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司管理制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公司管理制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公司管理制度的认识

篇1

(吉木萨尔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新疆 吉木萨尔 831700)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工程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优质、安全一直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做好质量监督管理控制工作,质量监督部门就应事无巨细,认真对待,同时坚持创新,探索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方式,以便更好地为民服务。

关键词 建筑工程 质量监督 监督管理 控制要素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工程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优质、安全一直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做好质量监督管理控制工作,质量监督部门就应事无巨细,认真对待,同时坚持创新,探索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方式,以便更好地为民服务。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目前概况

(1)监督管理工作能根据工程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并减少企业问题,填补企业管理上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往往还是采用阶段控制的管理模式,对全过程控制仍然有欠缺。

(2)很多建设单位普遍都是急于建筑工程的开工,而忽视了许多必需的施工准备,从而造成建筑工程出现很多质量问题,没有对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这就直接导致无法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建筑工程质量具有的特征

1.因素多。从筹建开始决策、设计、材料、机械、环境、施工工艺、管理制度以及参建人员素质等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它具有受影响因素多的特点。

2.变动大。建筑质量会随着施工条件的变动而发生较大的变动。各种各样的因素对房屋质量产生影响,这更增加了房屋质量变动的概率,因此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建筑施工的建设环境,进而导致质量波动。

3.影响大。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还影响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有关绿化、环保和噪音等方面的问题。对社会的影响较大。

4.隐蔽性。建设过程中需要很多环节相连接,并产生多种中间产品以及很多的隐蔽工程,使得建筑施工质量也具有隐蔽性。对建筑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时,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以便产生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及时地采取措施给予处理,避免工程竣工后只进行表面性的检查,而内部性的质量问题仍然难以发现,给建筑施工质量造成威胁和安全隐患。

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的要素

1.方法。方法是指技术方案、施工工艺、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法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

2.设备。主要指施工机械设备以及施工机械设备。这一控制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控制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在施工机械和施工机具选用中,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因素,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件能参数。

3.环境。环境因素是指工程技术自然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对环境的控制体现在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以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拟定季节性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免工程质量受到冻害、干裂、冲刷等的危害。同时,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尽可能减少施工所产生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实行文明施工也是环境控制的一个重要控制点。

4.材料。材料是指投入工程建设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及水电暖通设备,是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控制方式主要选择质优价廉、信誉高的生产厂家和供货方;其次是加强对材料检查验收,严把进场关;在此基础上,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优先选择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材料和厂家,落实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推行的建设工业产品准用证制度,并强化对材料质量的跟踪管理,及时防范因材料因素影响工程质量的风险。

5.人。人影响工程质量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工程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培养施工人员树立质量第一、预控为主、为用户服务、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强化人的素质。依靠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加强人员培训和优选工作,通过开展岗位技术练兵以不断强化工程人员的素质。

四、如何对建筑工程各方进行质量监督管理

1.人员方面的监督管理。人的因素贯穿于每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不同环节,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决定性因素。施工人员的管理主要是人员的选择、工种以及这些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等。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人员,这类人员的数量要足够、层次应合理。

此外,要不断激发具体施工人员的质量监督管理积极性。

2.材料方面的监督管理。随时掌握材料造价信息,按照合同和施工进度的要求能及时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严格执行材料试验、检验程序,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把握好原材料的采购关,原材料的运输过程中也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其损坏;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后应对其规格、数量以及型号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必要时进行多次抽样检测。

3.设备方面的监督管理。施工设备管理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组装成部分,机械设备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必须综合考虑施工设计方案、建筑技术和设备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机械类型和性能参数。要根据工程施工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调配施工机械,施工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施工机械设备的及时性能及工作状态是否良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质量事故。要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养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

4.施工方面的监督管理。(1)要实行总包单位对施工安全负全部责任的要求,各个分包单位建立自身的施工安全负责人。(2)施工企业要根据施工不同阶段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其安全措施要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3)在施工现场建立安全管理组织,对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做好建筑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4)在建筑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积极地做好技术质量控制工作,重视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5.验收方面的监督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管理,严把质量关是工程管理的关键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工程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企业要加强质量控制,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质量过硬的建筑产品。

篇2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经济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压力。恶化的经营环境、下滑的利润经济、粗放的的资金管理使企业无法第一时间预感到危机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挖掘潜力,深入分析造成企业资金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政策。加强对企业资金的有效控制,以促进对资金的合理利用。

一、企业资金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资金管理计划不能被有效率的执行下去。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的资金管理平台和资金运作平台,使决策者并不能及时了解到公司的资金运转情况,在一定情况下,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对于资金的预算缺乏足够的认识,制定的计划执行力差,资金在运作和使用过程中太过随意性,造成资金现状和预想严重脱节。往往一遇到突发状况,资金就运转不过来,使资金管理失效,给企业造成危机。在企业资金被占用和企业资金短缺两方面很难调节,中小制造企业资金沉淀严重,周转率过慢资金占用不合理,造成企业信誉下降和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所以低效率的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资金存在问题的一个原因。

(二)财务的资金管理观念淡薄,领导层对于投资决策失误。很多中小制造企业投资决策者往往缺失对产品和资金的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造成投资决策失误。中小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是亲朋好友,其工作能力并不高,管理层进行管理一般也只能依靠亲情加以维护。中小制造企业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时仅凭经营者主观的经验用人情代替制度,没有制度意识,对于资金管理的观念淡薄造成了中小制造企业的资金流通不通畅,没有把有效的资金用到更高效的地方,从而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中小制造企业的经营范围小,财务制度不健全,抵押物小,信誉等级较大企业来说较低,没有雄厚的资金,融资较为困难。因此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说每项投资决策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细细斟酌,根据本企业资金成本进行有效投资。

(三)没有科学论证,只靠主观臆断的风险资金投放。在资金投放使用,由于企业管理者能力问题,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往往对资金投放靠经验进行主观决策。通过对风险的可行性分析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然而对外资产投资相对薄弱,然而中小制造企业的补充资金一般靠借贷来支撑,又想快速扩大公司的规模,导致大量的资金被占用。由于现有的中小制造企业都是大部分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短缺经济下发展起来的,一部分的管理者管理观念陈旧,没有将财务制度制定到公司的整体有效机制中,财务管理者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没有在公司制度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企业结构不完整,管理制度职责不明确,财务审批的随意行的大,造成资金混乱。科学论证,分析可行性的风险投资是企业投资决策者必须要做到的方面。

二、对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应该面向社会招纳贤才,选拔优秀的人才到公司来提高公司的整体素质。公司领导层在做出决策时也应本着更加透明化、公平的原则进行。培养优秀的财务会计,提高财务的个人能力,使其本着对公司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到工作中来。中小制造企业领导层应主动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懂经营,有头脑,综合素质能力强的领导层。从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更新思想改变狭隘的小生产意识。企业内部的员工遵循公司制度,对于公司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尽早提出质疑。企业员工的能力水平、资源配置要逐渐合理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对于企业提高整体化发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制度。从战略高度重视管理体制的建设来利用组织和制度的力量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来提高培养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司在分工协作的原则下,明确员工职责和人员管理岗位,严格依据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树立资金管理理念,及时掌握公司动向,做出相应对策。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对于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的员工工作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

(三)加强资金预算、合理确定筹资方案。做好企业的资金预算,本着节约的原则,确定资金的合理需求,资金的预算、收入、支出、节余等都要在财务资金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保证财务预算合理降低财务的投资风险,选择最佳的投资方式,给企业带来最高成本的风险投资,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形成专业的经营理念,规避多元化的投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树立财务的风险理念。加强资金的预算,合理规划公司的计划,合作确定公司融资方案,对公司整体更好的把握。

结语:

在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管理者的能力水平上,在管理者层面上,因要求其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对于面对危机有果断的判断,迅速做出解决方案。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资金管理观念,提高和培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制定相应的公司制度,严格按照公司的制度做事和按照企业财务审批程序办事。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管理者和财务会计具有高水平的领导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对于市场经济的把控,对融资的决策投放,对经济风险的预算都要求运营者的能力水平要很高。加强对公司内部的管理,建立健全公司的资金管理制度,合理制定融资方案都是对中小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邱国衡.浅析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

[2]王楠.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5(12).

篇3

公司法律文化的层次结构

公司法律文化是指公司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为公司成员共同信仰、共同追求的对法的认知、评价、心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思维模式和制度的总和。公司法律文化包括公司法律意识文化和制度文化二层次。

公司法律意识文化

公司法律意识文化指公司对法律的认识、态度、评价、信仰,以及基于这种信仰而产生的思维模式。因此,公司法律意识文化包含二层,一层是对法律的认识、态度、信仰;二层是基于法的理念认识,以法的理念管理公司,从事经营,即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公司心智模式,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公司商机的捕捉和对战略构想的决策,影响着管理行为的选择。

公司法律意识文化应当包括下列意识或思维模式:

规则意识 法律是行为规则,法律意识文化的规则意识就要求任何行为都应当有一定规则,行为人应当努力去知晓规则,尊重规则,严格遵守规则。公司应当充分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避免管理混乱和经营危险。

公平、平等、公正意识

法律有公平、公正、平等、权利、理性、秩序等价值。价值意识就要求行为人对法的价值尊重、信仰,并以此作为行为的价值目标。公司的规则制度也必须体现公平、平等、公正价值,处理管理和经营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当体现这种价值,公司不能为了利益最大化而为所欲为。

制度意识与法治意识

法律是一种制度,通过权、责、利统一规定建立制度来实现对社会的调控;法治的内在精神就是社会主要经由法律来治理,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法律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法律本身公开、明确、稳定等。法治的本质就是对法律制度的尊重。制度意识就是要通过建立权、责、利统一的制度,相信制度;法治意识意味着信仰、尊重制度,要求制度必须公开、明确、稳定,要求制度必须严格执行,法治意识要求制度至上,就是当情、权与制度发生冲突时,应当以制度作为行为选择的决定因素,或裁判的依据。

守法意识 就是依法行为,享有权利,同时履行义务,并主动承担责任。

权利意识 反思传统法意识,传统法以义务为本位,但现代法强调对私权利的确认和保护,通过大量立法确认私权利,抑制公权力,以免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犯。现代法是以权利为本位,强调对私权利的保护。公司的权利意识要求公司首先应当清楚我国法律确认了哪些私权利,有权利意识并不意味着只知道有权利就行,而必须履行一定义务,我们履行义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权利的实现。

证据意识

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的唯一工具,证据意识对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证据意识要求公司清楚证据的有关重要制度,如证据的表现形式、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分担等。证据意识要求公司在经济活动中,要注意制造、保留证据;公司不要轻易向对方提供证据;注意举证期限。

时间意识

时间在法律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种情况是时间关系到公司的权利是否能得到法律救济,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法律就不再给予救济,这称之为时效;另一种情况是权利的保有期限,超过这个时间,权利就失去了,这称之为除斥期间。时间意识要求清楚我国法律有关时间的规定。公司要利用时效的延长、中止、中断制度,以便更充分地保护自己的权利。

程序意识

经济活动由开始、进行到结束,是一个程序过程。作为经济活动直接翻译的法律也很讲程序,因此,公司在经济活动中也应当建立规范的程序。规范的程序正是制造证据,保证交易安全,保护自己权利的有力支撑。

公司法律制度文化

公司法律制度文化是指公司根据法律意识文化而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制度虽然不是法,但却是依法制定的,是合法的,渗透了法的理念如公平、平等、尊重等价值,权责利统一意识等,是为了公司守法经营,依法高效、便捷管理公司,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标,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

公司法律制度文化应当包括下列制度:依法制定的公司章程,实现公司治理。依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建立健全法人财产保护制度、经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技术创新制度、重大经营决策责任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期权制度等制度。依法和公司章程、公司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职责。依法和公司章程、公司制度建立健全人力资本开发及管理制度。

公司为什么需要法律文化

引导、规范公司管理和经营

指引公司行为

法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相对于道德、公司人治而言,有其明确性,法明确建立权利模式和义务行为模式,指引公司的行为。权利模式就是指引公司可以去做某事或从事某种行为,以及怎样去做;义务模式则是指引公司不要做某事或从事某种行为。法对公司从设立,到经营、管理、发展都给予指引。

预测公司行为 法律规定了某种行为是否可以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公司在进行某种行为时,就可以预测到自己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这种后果不利于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那么公司就可以停止这种行为。如果预测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就去做。如果预测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能有违自己的目的,那么公司就可以从经济学来选择是在风险中求利润,还是放弃利润以规避风险。

促进公司合理设计管理和经营

公司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法建立各种行为模式,公司可以通过合理设计行为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安全性、高效性,实现利益最大化。

确认作用

公司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商业风险、政策风险、自然原因引起的风险等,但公司最大的风险是法律风险。经济学对公司行为的评价,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只要公司行为实现了这一目标,那么这一行为就是合理,就是好的。但评价公司行为除从经济学等评价外,还必须从法律来评价,法律认为不合法,那么因这个行为所取得的利益都不受保护,相反还会受到惩罚,所以法律对公司的行为有“一票否决权”。

发展作用

公司在发展,就必须要寻求新的资金、人才,尤其是管理要创新。一是建立公司治理的各种制度,合理在企业各机构间分权,建立各机构的权、责、利,同时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即经理人,通过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制度,建立对公司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对劳动者通过明确的制度,建立对劳动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也约束公司,企业要解聘劳动者,则必须有制度规定的原因,按制度规定的程序,这样劳动者就很清楚自己应当做什么,只要做到了,就不会被解雇。劳动者因此有归属感,稳定感,同时激励与竞争机制让劳动者有危机感,必然使劳动者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法律为公司融资设计了多种渠道:间接融资,如向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发行股权。直接融资虽然比间接融资更好利于公司,但要求很高。当公司还不能直接融资时,就只能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信用。信用就是财富,但信用怎么来建立,信用就是通过守法经营来建立的。

保障作用

无论法律多么完善,市场经济如何成熟、规范,在日常经营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权益被侵犯。在市场经济中应当而且只能通过法律,即法律救济。但法有规则性、稳定性,不管法官的喜怒衷乐,法官只能依法裁判,即裁判必须有正确的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或法律依据不正确,我们叫做枉法裁判,你可以上诉。如果因为法院的枉法裁判受到损害,还可以要求国家赔偿。

公司如何建立法律文化

企业家以身作则

公司法律文化就是企业家的人格化,企业家应该是公司法律文化的灵魂。企业家在公司法律文化的培育发展过程中既是倡导者、决策者,又是推行者、表率者,对公司文化的形成从内容到过程都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企业家是否愿意把自己置于制度之下,正体现了企业家的法律文化素养,也直接关系到公司法律文化建设。

言传

加强教育是公司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这种教育一是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二是法律理念的教育,即法律的一些基本价值理念,以这些理念建立、完善公司制度,以这些理念推行制度。

身教

守法,不仅是依法办事,而且对公司的制度也严格遵守,而且平等遵守。公司应当有法治精神,制度精神。有什么样的公司就有什么样的员工。

篇4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决策;财务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106-02

引言

企业财务管理就是财务人员在特定环境下,依据各种信息,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计划、组织、监督、调节和平衡,以达到特定管理目标的活动[1]。财务的职能包括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职能和财务控制的职能。财务人员通过对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管理的总体需求,制订出若干个财务活动方案,决策者经过分析,从这许多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优的方案,这就是财务决策的过程。财务人员通过对前期数据和发展态势的统计与分析,对公司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量、设备采购、成本和费用、财务收支进行数量预测,然后做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叫做财务计划职能。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可能出现的偏差预测,在事前、事中、事后采取相应措施,建立科学组织程序和管理制度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运用科学方法对制度运行进行监督,消除隐患,对已经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追踪记录,统计差异,这是财务控制的职能。财务决策、计划、控制三大职能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公司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

一、X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笔者在X公司工作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X企业财务管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财务管理制度随意,制度有诸多漏洞且不规范,在财务预测和决策过程中,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形式化,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素质低下,无法胜任难度较高的工作,久而久之,造成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松散,财务管理部门职能提供基础数据,财务管理根本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产生科学有效方案,导致公司资金运行效率不高、成本过高、利润率下降的情况。

(一)财务预测职能没有得到创新

X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仅仅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负责公司的出纳、数据统计和简单的现金管理等会计工作。实际上,财务预算管理不仅反映着公司的收入、支出、现金管理,还反映着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成果,是所有资产、负债、成本管理、资金运行状况的总合,是管理人员对未来经济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假设,对企业未来发展发现、投入成本进行预测[2]。而X企业的预算的现实流于形式,或者说简直不能称之为预算,财务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只能做简单的统计分析,根本无法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可行性方案,拿出的数据只能对过去的经营状况做一个笼统解释,无法反映具体偏向,决策者也就无法据此对下一步战略进行调整。所以,由于人事上的不足,预算形式与数据出现老旧、流于形式的现象,财务预算职能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很多财务人员只扫门前雪,不能把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状况联系起来,许多指标只管能否完成,不会在制定过程中进行科学创新和适当调整,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消极应付,使得预算完成以后,只是一些机械死板的数据,不能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参考价值。

(二)财务控制职能没有发挥应有职能

X企业组织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行政成本上升。在财务预算的可行性方案运行之后,没有采用有效方法进行监督,对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和补救,成本管理范畴过窄,忽略了服务业主、与其他相关部门对接办理业务等日常管理活动引发的成本,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技术人才聘请、安全隐患排除、维修等环节更是监管不到位,导致成本增加,但效果却不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物业公司的需求也会不断加大。X公司在公共服务工作等方面做得较好,规模越来越大,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化,管理队伍也日渐庞大。然而,财务管理体系的不科学、不系统、松散无力,导致管理的协调成本越来越高,漏洞越来越大,各方面的费用也高于比例,并不断上升。但是X企业领导却依然将财务控制管理视为财务人员的工作,其他人也一律不关心不过问,显然也就无法取得良好成效的。成本管理的目的被视为降低成本,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成本管理简单等同于降低成本进行管理,显然是一种消极而非积极的财务管理理念,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

(三)财务分析职能未能得以发挥,制度运行失效

由于管理内容的不同,很多公司财务指标与经营指标常常出现不匹配的情况,X公司也不例外。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备和财务人员能力不足,导致财务预测职能难以得到发挥,进而使财务分析职能失效,制约企业的发展。而财务部门没有明确的、全面的、详细的数据储备,往往是决策者需要什么,财务人员才提供什么,这种不规范、随机性的报表、信息取用情况时常存在,给信息的准确性和规律性打了折扣,不仅造成了额外的不必要费用,更是影响了信息传递的及时与准确,对数据的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依此类推,总公司的内部财务信息都不准确,无法科学有效地对下属公司提出决策、指导与监督,经营风险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长此以往,公司乃至整个集团常常做出错误的信息判断,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危害。财务的信息管理功能完全未能发挥有效作用,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形同虚设,大大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

二、优化财务管理职能的措施和方法

企业置身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更是至关重要,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怎样更为有效地建立健康完备的财务管理系统,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是当前X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紧抓财务预算管理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有一个既定的方向和一整套的应急方案,以应对企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地统一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X公司目前需要的是聘请一名专业人员设计一套适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并高度重视,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监督落实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确保数据来源准确、财务预算支撑有力。财务预算不仅预测着将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还体现了过去的经营状况和成果。预算管理的科学与否,关系到企业的资金能否正确运用、经济效益能否得到提高、企业管理能否得到加强。预算管理也决定着管理人员对企业未来发展状况、成本支出和资金运营投入的估量。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全面预算就是一种创新,它对应突出对战略的支撑作用。财务人员的素质关系到财务管理制度能否有效运行,也关系着能否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完成更高水平的财务预测工作。管理层要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在新进人才中多招聘一些财务方面的人才,并每年派遣相关财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更新财务理念与知识,确保财务管理制度有效落实。首先,在财务管理制度得以有效运营的基础上,加强财务预测功能,从数据的来源、范围上进行深度整合,确保数据精确、全面;其次,要加强统计分析能力,从而能够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整合形成全面、多样化的行动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具体可行性方案;再次,要加强创新能力。一个公司的掌舵手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掌握总比一个财务管理人员看的更为高远,财务管理人员要能够根据决策者的要求适时改进制度,优化财务预测职能。

(二)深化务分析职能,监督财务管理制度运行

通过对企业的资本构成、资金周转、所有者权益分析,可以为企业管理部门明确当前企业资产的分布状况,为管理者提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经营状况以及做出产业分析、战略决策的依据[3]。在X公司目前的财务分析职能几乎处于失效状态下,由于财务预测职能未能得以发挥,制约了财务分析职能的运用。对此,要加强财务分析职能的运用,加强财务人员财务分析的能力,及时发现生产与经营中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使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得更多的盈利,并保持盈利能力的增长,对各个方面的资产盈利状况有所了解,以决定下一步投资偏向;同时,对债权债务状况有所了解,对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有所把握,并掌握进行下一步借贷的收缩情况。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分析职能,从而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做出战略规划。

(三)科学、生态、绿色优化财务控制职能

在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X企业要想实现盈利目标,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企业财务控制职能,维护财务管理制度有序运行。在进行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拿出具体可行性方案之后,要运用科学管理体系严格执行,运用科学方法落实到位,保持不断跟进、记录、检测,一旦出现偏差要及时进行纠正,出现错误要及时进行补救。对于执行有力、效果明显的决策要做好详细记录,以供参考。对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和处理管理的合理性进行监督,促进企业良性经济循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都能反映出来,且数据准确。决策者通过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检查企业经营活动执行情况,可以发现存在问题并通过财务控制职能进行纠偏和应急处理。此外,将全面预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应急机制,以确保生产经营和投资等的资金需求;严格执行全方位成本管理制度,实现全面、全过程不留死角且有效的成本管理,严格制定并执行各方面费用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并在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作用的同时,发挥提高企业经济效能作用,共同达到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篇5

国内保险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公司业务发展战略、业务经营规划、业务经营区域、目标客户群体、销售渠道等方面,在对公司组织架构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监督、评估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和有益的改革创新,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和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日益复杂化,保险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的突出问题,在国内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为了防范和及早发现经营风险,从而避免或者减少可能遭受的经营损失,保证保险业能够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在加强保险监管的同时,各保险公司经营决策者应该认真制定和切实执行公司控制风险、加强管理、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人才技术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保险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异性和保险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形成了各自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建立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保险公司自我约束意识,防范和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建立公司内部相互制衡机制,确保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益,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监督和弥补公司管理功能可能存在的缺陷,使公司在市场环境变化和人员素质差异的情况下,实现公司的市场经营目标。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应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应参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公司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创新,比如公司价值链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业务绩效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公司价值管理、销售渠道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公司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管理等。按照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险公司总分支公司之间应该建立严格的管控机制和费率反馈机制,总公司对分支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指导,监控到位;应建立严格的核保和核赔分离制度,建立必要的审核制度和检查制度;对分支公司擅自越权和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对违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行为,必须认真进行内部监督和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并及时修改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否则,保险监管部门可以追究总公司的领导责任。

二、以监管为核心,监控和指导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在新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将以往部分监管责任转变为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投资人的正当投资回报权益不受侵害,监督保险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往这种监管职能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现场和非现场的例行检查来实现的,但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经营的复杂程度增高,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保险监管部门例行的检查和抽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增大了保险有效监管的难度。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事后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则应该认真检讨和审视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的现状,增强对公司内部机构、业务、财务、投资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和弥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保险监管部门在加强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应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国际上一般对内部控制按职能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包括涉及直接与财产保护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包括分支机构授权和批准制度、责任分离制度以及对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等。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与管理层业务授权相关的组织机构的计划、决策程序、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手段、信息交流、监督管理以及各种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状况。

保险公司总公司必须对分支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是否相适应,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备和完善,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是否对称,重要职能和关键岗位的设立是否相互制约,独立的内部稽核和公正的外部审计是否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机制是否执行落实,职业道德水平和培训质量是否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和有意误导行为是否得到遏制,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否得到执行等进行研究和评估。所有这些内容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操作效率,确保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时,保险监管部门必须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监督指导。

三、以竞争为手段,建立内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合作机制

国内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为内外资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大市场,使国内保险公司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国际保险业的竞争,因此,保险公司应该从国际竞争的高度,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应该具备全球化的经营视野和更强的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业内的竞争与合作。内外资保险公司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最优服务、最大份额、最高利润,是公司竞争所追求的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和利用保险资源、保险科技、保险信息,以及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合作与联系,是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从管理的层面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学习和借鉴。首先,内外资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强公司管理者对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其次,应注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适应竞争与合作的要求;第三,应加强对业务无序竞争的管控,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第四,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市场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提高公司的获利水平和竞争力。

四、以管理为目标,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整体素质和水平

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责、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单个的力量聚集成为集中的、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办事拖拉的弊端;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公司各级领导只有依靠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渐市场化和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应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有效地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实行严格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反馈系统,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四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机构、管业务、管经营,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五、以服务为理念,提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科技含量

首先,产品创新能力反映公司管理和竞争水平,保险产品的系列结构、规格品种,特别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频度,对保险公司产品管理能力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竞争的客观需要,保险公司都把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和更新产品作为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必须看到,国内保险市场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保险产品结构雷同、业务单一、创新不足、粗放经营等问题。业务结构方面,财产险保险费收入来源80%以上为机动车保险,经营缺乏特色和品牌;业务品种方面,财产险传统型业务比重大,创新型业务、高附加值业务和延伸型业务比较少或基本上没有开展。

随着新《保险法》的实施,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条款费率的管制得以放松,保险公司有了更大的条款费率制定权,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应该跳出传统的业务框架,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建立推进产品更新换代的产品管理制度,加速开发和创新公司自身的产品系列,提高公司产品的国际化、多样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开拓各种市场空间。培养适应产品创新的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产品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是对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和内控机制是否完善的考验。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品创新机制。

其次,科技创新引导保险公司的服务创新。北京市保险市场近年来能有快速发展,同保险公司重视服务创新密切相关。目前,北京市保险市场中的服务创新表现为:服务科技方面有电话语音服务、网络和电子商务、银行结算支付方式;服务管理方面有计算机网络管理、承保、理赔、结算中心、人业绩管理、营销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有服务之家、客户回访、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服务理念方面得到不断提升和转变。

保险公司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和网络保险以及由此延伸的服务手段和领域,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运作效率,以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积极参与保险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

在信息技术引发的保险创新浪潮中,公司间竞争的重点不再是产品的价格竞争,而是服务质量和方式的竞争。只有通过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服务竞争,才能将各种保险产品更快更好地送达顾客,才有利于扩大和稳定客户关系,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增加业务创新的机会。

第三,加强人管理制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新《保险法》修改的一条重要内容,是加重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中介人和中介业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责任,保险公司应根据中介业务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保险中介业务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保险中介业务的管理。国内保险业的营销方式最终将建立在市场导向型、客户需求型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基础上,使人寿保险这一“以人为本”的保险服务行业在服务意识、服务效益、服务质量、服务渠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和多层次发生根本变化。

保险服务质量的提高关键是靠保险公司的服务意识的提高,靠保险公司服务创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险业的制度体制改革、机构业务管理、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归根结底都将落实在服务竞争上,因此,提高保险服务与促进保险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保险公司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应该遵循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运行,不能因人而易,降低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四,高度重视银行保险的发展机遇和经营风险。银行保险最直接的含义就是通过银行网络来销售保险产品。充分利用庞大的金融机构网络,增加保险的销售渠道,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是保险公司热衷于银行保险的最现实的愿望。银行保险所显示出来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对保险公司拓展销售渠道意义重大,一是可以建立客户资源共享机制,为双方客户提供综合性互惠服务;二是加强银行保险业务的深层次合作;三是适应网上保险的需求,实现双方网站的方便连接,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网上保险、网上查询和网上转账等多方面、多渠道的服务。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人寿保险另一个主要销售渠道,但同时,各保险公司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银行保险不是零风险,由于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滞后性,目前有些问题已经暴露,如经营效益风险、资金回报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违规操作和误导宣传等事件也时有发生,必须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管理规定。银行保险注重的是品牌形象和诚信经营,保险公司要严格依法合规经营,塑造自己稳健经营、诚信经营、合法守规的品牌形象,形成自己值得信赖的品牌优势。银行保险需要强调的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保险公司必须加强培训内容和时间。银行保险的核心产品是服务,服务质量是决定银行保险业务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

六、以效益为中心,用内控制度管控公司所有经营行为

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对其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保证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能够按照公司的既定目标履行职责,有序、有效地开展业务,确保公司的经营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为基础的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工具,它可以用来推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深入到公司一线员工中去,用效益的观点,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经营目标的实施,监督和控制公司管理层的所有经营行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实现,而分支公司的管理层既是相关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其经营行为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绩效。

篇6

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一)努力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1、协助董事长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召开总经理办公会议、中层干部会议、公司对内、对外的会议、临时性的工作会议,从会前准备到会中服务及会后跟踪,都能全面完成,无论是会议接待、资料制作、会场布置都能较好的完成,保证了各项会议的成功召开,同时做好会议记录,做到了保密和及时归档。

2、认真做好材料的撰写、打印、信息上报和档案管理等工作,确保及时撰写和上报,做好各种文件的收发、复印工作。及时请董事长及相关领导阅办,部室下达做好记录,按时布置,全年起草行政文件个,办公室文件个。今年继续完善各类文件的转发程序,做到了文件转接有登记。

3、公文管理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各种内、外公文的管理流程,使公文的收、发、阅、审、存、借有了严格的管理程序、确保了公文传送的及时性、公文执行的有效性及公文使用的安全性,从而对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4、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建立了公司的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并安排专人管理,对公司档案进行了分类、编号等级管理,对档案的归档、保管、调阅、借用实行了严格的审批管理,并实行了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保存的管理方式,确保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及延续性。

5、完成行政工作计划、总结、以及的编写和上报工作。完成办公室工作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完成各项资料、报表的上报工作。

6、做好办公室电话业务合作、求职咨询、会议邀请、政府政策等的接报和转报工作。

7、印章管理工作基本规范。严格执行印章使用制度,对本部门的印章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了印章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8、完成或协助其他部门完成了金凤区工业园区落成仪式、张毅书记太阳山视察、吴忠市市委县域经济观摩团视察、同心洪灾赈灾、第十三届镁业年会、金凤区工业集中区第一届职工运动会等的筹备工作。能够及时解决和安排董事长及公司领导布置的工作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做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

总之、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在中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的公司也逐步跨入了现代化规范管理的企业行列。

(二)信息管理工作

1、加强了网站的管理工作,对公司网站内容进行了严格审核,并不断充实网站内容、更新网页,及时上传新信息、搜集外来信息,为企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宣传窗口。

2、不断完善建立企业信息库,

3、加强了信息收集与信息传递工作,增大了公司的信息量及信息流,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要求,收集相关企业、产品、市场、人才的详细信息,并提供给公司高、中层领导学习、运用、选择,方便了领导的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了招聘、录用、转正、离职等人事工作流程,明确了人才选聘标准。

2、完善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订了人事档案规范内容,健全了人事档案,规范了人事档案管理流程。

3、企业 文化建设初具规模,先后组织了金凤区工业园区奠基典礼、抗震救灾捐款、镁业大会、新年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组织了大、小五场培训活动,参加等交流会及多种宣传活动,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知名度,有效地塑造了企业文化。

(四)后勤管理工作

1、不断加强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对公司资产进行彻底等级造册的基础上,依据公司《资产管理办法》分别按部门对资产进行了分类、编号登记,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使用人或保管人,规范了资产领用、回收、调拨等管理流程。

2、车辆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对公司车辆的调度审批、调配使用、维修保养、行车安全、违章处理、费用控制、车辆保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并严格执行了派车审批制度,达到了有效地使用车辆和有力地控制费用的双重效果。

3、办公用品管理工作规范化。实行了办公用品精细管理,既保证了工作需要,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有效地控制了办公成本。

三、坚持严于律己、努力做好表率

(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始终把公司的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始终把乐于奉献、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保持自己的年轻心态和工作热情,努力成为办公室全体人员的楷模。办公室工作琐碎繁杂、千头万绪。因此,我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坚持甘于奉献、诚实敬业,一年到头,经常加班加点,做到加班加点不叫累、领导批评不言悔、取得成绩不骄傲,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积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一年来,一直遵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信条,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自身的问题

一年来,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系支持下,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

1、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下到基层锻炼的时间、机会偏少,对全公司重点业务工作的了解只局限于领导传达指示、与分公司的电话沟通,缺乏实在的实践认识。

2、在工作中与领导交流沟通不够,有时候只知道埋头苦干,

3、由于自己

(二)今后工作的思路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办公室特殊的地位和工作性质要求办公室必须是一个制度健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号令畅通的战斗集体。要本着“从严、从细、可行”的原则,在原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办公室工作规范、考核制度、保密制度、文件管理制度、从而使办文、办事、办会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有序。

2、办公室主任是公司最基层的管理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是领导意志、意见的体现,也是基层问题的反馈者,因此更要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在工作中成为同事的榜样,在感情上成为同事信任的伙伴。

3、工作中要树立创新意识、主动探索,充分发挥领导的参谋作用,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探索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材料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3383(2015)10-0174-01

1公路施工中材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制度的缺乏

在公路施工中的材料管理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管理制度的缺乏。首先,采购员在进行材料的选购时,对公路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施工材料的购买非常的随意,从而使得所购买的施工材料不符合公路施工的实际要求,导致仓库中堆积了大量的施工材料。这种情况充分的反映出了材料管理在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同时也反映出了施工单位管理工作的不足。然后就是在材料进入到仓库之前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与检查,从而出现了施工材料亏方、亏吨以及质量问题等。在公路工程的施工现场上,没有设立相关的材料库,这样导致了堆放的施工材料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从而造成施工材料的损坏。其次就是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小型机具与工具等没有及时的进行记录和检查,不能够有效的将保管制度落实到材料管理工作中,从而导致工具等在使用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施工材料无故丢失的情况。

1.2材料回收工作不到位

施工材料的回收是有效避免材料浪费、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在结束公路工程的施工时,没有对施工材料进行回收,往往对材料的回收环节进行忽略。虽然一些施工单位回收了那些能够周转使用的施工材料,但是在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相关的管理方法,从而使得回收的材料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材料的使用情况与经济利益是密切联系的,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施工材料的消耗与经济目的脱轨。公路施工材料的回收能够有效的降低资源的浪费,从而节约施工的成本,而在实际的公路工程施工中,没有将材料的回收工作落实好,导致施工材料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1.3材料的节约意识薄弱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人员没有一个良好节约意识,在思想上就缺乏节约意识,从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的大量浪费。由于施工人员缺少材料节约的意识,很多施工材料在实际施工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施工人员不重视施工材料的节约,这就导致了施工材料的节约措施不能够在材料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开展。例如,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用量比较的大,含量也非常的高,然而许多的公路施工单位专业水平比较的低,在对混凝土进行配制时经常发生强度超标的问题,严重的浪费了混凝土材料。施工人员薄弱的节约意识使得公路施工材料得不到有效的节约,使得材料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

2材料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完善材料管理制度

在公路工程施工的材料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解决管理制度缺乏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材料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就是采购计划的完善。材料的采购计划需要由工程部门结合公路工程实际的施工进度进行确定,并且规定相应的采购时间。材料的采购计划还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制定的材料采购计划的准确性。其次就是采购过程的完善。对于采购员、保管员以及会计员而言,应该充分的了解施工的材料,在采购时依据材料的性能进行采购,并且针对本职工作对材料进行管理。采购员应该对公路施工所使用的材料信息进行及时的整理,对货源有一定的了解,保证材料的供货速度、质量与价格。会计员需要技术的做好采购材料的登记管理工作,明确材料的使用与分配。而保管员则结合施工的情况进行材料的发放,并且做好记录,对材料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的解决。最后就是实施材料领取制度。在材料的领用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关的制度,做好材料领用的登记,避免材料的浪费。只有加强材料领用制度的实施,才能够确保施工材料得到有效的利用。

2.2制定科学的计划

材料的回收利用是公路施工材料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使得材料的回收利用得到有效的落实,就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在对材料进行规划时,应该明确材料库的位置与使用情况等,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材料能够得到安全的保护,在进行材料的回收时也能给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回收的那些易潮、易腐以及易锈等材料而言,应该设置专门的库房。此外,还应该科学合理的对材料的存储场地进行布置,方便材料的回收。因此,只有制定科学的回收计划,才能够使得施工材料得到有效的回收,并且再次进行充分的利用。

2.3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

为了有效的解决施工人员材料的节约意识薄弱这一问题,就需要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企业应该制定材料的节约制度,并且严格的执行这一制度,这样能够有效的节约材料,减少工程的消耗,对周转性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公路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由专业的人员对施工方案进行仔细的鉴定评估,使得施工材料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只有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才能够有效的加强施工人员的节约意识,从而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率,为企业节约成本。合理的奖惩制度能够激发施工人员节约材料的积极性,使得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大的节约。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材料管理对公路的整体施工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材料管理工作中,却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缺乏、材料回收工作不到位、材料的节约意识薄弱等。想要做好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因此,必须加强对公路施工中材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勇.公路工程中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规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8):17-18.

[2]马向阳.施工项目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隧道建设,2007,(6):51-52.

篇8

[关键词]电力系统;制度体系;管理;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41

[中图分类号]TM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52-01

为贯彻执行国网公司通用制度,巩固“三集五大”改革成果,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制度层级为壑、制度标准分而治之的状况,以国网公司总部通用制度相关工作为契机,切实组织公司各部门和基层单位做好总部各批次通用制度的实施落地及配套工作,开启公司一体化制度标准体系建设的新历程,为公司“百年老店”基业长青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1 通用制度建设情况

自开展“三集五大”制度体系建设以来,公司坚持“先立后破、总部统领、依法合规、权责明确、便于考核、过程管控”的建设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工作要求,狠抓组织机构建设,为切实加强总部通用制度实施落地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宜阳公司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主管副职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市公司的工作要求,并明确专人对公司现有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的摸底。以国网公司通用制度相关工作为契机,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运营为手段,对现行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立、改、废修编,确保制度全面覆盖、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建立起以办公室牵头协调、各部门全力配合落实的制度执行实施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宜阳公司按照国网公司及省公司、市公司制度建设工作要求,积极完成前三批256项通用制度后本公司规章制度梳理和宣贯工作及各批次通用制度征求意见工作。落实率达100%。

2 专业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宜阳公司的管理制度2007年以前比较散,只是部分主要专业:安全、生产、经营、考核方面制定有管理制度,其他方面基本没有,2007年我公司启动了河南省一流县企业建设工作,由各专业管理部门对照一流标准要求及实际工作需要,修订完善局规章制度247项,其中经营管理68项、党委工作21项、生产管理80项、安全管理33项、综全管理45项。2012年,在国一流建设期间,宜阳公司安装标准化管理系统一套,对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补充,并将规章制度上传至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查询、动态管理。

从公司制度的数量和涵盖的管理职能来看,相对来说比较健全严密,尤其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比较规范,维护了局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标准、规章制度建设和执行,未能与“三集五大”体系完全统一接轨,上级制定的有关管理标准、规章制度在县公司缺失,自行制定的各类标准和规定不能与市公司有关规定保持一致,部分上级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不能顺利贯彻执行,导致管理不够精细和规范;二是上级要求废止以前的原物资管理办法,但新的物资管理办法未下发,县局无法开展工作。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要求,各部门主要职责均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落实,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以“制度与业务相对应,制度分解匹配到岗位”为原则,对公司“三集五大”体系下业务名录和岗位职责进行梳理,初步实现了各层面职责分配与各项业务流程统一到国网通用制度为主、公司自有补充制度为辅的管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进一步补充制订制度、修订完善制度、清理废止制度、明确管理要求的制度基础,基本做到制度对业务、对岗位的全覆盖,促进了公司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2013年3月公司进行了制度的梳理及汇总工作,7月进行了制度建设和管理情况的调研工作,并与市公司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学习,9月第一批通用制度下发;2014年2月下发第一批10项制度、第二批通用制度及第三批第二部分制度;3月下发第四批通用制度;6月下发第五批通用制度;7月下发第三批第一部分通用制度。宜阳公司分别对每批国网公司通用制度进行了宣传、培训、执行、考核。

3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3.1 存在问题

第一,通用制度宣贯培训方面。一是制度转发虽然及时,但转发形式大多数通过OA邮件,缺乏严肃性;二是通用制度的宣贯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制度的执行方面。公司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对各单位的制度宣贯、培训、执行、落地虽然有监督、有指导、有反馈,但监督力度还有待加强。

第三,制度与业务、岗位的全覆盖方面,存在业务管理要求不够明确,各岗位制度认知数量不够精简,制度条款对公司岗位、业务的匹配不够精确等问题。

第四,规章制度的制发管控机制还需完善。对于通用制度意见征求、差异条款报送工作,一些部门还存在不认真、不重视的情况,个别部门对于公司补充制度的制订存在随意性。

3.2 改进措施

第一,进一步加强公司规章制度宣贯培训力度,创新宣贯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努力实现员工应知尽知;进一步强化培训、考核,使公司各级干部员工认识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进一步完善公司各部门协同和沟通机制,进一步强化执行情况监督考核,探索建立监督考核长效工作机制,保障公司制度管理的良性运转。

篇9

薪资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DZHR0406007

版 次:A

页 次:1/5

实施日期:

1.目的规范公司工资管理,融洽劳资关系,激励员工士气,有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配合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需要,特参照国家劳动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制定本制度。

2. 薪资方案说明

2.1薪资管理原则

2.1.1业绩优先

在公司薪资管理制度中,要贯彻“业绩优先”原则。也就是注重工资的激励作用。

(1)对于结构工资,应加强其中绩效工资的比重,以加强绩效工资的调节力度。

(2)对于计件工资或类似的销售工资,应认真核定计件单价,计件工资可考虑在工程维护和施工岗位推行。 (3)对有重大贡献者要给予重奖。

(4)对工资水平固定的计时工资(月薪),在工作者优秀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后,结合公司效益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上述绩效工资及奖励,人力资源部计划在结构工资中确定一定比例作为绩效考核工资,并和绩效奖金一起发放。有关规定详见《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2.1.2分享利益

随着公司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员工应当分享企业发展的部分利益。这体现为奖金发放、年终发红、工资升级等方面。应当认识到,这种“分享”的支出,会换取员工很大的工作动力,可能带来相当高的经济回报,尤其是优异地完成经营目标任务,对公司做出杰出贡献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营销精英,更应当获得一定的利润分享,其对象及分享形式与水平,由董事会审核、批准,人力资源部具体实施。

2.1.3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主要体现在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年薪制业绩目标和分部门经营管理者的工作任务承包上。其实质是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的责任承包,并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从而调动经营者创造效益的才能,达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2.1.4合法性

合乎劳动法规

2.2工资要素的内容

根据工资的基本作用,并从工资制度目标和薪酬原则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工资划分以下要素:

(1)工作能力要素:这是员工任不同职别、获得不同工资的前提条件。工作能力要素主要从学历、职业资历、创造力、影响力等方面来考虑,其反映形式为基本工资。

深圳XXXXX有限公司 薪资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DZHR0406007

版 次:A

页 次:2/5

实施日期:

(2)职务要素:这是工资要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监督管理的目标和跨度、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承担的风险、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等因素。其反映在职务工资上。

(3)劳动条件要素:这主要是指工作场所的物质环境因素。该要素在薪酬体系中主要反映在加班工资和相关福利(话费、降温费、工伤保险费等)上。

(4)个人贡献要素:这也是工资要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该要素反映在绩效工资奖金以及公司工龄工资。前者反映员工个人现在对公司的贡献,后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员工个人过去对公司的贡献。公司福利的一些项目,也具有对个人贡献的回报和激励作用。

(5)生活保障要素:公司员工工资水平高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反映了工资的保障作用,福利项目也反映了生活保障要素。

(6)其他,如伙食补贴、有薪假等。

2.3工资的基本结构

上述工资要素可以归结为基准内、基准外两个部分:

个人工资额=基准内工资+基准外工资

这种结构在一般等级维工资制度中,是最常见的工资结构。在有些情况下,这两个部分可能不作区分而混在一起,如计件工资和销售提成工资。 2.3.1基准内工资:

基准内工资为公司薪资标准表中的各个项目,每一项目又分为若干等级,单位为每月**元。

篇10

关键词:企业内控制度;国有资产安全;意义;问题;完善内控制度是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保护会计信息的真实,保证经济活动的协调有效而形成的内部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内控制度包括企业内部各个管理部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控制作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内控制度对国有资产安全的意义

(一)内控制度是国有资产保值的基本保障

内控制度对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和维护均有严格的要求。首先,内控制度要求在购置前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好相关的评估工作,即公开拟购置设备的用途、用量、规格、采购渠道、供应商、所需资金等;公正对待有供货资格的供应商;营造供应商在同一平台平等竞争的公平氛围。其次,内控制度要求在购置中从不同角度对国有资产的购置全程进行监督,并及时做好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再次,内控制度要求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对公物私用、闲置浪费等违规使用国有资产的现象严厉处罚。最后,内控制度对国有资产的处置也有严格要求,即国有资产的处置要经过内控组织的相关人员核实并报领导审批,对擅自处置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要依法追究经济或法律责任。

(二)内控制度是国有资产运营的基本保障

从实施主体来看,内控制度由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人来执行,即政府、股东、员工、债权人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依据相关的制度规范,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使国有资产运营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利益相关人的监督下得以进行。从实施过程来看,内控制度对与国有资产运营相关的投资、对外担保、收购或出售资产等行为,在时间、金额、数量等方面进行量化和细化,落实责任,严格考核,保证了国有资产在运营中的安全。

(三)内控制度是国有资产增值的基本保障

内控制度是企业运行以及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制度保证。例如,从国外来看,世界头号零售企业沃尔玛在全球拥有4150多家分店,但其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这个庞大企业秩序井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国内来看,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增强企业核算、理财、增盈能力,使这个年产煤炭2000余万吨的特大型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这都是内控制度发挥功能的例证。因而,内控制度也是国有资产增值的基本保障。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的问题

(一)管理层的认识不足

国有企业管理层认识不足表现在:首先,对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内控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的系统工具,没有认识到内控制度对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从而对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没有主动性。其次,把内控制度看作是相互牵制、控制的制度和普通工具,导致各种制度相互脱节,各自为政,不利于企业和谐有序地运行。再次,把内部控制和独断专行混为一谈,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变企业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制度控制为企业领导的集中控制。

(二)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内控制度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内控制度的宏观环境指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宏观因素,如经济体制、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微观环境指企业内部对内控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如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方式等。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改制以后,虽然在形式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实质上没有起到内部制约的作用,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专权独断、等现象出现,使得内控制度不能有效运行。

(三)内控制度建设滞后

一些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比如,内控制度中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不够;内控制度偏重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缺少贯穿始终的过程控制;内控制度侧重于钱物等有形资源的控制,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控制不够重视。

另外,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规定,而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新的经济形式的普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四)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强大的执行力是一项制度发挥效力的关键。按要求严格实施内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严格考核评价,才能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再加上部分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一些国有企业里内控制度行同虚设,不能有效的落实。

三、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一)优化内控制度实施的环境

内控制度效力的发挥有赖于良好的环境。内部控制的环境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工业企业大多管理链条过长,严重影响了内控制度的运行效率。因此,工业企业必须明晰职位层次顺序,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有利于控制、协调与合作的组织结构。

2.优化企业激励约束机制。首先,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在企业内部营造努力干工作、积极创事业的氛围;其次,也要重视物质激励,通过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激发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热情。

3.优化企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是影响内控制度发挥效力的软环境。企业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在于培养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认同,从而自觉遵守并维护内控制度,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二)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

按照工业企业的特点,内控制度应该包括安全管理制度、财务会计控制制度、投融资制度、计划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供应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工资分配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考核奖罚制度等。总体来说,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该遵循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有效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应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全面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应该涵盖各个主体,约束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渗透到企业运行的各个流程。重要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应该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有效性原则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应当自觉维护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及时纠正和处理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内控制度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制衡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适应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应当体现企业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内控制度应当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权衡制度实施的成本与效益,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

(三)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

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是内控制度发挥作用的保障。企业的信息交流系统要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管理制度,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传递,确保各部门及时了解企业及其子公司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确保各类风险隐患得到妥善处理。工业企业受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状况的影响,距离相对较远,因此要建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的透明、高效、安全和可靠。

(四)重视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要面对各种风险,国有企业也应该在建立内控制度时,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物资,对宏观经济状况、上下游行业形势、安全生产形势均较为敏感,因此,工业企业应该成立由企业领导、财务、供应、销售、生产、技术等方面专业人员参加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共同分析企业拥有的机会和面临的挑战,形成风险识别、管理和控制的制度规范。

(五)强化监督机制

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必须置于检查严格的监督之下。监督机制首先包括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估,如企业是否有项目决算审计制度、主要领导的离任是否实施责任审计,重大投资、担保、抵押、关联交易是否建立审核会签制度以及是否有对企业重要物资、设备、原材料定期盘点和不定期的抽查制度,对公司现金、银行账户的抽查制度等。监督机制还包括对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或被违反时的处理措施。企业要发挥好效能监督和审计的职能,使内控制度得以执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R].财会[2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