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集团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众多企业集团面临规模扩张、保持母子公司经营内容统一性、高效管理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在考虑整合非核心业务部门的程序化工作到一个独立的组织中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释放资源和人力到核心业务的发展上,于是“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外主要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定义与内容、优势、应用实例、模式选择、绩效指标体系、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但是从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比较鲜见。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最大的意义就是估算某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能够给其带来的价值大小,为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一、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基础
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目的是判断某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一般而言,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企业集团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2.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的经营内容相对较为单一;
3.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工作能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处理。
针对上述要求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并引入财务共享服务值作为该模型的衡量标准,该财务共享服务值有助于企业集团判断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
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模型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可以得知:财务共享服务值受到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财务共享服量价值量化的模型如下所示。
K=l*(m+■)b*(■)c*(■)d+t (1)
其中:K表示财务共享服务值;m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T表示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L表示企业集团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值;l表示正系数;a表示大于零的常数项;b、c、d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比重。
当企业集团实施该模型后得到的财务共享服务值大于或等于企业集团的预期值时,企业集团则能够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该模型中的所有参数都可以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取值,其中财务共享服务值与(m+■)b,(■)c以及(■)d三项成线性关系,这三项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增大,财务共享服务优势也逐渐增大。所以,在此引入V函数来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V函数的基础模型为V=m+a/m。V函数值与m值关系如图1所示。针对不同的a的取值,V函数的最小值点也在变化(图中加粗的黑点)。研究表明,当m
按照V函数的基础模型,可得企业集团规模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m+■)b+t(a>0,b≥0)。
当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各分支机构的经营内容差异程度越小,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c+t'(T)(T≥1,C≥0)。
其中:l'表示正系数;t'表示常数项系数。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一般认为,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越标准,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的标准化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于财务共享值的影响为:(■)d(L≥1,d≥0)。
三、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实施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先分别考虑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然后再利用财务共享服值判断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下面选取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作为样本,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进行分析。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可以简化使用企业集团的分支机构的数量来表示。根据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官网数据显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如表1所示。
根据前文可知当m≥■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如令■=10,即a=100,则当m≥10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样本中的企业集团mmin=10,则样本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而参数的影响比重b,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b=1,l=1,t=0。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的影响
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越小,企业集团越适合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要确定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的大小,首先要对该企业集团下的子公司进行抽样统计调查;然后选取其中一个样本作为基数,将其他的样本与基数作比较,计算出相关系数,以判断其他样本与基数样本的相关程度;最后将相关样本的数量除以样本总数,计算出百分比,再对照T取值参照表确定T的值。T取值参照表如表2所示。
若样本中的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很小,则可以设定T=1。同样,参数的影响比重c、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c=1,l'=1,t'=0。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的确定方法,同理对照L取值参照表确定L的值。L取值参照表如表3所示。
假定L=1,d=1。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四)财务共享服务值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值。财务共享服务值如表4所示。
如果假定当K≥20时,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当K
样本中的企业集团Kmin=20,则这些企业集团均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事实上,这些企业集团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后显示出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优越性。
篇2
【关键词】 资金集中支付; 分级授权式; 财务公司; 共享服务中心
一、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开始,基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而“十二五”期间,电网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资产负债率也将持续攀升,公司的融资压力和融资难度较大,融资成本也将随之升高,因此,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是破解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此背景下,广东电网必须进一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实现对企业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从而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的整体资源优势,达到优化资金收支结构、降低资金成本、防范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实现电网企业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如下:第一步,南方电网资金集中管理要求解读,为广东电网资金集中模式选择指明方向和要求;第二步,资金集中支付的理论研究,为广东电网资金集中支付模式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第三步,资金集中支付案例研究,为广东电网资金集中支付模式的选择带来同行业的先进经验;第四步,广东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现状调研,为具体模式的选择奠定实践基础;第五步,资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建议,为广东电网资金集中支付选择合适的模式;第六步,资金集中支付建设路径规划。
二、资金集中支付模式研究
(一)南方电网资金集中管理要求解读
南方电网财务管理职能战略中,将资金集中管理作为财务管理职能的战略重点之一,基本思路是“通过收入按日归集、支出计划管控、资金融通调剂、融资统筹管控,构建‘高度集中、分层管理、全面监控、安全高效’的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发展要点之一为实行资金集中支付。要求“推广财务公司延伸结算,建设资金集中支付平台,按照先试点、再全面推广的原则,逐步推广资金集中支付。”不仅明确提出要推广资金集中支付,而且要求采用财务公司的组织形式,并且要建立系统平台,这对广东电网开展资金集中支付的具体形式指明了方向。
(二)资金集中支付的理论综述
1.资金集中支付的概念
资金集中支付制,是资金集中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通常企业将所有的资金都纳入集中账户体系管理,收入归集到总部资金账户,支出通过总部集中管控的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它是企业资金管理的一种模式,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充分利用企业整体资源优势,发挥企业对资金的计划和管理;同时,对企业加强资金监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资金集中支付的主要模式
(1)财务部模式。企业的现金管理由财务部统一负责,企业并没有分立独立的资金管理部门,企业总部和下属分子公司的资金各自独立管理和操作,资金高度分散。
(2)资金部模式。资金部成为独立于财务部的部门,可以采取多种集中管理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有统收统支方式和拨付备用金方式。
(3)结算中心模式。企业和下属分子公司虽然仍然保留独立的财务和资金部门,但是现金管理工作主要通过结算中心来办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
(4)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财务和资金部门的一部分操作性职能转移到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共享服务中心为企业总部和下属分子公司提供统一的应收应付账款管理服务和日常的资金操作。
(5)财务公司模式。企业和分子公司仍然保留自己的财务和资金部门,但是绝大部分的资金管理业务都通过财务公司办理。
(三)资金集中支付案例研究
1.某大型国有电网公司资金集中支付
某大型国有电网公司在推行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资金集中支付采取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资金部模式,总部资金实行集中管理、预算控制、分别支付的方式,取消内部单位之间资金层层划拨,避免内部各环节的资金沉淀。构建网省公司“统一预算、分级支付”的支出管理模式,明确分级支付项目和限额,加强对分公司自行支付项目的监管,实现网省公司大额资金集中支付,业务原则上通过开设在财务公司的结算账户办理。
2.江苏电力资金集中支付
江苏电力的资金集中管理中,采取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实现资金集中支付,采取重大支付先行,分阶段逐步实现全业务分级支付的策略。第一阶段对采购物资的货款、购电费、财务费用等三项重要支出实现了集中支付;第二阶段,进一步扩大资金集中支付的业务范围,大部分业务实现了全省集中支付。
3.中国移动资金集中支付
中国移动资金集中支付建设的思路是,采取结算中心与分级授权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加强省级层面的集中支付,使支出资金得到集中、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明确地市公司的支付范围,规范并减少分散支付的情况;建设银企互联系统,并利用网上银行,为资金管理提供支撑。设立财务核算中心,负责款项支付。
(四)广东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现状调研
1.资金集中支付情况
本文以抽样现场访谈和全面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广东电网公司省本部、地市供电局、县级供电局及非供电子公司,开展调研和访谈。广东电网基本建立起以地市及其他分、子公司为依托的资金集中支付体系,建立了月度资金计划报批制度,资金支付实现支出账户零余额管理。
2.资金集中支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1)资金集中支付程度
通过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连续6个月各单位支付情况的调研发现:除一些要求必须在本地支付的业务外,多数单位月均资金集中支付程度低于90%。分散的支付方式下,使得资金管控风险点多且分散,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防范资金流失,管理成本高。
(2)资金计划准确率不高产生的资金备付量
资金计划准确率不高直接影响备付金的储备规模,过量的备付金将产生额外的资金沉淀成本。通过对2011年5个月广东电网全辖资金计划准确率的考察发现,多数地市供电局、县级子公司、非供电企业子公司的单月资金计划准确率达到95%,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备付量,降低了支付效率。
(3)现金支付造成的资金沉淀成本
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各单位月均现金使用量2 055万元,平均每个单位月均现金使用量23万元,员工借款形成的资金沉淀8 182万元。按2011年8月,银行活期存款与同期六个月期贷款利率差5.6%计算,该部分资金沉淀的机会成本约229万元。
(4)人员工作量压力大
通过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连续6个月,各单位在资金预算、资金计划、资金支付及银行对账的工作量调研发现:在资金支付相关工作中,全省月均工作量 28 314.77人天,按每月21天折合约1 349人,目前全省涉及资金支付的财务人员677名,与标准人员数量差672人,工作压力大。
(5)信息化支撑不足
资金计划的上报、批复、业务控制没有形成系统化机制:目前资金计划的上报及汇集需逐级编制表格,人工进行数据汇集,每月重复工作量大;一些单位资金计划审批之后,不能直接应用于对支付业务的管控,在支付时需要资金管理人员人工比对进行调控,并且通常按资本性和经营性总量进行控制,一些单位在支付时没有与资金计划的核定额做比对。
3.继续推进资金集中支付的重大意义
开展资金集中支付,是国资委对央企“集中资源做强做优主业,提高企业管控能力”的要求;是南网财务集约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广东电网提高管控能力的有效手段。其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
第一,进一步推进资金集中支付,是实现财务集约化的重要内容。通过进一步推进集中支付,可以减少控制风险点,加强省公司对支出过程的监督,加强资金安全保障。省公司掌握资金支付权,就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同时,实行集中支付制度以后,下级单位的所有资金支付必须严格按审批的资金计划使用,这就对下属单位的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资金支付与各类资金计划逐笔对接。
第二,进一步推进资金集中支付,能够降低资金备付。推进资金集中支付要求提高资金计划准确率,能够降低备付金的储备规模,减少额外的资金成本,更好地发挥资金的效益。
第三,进一步推进资金集中支付,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减少工作压力。部分资金支付事务集中到省公司、财务公司乃至共享服务中心,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提升支付效率,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地市供电局、县级子公司、非供电企业子公司在资金支付相关事务上的工作量,缓解其超负荷工作压力,为财务队伍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广东电网资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探讨
对资金集中支付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后,结合南网对资金管理的要求以及广东电网资金集中管理的现状,提出资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的具体建议。组织维度上,资金部模式、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和财务公司模式比较适合广东电网现在和未来的资金集中支付组织形态;管控集中程度上,部分集中和全部集中模式均可作为广东电网集中支付管控程度的选择。从组织维度和资金管控集中程度可将资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分为4种模式,以下将详细阐述这4种模式的特征。
(一)全省集中的资金部模式
全省集中的资金部模式组织上是采取资金部模式,管控集中程度上是完全集中,该模式的特征是省公司资金科集中操控各地市供电局、县级子公司、非供电企业子公司银行账户的支付指令。统收统支适合企业在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的生命周期,企业特征是规模小(一般分支机构都在同城)、人员少、关系简单。广东电网已经超越了企业的萌芽和发展初期,企业规模大、组织层级多、人员多、运营地域广阔,不适用该模式。
(二)分级授权式资金部模式
分级授权式资金部模式组织上仍是采取资金部模式,但管控集中程度是部分集中,该模式的特征是地市供电局、县级子公司及非供电企业子公司虽然仍然保留独立的财务和资金部门,可保留一定的资金所有权和管理权,实行分级授权。分级授权式资金部模式适用于规范化阶段的企业,该模式比较适合广东电网现阶段的资金集中支付方式,有利于加强省公司的集中管控力度,同时,也与省公司财务职能向决策支持型转变相符。
结合广东电网实际,如采用分级授权式资金部模式,还存在以下约束条件:1.制定分级授权支付制度,省公司需建立健全资金支付审批制度,建立资金支付管控配套管理标准,明确管理标准的适用业务及流程范围,明确各级单位的权限及职责界面切分,明确业务合理性审核、财务单证合法性审核、资金支付审核的职责分工。2.财务人员配备数量调整,将各分、子公司的部分支付业务集中到省公司。3.重大支付业务协同推进能力,实施“会计一本账”,能够实现资金支付对重大业务活动的精细化管控。4.信息系统支撑能力。
(三)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式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
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式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在上一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利用财务公司的优势,采取了部分集中的管控程度,该模式的特征是地市供电局可保留一定的资金所有权和管理权,通过财务公司进行大额结算支付。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目前,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建立南网财务公司,并以之为依托,初步建立了统一的集团化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架构,省公司的支付业务已经开始依托南网财务公司办理支付结算。利用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式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能够使得广东电网借助现行组织架构在资金集中支付领域,与南方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战略实现最大限度的融合,因此该模式可作为广东电网公司未来资金集中支付模式的提升方向。
采用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式资金部相结合的模式,还存在以下约束条件:1.加强财务公司的业务承载能力,财务公司需建立覆盖所有分支机构的资金实时支付申请,完善对业务功能的支撑。2.业务协同推进能力,各单位与财务公司应建立科学的沟通机制,在保障财务信息及业务信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效率。3.制定分级授权支付制度。4.“会计一本账”系统与财务公司系统的协同推进。
(四)财务公司与共享服务中心相结合的模式
财务公司与共享服务中心相结合的模式结合利用财务公司与共享服务中心两种组织形式,管控集中程度上是完全集中,其总体特征是利用财务公司进行地市供电局、县级子公司及非供电企业子公司日常的往来结算和资金调运、运筹等,利用财务共享中心实现事务性操作的集中处理,省公司财务部进行资金管控。这种模式适用于成熟后阶段,与广东电网财务规划的实施步骤相衔接,有助于实现资金管理的高度集中,通过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全省支付单据的集中审核,通过财务公司实现结算支付。
该模式对企业的组织和人员、制度、系统等方面有非常高的约束条件,需要从以下方面逐步推进:1.财务组织变革,在共享服务模式中,必须进行财务组织结构的深度变革,将共性的、重复的、标准化的业务放在共享服务中心,财务人员由记账转向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为各个部门、各项业务提供财务支持,把工作重心转到高价值的决策支持上来。2.人力资源配置,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初期应大规模对各地员工进行培训。3.要建立服务水平协议作为其营运操作的基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实体,需要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能为他们所接受的低成本服务,同时又需要在低成本之上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服务水平协议是日后共享服务中心与各单位互相沟通及业务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4.制度与流程的标准化。5.业务协同推进,各业务单位与共享服务中心的沟通越来越频繁,因此需要各业务单位更加清晰地定义各项业务管控标准、明确与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责界面切分、建立科学可靠的沟通机制。6.共享服务中心系统与财务公司系统的协同,远程财务流程需要建立强大的网络系统,需要强大的企业信息系统作为基础和保障。
四、资金集中支付建设路径规划
以南网财务集约化管理方案和资金集中管理方案为指导,结合广东电网公司“会计一本账”的推进,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循序渐进地推进资金集中支付工作,建设路径规划如下:
现阶段,广东电网适合实施分级授权支付体系,省公司财务部合理设置分级授权额度,并实现对大额支付的审批;各分子公司财务部在其支付限额内,进行支付审批。
2016年开始,与南网财务公司探索广东电网公司分子公司与南网财务公司的业务对接方案,厘清职责分工界面,签订相关服务协议、建立配套保障制度,定义业务对接流程、表单及信息流转方式,梳理信息系统改造计划。
2018年至2020年,在坚持财务公司与分级授权式资金部相结合的体系平稳运行的同时,开展资金管理共享服务中心的研究探索、着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统一财务政策与制度,完成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必要的组织变革,建立服务水平协议作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营运操作的基准。筹备共享服务中心所需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筹备、人员招募与培训、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知识传承计划,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与业务单位的沟通通道、明确单据归档制度等,力争在2018至2020年建成财务公司与共享服务中心协同模式下的资金集中支付管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闫国宗.对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管理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7(4).
[2] 袁琳.集团公司货币资金控制的五种模式[J].会计之友,1999(3).
[3] 赵葳.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2).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 课程建设
“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是我院为专升本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开设的一门集理论基础和职业实践于一体的产教融合课程。鉴于专升本的修业年限,该课程共开设两个学期,共计分、168学时,属于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审计模拟实训、职业岗位综合实践课程的基石。该课程的建设团队预期利用两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为教学质量上乘、教学特色鲜明且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水准实践类课程。对该课程的建设规划内容探讨如下。
一、课程标准开发
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对财会人才的要求以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财务人员转型趋势,财务人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由核算向管理业务财务财务管理决策转变,同时财务工作职能也面临着像工业4.0一样的发展进程,出现财务领域的4.0,这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的设计开发将与时俱进,人才培养定位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以实现工作体系到课程化的转变,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如图1所示。
课程建设团队将采用以下具体开发步骤:第一,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设计调研方案,面向会计岗位从业人员进行典型岗位调研和调查统计分析,形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岗位的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形成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分析表。项目成员分解各岗位(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素质、知识的关联性,撰写课程标准初稿。第三,召开由课程研发专家、企业财务主管、CPA及项目团队成员参与的现场项目研讨会议或者通讯评审会,审议通过课程标准。
二、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设计及建设
“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专升本会计专业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构建思路设计为以“TAKE”模式为核心、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其中T代表知识,A代表技能,K代表素质,E代表实际操作经验,该模式主要特征表现为按照“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内容,以会计准则为依据,通过模块式教学,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应用知识以及环境知识。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扩展课内所学知识,可以采取跨院选修、BB网络学堂、云班课堂、企业名家导师微课堂、讲座等形式。理论与实训的融合还离不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通过会计专业实训室安装好的财务专项、综合实操软件完成训练,另一方面,在仿真的VBSE环境下完成综合训练,同时也可在校内采取“教学企业”模式,融入校企合作,学校既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环境与项目引入学校,也可以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搭建孵化平台,融合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使实践教学不过于依赖校外企业,在校内实现充分的“工学结合”,最终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校内“教学企业”如果说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试验田,那么校外实践基地则是学生获取专业实践经验的必由之路,也是“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如图2所示。
针对“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的课程性质及学生特点、专业岗位需求,构建基于岗位分工、任务导向的“一线、二真、三融、四岗”课程内容体系。“一线”即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照会计业务流程来构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二真”即职场环境真、业务处理真。嵌入直观的、逼真的职场环境,配置办公桌椅、电脑、会计办公用品、印章等,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课程设计的经济业务和资料都来自于企业,各种票证都采用现行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统一要求的规范票证。“三融”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将知识、技能、素质融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涵盖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将理论、实践融于一体;将教、学、做融于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四岗”即按有关规定和会计实际工作情况,将会计职业分解为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典型岗位,设置对应的任务,学生分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进
针对“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特点,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建设团队设计了双轨驱动式教学模式,即要求教师一方做到“一个侧重、两个追求、一个利用”;学生一方做到“三会、一高、一补”。以往的教学模式只强调学生做什么、如何做、能做什么,实际上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的潜能也无法发挥。事实上,实践类课程更需要教师的引领,而不是自我练习课,需要教师、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具体到教师方,“一个侧重”是指教师讲课时要侧重方法论的讲解,教给学生贯穿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以引线为先导而不是针对教材内容的盲目剖析,因为对于专升本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两个追求”是把学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把学生的兴趣调动到极致,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营造氛围。近年来,“互联网+”的出现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同样,“互联网+”时代必将影响会计行业的发展。“一个利用”就是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机,“手机参与教学,用科技改变课堂”,通过移动互联网软件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如UMU教学互动软件、微信关注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方达到了教学模式的要求自然会影响到学生,从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的行为是输入式的,学生的表现是输出式的,要求做到“三会”,即会说、会写、会独立思考,专升本阶段的会计专业学生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核算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挖掘他们的管理才能,要学会对实践业务的结果进行分析,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一高”是指情商高,这一点也是今后作为管理者必备的条件。“一补”则是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短板,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善于查找自身短板,培养学生具备走向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如图3所示。
四、课程团队建设
(一)实施“三导师制”,为学生全方位配备师资力量。改变以往“双导师制”模式,联合校内辅导员或班主任实施“三导师制”。三导师由专业教师、校外企业人员、辅导员或班主任组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辅导员一般在学生入学和毕业前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专业教师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兼顾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外企业人员是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增强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的实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少走弯路。三位导师的影响力实质都决定了学生的专业前途与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要组合在一起,相互交流沟通、配合,口径一致,改善当前各自为政、互不沟通、专业指导性不突出的问题,为共同的财务人才培养目标而努力。如下页图4所示。
(二)夯实师资队伍“双证书制”,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实践。课程团队成员应具备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双证书”,提高“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教学质量。该课程为实践类必修课程,对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在专业理论传授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而且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行业、企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务操作能力,将最新的实务操作流程引入课堂教学。如图4所示。
(三)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岗位培训,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和行业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会计行业人才的重新整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新的课题。课程建设团队成员要随时了解业界动态和需求,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理论,了解“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内涵,对会计领域今后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应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岗位培训,全方位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与时俱进,从容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图5所示。
五、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网络辅学
(一)构建“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网络学堂教学平台。为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辅资源,该课程可以继续充分利用我院自2011年开始建立的会计实训室和BB网络学堂平台,在构建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知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多门课程的网络学堂经验的基础上,实现“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的网络化、信息化教学,为学生营造仿真的职场环境,合理有效地使用网中网、用友等财务系列专项教学软件,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同时,引入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尝试规划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训室建设方案。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会计行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财务人员要慢慢从基础业务向业务财务及财务管理决策转型。传统财务人员面临着分化的局面,即分化为高端财务决策人员、业务财务人员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人员三类。借此课程建设之机可以积极调研,了解实训室的特点和建设条件,结合现有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可行性分析,如可以实施,则设计实训室软件功能转型方案,让课程内容更加贴合实际需求。反之则仍然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如图6所示。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对于“财务核算能力综合训练”课程的建设,要本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原则进行规划,依托“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将知识的传授转化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为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S
参考文献:
[1]赵改玲.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15,(12).
篇4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云计算;区域教育云平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86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141- 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20年来发展迅猛,各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园网络、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数据库资源等信息化应用系统,但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缺乏战略指导和统一规划
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设想、规划、决策、实施等环节全部由技术部门操控,没有从教育和战略的高度指导信息化建设,使得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标准,校际之间、校内各部门、各院系拥有的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时间不一致,应用功能不相同,导致系统的开发软件不一致,数据接口标准多样性,部门、院系之间的数据流动困难,形成“信息孤岛”现象。
1.2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且共享性差
由于学校规模、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区域范围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以辽宁省为例,2014年1月,课题组调查统计了辽宁省内全部省属以上63所普通本科高校的信息化资源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同样是上万在校生规模的高校,有的高校服务器和交换机数量多达上百台,而有的高校却只有几台;再如教学软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有的高校有十几种会计、财务及相关管理类数字教学资源,而有的高校却只有一种。此外,高校教学资源只有在校园局域网覆盖范围内才有权限查看和使用,无法实现共享。
1.3 设备使用效率低下,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普遍出现重复投资或投资过度现象,大量主机、服务器使用效率低下。据调查,很多高校采用一台服务器装载和使用一个物理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方式,这种方式下,每台服务器平均CPU利用率仅为10%左右。同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完成硬件投资后,由于安全意识不高或财力所限,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资金投入,使得网络安全问题突出。
综上所述,改变目前这种非集成和非协调式的投资和发展模式,已成为突破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瓶颈”的关键。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
2 构建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的技术、高校资源及建设前后的组织管理等条件足以保障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顺利建设实施。
2.1 技术条件分析
就现有的云计算技术而言,无论是在理论原理上,还是在实践经验上,已趋近成熟水平。
2.1.1 云计算技术的理论特征
简单来讲,云计算就是将以前那些需要大量软硬件投资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以基于 Web 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教育云则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迁移应用。云计算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为云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首先,云计算可以帮助高校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体系的教育信息平台,将校际、校内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整合;其次,云计算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基础设施,通过虚拟化、负载均衡等技术,提高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最后,云计算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服务。
2.1.2 教育领域实践经验分析
目前,美国高校教育云平台的实践较为深入和广泛。例如,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与IBM合作推出“虚拟计算实验室”云计算平台;卡耐基梅隆大学卡塔尔分校、卡塔尔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卡塔尔分校3所大学推动的“卡塔尔云计算计划”;麻省理工大学设计并实现的云计算教育平台。
在国内,高校云计算方面的实践应用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北京工业大学与IBM公司联合打造中国首例科教云计算实验平台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中科院与广东省联合开展研究项目设立了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的区域教育云等。
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特色出发,构建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
2.2 资源条件分析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辽宁省为例,63所省属以上普通本科高校拥有服务器总数为948台,其中,近5年采购的占比超过了50%,交换机数量为2 545个,拥有100个以上的高校占13%;所有拥有会计学科的高校均拥有会计或管理类教学软件,种类在1~12类不等。
可见,近几年来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较快,多数区域高校的设备和网络基础较好,数字资源丰富。因此,在一些教育发达、高校众多的地区,构建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全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现有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2.3 管理组织条件分析
要基于现有高校信息化资源构建区域教育云平台,管理组织是一个关键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构建组织和人员条件是具备的。
一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行政管理的有利条件,协调各高校相关机构和人员共同研究云平台的搭建问题,组织供应商的选择和开发后期的维护、更新问题。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网络信息中心,这为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及后期应用、维护、发展提供了管理和技术人员保障。
3 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设计方案
通过可行性分析发现,以区域为单元构建高校教育云平台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借鉴国内外教育云平台建造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设计思路和内容,并初步设计了构建流程。
3.1 总体设计思路
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可以以省或地区为单位来设计,构建的原则是“政府牵头,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同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组织、管理优势,高校丰富的资源和研发优势,以及供应商的技术服务和开发经验优势。将高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案例经验和开发模式,结合区域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建设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实用的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
3.2 基本框架
依据高校教育的特点,基于云计算的结构体系和应用服务,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基本框架可分为3个层次:SaaES、PaaES和IaaES,如图1所示。
3.2.1 SaaES 层次
SaaES(Software as a Education Service)位于教育云构架的最上层,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以服务形式交付和使用软件的业务模式。它主要有两大类应用:“云管理”和“云资源”。“云管理”主要提供区域各高校的信息和资源的查询以及云平台使用的服务,包括用户使用流量统计及计费功能。“云资源”包括所有区域内高校可共享教育资源,如数据库的访问,云课程的注册和使用,远程仿真实验室的注册和使用,应用程序的共享等。在SaaES模式下,用户无需购置软硬件设备和维护系统,便可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使用软件并按约定付费。
3.2.2 PaaES层次
PaaES(Platform as a Education Service)为解决供应商独立云服务接入教育云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服务接入开放框架,其构架在SaaES层面之下。包括表示层、管理层和中间件层等3个部分,为开发人员提供开发环境平台和公用的API。
3.2.3 IaaES层次
IaaES(Infrastructure as a Education Service)处于构架的最底层,它通过虚拟化和集群技术把内存、I/O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汇集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呈现为一种平台虚拟化环境,支撑起整个虚拟数据中心,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用户无需管理或控制任何基础设施,便能控制操作系统的选择、储存空间、部署的应用。
综上所述,借助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区域内的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等和应用服务有效、有序地结合起来,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3.3 构建流程
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构建流程包括筹备、实施和后期维护3个阶段。
3.3.1 筹备阶段
(1)建立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云平台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确定总体战略方针,任务部署,规章制度,资金预算,经费管理,利益分配,供应商招标、审议建设规划及方案等,统筹、协调、保障各部门及供应商按照战略部署顺利完成任务。
(2)组织调研高校资源现状及应用需求。评估现有资源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评审与备案。
(3)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经验丰富的供应商负责高校教育云平台的开发建设。
3.3.2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应按照“方案设计、审定、平台开发、试运行、部署、安装调试、验收”的基本流程来部署实施。
(1)供应商基于区域高校环境、资源的特点以及构建云平台的目的和需求拟定总体实现方案及各阶段具体计划,根据已通过审定的方案进行平台开发实现工作。
(2)对高校各系统Web接入服务器及非核心数据库进行云化改造,对完成虚拟化改造的系统设备进行IaaES整合,将原有的系统迁移到云平台。
(3)运行通过后,实现平台应用层基础设施的全面云化,推动各模块资源池的云建设与整合。在人员、基础设施、数据已经准备好的基础上,将平台安装到各大高校,并进行一系列的调试活动。
(4)在供应商完成必要的用户化工作进入现场运行之前验收,以确保云平台的实施质量。
3.3.3 后期维护阶段
由各个高校信息中心负责定期更新、升级和维护支撑平台的基础设施和系统,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此外,数据库资源的更新应纳入到政府采购计划,由教育主管部门从高校教育经费预算中拨付专款支付。
4 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在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后的维护、可持续发展等环节要注意4个关键问题:组织管理、技术支持、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
4.1 组织管理问题
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构建既涉及硬件设备、资源库等资源的建设,还包括政府行政人员、供应商、高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人”的组织管理工作,需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管理。因此,建设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最关键问题是解决好管理和协调的问题。
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主管部门发挥好牵头、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做好权责利的分配,以实现共享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逐渐培育一支专门从事平台管理与技术服务的人才队伍;采取合理有效的利益补偿措施,以确保各参与高校在投入后能获取合理的回报,从而促进云平台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2 技术支持问题
由于区域内教育资源具有分散性,各高校的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人员能力差异较大。
要解决技术支持问题,最佳的途径就是委托具有较好资质的云技术服务供应商参与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4.3 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问题
各高校在共享建设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导致一些高校对资源的共享持消极态度。此外,电子资源共享服务中的信息权利问题已成为制约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首先,广泛宣传,树立资源使用者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其次,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保障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利益;最后,制定合理的付费制度,如政府直接对共享体系中贡献较大的高校给予财政拨款,或实行有偿资源使用制度,制定合理的资源交换价格等。
4.4 信息安全问题
教育云的应用,将逐步使教育资源信息和私人信息等大量数据得以集中。尽管云存储、云管理方式更加方便、安全,但存储在云端的数据仍存在诸如数据泄露、丢失、损坏等风险。
要控制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不仅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应在管理层面下功夫,明确各方的责任,安全的数据存储与管理策略的制定和监管要及时更新升级。
5 结束语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云平台能够解决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改善区域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能够更加安全、便捷、灵活地应对需求的发展变化,实现资源的动态、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了建设云服务平台的任务和计划,为教育云平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相信,今后几年教育云必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崔然,张弘,林泽东,等.虚拟化技术构建新型数据中心[J].中国教育网络,2012(7):43-45.
[2]田炯.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6):2.
篇5
【关键词】 文化馆 免费开放 思考
【作者单位】 广东新丰县文化馆。
【中图分类号】 G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15-02
文化馆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和重要阵地,也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文化馆免费开放是我国近年来的文化民生工程,免费开放内容主要包括基层业务辅导、公益性讲座、儿童阅览室、图书外借室、检索与咨询、报刊阅览室、文献资源借阅、多媒体放映室、电子文献阅览室等。文化馆免费开放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积极行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做好、做细、做实,为公众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整合资源,集聚人才,建设稳定高效的文化服务队伍
文化服务需要一支过硬的文化服务队伍。一方面,文化馆应该以组建各种文化社团为切入点,整合文化人才资源,将这些文化人才紧紧团结在我们的周围,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在人才方面的资源共享。文化馆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来组建文化研究会、音乐协会、摄影家协会、观赏石协会、民俗文化协会、文学社、文化业余宣传队等民间文化社团。政府有关机构应该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积极组织他们在文化馆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创作环境,使他们在各自的创作领域里发光发热。另一方面,加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建设。众所周知,加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建设,旨在提高文化馆馆员队伍的专业理论基础、业务知识能力和服务工作技能,建设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队伍。而要让文化馆工作人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自觉、自愿地去接受继续教育,就应该将文化馆工作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每年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出勤情况进行评分排名次,并与他们的年终绩效、职务晋升、职称晋升挂钩。文化馆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批、分阶段、分层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工作人员的视野更加开阔,经验更加丰富。尤其是聘请专家、学者授课,通过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和参观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专题教学、交流座谈、现场实习辅导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二、加强监管,建立评估体系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文化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地做好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及时考评、及时督促检查,及时协调、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免费开放中所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文化部门要将其行业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加快完善文化馆业务规范化建设,加强分类指导,开展评估定级,不断提高文化馆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结合文化馆的实际情况及本地公共文化事业特点,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来改善服务效能,合理调配资源,适时整合业务流程。文化馆要不断拓展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努力强化文化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增设多样化服务,重点增加对特殊人群(如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的对象化服务,通过这些措施,将文化馆免费开放带来的供需矛盾在最大限度上进行缓解。
三、对文化馆现有设备、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为切实做好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真正实现群众“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文化馆可以压缩办公场所及采取外借的方式来弥补现有场地的不足,增加免费开放活动场地。同时,还应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努力争取地方财政部门、文化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将文化馆运行经费纳入全年地方财政预算,确保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有序、稳定、科学地开展。文化馆应该以“开门办馆、文化惠民”为宗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创新活动方式,开展免费服务,实现真正意义的免费开放。文化馆还应该增强免费开放活动的社会教育和认知功能。例如汉中市文化馆在馆内的老宁强剪纸展厅、老戏装展厅和篆刻砖雕展厅都开展了专人现场演示、观众互动等活动,使参观者参与其中,既活跃了现场氛围,又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四、夯实管理,创新服务手段,提升免费开放的文化服务能力
一是加大宣传,扩大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在公众中的影响。要大力宣传免费开放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公众对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充分认识,可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光碟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同时,还可以让当地新闻频道、时政频道、党政门户网、手机报等新闻媒体进行媒体宣传报道。
二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免费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各文化馆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修订完善文化馆门卫、财务、上下班管理等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三是面向基层,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文化馆要努力完成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文化共享服务点的建设任务,完成基层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开展巡回培训,送文化、送科技、送电影下乡到村组,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真正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四是加强辅导培训,提升文化馆服务功能。在立足本馆搞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该利用“请进来、走出去”,担任中小学校辅导员或艺术指导等方法,开展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表演等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是提升免费开放服务的力度。文化馆通常都会有电子阅览大厅,要大力做好电子阅览大厅的对外开放,着力在“绿色网吧”、休闲阅读上做文章,努力提升读者量。可以通过在各中小学校和广告栏张贴海报,吸引广大青少年读者群利用寒暑假来电子阅览大厅自学阅读、上网查阅资料、浏览电子图书以及看视频、听讲座等。文化馆工作人员每天要对机房进行卫生清洁工作,确保读者有一个干净、整洁的上网环境,力争做到“免费但不降低服务质量”,逐步形成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社会影响。
五、免费开放与合理收费相结合
- 上一篇:改进工作作风发言材料
- 下一篇:小学校长职称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