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享的利弊

篇1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共享 服务模式 比较

财务共享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整合财务管理模式,利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基础,对企业集团内部各核算主体分散处理的财务业务,通过建立财务业务共享中心,将财务业务处理进行流程再造与标准化,实现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工作质量、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控制管理风险和集团发展战略支持之目的,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和重要内容。如今,财务共享服务已被国外跨国公司广泛应用,并被证实效果显著。尽管我国引入该模式较晚,但是目前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在逐步尝试并推广应用。

一、财务共享服务简介

服务共享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SSC)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主要是为财务部门处理大量低附加值的交易活动。在一些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中,对如差旅费、应付账款等日常事务处理,可以通过业务整合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继而可以将一些内部管理职能合并到一个中心进行标准化和专业化处理,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如提供财务报告等),而这种整合和合并,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给公司创造价值。“共享服务”这一术语,普遍被认可为,它起源于1990年科尔尼咨询公司的一份包括IBM公司、杜邦公司、Nynex、福特公司、Digltal、强生集团、壳牌石油和惠普公司等多家著名大型企业集团在内的关于企业最佳经营方式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上述公司在管理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内部共享服务(林倪滨,2009)。

共享服务是管理领域的变革和创新。通过选择营运成本较低,人员素质较高,信息技术基础发达等条件合适的地区,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较低的薪资支出录用精于数据输入和处理日常事务的人员,通过业务和资源的集中和整合,在减少管理总量的同时,实施标准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向公司内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服务,并按照一定的标准结算或收取费用,以高性价比的服务吸引客户。同时各分、子公司财务向管理转型,更好地支持公司其他经营部门业务的发展,使公司更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及趋势

美国福特(Ford)汽车公司是公认的第一家建立SSC的企业,20世纪80年代,通用电气、新加坡百特医疗用品公司(Baxter Healthcare)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SSC,1988年,通用汽车公司将其100个分散的机构合并为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英特尔、惠而浦和眼力健(Allergan)发起了泛欧洲SSC,此后,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建立了全球SSC。截至2008年,80%以上美国《财富》500强企业和50%的日本大型企业成立共享服务中心,而且经历了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提高和企业集团战略支持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服务共享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成本节约,并且大多数公司将这些成本节约视为巨大的投资回报。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借助于SSC重构其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Oracle公司在都柏林、悉尼和加州的Rocklin建立了3个全球性的服务共享网络,其中都柏林的SSC为40个国家的分公司提供一系列服务,在提高效率,降低财务和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实现了流程标准化,通过使用标准应用程序和模块结构,降低了IT支持和开发成本,统一了分散在各地的管理报告,更快地吸纳新技术,迅速采用最佳实践效果的服务,提供一流的甲骨文财务应用标准,创建了与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新型商业伙伴关系。作为Oracle公司战略的一部分,可以预见SSC的未来发展趋势,共享服务将企业战略、技术、流程和人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电子商务的驱动下,员工、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商业伙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合作关系。

财务共享服务正在我国兴起和发展。当今新兴市场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成本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市场,设立分支机构,从经济全球一体化角度配置资源,许多跨国企业将全球或地区性共享中心设立在中国,如惠普、摩托罗拉、马士基、麦当劳、通用电气、拜耳、强生、辉瑞、诺华、陶氏化学、科勒、巴斯夫等等。2011年4月安永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境内设立规模以上共享服务中心近四百家。从行业应用来看,各行业在共享服务的应用差异较大,金融业在共享服务的应用上较为超前。规模以上共享服务中心中,金融业占45%,其次为服务、交通运输、电信和制造业。从服务覆盖区域来看,目前国内的共享服务中心服务地域主要为亚太区内,其中超过60%的共享服务中心主要服务中国本地的业务,24%服务于全亚太区,另有15%共享服务中心服务于全球①。

在这些跨国公司财务共享的示范效应下,本土领先的部分企业也陆续开始走上了财务共享之路,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或正在建设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例如中兴、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宝钢集团、海尔、长虹等。但总体而言,财务共享服务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无论是对财务共享服务的认识、管理模式、人才培养,还是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困惑和思考的总结,都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和不断尝试,应用推进还有个过程。

三、财务共享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

现代财务共享服务相对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而言,无论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是管理的体制和内容,都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和发展。

(一)财务核算和处理集中化

企业集团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大做强,提升在行业或国内外的影响,获得规模优势,或者利用区位或政策优势降低成本,贴近市场,提高竞争力,大都跨地域甚至跨国界在总部以外设立多家分、子公司。在传统财务模式下,这些分散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各自都配备了一整套财务人员,由于信息技术支持基础不同,以及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存在差异,往往存在财务数据处理效率低下,信息反馈不及时,无法在集团内实现信息共享,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子公司存在信息孤岛。同时,各地子公司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财务数据的处理上采取不一致的标准,更有甚者,还可能编造虚假财务信息,产生误导,对企业集团的经营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各地财务人员被集中到人力、税收等成本较低的某一地域进行统一的财务核算,在核算集中化的过程中需要对业务处理进行标准化,从而保持核算口径的一致性,使得财务核算结果更加可靠、更具可比性,业务处理效率也大大提高,因减少了岗位重复,业务处理成本就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各分、子公司无法直接进行财务信息的干预,财务数据收集和反馈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增强,从而大大提高了财务信息的质量。财务集中核算,将处理具体业务的财务人员置于统一的管理环境,集团对财务核算的规范性要求更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落实,这也为业务流程的再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与业务数据有着不同的录入终端,两者之间的沟通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此外,财务人员深陷自身的日常性数据处理工作,对业务部门的支持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引入的ERP系统后,使得原来需要财务人员录入的大量数据分散到各大业务部门,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不仅减少了重复工作,而且增强了财务数据的可靠性。

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财务与业务的联系更加紧密,具体表现为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核算的集中处理,使得各子公司的财务不再处理某些基础性的财务日常数据,而可将精力放在为公司提供更高的决策支持、财务分析及业务管理等关键性工作上。因此,财务管理成为各分、子公司财务工作的重点。此时,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精通财务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及发展战略,更好地为公司业务管理和发展服务。

(三)业务和流程标准化

财务核算的集中化是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第一步,共享服务更加关注集中后的业务流程优化,后者对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财务核算的集中化使得部分会计核算从各具体的公司组织中分离出来,共享服务中心的核算人员由于地域的限制和效率的要求,与业务人员难以直接的沟通,同时对各公司的具体业务也就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共享服务中心建立标准的业务流程。

所谓标准业务流程,就是对所有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梳理研究,并进行相应的流程重组和再造,减少重复和浪费,以简洁高效为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制定细化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并通过标准化的专业文档记载实现流程的固化。

虽然,各企业经营的业务千差万别,但财务核算和处理程序经过经验传承和不断改进和优化,具备标准化的条件,共享服务自身特点就已经决定纳入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是可标准化的业务。只有标准化操作,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由于标准化业务更加重视操作技能和处理效率,因此对具体操作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要求不高,并且人员的可替代性强,这样就可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和减少人员变动的影响。另外,业务和流程标准化也有利于集团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整合和分析共享,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价值。

(四)技术手段的高度信息化

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包括工作流技术、ERP、电子支付、数据分析和报告工具、供应链管理系统、影像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等,不仅改变了传统手工数据处理方式,而且触发了企业管理模式、信息交流方式、作业流程的变革,为财务共享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财务共享中心很好地整合了这些信息技术,而在整个信息化平台中,ERP、影像管理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和银企直联等系统及技术是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贡献尤为突出。传统财务核算和管理虽然从手工已经逐步发展到用财务核算和管理软件来处理,但总体上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信息系统要求不高,受企业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对企业信息化依赖程度也各不相同,一些超大规模的企业集团不断应用和上线各种管理软件,信息化程度较高,正是借助于这些高度电子化和网络化手段,这些公司逐步发展或率先引入的财务共享服务,这说明财务共享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高度依赖,同时也是获得共享服务收益的必要投入。

(五)业务处理的高效化

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在各地分、子公司都设有财务部门和配备财务人员,由于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要求和业务处理流程等各不相同,同时受业务量规模大小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影响,各企业业务处理效率差异较大,但总体效率不高。

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各企业可以将集中处理的业务都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又可以每个业务处理人员只负责具体某一项或几个环节的账务处理,操作简单,熟练程度高,业务处理能力和速度远非分散处理可比,如此既可以消除重复的业务处理岗位,又可大大减少业务处理人员的数量,再加上业务处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简单化,缩短了具体作业处理的时间,财务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和各行业竞争激烈的经济大背景下,业务集中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财务共享服务的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六)内部服务外部化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不像传统财务一样作为公司内部的一个管理部门,而纯粹是一个对企业内外提供账务处理、资金支付、费用报销等共享服务的组织,其经营准则是独立核算、服务客户,以客户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无论是内部客户还是外部客户,通过事先签订服务协议结算或收取费用,其目的是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取得经营成功。

由主持的“来自服务共享中的成本节约”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独立运营的职能机构,并对内和对外提供服务的共享中心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否则就会失去竞争力,他们既要接受内部客户的选择,因为内部客户有权根据服务的种类、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决定选择服务提供商以及愿意支付的价格,又要面临外部同行的挑战,如同其他外部经营者一样,比质量、比服务,还要比价格,从而不断推动共享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向客户提供财务服务获取相应报酬,其利润主要来自于三个领域:(1)与人员有关的利润,来自于职员总数的减少及其他中间操作成本的降低;(2)与流程有关的利润,来自于规模经济、降低流程开支以及实施最好的开发方案;(3)与技术有关的利润,来自于操作成本的降低、全球范围的技术安排以及更好、更快地存取数据。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共享中心规模将会越来越大,财务共享服务的内容也会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扩展。现在,共享服务几乎已成为大型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一种自然选择和必然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需要建立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或借鉴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因此进行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应用研究,既具有财务管理新方法、新理论的探索意义,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作者为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高级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Barbara Quinn,Robert Cooke,Andrew kris.郭蓓,译.公司的金矿――共享服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比利时]安德鲁・克里斯(Andrew Kris),马丁・费伊(Martin Fahy).服务共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虎.论会计信息化与网上报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4] 联合国贸发会议.冼国明,译.世界投资报告――2009跨国公司和研发国际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5] 陈虎,董皓.财务共享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 安永咨询.中国共享中心研究[EB/OL].[2011-04-16].http://tech. .cn/it/2011-04-16/16485414015.shtml.

篇2

随着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出台,管理会计的改革不断深入,在企业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同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企业的组织变革,促使会计工作从分散式的独立核算模式向集中式的财务共享模式转变,对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对管理会计改革的推进有着重要作用。

一、财务共享模式内涵

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企业财务流程处理的基础,把组织结构的合理配置、相应流程的规范、提高流程效率、减少运营成本的支出以及创造价值作为最终目标,站在市场视角上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模式。

二、建设过程

财务共享服务要想顺利发挥作用通常要经历以下组建过程: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先期评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虽然能够为企业集团带来大量优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集团。因为要使其有效运行必需拥有强大的信息系统、良好的管理模式和高质量的员工素质作为技术支撑。此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涉及到先前的管控模式、职责分工、财务流程、作业方式的一系列转变和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决定是否采用该模式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状况,谨慎思考,进行先期评估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充分了解自身条件,?楣菇ü蚕矸?务中心打下基础。

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设计规划。作为建设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关键,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确定怎样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并涉及到以下具体步骤:首先,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共享服务中心的地址;其次,确定共享服务中心的规模;最后,就建设项目进行投资收益分析,制定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规划。

3.建设实施。通过上面的步骤,项目团队需要按照之前的工作成果和要求,具体进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具体包括: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流程及架构,制定详细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实施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做好过渡期的相关工作及人员转移。

4.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在完成了工作转移以后,就要正式进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阶段。此时,管理团队应认真执行之前的业务流程服务等级协议,保证服务中心运营稳定。

三、建设中面对的问题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有很多益处。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

1.系统安全性问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涉及到信息系统的建设,必然会产生数据的频繁交互传输,内容中不免涉及到公司的一些机密信息,而且,由于数据集中化处理,信息处理量必然激增,由于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黑客及病毒入侵风险不可避免,一旦信息系统遭受破坏,将会给企业集团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财务人员职能转变困难。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改进。其中必然包括财务部门职能变革,也将会涉及到财务人员的再分工,即财务人员转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重新熟悉业务流程,接受新的系统,难免会产生不适应,从而影响操作的稳定性。此外,财务共享模式也将使财务从简单的会计核算向以业务运营管控和价值链创造的方向发展。财务人员在职能转变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能适应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这些都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面临的问题。

3.信息系统维护成本极大提高。为了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稳定运行,需要指派专人负责设计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管理模式及提升信息系统管理功能,而这些方面都会产生大量的花费,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负担。这些巨额成本投入一旦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解决建议

面临上述困难,企业要想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1.推进系统安全性建设,严格控制访问权限的管理。财务共享通过标准化处理提高流程运行效率,最终为企业创造利益价值。所以要想该模式的有效发展,就必须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那么,就要对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确定。在共享财务服务中心中,许多内部数据可以共享,但对于内部的一些机密数据,在共享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被窃取和篡改的可能,对于这些数据,就需要设置访问权限,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加强对数据使用者的管理,尽量避免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数据的泄露和相关操作不当的风险。

2.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在共享服务中心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人员职能的更新,此时,就必须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尽快适应新的系统,提高运行效率。而且,在共享服务中心后续运行阶段,有必要对员工进行持续指导,以维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网络技术 财务管理 发展

一、网络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财务信息采集方式的改变。空间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财会信息采集突破空间限制,从传统单一点的采集转变为广域的网络模式,可以将不同地域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集中,实现跨地区、跨国家的财务集中管理。

(2)财会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显著提高。实时高效准确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的优点,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空间、不同维度的财会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传递,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准确、有效,企业集团、部门和其他财会信息利用者能及时准确了解经营结果,分析利弊原因,做出正确决策。

(3)财会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案规划、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等决策都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数据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实时性要求高,传统的手工、单机业务模式很难实现大规模数据、经济模型的建立、计算、演示分析等功能,网络技术与财务专用软件等的结合应用将使财会信息的采集由事后逐步深入到事前,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充分提升财会信息的有效利用率,提升财务管理的事前分析预测、规划控制能力。

(4)提高财会信息的综合利用率。企业通过网络技术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将财会信息与企业经营、物流、人力、市场等信息融为一体,为企业管理者全方位分析企业状况提供更全面信息,克服传统会计模式下企业各类信息各自成块,分享困难的弊病。

(5)财务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网络模式下的财务核算大部分自动计算形成,常用报表、摘要等采用公共字典形式储存,将简化财务流程,减少大量的重复劳动与简单劳动,节约资源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二、网络化模式下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会信息的分析深加工有待深入

(1)目前国内的财务软件设计原理基本仿照手工核算的原理,财务软件还只是做了简单的统计工作,计算机大样本数据分析、趋势分析预测等功能尚未完全开发利用。

(2)财会信息的共享利用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会信息在本单位大部分还是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网络化功能发挥并不充分,财务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分离、脱节,信息不能共享,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综合全面分析企业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科学决策。

(3)财会信息与信息原点的联系需进一步加强。基于财务管理系统是依据手工模式原理设计,大部分信息只注重金额且限于企业财务部门内部,缺乏与收入、成本费用发生原点的联系,不利于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也缺乏与税务、工商、纪检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联系,不利于网络化功能的充分利用

(4)财会信息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环境下财会信息主要存储在电子存储介质上,更容易被盗用、删除、篡改,以达到非法目的,因而数据的完整安全保存更显得至关重要。

三、网络化环境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需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财会信息数据库,构建企业内部共享信息的平台

(1)利用网络化技术,将与本企业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周期、行业发展情况、行业周期情况、行业上游状况、市场分布、市场份额及同行业内一流企业的各项财会信息指标(或业内公认的标准值)等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本企业的财会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更新,加工整理,将其设计为适合本企业的内部管理数据库,建立经济模型,进行财会信息的深加工利用。

(2)利用信息共享系统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企业具备风险自动预警机制,能对事件的发展状态、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监测,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二)利用网络化技术加强财务信息与原点信息间联系

内部横向建立各部门共享的信息平台,纵向建立与生产经营一线直接关联的信息平台,使财务与业务有机融合,实现生产经营、业务与财务信息的一体化,信息共享,实现原点控制,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外部建立与银行、工商、税务、监督检查等机构的信息联系,有助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办公,网络监督检查,节约人工成本。

(三)建立财会信息的安全保障机制

采用高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整个网络体系运转正常,防止非法侵入。在一定情况下,技术风险是可以提前预测和避免的,技术上的风险会不断降低,技术上的漏洞也会不断减少。建立符合网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确保企业健康有序运行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应根据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找准内控要点,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三点思考

(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日益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软件的深度融合将不断加强,网络化环境下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篇4

关键词:云会计 会计控制 云计算 会计信息

随着风起“云”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概念被市场反复炒作,炙手可热,在管理信息化爆炸的今天,云计算迅速蔓延至各个行业,作为市场经济中主要角色的财务管理也被“云会计”。一时间,“云会计”一词频频出现在业内媒体报端,屡屡刷爆企业CFO和职业经理人的眼球。

作为轰轰烈烈来袭的云会计到底是什么?云会计究竟会给当代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什么?

“云会计”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软件服务商向用户企业提供的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决策的虚拟会计系统,也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构建的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用户企业取得软件供应商在互联网所提供的软件使用权,并以此软件来满足自身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等财务管理的需求,并依据相关计费标准支付使用费用。企业在互联网云会计系统使用所形成的会计数据等信息也将存储云端,并根据相应的授权进行查阅和使用。

云会计作为业内新兴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纵观历史,几乎所有的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必定有其独特的优势,云会计作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端模式,也必定有其存在独特优势之处。

第一、 会计信息化成本低廉,顺应企业管理低成本的要求。

在现有的会计管理系统中,几乎所有会计信息等会计资料都是存储于纸质媒介,比如会计凭证、账簿和各类会计报告,这样几年下来海量的财务档案堆积成山,企业不得不专门成立和场所来管理这些财务档案,这些财务档案查阅、调取以及引用都相当麻烦,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企业为此也支付太多的管理成本;使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用户,更需要投入更多成本建设财务软件和硬件,软件投入不但价格高昂,还需设专人维护,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性也是频招挑战,单个企业使用较为方便,集团企业使用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而在云会计模式下,企业用户只需跟软件提供商签订使用协议并按一定标准付费,即可获得足够的存储空间,企业将海量的会计资料信息存放在私有云或公有云的云端,软件的功能亦可满足当代企业会计管理的全部要求,亦有专业的人士进行维护,运行和维护成本将会大大降低。

可见,云会计给当代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较为低廉的管理成本。

第二、 促使会计信息资源共享,适应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国际资本市场并购狂潮到来,一些实力派企业开始跨地域、跨国界进行扩张,企业集团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展开,分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快速扩张使企业规模成倍扩大,也给集团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兼并扩张以期产生财务协同、经营协同效应,提升企业整合能力、抗风险能力,但是传统的财务管理很难将这些分布如此分散的企业有效管控起来。而云会计的兴起和发展,适应了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趋势要求,给集团企业财务管控搭建堪称完美的财务管理平台。如世界500强排名169位的中国五矿集团,旗下分子公司近千家,遍布海内外,如何将如此众多的分子公司财务进行统一管理,形成集团强悍的战斗力,这是需要五矿集团高层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在各自为战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中很难完成,而云会计给五矿集团总会计师沈翎一个很好地解决方案。云会计将会计共享管理模式、移动互联网、云数据等云计算技术有效融合,实现会计信息共享,建立集中统一高效企业集团云会计中心。支持集团企业遍布全球的分子公司多终端接入模式,最终实现会计核算、会计控制、资金控制以及会计决策等功能在集团云会计中心运用。

云会计实现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和云计算技术有效融合并为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堪称完美的管理途径。

第三、 强化企业会计管控能力,促使会计控制从“事后”走向“事前”。

由于云会计软件提供商支持多终端接入模式,企业比较分散的业务支点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云会计中心系统进行账务处理,原本需要很长时间传递的纸质单据由于云会计的启用就已经不需要了,由于经济业务及时处理,企业CFO对于预算执行的情况清晰明了,从而使财务管理者更准确的进行会计控制和财务决策。云会计系统提供及时便捷的会计处理模式,及时给财务管理者提供预算控制情况和预警信息,使财务不再是一个信息孤岛,促使会计的模式发生根本变化,逐步变为管理会计的只能,而不是停留在事后算账报账,也不是在会计报告出来之后再去作经营分析,再去采取措施,会计管理从“事后”走向“事前”。在云会计管理模式下,CFO也不再是经营分析会议上的“事后诸葛亮”,管理措施也不再是“马后炮”。

云会计的兴起和发展,确实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诸多便捷和显著的效益,但同时云会计亦给企业管理带来较高的风险。

第一、 会计信息虚拟化,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难以控制。

云会计是构建于互联网的会计服务系统,海量的会计信息资源均存放于“飘忽不定”的云端,而不是存放于有形的“会计档案室”,在黑客、竞争对手的攻击下,云端的会计信息资源存在被窃取的重大风险。如果存放云端的私有云或者公共云被攻击而泄露,被不法利用,那么对企业的损害将会是致命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由于云会计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云会计系统也存在病毒侵入的危险,一旦被入侵造成云会计系统瘫痪,这也会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此,云会计也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第二、 云会计将使企业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可能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篇5

    究竟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何在,如何从电算化向信息化转变,财务职能又将如何随之转变,转变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会计工作者又将如何应对呢?

    一、为何要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

    (一)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可以说是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人工会计的模拟系统。尽管通过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去。财务软件的功能仅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计算工作,解决了企业一个部门的某个问题。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二)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必要性

    现今,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互通,致使财务软件只有财务部门在使用,与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地连接。财务人员录入的数据,基本上只是单纯地为了记账,完成事后对业务的反映工作。会计电算化实施中还存在另一大问题就是与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隔离。其实,以上两个问题都反映了现有的财务部门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管理者关心的财务信息。可见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是我国企业目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之一。E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对各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加严峻。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也会随之加剧,中小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如果我们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那样也就无法与国际接轨,更无法与强敌竞争了。

    二、如何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的我国企业存在着财务管理思想、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使得财务与业务不协同,没有实时动态的财务信息支持管理和决策,导致财务风险增加,资金回笼困难,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被吞蚀,资金越来越紧张……这些情况正是国内大多数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很多企业都明白会计电算化必须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道理,但是却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的灵魂,他的决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如果企业的领导能意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那么这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必然会加快,反之这个企业的会计系统水平便只能停留在电算化的阶段。 (二)硬件设施的准备。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平台,由于实现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时候计算机硬件系统是已经准备好的了。而在软件系统的选择上企业会有两个选择:一是自行开发;二是外购。两个选择都各有利弊,如何规避风险、作出最有利于企业的选择,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软件设施的建设。软件设施建设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职能的转变。会计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账务工作中摆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分析和利用、预测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这也是未来会计的主要责任。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尽快适应这一角色转换。

    2.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的其他业务系统相连,使信息可以共享,加快数据的交流与分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强化资金管理与财务管理等至关重要的目标。

    3.与企业外部的往来单位建立联系,飞快地获取企业外部数据。

    (四)斯达成功实例

    黑龙江期达造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达)实现管理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企业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后实现效益增长的证明。

    斯达是以黑龙江造纸厂为基础,在1997年4月组建的多元化合资企业。总资产5.3亿人民币,员工2300人,纸浆生产能力8万吨,是全国轻工百强企业。斯达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化为手段,把握“两个市场(采购、销售)、一个源泉(生产)”,以旬成本信息化为核心,进行两级控制,两级制约,促进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事后管理向超前控制的转变,不断追求高效益。2001年1-4月份,也就是斯达实现管理信息化,特别是成本管理信息化,公司销售收入8287万元,比同期增长8.5%,实现利润1410万元,比同期增加1.9%。

    尽管斯达属于国内大型合资企业,但是斯达模式的成功足以说明管理信息化及会计信息化可以真正解决管理者与生产者、销售者信息的不对称,帮助企业实现经管的全透明运行,并给企业带来利润和效益的增长。

    三、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财务;控制模式

Petroleum Enterpris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financial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odel

Hao Yanmei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oil companies use to capital allocation reunification unified settlement, carrying out overall budget to the unified budget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 a sou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entralized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ode.

Key words: petroleum enterprise, finance, control mode

一、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其对于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要求的概述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资本需求量大、关联产业多、产业链长度长以及跨国性汇率结算等问题,其突出的表现为石油生产企业所在的行业多涉及到基础工程的建设,石油链条的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地区分布比较分散,石油生产交换中的原材料、初级品和最终产品的地理区域跨度非常大,这些都对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其财务管理问题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形势客观上要求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趋势和模式向着集中化管理的去想迈进,对于像石油企业这样的大型综合化集团公司来说其实行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控制模式可以做到对资金划拨和使用的统一安排,可以对产业链条上的资金做好全面的预算和战略统筹,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对财务信息的实时化管理和共享。

二、目前石油企业财务集中管理和控制模式进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石油企业对于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的关注思考和实施主要源于对居高不下的石油产品生产成本的思考,尤其是相对短缺的资金链条和较低的资金资本使用效益等都推动着石油企业尝试和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和实施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和做法。由于起步较晚加上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中由于缺乏对于资金使用的整个产业链条角度和视角的思考,使得资金使用中缺乏有效的集中划拨集中掌控和集中管理的机制。石油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产业链条和利益相关主体较多,对于资金的需求必须有个轻重缓急之分,而目前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明显地缺乏对于这种状况和状态的判断识别机制,使得资金使用的战略意图不明显,并且有时候甚至战略实施急需的资金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第二,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中由于缺乏对于全面预算对于财务管理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使得对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预算缺乏全面覆盖性和统一预算的力度。石油企业的高度资本密集型特点决定了其对于资金使用的高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紧缩货币政策之下,石油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对于资金缺乏全面的统一预算和安排给石油企业的资金使用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第三,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中由于缺乏对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和应用模式创新的有效探索,使得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信息的集成和综合处理的程度较低。目前石油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中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特别是无线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使得其信息管理的成本较高,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以及信息的综合使用和处理程度不高,成为了石油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发展瓶颈之一。

三、新形势下石油企业财务集中管理和控制模式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其对于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的依赖度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石油企业在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中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财务管理的知识和原理以及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石油行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先进经验,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石油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石油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实施和应用中应该由石油企业一个总体财务管理机构进行在全产业链条内的资金统一划拨和使用,以提高资金使用回收统一安排的效率和效益。石油企业内部统一的资金使用和划拨可以通过资金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结算和统一借贷等手段,达到控制债务规模、合理安排债务结构、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融资成本、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

第二,石油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实施和应用中应该加强和提高资金资本使用范围和应用领域的全面预算比例和程度,将全面预算形成机制贯穿于其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全面预算控制体系,是大型石油企业实施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关键环节。预算管理与监控己成为现代企业财会计与审计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依托网络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规划,保障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动态、全面的控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控职能。

第三,石油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实施和应用中应该加强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理念在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规划中的应用方式和模式创新,提高分布式财务信息的集成管理和全面综合化处理能力。石油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的一大挑战在于其分散的信息资源布局,使得依靠传统手段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的难度和成本都相对增加,而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可以低成本、实时化、高综合利用程度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最优方案。

四、总结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客观上要求企业开展和实施集中式的财务管理和控制模式,为此本文分析了目前石油企业在这一问题和做法上的存在的问题,即主要表现为资金使用中的分散和各自为政的局面、资金预算中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以及财务信息系统的不畅通等,最后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东生,马淑云. 浅析我国石油企业财务集中管理与控制的新模式[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 (01) .

篇7

关键词:多元化投资;相关性;企业核心竞争力

1多元化投资战略应用现状

风险与收益的选择是多元化投资的核心问题。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认为,若干种证券组成的投资组合,其收益是这些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数,但是其风险不是这些证券风险的加权平均风险,投资组合能降低风险。表面上这只是“证券”投资理论。但如果我们把这里的证券看成是资产的代名词,它就可以是任何产生现金流的东西,例如一项生产性实物资产或者是一个企业。这样看来,如果上面的论断是成立的话,多元化投资战略便是一个理想的战略,但实践中真的如此么?

IBM从一家大型机等计算机硬件厂商成功转型为集硬件、软件、服务三架马车于一体的IT霸主有力的佐证了“多元化投资战略”的有效性。但是,实达集团兵败PC,联想集团在互联网领域大撤退,却又从反面对“多元化投资战略”的有效性提出了置疑。

实践的矛盾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将马克维茨投资理论中的“证券”简单的替换成任意的“资产”。但是中国的许多企业却并不这么认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成为他们多元化经营的最好理由。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多元化投资战略做一下分析,好让中国企业看清,我们是不是已经到了需要普遍多元化的地步,多元化是不是真的可以分散风险呢?

2多元化投资的特点及分析

企业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不只生产或提供某种类的产品或服务。一般而言,只要一个企业的经营领域能够覆盖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同质的产品和市场,即可视为多元化经营企业。与多元化经营相对的概念是专业化经营。关于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的讨论已旷日持久,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此我们有必要分别对他们的利弊进行分析。

2.1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利弊分析

(1)多元化的优点。

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正如产品发展周期所分析的那样:每一产业都有一个由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生命周期。如果企业过于依赖某单一产品,企业就要面对较高的经营风险,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企业及时的转向,取得一定程度的风险互补。

同时,多元化可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多元化发展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联合方式展开的,它能够使企业在某一行业发展的初期,就占得先机,获得超额利润。

(2)多元化的缺点。

若企业盲目搞不相关多元化,则可能丧失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非但起不到风险分散化的作用,反而会增大风险。这也是证券投资分散化选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的最大的不同。

此外,过多的多元化经营,使企业的决策者进入一个陌生的新领域,隔行如隔山,由于对新产业不熟悉,在业务方向的把握上,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上常常难以达到准确。

2.2专业化经营战略的利弊分析

(1)专业化的优点。

专业化,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心无旁鹜地专注于单一业务,资源的集中意味着企业在特定的市场上优势的集中,有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强化、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任何一个企业孜孜以求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集中有限的火力,专攻一点,使规模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

显然,专业化企业易于管理。由于企业的各个相关部分相互联系,用户相对集中。

(2)专业化的缺点。

企业风险大,一旦该行业出现动荡,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特定产业与市场的容量有限,本行业的发展若已经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则发展前景会受阻,企业的发展也将随之陷入不良的境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多元化与专业化各有利弊。但是同样搞多元化,为什么有的企业增加了股东财富,而有的却摧毁了股东的价值呢?事实上,企业多元化投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很多。尤其是,任何一个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失败,而成功却需要具备多种条件。

任何一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多元化投资失败,并不是说多元化投资无章可循。如果我们找到我国企业多元化的盲点,抓住多元化投资成败的关键,选择好多元化投资的模式和程度,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多元化投资成败的规律。

3中国企业多元化投资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各个产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我们的经营者普遍存在着的浮躁心理。不少企业,在不具备多元化投资实力的情况下,就昂首挺胸地进入了,结果是企业力不从心,刚刚并购后就重新剥离资产。可见很多的企业本身只是一个鸡蛋,如果要硬分的话,只能是将仅有的一个鸡蛋打破。

目光短浅也是我们企业常犯的一个毛病。这些企业把多元化看称是一种新潮流,认为只有搞多元化,企业才能做大作强。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把我们的企业的发展方向锁定在狭窄的发展道路上,限制了企业的成长途径的选择。其实,企业发展的途径很多,比如企业内部的有价值的创新,健全的内部管理控制等等。

正是由于以上浮躁和狭隘心理的存在,我国许多企业在走多元化之路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个怪圈。

4多元化投资成败的关键

既然多元化战略本身并无优劣之分。那其成败的关键在于什么呢?笼统地说,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所具备的内部条件是否符合多元化经营的要求决定着多元化对企业是“馅饼”还是“陷阱”。那么,影响多元化经营成败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呢?

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是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方面。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只有选择了适当的产品方向以及相应的良好竞争的环境,企业的多元化成功才可能变得顺理成章。

抛开多元化投资的外壳,就多元化战略本身,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多元化的相关性。而相关性又可以分有形关联和无形关联。有形关联是建立在共同的市场、渠道、生产、技术、采购、信息、人才等方面,相关业务之间的价值活动能够共享。无形关联则指建立在管理、品牌、商誉等方面的共享。实践表明,当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建立有形关联时,其多元化的成功机会较大些。有形关联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扩展到新领域,实现资源转移和共享。因此,企业多元化经营应以新的行业或产品能否使自己充分发挥并增强优势为标准。同时,无形关联也不能忽视。有的专家甚至说:多元化胜在管理,其成功重要的一点,在于找到适合管理新的业务领域的管理团队。

无论企业的战略如何,都必须涉及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国外成功的企业,大多数只投资一个行业,在这行业里逐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再以此为基础逐步考虑多元化经营。稳定而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和生存基础。所以,企业在经营领域的选择上,应首先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再以此为基础,考虑多元化经营。科学的多元化思路是在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2-3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实力的项目,形成对主业的强大支持,主业与多元化经营协调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5我国企业多元化投资的方向

在中国的现阶段,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相关多元化是优于非相关多元化的,这一结论得到了我国学者实证研究的印证。比如,张卫国、袁芳、陈宇(2002)选取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72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企业的经济绩效普遍好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雷良海(2003)选取44家上市集团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多元化经营与偿债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关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比非相关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强,实施高度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的负债水平要显著高于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

同时,我国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并不是无限度的。国外有谚“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圣人,比人多跑两步的是疯子”;国内有谚“欲速则小达”,“贪多嚼不烂”——这些都是在讲“度”的。麦肯锡两位资深顾问NELLW.C.HARPER和SPATRICKVIGUERI在一次实证研究中,选取了标准普尔成分股的412家公司,并且根据业务收入来源,将他们划分为三组:专业化(单一业务部门的营收≥总收入的67%);适度多元化(两个业务部门的营收相加≥67%);多元化(任何两部门收入之和<67%)。基于这些公司1980-2000年度的财务报告,他们发现,适度多元化公司以13%领先于其他两类企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发现,这些企业的“三年平均业绩”,适度多元化的企业有4/5的时间超过其他两类企业。所以,在我国,正处于多元化以及过分专业化的企业,都可以尝试从适度多元化的战略中受益。

6结语

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核心,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对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分析了中国多元化投资的盲目性,并提出投资项目的相关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多元化程度的把握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成败的关键。

当然,本文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侧重于理论上的阐述,并没有进行充分的经验验证。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应该通过实地研究的方法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本文的结论在中国的环境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威廉F.夏普〔美〕著,胡坚译.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M].大连: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8

一、地方金融管理基本情况

1、地方金融管理范畴

地方金融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并主要为当地居民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地方金融管理对象看,包括以下三类机构。

(1)地方正规金融机构。此机构是指依法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非中央管理金融企业,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该类机构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相对健全的监管制度。

(2)地方准金融机构。此机构是指经营业务具有金融性质,但不受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直接监管。近年来,为弥补“三农”、中小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国家降低了地方准金融机构的设立门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具有准金融性质的机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目前,该类机构一般由地方政府负责监管。

(3)其他地方性机构。此机构是指以合作制形式存在,主要为合作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如在民政或扶贫办登记注册的农民资金合作社或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社。该类机构通常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业务发展上也欠规范。

2、地方金融管理特点

随着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目前“一行三会”和全国性金融机构均已实现垂直管理的格局下,地方政府参与金融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归纳来看,地方金融管理呈现以下特点。

(1)管理主体上。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信用联社、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由“一行三会”按照分业监管的原则实施管理。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则以出资人身份,通过选派、任免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并负责管理地方金融机构财务;小额贷款公司由省金融办负责机构准入和市场退出,有关重大事项和高管层任职资格也由金融办审核;担保公司的审批和日常监管由省经信委负责;典当行则归口省商务厅管理,并由商务厅对其进行年审评级。

(2)管理手段上。一是根据法律规章对地方金融直接进行监督管理,如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的管理。二是通过财政部门,以出资人身份委派高管人员积极参与到地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事务中。三是充分利用其行政管理职能,如出台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等,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四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如为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地方政府在资金组织、优质项目推荐和对外宣传等方面积极进行政策扶持。

(3)管理方法上。地方政府以整治信用环境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辖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湖南省政府一直以来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近十年努力,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政府主导、人行协调推动、部门参与的创建模式。

3、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1)职责重叠,易形成工作推诿。如部分地区明确规定金融办负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与变更审批及监管工作,但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审批和日常监管仍由经信委负责。由于职责存在重叠,在以后工作中易形成工作推诿。

(2)制度缺陷,准金融机构管理不到位。目前,对准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典当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法规,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造成准金融机构运作比较混乱,一些准金融机构偏离主业,进行高息借贷、变相融资。

(3)条块分割,部门沟通协作不充分。如各地虽已建立金融稳定联席会议,但联席会基本没有召开过,难以发挥其实际作用。“一行三局”虽也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但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很难保证。

二、目前地方金融管理模式及利弊分析

1、地方金融管理模式

篇9

关键词:ERP系统;内部控制;应用

实行内部控制制度是促进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资源消耗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就必须要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和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运用ERP系统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促进作用。企业在采用ERP系统过程中必须要权衡利弊得失,根据企业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对ERP系统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规范管理和健康成长。

一、ERP系统和内部控制

(一)ERP系统

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指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为管理者提供一个现代化的管理平台。ERP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的管理方式,将物资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集成一体化,设计成企业管理软件。也就是说ERP系统通过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与企业资源管理相结合,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等,降低资源使用成本。ERP系统的核心就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调配,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正确的反应,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保证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防止企业内部发生欺诈、舞弊行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它是在将企业经济业务和企业各个部门及岗位相结合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基础上建立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进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它是应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它必须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完善。最开始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所以控制主要侧重于分管钱物、严格手续、严厉复核等方面。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企业规模不断增大,经济业务种类不断增多,所处经济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控制才逐步发展成现如今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大要素组成。控制环境是指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等,塑造一种企业文化,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风险评估就是指分析和辨认实现企业目标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因为每个企业进行经营都会面临来自企业内外部的风险,这些风险必须要加以评估;企业管理层分析和辨认处风险,就必须要发出指令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控制活动就是确保管理层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信息与沟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有信息必须上下沟通顺畅,使得所有员工可以从管理层处清楚地获知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信息,而且必须有向管理层或上级部门传达信息的方法;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监控。

二、ERP系统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ERP系统对原先的手工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在实施ERP系统之前,企业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的业务系统,一般都是围绕着某一业务类型或职能部门进行的,例如:销售系统、采购系统、生产系统、融资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都不是基于跨部门或跨业务的流程来设计的。而ERP系统实施以后,实现了从采购到付款、从收到订单到发出商品等业务的集成,实现了跨部门、跨业务的处理。ERP系统集合企业内部所有资源并进行合理有效权衡和控制,以达到企业资源最大使用效益,并将所有业务进行联机和实时处理,从而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内部控制制度发展到现如今,其控制功能也越来越强。它从简单的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可靠,直到现在能针对整个经济形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把握。这一切的实现,必须要有精确地控制手段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来支撑。将ERP系统引入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发展中的创新,ERP系统引入内部控制制度后给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带来崭新的方法。ERP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集中性处理,使得内部控制可以程序化,这扩大了内部控制的控制范围。

三、ERP系统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ERP系统是一个信息高度集中的管理系统。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利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集成企业资源,为企业进行决策、计划、业绩评价等提供全面、整合和动态的管理平台。ERP系统打破了传统的业务处理模式,集成新的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ERP系统对内部控制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手段的更新

由此,内部控制的手段也要随着管理技术和工具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首先,要根据内部控制的内容对控制方法进行分解,也就是说分解成可以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执行的方法,并制定标准的制度规范,以便于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内部控制。其次,要利用ERP系统的实时控制技术对各个业务循环进行实时化管理控制。再次,将先进且精细的管理控制方法实用化,以便将这些先进方法应用到各个业务关键控制环节,通过内部控制手段使得管理增值。最后,ERP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集成化,所以要对各种内部控制方法进行集成化改进,以便于ERP系统下内部控制的进行。

(二)会计内部控制要素发生变化

传统会计内部控制是根据内部牵制原理,通过设置不相容岗位,账目核对等方法,达到查错防弊的目的。ERP系统是将人、财、物等进行整合优化的集成化管理系统。首先,我们要转变传统内部控制理念,ERP系统内部控制是按照事先设定的控制参数和程序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自动监控。其次,过去的会计控制主要是事后反应,导致会计内部控制职能比较难发挥。ERP系统下的会计控制则是实时控制,而且在ERP系统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层次减少,领导不再是等级上的上层,而成为内部控制行动的核心。当前是信息技术时代,它要求领导必须能协调企业各层次员工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潜能,提高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在此时的内部控制不再是过多的对于权力额需要,而是为了会计信息科学性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内部控制视角多维化

ERP系统下的内部控制是基于企业经营环境、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等的实时动态控制系统。这种内部控制模型需要对企业每项业务流程充分挖掘进行实时控制的可能性。ERP系统高度集成、实时控制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特点对内部控制的要求,应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分为人文控制、信息系统控制和业务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冲击,形成动态的三维立体内部控制。这与传统二维控制模型不同。

(四)优化企业内部控制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信息流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数据信息的商业价值,将数据作为企业的资产以及战略资源。数据资源的合理化应用,能够释放更多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创新。企业管理依托大数据,建立资源共享的互联网模式,能够解决数据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数据价值转换。

一、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征

(一)加快企业和外界的信息互动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信息来源较为广泛,信息互动较为便捷。部分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大数据时代变化,通过构建信息平台的方式,实现和外界的实时对话。比如,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企业微信公共平台,增强和外界的信息互动。

(二)数据成为企业发展战略资源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资源发生变化,除了原始资源外,数据信息也成为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当今时代,信息爆发,每分钟都在产生海量数据。对于企业来说,大数据能够帮助其更好的了解世界,精准预测和定位市场,成为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譬如:某企业利用发数据分析,预测汽车产品购买人群。采用了IBM大数据处理方案,使得目标客户群的响应率得到15%左右的提升,客户忠诚度有了7%的提升。由此可见,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需求分析,能够精准客户目标,提高营销服务的效果。

(三)风险防范能力增强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大风险环境下,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因素分析,能够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精准找出威胁企业稳定发展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风险防范,有着积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数据安全风险能够有效规避,但具体应用时,若信息泄露或者遗失,尤其是会计信息,会使得企业陷入危机,比如乐视企业的危机,正是由于内部信息泄露,进而引发的企业危机。

二、企业管理依托大数据的利弊分析

依托大数据,开展企业管理,有着以下利弊:1)利。利用管理数据资源池,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减少数据调研的时间,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通过数据深度分析,预测市场变化以及竞争对手,制定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推动企业持续化发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工具,进行海量数据分析,掌握数据内在联系,挖掘其价值,能够预测供应链运行情况,制定供应策略,进而达到供应链要求。2)弊。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安全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内容。从实际情况来说,数据信息违规采集和使用等情况时有发生,数据转移安全风险较大,私密数据泄露以及敏感信息窃取等问题,阻碍着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不过从本质来说,管理大数据作为知识型数据,利用挖掘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剥离,不涉及企业隐私。即使是进行数据交互,通过物理隔离,也能够确保自由数据和客户数据的安全。总的来说,大数据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利大于弊。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管理策略

(一)提升数据与分析能力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若想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需要提升数据预测和分析能力。大数据时代下,非结构数据较多,普通数据库难以有效处理TB及以上的数据。基于此,要升级数据存储系统。若条件允许,可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信息系统,实现对ZB级及以上的数据全面分析,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云计算的应用,能够对各类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提高企业数据分析能力,是当前企业数据分析较好的选择[1]。

(二)做好数据信息安全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安全尤为重要,尤其是会计信息。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存亡,因此必须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对于此问题,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选择服务商。目前,企业可选择的云计算服务商较多。在选择时要做好对比分析,明确其服务水平和信誉情况,保证服务质量。2)建立具有风险隔离功能的系统,做好信息安全防护,谨防数据信息被窃取或者篡改。3)做好信息加密,若要共享数据信息资源,必须获得许可[2]。

(三)做好人才培养

依托大数据,有效开展企业管理,要保证技术得以有效运用。基于此,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结合业务实际,进行人才培养。以会计人员培养为例,使其能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方法,从繁琐的数据中,提取具有应用价值的信息,帮助企业制定管理决策。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可通过员工外派或者专家授课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人才的质量,要注重新进人才的培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员工晋升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

从可应用领域来说,大数据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生产运作、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等。从当前企业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实际来说,主要应用于财务管理,使得大数据的应用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基于此,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作用。对于信息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顾虑问题,要做好问题改进,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发挥外界资源优势,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研发管理大数据系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有了新的变化,加快企业和外界的信息互动、数据成为企业发展战略资源、风险防范能力增强。不过依托大数据的企业管理,有利有弊,需要企业做好完善工作,针对现存的问题,做好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