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纳统范围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纳统范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纳统范围

篇1

第一条凡在我县投资并完备法定手续的外来投资者,除享受国家和省、市规定的优惠政策外,均可享受本规定的优惠政策。

第二条充分依托资源优势,设立对外招商项目库,外来投资者可自由选择项目,也可自带项目。

第三条鼓励外来投资者到我县兴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商贸、饮食、娱乐服务业,专业市场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或利用资金、技术、设备、知识产权优势,嫁接、改造、承包、租赁我县现有企业,甚至购买我县企业的产权、股权并参与经营管理。

第四条在县招商局设立投诉中心,集中受理外来投资者在我县投资创业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及时协调有关部门限期进行答复和解决。

第五条外来投资者报批投资项目或办理有关证照,属县级管辖的统一在县便民投资服务中心集中限时办理。凡投资者报送齐全的审批材料,原则上即时办理,当日完成,有特殊情况不能即时办理的,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由受理部门服务,时间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超过时限的,客商有权向县投诉中心投诉。

第六条外来投资者可通过有偿出让、租赁的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按基准地价的下限收取。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的企业,在合同约定的开发期内免收土地出让金。

第七条外来投资者在我县投资兴办农、林、牧业加工企业的,自投产之日起,前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当年交纳的增值税,属地方留成使用的部分,由县财政按1:1的比例在五年内分别给予80%、60%、40%、20%和10%的奖励。

第八条外来投资者在城镇规划区以外兴办生产性企业的,减半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兴办产品出口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有关部门认定后,三年内减半征收资源税。

第九条鼓励外来投资者入驻白鹤滩工业园区进行综合开发,可以BT、BOT模式投资建设道路、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固定资产投入2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县人民政府在工业园区内分别提供1亩、3亩、4亩、5亩土地的使用权,用于建设个人生活设施或其它建筑物,其土地使用权与投资兴办项目的土地使用权限相同,土地出让金按基准地价的下限收取。

第十条给予外来投资者居民待遇,其投资兴办的企业在土地、水、电、交通运输和通讯等方面的困难,主管部门及时给予支持解决,收费标准不高于县内投资者兴办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及其技术、管理人才的亲属、子女可免费在县内任何一地落户,入托、就学等方面的收费标准不高于县内居民。

第十一条固定资产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当年实际入库税收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县委、政府挂牌予以重点保护。积极支持我县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且作出较大贡献的客商,由县委、政府为其颁发“外来投资企业客商证”,并授予荣誉称号。

第十二条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按《巧家县外商投资企业收费目录》规定执行,有浮动幅度的按下限执行。

第十三条坚决制止对企业的“四乱”行为,一律由县“统征办”依法对外来投资企业征收各种规费,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名义对外来投资企业摊派或收取其它费用,顶风违纪的由县纪检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从严从快查处。

第十四条纪检监察和执法机关对外来投资企业采取封存财务帐表、银行帐户等限制性措施,须经县招商引资领导组同意。公、检、法部门办理涉及外来投资企业的案件必须完善法律手续,事前要向县委、政府汇报同意,事后要有书面情况报告。

第十五条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努力为外来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于破坏招商引资环境,干扰企业正常生产,损害外来客商合法利益的,必须严肃处理。

第十六条鼓励全县各级干部职工和我县在外地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凡引进外资1000万元以上并形成固定资产的,给予引资者1%的奖励,同一个项目奖金最高不超过20万元,资金在外资企业投产之日起一个月内由县财政认定后兑现。

第十七条新办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符合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我县产业发展导向,从建成投产之日起,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交纳增值税属地方留成使用的部分,由企业按规定提出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县财政以奖励方式返还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第一年奖励80%,第二年奖励60%,第三年奖励40%,第四年奖励20%,第五年奖励10%,五年后不再实行奖励。

第十八条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且当年实际入库税收达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政府优先安排土地。

第十九条企业因招商引资进行资产重组、增资扩股、合资合作,进而进行产权重组、变更,且企业实际入库税收比上年增长20%以上的,增长部分产生的有关契税,由县财政在五年内以先征后奖的方式全额返还给企业。

第二十条加强企业品牌工程建设,对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县财政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和10万元;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企业,县财政一次性奖励10万元。

第二十一条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环境标志、安全标志、农产品产地和绿色食品认证,获得IS014000、IS018000认证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获得农产品产地认证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5万元的奖励;获得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

第二十二条白鹤投资有限公司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切实做好融资担保工作,努力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第二十三条设立先进企业奖、企业经营者综合目标奖、财政突出贡献奖和外向型企业奖,对年度业绩突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主要经营者进行表彰奖励(评选办法另定),获奖企业的技改项目视为我县重点技改项目,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的技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政策。

第二十四条本规定的适用范围为除开发水能、矿产资源以外的所有企业。

篇2

关键词:三农政策;缺陷;弥补

中国的农村在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生活水平、经济状况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中国的农业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相比非常低下,中国的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少的可怜(不足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1/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矛盾突出。“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屏障之一,若不加以解决,中国的小康社会将难以实现。目前尽管影响中国“三农”问题解决的因素较多,但财政支持力度不足、政策错位和缺陷较大,不乏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一、“三农”上的财政政策缺陷

(一)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足,支农支出比重逐年下降

1950~1994年,国家直接来自农业的税收收入2733亿元(不包括正常收费、“三提五统”、“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等),同期向农业投入5346亿元,同期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间接取得大约20100亿元,加减后国家提取农业剩余净额达17487亿元,合计占农业GDP的25.5%.另据资料显示,1979~2000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1.6~1.8万亿元)、农村储蓄流失(550~600亿元)、土地资源直接损失(1.7~2万亿元)三项使农民为此付出了约3.4~3.9万亿元。由此可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是贡献最大的区域,农业是贡献最大的产业,农民是贡献最大的群体。中国“三农”积累受到盘剥,而对“三农”的反哺却很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受到严重的影响。据测算,目前我国农业的综合支持量只有2%,而许多发达国家对本国的农业支持水平很高,1996~1998年,美国的农业支持量为9.5%、欧共体为25%、日本为41%、加拿大为15%,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也达到了34%.1978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43%,2000年则降为7.75%(见表1)。如果把本来属于教育事业费的部分剔除,这一比例还会降低。2000年31个省区市地方财政支援农村支出为249.11亿元,仅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2.7%.

表1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年份197819801985199019911992199519992000

数额(亿元)150.66149.95153.62307.84347.57376.02574.931085.81231.54

比重(%)13.4312.27.669.9810.2610.058.438.237.7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二)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农民直接受益的支出较少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维持在60%左右,教育支出和农业科技支出较少。2001年国家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19.38%,2001年国民经济按行业分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农林牧渔业仅占2.93%,其中更新改造投资仅占各行业总额的0.36%.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设比重较大,农民直接可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况且水利、生态建设的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财政用于这些方面的投资一直全部统计在农业投入中,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政府农业投资规模,并且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多采用有偿的方式,增加了还款的负担。2000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预算拨款仅占全部经费的65.7%,农村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集资和学杂费收入三项占35.3%.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而中央、省、县三级财政负担的比例分别占2%、11%、9%.若把乡镇上缴县级财政的收入计算在内,实际上最终由农民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约占农村义务教育总投资的80%~90%.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素质提高滞后于科技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需要,制约了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民素质低已成为现代知识经济、科技经济和信息社会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中国的农业已开始从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不断增长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转向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维持农业高速发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种类要求,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经济将从物质经济转向知识经济。农业的转型,科技进步是必要条件。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远低于对非农的科技投入。“七五”期间财政的农业科技三项费支出从2.7亿元增长到3.11亿元,年均增长2.87%,同期整个科技三项费年均增长5%:“八五”期间财政的农业科技三项费支出从2.93亿元增长到3亿元,年均增长0.47%,同期整个科技三项费年均增长13.2%.1979~1996年间,农业科技三项费占整个科技三项费的比重由5.35%下降到2.88%.1996年我国对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数的1/10,也不到30个最低收入国家平均数的1/3.目前我国每年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0.25%,而发达国家平均为2.37%,发展中国家平均为0.7%~1%.在较少农业科技投资的条件下,投资结构又不尽合理,资源开发技术投资多于生态环保技术投资,基础研究投资多于应用研究投资。每年约有3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0%~80%.由于农业科技应用成本高于预期收入,加之农民资金短缺,农业信贷风险高而信贷支持不足,农业保险缺位,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经费严重短缺,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等,导致农业科技含量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三)财政补贴方式不合理,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

总体上来说,一个国家农业支持水平与支持力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对通过财政预算支持农业规模的影响程度更大。但是,从农业支持来源或者承担者来说,可能是纳税人,也可能是消费者。因此,除了财政预算途径支持农业外,还可以通过价格支持由消费者承担的方式对农业的支持,即实施农业补贴。通过价格干预实现农业补贴是很多国家支持农业的主要方式。以农业生产者为受益对象的农业补贴一般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其一,通过财政预算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费用承担者是纳税人;其二,通过政府干预价格,使农产品销售价格对农业生产者有利,一般以国际市场为参照系,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差价部分,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由纳税人负担,也可以通过放开农产品的销售价由消费者承担。尽管主要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方式的选择上总体趋于削弱价格干预对农业生产者的支持,但目前价格干预仍然是这些国家实现农业补贴的重要途径。1999~2001年间,OECD成员、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韩国由消费者承担的价格干预而实现的农业补贴占对农业生产者支持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4%、9%、36%、90%、95%.日本农业生产者收入总额中有60%来自政府补贴;2000年美国对小麦的直接补贴每吨45美元,玉米为27美元,欧盟对每吨谷物的补贴为55美元。我国对农业的补贴主要是在流通环节,价格干预补贴农业生产者为负数,农业生产者受益较少,基本上是消费者受益。目前财政用于农村的支出约1/3是农产品政策补贴(粮价补贴和粮食风险基金),仅这1/3支出还多数是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最终落到农民头上的实惠不足50%.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2年第54号的数据显示,如果收购粮食一年内销售不出去,政府保护收购的补贴支出与农民受益之比为5:1;如果连续三年销售不出去,其比例上升到15:1.由此可见,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低并下降,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投资不足,财政补贴方式不当,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影响了农民的增收速度。

(四)农业税制显失公平,农业和农民得不到休养生息

我国现行的农业税制是在经济发展落后时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下设计的税制,从建立时基本上就是以获取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为目的。随着农业收入通过税收、收费、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形式转移到工业,促进了工业发展,工业很快占据了经济主导地位,但农业税制仍未改变,只是税收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折征代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重新审视农业税制,农业税制与现代税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大相径庭,农业税收的超额负担(农民的相对负担过重和对农业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税率为7%,附加为20%,合计税负为8.4%,没有起征点,也没有扣除额,农民税负明显偏高。如果把农民上缴的税费看成是个人所得税的话,农民税负远远高于城镇居民的税负,城乡名义负担相差4倍以上。若从农民缴纳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税费、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综合计算,农业的宏观负担率(农业上缴的收入/农业GDP)约为25%~30%,而财政预算收入占整个GDP比重则在20%以下。农业税是一种四不象的税收。其一,城镇工商税收中的流转税收以商品销售额和非商品营业额(货币收入额)为征税对象,而农业税按农业总收入征税,农业总收入按常年产量核定,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无论是否实现销售,取得货币收入,都要按核定的常年产量折算成货币缴税。其二,城镇的所得税收,主要是以纯货币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农业税是以未扣除任何成本费用的总收益为征税对象。城镇所得税所得额的计算通常是取得的货币收入,工厂的库存商品在未销售之前,既不征收流转税,也不征收所得税。农业总收益的计算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实物收入,并且主要是实物收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即使放在家中,没有取得货币收入,也要计算总收益缴纳农业税。

二、财政政策缺陷的弥补

(一)增加支农资金的绝对量,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这一规定为增加农业投入提供了法律保障。现实情况下,关键是各级政府预算必须遵守《农业法》的规定,一是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加强人大的预算监督,确保农业支出的法定增长;二是科学界定农业支出的范围,把农业直接受益的支出列入财政支农的统计范围,剔除其他与农业非直接相关的支出或超出农业本身受益的支出,使农业支出和农民增收紧密的挂起钩来。三是把各级政府的各部门预算外资金(特别是农口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增加预算资金总量,做大支农资金总量,在遵循法定农业支出比例的基础上,增加支农支出的绝对量。同时应加快支农支出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防止和杜绝转移支付下的支农资金层层截留改变用途的现象,确保支农资金的实际使用量;全面实施支农支出的政府采购制度,节约支农资金,相对增加支农资金,提高支农支出的管理效率。

(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提高支农支出效益

在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上,一是大力压缩农业支出中的养人支出,增加农业建设支出。二是增加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支出,特别是增加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的支出,健全农村社会服务化体系并将之落到实处。据测算政府对农业科技每增加1元投入,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11.87元,减少农牧户9.35元投入;政府每增加1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可减少农牧户物质费用5.31元;而农牧户自身每增加投入1元物质费用,农牧业产值仅增加1.27元。三是增加增强农民增收本领的农村教育支出,包括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教育,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我国农村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总体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大学升学率极低,通过教育途径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速度非常慢。另外,“十五”计划纲要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来说,可通过财政拨款解决培训经费;对企业来说,可通过没有成本的社会招聘和极少的培训费用解决人员素质提高问题,而对农村而言,农民只能固定在土地上,农民的继续教育是一个空白,除了落后的农村义务教育外,农民素质的提高基本上没有其他途径。通过增加农村教育支出,使更多的农民在素质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符合从事非农产业的需要。据测算政府每增加1元农村教育,可减少农牧户物质费用6.64元。四是逐步实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给予农民市民待遇,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消费刺激经济,增加生产投入,形成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在WTO规则的“绿箱政策”下,最大限度的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

借鉴国际经验,必须加快农业补贴方式的改革。一是明确农业补贴的重点,减少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加生产环节的补贴。二是将农业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三是将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和流通环节减少下来的补贴中的一部分,转投到政府对农业的一般服务领域,加强农业的公共品的供给。四是把财政的直接农业补贴与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补贴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财政预算途径由承担的补贴方式与非财政预算途径由消费者承担的补贴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五是按市场规则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运用粮食风险基金保护粮食价格。

(四)改革农业税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税收体系

在税收上,要赋予农村的城市税收待遇,赋予农业的市场经济下的税收待遇,赋予农民的市民税收待遇。目前我国的农业税收入仅占2.17万亿财政收入的5%左右,政府已决定在5年内取消农业税,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来说:1.取消农业税,开征农产品增值税。一是符合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把农产品作为商品,大力发展农业商品生产,使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改良品种,提高质量,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业盈利水平,让农民在追求增加货币收入的目标中,自动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经营行为和自发调整组织形式,参与整个社会的竞争,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所要达到的效果。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实现了销售收入,才具备了纳税义务,缴纳商品税。这就解决了农民口粮、农民自己储备粮、农产品作为深加工原料储备,尚未实现货币收入就缴纳税收的不合理问题。二是符合现代财政收入的形式要求。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下,财政收入形式是货币、实物、劳役,市场经济下,财政收入形式只有货币一种形式。农产品只有实现了销售,取得了货币收入,才能上缴财政收入,这就解决了农民尚未取得货币收入,却要将农产品折算成货币交纳农业税的不合理问题,解决了农民无钱缴税而不得不拖交和抗交税款的问题。三是符合税制公平原则。农业与工业都是生产有形商品的产业,实行商品课税,是市场经济下产业税制公平具体体现。农民作为生产经营者,开征与其他生产经营者相同的税种,也是税制公平的客观要求。应当指出,对农产品课征增值税时,不是以农户为纳税人,而是以生产并销售农产品,有增值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根据农产品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盈利水平,制定不同增值税率的同时,应借鉴国外的做法,采取低税率、减免税和其他一些特殊的照顾政策。我国目前应把粮食生产和流通放在首要的位置,实施更加优惠的增值税,确保人口大国的粮食供给,稳定社会生活。

2.取消农业税,开征农业纯收益所得税,按照从农业生产取得的货币收入扣除经营成本、费用和损失后的余额,计算征收所得税,体现了有所得交税,无所得不交税,所得的多多交税,所得的少少交税的税收公平原则。对于非农的经营所得理应按现行所得税制征税。鉴于农业收益水平低和农产品变现难的实际情况,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可对农业纯收益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或实行高起征点(或免征额)的比例税率,并且税率应低于非农所得税税率,以便体现产业间的税收公平原则。对农业纯收益征收所得税,应把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区分开来。对于规模化经营、组织化程度较高、具有农业企业性质的单位实行企业所得税,对于单干的农民和农户实行个人所得税制。从中国目前的农民收入水平来看,绝大部分农民将被排除在个人所得税之外,这体现了城乡居民税收上的公平,同时也体现了农民非农收益和农业收益之间的税收公平。目前对农民外出务工收益可按城镇职工收益征税办法进行税收管理,对务农纯收益可借鉴国外的农业标准课税法,即以确定的标准农业所得作为基准,结合土地面积情况计算农业所得,作为课税的依据。

3.取消农业税,开征土地使用税。我国现行的农业税,从其征收方式上看具有土地资源税的性质,更象地租。但是农业税的计税土地面积通常是种植土地面积(不包括农民的自留地和不在册的土地—开荒造田),并且按常年产量征税,这与规范的土地税相比差距较大。从农业税的计税依据看具有混合税制的性质,既包括种植业的收入,也包括非种植业的农业其他项目的折算收入;既包括农业增值收入,也包括农业企业所得收入和农民个人所得收入。实施农业土地税制就是对农业征收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同时,对农业用地开征土地使用税。我国已对非农业用地开征了土地使用税,农业用地属于减免范围。取消农业税,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用地等分类分级分档征收土地使用税,符合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一是谁占用谁交税,征税对象明显易查,征收成本低。二是计税土地范围扩大,税源稳定,有利于财政收入。三是随着土地用途的改变和土地面积的核实,有效的解决现行农业税有税无地和有地无税的不合理状况。四是对农业用地实行较低的税额,有利于保护农业土地资源,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实施,土地的集中和收益水平的提高,土地使用税将成为重要的资源税或财产税,我国的税收体系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钱克明。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2]王朝才。目前我国“三农”问题及其财政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3,(64)。

[3]杨建松,吴亚卓。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3,(64)。

[4]陈锡文。新世纪的“三农”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3-9-5.

[5]张迎春。农业投入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理论与改革,2003,(4)。

[6]许林。当前农民增收的困惑与出路[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3)。

[7]李国祥。现阶段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3,(72)。

篇3

实现磴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同志在县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

(××年月)

同志们:

召开这次学习研讨会的主题就是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磴口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里首先是要解决好“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的问题。“什么样的发展”是目标方向,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怎么样发展”是方式手段,即提高为民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加强执政能力必须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必须通过提高和加强执政能力来体现。

一、深刻理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从我党的历史看,任何一次发展观的改造和完善,首先都表现为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强化和提高。因此,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然突出地表现为发展现念的根本性转变。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一崭新的发展观总结了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新认识。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适应经济环境和体制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解决了几亿人、十几亿人口的温饱,实现了总体达小康。但不可否认,多年来积累的许多突出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持续快速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从体制环境上看,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不够健全,尚需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还存在着缺位、错位、越位;另一方面,根植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弊端尚未完全消除,而计划经济时期在社会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和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一些积极成果却在体制变革中有所流失,去年非典疫情的突袭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总体上看,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就必须既要消除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发展观念,又要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始阶段形成的一些片面的发展观念。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变革形势的必然选择。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关口的重大战略决策。××年我国人均达到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人均在—美元这个由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迈进的阶段,是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其突出的特点是经济可能会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增长,国民整体素质会有明显提高,可称之为“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人们日益变化和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因。人们由为生存而奋斗转向求发展、求享受,要吃得更好,住得更舒适,行得更方便,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消费升级的速度是以往的几倍、几十倍。但是,这个时期同时也往往是经济社会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制约加重的“矛盾凸显时期”,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就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对执政党而言,这种考验突出地体现为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考验。因此,在这一重要关口,必须保持冷静,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争取保持经济长周期快速增长。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经验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核心在以人为本,难点和重点在可持续发展,基本支撑在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和干部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把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忽视人文、资源、环境等指标。不能否认,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的主要指标,发展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导致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年均的高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枝独秀”,但经济增长的成本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上;终端能源支出占的,比美国高出近一倍;万元的能耗是日本的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从劳动生产率看,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⒈日本的⒈德国的⒋法国的;剔除农业人口多的因素,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只相当于美国的,日本的⒏德国的和韩国的。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劳动生产率的“三高一低”粗放式增长模式必然会导致我们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但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由于机会不平等造成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上世纪年代,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年扩大到:(我县大体上为:,考虑到统计因素,专家估计实际差距约为:。从国际通行的用以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看,比较合理的区间为—,超过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而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已达到,××年为。另有调查显示,我国的最低收入家庭仅占全部财富的,而的最高收入家庭则占有全部财富的以上。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此外,我国每年由于交通事故、天灾人祸、社会治安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在亿元,占到了的,公共安全存在着巨大的隐忧。因此,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决转变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发展观念;就必须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城乡就业、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等问题;就必须坚持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

二、准确把握我县当前的形势,在加快发展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更快更好地发展。对于我县这样的欠发达旗县,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速度,但决不能没有发展速度;只有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更好地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这个意议上说,科学的发展观是更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是硬道理”,明确了要持续发展,要年年发展,要子子孙孙无穷发展。

按照中央的判断,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应当抓住,并且可以大有所为的战略机遇期。这二十年,最为关键的是头十年,而这十年当中,当前的四年又是最主要的。具体到我县,今年和明年涉及到“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⒍年搞得如何,关系到“十一五”计划能否良好开局。这四年既是我县建设初步福利化县的攻坚时期,又是一批大工程、大项目上马实施、达产见效、并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今年,我县经济承接去年以来的大好来势,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完成亿元,同比增长;财政收入突破万元;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元,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各项指标是历年增长最高的一年。与此同时,我县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区位优势正在得到区内外客商的认可,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陆续进入实施。其中,上海佳格、山东九发两家上市公司均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北京丹路、海南兴宝固体水等一批项目正在实施;引进河北邢台矿业投资亿元的×万千瓦电厂项目已经国家和自治区发改委批复立项,即将开工建设。这些大企业、大项目的入驻实施,将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更为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团结拼搏、人心思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这是我们进一步加速发展、乘势而上的宝贵财富。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统筹全局中把握重点环节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全国都要遵循和落实;但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就我县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要全力推进四个转变。

一是农业经营方式向规模化转变。河套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亩,我县为亩,且分散在乡村四处,即使以户为单位也极少成垄成片,无法集中耕作,无法充分体现现有机械化和科技进步的水平,经营的规模效益几乎为零。按照本地区一年种一季的种植方式,分散经营时一个劳动力只能耕种—亩土地,以种粮计算,仅能创造产值元左右,人均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二、三产业的,而且劳动强度很高;如果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全部采用机械化进行规模经营,则一个劳动力至少可以种到—亩,以种粮计算,一年即可创造产值万元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基本上达到了二、三产业的水平,而且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但是,如果要实现这样的规模经营,就必须首先降低一产业所占劳动力的比例,使剥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首先,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承包权的合理流转,通过土地入股、反租转包费不低于原有经营水平等保障措施,使耕地适度向科技大户、农业企业和有经济实力的承包人集中,便于规模经营。一方面使转包人在劳动生产率提高、规模经营后获得合理的转包效益,另一方面又确保农牧民离地不伤利益;而且,土地集中经营后,农牧民还可以通过进城务工、产业转移等劳动形式获得土地收益之外的收入,有效提高其经济水平。其次,要以中心乡镇和建制镇为依托,不断壮大二、三产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就地消化部分剩余劳动力;加强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通道建设,吸引和帮助剥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等劳动力缺乏地区输出;就地消化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创造农牧民增收的新空间。再次,要加大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降低和消除进城门槛,使进城人口在住房、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有市民待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有基础产业的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提供有效保障。

二是农副产品生产向标准化转变。标准化是加入之后,农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没有生产标准的农副产品,就如同没有注册商标的“假货”、“黑货”,必然被拒之门外。比如出口到日本的大米,就有一百多条质量检验指标,除了人为的技术壁垒因素外,也生动体现了国际贸易中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要求。但是,也要看到,即使这个标准要求很高,也不是不可以达到;只要像生产工业品那样落实好产品标准,就完全可以达到出口要求,这方面,德国琥珀基金已在我县搞了一块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化、绿色化试点。涉及的乡镇、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争取使之成为全县农业标准化的示范点和带动点。就经济学理论而言,农畜产品替代性较强,形成一个品牌除了光热水土这个基本条件外,规模化、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保障。以前我们的农副产品尤其是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由于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教训。比如河套苹果梨,以其色泽鲜美、口感独特而在八十年代被誉为水果上品,曾预言可以在国宴上取代富士苹果,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由于这个品牌没有生产规模和生产标准,效益不断下降,农户为增加产量追施化肥又导致口感变坏,结果使河套苹果梨因科技投入不足,病虫害加剧而淘汰出了市场。再比如华莱士,过去每逢瓜季,河北、北京、山东、宁夏及至广东等省的调运车辆往来不绝,但是由于没有产品标准,瓜农在卖季只讲效益不讲质量,连生带熟一起装车,使产品到达消费地后变味变质,品牌声誉大跌,过去的辉煌难以再现。前车之履,后车之鉴。我觉的,在之后,必须高度重视我县乃至河套地区土特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可以说,我们的蕃茄及其加工品、乳肉畜产品、人工种植肉苁蓉、有机南瓜等许多特色农副产品,能否成为龙头品牌,关键是要在规模化、标准化上有大的突破。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我县农副产品标准化的建设规划,用—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农副产品特别是特色农副产品的标准制定,结束我县农副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三无”局面。要加强宣传、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通过标准的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适当补贴等措施,用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普及农副产品标准化。要加强农副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地方特产与一般产品名录,对地方特产的特色农产品严格按生产标准进行流通管理,通过严管保障特色品牌。

三是生产要素布局向集约化转变。推进城镇化,发展一乡一品的特色经济,主要依靠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一方面,调整农牧区布局。我县除巴镇外,其他七个乡镇苏木的人口和耕地分别为渡口万人,万亩;补隆淖万人,万亩;协成万人,万亩;隆盛合镇万人,万亩;公地万人,万亩;沙金万人,万亩;哈腾万人,万亩。人口集中程度和土地规模不仅不能满足城镇化、特色化的需要,反而由于人少、地少、供养人员多造成十羊九牧,公共管理成本高,乡级财政负担重;农村牧区学校、卫生院室、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布点过多,利用率低,有限的资源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明年要借助撤乡并镇和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通过整合、撤并或联合协作形成四个特色区。即渡口特色区,隆盛合、公地特色区,补隆淖、协成特色区和沙金、哈腾特色区。通过整合使每个特色区的人口达到万人以上,耕地达到—万亩以上,初步具备城镇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巴镇中心区建设。巴镇是县域经济的重心所在,是吸纳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阵地,必须在产业布局上予以倾斜。要大工业立县,依托蒙牛工业园区不断增加入驻企业密度和投资密度,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和产业聚集,发挥集群效应。要大项目强县,全力促成×万千瓦电厂项目的上马实施,该项目总投资个亿,对固定资产投资、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电厂的建成,不但对财政增收、固定资产投资发挥巨大的支撑作用,而且作为乌达电厂与乌拉山电厂中间位置的电源点,向东可以补充乌拉山电厂的电力,向西支援乌达电厂的电力供应,进而输往阿盟、石嘴山、银川等地,对加强和密切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交往,提升磴口的地位和形象,有着强大的品牌效应。要服务业活县,利用毗邻乌、鄂、阿三盟市,国道、丹拉高速公路横贯县境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民族特色餐饮、黄河特色文化、交通运输和商品批零流通等服务业。其中,重点是通过建设专业化的批发和流通市场,成规模、成体系地吸引客商和物流,活流通、旺人气、增税收。

四是乡镇苏木政府职能向服务化转变。现在,乡镇苏木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农牧民有意见的事,有一些甚至还沿袭着时期的管理职能和办法。这次农牧区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之后,乡镇苏木政府的职能也必须随之转变,即从过去的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粮要款,转到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负责农村牧区社会管理、公共事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发展农村牧区社会公益事业上来。在这四大职能中,当前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统分结合,把农村牧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来。诸如我县亟待发挥作用的蕃茄协会、奶牛协会、肉羊协会以及农产品流通协会等。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从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我们确立了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并以二轮土地承包进一步稳定了这一基本的经营制度。从实践来看,家庭经营层面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广大农户和家庭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调动;但是另外一层,即社会化服务,统的这一层却非常薄弱。农牧区集体经济基本上没有了,新的专业合作组织又没有建立起来,在为农牧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有的即使成立了一些协会、组织,也大多是图有虚名。可以说,原来设想的双层经营基本上只剩下农户这一层,从而造成“三农”问题在生产领域集中表现为“两低一高”,即劳动生产率低、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风险高。从长远看,如果没有运转高效的各类农牧合作组织,将来的城镇化、标准化、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等新思路、新举措都会失去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农牧区只要解决了社会化服务这个问题,就能极大地凝聚农牧民的向心力、信任力,有组织的土地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公共事业“一事一议”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而也才能真正做到还权市场、放权市场,使乡镇苏木政府职能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根本性转变。但是,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是靠过去那套合作社、大锅饭,而是要在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农户的自愿入股,同类产品生产销售的自我联合,专业化合作组织的自我管理,把农牧民组织起来,对农牧民进行市场化、标准化培训,让农民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使自己的农副产品通过合作社直接销售到城市乃至国际市场,形成自己的产销网络,提高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当然,我这里讲的,只是一个粗线条的设想,如何实施,还需要苏木乡镇和涉农部门提出具体意见。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中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有节制的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保障生存环境的安全同样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只有把生产、生活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才能增强我们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乌兰布和沙区。乌兰布和沙区占我县总面积的,有着多样化的自然植被、丰富的地下水和珍贵的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乌兰布和沙区,是我县经济增长的主要一极,也是几代人的梦想。目前约有余家企业和个人正在以多种方式进行开发治理,但是,真正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实效的并不多。相反,万亩的广袤范围内却出现了沙区土地证撂证、沙区土地证与牧民草原证冲突的矛盾,许多生态开发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乱圈乱占;有的区域,由于盲目开地和无节制的打井取水,沙区原有的植被和地下水层受到了破坏,湿地面积出现了萎缩;甚至还有些区域因先垦后弃、乱推乱平正在造成新的生态恶化。现状表明,必须在乌兰布和沙区开发上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否则,就会给后人留下新的环境噩梦。通过几次调研,我感到开发治理乌兰布和沙区必须把握好三点。在治理思路上,必须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方针,找准既顺应自然法则、尊重经济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最佳接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实施综合治理。在开发政策上,要严格执行既有的办证、开发程序,严肃清理沙区土地使用情况。对于只办证不投入,只圈地不治理的企业和个人坚决予以剔除;要加大沙区原有植被的围封保护,努力靠自然的力量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要尝试建立引黄补水的长效机制,确保沙区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和湿地面积不缩小。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乌兰布和沙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几乎所有的沙区生态治理项目都把打井抽水和节水灌溉做为开发治理的重要支撑。但是,这种短期内可以收到成效的做法究竟能维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恐怕思考的人很少。最近我看了一部关于甘肃民勤县生态环境恶化的纪录片。年前,干旱少水的民勤县就开始打井取水发展农业,后来又采取了衬砌、滴灌等节水措施,曾一度创造了“民勤奇迹”。而年后的今天,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加之节水措施又打破了地下水的补给平衡,造成全县境内地下水位下降了米左右,除了耕地外,地表寸草不生,几十年的参天大树也因吸取不到水份而枯萎死亡,生态的破坏导致了新一轮的土地沙化,沙逼人退正在威胁着民勤人的生存。从这样一个具体的案例看,乌兰布和沙区的地下水开采是否也要重新认识、重新估价、重新规划,否则,若干年之后我们也会重蹈民勤县的覆辙。对此,水管部门、开发企业都要认真思考。在产业规划上,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进步的作用,化废为宝,变沙漠为资源,大力发展沙产业,综合发展以沙漠、湿地为主要景观的沙漠风情旅游业;如果这些产业一时搞不起来,也要千方百计保持沙区原样。

二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我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红柱石、白瓷石、伴生金银铜等,但究竟储量多不多,品位高不高,开采效益好不好,却一直没有一个详细、权威的说法。矿产能否成为我县新的增长点,首先在于我们能否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我的想法是,明年要拨一块专项资金,聘请专家或有资质的勘探队对境内矿产进行详查,拿出一个权威的储量报告和开发计划,然后再去考虑下一步的开发利用。同时,还要整顿现有几家小型开矿企业,按照大矿大开、优矿优开的原则合理开发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从起步之始就严格制止采富弃贫、滥挖滥采行为。在将来的大规模开采上,要重点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实行采、选、冶、加综合开发,决不能搞简单的矿石粗选粗卖。

三是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磴口境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加上外宣工作比较到位,这些资源已受到市内外游客的认同和肯定。近年来,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三线四区”格局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即沿山线,重点建设以阿贵庙、鸡鹿塞、阳元峰为支点的阴山风情旅游区;沿沙线,重点建设以纳林湖、三海子、汉古城古墓为支点的沙漠风情旅游区;沿河线,重点建设以黄河铁路大桥、拦河闸、公路大桥为支点的人力文化景观区;以蒙回民俗风情、河套田园餐饮为支点的黄河风情旅游区。但是,由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的整合不到位,基础设施不配套,重点景区的投入和建设严重不足,使得旅游还没有真正成为兴县产业。与此同时,一些苗头性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有的历史遗存如鸡鹿塞,虽然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准备通过争取上级投入来加固复原,但目前仍面临着因自然侵蚀而坍塌的严竣考验。有的景观如纳林湖,虽然有宁夏沙湖景区的潜在开发价值,但由于管理和整体规划不到位,周边的乱建乱搭行为正在人为地破坏着景区的原有“风水”。因此,必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性开发,在真正有实力、有成效的投资未到位之前,宁愿不开发,也要最大程度地保持景区和自然景观的原貌。在这个问题上,文物管理部门、旅游局和建设管理部门要尽快结合国家、自治区的有文法律法规,认真制定出台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并坚决予以实施,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此外,要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我县是欠发达旗县,又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主观上,容易受加快发展迫切心理的驱使,在引进上忽视环境保护;资金和技术条件上,难以完全按照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的环保标准来发展。但是,惟其难,才更需要我们在发展中有所克制、有所保留,尽可能地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必须倡导清洁生产。在重污染项目的引进上,要建立和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人民代表听证制度;对现有企业,要通过财政扶持、排污收费等调节措施和强制达标等法律措施,努力增加环保投入,限期实现达标排放,真正还全县人民以蓝天绿地、青山绿水。

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 资本市场,养老保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货币市场

一、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关系的 理论 研究

(一)资本市场不完全条件下养老金介入的研究进展

正像西方 经济 理论中论述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很难发生一样,完全资本市场形成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也很难满足。为了弄清楚不完全资本市场,首先应该知道完全资本市场是什么样子的。经济学家托宾认为,对资本流动没有约束的市场就是完全资本市场。法博齐和莫迪利安尼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买卖双方的数量都非常大,并且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所占的份额相对于整个市场而言都小得多,其结果就是所有的单个市场参与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时就不会有交易成本和阻碍商品供求的障碍。爱德华·s·肖认为,资本市场完全就意味着资本市场上的实际利率很高,有组织的利率与场外利率差别很小。由此可以看出,完全的资本市场意味着资本市场上资本的供给者与资本的需求者都是利率的接受者,资本流动中不存在障碍,投资者的风险为中性。但事实上由于经济结构等原因,很多 企业 和居民户被排斥在有组织的资本市场之外,上述的完全资本市场得以形成的条件并不存在。在我国市场经济推进的同时,国有和非国有产权的经济主体在资源占有、政策待遇以及所拥有的市场权力等多方面还存在着差别,这种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经济结构的割裂促使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不可能形成。穷人出于谨慎动机所形成的短期储蓄根本无法形成资本积累,养老金对于穷人而言有储蓄的需求但根本没有办法进入金融市场。这种穷与富的差别使得拥有不同财富的人进入资本市场的权利不同,从而使其进一步积累财富的机会和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这些人在资本市场上拥有的信息也不同。

随着经济 发展 ,养老保险基金的数量在增长,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介入资本市场虽说是一个新话题,但越来越引起更多国家的重视,但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全,养老金安全、高效地介入资本市场过程中,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不同制度设计的国家面对的难度还不能一概而论。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外在养老保险与不完全资本市场关系方面虽然从理论层面进行了研究但一直不是很深入。大多数人坚持资本市场不完全是养老保险存在的基本原因。但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养老保险与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认为当养老保险涉及储蓄和投资时就要特别注意资本市场是否安全。戴维斯就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研究认为在资本市场不完全情况下,由于资本流动性约束的影响使得消费者的终生消费路径与没有资本流动性约束情况下有很大不同。原因在于:流动性约束限制了个人自由贷款的可能性;养老金的非流动性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个人储蓄不会对等减少;相同数量的资本的未来消费收益很大时会提高个人的总储蓄。阿萨德拉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认为现收现付制向完全基金制的转移可能造成贫困陷阱,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成本不仅使当代人的生命周期收入减少,还会通过馈赠变量影响下一代。博迪1990年也提出,养老金发展是促进资本市场扩张的重要因素,资本市场的扩张直接会促进金融创新。霍茨曼在智利养老金市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方面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养老金对资市场场的流动性以及竞争程度有绝对深远的影响。沃尔克研究认为,养老金通过以下几方面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减少交易成本;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增加储蓄等。

国内关于不完全资本市场与养老保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并不深入,其间虽然还未明确提出不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到底应该实施何种养老保险制度,但很多学者在资本市场的成熟度的重要性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方面达成了共识。由于智利养老金制度的成功转轨时间还比较短,由此做出完全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之间关系的结论还为 时尚 早,所以智利养老保险金的运营模式不能复制到 中国 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基金制的养老保险需要一个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和较高的投资管理支持以保障其较高水平的投资回报。一般认为,无论任何国家,资本市场都不可能是完全的,资本积累的增加应该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并非养老保险的转型导致。养老保险的目的也不在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对于养老保险的意义在于,当资本积累的边际产出高于工资增长率时,参加养老保险的消费者的福利状况得到改善。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市场效应 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数国家采取的还是现收现付制度,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投资额不大,投资收益也不高。由于这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失业率低且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低,国家并没有感到支付养老金的财政压力,所以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化运营没有受到重视。资金运用的方式也主要限于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保险基金急需增值的愿望,通过投资获得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是诸多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养老保险纷纷向基金转型,主要出现两种投资趋势:一是证券市场;二是海外投资。养老金介入金融市场后,其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话题。研究认为,养老金介入资本市场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1.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主要表现在金融中介可以将公众的零散资金进行集中并投资于资本市场,为扩大市场交易提供资金支持。

(2)强化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选择安全性好、投资收益高、投资期长的投资方向是资本的本性,养老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

(3)引导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养老保险基金的形成可以引导金融产品的创新。养老保险计划应该具有经常性支付的特点,这需要开发包括收益稳定的套期保值类的新的金融产品或金融衍生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以美国为例,随着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的颁布,零利率债券、有抵押支持的债券、指数期货和期权以及保证收入合同等金融产品逐渐被创造出来。

(4)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能够促进 现代 企业制度的建设,投资者可以进行基金参与和改进公司的治理。

2.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

(1)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机构投资者的短期行为会增加资本市场的易变性。一般情况下养老金多作为稳健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出现,但偶尔也会产生短期行为。由于养老基金的规模庞大,一旦出现投机行为就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在缺乏弹性的资本市场中,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养老基金的一个大的买盘或者卖盘就会造成资本市场的过度需求或者过度供给,增加资本市场的易变性。

(2)巨额养老保险基金增强了资本市场的压力。随着养老基金规模的增大,当其积累额超过的市场吸收能力时就会导致整个资本市场的回报率下降,养老基金的回报率也随之下降。

二、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及管理模式比较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各个国家先后采取了不同的运行模式:英国实施了福利国家模式;美、日、韩、德实行了投保互助模式;新加坡实行了强制储蓄模式;中国以及东欧国家实行了国家退休保险模式。

1.福利国家模式。该模式以英国和瑞典为代表,按照普遍性原则,以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和福利设施体系化为目标而设置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政策。这种保险模式以1942年英国颁布的《贝弗里奇》报告为标志,提出了为每个公民提供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补助、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补助、妇女福利以及失业救济等7个方面的社会保障。福利国家的保险模式的主要特征有:所有人按照统一标准享受保险给付;国家强制所有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保险的种类由单一险转向综合险。相对更加安全的全民保障的安全 网络 得以建立。

2.投保互助模式。这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实行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该保险制度的特点在于:保险对象不仅涉及工薪劳动者而且涉及未在职的普通公民;雇主缴纳的保险费比例要高于或者等于雇员交纳的比例;养老金分为普通养老金、雇员养老金和企业补充养老金等三个层次。该种模式的养老金的优点在于:养老金的资金来源相对丰富;社会覆盖面更广;基金管理更加 科学 ;缴费和受益挂钩从而保障了公平和效率。互养老金在二战后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3.国家保险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受惠对象是国有 企业 和集体企业的劳动者;国家不向劳动者本人征收任何形式的保险费,保险费全部由劳动者工作的单位负责。

4.强制储蓄模式。保险金全部来自于企业和劳动者的缴纳,国家财政不进行任何补助。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就是一种强制储蓄的制度,国家对公积金不收税。公积金的缴费率随 经济 的波动而变化,在经济衰退、企业发生困难时公积金的缴费率降低。为保障公积金德安全性,国家规定公积金的投资工具主要是政府债券。

  

(二)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西方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细微差别,但从管理主体角度可以区分为政府管理与非政府管理两种模式,各自在运作模式上存在着不同。

1.政府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是指政府有关机构直接参与养老金从收到支的各种具体事务,这取决于政府的功能定位以及能力和工作效率。政府管理基金存在诸多好处:通过收入再分配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从而更能体现 社会 公平;政府通过数量巨大的养老基金进行宏观调控;政府恪守谨慎原则可以防止个人在选择投资工具中的不理智行为。这种模式也存在很多 问题 :政府容易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基金成员的利益出发管理基金;基金用于购买国债使投资收益不能很好地反映资金价格。

2.非政府组织模式。无论是盈利性的还是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基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政府管理模式的缺陷,以便更大程度上保障养老基金积累最大化。非政府组织模式包括以下三类:(1)保险公司和银行。该方式一般适用于职业年金和个人退休储蓄账户的管理。保险公司可以直接参与养老基金的管理,但养老基金财产要与保险公司财产分开。除了保险公司外,银行也可以管理个人退休储蓄账户,养老金账户的缴费和收益在退休前享受免税优惠。(2)养老金管理公司。养老基金委托给专门的基金公司运作,公司将养老基金直接投资于市场提供的 金融 工具。基金成员有权利将其账户在不同的基金公司之间进行转移。基金质量主要取决于有关管理公司的 法律 监督体系。基金管理公司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公司,所以母公司的任何问题都会 影响 到养老基金的运行质量,出现问题时基金成员只能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在不同的基金公司间转移其账户来规避风险。(3)基金会。这种模式中,一般由雇主、雇员等利益相关主体的代表组成董事会对基金行使最高决策权。基金的资产与发起人的资产相分离,通过各种契约型安排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营。基金会一般运用银行、保险公司或者共同基金等对基金进行专门管理,并授予这些管理中介以很大的决策权,同时通过一定的监督手段对这些中介的行为进行约束,以充分保障基金的安全性。董事会一般不强行规定中介对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等具体 内容 ,着重于引导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的正确性。

三、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与养老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 分析

根据金融学 理论 ,资本市场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从新 中国 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不仅没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也没有完善的银行体系。在长达30多年的计划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这一市场要素无法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我国只有资金概念没有资本概念。1981年我国发行48.66亿的国库券才标志着资本市场的起步。1985年开始实行“拨改贷”,银行开始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中长期信贷成为我国资本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股票债券等融资工具的出现使资本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虽然各方面都在迅速 发展 ,但很多方面还充分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不完全的,这包括利率非市场化、交易工具落后、监管不得力、交易规则不健全等。造成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全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体制不完全、市场结构不完全、市场功能不完全、监管不完全和交易主体不完全等。诸多问题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影响:一是存贷款利差偏高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存贷款利差呈现稳定上升趋势。按照 目前 的居民收入水平,这种较高的存贷差直接造成30%甚至更多的家庭不发生消费信贷。在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国绝大多数居民的投资渠道非常有限,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资产存在形式。二是间接融资比例偏高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存款型金融机构的垄断和存款型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直接造成社会资金流动不畅,居民户的储蓄主要聚集在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的比例过高,有关资料显示,银行信贷占到信贷总额的90%以上,国有银行占到70%以上。形成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很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储蓄缺乏投资渠道和谨慎性消费习惯。

(二)不完全资本市场下养老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不完全延缓了我国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进程。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金介入金融市场在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条件下,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又不能脱离开养老保险的传统管理制度,国家在养老金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寅吃卯粮”的做法如果不连续只能给国家的养老保险职业铸成大患。整体而言,我国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隐性债务和转轨成本的承担主体虚化。隐性债务是相对于显性债务而言的,是指现收现付制度下的保险金缴纳者在未来某个时期需要获得的养老金收益。如果养老金制度是可持续的并且传统养老金制度是不变更的,则上代人需要获得的养老金收益就可以通过下代人的缴费获得,并且以此顺延。但出于转轨经济背景下我国很多制度层面是不健全的,我国的保险制度也在进行着改革,新制度的出台使得原先的现收现付的保险金制度不能再传承下去,上代人的养老受益的兑现就成为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国家的隐性负债,“老人”(已经退休的马上就需要领取养老金的人)和“中人”(已经参加工作的正在缴付养老金且在未来需要享受养老保险收益的人)的隐性债务于是就被显性化。所以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需要承担较高的转轨成本,这个成本包括三部分:“老人”的养老金的给付;“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的给付;物价水平变化需要增发的养老金差额。这个转轨成本 自然 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因为“老人”和“中人”已经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是通过对劳动者劳动报酬事先扣除的方式交给了国家并且国家已经将其投资和固化在国有资产当中。但国家并没有愿望也没有能力承担这样一笔庞大的债务,而是通过收入代际转移的方式将其转移给下一代。年轻一代能否承担这样繁重的债务还未可知。所以至少在短期内转轨成本的承担主体虚化了。

2.空账管理和保险覆盖面狭窄。在国家无力承担如上所述庞大转轨成本的情况下,国家在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只能不断透支个人账户中的养老保险金以支付“老人”的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由此变为空账。“中人”虽然每年将自己的保险费打人自己的账户,但又不断地被提走,“中人”的账户总是一个空账户,在养老保险不能得到合理增值条件下,“老人”不断将“中人”的养老金提走,当“中人”变为“老人”并且需要从自己的账户中提取养老金的时候导致其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收益,空账户累加的本质在于国家负债的增加,当国家对累加的负债不堪重负的时候自然会引发养老保险体制的崩溃。空账户不断累积叠加将会危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安全。企业拖欠、逃避和拒绝缴纳保险费、私有和乡镇等非国有性质的企业参与养老保险缴费的积极性较低等多种原因导致保险范围狭窄。社会保险不仅体现在老有所养,还要体现互济性特点,“寅吃卯粮”的做法只能说是在很低的层次上实现了互济性。由于保险基金不能有效地保值增值和扩大规模,其覆盖面扩大的进程难以铺开,最终会导致收入高的老人获得相对高水平的养老金,而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仍然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这种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自我保险,社会保险很难实现层次上的提高。

3.退休年龄偏低。我国现行的男60岁女55岁的制度规定是在经济不发达、居民预期寿命较短的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政策,随着居民平均年龄寿命的增高,居民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也在逐渐增长,低退休年龄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有后移的趋势。发达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普遍较我国高(如表2)。不但如此,目前全世界一共有165个国家对享受养老金的退休年龄做了具体规定。丹麦、冰岛和挪威的退休年龄最高,男女都是67岁。斯威士兰、赞比亚、科威特等国最低,男女都在50岁退休。据统计,全世界男性平均退休年龄约为60岁,女性约为58岁。其中规定男女相同退休年龄的国家占多数。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低于发达国家。日本也将退休年龄从60岁后延到65岁,英国人的退休年龄将从现在的男65岁、女60岁,逐步提高至2044年男女都68岁。据测算,如果退休年龄从60岁推迟到65岁,退休金的支付总额可以减少50%。美国的退休年龄正从65岁向70岁推延,美国采取种种措施鼓励人们尽可能推迟退休。如果职工到了退休年龄还想继续工作,则可在继续工作情况下领取退休金,也可选择不领退休金继续工作到70岁,在这种情况下,每多工作一年,退休金就会提高约7%。德国在2003年出台了2010社会福利改革方案,按照这个方案,从2011年起逐步将退休年龄从65岁推迟到67岁,并提出了包括降低养老金标准、提高养老保险保费等一揽子应对老龄化冲击的解决方案。法国从2008年起,雇员只有付满40年保费才能全额获得退休养老金,到2012年这个期限将延长到41年,而在65岁前退休的人将不能领取正常的退休金。澳洲和意大利对容纳大龄员工工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新加坡为了满足老年人“退休之后继续工作”的要求,近来正在酝酿出台“反年龄歧视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有待提高。这对减缓我国的社会养老财政负担是一个重要举措。

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策略分析

(一)商业银行作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

与其它投资基金的托管业务相比较,养老保险基金的托管业务没有本质差别。银行作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在经营养老基金的过程中应该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要安全保管基金的全部资产,包括委托人委托的全部资金、基金投资购买的全部债券、股票以及由这些不同形式的资产所产生的资本利得或其他形式的收益。其次要负责基金投资的结算和对托管基金投资运作负责监督。 现代 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宽使其中间业务能够有很大空间成为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基金数额的增长,使银行托管养老金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客观的收入来源。商业银行参与养老保险金的管理不一定会伴随高风险,原因在于银行经营风险的高低不在于经营项目,而在于管理技术、管理制度以及资金在不同项目上的投资组合状况。不但如此,银行介入保险基金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银行的中间业务,不但没有提高其风险反而使其风险降低。所以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优势满足了养老金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