体液损失、颤动及侧滑。在各种检修中,焊接产生的电弧光,其中的中波紫外线(波长290~320nm)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它损伤眼睛及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电光性皮炎。

2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做好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分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本质化措施,首先应该采用新的工程控制技术,减少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和时间;二是加强对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的监测评价,降低接触水平,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性;三是加强对劳动者的个体防护,构筑预防职业病危害的最后防线,同时也要做好职业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四是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及早发现职业危害并予以挽救。现代职业卫生工作针对的不是一个劳动者,而是面向整个国家的职业人口,职业卫生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发现职业病患者并给予治疗,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控制工作,真正消除职业病危害。以下对做好职业病危害分级预防控制工作进行论述:2.1第1级预防:本质化工艺技术措施采用现代化的工程控制技术,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主要是指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过程和劳动组织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量和劳动者接触它们的机会。目前在我国的钢铁工业中还存在许多落后的甚至是国家明令淘汰的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还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健全的劳动组织制度。改变生产工艺过程,减少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就是要通过使用无危害或低危害物质取代高危害物质,提高工业生产的大型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减少直接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作业人数,以本质化无危害为目标和起点,构建安全无害的工作环境。比如在焦炉炉顶和炉侧、高炉出铁场、转炉炉顶采用烟尘捕集设备,可以大幅度减少烟尘泄漏污染,从而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在夏季加强厂房内通风对流,改善局部环境气候条件,降低温度,预防中暑。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组织制度,就是通过调整工作时间、工作频次等方式来避免或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高温作业岗位,就可以通过多倒班多轮换多休息的方式来减少劳动者接触高温热辐射,从而有效预防中暑发生。2.2第2级预防: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加强对工作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的监测检查,准确评价危害因素污染程度。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的目的是制定危害因素的最低接触水平,为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和接触水平提供依据,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供依据,为调整生产节奏和劳动组织工作提供依据,为做好有害作业危害条件分级提供依据,为健康监护提供早期信息[11]。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应该做到定期与随机相结合,根据生产情况,对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进行动态监测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治理,不断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条件,使之符合国家标准[12]。2.3第3级预防:个体防护与职业健康教育促进消除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个体防护措施不是辅助措施,而是最后一道十分重要的防护措施[13]。通过教育并要求劳动者正确佩戴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避免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直接作用于劳动者身体造成职业病危害,比如通过佩戴防尘口罩、护耳罩或耳塞可以有效地预防减轻粉尘和噪声对人体的侵害,因此说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不为过[14]。职业健康教育促进就是通过对劳动者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制定工作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向劳动者进行职业病危害告知,在工作场所设立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15]。2.4第4级预防:做好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健康监护的定义是:为及时发现劳动者的职业性健康损害,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连续的、动态的医学观察,记录职业接触史及健康变化,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工作,职业健康检查主要是通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性的健康检查以及复查,发现职业禁忌证,发现职业病危害的早期征象,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干预。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健康监护检查结果进行动态观察,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评定,形成规范化管理[16]。根据评定结果调整和修正健康监护工作方向,使劳动者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轻或延缓职业病危害的发生。职业健康监护可以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接触相结合,监护结果可以为改进生产工艺技术、调整劳动组织、加强个体防护提供反馈信息,也可以据此改进完善健康监护方法手段,同时也可以为发生职业病危害后的赔偿争议提供用于裁决的依据。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是大多数国家明确规定的雇主(用人单位)的义务,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积极推进的工作[17]。使用现代化的计算统计方法还可以对劳动者个体或人群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前景进行预测,为进一步做好健康监护工作指引目标。总之,通过对职业病危害进行分级预防控制,就能够起到了解掌握和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评价防治效果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有效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作者:王艳斌王诗斌 单位: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

篇9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促进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落实党和国家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全面治理职业危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建立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保护从业人员健康权益,实现全县职业危害防治形势的稳定好转。

二、治理范围与内容

(一)治理范围

此次专项行动的范围为工矿商贸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是矿山开采、石英砂加工、石材加工、冶炼、箱包加工、玩具制造、皮革加工、制鞋、家具制造、五金电镀、电子制造、装饰材料加工等生产企业,特别是产生粉尘和使用高毒物品的作业场所。

(二)治理内容

此次专项行动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2.职业健康(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

.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

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与教育;

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

8.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检测和评价以及结果公布情况;

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情况;

11.淘汰落后技术,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情况;

.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与从业人员的管理;

1.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情况;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三、组织机制

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专项行动的具体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

各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县卫生局:负责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卫生)监督检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工作,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

县安监局:协同做好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安全监督检查,协助调查处理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

县人劳社保局:负责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和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监督检查。

县总工会:负责群众性劳动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

开发区、新城区、磐安工业园区以及各镇乡人民政府:配合做好辖区内工矿商贸领域的生产经营有产生粉尘和使用高毒物品的作业场所的排查和治理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月底前)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专项行动组织机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措施和要求,认真进行部署。县安监局、卫生局、人劳社保局、总工会于月上旬组织召开协调会,对专项行动做进一步部署。

(二)自查自改阶段(年月-年月)

各部门和各镇乡组织、督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专项行动工作要求,认真进行自查,对查出的问题要立即整改,暂时不能整改的一律停业整改。要落实整改责任人,制订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和要求,落实整改资金,限期整改到位。

专项行动工作小组会同各镇乡人民政府、开发区、新城区、磐安工业园区组织治理对象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教育。卫生、安监、人劳社保、总工会等单位要与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签订责任书,落实企业在职业病危害防治中的责任主体地位。

(三)检查复查阶段(年-月)

各监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专项行动工作要求,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复查,对其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并对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同时,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对整改不合格或拒不整改的,依法停产整顿或者提请政府予以关闭。尤其是对非法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和异地转移违法生产企业以及擅自恢复生产的有毒有害加工企业,要认真履行职责,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予以取缔和关闭。

(四)检查总结阶段(年-月)

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织督查和总结。对督查中发现的组织领导不力、专项行动走过场的予以批评;对工作不认真,因治理不到位而发生群发性职业危害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对此次专项行动进行全面总结,并予通报。各单位专项行动总结于年月日前报县卫生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职业危害防治事关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把专项行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要建立和落实职业危害治理责任制,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抓好此项工作。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担负起职业危害治理的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总责,积极组织开展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明确治理责任,制定治理措施,落实治理资金,确保治理效果。

(二)突出重点,依法治理。在全面开展专项治理的同时,要结合我县实际,突出职业危害严重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依法进行治理。要把治理工作与促进企业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推动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和各镇乡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同时,要加强专项行动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建立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和信息沟通制度。要加强专项行动工作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部门沟通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地区联动的综合治理局面。

篇10

研究对象为辖区内正常运营并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调查研究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职业病危害情况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把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应用,以面对面、半结构性访谈方式收集资料,所有收集资料由调查员通过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建立Excel数据库[1],通过计算机逻辑检测和抽样复核以确保资料录入的准确性,应用Spss11.0、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研究调查的330个用人单位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23 717人,其中男性职工16 732人,女性职工6 985人;农民工11 837人,占接害职工总数的49.91%。

(一)行业分布

用人单位主要分布于19个行业中,以汽车修理业最多,有60家,占企业总数的18.18%,其次为建材、机械制造业、电子、纺织、轻工行业,分别占12.42%、11.51%、7.88%、4.24%、3.94%。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百分率由高到低前五位的行业依次是:橡胶85.08%,建材68.46%,冶金66.67%,交通66.67%,工艺品珠宝加工业62.72%。

(二)接触职业病危害职工情况

330个用人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中,接触化学毒物职工的体检率为84.48%;接触物理因素职工的体检率为77.99%;接触粉尘职工的体检率为82.12%。接触化学毒物的职工主要集中于化工、机械行业,其中冶金、建材、印刷、微电子制造、工艺品珠宝加工行业;接触粉尘的职工主要集中于机械、电子行业;接触物理因素的职工主要集中于机械、电子行业。

(三)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分布

调查单位中,18~28岁的职工最多,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61.76%;工龄为5年以下的职工最多,占接害总人数的66.97%;受教育程度以高中及中专的居多,占接害总人数的51.03%。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接触的化学毒物以有机溶剂为主,其中接触甲苯的职工最多,占接触化学毒物总人数的14.6%,其次是苯、二甲苯类化合物。接触苯、甲苯、二甲苯职工的体检率分别为86.66%、84.12%、80.97%。粉尘类的危害因素以电焊尘、棉尘、铸造尘、矽尘为主,其中电焊尘接触人数占粉尘接触人数的36.02%。物理因素类噪声的危害最为广泛,占接触物理因素总人数的92%;其次是高温作业,占接触物理因素总人数的6.59%。

三、对策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工人数多、年龄小、工龄短、农民工所占比例大,职业病危害因素以苯及苯的同系物、噪声和电焊尘为主,中小企业的职业卫生情况不容乐观。根据辖区职业卫生现状,针对保障农民工职业卫生权益,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建立系统化防治机制

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落实相关责任,强化“职业病易防不易治,重在防”的意识,倡导“职业卫生与初级卫生保健结合”的职业卫生服务模式,坚持正确导向,营造关心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高度重视农民工职业卫生安全问题,关注农民工权益

有文献报道,我国每年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超过2亿[2],职业病危害比较严重并且职业病发病率较高的行业包括制鞋、箱包、工艺品、皮革、家具、宝石加工、五金电镀、印刷等,而这些行业的职工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本次研究显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中,农民工占接害职工总人数的49.91%。农民工是目前职业病危害的主要受害群体,农民工职业病危害问题已成为学术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尘肺病是严重危害农民工生命的严重职业病,在国内有过不少的报道[3,4]。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关注农民工权益,监督用人单位履行法定义务、改善作业环境,把为农民工提供职业病防护保障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解决目前“农民工问题”的应对策略。

(三)推行职业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研究表明,实施行为干预后,农民工的防毒口罩、防护手套、工作服、护发帽/安全帽、防噪声耳塞、护目镜、防护鞋的使用率都有提高,其中防毒口罩和防噪声耳塞使用率均提高20%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制定农民工培训综合计划,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合理确定培训补贴标准,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通过实施开展现场培训、发放宣传资料、观看职业病防治宣传片、张贴职业病防治海报等职业健康教育与促进行为干预活动,加强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知识的普及,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操作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相关知识纳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

(四)强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

通过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可以确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类别,以便监督管理部门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可以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项目建设阶段,预防、控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不仅能够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而且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用人单位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法》中有关“前期预防”的职责,配合职业卫生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必须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审核同意的,政府部门不得同意引进该项目。

(五)强化政府职业病监管责任,加大职业卫生安全监督力度

调查分析表明,对劳动与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监督执行不到位可导致职业病危害形势严峻,大量的小企业、小作坊、小矿山劳动用工都没有与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给农民工办理任何保险,未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劳动防护措施,相当部分成为职业病防治的“盲区”和危害的“重灾区”,导致农民工因职业病工伤索赔难度加大[6]。职业卫生安全监督机构要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人群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重大职业病及安全隐患的生产企业进行专项整治,严格监督控制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加大对非法生产、非法用工、没有给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劳动防护条件的企业及企业主处罚力度,提高违法生产成本;严肃查处违反职业病防治法、损害农民工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违法行为;积极做好职业病危害案件投诉举报处理工作,对于重大案件线索,认真组织查处,并及时向社会通报。

(六)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保护

严格执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安全生产培训与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核相结合制度。督促企业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农民工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建立监护档案。建立重点职业病监测哨点,完善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的法规、标准和机构。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重点整治矿山、工程建设等领域农民工工伤多发问题。实施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帮扶行动,深入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保障符合条件的无法追溯用人单位及用人单位无法承担相应责任的农民工职业病患者享受相应的生活和医疗待遇。

(七)完善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