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

篇1

一、财务共享的内涵和特征

(一)财务共享的内涵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将原有的单一类型的财务工作进一步的转化为立足于全国背景或者全球范围之下的一种财务活动,并且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进一步对所具有的资源和相关的流程进行整理,这样就可以来进一步的将经济发展表变为一种规模化形式的转变,而这也就是现阶段的财务共享服务所具有的基本含义。这种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可以将原有的会计作业进行集中处理,同时让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效率以及相关的质量管理效率不断的提升。

(二)财务共享的特征

财务共享的具体特征将会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管理控制,另一个方面则是基础操作特征。接下来本文将会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管理控制职能其实就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会计基础性管理职能以及报告管理基础职能,外加企业制度的具体监控以及执行。而这其中的会计管理基础性职能主要内容将会包含财务结算以及财务合并等工作。报告管理职能则是涵盖了企业预算标准化报告编制,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报告的制定。

基础操作性职能包含应收和应付账款的管理职能、固定资产管理和工资支付管理职能以及账单发票管理职能。其中账单发票管理职能包括对供需两端账单数据质量的检查和制作发送税务发票[1]。

二、通过财务共享中心提升企业财务工作基本方法

(一)简化财务管理流程

在实际的财务工作建设过程当中,应用相关的财务共享中心来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改革,将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当中所消耗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将会通过对其的进一步应用,进一步的提升企业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与行业竞争力。就目前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建设来说,大多数的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当中,都会将原有的财务管理工程进一步的分为若干个小的组成部分,这样就使得相关的管理工作变得愈发的分散。

而这种方法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经营范围以及经营业务较为单一的企业来说,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是可以发挥一定的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核算作用,但是如果将这种方法应用在一个大型企业当中,或者原有的小公司进一步发展之后,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经营内容都将会被进一步的扩大,这样此种分散得财务管理方法,虽然在实际的管理以及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也将会在很大程度之上进一步的增加企业相关的运营成本,这对于企业的实际发展与现实经营来说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们将?务共享中心所具有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的应用到基础建设过程当中之后,对于一些建设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将会具有十分鲜明的优势[2]。

首先来说,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应用,将会进一步的促使相关企业当中的各个部门在实际的建立过程当中进一步的完善相关财务职能基础构架体系的卡建设,同时,财务经理以及财务会计甚至是出纳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也将会被进一步的包含在其中。

其次,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将企业内部所具有的财务管理活动与相关的会计核算活动集中在一起,而这对于进一步的解决实际建设过程当中,各个部门之间所具有的财务管理活动基础沟通问题解决将会十分有利。

再次,财务共享中心的进一步确立,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进一步的简化原有的管理流程,而这对于进一步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内容以及相关的管理集成化内容同样具有十分鲜明的重要性。此外,当此种建设方法真正的被应用到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之后,其最终将会进一步的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的精简,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可以进一步的降低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基础成本,这也是进一步促进企业建设过程当中,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加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财务共享中心在实际的建设以及应用过程当中,将会进一步的优化企业内部所具有的相关财务管理基础流程,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相对财务管理的基本时效性与有效性。首先来说,财务共享中心的进一步确立,将会让原本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被进一步的细化,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可以在进一步的保证实际管理工作相关质量得同时,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了相对财务管理所必须的基础工作效率[3]。

其次,财务共享中心建立以及应用之后,那么原有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被统一的收集到共享中心中当中进行处理。知足与此种建设背景之下,我们所建立的财务共享中心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将会便成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工厂,这在实际的发展以及建设过程当中将会更加的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与监督。

再次,当财务共享中心被进一步建立之后,企业内部当中的相对子公司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将会采用与之相关的基础性流程进行管理,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可以进一步的借鉴大公司的发展方式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财务管理手段,从而进一步的独具财务风险的存在与发生[4]。

(三)预警财务风险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以及发展过程当中,将会因为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在??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多种不稳定因素,这种不稳定因素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会让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受到市场经济的波动等原因降低自己的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同时也是企业相关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增加的重要原因[5]。

财务共享中心的进一步建立与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进一步的对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基础财务数据流风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集中处理,并且在集中处理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对市场的基础营销费用进行良好的监督,而这对于相关企业的基础运行营销风险警示活动将会进一步的发挥重要意义。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当内部的财务共享中心对相关的财务风险进行警示之后,企业将会通过共享中心,来对预警风险进行合理的分解,这样就可以通过对相关的收账款所具有的基础周转率合理分析,并且进一步的结合客户基础信用等级,来进一步的降低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基础财务风险[6]。

篇2

Bryan Bergeron 在《共享服务精要》一书中给出了共享服务的定义:“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结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该业务单元就叫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s Center,缩写为 SSC)。

二、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理论依据和优势

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建立在亚当斯密的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业务流程再造、扁平化等理论基础上。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经济可以降低成本,业务流程再造剥离不创造价值和浪费资源的流程步骤,扁平化使得组织变得灵活、敏捷,沟通更顺畅,更快地响应外界变化和需求。

(一)降低成本,实现更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中处理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财务和业务流程,专业化的分工,统一的培训,操作流程标准化、固化,熟练操作简单步骤,所有这些特点使得共享中心在处理事务时更为快速和有效率,实现工作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人员减少,或是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人员不增加,降低了成本。同时,由于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对于操作人员的学历和经验要求可以大幅降低,节约了人力资本。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出发点。

同时,财务共享中心可以将高层次的财务人员从琐碎繁杂重复的核算工作中脱离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上,利于留住优秀、高端的人才。

(二)减少沟通障碍,降低舞弊风险

传统模式下,总部与各分子公司沟通费时费力,同样的财务信息,不同的分子公司理解上可能不一样,导致数据提供拖沓、来往沟通繁杂,不利于企业及时编制财务信息供决策者查看。而同样的业务,不同的分子公司在账务处理上也会有所差异,也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大大地提高了资料报送的速度、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直接联系减少,且由于共享中心中人员轮岗、离职等原因,大大减少了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串通的可能性,舞弊风险降低。

(三)更快响应需求,助力企业战略

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使得信息和决策传递更为迅速,同时也因为将优秀的财务人员从日常工作中脱离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做分析、比较,使得财务的分析、决策支持更为到位,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的功能和目标,助力企业战略的实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发展迅速,并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

三、财务共享中心的劣势与挑战

财务共享中心也有许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

(一)人员离职率高,进而导致客户满意度差

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操作简单,对员工来说没有太大的挑战性,可替代性高,很容易导致员工厌倦工作,对工作前景感到迷茫。同时,由于工作量大,需要频繁加班,导致员工压力较大,离职率居高不下。

人员的频繁变动交接工作,使得共享中心效率高和响应快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有时候反倒比传统模式下更差,导致了客户的满意度下降。

(二)税务风险

由于所有的财务核算和报销等处理都放在共享中心,分子公司在遇到税务稽核、申报数据等情况需要原始凭证时,就需要来回调取。同时,在税务局人员对某些业务有疑问时,可能会发现经手的共享中心人员很多,导致沟通繁杂,效果较差,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前期投入大,信息化系统建设花费不菲

共享中心建立,需要强大的IT和EPR信息化系统。这些系统的购置、维护费用很高,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四)对管理人员的智慧要求较高

初期推广财务共享中心时,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否则模式得不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也就无法推广。共享中心建立完成后,管理人员需要平衡员工的心理,及时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态,做好沟通工作,方能发挥员工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尽量降低离职率,提高工作效率。这些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智慧都是考验和挑战。

信息化建设,对传统签字审批的思维,是一个挑战,有些领导一时难以接受。而对于财务人员来说,电子界面看起来没有纸质的单据友好,电子流程处理之后,仍需要再整理、核对纸质单据,存在重复劳动。

(五)在做国际沟通时,会存在时差,导致沟通不及时

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增加沟通的难度。对于一些特殊性的问题,共享中心人员处理起来可能不如本地人员专业和妥帖。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当地的专业财务人员,有些问题只能去咨询外部专业机构,需支付昂贵的咨询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

(六)管理人员脱离核算,财务脱离业务

财务部门无法深入了解业务前端情况,面对数字时,无法进行深度、准确的分析,导致对企业整体风险的把握和管控程度不够,影响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战略的实现。同时,核算与管理的职责有时候划分不清,工作中可能会有很多互相推诿的事情发生,同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比较多。

四、中国国情下,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难点

财务共享中心最早源起西方国家,中国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但是仍然有许多的问题,在市场环境、法律制度、人才储备等仍与西方国家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会存在一些特殊的难点,举例如下:

(一)高级管理人才稀缺

我国高层次人才稀缺,能够立足于国内,并放眼全球的管理型人才更是少有,对我国的共享中心建设与管理是很大的障碍。我们需要积极地培养高层次人才,吸引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并设法留住他们。同时,管理层应积极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跟上企业发展、人才发展的步伐。

(二)文化差异

中国企业的员工,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在交接工作时会有所保留,无法完全标准化。同时,在日常操作时,往往会有偷工减料,不按照标准完成工作。这样就会导致共享中心的“标准化”无法落实,产生问题。

(三)总部对分子公司的管控较大

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分子公司没有当地财务人员,即使有,也只是处理一些少量的必须当地操作的工作,这样总公司对分子公司的财务管控极大,处理流程也较为繁琐,分子公司的灵活度较低。因此,共享中心不太适用于企业开拓新市场的时期。

(四)税务风险增大

共享中心模式下,分子公司对于税务局稽查等无法及时响应,导致企业税务风险增大。

(五)中国企业执行力较低

中国企业普遍执行力较低,导致流程设计再好,如果实际操作中不按照流程操作,那么共享中心的优势也无法体现,效果会大打折扣。

五、对财务人员如何应对的思考

财务共享中心财务人员主动学习,分享经验,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扎实打好基础,了解业务实务,同时不断自我提高,积极做好准备,往管理会计方向提升。

篇3

【关键词】 财务共享中心; 案例启示;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02-06

一、财务共享中心是未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财务转型的必然选择

从现实来看,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在做大做强、走出去的过程中,“大企业病”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信息透明度与管控力弱;另一方面,制度繁琐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问题十分突出,使得一些企业集团陷入繁琐的日常操作管理与职责扯皮之中,尤其是价值链中的辅助部门严重拖延了前方业务部门拓展的速度,以各自利益为中心各自为战的现象十分严重。

大企业病在财务上的表现:第一,财务管理缺乏高度,没有有效使用全面预算管理等工具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财务缺乏与战略的一体化,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失去目标性,一味满足外部监管的合规需求而没有真正满足和有利于高层决策的需求;第二,财务与业务相互分离导致财务与业务的沟通不畅,影响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不能为业务拓展提供数据支持;第三,传统低附加值的会计核算业务占用了大量财务人员,使得他们难以脱身去从事更高水平的业务,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却难以带来更多价值;第四,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重事后轻事前、事中,重报告轻分析,重数字轻信息的现象十分突出。

共享服务一般是作为独立的组织实体,通过整合或者合并公司各项业务并进行重新集中配置,依据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契约即服务水平协议收取费用,并为公司各业务单元提供服务的一种服务活动。作为一种创新理念和一个协助企业成长的平台,其所涵盖的内容往往从常见的财务管理领域延伸至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市场营销、采购等领域。财务共享服务作为共享服务在财务领域的一种应用,是指将企业集团大量重复,易于实现标准化、流程化的会计核算从分散的业务部门抽出,集中到一个新的独立运营的业务单元(财务共享中心)进行流程再造、标准化、集中处理,以提升业务处理效率,进而降低成本、加强管控、提升客户满意度、创造价值,最终提升集团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一种作业管理模式。

当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成熟以后,其在资金统一收付、账户集中管理、银行资源集中协调、提高现金能见度方面的优势就会凸显。这时,作为“大支付工厂”的财务共享中心可以与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机构进行对接,帮助一个叫做“企业司库”或者“财资管理”中心的组织开展服务,增强资金的可视性和流动性管理,加强对资金支付时效的管控。财务共享中心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集中风险管理的流程,解放司库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其去从事资金增值的管理,而不是停留于对支付流程的管理和监督上。财务共享中心的数据集中优势还可以针对司库管理的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服务,这将大大提高司库管理的效率。这种对接有利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华丽转型。

此外,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所引领的企业财务人员转型如果想要在企业实施或者完善,必须首先释放现有的大量会计核算人员,减轻那些繁琐、重复性强的非核心业务和后台业务,让他们去从事更加具有附加值的工作,通过分工专注于自身的战略财务、业务财务职能,推动财务转型;否则,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内部控制、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当然,财务共享中心建成后,如何加强其与战略财务、业务型财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将变得更加重要,不再是各行其是,而是专业细分,集群发展。从财务共享中心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能够将IT部门整合,必将更有利于财务共享服务效率的提升和优化,因为我们知道,财务共享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完备基础之上的。

二、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建设典型案例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美国福特、通用等大型制造类的企业集团率先提出共享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五百强的跨国企业运营管理之中。虽然中国也于21世纪初出现了中兴通讯、阳光保险、四川长虹、平安集团、华为集团、宝钢集团、海尔集团、万科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苏宁电器等一大批较早实践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随后又有了中铁建集团、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海油、中华保险集团等企业的广泛尝试和实施,但是,对于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来说,财务共享服务还是一件新鲜事。

从已经建立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集团来看,其建立目标和运行模式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从目前学术领域已经开展的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还没有引起学术界广泛的研究兴趣。笔者在2014―2015年经过广泛的案例调研,从中国已经建设的财务共享服务案例实际出发,总结了如下经验启示:

(一)财务共享建立的背景分析

1.企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分支机构众多,业务拓展迅速

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规模的扩大,这种规模的扩大表现为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地建立分子公司。在建立分子公司的同时,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资源,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财务组织负责分子公司的财务核算和报销制度,但这种财务组织往往十分分散,需要从事基础性财务工作的人员会逐渐增多,重复性的人力、基础设施投入十分严重,相应的财务管理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分散的财务组织会形成分散的财务信息孤岛,财务与战略、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不够,一定程度上更会影响到集团公司的运营效率提升。为此,多数企业希望借助财务共享平台进行业务集中的会计处理,通过数字化、影像化的票据处理系统提高后台处理效率、提升产能,控制财务人员数量,形成结构性成本下降,建立成本竞争优势。

2.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要求较高,追求流程的科学化、标准化及制度规则的强力执行

集团公司规模扩大的同时,分散的财务组织会使集团下属各分子公司单独进行会计核算、风险管控,各自为战造成的后果是财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集团总部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可比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集团企业希望借助建立规则统一、流程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集中进行审核与监督,随时获得最直接的财务数据和信息,这有利于规范会计处理行为,强化事中、事后的管理控制,提高业务的执行力。当分子公司财务人员的职责调整后,他们可以更多地参与到业务活动之中,对业务需求的信息决策形成支撑,同时有利于提升业务对会计规则的遵从度,从侧面强化事前控制。

(二)管理层重视和支持是财务共享中心的保障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是一场大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变革,它不仅需要技术、人力、财务方面的支撑,更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心理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支持。财务共享服务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业务、多个区域,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涉及会计核算的集中处理、减少基础作业人员数量、进行权力的重新划分和原有规则的调整,不可回避地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格局,也难免会遇到工作的阻力和抵触。当各种意见尤其是业务部门的意见反馈回来的时候,高层管理者可能会出于短视而犹豫不决,一旦这种阻力占据上风,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项目就可能破产。

因此,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必须对财务共享服务所能带来的优势、劣势及与战略目标和现阶段管理现状的拟合程度达成共识,对财务共享服务作出长远规划,妥善处理由于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所带来的冲突、问题,加强培训与沟通。从已经建设完成的财务共享中心经验来看,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是财务共享建设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高层管理者对此必须做好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三)流程化和标准化是财务共享服务的主要特征

财务共享中心是将分散的、业务量大、重复性与标准化程度高的分子公司核算业务集中到一个流程化、标准化程度极高的平台上进行操作处理。它改变了原有的分散核算、操作标准和各业务流程不相同、不统一的状况,为各种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统一提供了整合的可能性,最终促使业务流程实现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主要是因为:

1.财务共享中心本身就是流程共享

财务共享中心的流程类型包括业务核算流程、财务操作流程、内部运营管理流程以及配套的业务流程。其中“业务核算流程”是指财务共享中心所处理的各项业务从发生到财务处理完毕,直至完成档案归档的整个过程,是对现有流程的梳理、优化和再造;“财务操作流程”是指各岗位财务人员的操作指南,具体指导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处理;“内部运营管理流程”是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管理维度所涉及的流程,如绩效管理维度下的绩效报表编制流程,标准化管理维度下的制度修订流程等;配套部门业务流程主要是为适应财务共享服务实施过程中影响并改变现有业务单位流程所进行的流程调整。

2.财务共享服务的品质与效率取决于标准化的程度

财务共享中心提供的服务需满足客户的要求,而“要求”往往是一种标准的设定。共享中心内部通过在每个操作步骤的标准设定与质量把控,将风险管理融入到标准化的流程及控制点中,形成最终的客户需求产出。在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标准化的、固化的操作流程和作业标准使得作业人员在操作时减少了人为主观判断和思考的时间,以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标准值设定的高低和标准化执行的程度决定了财务共享中心服务品质的优劣,标准化操作流程的设计决定了财务共享中心整体的作业效率。

(四)信息技术是财务共享实现的重要技术平台

财务共享中心强大的信息技术为其有效运行提供了支撑,使得共享服务的真正目标能够落到实处。从现实案例来看,财务共享中心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至少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网络报销、银企互联系统、影像管理系统等。

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落后、数据搜集成本高、分析计算难度大、速度慢、误差率较高,难以指导决策和进行有效的财务预测。与之相比,财务共享中心在强大的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将分散的财务数据统一到一个集中处理的平台,利用更为复杂的分析、对比,为企业后续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增强财务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不仅仅是会计报表数据的物理性转移。此外,财务共享中心利用信息技术跨越不同国家、地区、分子公司之间的物理、组织障碍,融合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使得各业务流程事前、事中、事后均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潜在的风险。

(五)复合型人才是财务共享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财务共享中心在初期运营过程中,能够凸显其成本降低和加强集团管控的优势,但“少量管理人员,大量基础作业人员”的金字塔式人员结构很快使得其面临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如果不能摆脱财务共享中心“会计加工厂”的印象,不能够给共享中心的管理者明确指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通道,不能打通财务共享中心与集团财务人员、地方业务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晋升障碍,财务共享中心将面临人才流失和无法发挥其数据共享与决策服务支持功能,最终导致各行其是,难以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合力。

事实上,财务共享中心建成后,随着自身的发展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对财务共享中心从业管理者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是财务共享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从优秀财务共享中心的案例来看,大多数集团财务、地方业务财务人员来自于共享服务中心。他们除了需要熟悉企业和共享中心业务的操作与需求,系统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会计核算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之外,还具备了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心理承受力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整合、调动中心内部资源,推动、运营、优化项目的规划与立项。财务共享中心未来的发展依靠具有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能在多方面、多领域发挥效能的复合型人才。

(六)财务共享中心并非完美无缺

财务共享中心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从已经调研的案例分析来看,其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陷。例如:

1.成本不降反升

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优势之一是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的总部均设在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共享服务中心又大多依托于总部设置在这些城市,人工成本很高。从已经建设财务共享的企业来看,大多数企业害怕变革带来管理和人员的不稳定,影响业务增长的水平,尤其是国有企业,出于平稳过渡和社会责任的原因,一般不会进行大幅度的裁员或者转型,而会采用多种方式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队伍。总的来看,要么从分子公司借调上来,要么重新招聘,其结果是人力资源成本不降反升,甚至比原来还多出很多人。

此外,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对于ERP系统高度依赖,这决定了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必须在ERP解决方案实施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而企业ERP变革方案的解决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还要指派专人来负责设计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管理模式、系统更新替代方案的选择,又给企业带来严重成本负担。

2.带来较大税务风险

财务共享集中了基础会计作业人员后,地方不再设置基础会计人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会计核算人员不再直接与子公司、分支机构地方税务机关打交道,会对税务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反应迟钝,沟通不足。这可能使得原本享受的税收优惠申请难度增加,加大企业机会成本。

3.财务共享中心带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从目前的案例来看,财务共享中心一般会设置在集团财务部门领导之下,成为下属机构,组织级别设置很低。加之,人们往往认为财务共享服务就是低成本、低素质的象征,很快会沦为弱势群体。一旦职业发展通道没有打通,流程化的作业会让许多员工感觉没有任何职业发展,降低工作积极性,最终造成财务共享中心离职率增加。此外,财务共享中心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和不适当的作业导向激励措施很容易导致员工不思进取,使共享服务本身的优势由于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增值服务功能的拓展受限。

4.造成集团总部机关作风严重

很多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依托集团总部进行设置,当大量财务人员集中在脱离业务平台的管理上时,部分共享服务的企业表现出了“共享”而不服务的突出问题。其表现就是机关作风严重,效率低下,违背了财务服务于业务的初衷。

三、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完善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财政部在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建设中的作用

十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也就是说,今后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定位问题,政府部门应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不越位、不缺位。

基于该认识,笔者认为,尽管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是一种趋势或者潮流,但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本身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不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实施的一种变革。选择是否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更多的是企业自身需要思考的一种财务管理变革。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行业特征、业务规模、控制环境、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等多种因素评估实施的可行性。

财政部作为全国主管会计的政府监管部门,应更多地从政府与市场职责划分的角度出发,发挥正确引导、服务、沟通协调的作用,采取鼓励但不要强制或者一刀切的态度。财政部应该针对财务共享服务认真组织相关课题研究或者调研,探讨中国特色财税体制下财务共享服务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从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强、做优的视角,从法律法规、政策层面正确引导和帮助已经建立或未来准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企业扫除一些制度性的障碍,支持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与有效运营。例如,电子发票问题、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档案管理问题、财务共享中心绩效评价的标准化衡量指标等。

(二)需要与国家税务总局协调相关发票问题

第一,作为原始凭证的税务发票归属地问题。按照我国税法规定,原始发票必须在当地的业务机构保留和归档,同时由当地防伪税控系统来开具增值税发票,而不能由财务共享中心所在地统一开具。传统来看,母公司与分公司的单据采用纸质的形式进行快递传递,共享之后,由于单据扫描影像系统的上线,单据的传递逐渐采用了电子化方式进行传递。即单据传递到各分公司的扫描点,然后通过电子扫描传递到母公司,原始凭证则保留在各个扫描点,并由分公司建立一个仓库集中保管。虽然,这样的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票据传递成本,但还是直接带来了票据不合规风险,加大了管理难度。与此同时,成员单位财务人员还需要对原始单据进行详细预审,如果各地执行标准不一致则需要制定复杂的单据匹配规则,对系统的要求相对较高,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给税务稽查带来隐患。

第二,电子发票问题。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实施的重要前提和技术保障,其中影像系统是财务共享中心远程为集团各机构提供财务会计服务的基础。通过影像系统,财务共享中心解决了业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原始凭证流转、查阅、审核等问题,实现了影像采集、传输、审核、查阅、业务单据跟踪等功能。电子发票的出现能够明显减轻原始单据流转采集的工作量,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电子信息优势,实现实时报销,从而大大提高入账时效,还能有效防止发票造假及丢失问题。但是,对于电子发票这种新型票据,无论是发票提供方还是报销使用者,对两者的会计信息系统要求都相应有所提高,国家应出台相关管理的系统制度要求,来确保电子发票从出具到实际报销的全过程顺利完成。同时,对于发票来源渠道不统一、管控难度大、监控范围有限等问题,财政部应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使用规范。财务共享中心应结合有关规范加强对电子发票的协调管理,建立统一的发票管理流程,对内与影像系统互联,对外接入各种发票开具渠道,实现对发票的实时监控管理。

此外,银行电子回单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财务共享的集中管理特征引发资金的集中收付,集团化运营更会带来大量的资金收付,从而产生大量银行回单。传统的银行回单管理模式是将纸质回单一一匹配到凭证中,企业财务人员工作量极大,而目前银行的电子回单已经十分成熟,企业可自行在系统中下载使用,并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如果能够推动银行电子回单的使用与存档,将会大大减轻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负担。

第三,发票验真问题。发票验真是一项重要的财务审核工作,目前采用的方法是:登录税务局网站,逐项核对发票代码、发票号码、开票单位、开票日期、税务登记号码、开票金额等发票信息。发票验真也一直是企业财务部门非常重视的一项合规审核工作,比较此前的分散审核,财务共享作业是高度集中的作业模式,如果把这项审核工作纳入财务共享中心的作业范围,工作量的巨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大多数财务共享中心并没有承担这项工作,这无形中增加了财务共享中心的风险。按理讲,税务机关应当提供查询发票真伪的便捷渠道,但目前各行业、各地区发票不统一,部分地市的垄断性行业票据甚至存在与税务要求有差异的情况,如交通行业、通讯行业、水电费等票据,存在不加盖发票专用章、发票金额不明确(实缴金额与应交金额、预缴金额等同时显示)、未严格执行机打号码与发票号码一致性的要求等突出问题。为此,财政部应积极与国家税务总局沟通,研究开发全国统一的发票验证终端系统,统一同一行业的发票模板及票样、发票信息项目等,实现在发票取得时即可通过条形码等方式进行验真操作。如此,企业可以避免更换发票的麻烦及经济损失,或者开发全国统一的发票验证系统,允许企业财务共享系统与该系统进行对接,减少财务人员的手工操作,提高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效率,同时还能够降低税务风险,便于监管机构的日常检查和监管,也便于企业进行财务审核。

(三)针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出台相应制度

我国目前应用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是由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于1998年8月,1999年1月起执行的一套专门针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制度体系。从内容上来看,其并未考虑财务共享中心这种特殊财务管理变革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问题。虽然财政部2014年的征求意见稿考虑到了信息化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影响,但是究竟能否对财务共享服务提供支持很难确定。

1.财务共享中心带来的会计档案管理各方面的改变

(1)财务共享的建立导致财务管理体制重心从依赖经营实体的属地化财务管理体系转变为依赖共享中心构筑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由此带来传统属地化会计档案管理体系变化。

(2)共享中心采用影像系统,形成影像资料后的纸质会计档案的管理受重视程度降低,使会计档案归档的完整性与合规性受到考验。

(3)会计档案管理流程复杂,会计档案的形成从单纯在经营单位所在地一直延伸至共享服务中心,过程长、环节多、链条长,中间介入岗位明显增多且职责存在交叉,这会造成管理责任分工不明确甚至出现缺失,从而加大风险控制难度。

(4)共享模式下共享中心成为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最终主体,对会计档案质量承担责任。这使会计档案质量控制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5)共享模式下会计档案的形成、保管、调阅等环节出现了大量电子媒介会计档案,由此造成会计档案影像化管理、电子文档存储合规性、新内控防范点设置等问题。

(6)在集中核算的前提下,部分企业将原始单据进行集中扫描,故纸质档案也会集中在财务共享中心所在地,会计档案的异地存储面临监管压力。

2.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应不断探索共享模式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标准体系

(1)建立会计档案管理新体系。财务共享模式下共享中心作为会计档案质量控制的最终主体,应建立会计档案形成过程的新责任体系,作为责任划分和集团管控的基础。

(2)规模化、电子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应整合会计档案各环节的基础性工作,建设统一的会计档案数字化处理、标准化平台,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会计档案管理成本,增加会计档案基础服务工作,发挥集中化、信息化管理优势,延伸和革新会计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及行业标准。

(3)加强会计档案流程管理,利用条形码、RFID等信息技术加强对会计档案各环节和步骤的实时跟踪和定位,并据此进行加工处理,实现会计档案标准化流程管理。

(4)注重会计档案质量管理。通过标准化、专业化手段监控会计档案质量,降低因自身处理质量问题带来的风险。财务共享模式下纸质和电子会计档案并存,应确保两种形式档案资料一致,并得到政府监管部门认可。

(5)加强会计档案风险控制,确保纸质会计档案的真实性与相关影像资料的一致性,注重会计档案形成过程的风险控制,防范会计档案形成和流转过程中的外部风险。同时,应注意对电子会计档案的安全风险控制,确保存储介质物理性能不变,定期复制会计档案的介质,加强会计网络的安全性,定期检测信息系统运行情况,防止电子档案毁损和丢失。

(6)理顺在集中核算、会计档案集中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保存方法。应研究建立针对会计档案异地管理模式下财政、税务等监管方对会计档案的审查机制,在保证监管方有效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同时,减少企业会计档案流转存在的相关风险。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13〕20号文件)规定:“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会计资料,可以不输出纸质资料。”该规范从政策制度层面认可了电子会计资料的有效性,免除了企业对一定范围内会计资料的打印责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现实要求。但该文件下发至今,对于这项规定,大多数企业还持观望态度。笔者认为,目前企业的困惑或是顾虑主要还是来自监管部门的检查。因为目前大多数监管机构的检查还都需要查看企业的纸质会计档案。为此,财政部应借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修订之机,考虑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新要求、新变化,梳理相关制度内容,为财务共享服务顺利实施、开展提供制度依据。

(四)明确在移动终端设备中运用“软证书”进行电子签名(章)的合法性

2013年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获得的需要外部单位或者个人证明的原始凭证和其他会计资料,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可以不输出纸面资料:(1)会计资料附有外部单位或者个人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可靠的电子签名;(2)电子签名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第三方认证;(3)满足第四十条第(1)、(3)、(5)、(6)项规定的条件。

根据上述规范的要求,企业在电子签名过程中,普遍使用UK(Usb Key)来保存数字证书,但在移动应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UK不太适合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即插即用。建议财政部联合工信部及其他相关部委,明确在移动终端设备应用“软证书”进行电子签名的具体技术标准,以推动企业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亦能实现电子档案和凭证无纸化。

(五)开发建立通用的可比的服务水平量化指标体系

财务共享中心不是简单的流程操作与标准化管理,它需要不断检查和更新业绩指标,通过服务水平协议的量化指标,以最低成本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服务。这些指标必须能够清晰地描述财务共享服务与客户双方最低可接受的服务水平。例如,一个财务共享中心承接一个客户的报销审核业务,那么协议中就应约定报销时限、差错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财务共享中心清晰地认识顾客的需求,更好地满足顾客的希望。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高水平的服务,其标准是什么?目前从被调研的典型案例企业来看,仍缺乏统一的指标类型、指标范围、指标定义,以致财务共享中心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签订服务水平协议都在使用自己的一套标准。以日均处理单量为例,有的共享服务中心为3 500单,有的为100 993单,有的为2 100单,由于各自的指标定义不同,无法衡量财务共享中心效率的高低。因此,应该由专业的权威行业协会或者研究机构具有指导意义的服务水平协议通用指标体系,并定期标杆企业各指标数据,以此来衡量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督促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推动上市公司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放开

财务共享中心一般是集团财务内部业务分层、岗位分层、人员分层的产物,而集团在控股多家国内、海外上市公司、军工或其他重点保密单位时,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二十二、二十三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十四、二十六条之规定,财务共享中心在承接上市公司、军工企业或其他重点保密单位的财务共享业务时,遇到了现有监管要求的限制,无法进一步拓宽财务共享业务范围。建议财政部与证监会、国家安全部门等部委沟通后,考虑财务共享中心在签订《保密协议》和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承接上市公司、军工企业等集团内外部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上市公司的核算成本,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

(七)探索和总结全球财务共享中心的实践经验

目前,随着我国政府经济预期的调整,经济放缓将呈现“新常态”。面对国内的产能过剩,强调境外投资、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其他市场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旨在使中国经济摆脱对国内生产和出口的传统性依赖,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开始考虑将经营活动和投资转移至海外。与此同时,需要我国的企业不断规范和提升海外经营活动的经营管理。财务共享服务的理念本身就来自于20世纪末跨国公司的管理创新,并迅速得到财务界的认同和推广,但财务共享服务在国内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不过10年左右,其在我国国内跨区域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更何况全球运营管理的经验普遍不足。值得肯定的是,财务共享中心作为跨地域、跨职能、整合企业不同领域能力和商业知识的最佳实践,无疑是中国企业加速实现价值链转型、完成国际化拓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为此,建议财政部对全球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工作加强扶持力度,支持“走出去”的企业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税收环境、信息系统技术环境、法律监管环境,在确保账务准确的基础上,放宽海外会计核算、档案管理等相关基础工作的限制。同时,定期组织相关企业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参观、相互学习好的经验和工作方法,鼓励我国已经和即将走出去的企业积极探索全球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为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和管控手段,为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甘霖,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2):26-28.

篇4

摘要:税收征管信息化应用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税收信息化应用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数据采集、传递、存储有待完善,信息不能共享,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提出当前在信息化应用的理念,拓展数据采集领域,提高数据准确度,改进数据存储手段,整合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推行信息人才战略和业务流程重组等建议。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of tax coll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blem, main show is on tax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xists the misconceptions, data collection, transfer, storage to be perfect, do not share information, personnel quality to be raised, etc.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idea, the expansion of field data acquisition, improve the data accuracy, improve data storage method, the integration of tax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 realiz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talent strate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so on.

经过十多年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信息化应用上已达到一定水平,但距离税收业务高度信息化处理的最终目标还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税务机关内部还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税源信息库,以加强税源监控;外部还不能与工商、银行、质监、审计、国税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形成社会性的全方位、高效率的税收征管。

1 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税务人员信息化意识和理念还很淡薄,片面地认识和理解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内涵。部分税务人员把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仅仅理解为外在的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合,也有税务人员把税收信息化建设当成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来看待,技术开发和业务需求之间存在被割裂的现象。

1.2基础数据采集不全面

在征管和报税软件中,目前普遍重视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专用发票等涉税数据的收集,而对于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银行存款等大量相关数据基本没有或无法采集。因此对企业整体纳税情况的评估和对税源变化的因素分析缺乏依据,信息管理与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1.3数据传递、存储技术不完善

(1)数据传递不及时。

地、市局为单位的数据库集中还没有实现,绝大多数地区是以县局或以基层局为单位建立数据库,大量而分散的小数据库需要通过网络并经过数据库复制技术,才能将基层的征管数据逐级传到市地局,不仅时效性、可靠性差,而且不够准确。

(2)一方面由于各级在思想上对数据安全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受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及系统内技术力量、管理体制、资金等条件的制约,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其三,税务系统目前尚未建立灾难备份中心,一旦遇到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大量数据将彻底消失。

1.4信息不能共享

目前,地税、工商、银行、国库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各不相同,尚不具备实现税务与相关部门间的网络互通和信息交换的条件,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此外,整个征管信息化系统多个应用软件在不同领域自成一体,形成了“信息割据”的局面。目前大量的日管信息无法实现跨区域交流共享。

2 促进税收征管中的信息化应用的建议

2.1树立税收征管信息化的新理念

税务机关应该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究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和“一体化”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理顺工作机制,将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一体化管理。税务人员必须树立起信息化管理的新理念,消除在纸介质条件下去理解信息化的思想障碍,全面树立信息化税收征管理念。

2.2 拓展数据采集领域,提高数据准确度

首先要全面采集,税收征管相关业务数据的采集中,不能仅仅采集与税收征管直接相关的数据,还要采集与税源监控与纳税评估相关的数据,包括纳税人的银行存款动用、商业往来、财务报表及金融信用等。其次要严把质量关,要把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作为一项硬指标,在引导税务工作人员及干部充分认识数据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数据采集二级、三级审核和考核机制,进行严密考核,保证税收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工作的质量。

2.3改进数据存储手段

(1)搭建高质量数据平台,深化数据利用。

一方面要研究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数据管理制度,规范一线操作人员及各级数据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或者杜绝垃圾数据产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在区市一级税务机关内部设数据管理中心,负责信息系统的数据规划,监督数据的采集、加工的全过程,做好系统运行后数据使用价值的研究,深度开展数据分析,使用系统数据能够得以充分利用。

(2)尽快落实网络、数据安全措施。

在落实防火、防盗、防雷电等相关初级保护措施的同时,要通过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利用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拒绝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和合法用户越权操作,避免系统遭到破坏,防止系统数据被窃取和篡改;采用具有容错功能的服务器和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有适当的应急措施;健全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采取身份认证、密码签名、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安全管理。

2.4整合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1) 实现税务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走一体化道路,实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建立起一个包含网络、硬件、数据标准以及软件一体化的建设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应该尽快实现不同主体硬、软件的兼容性,提高信息系统应用的集成度,减少以至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

(2) 实现与其他公共部门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

采用“逐级推进”的方式来完善我国信息交换的保障体系。一是以登记信息交换为基础,构建登记信息的电子信息交换平台,重点是做好国地税之间、税务与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的信息交换。二是以纳税人银行资金信息共享为重点。进一步实现储户实名制,使税务部门能抽取出所有银行的数据,利用金融部门的优势,发挥其对税源监控的协作能力。三是以代码的唯一性为最终目标,实行公民和企业代码统一制和代码终身制,从根源上强化税源监控、降低监管成本。

2.5推进业务流程重组

在规范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首先要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等到相关制度。其次要加强税源监控工作,严格税务登记、强化户籍管理,按照“一户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户籍档案。再次要统一内外部信息的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规范征管流程中的信息载体――表单证书,将内部使用的表单证书简化或者逐步取消。

篇5

按照传统的业务模式,每个法人单位会按照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要求建立功能齐全的各个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直接汇报公司的总经理或法人代表。但共享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不再直接横向汇报给公司总经理或企业法人,而是按各职能部门纵向管理、直接汇报给该业务的直接领导。她的成立,对于提高公司的合法合规、规范集团各子公司的操作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加强总公司的管控方面起着日趋明显的作用。

财务共享中心作为共享服务中心的重要部分,顾名思义,就是将集团各个子公司的财务会计功能部分集中在一起进行核算,而不是散落在各个工厂或子公司。一般财务共享中心会包括以下职能部门:总账报告部门、应收应付、员工费用、税务、文档管理中心以及风险管控和流程改进等部门。

一、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如何构建财务中心

财务中心的构建是由集团决策层选取适合本集团公司的模式,建立相关的组织架构、选取新地址,同时需要技术平台的规划。在组建期,需要专门的项目组进行详细的流程设计,对新员工进行招聘和培训,安排老员工的转岗、交接工作,以避免新老交替的断档。同时需要制定共享中心与子公司之间的服务协议,这是日后沟通、工作的重要依据,协议需要由集团总部、共享中心和各子公司负责人共同商定服务范围和收费依据,以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已达到顺利交接。

在正常运行期,需要流程完善部门和风险管控部门对日常工作、流程进行审核和完善,以达到财务共享的核心――合法合规的标准化。

二、分享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点

(一)提高了集团总部的管控能力和集团上市公司报告的效率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会由于各个企业业务、地方的特色及管理风格的不同而略有差异,集团在统一数据报告一致性、真实性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会拖延集团尤其是上市公司报告的出具时间。现在,所有的财务职能归集在同一个职能部门、由同一个管理团队管理,并且由风险管控部门时时监控,流程改善部门可以随时按照实际情况作出合理有效的调整,这样所有的子公司都会按照一样的工作流程操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又使整个集团的业务数据更加统一和真实,出具报告的时间也得到了保证,方便了管理高层和股东据此作出相应准确的战略判断;由于财务统一在中心进行核算,有效防止了下属企业财务与下属企业高管之间的串通舞弊,提高了集团总部的管控能力。

(二)规范了集团业务的标准化流程,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财务中心运行顺畅后,所有的操作流程规范化后,财务工作人员只需按照日常工作指导进行检查和输入,同时由于流程的规范统一和流程的精益化、信息化,也会减少非增值工作量,并将各业务单位聚集到更高附加价值的核心业务上,从而降低了后台运营成本并提高了整体效益和服务质量。譬如本公司财务部的凭证录入工作,原来由25个子公司各自为战,需要50个凭证录入员,自从设立了财务中心以来,凭证录入工作汇总到一起,录入人员由原来的50个减少到目前的26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减少了营运成本。

由于建立新的财务中心,集团总部会选择新的办公地点、会减少中间管理层级,这样就能达到大幅降低成本的目的;财务人员只要按照日常工作流程操作处理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对财务人员专业性和数量的要求,这也能降低整体薪资的支付从而降低成本。例如,原来25家公司都设有会计经理,但是财务中心纵向报告的管理经理就6个。此外,由于财务方面人员集中,对于集团和政府机构的培训,只需要集中培训关键人员,然后再内部培训,这样公司的培训费用和相关差旅费也会大大节省;对软硬件的更新也会更迅速、更省钱。

(三)提升企业的整合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集团将非核心业务交由共享服务中心来运作,使管理层能够将重心集中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从而更好地为公司创造主营业务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使企业在收购和兼并其他企业时操作更为容易,比如本公司在近3年内收购、卖出了5家公司,财务中心为其财务交接免除了会计处理的后顾之忧。

三、就实际情况讲一下财务服务中心的局限性

(一)在开创初期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高额的启动成本支持共享服务

对于账务处理,需要功能全面的ERP系统来支持:如员工报账系统、应付票据的扫描和调用需要票据影像系统,这些都需要高额投入,在开创初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财务中心的建立由于考虑成本节约,会选择新的办公地点,原工作人员的安置以及新人员的招聘任职,组织架构的变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规范, 所以达到盈亏平衡点的耗时也会较长。

(二)不可避免会造成企业的文化冲击,可能会增加税务机会成本

财务中心要求不同国家、地区的财务业务聚集在同一个地方进行统一处理,但不同地方可能会涉及不一样的税务、外管政策,在具体处理业务时,有可能因为与当地政府政策沟通的不及时和非全面性,会导致企业失去一定的优惠机会成本、或增加某些地区当地政策的风险管控。

(三)财务共享中心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加速了员工的流失

篇6

与普通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有:首先,它能够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在业务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减少财务人员编制;其次,可以把复杂的财务工作规范化、流程化、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减少财务人员的流动性,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最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能够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支持,在财务信息统一集中的情形下,财务人员可以更加准确高效的给管理层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一、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意义

(一)资源重新配置,节约企业的人工成本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成后,集团可以取消各地分子公司的财务编制,据此减少企业内部的重复岗位,消除重复性的工作,共享服务中心的员工可以跨地区跨部门的处理各子分公司的业务,直接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企?I还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变化对财务岗位安排进行灵活的调配,避免资源闲置。

(二)提升工作效率,推动财务转型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由于所有的子分公司采用了统一的业务流程和标准,减少了繁琐的步骤和流程,很多资料文件也可以通过扫描上传等方式提交到系统中,由管理人员进行查阅审批,减少了纸质文件的传送时间,财务人员也可以在共享中心及时审阅处理原始资料和凭证,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财务向管理型会计转型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由于采取了统一的作业流程,财务共享中心可以随时调取各分子公司的财务数据,可以更加方便、高效的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另外还可以对财务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四)支持集团战略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集团扩张时期,公司在新的地区建立子分公司时,管理层不必制约于为新的子公司配置财务系统和人员,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马上为这些新建的子公司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公司的业务拓展上,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关键要素

(一)内部管理流程制定

首先,要根据集团自有的业务特性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对资料文件的提交、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审批流程、权限等都应和内部控制体系相对应,同时兼顾效率和控制的平衡;其次,要对财务核算系统的流程进行规范化,从制单到审核、到报表数据出具的同时,还要防范财务税务方面的风险。

(二)信息系统和IT人员的合理配置

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强力支撑,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平稳运行的关键因素。财务共享服务系统不但包含会计核算的全部业务要素等共享业务,根据和子分公司的不同需求,可能还需完成与其他系统的对接,以便达成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目标,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同时也离不开IT团队及时的配合和支持。

(三)人员管理

由于财务共享中心是面对集团内部所有人员的,需要所有员工的参与和配合,因此人员管理是保障共享服务中心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需要按照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不同分配权限;另一方面,由于实行了规范化后,需要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减少部分重复的岗位,这就意味着要对部分员工进行遣散或重新安置,这个过程可能会引起轻微的动荡,故要安排好交接以免影响共享建设的进度。

(四)中心选址

财务共享中心的选址一般会参考下列因素。

1. 设立中心当地的政策是否对集团的运营模式、战略发展等有利。

2. 当地的人力资源是否充足,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是否合理,通讯网络等基础配置是否能满足共享中心的需求。

3. 当地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因为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都会引起业务的中断。

当然,不存在能够满足所有选择标准的办公地址,所以在决策过程中应择优选择最适合集团本身的地方。

(五)实施共享的步骤与范围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运行和推广时,不可操之过急,应当分阶段、分步骤的逐步进行,在每个阶段和步骤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下一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

以下结合高达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的建设过程,对跨国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践提供一些经验。

高达企业为跨国集团公司,集团总部设立在加拿大,在全球多个国家都设有子公司,员工数约为8000人左右,为了业务需要,每个国家的子公司在不同的城市还设立有分公司,成立之初,各国城市的分公司各自独立设立完整的财务机构,财务报销、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等由各分公司自主进行。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网点不断扩充和公司业务经营集约和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高达集团开始尝试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首先,实行了每个国家内的财务共享,取消了每个国家各个城市的分公司财务设置,所有的财务报销、会计核算等相关事宜集中在了各国的总部;其次开始进行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选址:在经过比对各个国家的政策、成本、信息技术及各方面资源配置的综合考虑下选择了加拿大总部作为财务共享中心;接着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由于作为共享中心的加拿大,及位于欧美的各子公司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时差较小,且交通地域等方面便于位于加拿大技术团队及时的支持,所以试点设立在了加拿大及邻近的欧美国家,至目前,这些国家已经全面实行了财务共享服务。

然而,在亚太区的国家准备实施共享中心时,却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集团的信息技术中心采取的是全球统一的集中式管理,IT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统一集中在加拿大总部,其他国家的IT支持人员为总部指定的位于各国的第三方服务商,各国子公司并没有自主权随时联系第三方服务商提供服务,遇到问题时,只能远程沟通,必须在集团的信息共享系统中提出申请,申请被批复后才可联系其所在地区的服务商,现实是由于时差或流程的繁琐性,导致亚太区的国家有时面临即使是很紧急的事务也只能束手无策的等待着总部的批复,在对于信息化程度要求很高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上,如果无法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话,只能说是举步艰难了。

其次,由于财务会计、税务等政策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问题:以中国子公司为例,在收入确认、费用成本的会计核算、及会计年度的定义等方面和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置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公司一方面要在财务信息共享中心满足集团内部的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满足中国的财务会计、税务等方面的要求,那么就意味着中国需要同时在共享中心和本国各有一套核算系统,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必然会加倍,这就违背了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中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初衷。

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前初步解决方案为:

亚太区各国与总部管理层的多次沟通和协调后,管理层同意尝试以下改进方式。

(一)IT及信息技术支持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下放部分IT管理权限,在各国指定1~2名有权限的员工联系当地指定的IT服务商,对于紧急突发事务,在集团的信息共享系统中提出申请后,无须等待批复,即可由有权限的人员直接联系指定服务商,但需在事后及时提交情况说明给总部IT管理部门。

其次,对总部的IT岗位划分出了亚太区的专享技术支持岗位,配合亚太区的工作时间,以保证能随时配合各国各地区的需求,避免由时差引起的远程沟通障碍,减少由各国直接联系当地IT服务商的次数,尽量实现集中式管理。

(二)财税政策差异问题

首先,尝试财务共享中心系统与各国使用的财务系统并行,在财务共享中心,将集团会计核算中与各国相同的部分增加附加编码,以此附加编码作为索引,实行2个系统的数据对接,即2个系统间的信息可以通过导出导入功能而实现部分数据的共享,这样可以避免一部分工作的重复,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其次,由于需要实现2个系统的并行,虽然可以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和效率,但鉴于情况的特殊,和只使用一个系统相比,并不能降低管理成本,也无法减轻 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所以目前继续保持亚太区各国目前的财务人员编制。

目前各亚太区国家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希望能就以上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共享中心的优势。

篇7

[论文摘要]网络交易本质上是销售行为,应该依法纳税,研究企业网络交易税收征管问题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网络交易所产生的税收问题的基础上,从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解决网络交易的税收难题。

一、我国网络交易的现状

网络交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在网络中推销商品并进行货款结算。这种交易快捷、方便的营销手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企业网络交易对于传统商务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据IT市场研究公司(IDC)的调研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民人数首次超越位居全球第一的美国:预计到2012年将增至3.75亿。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最新推出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通过B2B电子商务完成的交易额达到21239亿元,较上年增长65.g%:据2008年3月我国商务部编写出版的《中国电子商务报(2006-2007年)》描述,“2006年我国19267家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采购金额达到5928.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达到7210.5亿元。据此估算,2006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5000亿元。2009年全球的企业网络交易总额有望突破900亿美元”。随着我国企业网络交易的不断发展,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网络营销、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络广告等网络交易正在迅猛发展。其实,网络交易的电子形式并不改变其贸易的特性,其迅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税源空间,无疑能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税收。但税务部门的征管及其信息化建设还跟不上电子商务的进展,企业网络交易税收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而目前法律规章尚未对企业网络交易这个新兴事物如何计税、纳税作出明确规定,网上交易成了税收的真空地带,网上交易的税收损失逐年扩大,企业网络交易的税收流失问题严重。

网络交易本质上仍然是销售行为,如果它没有相关的免税政策,那么网络交易就应该依法缴税。如何针对企业网络交易中的税收问题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及税收办法,已成为国内外税收中讨论的热点问题。2007年8月7日,我国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一场影响着全国4000万网络贸易用户的研讨会,会议的议题为是否应向进行网络交易的群体进行征税,大多数专家认为不能因为税收问题把电子商务行业毁掉。在2008年“两会”上,民建中央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制度”的提案:电子商务是一种交易方式,按我国现行税法规定,无论是线上线下,只要达成了交易就应纳税,否则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避税,而资本通过网络进行国际流动,也将导致大量税收流失或转移。网络经济引发的税收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研究企业网络交易税收原则、政策、法规、征管和企业如何在网络贸易条件下合法、高效纳税等问题已经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网络交易所产生的税收问题,从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解决网络交易税收难题。

二、企业网络交易存在的税收问题及影响

(一)网络交易税收征管不到位

我国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给税收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对传统税收征管提出了挑战。企业网络交易的纳税人、适用税种、适用税率等难以界定。使税收征管从一开始就陷入无从着手的窘境。

企业网络交易的销售往往既无合同又无协议,双方均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的形式形成交易,网上的价格可以随时被修改、删除或变更,销售计量难以得到真实、合法的保证,且随时有收不到或收不足价款的可能。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是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传统企业的“收入”概念非常清晰和明确。然而在企业网络交易行为中,通常买卖双方的网上交易往往被虚拟化、无形化、随意化、隐匿化,实物形态存在的商品以数字在网络上进行传输。对于企业网络交易的销售收入,无论是在线实现商品销售收入,或是在线实现服务收入,都面临着确认问题。如何对网上交易进行监管以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地入库是税收征管的一大难题。

在网络交易时代,网络经济的虚拟性,无纸化的交易没有有形载体,许多交易对象都被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交易双方在网络中以加密的电子数据形式填制。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成熟,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方式掩藏交易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身份或交易信息的难度,不易查清买方和卖方的身份,收入难以确定,征收税款无从下手,从而造成税款大量流失。无纸化的网络交易却不能适应传统的货币交易的税收征管制度,为我国现行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稽查等环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二)税务机关稽查难度大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企业网络交易具有无形性、隐匿性、虚拟性、全球性、快捷性等特点,供求双方在网上直接见面,网上看样品、谈价签合同、支付货款,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生成各种电子凭证,无纸化的网络交易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网络交易对象均被化威“数字化信息”在网上传送,税务机关很难确定其交易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电子凭证可轻易地修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凭据,无法追踪。据2007年10月18日河南财经报道,网上交易通过无纸化操作达成,交易数据、账簿、凭证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随便修改而不留痕迹,且纳税人可以运用加密技术隐藏相关信息。而目前的税务管理、税务稽查以财务账册、财务报表等书面凭证为主,对网上交易相关资料的收集十分困难,使得传统征管和稽查方法陷入窘境。而且,网上交易规模大、对象多,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网上交易税务管理机构,普通税务人员日常管理难度大。

(三)我国目前的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善

根据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网络交易的税收归属于增值税当中。纳税人应该主动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但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对网络交易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等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纳税主体不清晰、征税对象不明确、纳税地点难确定、纳税环节将改变、法律责任难定性。企业网络交易税务登记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网上身份认证制度,税务机关没有掌握每一公司的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电子银行账号等上网资料,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交易的情况、申报纳税情况不清楚,无法在线核查和监控。随着企业网络交易的发展,商业交易已不存在任何地理界限,也就是说,企业网络交易利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已无法依靠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来规范网上交易行为的课税。

三、完善我国网络交易税收的对策

(一)完善现行税法,补充有关针对网络贸易的税收条款

目前我国尚没有与企业网络交易相配套的税收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得网络税收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对企业网络交易中的纳税义务人、课税对象、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纳税期限等税制的各要素给予明确的界定,以确保建立公平的税收法制环境。

建立专门的企业网络交易登记制度,使用企业网络交易专用发票,确立电子申报纳税方式,明确电子申报数据的法律效力;确立电子票据和电子账册的法律地位,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例如,我国可以立法规定网上交易者应经工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注册批准,因为如果没有相关登记,税务部门根本无从查起。同时我国应加快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快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费优惠政策,加强电子商务的税费管理。

针对网络贸易的特征,重新界定居民、所得来源地、商品、劳务、特许权转让等互联网税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点修改与网络贸易关系重大的流转税、所得税法。流转税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首先,增值税法中要增加有形贸易(离线交易)的征税规定,明确货物销售,包括一切有形动产,不论这种有形动产通过什么方式实现,都征收增值税;其次,营业税法的修订,把网上服务归结于营业税范围,计入服务业,按服务业征税,而将在线交易明确为“特许权”,按“转让无形资产”的税目征税;再次,相应的所得税也应适当调整,如因网络贸易引起的所得税税基在国家之间任意发生转移,造成国际避税,给国家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带来严重的冲击,因此网络贸易在所得税法中的完善成为税法修订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企业网络交易税收制度能够规范网络交易市场,促进良性的竞争市场,使其健康地发展起来。

(二)建立完善的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实现征税自动化

为适应网络经济的“无纸化”,必须尽快建立电子纳税申报制度。征税机构必须首先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并使自己的网络和银行、海关、工商、网络营销者的私人网络甚至国外税务机构的网络连通,建立完善的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实现征税自动化。全国从国税总局到省、地市、县四级建立一个统一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该系统实现税务机关对企业网络交易及电子商务经营状况的严密监视。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可以减少征税成本和工作量,增强税务部门的征税效率和监管力度。而纳税人则不出门就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报税和缴纳税款。同时,税务局与银行实现了税银联网,保证了税款能及时上缴国库。

税务部门应当加大税收征管科研投入力度,从硬件、软件和人才上改善监控条件,提高硬件的先进程度和软件的智能程度,建立备案、核算、代扣代缴等税收征管制度,开发自动征税软件等专业软件,利用高科技技术来鉴定网上交易,审计追踪电子商务活动流程,简化纳税登记、申报和纳税程序,对电子商务实行有效税收征管。

(三)在互联网上设立税收监控中心

税务部门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立一个税收监控中心。要求企业提供有关的合法身份证明和银行账户信息、税务登记证等资料,与提供网上支付手段的银行、交易双方的认证机构等部门联网。当买方企业登录到卖方企业主页的网站,选购商品,通过卖方主页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要求每一笔交易都被实时地传送到税收监控中心。通过该中心,反馈信息给买方,保障买方合法的权益,同时也能令卖方(网络交易企业)顺利完成电子票据的生成,以此无纸凭证进行缴税。税务部门通过在互联网上的税收监控中心,提供统一的计算机发票管理系统,将发票系统与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行对接,掌握网络交易卖方进货渠道、进货量、进货价格等信息。这样,税务部门联合物流公司、仓库、银行等各个环节通过交易平台的税控装置,获得了纳税人真实的网上交易数据,就可以监控网络交易的应纳税额,实现网上交易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了网络交易平台的征税管理。

(四)完善征纳双方共享的网络交易税务管理平台

由于企业网络交易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纳税申报等过程无需人员干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它要求税务、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

篇8

关键词:税收征管信息化;现状;建议

1当前税收征管信息管理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税务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和理念还很淡薄,片面地认识和理解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内涵。部分税务人员把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仅仅理解为外在的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合,却忽视了对税收管理理念、方式和内容以及税收管理运作程序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变革要求。也有税务人员把税收信息化建设当成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来看待,技术开发和业务需求之间存在被割裂的现象。

1.2基础数据采集不全面

在征管和报税软件中,目前普遍重视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专用发票等涉税数据的收集,而对于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银行存款等大量相关数据基本没有或无法采集。因此对企业整体纳税情况的评估和对税源变化的因素分析缺乏依据,信息管理与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1.3数据传递、存储技术不完善

(1)数据传递不及时。

全国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了以地、市局为单位的数据库集中,绝大多数地区是以县局或以基层局为单位建立数据库,大量而分散的小数据库需要通过网络并经数据库复制技术,才能将基层的征管数据逐级传到市地局,不仅时效性、可靠性差,而且不够准确。

(2)数据安全隐患大。

一方面由于各级在思想上对数据安全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受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及系统内技术力量、管理体制、资金等条件的制约,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其三,税务系统目前尚未建立灾难备份中心,一旦遇到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大量数据将彻底消失。

1.4信息不能共享

目前,国税、地税、工商、银行、国库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各不相同,尚不具备实现税务与相关部门间的网络互通和信息交换的条件,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此外,整个征管信息化系统大大小小的30多个应用软件在不同领域自成一体,形成了“信息割据”的局面。目前除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出口退税专用缴款书数据外,大量的日管信息也无法实现跨区域交流共享。

2促进税收征管中的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2.1树立税收信息化管理的新理念

税务机关应该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究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和“一体化”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理顺工作机制,将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一体化管理。税务人员必须树立起信息化管理的新理念,消除在纸介质条件下去理解信息化的思想障碍,全面树立信息化税收征管理念。

2.2拓展数据采集领域,提高数据准确度

首先要全面采集,税收征管相关业务数据的采集中,不能仅仅采集与税收征管直接相关的数据,还要采集与税源监控与纳税评估相关的数据,包括纳税人的银行存款动用、商业往来、财务报表及金融信用等。其次要严把质量关,要把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作为一项硬指标,在引导税务工作人员及干部充分认识数据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数据采集二级、三级审核和考核机制,进行严密考核,保证税收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工作的质量。

2.3改进数据存储手段

(1)搭建高质量数据平台,深化数据利用。

一方面要研究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数据管理制度,规范一线操作人员及各级数据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或者杜绝垃圾数据产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在区市一级国税机关内部设数据管理中心,负责信息系统的数据规划,监督数据的采集、加工的全过程,做好系统运行后数据维护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要与业务部门配合,加强对数据使用价值的研究,深度开展数据分析,使系统数据能够得以充分利用。

(2)尽快落实网络、数据安全措施。

在落实防火、防盗、防雷电等相关初级保护措施的同时,要通过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利用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拒绝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和合法用户越权操作,避免系统遭到破坏,防止系统数据被窃取和篡改;采用具有容错功能的服务器和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有适当的应急措施;健全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采取身份认证、密码签名、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安全管理。

2.4整合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1)实现税务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走一体化道路,实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建立起一个包含网络、硬件、数据标准以及软件一体化的建设平台,实现数据信息在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局两级的集中处理。应该尽快实现不同主体硬、软件的兼容性,提高信息系统应用的集成度,减少以至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

(2)实现与其他公共部门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

采用“逐级推进”的方式来完善我国信息交换的保障体系。一是以登记信息交换为基础,构建登记信息的电子信息交换平台,重点是做好国地税之间、税务与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的信息交换。二是以纳税人银行资金信息共享为重点,进一步实现储户实名制,使税务部门能抽取出所有银行的数据,利用金融部门的优势,发挥其对税源监控的协作能力。三是以代码的唯一性为最终目标,实行公民和企业代码统一制和代码终身制,从根源上强化税源监控、降低监管成本。

2.5推进组织结构的调整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中的组织结构调整应以把传统的结构庞大的税务机构体系改造成一个以信息化支撑的扁平的税务机构体系,从而降低过去较高的税收征管成本、改变信息传递的失真现象。按照属地管理及分类划片管理的原则,在市区设立一个直属于市国税局的征收局、稽查局,同时根据城市区域的大小,按属地管理的原则设立若干个管理局;县(市)城区及其周边地区设立直属于县(市)国税局的征收局、管理局、稽查局,而不再另设其他征管机构。对于农村乡镇,按照机构收缩的原则,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适度地保留一些跨行政区划的综合性税务分局。

2.6推进业务流程重组

在规范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首先要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等相关制度。其次要加强税源监控工作,严格税务登记、强化户籍管理,按照“一户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户籍档案。再次要统一内外部信息的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规范征管流程中的信息载体——表单证书,将内部使用的表单证书简化或者逐步取消。

篇9

【摘要】金税工程三期的实施是国家税务总局的重要工作部署,其有力地促进了依法治税、深化了税收改革、强化了科学管理,也为个人所得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格局带来一定程度的调整。在这个大的背景下,高校的税收信息化管理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如何以金税工程三期为契机,继承前期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的成果,继续深入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金税工程三期的变化分析,结合高校税收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特点,提出了对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金税三期 高校个人所得税 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金税工程三期概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税收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经历了“征管电算化”、“税收电子化”、“税收信息化”、“税收管理信息化”等多个阶段。标志性系统由“GPRS”、“金税一期”、“金税二期”发展到今天的“金税三期”。金税三期工程属国家级信息系统工程,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融合了税收征管变革和技术创新,统一了全国国地税征管应用系统版本,搭建了统一的纳税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国税收数据大集中,对于进一步规范全国税收执法、优化纳税服务、实现“降低税务机关征纳成本和执法风险,对税收征管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例,2016年10月8日金税工程三期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统一了全国征管数据标准、口径,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纳税服务系统,实现全国征管数据应用大集中。同时,也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意义重大。

金税工程三期系统的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对数据格式、数据的完整性及数据的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与原江苏省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相比有如下不同:

1、增加人员信息管理模块,加强申报人员基础信息的管理。金税工程三期系统增加了人员信息管理模块,每月申报个人所得税时首先要进行人员信息的维护,对于新增人员必须完善基础数据,对于离职退休人员也要做相关的人员变动处理,大大提高了对人员信息的管理要求,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加强与社保中心、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数据交互,严格控制超限额申报。金税工程三期系统中对明细申报数据做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与社保中心、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数据交互,由系统检验对社保及公积金数据的合理性,在纳税申报时及时发现超额扣缴的社保及公积金,有效控制了超限额申报免税收入的情况。

3、通过信息化系统,统一数据格式,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坚实基础。金税工程三期系统统一了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的数据格式,进一步规范了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数据,为个人收入信息的资源共享打下坚实基础,为之后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做好数据准备工作。

二、高等院校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需求推动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近年,我国的税制改革不断深化,对税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与境外科研学者的交流不断增加。同时为了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引入外籍优秀学者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纳税人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次,在前几年高校大规模新建校区的影响下,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在职员工人数随之增长,纳税人数量显著增加。再次,税制的深化改革,对税收申报数据的要求不断增加。数据要求由粗放到精准。同时税务局管理系统不断完善,数据风险分析不断加强。面对大量复杂的数据和税务监管部门严格的监管,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需求迫切,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应运而生。需求与技术相互促进推动成就了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发展。随着税务系统的不断变革,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随着金税三期的上线,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2、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从点到线再到面。随着近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从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这一业务点切入,慢慢延伸至不同类型人员收入的个税计算,从手工计税到系统线下计税慢慢发展为线上申报的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应用经历了“嵌入高校财务系统局部应用各类型收入全覆盖的线下计税应用个人所得税线上申报管理系统应用”阶段。从纸质申报向管理信息化蔓延。

3、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较为封闭。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大多由财务部门牵头开发,应用于收入的申报、计税、账务处理等工作。数据来源仅限于财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基本不与人事等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在人员基本信息的数据采集方面较为薄弱。

三、金税三期背景下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需求拉动,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个人所得税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随着金税工程三期的全面推广影响税收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的因素愈加复杂,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既会受到税收业务与信息技术的影响,又将受到人员素质影响。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转向深化应用。近几年是国家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税制改革特也将越加深入,在“营改增”之后,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也呼之欲出,这些都将对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的信息化的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金税工程三期的大背景下,高校必须根据监管需求,妥善处理好当前信息化需求与建设、应用的关系,将业务与技术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以保证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2、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转向深化应用。金税工程三期全面实施后,实现了全国个人收入信息的共享,税务机关能够全面掌握个人在全国范围内的收入情况。同时,申报数据格式更加的规范,税收申报已不再是简单的将高校系统中的数据复制、粘贴。他对数据的合理性、准确性、完整性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随着教育部等监管部门对高校收入情况越加的关注,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应从简单的数据采集、计算转向税收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应用。数据应用的需求千差万别,而且变化较快,因此应深化应用,建立数据应用技术平台,通过搭建较为完整的技术平台架构,为数据应用提供基础服务和技术支撑,实现对各类源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存储,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数据模型,为数据应用提供口径统一的、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3、多部门协作,加强数据对接,进一步完善人员信息的采集数据。金税工程三期的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中加强了对人员基础信息的管理,包括单位在职人员及申报劳务的外单位人员。并要求必须填报人员的联系方式及人员状态等信息。高校财务部门做为财务业务单位,负责收入的计税及发放工作,不责人员基本信息的登记和管理。而在人事部门却有着非常详实的个人基本信息。因此,财务部门可将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与人事部门的人员信息苦进行数据对接,这样就能全面掌握人员的基本信息与动向,更好的完成纳税申报及税收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1]靖树春.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税务管理现代化框架与路径分析[J].税收经济研究,2015,05:23-28

[2]申纪新.新形势下实现企业税务管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102.

篇10

对此,这半年来,财务部在公司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下,以企业效益为中心,围绕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和重要任务,全体财务人员共同努力,力求做到及时准确完成核算工作,为公司经营发展做好监督服务;真实反映公司财务善、经营成果,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现就上半年度实际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认真做好20xx年年终决算工作

年终决算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进行帐务清点,盘点公司的经营状况,考核各项目经济指标。同时也是向银行、税务部门提供公司一年来财务状况的重要文件。本年度的财务报表内容包括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费用开支情况。全面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债权债务、资本结构。为2011年度的绩效考核、经营责任目标考核工作提供了真实可信详尽的数据信息。财务部将根据公司领导的经营思路,不断积累经验,提供更加详尽的财务数据。

二、积极配合事务所做好汇算清缴工作

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税局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报送的资料包括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纸质资料和电子数据。税务师事务所针对企业所得税,对我公司全面审核后出具了企业所得税查账报告。

三、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申报及资格认证

对于研发项目,符合国家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为享受所得税减少xx%的优惠政策,对外提供了09-xx年的申报资料,包含研发的材料、人工、固定资产折旧等。

四、合计利用社会资源,为公司的运转筹措资金,以达到公司资金链正常运转。

五、成本控制

成本核算会计积极配合采购部核数定价,并开始提供质量成本报表,以控制产品成本,也方便与销售公司配合核价工作。

六、积极学习公司企业文化及新颁布的《员工手册》、《考勤制度》、《管理干部诫勉谈话制度》三项制度并严格执行。

开始实行每天轮流召开早会的制度,并填写保留会议记录,每位员工在早会上及时汇报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安排计划当天的工作内容,即达到了团队间有效的沟通,又使工作得到更好的衔接。对于新进员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及时合理的安排及调整,使之得到更多锻炼机会;同时推举参加公司的各种文艺活动,使之增强团队凝聚力。

七、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使财务工作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建立规范的公司帐套体系,对会计科目、核算项目、费用项目的设置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为今后税务部门、审计部门进行帐务检查做好前期工作。目前财务软件操作人员都熟练掌握了财务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并可使信息流实现数据共享,这不仅为财务人员节约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还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查询功能,为财务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财务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八、认真做好常规性财务工作。

每月工资的发放及五险一金的缴纳工作;每天面临大量的资金支付、费用报销、记账、票据审核工作,同时配合采购部核数、销售公司核价等工作;做好大量的会计报表资料、银行资料、以及税务申报的资料;每月凭证的整理归档保管等工作,在这最平常最繁琐的工作中,财务部能够轻重缓急妥善处理各项工作,及时为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配合,满足了各部门对财务部的工作要求。

对日常的财务工作流程熟练掌握,能够做到有条不紊、条理清晰、账实相符。从原始发票的取得到填制凭证,从会计报表编制到凭证的装订和保存,从经济合同的归档到各种基础财务资料的收集,都达到了正规化、标准化。收集、整理、装订、归档,一律按照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执行,深化了财务基础工作,使得财务部成为公司的信息库。

九、不断学习,以此提高部门员工的业务技能水平和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