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保障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人保障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残疾人保障条例

篇1

关键词 聋人大学生 就业 制约因素

聋人大学生就业是聋人大学生生存的保证和发展的前提。有关数据表明,当前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是健听大学生的一半左右,平均工资也只有健听大学生的一半左右;在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中,约有42%为残疾人,在相对贫困人口中,残疾人约占1/3。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形式仍然较为严峻,2008年度残疾人登记失业率达12.6%,大大高于全国登记失业率4%水平。

我们调研后分析发现,影响我国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政府有关部门宏观调控滞后

为了促进残疾人顺利就业,我国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和《残疾人保障法》等为基础,《残疾人就业条例》为主体,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残疾人联合会相关条例和规章为补充的四层级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市场性就业政策、保证性就业政策和辅就业政策三种。

市场性就业政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等权力,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安置的政策也主要涉及《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章等,主要是针对企业对残疾人集中安置、按比例安排就业、自主就业等残疾人就业渠道的相关强制性或扶持性的政策。

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机会的政策主要涉及到《残疾人就业条例》总则第4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支持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应聘等多种形式就业。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38条“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29条及《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保障残疾人公平工作场所的政策主要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38条“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特点,提供适当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劳动场所、劳动设备和生活设施进行改造。”《残疾人就业条例》第13条“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26条等。

辅就业政策包括《关于做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通知》、《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等。残疾人康复政策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章、《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等。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政府在立法层面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这些法律政策各有侧重,为我国残疾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

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已经滞后,不能满足残疾人就业的现实需求。

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一些残疾人就业政策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另一方面,被实践证明了的一些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新举措未能被残疾人就业立法所吸纳。

2高校专业设置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是以政府调控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计划性强,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例如,T学校开设的初等教育专业(随班就读方向),就是响应国家号召,由政府调控开设的,但毕业生在就业时,发现普通小学在招聘教师时并没有把专业的随班就读老师考虑进去,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市场实际需求不高,就业难。

T学校的聋人大学生所学专业仅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方向)和园艺技术3个专业;而健听大学生在该校却有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康复、社区康复、英语教育、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美术教育等多个专业。集中体现了高等学校为聋人大学生专业设置的单一,严重不能满足聋人大学生的需求,客观上使聋人大学生就业面狭窄。

3社会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较差

由于聋人大学生自身的残疾,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社会融合性不高,社会及用人单位确实对聋人大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社会对聋人大学生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较差。

我们发现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的就业岗位为服装厂设计师、服装厂查衫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自主创业等。而术设计专业(电脑艺术设计方向)的就业岗位为动漫设计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摄影师、出版社较刊员、自主创业等。

一些如政府机关公务员等岗位由于行业从业标准较高,只能使聋人大学生望而却步。我们认为,政府应该考虑专门拿出一定的岗位向优秀的聋人大学生开放,邀请他们加入国家公务员的队伍,使他们能更好地为残疾人群体建言建策,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我国的公共管理,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4自身条件的限制

篇2

国务院总理日前签署第488号国务院令,公布《残疾人就业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公众更好地理解《条例》的有关内容和精神,日前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接受了中国政府网的采访。

问: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情况如何?

答:残疾人是需要全社会关心和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残疾人就业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残疾人保障法公布施行以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据统计,在我国8296多万残疾人中,已经实现就业2266万人,其中城镇463万人、农村1803万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残疾人就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残疾人数量不断增多。我国目前尚有858万有劳动能力、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而且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劳动力30万人左右。二是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依法吸收残疾人就业的责任不够明确,少数用人单位存在不按照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不依法与残疾人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歧视残疾人等情况。三是对残疾人就业的各项保障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四是残疾人就业服务培训等工作相对滞后。

问:政府在保障和促进残疾人就业中有哪些主要职责?

答:政府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各级政府以及残疾人联合会在促进残疾人就业中负有重要职责。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县级以上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县级以上政府劳动保障、民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负责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与监督。

问:用人单位在吸纳残疾人就业方面有哪些责任?

答: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关于“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定,在总结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25%以上。

二是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残疾人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并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符合其实际情况的职业培训,不得在晋职、晋级、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

三是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级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问:保障和促进残疾人就业有哪些措施?

答:一是县级以上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发展社区服务事业,应当优先考虑残疾人就业。

二是国家对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优先安排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根据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三是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对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

四是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多方面筹集资金,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有关部门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五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问:如何才能更好地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答:一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鼓励和扶持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并组织残疾人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篇3

关键词:社会政策;残疾人就业;反残疾歧视;就业援助;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101-04

残疾人在社会中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残疾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全世界有6.1亿残疾人口。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到2.6亿个家庭,其中很大一部分残疾人都具有劳动能力或者是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残疾人在社会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虽然在身体或精神上有残疾,但在人格和权利上他们与健全人是平等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出发,尝试对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和实施中的具体情况作出概括和描述,并结合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作出一些思考。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现状

残疾人普遍劳动技能比较单一,文化水平也比较低,这就制约了其工作的范围,就业行业比较窄。而且残疾人非正规就业比重高,就业稳定性差,这也影响到他们参与社会保险,使得参保率比较低[1]。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从业残疾人口与从业调查人口之间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残疾人的就业层次较低,导致残疾人的收入和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根据《2012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的统计结果表明:未就业残疾人的主要生活依靠来源于家庭其他成员的比例在农村高达67.8%,城镇为40.4%,2012年,全国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普通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约56.2%[2]。由此可以看出,残疾人家庭收入普遍较低,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这无疑加重了家庭其他成员的负担。

由于用人单位或企业普遍缺乏履行对残疾人就业义务的自觉性,尤其是在就业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形下,残疾人实现平等就业日趋困难。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的数据,截止到调查时间,我国仍有858万有劳动能力且达到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没有完全就业。《2012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表明,达到劳动年龄段并能够自理的农村残疾人就业比例为50.0%,城镇的比例仅为37.2%。在2012年城镇人口的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高至9.2%[2],是全国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4.1%的2.2倍。实际上很多残疾人下岗或失业根本不会被记录在案,真正的失业率远远不止这些。

在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方面,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以此作为残疾人政策的主体规范我国残疾人主要的就业主要形式:集中就业、分散就业、及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这三种就业形式,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条例,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的提高与完善。尤其是2007年5月出台的《残疾人就业条例》,旨在减轻社会障碍和残疾障碍对残疾人平等就业权利实现的影响,从而保护残疾人就业。

福利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速下降,导致这些企业在安排残疾人就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福利企业为了减轻经济负担,首先会选择解除大批残疾人的工作,企业又不会重新吸收新的残疾人劳动力,导致下岗、失业的残疾人数越来越多[3]。我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按比例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33条中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的就业制度:“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岗位和工作类别。对于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或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现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义务”[4]。表明该项规定的目的是把残疾人就业的任务逐渐转变为社会责任。

因此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已有较多相关的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但是目前整体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我国残疾人无论是在经济收入、就业率还是在就业结构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健全人,残疾人仍处于长期的弱势地位当中,而且在较长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残疾人就业仍需要相应的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协调。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具体政策的实践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首先,以《宪法》为核心,其次以《就业促进法》和《劳动法》等为基础,并以《残疾人就业条例》与《残疾人保障法》为主体,最后,以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残疾人联合会有关规章和条例为补充,这些政策相互联系和补充,组成了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整套政策体系,同时这些政策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主要从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等三个方面相关政策来分析。

第一,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政策相对落后。就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的供给政策来看,在教育培训政策方面,虽然在我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之后,残疾人教育和职业培训有了不少改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县(区)有2206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1044个三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办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教学校发展到110所,除此之外达到中等专业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48所,全国已有约59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6]但是实际上这些职业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机会十分有限,无法满足适龄残疾人的培训需求。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18岁以上残疾人未上过学和上过小学的比例在城镇为53.6%,农村高达81.5%,仅在农村,18岁以上残疾人未上过学的比例就高达42.2%,总体上受教育程度仍不高。我国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政策相对落后,加上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残疾人职业培训机会稀少、教育程度低,使得残疾人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康复政策方面,我国2002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来完成残疾人康复后的职业和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逐步扩大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受益面,力求为康复后的残疾人入学、就业、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把康复工作与残疾人就业联系起来。相比之下,国外的康复政策较为完善。首先,在时间上,早在1973年,美国的《康复法案》(Rehabilitation Act)中就提到康复工作对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其次,在内容上美国《康复法案》中也相对完善,对康复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而且针对美国各个州不同的情况分别开展不同的康复项目,如Assessing the Role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in Disability Policy中的弗吉尼亚州的职业康复项目(VR,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随着《康复法案》的实施,美国有一大批残疾人在康复后参加了《1973年全面就业与培训法》第301、303条款中规定的各类技术培训计划,仅在公共就业计划方面,受益人数就达到1912万人。

第二,残疾人就业援助政策的局限。《宪法》规定了残疾人有劳动的权利,2008年4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了国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并特别作为纠偏行动实施,然而由于该制度没有对残疾人劳动关系解除作出规定,于是有些企业在政府相关部门检查时,临时安置一些残障人士就业应付了事,等政府检查一过,就马上解聘这些刚招来的残障人士,到下一次检查的时候,他们再临时雇几个残疾人应对。而且该条文中“达不到国家规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相关规定,很容易被一些用人单位认为企业只要缴纳就业保障金,就可以不用安排残疾人就业,通过缴纳保障金来推卸责任,残疾人仍遭受到间接歧视[7]。例如,四川省政府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制度,颁布实施了《四川省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办法》,但是根据数据显示仍然有五分之二的残疾人未就业。这说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制度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残疾人就业难的状况。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针对援助残疾人就业出台的小额信贷和给予福利企业税收减免等措施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例如,在河北、河南、湖北等农村地区,部分残疾人根本不知道有残疾人证,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而针对残疾人的小额信贷也就更少被农村地区的残疾人知道并利用了。在城市地区,很多企业给予残疾人工作的实际收入非常低,这些企业吸收残障人士工作只是为了获得企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利益。

第三,残疾人就业服务配套政策不足。为了提高残疾人服务的水平,2000年中国残联制定并出台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发展规划》,对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并做出了详尽的具体部署。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已有22个省级残联和中国残联设立了机关内部办公网,有30多个中国残联组织开发的各类项目管理软件并投入基层使用。在《残疾人就业“九五”实施方案》实施之后,构建了基本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但现有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仍存在很多问题:求职信息网络不够健全,未与残联、街道或社区联网,有效的服务难以提供给农村残疾人用于参加生产劳动,而且对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关注不足,就业培训内容和方式也不能满足残疾人真正需求。据《2012年中国残疾人健康状况及小康进程检测报告》显示,2012年靠熟人介绍就业或工作的残疾人口在城镇和农村比例分别高达61.6%、66.7%,这说明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仍需加强。国家残疾人就业制度规定“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最大用途应是用于残障人士的职业培训”,但残联部门往往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来购买一些康复中心的器械,或用于奖励一些安排残疾人就业成绩突出的企业,这样一来按比例安排就业制度的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到残疾人士身上。

三、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我国目前关于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仍不完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合适的就业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各界为残疾人士提供适当的就业职位,我们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来改进相关政策。

篇4

新修订的条例为出租车行业明确了“公司化经营、员工制管理,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的发展方向,同时加大了对企业和驾驶员违规行为的处罚。

出租汽车行业作为公共资源的特许经营行业,应当优先保障公共利益。为此,新修订的条例设置了行业退出制度。

对于经营者,对有“使用技术条件不合格的车辆从事客运出租汽车营运的;伪造、变造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证明文件等资料从事客运出租汽车营运的;连续两年质量信誉考核不合格的;出租或者擅自转让客运出租汽车特许经营权的;分包、转包营运车辆情形的;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以车辆挂靠、一次性买断等方式牟取不当利益的”等情形的,新修订的条例规定了责令停业整顿,直至收回经营权等处罚。

对于驾驶员,新修订的条例规定,对“殴打乘客的;利用营运车辆进行违法活动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在一年内被暂扣从业资格证累计超过30日”等行为的,应当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且五年内不得从事客运出租汽车服务。对于“更改计价设施、设备,虚增运费;从事非法营运或为其提供便利条件;酒后驾驶营运车辆;在营运中发生较大以上且负同等以上责任的交通事故的”四种行为,终身禁止从事客运出租汽车服务。

接警等待不超30秒城区出警时限5分钟

今年内蒙古公安机关将集中整治接处警中存在的问题,公安厅要求各级指挥中心报警服务台无论在任何时段电话等待时间最长不能超过30秒。承担处警任务的警种、部门应努力按照“城区5分钟、城郊10分钟,农村牧区尽快到达”的出警时限要求赶到现场进行处置。

禁公共机构‘倒卖”个人信息

《河北省信息化条例(草案)》已正式提交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保障机制,公共机构不得将获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信息出售或者明确政府职责规范养犬行为

《哈尔滨市养犬管理条例》4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明确规定了公安、畜牧兽医等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在条例的适用范围、养犬行为规范设定等方面,考虑了当地的现实情况,可操作性较强。管理手段科学、处罚依据较明确。

篇5

一、社会保障工作

半年来,我乡残联结合民政救助、农村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等工作的开展,认真摸底调查,积极协调解决贫困残疾人353人的生活保障问题。今年5月份,我乡积极响应县慈善总会的号召,尽微薄之力为县残联捐助现金1500元,为残疾人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助残日”活动

助残日期间,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唤起社会关注残疾人。助残日前夕,在政府门口设立宣传台,悬挂宣传条幅,向过往行人宣传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残疾人康复知识。还走访残疾人家庭10户,同时给他们送去了米、面、油、棉被等,使残疾人倍感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三、残疾人信息采集工作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一年,5月份,我乡共出动56人次,对全乡27个行政村的残疾人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尽力做到不漏户、不漏人,据统计,全乡共有残疾人1725人,其中言语残疾41人,智力残疾84人,精神残疾56人,肢体残疾463人,视力残疾329人,听力残疾357人,多重残疾395人,康复需求735人。并按照县残联指示精神目前已完成录入工作。

四、就业工作

我乡残联十分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今年已为4名残疾人创业共提供了20万元的小额贷款。

1、业务知识学习还需进一步加强。

2、残疾人技能培训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康复器材不尽人意。

六、下步打算

篇6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立法;现状;建议

教育的平等权是公民享受权利的基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中,对弱势群体权利的关注,已逐渐成为社会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如何来维系和推动特殊群体的教育日益成为人们思忖的话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确保残疾人受教育权的享有和实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支撑。客观上说,对特殊教育立法的构建与推介则决定着我国特殊教育的成败。特殊教育立法过程中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修正与适度调整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

1.1概念的界定

特殊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也即传统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指的是残疾人的教育,即盲聋、弱智、致残等残疾儿童的教育。现在,特殊教育的对象逐步扩大到脑瘫、自闭症、严重情绪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等类型的儿童。近年来其他类型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也包含进来:贫困家庭子女、女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寄养儿童、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儿童、有罪错的儿童,以及边远落后地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等。①本文所指的特殊教育是残疾人教育。

1.2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学校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失明等各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使特殊教育为社会所关注。然而,由于特殊时期,我国的特殊教育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法制建设也进入一个划时代的阶段。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和班级”。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对残疾人教育方面提出相关规定,从办学渠道、办学方式、师资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确提出残疾人有受教育的权利。1994年国务院颁发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的专项行政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残疾人职业教育除由残疾人教育机构实施外,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纳残疾学生。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新法采取多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比如说,“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现状思考

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来看,特殊教育的研究取得成果是可以肯定的。然而,与国外许多国家的特殊教育相比,我国对于特殊教育的立法尚存在诸多问题。

2.1特殊教育立法观念落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立法应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未来有所预见,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而我国现存的特殊教育立法在观念上明显滞后于特殊教育的发展和现实需要。诸如部分发达国家已把特殊教育对象除残疾人外,扩大到超常儿童、情绪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而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立法则将教育对象限定为盲、聋、智障等残疾人。

2.2特殊教育法律层次较低

刘春玲、江琴娣在其专著中对我国现有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进行了梳理和内容解读,将我国涉及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概括为如下5个层次: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②从构成的层次可以看出,我国特殊教育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纵横交错的法律体系。但是,在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中,虽然有保障特殊教育对象的权利的法律条文和法规,但它尚未完备。现行的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只有一部属于教育行政法规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而应该比《条例》先出台的和各大教育部门法相并列的独立的《特殊教育法》却迟迟不见其身影,可见我国特殊教育立法层次比较低。

2.3特殊教育法律缺乏操作性

我国现行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原则性表述过多,缺乏操作性。如国务院于1994年制定并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关于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仅三条:第十条规定了残疾儿童机构;第十一条规定了残疾幼儿的教育应当与保育、康复结合实施;第十二条规定卫生保健机构、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应注意早期发展、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此外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再没有关于残疾幼儿学前教育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显然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难于操作,使特殊教育对象的受教育权难以得到实质性保障。

2.4特殊教育法律救济制度不健全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已步入依法治国国家的行列,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法律还是有不健全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偏远山区的孩子的受教育权都受到了影响。当然,更不用说是残弱儿童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同样受到影响,这其中有很大原因是由于法律对残疾人的救济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没有独立的特殊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篇7

2014年5月19日是第二十四个法定“全国助残日”,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共营友爱、和谐的社会,让残疾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决定在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开展“全国助残日”主题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折翼天使”圆梦行动。

三、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四、活动形式和内容:

1.进行一次国旗下讲话。在助残日前进行一次国旗下讲话,宣传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保障和优惠政策,教育学生关心爱护残疾人,号召全体师生积极参加助残活动。

2.组织一次少先队活动课。结合今年的教育主题“帮助贫困残疾人”和雅安地震等,组织一次以“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我身边的残疾人故事”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3.开展一次走访慰问。组织师生走访随班就读身患残疾的学生,勉励残疾学生自强自立。鼓励学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残疾学生实现梦想,让残疾学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五、具体要求

1.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大力做好宣传,一是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政策法规;二是广泛宣传典型残疾人士不畏困难、身残志坚、热爱生活、超越自我、奋发向上的感人事迹和扶残助残典型;三是在学校醒目的地方悬挂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宣传口号

2、根据活动主题,以开展“助残日”活动为契机,关心特殊教育学校办学和残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及时将每一份关爱送到或传递到残疾学生,用身边的残疾学生的事例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自强上进。

篇8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现状;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又称为残保金,是针对于实施按照比例安置残疾人的地区,凡是安排残疾人达不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规定的比例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根据地方的相关规定,按照年度差额人数以及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缴纳用于残疾人用途的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关乎到残疾人就业权利和生存发展的重大的决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纳入社会保障征缴体系后征收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管理环节上仍旧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值得重视并予以解决。

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的现状

1.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困难

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了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产生片面的认识,有些领导认为,很多健全的人都下岗离职,就业都难以进行安排了,更别提对于残疾人了。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领导认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规定中要求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一种胡乱收费的现象,给企业增加了压力和负担。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出现了实际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金额远远低于规定要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金额,这一系列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困难的问题都说明了人们对于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没有深刻的认识,有赖于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的宣传力度。

2.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预算管理不符合规定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纳入预算的政府性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资金缴入国库,支出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或计划安排使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要如何设置合理的预算科目,这样大大不利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算管理的进行。在我国还有很多市、县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并没有纳入政府性基金的预算管理。并且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政府批复的预算中,列编了许多如康复经费、其他经费等等的预算科目,这些科目都没有相应的法定依据。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上缺乏统一的预算管理制度,现有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预算管理侧重于对于资金总量的控制,预算编制缺乏必要的统一性、准确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仅仅只是做大类的安排,仅能做到对于资金总量的控制,不够具体和明确,不利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统筹管理。

3.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上和规定不符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如何进行使用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的残疾人的切身的利益,关系到对于残疾人事业的认知的程度。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机构的经费支出过高,存在着变相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行为。目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具体有就业前残疾人的培训、中、短期职业培训、资助残疾人接受各种职业教育培训等,残疾人开业贷款或者补贴,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单位的奖励,残疾人就业所需要的设备费用,社会保障费用和必要的机构的正常经费开支。但是实际使用中除了上述的规定的费用项目外,还出现一些类似康复经费、其他经费等费用,特别是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的康复活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康复经费也成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重要的支出,但是这项支出并没有在规定中列明,出现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上和规定不符的情况。

4.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财务管理上出现混乱

目前,为了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完善为残疾人服务的体系,各级都相继成立了劳动服务社、残疾人服务社等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虽然这给予残疾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导致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后续财务管理上出现混乱。如何对这些机构的财务进行管理,规范这些机构彼此之间的财务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方式。根据审计机构提供的情况显示,这些劳服机构的经费有一些是独立核算的,有一些是纳入劳动服务所统一进行核算的,从管理模式和计算方式上都不够统一和规范。残疾人服务机构常常是重视建设,但是对于后续的管理却缺乏有效的措施,没有必要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的制度,存在着财务管理上的漏洞。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的完善对策

1.加强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政策修订

目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管理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财政部财综字【1995】5号文件,虽然各地相应出台相关规定,每个规定都不完全一致,且这个文件有些历史久远,不能与时俱进,不利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当今条件下的规范和管理。因此国家要加强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完善和修订,不断的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范围。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进行全国统一管理,统一进行政策的制定,统一开支的范围,是助残事业发展的需要,能够不断的推动残疾人服务、推动残疾人就业等领域不断的发展,从实质上保障了残疾人的利益。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的修订要参考当前创建残疾人工作试点城市的需要,结合当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开支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其使用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强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细则的完善以及落实相关的配套措施,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通过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政策修订来不断推动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增加其康复服务的力度,提供最为完善的社会保障。

2.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预算管理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属于政府性基金,其必须采用预算管理体系,可以参照社保资金预算管理的方式,国家政府应当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算管理的方式方法,设置科学、合理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预算管理的科目,确定一定的预算定额,对于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进行统一的规范。以制度化的形式来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预算管理体系,为科学的编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预算报表,为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为增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都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残疾人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当参考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特点,不断细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项目支出预算,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预算实施的可操作性。尤其在预算执行的时候要对于招待费、会议费、其他公用经费等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流失,要显现出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使得有限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能够最大限度的为残疾人服务。

3.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

对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应当进行统筹的安排,加大对于残疾人就业扶持的力度。目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率普遍的偏低,存在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和规则上不符的现象。针对于此,应当对残疾人创业和开业贷款上加强扶持力度,创新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可以专门安排一部分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结余资金为残疾人创业提供贷款或者提供担保。改革现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省级单位统筹的做法,交予国家进行统筹安排,由国家主管部门确定一定的统筹比例,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从经济较好的沿海地区向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方转移支付,这样既能将对口支援付出实践,能够充分的发挥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保障效益。换言之,这也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对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所做的一种资源补偿。除此之外,要将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范围内,让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真正落实为残疾人所用,为残疾人融入和参与社会创造出更加良好的条件。

4.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财务管理

针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非常有必要在完善内部会计制度的同时,进行研究、制定出一套统一、规范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的财务管理,强化对于残疾人服务项目的后续的管理。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财务管理秩序必须对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内部控制、会计核算、资产管理、支出报销等方面以明确的形式确定下来,理清残疾人服务机构之间财务混乱的现象,进一步对于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对于残疾人就业的后续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规范、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冬雪.试论新残疾人观及其残疾人工作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8(07).

篇9

1963年,英国的全国孤独症协会(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的一位成员,也是一位孤独症患儿的家长,设计了以“拼图”作为元素的徽标。这是因为,孤独症是“谜”一样的疾病,我们对它认识极少,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疾病,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治愈这种疾病。另一方面,对于孤独症患者而言,这个世界同样也是一个“谜”,是“外星球”,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解读和融入社会。

Jim Sinclair,一个住在纽约的孤独症患者,也是一个孤独症维权人士。他直到12岁才开口说话。他以一个孤独症患者的视角告诉父母和其他人,应该如何理解他们――“你试着同你的孤独症孩子建立感情,而你的孩子没有反应。他/她看不到你;你够不到他/她;你们之间无法沟通。这太不可思议了,不是吗?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和一个母语与你不同的人交流尚且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孤独症还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孤独症人士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外星人’。你必须放弃你的假设。你必须学会以比你原来想象的还要简单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使孩子能明白你的意思。你必须抛弃你熟门熟路的那一套,放下架子,让你的孩子教给你一点他/她的语言,领你走进他/她的世界。当你开始放下心头的重负之后,你可以再来审视一下你的孤独症孩子,对自己说:‘这不是我原来想要的那个孩子,但是这个小外星人不知怎么掉进了我的生活。我不知道他/她是谁,也不知道他/她会成为怎样一个人。但是我知道他/她是个被困在外星世界的孩子,这里没有他/她的同类来呵护他/她。他/她需要人照顾、教导他/她,为他/她做翻译,为他/她争取权益。既然他/她来到了我的生活里,看来我是义不容辞了。’”

光有理解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有健全的政策法规来保护这些“外星人”的利益。自1975年开始,美国先后出台了《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法》《家庭支持法》《抗击自闭症法案》等法律法案,全方位保护自闭症儿童。得益于这些法律法规,很多孤独症儿童在学前,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加入到了特殊教育系统中享受服务。

篇10

一、采取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抓队伍,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组织建设。

围绕残疾人创业就业需求,一是继续加强村委会残疾人互助会工作,在全镇64个自然村建立64个互助会,会长由村民小组长兼任,有效提高互助会工作整体效能。二是结合我镇实际,做好各级助残志愿者的组织、登记工作,不断扩大残疾人志愿者队伍,有效开展志愿者助残服务。三是采取“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一帮一”结对子,使全镇残疾人能得到长期有效的创业就业帮扶。

(二)抓培训,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能力。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是提高残疾人素质和技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通过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邀请技术专家围绕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对残疾人进行培训,共培训残疾人800余人次。依托地区技工学校,组织8名残疾人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少农村残疾人因培训掌握了实用技术,走上自强创业之路,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

(三)抓扶持,规范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采取扶持保护措施,规范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形成残疾人创业就业多渠道、多层次,实现新突破。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二是拓宽社会创业就业渠道,内引外联,以集中创业就业、劳务派遣等形式,先后安排31名残疾人到罗平县忠林焦化有限公司工作,实现残疾人稳定集中就业。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从县残联争取资金1.5万元扶助3名残疾人创办经济实体和个体从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残疾人创业就业渠道少,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2、残疾人创业就业的稳定性差,给解决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3、由于残疾人处于弱势群体,生活贫困,创业资金不足,面临创业难和就业难问题。

4、部分残疾人思想麻痹,主动创业就业意识不强,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开展创业就业援助,建立创业就业保障体系。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通过集中就业、分散就业和个体就业三种渠道,大力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重点依法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创业就业,使残疾人就地就近得到充分创业就业。依托镇残疾人综合创业基地,通过整合资金,不断扩大创业基地规模、数量,吸收更多的残疾人就近创业就业。协调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残疾工人的工资、保险、福利等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切实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