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小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业小企业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业小企业会计准则

篇1

【关键词】小企业 小企业会计准则 中小微型企业划型标准 结算资金 汇兑差额

随着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广大小企业会计人员面临新的会计环境和工作要求。为此,笔者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深刻体会到《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到会计实践并不难,但有些地方在贯彻执行时需要注意,以免出现错误,影响会计工作。在此,笔者谈一下小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应注意的几个“不一定”问题,旨在帮助会计人员消除可能存在的不妥看法,顺利做好会计工作。

一、小企业不一定都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小企业。《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这些小企业并不一定都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第一,从《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看,并不是所有的小企业都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按照有关规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企业性质的小企业,如小银行、担保公司等以及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包括境内外上市的小企业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小企业等均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不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另外,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也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而不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需要注意的是,微型企业参照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不强制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第二,从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会计准则情况看,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还是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可以选择的。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执行方法采取“自有选择、单项标准、一以贯之”的执行原则。小企业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可以在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基础等达到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但是,一旦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可转而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二、小企业不一定是小规模纳税人

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划分是按照工业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于2011年6月18日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确定的,它是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规定了农、林、渔业,工业,建筑业等十六个行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划型标准,从而分出十六类小型企业。其中,除了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是按照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两个标准制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按照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外,其余行业均按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两个标准分类。

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则不属于这种情况的划分,它与《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划分标准分类的小企业有交集,但不相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划分的。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标准为:(一)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二)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本条第一款所称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是指纳税人的年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

当然,小企业不同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也不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底12号)中规范的小型微利企业,因为小型微利企业应符合:(一)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二)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总之,《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小企业是《中小企业化型标准规定》中所规定的小型企业,不同于增值税暂行条例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的小型企业。增值税暂行条例中的小规模纳税人按会计口径可能是小型企业,也可能是微利企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的“小型”是指规模小,“微利”是指应纳税所得额少。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小企业仅指规模。可见,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的小型微利企业按会计口径可能是小型企业也可能是微利企业,还可能是中型企业。

三、小企业不一定都缴纳增值税

如前所述,《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小企业是《中小企业化型标准规定》中所规定的小型企业,不同于增值税暂行条例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的小型企业。它是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规定了农、林、渔业,工业,建筑业等十六个行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划型标准,从而分出十六类小型企业。按照增值税实施条例和营业税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这十六类行业中的企业并不都缴纳增值税,而不缴纳增值税的小型企业则缴纳营业税。缴纳营业税的行业诸如,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邮政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当然,随着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试点,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下一步要缴纳增值税不再缴纳营业税。

缴纳增值税的小型企业主要是农、林、渔业,工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等几个行业的型企业,一些试点省市,如上海、浙江、广东等十个省市已经对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征收增值税。因此,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小企业可能缴纳增值税,也可能缴纳营业税,一个小企业具体缴纳何种税,要根据其生产经营范围,并结合增值税实施条例和营业税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确定。

四、小企业往来账款不一定是结算资金

结算资金也称清算资金,是指小企业因为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应收、暂付和应付及暂收等处于结算过程中的往来款项。例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小企业可以对日常开支、零星采购或小额差旅费等需用的现金,建立定额备用金制度来加以控制。备用金是指为了满足小企业内部各部门和职工个人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暂付给有关部门和职工个人使用的备用现金。备用金作为企业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和职工之间的往来款项,属于结算资金。但是,小企业的这部分备用金不作为结算资金核算,而作为货币资金核算。为了反映和监督备用金的领用和使用情况,小企业应在“1012其他货币资金”科目下或单独设置“1013备用金”或“备用金”科目进行核算。

备用金的具体核算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拨付。会计部门拨付备用金时,借记“其他货币资金——备用金”或“备用金”科目,贷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第二步,报销。出纳员自备用金中支付零星支出,应根据有关的支出凭单,定期编制备用金报销清单,会计部门根据内部各单位提供的备用金报销清单,定期不足备用金,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除了增加或减少拨入的备用金外,使用或报销有关备用金支出时,不再通过“其他货币资金”或“备用金”科目核算。

五、小企业汇兑差额不一定计入“财务费用”科目

小企业汇兑差额是指对同样数量的外币金额采用不同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所产生的差额。小企业汇兑差额不一定计入“财务费用”科目。

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的即期汇率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属于汇兑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属于汇兑损失,计入财务费用。

【例如】甲公司为小企业,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其外币交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2013年度该公司发生如下外币业务:

(1)以人民币向银行买入20 000欧元。当日即期汇率为1:9.69,当日银行卖出价为1:9.7。

(2)出口销售给外国某企业产品一批,价款50 000欧元,货款暂欠。当日欧元与人民币的即期汇率为1:9.41.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

(3)收到应收账款30 000欧元,款已经存入银行。当日欧元与人民币的即期汇率为1:9.54。

(4)年末,欧元与人民币的即期汇率为1:9.61。

根据上述业务,甲公司做出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借:银行存款——××银行(欧元)(20 000×9.69) 193 800

财务费用——汇兑差额 1 200

贷:银行存款——××银行(人民币)(20 000×9.75)

195 000

(2)借:应收账款——××企业(欧元)(50 000×9.41) 470 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70 500

(3)借:银行存款——××银行(欧元)(30 000×9.54) 286 200

贷:应收账款——××企业(欧元)(30 000×9.54)

286 200

甲公司计算期末产生的汇兑差额如下:

(1)银行存款欧元户余额=20 000+30 000=50 000(欧元)

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为人民币金额=50 000×9.61=480 500(人民币元)

汇兑差额=480 500-(193 800+286 200)=500(人民币元)(汇兑差额)

(2)应收账款欧元户余额=50 000-30 000=20 000(欧元)

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为人民币金额=20 000×9.61=192 200(人民币元)

汇兑差额=192 200-(470 500-286 200)=7 900(人民币元)(汇兑差额)

(3)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汇兑差额=500+7 900=8 400(人民币元)(汇兑差额)

借:银行存款——××银行(欧元) 500

应收账款——××企业(欧元) 7 900

贷:营业外收入——汇兑差额 8 4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2011).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

篇2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小企业界定保障运行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制定的背景及基本思路

(一) 背景

2010年11月1日,财政部会计司公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和《起草说明》(以下简称《起草说明》)两份文件,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的重要举措。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财政部2006年颁布,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中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范围不包括小企业。现行小企业会计规范是2004年4月27日颁布,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它是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而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将逐步被《企业会计准则》取代,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9年7月9日正式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及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就重新制定了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

(二) 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

1.确定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

目前国际上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种:一体法和分立法。一体法是指在统一会计准则体系中设定针对于小企业的特殊条款,即没有针对小企业另设一套会计准则体系,而是所有企业都在同一个会计准则框架下进行规范。分立法是指针对小企业单独制定一套准则进行规范,它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自己独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此模式下形成了两套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适用于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和适用于非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第二是没有建立单独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直接与非小企业会计准则遵循同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

我国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哪一种模式,在《起草说明》中做了清晰的说明,“按照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总体框架,基本准则是纲,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基本准则框架下的两个子系统,分别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作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而被推出的,在基本准则的总要求下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属于分立法中的第2种模式。

2.确定与现行会计准则的关系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起草说明》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虽适用范围不同,但适应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又要相互衔接,从而发挥会计准则在企业发展中的政策效应。”“对于小企业非经常性发生的、甚至基本不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一旦发生,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对于小企业今后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或者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导致连续3年不符合小企业标准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对《征求意见稿》的几点思考

(一) 对小企业界定的思考

《征求意见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界定小企业,其第2条指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同时满足下列3个条件的企业(即小企业):一是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二是经营规模较小(指符合国务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小企业标准或微型企业标准);三是既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

对于小企业认定原则中的第1条,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又作了如下解释:本准则所称承担社会公众责任,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企业的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如上市公司和发行企业债的非上市企业、准备上市的公司和准备发行企业债的非上市企业;二是受托持有和管理财务资源的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如非上市金融机构、具有金融性质的基金等其他企业(或主体)。这是从定性的角度对小企业的界定。

认定小企业的第2条经营规模较小,是按照我国2011年6月8日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标准。《标准规定》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具体规定了工业、建筑业、批零企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不同行业在上述指标上的区分。用某一具体值作为界定标准,具体值以上(包含特定值)为大中型企业,以下则为小企业。这是从定量的角度对小企业的界定。

对于上述第1条、第2条的认定,笔者认为有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1.定量标准的相对性

定量标准具有地域和时间上的相对性。因此,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的衡量指标是否具有等同性(例如,某企业在市里可能被划分为大企业,在省里可能被划分为小企业);10年前和10年后的衡量指标是否具有等同性。

2.定量标准的不均衡性

上述定量指标中有些指标数值比较小,而有些指标数值又比较大的企业该如何界定其企业性质。例如职工人数比较少符合小企业的规定,而销售额、资产总额比较大符合大企业的规定的这类企业,如何界定。

3.分行业设置标准的模糊性

随着现代企业多元化发展,企业归属于哪个行业有时很难准确划分。所以分行业设置标准会导致有些企业无所适从或者人为操纵。

4.临界点标准的不合理性

采用标准值以下的为小企业,以上的为大中型企业的方式,可能会出现临近于标准值上下的企业会被归属于不同性质的企业。例如,以零售业为例,按照《标准规定》职工人数小于50人的为小企业,大于50人的为大中型企业,那么企业职工人数分别为51人和49人的企业分别被划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是否合理,同时是否也会存在企业进行操纵的可能。

5.符合上述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的两权分离的有限责任公司是否都应该作为小企业来界定,是否会存在被某些大中型企业进行操纵的可能,是否需要再加入定性因素予以规范。

(二) 对财务报表相关规定的思考

《征求意见稿》第69条指出“财务报表是指对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附注。小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此条款规定的意图是为了简化

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但是,“小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使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成为可选项,这样是否妥当从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企业是否编制现金流量表要看是否有需要,而需要很显然是财务报表信息的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对小企业来说,报表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主要是税务部门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税务部门它需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获得收缴税款的信息,同时还需要获得小企业有没有足够的现金能力缴税以及是否依法纳税的信息,而此信息需要小企业提供现金流量表才能获得;作为银行等信贷部门,它需要的是否提供信贷的是小企业当前及未来是否具有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信息来作出相关的信贷决策,而此信息只能由小企业提供的现金流量表才能获得。因此,要做到小企业提供给外部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有用,就需要提供现金流量表。

三、建议

(一) 改进小企业界定标准

虽然《征求意见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界定小企业,但还是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我国为了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对小企业有相关的扶持政策,这种情况下,如果界定小企业的标准模糊,可以操控,那么政策的实际受益者就会是大多数的中型企业,而小企业在财税,信贷方面反而受益有限,导致小企业融资难、经营环境恶劣等问题进一步恶化。因此,改进《征求意见稿》对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对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笔者认为应强化小企业定性标准,完善小企业定量标准来防止操控。强化定性标准可以加入以下条款:

1.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统一,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

2.企业的资本由一人或几人提供。完善定量标准可以通过每两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指标实现,包括调整产业的划分、指标等内容。

(二)完善财务报表体系

如上所述,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税务部门,特别是银行迫切需要小企业现金流动方面的财务信息,而小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投资业务和筹资业务量比较少,并且《征求意见稿》对复杂业务都进行了简化处理,所以,小企业具备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小企业必须编制和披露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流量表纳入小企业报表体系。

篇3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财政部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2004年4月27日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这是我国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推进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

会计准则代替会计制度是会计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我国的会计改革与时俱进的体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将会在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同时,解决近几年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会计核算新问题,对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及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融资能力均有较大的帮助。由于小企业在规模、经营、核算方面与大中型企业存在差异,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具体内容上与《企业会计准则》也有较大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和会计核算的主要变化,以期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与应用有所借鉴。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

(一)统一了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

小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业务相对简单,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多种标准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优劣不一、信息可比性差,不能有效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小企业会计准则》正是针对小企业的特点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较为单一的实际情况,对小企业会计核算标准进行统一,有利于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可比性。

(二)简化了会计核算要求

我国的小企业规模小,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基础薄弱,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核心理念就是简化处理。

1.简化计量属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和现值等五种计量属性,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统一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

2.简化会计核算。小企业的资产初始取得时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在持有期间,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损失在实际发生时予以确认,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不再设置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小企业对外投资不再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小企业购入的能随时变现并持有期间不准备超过1年的投资定义为“短期投资”,对其计量采用成本法核算,而不考虑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利息的确认均在约定付息日,这样就简化了短期投资持有期间的核算;长期债券投资中的溢折价在债券存续期间采用直线法摊销;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一律采用成本法;小企业的房产和地产全部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核算,不再划分投资性房地产,折旧或摊销与税法规定相一致;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付款总额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入账,不再确认未确认融资费用;无形资产不再划分使用寿命有限的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摊销统一采用年限平均法;只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使得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大简化,有效规避了“纳税影响会计法”下职业判断及对会计核算净利润的人为操控;资本公积的构成内容减少,仅核算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和外币资本折算差额不再形成资本公积,明确规定资本公积不得弥补亏损;小企业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确认收入,销售退回、折让在发生时直接冲减当期销售收入,不再区分属于本年度的还是属于以前年度的销售,不需要判断是否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跨年度劳务全部按照完工进度确认劳务收入,不再判断劳务交易结构能否可靠计量。对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核算,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3.简化会计报告。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和附注,不强制要求提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不再反映每股收益、综合收益等项目,删除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每股收益”等项目。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采用直接法。无需在附注中披露企业基本情况、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等信息。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小企业会计准则》减少了小企业会计的职业判断内容,简化了会计核算要求,与税收相协调大量减少了纳税调整事项,增强了小企业账务处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收入的分类、相同的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所使用的科目上,与《企业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认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些差异,还是有必要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来施行,以便会计人员以及教师教学、在校生学习和企业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相同经济业务规定不同会计科目问题

从《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使用会计科目对比来看,存在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经济业务相同,但使用会计科目不一致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出租周转材料租金收入问题。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出租或出借周转材料,不需要结转其成本,但应当进行备查登记。”认为小企业出租或出借周转材料是一种“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偶然”行为,周转材料是小企业的一种存货,其成本应当在领用时一次进行结转;为了简化核算,不要求对出租或出借的周转材料结转其成本。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出租周转材料取得的租金作为营业外收入。

笔者认为,出租或出借周转材料不一定是小企业的偶然行为,在一些小企业中,将周转材料出租出借是企业常有的经营行为。如小型建筑业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出租等,又如经营矿泉水公司出租水桶,以及经营瓶装液化气的小公司出租出借钢瓶等。这些企业不可能都将周转材料采用一次摊销法,而是采用分次摊销法或五五摊销法计算周转材料的损耗,以确定这部分经营成果。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将出租周转材料取得的租金作为营业外收入,而不通过其他业务收入进行核算,就无法与成本形成配比关系,不符合配比性原则,不利于这些小企业准确计算这部分经营活动的阶段性财务成果。

2.没收逾期未还包装物押金问题。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没收逾期未还包装物押金记入“营业务收入”账户,笔者觉得不妥:客户逾期未退包装物的押金,一是逾期未退包装物没收的押金;二是逾期未退包装物没收的加收的押金。两者都涉及到没收的押金,但会计账务处理不尽相同。

①逾期未退包装物没收的押金。这种情况可以这样理解,视同把该未退还的包装物出售给客户,取得的收入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同样,相关的税金计入“其他业务支出”与之相配比。原出租(或出借)包装物的成本,视没收押金后包装物是否需要再退还进行不同的处理。

②逾期未退包装物没收的加收的押金。这与第一种情况所不同的是,逾期未退包装物按协议规定没收客户的押金后,再另外加收的押金。对于逾期未退包装物没收的押金,账务处理如上所述,理由是客户被没收押金,是为其违约行为付出的代价,对出租(出借)包装物的企业而言,没收的押金又有包装物作对应,所以通过其他业务收支科目核算。而后,为了促使客户按时退还包装物,另加收押金。对于另外加收的押金,由于没有包装物的金额作对应,属于偶发业务性质,所以,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

3.备用金问题。

备用金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预付给企业内部各单位或职工个人备作零星开支、零星采购或差旅费等的款项。备用金制度分为定额备用金制度和非定额备用金制度两种。会计制度改革以来,备用金一直是作为其他往来进行核算,即通过设置“备用金”或“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核算。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周转使用的定额备用金在“其他货币资金”科目下设置“备用金”二级科目或单独设置“1004备用金”一级科目核算。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把定额备用金作为货币资金的一部分进行处理。笔者认为,不论是定额备用金还是非定额备用金,其设置的目的就是便于零星开支、零星采购或差旅费使用上的方便,也是为了加强对备用金的管理。事实上备用金就是往来结算资金,不应当归入其他货币资金,而应当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4.盘亏或毁损,盘盈存货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发生的盘亏或毁损,应作为待处理财产损溢进行核算。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根据造成存货盘亏或毁损的原因,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短缺,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将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二是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毁损,应先扣除处置收入、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将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对于存货盘盈,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然后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冲减“管理费用”。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的盘亏、毁损和报废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而盘盈存货净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从上述比较来看,《企业会计准则》对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和盘盈的说明比较清晰,要求按管理权限进行审批处理,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盘亏、毁损、报废和盘盈的处理,没有分清存货盘亏、毁损、报废和盘盈的原因,没有要求按审批权限批准后进行处理,显然忽视了小企业也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问题。另外,从企业所得税税法的角度而言,将存货盘盈计入“管理费用”还是计入“营业外支出”并没有对企业所得税最终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存货盘亏、毁损、报废和盘盈的会计处理,有必要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

(二)“营业外收支”的核算内容

1.《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68条指出: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违约金收益等。通常,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应当在实现时按照其实现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70条指出:小企业的营业外支出包括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捐赠支出,赞助支出等。通常,小企业的营业外支出应当在发生时按照其实现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2.存在的问题。

(1)混淆了日常与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或支出,它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一是意外发生,企业无力加以控制;二是偶然发生,不重复出现。从“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的内容看,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定义的营业外收支不符,其核算内容不仅包括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也包括了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主要有几下项目:

①存货盘盈净收益及盘亏净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少发、计量不准、管理责任等原因造成的;实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而不是非日常活动造成的。

②汇兑收益。汇兑收益是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的即期汇率(或交易当期平均汇率)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收益。此项汇兑收益是企业日常活动而产生,而不是非日常活动形成。且《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汇兑损失计入“财务费用”(视为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规定混乱、自相矛盾。

③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企业出租包装物和商品与出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一样,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但《小企业会计准则》把前者确认为非日常活动,而后者确认为日常活动。据制订《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权威专家讲,只因为出租包装物和商品无相应费用配比而为之,事实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成本可分期摊销,收入与费用是配比的,而不应作为非日常活动处理。

(2)《小企业会计准则》本身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收入和费用要影响企业的营业利润,而非日常活动形成的收益和损失只影响企业利润总额。日常活动与非日活动混淆,势必造成收入、费用的不实,进而造成企业的营业利润的失真。

综上所述,《小企业会计准则》不能一味追求核算简化,而不顾忌会计理论的存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促使小企业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小企业会计准则》最终也是要人来执行的,因此,从便于会计人员以及在校生学习、教师教学和企业实施来看,有必要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些不合理因素进行调整,以更贴近规范小企业经济活动的需要。J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S].2011.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杨雄.浅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2013,(16).

4.左桂云.《小企业会计准则》解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

篇4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12-000-02

摘 要:

本文根据目前市场上BT项目不同的实施方式分析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方法,同时对BT项目的营业税涉税事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BT项目; 会计处理; 涉税处理

0 前言

BT项目模式是当今世界上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非常普遍的投资融资运营模式。。随着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的控制,运用BT模式运作的公司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不少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资金的压力,另一方面公司参与政府项目运作,也可以增加业绩,同时对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工程建设公司可以通过BT项目模式避免与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这一模式的运用将越来越广。

1 一、BT模式的简要介绍

BT项目是政府特许经营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模式。BT是Build Transfer的缩写,主要是指项目投资者根据项目发起者的要求以及合同的约定筹措资金并进行项目的施工建设。在项目建设完成之后投资者根据事先约好的程序,将项目移交给项目发起者。最后,项目投资者从项目发起者获取全部合同规定的费用的融资方式。从目前的工作实践看,BT主要有三种实施方式:完全BT方式(即组建项目公司运作),BT工程总承包方式和BT施工承包方式。

2 二、BT项目的会计处理

中国证监会会计部在2011年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中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BT业务,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对BOT业务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进行核算,即项目公司同时提供建造服务的,建造期间,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建造合同收入按应收取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同时确认长期应收款;项目公司未提供建造服务的,应按照建造过程中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考虑合同规定,确认长期应收款。其中,长期应收款应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并按期确认利息收入,实际利率在长期应收款存续期间内一般保持不变。

上述规定比较明确的规定了BT方式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即如果项目建设方提供建造服务,则按建造合同确认营业收入;不提供建造服务则不确认营业收入,而将长期应收款作为金融资产,按实际利率法摊销确认利息收入。但在实务具体操作中,项目建设方对营业收入或利息收入确认的时点又存在不同的选择:即在建设期就开始确认或在回购期才开始确认。如果从会计稳健性角度,在回购期开始确认较妥;但如从工程完工进度或投资付款进度考虑,投资建设期开始确认似乎也有依据,因为已开始开工建设或投资支出已经发生,回购款也基本可以确定能够收回,根据BT合同,可以确认回购价款收入或根据回购价格已可以确认相关的利息收入。从目前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报告上看,两种作法均有。笔者认为,自投资建设期就开始确认营业收入或利息收入比较合理。

在完全的BT模式下,项目公司不提供建造服务,将项目的建造工作进行发包,由另外的建设单位进行建造,项目公司只进行相应的筹资及项目管理。项目建造期间,应设置 “长期应收款”科目,并根据成本构成增加二级科目:“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设备投资支出”、“待摊投资支出”、“应收利息”“其他支出”等分别核算发生的建设成本及融资费用,同时,项目公司应根据内含报酬率法预估的该BT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在每一会计期末,确认相应的“利息收入”,并计入“长期应收款-应收利息”科目。在回购期内,在收到回购款时,相应冲减已确认的“长期应收款”,最后一期实际收到的回购款与账面“长期应收款”余额的差额计入当期“利息收入”。同时,笔者认为,在项目建设及回购期内,如果原预估内含报酬率时的假设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则应重新测算内含报酬率,累计影响计入当期损益。

BT工程总承包方式和BT施工承包方式下,一般不组建项目公司实施,而由承包方直接筹资并进行项目建设。承包方应设置“长期应收款”、“工程施工”、“工程结算”科目,并在“工程施工”科目下增设“合同成本”及“合同毛利”二级科目。建造期间,根据实际发生的建设费用开支,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资产负债表日,由于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计量,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差额计入“工程施工-合同毛利”,同时借记“长期应收款”,贷记“工程结算”;回购期,根据收回的工程价款借记“银行存存”,贷记“长期应收款”;回购期满时,投资建设方收回全部价款,对冲“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的账面余额。

3 三、BT项目模式下的税收处理

对于BT项目经营模式下,经营收入究竟该如何纳税,尤其是营业税该如何缴纳,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但部分省市(如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吉林省、广东惠州市等)已出台有关规定,通过对这些规定的分析,各地营业税的征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按建筑业差额征收营业税。这是目前已经出台的关于BT项目营业税主要的征收方式。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的《建筑业营业税管理办法(试行)》(桂地税公告[2010]8号)第七条规定:BT模式无论项目公司是否具备建筑总承包资质,对其应认定为建筑业总承包方,对项目公司取得的回购价款按“建筑业”税目缴纳营业税。项目公司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回购价款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其他如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广东省惠州市等省市出台的规定也是实行的该征税的方式。

二是按建筑业全额征收营业税。如:重庆市地方税务局下发的《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建筑业营业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渝地税发[2008]195号)中规定BT业务是通过融资进行项目建设的一种融投资方式,要求“融资方取得的回购价款,包括工程建设费用、融资费用、管理费用和合理回报等收入,应全额交纳建筑业营业税,并全额开具建安发票”。

三是从项目立项人角度按销售不动产、建筑业、服务业-业征收营业税。如《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BT方式建设项目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公告》(2010年第4号公告)中规定以投融资人的名义立项建设的,对投融资人应按照“销售不动产”税目征收营业税;以项目业主的名义立项建设,对投融资人按“建筑业”税目的有关规定征收营业税的同时对投融资人收到的超过代建工程成本的回购款按照“服务业-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除上述三种征税方式外,还有些地方对回购款分别按“建筑业”和“金融保险业”征收营业税。对于建筑施工部分,按“建筑业”税目的有关规定征收营业税;对投资人取得的回购款中属于政府为补偿投资人资金使用成本的利息部分,按“金融保险业”税目缴纳营业税。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对BT项目征收营业税。从BT项目全过程看,项目建设方只是获得了政府特许的项目建设权,可以理解为代建行为,只是比一般的代建增加了融资的行为,其对建成的项目无法具备实际意义上的物权,按“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显然不符合BT项目的实质。同时,建设方取得的回购价款虽然包括建设成本、间接费用、合理利润和利息等,实际操作中利息却难以准确区分,要针对利息单独征税难度较大。笔者认为第一种按“建筑业”差额征收营业税比较合理,也容易操作。第二种方式存在重复征税,加重了项目建设方的负担。 为此,投资人在承接BT项目前,就应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及税务部门积极沟通,明确营业税的征收方式,对于存在的重复征税的,可要求项目发起方予以适当补偿,以保证自己的合理收益。

参考文献:

[1]. [1]王立群. 项目融资 BT 模式下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探讨[J]. .财会学习, .2009, .3: 37-39.

[2]. [2]黄孝群. BT 工程项目会计核算探讨 [J][J]. .财会月刊, .2010 (17).

[3]. [3]童琳. 公共基础设施的 BT 模式运用研究 [D][J]. .上海: 同济大学, .2007..

[4]. [4]席敏, 张婉君.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 BT 模式研究[J]. .经济纵横, .2005, .11: 20-22.

[5]. [5]中国证监会会计部.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11 年第(1 期).

[6]. [6]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 建筑业营业税管理办法((试行)()(桂地税公告[2010]8号)).

篇5

关键词:高职 成本会计教材 现状 措施

一、高职成本会计教材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高职成本会计教材的调研并结合多年的《成本会计》教学经验,对高职成本会计教材现状分析如下:

(一)成本核算内容单一

“以必需,够用原则”的理论指导下,高职成本会计教材在成本核算的内容上,只注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据统计我国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为工业46.6%、农业9.7%、第三产业43.7%。从数据中不难发现与农业、第三产业的相关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半壁江山。因此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成本核算不应忽略。

(二)理论描述过多,缺少实际案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方法,出现了一大批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成本会计教材。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成本会计项目化教程》。但成本会计教材内容的编写还是理论描述过多,所选案例也不是出自实际企业的经营实例。例如教材中对品种法的适用范围描述为:成本计算的品种法,主要适用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供水、采掘等企业;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中,如果企业生产规模较小,而且成本管理上又不要要求提供各步骤的成本资料时,也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如小型水泥厂、造纸厂、砖瓦厂等;企业的辅助生产车间,如供水、供电车间、供气车间等,根据其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也可采用品种法计算其产品或劳务成本。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能体会发电、供水、水泥厂、造纸厂、砖瓦厂等企业的生产组织、工艺特点及管理要求。学习这部分内容往往很茫然,似懂非懂,自然也提不起学习兴趣。另外教材中的案例基本上是文字叙述,而在而在实际工作中是出现的原始凭证,与成本岗位的的工作内容脱节。造成学生在校内考核中可以得到高分,但却不能适应工作。

(三)成本核算内容过多,成本管理内容较少

在成本会计教材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成本核算的内容,如: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计算方法。成本管理的内容则较少主要介绍了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这样的编排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只能从事基层的核算,不能进行成本管理,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

(四)在教学内容上,没注意与财务会计衔接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学完财务会计后的一门专业课程,是财务会计中成本内容的具体化。许多教材只注重成本会计的公式、表格的内容。对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分录一带而过。学生学起来非常的吃力。在具体知识点上,不能反映新准则的规定。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在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目前执行的是2007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及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而成本会计教材有些内容中仍停留在2007年以前的相关内容。如待摊及预提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目前两个准则均取消两个科目,在成本会计核算中涉及到此项内容一直没有变。

(五)教材没有反映会计电算化的内容

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成本会计信息化的到来,成本会计岗位许多工作已经被计算机替代。在学校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中主要是记账的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模块很少涉及。企业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成本核算数据,更有效的成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掌握成本会计电算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在成本会计教材中这一内容不容忽视。

二、解决措施

(一)增加农业成本核算、第三产业成本核算的内容,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农业成本核算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规模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销售,离不开成本核算。在农业成本核算中可以根据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特点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农作物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2、第三产业的成本核算

在第三产业兴旺发达的当今社会,它能吸纳多种层次的大量劳动力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第三产业门类广、部门多,第三产业的成本核算不能忽视,但也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在国民经济代表性强、对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如带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物流行业、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建筑业等。

(二)增加企业生产流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成本会计岗位要求非常高,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清楚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教材的编写者应在充分的企业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案例为载体,针对成本会计教学中具体对应的知识模块,有针对性的介绍其生产组织、工艺特点、管理要求,从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最终完工产品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的完整核算流程的处理,使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成本会计的核算管理过程。灵活掌握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在遵循成本核算为主的原则基础上,兼顾成本管理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主要方法之一。成本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初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在企业的生产中成本会计岗位不仅包括成本核算岗位还有成本管理岗位,在会计岗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不管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还是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应成为高职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现行高职成本会计教材在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成本分析,但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还应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内容。如在成本预测中可增加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成本预测、产品成本降低幅度的预测、技术经济指标对产品单位成本影响的预测的知识;成本分析中可增加保本分析、本量利分析的内容;成本决策中可增加成本决策中相关成本的知识;成本控制中可增加产品投产前的成本控制、产品生产的成本控制、定额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等内容。

(四)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实效性,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衔接

每年财税方面都会有些新的政策出台,这些内容与成本会计息息相关。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与成本会计衔接。

1、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

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对于已支付未发生的费用通过“待摊费用”核算,已负担未支付的费用通过“预提费用”核算。而在2007年的企业会计准则,2013年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已取消的两个会计科目。在教材的编写中应体现这一变化。按新准则的要求把“待摊费用”用“预付账款”替代,把“预提费用”用“其他应付款”来替代。

2、生产成本

对于“生产成本”这一会计科目,新准则明确规定是一级科目。它下面有两个明细科目工“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在成本会计教材中会计分录出现的是“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为一级会计科目省略了“生产成本”,初学者往往非常费解。因此出现此经济业务时,成本会计分录与财务会计分录用到的科目保持一致:“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五)增加会计电算化的内容,满足成本核算管理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会计已从传统的手工处理,发展到会计电算化。企业实行成本会计电算化后,系统自动生成库存商品、生产成本明细账及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类成本报表, 数据准确度高,免去了繁琐的记账、制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成本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成本会计人员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成本会计教材中加入会计电算化的内容,使学生在校的知识结构能够满足成本核算管理的需要,能够满足走入社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毕业后能从容的面对工作环境,能够利用成本会计电算化的知识规范企业的运作,对成本核算进行规范管理,带动产、供、销的最优化整合,达到对企业资源最优化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有其特有的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因此需要每个编著者和出版社共同努力,编制更多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其长远的职业规划,能够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成本会计教材。

参考文献:

[1]俞宏,夏鑫.成本会计教学的体系结构创新及策略构想[J].会计之友,2006;6

[2]张永欣.高职教育会计实训教材的开发与改进[J].价值工程,2009;7

[3]孙革新,张利.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的研究[J].北方经贸,2009;4

篇6

一、从小企业信息需求的特殊性

    看小企业会计目标小企业在企业组织形式、内部治理结构、资本结构等方面与大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对小企业的财务信息需求也就与大企业迥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企业的财力有限,资金一般不是来自企业外部,而是从内部筹集资金。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信誉低,他们在争取银行贷款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即使有幸得到贷款,银行也往往要求资产担保或信誉好的其他企业的信用担保,因此,银行并不构成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另一方面,由于小企业几乎无望获得上市资格,其财务状况并不直接影响公众利益,故其财务报告的应用范围受到了相当的限制。

2. 小企业以非国有性质为主,所有权和经营权基本重合。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企业的内部人,而他们对企业运营情况的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从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获取。他们更希望财务报告能够提供与他们的生产经营决策相关的信息,并不特别看重财务状况的公允表达。

3. 纳税成为小企业对外的主要义务,因此小企业的主要信息使用者可归纳为税务机关。

这三方面因素决定了小企业基本上不存在现代企业制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及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不存在什么“众多的潜在投资者”。从小企业财务状况的特点看,小企业财务信息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在于:第一,对外满足纳税需要。第二,对内为单一业主或有限股东提供经营决策方面的信息。而现行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两权分离,它着眼于对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报表编制及信息披露的规范也以现代金融市场中广泛、分散的债权及股权所有者为导向,故当前这些会计规范从整个逻辑框架上背离了小企业会计处理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二、小企业应建立以税务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小企业而言,税务部门是其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主要对象,税务部门根据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依法征税,而在这两种报表中,纳税申报表是主报表,企业的财务报表只是辅助报表。由于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会计机构的设置不规范,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要求他们严格进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不仅加重他们的工作负担,而且除涉税以外的信息对税务机关来说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小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是否应兼容的问题已无须赘言。特别是,如果能建立以税务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则这种模式更适合于小企业。

然而,小企业财务信息还应为单一业主或有限股东提供经营决策方面的支持,这种以税务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会不会对此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呢?这正是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模式选择的焦点所在。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从现金流量信息对小企业的特殊重要性这一角度予以诠释。

为了财务信息的公允表达,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地位仍是牢不可摧的,然而,引人注意的是,现金流量指标现已受到越来越多会计界人士及理性投资者的青睐。对于小企业来说,现金流量的重要性更是远远超过权责发生制下的净利润,因为:

1. 小企业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为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支持信息,这样我们就希望它具备一定的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研究对象正是现金流动,即:通过提供关于各备选方案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风险程度影响大小的信息,为领导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小企业因资金与技术的匮乏,注定了其所面临的风险更大。例如:小企业就比大企业更易被经济业务中的三角债拖垮。未来的严重不确定性使应计制对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反映易发生偏离"

3. 小企业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其对自身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依赖性比大企业更为严重。

小企业对现金流量信息的迫切需求暴露了应计制的诸多缺陷。实质上,任何以应计制为基础产生的财务数据都必须转化为现金流量指标才能最终标志一个企业的真正实力,从这一观察视角,我们也可以认为,应计制及配比原则是对企业现金流量信息从另一侧面的反映。虽然现金流量表有弥补应计制的作用,但因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之间转换的复杂性使现金流量表在小企业中的应用相当不尽人意。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是我们长期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若小企业建立以税务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这一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得以解决。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收益确认的时间和费用扣减的项目上。因为税法要求有‘支付能力”观念和‘征收管理方便”观念,所以,在收入确认方面,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同时,也采用收付实现制或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混合制。在费用确认方面,税法征收当期收益的必要性与企业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是有矛盾的,例如所得税,在收入确认方面,税法将企业所得分为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如利息、股息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等'。会计制度要求对所有收入一视同仁地按权责发生制计量,而税法仅对生产经营所得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予以确认,对于其他所得项目,采取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确认原则。对于费用确认的时间界定,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时间性差异并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会计处理技术的产生。

若小企业财务信息以税务为导向,就可将一定程度的收付实现制引入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中,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对配比原则进行了修正,因为应缴税款并不必然与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相配比。这样,建立以税务为导向的财务会计体系因引进一定范围的收付实现制而达到了对企业现金流量信息予以更直接反映的目的,这就与管理会计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为小企业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助了一臂之力。例如在建筑业中,若工程价款采用预付方式,则税法将按收付实现制对这笔预付款课以3(的营业税,而这笔收入按会计的权责发生制是不予承认的。根据配比原则,相应的税款也就不能费用化,反映在会计报表,这笔税款的缴纳应以预付形式列示于资产之下。然而,这笔税款既然已缴纳,企业就对它失去了控制,强调这笔税款与会计意义上的收入相配比不能使现金流量信息有更多的反映,故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决策的角度来看,这一信息披露徒增加会计核算的繁琐而已。若将这笔税款采用收付实现制直接以费用形式列示,则与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相吻合。

篇7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税收法规的进一步调整完善,税收征管工作的加强,涉税事项的处理能力对于企业会计变得越来越重要。熟悉税收法律制度,掌握一定的税收法律知识,正解计算应纳税额,熟悉进行纳税申报、会计处理,是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高职会计培养行业技能型人才,应当注重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1 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与效果反馈

我校在第一学期先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第三学期开设税法理论与实务课程,第五学期开设税务会计,相关课程学习时间间隔一年,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多而且细,税务会计要综合税法和会计知识来解决企业涉税事项问题,通过对我校2013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87%毕业生在民企/个体企业工作,企业财务人员既需会计核算又会税务处理,同时也需要与税务、银行、工商、社保等部门协调沟通。44%的毕业生在制造业,21%在批发业,13%在外贸业,8%在建筑业,6%在运输物流业等,大部分毕业生碰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与申报,而本课程涉及十五个税种,课程的理论教学多且实训项目少,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对于技能训练,74%的毕业生反映应加强纳税申报表的填制,66%认为灵活运用会计制度,58%计算应纳税额。在换工作时53%的毕业生碰到的主要问题是纳税申报,42%是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流程,32%是参与企业管理。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税务会计课程讲授的税法知识和会计知识偏多,对纳税申报这些综合事项处理能力实训偏少。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偏少,注重课堂教学,不注重实训操作。课程评价方法单一,注重结果式考试,不注重过程考核。

2 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目前我校先后开设基础会计和税法前导课程,再开设税务会计、纳税申报实训等后续课程,先涉及会计核算,后学习税额计算,再对前两者结合,加强纳税申报训练,每门课程教学内容各有侧重,自成体系,此外开展的以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为基础的会计综合实训中,实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对涉税事项的实训内容比较单薄,涉及四个税种税费计算、纳税申报,对整个涉税业务未作出全面展示,由于缺乏实际操作,使得学生难以建立感性认识。在现实工作中,中小企业遇到许多与税务处理有关的经济业务,且往往不只触及一个税种的条例,而是多个税种的条例,不同的办税事项可能还需要进行纳税和会计的调整,这些都需要毕业生综合运用税务和会计判断才行。而学生先学会计业务处理,之后分税种学习税法条例,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实际工作中遇到涉税问题往往无所适从,不会触类旁通。对于面向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高职课程而言,这是一个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办理涉税事项业务要同时遵循税收暂行条例和规章以及会计准则和制度。由于相关税收法律制度变化,比如目前正在进行的九大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小微企业的减免税优惠等,国家或地方不断出台财税文件或解释,影响到会计人员对涉税业务的处理,在具体操作程序时,还需要会计人员与国地税局主管人员沟通,我院教师虽利用假期下企业锻炼,参与校外企业会计工作,但受时间、商业秘密、会计保密性等限制,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很难胜任现阶段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没有参加涉税工作和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适用”“适度”理论知识,不能准确传授税务会计的职业判断经验。教师接受最传统的会计专业学习和培训,对于现在社会新出现的问题、热点带着传统的思维,不能将教学内容以易于接受的方式有效递给学生。

2.3 教学条件较差,教学手段落后

税务会计课程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即便采用多媒体教学,至多也只是教学手段的简单改变,只起到加强课堂教学的视觉性和传递更多信息量罢了。受课时、教师实践经验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等因素的限制,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基本上依靠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专业对校内实训室利用相对薄弱,没有利用税务教学软件,课程的实训教学只是复印一大堆的纸质材料让学生完成纳税全过程,而这种方法完全不能适应现实的涉税业务情境。学生面临的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在工作后,学生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适应职业岗位。

2.4 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

税务会计课程的考核沿用了期末书面(闭卷)测验的传统形式,四大题型,考试内容虽涉及理论与实务,但实际上概括整理后无非是两大类:基本知识点和业务题。知识点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业务题侧重单项涉税业务分析,综合涉税业务处理偏少,没有案例分析题。卷面成绩对总评分起最重要作用,考勤、课堂表现等日常分是总评分的第二大部分,实训往往由学生课后完成,其成绩体现在日常分中。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全面,也不科学,很难合理评估学生的综合判断、解决问题、实际动手能力。

从当前的教学效果来看,会计专业的学生经过税务会计等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现行税收暂行条例,掌握十五个税的计算缴纳,对单个税的涉税业务处理往往掌握较好,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涉税业务往往触及经营活动各方面,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弱,沟通能力也欠缺。上述问题表明,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尚未完成,为建立高职特色的会计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3 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为达到高职会计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依据中小企业涉税岗位工作组织教学内容,寻求能锻炼学生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项目,提练课程知识适用度,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改革后的《税务会计》课程,应打破现在按税种分类教学,结合工作实际,选取典型行业、典型经营业务大类,将“税务会计”课程中涉及的各个税种,按涉税岗位的不同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整合。如,制造业或批发业主要涉及的几个税种,纳税人怎么计算应纳税额,怎么进行会计账务处理,怎么进行纳税申报。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直接与工作过程相衔接,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地学习,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者接近实际工作的过程。

3.2 加强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教师要熟练涉税业务操作技能,接受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培训,积累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税务会计课程教学,选取最前沿的教学内容。首先,利用我校内已创办的会计服务有限公司记账业务平台,通过学校或其他关联方引入记账业务,安排教师从事涉税和会计处理工作,帮助指导委托企业的纳税工作,参加税务部门安排的培训及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共享培训资料,交流培训心得。多渠道鼓励教师利用暑假到税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部门进行调研,了解税收行业现状和社会企业的需求,掌握税收业务发展的动态演化,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

3.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企业的涉税事项具有时效性、综合性,学生最终要回归到实践中进行业务操练。首先,在校内可以利用校内全真的模拟实训室,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模拟公司涉税会计业务处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其次,学生自行组建项目团队,学习最新的税收政策,扩展知识面,教师只提供任务和方向,通过利用搜索网络、文献资料,团队讨论案例,向全班学生演示PPT成果,来获得和掌握更多内容。在讲解企业所得税会计时,复杂的税法计算和会计递延核算,是同学和老师比较头疼的地方。在讲授该节内容时,老师将学生6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课下准备,根据老师提供的企业涉税资料自编、自导情景剧,把应纳税额的计算和递延会计会计的流程表演出来。用几分钟的课堂时间,一些简单的对话和计算过程,解释清楚复杂的流程,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也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了“理论+技能+人文”全面的实效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顺利过渡,提高学生处理税务相关的业务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4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篇8

[关键词]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探讨;对策

一、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

建筑施工企业是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生产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指对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实际成本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活动,在满足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条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降低成本,达到成本控制的预期目标。

二、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一般概况

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一般成立时间较早,企业施工资质专业配套齐全且级别较高,稳定从业人员一般至少在600人以上,组织机构齐全。由于施工行业点多、面广、专业性强、时间跨度大及区域性的特点,一般设置分公司、工程公司、专业公司等二级机构较多,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根据2003年2月19日国家经委、计委、财政部、统计局联合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建筑业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

(二)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的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及体制原因,员工总觉得反正都是企业的,成本多少与自己关系不大,普遍对成本管理不够重视。(2)技术人才、关键岗位证书相对缺乏,岗位证书不配套、不均衡,人证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人员结构老化现象严重,工作效率降低,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资质年检、申报及项目报建时往往需要外聘“证书”或重复计发用证费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3)相对而言人员素质偏低。由于行业的性质决定了大部分在职人员第一学历均是本科以下文化学历,其中中专、大专学历较多,相对于“高精尖”技术现代企业而言,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成本管理水平相对而言比较粗犷。

2.财的问题

(1)各项财务指标状况总体不佳。效益指标中,销售(营业)增长率能以较高速度增长,和国家总体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一致;主营业务利润率一般保持在5%~6%之间,低于全国国有企业水平;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用率、成本费用的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等均不佳。资产运行状况指标中,资产负债率过高,一般在76%以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都不佳。将国有建筑业企业2000~2006年的相关财务指标与全部国有企业进行相应对比(如表1)。(2)资金问题。周转资金不足:有时发生资金链断流现象,严重影响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营,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有时影响到内部二层机构正常发放工资的情况,甚至出现工资拖欠几个月和工资不能足额发放的情况;有时出现项目部没有资金及时采购施工用材料进行正常组织施工、没有资金及时支付劳务工工资而发生劳务工“围、堵、闹”事件等。

(3)垫资施工和三角债问题。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总体上是“僧多粥少”,建设单位越来越“苛刻”,尤其是财政投资项目和民营公司,基本上都是采取零预付款和不足额延后结算支付方式,甚至采用BT方式,也就是说合同条款越来越显失公平,施工方需要垫资施工作业。由于建设单位支付资金不足或不及时到位,施工企业自有流动周转资金状况不佳,合同规定必须按时交工,否则面临高额工期罚款,施工企业只能向建材供应方和施工分包方采取赊、拖、欠,这样就造成三角偾问题,拖得越久,欠得越多,极易进入恶性循环,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广西A建设公司形成拖欠材料款的三角债为3209.47万元,最高利息达日息1%,欠款时间长的达3年以上。

(4)结算问题。工程项目施工完成,往往结算拖了很久也不能及时完成,原因是多方面:一是施工方原因,施工时只抓进度未能重视计量及结算资料的整理,现场签证未及时办理,现场设计变更未能及时办理,结算资料不齐,结算资料未能按建设方要求整理,有时是工程竣工资料未能及时整理并交付影响结算;二是建设方原因,因资金问题故意找茬拖延结算,有时是因为审批程序问题,有时是建设方破产了无法结算;三是审核方原因,财政投资项目要经过审计中心审核,有的建设方委托第三方造价咨询单位审核,由于第三方不熟悉施工现场和施工过程,第三方审核时往往在调查取证时时间较长或比较困难。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中,历年积累遗留的结算项目和造价占一定的数量,这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导致企业成本增加。

(5)经济纠纷。近年来,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年施工产值呈大幅度甚至成倍增长,由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经济纠纷也跟着大幅度快速增长,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影响和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广西A建设公司2009年共处理各类经济纠纷、劳动争议案件42件,诉讼标的为10802630.22元:2008年共发生各类经济纠纷、劳动争议案件50件,诉讼标的为9139943,35元,件数比2007年增加了72.4%。

3.物的问题

(1)施工设备、机具问题。自有施工机具施工能力不足,往往比较陈旧、落后,新的大型施工机具投入不足,需要通过市场租赁解决;自有施工机具管理、保养、维护存在一定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公为私用、假公济私等问题;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广西A建设公司拥有各类专业施工用机械设备才2000余台套,总功率2.6万千瓦,其中美国产140T重型汽车起重机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产品,已经报废,但仍在超期服役,存在安全隐患;压力容器制造厂等厂房设施、设备均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产物,运行几十年基本没有大的更新,产能、效率、质量、安全、环境等根本无法与现代化的厂房及成套自动化装备相比拟。

(2)物资问题。工程物资的采购、存储、运输、加工过程中,监管还存在漏洞,给一些企业的“蛀虫”留有机会。在物资采购、存储、运输、加工过程中吃回扣、作假、虚计量、盗卖、浪费现象还比比皆是。

4.制度问题

(1)成本管理制度较完善,但贯彻不力,效果不理想。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制度一般制定得比较完善,但贯彻往往不力,效果不理想。广西A建设公司通过质量、环境、安全与职业健康“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该公司建立现行有效的管理制度96项,其中财务管理类8项,行政管理类11项,党群管理类8项,劳资管理类21项,经营管理类16项,设物资备管理类9项,施工管理9项,安全管理14项。这些现行有效的管理制度无一不与企业的成本管理密切关联。但广西A建设公司

2005年以来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却居高不下,呈上升趋势(详见表2)。

(2)部分制度制订缺乏科学性、可执行性。制度虽然制定了,但有些却缺乏科学性、可执行性,尤其是国际ISO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ISOl400h1996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2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管理文件和实际管理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为贯标而贯标,应付式,浪费精力、物力和财力。

5.发展战略问题

(1)没有好的发展战略,甚至没有战略。由于国有企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历史条件限制,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高层领导年龄普遍偏大,第一学历普遍不高,制定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能力不足,有的甚至没有制定发展战略,被动地适应市场,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导致企业未能很好地发展。

(2)追求规模经营,但效益低下。近年来,由于受社会大气候影响,各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开始追逐规模经营、讲究规模效益,但由于基础管理薄弱,成本管理跟不上,往往经营规模扩大了、经济效益却低下。广西A建设公司近几年经营规模及净利润情况(见表3)。从2005年以来年经营规模增速环比为21.11%、117.11%、17.27%、16.73%,净利润却从2006年以来一直为亏损,2009年稍有好转。

表3广西A建设公司总收入与净利润 (单位:元)

(1)“大企业,小社会”。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经济年代的印记还没有完全退去,有的还在办医院、幼儿园、学校,还是“大企业,小社会”,有的还要管着离休干部和退休人员及其部分费用,而且离休干部、退休人员还比较多。这也牵扯着企业的一部分精力。广西A建设公司2003年将子弟学校移交政府,2007年停办幼儿园,两年之内才将幼儿园老师重新安置就业上岗。目前企业有离休人员有26人,退休人员有2779人。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8年,广西A建设公司为这些事宜累计支出54654751.53元。

(2)内部协调机制问题。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在当地总体市场占有率不错,但其内部各分公司任务不均衡、发展不均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差距很大,效益差的、发展不好的二级机构严重制约着总公司的发展水平,企业内部协调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广西A建设公司有30个二级机构(分公司、工程公司、厂),其中3个大的工程公司(每个工程公司职工都超过150人)近几年来效益一直很差,承揽不到合适的工程项目、拖欠职工工资、拖欠材料款、拖欠职工借款、管理混乱等。

(3)经营机制和激励机制问题。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机制相对以前而言已经有很大的突破,已经相当的灵活了,而且激励机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和反作用。有的企业由于激励机制跟不上,干好干坏一个样,职工全是凭着良心在干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工作效率上不去、成本下不来,还经常会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4)用工机制问题。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用工机制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下逐步规范化,企业资质采取总承包和专业分包序列管理,相应地就形成管理技术层和作业层两个层面的用工机制。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抓管理技术人才,作业层主要从劳务公司获取(经培训I合格的农民工或技术工人),但有相当一部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用工机制仍存在比较混乱的局面:一是仍保留有相当数量的合同制技术工人在单位,然而在使用时内部工人因观念意识问题和体制问题而经常怠工或敬业精神不足等都无法与外请的劳务工相比,故经常出现养着自己的工人却支付费用外聘劳务工干活而提高成本;二是内部各二级机构相互混用工人,出现内部不良用工竞争状况,因二级机构自己项目需要,就出高价进行聘用,导致内部用工价格混乱从而增加成本:三是《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

7.外部环境问题

(1)市场不规范、秩序不健全。工程招投标仍存在行政干预、地方保护、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行为,虚假招标、暗箱操作、阴阳合同、幕后交易、围标、串标等违法违纪现象仍屡见不鲜;建设单位行为缺乏有效制约,导致压级压价、索要回扣、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现象盛行。建筑市场不规范,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经营风险增加。

(2)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是成本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宏观成本控制、监督职能弱化,使企业的成本行为失去了约束;二是在国家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的指标数量明显偏少。在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检查、评比、排名等活动中,侧重于利税指标,缺乏相关的成本指标,从客观上助长了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不重视成本管理。

(3)价格上涨等其他因素。能源、建筑材料、劳务等价格上涨,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各种攒助、摊派、乱收费、罚款以及社会配套改革滞后,负担不均衡等也造成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增加。

三、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一)做好事前控制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完善成本管理组织和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

(1)建立健全专职成本管理机构。在企业财会部门设置成本管理科,负责统一协调人、财、物各方面有关成本的经济活动,制定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制度,组织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和考核,对企业的成本实施专业化的综合管理。

(2)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工时和材料消耗、设备利用、费用开支、工程量计量、工程变更、工程质量、未完施工盘点等原始记录的填制、审核和保管制度,制定先进合理的企业施工定额,并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定期进行修订,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的收发、转移、报废和清查盘点制度,严格计量检验制度,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3)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一是横向落实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其监督、指导、服务、控制和协调作用,保证企业对施工项目的宏观控制;二是纵向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层次,建立以企业法人为核心、项目管理为重心、作业层管理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三是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人,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核心是推行项目经济与管理责任考核办法,防止项目成本失控和企业效益流失;四是实行严格的成本考核制度。建立严格的企业成本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做到奖罚分明,以达到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完成目标成本任务的目的。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对项目实行“成本与质量安全双否决制”,凡发生项目亏损和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就否决有关责任单位或个人的全部奖金;凡实现项目责任目标的,就按规定兑现奖励。

(4)完善修订成本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结合本单位经济管理与业务活动的特点及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制度上解决国有大中型建

筑施工企业“财”的问题:二是设计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管理薪酬体系,实行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管理。将作业层的工人全部进劳务公司,用工时实行聘用或劳务公司委派制;对管理层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一律实行强制取证,企业进行引导管理及技术人员合理、配套、均衡取证。从制度上解决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人”的问题;三是完善修订建立一套科学的物资、设备管理体系,并确保这些管理制度得到彻底贯彻执行。从制度上解决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物”的问题。

3.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素质

(1)全面培训成本管理人员。采取岗位培训、脱产学习、业余进修、集中轮训等多种形式,对成本管理人员进行成本管理业务、政策水平、法制观念、职业道德以及施工生产经营组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还应注意从高等院校引进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做到培训与引进相结合,提高成本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2)完善成本管理方法。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应摒弃传统的主要依靠经验管理成本的做法,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本量利分析法、ABC管理法、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目标管理、数学模型等,应用到成本管理工作中来,使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前后衔接的有机整体,使成本管理从被动型、算帐型、经验型、经济型向主动型、经营型、科学型、经济与技术结合型转变。

(3)完善成本管理手段。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应增加电算化投资,培养电算化人才,建立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中心的高效信息管理系统,对投标报价、生产计划、物资采购、工程结算等整个施工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和控制,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等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可以自行开发或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适用于本企业的成本管理软件,以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4.成本预测

(1)做好工程项目投标时成本预测。一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投标小组,其人员组成应有分管经营工作的企业领导、“三总师”和预算人员、成本管理人员参加;二是在投标决策前就进行成本预测,根据招标工程的特点和工程所在地的市场供求情况以及本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职工素质等条件,在深入研究招标文件、设计施工图纸和踏勘施工现场的基础上,对招标工程的实际成本进行定性和定量预测,应对建设单位的资信状况以及竞争对手的实力进行分析评估;三是做好投标评审工作,对招标文件的条款要逐条深入研究,对于“苛刻”的条款一定要和招标单位协商、沟通、澄清,做到“打有把握的战”,避免亏损标,拒绝自己不能承受的垫资施工项目,从源头上规避垫资施工、三角债、高息借款等问题;四是深入研究投标策略,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合理确定投标报价,精心编制标书,避免因犯低级错误或失误而废标或中标后造成企业亏损。

(2)工程项目中标后,开工前做好成本预测。一是工、料、机等直接工程成本预测;二是措施费的预测,措施费用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作好具体实际的预测;三是不可预见成本的成本预测,即项目成本目标的风险分析,就是对在项目实施中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事前分析。在这个阶段,如果中标项目的特点和技术要求涉及到使用大型施工机具或特殊装备,是自购还是外租,企业应作出相应科学评估和决策。

5.做好合同签订工作。成本管理要以合同为依据,在投标时就要研究合同条款,重视合同谈判、修订合同条款、处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索赔问题、防止和处理好与建设单位和分包商之间的索赔。不论是总承包合同,还是分包合同,或是设备、材料采购合同或周转材料租赁合同等,均要做好合同签订评审工作,从源头上尽量减少经济纠纷隐患。还应分析不同合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对每一个合同作总体和具体分析等,并做好合同交底工作。

(二)做好事中控制

1.做好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根据成本预测,对施工过程费用进行分解,按照目标利润确定成本降低额,结合可行性分析,将这部分降低额细化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从而将总体目标分解成具体的成本目标,以便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制定成本计划时,可将成本费用分成两大块:一块是可控费用,包括完成工程需要的工、料、机和其他直接费用;一块是不可控费用,包括上级管理费,各项规费和各种税费等,施工过程中重点考虑的是可控成本。

(1)以项目管理为重点,推行目标成本管理。项目是施工企业的生产活动的对象和载体,是企业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的立足点,是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汇点,是创造效益的源头。因此,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应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上。一是做好目标成本的分解落实工作。根据工程项目中标后的成本预测所确定的目标成本,项目经理应组织其项目部管理班子中的预算、技术、质量、成本等有关人员,再将目标成本按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细化分解,横向落实到项目部内各职能部门和个人,纵向落实到各施工队、班组和个人,通过市场压力的层层传递,落实项目内部的成本管理责任,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和风险,达到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目的。二是加强目标成本控制。一方面项目部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制定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完善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按企业界定的成本核算范围、内容和程序,建立目标成本控制信息反馈制度和监督机制,把住人工、材料、机械、费用、进度五大控制关口,及时将实际成本脱离目标成本的信息反馈到各责任单位,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项目执行全过程的成本监控,实行项目财会人员委派制,经常组织财务检查,加大审计监督工作力度,防止项目成本失控和成本信息失真。

(2)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工程施工成本是施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项费用的总和。

一是人工费的成本管理;二是材料费的成本管理;三是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成本管理;四是措施费的成本管理。

(3)质量成本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管理,避免因工程质量而带来损失。一是施工项目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降级复检等引起的费用,这一类费用是非正常费用,应当减少,并追究造成该费用发生当事人的责任;二是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这一类费用的发生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签证,会同监理、建设单位共同处理探讨并作详细的施工记录以便索赔和反索赔;三是质量检验费用,该项费用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四是质量预防费用,对事故要做好预防措施,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

(4)工期成本管理。应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相互关系,即工期措施成本和工期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合同中对工期有明确的限制,并对提前完成和延误完成进行奖励或罚款。建设施工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记录签证,预防工期索赔和反索赔。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单纯为满足建设单位提前工期的要求,一味地抢工期赶进

度,造成项目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5)安全成本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办事。注重安全施工,消灭事故的发生,使各种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按照建设主管部门要求,安全措施费用、文明施工增加费用一般在招投标时已经单列计算,在施工时必须保证该费用的投入,确保安全、文明施工,否则一旦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损失更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安全就是效益。

(6)加强工程索赔的管理。工程索赔是作为承包商的施工企业挽回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可发生于施工的全过程。一是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索赔机构,配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经验、熟悉法律、掌握谈判技巧、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二是树立法制观念,增强索赔意识,在招投标、签订合同和施工全过程中尽早预测,随时发现可能索赔和应索赔的因素;三是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掌握施工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做好各种索赔证据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四是索赔人员应深入学习索赔理论和方法,研究索赔策略和技巧,及时把握索赔机会,实事求是地计算索赔金额,认真编制索赔文件,及时办理索赔手续:五是做好被分包商索赔的防范工作。

(7)分包工程的成本管理。分包工程一般指专业分包,其方式一种是劳务分包,即包工不包料,一种是包工包料。对分包商可采取总额承包等方式,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一是对分包合同把关,确保合同严谨,不留下扯皮的隐患:二是严格执行合同,按合同办事,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尤其是按照合同规定的工程价款结算方式,对分包商实行分期计价结算,即与业主计量一期,与分包商计价结算一次。对分包商进行验工计价时,由项目经理牵头,组织施工、财务、质检等部门人员,核实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坚持验工看现场,计价先验工,拨款凭计价,留足质保金。施工企业财务必须按期核对上期完成工程量清单,与分包商签订的施工合同,及时扣除施工企业代付的各项费用,核对拨款是否超支,签署意见后报项目经理审批拨款:三是对分包商多进行指导、帮助,使其降低自身的成本,让其有利可图,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共赢的目标,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2.加强对企业管理费的控制。(1)应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尽量采取扁平化组织,压缩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实行兼职并岗,精简机关部室,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项目管理层和劳务作业层;(2)强化管理费用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工作,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等实行重点管理,严格控制开支标准,严格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审批制度。

(三)做好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主要指工程项目竣工后的竣工验收和结算。竣工验收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只有完成了工程的验收,竣工结算才是一个完整的结算,建设单位才会拨付工程款,但很多施工项目经常是工程完工,竣工资料完不成,以致于使许多工程若干年后都没有结算,制约了施工企业的发展。工程完工后应尽快编制工程竣工资料,履行验收手续,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价款结算是考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项目成本过程管理的标准,工程竣工后应尽快结算,与建设单位办理结算手续,尽早结回工程款,这样有利于偿还债务,也有利于资金的回笼,减低内部运营成本,从而避免经营风险,获得相应利润,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合同条款中约定的结算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做好计量工作的同时做好结算的准备工作。最好是做到按月计量按月结算,这样工程竣工了,结算也及时完成。

(四)外部环境控制

1.整顿、规范建筑市场。(1)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进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严格招投标管理,加强执法检查,杜绝明招暗定、肢解发包、行政干预、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围标、串标等各种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2)国家应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和项目资本金制度,规范建设单位行为,杜绝资金不到位工程进入建筑市场,从根本上遏制“垫资、拖欠”等现象;(3)加强对现有施工队伍的清理、整顿和考核,将违法经营、低劣管理水平的企业淘汰出局,让质量好、信誉高、守法经营的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2.完善宏观成本调控体系,强化成本监督。(1)国家应建立宏观成本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和颁布成本管理的法规制度,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2)完善宏观成本管理法规,从法律上规范企业成本管理的范畴和主要内容,规范成本构成和形成机制,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及其结果,尽快出台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完善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成本核算,适当增加成本指标在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3)不断完善财会人员委派制,并加强财政、税收、审计等部门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政府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打击力度。

3.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抑制价格上涨和加强治理力度。国家还应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抑制能源、运输、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加大对压级压价、索要回扣、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现象的治理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减轻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为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强化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理顺企业隶属关系,彻底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理顺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隶属关系,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企业;彻底解决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将企业的学校、医院、幼儿园、离退休职工养老等公益性涉及民生问题的事务由政府接管,让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一心一意搞企业、谋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来回报社会。

四、结语

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求企业所有部门及全体员工自觉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去。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要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强化成本管理,依靠全体员工,全员参与,责任指标到人。要加大按效益分配、按要素分配的力度,切实强化项目成本控制,使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郝思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0(3):123~123

[2]于玉林.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理论与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3]洪可柱.影响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施工企业管理,2000(9)

[4]杨进军.论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6):61~66

[5]Ronald w.Hilton,Michael w Maher,Frank I'Selto[美].Cost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Business Decisions(3th Edition)[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9

[6]俞文青.施工企业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7]赵书和.成本与管理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李涛等.企业财务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9]苏伟伦.财务主管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10]企业会计准则一应用指南[G].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11]王福利.成本控制步步通[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

[12]朱传宇.成本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13]赵 涛.财务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