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范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合作不断深入,同时贫富差距加剧、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突显。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承担着信贷资源的配置主体和货币中介的职能,在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环境下,对经济均衡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是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英文缩写CSR)的概念起源于欧洲,世界银行给其的定义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12月《关于加强大型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意见》,明确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所包括的内容:一是维护股东合法权益、公平对待所有股东;二是以人为本,重视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三是诚信经营,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四是反不正当竞争,反商业贿赂,反洗钱,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秩序;五是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六是改善社区金融服务,促进社区发展;七是关心社会发展,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这一规定不仅阐明了国内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也为国内商业银行确定了本土性标杆。
商业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自身发展有深刻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文化层面――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意识的集中反映和本质体现,是企业对社会道德、法律、商业要求和公众期望的回应。商业银行作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集合,必须协调股东、员工、客户等各方利益,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价值体系。这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也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增加竞争实力。二是有利于增强客户忠诚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核心逐步从产品转向客户或消费者,商业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客户的信任度,稳定客户关系,促进业务长远发展。三是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对人才的吸引力。商业银行的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符合社会传统道德规范,能够得到有志之士的认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企业。四是有利于改善监管环境。商业银行严格遵守金融法律法规,遵守诚信原则和自律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但能够得到社会认可,而且可以得到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信赖,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及观念变化
商业银行改革成长的过程,始终贯穿着社会责任实践的步伐。一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自我完善。为实现可持续经营,商业银行通过改革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自我强化,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主动与国际接轨,从战略、文化、业务流程等多方面主动应变,努力实现经营方式转变。二是发挥信贷资源配置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信贷政策实施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金融职能,维护经济稳定。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努力构建起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资本充足率,提升风险控制能力,稳定经济环境和金融秩序。四是兼顾多方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维护股东权益、关爱员工成长、维护客户利益,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五是关心社会发展,支持社会公益事业。通过绿色信贷政策传导支持环保,通过审慎性审核调查,杜绝信贷资源投向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体现了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是修身齐家。商业银行在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后,思想观念和机制体制仍难以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影响,还存在不少问题。为实现自我完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成为众商业银行实现强身的当然选择。为实现“齐家”的目标,商业银行通过员工培训、文化建设、强化基础管理、提升内控水平来“修身”,不但在公司治理方面逐步与世界接轨,而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二是仁者爱人。在人本管理的现代社会,商业银行开始对“义和利”有了权衡和思考,普遍推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开始关注客户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关注员工个人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在职业规范和约束之外多了人文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本着“君子怀德”的思想,关注社区、关注民生,主动开展公益和慈善工作,在贡献社会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社会形象。三是见贤思齐。在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商业银行明显意识到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商业银行采取引进战略投资者、技术合作等方式促进自我完善。在风险管理领域,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在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系统、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量分析等方面与国外商业银行和咨询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引入经济资本概念,充分发挥资本约束功能,使风险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四是和而不同。在学习国外先进商业银行方面,商业银行没有进行简单的移植和模仿,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都有大胆探索并形成自身特色。五是慎重追远。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内商业银行受益分业经营和谨慎经营的理念,表现了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在股改和转制过程中,将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和董事会职责,将风险管理上升至文化层面。六是见素抱朴。公司治理的理想目标是回归公司存在的原始理性,通过人治到法制的过渡实现无为而治。商业银行为实现这一管理和控制的目标,不仅规定了董事会、经理层、股东等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为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理性委托关系,商业银行通过制定公司治理规范、引进独立董事、规范信息披露等措施降低成本,保证股东的利益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社会责任在渠道建设中的体现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银行社会责任 信息披露指数 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社会责任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产业经济中资金循环融通的服务中介――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至关重要。所以,研究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履行和报告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商业银行认识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也有助于外部监管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中国银监会和银行业协会从2007年开始陆续对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引和建议,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统计中,商业银行一直排名前三,但是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披露时间不连续,披露内容没有统一的规范,只披露有利于自身的信息等。本文研究了从2005年浦发银行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开始,至2008年全部14家上市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共计25份社会责任报告,根据银行业的特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界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评价和相关实证分析。首先,对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界定各有不同,马连福、赵颖(2007)从五个方面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包括产品、环境保护、慈善事业捐助、社区计划和顾客满意度。李正、向锐(2007)把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详细地分为六大类共十七小类。因为银行业的自身特征,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与一般的企业有所区别,陈卫星、荆新(2007)认为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一般包括:社区、环境、利益相关者参与、小规模金融、可持续发展报告、独立鉴证报告等。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大致可以归为五大类,即社区、环境、员工、客户和股东。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本上都会剔除金融类机构。在国外,1984年Philip L. Cochra和Robert A. Wood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SR)和公司财务绩效的关系,采用了营业收入、资产年限等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表明了CSR和资产年限负相关。Jean B. Mcguire等(1988)认为股票回报率和会计基础措施和企业社会责任密切相关。Krishna Udayasankar(2007)研究得出公司的规模制约着企业参与社会责任的程度。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均是对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马连福等(2007)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较差,公司绩效、行业属性及规模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而独立董事比例及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没有显著影响。李晚金等(2008)还认为法人股比例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而资产负债率、直接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等因素没有显著影响。李正(2006)得出的结论是资产规模、负债比率、重污染行业因素与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ST类公司呈显著负相关。影响一般企业披露的因素是否能代表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本文拟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找出影响商业银行披露质量的原因。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银行规模。我国规模比较大的银行一般是国有商业银行,受到政府的管制比较多,而且规模越大也越容易受到环保机构、媒体、消费者的关注,因此规模大的银行可能更加主动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H1:银行的社会责任披露水平与规模正相关
(2)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好的银行有更宽裕的资金履行社会责任,也愿意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更有可能重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H2:银行的社会责任披露水平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3)成长性。成长性好的银行具有好的盈利能力和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些银行更注重可持续发展目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H3:银行的成长性与社会责任披露水平正相关
(4)风险控制变量。银行能够持续稳健经营,控制好风险水平和资产质量,才有能力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H4:风险控制好的银行社会责任披露水平较高
H5:银行的社会责任披露水平与不良贷款比例负相关
(5)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作为一种监督经理人行为的工具,其比例会影响总经理对各种信息披露的情况。
H6:银行社会责任披露水平与独立董事比例正相关
(6)上市情况。上市商业银行受到上交所、证监会等机构监管,也容易受到更多其他机构关注,可能会披露更多社会责任信息。
H7:已经上市的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更高
(7)时间因素。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统一的规范,但可以认为已经披露的年数越多,可参考的经验越多,披露的水平越高。
H8: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水平和已披露年数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2005年浦发银行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到2008年上交所颁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和银行业协会颁布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银行业已经共计25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根据政策的影响效应和样本数量的限制,分为2005至2007年和2008年两个阶段研究。所选取的八个指标是经过初步的实证检验筛选,对银行社会责任有显著影响和代表银行发展的指标。样本数据分别来自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资料来源巨潮网站、商道纵横网站和各银行网站。
(三)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披露指数评价体系本文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指数的设计遵循一般模式和银行特点相结合的原则见(表1),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分为五大类:社区类、股东类、环境类、员工类、客户类。其中,股东类和员工类与一般企业相同;社区类主要包括公益事业;环境类包括银行本身对节能减排的贡献、银行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即绿色信贷);客户类包括对客户应有的诚信和服务、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对国家建设的支持。为了更好地体现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水平,本文把是否有独立鉴证报告和GRI索引加入到评价体系中。鉴证报告体现了商业银行对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视程度,也提高了披露水平。GRI索引反映了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是否遵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6版》,是否与国际接轨。另外,报告的篇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的社会责任工作量和工作水平。
(四)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为了更好地找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将CSRDI作为因变量,以SIZE、ROA、GROW、CAR、AS、IDR、LIST作为自变量,TIMES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别进行逐步回归,相关变量定义见(表2):
CSRDI=a+b1(SIZE)+b2(ROA)+b3(GROW)+b4(CAR)+b5(AS)+b6(IDR)+b7(LIST)+b8(TIMES)+?着
为了准确分析一定显著性水平下影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水平的因素,经逐步回归得出两个阶段最终回归模型: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和(表4)。从(表3)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可能是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社会责任披露指数均值在2008年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2008年有新的银行加入披露行列,但是披露质量不高,影响了总体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别很大,而且标准差也较大,说明各个银行的披露质量有显著差别,低水平的银行有待于提高。在(表4)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类均值统计中,社区类最高,依次是环境类,员工类和客户类大致相同,股东类最低。原因分析:社区类的公益事业最能体现银行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公益事业通过媒体和自身的宣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于社区类的披露没有特定的对象,银行可以选择好的方面披露,没有被追究责任的风险。银行已经开始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开始重视绿色信贷。银行属于服务类企业,客户的满意度对银行的声誉很重要,员工的利益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所以分值仅次于环境类。我国银行大多是国有控股,国家为了维持金融稳定,大力支持银行的发展,帮助银行填补呆账、坏账,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国家的利益,而偏重于谋求自身的发展。
(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论如(表5)。可以发现: 2005年至2007年分析显示,CAR、AS、与CSRDI显著正相关,而CSRDI和TIMES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方向与假设不符,有待于2008年的进一步验证。2008年的分析显示,CSRDI与SIZE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与TIMES在0.01水平上也是显著正相关。两个阶段的相关分析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可能是政策效应显现。因为上市的商业银行在2008年全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影响因素开始全部呈现,所以2008年分析的影响因素比较全面。2007年以前,自愿披露的成分更多,影响因素具有参考价值。
(三)回归分析最终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和(表7)。模型的总体回归结果见(表6),两个分段的F值高度显著,而且调整的R方也分别达到0.993和0.879,说明解释变量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模型基本上考虑到了所有的有解释能力的变量。从表6来看,样本数据的容忍度(Tolerance)不是很小,都不接近于0,方差膨胀因子(VIF)基本上都小于4,从而可以拒绝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假设。从(表7)可以发现,2008年度SIZE、LIST和TIMES在5%的水平上显著。2005年至2007年度AS、CAR和SIZE都与CSRDI正相关,TIMES和IDR却呈负相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规模大的银行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会更多、质量较高,说明规模大的银行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具有较强的披露意愿,以此提高商誉,增强竞争力。银行的经营绩效、成长性、资产的质量和风险控制水平目前不是影响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原因可能是这些代表银行运营状况的指标没有受到利益相关者的足够重视。银行的独立非执行董事比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没有显著影响,说明银行的公司治理还没有重视社会责任目标。“是否上市”在2008年成为显著影响因素,可见上市银行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更高的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年数越多,披露的质量会随之提高。但是回归结论显示有差异,可能是由于银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年限普遍较短,尚未形成时间效应。
(二)建议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建议:增强银行自主披露社会责任的意识。政府应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机构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带动整个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 Eps)的研究,将绿色信贷原则贯彻到银行的实际信贷业务中,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加强环境保护。监管部门应该对加强对银行社会责任的监督。银监会应该依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出台详细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细则,以规范我国银行业的社会责任披露内容。应该规定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网站,以利于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方便的查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独立鉴证制度,以增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性。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客观性、一致性、可比性等进行审核,可以使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易于公众理解,从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水平(崔宏,2008)。
*本文受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项目编号:090416242)和合肥工业大学博士专项基金“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研究”(项目编号:GDBJ200906)资助
参考文献:
[1]凌兰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问题》,《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马连福、赵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3期。
[3]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4]李晚金、匡小兰、龚光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201 家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5期。
[5]Philip L.Cochran and Robert A.Wood.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4.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内部督促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1)05―0074―08
近年来,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潮流在国内外蓬勃兴起,可持续金融以及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已经深入到金融业的每一个角度。不过,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并不如意,无论是在环境、雇员、消费者还是在社区等领域,大多未能尽到应尽的责任。例如,对于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至今“绿色信贷”更多的仅是停留在一种口号的宣传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初始动机远超出其社会责任的意识。再如,目前国内银行业长时间的强制加班、加班不付加班费、同工不同酬、劳务派遣、性别歧视等几乎成为普遍现象,这使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工会法》以及相关的劳工保护政策处于空转无效的状态。此外,国内银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金融垄断地位以及保护银行利益的特殊金融政策,在与消费者的关系上一直在扮演着“店大欺小”的角色,深为广大消费者诟病却又无可奈何。无疑,造成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滞后的原因很多,但内部督促机制的建设滞后,显然是重要环节之一。
一、国内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督促机制的建设
从实践角度来看,近年我国商业银行在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完善内部督促机制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中国银行业协会在2010年颁布的《中国银行业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指出,我国银行业各金融机构积极完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从理念上、组织框架上探索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至今,大型商业银行及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建立了专门的社会责任工作管理团队,如中国工商银行的“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国家开发银行的“教育培训局”、兴业银行的“社会责任领导小组和社会责任办公室”、交通银行的“企业文化局”、中国建设银行的“公共关系部”等。其中,交通银行已于2007年在董事会下设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交通银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社会责任委员会工作条例》,在境内上市公司中可谓首开先河。目前,交通银行董事会社会责任委员会由行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相关工作条例和董事会授权开展工作,主要负责研究制定交通银行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审核涉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授信政策,对交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并根据董事会的授权审批对外捐赠事项。交通银行部分分支机构也成立社会责任管理领导小组,通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并积极落实社会责任管理事项,切实加强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组织领导,确保社会责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除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团队外,大型商业银行以及一些股份制银行业也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一套具体的银行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例如,作为较早关注节能减排、倡导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兴业银行首创效能融资,积极发展低碳金融,以有益于环境和社会的方式发展融资业务,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兼容。为此,兴业银行制定了严格周密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其依据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外部规范。我国关于环境、健康、安全及其他有关银行信贷标准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第二,内部规范。兴业银行内部关于环境、健康、安全问题的信贷指引、风险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及内部管理规范。第三,特别规范。包括《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公司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绩效标准》和《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等。兴业银行承诺将持续关注并不断改进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措施,根据不断变化的外界情况,进行定期评审与修订,以保证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的充分适用性。依据以上标准,兴业银行构建了一整套的银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流程以及具体运作体系。另外,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其他部分银行也逐步建立社会责任的披露制度。
二、内部督促机制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近年来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督促机制”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不过,从法律的视角观之,国内银行业在社会责任管理的“内部督促机制”建设上,无论是在公司治理方面将践行社会责任融入到决策程序,还是在践行社会责任问题上提供专门的机构支持,以及建立并完善具体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都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银行决策中难以贯彻社会责任理念一
在实践中,除交通银行率先在董事会下设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专门委员会外,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仅设立了层级不一的社会责任主管部门,而除此之外更大多数的银行在公司治理架构上甚至尚未对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机构支持。同时,即使是已经对银行践行社会责任建立管理团队的商业银行,在技术设计上仍然很不完善。
首先,目前相关立法没有要求国内银行必须在董事会建立负责社会责任事项的专门委员会。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9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第40条仅要求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建立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注册资本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从目前实践来看,国内除交通银行外多数银行都未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委员会,如中国工商银行仅将其“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置于高级管理层“综合管理部门”之中。显然,这种做法不足以督促银行践行社会责任工作的充分开展,至于如何将践行社会责任问题融入决策意识更是枉谈。
其次,有关商业银行董事会的职权以及董事的遴选标准及关注事项的现有立法,缺乏关注银行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的内容。第一,对于商业银行董事会的职权,《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第2条提到,“董事会应当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确保商业银行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切实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并关注和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在董事会的具体职责方面,却没有将之贯彻落实,即没有将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视为董事会的具体职责。第二,对于董事的遴选标准,相关立法只考虑了董事在经济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在实践中,国内银行对包括独立董事在内的董事选聘标准考虑的基本上是金融与经济方面的能力,如独立董事的人数刚超过1/3的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对董事选聘的主要依据是:“充分考虑
被选任人员的素质、能力、责任感和独立性,并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能够互补。其中执行董事均多年从事银行经营和管理工作,独立董事和非执行董事普遍具有丰富的金融、经济方面的工作经历。”第三,在董事的具体职责规定中,也没有明确提到董事(包括独立董事)必须关注银行经济责任以外的其他社会责任。对此,《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第50条规定,董事对商业银行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商业银行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商业银行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同时,2010年12月实施的《商业银行董事履职评价办法》对于董事与独立董事必须关注的重点事项的规定,也忽略了关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实际上,由于内部董事跟公司经营所存在的千丝万缕关系,必须更多依赖于独立董事在实践中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因为他们是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_6’不过,至今规定独立董事职责的最权威文件,即《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对于独立董事的职责的详细规定,虽然也会对上市公司践行经济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有所涉及,但从总体上并没有明确以及直接要求独立董事必须关注上市公司践行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无疑,一旦立法没有要求银行董事必须对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问题兼顾,在实践中必将造成董事对银行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的漠视。
再次,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的比例,对于他们是否能在公司决策中照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明显偏低,难以在公司决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如交通银行董事会共有14位董事,其中4位为执行董事,5位为非执行董事,5位为非执行独立董事。显然,交通银行的这种董事会结构安排决定了即使在董事会下设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也难以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平衡。至于其他未能在董事会中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各大中资银行,独立董事所占董事总数的比例也偏低。例如,中国农业银行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数目只有4个,不到13名董事中l/3,且都为非执行独立董事;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共有17名董事,其中独立非执行董事6名,刚超过董事总数的1/3;中国银行的董事会由13名成员组成,其中6名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接近董事总数的1/2。另外,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数目也仅超过1/3。无疑,仅从当前国内五个大型商业银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来看,很难保证公司决策能够平衡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国内相关立法显然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第54条仅规定:“董事会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规模和业务状况,确定董事会合理的规模和人员构成。为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中应当有一定数目的非执行董事。注册资本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商业银行,独立董事的人数不得少于3人。”显然,这种规定以及低标准要求,无法要求银行建立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董事会机构。虽然,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第5条第(四)款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的薪酬、审计、提名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在委员会成员中占有1/2以上的比例。但在国内上市银行董事会的实际运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
最后,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容涉及对女性员工的特殊照顾、公平信贷权乃至对社区的责任等方面,如果要在决策机制中照顾到这些方面的利益,就必须把性别、区域等因素适当地考虑进董事的遴选标准,即董事来源必须多元化。而目前国内银行业对于女性员工的健康保护、公平信贷权等方面践行的社会责任,仍然相当不够。至于社区的社会责任,则根本就没有进入大多数国内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或体系之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董事来源没能实现多元化是其中之一。实际上,在花旗集团董事会的董事遴选中,为了充分照顾到性别平衡与地区平衡,主要是通过董事来源的多元化来促进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平衡。截至目前,花旗集团董事会中女性董事占2人,包括董事会主席与首席执行官在内的5位董事分别为亚洲人、黑人以及西班牙移民。至今,国内银行的董事选聘标准的立法与实践都未将此项内容考虑在内,功利性的选聘标准基本上是唯一标准,而没有照顾到性别、种族以及地区等因素,这就无法保证在银行决策上对利益相关者的各方面权益进行均衡。如果说目前多数国内银行的利益相关者都在国内,董事遴选中人种方面的因素可以不考虑的话,将性别、地区等因素考虑进董事遴选标准中则是能够做到的。
(二)多数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
至今,除少数国内银行,大多数银行都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对外金融业务以及内部经营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统观国内商业银行的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的重大缺陷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数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外业务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例如,为落实绿色金融政策,银行应该建立和配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赋予相应权限,使他们在日常金融服务中能保证有关政策的执行。银行有无绿色金融专责部门,在研究制订行业、特定客户和项目的准入标准和政策,对绿色信贷政策和标准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为业务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开发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是大不一样的。但根据各大银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在中资上市银行中,仅有兴业银行成立了专门管理环境相关事务的部门――可持续金融室,招商银行在总行成立了由不同部门人员组成的绿色金融小组,其他银行尚没有成立类似的专门部门。一些大中型商业银行将具体的环境事务分配到原有不同部门分别执行和管理,规模较小的几家银行则尚无资料显示其在这方面的表现。
第二,国际银行业所广泛接受的践行社会责任的国际规范(诸如《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联合国全球契约》),还未能完全纳入国内银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各大银行2009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兴业银行明确表示已将《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公司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绩效标准》和《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纳入了公司的对外金融业务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之中。截至2010年底,只有国家开发银行等少数几家中资银行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而接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的国内中资银行也只有上海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4家。虽然银行业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并不意味着就要加入各种通行的国际规范,但这些国际规范代表着整个行业在这些方面的成熟做法,融入国际规范体系的程度不足确实是国内银行业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缺乏制度化、长效化机制保障的一个反映。
第三,就银行经营中存在的内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包括兴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许多大型商业银行与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渐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展了诸如“绿色办公环境”之类的行动,具体方案包括“业务电子化”、
“办公无纸化”、“开会视屏化”、“节能减排最小化”等诸多方面。不过,通过对各大中资银行的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全面考察,可以发现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方面,除国家开发银行披露已制定的《关于国家开发银行绿色采购的实施意见》、《总行节粮节能工作指导意见》和《垃圾分类岗位责任制》,以及兴业银行披露制定的《办公节能管理办法》外,多数银行将关注内部节能环保视为一种“活动”,而没有将其上升为一种践行社会责任意识并将之进行制度化管理,因而未能将内部环境问题的管理制度化、高效化并专业化。另一方面,尚未发现有哪一家银行披露,已把国际通行的诸如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EMAS环境审核规则等国际标准融入内部环境管理体系之中,并开展与之相关的认证活动。此外,“绿色办公环境”仅是针对环境问题,而对于人的内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除中国民生银行制定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工作手册》,成为第一个接受了SA 8000社会责任管理标准认证的中资银行外,至今未发现其他中资银行针对员工制定内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的信息披露。而且,也没有哪家银行披露自己通过OHSAS 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认证。
二、完善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督促机制
无疑,在完善国内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外部督促机制的同时,建立与完善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督促机制尤为关键,其功能在于使银行机构能够自主、积极、能动地践行社会责任。
(一)改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培养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在意识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在性质上很多都属于“自我规制”型的责任,因此,如果让国内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成为一种内在与自觉的行为,就必须改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融入公益责任观,培养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在意义。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践行社会责任已不仅仅是从商业利益角度的考虑,而是一种经过长时期的文化熏陶,逐渐成为一种根植于企业内部的自觉意识,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上,国内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的培养,不仅需要领导层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及广大员工的积极响应、紧密配合,更需要建立与完善银行道德规范或行为标准,从上到下遵守执行,建立银行社会责任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定期的银行社会责任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践行社会责任意识及能力,乃至建立与完善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激励制度与实施制度等。只有通过这种日复一日加强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社会责任文化以及践行社会责任能力的培训、教育、宣传等活动,才能使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这种意识内化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使得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从外部压力转变成企业“内生”行为。
(二)建立与完善银行决策机制中保障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权力架构体系
社会责任的践行需要银行内部决策机制中相关机构和制度的支持,决策机制中适当的权力架构安排与制度建设成为保障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根本。具体而言,相关方面包括:第一,改变董事只向股东承担信托义务的做法,将这种受托责任向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扩展,明确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应尽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法律义务。第二,完善董事会结构,增加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并将其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代言人。第三,建立与完善监事会制度,通过增加监事会中职工代表的比重,明确监事会的监督职权,规定其在涉及利益相关者事务的决策和执行方面的监督权力、程序等方式,来达到维护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目的。第四,明确银行社会责任目标,督促公司建立有效的管理社会责任问题的制度体系,健全严格的问责机制。第五,成立代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银行社会责任顾问委员会。若企业的经营决策将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造成较大影响时,社会责任顾问委员会有权对董事以及其他管理者提出相关意见和政策建议,也有权对企业执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情形向社会公众予以披露或告知。
(三)建立与完善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管理机制
一份对知名跨国银行与欧盟地区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状况的调查表明,多数受调查银行已发展出了一套处理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机制,同时也遵循管理对外金融业务的社会责任问题的各种国际准则,并要求它们的业务合作伙伴遵守各种责任标准等。同样,对我国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督促机制的改善,除了规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以及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委员会,将社会责任意识上升到企业决策层次以及强化监事会的权力外,建立并完善银行社会责任的具体管理机制对于提高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尤为关键。
首先,建立与完善负责践行社会责任事宜的专门管理团队,给予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机构支持。企业社会责任践行的好坏跟社会和环境责任在组织内部的机构支持紧密相关,社会责任涉及银行的各个方面,需要根据它们的不同性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例如,对欧盟地区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调查发现,在受调查银行中,“气候变化”主要由功能性机构来管理,这可能是由于目标的直接性,如减少浪费、减少纸和水的消耗、节约能源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至于打击贿赂,大多数银行(占样本银行的71%)由执行或非执行董事负责,几乎所有的银行(有一家例外)都规定,这方面的责任同时也分配给合规控制/审计机构。而“两性平等问题”的责任架构最高,有11家银行(占样本银行65%)由高级管理人员责任。无疑,这三个问题领域的组织结构安排跟银行对这些问题的战略意义的认识关系密切。大多数银行认为减少气候变化有较高的战略意义(占样本银行77%),并分配给专门的功能组织负责。而其他两个问题领域则并非如此,它们被赋予更不重要的战略评价。无疑,欧盟地区银行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国银行在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时借鉴,即必须根据具体的社会责任的性质或重要性安排级别不一的专门机构负责。同时,必须规定专门负责机构适宜的具体职责,只有做到职责分明、权责相符才能真正发挥专门管理机构的作用。例如,对于项目融资的管理,花旗集团除在纽约设置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核心部门和团队成员外,还分区域设有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和审批部门。其职责包括:运用诸如“赤道原则”和“碳原则”等环境和社会风险政策,建议和审查项目融资业务,并在审批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监督这些交易;为花旗集团的雇员提供社会和环境风险政策的相关培训;在与《赤道原则》有关的问题领域,作为利益相关群体和花旗集团之间的主要联系平台;与其他加入《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一起推动《赤道原则》的最佳实践;在必要的时候,修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政策。
其次,建立与完善银行对外金融业务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对于个体银行来说,践行社会责任的好坏除了与外部机制紧密相关外,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即是否建立有效的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部管理制度。如果说银行有没有践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跟其社会责任意识或者企业文化紧密相关,那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就与其有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执行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根据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与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对外金融业务的具体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是提高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水平的关键性环节。同时,期待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赤道原则》等国际规范或标准的国内商业银行,也必须关注相关国际规范或标准对金融业务社会与环境问题的管理机制建设要求。
例如,赤道原则秘书局规定,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在承诺后的第一年期间为赤道原则执行过渡期,旨在根据《赤道原则》要求进行内部制度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不要求对项目融资按照《赤道原则》要求开展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据《中国银行业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中国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民生银行等正在开展实施《赤道原则》的预备研究,力争早日将自己的绿色信贷政策与《赤道原则》接轨。显然,这些银行必须关注在加入《赤道原则》后,如何将《赤道原则》纳入银行有关项目融资方面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的问题。事实上,兴业银行在宣布加人《赤道原则》后的一年里,相继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政策》、《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管理办法》、《适用赤道原则项目融资分类指引》、《环境与社会风险专家评审规范》以及适用《赤道原则》项目融资的示范合同文本、配套示范文本以及相关指导意见、实施意见等。
再次,建立与完善银行内部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商业银行本身也是环境资源的消耗者,加强银行办公运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控制也是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建构银行内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时,ISO 14000或EMAS等提供了良好的参照示范。例如,ISO 14000所包含环境管理的五大部分,即环境方针、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等,是建构国内银行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而该标准所包含环境管理的各个要素,包括环境方针、环境要素、法律与其他要求、目标与指标、环境管理方案、机构和职责、培训、意识与能力、信息交流、文件管理、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违章、纠正与预防措施、记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以及管理评审要素名称等,是建构国内银行内部环境管理机制时必须考虑的重中之重。同时,EMAS所涉及的核心原则,即执行度、可信度和透明度等,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国内银行构建内部环境管理机制有效性的关键指标。面对这些核心原则,国内银行必须努力做到:披露每年最新的环境政策、目标以及实践,并必须得到执行和评估;尽量采取由独立审计员的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提高银行内部环境管理方面的可信度;必须定期公开环境声明,保证公众能及时、准确及完整获得有关银行环境影响和表现的信息。当然,银行内部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不仅包括内部环境管理,也应包括对人的社会责任管理。与ISO 14000或EMAS关注点不同,SA 8000社会责任管理标准更侧重于人,它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在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国际实践中,许多践行社会责任的先锋银行都接受了SA 8000社会责任管理标准,并将其融入到内部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之中。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SA 8000社会责任管理标准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国际标准。因此,国内银行在构建自己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时,可以参照其内容,力争取得相关认证,从而使得国内银行能够较快地走出国门,在国际金融市场开拓业务。此外,与SA 8000社会责任管理标准认证一样,OHSAS 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认证对于完善银行的内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篇4
关键词:赤道原则;商业银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赤道原则越来越受到国内监管机构和国内银行业的重视,人民银行、银监会、环保部等监管机构也先后引进了赤道原则的相关理念与方法改进推动相关工作。对于中资银行而言,采纳赤道原则,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能使银行更加注重长期利益而非短期利益。
一、赤道原则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意即非南非北而居中间赤道,以示公平)原名为“格林威治原则”,是一套在2002年10月由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已成为国际上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之一。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第一次确立了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是国际上第一个专门针对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6年,赤道原则经历了一次较大的修订,这次修订广泛争取了各非政府组织、非赤道银行、和ECA机构的意见,修订后的赤道原则于2006年7月开始施行。它适用于全球所有行业的新的项目融资和已有项目的扩建或改建,并且要求项目的财务顾问也执行赤道原则。新版的赤道原则扩大了项目的适用范围,由只适用于资本成本大于等于5000万美元的项目改为适用于资本成本大于等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扩充了文本部分和展示部分。与旧版相比,新版强调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并重,而不是只重视环境问题,如改环境评估(EA)为社会和环境评估(SEA),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好的协商机制。目前包括渣打、汇丰在内的数十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根据《基础建设期刊》(InfrastructureJourna)的数据,2007 年,在新兴市场追踪的总额为 746 亿美元的债务之中,有 529 亿美元应用了赤道原则,占新兴市场经济体全部项目融资债务的 71%。因此,加强对赤道原则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项目的投、融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赤道原则的现状
总体上来说,我国金融机构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极少数机构开展了绿色信贷建设,制定了贷款的环保审查机制,如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兴业银行。2007 年 7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绿色信贷使环保部门和银行共担其责,旨在机制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这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创新。据不完全统计,五家大型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2007 年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 1063.34 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 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 209.41 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 39.34 亿元。1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了专门负责赤道原则的工作部门,与赤道银行开展合作,旨在建立自身绿色信贷管理体系;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赤道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2008年连续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积极关注“赤道原则”的发展与变化,严格执行国家各项环保政策,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绿色信贷银行的发展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行绿色信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的环保不达标企业提供融资;二是要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行业、企业的发展。绿色信贷的目标虽然与赤道原则的宗旨相一致,但绿色信贷的内容与赤道原则的内容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遵循赤道原则的必要性
目前,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银行间合作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国内的其他商业银行,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也应主动实行赤道原则,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
1.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在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引发了诸如收人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目标。银行作为特殊的公众企业, 既依赖于股东资本投人, 也得益于客户、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不同资源为银行所付出的努力;银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 发挥着支付中介、融资渠道、货币创造和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的功能,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其日常经营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利润,而且影响到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银行在为股东创造利润的同时,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纳入自身的发展目标, 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商业银行在为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遵循赤道原则,承担更广泛利益层面的社会责任,通过提供新产品和服务, 承担起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慈善公益事业等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方面可向社会彰显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社会信誉;另一方面,可将风险文化传导到每位员工,进一步提高其识别、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了解和信心。
2.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赤道原则是由国际金融机构为解决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原则,确立了国际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低标准,遵循赤道原则将有助于提高在国际上的美誉度,促进各项国际业务的拓展。同时,也有助于学习国际著名银行先进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提高银行的国际影响力。
3.推进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转变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不仅是盈利与纳税, 也不限于参与慈善活动, 而应通过提供专业服务来实现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和增加社会福利,通过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发挥影响力, 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可结合赤道原则的相关标准,提升提供新型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资产负债结构配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项目贷款具有占用资本大、周期长、流动性较差等特点,在商业银行资本资源、信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严格项目贷款的准入,强调资本占用和资金占用,提高中长期贷款的整体收益率,对于商业银行推动业务结构调整,促进业务转型也将有着积极的作用。
4.提升银行专业能力、实现长远发展的需要
赤道原则对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相对于国外先进的赤道银行而言,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十分缺乏行业专家和环保专家,因此,商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后,通过强化内部能力建设、培养自身的专家团队、建立行外专家库资源等方式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对于银行提高自身的调查能力和风险评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遵循赤道原则应关注的问题
在遵循赤道原则,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建议商业银行应关注以下几点:
1.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责任
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 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合规经营的重要内容,并在风险管理、信贷审批等内部管理制度中增加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考量,确保赤道原则的有效实施。
2.将承担社会责任与拓展业务统一起来
商业银行的重大投资和贷款决策应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风险,并充分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金融创新商机,积极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以社会责任为导向,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社会形象、品牌价值和声誉。
3.坚持“适度”、“发展”和“盈利”原则
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实施赤道原则的过程中,应坚持“适度”、“发展”和“盈利”三项原则。所谓“ 适度”,就是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实力, 力所能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谓“发展”就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发展阶段,动态调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盈利”就是把履行社会责任与拓展业务、提升服务水平结合起来, 在保护环境、减少排放等社会责任活动中, 保持一定的盈利, 确保承担社会责任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五、结论
简言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热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高昂的成本,尤其近些年环境保护的压力已都然而生,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其目的在于督促生产者和消费者关注其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福利效应,督促和引导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赤道原则的实践充分证明,其已在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领域建立了一个成功的切入绿色命题的范式,虽然在中国金融行业的大规模推开尚有一个过程,但随着以绿色信贷为切入点的环境经济制度的实施,中国各商业银行在追求企业自身利润目标的同时,也必将追求企业社会责任价值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的自觉行为和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将进一步推动赤道原则的应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推断,赤道原则在中国金融业的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新挑战:对“赤道原则”的认识和遵守》,载《经营与管理》2009年第5期.
[2]《赤道原则:银行的绿色宣言》,载《董事会》2009年第8期.
[3]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6一4.
[4]William L .Thomas.“Equator-Risk and Sustainablity”,Project Finance international,Yearbook2004.
篇5
绿色信贷的理念已经暗示了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其主要动机之一,即商业银行是逐利的。很显然,商业银行在追求商业利益时难以兼顾社会责任。在目前政策和盈利环境下,虽然对“两高”行业的贷款已经被谨慎投放,但是贷款余额依然占据了商业银行信贷的相当比例。银监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3月末,五大行(工、农、中、建、交)发放的“两高”行业贷款余额达13,326.39亿元,占五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1%。正因为商业银行是逐利的,所以它不得不去做这些大项目,否则就是哪家银行执行政策越彻底,其客户资源、市场份额流失越快,其受到的损失越大。如此一来,我们一味地责备商业银行助纣为虐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膨胀和大规模的扩张无疑显得有失公允。另外,各银行均实行分行制,管理链条较长,且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并未将环保绩效纳入其中,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无视总行关于实施绿色信贷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显示,截至6月末,投向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12.1%,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1%,均呈逐季加快趋势。
笔者认为,要扭转此局势,一方面必须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一个出口。现在除了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也要引导和鼓励新的资金投向,这比堵住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可能更有效果。这一方面必须由国家的产业政策提供支持,尤其对那些有利于环保的大项目(如风力发电、垃圾发电),除了在信贷上给予支持,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另外,给予创新型的、技术自主革新的商业项目支持,因为之所以造成现在这么严重的污染,除了企业趋利的原因以外,还在于处理成本太高,或者技术水平太低,所以导致了许多企业在这一方面不作为了,因此要鼓励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给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这方面,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
二、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采取多种方式争夺银行的信贷资源。那些污染大户往往是纳税大户,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柱,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提升政绩,会千方百计地保住企业。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2003~2005年期间,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全国7,000宗环保违法案件仅有500件得到处理,仅为全部案件的0.71%。地方银行把压力转移到银行上,而地方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利益关联,往往会使得银行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何况,银行尤其是国有大中型银行,往往也背负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负担,以及“多贷增效”的企业盈利性目标。不少污染企业的利润产值并不低,还贷及时,还有地方政府做风险担保,符合银行信贷追求“大客户、高信贷”的利润导向性。故逐利动机驱使得银行只看重信贷结果而不看其过程。因此,绿色信贷单纯依赖于银行自律是不够的,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是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以人大审核为首的财政监管,对地方“污染政绩”的经济约束是最硬的,
银行信贷的约束则软得多。
三、企业的违约成本问题
长期以来,企业放任污染,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尽管有观点认为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必然反应,但其根源还在于政策的不规范、不合理。企业放任污染攀利,只承担了自己企业内部的成本,没有承担由于外部不经济而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即社会成本。企业没有因污染环境而受到相应程度的惩罚,即违约成本过少。现行法律允许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罚款的额度只有10万元,这样的处罚与企业偷排结余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车薪。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加重惩罚力度,加大违规违法成本,还应该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从经济上、环境上、形象上、政治上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只有企业意识到违规成本高昂到承受不起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才能体现出效果。再者,过去我们的政策引导不够,好的典型支持不够,没有起到示范和推广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让那些尽到绿色责任的企业,取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唯此社会上才会形成这样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治污动力、技改热情、环保趋势。但是,现在的情况恰好相反,因为电力、能源等行业能够带来暴利,导致我们大规模的资本进入和项目上马,企业由于有原始的冲动,赚钱效应促使它就往这个方向走。只有看到了做治污或者风能发电等这样一些好的、有利于社会的项目的前景,他才能选择这些项目。
四、企业环保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07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曾就“共享企业环保信息”联合文件,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银行可以多方面了解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可以向环境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客观分析企业的环境信息,了解企业有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但是,由于企业认识到环境信息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得到银行贷款,因此企业就有可能隐瞒真实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或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那么银行获取的信息就不充分,也即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要始终坚持“三位一体”,即贷前检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管理。银行要随时对已经发放的贷款进行跟踪,掌握贷款的去向和用途,检查企业对贷款的使用情况,监督企业是否专款专用。比如,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说明贷款将用在环保项目上,贷款发放后,企业是否真正把贷款用在了环保项目上,银行要进行跟踪检查,等等。
参考文献:
[1]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2]钟津嘉,“绿色信贷”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一席谈[J],中国金融家,2007.8.
[3]刘江,“绿色信贷”与节能减排[J],中国经济周刊,2007.47.
[4]李仁杰,“绿色信贷”焕发商业银行新生机[J],中国金融家,2007.8.
[5]罗赞,“绿色信贷”大有文章可做[J],银行家,2007.9.
[6]邓瑛,生态金融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1.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赤道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
一、引言
赤道原则是目前得到各国银行界普遍认可的可持续金融的行动指南,是一套基于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指南创建的、由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参与起草、旨在评判和管理国际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准则。该准则提倡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应对该项目的运行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只对申请人能够证明项目运行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进行融资。其出现与始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密切相关。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进行和深人,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意识到,除了企业自身的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会造成环境和社会问题外,给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也是很重要的幕后推手。因为既然金融机构给企业提供了资金,就意味着金融机构对该企业行为和项目的认可。所以,能够动员起巨额资金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理应承担起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此大背景下,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了一个由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主持、9家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主要议题就是讨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对银行声誉和利益产生的影响。随后设立的工作组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特别是国际金融公司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创建一套旨在管理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指南。这套指南由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4家国际领先银行起草,并于2003年6月由10家国际领先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这套指南就是赤道原则。2006年,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后,赤道原则经历了一次较大的修订,并于2006年7月开始实施。现今,赤道原则事实上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成为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或“赤道金融机构”,我国的兴业银行也于2008年10月率先宣布接受赤道原则,从而成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用赤道原则的优势
(一)低碳经济的大背景
对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为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和认可。整个社会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接受赤道原则而言,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商业银行的实力
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经营理念也曰益成熟和国际化。国内的商业银行如果想在激烈的国际金融业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国际金融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加快“走出去”的进程,在融资过程中接受赤道原则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群更加多样化,有很多涉外客户。因此,在融资过程中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地位。而且,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已引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这其中有一些早已是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和制度设计可供借鉴。对引入赤道金融机构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有可能争取到他们对本行在赤道原则实施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对国内各种形势政策的了解
虽然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在赤道原则的研究方面显得相对滞后,但相对于在国内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商业银行对所处地区的经济形势、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更为深刻准确,享有“地利”之便。在对项目融资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时更易与当地实际需要相结合,并且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与政策支持。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用赤道原则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是各项工作的重点。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是一个难题。国内商业银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则,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不符合赤道原则的严格审批条件而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或者可能会加大项目的成本以消除或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而言,都将是一个两难选择。
2 地方政府的配合。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对各地方政府而言,工作重点无疑是千方百计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大多也与经济发展有关。如前所述,如果一些地方政府准备引进的项目由于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方面不达标、商业银行拒绝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可能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就不排除地方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向商业银行施加压力,试图通过行政方式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决策,这势必会影响赤道原则规范作用的发挥。因此,各商业银行在落实赤道原则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仍较为盛行的地方保护主义。
3 来自外部的监督与压力。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来说,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就意味着要自觉接受来自银行外部的社会力量的监督。这种社会力量包括各种媒体和民间组织。目前全球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国内也有同样的趋势。这些组织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其中就包括各种关心劳工权益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的团体,还有专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和机构虽然在理念、机制、政治倾向上存在各种差异,但国外的实践和国内的现实都表明,民间组织的监督和舆论对项目融资的影响巨大。当国内商业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之后,这些组织和机构的目光必将更多地放在国内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的过程上。如何更好地应对外部力量的监督、处理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准备接受赤道原则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
4 在我国目前众多涉及污染项目的企业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这些企业大多数不能满足银行的信贷要求及资本市场的融资要求,其发展中所需资金更多的是来自民间资本或自筹资金。因此对这些游离在正规金融以外、很少与商业银行发生融资关系的涉及环保和社会问题的中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赤道原则的应用发挥相关的制约作用。
5 国内相关环境社会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存在一定差距。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来说,在项目融资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国内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办事,而且要和借款人共同参照国际
金融公司的两个重要文件进行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评估。目前,由于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相关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标准和指南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具体规定相对滞后,比如在国内广为各界诟病的拆迁问题、劳动安全问题等。这种差距带来的问题就是在就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和社会因素评估时,对已达到我国标准但未达到国际标准的项目融资如何处理,或是第三方在论证和监督时可能会由于找不到相对应的国内规范而产生不同的认识,进而影响到具体项目的评估和资金运作。
(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1 赤道原则的本土化不够。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虽然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绿色信贷的原则,但国内的商业银行还未能将其与赤道原则的准则相结合制定出适用于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实施细则,且各行标准差异较大,尚未形成统一的涉及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项目融资的监管措施,标准不完善。
2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而言,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是实施赤道原则的基础。而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西方同行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根据国内相关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指导原则、赤道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人政策等对拟融资项目进行风险程度的划分、对不同风险的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对存在潜在风险的项目和企业进行跟踪监督、加强授信过程中和贷款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程序等等,是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3 国内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仍有待提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并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成功的同时,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些重要经营行为如信贷资金流向、信贷规模控制等,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调控政策有相当大的偏差,使得商业银行给社会公众留下了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整体效益的印象。而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界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视不够,有些银行和银行高层将其归结为环保部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事情,与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无关,或是把履行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慈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银行界应该认识到,关注环境与社会问题既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是与银行业务、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赤道原则恰恰是世界先进金融机构在探寻如何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各界广泛认可的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4 专职与兼职人员的储备缺乏。赤道银行在对项目进行社会与环境风险
评估时,会涉及诸如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专业性很强。所以在实施赤道原则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熟悉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及授信审查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专职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一些社会专业人士如环境与社会问题专家充当兼职人员,指导和辅助银行开展相关工作。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总体上仍处于认知阶段,尚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银行业内普遍缺乏熟知赤道原则的专职和兼职人员的培训和储备,信贷人员也缺少环保方面的专门知识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这会严重制约银行对项目的筛选及项目环境社会影响的评估;加上银行内部相关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这些都会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应用。
5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认识。由于国内缺少赤道原则的实践经验,与商业银行有关的利益各方对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的认知度有限。而接受赤道原则之后,商业银行势必要在项目融资过程中严格遵照执行。如果商业银行和借款人、投资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不健全,没有在前期做好宣传工作,使借款人和投资者充分意识到接受赤道原则的重要性,就有可能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出现借款人由于不愿经历繁复严格的环境和社会因素评估而“用脚投票”离开,使得银行客户流失;同时也要面对投资者对银行经营效果的担心。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无疑是当前世界经济的热点。而节能减排,也是中国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以来,国家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环保部等多部委一直在致力于推动“绿色信贷”,并进一步将绿色概念推广到了“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领域。在政府层面,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央行、银监会,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11月,银监会吸取“赤道原则”的部分理念,印发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高耗能、高污染风险,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2008年1月24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际金融公司在京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双方将共同制定一批针对中国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的绿色信贷指南。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以及各种有关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使得国内商业银行接受赤道原则有了良好的经济大环境。商业银行有可能在国内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与赤道原则的结合,提高赤道原则的可操作性,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通过信贷环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支持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帮助。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2006年12月“人世”过渡期的终止,国内商业银行要直面来自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竞争。这对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经济实力、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地位和优势,就必须接受国际金融业的共同游戏规则,赤道原则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决策中没有尽到相应的环保和社会职责,将会招致社会各界的不满。相反,我国商业银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则,并切实做好其本土化的工作,将会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利于国内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风险评级、有利于国内银行获得或保持良好声誉,保护或增加市场份额,更好更快地融人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唐斌,赵洁,薛成容.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的问题与实施建议卟新金融,2009(2).33-36
[2]陶玲,刘卫江-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j]银行家,2008(1).105-109
[3]高山.赤道原则与商业银行发展研究[j]华北金融,2009(6).32-35
[4]张长龙接受赤道原则,促进金融和谐[j]特区经济,2006(6)40-41
[5]张斌.赤道原则对我国绿色信贷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9(16).42-43
篇7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品牌营销 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01-02
金融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给我国本土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挑战,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不断成长和壮大的一个团体也面临着品牌晋级与营销突围的迷茫。在当前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下,金融产品迭出,高端客户争夺激烈,品牌价值成了城市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的核心诉求。品牌将是商业银行最具竞争力的资产,建立强势金融品牌,是应对金融国际竞争、顺应金融需求高新化的需要。
一、银行品牌营销的作用
2010年,我国有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3家,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7家。{1}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城市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品牌这一载体来将自己的特色服务理念向市场展示,向外界展示银行的个性化经营,赢得市场的青睐。一个良好的品牌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对该银行较强的信赖感,维系银行赖以生存的信用基础。银行品牌可以给消费者传达出该行品牌的核心价值,促使消费者引发起品牌联想。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品牌的竞争,通过强化自己的品牌并实施品牌营销来创造进而稳定自己的客户。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经营战略正从重点发展高资本消耗的业务向重点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进行转变,不断加大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份额。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具有典型的“四化”特征:需求个性化、经营综合化、产品差异化、客户分散化。{1}这“四化”的特点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品牌的要求。因为只有良好的品牌效应,才能够吸引到足够的客户,扩大业务规模。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品牌问题
品牌建设是我国银行业发展战略中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个方面。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纷纷组建起来的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在品牌意识方面整体比较淡薄。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品牌主体风险问题。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成长的历史原因,有的商业银行在组建前后没有按照银监局的要求对以前的业务进行彻底的分离。另外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从以前的城市商业信用社转过来的,他们一般在银行经营上风险意识较弱,经营管理思路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17家银行中,几乎都涉及到有关银行风险的问题,出现呆账核销能力不足,贷款审查违规等问题。众多方面的风险问题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巨大障碍。
2.品牌基础薄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时间比较短,从1995年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今天,也只有16年左右的时间。银行的经营依赖于信用,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历史短,规模较小,基础薄弱,直接制约着其品牌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干预也是制约其品牌建设的一个因素。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都遇到资金不足的难题,而政府的入股解了燃眉之急。然而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政府在其中的角色越来越显现为束缚银行的发展,导致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品牌建设的根基不稳。
3.品牌建设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由于业务及经营范围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上受到了区域的限制。在2009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放宽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有关限制。虽然现在局面及政策正在不断好转,但是前期的努力还是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
三、对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北京银行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群体里较早认识到品牌对于金融服务的重要性。该行从2007年开始相继推出“财富1+1”、“现金优管家”、“管家在线”等诸多品牌,良好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北京银行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自己的品牌战略:
1.差异化的品牌战略定位。在行业发展同质化、竞争激烈化的环境下,各个银行为了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在追求突出自己自身品牌与竞争对手的不同,坚持品牌差异化战略是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然选择。差异化的品牌战略能够减少模仿者和增加潜在模仿者的成本及难度,能够强化自身客户群体的品牌忠诚度,形成自己品牌的核心价值。
图1是有关中小企业在我国银行业企业贷款业务中所占的百分比,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这块占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宁波银行在2006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占据了其总业务量的92.9%。而南京银行在2007年也达到了80.1%。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已经超过一般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发挥其业务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品牌的建设与维护。与中小企业之间稳定的业务关系,对有关中小企业业务的弹性运作方式,都是城市商业银行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在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各城市商业银行应结合地域情况及当地金融市场的特点,把优势业务的特点不断强化并融入到品牌文化中,形成品牌忠诚度的一个载体。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优势业务的特色,并不断巩固强化,形成其差异化的品牌价值和品牌联想。
2.建立科学的人才支撑体系。银行品牌的建设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这不仅包括与具体进行品牌工作建设相关的人员,也包括整个银行内的所有员工。因为品牌的建设可能因为个人的原因而遭到不可预估的损失。针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普遍成立时间短,人才观念陈旧,高端人才匮乏的情况,在今后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必须全力引进和培养一批了解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个保持永久的生机活力的优秀团队。
3.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来维护良好品牌形象。美国学者克拉克(Maurice Clark)在1916年首次提出企业的经济和社会责任,企业责任的概念不断得到明确并被越来越多企业积极的实践,现已成为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取向。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中的一个特殊团体,除了发挥银行业的基本功能外,同时也在发挥着贯彻国家的金融政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等特殊功能。
作为特殊行业中的企业,城市商业银行更多的是去履行一种社会责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从价值导向、诚信经营、公益事业等方面去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使命。为投资者带来合理的回报,在业务中践行诚实守信的基本商业规则,为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发挥自己的资金优势,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应改变过去的传统营销理念。承担属于城商行应有的社会责任,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全体社会成员财富的普遍增加,这样城市商业银行才有更大的空间去发展,品牌的效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城商行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应正确处理好银行收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众长远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
参考文献:
1.周一平.城市商业银行如何打造特色金融品牌[J].西南金融,2008(7)
2.何静谊.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篇8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顺利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体系。作为改制成功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现代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也以利润最大化来推动,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谋求股东收益的最大化。可以说,利润是银行开拓经营的原动力,是银行谋求发展的基本手段。从这个角度看,银行的经营纯粹是一个经济问题,对其一些行为的评价也纯粹是从基本的商业问题角度。
而与此同时,伦理经营的理念却越来越受到企业科学管理研究的重视。在银行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在入世后外资银行纷纷涌入的今天,银行的伦理经营对维护银行名誉、吸引顾客和一流人才,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而且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为产权上仍由国家控股,更要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社会利益,更要在和谐社会中考虑到伦理经营。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简单经营中和考虑到社会效益的伦理经营中谋求发展,以便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从银行伦理经营的视角分析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建议。
二、商业银行的简单经营与伦理经营
银行的简单经营,就是把商业银行当成纯商业化经营的金融企业,银行享有经营自,银行的各种经营措施和手段由市场来决定。银行最关心的指标是股权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反映综合盈利的指标。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商业银行尽可能地使用一切有效手段、方法进行经营管理,有时会无视或轻视社会性和人性,而社会也能够给予银行经营者的非道德经营行为某种程度的谅解。
银行的伦理经营则是指银行不再单纯作为利润主体出现,而是在经营中考虑到社会性的原则,其行为更多应从社会角度考虑,在符合社会伦理文化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经营管理。也就是说,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既要完成职务分工以体现社会责任,又要尽量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以实现银行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银行伦理经营有几个特点:
(一)银行的经营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
银行要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当今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和企业全球化的新时代,新时代要求企业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责任,其经营必须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经营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在伦理经营时代,利润只能反映银行对社会贡献的回报程度,不能再作为银行存在的唯一标准,银行应从对社会的贡献角度去寻求存在的理由,从而合理地处理银行与客户、银行与社会的关系并成为促进银行长远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银行经营中要履行道德责任。
在道德责任方面,伦理经营要求在银行从事活动时,在兼顾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履行道德责任,而不是出于趋利避害的目的才遵守社会伦理规范,要把遵守社会伦理规范看成是尽量去从事既符合银行盈利要求又能带来较高社会效益的行为。反映在具体经营措施上,就是强调银行和社会的整体和谐,伦理经营将不再是一句道德说教,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银行伦理经营特别强调银行经营管理要尊重对方,特别是尊重银行利益的相关者,尤其是客户,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行关系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
三、我国商业银行伦理经营现状及面临的矛盾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状况尚未达到完善的伦理经营,尤其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内,在改制完成之初,分工尚未进一步细化,各家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许多经营措施没有考虑到社会责任,引起了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一点,在银行收取活期存款小额帐户管理费引起的诸多争议中就可略见一斑。
2006年9月,农业银行宣布将对小额账户收取每季度3元服务费。这样,自2006年9月21日起,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商业银行都将对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用,其中中国银行对存款余额在400元以下的帐户每季度收取4元管理费。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行也已经宣布将开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对于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的理由,银行的说法是:一是国际惯例,二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必须要考虑营利问题。中国工商银行高层此前给出的说法是,工行共有1亿个个人客户和40万个公司客户,而100元以下的账户有2018万户,银行管理100元账户的成本与管理一个100万元账户的成本基本一样,100万元客户至少可给银行带来3%的存贷利差,而对100元以下账户,银行是赔本赚吆喝。
此举实施后,在社会上广遭质疑。2007年1月9日,湖南省衡阳市储户、律师罗秋林发现自己的小额存款被收取管理费后,将建设银行推上法庭,要求银行退回被扣掉的费用。罗秋林在诉状中提到了银行“嫌贫爱富”,认为这是一种歧视。而同一天,大学生刘志江也因同样的事情,在桃江法院中国农业银行,认为账户管理费只收300元以下储户的,是明显对低收入人群的歧视。此后,同类诉讼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指责国内银行“除了钱,银行缺少什么”。 “穷人也一样有利用银行管理自己财务的权利。对于他们而言,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刘志杰认为,中国像他一样的小额存款储户在农村大有人在,即使在城市,大量的农民工以及低收入的城市人群也非常多,相对富人而言,穷人的数量总是要大得多。很多打工者喜欢用一个银行账户将血汗钱汇给老家,他们不少人很难保证存款超过300元。也有一些低收入者,生活实在困难,但他们仍然想保留一个银行户头,这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希望。
从纯粹的商业经营的角度,把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看作是银行筛选客户的一个手段,看作是国内银行在改革中对自身重新定位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么消费者也许毋需对部分银行“嫌贫爱富”的举动过于苛责,而是相应地也可以对自己重新定位,在银行选择客户的过程中,完成自己选择银行的过程。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既然银行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银行就有权力通过优化自己的品种结构、优化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优化配置自己的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
而现实情况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是一个竞争很充分的行业,消费者有很多的可选择余地,那么他们愿意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大不了消费者可以不选择他们。但是事实上,目前中国储户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储户,选择的余地很小。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对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而到了县城以及乡镇,基本只有这几家国有银行,难道这些地方的低收入者就不能成为储户吗?目前,有很多农村的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如果存进银行的钱还要被扣掉管理费,对收入本来很低的他们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由此,国内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矛盾和困境浮现出来。有部分专家认为,我国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具有公共金融服务性质。如果这么一个机构可以随意拒绝小额存款,或者对小额存款收管理费,那么就是对为数不少的小额存款储户的不公平。国外很多银行可以拒绝小额存款,但是同时有很多不收费的小银行在吸纳这些资源。而我国在目前还没有形成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就我国目前国情看,不能单纯遵循所谓的“国际惯例”。另一方面,银行说收取小额存款账户管理费是为了压缩储户手中的休眠卡,而实际上,积累这么多的小额账户事出有因,除了低收入人群,一般储户像单位发钱、交水电费、学费、煤气费、电话费等等亦有不同账户的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银行把开户数量作为市场开拓战略的主要目标,更有甚者仅仅把开户数量作为衡量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许多银行在追求开户数量时撇开市场,采取了主要依靠旧体制因素的办法。如通过行政性主管部门进行指定交易,导致银行个人帐户的功能严重分割;或是避开终端客户的自愿选择,进行“单位”包办集体开户。简单的吸储大战和网点扩张导致了规模不经济,如今,银行却提出为整合资源而收费,就相当于让个人储户为银行自己的市场战略失误“买单”,为银行整合帐户资源的非经济配置状况支付代价,这也是非常不公平的。这么一刀切,最大的“受伤者”实际是那些低收入阶层的人,是那些中小储户,这种经营方式是与银行伦理经营相违背的。
四、银行未来伦理经营的发展趋势
从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纯粹的商业经营与伦理经营中尚未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而从长远看,从整个银行体系的发展演变看,最终商业银行应该走上一条完善、科学的伦理经营之路。
商业银行实现伦理经营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银行通过自身的种种经营管理活动,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既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也有助于社会总体效益的提高,甚至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自由和安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然要走伦理经营之路。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各方面形成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条件后,银行才能把利润最大化和伦理经营进行有机的统一。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开放,外资银行按照国际惯例经营,如花旗银行,对于存款金额少于5000美元的帐户就要收取管理费,这对于提高利润率起着一定作用,中资银行怎样应对外资银行类似的挑战呢?怎样在兼顾社会责任的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呢?
首先,各家银行要对自己的定位和长远发展战略有清醒的、理性的认识,然后基于这一认识落实和实施相关的措施。商业银行要做的,是变革原先适应计划经济的所有成分,内部完成资源重整,使之能够适应于未来越来越市场化的竞争环境。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同的银行要有不同的定位和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大银行对大客户,中小银行对中小客户,建立起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长久以来,我国银行同质化竞争严重,总体格局基本上是所有的银行面向所有的客户,不同的银行之间没有差异化的定位,也没有差异化的目标客户群体,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在我国建立起来。今后,在个人业务上,大、中、小不同规模不同实力的银行,应根据各自的定位面向高、中、低端不同层次的个人客户,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以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为例,工、农、中、建等实力较强的大银行可以分流一部分中低端客户,而其他银行则可以获得这部分新的市场份额。
第二,商业银行要提高服务质量,为今后的多层次服务打下基础。仍以收费为例,如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提高门槛、实行收费,必然会拒绝一批客户,因此只有强化高质量服务和个性化产品才有可能吸引高端客户来抵补损失, 收费本身不应该成为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而应当是优化商业银行和客户行为的一种激励机制,激励中资银行将提高银行服务质量作为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国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亦有银行向低于一定门槛的非理财客户收取咨询、帐户管理费用的规定,这其实是以顾客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认知价值作为定价的依据,符合“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并不违背伦理经营的原则,而是可以更好地为各层次客户服务。
篇9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将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机构在参与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角色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的本质要求。目前,由于银行仍然是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关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探索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对其自身盈利能力影响,构建高效的绿色投融资体制将成为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绿色信贷与银行盈利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绿色信贷在国外常被称为环境融资或可持续融资。Sonia Labatt,Rodney R.White(2002)认为环境融资是为了提高环境质量、转化环境风险而进行的融资行为或过程。环境问题主要以三种方式影响银行业的发展,分别是政府出台新的规章制度造成银行贷款的损失从而影响银行收益、法庭判决银行信贷对象的损失所带来的直接风险和银行处理争议性项目所带来的环境信誉风险。为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风险,银行必须在发放贷款和制定投资策略的过程中加入衡量环境问题的标准。Monaghan,S(2003)指出把赤道原则作为商业银行信贷投资活动的行为准则,是解决银行绿色信贷投资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保证银行收益性的有效手段。E.J.Cilliers、E.Diemont等(2012)将绿色信贷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可提高商业银行经济效益,促进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Robert Richardson(2014)通过研究认为银行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且成本不一定是最高的,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手段下甚至还可以提高收益。
国内方面,马萍、姜海峰(2009)认为绿色信贷作为银行的一种社会责任,在短期内会使银行的边际成本有所增加,但从长期看,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革新,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会最终使得银行的收益增加。李爽爽(201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与其经营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银行可以通过积极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以减少他们的信誉风险,从而间接对其经营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李程等(2016)根据我国16 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DID)模型评价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目前对商业银行绩效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负向的影响,可通过提高绿色信贷收益、降低绿色信贷成本和加大不实施绿色信贷的惩处成本来提高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从以上研究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绿色信贷和银行盈利能力研究大多采用定性方式,且认为绿色信贷有利于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而国内对两者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虽有定性、定量分析,但由于研究的角度、阶段不同,结论不尽一致。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就现阶段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找出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路径。
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07年之后,随着国内一系列促进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国绿色信贷逐渐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银行机构一方面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绿色信贷政策,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将绿色信贷作为自身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投身于绿色信贷业务实践。
(一)绿色信贷平稳增长但增速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截至2015年底,我??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8.08万亿元,较去年增长6.46%,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13%。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01万亿元,较去年增长16.42%,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68%。2007-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年均增速达5.89%,但与同时期各项贷款年均增速17.42%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及项目数稳步增长
2007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及所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呈逐年增长态势,贷款支持的节能环保项目个数也呈稳步上升趋势。
如图1、2所示:由图1、2可以看到,除2012年由于统计口径及披露体制的原因,数据出现明显偏大外,其余年份商业银行的节能环保项目贷款及支持的节能环保项目个数均呈稳步增长态势。
(三)绿色信贷创新力度加大但业务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如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碳交易预付账款融资、排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顾问等多款创新产品和服务,并于2015年10月22日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等值1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这是上市中资金融机构首单绿色债券,也是亚洲发行体首单人民币绿色债券。中信银行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2015年分别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开展债券承销和节能量交易项目保理融资业务,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绿色能源行业、绿色信贷、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产业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浦发银行依托“五大板块、十大创新产品”,致力于建立低碳产业链全覆盖的绿色信贷产品服务体系。但与国际上现存的绿色信贷产品相比,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产品仍不够丰富和全面,且在机构间发展不均衡(如表1所示),绿色信贷产品在我国仍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四)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缺乏强制性约束
尽管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信息披露,公开机构绿色信贷发展情况及绿色信贷战略、政策等,对存在重大耗能和污染风险的项目和企业授信情况等及时进行披露,以接受利益相关者和市场的监督。但现实情况是,除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能够执行这一要求外,其余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没有对相关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公开。排名前14位的上市商业银行虽然都通过一年一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绿色信贷的相关信息进行官方披露,但信息披露程度仍不尽相同,如表2所示。由于信息披露制度不存在强制性要求,信息披露标准缺乏统一性,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和社会各方监督管理的作用难以发挥。
四、绿色信贷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本文综合考虑了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内外部因素,选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被解释变量,绿色信贷比率(GLR)、核心资本充足率(CCAR)、贷款拨备率(LPR)、总资产(TA)、存贷比(LDR)为解释变量作为影响银行盈利的内部因素,赫芬达尔指数(HHI)、银行业地位(CBGDP)为解释变量作为影响银行盈利的外部因素,具体指标含义如表3所示。
(二)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有关银行排名,考虑到数据披露因素,本文以排名前14位1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代表,收集整理2010-2015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家银行的年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
(三)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首先检验变量数据的平稳性。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主要分为相同根检验和不同根检验,本文在相同根检验方法中选取LLC检验,在不同根检验方法中选取PP-Fisher检验。
由结果可知,该面板数据中的所有变量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直接进行实证分析,不会导致伪回归出现。
2、模型的选取。用面板数据建立模型通常有三种,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为选择合适的模型,首先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F检验可以在混合估计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中做出判断,Hausman检验可以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做出判断。
(1)F检验。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混合回归估计:
从回归结果可知,R2=0.464712,修正后的R2也仅为0.415409,表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一般,模型整体解释能力不强,残差平方和S1=1.519431。
由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可知,R2=0.811388,表明拟合优度良好,模型整体解释能力较强,残差平方和S2=0.535381。
将两个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代入F检验的判定公式中,计算F统计量的大小。
由F检验判定结果可知,判定值大于F统计分布临界值,因此应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2)Hausman检验。建立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
从检验结果可知,概率P值为0.0042,在1%水平下显著,检验值W=20.089215大于相应的卡方分布的临界值,因此应该拒绝原假设,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又分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三类,考虑到本文所构造的面板数据具有个体多而时间少的特性,因此最终选取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3、模型建立。综合上述指标选取及检验结果,建立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函数,方程如下:
5、实证结果。由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用来衡量绿色信贷能力指标的绿色信贷比率的系数为0.007237,这表明绿色信贷比率GLR每变化一个单位,将带来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A同方向变化0.007237个单位,即绿色信贷比率与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绿色信贷比率的增加将带来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不断增强。而且,绿色信贷比率GLR的t检验值为4.10733,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说明绿色信贷比率对平均总资产回报率的正向相关关系影响较强。但同时也应看到,绿色信贷比率的系数还比较小,说明绿色信贷规模的增加,能带来商业银行盈利增加的幅度较小,这可能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时间较短,而绿色信贷投放项目一般周期较长,其盈利效应短期内难以体现有关。
从个体固定效应系数来看,排名靠前的中国工商银行(ICBC)、中国农业银行(ABC)、中国银行(BOC)、中国建设银行(CCB)和交通银行(BCM)的系数均为正,而其余银行均为负数,说明绿色信贷的规模与商业银行贷款总规模是匹配的。由于大银行具有规模效应,绿色信贷规模的增加并不会过多挤占其正常项目贷款,其通过扩大绿色信贷规模,能够较快实现经济效益。而相对较小的银行,在短期内绿色信贷业务是与其利益冲突的,增加了其经营成本,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收获绿色信贷带来的收益。
6、结论分析。从实证结果来看,现阶段绿色信贷业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呈现正相关关系,且与银行贷款总规模相匹配,但对银行盈利能力的拉动度还需进一步挖掘。因此,商业银行应将绿色信贷作为银行一项长期发展经营战略,完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建设,推进绿色信贷业务调整,以有效实现银行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平衡。
五、发展绿色信贷提高?y行盈利能力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环境污染责任,可效仿发达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如果出现环境问题不仅要追究污染企业的责任,还要对其提供信贷支持的商业银行追究责任。同时,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处力度,促使商业银行意识到对污染型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可能会承担的高风险。
2、出台统一明确的相关标准。出台详细的行业分类目录,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出环境友好型企业和污染型企业,进而更有效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制定规范的企业能耗测量及环境评估标准,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对贷款企业进行后续环境监控。出台统一、明确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参照标准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具体标准流程。
3、加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力度。政府各级环保部门应密切关注企业遵守环保法律和规范的情况,加强对企业污染环境行为的监督,提高信息收集和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建立健全企业环保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机制,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实践提供参考。
4、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建立绿色信贷贴息机制和担保机制,出台更多的绿色产业优惠政策,促使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时考虑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因素,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支持力度。
(二)商业银行层面
1、提高责任意识。制定针对性的绿色信贷内部政策和细则,把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经营管理战略层面,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生态环保领域,进一步推动自身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完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建立内部绿色信贷考核奖惩机制,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建立专门负责环境风险排查和鉴定的职能部门,制定有效的内部环境风险管理程序和机制。
篇10
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已经出现区别于过去以国家垄断形式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垄断行为,这些垄断行为给金融市场和消费者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具体表现在:
(一)相互串通收费,形成价格联盟。以银行卡跨行收费事件为例,2006年6月1日,跨行查询收费正式开始实施。但几乎与此同时,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媒体对这一收费提出了“究竟是‘国际惯例’还是‘垄断行为’”的质疑。透视该收费标准的制定过程,我们发现,银行卡跨行收费实际上是中国银联与大银行协议一致的结果,其事先并未征得广大客户的同意,而属于此类收费的还有小额账户管理费、借记卡年费、跨行取款费等。应该说,价格竞争本身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方式,但价格联盟在反垄断法中却是一种本身违法的卡特尔类型。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小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在我国,小公司在银行开户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般来说,小公司注册登记后,商业银行对小公司开户往往设置资本金、存款余额等限制,即开立企业基本存款账户的最低标准是50万元或100万元,并保证在账户中维持3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存款余额。难怪有人评论说,商业银行通过提高开户门槛的作法,将小公司拒之门外,这直接促成了为小公司办理开户手续一条龙服务的中介公司的火爆。【1】然而,商业银行设置开户门槛并不符合有关规定属于歧视政策。【2】应该看到,拒绝交易只是当前我国一些银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一种表现,捆绑式搭售、强制交易、价格歧视等其他行为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使市场主体拥有的不是市场支配地位而是相对经济优势地位,这种经济优势仍然有可能被滥用,而传统的民商法在交易自由与自愿精神的指导下很难对这种滥用行为进行规制。【3】
(三)并购重组使银行集中加剧。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外资并购逐渐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也把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作为有助于巩固银行的资本基础、促使中资银行股权结构多样化、提升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和全面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外资银行的参股和并购战略有以下几个变化值得关注:一是被参股银行的规模和地域性不断扩大,逐渐从沿海省市、发达地区向内地扩展;二是参股的对象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如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三是参股的途径趋于多元化,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机制的实施以及中国商业银行上市进程的加速,为外资银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提供了可能。【4】我们必须看到,金融机构跨国并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迅速获取市场上的相对垄断地位,以获得定价权或提供领先服务的竞争优势,因此加强对银行业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和管理日显重要。
(四)行政权力限制市场竞争。行政性垄断是一种制度性的、具有取消竞争功能的垄断情形,在中国不仅种类多、范围广,而且危害大。【5】以房贷强制保险为例,消费者要获得所需购房贷款,必须对整个房屋(按房款算)进行全额保险,并将保单交给银行。一些商业银行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5月9日颁行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在其本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作出了上述规定。2005年2月22日,浙江省消费者协会、浙江省律师协会、浙江大学法学院联合向央行发出建议书并抄送银监会,要求重新审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有关不适当的内容,提出无论从合法性还是必要性角度,作为部门规章的《办法》都不应将购买房贷险作为办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强制性条件。【6】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于同年4月4日进行了复函,并表示对该问题非常关注,但至今仍未与银监会对该办法进行修改。笔者认为,该办法的规定直接限制了房贷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自由竞争,已然构成了行政垄断行为。
上述垄断行为的存在直接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限制了市场竞争,使金融市场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了资金供应的紧张程度,为“地下金融”提供了机会,从而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影响了金融稳定。【7】事实表明,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反垄断执法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二、银行业垄断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理论认识仍有误区。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仍有部分认识误区,即认为银行业垄断经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不应受到反垄断法的追究。如有人提出,银行业应该是垄断法适用豁免的对象,其主要依据是公共利益要求和垄断的经济效益性。【8】当把银行业垄断与金融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时,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即被凸现出来,银行业垄断的合理性似乎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脚。但问题是,公有制与银行业的垄断经营有没有必然联系,不能只从计划经济的传统体制中去找答案。适合理想社会主义的国家垄断信用并不适合现实中的中国,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对此给出了有力证明。必须看到,放松管制已经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把银行业整个行业纳入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并不妥当,对金融安全并无益处。多年来,银行业垄断不但未能减少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反而成为其巨额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不但未能给金融市场带来稳定,反而使“地下金融”愈演愈烈使金融市场更为混乱。行政权力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不但限制了市场竞争,而且扭曲了市场行为,结果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越深、干预的时间越长,反而越加大了金融风险。因此,不能把银行业垄断与国家金融安全划等号。
(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法理论发展的产物。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公司是由股东、债权人和公司本身三者构成的利益平衡体,现在,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突破了这一狭隘的看法,引入了更多的利益相关主体,承认了公司经营对于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要求公司承担更广泛的责任。我国现行《公司法》顺应了这一趋势,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强化了公司的社会责任。【9】由于《公司法》同样构成银行法的重要法源,因此,无论是《公司法》总则第5条的规定,还是其后分则中第45条、第52条、第68条、第71条、第109条以及第11条等规定,对银行设立、治理、运营、重组等各个环节都应有约束力,银行应予以严格执行,并注重弘扬社会责任精神。但从目前的实践看,利润和股东收益仍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银行业垄断行为的出现与《商业银行法》等专门金融机构立法对银行社会责任的规定缺位不无关系,与商业银行及其高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更有着直接联系。
(三)反垄断法制不够完善。反垄断法是保护市场竞争,防止和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但在《反垄断法》出台以前,有关银行业反垄断的相关法律规范却主要散见于一些法律、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中。这些法律、法规的特点是:部委规章居多,立法的权威性不够;立法形式散乱,不统一甚至冲突;立法内容存在疏漏;禁止性规范多于制裁性规范,导致责任追究不足。如《商业银行法》第9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应当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这样的规定只是表明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同样适用竞争规则,但在反垄断领域明显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一些商业银行之所以明目张胆地实施拒绝交易等垄断行为无视广大消费者和小企业的利益,显然与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方面经济法制的不够完善有关,司法介入乏力的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法制的尴尬。
三、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执法难题及其化解
《反垄断法》的出台,为我国银行业的反垄断执法和司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可靠的法律保障。重视并有效化解银行业反垄断中的执法难题,是今后贯彻执行《反垄断法》,完善银行业反垄断法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