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金融学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金融学专业的认识

篇1

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金融专业来说也是如此,但就目前来看,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日益凸显,高校往往难以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学员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其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无疑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二、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

金融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知识理论更迭较快,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就目前来看,许多金融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过于注重理论说教,忽略了业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脱节。

(二)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相较于国外金融高校来说,我国金融高校教师大多直接从师范院校到教师,缺乏实际的金融经历,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实践经验。此外,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问题,金融高校教师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与实际金融工作脱节,许多高校缺乏激励机制,没有为教师创造深入金融企业调研的条件[1]。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往往受到制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拘泥于书本,选择的素材缺乏生动性,教学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实践活动基地难以发挥作用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都积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来说也是如此,但从实际应用上来看,虽然许多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比较完善,但缺乏有效的管理,实践基地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的参与性不足,金融专业的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化严重,很难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在为金融专业学生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的过程中,考虑到许多学生都不会真正留下来,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金融企业的核心工作,只是安排一些单调的“打杂式”工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新生厌烦,实践基地并没有发挥对金融专业创新人才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的特点,应当构建开放性的实践教育体系,实现课内教学向课外实践的延伸,实现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1、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平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其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立主要包含四个层面:(1)基础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金融基础课程单向实验以及语言学习中心接受训练等;(2)模拟实训:主要指的在校内的金融专业模拟实训,例如银行业务仿真实训、证券投资业务仿真实训等[2];(3)创新性实验:学校自主建立自主创新实验平台,与金融相关企业合作,设立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首先,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金融专业实习基地,为金融专业毕业实习、岗位实习、创新专项实习等提供平台,例如长春财经学院每年大四学生就可以进入农业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度,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学生能够尽快熟悉银行的业务流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建设双师型队伍,学校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实务专家在校兼职任教,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传授先进的金融专业知识,此外,金融专业教师也可以在企业挂职锻炼,例如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以此来让教师了解到一线金融工作的相关流程,积累实践经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效果。

3、建立社会实践平台。首先,学校可以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以此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金融专业相关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结合金融专业课程进程进行专项的社会调查和专题调研,让学生了解金融发展趋势,充实学生的知识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3]。

4、建立探究性科研活动平台。首先,建立学生科研项目,科研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当对学生申报、立项的科研课题给予资金支持,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科研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论文,结合教师课题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建立学科竞赛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正确投资大赛、金融建模竞赛等,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主板正确投资模拟竞赛、金融知识学科竞赛等,深化金融专业创新性人才的教育效果。例如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就经常开展保险营销大赛、模拟故事大赛等竞赛,且“模拟股市竞赛”会被评委了江苏省十佳优秀社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构建合作育人模式

1、合作建设研究平台。政府主管部门、学校以及金融企业应当积极建设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4]。例如中山学院经贸学院就与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中山市金融研究所、中山市经济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致力于解决金融行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仅深化了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效果,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创新人才育人模式的改革。为了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粗创新能力,促进知识传授向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转变,学校应当积极改革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根据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建立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模式、以及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深化创新人才教育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的对接。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4]刘波. 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9(6)

篇3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篇4

关键词金融学基础教学改革课程创新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课堂的创新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金融学基础作为金融专业甚至经济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各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必修课,其授课对象不仅仅包含金融相关专业,也包含了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对于不同专业,由于授课对象的不同,其授课内容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就算同属金融类仍需区别对待,对非金融类更需差别对待。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可以讲授不同的授课内容,可以采用不用的授课方式,在已有的新课程内容和新教学方式中,针对性选取最为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尝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在进行不同专业的课程改革之前,我们一起先回顾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路上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之后,笔者以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教学经历,针对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级,展开了“金融学基础”于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不同的课程设计。希望后续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班级来批评指正笔者的课程设计,也希望能够学习到更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

1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之路

1.1教学硬件软件配置不断丰富

教学硬件条件的不断加强和相关教学软件的不断引入,给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让教师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打破了原有的仅以板书为主的枯燥乏味的授课形式,突显了多媒体PPT教学形式的优势,当然现如今的教学应仍是板书与PPT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教师行列不断接触学习新的技术软件,比如Flash制作软件、简易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绘图制作Photoshop等等。这些软件的加入,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掌握重点。硬软件的不断创新不仅仅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也给课外辅导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新时代的小小软件打破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试图融入学生的思维方式中。比如,高职高专的学生之间都会用微信聊天,可以加入学生的群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不是硬性要求,而是通过学生的某次尝试引起其兴趣,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比如,现在市面上有一些教学辅助软件,由教师发起学生加入后形成班级,在此网络虚拟的班级里,学生可以在里面签到,举手示意,提出问题,提交作业,随堂测验等等,这种形式尤其适合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

1.2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备受关注

高职高专的教学中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也愈发发现案例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分析,让学生从中认知自己的分析能力,感知自身的价值。当然为了让学生有能力进入到案例讨论与分析中,案例的选取与问题设定也尤为关键,就像给学生设定的跳高高度,不能过高让学生自叹不如,也不能过低让学生不屑一顾。同时案例的内容需要新旧结合,可能旧案例更能体现相关知识点,但不能忽视新案例给学生带来的刺激感和新鲜感。学生对案例内容有所耳闻,甚至就发生在身边,学习兴趣才会油然而生,学生才有参与热情,案例讨论的效果才会发挥极致。通过案例的分析,让知识落地,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学生可以更为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启发教学法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探讨,在案例讨论前可以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案例讨论中,可以向学生发问,引起学生之间探讨;在案例讨论后,教师总结时,同样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所以启发式教学可以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教师启发,最终还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1.3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成为新宠

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但自制力差,尤其是当面向较深的理论知识时,会直接表现出退缩。通过将各个知识点项目化,在项目中设计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进入状况,在一点一滴的成果中肯定自我,不断提高自信。自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都在极力推崇和积极开展落实,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4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一门基础课——金融学基础,它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其他经济类的必修课,比如会计专业。金融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授课的形式随着改革而改革。这一方面不仅仅体现在金融类专业新旧金融学基础课程在改变,也体现在同一时期,不同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程也不再一致。比如,会计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堂,在内容上、在授课形式上与金融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堂差别明显。会计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性,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授课时需更多以案例的形式讲解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以理解为主。而在金融类专业的课堂上,不应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同样重视理论的讲解,还需要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的不断扩充,在金融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金融专业的次级分类又作出了明确的命名。所以,就算在同属金融类专业里,“金融管理”的课堂与“证券与期货”的课堂也不再完全一致。金融管理更加强调以银行为代表的管理服务业,而证券与期货侧重以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为代表的技术操作服务业,所以在授课中,对学生的引导方向或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针对不同的专业,金融学基础的考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比如会计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程更侧重过程性考核,甚至没有期末试卷形式的考试,或取消或变为考查形式。对于同属金融类的“金融管理”和“证券与期货”由于其课程内容的侧重不同,所以在过程中的考核内容以及期末试卷的考试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这样也是对学生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金融学基础”于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上的不同

2.1不同专业选取不同教材

教材的选取首先需要够新,满足时代的要求。其次其内容和形式要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启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可以选取不同的教材。会计专业等非金融类专业可以选择内容够丰富不宜过深的教学,但同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契合该专业,仍需要教师自行增加或删减知识点。对金融专业可以选择高教出版社的《货币金融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货币银行学》等均为高职类院校编写的教材。但对于金融类再细分的专业暂时没有发现比较合适的教材,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还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区别对待不同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学基础”课程中会有一大块是信用相关的内容,也是金融理论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针对会计专业设计的案例应该侧重商业信用方向的,会计本身是对企业之间展开的各类业务进行会计记账和经营分析财务分析的。选取这样的案例,会计的学生首先不会觉得陌生,其次也会比较感兴趣,最后会计学生在对此类业务做会计记账或经营分析或财务分析时会变得得心应手。同样是信用的内容,对金融类的专业,设计的案例应该侧重于银行信用或附有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事件。比如,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应该侧重银行信用为主的信用案例,而“证券与期货”则应侧重附有新型或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案例。这样更具专业特色的案例内容,会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设计案例内容外,也要设计案例引入的思考问题,启发性的问题,对会计专业问题一定要深入浅出,不要让学生感觉金融专业性过深,在思考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最终顺利完成案例分析。而对金融专业设计的问题,则需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正视金融理论的威严,通过思考与后续的探讨发现金融的魅力。同时需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不同专业侧重不同项目,设计不同任务

金融学基础是经济大类中的一门基础课,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任何一块展开都可以成为一门专题课,所以这么多个项目对于不同的专业不是同等重要的。比如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对会计专业尤为重要,但对金融专业了解即可。不同项目在不同专业中顺利地展开,任务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对于会计专业在设计“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的任务时,可以结合会计本身所熟知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设计任务内容。给出某银行最近的一些业务往来,模拟成一笔一笔的账面,让会计的学生针对业务内容,区别业务实质,是该银行的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又是具体哪项资产或负债业务。在区分的基础上,编制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最终,学生在熟知的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过程中,达到能够区分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业务的教学目的。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在设计“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的任务时,可以通过银行柜台模拟,让学生了解作为银行柜员会涉及有关票据的哪些业务,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掌握不同票据的特点,同时达到熟知票据出票、票据承兑以及票据贴现等专业术语的含义,同时也掌握办理出票、承兑和贴现的过程和要点。对于“证券与期货”专业在设计“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任务时,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要求学生在网上申请模拟账户,进行模拟炒股。了解股票市场的特点、熟知股票交易的程序,为后续投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同样可以在网上注册申请模拟基金交易的账号,完成相关的申购与赎回基金,同样达到对基金市场的直观认识。当然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引进了模拟交易的软件,可以在过程评价中加入模拟实战的测评,以各位同学的模拟实战的成绩作为一次过程性考核。另外,在设计任务之后,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不同的方式。可以适时在课堂中设计几个较大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完成。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组内协作能力。为了更好的发挥小组协作的效果,避免小组任务仅由某几人完成,需要教师督促小组做好分工,分工明确后教师还需观察每个角色的执行情况,最后结合多种评分方式,由教师给出最终的此次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一般多种评分方式包括组内成员之间相互打分,组别与组别之间的打分等。

3结束语

除了上文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创新的建议外,我们从社会对我们学生的要求的角度出发,学生应该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文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不针对专业的不同,我们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关注时事,紧跟时代步伐。学生与教师都应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关注时事新闻。仍以“金融学基础”为例,在讲利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继2015年上半年的三次降准降息后,2015年的8月底到10月底又接连两次降准降息。这新一轮的降准降息,央行会是源于什么样的出发点,结果又怎样,与学生讨论。第二,扩宽授课形式,聘请社会上企业中的实践专家来到课堂,或者学生参与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让网络发挥有效作用。教师和学生不要放过现如今这么发达的网络世界,可以推荐学生浏览高质量的博客博文,可以提供学生专业的论坛,让学生去畅游,同时提醒学生要去伪存真并给与一定的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学习。“金融学基础”的教学改革和课程的创新之路还需继续在实践中前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已有的理论体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教学方法,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独立使得授课达到完美。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将教法结合,将教法改进,将教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应该不断的脚踏实地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惠及学生,惠及社会。

参考文献

[1]徐艳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西方经济学》创新性教学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27-30.

[2]赵瑞香.关于职校《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3(8).

篇5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教学改革 地方二本院校

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金融的发展是其中重要一环,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大量金融学专业的人才,目前中国不少大学都开设有金融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是社会整体渐进改革的一环,需要从若干方面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改革,培养优秀金融人才,为高校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注入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及机构也在扩充和发展,目前地方二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日益满足不了其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一般主要集中在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课程,诸如经济学基础、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以及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应用课程,诸如金融市场学、证券分析等等。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学和国外的金融学有着一定的区别,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学实际上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今后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也会向国外金融学靠拢,会更加倾向微观方向的研究,诸如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会真正纳入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而隶属于资产定价和公司财务的知识以及大量的定量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应该在今后的金融学教育中被广泛的采用,当然,这对教师和学生都会是更大的挑战。

由于学校本身的定位、地域的限制、学生兴趣的不一,目前大部分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学知识的能力,希望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在相关金融机构,诸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工作,发挥所长,能有用武之地。但是笔者认为由于目前教育的观念过于现实以及功利化(包括校内校外的原因),不少地方二本院校希望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及能力的打造,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附带学科整体感悟的培养。在教学中,“育人”的核心观念贯彻不够,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核心思想和金融学交叉力度不够,使该专业学生具有宏观思维和战略思维的短板。

(二)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手段

目前,不少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授知识为主,辅以一定的实训手段(主要以软件仿真为主),另外还有一定的课外见习机会,诸如去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实习,如某校金融学专业学生大二上学期可到某些商业银行进行为期2周的实习,主要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流程,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际从事商业银行的某一项难度不大的工作,比如客服。讲授知识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理论,实训和实习主要目的在于实践,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和激励从金融学的角度去认识社会的运作和游戏规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统筹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三)地方性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目的

任何的教学,应该以目的为导向,就地方性二本院校,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二是能够较好地运用数学、统计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三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四是熟悉国情,熟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了解金融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国际金融活动的规则和惯例,了解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六是具有能初步从事金融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操行、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二、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

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更多的懂得市场运作原理、运作方式和规则的人才,这对金融学专业人才更多的要求是做事,而让市场更加发展和成熟的人才是做学问的人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议。市场让微观主体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无论是培养做金融事的人才还是做金融学问的人才,都应符合这一趋势。而目前教学内容较为单调、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目的过于短视的现状应该作出相应转变。

(二)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趋势

新时代下,关于人才的培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有学者主张“术业有专攻”,有学者主张“宽口径,厚基础”,笔者认为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依靠的是不变,即厚重的个人素质、品质和基础知识,也要依靠变,厚重的积淀应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找到个人和社会的某个契合点(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国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完美匹配。

(三)教育国际化接轨的需要

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教育也在不断的国际化,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外原版教材运用越来越普及。不少大师级教材逐渐成为中国重点大学的主流教材,每年各出版社也会引进许多在美国大学通用的教材,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基础性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二是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大学互相承认学分会更加频繁,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给你的国际化视野和学术前沿的了解;三是高校教师学术互动和合作会更加频繁,有利于相互学术水平的提高和诞生更高水平的成果;四是跨国界的学术资助规模会更大,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出更高和更深层级的成果,面对这些趋势,金融学的人才培养应符合这些趋势,动用资源予以保障。

三、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不少地方性二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主,辅以一定的实训和实习的手段。笔者认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知识牢固程度不够,学生整体的学科体系的观念不足,二是实验手段的引入力度不够,不能设计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和认真思考。在香港的一些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仿真实验软件较为丰富,而且和真实的世界互动和融合,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找到运用知识的途径,更可以为将来成为真正的将才打下必要的基础。虽然地方二本院校在诸如硬件、财力方面有所欠缺,但适当的加大这方面的资源保障、寻找和相关机构的新的合作模式,仍然是可行和必要的。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陈旧

不少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材虽能反映一定的学科内容,但不能反映金融学的发展潮流。特别是不少教材相互引用的成分太多,且人性化程度、针对性不足。教学内容往往也是若干年前的内容,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三)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不少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理念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某些金融机构里面工作的“螺丝钉”,较为功利化和现实。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教学理念应将学生当做一个真正的“人”,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和情操,从“人”的思想、态度去思考,从“金融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趋势。

四、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提倡交互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

课堂教学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的方向。一是可以通过讲授案例,让学生分析和相互讨论,只要是合理的争论,都应是可接受和鼓励的范畴。二是可以设立若干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查资料,做PPT,上台演讲。三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相关文献,分析该文献的可取之处和局限,认真探讨值得改进的地方,通过互动式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平等和自由,符合时展的潮流。

(二)教材的选择应符合国际化趋势,兼顾中国国情

一方面,教材的运用应更多的反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应该积极引入国外一流教材,如果受到语言的限制,可考虑运用翻译的版本,然后逐步采用全英文的教育模式,根据实践经验,学生可在三个月内适应全英文的教授模式。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内容除讲授基础知识外,应反映中国及世界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道德情操。

(三)注重实践教学,多用并用好教学实训软件

课堂教学应动用各种教学资源,注重实验、实训软件的购买和维护。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实际上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脉相称的,只有实践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融合,才能让学生成为和谐的学习主体,具体操作中,诸如证券分析、当代金融中介等课程积极引入相关教学软件,提升实验实训成绩在最终期末成绩中的比例。还可邀请相关金融机构专家予以演示、讲解,将现实的实战搬到课堂上、搬到实验室。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学校应积极和相关兄弟院校、重点高校和国外高校的联系,每年选派金融专业优秀的学生到这些学校交流学习,邀请对方高校的学生到本校交流学习,互相承认学分,一方面可以使优秀学生感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理念,可取长补短,为将来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以点带面,促进本校金融学专业不断完善。特别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对于培养学术感悟能力,学习方法的提升,认识学术发展的前沿都十分有利。课堂教学的改变是渐进的,但是改革的累积效应和放大效应却是可观的,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锐.新时期我国教育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2).

[2]行龙,要英民.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校教育越加重视教学质量,逐渐引进外国教学经验,中外合作办学得到快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教学水平。文章主要分析了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全国很多高校都展开了合作办学活动。结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效果可以发现中外办学对教育发展而言,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越加明显,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看,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在合作对象上,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中方合作者主要包括北大、清华、复旦、同济等名牌大学;从办学层次看,跨越从幼儿教育到博士的各个学历层次;从专业分布看,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大约占36%左右。截至2013年7月19日,教育部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了经过合法批准的400多家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名单。这400多家中外合作办学都是本科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其中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的有:上海财经大学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与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都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贸易与金融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厦门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济南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加利多尼亚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等。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把关不严,教育部虽然有着严格的审核制度,但许多国内院校和培训公司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都和国外一些三流甚至不正规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严重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声誉。

二、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挑战,只有牢牢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我国经济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金融专业的人才,这就对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达到社会的综合要求。而我国高校教育虽然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仍不够完善,所培养的大学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引进外国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而有效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合作办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我国多所高校的金融学专业采用了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比如,东北农业大学、济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等。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这些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还不够完善。

(一)教学教材问题一些金融学专业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对外声称自己采用的教材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知识更加先进。事实上,这些学校的金融学教材根本没有引进国外的教材,即使引进了外国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几乎没有进行有效使用,所引进的教材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中外办学的质量,引进了很多国外金融学教材与大纲。但因为对所引进的教材,学校并没有给出固定的评判标准,导致高校引进了很多低质量,不适用的教材。不但没有通过教材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还因为教材的不合理致使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下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困扰。以上两种情况虽然体现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理念,但却没有真正践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容。

(二)合作对象层次低虽然我国很多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但合作项目的整体水平较低。在2013年中外合作项目的统计中发现,经过批准与审核的中外合作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共有900多个,本科层次的合作项目与合作机构有700多个。进行合作的对象一般都是国外二三流的高校,或是一些不知名学校。这些合作对象的学术水平以及教学质量都没有充分的保障,我国进行合作的高校对合作对象的具体情况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这就造成我国高校所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整体偏低,所能引进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资源不够充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另外,很多高校为了吸引学生,提高招生数量,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过于夸大自己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一流,合作对象是国外名校,不重视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导致教育工作出现严重问题。

(三)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金融学专业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需要很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教师。然而,当下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参次不齐,职业素养需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下的金融学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专业的要求更高。聘用教师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历,还需要注意教师的学历和教学能力,最好有一定的留学经验。但目前高校金融学所聘请的教师要么是有高学历,但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和留学经历,要么是有工作经历和留学经验,学历却相对较低,总之,既具备高学历又拥有丰富经历的教师非常少。此外,教师的教学队伍还不够合理,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中,不仅要有教龄较高的老教师,还应具有思想观念较开放的年轻教师。老教师是教学队伍的坚强后盾,年轻教师是教学队伍的前锋,两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完善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措施

(一)选用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材要想提高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改善金融学专业的教材现状。目前,我国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多学校还采用国内教师编著的教材。这些教材都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各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来进行编写的,适用于全体学生。但中外合作办学要培养的人才是国际化人才,因此,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的国情与金融发展情况,还需要了解国外的金融发展情况。但国内的教材并不能为金融学专业学生提供这些学习内容。要想真正实现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还需要使用中英双语版教学教材或是原装英语版教材。国内与国外教材除了关注的国家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国内教材更加重视理论,而国外教材则更加重视结合实际。金融学专业学生使用国外教材不但可以拓展视野,还可以将知识与国外的国情现状结合起来,做到与国际接轨。此外,需要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一些国际金融方面的专业课程。比如国际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学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可以专门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外国教师来进行教学。开设双语课,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学习与掌握外国金融知识。

(二)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我国高校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所选的合作对象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合作办学的水平。如果合作对象的教学质量比较高,教学资源较丰富,那么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会相对较高;如果合作对象的教学质量较差,教学资源较匮乏,那么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不会理想。因此,各高校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在发展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前,高校要对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细致的分析,深入了解外方教学机构的办学能力与办学资质,避免遇到一些非法办学机构。要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合作院校的层次。按程序对合作学习进行严格审核,提高国外合作学校与合作机构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进而实现合作对象的高层次化。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外国优秀的教学资源,应增加各种优惠政策与扶植措施,对外国资源进行严格核查,详细调查其社会背景、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学术地位等等,进而开展符合自身教学情况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另外,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加强高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资质的审核工作,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保证金融学专业的管理机制、学科研究以及教学课程向着国际化发展。

(三)完善教师队伍教师是决定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突出,教学经验不足,那么金融学专业的合作办学质量也不会过于理想,相反,如果金融学专业的教师不仅教学能力高,教学经验还非常丰富,那么合作办学的质量至少不会太差。由此可见,金融学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直接关系着合作办学的水平。要想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那么首先要保证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高校可以将一些30岁左右的金融学专业教师送到国外合作对象或是其他名校进行学习,提高其知识水平,丰富其学习经历。金融学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具备留学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开阔教学视野。除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招聘一些海外留学的硕士甚至是博士使其回国任教,也可以招聘一些优秀的外国教师。留学硕士或博士以及外国教师与本国教师相比,在国外学习与生活的时间要更长,对于外国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特点更为了解,可以将国外的一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引入到本校教学工作中来,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提高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漾滨.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

[3]王悦,房红.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4]贾欣宇,裴英凡,房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10)

[5]许圣道.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与规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叶敏.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成功(教育),2011(7)

[7]潘娜,张洁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篇7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新晨:

参考文献

篇8

【文章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本文概述了金融人才市场供求现状,并分析了传统交融教学的问题,并就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教学模式做出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金融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市场导向;金融学教学;金融人才;创新

0 引言

随着金融行业的飞速崛起,使得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时期,为了使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应该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基础上实施金融人才战略,以满足目前中国的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培养金融行业人才的模式的弊端也就不断暴露,比如对人才的培养没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又如我国多数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比较弱。同时从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市场对于这一方面人才的需求结构来看,市场既需要创新研究方面的高素质的人才、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更需要大批有完善的金融理论和在金融业务的实践中的完备型人才。所以,在社会不断变革,金融业飞速发展的状况下,对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金融人才市场供求现状

1.1金融人才市场供求失衡问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来说,市场对于金融方面的人才需求是相当大的,虽然我国每年毕业于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众多,但是对于金融相关专业人员培养目标仍然不能与目前金融行业的发展相适应,培养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较少,因而出现了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大而合乎市场的金融人才缺少的这一矛盾。

从目前我国金融经济领域的供求矛盾看,一方面,国内外市场对金融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企业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经济金融方面的人才紧缺;另一方面,从我国各大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很对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出现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金融业需要的是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对金融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够注重其质量和实践方面的学习,这样就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金融行业改革的需要。所以说,当前我国高校金融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中注重质量和实践的学习。

面对这种窘境,金融学的教学必须在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下,兼顾考虑这个专业的针对性。因此在金融学的教学中要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学生的开始实践能力的基础,同时要不断向学生传授关于本学科体系的重要知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技能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金融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2我国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1)市场需求大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入WTO,外资大量涌人,我国的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既需要了解本土的本地金融人才,也需要具备国际经验的海外人才。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下,不仅需要具备全球化资本运营及管理的高端金融专才,还需要很大一部分具有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使金融人才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

(2)要求能力强

在国内外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金融方面人才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一般来说,金融人才主要需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知识基础、创新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控能力。

2 传统金融教学中的问题

2.1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主要的人才培养包括对于培养人才措施的制定、对于培养者的培养以及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三个方面,它将高校教研融为一体。但是这种人培养的模式往往于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大相径庭,而且大多数的高校金融专业与实际中的金融部门缺乏交流沟通、不了解市场的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情况,而这个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形成的。

2.2课程教育建设不完善

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上也存在着缺陷:首先,传统理论的课程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设置不尽规范。目前我国高校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内容略显陈旧,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课堂的活跃性,使学生在选择和发展上受到限制。其次,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空间和能力。

2.3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现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中,金融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是比较薄弱的,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大多数院校资金缺少,学生能力弱的状况下,高校本身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要求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就自然而然难于与金融企业建立固定联系,也使企业难于融入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

2.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师资力量是我国衡量一个高校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必要的因素。而国内的大多数院校的金融师资队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是教师规模减小。由于改革开放以后金融企业飞速发展,相关企业用较高待遇吸引人才,很多教师由于这一吸引力离开教育行业。其二是国内高校从事金融教育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自身缺乏金融专业的实践,知识传授缺乏实践环节辅助,缺乏针对性必然造成教学效果打折扣,也就无法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3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应该建立健全课堂内外的高等教育,以适应市场需求来培养创新型的金融人才,将金融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化实践教学,完善金融教育模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结合,为金融企业输入适合其发展的人才。

3.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高校对于金融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加强以外,,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金融风险管控意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以及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首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满足学生知识所需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金融学学习及金融行业乐趣;其次是在金融学的基础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不断提高创新力和应用能力,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2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紧随时代步伐,尤其作为更新换代较快的金融行业,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课程体系:一是在保持现有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新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如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等,使学生更好更快的了解目前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需求。同时在教学的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完善,将课堂变为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在金融课堂中的核心作用。

3.3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应该注重教学实践的积极作用。一是学校要发挥其作用,积极安排学生金融机构进行专业实习与操作。二是加大对校外的实习实验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强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引导学生广泛积极的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四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通过报考诸如理财规划师、黄金投资分析师一类的执业资格考试强化金融知识的学习效果。

3.4实行有针对性教学

在教学中以“因材施教”原则为指导,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水平等材料的分析整理,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型,创建各个学生的特征因素表,分析参与金融学课程学习的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专业共性和特性,通过分层教学法,确立有针对性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查漏补缺,并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3.5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作为教学主体,金融专业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所以高校应鼓励现有专职教师通过和金融机构合作,走出去参与到金融业务实践活动中,使教师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实践能力都能适应市场经济下金融业的发展,并能在课堂教与学中有的放矢。同时高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减少教师流失。而且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该将专业教师任职与相关金融专业人员的聘任相结合,使学生能深入金融时间一线,更广泛的接触金融行业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通过金融专业导师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供职业导航。在课堂内外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有取舍有偏重的提供教学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为经济管理类学生提升金融学科知识和实践空间掌好舵、护好航。

4 小结

在市场为向导的前提下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和改革迫在眉睫,培养金融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更加适应目前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在当前互联网金融、草根金融等新金融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只有按照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为导向,对金融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做多维度调整,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才能更好的融入职业选择规划和真正参与到金融行业的竞争中。

【参考文献】

[1]李树杰,国晓丽,梁双,构建适应金融人才差异化需求的课程体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梁玉,韦耀莹,金融学专业教改的整体方式探索(一)――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

[3]马钦玉,郭志忠,现代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篇9

[关键词]金融专业 立体式 教学模式

一、立体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业得到快速发展, 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人才。

众所周知,教学模式林林总总,种类繁多,但大都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如何基于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体系,提高金融人才培养水平,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地探索,立体式教学模式逐渐浮出了水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所谓立体式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现代认知派的学习原理为指导,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心理结构,以实现教学结构与心理结构和谐统一[1]。

在新型金融人才需求驱动下,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展需要;以学生主动探索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产生广泛的信息联系,通过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敢于探索,掌握更多知识和方法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必将成为金融专业教学的主流发展方向。

二、传统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思想受局限

传统的本科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思想主导下,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以课堂封闭式教学为主线,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存在欠缺,教材内容与金融业发展相脱节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学科建设的需要, 各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初步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的课程体系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 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2]。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缺乏特色

金融学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综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过程。而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计划中往往理论学科学分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较少,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如笔者所在学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在扣除军事技能训练和劳动技能训练学分后,剩下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学分连总学分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同时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中,许多学校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特色规划。如果除去作为基础的暑假社会实践、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专业文献综述训练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许多学校往往是简单的根据相关课程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开出了保险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和银行实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各自独立,没有体现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

(四)忽视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

从历次危机,尤其是从次贷危机的教训当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全球金融业是否能够良性发展。在金融市场上,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道德风险问题一直存在。而近年来,金融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更是日益增多,职业道德问题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中的“重灾区”。对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方法进行一定的规避,而对于防范道德风险,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则是对金融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的正确运用,缺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业服务意识的培养。

三、实行立体式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发教学思想, 培养专业通才

在金融教学过程中,应开发教学思想,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和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和交叉化等的发展趋势,创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 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评价为依据,基于学习者主体需要建立和完善的一种新型教学规范。

篇10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外语院校 金融学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27-02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能够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选择。从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到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从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到2010年初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无一不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同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乃至国家建设发展的共同关注点,例如,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中,衡量一所大学质量如何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便是其创新能力的高低,而在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所有因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即是拥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不再局限于教育界而是关系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注和研究日益增强。

1.田建国(2007)、郭庆然和张彦军(2009)曾明确界定何谓创新型人才,并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源、核心、基础以及保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2.钟秉林(2009)在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后,分析了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改革、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相关建议。

3.鞠翠玲(2004)首先分析了高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然后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具体措施。

4.郭金创(2007)、秦军和王爱芳(2009)、柏群和姜道奎(2009)等也结合所在高校的特点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从以上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关注较多。但应该充分认识地是,由于国内高等院校间的差别较大(有的侧重理工学科,有的偏重社会科学;有些学校历史悠久,有些学校则建立不久;有的属于研究型高校,有些则隶属教学型大学),因此,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不太可能是通用模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侧重点也难完全相同。正是基于此因,本文选择以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一批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设金融学专业的外语院校,重点研究其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旨在通过构建适合于中国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发展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外语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背景并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金融学人才。

二、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主要的外语院校相继设立了金融学专业。当时,为了与综合性高校和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相区别,突出自身的语言优势,在创立金融学专业之初,外语院校普遍确立了“专业+外语”的特色办学模式,在本科生培养目标上,亦倡导培养“复合型、涉外型金融人才”。客观而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检验,当年外语院校所确立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都可谓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正确的。不过,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国内外金融环境的翻天覆地变化,由于综合性高校和财经类院校对专业外语重视程度的提高,外语院校曾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也开始显露出定位不够准确、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外语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则正在陷入外语优势不突出、专业基础不牢固、国际化水平不高的窘境。因此,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延续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辉煌,重新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

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结合金融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外语院校独特的语言优势,我们认为未来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所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除了应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崇高的献身精神、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和自由发展的个性(此即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特征)之外,还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各国金融市场间联系正日趋紧密,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以俯视全球的高度、目及未来的旷远,以全球的意识和语义去分析和研究金融现象、解决金融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所培养的金融人才就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尤其要熟悉国际惯例,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另一方面,现阶段,相对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实力雄厚的金融巨头,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的总体实力还偏弱,抗风险性和竞争性较差。因此,为了能够平稳较快地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而增强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为了能够逐渐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我们必须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培养金融人才,不仅要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拥有良好竞争意识和真正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人才。

三、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培养方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手段的变革等方向进行构建。

1.从培养方式上看,高等外语院校应依托现有基础,大力发展国内外联合教育方式。例如,充分利用其特有的丰富国际化资源,与国外高等院校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采用短期国际交流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将国内学生输送到国外院校,进行为期几个月甚至一到两年的访问和学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受益国外教学资源,又能进一步提升专业外语水平。又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着力推进与国内外民营企业的联合办学模式,通过与民营经济联手办学,不仅解决了教育资本投入匮乏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广开就业渠道,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2.从课程体系建设看,高等外语院校应尽快与国际接轨,优化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着力推进微观实务课程建设,以保证学生在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的深入比较,并参考国家教委制定的21世纪金融规划,我们认为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不含学科基础课)较为合理的结构是以公司理财、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作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则可以涉及国际投资学、国际结算、国际商法、保险学、固定收益证券、银行会计、金融计量学、金融信息化、金融工程学等。

3.从教学手段看,高等外语院校应从双语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其实践操作水平,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第一,加大力度推进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着力打造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优质品牌。如前所述,在当今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国际化特征正在变得愈加突出,而外语院校的优势就是语言,因此,外语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毋庸置疑地需要推进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具体而言,首先,要组建一流的双语教学队伍。针对目前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外语院校一方面需要创造条件为现有双语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放眼全球,着力吸引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或教学经验,专业技术过硬且外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来校任教。其次,要合理确定双语教学课程并选择合适教材。结合自身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对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实地调研结果,我们认为,现阶段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应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部分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并精选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同时辅以中文翻译版教材。此外,由于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全面发展,因此,在双语教学的课堂讲授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采取循序渐进的授课模式,如先由母语授课、双语课件的模式到双语授课、双语课件的模式,再由双语授课、外语课件的模式到外语授课(部分知识点仍需母语解释)、外语课件的模式;另一方面应彻底摒弃过去的“满堂灌”填鸭模式,尽快引入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灵活且科学的授课方法,并注重对学生交流、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为培养真正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金融学专业信息化建设,重视实验教学。金融学专业的良性快速发展离不开全面系统的金融信息化支持和高度仿真的实验教学。为了使金融学专业学生能够顺畅地适应未来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下的金融业工作,高等外语院校十分有必要继续增加对金融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并将金融实验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予以重视。借鉴国内部分财经院校金融实验教学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高等外语院校的金融实验教学可以分为金融市场实验教学、业务流程实验教学以及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三个模块来具体展开。其中,金融市场实验教学是指借助专业教学软件训练学生进行外汇、期货、股票、债券等模拟交易和投资,以此来加强学生对金融市场的认知,并培养其风险控制能力;业务流程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将实验室设置为虚拟的金融世界,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证券柜台业务、信贷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等具体金融业务操作流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服务与创新意识;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则是重点讲授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在当今金融工作中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金融必备的一些基础分析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与手段。第三,拓展实践教学方式,密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联系。从过去多年的反馈信息来看,从学校走向社会,很多专业的学生往往感觉不适应,觉得教学与实践是相脱离的,所学并不能所用,而且这一问题在应用性极强的金融专业尤为突出。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我国的高等外语院校应在实践教学方面多下功夫。我们总结了几种较为现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积极与知名跨国金融机构在国内的分支部门进行广泛合作,多渠道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断输送学生到基地进行观摩和实习锻炼;与国外著名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定期选派部分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体验;不定期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座,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们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了解金融领域内更多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较早地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检验所学,及时发现问题,提升自身的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顺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保持并突出自身的特色优势,我国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有必要重新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从多角度构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展望未来,通过对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及完善,我国高等外语院校完全可以培养出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真正的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庆然,张彦军.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鞠翠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4.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4)

5.郭金创.教学型学院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6.秦军,王爱芬.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7(7)

7.姚玲.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J].高教发展研究,2008(1)

8.柏群,姜道奎.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科技与管理,2009(9)

9.裴文英.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6)

10.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