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

篇1

一、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分析

投资率的高低只是判断投资规模是否过热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2001-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得出,十年来,鄂尔多斯投资效果系数的平均值为0.4432。自2001年以来,鄂尔多斯投资高速增长,而投资效果系数趋势相反,总体上呈连续下滑趋势。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为0.25,处于最低水平,即每投入一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GDP只增加2500万元,比2001-2005年分别减少了1514万元、2779万元、3617万元、2960万元、2678万元,比2009年减少513万元。说明在投资规模增大的同时,资本投入的生产效率却在降低。鄂尔多斯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逐步凸显,部分资金投入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地运用,投资资金的低水平运作,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和质量的提高。

(一)第一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2001-2010年鄂尔多斯第一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平均值为0.0154,从总体上来看,每投入一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加154万元。从各年份来看,2001年由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量比2000年减少882万元,所以得出投资效果系数为-0.0016;2002-2004年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0.0611、0.0424和0.0176,2005-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基本维持在0.01左右。

(二)第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鄂尔多斯市第二产业投资效果从2001年的0.2123上升到2005年的0.3019,2006年和2007年基本维持在0.2左右,从2008年开始至2010年呈现下降态势,由2008年的0.2910下降到2010年0.1533。即2010年第二产业每投入一亿元,所产生的GDP增加值比2001年减少590万,比十年来平均值减少819万。从工业投资效果来看,2001-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的平均值为0.2059,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是采矿业,其次是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投资效果系数平均值为0.1156、分别高于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0606和0.076个单位值,表明采矿业每投入一亿元所生产的经济总量要比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606万元和760万元。

(三)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十年间,鄂尔多斯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呈现一个畸形的倒V字型,2003年达到峰值,投资效果系数为0.3085,以后连续七年逐年下降,2010年为0.0954。表明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较低,产出的代价较大。第三产业投入一亿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比第二产业少426万元,比工业少133万元。2001-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完成2663.5亿元,年均增长41.4%;其中,累计投入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44.4亿元,占31.7%。引起第三产业投资效果变化大小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营利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和金融业。

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投资贡献率总体上呈高位运行,波动明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从各年份来看,除2001年、2002年和2008年投资贡献在40%以下,其它年份的投资贡献率均在70%以上,2006年和2009年达到93.05%和104.5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2001年-2005年为逐年上升阶段,对经济的拉动由2001年的4.79个百分点上升到2005年31.41个百分点。2006-2008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由2006年的24.38个百分点下降到2008年的9.22个百分点。2009年出现小幅增长后,2010年又回落到13.24个百分点。201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比2007年、2006年和2005年分别减少6.34个百分点、11.14个百分点和18.1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鄂尔多斯资本投入对经济产出的拉动力在逐步减弱,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以消费和进出口这两驾马车应该驶入快车道,拉动我市经济健康稳步增长。

(一)第一产业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从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来看,10年间,全市累计完成第一产业投资246.73亿元,年均增长41.1%,比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少3668.25亿元,比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少2416.81亿元。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来看,总体上表现为拉动力较弱,最高年份为2009年,达到2.57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2.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3.91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从第二产业中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来看,二产中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01-2006年呈现上升态势,贡献率由2001年的13.91%上升到2006年的65.59%。2007-2010年,工业投资经济增长的贡献受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贡献受由2007年的50.7%下降到2010年22.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从2001年的1.81个百分点上升到2005年的20.3个百分点;2006-2010年,工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表现为逐年下降,从2006年的17.18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4.31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2003年-2006年,我市第三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均衡发展态势,贡献率达20%以上。从2008年开始,随着我市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第三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也逐年显现,贡献率从2008年的11.67%上升到了2010年的40.7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由2008年的2.67个百分点上升到2010年7.75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65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投资的行业内部,对经济增长拉动力较大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其它行业的拉动力较弱。尤其是房地产业,从2006年开始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平均保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达到3.2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弹性分析

鄂尔多斯市“十五”时期投资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614,即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能带动经济增长0.614个百分点。从各产业投资弹性来看,“十五”时期第一产业投资弹性系数为0.002,第二产业为0.523;其中,工业为0.515。从工业投资弹性内部来看,对经济增长带动量最大的为采矿业和制造业,弹性系数分别为1.235和0.493,表明采矿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采矿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23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0.49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中,采矿业投资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投资中,带动经济增长较大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弹性系数分别为0.82、0.818和0.459。到“十一五”时期,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677, 即“十一五”时期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能带动经济增长0.677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时期0.063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的带动仍是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弹性系数达到1.021,比“十五”时期高0.5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投资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2.509、2.332和0.555,表明“十一五”时期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要大于其它行业。

四、 促进“十二五”时期我市投资健康发展的建议

推动“十二五”投资增长,必须紧紧围绕破除制约投资增长瓶颈,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

(一)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

“十二五”时期,必须围绕大项目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对在建重大项目,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领导小组负责、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班子运作、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项目跟踪协调服务。对纳入各级重点建设计划管理的在建项目,各地、各部门要逐一明确协调服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属地管理和部门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协调服务机制,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建立快速反应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重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征地难、拆迁难、补偿标准不一致等共性问题,各旗区、各部门要研究制订具体政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把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作为推动项目建设的核心环节,从工作的各个层面、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周密的筹划,安排专门机构、人员和资金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对纳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的项目,按照“统一受理、分头介入、同步审查、限时办结”要求,坚持从快原则,提前介入,尽快办理相关手续,促进项目尽早开工。需转报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要立办立结,并专人负责落实。同时,组织专门力量,依托市内优势资源,围绕世界产业新趋势、技术新领域、国家新动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度开发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项目,抓紧编制完善 “十二五”重大项目库,通过各种途径定期、及时向社会。

(二)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十二五”时期,必须充分把握一切有利机遇,着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一是全力争取国家投入。加强争资争项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争取国家投资的积极性,形成争资争项的强大合力。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国家投资政策信息,做好投资信息的宣传、工作,围绕国家“十二五“时期投资方向,加强项目申报,跟踪落实重点项目,提高争取国家投资的实效。抓住国家《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机遇,策划包装一批项目,争取国家支持。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新招商引资理念,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筛选一批带动面广、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进行招商,争取将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整体招商引入。

(三)不断提高投资管理水平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效益 对策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资源型地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投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表现为在固定资产投资建造和购置过程中消耗的人工、建筑材料及有关的费用,购置的设备、工具、器具。产出则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以及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加的产出(如GDP)、利润和税金等。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指标分为微观效益指标和宏观效益指标。微观投资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建设工期、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生产能力利用率、投资回收率、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等,反映投资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及投资资源的利用率,即投资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大小与投资完工后供给能力或产出水平的大小。宏观投资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建设周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投资效果系数、固定资产投资率等,反映的是以国民经济为总体,众多建设项目效益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产生的连锁效益的总和,反映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与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社会稳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联系。本文仅利用固定资产投资率、投资效果系数及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3个指标,对山西省的宏观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二、山西省投资效益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有关资料分析显示,在经济起飞阶段,投资率一般保持在33%-35%左右,对经济的发展较为有利。1981年以来,山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六五”至“十五”期间,平均投资率分别为37%、46%、34%、37%、42%,均高于33%。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出现了较快的增长,2006-2010年投资率分别为49%、51%、52%、68%、70%,基本与全国持平(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为50.1%、51.7%、55.0%、66.0%、69.8%),说明近年来投资在山西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投资成为拉动山西经济增长的引擎。

(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反映了各个时期固定资产动用速度, 是衡量固定资产直接投资效益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某时期的新增固定资产/该时期固定资产投资。

山西省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见下表,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城镇固定资产建成投产的速度出现明显回落。

(三)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它是从国民经济角度和投资活动全程来综合反映投资收益的指标,能够较全面反映投资活动的最终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Et)=某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ΔYt)/某一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It)。

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应将当年的GDP增长看作是前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果。考虑滞后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可以表示为:

Et-i=Yt/It-i(i=1,2)式中:Et-i为滞后期为i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本文主要研究滞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即Et-1,Et-2。

1981 -2010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显示,山西省的投资额呈逐年上涨的趋势,投资效果系数则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最高值是在1995年,达到0.81,最低值是在1999年,为-0.16。1992年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及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山西省投资效果系数波动频繁,稳定性较差。1992年以后至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投资效果系数连续5年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态势,都维持在0.5以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山西省影响深重,投资效果系数出现了连续3年的下滑, 2000年才出现稳步的回升。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省的投资效果系数再度出现下滑,2009年下降为0.08,但这次下滑的幅度较小,回升的速度也较快,表现了山西省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

与全国的比较中可见,山西省投资效果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相似,但是其波动幅度要明显高于全国,特别是在2000年以前。2000年以后我省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与全国水平持平。从平均投资效果系数来看,山西省为0.37,全国为0.3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来讲投资效益相对较差。

考虑“滞后期”的山西省投资效果系数(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滞后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与同期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且滞后期高于同期,滞后越多,投资效果系数越高。计算平均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一期为0.45,滞后二期为0.54,均高于同期的0.37。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引导,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更注意投资效益的有效发挥,最大限度地使用已投资的固定资产,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计算山西省分产业的投资效果系数,第一产业的投资效益最好,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0.43;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最差,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0.24。因此调整投资结构的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波动幅度来讲,一产投资效益波动幅度最大,二产波动幅度高于三产。

总体上来讲,投资对山西省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巨大,但是固定资产建成投产速度出现明显回落,投资效果系数不高且波动度较大,反映了投资效益较差,经济发展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审视其原因并加以改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将对山西省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三、制约山西省投资效益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国有经济比例较高,造成投资整体效益缺乏支撑点

用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工商税收比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等各项指标来衡量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效益,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效益明显好于国有经济。但是,山西省对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力度、扶持和引导却不尽人意,非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造成山西投资效益相对较低。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影响投资效益的改善

在固定资产投资率一定的条件下,投资结构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制定了“能源重化工基地开发”战略,虽然符合全国区域分工和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山西资源特点与区域优势,但是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重型结构也派生出产品初级、经营粗放、结构偏轻偏重、高投入低产出等特点。投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中能源及原材料等重工业比重过高,导致山西省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较差,投资效益波动较大,投资效益整体低下。进入新世纪以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二产投资稳步下降,三产投资逐渐上升,投资效益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但是,第二产业中煤炭、炼焦、冶金和电力等传统工业投资总量比重仍然较大。2010年,山西省二次产业投资与全国基本持平,但这四大产业的投资比重占二产投资高达67.5%。相比之下,一些能够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产业,如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型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等,投资增长慢且比重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投资效益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趋同化,造成效益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趋同化比较严重。由于注重短期效应,省内各地区盲目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使那些要求企业上规模、高集中的行业分散度大而集中度小,严重背离比较利益原则,抑制了地区经济技术与资源优势的发挥,难以形成新的区域工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另外,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等各种投资主体投资产业趋同化,主要集中于煤炭、焦化、化肥、冶金、建材等行业,造成竞争过度,引起资源配置效益损失,这种损失远远不能通过微观经济活力的某种提高所能弥补。山西省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可避免地付出了资源浪费、效益损失的巨大代价。

(四)投资管理体制制约投资效益的提高

2004年以前,山西省的投资率相对较低,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部分是受到投资管理体制的制约。2004年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着投资效益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审批权限不合理,分属于多个不同的部门,存在着多头审批、政出多门的现象,导致了一些非鼓励类项目的过分膨胀,造成投资效益低下。二是投资项目的“决策―评价”体制存在缺陷。项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管理不严格,审批不科学,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项目建成后也没有相应的项目后评价制度,影响了投资效益的提高。三是鼓励和引导投资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鼓励投资效益相对较好的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鼓励新兴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投资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四、提高山西省投资效益的对策

(一)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

近年来,山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也因过分依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现过度投资而造成投资效益的损失。因此,应注意协调投资、消费、需求三者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避免过度投资引起投资效益下降。

(二)建立项目储备库

项目是投资的基础。每个建设项目效益高低都将对投资总效益产生作用。因此必须在项目的选择上下功夫,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投资起着引导作用的政府投资项目,要最大限度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质和量的统一。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选择优势项目进行储备。在项目选择重点上,一要优化产业布局,弥补产业缺口;二要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实现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化,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三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项目建设同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项目储备库中严格选择投资项目,项目储备库的项目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更新。

(三)合理调整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提高投资效益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投资结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大山西省的薄弱环节和优势行业的投资力度。一是增加农业投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三是加快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培养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四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使服务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管理体制

进一步改善投资管理体制,对于项目投资的控制应从以往概、估、决算管理和静态管理转向全过程动态跟踪控制管理。制定相应的办法措施,减少并杜绝项目建设中资金浪费和流失现象。强化项目前期论证制度,政府投资项目严格实行“代建制”, 完善投资决策者责任制,建立对政府出资项目的监督机制和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大政府资金对于民间资本的引导,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接续替代产业投资。

参考文献:

[1]赵毓,陈小娟,裴丽娜.石家庄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基于2003-2008年度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篇3

关键词:加强 固定资产 投资审计 途径研究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不能单纯地说成是建设单位,它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技术经济过程,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参与部门和单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金融部门、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等,上述所有单位在建设与建设管理过程中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审计的对象或客体。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中心任务是保证党和国家制订的有关投资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贯彻与执行,检测稽核各部门、各地区执行建设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的情况及结果,积极参与投资宏观调控,完善投资体系,调整投资结构,减少投资浪费,提高投资效益。从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程序上看有前期审计、在建期审计和竣工后审计三大部分;从固定资产投资审查计的范围上看有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技术改造投资审计和其他投资审计等主要部分;从审计的专业特征上看又包括投资建设技术审计、财务审计、经济审计及管理审计等内容。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途径探索

(一)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依据一般是其预期目标,对其实施动态和静态、价值量和实物量、定量和定性、微观和宏观等不同分析方法进行结合使用,从而对其投资的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济性进行合理评价。其中投资效率性则主要是对其工程进度、损失浪费以及资金使用等情况上的审计;投资经济性则就是对工程招投标、价款结算以及合同履行等情况的审计;投资效果性则主要是指其投资决策、投资使用以及建设规模等方面所实施的审计。

在效益方面,要特别注重环境效益。充分考虑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环境效益审计将成为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一个重点。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要做到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决算审计并重,以建设单位为主,延伸审计施工、监理等与投资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单位。重点查处乱上建设项目、违反建设程序、虚假招投标、违规转包分包以及项目建设中偷工减料等违纪违规行为。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技术进行创新

审计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对审计质量进行提高,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对其审计风险进行降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投资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随之其审计工作也随之复杂,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必须要对其审计技术和方法进一步进行创新。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之中,通常情况下就是将其资金活动作为主线,并对其财务会计等相关资料实施检查,所实施的抽象审计通常情况下能够在内部控制测评基础上落实的也是很少的一部分。

(三)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管理

就我国现有学术研究成果而言,审计质量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依据《中国审计大辞典》的论述,审计质量代表的是审计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也就是说审计结果与审计目的之间的契合程度。广大学术研究者在经过系统的总结之后,认为审计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指的是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以及其审计过程中的总体水平。审计质量最终以审计报告的面貌出现。其最为关键的指标在于是审计工作对于提高会计报表可信度所做出的贡献。

固定资产审计质量的提高,更有助于对其审计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其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要对建设项目前期的工作事项审计工作进行加强,其中包括项目决策及其可行性评估,资金来源和实施效果分析等等,其全部都是在工程前期必须要实施审计的内容,对其工程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其次要加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审计,以能够对工程进度和质量实施有效控制,实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最后还要对其审计资源实施整合,以能够对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进行有效的发挥。其中在专业审计人员素质方面需要进行加强培训,以能够增加其审计资源,同时由于其培训周期过长,可以对其社会审计力量进行充分应用,实现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综合使用,对其审计资源实施整合发展,从而更加有助于对其审计质量进行提高,充分的对其审计整体效能进行发挥。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鉴于审计工作的艰巨与特殊性,因而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方面,在固定资产审计工作特点充分结合下,构建一支比较精通固定资产审计工作的队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在财务管理及法律税收等方面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审计组长的选择;另一方面还应加快对固定资产审计知识结构的更新,要求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及较高的宏观判断与思维分析能力,并通过多方面培训,强化审计人员的财会税收法律及科学决策等方面的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加强,不但能够促进工程项目投资成本的有效控制管理,同时还能够对其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行提升,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具有重要实施意义。关于其具体加强途径则就集中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技术进行创新、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管理以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之上,关于这几点途径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广大审计人员以及审计工作研究者,不断进行探索和发现,以能够切实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进行提高。

参考文献:

[1]富任湘.浅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14):72-73.

篇4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基层;固定投资统计;问题;办法

1 固定资产投资概述

固定资产投资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所以,将其统计工作落实到位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其统计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投资进度、投资规模以及投资效果等,因而在实施该项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一系列不利问题的影响,所以,应针对这些问题予以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此一来,才能更加高效地发挥出固定资产统计本身所具有的监督功能及评价功能,最终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2 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之中的问题

2.1 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对于投资统计工作而言,其正常实施的前提是,统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且得到充足配备。然而在实践环节,相当比例的基层单位未能建立一个独立且完善的统计机构,另外,专职统计人员也是极为缺乏。部分统计机构虽然拥有充足的统计人员,然而却存在专业素质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统计工作对连续性有着较高要求,因而统计人员一旦发生频繁变动问题,将会导致统计工作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问题,一方面会大幅降低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统计工作难以为继。

2.2 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管理机制

对于基层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其具体实施可能会受到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具有随机发生的特点。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一旦遭遇难度较大的问题,统计人员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比对报表予以解释,希望由此发现问题的答案。需要指出的是,报表机制及其指标解释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无法对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予以一一精准解答。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上述问题给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效开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2.3 投资单位变化频繁,项目单位难以确定

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中,基层投资单位并非恒定不变的,可以是法人单位,可以是产业活动单位,还可以是自然人,另外,在不同阶段,投资单位也可能出现变化,由此可见,投资项目具有难以确定的特点。目前,市场经济正处于迅猛发展时期,投资主体表现出多元化特征,一方面项目审批工作前后需要接受多个部门的审批,另一方面达到精简审批程序这一目的,部分投资项目无需接受严格审批,只需备案便可执行,如此一来,造成相当部分民营项目急于求成,没有严格履行必要的项目报批程序。上述问题导致管理部门很难详实且准确地收集到项目资料,自然无法对项目单位所面临的实施难度予以合理定性。除此之外,部分项目虽然报批,但相关资料相对散乱,给审批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4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分析不到位

在固定投资统计之中,应针对某些关键效果指标(如投资回收年限等)予以科学而准确的分析,然而实际情况是,该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如此一来,既不利于针对建设项目展开相应的评价,又不利于经验总结工作的开展。

3 解决办法

3.1 提高统计人员专业水平

对于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而言,统计人员是具体实施者,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有必要重视并做好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首先,组织统计人员对《统计法》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统计人员的自觉性,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应该将依法报送统计资料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其次,应不断强化执法检查力度。在实际检查环节,一旦发现不按时上报问题、多次迟报问题、拒绝上报问题以及弄虚作假问题,则应该基于《统计法》对涉及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相应处罚,从而有效防止统计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最后,应明确统计的任务目标及要求,为统计人员指明努力的方向。相信随着统计人员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为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应重视并做好相关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工作,包括:1)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2)统计数字及台账管理制;3)原始资料管理制;4)统计报表管理制等。完善上述管理机制或制度,不仅能够指导统计人员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还能对统计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基于现实需要以及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管理、设计、财务这三大部门的各自职责予以明确划分,从而防止互相推诿的发生。另外,还应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并将其落到实处。通过相关管理机制的不断建立健全,能够为各部门及统计人员划分明确的职责范围,从而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3.3 设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机构

设置专门的统计机构,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高效完成。通过专门投资机构的设置,可以及时而真实地获悉固定资产投资这项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继而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其中的偏漏予以及时而有效的调整。对统计人员进行设置时,应严格执行《统计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除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原则之外,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仅要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而且要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还应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3.4 重视并做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分析工作

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应重视并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科学而深入的分析,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该项工作的宏观控制,而且有助于该项工作的微观管理,不仅如此,还可以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对投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应注意重点的把握,如投资的规模、投资的结构、投资的效益等,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基层固定投资所涉及的一些规律性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在宏观方面,能够针对其投资规模展开科学控制,还能够针对其投资结构展开优化调整,从而为投资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对以投资回收期为代表的诸多投资效果指标进行分析,可完成对项目经济性的准确评价,进而实现对建设成果及其不足的高效总结。做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分析工作,能够让建设管理者及时发现自身及项目中的不足,这对于建设、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改革而言非常有帮助。

4 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这项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统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它还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予以高效管理的一个强力手段。若想将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落实到位,需要提高统计人员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管理机制,设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机构,重视并做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杜淑萍.对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思考[J].青海统计,2013,07:24-27.

[2]金绮.一套表模式下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设想[J].中国统计,2012,12:11-12.

[3]王志敏.议加强基层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和统计[J].东方企业文化,2013,12:158.

[4]王艳华.乡镇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辽宁经济,2013,04:90-91.

[5]郑策.改革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N].中国信息报,2013-05-31001.

[6]秦岚.浅谈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J].中国证券期货,2011,07:130.

[7]余瑛婷.新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难点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02:192.

篇5

目前,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的跟踪审计均是以审计情况通报的形式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相关被审计单位进行及时通报,努力将所有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出现某些小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极力倡导投资跟踪审计的早期介入,普遍认为越早介入则会产生越好的审计效果。然而,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有些模糊,甚至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而出现的行政干预等原因,往往会导致投资跟踪审计的成果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加强基层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对策探讨

2.1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监督制度,依法履行跟踪审计监督职能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审计工作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战略计划的制定与推行。跟踪审计就是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事前、事中工程建设情况的审计跟进来完善项目的相关管理机制,对项目建设管理、工程施工、监理及资金使用等工作进行特定的审查监督,进而督促相关项目实施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执行,加强基层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首先要依法履行跟踪审计监督职能,并健全相应的跟踪审计监督制度来保证职能的有效执行和实施。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应制度,建立各部门协调配合联动机制,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基层审计机关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需要站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平台立场上来进行,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2建立多元化的跟踪审计模式,分阶段开展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工作项目建设规模、建设类型、建设周期以及项目建设要求和目标具有多样性,这些项目建设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针对不同建设项目存在一定差异性的状况,必然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跟踪审计模式,以便于有效地适应不同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需求。同时,多元化的跟踪审计模式以及分阶段开展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工作,有效地贯穿于项目建设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工作的持续性与连贯性,同时有利于跟踪审计工作与项目建设保持同步,依照国家有关审计工作的政策和法规,准确及时地对于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的审查。

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本文结合我市撤县建市二十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提出促进荥阳市投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荥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

(一)荥阳投资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1.招商引资注入不竭外部动力。荥阳市自1994年经国

家批准撤县建市,建市以来荥阳有了更多的经济自,从此进入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阶段。基于荥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招商引资,为筑巢引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企业土地、税收、财政等优惠,一批优秀的企业如乐百氏、阳光油脂、国电、天瑞水泥、郑煤综机等先后到荥阳投资发展,为荥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荥阳经济发展增添了外生动力。

2.工业化和集群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源泉。荥阳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阀门、建筑机械、建材水泥、机械制造、电力煤炭等支柱产业,形成了高山阀门、城关建筑机械、贾峪建材、高村化工等特色工业集群,造就了一批拳头产品,如博大挂面、高山阀门、少林汽车等,在形成工业支柱和造就拳头产品的历程中,就伴随着企业不断的产能扩张和规模扩大,以及为适应市场而进行的产品转型升级,新建、扩建企业和项目如雨后春笋,从而为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增强了内生动力。

(二)荥阳投资取得巨大成就

1.投资规模呈扩张势头。二十年来,荥阳投资规模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发展迅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4年的6.3亿元,逐步突破了10亿元(1995年),100亿元(2006年)、200亿元(2008年)、300亿元(2012年)重要关口,2014年达到414.5亿元,二十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3.3%的速度增长。占郑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4年的4.6%上升到2014年的7.7%,在全省中排名由1994年的第9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4位。

2.投资对GDP贡献率攀高。二十年来,投资对GDP增长的累计贡献达到74.8%。投资贡献率呈波动性提高,由1994年的21.1%提高到2014年的72.5%。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一段时间,投资仍将是荥阳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荥阳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指标。相关系数的公式如下:

相关系数的值介于-1与+1之间,根据相关系数的值的大小,可将相关系数分为三个等级:

1. |r|

2. 0.4≤|r|

3. 0.7≤|r|

根据以上相关系数理论,对荥阳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相关系数分析。

首先制作散点图判断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各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交点在一条直线附近,可以判定两者存在直线线性关系。

其次,根据相关系数理论进行数据计算,结果如下:

r = 0.99116

结果表明,0.7

(二)固定资产投资带动荥阳经济发展

1.目前的荥阳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率)由1994的25.9%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72.7%,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2005年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以来,已经连续十年占比在50%以上,可以说目前的荥阳经济仍然是投资主导型。

2.投资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结构。

从二十年来荥阳投资结构看,一产比重在0.5%至13.7%之间变化,二产比重在42%至75%之间变化,三产比重在20%至49%之间变化,投资结构总体上呈现二产比重大,三产其次,一产最小的“二三一”格局。从同期生产总值结构看,一产比重在5%至15%之间变化,二产比重在55%至74%之间变化,三产比重在20%至32%之间变化,生产总值结构也呈现出二产比重大,三产其次,一产最小的“二三一”格局。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目前荥阳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工业主导型投资,荥阳的经济是工业主导型经济。投资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基本吻合,工业主导型投资决定了工业主导型经济。由于投资处在经济活动前期,经济发展处在中后期,两者是建设与生产的角色转换,因此投资结构基本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结构。

3.投资带来税收和就业。

固定资产投资会带来两次税收。一是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税收,二是在竣工形成生产能力后带来的新增税收。2014年荥阳市建筑营业税达24425万元,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12.7%,比1994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会带来两次就业,一是在建设过程中的用工就业,二是在形成生产能力后带来的新增就业。2014年荥阳市资质内建筑业从业人员达20505人,占全部在岗职工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20.6%。

(三)固定资产投资效果递减制约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市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重投入、轻效益

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资金投入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投资资金低水平运作,影响了投资效益的提高。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额与引起这一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它从资金投入与产出比率上较全面地反映投资活动的最终效益,投资效果系数一般是越大越好。从二十年来投资效果系数看,我市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31.7%,投资效果系数处于-9.8%~62.4%之间,呈明显波动态势。2005年以后,我市投资效果系数总体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012年投资效果系数低达8.1%,为近几年最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长期偏低,将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综上所述,我市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短期无法替代,如何发挥好投资的作用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从投资效果情况看,如何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果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投资工作的关键环节。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题,大多数劳动力将从事二、三产业。由于我市特殊的经济结构,不管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投资仍是其实现的基本手段。未来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不断增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生活服务、住房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亮点,但随着工业投资增速的下降和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减少。

三、荥阳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中存在问题

(一)投资面临体制转换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二十年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显著改善。荥阳经济发展已处于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并重的新时期,投资结构从以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增长模式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产业投资为主体的新发展模式。在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国家转移投资力度减弱的情况下,仍然按传统思维方式推进投资工作,适应性和创新性不够,发展模式上对基础设施和国有投资的依赖,内生型投资意愿不强。同时,项目投资的外延性扩张特点表现依然较为突出,2014年全市改建和技术改造类“内涵型”投资共完成9.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2.4%,而新建、扩建项目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97.6%。以粗放型经营为特征的传统产业投资仍有相当大比重,投资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能源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投资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2014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9亿元、187.0亿元和217.6亿元,三次产业占投资的比重为2.4:45.1:52.5,其中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工业投资虽然持续增加,但技改投资和高新技术投资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传统的(非)金属制造、通(专)用设备制造工业占较大比重。其次,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而生产业投资占比过低,不利于财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投资扩张与资源、环境制约矛盾进一步凸显

随着近几年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制约逐渐成为投资发展的瓶颈因素。在近两年的投资项目中,有很多项目由于土地审批原因,项目迟迟落不了地,最终以项目流产告吹。随着环境保护、产能压缩等各项政策的制约,对投资的压力和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

四、对荥阳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投资环境,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企业为主、政策引导、社会化融资的新机制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建设,推动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建设。二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民间投资发展的信贷投放,简化信贷程序。2014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232.0亿元,存贷差达93.9亿元,激活民间个人投资的潜力很大,领域也很宽。三是加大扶持企业上市的力度,缓解“域内”资金分争的压力,既可提高企业知名度,有无偿的广告效应,还可以“变债为股”,减少还款压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四是积极利用域外资金,缓解投资资金的短缺,更重要是弥补技术、管理的不足和带来机制创新。

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投资 问题 对策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或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下,批量采购金额较大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等。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单位购建固定资产用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购建周期长,流动性差等因素,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公立医院按国家现行预算体制确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供给形式采取定额或定项补助的形式,政府对医院采取有指导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因此,医院的固定资产投资既不同于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又不同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医院的固定资产投资既要考虑医院的社会效益,又要兼顾投资的经济效益。所以医院的固定资产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事前论证不充分,盲目立项

对项目的投资效益缺乏可行性分析研究,甚至有的医院为了政绩,好大喜功,置国家与单位的利益于不顾,投资一些高风险低效率的项目,导致国有资产贬值损失。

(二)投资活动在招标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

事先“内定”中标单位,或者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投标单位“串标”等违规行为,甚至采用行贿受贿的违法行为来招投标,导致中标单位资质不符,采购货物不符合招标要求,质次价高等损害招标单位利益的事实发生。

(三)在固定资产的验收环节把关不严

未对中标资产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验收,导致资产的品质等出现瑕疵,使国家和单位的利益受损。

(四)在固定资产的运行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

未对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效益情况与项目决策前的预测值进行分析对比,导致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对资产设备等的维护不当,致使设备未能按预期使用年限使用,甚至提前毁损报废,致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

(五)在固定资产的报废清理环节管理松散

未对资产的报废制定合理的流程和制度,致使资产提前报废,未对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导致资产残价在清理过程中偏离其实际价值,导致固定资产损失。

二、针对以上问题,医院应健立健全组织和制度

成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使用和报废清理,各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制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及相关岗位的岗位责任制度,就各环节采取如下措施:

(一)固定资产投资前期,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

尤其对于投资金额较大的建筑工程项目和大型医疗设备项目,要对其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采用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对拟投资项目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决定对拟投资项目的取舍,或经社会上第三方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进行咨询评估,由医院领导集体决策,需要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批的,还要报经有关部门进行审批,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二)加强项目的采购控制

建立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办法,成立资产的采购管理办公室,或委托社会上第三方招标机构进行招标采购,按照事先审批的计划预算对外采购项目,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采购的项目,应先履行预算的调整程序,再办理采购程序,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对供应商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进行实时管理和综合评价。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公开招标、询价、定向采购等,建立人员约束控制机制,对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采取内部控制的制衡机制,防止人为舞弊等违规情况的发生。

(三)严格控制验收环节

采购项目在竣工或购进单位时,由资产管理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资产验收小组。按照事先约定的参数逐项核对,发现不符的及时查明原因,要求供货商更换或补充,对需要开机测试的性能指标,要由供货方和验收方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开机测试,以明确责任,验收合格后出具验收报告。

(四)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运行、维护、盘点工作。制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维护的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并按照适当的方法对资产进行投资效益分析,确定实际进行过程中的现金流量,计算其回收期、净现值等指标,与项目投资前预计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分析原因,评价资产的投入资本、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对资产投资的综合效果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对决策部门提供后期项目决策的修正方案。

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固定资产投资一方面是优化企业结构、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的关健工程。同时又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施工过程和施工工艺复杂、工程材料和设备数量繁多,造价的不确定性因素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的风险项目。因此,由其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具有审计周期长、审计内容多且技术经济性较强、审计方法复杂、审计范围广泛以及审计要求较高等一系列特征。固定资产审计评价的结果会被广泛认同为经费投向投量是否科学合理的真实判断。对审计过程中存在问题做好分析和预想预防,有利于审计人员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水平,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有效开展效益审计。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比较多,着重于查错纠弊,对于效益审计重视不够。审计人员缺乏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效益审计扩展的观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违法乱纪现象比较多,这客观上使审计人员不得不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从而无法抽出足够的审计力量开展效益审计。

(二)未实现全过程审计。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后审计比较多,事前介入和事中控制不够,特别是对投资项目选择的决策过程难以施加影响。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投资决策论证体系不健全,权责分明、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更显重要。

(三)审计力量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短缺,现有审计人员队伍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例如,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执业资格;为了对工程合同管理的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合同法等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等。然而,审计机关目前懂财务的人员比较多,懂工程、法律的人员比较少,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少之又少。

(四)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的工作缺乏客观标准,主观判断多,审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尚未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准则和指南,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做得尤其不够。《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规定比较原则、抽象,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也强调不多,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感到缺乏依据和标准。

(五)未能有效提供意见建议。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就事论事多,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的职能发挥不够等。审计着眼于查处单个问题的多,不善于通过对微观审计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提出搞好建设项目的建议和改进审计方法的措施。

二、固定资产审计对策的思考

(一)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增强宏观意识,努力研究和把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投资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必然引起投资决策方式、资金筹措方式和资金使用方式的调整。在投资管理和项目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分散化、资金来源多样化、融资方式市场化以及项目预算管理和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化。这一重大变化,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环境、对象、内容和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并可能继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要根据投资管理体制、建设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致力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宏观经济效应。

审计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目标要从真实、合法逐步转到效益上来,开展效益审计是在新形势下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深层次、高水平推进的必由之路。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要积极推行效益审计,对项目建设的经济性、效益性以及效果性进行评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投资效益审计既要考虑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投资规模的适当性,资金使用方向的正确性、使用效果的综合性、使用过程的公平性,又要检查项目建设的宏观性、公众性、关键性、基础性、牵动性和对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影响,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长远效益与当前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

篇9

关键词:宏观经济波动;投资;消费;出口;S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11-0083-05

[作者简介]邢国繁(1963-),男,朝鲜族,吉林省吉林人,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王爽(1979-),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化贸易,宏观经济学;王涛(1980-),男,安徽合肥人,副院长,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NSK(YB)16-52);三亚市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项目编号:SYSK2016-22)。

一、变量选取、数据预处理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

本文以吉林省历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代表吉林省宏观经济的波动;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表总投资需求;考虑到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将民间固定资产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作为模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消费需求;用出口总额代表出口需求。因此,本文共选取5个变量,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SI)、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M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CP)和出口总额(EX)。

(二)数据预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78―2014年吉林省年度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吉林统计年鉴2015》。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根据吉林省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计算出实际GDP;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换算,其中1992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缺失,以100进行补缺。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数据进行换算,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为了降低序列中可能存在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对上述序列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作LnGDP、LnSI、LnMI、LnSCP、LnEX。

(三)模型设定

SVAR模型是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简称,是对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改进,这类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用当期内生变量对模型中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本文采用SVAR模型,揭示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与投资、消费、出口之间的关系,一个含k个内生变量的p阶SVAR模型可写成如下形式:

Byt=C+Α1yt-1+Α2yt-2+…+Αpyt-p+μt, t=1,2,…,T(1)

其中,y为经济变量向量,C为常数向量,B和A均为系数矩阵,且都为k×k方阵,B的主对角线的元素为1,下标t为时间变量,p为最大滞后阶数,T为样本个数,μ为结构式冲击,且μ~VMN(0,I)。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SVAR模型要求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因此,需要对5个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本文利用ADF检验对序列LnGDP、LnSI、LnMI、LnSCP、LnEX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序列LnGDP、LnSI、LnMI、LnSCP、LnEX的ADF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且P值均大于005,因此,5个序列均是不平稳的。在一阶差分之后,序列LnGDP、LnSI、LnMI、LnSCP、LnEX的ADF值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且P值均小于005,因此,5个时间序列均是平稳的。从而可以将其带入SVAR方程中进行模型估计与脉冲响应分析。

(二)滞后阶数的选择

SVAR模型的估计结果受到滞后阶数选择的影响,而滞后阶数的选择由其相对应的简化式VAR模型决定,因此,首先需要构建变量的简化式VAR模型,对其进行滞后长度标准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LR、FPE、AIC标准均认定应选取滞后长度为3。

(三)模型稳定性检验

模型的稳定性是判断经济理论与模型滞后阶数选择合理性的标准,同时也是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前提,图1为AR特征根分布情况。

从图1可知,被估计的模型所有根的倒数均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之内,则说明S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用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四)施加限制性约束

如果SVAR模型能得到唯一的估计参数,则需要对结构变量进行限制性约束,否则会出现模型不可识别的问题。k元SVAR模型需要对结构式施加k(k-1)/2个约束条件才能识别出结构式冲击。而本文SVAR模型中包含5个内生变量,因此,模型需要施加10个约束条件才能有效识别结构式冲击。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本文选取滞后长度为20期,图中横坐标表示冲击发生后的时间间隔,纵坐标表示GDP对4个变量冲击的反应程度。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对GDP的20期脉冲冲击(见图2―5)

(1)从图2可以看出,GDP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冲击后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第3期受到的冲击最大,响应为0011。第8期至第15期GDP受到冲击后反应为负,但负效应在第10期达到最大,也仅为0003,16期之后,又恢复为正效应。

(2)从图3可以看出,GDP受到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冲击后在前10期响应波动幅度比较明显,表现为上下波动。第10期之后波动幅度非常小。第3期正效应最大,为0010,第6期负效应最大,为0006。

(3)从图4可以看出,GDP受到消费的一个冲击后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在20期内波动幅度很小,第2期受到的冲击最大,但响应仅为0004。

(4)从图5可以看出,GDP受到出口的一个冲击后在第6期响应达到最大,为0006,其余期几乎没有响应,幅度波动非常小。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对GDP的20期累积脉冲冲击(见图6―9)

(1)从图6可以看出,长期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影响的长期累积效应较大,第8期达到最大值0037,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吉林省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即具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短期内有助于吉林省经济增长,长期内对经济影响的累积正效应较大,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确实起到较大地的拉动作用。因此,吉林省应进一步地突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大对三大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加大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汽车、航天信息产业等领域的投资以及对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本省的服务外包基地、开展制造业信息服务、云计算及智慧城市云共享服务等业务。总之,吉林省仍处于典型的要素拉动阶段,在产能与内需错位、出口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全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依然要依靠投资拉动,因此,全省应保持投资增长的连续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更要保持适度规模增长。

(2)从图7可以看出,长期内,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对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小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是因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部分,但其仍是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第4期响应达到最大,为0017,且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吉林省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即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而这与吉林省民间投资呈现出的增速快、占比大、结构优的特征相一致,近年来吉林省民间投资主要投向高技术制造业和技术改造业。因此,两大投资热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显著。且从2006年开始,吉林省先后设立了产业创新引导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创新、旅游发展等一批省级专项资金,引导民间投资进入重点领域,有力推动了全省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从长期来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确实拉动了吉林省经济的增长。

(3)从图8可以看出,长期内,消费对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由正效应转为负效应,第4期正效应达到最大,为0008,第12期负效应达到最大,为0004。从第9期开始,消费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由拉动作用开始转变为阻碍因素。究其原因,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而在生活消费品产业方面并不发达。因此,消费结构与本省资源与生产制造能力结构不符,存在错位现象。在对生产资料消费低迷的情况下,吉林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产量远远少于潜在的产量,生产能力就不会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而当吉林省对生活消费品消费过热时,本省资源与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存在错位,不能满足其内在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需求又超出了本省资源和生产能力的约束,则“欲速而不达”,表现为通货膨胀式的经济增长,其实质就是负增长,由此导致消费的增加对吉林省宏观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总之,吉林省庞大的产能没有对接本省的消费需求,消费端的需求不能在本省得到较好的满足,这在传统意义上是产能过剩,而本质上是市场形势的变化带来的产能与需求的错位。因此,吉林省消费更多地是带动省外经济的发展,长期看,对吉林省经济增长还起到反作用。

(4)从图9可以看出,长期内,出口也会对吉林省宏观经济造成冲击,但是影响较小。第7期达到最大值0009,出口增加对吉林省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效应,即促进作用。但冲击效果较小的原因主要是吉林省出口总量过小,以至于难以对经济产生足够的拉动作用。1978―2014年吉林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均值为59%,因此,吉林省应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源头和起点,有多个城市沿边近海,因此,吉林省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找到契合点;对外,打通向东出海口,对内,向西拓展,构筑开发开放的战略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六)方差分解

本文用于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对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贡献程度。具体方差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产出冲击对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全社会固定资产冲击和民间固定资产冲击,二者是影响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而消费冲击和出口冲击的影响较小。根据20期冲击均值可知,产出冲击解释了728%的自身波动,全社会固定资产冲击解释了124%的产出波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冲击解释了108%的产出波动,消费冲击解释了19%的产出波动,出口冲击解释了18%的产出波动。由此可知,投资仍是拉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以上方差分解的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所得的结论一致,互相印证。

三、对策建议

(一)保持投资增长的连续性。吉林省经济发展仍处于典型的要素拉动阶段。在产能与内需错位、出口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全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依然要依靠投资拉动。因此,全省应保持投资增长的连续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更要保持适度规模增长,进一步优化二者的投资结构,不仅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政府投资,更要引导民间投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制造业等新的领域,努力提高投资质量与效益。

(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提高供给结构对本省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吉林省庞大的产能没有对接本省的消费需求,消费端的需求不能在本省得到较好的满足,这在传统意义上是产能过剩,而本质上是市场形势的变化带来的产能与需求的错位,这也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使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三)扩大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口是影响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次要因素,虽然表现为正效应,但总体影响效果较小。为了进一步提升出口对吉林省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在装备制造、农林牧生产、食品加工和冶金建材等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和跨境电子商务。完善出口服务体系,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赵留彦.供给、需求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8(3):59-65.

[2]任希丽,张兵,李可爱.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4.

[3]袁吉伟.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基于B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27-34.

篇10

1.制定统一标准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涉及业务领域多,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配合,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因标准不一致或理解不同带来工作反复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形成各类模板,以明确各业务部门需协作配合开展的具体工作。例如,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筑施工、设备采购等合同种类繁多,供应商提供的设计方案、研制总结报告、验收报告等也千差万别,所以通过项目管理规范化、模板化的运作,不仅可使散落的知识经验得到及时积累、整理、共享和应用,而且还可以做到公开透明,进而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2.建立法律法规库、专家库

结合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和以往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专家资源,并根据行业性质和专业类别建立法律法规库、专家库,以便于查询相关规定及解决有关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制度依据和专家建议,以保证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合规合法化。

3.搭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使获取的各项知识成果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表示、处理和共享,并将多个业务部门的投资管理对象集中起来,进而实现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有序管理。

4.建立激励考核制度

通过合理的奖惩措施鼓励员工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对项目管理系统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以促进系统的再生、应用和创新。另外,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头脑风暴会、经验和信息交流会,倡导和塑造一种相互学习、热爱学习的氛围,以持续不断地改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系统质量,为持续提升管理水平提供长效机制。

二、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