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条例

篇1

一、全面启动饮用水源保护联动机制

太浦河饮用水水源地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又是我县的主要通航航道之一。为进一步落实《县太浦河饮用地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由县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立全县饮用水源保护联动工作机制。联动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各责任单位确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计划报办公室备案;二是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增进交流沟通,合力解决难题;三是每年开展1-2次由各责任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合检查,2012年的检点为交通运输监管;四是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并明确各责任单位具体职责等(详见附件)。

二、全力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和《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各部门对太浦河以及陆斜塘饮用水源地开展定期、不定期环保巡查。每年至少开展1-2次水源保护环保专项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及时更新各类安全隐患名录,并整改消除。同时,按《太浦河污染联合防治制度》规定,继续开展吴江、、平湖三地环保部门联合水源地检查,及时发现并合力消除污染隐患。根据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形成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名录、风险源名录、交通事故点位隐患名录、交通工具隐患名录等,分类制定具体整治方案,并督促整治到位。结合太浦河饮用水水源地较为突出的风险源和交通流动隐患,各相关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加快开展整治行动,合力保障太浦河饮用水源安全。

三、加快推进水源地建设保护工程

为保护好太浦河水源水质,减少沿岸生产生活对饮用水水源的影响,避免饮用水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为进一步改善长白荡水质,发挥长白荡平原水库的功能,保障县城乡饮水供水安全,县水务集团要加快推进水源地建设保护工程,加快铺设泵站到魏塘水厂的第二条原水管道,切实保障魏塘水厂安全供水,全面禁止从陆斜塘取水。按照计划,完成长白荡库容增至400万方任务,确保全县7天备用水源能力。完成长白荡周边2500米隔离河道建设以及长白荡取水口、周边堤防、隔离闸门和堵坝等设施建设,努力将段太浦河建设成一条饮用水水源地绿色长廊,把长白荡建成一个绿色生态的平原饮用水水库。

篇2

关键词:城市供水;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影响评价;思路

中图分类号:P343 文献标识码: A

引语:

某城市拟建设第二水源为位于城市北部山区的约30km的大(二)型水库,该水库已经当地政府作了第二水源的决定,并汇同相关职能部门,作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及水资源论证等,并作了几年的水质监测,各项水质监测指标基本达到了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中的II类水质标准,可满足作为水源的水质要求,并划分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一、二级及准保护区),对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上游河流沿途采金矿区等工矿企业作了相关整治,现拟建设供水水源设施,通过输水隧洞输送到城市郊区的自来水厂处理后对城市进行供水,该供水水源工程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选址选线的比选

1.1取水口论证

取水口选址是否合理主要考虑水质安全的确保,取水口一般应有2个以上方案比选,主要从以下几个要素考虑,水质保证、周边水土涵养,水质不易有大的变化、方便施工等几个要素。

首先要远离水库的上游入水口,并偏离来水水流方向,主要考虑上游河流受金矿区多年的开采,水质虽未受大的影响,但底泥重金属经多年累积影响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须作底泥重金属渗滤试验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同时取水口不宜设置在下游水坝,造成水体流动加速,易引起水质变化;取水口附近陆域宜为没有村庄及水体养殖区、没有支流、冲沟等,以免对水质造成影响;不宜为周围坡地为农村经济作物及桉树种植区,易造成面源污染,而宜尽量在自然植被较丰富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应利于确保进水塔地基可靠和隧洞进口洞脸边坡稳定。

1.2输水线路的论证

输水线路方面的比选主要考虑从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影响、村落敏感点、征地拆迁、项目投资、施工期环境影响等几方面综合比较,应尽量避开地质断裂带及敏感不良的水文地质,沿途避免或尽量远离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敏感物种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偏离村屯密集区及当地水源地,以减缓拆迁及环境影响。拟应选择3个以上输水线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如通过隧洞输水方案、全管道输水方案或隧洞+管道输水方案,及不同线路方向等比选。一般优先考虑采用无压隧洞输水、重力自流供水方式,及输水线路经过敏感点较少的方案,主要原因是隧洞多深埋山体内,生态环境影响小,仅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需征用补偿,工程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相对于较小,无需搬迁安置,社会影响程度也相对较小;各施工营地和施工支洞距离各敏感点较远,产生污染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小。

2水质、水量的保证

为确保取水口水源水质的安全、应加强入库河流、库区底泥监测数据及浸出试验,完善取水口汇水陆域地表水、土壤监测,加强水源地水质达标的论证及环保措施,作为第二水源的供水量与城区现有水厂同时供水,水量应依据城区需水量的近、远期的预测,科学给出需水量,应设置在线水质、水量监测,确保供水设施安全,制订相应的应急措施,应急预案。

3水资源的论证

水库现状赋有灌区供水(包括灌区毛需水、其他供水工程供水),农村人畜需水的供水功能,同时,为保证水库的生态用水及下游的生态补水,避免对下游水位及水量造成较大影响,应满足近、远期对城市供水、灌区供水、农村人畜需水及生态用水的供需平衡,结合在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及水电枢纽的调水,进行水文情势分析,构建水资源供需平衡,确定城市供水规模下的最低保证率及供水最低运行水位。通过水资源的论证,确保城市供水规模达到设计要求。

4环境影响

4.1对地表水影响

项目环境影响项目建成运行后,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将以本项目取水口为中心,重新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随着各项水源保护工作的展开,过对库区范围内各项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水库水质应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次通过分析水文情势,对各功能用水的进行影响分析;施工期地表水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区及施工营地对地表水的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

4.2外环境对本项目影响

水源地工程评价范围内的矿区企业分布及农业面源等对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

影响分析。

4.3地下水影响

主要考虑施工期对沿线地下水影响,调查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情况,隧洞施工涌水情况、排放去向,沿线村民饮用水情况,主要考虑对区域地下水水位、水质影响,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分段分析隧洞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及相应的环保措施。

4.4水土流失

结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土地利用情况、对周边环境影响,着重分

析取、弃土场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规定范围内是不得设置弃土、弃渣场的。

4.5生态影响

了解生态功能区划,调查野生动物、保护物种、古树名木分布、取、弃土场周围环境现状,水生生物现状,分析隧洞疏干水对植被影响,分析围堰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5、水源地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5.1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集合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削减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施用量。

5.2居民点整治

对水库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尚有的部分居民及房屋,其生活污水对水源地水质会产生较大影响,采取措施有:

(1)设置垃圾收集点,建设垃圾临时堆放场,添置垃圾桶、环卫车等,定点存放农村生活垃圾,定时清运,减少垃圾堆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

(2)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取暖、照明,沼液可作为优质有机肥,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禽畜养殖业的管理,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禽畜养殖活动,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兴办大型规模养殖场。

5.3种植业污染整治

水源地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林草缓冲带。在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不得再新种植速丰桉树林,逐步改造为水源涵养混交林。

5.4矿山污染整治

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禁建工矿企业,对已有矿区进行关停,并落实闭矿后的污染整治措施,结合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对准保护区内禁建工矿企业,已有矿区进行整合,确保“以新带老”措施的建设,进一步减少各项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设立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防治突发污染性事故的发生及扩大,避免其对库区水质造成污染。

5.5非工程措施

做好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工作,开展保护区内的各项污染源控制和治理工作,在项目建成供水前,该区域水质可以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应依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实行分级防护;加大环保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加大水土保持及生态农业;用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多手段进行水环境管理。

6、风险防范

应依据《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应急措施,对污染源应分固定源、流动源及面源做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完善风险预警、响应机制,加强应急监测及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配备在线监测及应急物质储备,完善水质指标评价体系监控,规范取、中断供水制度及防控工程,完善管理机构、制度及人员,落实国家危化品管理条例,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办法及石油天然气管理保护法的要求,由政府组织形成以环保、城建、水利、卫生、安监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体系。

7、结语

对以水库作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从分析思路上着

重分析是如何做好水源的水质、水量,保证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及可持续性,因对项目而言,城市水源地其本身就是最大敏感保护目标,此外,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态影响,如水资源,生态需水、选址选线涉及的生态敏感目标等,在施工期主要影响即有污染的,也有生态的,从工程特征及影响的环境要素需分析全面,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关注点,可进一步捋清此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思路,为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3)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全国环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教材,2014年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篇3

关键词:铜川 水源 保护 对策

一、铜川概况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总面积3882平方公里。铜川境内的河流分为石川河和洛河两大水系。石川河水系主要由漆、沮两水组成,市内流域面积2240.8平方公里。石川河水系中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7条,主要河流有漆水河、沮河、赵氏河、浊峪河、清峪河、赵老峪河等。洛河为铜川东北部的界河,境内流程35公里,流域面积1648.8平方公里。洛河水系中流域面积在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78条,主要河流有白水河、清河、五里镇河、雷源河等。

漆水河流域共有三个源头。一个是源自宜君哭泉的淌泥河;一个是源自金锁关镇的柳林沟。两个源头在金锁关镇三岔路口桥下汇合,至柳湾水厂河段收集,从源头到水厂流程约40余㎞,经过一个镇(金锁)、11个村、“两坊工业区”,沿途各类企业百余个,约万余人口。第三个源头是纸坊马勺沟,源至蒲家山经5㎞到纸坊村口汇入一级保护区——柳湾水库。

沮河是我市饮用水源的主源,主要源头有五条:第一条是跨地区从旬邑穿山引流至玉门川河的干流;第二条是从三郑沟里流出在陈家山矿取水井处与玉门河汇合流入干道;第三条是杏树坪村河为源头15㎞流入刘家河汇合;第四条是崔家沟韭菜沟的水经10㎞流入瑶曲镇与贾曲河、闫曲河汇合后流入沮河;第五条是赵氏河,源自旬邑的兔娃梁28㎞流入柳林村口汇入沮河。

沮河源自马栏河经石门全程约100㎞,流域经过三个镇、三个大型企业、三个中型企业、一百多个小型其它各类企业、五十余个村庄,约十万人的生产生活地,汇入桃曲坡水库。

二、饮用水源地概况

1、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

我市城镇饮用水源地共有3处,其中集中式城市饮用水源地2处,即漆水河柳湾水源地和沮河桃曲坡水库水源地;集中式城镇饮用水源地1处,即宜君县西河水库。

(1)柳湾水源地。位于漆水河上游,距北市区10公里,为河流型水源地,是北市区主要供水水源之一,年取水量500多万立方米,供水人口20万。该水源地经省政府2007年9月批准,一、二级保护区面积共21平方公里。

(2)桃曲坡水库水源地。位于沮河中游,距耀州区中心14公里,为水库型水源地,年取水量900多万立方米,供水人口28.4万,该水源地经省政府1999年6月批准,一、二级保护区面积共43.6平方公里。

(3)西河水库水源地。位于宜君县县城以西3.5公里处,属湖库型水源地,年取水量38万立方米,供水人口1.2万。该保护区经省政府2007年9月批准,一、二级保护区面积共15平方公里。

2、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

(1)工业生产对水源地的影响在桃曲坡水源地上游,分布有多个煤矿,虽多数矿都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收水管网不完善,另有时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造成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水直排污染水源。

(2)交通运输对水源地的影响柳湾水源地所在的漆水河与210国道、铜黄高速公路并行,过往车辆造成道路扬尘和浸漏的油滴,经雨水冲刷进河道污染水质;桃曲坡水源地所在流域内过往车辆主要为运煤车辆,其抛撒煤粉和扬尘对水源地污染也不可忽视;西河水源地位于公路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3)居民生活对水源地的影响柳湾水源地和沮河上游沿210国道两边和漆水河两岸居住的村民,生活污水均属无组织排放,垃圾随意堆放,遇到降水冲入河道造成污染。

4、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情况

(1)法律法规体系建设。2001年出台了《铜川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并以市政府第36号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先后印发了《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柳湾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和《铜川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任务和职责。2003年成立了铜川市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站,编制5人,重点负责沮河上游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

(2)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关闭取缔了柳湾水源地上游210国道两侧违规洗、修车点28家,非法煤场7家;建设了金锁卫生院医疗废水和铜黄高速铜川北服务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实施了柳湾水源地防护及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一级保护区内河道两侧防护网6246米,沿210国道砌筑挡污墙1860米、安装截污管道1105米、垃圾屋18座、污水收集管网3600多米、建成40立方和30立方道路污水应急收集池各1座,设立了水源保护区标志石碑16块、宣传牌14个。投资1400多万元建设了2公里长的庙湾挡污堤防工程。实施了西河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整治工作,关闭了保护区内所有违法排污口,拆除了违法建筑物,建设了一级保护区的物理隔离网.

(3)环境监管工作。市政府印发了《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对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一是督促沮河上游的西川煤矿等7家煤矿,共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了14台(套)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14台(套)自动在线监控设施,使水源地上游工业企业污水治理实现了全覆盖,建立了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台账和运行记录,将处理设施运行费用纳入生产成本,防止企业偷停环保设施;二是开展了水源保护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治理农村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加大废弃物、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建成了1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工程。

(4)整治、评估工作。坚持日常检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每年开展一次水源地水质评估工作。桃曲坡水库水质全监测分析项目109项,为了解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影响,我们增加了透明度、叶绿素两项监测指标,即目前共监测分析111项;柳湾水质监测指标为109项.

(5)应急工作。2006年6月市政府印发了《铜川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制作了应急处置流程图,针对柳湾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进行了应急演练。投资90多万元,建立了我市水源应急物资库,贮备了柴油发电机、帐篷、橡皮筏、吸油材料、应急灯、防毒面具等,极大地提升了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近年来,共成功处置了延西高速宜君段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糠醛泄露、硝酸泄露事件等10余起,有效保护了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近年监测结果表明,市级两个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8%以上;西河水库水源地水质29项指标一年监测2次,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目前水源保护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点多、线长、面广,210国道、包茂高速、西延高速等,多条公路从保护区通过,治理任务重,保护难度大。尽管做了不少工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省政府批准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方案中一些措施还没有很好落实到位。如方案要求柳湾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不得有居民、农田等,不得建设与供水无关的其它任何设施等,而我市相关搬迁、取缔工作还没有实施。水源保护区受特殊地形限制,区内沿公路、河岸设置的垃圾台、厕所和居民生活污水在收集处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等。

2、受农村面源污染的影响,水源地个别指标如总磷、总氮还不能稳定达标。个别单位对保护饮用水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些单位还没有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没有对这项工作进行检查考核。乡镇没有配备专职的环保专干,没有指定负责环保工作的领导,一旦遇到问题,很难协调。

3、缺乏权威性的制约措施。总是被动的唠叨督促工作,缺乏市县(区)镇上、中、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没有形成工作上的合力,不能及时协调和解决.

4.水源保护工作职能部门的能力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是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二是硬件设施落后,设备不全,现有装备器材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建议及对策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实利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2、强化监督、严格执法。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和集中整治活动,加强对水库库区及上游河道的监控,做到依法从严、从快查处,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对在保护饮用水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及上游地区石油类和危险化学品运载、装卸和储存设施的监管,督促其完善防溢流、防渗漏、防污染的措施。

4、抓好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环保工作者要树立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采取多种形式,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业务素质和水平。

篇4

【关键词】青狮潭水库;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技术;管理;措施

1、前言

青狮潭水库位于桂林市漓江上游灵川县,是一座集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漓江补水、防洪、发电、生态环境调节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桂林市重点应急备用水源地。是桂林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六江四库四湖一湿地”中唯一一座已建成并发挥重要生态调节作用的大型水库。水库水质从建库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均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水库大规模的网箱养鱼和旅游度假区的开发,致使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已降为目前的Ⅲ--Ⅳ类。为切实净化水库水质,实现为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市提供优质水源的目标,对青狮潭水库实施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青狮潭水库水源地水质现状

2.1水库水环境评价标准及水环境质量状况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功能区划》要求,青狮潭水库水质目标为Ⅱ~Ⅲ类,水质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类别作为评价基准。桂林水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青狮潭水库的水质情况为:2011年为Ⅱ、Ⅲ、Ⅳ、Ⅴ、劣Ⅴ类水质。其中Ⅱ类为3月,Ⅲ类为1、2、6、11、12月,Ⅳ类为5、7、8、10月,Ⅴ类为9月,劣Ⅴ类为4月。2012年为Ⅲ、Ⅳ类水:其中Ⅲ类水质有10个月,Ⅳ类水质有2个月(即6月、11月)。超标的主要成份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PH值。

2.2水华现象频繁,危机初步显现

水华出现的时段主要在春夏换季、国庆节前后库水位较低和气温升高的时候。主要特征是水体呈黄绿色,透明度低,有粘滑感,悬浮物多,腥味臭味大,有死鱼现象。2011年4月1—7日水库出现了最宽面积为14平方公里水华现象,占当时整个库水面的73%,库面死鱼量大,水质达到劣Ⅴ类,速度很快,整个水面几乎成了蓝藻的世界。

3. 水源地污染严重的原因分析

3.1大规模网箱养鱼是造成严重污染的罪魁祸首

2010年7月调查表明:青狮潭水库水面有网箱养鱼226户2970箱,面积68840平方米,比2005年底增加84%,网箱数量大且增长很快。

3.2旅游休闲度假污染水体,灯光诱捕导致藻类天敌的消失

在库区周边和入库河两岸有29个休闲山庄,库区有16个采矿点,库区生活污水、群众用于生产的农药、化肥及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水库,致使水库水质中氨氮、总磷严重超标。2010年7月青狮潭库区有灯光诱捕鱼类设施408处,面积60041平方米,对野生大头鱼、白鲫鱼等食藻鱼种大量捕捞和诱杀,加剧藻类的泛滥,降低了水库的自净能力。

3.3管理体制不明,监督缺位

水库虽然运行了50多年,但工程管理范围没有真正地确权划界,目前只局限于法律层面文字表述。历史的情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由水库管理单位负责水面养殖,80年代后期由地方政府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水面养殖,2005年后基本上没有单位负责管理。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库区养殖和旅游管理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有效监管。一些别有用心的养殖户打着库区移民的旗号趁机而入,为了一已私利或将来获得政府的拆迁补偿,大肆建造网箱,致使水库网箱面积呈现爆炸式增长。

4.技术和管理措施

4.1总体目标

工程总体目标:2015年青狮潭水库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饮用水水源的Ⅲ类水标准,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饮用水水源的Ⅱ类水标准,水量和供水保证率达到供水生态规划目标要求。2025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水源地水质全面达到饮用水水源的Ⅱ类水标准。

4.2技术和管理措施

4.2.1从源头抓起,实施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在保护区边界设立隔离防护设施,防止人类活动等对水源地水源保护区水量水质造成影响,拦截污染物直接进入水源保护区。在水源地周围选择适宜的树木种类进行营造防护林。在入库河口设置淤积坝、渗滤池、沉沙池、集水设施和水处理设施等,保护农田不被洪水冲刷,防止洪水把污染物带到库中,减少泥沙的淤积。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重点实施生态护岸、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水源保护区界标、警示标志和宣传牌、配套设施建设。

4.2.2从生态净化入手,做好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一是投放生态鱼苗(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等),完善水体生物链。二是在水库周边正常蓄水位225m至多年平均运行水位之间的消落区,种植香根草,保护库岸,净化水质。重点在三个乡(镇)入库河段,规划清理阻水屏、河道内源污泥,河道两侧排污口,疏浚河道,整治河岸垃圾场,增加水体复氧,减少污泥、垃圾、污水进入水库。主要实施内容:生态修复保护、清障截污、生态护岸工程及建立水源地水生态水质监测系统。

4.2.3立竿见影之策,坚决取缔网箱养鱼。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切实保护好桂林市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的高度,把整个水库水面全部按一级保护区标准进行管理。痛下决心,排除干扰,坚决果断地把网箱养鱼和灯光诱捕设施全部拆除。对非法矿山开采企业、废旧轮胎冶炼加工及违法建筑进行查封拆迁,对上游及库区周边度假村、休闲山庄限期整改,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4.2.4长远之计,体制改革长效管理。及时研究制定保护青狮潭水库水质的长效管理方案。成立青狮潭水库水源地保护领导小组,制定水库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建立执法机构,明确责任,落实三定方案,确定人员编制、经费。充分发挥库区群众的积极性,推广有利于水质保护的生态养鱼,成立养殖合作社,科学管理,群防群治,有效经营。对库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进行实地帮扶,形成长效投入机制。对青狮潭水库综合治理和水源地保护纳入执法监督考核范围。严格按照《广西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完成青狮潭水库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范围的确权划界,以确保水库工程的安全管理。

4.2.5启动民生工程,实现青狮潭水库向桂林市城区供水。青狮潭水库调蓄能力大,水量丰富,无论是从水量、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还是供水位置和工程地质条件看,都完全可以作为城市供水的首选水源地。实施“引青入城”的最大好处是彻底斩断“备而不用”的观念,市民也绝对不会自己在自己的水缸里“投料”。为此,建议市政府及时启动“引青入城”工程(青狮潭水库向桂林市城区供水)规划并择机实施。使这一福庇子孙后代的工程,尽快地造福于桂林人民。

篇5

关键词:饮用水水质 法律标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 我国饮用水污染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迅猛发展,并取得世界注目的成绩。但与之相伴相生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一些问题在近些年集中出现。例如: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枯竭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在这些诸多问题中,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环保部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去年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的4929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呈较差级及极差级的监测点一共占了57.3%。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的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大范围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并通过大气污染、渗透等方式,蔓延影响到饮用水水源,直接影响了饮用水源水质,威胁人们饮水安全。导致饮用水中对健康有潜在危害的物质日益增多[1-3]。《2012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4]公布的数据显示,符合饮用水水源要求的Ⅰ、Ⅱ、Ⅲ类水不足65%。资料表明,人类80%的癌症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我国城镇市民中的恶性肿瘤、新生儿缺陷、血管类疾病等在快速蔓延,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5-8]。由此看出,我国饮用水及水源地保护仍存在很大问题。

2我国现行有关水卫生的法律法规

2.1 基本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规定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2 一般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九章八十条,其中十条与饮用水关系密切。其内容明确了法定介水传染病的种类,规定了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供水单位、涉水产品生产企业的法定职责以及失职应负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虽然没有直接对饮用水作相应规定,但是部分条文对饮用水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水环境在本法当中属于被保护的对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水事活动的基本法, 对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和具体措施等制度,从控制水源污染、保障水质安全的角度体现了我国饮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2008年修订后,在立法宗旨上新增加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规定,并专门增设了“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一章,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

2.3 行政法规

国务院颁布了一批与生活饮用水有关的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城市供水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2.4 地方行政法规

我国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因地制宜,制定颁布了一批有关生活饮用水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在当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上海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办法》、《黑龙江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等。

3我国有关饮用水及水源保护的标准

我国于1955年首次颁发《自来水质暂行标准》;1959年向全国颁发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 1976 年对规程进行了修订, 颁发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试行) 》 ( TJ 20- 76);1985年又重新修订颁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 85) [9],直至2006年才又重新修订,2007年7月1日起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 2006),也就是现行水质检测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GB14848-93,1993年颁布实施,《地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2002年颁布实施。《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1993年颁布1994年实施。下面通过图表比较一下我国现行有关饮用水及水源保护的标准。

表1现行有关饮用水及水源保护的标准

通过比较可知,我国饮用水及水源保护起步较晚,更新缓慢。以《地下水质量标准》为例:1994年实施,检测项目39项。显然以地下水作为水源检测项目远达不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106项指标,更无法保证饮用水质量。执行标准不统一,同样是水源水《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及都可作为依据,但限值不统一,执行时混乱。

4 加强饮用水及水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4.1加快推进生活饮用水安全方面的立法进程。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是卫生部门开展卫生监督监测的技术依据,它是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它主要是衡量供水水质优劣的尺度,是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主要的技术支撑,无法满足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与管理,因此需制定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与卫生抽检等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实施细则等,以使我国生活饮用水从根本上提高生活饮用水水质,确保生活饮用水卫生与安全。

4.1.1制定我国的《安全饮用水法》

目前,我国的饮用水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设还处于不断健全完善的阶段,应从构建完善的饮用水法规体系的角度出发,在理顺体制、统一规范的前提下,出台综合性的《安全饮用水法》,通过此法规范我国在饮用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饮用水安全进行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依法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一项专门的法律,其立法范围应包括水资源及水资源的保护、水源污染的防治、生活饮用水安全的配套设施建设、生活饮用水及水源监测与监控,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农村生活饮用水监管。

4.1.2修订《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该办法自1996年颁布实施后没有大的变化,其中不少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需求, 有关部门应抓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修订案的有关工作。

4.13统一饮用水及水源标准,抓紧落实,加强监督。

统一并完善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检测标准,水源水标准。建立机制,加强监督,改变以往有制度无程序的局面,保证标准落到实处,发挥效力。

4.1.4加强公众参与制度

生活饮用水安全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还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生活饮用水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制度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接受的准则。国家应建立生活饮用水信息公开制度,保证公民知情权,使公众切实了解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状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实现,而且公众对生活饮用水状况了解的越详细、越真实,就越能提高公众保护生活饮用水的意识,越能激励公众自觉的防治水污染。

参考文献:

[1] 田怀军,舒为群,张学奎,等.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源水有机污染物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2):118-123.

[2] 王玲玲,朱叙超,李明.河南境内黄河流域集中式城市饮用水源水有机污染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104-106.

[3] 胡冠九,周春宏,厉以强,等.江苏省饮用水环境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5,(5):49-5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R].2004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5

[5] 赵章元.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J].望,2005,(47):63-64.

[6] 秦钰慧.饮用水卫生与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47-156.

[7] 杨文献.林州食管癌高发现场的防治战略与对策研究[J].中国肿瘤,1999,(9):390-391.

[8] 俞顺章,赵宁,资晓林,等.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与我国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1,(2):96-99.

篇6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现状;主要做法;发展思路。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Guanyun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in practical work, summed up the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blem is the main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work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Key words: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current situation; major practice;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富民惠民政策的要求,灌云县围绕规划,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了农村安全饮水的实施步伐,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质量明显提高,惠及面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该县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再发展,为该县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灌云县自然概况及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1.1自然概况

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南与本市灌南县隔新沂河相望,西与宿迁市沭阳县、本市东海县以傍沟河、黑龙河为界,北与本市海州区、连云区毗邻。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938.4 mm,径流总量4.44亿m3,发生径流多集中在7-9月份,因县内无水库蓄水,沟河断面较小,蓄水量不大,正常水位河网蓄水量仅在0.5亿m3左右,按年复蓄水三次计算,年蓄水总量在1.5亿m3左右,其余降水均排入黄海。通过河流过境水对县内的工农业生产是可用而不可靠的水资源。全县东西长约73km、南北宽约28km,行政区域面积1538.95km2,辖7个镇、11个乡、3个农盐场,302个村委会,22个居委会,总人口101.8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135万人、农村人口91.5055万人。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13亿元,财政收入40.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6.47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522元。

1.2灌云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该县共有农村人口91.5055万人,其中集中式供水人口81.8741万人、无集中式供水人口9.6314万人,自来水普及率89.47%。

农村人口按是否饮水安全分:饮水安全人口48.9617万人,饮不安全人口42.543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率为53.51%。

“十一五”由水利部门牵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采用地表水源集中式供水方式,新建水厂8座、改造水厂1座,区域供水新建增压站2座、管道延伸5处,共完成规划内15个乡镇153个行政村计36.10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改善饮水条件人口10.3083万人,铺设镇村管道423.98km,村内管道3419.04km,完成总投资17616万元。“十二五”前期完成省下达的31个行政村7.8003万人饮水不安全任务。

2 主要做法

2.1提高认识,强化考核。

一是提高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认识。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甘泉工程、民生工程。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带着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的真感情,拿出更多精力,想出更多办法,保证质量,加快推进。

二是加强目标考核。在改水工作中县政府增加对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在年度考核中的分值,进一步明确相关乡镇、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切实抓好农村饮用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

三是广泛开展饮用水安全知识科普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普及节水和卫生知识,一方面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意识,支持、配合改水工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疾病传播,提高健康水平;一方面增强农民群众的水源忧患意识和环境意识,做到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保护水源。

2.2立足长远,科学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饮用水建设规划是安全供水的基础。县水利局和有关乡镇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健全好全县安全饮用水建设更长远的专项规划,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规划具有科学性,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保证供水能达标又确保水质达标,安全饮用水与城市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集镇及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点衔接,做好整体推进。确保全县人民用上高质量的安全饮用水。

2.3 正视困难,积极筹资。

针对一些乡镇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群众筹资难问题,水利部门和有关乡镇、村协调一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既保证资金按时落实,又避免干群矛盾。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在不改变公益性质的基础上,从积极减轻群众负担出发,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入改水项目建设,采用市场化运作,股份制经营,筹措改水资金,扩大资金筹集渠道。

2.4加强管理,注重统合

出台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运营管理条例,赋予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中水费收取、管道维修、水质、水量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使监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切实保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的好、群众长受益”。建立健全供水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水质监测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对水厂进行水质监测,及时通报水质状况,指导农民安全饮用水。

3发展思路

3.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前期工作方面

为保证农村供水水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尽量结合区域供水规划来建设,对于区域供水达不到的地区,应以建设集中性的大水厂供水为主,避免建设小而散的水厂。

另外,根据近几年的水厂设计来看,各地水厂设计标准不一、水质处理效果参差不齐,建议上级部门能依据成功水厂的设计经验,牵头出台不同规模水厂的标准参考图纸,水厂设计应以降低运行费用、便于乡镇人员管理为主。

3.2农村供水水厂监督管理方面

农村水厂经营带有垄断性,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个人投资,都是政府特许经营,必须对社会承担责任。政府必须指定专门部门,对农村水厂实施监督管理。对不合格的水厂要有相关的处罚及应对措施,防止一些私营水厂“挟水自重”,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安全。

3.3农村供水水厂良性运行方面

目前农村水厂收入只有自来水水费收入,如根据财务效益分析,将大修理提存、折旧费等费用摊入水费,则农村自来水单价较高,农民难以接受。如水价较低,则水厂经多年运行后,无财力对水厂及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因此建议上级部门能拨付运行管理补助经费,专项用于饮水工程运行管理。

另外,考虑到农村小水厂规模较小、用水量少、制水成本较高,农村供水水价宜实行“月保底价”收费形式,例如“每月每户收取8元钱,限用5吨水,超出部分另外收费”,这样既可使水厂有长期的稳定收入,又能促使农村居民在改善卫生用水习惯的基础上节约用水。

3.4综合治理污染,保护水源

篇7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全局干部职工聚精会神谋发展,埋头苦干抓落实,较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局2011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开展了节能减排活动。2011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关键年。市政府下达给区“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0.67万吨和0.1万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成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性的要求。因此,区环保局把减排工作作为今年的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早落实,早安排。一是迅速地成立了区环保局污染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二是结合区的实际,编写了《区“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工作方案》,并以政府的名义下达,方案明确了减排年的组织机构,工作重点,工作方法和步骤及工作要求等,并按方案的要求对各项工作预以周密的部署。三是及时地召开了全区污染减排工作会议。会上与金嘉纸业有限公司、新赣江药业有限公司等51家排污单位,企业、个体工商业主签订了“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并分别将2011年、2012年、2009年减排计划和任务下达到具体的排污单位。2011年我区化学需氧量减排率为2.73%、二氧化硫减排率为2.57%。为了使工作落到实处,我局组织力量,对污染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在下达污染减排任务工作前,我局还组织专门人员对已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51家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逐一监测、核实,并建立了相应数据库。为下一步污染控制和削减排污总量夯实工作基础。51家排污单位认真对照减排工作任务,做了大量的减排工作,主要是强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投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金嘉纸业有限公司今年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制浆污水碱回收设施,大大降低了造纸污水COD(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新君山、庐水河、金林粮油食品厂改建燃煤锅炉用谷壳做燃料,大大减少了SO2排放量,至目前为止,市政府下达的2011年度SO2、COD减排指标已基本完成。

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今年开始,我局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上的建设项目决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一是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对新上造纸、制革、制药、化工项目,实行审批部门联动监管、协同把好准入关,对重污染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二是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不履行“三同时”的,立即责令停止生产;对试生产的企业,重点检查污染治理设施同步运行情况,对不正常运行的,要责令停止生产并责令限期改正,按相关规定予以经济处罚。今年共审批建设项目13个,其中工业企业8个,饮食服务行业5个。这13个项目中,其中上报市级审批项目1个,正在报建市局环评审批的项目3个,其余均为登记表,区级审批项目。

3、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为配合今年全省开展的“5.31”零点行动,我们加大了执法力度,加强了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一是开展了对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排查工作,配合市环保局确定了区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界点。二是封堵了市水泥厂排入赣江饮用水水源地的排污口;责令红声厂电镀车间实施搬迁。关闭了2家后河上游污染企业,切断污染源,保证后河排入赣江的水质。三是联合海事局对停靠在赣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船只进行了整治,保护区不准船只停靠。四是要求所有污水外排赣江的企业必须达标排放。

4、积极治理老污染源。对辖区排污单位我们一是严密组织,广泛宣传,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加强监管,督促一批排污单位兴建了污染治理设施,并确保了一些排污企业对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正常运行。二是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大、治理技术水平低的落后生产工艺,依法关闭或取缔了市庐陵粮油食品厂,亚新建材厂、东昌粮油食品厂及两家废机油加工厂。三是对工业园入园项目进行了清理,对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限制执法人员入园履行环保执法职责,降低环保准入门槛的“土政策”进行了清理,对未报建环评的项目责令限期补办环评手续。目前工业园已入园的45家企业都已办理了环评及环保设施验收手续,正在挂牌的20家企业也正在办理环评手续。四是开展了全区有机污染物与医药化工企业调查,掌握了我区有机污染物与医药化工企业状况,共检查有机污染物企业4家,医药化工企业6家。

5、加强了对区内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完成了省、市、区下达的限期治理项目。从年初开始,我局就对区内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并指定专门科室,由一名分管副局长负责,指定专人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对金嘉、红井冈、东庆、金林、环球、联凯、松吉、庐水河等企业每周最少2次的定期与不定期监管,及时掌握企业污染动态。到目前为止,金嘉纸业已完成了省级限期治理验收的监测工作;金林、庐水河粮油食品厂已完成了市级限期治理设施的建设;庐陵、东昌粮油食品厂已完成了区级下达的限期搬迁任务。环境监察工作,按月做好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转检查工作,共检查产生污染源企业68家,污染治理设施120套,对今年3家已验收的企业,实施了每周必检制度,促进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6、环境污染投诉工作得到了加强。一是随着全市环境保护“12369”专线投诉电话的开通,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局对“12369”环保举报电话实行了专人接听,保证了24小时畅通,并采取片区责任制,工作人员及时到位制,结果报告制,做到了件件有答复。全年共受理环境投诉案件126起,处理126起,处理和答复率达100%,保护了群众合法的环境权益,维护了社会和谐和稳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作落实到位,今年全年的投诉总量与去年同期对比又下降了35%。被市环保局推荐为全省环保系统工作会议典型发言单位。二是中、高考期间,对噪声源的监管实行了社会公告制,对每个建筑施工单位都送达了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单,实施噪声源全面排查,落实24小时值班制,考试期间派出执法人员在考场周边全天候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噪声污染源,同时配合文化、公安部门,对滨江一期卡拉OK娱乐行业噪声扰民进行了集中整治,给考生营造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生活和考试环境。三是完成了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3件。四是配合文化、公安等部门对滨江一至三期卡拉娱乐行业噪声扰民,进行了集中整治。

7、加大了对排污费征收的力度。今年,随着井冈山大道的改造工程不断加大,给排污费征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监察大队的全体同志还是积极工作,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想办法努力扩大排污费的征收面。全年共征缴排污费120.4万元。

8、环境监测克服了经费严重不足带来的因素。一是积极开展了污染源委托监测。对全区26家企业进行了54次采样、测试、分析等污染源监测,共获得各类监测数据110个。二是在人力、物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展了对赣江沿岸区段面八个排污口的每月一次的例行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监测数据。三是受市环境监测站的委托,共完成接收并制备土壤样品120个。四是保质保量完成了2011年度的环境统计和编报工作。

9、加强环境宣传,提高市民环境意识。一是借助政府信息网这一平台,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公开区环保局的职能,机构设置,办事程序,服务承诺,答复电话等内容。全年在政府网上工作动态信息53篇;解答咨询投诉件4件。二是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在各级新闻媒体上稿8篇,配合市、区电视台,制作了3期环保专题新闻。经常性与新闻记者加强联系,对环保热点,难点问题予以正面报道或曝光。三是在“6.5”期间,组织各中小学开展纪念活动,同市环保局在《井冈山报》上出专版纪念。四是与区教育局联合成立了区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加强对环境教育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加快推进绿色学校的建设,提升绿色学校的创建水平。全年共完成了两所绿色学校(四中、永叔路学校)和一个绿色社区(马铺前社区)的省级创建申报工作任务。五是全面完成了市环保局下达的33份《中国环境报》征订工作任务。

10、开展了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工作。按普查工作要求,成立了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以普查领导小组的名义编制了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经费预算和工作方案。目前,已清查工业源项目468家,生活源项目933家,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2家。

11、全面完成重点项目帮扶工作任务。一是金嘉纸业完成产值2350万元,销售收入2632万元,实现了扭亏增盈,交纳税金51.4万元,环评已通过审批,经省环保局批准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二是环球皮业完成产值1370万元,销售收入1370万元,交纳税收48.8万元。企业环评已报省环保局监督处审批。三是新赣江药业完成产值3874万元,实现收入3700万元,利润28万元,纳税226万元,投入治理资金85万元,全面改造了企业的烟尘、污水的治理设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经济轻环保。有些建设项目先上车后买票,甚至上车不买票,致使环保工作处于被动地位。主要反映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环保意识淡薄,一些建材行业(砖瓦窑等)未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手续就擅自开工生产。出了问题才到环保部门要求解决,人为地增加环保工作的难度。

2、相关部门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千头万绪,牵涉到千家万户,它要求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在现实工作中,有些部门只从本部门职责或本部门利益出发,出现了污染纠纷又互相推诿,不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3、环保二个能力建设有待提高。目前我区的环境监测及环境监察能力已不能适应当前环保的需要。政府必须加大投资,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2012年工作思路

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宜居城市,为打造空气清新、天蓝水净、环境美好和谐的城市,2012年应重点抓好如下工作:

1、始终把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环保局工作的第一工作要务。不断强化班子的团结,协调、调动全体机关干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完成区委、区政府、市环保局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精心组织,全面完成区辖区内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

3、强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投入和正常运行,建立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引进新技术、新治理工艺,全面完成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不超过COD0.67万吨、SO20.10万吨)。

4、认真贯彻《排污费征收管理条例》,确保排污费依法、合理征收,全年力争完成排污费征收任务13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91万元。

篇8

今年的监督工作将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14项专项工作报告,内容涉及保障轨道交通安全、加强养犬管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情况、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农村水利建设等。此外,常委会还将对审计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进行审议,开展执法检查3项,安排专题询问1项,做好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今年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精选监督项目,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增强监督实效;更加注重回应民生关切,促进改善民生的监督项目占了近半壁江山;加强跟踪监督的力度,在以前年度监督工作的基础上,2012年继续对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食品安全以及控烟等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持续监督,不断探索形成监督工作的长效机制,巩固监督成果。

多部门联手推进养犬条例有效实施

历时近两年完成立法的《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已于2011年5月15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实施以来,全市狂犬病免疫点和养犬登记点大幅度增加,城市化地区办证数明显上升。同时,由于养犬管理条例是社会领域法规,它的实施关系到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行为习惯的调整,涉及公安、城管、卫生防疫等多个执法部门,给条例执行的深入推进带来一定困难。

为促进养犬条例的有效实施,正确反映和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规范市民养犬行为,提高文明养犬意识,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各委员会的力量,由内司委牵头,城建环保委和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共同做好养犬管理条例实施的专项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各委员会优势,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相关工作报告将于7月份提交常委会审议,重点报告养犬管理和处罚、犬只收容、认领和领养,犬只饲养和经营过程中影响市容环境行为的管理等内容。

专题询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

2011年5月,上海市医改文件正式,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各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2012年1月,市长韩正同志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市民提供,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一季度推出改革方案。继续实施国家及本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机制,降低药品价格。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关系全体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社会关注度很高,许多市民来信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对政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

为回应群众关切,2012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将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专题询问,着重关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重点改革的推进情况,切实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时间节点看,市人大常委会在医改文件实施近一年半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开展专题询问,此时医改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人大监督可以促进政府把医改做得更深入、更透彻、更符合百姓利益。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询问是继2010年“世博后城市管理”专题询问,2011年“城市运行安全”和“食品安全”专题询问之后开展的第四次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将在总结历年专题询问的基础上,改进组织工作,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专题询问的质量和力度,推动政府顺利实现医改目标。

跟踪监督食品安全专题询问后的整改情况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牵动万千民心。去年,常委会针对“问题馒头”事件暴露出的监管问题,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成立6个专题小组,组织350多人次代表,对肉类、蔬菜、米面制品、乳制品、水产品、餐饮及粮油等70余家食品单位开展明察暗访,深入了解监管制度运行的实际状况。在常委会会议审议和专题询问中,就落实监管责任、推进监管公开、强化源头管理、促进企业诚信、扶持产业发展、加大刑事打击力度等提出14条意见建议和改进要求。常委会还审议通过《上海市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将规范回收食品管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以法规条文形式加以明确。

今年,常委会将在去年监督的基础上,对本市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和《上海市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的情况开展执法检查,重点检查2011年常委会执法检查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落实情况,进一步推动解决本市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据悉,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工作已于近日展开。检查组紧锣密鼓地赴长宁、徐汇、宝山、闸北等区进行监督调研,重点检查市场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工作,查看了群众热切关注的废弃食用油脂管理情况。据了解,上海已构建了国内唯一的餐厨废弃油脂样品库,今后本市检测和判定餐厨废弃油脂有了重要的基础数据,餐厨废弃油脂变成“地沟油”回流餐桌更加困难。为鼓励社会监督,提升食品安全举报机制成效,全市食品药品监督电话12331已与12315无缝对接,便于群众及时快捷地反映市场违规违纪行为现象。市人大常委会力求通过持续跟踪监督,支持和督促政府切实按照“最严准入、最严监管、最严执法、最严处罚、最严问责”的要求,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类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确保上海成为全国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1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赣府发〔*〕30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节约的若干意见》(赣府发〔*〕3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我市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我市“*”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单位能耗明显降低,环境资源保护明显加强。但总体而言,我市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开采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市资源相对紧缺,全市原煤保有储量约1亿吨,年开采原煤约130万吨,煤矿年开采能力已接近资源量的承载极限,且受多种因素制约,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持续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市GDP达214.27亿元,万元GDP综合能耗2.56吨标准煤,总耗能量463万多吨标准煤,煤炭需求缺口逐年加大;*年全市企业用电量38.5亿千瓦时,全市完成发电总量33.93亿千瓦时,用发电仍不平衡;全市工业与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总排放量1.69万吨,比上年增加6.9%,二氧化硫总排放量5.58吨,比上年增加3.9%,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一些地方没有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生态环境盲目乐观,危机意识不强,忽视资源保护;有的资源开发不合理,导致山体植被破坏严重,使环境更加恶劣。如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出现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的状况,经济也不可能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看到,我市在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中,还存在认识、措施、政策、投入等不够到位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

党的*大从战略高度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加强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省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节约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㈠工作目标

坚持节约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原则,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突出企业的节能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到“*”期末,全市单位GDP能耗(以*年可比价计算)比“*”期末降低25%。初步建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觉节能机制。

㈡主要工作措施

1、切实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强化工业节能减排。抓好钢铁、光伏、电力、建材、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超过3000吨标准煤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树立一批节能示范项目和企业。着力加强对新钢公司等13家重点用能企业、19家市重点监控企业、9家县(区)重点监控企业节能目标管理和节能监察,尤其对新钢公司、新电公司、江西二化等3家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重点企业,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做好跟踪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帮促企业加快节能技改步伐,确保实现“*”期间节能目标。二是推进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加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力度,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在城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和现场搅拌混凝土。加大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力度,重点是墙体节能系统、门窗、中央空调系统及配套供用能系统的综合节能改造,着力提高宾馆、饭店、大型商场、会场、办公楼等公用建筑整体用能效率。各地要尽快制定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时间表,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把“禁实”工作推广到乡镇。三是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运输业效率,降低燃料消耗。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现城市交通快速便捷联系,加快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及船舶,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推广小排量节油汽车。严格报废汽车回收管理,严禁报废汽车违规过户、销户、无证回收、改装上路,禁止拼装或已达报废标准的车辆承揽运输业务。四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广使用高效节电照明系统,减少普通白炽灯的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切实提高高效节能灯的使用比例。五是抓好农村节能减排。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积极推广农村安全供水系统,加大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和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六是推动政府机关节能。重点抓好政府机构建筑物和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公设备节能,推动政府节能采购。严格控制公共场所室内空调温度,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有关部门要据此修订完善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有关标准,并加强监督检查。

2、着力构建节能减排型产业体系。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40号)文件精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带动向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产业,对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升工业增长质量,优化工业结构和用能结构,鼓励企业通过挖潜增效和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节能水平。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依托科研单位大力开发、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示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达到超前性国家能效标准和经过认证的节能产品给予适当的补助,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广应用适合我市产业特点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做好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服务工作。

3、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一是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期间我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求降低25%。要把节能指标分解到各地和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各地也要与辖区内重点监控企业(单位)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要严格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从今年开始节能降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各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对超额完成目标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进行通报批评。二是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各重点用能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人员,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加强监督检查。要在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上狠下功夫,完善用能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企业的能源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三是加大节能监督检查力度。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禁止或淘汰设备异地再用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对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

㈢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追究。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级节能减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加强本区域内节能减排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对节能减排的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过明察、暗访、重点抽查等办法,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并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着力点,切实加强资源开发工作

㈠工作目标

矿产资源开发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激励、项目突破、市场运作、上下联动、有序管理”的方针,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严格限制原矿输出,逐步减少初级产品输出,在延长产业链、开发终端高附加值产品上下功夫,到2010年形成一批特色产业,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不裸山、不乱挖乱采,坚持依法和科学合理采伐,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强化“三防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木竹经营加工单位的管理,大力培育资源节约型和综合利用型企业,提高科技兴林水平,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2%、城市绿化率达到40%以上。

㈡主要工作措施

1、实行部门管理,进行有计划审批。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各级政府要对资源开发进行开采规划,要划定开采范围、开采规模,统一有序进行开采,非规划区内不得开采。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维护本行政区域内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加强对资源的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采矿、采砂、采石、采土、砍伐树木和破坏植被与城市绿线。凡涉及林地征、占用和林木砍伐的,按照《森林法》和《森林条例》的规定,必须先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审核同意后,再由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一,矿产资源和山体开挖开采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采矿许可证。由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的矿产资源为: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发证以外的其他矿产(不包括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矿产储量规模为小型;矿区范围跨县(区)行政区域的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授权审批的矿产资源。由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的矿产资源为: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的山体开采;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授权审批的矿产资源。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批准的矿区范围进行开采,不得越界、越层开采;严格按照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开采,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矿方法;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采、选主要矿产时,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回收,对暂不能回收的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要及时准确报送有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料。采矿权人应当接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如实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和阻挠。国家保护性开采的矿种,实行统一规划、总量控制、规模经营、重点保护的原则。保护性开采矿种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省下达的年度开采总量控制组织生产,不得超总量控制指标生产,不得将开采总量指标转让给他人,不得向非指定的收购单位销售保护性开采矿种的矿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运输、收购、销售无采矿许可证和无计划开采凭证的保护性开采矿种的矿产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保护性开采矿种的矿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

第二,城市规划区内砍伐树木、丛林、移动植被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区内现有的和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河流、湖泊、水塘、湿地、山体等城市生态控制区域;风景名胜区、散生林植被、古树名木规定的保护范围等和其他对城市生态和景观产生积极作用的区域属于城市绿线。城市绿线内所有绿地、植被、绿化设施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植、砍伐、侵占和损坏,不得改变其绿化用地性质,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任何单位不得违反有关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规定和已经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因特殊情况,在城市绿线的控制线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地上设施的,应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论证,落实补救措施,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需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城市绿线的控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城市规划区之外林业资源由林业主管部门实施管理。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对乱砍滥伐森林、乱采滥挖珍稀野生植物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打击。要坚持并完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坚持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和凭证经营加工木竹,对无证采伐、非法运输、无证收购和无证经营加工木竹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对破坏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资源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惩。要加强对大树移植的管理,严格控制大树运输出市。要切实加强林地保护管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制定林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林地利用总量控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采矿产资源等,应当尽可能少占林地,确需征收、征用的,必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审核同意后,再按照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2、实行办证收费,依法进行开发。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开采资源必须依法申请,经批准并办理登记,领取许可证后方能开挖开采。开挖开采权的出让,必须严格按照颁发许可证的法定权限,由县(区)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违法违规擅自与他人或机构签订资源开挖开采合同及其他开采权出让行为。开挖开采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有偿取得,依法取得的开挖开采权经批准可以依法转让、抵押。开采资源,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开采权价款和开采权使用费、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等各项税费,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实行采后复垦,维护绿色环境。资源开采必须按照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要求,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森林保护、项目用地、土地复垦等法律法规。坚持“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开采、谁复垦”的原则,明确治理责任,保证治理资金和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新建和已建矿山企业要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报经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开采的单位和个人有复垦的义务和责任。开采完成后,开采单位和个人要及时进行复垦,开露的山体要复土种草植树、恢复绿貌。采伐的树木要复种、复栽,尽快还林。对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不缴纳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办理采矿许可证和延续、变更手续。

㈢加大资源开发工作的责任追究

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的资源保护负总责,把资源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级国土和林业部门作为资源开发的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加强本区域内资源保护的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资源开发工作。对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属于当事人的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江西省森林条例》、《*市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办法》(余府发〔*〕31号)、《*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余府发〔*〕22号)实施管理。资源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职权,对、、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㈠主要工作目标

到2010年,重点区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县(区)城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地区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9.8%和9%,总量控制目标分别为1.43万吨和4.898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仙女湖、孔目江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袁河*段及袁惠渠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水条件有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基本建成机构健全、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和环境事故应急体系。

㈡主要工作措施

1、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为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环境功能区,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区,严肃查处危害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定期监测并公布水源地水质状况。加快实施农村改水工程,切实改善农村饮水质量。认真组织实施仙女湖、孔目江、袁河*城区段、袁惠渠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2、以降低二氧化硫和可吸入物排放总量为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认真落实对新钢公司、新电公司等企业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目标,加强烟尘、粉尘治理,加大水泥等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整治工作,限期淘汰城市中心城区4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和原煤散烧民用炉灶及其它污染严重的锅炉。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范机动车排气检测,严禁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淘汰污染严重的车辆。3、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分宜县要新建1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市区内要新上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期间,我市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各乡镇逐步实施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4、以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乡村清洁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步伐,逐步实施农村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

5、以加强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辐射环境监管为重点,维护环境安全。积极推进危险废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快处置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联单管理制度。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督促企事业单位对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要责令停产停业整治。加快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强化辐射污染源的跟踪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6、以提高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健全机构。加快我市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组建*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和环境事故应急处理中心。制定并实施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对辖区内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实施联网在线自动监控,并加强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㈢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追究

1、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环境保护,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分宜县政府、渝水区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环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