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综述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综述

篇1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作为三种对经济增长作重要贡献中的一种,投资对GDP的增加有基础作用。尤其是受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阻碍,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速的增长,但增长速度也有不小的降低。相对于出口和消费,投资可以说是为经济增长提供能量的最好方式。

根据以往的理论经验,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投资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1981-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6.65%;1991-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64.85%,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经济实力亟待增强。所以,本文拟对西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便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Dharmendra Dhakal、Saif Rahman和Kamal P.Upadhyaya在《外商直接投资和亚洲经济增长》一文中说明9个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增加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中的九个国家中的六个,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两个国家是双向因果关系;Orazio以1965―1995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欧盟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能够强力的刺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二)国内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国内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采取实证分析方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协整分析,例如:胡珀通过对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安徽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是双向因果关系,只存在经济增长是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Granger单向因果关系;王悦然对上海市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固定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增加0.768个百分点。

本文借鉴前人已有的经验,拟对西藏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向相同

根据西藏1978-2010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数据,利用Eviews作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速度和方向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和方向高度吻合。

(二)相关性分析

做出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联合散点图,根据图形进行初步了解,结果为:西藏自治区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极可能是线性关系,而且具有截距项,在下文模型设定中可以考虑采用带有截距项的线性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趋势分析,我们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考虑到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时滞效应,故设定模型为:

(二)模型的估计

1.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出现虚假回归现象,先对lnY、lnX及lnY2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结果为原变量均不是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均平稳。

2.协整分析。我们采用E―G检验法,对残差项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项是平稳的,则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lnY、lnX和lnY2之间有协整关系。表明西藏自治区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实证结果与分析。lnY、lnX、lnY2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最小二乘回归估计不会出现虚假回归的问题,所以下面用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模型参数。得估计模型结果为:

结果分析:根据可决系数,模型拟合优度较好,能很合理的模拟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0.159443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当年GDP将增长0.159443个百分点,系数0.787901表示当年GDP受上一年GDP影响,上一年GDP的78.8%对下一年GDP做出贡献。此结果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如与上海和山东的数据相对比,可知西藏的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较低。分析主要原因是:

1.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过大,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容易形成资源浪费;3.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投资的扩大。

(四)Granger因果检验

根据Granger检验结果,发现:(1)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原因;(2)经济增长与上一年经济增长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上一年经济增长对下一年经济增长有明显作用;(3)经济增长与下一年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上一年经济增长会引起下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五、结论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管理体系 构建策略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及企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明显上升趋势,而且规模巨大,这给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避免固定资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妥善应对挑战,成为当代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不足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是一项过程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决策、设计、招标、投资、施工等多个环节,但当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存在较多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项目决策不科学

项目决策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项目投资之前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分析,导致投资充满随意性,这将给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管理带来很大的问题。第二,对项目虽然有一定的分析论证,但是论证方法不科学,论证过程不全面,有些企业在确定投资项目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现实境况,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而冲动投资,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充分考虑本企业内的资本结构,导致投资过大,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

(二)项目设计不合理

项目设计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企业往往意识不到项目设计的重要作用,疏于对待项目设计,导致项目设计不合理。很多企业将项目设计全权交给设计单位负责,本身不再予以关注,导致项目设计不能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不仅出现设计不合理的现象,还会导致腐败问题丛生。例如,设计单位为了追求不当利益,故意进行超标设计,增加预算,便于一些利益相关者从中牟取私利,而企业却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三)项目招标问题多

项目招标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滋生问题的关键领域。围标串标是项目投标过程中的典型腐败行为,其具体表现有:一些单位为了控制中标价格和中标结果,私下里与其他单位结成非法联盟,在联盟内串通勾结,轮流坐庄陪标,当达到目的后,就会在联盟内按照事先约定给予其他陪标单位一定的服务费,看似各不相干的各个单位,实际上已经形成利益整体,从而操控着投标中标的整个过程。

(四)项目投资超计划

项目投资超计划问题一般出现在需向上级单位汇报审批的项目上,主要包括超出项目批复范围、擅自调整项目金额和内容等。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为了使项目顺利完成审批,在立项阶段故意隐瞒项目内容和谎报项目资金,等项目审批下来后再进行超批复建设;二是不重视项目立项或者是初期阶段,在实地勘查过程中不够认真仔细,遗漏了很多重要方面。

(五)项目施工控制难

项目施工是历时最长、出现问题最多最为复杂的阶段,具体如下:首先,难以控制项目进度,导致项目不能如期完成。其次,只注重项目施工本身,忽视了对项目参与人员的关心以及对施工场地周围环境的保护。再次,施工所用材料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一些劣质和低等材料伺机混入,致使工程质量下降。最后,中标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将部分内容转交和分包给其他单位,对施工过程没有进行严格的看管。

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

针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优化调整,尽快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体系,为企业发展奠定重要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立工作规范体系

企业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过程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前做好应对困难的选择,从而建立起内容全面、流程清晰、难点重点突出、可行性强的工作规范体系。一般而言,企业可根据具体项目管理的特点和需要,利用项目申报、施工和竣工三个阶段中形成的各类规范性文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工作规范体系。例如,xx企业对于项目申报与立项管理的规定如下:①凡属国家、xx省核准目录规定范围内的项目均须办理项目核准手续。核准项目由集团公司组织、子公司配合办理项目核准事宜。项目核准所需各种材料由子公司办理。②需上报xx省备案的项目。按照国家和xx省有关规定需报省备案的项目均须办理项目备案手续。备案项目由集团公司组织、子公司配合办理项目备案事宜。建立工作规范体系是一个有效的知识积累和共享过程,依照严格的工作规范体系,可以全面提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能力,提高效率,避免重复工作。

(二)统一各项标准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涉及环节、领域重要,需要多部门共同联合。企业不能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仅仅局限在一个部门,应积极吸引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各部门应相互交流、共同协作,通过明文形式规定不同部门的权力、职责与任务,避免出现部门矛盾与冲突。明确限定每一环节的输出,更好地控制投资管理活动,与此同时,对各项投资流程进行跟踪调查,全面提高投资管理效果。与此同时,制定统一、标准、完善的模块,供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开展具体工作,尽可能避免因理解不同、标准不一而带来的问题,通过明确统一的标准规定部门协作的具体要求。例如,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所涉及的合同种类多、施工方案多、研究报告多,因此,可通过项目模板化、规范化运作,提高知识经验的共享程度,提高各项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效益。

(三)健全专家库、法律库

建立健全专家库、法律库,充分结合传统项目中的专家资源以及国家各项法律知识,综合专业类别与行业性质建设电子信息数据资源。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平台,方便对不同问题、不同规定进行查询,更好地为项目管理决策提供制度以及专家支持,多方面入手,共同提升项目管理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保证审计部门独立性。设置独立运行的审计部门,使得各项审计工作独立运行、不受干扰,这是充分发挥审计评价职能、监督职能的前提。企业需结合自身运营实际与市场经济特点,完善企业产权机制,维护企业审计的权威性,发挥审计部门应有的作用,加大对各项工程方案的审计力度,全面提升企业审计水平。与此同时,完善审计体系。健全的审计体系是做好资产投资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强化审计指导作用的重要保障。要想全面加大企业审计执行力度,必须积极建立、完善审计体系,优化审计制度。企业应成立内部审计工作小组,通过内部审计、常规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资产投资管理偏差,完善资产投资管理体制,预防企业会计风险与经营风险。积极引入审计监督机制,在审计制度的支持下,及时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健全激励考核制度

积极建立合理、公正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在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管理考核中处于重要地位。激励机制是企业吸引人才、调整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塑造良好形象的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完善“以员工为中心”的激励机制,出台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直接与员工薪资、晋升相挂钩,全面提升员工工作热情。站在预防、纠正角度,积极围绕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问题,制定完善的责任追究体系,细化扣分标准与责任人问责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评优、岗位调动、薪资升降相挂钩,在择优、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优化用人机制。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当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不足为切入点,从工作规范体系、统一各项标准、健全专家库法律库、内部审计、激励考核制度入手,详细论述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良性、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Johansen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46.015

1 引 言

消费、投资、进出口与GDP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讨论的热点,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在对GDP 作用大小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投资对 GDP的作用比消费的大,政府应该把刺激投资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政策,另一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导致他们所持观点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模型、数据以及数据处理方法不同。在分析方法及工具上,一些学者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另外一些学者则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现代统计理论认为,若对非平稳变量之间进行传统的回归分析,就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故在对各经济变量进行计量分析时,我们需要对各经济变量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协整分析可以克服伪回归现象找到非平稳变量之间的真实稳定的数量关系。

2 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研究过GDP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及进出口之间的单项关系。蒋晓华曾通过协整回归、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和GDP之间的关系,得出固定资产投资对影响显著,但存在滞后效应;高峰(2005)运用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1952―2002年进、出口额及GDP年度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进、出口额序列和GDP序列有协整关系,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了中国进出口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近年来,在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有人曾用回归和贡献率来分析最终消费对宁波地区的经济影响,并得出结论消费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3 有关的理论分析

3.1 创新

由上述可知,虽然很多经济学家与学者对GDP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相关研究却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一是他们的研究中把投资、消费、进出口与经济增长或GDP联合起来进行协整分析的研究较少;二是由于他们在用传统的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消费时以存在动态稳定性为前提,实际上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使大多数经济变量序列是非平稳的,故直接用传统的计量方法研究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缺乏一定的可靠性。故本文采取了尽量长的时序资料(1980―2008年)分析多变量关系的协整技术,试图发现我国的进出口额、消费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并对它们间的关系进行精确的实证分析。

3.2 变量选取和数据

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反映投资状况,用消费总额反映最终消费状况,因为进出口反映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程度和状态,它与GDP构成了完整的内外部市场体系,故它与GDP也有密切的联系。模型中引入五个宏观变量: GDP、固定资产投资(I)、消费总额(CI)、进口额(IM)和出口额(EX),样本时间跨度为1980―2008年,共包含了29个年度样本点。数据来源说明:所有的GDP、消费总额(CI)、进口额(IM)和出口额(EX)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数据库。

本文以GDP为被解释变量,消费、投资、进口和出口为解释变量,1980―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

4 实证分析

4.1 协整基本思路描述

由于GDP、固定资产投资和最终消费总额这类宏观经济变量,其时间序列大多都不平稳。故要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首先需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然后才能进行协整分析。

协整的经济意义:两个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判断标准:只有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变量才可以讨论它们是否协整,如果变量单整阶数不同,可以直接断定它们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判断方法:经验分析一般通过检验单位根个数来检验时序变量的平稳性及单整阶数,通常采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有DF、ADF检验和非参数PP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

4.2 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一般宏观经济时序变量都是非平稳的,若用这种非平稳变量直接建立回归模型,很可能是伪回归。故必须对所涉及的时序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下图为GDP、CI、I、EX、IM这五个变量的时序图。

4.3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方法较多,其中Johansen检验因简单而被广泛采用,本文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检验的,数据见表2。

4.4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为考察五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表3 列出了各变量间的检验结果。

从表3可看出,投资与进口不存在因果关系,但进口与GDP、消费与GDP、消费与进口及消费与出口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其中进口、出口、消费和投资都能引起GDP变动,而相反GDP却不能作为投资、进口、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用协整理论,Johansen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进口额、出口额与GDP进行了分析研究。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GDP、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与进出口额之间构成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当消费、投资、出口各增加一个百分点时,GDP会相应地分别提高0.9910、0.9900、1.0593个百分点,但当进口额多一个百分点时,GDP却相应地减少1.0028个百分点。可见投资、消费、进出口与GDP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投资、消费与出口对我国GDP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引领经济增长积极的要素,而消费是实现有效投资的先决条件,消费需求可以创造投资,故三者的比例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可以通过规范市场秩序来维护消费市场稳定并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这样可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带动投资增长、促进出口形成。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是我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贸易必不可少。但本文的结论表明进口对我国GDP增长存在滞后作用,故我们要采取措施在保证进出口贸易平稳发展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进口的额度。

参考文献:

[1]刘学武.投资、消费、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1989―1999年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0(9).

[2]邓彦.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篇4

[关键词] 投资分布 效率差异 经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经济研究与发展现状说明:这种高度依赖高投资和高消耗的经济增长很难长期维持,而且这种增长的背后还在区域间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据武剑的分析,在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影响因素中,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影响率达到81.67%;王立国等人分析得出:我国的投资效率(以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表示)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樊潇彦和袁志刚也认为,宏观投资效率的确是我们改革发展中的一个“硬核”问题。

显然,提高投资效率对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非常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效率差异,以期找到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变动趋势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明显的东中西由高到低的基本格局。东部地区占有58%的绝对优势份额,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三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回落至低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前的水平,中部地区则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受此影响,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大,东部所占份额由1995年的58.3%上升为2006年的61.7%,中部由27.6%下降为26.8%,西部则由14.2%大幅下降为11.4%,这说明投资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投资的区域差异会导致更大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从变动速度看,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差异明显。“十五”期间中部地区的增长率最高。其中,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十五”期间平均增长30%以上,而上海市增长最慢。

从相对规模来看,从1995年以来,各地区的投资率(I/GDP)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分别在2005年和1998年超越东部,到2006年投资率都超过了5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7%。2006年各省市区的投资率排名前三位均为西部地区,而后五位全部为东部省份。

从平均投资效率(以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衡量)来看,大体上呈现出东、西、中由高到低的态势。

上述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这不仅反映在投资规模的绝对差距上,还表现在增长速度、投资率等相对规模方面,东部的投资所占比例下降,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却越来越高,说明东西部地区的投资效率有拉大的趋势。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前文述及投资效率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达到半数以上,下面本文将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对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差异的因素加以分析。

1.变量

本文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模型中引入如下变量:

a.被解释变量Y为各省、市、自治区的投资效率,本文以各省区的2005年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代替:ICOR=I/GDP;

b.解释变量

X1为各省市自治区的每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表示该省区的人口素质。一般地,人口素质越高,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从而投资效率也就越高;X2为各省市自治区的金融业产值。金融产业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从而能够加速资本流通,进而提高投融资的效率;X3为专利授权数,表示先进技术的使用程度。更多的使用先进技术无疑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率,从而提高投资效率;X4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表示物资与信息的流通效率。物资信息的快速流通可以提高资本的运转速度,从而提高投资效率。

2.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选用对数模型。运用统计软件对模型运行得出结果如下:

LNY=2.586-0.262*LNX1-0.127*LNX2-0.244*LNX3-0.125*LNX4

(13.18245) (-1.207191) (-1.759538) (-1.623566)(-2.930591)

R-squared=0.90104;Ad R-squared=0.922043;D-Watson stat= 1.860252

3.回归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各变量都在5%的水平下显著,R2(包括调整的R2)和D-W值都超过了临界值,各项指标基本通过检验。这个回归结果说明,在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中,人口素质和专利技术的使用量是最关键的,而金融产业和交通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完善程度同样对投资效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投资是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个。因此提高投资效率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结合上述分析提出几点政策建议:(1)继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扶持中西部教育科技的发展与完善,避免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教育科技的差距而加大经济发展的差距;(2)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与物流产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遏制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以免大量的资本投资于无效率或者效率低下产业和企业;(4)合理分布投资的空间配置,在考虑投资积聚效应的同时,注意投资的“马太效应”问题。

参考文献:

[1]武 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2]王立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中的投资效率探讨.投资研究,2006年第1期

[3]樊潇彦 袁志刚: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的定义与衡量一个文献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一期

篇5

关键词:FDI;决定因素;岭回归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04-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外资以促进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各地区政府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引进FDI不仅有利于填补资金缺口,还可助于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与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研究与分析决定影响中国FDI流入的决定性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一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一大热点。

一、文献综述

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经研究东道国的经济基础因素对FDI的影响。张纪(2006)通过实证研究1985—2002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情况得出中国吸引FDI的主要因素为巨大的市场潜力、快速的经济增长、市场开放程度、较低的劳动成本以及社会稳定性。

对于汇率对FDI流入的影响是长期还是短期的一直都是存在争议的。邓宁(1970)认为国际投资从相对强势货币的国家流入到相对弱势货币国家,主要是因为升值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增加。Ang(2008)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到一国的汇率与该国的FDI存在负相关。Edwards(1990)和Hansan(2007)却得到相反的结论。

就贸易与FDI之间的关系大体持两种。小岛清认为国际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贸易有促进作用。而巴克利与卡森则认为企业选择国际贸易还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关键在于比较通过世界市场进行贸易的费用与企业将外部市场内部化所增加的管理费用孰大孰小。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构建如下模型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量决定因素进行检验:

FDI=f (T,E,PERGDP ,I,),即FDI = β+β1* T +β2* E +β3*PERGDP +β4*I

其中,FDI表示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单位:亿美元),T表示进出口总额(单位:亿元),E表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PERGDP表示人均GDP(以现价计算,单位:元),I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亿元)。本文对各变量均采取1983—2010年的年度数据。FDI、进出口总额、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来自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库网站。

(二)OLS模型处理

本文将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模型处理分析。先进行最小二乘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模型分析,结果如下:(1)发现R2=0.983,调整后的R2=0.979,可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并且整体回归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线性关系明显,FDI流入量与这四个变量总体上相关。(2)拟合方程R2高达98%,可是四个变量中有两个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回归方程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3)输出的VIF(方差膨胀因子),其中有三个变量的VIF值均远远大于10,这同样反映多重共线性的存在。输出的特征值中0.002趋于0,也加大了多重共线性问题。(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系数为负数,与预期有悖。这一反常现象也恰恰说明正是由于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存在,我们仅仅用多元线性回归建模不太合适,多重共线性的存在使得某些变量的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与实际是有所出入的。

(三)岭回归模型

针对出现多重共线性时,OLS明显实效的问题,我们采用岭回归来建立FDI流入与其影响因素的模型。

首先我们令k从0到1,步长为0.01,做出岭迹图,通过岭迹图发现k在0.6左右的时候,岭迹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此时k相对不大,对于β的估计影响不会太大。我们令k=0.6,做岭回归,通过岭回归我们得到最终的岭回归模型如下:

FDI=0.216 *T+0.264 *E+0.252 *PERGDP+0.213 *I

分析如下:(1)岭回归拟合效果明显,并且X的4个因素的系数均大于0,与常识相符。(2)不过岭回归的负面效果也存在,对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岭回归的调整的R方由0.975降到0.935,整体方程的F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虽然调整的R2下降了一些,但是0.935仍可接受。至此,通过岭回归我们已经消除了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所得因素的系数的估计值也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岭回归方程的分析来得到影响中国FDI流入量的重要因素。

三、结果分析与政策性建议

篇6

【关键词】企业资源配置;产业投资;资产配置

一、产业投资理论综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投资是经济主体为获得预期效益,投入一定量货币将之转化为资本,并形成生产能力的经济活动。从16、17世纪开始,西方国家的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并随之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投资活动也开始兴起。企业家为了获得利润,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资金在运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完成资金的增殖。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投资资金的所有者同时又是资金的使用者,企业家直接投入货币资金,建造厂房,购入生产机器设备,购入生产必须的原材料和存货,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活动,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进入20世纪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所有权和资金使用权相分离日益成为资金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资本所有权这样一来就同现实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完全分离。于是,在过去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兴起了新的投资方式,即通过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实现投资的目的。到此时,投资方式就划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构建各种实物资产的直接投资,一种是购买证券等金融工具的间接投资。而企业资金循环运动的过程也发生了细微的改变,即:企业在确定向某一领域投入资源之后,一般还需要从企业外部寻求资金来源,支付一定的成本费用以获得资金的使用权。这一部分作为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称为资本。资本属于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右侧的内容,包括债务资本或者权益资本,分别归债权人和公司股东(所有者)所有。于是,当企业获得了一定量资本之后,企业作为资金所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的统一体,将资本投入到生产运营活动中,从投入生产的那一刻起,资本正式转化为增殖资金,并通过厂房、设备、原材料和存货等一系列动态连续的形态,最终达到资本增殖的目的。

企业在产业投资活动的运动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市场的环境情况,必须要对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供需状况作出合理细致的分析预测。对于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而言,市场的供求状态是随时变化的,同时企业面临的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环境也是随时变化的,这就导致了企业必须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生产策略,改变企业的资产投入和分配,以使企业能在市场竞争活动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资金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完成增殖的目的,企业的资金运动始终伴随着资金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从企业资金循环的角度来对产业投资进行分析,按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循环过程中的不同时点位置,企业所有资金的必要形态可以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二、资产配置的内涵

资产配置就是企业根据外部的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投资需求,将企业资源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分配和转换,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组合。

产业投资中的资金运动过程系统包括各个资金形态元素,毫无疑问其中绝大多数形态元素都是不能须臾暂离的。资金组合作为整体是由各部分资产所构成,但是它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各项资产本身的价值叠加不等于资产组合的价值,这是因为资产组合能够在未来给投资者带来现金流量,这些将要流入企业的现金流量具有运动资金所独有的时间价值性以及风险不确定性。各种形态的资金按照恰当的性质契合与数量比例关系构成动态的资金整体,便产生了资金这个系统的系统功能,即盈利能力。资产组合的系统功能必须要在运动中体现出来,如果系统的运动被外力所破坏,整体功能也将随之丧失,也不再具有整体价值。

(一)固定资产投资

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这是因为: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劳动工具的作用,其价值则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逐渐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并构成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规模扩大和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是为了得到资产的生产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的规模,企业必须在扩大固定资产的同时要尽可能增加产出。即:“扩大固定资产比重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尽可能增加产出。在具有内在需求和在经济技术规律允许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比重大的资产结构,其现金净流入量现值大于固定资产比重小的资产结构。”排除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企业的未来现金流入是和其资产组合的产出能力紧密正相关的。

因此,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否与外部环境即市场需求相适应,决定了企业的效益实现。而在产业投资中,由于固定资产的周转时间要长得多,同时固定资产在建成后较难改变其产能规模,这一部分的成本是沉没的。因此在面临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时,要调整固定资产配置特别是要缩减固定资产的规模,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通常企业只能通过对流动资产的配置,来调整资金系统结构。因此,固定资产是游离于流动资金外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时,固定资产又是资产增值运动中的形态元素之一,是产业企业资金运动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流动资产投资

流动资产投资,主要受到固定资产规模的限制,即:固定资产不同程度的产能决定了与之相匹配的流动资产最低占用量。因此,固定资产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越大,生产规模越大,所需的流动资产也多。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我们可以得知,固定资产投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技术水平和不变的已知资金投入,流动资产投资代表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如果投资系统达不到最低流动资产投资额度的要求,将无法进行产品的正常生产并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资金系统在运动过程中面临着外部环境带来的偿债需求,即资金系统在某个特定的时段需要满足一定的资金流出;同时,如果在固定资产的产能范围内一味增加流动资产,倘若最终的产品销售不出去,或者原材料储备超过了生产正常需要的限额,由此增加的流动资产投资也会导致企业资金的闲置浪费。因此,资金运动系统在同外部市场环境交换资源以获得增殖资金时,面临着市场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有可能使资金系统的运动无法得到必须的资源而被迫中止。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当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之间以一定的比例关系配置时,可以有资金系统的最优结构。流动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转移其价值并能快速完成自身的周转。同时,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一样,同属于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两者都要被生产过程长期占用,各自成为资金运动系统的一部分。

篇7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范围推开的时间和范围

大多数人认为,分阶段按照产业或地区序列逐步推开的改革思路,实际上是把增值税转型改革当作税收优惠政策使用,违背了增值税的“中性”原则。增值税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课征的流转税,其最大优点在于销项与进项环环相扣、征管相对便利,相对统一的税基和税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

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增值税转型改革应该按照产业序列推进,即先从高新技术产业推开,然后是加工业、能源和材料,最后才是除此之外的产业。这样做,旨在引导大量资金向相关产业集中,促进高新技术发展,最终推动整个产业链在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方面的提升。还有的学者认为增值税转型改革应当更注重地区序列,从东北地区试点开始,按照西部、中部、东部的次序逐步推进。然而,人为设置产业、区域差异势必导致抵扣链条的复杂和混乱,不仅会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扭曲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还会滋生各种形式的避税、骗税行为,增加税收征管的难度。

实际上,在所有行业同时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是受益最大者,没有必要人为设置产业序列来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对那些确实需要实行税收优惠的产业,可以采取加速折旧等所得税优惠政策。同样,在众多的财政政策工具中,缩小区域差异的主要工具应当是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政策,而不应当是普遍课征的流转税。

如果按照地区序列缓慢推进增值税转型,还可能会形成两方面的影响,其一,如果东部地区的企业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进行固定资产或机器设备的抵扣,大量企业会迁往东北或中西部地区,造成人为的“产业空心化”,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二,如果转型改革迟迟不在全国范围推开,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形成“持币待购”现象,造成人为的经济波动。

总之,增值税的“中性”特征决定了其不适合作为税收优惠政策使用,应当在东北试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快地在全国及所有行业推开。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对财政收入可能的影响

决定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推开时机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财政的承受能力。学术界关于转型改革对财政收入影响的预测差别很大,从500亿元到2000亿元不等,差别主要来自口径和时间的不同。财政部静态算账的结果是减收1500亿元。

大部分人认为,我国2004年工商税收完成25718亿,同比增长25.7%,增收5256亿,工业和商业增值税增幅都超过了20%,这有利于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推开。在税收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用增长的部分收入换取一个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税制是值得的。从近期看,财政有能力承受这项改革,而且增值税的减收部分会转化为企业利润,增加企业所得税收入。从长期看,增值税转型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税收收入的长期增长。

还有人认为,东北试点对税收的影响目前还很难预测,对减收的情况还要进一步分析和核实。尽管2004年税收超收形势很好,但2005年要优先偿还1400亿出口退税款,财政能否承担转型改革在全国推开的减收压力还要看2005年的税收收入形势。

还有的学者分析了转型改革在全国推开后不同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财政问题,资本密集行业集中的地方财政减收的幅度会更大,因此中央政府要提前准备好有针对性的转移支付方案,缓解由此带来的部分地方财政压力。

三、对投资和就业的影响及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2004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高不下,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时刻。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人提出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时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问题,指出转型改革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作用可能会加剧经济过热。由于涉及大规模的减税,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控制赤字,就需要对财政收支进行结构调整。

大部分人认为,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可以采取过渡性措施缓解转型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但不能人为延缓改革。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只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4左右,如果全国推开的转型改革只允许固定资产中新增机器设备部分进行抵扣,对经济的总体影响有限。而且鼓励设备更新改造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尽管转型改革会减少税收收入,可能引起赤字的增加,但在目前税收大幅度超收的情况下,只是相应减少了超收额,只要对财政支出进行相应调整,赤字是可以控制的。

还有的学者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的角度,提醒增值税转型对劳动就业的负面影响。增值税转型鼓励机器设备投资和更新,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倾向于用机器替代人工,减少劳动岗位。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刻,尽管短期来看,转型会对劳动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水平发展是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的。中国应当逐步谋求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升级,就业问题最终需要依靠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解决。

四、改革的操作步骤及过渡性政策措施的选择

篇8

1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物流对经济拉动作用的研究较早,针对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物流推动论,即随着物流的发展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拉动论,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也会拉动区域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如Brewer(2001)曾经从供应链角度研究了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是物流推动论的研究成果之一。国内针对物流对经济拉动作用的研究,自2003后开始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2003年后,不少专家和学者发表了许多有份量的论文。谭清美(2004)等运用回归分析模型计算出物流能力对区域GDP增长的贡献率。李爱彬(2011)等通过引进弹性的概念和曲线回归分析建立了物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石飞(2012)通过对物流业和经济增长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两个指标,测定了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程度。国内这些研究物流对经济拉动作用的成果仅仅考虑了物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投资和劳动力要素等,因此存在缺陷。把资本投入、劳动力等各种要素考虑进去,在多要素条件下建立模型,研究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能更符合现实。

2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贡献模型的构建

2.1模型的构建为了研究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辽宁工业总产出和辽宁工业劳动力数量、辽宁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及辽宁物流投资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借助计量经济学方法求解和检验模型参数,确定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H.Douglas)在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基础上,对生产函数做出了改进,提出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如公式(1)所示。公式(1)中,Y用来表示特定经济体的总产出,A表示当时的技术水平,L表示一定期间内劳动力的投入,K表示一定期间内投入的资本,α表示当时技术条件下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表示当时技术条件下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由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包含多种要素的生产函数,又考虑到了当时技术水平,且有α和β等相关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所以能满足在多要素条件下建立辽宁工业总产出模型,并能表示出某种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即这个要素的产出弹性。为了研究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假设辽宁工业总产出由辽宁工业劳动力总投入、辽宁工业资本总投入和辽宁物流投资规模3种要素决定,得到的模型见公式(2)。公式(2)中,Y表示辽宁工业总产出,A表示当时的技术水平,W表示辽宁物流投资规模,L表示辽宁工业劳动力总投入,K表示辽宁工业资本总投入,α为辽宁工业总产出的物流投资产出弹性系数,β为辽宁工业总产出的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χ表示辽宁工业总产出的资本产出弹性系数。这就建立了多要素条件下辽宁工业总产出模型,为研究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建立了模型基础。公式(2)是个复杂的模型,直接求解参数比较困难,为了达到求解其参数的目的,在不改变原有数据关系条件下对其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得到公式(3),使得可以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求解出模型主要参数。最终,公式(3)可以帮助研究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

2.2数据的来源与处理依据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择1995年至2012年间的数据来研究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具体的变量来源与处理如下:一是用辽宁工业生产总值表示辽宁工业总产出;二是用辽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辽宁物流投资规模;三是用辽宁工业职工人数表示辽宁工业劳动力总投入;四是用辽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辽宁工业资本总投入。并且辽宁工业生产总值、辽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辽宁工业职工人数和辽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数据来源于1996至2013年间的《辽宁统计年鉴》。

3模型的估计结果与检验

3.1模型的估计在进行模型估计前,根据模型的需要,先把所有的样本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其中lnY为对辽宁工业生产总值进行自然对数变化的结果,lnW为对辽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自然对数变化的结果,lnL为对辽宁工业职工人数进行自然对数变化的结果,lnK为对辽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自然对数变换的结果。这种变换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的需要,二可以达到减少数据波动性和异方差的目的。

3.2假设检验对公式(4)进行理论假设检验时,得到拟合度R2值为0.981,模型显著性检验的显著水平小于0.05,各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见表2。对公式(4)进行假设检验时,发现很多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所以上述结果为假。同样,对公式(4)进行经验假设检验时也发现问题,辽宁工业劳动力总投入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率是负值,这与人们的经验相违背。所以,公式(4)是伪结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

4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贡献模型的构建改进

4.1模型的改进对公式(4)进行经验假设检验时发现辽宁工业劳动力总投入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率是负值,这与人们的经验相违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了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分析了1995年以来辽宁工业职工人数的变化规律,做了辽宁工业职工人数的时间序列图。从中发现,辽宁工业职工人数在2003年以前一直呈现下降态势,而在2003年以后才从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辽宁工业企业负担过重,人员严重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经过长期的减负下岗后,辽宁工业经济才恢复了活力,促进了辽宁工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2003年后辽宁工业经济增长带动实际就业人数的逐渐上升。由于工业职工人数非正常的变化,导致在公式(4)中辽宁工业劳动力总投入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率是负值这一违背经验规律的现象出现。对公式(2)进行改进,剔除辽宁工业的劳动力因素,假设辽宁工业总产出由辽宁工业资本总投入和辽宁物流投资规模两种要素决定,得到的模型如公式。公式(5)中,Y表示辽宁工业总产出,A表示当时的技术水平,W表示辽宁物流投资规模,K表示辽宁工业资本总投入,α为辽宁工业总产出的物流投资产出弹性系数,β表示辽宁工业总产出的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这就建立了两要素条件下辽宁工业总产出模型,为研究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建立了模型基础。同样,公式(5)是个复杂的模型,直接求解参数比较困难,为了达到求解其参数的目的,在不改变原有数据关系条件下对公式(5)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得到公式(6),使得可以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求解出模型主要参数。

4.2改进后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公式(6)的参数进行估计。其结果见公式(7)。对公式(7)进行理论假设检验时,得到拟合度R2值为0.980,模型显著性检验的显著水平小于0.05,各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见表3。对公式(7)进行假设检验时,发现所有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5,所以理论假设检验的结果为真。同样,对公式(7)进行经验假设检验时发现,辽宁物流投资规模和辽宁工业资本总投入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率是正值,这与人们的经验相符合。所以,公式(7)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能在实践中应用。公式(7)仅仅说明了某个时期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情况,并且在这个时间内,该贡献率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在不同时期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可能是在变化的。

5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贡献的动态变化

5.1分析方法的选择为了研究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贡献的动态变化,假设辽宁工业总产出仅仅受辽宁物流投资的影响,而不受其他投入要素的影响。以这种假设为基础,可以利用曲线回归分析研究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贡献的动态变化。各种曲线模型可以看成是研究不同时期自变量X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来影响因变量Y的变化的,有着时间因素蕴涵在里面。只要我们考察各曲线的切线斜率就可以考察当自变量X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而改变的量,即边际量。因此,只要我们能拟合出因变量辽宁工业总产出和自变量辽宁物流投资的曲线来,就可以考察不同时间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贡献的变化情况。

5.2分析结果为了研究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情况,我们以因变量辽宁工业总产出为纵轴,以辽宁物流投资规模为横轴,做散点图。对公式(8)进行假设检验时,其R2为0.945,F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结果为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分析应用。通过曲线拟合,并研究拟合后曲线的斜率发现,辽宁物流投资与辽宁工业总产出的拟合曲线斜率倾斜度逐渐变得陡峭,说明辽宁物流投资对辽宁工业发展的贡献率正在逐渐增加。

6结论

篇9

1.根据国家关于编报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要求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规定,结合化工建设项目的特点,为进一步搞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特将(1992)化计发第995号文的化工建设项目建议书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修订补充为本规定。

2.凡列入建设前期工作计划的项目,均应有批准的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获批准即为立项。

3.项目建议书由项目法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地区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有关投资建设法规、规定编报(列入国家专项计划,明确不需另行批项目建议书的除外)。其中大中型和限额以上新建及大型扩建项目,在上报项目建议书时,凡重大项目或专有要求项目须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可参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而对其深度与精确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建议书编报单位委托有资格的规划、设计单位或工程咨询单位编制。

4.编报项目建议书内容要完整,文字要简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拟建项目的各要素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并据实进行测算分析。

5.项目建议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评价,一般可按财务分析初步计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对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有些政府贷款的项目,要求作国民经济分析,的须作国民经济分析。其他大中型项目是否作国民经济分析,可视具体情况和有关部门要求而定。

6.对于老厂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可根据本规定的要求,结合项目的原有基础条件和可利用的设施等情况,编报项目建议书。

小型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参照本规定有关内容要求,在满足上级审批需要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可不报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规定的内容和深度随工程项目不同而有所差别,根据工程项目条件的不同而各有所侧重,可根据拟建项目具体情况确定。

橡胶行业可根据本规定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变通专业指标执行。

7.凡报送的项目建议书内容和深度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审批机关不予受理审查,由报送单位另行补报或重报。

二、项目建议书内容和深度

1 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项目提出的背景(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要简要说明企业现有概况)和依据,投资的必要性及经济意义。

2 市场初步预测分析

2.1 产品国内、外市场供需现状、近期、远期需要量及主要消费去向的初步预测

2.2 国内、外相同或可替代产品近几年已有和在建的生产能力、产量情况及变化趋势的初步预测

2.3 近几年产品进出口情况

2.4 产品销售的初步预测,竞争能力和进入国际市场前景的初步估计

2.5 国内、外产品价格的现状及销售价格初步预测

3 产品方柔和生产规模

3.1 产品和副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指标及拟建规模(以日和年生产能力计)

3.2 产品方案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技术政策和产品结构的要求

3.3 对生产规模的初步分析

老厂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要结合企业现有内部和外部条件,拟定初步比较方案,进行优选。

4 工艺技术初步方案

4.1 原料路线和生产方法简述

4.2 工艺技术(软件)来源的选择与初步比较

4.3 需要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的项目,要说明引进和进口的范围、内容及理由。提出引进和进口的国别、厂商的设想。

5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供应

5.1 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的种类、规格、年需用量及供应来源

5.2 资源来源、品位、成份等情况,资源供给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5.3 水、电、汽和其他动力小时用量及年需用量,供应方式和供应条件

6 建厂条件和厂址初步方案

6.1 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6.2 建设地点是否符合当地规划的要求

6.3 厂址方案选择的初步意见

拟建厂址周围的生活居住区、文教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游览区、自然保护区等情况,是否符合环保卫生防护距离要求。附厂址区域位置和厂址初步方案示意图。

对老厂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应简要说明承办企业基本情况,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厂址方案初步意见。

7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初步方案

7.1 公用工程初步方案和原则确定

7.2 辅助设施初步方案和原则确定

7.3 土建(建筑与结构)初步方案和原则确定

老厂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初步方案中,应简要说明哪些可利用原有的设施,哪些需要相应地改造和改建、扩建。

8 环境保护

8.1 建设地区环境概况包括拟建厂址、渣场场址周围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噪声环境质量状况

8.2 凡依托现有企业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的项目,应简要说明企业“三废”排放和环保工作情况

8.3 拟建项目应执行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8.4 拟建生产装置污染源的位置、所排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方式

8.5 拟采用的原料路线、工艺路线、主要生产装备的初步方案是否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8.6 根据“达标排放”、“总量控制”、“以新带老”的环保原则,提出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初步措施和方案

8.7 拟建项目初步环境影响分析

9 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估算

9.1 工厂体制及管理机构设置原则的简要说明

9.2 工厂班制和劳动定员的估算

对老人一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应说明从老厂可能调剂的职工人数

10 项目实施初步规划

10.1 建设工期初步规划

10.2 项目实施初步进度表

老厂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实施初步规划应视与原有装置(车间)、设施结合的密切程度而定。安排项目实施初步规划的原则应是把车间、设施停产或减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1 投资估算和资全簿措方案

11.1 投资估算

11.1.1 建设投资估算

11.1.1.1 主体工程和协作配套工程所需的建设投资估算

11.1.1.2 外汇需要量估算(均折算为美元计算,使用非美元外汇的要注明折算率)

11.1.2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估算

11.1.3 初步计算建设期利息

11.1.4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

11.1.5 流动资金估算(其中铺底流动资金)

11.1.6 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 由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两部分组成

11.1.7 报批项目总投资 由固定资产投资和铺底流动资金两部分组成老厂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要简要说明利用原有固定资产原值、净值或重估值情况及可利用原有流动资金情况。

11.2 资金筹措方案

11.2.1 资金来源

11.2.1.1 项目资本金 根据国家对不同行业项目的资本金比例要求,提出项目资本金的出资意向性意见(含铺底流动资金)

11.2.1.2 贷款资金 初步说明人民币和外汇资金贷款渠道、金额及贷款条件(含流动资金贷款)

11.2.2 逐年资金筹措数额和初步安排使用方案

1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评价

12.1 产品成本和费用估算

12.2 财务分析

12.2.1 静态指标

(1)投资利润率

(2)投资利税率

(3)资本净利润率

(4)投资回收期(自建设开始年算起,如从投产时算起则应予注明)

(5)全员劳动生产率

12.2.2 动态指标

(1)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前和税后)

(2)全投资财务净现值(税前和税后)

(3)自有资金财务内部收益率

(4)自有资金财务净现值

12.2.3 借款偿还能力分析

12.2.4 外汇平衡能力分析

12.2.5 不确定性分析

老厂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盈利能力分析,原则上宜采用“有无对比法”,计算改、扩建与不改、不扩建相对应的增量效益和增量费用,从而计算增量部分的分析指标。必要时也可计算改造方案总量效益。清偿能力分析原则上应按企业整体情况考虑。

12.3 有国民经济分析

国民经济分析是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计算分析项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效益。

(1)经济内部收益率

(2)经济净现值

12.4 社会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分析的内容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包括:

(1)对节能的影响;

(2)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3)提高产品质量对用户的影响;

(4)对提高国家、地区和部门科技进步的影响;

(5)对节约劳动力或提供就业机会的影响;

(6)对减少进口节约外汇和增加出口创汇的影响;

(7)对地区或部门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13 结论与建议

13.1 结论综述对项目各方面的初步研究,作出结论。

13.2 存在问题

13.3 建议

项目建议书应有的主要附件:

(1)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厂址选择初步方案报告(新建项目);

(3)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及运输等初步意向性文件或意见;

(4)资金筹措方案初步意向性文件;

(5)有关部门对建厂地址或征用土地的初步意见;

(6)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计划;

(7)邀请外国厂商来华进行初步交流计划。

三、附则

1 本规定如与国家现行法规和政策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篇10

关键词:利率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利率是联系金融领域与实际经济活动的纽带,也是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的枢纽。制定利率是一种科学决策的过程,应当依照一定的经济规律、综合考虑现在和前期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

1.2 文献综述

陈晓杰对我国1980-2005年的利率波动情况建立了二阶段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彭晓峰、阴永晟认为,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已经基本失效,人民币利率进一步下调的空间较小。资信提出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三者之间呈强正相关关系。

2.影响人民币存款利率因素分析

结合我国国情,认为影响利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水平;货币供应量;价格指数;投资水平。本文将把以上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分析。

3.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建立对数模型如下:

R= C(1)+ C(2)×LNGDP + C(3)×LNM1 + C(4)×CPI +C(5)×LNFAI+u其中,LNGDP、LNM1、LNFAI 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1、固定资产总投资FAI的对数。C(1)为常数项,C(2)至 C(5)分别为各变量系数,u 是随机扰动项。

带入1990-2010年数据,再采用Eviews3.1 进行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R=-40.861+24.407×LNGDP-17.299×LNM1+8.918×CPI-8.28×LNFAI

(-2.805994) (2.703123) (-3.866642) (4.940127) (4.589740)

R-squared=0.965823 Adjusted R-squared=0.957279 DW=1.88

括号中数字代表t值。从回归结果来看,可决系数较高,证明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但从经济意义角度来看,C(5)系数为负,即利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负相关关系,与传统经济理论不符。

所以,将该变量剔除,重新建立模型得回归结果如下:

R = -123.4602+ 13.001000×LNGDP - 4.444575×LNM1 + 3.52120×CPI

(-2.097629) (2.005010) (-2.688779) (2.186393)

R-squared =0.920826 Adjusted R-squared =0.906854 DW=1.811639

从回归方程结果来看,系数C(2)和C(4)为正,C(3)为负,符合经济意义检验。可决系数和调整的可决系数较高,可知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实际值。各变量均通过t值检验,证明各自变量对应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利率与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利率与CPI 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FAI没有进入该模型。

4.政策建议

4.1 利率的制定需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宏观经济因素

利率的决定的应当注重全面性。此外,利率水平的制定和调整要注意其及时性、前瞻性和引导性,统筹全局地制定利率。

4.2 应当进一步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简化利率结构,理顺利率关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此外,还需要改革和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形成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利率传导机制。应当培育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体系,进一步规范与发展同业拆借市场,理顺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传导机制。逐步放开对利率的管制,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5.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经济周期、物价水平这些因素对于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影响是长期的。而在模型中,本文考虑的是当期的因素对当期的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影响,从而导致模型在经济意义上可能不完善;

其次,在以央行公布的当年最后一次名义利率作为各年名义利率,可能导致数据不准确;

再次,所收集到的统计数据样本量小,仅有1990-2010年这11年的数据,使本文进行参数估计的数字基础可靠性受到质疑。

参考文献:

[1]Irving Fisher. The Rate of Interest[M].New York: Macmillan Press.1907

[2]陈晓杰,黄志刚,陈国宏.人民币利率波动的实证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5)

[3]刘康兵.利率与通货膨胀:一个费雪效应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