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活动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活动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活动计划

篇1

关键词:英语活动;教学实效;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21-02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非常重视英语课堂活动的开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领会不深,对课程标准解读失准,对新课程实施心中无数,致使课堂教学活动大多徒具喧嚷的表象,缺少学生实质的参与,这样的活动教学,无疑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不是看教师在课堂里完成的活动数量,而主要是看活动的质量。如果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实施不当,则会使得活动开展带有随意性、盲目性,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影响活动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活动设计层面存在问题。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彻,对新课标的把握不全面,对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熟悉,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会出现不准、不深、不全问题。二是活动实施层面存在问题。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如教师的语言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等。具体来说,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活动目标不具体。教师只是简单地移植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对学生的学情缺乏深入分析,这样,使得活动目标设计不明确、不具体。如果老师对活动中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应该达成什么能力都不清楚,只是为活动而活动,那么教学的效果肯定无法保证。

1.2活动内容不精炼。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大多教师还是按照词汇、语法、课文分析、练习等旧套路,全面撒网,对教学内容缺乏提炼,对话题功能的学习缺乏开掘,致使活动开展沉闷,缺乏生机活力。同时,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忽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从而使得教学内容重点也不突出。

1.3活动时间不合理。活动时间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活动设计预设时间与实际所用时间相去甚远,致使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教师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材内容,把活动目标定得太高,学生在活动中无法达成目标,只好增加时间进行补仓;二是教师在活动中调控失当,造成活动节奏变化,从而影响活动的有效开展。

1.4活动环节不严谨。教学活动缺乏整体设计,尤其是活动环节不严谨,致使活动开展不连贯,从而影响整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有的教师在呈现了一段新的对话后,就直接要求学生用对话中的新语言来进行对话活动,实际这样做,很多学生只能观望,无法活动,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如果在完成对话任务之前,老师先设计帮助学生熟悉、掌握新语言的训练活动,那么,学生之间的对话才能有效进行。

1.5活动指导不适当。活动开展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否则,活动容易失控。什么时候指导,什么地方指导,指导什么,怎样指导,这些都需要老师作通盘考虑。总之,老师的指导既不能失位,又不能越位,要恰当好处,不然也会严重影响活动开展的效果。如有的老师,在学生做练习时,总喜欢用中、英文提醒学生注意时态、语态,注意第三人称单数;在学生进行对话活动时,总喜欢插嘴,评头品足等等。这些根本就不是指导,简直就是干涉,是扰局,如果老师不注意指导,学生不只反感,而且也会影响学习质量。

2.优化课堂活动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平等、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三个中心的原则:一是以目标为中心。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行,各个活动目标要为总体目标服务,并且要体现出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是以学生为中心。活动设计和开展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要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是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三是以学习为中心。活动设计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序列,使学习活动既具有层次性,又具有连贯性,同时,要确保每项活动能调动学生广泛参与、有效参与,强化活动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三个中心的原则,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可以尝试运用以下策略和方法。

2.1活动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活动目标的设计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和要求,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要服务于本节课的总体目标。活动目标设计的明确化,就是指目标设计要充分体现知识、技能应达到的要求,如通过活动,是了解,还是初步了解所学语言;是基本掌握,还是完全掌握所学语言结构;是学习运用,还是自如运用所学语言功能谈论所学话题。活动目标设计的具体化,主要是指活动开展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能体现实施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如做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还是让学生学习运用所学语言?是做开放性活动,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完成一个真实任务,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等等。总之,活动目标设计只有做到全面、明确、具体,才能保证每项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2活动内容精炼化、意义化。教学活动内容既不能不分轻重、主次,照单全收,也不循规蹈矩按结构、语法、词汇进行练习活动,而是要围绕本节课的功能、话题进行提炼,使活动开展内容意义化。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素材,来支持活动的展开,要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语境中学会使用新语言。活动内容能围绕语意、语境、语用而展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2.3活动环节层次化、严谨化。活动环节的设计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否则,活动的开展就会受到影响。要使活动环节能做到系统、严谨,体现层次性和连贯性,首先,应围绕教学内容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既要注意活动内容的结构化,又要注意活动内容层次化。其次,要分析所有活动中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活动之间开展的层级梯度,设计出层层推进的活动序列。

2.4活动组织的规范化、高效化。活动开展离不开老师的精心组织,没有规范化的活动,肯定是低效的活动。对于活动组织,一是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通过设计多种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活动;二是要注意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要能根据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方式,强化活动目标落到实处;三是要注意活动组织的有效调控,要充分发挥老师灵活、机智的调控艺术,既能有效地掌握活动时间,提高活动的效率,又能掌控活动的节奏,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层层推进地学习,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保证活动的质量。

总之,开展英语活动教学,老师既要关注活动设计的整体布局,又要注意活动的细节推敲;既要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要发挥自身组织、开展活动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活动教学的效益和质量,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1]季燕《提高课堂活动实效,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5日第5版)

篇2

关键词:对话;幼儿园教学;实施步骤

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负责讲,幼儿负责听和做,所有的话语权几乎全集中到教师的手里,幼儿所存在的疑问大部分都不敢提出,形成长期的疑惑。而且在幼儿教育当中,很多教师倾向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常识的讲解部分就显得十分缺乏,导致幼儿一开始耳濡目染的就是书本知识,而他们最感兴趣的恰恰是生活中的常识,这样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无法达到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首要目的。近年来,随着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整体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界对幼儿园的教育更加倾向于提问教学,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甚至可以说,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在以互动教学为基础的教师提问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活动内容为穿插,通过对常识及幼儿所关心的话题的提问,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上学习的课堂,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回答,加强幼儿与教师的交流,促进彼此间的配合。

一、互动下的教师提问在幼儿教学模式中的意义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刚刚有认识世界能力的时候,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并且渴望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而在幼儿园中进行科学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时也可以带领他们认识社会和生活,顺利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但是,这些活动大都是以抽象性游戏为主,如果仅仅让他们乐在其中,他们可能并不能掌握什么,因此,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所以就出现了现有的基于对话的教师提问教学。教师提问教学主要是指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以活动的内容为题材,进行各方面的提问,同时,题目应切合实际,便于幼儿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提问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进行活动,在幼儿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地向其询问,并把正确的答案或者解决方式告诉他们,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除此之外,通过教师提问也可以使学生敢于大胆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主动提出疑惑和不解,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自觉的发展,如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教师与幼儿的感情交流,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一种学习上的依赖感,从而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引路人。

二、以对话为基础的教师提问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科学的幼儿教学活动当中,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整个活动的主人公,而应该以幼儿为基础,提出的问题也要符合幼儿的思想,便于他们接受和认可。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对他们的抽象性思维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指引,不能一味地反驳或批评,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其次,由于教师提问教学是以科学的教学活动为前提的,教师在课前应根据孩子的习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创设,不仅要有趣味性和可玩性,同时要使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最后,科学活动中的提问应当遵循符合情形的原则,不能突然提问和教学活动无关的内容,而且教师提问也要选择恰当的时刻,从而促使幼儿产生回答的欲望和求知的理念,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提问对开发幼儿思想的重要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想正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也处于最强的时候,教师的合理提问会很自然地使他们融入其中,并且乐意朝正确的学习方向走。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当是十分开放的,没有固定的答案,方便孩子进行探讨和争论,最后给予一定的解答。幼儿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他们喜欢按着自己的思想去发展,因此,教师的提问就可以激起他们自我提升的心理,产生探索的欲望。在回答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思想各异,教师应当不厌其烦地进行一一鼓励和指导,使他们养成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

时代的发展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基于对话的教师提问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对教学事物的感知,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便于教师教学的开展。但是,其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切实的要求,需要老师多方面的配合,因此,教师提问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规划;设计;县域推进;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10-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重大的结构性突破;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程。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无课程标准,二无免费教材,三无教参,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内容开发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程管理难”等“难上加难”的客观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县域实情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我县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谋划和整体设计。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县教育局成立了“行唐县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各乡镇以学区为单位,县直小学、民办小学、初中以学校为单位,分别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

教育局在转发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科学指导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二、整体设计,保障课程科学、有效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和晨(夕)会、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若干非指定领域。由于学校和教师整合各领域内容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较弱,我们统一要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进行如下安排。

1.晨(夕)会:安排在每天上午上课前或下午下课后,每次10~15分钟。

2.班团(队)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1课时/周;小学1~2年级班(队)活动利用晨(夕)会时间进行安排。

3.信息技术教育: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采用省统编教材《信息技术》(河大出版社)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初中9年级,2课时/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要求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内容,以主题活动或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

5.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利用每学年2周的机动时间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年年有科体艺节会、校校有科体艺团队、班班有科体艺活动、人人有科体艺特长。

6.其他专题教育活动(如德育实践专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环境保护专题活动等):学校可随机安排。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配备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这门课程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实施。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规定学校至少每12个班级设立1名专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均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职教师,根据每一个主题或项目活动实际,每一兼职教师担任若干个学生小组指导任务,同时学校也可以联系一些社会专业人员和家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选题指导课、开题指导课、过程指导课、过程答疑课、结题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由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研究方案设计、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过程以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为主。

(三)系统化、具体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课程目的、目标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总的目标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各学段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在课程的有效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有所不同。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活动和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系统化,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根据活动开展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活动目标设计如下:

(四)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难点。为指导各学校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县教育局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两条思路供学校选择。

一是学校自主购买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二是学校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依据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把握源于生活、指向实践、尊重自主、立足学校特色、依托社区资源的原则,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县教育局对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提供参考示例。

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参考示例如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准备阶段的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并提供充分的准备。

活动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学重点:实践经历和体验,对方法的尝试和了解,以及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和提升,对全过程中得与失进行全面的总结和交流;要突出对活动的过程、活动结果、活动的体会、活动的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重点:反思、表达交流、分享、评价、提升与生成。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注意事项:要注意实事求是;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和个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要求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课型教学操作要求

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包含两种课型,选题指导课和开题论证课。

1.选题指导课

(1)主要任务:围绕活动主题创设活动情景,激发活动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活动项目;指导学生交流、汇总发现的问题或话题,归纳、梳理,初步形成课题;层层筛选课题,确定活动课题;指导活动分组,推选小组核心负责人。

(2)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课题)――指导分组

(3)教学要求:

①创设情境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便于引导学生发现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题内容的过程。

情景创设要自然巧妙,充分发挥激发兴趣的作用。

②发现问题是指根据所创设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预设主题中所涉及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面要尽可能开阔,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不要先入为主,一下把学生引到狭小的范围内。

交流、汇总问题方式要灵活多样,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说,一一写到黑板上,形式单一;可以先让小组汇总,再由小组长汇报。

③筛选问题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发现的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问题的价值大小、研究的可行性程度,分类梳理问题,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要明确哪些问题该保留、哪些问题可合并、哪些问题暂时搁置、哪些问题该放弃,并要说明理由,渗透筛选依据。

④确定研究主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选择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过程。

研究主题的题目要醒目具体,准确反映活动主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表述要准确,特别是关键词选用要准确、贴切;表述要注意语序,主题犹如论文的标题,并非句子,因此,在确定标题时要改变正常的语序,用短语形式来表达。

⑤小组组合要尽量优秀生、普通生合理搭配,每组都有骨干。民主推荐产生小组负责人,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组有多种方式: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照兴趣分组,注意合理调控;也可以先分组,再让小组选课题,选的不合理时再指导调控。

2.开题论证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引导学生针对活动方式,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2)基本模式:小组研讨、初步制定――组际交流、学习借鉴――二次研讨、初步修改――典型指导、正反提示――三次研讨、修改完善。

(3)教学要求:

①提供活动方案表格,使学生了解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但不要规定太死,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空间。

活动方案表

②活动方案要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商量,自主尝试后再交流、指导,也就是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

③要启发学生通过多次研讨、相互学习借鉴、自己感悟,实现活动方案的优化,不要担心费时间耽误进度。

④典型指导不在多而在精。选哪个活动方案作典型,事先要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选择的依据是能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因此,不一定选最优秀、最精彩的活动方案,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活动方案,关键看它能从哪个方面给大家提供范例,或暴露出的问题最具有典型性、普遍性。

⑤为了减小学生自己探索的难度,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方案典型实例。

活动实施阶段: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之外、学校之外完成。但这一阶段,也不是一个可以放任自流的过程,在活动实施阶段,需要推出一些课型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支撑,并起到矫枉过正的作用。主要课型包括:方法指导课和中期交流课等。

3.方法指导课

(1)主要任务:方法指导课主要在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时开设,其目的是考虑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程中,可能会在研究方法方面产生的问题,而为之提供指导的课型。因此,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主题活动、实践探究所需要的调查研究、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2)教学要求:

①方法指导课可以根据学生主题研究活动的需要适时组织。

②根据活动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③指导学生了解调查、访谈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谈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④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资料的取舍等

⑤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⑥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

4.中期交流课

(1)主要任务: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工作或成果进行交流,并进行针对性研讨;学生反馈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活动方案,明确下一阶段活动。

(2)基本模式: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答疑――反思总结――调整活动方案。

(3)教学要求:

①教师课前可通过下列方式,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纳、分类。

甲、请各小组将本组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小组形式进行上报。

乙、与各个小组沟通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

丙、通过查看学生的活动日记、小结,了解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②课上每个小组先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进程或者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③教师依据问题分类,讲解一些和问题接近的知识来启发学生。

④教师依据问题分类,逐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⑤根据讨论,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解决方案。

⑥老师总结,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⑦各小组调整活动方案。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包括两种课型,即总结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

5.总结指导课

(1)主要任务:此课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成果总结与表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包括研究报告的撰写、收获体会的总结等。

(2)教学要求:

①对于不同的活动方式,总结指导课要有所侧重。课题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侧重指导课题报告的撰写;参观访问与体验活动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体验与感想,并形成文字。

②在总结指导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如何把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进行梳理与提炼;二是指导学生如何把无形的体会与收获转换成有形的成果。

6.成果展示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确定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和欣赏;及时发现新问题,拓展和生成新的研究内容。

(2)基本模式:

小组全面回顾活动过程与收获,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准备――分组展示交流,共享活动成果与活动感悟――组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借鉴――推选优秀成果、优胜小组、先进个人――小组进一步研讨,明确今后活动设想。

(3)教学要求:

①指导学生对活动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活动成果。引导各小组确定最佳的成果呈现形式。

②指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在总结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③指导学生能根据小组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展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帮助每一位同学树立自信。

④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

⑤指导各小组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成果和展示给予积极肯定。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设计

1.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小组进行评价时,内容主要有:

①小组的选题及计划落实情况。

②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③小组问题解决的情况。

④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⑤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①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②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③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④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⑤履行职责与成果。

(2)评价方式

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可以运用于学生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①档案袋评价方式:对活动小组或个人建立的活动档案袋或过程实录手册进行评价,主要看收集的材料是否能反映活动的全过程,如是否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的信息是否进行过处理等。

②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如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等。

③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小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材料、展示性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成果,对小组或个人作出评价。

④能力小测试: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设计各种能力小测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小组或个人能力发展的水平。

2.教师评价

(1)评价内容

①参与态度:是否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与其他教师协作。

②教育教学:是否清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能抓住重点、难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③活动设计:是否能结合活动主题,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及周边可利用资源,有创意地设计活动内容,或在他人活动设计基础上,利用周边资源,对活动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④资源开发:是否有资源开发的意识,对学校及周边可利用资源基本了解,并能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⑤指导能力:是否善于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⑥合作意识:是否有与他人智慧分享的合作意识,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过程中,能积极调动学生、同伴的主动性,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在学生或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奉献自己的智慧。

⑦继续教育:是否主动学习课程的前沿知识,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钻研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科研方法,提升指导水平。

⑧指导效果: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反思,指导的小组成果展示是否有一定的质量。

(2)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采用“协商研讨评定”方式,以自评为主,结合学生评价、教研组评价与学校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常规检查:是否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指导工作的记录。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方式,落实每学期一次的公开教学活动,由此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及有效教学的情况。

②问卷调查:分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师活动指导的满意度。这项工作一般可由学校教务部门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③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研究成果、作品的检查和评价,也可以相应看出指导教师的态度、水平等情况。

3.学校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组织领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是否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是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否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②课程开设:学校是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进课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是否得到落实。

③课程规划:学校是否有完整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课程规定的内容能否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是否有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学生活动计划;是否有每学期课程实施的相关总结材料。

④课程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积累了能说明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每学期,学生是否至少能参与和经历2~3个完整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否有较完整的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报告)等;指导教师是否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学指导、帮助及评价。

⑤资源积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是否能自觉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学校是否建立起课程资源收集、分类、管理的常态机制。

⑥制度保障:学校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校本教研制度,促进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⑦校本特色: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校本特色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2)评价方式

学校评价可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台账检查、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问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情况。

②常规调研:可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包括听课、座谈,以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③查看台账:主要看学校是否有课程常态实施的计划或规划,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学生活动是否有过程性资料,学校的各项课程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三、深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我县以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开展县域教师培训、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公开课展示、教学论坛经验交流、教学竞赛等形式,深入教学研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成效与发展目标

(一)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

(二)今后发展目标

1.对课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2.对课程的管理进一步到位。

3.师资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

4.课程开设质量进一步提高。

篇4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课活动;有效组织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体育课活动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内,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它既能让学生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锻炼才干,发挥特长,并得到全面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操作性强、适合中学生体育活动的项目,组织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2.深入阳光体育的实施,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内涵,促进学生体质的全面提高

3.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4.为我校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和中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倡导的精神,以及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学生体育锻炼形式的单一性等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中学生体育课内活动项目组织有效性的原则研究

2.体育课活动项目与阳光体育相结合的研究

3.中学生“体育周”活动开展有效性校本研究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体育课活动项目分析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1.研究对象

以阎良区六三中学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

七年级(1班 2班 3班 4班)244人

高 二(1班 2班 3班 4班)234人

2.研究周期

研究周期1年

六、课题研究过程与分析

1.课题研究过程

2011年5月,正式开始着手本课题的研究。整理现有资料,因为我校对新生都有各种问卷调查,通过前阶段对本课题的研究,我收获颇多,初次尝试小课题研究《六三中学体育调查问卷》,并对原始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指导我的课题研究。

6月中旬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论准备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开展各种探究活动。针对七年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趣味体育竞赛,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高二年级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高一高二体育友谊赛,高二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等。每次探究活动都能做到有计划有记录。学生在这学期体育课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活动项目的兴趣,在此前提下,扩大活动面,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学生懂得身体锻炼的方法,并能主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7~8月份我利用假期陆续整理了2~7月份学生探究活动和学生兴趣小组记录,并整理了相关课题的论文、学生活动录像等。

9~11月份完成篮球队活动记录,排球记录,体育课活动项目、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分析,进行结题准备。

2.体育课活动项目、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分析

(1)体育课活动的情感态度

在进行课题研究前,很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课活动的同学分别为25%和52%,不喜欢和不太喜欢的同学分别为12%和11%,反映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一般。在进行课题研究后,很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课活动的同学分别为37%和61%,有所提高,不喜欢和不太喜欢的同学分别为1%和1%,急剧下降,反映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的办法是非常有效的。

(2)体育课活动的频度

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每周锻炼4~5次以上的学生比例很少,每周锻炼1~2次的学生比较多,几乎没有的占21.1%,说明了我校学生参加体育课活动的行为较差,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进行课题研究后,每周锻炼4~5次以上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几乎没有的为0%,说明了体育课活动项目、组织管理开展的办法确实有效。我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加。

(3)影响参加体育课活动的因素

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课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业紧张,其次活动项目的管理不科学,这两点严重制约了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3.体育课活动项目、组织管理采取的方法

(1)从学校出发,重视体育课活动,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我校不仅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和有计划开展体育活动,同时还在学校内大力提倡开展大课间活动和创办快乐体育园地,给学生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的锻炼“活”起来,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在两个年级开展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各类竞赛活动,例如,七年级每天1小时开展毽球、两人三足、大绳、小绳、呼啦圈、吹泡泡等活动;高二年级开展篮球、足球、排球、毽球、花式大绳、花式小绳等活动,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以增强他们的体质和发展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

(3)提高体育课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课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课活动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体育课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并且我与学校政教处联系,将参加体育课活动列入班级考核的项目,效果很好。

(4)保证体育课活动的落实。我在这两个年级开展了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如,七年级趣味体育竞赛;高二年级短距离接力赛、班级女排赛、班级男篮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把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5)利用学生会,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让学生会来协助组织工作,每天1小时,都是由学生管理学生,挑选体育特长生或体育骨干担当体育活动指导。

(6)完善制度。完善学校体育课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比赛制度,组建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比赛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进行“快乐体育”教学。在快乐体育教学中,我们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长。科学合理地让学生参加有计划有系统的体育训练活动,对锻炼学生意志、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进取及团结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一、指导思想

贯彻《小学生体制健康标准》,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教育科研,强化学科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抓实传统项目,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运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本学期,要强化学生体能训练,确保成绩合格率达市规定指标。

2、做好器材管理

有标准,有计划地配置器材、设备等,落实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制度,做到器材有借有还的制度,确保其最大的使用率和安全性。

篇6

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教育科研,强化学科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抓实传统项目,加强课上成效,提高运动质量。

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两操”,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本学期,要强化学生广播操的训练,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成绩合格率达市规定指标。

篇7

一、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的现状

1.学校对体育教学和教研组建设重视不够,观念滞后

当前,在许多农村中小学,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工作的评价还没有健全的机制,评价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对青年教师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在评价过程中,“重竞技、轻教学”的思想比较明显,对体育学科的评价还是以运动会的团体总分和名次为主。许多学校把运动会的成绩作为体育教研组建设的重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文化课的优秀率为主要工作目标,加上体育成绩在中考总分中占的比例很小,体育教研组的建设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新课程理念在农村学校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对体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是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2.体育教研活动不规范,注重形式,缺乏实效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部分农村学校体育教研活动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教研组没有及时制订教研计划和总结,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活动的主题流于形式,活动的方式仍以听课为主。评课时,只说优点不说问题,在理论学习时照本宣科,教师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失去了教研活动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另外,学校对体育教研活动的开展、实效性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指导、监督。

3.教师缺少学习交流、互动平台,视野狭小,缺少学习动力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碰到问题时,不能进行即时的交流和沟通,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外出参加听课、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现有的交流学习平台又没有被很好利用。一些农村学校自身规模较小,体育教师少,在学校内很难开展教研活动,这种互动学习交流平台的缺失,制约了农村体育教师的发展。一些教师盲目迷信专家学者和前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经验,对自己的认同与自信不足,或满足于个人教科研经验,教学中渗透了浓厚的经验意识,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注。由于农村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对体育教师的学习、培训缺乏激励机制,而一些培训的质量与教师的期望相差太大,影响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积极性,校本教研只能是一种摆设,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无从谈起。

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监督与管理,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体育学科教研组建设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体育教研组激励机制,完善体育教研组的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体育教研组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改变学校体育“重竞技、轻教学”的考核评价内容及方法,教研室要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检测,帮助农村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研方案、措施。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学校加强对体育教研组的建设,规范体育教学,完善各项校本教研规章制度。要加强对教研活动的过程管理,注重对教研组研究、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体育教研的实效性。

2.以学科网站为依托,开展网络教研,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网络教研的优势,建立区域性的体育教研网站,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加入BBS论坛、QQ学科群、组建教师博客,实现网络交流平台。通过体育学科教研网,开展网络教研。教研员可以在网上资源,开展网上听课评课活动。组建含教学资源、课堂研究、经验交流、学生体质测试等板块的“交流论坛”,让体育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作为论坛版主积极参与,邀请专家学者、体育特级教师作为嘉宾参与,为体育教师答疑解惑。有了教研员组织、专家的引领,体育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组建网络教研组,在校际开展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合作探究、校本课程开发等,以此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新培训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应创新培训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采取师徒结对、集中几所学校的教师、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名师与新教师面对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教研组结对、以相邻的几个学校为一个片,构建区域性的农村体育教研大组,制定全片体育教学计划和教研活动计划,为教师们搭建互动学习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学校承办教研活动来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根据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案、教学反思,开展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听课说课等,鼓励教师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体育课题研究,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习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

4.抓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我们认为,农村学校体育校本教研首先要目标引领,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针对学校实际提出两个层次的校本教研目标:走进校本教研,打造教学科研队伍。以此为切入点,引导教师根据学校及个人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化发展计划,这样的专业发展计划,既有助于教师明晰专业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又能综合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成为学校团体的共同愿景。

引导教师在读书学习中发展。以教研组为学习单位,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开展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或专业书刊,每月组织全组教师学习研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引导教师去反思,教育叙事发展。我们要求教师要把教学反思作为日常行为,作为习惯要求,并要求教师们每周都要有教学反思(叙事、案例)记录,并在教研组活动中每月组织教师开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活动,进行着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理念的提升,让教师们在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同时,享受平淡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引导教师在“走出去、请进来”中发展。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和各项比赛、研讨、培训,为教师提供走近专家、名师的机会,这也是教师学习、反思和超越自己的机会,同时可以进一步唤起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教研组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录像,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将学习的收获与全校教师分享等,让教师们近距离地与专家对话交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先进理念的沐浴和滋润。

引导教师在学习型小组中发展,在行动研究中发展。教研组开展骨干教师上公开课活动和青年教师的汇报课活动,学校开展教师结对帮扶工程,还可以通过组建综合教研组,开展打破学科界限的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教研组开展同伴教学观摩互助活动,通过互帮互学,学习小组成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开展问题研究,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提升教师科研素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培养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我们通过多种教研方式的有机结合,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要求校本培训做到: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内容形式多样化。另外,教研组根据农村体育教研存在的问题,要抓好教案的撰写、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案例分析、教研模式、论文和课题等几个方面的规范化管理。

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更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面临的困境,既有实施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也有历史形成的。课程改革是一种继承、一种发展,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正确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参与体育新课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把农村实际与体育新课程理念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地推动农村学校体育课改的进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体育教学必定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谭冠英.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建设[J].中国学校体育,2005(2).

[4]阮建中.对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J].体育教学,2008(3).

[5]江小明.浅谈学校体育教研组的建设[J].科技信息,2009(21).

篇8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困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课程设置的问题、教材编写问题、课程实施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等。英国著名课程学者斯藤毫斯指出:“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是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20所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情况、订阅书刊情况、参加培训情况的调查,得出当前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教师个人问题;二是学校大环境的影响(领导、器械、教师待遇和工作量)问题。

1.内部因素(教师自身问题)

1.1教师个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自主、自觉性专业发展意识缺乏,被动性(即迫于工作或升职压力)的专业发展突出。大部分教师参加进修的原因是“获得学历”或者“学校要求”。因此,无论为晋升职称而参与的岗前培训,还是在职常规继续教育等,都是在一定行政化驱使下进行的,行政命令忽视教师自身要求的事实,以形式主义的方式推动在职教师勉强学习。且受训教师总是怀着强烈的功利意识,企图通过一定的形式而获得相应的证明达到应付的目的。因此,他们大多对在职培训的价值认识不足,态度冷淡。

1.2专业发展目标模糊。

虽然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将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定位在专家型教师上,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此问题没有考虑过。而且,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专家型教师与一般型教师之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这种模糊性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体育教师自主发展可能性的缺失。

1.3教师工作态度取决于全面的评价。

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考核方法不尽相同,但在大多数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只是面上(上课出勤)的问题,实际上这种考查体育教师只要稍稍留意就能过关:上课没有领导“关心”,只要不出危险,就得过且过。有的学校只要体育教师在县级运动会或专项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就一好百好,部分体育教师就凭这一手,自得其乐。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平日能带出几个好学生,在比赛时取得好名次,凭经验、能力就可以“上岗”,导致部分教师平日不能积极进行研究学习。

2.外部因素(领导、器械、教师待遇和工作量)

2.1学校因素。

在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再加上领导对体育学科本身存在偏见,导致很多上级组织的体育教师竞赛、体育学科培训项目都因为体育学科在他们看来不是那么重要而不派体育教师参加,导致很多教师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不能及时引进优质学习资源,体育学习仅靠一两份专业刊物是远远不够的。

2.2学校要注意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问题。

调查得出,每个体育教师周课次数平均达到了16.7节,其中超过20节的教师有27人,占30.68%。有的教师一个人上了3―4个年级的体育课,周备课次数达到了6―8节,个别体育教师,一个人教六个年级,周课次数达到了36节,平均每天上6―7节课,写两个教案,再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群体活动、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统计,体质档案的填写,影响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的落实。领导的态度与认识是决定体育教师工作量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3学校要加大对体育器械投入。

器材短缺,学校经济紧张,尤其是农村学校操场条件差,体育器械少,平日教学用的最基本的器械都保障不了,连续两三年不能对学校的现有体育设施进行维护,更不必说是投资建设了。器械少,不投资,体育教师就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学生自带器械,教师自制器械,坚持把体育课上好。可是如果上单杠、双杠、支撑跳跃、技巧类的课没有垫子,这些课程就无法上。“出了问题自己负责”,一名体育教师又有多强的承受能力?学校器械短缺,也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执行者从理论上说,包括政府教育部门、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教师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等,都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培训班、研修班和课题研究、自学、学术报告、教学活动、教研活动、社会考察等形式,通过教师进修学院、广播电视电脑网络和教研科研学术团体活动、国内外进修考察、教师自我进修或以学校为基地进修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1增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固然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但要实现体育教师整体的专业化还必须通过每个体育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实现。为此,学校应充分调动每个体育教师的内在主动性,激发其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内在动机,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学术研讨活动和研究生学历学习,依靠个体的主动发展达到实现整个职业专业化的目标。

此外,学校要与其他发达地区知名的同类学校建立固定的联系,及时捕捉教改信息,跟踪当代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2学校要建立学习机制。

3.2.1为了节省经费,建议学校选派代表要带着任务参加培训,代表回校后要对其他人进行二级培训,学校要重视这个培训环节。

3.2.2建立激励学习制度,多给体育教师订阅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习。

3.2.3建立集体教研制度。严格学校的体育教研制度,加强对体育教研的管理,切实重视体育教研工作。

在高层次的学习平台、长效的学习机制、人文化的学习环境之下,每个人都能改善心智模式,克服经验、习惯等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反思、检讨、群体诊断,这是发现问题、整合智慧,促使团队创新、相互帮助、改善业绩的重要方式。

3.3从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成长。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7-01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体育课在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能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体育健康基础知识,安全进行体育活动,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但是,在体育课堂上,重体能锻炼轻安全教育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化,课程设计简单化,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化,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现实意义

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分析这些事故的原因,与学校疏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对突发事件缺失应对技能有关。一个人如果从小不能敬畏生命,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结果不仅会使其无视自我生命的价值,而且会使其对社会上其他的生命缺乏应有的关怀、尊重和敬畏,甚至会导致漠视、践踏生命的不良后果发生。

二、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独特优势

自我保护既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也应当是人自觉地维护生命的意识。这种本能与技能素养应当渗透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而体育课有着学科独特优势,这既是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学科本身的教学特点使然。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进行相应的体能训练之际,也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练习跑步,除了相应的跑步技能指导与训练之外,还应当指导学生如何在跑步中学会自我保护,包括跑前相应的适应性训练,跑步中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如气喘、头晕等现象时如何自我调节,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怎样避免相互之间的冲突等。

三、在体育课中开展自我保护教育的策略

1.统一认识,营造生命关怀的良好氛围

要在课堂上真正落实自我保护教育,必须统一思想认识,从每学期开学初,就周密安排好体育课的教学计划,使自我保护教育内容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加强学科组内的学习研讨,将生命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在不同阶段重点落实不同的自我保护教育内容。比如,低年级可进行跑、跳等项目的自我保护方法指导;中年级可进行同伴活动中的肢体保护指导;高年级可进行社会活动中的安全保护与防范指导。

2.将安全意识渗透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中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做事情完全凭兴趣,对此,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细心教给学生相应的保护措施,让学生明白什么项目有怎样的潜在危险,需要进行哪些防范。例如,跳远时,怎样做到落地的缓冲,减少落地扭伤的危险;跳高时怎样做好准备活动,减少大腿韧带的拉伤;投掷铅球时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安全和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等。教师只有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将生命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才能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形成自觉的行为。

3.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安全防范的应急意识

在学校、家庭,教师和家长都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置身于严密的保护监控状态下,使孩子忽略了危险的存在,缺乏相应的应急意识。对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进行一些应急性的演练活动,或开设相应的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视频,让学生从其他体育课堂上的安全事故中获得警示。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学会预测危险和避免危险,对于一些可能发生的危险,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去避免,并掌握自救的技能和防范的本领。

4.品德引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关怀他人

学生既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学会在关怀他人中帮助他人,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本义。然而,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导致学生的生命体征被漠视,使得体育课缺失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缺乏必要的保护性知识和技能,而且也使得学生在同伴互助中不会跟人交际,不去主动关心他人,更别说遇到危险时主动帮助他人脱离险境。正因为当今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体育教师就有必要做好引领和示范工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生命关怀意识等,使学生从小就有责任担当意识,有帮助他人的主动意识,有维系公众安全的能力。比如,在课堂上,如果发现有个别学生身体瘦弱,在锻炼中明显跟不上节奏,这时候,教师应该一方面引导该生克服畏难情绪,学会调整自我,另一方面,引导同组学生帮助该生,让该生在同学的帮助下增强锻炼的信心。

篇10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教学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合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精神,根据我校工作计划,制定体育组工作计划。严格按照中学体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以课程改革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研讨,从而不断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思路与目的

1、强化常规教学管理,做好体育常规教学安排

(1)加强备课管理

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深入地研究把握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教案的书写要符合学校要求,并提前一周备出课堂教学设计。

(2)要认真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要根据总课时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并积极做好体育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3)上好每一堂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4)加大体育教学检查力度,完善教学测评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检查制度,严格规范教学行为。每周检查备课情况、和上周教学反思,以促进体育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共同提高。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抓好校广播操的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新、老教师携手成长,共同进步”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初中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致力教改,建设具有新区大港中学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工作目标任务: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常识,掌握简单的参加体育锻炼、娱乐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并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培养终身学习习惯,活到老,学到老,每人每天必须保持2小时学习时间。

3、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运动队长年训练计划,并积极贯彻落实到位。

4、认真备课,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5、加强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多开实践课,努力用新课改理论来指导实践,同组成员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本学期每人开1—2次校级公开课,市、区级骨干教师每人开2次公开课,新分配五年内的教师本学期开2次校级公开课。

6、加强听课评课活动,有教师开课时,其他无课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走进课堂,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认真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7、各位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总结工作,积极参与各类论文与教学案例的撰写与评比,每人每学期撰写1—2篇有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并养成及时写教后感的习惯。

8、开展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使得年轻教师迅速掌握教育教学技能,能够尽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教科研安排

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一次科研活动,具体时间为每周一上午第一节和每周四上午第一节课。初一备课组组长:於海燕初二备课组组长:翟庆梅初三备课组组长:邵继忠。

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撰写教学论文。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市级课题《多种力量训练方法对初中学生爆发力提高的实验研究》的攻关工作。迎接11月份市课题组的检查。

四、以老带新,一帮一活动安排

张体成老师在教学、教科研方面由朱月芳指导,运动训练方面由宣扬指导。

初中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新学期即将开始,根据本学期教育局的工作要求,从这学期开始进行专业的足球知识学习,开展足球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积极开展足球教学改革工作活动的开展,使每一名学生在足球运动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多种运动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热爱体育锻炼,掌握1—2项体育项目锻炼方法。通过体育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一、教材资源分析: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我们的教材没有分的过细,整个初中阶段就是一本教材,教师可以选择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教材分各类运动项目分别进行介绍,我仔细阅读教材,选择适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项目进行教学,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加课时,不能实际练习的项目,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说出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基本方法,以便于今后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进行学习。

本学期七年级教材选择以体操和田径教学为主,球类运动为辅,突出足球运动的发展,通过体育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八年级教材选择以田径、武术和球类教学为主,突出足球和篮球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九年级教材选择以田径、球类和学习简单的健美操以及舞蹈为主要内容,突出球类教学,对篮排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学生练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体育的魅力,增强体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两年的体育锻炼基础,很多学生基本养成了自己的锻炼习惯,有了自己喜欢的项目,本届的九年级学生身体素质还好,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不多,日常的体育教学内容基本能够达到要求,班级的锻炼氛围良好。抓住学生喜欢锻炼的特点,积极开展课内和课外的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年的学习基础,身体素质也比上学年有了提高,但由于学生锻炼的强度不够,很多基础项目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学生分的层次还很多,差距也比较大。一小部分学生的特点已基本显现出来,锻炼的欲望很高,很想多学一些体育知识,多知道一些锻炼的方法。

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中学,对一切还比较陌生,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开学初我要对每名学生进行逐步的了解,对他们的身体情况作到心中有数。了解他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和以后想要学习的项目。对学生进行好组织性、纪律性教育。

三、教学目标:

身体素质是体育练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无法完成任何体育锻炼的,身体素质练习也是我们体育课永远的目标。本学期是学年的第一学期,对学生和教师都会重要,有一个好的开始,教学任务就会很顺利的完成。七年级是刚刚升入中学的年级,体操练习是必要的科目,通过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田径练习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为以后更多的练习打一个好的基础。本学期的开始是秋季,天气晴朗,非常适合户外运动,我们可以利用大好天气多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每周一节的足球课帮助学生理解足球运动的知识,提高足球运动的技能。八年级增加了武术和球类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武术动作或简单套路,对武术知识有所掌握。球类教学教学是非常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利用球类项目找出学生身体素质的不足,今后加强练习。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已经练习了很多次的项目学生对其不感兴趣了,本学期适当加入了舞蹈和健美操,为了就是提高学习兴趣,找出自己的不足,加强练习。学生学习舞蹈和健美操知道方法就可以,更多是让有兴趣的学生带动一下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田径课的课时偏重一下中考的体育项目,使学生提前有一个感受,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设计:

本学期重点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方法多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自我,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教学设计采用师生同学、同乐、同研究、同质疑、同解决、同提高的方法。

五、教学评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