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饮用水 水源环境 保护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X143 文献标识码:A
1为什么要对饮用水水源环境进行保护
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接近53%的城市拥有比较好的集中式饮水源地,剩下的城市普遍存在饮用水水质不安全、水量不达标的问题。截止到2011年,我国农村有34.4%的人口饮水不安全,这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不达标的饮用水水源当中,主要的污染源是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石油、亚硝酸盐氮、氟化物等等。大部分地表水中都存在超标的大肠杆菌、总磷等等。水源的污染直接的威胁到饮用水的安全,所以必须对饮用水水源环境展开保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污染源进行及时的排除,从而保障饮用水的安全,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2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没有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管理
当前,我国是采用的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饮用水水源环境,国家的法律虽然明确的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源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保护要求。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保护工作也显得很滞后。
2.2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制定了关于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比如《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水源奠定了基础。但实际上,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工厂在增多,人们的生活污染也在随之而不断增加。这使得过去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水污染防治的需要了,因此必须要进行完善和补充。比如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中缺乏跨界水源地的管理条例、水源地污染处罚措施等,这就使得法律的效力被降低,因此需要扩充和修改。
2.3没有建立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系统
在一些地方,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取得的效果和饮用水的水质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虽然我国很多的地方都已经建立了和饮用水保护相关的法规性文件,但是因为地方法规性文件基本上都是引用的国家的相关法律,关于水源保护的一些条例却并不是很明确,既缺乏针对性,也不具有可行性。再加上当地的相关机构没有严格执行,或者当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使得饮用水源地环境的监测流于形式和表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4监管能力比较差
只有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合理的监管,才能保证水质。当前,环保、卫生、水利等机构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工作,但是因为监管能力差,所以达不到应有效果。比如监管队伍的素质、水平不高,检测仪器不能满足需要。在一些比较偏远地区还存在这样的情况,没有条件来对当地的水质进行监测,即便进行了监测,其监测的指标太少,也很难达到监测的要求。同时,这也使得水污染得不到治理,所以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当地人的健康。
3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策略
3.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必须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监督管理。
3.2建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关于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很多地方都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机构,使该机构对饮用水水源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并定期对水源地进行检测,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3.3提高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
针对目前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能力不够,不能适应需要的现状,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首先必须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制度、监督方式,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其次要构建不同级别的水质监测体系,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并且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形成应急监测和常规监测相结合的网络系统。
3.4对污染源进行科学的治理
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当地的排污量必须不能超过限定的标准,并且和政府部门一同拟定治理的方案。需要治理的有三种,即农村面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面源是引起湖库型水源地的磷、氮超标的重要原因,所以需要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管理,提高农肥的使用效率,对水源进行合理保护。
4总结与体会
水源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它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如果水源被污染,不但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还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只有努力的改善水质,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构建新型的安全饮用水保障体系,并且为饮用水的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伟,万宝春,赵娜.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的探讨[J].环境教育,2009(4).
[2] 2013年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项目培训会在京召开[J].北方环境,2013(2).
篇2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安全;水源;水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untry the rural drinking water project investment increasing, in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blems will be solved step by step, but because the water shortage and parts of water pollution problem exist for a long time, the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issues need to be long-term val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ural security drinking water are the main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water; water quality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农村饮水安全应急规划”等一系列工程和水安全管理措施,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大量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相继建成,解决了一些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供水总体水平不高,加之农村人们对饮水安全的内涵理解不深,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不少地区饮水存在水量不足、取水不便及供水保证率低、水质性地方病等问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 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标准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较为规范的说法有2004年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指标体系》,该体系被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个指标构成。四项指标只要有一项不达标就不能说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
在水质方面,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1985)要求的为饮水安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准则》要求的为饮水基本安全。在水量方面,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60L为安全,不低于20~40L为基本安全。在方便程度方面,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为安全,不超过20分钟为基本安全。在供水水源保证率方面,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不低于90%为基本安全。
3农村饮水不安全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农村饮水普及率为70%以上,发达国家在90%以上。我国饮水普及率发展极不平衡,按地域划分,为东部70%,中部40%,西部不到40%。据卫生部水利部2005年的调查,截至2004年底,我国农村饮用水符合标准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不符合标准。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人饮用水不安全,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超标。由于饮用水中氟、砷的含量超标,导致各种地方病发生,极大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饮用水不安全主要体现在饮用水水质不达标、水量不达标、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等方面。
3.1 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工业污染加重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有的地方土地沙化、干旱问题严重,有的地方的地质条件甚至不适宜打井取水。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很难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另一方面,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往往将厂址搬到农村地区,在某些农村,由于经济不发达,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对项目不事先进行环评,盲目建设,这就对农村的饮用水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3.2 生活垃圾和污水肆意排放
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也是造成农村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因农村基础设施较落后,普遍缺乏派水系统和垃圾清理系统,污水和垃圾往往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经过雨水的冲刷直接冲入水体,造成污染。有些地方甚至没有水井,要靠人力步行很长一段路程才能把水挑回来,在这种情况下,保证水的质量就无从谈起了。
3.3 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村水质的污染,影响了农村的饮用水安全。人畜粪便的随意排放,造成了水体的污染。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其污染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发展,大量的畜禽粪便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3.4 固体废物未得到合理回收利用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主要废弃物之一,目前这些废弃物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往往任意堆放,在雨水的冲刷下,渗入水体或直接冲入河道,造成了污染。
3.5 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存在差距
一些地区的部分领导在饮用水安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还不够,对饮用水安全隐患缺乏清醒的认识,农村的改水工程因资金和其他技术上的问题而未能实施,而已经在建的饮用水工程因为资金、技术等问题而被迫中断,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延续了很长时间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一时很难转变成更加先进的集约式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前提下奢谈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3.6 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还不健全
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侧重城市环境保护,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条例》,对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水污染防治说的很少,只有一些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零星的规定。
以新的《水污染防治法》为例,在《水污染防治法》第5章,该法设专章规定饮用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的保护,但综观其规定,主要是城镇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而对农村饮用水保护却没有提及。在第4章水污染防治措施第4节提到了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在第48条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第49条规定:“国家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这些法律规定的过于笼统和原则,并且没有制定相应的无害化处理标准,这样会使农业主管部门在指导农民进行生产活动中无章可寻,同时农业主管部门执行起来弹性就会加大,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保机制;机制完善
一、现代工业环境下环境保护的意义
辽西地区属于重工业生产地区,也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辽西地区产业结构简单,其经济发展只能单一依靠不可再生资源,包括煤矿开采、石油开采等,都是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由此可见,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且严重缺乏水资源,常年受到旱灾的破坏。由于辽西地区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又没有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而且,部分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导致了辽西地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二、现代工业环境下制约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辽西地区作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却一直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放在了重要位置,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收获,缺乏对于工业环境下辽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更是使得辽西地区环境资源日益恶化的关键原因。而且,辽西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用水量极大,但水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却极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后期,辽西地区人们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的加快,由此导致了辽西地区森林系统的日益退化,对后期环境治理带来了更多困难与问题。
(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辽西地区长期以来以工业产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该地区对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大,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不再重要。
辽西地区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是以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主,石油产业、煤矿产业是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辽西地区大部分城市其他经济产业发展均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对资源开采力度的加大,导致辽西地区某些城市的矿产资源接近枯竭,例如:目前,辽西地区阜新煤矿开采产业已经成为转型的试点,在如此工业产业结构下辽西地区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必然的。
(三)体制因素制约严重。辽西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政策和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之间往往有着矛盾和冲突,这势必会对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也制约了城市之间开展合作。由于不同城市均存在些许地方保护现象,政府对市场竞争的干预直接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企业很难适应市场规律,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机制不完善。
三、现代工业环境下完善环境保护机制的策略
(一)加强资源环境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辽西地区矿产资源管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矿产开发利用的总量;对于资源缺乏的特定矿产实施限制性开采,控制其开采总量;对矿产开采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划分。对从事矿山开采企业的规模进行严格控制,在充分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矿山开采的环保意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依靠科学进步提高矿山资源开采的效率,倡导绿色环保资源开采,科学处理、综合利用矿山开采的回收资源,真正提高矿山资源的回收率,推进开采资源的进一步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其次,加强对辽西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优先保护居民饮用水资源,划分居民饮用水保护区域,禁止工业产业、养殖产业在饮用水资源保护地区排放污染用水,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资源区域,彻底清除饮用水资源的污染隐患。
(二)建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辽西地区建立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机制,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资金成本投入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个人成本、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性,真正减少促进辽西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由此,辽西地区建立完善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的资金收益和企业投入的成本加入到企业总收益中,促进辽西地区企业在收获利益成本的同时,更有动力加强环境污染的处理。二是辽西地区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此完善环境治理的标准,及时对不科学、不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修改,减少工业企业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三是由政府建立生态环境污染破坏限期治理制度,完善环境污染恢复处理的检验标准,使企业生产能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合理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关系。
(三)创新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生态环境安全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辽西地区必须根据生态环境系统的实际需求不断加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一是要注重对生态功能区、敏感区,以及相关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尤其是要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加强对辽西地区野生动物、植物的保护,还原原始生态环境系统,使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延续下去。三是加强建设防护林保护区域,大力营造林业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流程,提高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建设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辽宁省辽西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产业结构简单、地方体制制约、环境承载能力较差,都是制约辽西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各项因素。本文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强辽西地区资源环境保障机制、建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和创新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等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安志蓉,余吉安.基于多主体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60-64.
篇4
根据市委、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将从6月份开始对我市环保工作开展执法大检查。此次检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对《洛阳市陆浑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执法检查、对我市农村地区环保工作的执法检查以及对我市新安电力集团等十个重点污染排放企业的跟踪督查。今天这个会议就是根据以上三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意见)要求,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刚才,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主任李诚如宣读了以上三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意见)。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这次环保执法检查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党和国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0*年以来,市人民政府认真宣传贯彻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环境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进一步增大,环保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如,饮用水水源的保护管理问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污染治理难度进一步增大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必须在下大力气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环保执法工作,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认识到执法检查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这种发展就没什么意义。20*年,我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天,但优秀天数仅17天,空气质量在全省18个市中排名倒数第二,城市大气环境中的的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仍然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个别重点工业区域更是突出。另外,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也未完成省定目标。陆浑水库是我市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也是周围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取水地,但从陆浑水库及上游伊河两岸的环保现状来看,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还没有得到根本扼制,尾矿的处理还不到位,农药、化肥、网箱养殖及有机物造成的污染依然存在,库区旅游业带来的污染同样不可忽视,截至目前,库区的二级保护区内还有6家宾馆不能达标排放,还有部分旅游、房产项目待批、待建。再加上两岸部分入河排污口未经审批、分布不合理,嵩县、栾川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不到位、收水率低等问题,沿岸仍有不少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伊河。这些污染因素的存在,严重地威胁到了陆浑水库的水质。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现象依然存在,规模化畜、禽业的发展,村镇工业企业的发展都对农村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外,被明令取缔的“十五小土企业”以及小化工、小选厂等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在农村地区存在死灰复燃的迹象,农村环境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从以上情况看,处理不好城市、农村的环保工作,就会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更谈不上以人为本。
(二)要从推进法治的高度,认识到执法检查的迫切性。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严格依法推动环保工作,通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是一些乡镇和部门的领导还没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将一些在市区不能存在的污染企业或已被要求关闭的污染企业引到本地;二是一些企业、甚至是大中型企业,不及时配套环保设施或不正常运转环保设施,不正当排污的违法行为还比较严重。这次督查的十大重点污染排放企业,主要就是督查除尘脱硫设施的正常运行,督促配套环保设施的建设,在线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从根本上维护减排政策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三是对环境保护负有监督和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人员监管不到位,不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办事,人民群众对此不满意。我们要通过执法检查,切实推进环保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落实,在全市上下,尤其是在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中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法制观念,增强环保执法的自觉性和严肃性,督促环保部门等有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逐步建立起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三)要从推动发展的高度,认识到执法检查的必要性。当前,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成为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适时出台了环境容量区域限批政策,借此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从我市资源消耗情况看,我市是老工业基地,资源型、高耗能产业占70%以上,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我市以占全省11%的经济总量消耗了全省20%左右的能源。从我市经济发展情况看,为实现洛阳全面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奋斗目标,我市实施了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特别是通过大项目带动来实现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急剧发展必然牵涉到污染排量的增加,但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资源型、高耗能型产业比重依然较大,循环经济规模偏小、产值不高,再加上环境保护责任制还没有落实到位,节能减排压力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在我市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如,我市决定建设火电产业、新型材料产业基地,这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必有之路和优势所在,但是我市现有的火电企业已有17家,发电机组41台,装机容量647.5万千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占全市排放总量的80%以上。在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还要面对节能减排的压力,势必对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通过执法检查,促使各级政府认清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切实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多种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最终促进我市经济发展。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提高执法检查实际效果
动员会结束后,三项活动将按各自实施方案(意见)同时交叉进行,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抓突出问题,抓薄弱环节,抓重点,抓关键,以提高检查实效。
(一)突出检点。对《条例》的检查,要重点放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及界线标志的设置情况;二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重大建设项目及污染排放情况;三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网箱养殖及旅游发展情况;四是饮用水保护区范围内水质定期监测情况及相应的防止污染方案制定情况;五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补助、补偿机制建立情况。对农村地区环保工作的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农村地区的小企业环保设施配置情况及环保投入情况;明令禁止的污染企业是否存在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国家明令取缔的“十五小土”以及小化工、小选厂、小冶炼等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是否有死灰复燃的现象;排污不达标的企业的处理情况。对新安电力集团等十个重点污染排放企业的跟踪督查,要重点放在对无特殊因素、治理进度比较缓慢的企业以及不依法启动治理排污工作的企业。总之,切实抓住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经过努力可以解决并影响全局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抓住不放。
(二)强化宣传教育。一次检查活动很难把执法中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但可以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把学习宣传环保法律法规贯穿于执法检查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法律意识,强化众多企业经营者的遵法守法观念。
(三)务求整改到位。这次环保执法检查必然涉及到环保违法案件的处理,各地、各部门对在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予以高度重视,并根据整改条件成熟状况,认真组织整改,对整改条件成熟的,要做到马上就改,对一时无法实施整改的,要制订整改计划,限期分步整改。对在市人大常委会检查环节中发现以及人民群众举报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转交市、县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作出相应处理,并在做出处理决定后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回复办理结果。对《条例》的检查,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在适当时机把整改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再做一次报告。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保证执法检查扎实进行
一是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这次执法检查任务重,要求高,政策性和法律性都很强,与广大人民群众和生产企业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并且在新闻媒体上执法检查公告和电话,公开征集社会各界对检查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辖区内的执法检查,并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写出执法检查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若干执法检查组分赴有关县(市)区进行抽查。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要端正态度,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制定工作方案,扎实做好自查自纠工作,特别是对污染向农村转移问题,要逐个村庄拉网排查,把存在的问题彻底排查清楚。
篇5
关键词:长输油气管道 地下水 环境影响评价 防范措施
一、前言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2011年2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准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导则》)为地下水环境保护标准,并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一直以来,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整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原因有:(1) 地下水环境影响的隐蔽性:由于地下水环境受到污染之后会隐藏到地下,不易被直接观察到,即使污染已经相当严重,也是很难被发现;(2) 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滞后性:从地下水环境污染发生到显现危害需要经历漫长的历程,有可能建设项目已经结束,地下水的危害才突显出来;(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艰巨性:查清地下水环境耗资大、专业性强、技术复杂,在项目论证阶段实施难度大。此新导则的实施,充分表明国家对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非常重视,这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会促使今后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加规范。
二、长输油气管道项目的性质
在认识油气长输管道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两个概念。压力管道和长输管道。压力管道(pressure pipe):是指利用一定的压力,用于输送气体或者液体的管状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表压)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压力管道按其用途划分为工业管道、公用管道和长输管道。长输管道(long-distance pipeline):长输管道系指产地、储存库、使用单位之间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的管道,具体讲就是跨越地、市输送或跨越省、自治区、直辖市输送商品介质的长距离(一般大于50km)管道。
在国际上,管道输送是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并列的五大运输方式之一。在油气输运方面,管道运输和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有着十分得天独厚的优点,一般是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是一项有益又有效的运输工程。随着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油东送、北油南运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的建设,国家能源格局战略调整发展正在逐步形成。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管道一般长度较长,管径较大,临时占地面积大,弃土石方分散且量大,影响面广;
2.长输管道经过的地貌复杂多样,因此存在着不同特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作业线路清理将破坏沿线地貌;
3.作业线路的清理还可能涉及居民搬迁, 穿过林带的线路区域使用功能发生改变等;
4.长输管道输送的介质为天然气或石油, 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
管道工程属于线性工程,常常穿越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地下水类型区。其工程建设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勘察设计期,施工期和运行期。在勘察设计期,主要进行现场踏勘、土地调查,实地测量及文物保护区调查等活动,以确定合理的路由通道,此阶段对周围环境影响极小。施工期,主要活动包括测量、放线、扫线、布管、组对、焊接、补口补伤、下沟、三桩埋设和表土回填、地貌恢复等活动。期间要进行植被剔除、地表开挖、施工便道的整修、穿跨越河道、隧道的挖掘、管道和设备及辅助材料的运输和临时堆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运行期,管道运输的石油和天然气,能够调整地方能源格局,对社会环境影响较大。此时若无重大油气泄漏事故发生,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但长输油气管道工程的事故风险率比较高,例如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及海水、湿地等对管线的侵蚀,在运行期会造成管线的破裂、闸门破裂、以及管线放空等可能会造成油气泄漏,引发火灾,导致地表水、土壤、植被的破坏,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
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在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该首先区分是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还是长输油管道工程,因为它们给地下水的潜在威胁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讨论。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
在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工作前,首先要确定建设项目的项目类型。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考虑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成三类。一类是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二类是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三类是指同时具备一类和二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在长输油气管道工程施工期,作业带宽度一般在18~25m,深度一般3~5m,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地表扰动,水质污染,但其影响是暂时的,且不会影响地下水水力联系及区域地下水流场或水位变化,因此,可依据《导则》,该管道工程确定为Ⅰ类建设项目。
确定完项目类型之后,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长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工作等级为三级,确定长输原油或成品油管道工作等级为二级或者三级。
四、地下水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和评价
1.现状调查
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和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这些具体的内容在《导则》中均有了详细的规定。特别强调的是在管道沿线穿越的生态敏感点及具有供水作用的水源地需再进行较详细的调查。
2.现状评价
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采用单项水质因子标准指数法进行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若存在超标问题,应分析原因;二是若评价范围内存在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状况、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应结合地下水的排泄、补给、径流对其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
五、地下水敏感目标的确定
敏感目标是指在建设项目施工和营运过程中,需要重点保护避免受其影响破坏的特定对象。一般建设项目,地下水影响评价中最常见的敏感目标包括饮用水源地、生态湿地、河流、地下水水库、泉等环境敏感区。分析确定长输油管道工程沿线敏感点时,应考虑两个方面:一,长输油气管道工程一般跨多地区、多地形地貌,沿线难免会经过地质脆弱点,增加长输管道的风险事故概率。因此,确定地下水敏感目标时应结合地质灾害报告中提到的地质脆弱点,充分考虑地震、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等。二、在油管道经过的不可避免地段,应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管道的潜在影响,如部分城镇郊区、人类活动密集区等也应该是长输油管道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敏感目标。
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地下水敏感目标的确定应考虑管道沿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具有饮用水功能的水井为主要敏感目标。因为管道在上述地区施工时,产生的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以及可能撒漏的机械油会对地下水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以外,天然气管道工程对地下水影响较小。
六、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在确定长输油气管道地下水环境敏感目标之后,我们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原则, 对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对地下水环境敏感目标进行三级评价预测,预测方法主要是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类比法和时序分析法。对长输油管道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在地下水敏感目标区域应进行正常的和风险事故状态下两种预测。主要预测方法是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采用数值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采用解析法。三级评价多采用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类比法和时序分析法。
在重要地下水环境敏感目标区域,预测范围应该充分考虑到地下水源汇项,覆盖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径排关系的区域。模拟预测结果应包括管道与敏感目标间水文地质图剖面图、地下水潜水流场图以及能够反映地下水受到溢油事故污染时模拟结果预测图等。
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的标准
我们知道,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水质要求,《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值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在长输油气管道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地下水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其中,石油类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值(详见表1),是能够满足国家环保要求的。
表1 地下水环境评价执行标准 (mg/L)
八、风险防范措施
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总结为以下两点:一、在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施工机械油料的意外撒漏等若不加强管理,有可能经雨水流入地下水流场,给水体造成污染。二、在运行期,若有油气泄漏事故发生,泄漏出的原油随地下水流场渗入地下水系统,造成水体污染。根据不同地段的不同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也不同,只有充分分析了工程沿线的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等,合理划分水文地质单元之后,才能进一步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模拟预测,并提出相应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长输油气管道工程特点,以及管道沿线的地质地貌环境,并结合管道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防止地下水环境污染,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管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以预防为主,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制定环境保护管理的具体措施,加强环境管理,预防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在地下水埋深小于2.3m的区域埋设管道时,应在管道上部填充砂砾,以尽量减少地下水流的阻力,增加渗透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位上升,从而达到减轻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目的;
3.在长输油气管道沿线地下水环境敏感区域设置地下水防污监控点,建立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制定监测计划,并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在日常巡线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4.协助建设单位制定地下水风险事故应急响应预案,明确风险事故状态下应采取的封闭、截流等措施,提出防止受污染的地下水扩散和对受污染的地下水治理的具体方案。
九、小结
综上所述,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其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一直以来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同任何建设项目一样,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在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毋容质疑的,但他们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实际生产当中,采取适当的地下水保护措施和完备的应急响应预案,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得到预防和治理的。本文就结合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总结了以上几点地下水环境影评价思路,仅供相互参考讨论。希望在广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江莉,康静文.煤炭开发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9):188-190.
[2]程金香,马俊杰,王伯铎,刘玉龙,林积泉.输油管道工程环境影响的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6):174-177.
[3]国家环境保护局.HJ 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4]左锐,王金生,杨杰,滕彦国,王锐.滨海石化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J].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010,37(3):97-100.
[5]朱学愚,钱孝星.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重点[J]水资源保护,1998,48-53.
篇6
关键词:如皋;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お
1 引言
农村环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载体。相对于地域狭窄、经济集中、人口拥挤的城市来说,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居住、环境容量较大,因此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远不及城市。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正日益凸显,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质下降、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正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否妥善处理农村环境问题,是关系到广大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关系到农村及整个社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课题,也是“十二五”沿海开发中必须切实解决好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地区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一探讨。
2 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 大环境缺水,农村河流得不到优质水源的及时补给
2.1.1 资源性缺水
如皋市境内内河地表水水源近90%直接或间接来自长江。近年来,长江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枯水季节更甚(2004年初,呈一度下降到50年来最低水位,长江水位低于如皋市境内内河水位1m以上,潮头水位也较低且相对平缓),致使如皋市内河进水和蓄水都十分困难。
2.1.2 工程性缺水
如皋市内河进水及其水位主要靠江边人工水闸控制。但这些水闸已运行多年,维修措施未能及时跟上,漏水严重,保水蓄水功能逐年下降;闸区水道船道共用,又缺少有效的保水设施,当长江水位低于内河水位时,因船舶通行使大量内河水倒流入江;多条骨干河流长期未进行彻底清淤,淤泥增厚,河床抬升,容量减少,不少4级以下的小河沟塘更是杂草丛生,淤塞严重,基本失去了蓄水供水功能。
2.1. 季节性缺水
枯水季节缺水已成为如皋市水源供给问题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突出问题。此外为防止海水内渗,每年4、5月间,如东沿海都要引淡排咸,将使地处上游的如皋市内河水大量东引,水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与此同时,农灌用水又进入高峰,大量河水被灌入农田,而此时尚未进入丰水期,加上日照充分,蒸发量大,内河水位仍处于很低水平。由此可见,从每年的11月份起到次年的5月份,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如皋市基本都处于季节性缺水状态。
2.1.4 水质性缺水
尽管如皋市目前主要河流水质全年监测均值基本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但由于水环境容量较小,历史污染陈帐积累较多,现实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污染治理能力较弱,如皋市内河地表水水质在部分河段和部分时段还难以满足相应水域功能要求,某些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城镇,其地表水水质甚至经常处于黑臭状态,自净功能基本丧失。
2.2 农村生态脆弱,稀释和净化污染因子的能力げ磺开
如皋市地处平原,无山无林,虽然濒江近海,但水资源紧缺,如皋市生物物种也并不丰富,种群单调,数量较少。这些都决定了如皋市广大农村生态资源匮乏,生态缓冲能力不强,抗污染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相对较差。当某些污染因子的持续作用,或较高浓度的污染因子短期急性作用都易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甚至难以逆转。
2. 人口密度大,环境资源消耗大
解放初期,如皋市有96万人,但到20世纪末,如皋市人口总数猛增到145万人,人口增长了1.5倍,生产生活中所产生和排放的废物量也越采越大,给如皋市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环境资源和环境容量带来巨大的冲击,城乡环境质量必然因此而有所下降。
2.4 农业投入品的大量增加,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农药、化肥、地膜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大投入品,如表1所示,如皋市每年都有数万吨的化肥,千余吨的农药、塑料地膜进入农田,它们为农业的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们同时又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构成了广大农村最为突出的面源污染问题┆。
表1 如皋市2006~2009年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t
农业投入品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化肥施用量(折纯)48 00647 04646 1054 810
氮肥28 022 0002 56420 789
磷肥7 0946 646 6646 56
农药使用量1 841 281 191 281
农用地膜使用量1 121 1971 2961 75
资料表明,我国施入农田的化肥,其利用率只有0%~40%,其余都进入环境,污染水体和土壤,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施用的化学农药中,几乎全部暴露于环境,其中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中;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农用地膜用量大增,但回收甚少,给农田造成“白色污染”。此外,农村秸杆得不到有效处置也是构成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5 分散性居住,生活污染处理难度大
过去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成份较为单调,以可降解性有机物为主,大多用作农肥,对环境污染较小。现阶段,如皋市农村居民一方面仍以分散居住为主,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不但产生量增加,且组成越来越复杂。在目前情况下,要求一家一户对其产生的生活污染物进行处理显然不可能,实施集中处置更不现实,成为农村环境问题的一大隐患。
2.6 工业“三废”污染
少数企业主环境法律意识淡薄,往往错误地认为农村地域广阔,企业分散,排放点“三废”并无大碍。因此不认真治理污染,超标排放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污染项目还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和趋势。特别是畜禽养殖场粪便和污水对周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7 环境意识不强,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缺少动力
由于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认知水平,要求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污染防治工作,不随意倾倒垃圾,生活废水全部综合利用,不排入水体;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改用低毒农药或生物灭虫,施用有机肥如桔杆还田等还都很难。
2.8 农村污染控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在我国环境法治法规体系中,有关农村污染控制的内容还不太齐全,一些环境标准也未对农村地区作出明确规定,在对农村实施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特别是在对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方面,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困惑。
如皋市农村生态保护的实践措施
.1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生态农业そㄉ瑾
近年来,如皋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单一的粮棉生产为粮、棉、花、木、草、桑、菜、果等多种经营,使土地得到轮作,污染得到缓解。特别是花木盘景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已经逐步形成特色产业,支柱产业。2004年新发展花木4 000hm2,花木交易额10亿元,2005年再发展花木4 000hm2,花木交易额15亿元,目前,全市花草苗木基地已经突破14 000hm2。与此同时,200年起,如皋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工作,到2009年底,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90 824hm2,认定绿色食品基地面积 27hm2,认定有机食品基地500hm2,“三品”基地面积共94 600hm2,全市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5个,认证绿色食品8个,认证有机食品6个,认证数量和质量在南通市名列前茅。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0 60hm2,复种指数184.%,“三品”基地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62.8%。截至2009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已超过4 000hm2。花木产业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建设,不仅获得到更大的土地产出率,同时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环境效益。由图1、图2可见,如皋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如皋市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有密切关系。
传统的土渠引灌,必然造成大量水的渗漏,对于以高沙土为主的如皋市农村来说,这种渗漏尤为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如皋市在综合治理高沙土的同时,大力实施农灌渠建设与改造工程。截止2009年底,全市农用渠总长度达6 870km,其中硬质防渗渠2 506km,地下防渗渠219km。2010年上半年,如皋市结合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如皋项目的实施,全市又新建防渗渠116 571m,新建改建灌排站14座,整修防渗渠道79 410m。随着农灌系统的不断完善,特别是硬质防渗渠和地下防渗渠的全面推广,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
.2.2 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2002年,如皋市实施了城河整治工程,整治后的城河集引水排水、绿化造景、休闲娱乐于一体,城河风光带成为AAAA景区,荣获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200年起,结合“三清一绿”和“六清六建”工程,将河道整治向广大农村延伸。先后投资2亿多元,整治各级河道4 048条、4 27.7km,清淤土方6 904.6万m。河道的全面整治,加上工业、生活污水的全面治理以及多轮引淡排咸和生态补水,全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部达到了相应功能区标准。如皋市荣获全省河道整治工作先进(县)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
.2.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
从2007年起,如皋市大力实施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工程,经过近年的努力,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1座,日处理能力达16.2万t,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17%。镇区及周边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统一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农民集中居住区小型污水集中处理配套工程正在加紧推进,目前已有近20套建成投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迈上了快车道。如皋市农村改厕和“一池三改”率达到95%以上,农村散户生活污水也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2.4 实施农村改水
2002年以来,如皋市政府将农村改水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予以强势推进。通过各镇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到2004年底止,全市共改、扩、新建自来水厂14座,全市累计共建成自来水厂座,供水总规模20.76万t,累计延伸供水主管道 58116km,支管道11 7742km,累计自来水受益人口达142.05万人,普及率达到99%以上。为进一步提高饮用水质量,确保饮水安全,2004年,如皋市正式启动了日供水60万t的区域供水工程。2008年底,日供水20万t的一期工程正式供水。区域供水水源地得到切实保护,确保了出厂水水质。经监测,水质全部符合国家新颁布的饮用水106项指标,是目前苏中苏北地区唯一达到了优质饮用水等级的饮用水。
. 多途径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
(1)机械还田,2009年,全市新增大中型拖拉机及秸秆还田机90台套,保有量达到97台套;小型秸秆还田机械保有量达到 742台;新增秸秆切碎机400台,保有量达到685台,机械还田利用量占秸秆利用总量的55%以上。
(2)秸秆外售发电。2008年起如皋市在全市设立秸秆收购点6个,将收购来的秸秆压饼后直接送如东秸秆发电厂焚烧发电。
()秸秆制粒制炭。2009年,如皋市爱洁科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成功适应本地区的秸秆制粒机,并在全市广泛推广使用。如皋市郭园镇秸秆制炭厂应用炭化技术,将秸秆炭化成高效木炭,可消化全镇农作物秸秆,其产品供不应求。
(4)秸秆气化。如皋市搬经、郭园等镇都有秸秆气化站,贮气罐容量分别为60m和600m,每年可消化500hm2左右的农作物秸秆。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如皋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4 规范农村环境监管工作
.4.1 全市环境管理机构健全
如皋市环保局为市政府组成部门,下设环境监察大队和环境监测站,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市20个镇(区)均设立环保办公室,配备专职环保助理。个村均设置了兼职环保员,形成市、镇、村三级环保网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考核结果计入各责任单位年终综合考核得分,并与考核奖金挂钩。
.4.2 履行“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在建设项目环境审批中,特别注重农村环境容量,严禁污染向农村转移,所有化工企业全部进入化工园区,依法划定水源水保护区和畜禽禁养区,并严格监管。
.4. 实施集中生产、污染集中治理工程
为解决化工企业分散建厂,污染农村水质的问题,2004年,如皋市正式出台文件,在如皋港开辟化工园区,对新批化工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区,老化工项目逐步向化工园区搬迁。政策出台后,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目前已有多家化工企业进园,化工园区也初具规模。这样做,不但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统一环境管理,更有效地防止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减轻了农村环境压力。肠衣生产一直是如皋市的传统特色产业,肠衣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的0%以上。但分散生产、作坊生产不但限制产业做大做强,更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如皋肠衣加工点多、散、小、乱,大多分散在农村,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的问题,2006年,如皋市启动了“中国肠衣城”项目。2007年底,包括污水处理厂在内的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投产。2007年下半年起,如皋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肠衣专项整治行动,所有分散经营的肠衣加工点必须全部进入肠衣城集中生产、集中经营,废水集中处理。集聚在如皋城郊结合部的211家小肠衣全部被关闭。161家肠衣业主与肠衣城签订了进“城”合同,其中已有107家正式进“城”,88家正式投产。肠衣集中生产后的环境效益初步显现,如泰运河如城段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质出现了近20年来最好的状态。
.4.4 依法拆除农村土窑
为保护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如皋市政府先后多次组织联合执法,在给予适当补助的情况下,对所有土窑和立体窑强行拆除,共拆除400余座,并及时复耕,不仅增加耕地面积千余亩,而且有效地保护了农村大气环境。
4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4.1 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保证投入的长效化。投入方向从偏重末端治理上,过渡为偏重环保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领域。以政府投入为引擎,吸收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4.2 加强生态环境管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1)加强生态补偿的立法,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方面的立法才刚刚起步,范围仅局限在生态公共地的补偿上,要加快立法步伐,使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真正纳入法律轨道。
(2)科学计量补偿标准,以生态公平为导向,依据“碳源-碳汇”平衡规则,在科学计量的基础上,在各种区域范围内建立财政支付转移制度,生态受益区就向生态保护区予以一定的生态补偿,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应在生态方面的牺牲与转嫁予以补偿。
()因地制宜地探索补偿形式,补偿形式可以是资金、实物,也可以是技术开发等,关键是契合实际┆。
4. 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规
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正不断加重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保护法,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农业生态污染有法可依,克服以罚代法现象,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减少社会冲突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农民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相应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是要赋予农民环境权,真实反映生态环境与农民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生态环境与农民自觉主导环境保护的新模式,以实现环境保护与农民自我发展的良性互动┆。
4.4 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大力推进农村经济新理念
要因地制宜引进农业新理念,如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等,走循环农业、清洁农业之路。要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如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配套生态农业技术、农村能源开发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维持土壤肥力的植物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等,为现代化农业打下基础;在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科学指导力度。如调整肥料结构,控制化肥用量;深施氮肥,减少化肥损失;改进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用量;确定用药间隔,推广无公害农药等。
4.5 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要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文化在农村群众中宣传和教育,推动环保公众参与,积极鼓励环境公益诉讼,提高广大农民对于生存权利的重视程度;启动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并尽快在全市推广;鼓励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集中处理成为可能;采取相应措施,使农村企业向园区集中,以便于监管,便于污染治理。
お
参考文献:
林 真,李卫华,丁 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4(1):2~5.
宋言其.改革开放0年来我国城市化历程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苏州大学学报,2008,29(6):24~26.
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5():80~81.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n iaofeng
(Rugao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Rugao ity,Jiangsu Province,226500)
- 上一篇:干部作风整顿整改方案
- 下一篇:办公室座谈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