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

篇1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学习策略 教学方法

1.引言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学生很难在短短的几年里学会所有的知识。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尤其是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学习。因此,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也就是需要教给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策略。

2.自主学习教学和化学实验探究教学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是要求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化学课堂的开发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表现的注意力,以及承受挫折后的心理调适能力,并能对学习的内容形成客观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建设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化学课堂。适当减少化学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创设化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情境。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开发,不断地给学生营造自主、合作的、新颖的学习氛围,在信息网络教学中,学生处于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化学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尤为重要。化学实验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策略,就要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学实验和合作化学实验。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实施探究教学,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和运用化学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作用,化学实验作为一种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践活动,可以较好地保持学习的高度注意,提高记忆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使用探究教学策略,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反思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及时总结、反思与评价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训练内容要多样化。化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灵活选择策略。高中化学学习策略训练要和化学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学习法,将集中训练、分散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任务情境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当学习材料与特定的策略有内在契合性时,策略的使用才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灵活选用高中化学学习策略。教师不可以强求学生死记条条框框,而是要引导学生以实践为主,结合学习任务反复练习,做到熟能生巧。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不要误以为给学生做几次学法讲座就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而是要让学生所选的学习策略效果与任务条件联系起来,鼓励和组织学生相互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学生才知道某种策略在何时使用是合适的。要让学生通过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明确意识到策略及其有效性,最终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高效的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高中化学学习策略教学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培养学生学会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与评价,特别是对于自己选用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反思与评价,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对探究性化学实验方案的新的认识,并总结探究学习活动的体验。教师在进行教学总结的时候要努力使学生学会自我总结性的评价,以作为本次学习活动的体验。通过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给学生的评价的结合分析,如果学习效果良好,则说明原有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互适合的水平较高;如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则说明选择的学习方法可能不是适合自己的,或者使制订的学习计划并没有较好地落到实处而导致的。通过此过程的训练,学生参与其学习效果的评价之中,可促进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改进与提高,运用有效的化学学习策略于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化学学科的学习效率。

4.结语

高中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化学学习策略的教学,教师必须想办法教给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技能,提供给学生学习工具,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化学、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较好的自学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引导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高中化学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骆秀云,胡玉娇.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中对探究性高中化学学习策略应用的思考[J].高中化学教学,2007,(10).

[2]刘电芝,张荣华.学科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运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3]王祥.初中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训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2).

[4]刘阳春.浅谈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与培养[J].湖南教育,2003,(03).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02

高中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性和推理性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一直被划归为理科门类。新课改实施后,在化学教学上需要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演练,较之以往注重以理论宣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教学是明智之举。化学实验教学既需要教师的正确示范和引导,也离不开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吸收。

在化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既有教师方面的问题。如教师上课一直沿用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新课改实施后,没有做出相应的改进;教师上课讲解理论知识多于实际操作,甚至以学校实验器材缺乏为由,很少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有的教师自身对于实验的操作把持不准,最终导致所讲理论与实际实验结果不相吻合等。学生方面也有自身的不足,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做笔记、与教师的互动性差、做实验不按照顺序或者是先把实验结果照本宣科的写在报告单上而对于实验的严谨性缺乏必要的认知等。

在高考中化学实验也占据很高的分值。如何有效地促使学生提高对化学实验严谨性的认识,如何在平时的课堂实验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是新课改实施后,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笔者在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学习情况把握的基础上,又联系自己长期地教学反思和教学日记,简要总结了几种比较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及时改进以往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转变陈旧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教师最好能使用PPT等多媒体对学生开展实验讲解。当然,针对学生的教学我们不宜采用陈旧的教师主讲方式,也不能一味地进行纯粹的理论宣讲。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时,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课堂上,教师所进行的实验流程和姿势一定要规范。中学生正处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生成的初期阶段,学生在此阶段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模仿性都比较强,因此教师在讲课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范。在实验授课的过程中要边讲边操作,并要及时告知学生酒精灯、试管、漏斗和烧杯应该怎么使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化学药品应当如何储存等问题。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向学生进一步讲解酒精灯、烧杯等工具使用不当会造成的后果及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检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随机选几个学生,让其当堂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对其实验内容进行监督和检查,实验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针对性点评。当然,在学生未能将化学基本元素以及基本的化学公式、化学物品认扎实的前提下,为了安全起见,尽量不要让学生立即进行具体实验操作,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高中阶段,以往教师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次数并不多,仅仅是酒精灯的使用或者烧杯的使用,以及一些非常简单的实验教学中,才会在教室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而针对一些其他的内容,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的讲完就算了。化学课程本身是需要实验支撑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下,教育部门提出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而其中又注重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一定要多多让学生参与其中,最好每周专门上一节化学实验操作演练课,让学生能够在实验里具体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跟进、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总体监督和指导,一定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比如天秤如何正确的称量物品、烧杯应当如何放置、酒精灯应该如何盖灭、漏斗应当如何使用。化学物品一定要按照实验内容要求的具体数量和重量进行使用,实验过程一定要加倍小心,必须严谨对待每一个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有一个,不可能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具体发现到所有同学的实验问题,因此很多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会存有小心思。最常见的做法是在具体实验操作开始之前,学生首先按照课本内容将实验结果和实验流程填写完整,然后在具体进行实验操作时就应付了事。或者看到别的同学在烧杯里放什么就跟着放,其他学生在酒精灯上加热他就跟着学,然而因为模仿的姿势或者在称重中所加的化学物质的分量不等而最终导致实验失败或者与实验结果有所偏差。因为教师没能及时发现而想蒙混过关,这种心理是不可取的。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具体行为,对于那些上课表现不积极的或者过于沉默的学生在进行具体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格外予以关注。为了了解学生对实验的熟悉程度,教师可以具体提问学生对某种物质或者公式等问题,向学生暗示“我盯住你了”等信息,以确保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认真对待。

篇3

关键词 护理专业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实验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Improving the Nursing Professional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Teaching Quality

JI Yan

(School of Medicine,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curriculum, teaching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aster biochem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To meet the training of highly qualified nursing professiona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nursing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proposed reflections.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al; biochemistry;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quality of teaching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是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现象和探索生命的本质,重点研究各种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其在生物体内所经历的各种代谢变化。①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独立动手以及理论联系实际,书本联系临床的能力,是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实践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式单调,实验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无益于“创造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因此,如何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1 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明确学生学习目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几乎都有异常的生化改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分子水平探讨病因,阐明机制,做出诊断乃至基因治疗都需要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生物化学与临床各科室都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②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现代科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我院而言,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开设于新生刚入校的阶段,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概念,这就导致学生接触生物化学实验的时候往往不能明确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开展的目的。学生简单地认为生物化学实验就是简单地按照书本提供的实验流程做做实验,很多学生甚至认为以后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根本用不到生物化学的知识,因此学习目的很不明确。我们在讲授生物化学实验课时就必须向学生强调生物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告诉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正常的人体生物化学过程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学习异常人体机能等相关专业课程,才能为病人宣讲为什么需要进行此项生化检验,才能为病人解释异常的生化指标与疾病的关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例如:在氨基酸代谢这个章节,有一个实验名为“组织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在讲解实验前,可以首先问问学生在刚刚进行完的新生入学体检中有没有抽血,问问学生知不知道为什么抽血,告诉学生抽血其实是为了检测谷丙转氨酶以及谷草转氨酶的,是为了检查肝脏是不是健康。接着再帮助学生回忆一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是在哪里学习过的。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原来这个实验是帮助他们理解氨基酸转氨基作用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了,自然就会认真做实验。

2 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应该紧密的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应该合理高效地利用实验课时,并且应该设置合理的分组实验人数,使得每位学生都得到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层次分明的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是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确实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但验证性实验在学习中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学生在学习了实验原理的前提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过程,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往往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可以推测出来,因此有的学生在实验课的时候不动手操作或者乱操作。验证性实验课的学习相对枯燥,缺乏新意,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极其低下。因此,实验教学应做适当的优化。

适当缩减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增加创新性实验。例如:在糖代谢的实验中,原来安排的实验是“氧化酶法、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浓度”,可以更改为“家兔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糖含量的区别”。首先请学生课后自己学习“氧化酶法、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浓度”的实验原理,在掌握了实验原理的情况下,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来完成“家兔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糖含量的区别”实验。此类创新性实验中所涉及的所有操作都应该有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包括试剂的配置、仪器的调试、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等。实验教师在旁观察,发现操作失误的时候及时纠正,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责任感。此类的创新性实验,可以促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可以使复杂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具体体现,增强了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检验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应的实验原理。

我们还可以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引入实验教学过程。PBL模式是一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围绕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③即动脑又动手,边学边练,在学生加深理论课理解的同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回去思考不同的温度、不同的pH等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上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先动手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后,老师再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最后请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致。这样将实验与理论有机结合,可以使得原本简单、枯燥、程序化的验证性实验变成有趣的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课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意识,我们还应当适当地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相关内容,如“RNA的提取与鉴定方法”。将完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贯穿其中,使得学生对整个科研过程有完整的思路及概念,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3 分类明确学生实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生物化学实验预习报告应该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药品、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思考等方面。为了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在高中的文理分科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实验预习要求。对于高中选择文科的学生,他们化学基础非常薄弱,生物化学的学习相对也比较吃力,对于此类学生,实验课的预习重点应该是掌握实验原理,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弥补薄弱环节等。而对于理科生,由于化学等课程在高中阶段有很好的积累,此类学生的预习重点就应该是掌握实验原理和技术、明确参数的计算过程、实验设计等。

4 完善实验课后总结评价工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完善生物化学课后总结工作,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在实验课程中的主置。每次实验课后,请2~3名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总结。请学生讲解实验重点、难点和临床的联系点,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实验结果存在区别的原因等。这不仅能让学生重视生物化学实验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样也大有益处。

评价工作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改革实验课的评分标准不仅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④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对于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针对这个要求,生物化学实验课可以提高实验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在原本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两部分的评价项目基础上添加实验试剂的配置与实验效果这一评价项目。平时成绩应观察学生仪器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动作是否正确。实验报告重点关注实验原理的书写、实验结果是否分析正确,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试剂的配置与实验效果一项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严谨的科学精神,评价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能力拓展情况,有助于杜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动手的走过场情况。

5 改善老师业务素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素质的高低同样也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系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教师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往往缺乏相关的临床知识。这就迫切需要生物化学老师提高业务素质。生物化学老师可以通过请教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专业课老师,掌握相应的临床知识,熟悉与生物化学相关交叉领域的内容,及时充实自己的实验教学内容。

其次,生物化学实验教师通过课后及时自我总结,进行授课回顾,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课程老师集体备课等方法,改善实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6 结束语

长期以来,很多护理专业的基础课老师忽视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基地,他们认为理论教学优于实践教学,从而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使得很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创造性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21世纪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培养面向临床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一个护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生物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联系临床实践,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适应护理临床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为新时期的高职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注释

① 杨荣武.生物化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② 刘友平、李洪.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中临床联系法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5-86.

篇4

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义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以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主要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⑴服务于高中课程改革。当前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之一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课程资源开发必须与课程教材开发同步。⑵呼应新的课程形态。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能够呼应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技术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新兴课程领域的研究和开发。⑶基于资源的教学导向。开发课程资源,最后的意义和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课程资源的教与学。

二、开发和利用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开发化学实验课程资源

实验室建设在化学课程改革中拥有重要地位。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所以实验室建设成为制约新的化学课程实施水平的基本因素。实验室不但要在时间、空间上保证完成新的教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而且需要拓展实验室的功能,让实验室成为开展科学探究的场所,即不仅仅是完成教科书中所要求的实验,还需要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实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做实验的机会很少,即使安排了有限的几个学生实验,学生也是照方抓药,毫无自主性、探究性可言。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探究,这无疑会使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新的作用。

2.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出发,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科学知识。例如,碘酒涂在皮肤伤口上所留下的棕黄色标记不洗也会逐步消失,学生由此会体会到碘具有升华的特性。在学习化学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一种资源。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所出现的问题、犯下的错误对他本人而言是一种教育资源,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契机。总之,关注学生成长的点滴,把目光积极地定位在学生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上,并让其每个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3.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及课堂的控制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及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通过不断地调查研究和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技能。

4.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

5.重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其他媒体

教师必须能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信息,合理地利用课程软件,学会在积件组合平台上充分利用积件库自主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发挥最佳的效果。通过设计、编制质量较高的化学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当然,在计算机应用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出现各种负面效应,如可能削弱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忽视情感交流和合作学习等。

篇5

高中化学 教学改革 建议

高中新课程教学标准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这就要求广大化学教师应该立足于新教材的研究,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实现化学课堂效率最大化做出努力,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上好化学课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如果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出正确的指导。

1.指导学生快速掌握学习目标的能力

对于在教材不同模块中出现的相同内容,要指导学生根据目标要求的差异性,准确把握其不同的课程目标,只有正确掌握学习目标才可以向理想的教学思路发展。

2.指导学生增强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启发学生质疑的精神,锻炼他们依据某一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通过“钠与水的反应”,利用外部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拓展学生思维,使其对于类似的反应发生兴趣,提出诸如“钠与酸溶液”、“钠与碱溶液”等相关问题,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3.指导学生提高选择重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选择重要信息,提高其选择信息的技能。比如,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习惯性的用笔划出作为标记,形成对于重难点的警觉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于重点信息的选择能力。然后鼓励其踊跃发出疑问,对疑难问题加以分析,讲授。

二、运用实验教学的新变化,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新的化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作为化学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有的实验教材现在已不再详细区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化学教师要从提高学生实验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出发,利用现有的实验素材,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尽量采取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从现行的教材来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教材中所涉及的“探究铁的氧化物与水的反应情况”这一节,就要求学生从实验条件、化学试剂、实验器械的选择方面掌握较高的技能,因此,化学教师在设计实验模式时,要尽可能地从挖掘学生的探究心理出发,拓展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亲手操作有着较大的积极性,在试验的过程中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因素,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探究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形象直观的图形、音像以及视频设计都能给与学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完成很多无法进行的化学实验。比如,在教授高于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其中所描述的电子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明确的理解电子的转移和偏移等现象,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能弥补这一不足。对于很多跨时空的、不容易操作的实验以及不能清楚观察的现象等,我们通通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进行观察,比如我们通过将微观事物放大、宏观事物缩小,快速反应变慢,动态和静态结合等方式,有效观察很多现实生活中所不易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和实验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起学生最大的积极性,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奠定了基础。

四、不要忽视差生的感受,对差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因为我国学生数量较大,而教师数量相对偏少,因此教师的能力与精力都非常有限,往往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再加上学习较差的学生在认知和接受能力上都有障碍,这也容易造成教师对于学习困难生的忽略。根据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整体上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质量,最终促进全班学生的齐头并进。所以,作为化学教师要一改往日教学观念,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发展与表现,在课堂教学与课堂实验中,尽量让他们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及时的支持和鼓励,从心理上提高这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信心。教师还应该关注每位学习困难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只要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那么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就会充满活力。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辅助教导,最终实现化学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 内地新疆高中班 预科化学课程 学习经历 学习需求 学习态度

1 问题的提出

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新疆人才培养工作,国家自2000学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2个内地经济发达城市设立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招收新疆品学兼优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1]。其后,内高班年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共在24个内地经济发达城市设立内高班[2]。内高班学制4年,含预科1年。学生不分民族统一编班,使用汉语文授课。预科重点补习初中的汉语文、英语和数理化课程,以达到初中毕业水平[3]。除预科一年独立编班外,内高班在高中三年实行与办班当地学生混班办学[2]。

笔者所在学校自2002学年开始承担设立内高班的任务。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内高班预科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一定的学习能力,符合学习高中课程的基本条件。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起点,内高班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重构以适应客观实际的要求。化学课程是中学重要的理科课程,也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一。因此,极有必要了解内高班预科新生的初三化学课程学习经历和对预科化学课程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持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判断和行为倾向[4],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包括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同伴交往等内容,它既是学生在以往化学课程的学习结果之一,也是影响其在日后化学课程的学业成就和学习表现的重要因素,内高班预科新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值得人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笔者开展相关主题的问卷调查以进行较全面的试探性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以笔者所在学校内高班预科4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学生分别来自新疆各地区的城市或农村,且由新疆教育主管部门分派,研究对象也具有随机抽样的特点。其中,男生17人,女生28人;学生均为“民考汉”(指参加所在地区中考时使用汉语答卷,主要报考汉语授课的高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或“汉考汉”考生,其中24人曾在新疆区内初中班(简称内初班)学习;学生的内高班升学考试物理与化学科目总成绩为40.5~144分(总分150分),平均分为114.4分,90分以上的有37人,120分以上的有22人。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2.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是笔者自编的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共分为个人信息、学习经历、学习需求和学习态度4部分,问卷内容由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已咨询过化学教育领域专家和资深中学化学教师,并且作出相应修改。在调查问卷正式施测前,笔者已反复完善调查问卷各题目的文字表述。

个人信息部分了解学生的性别、生活地区等背景信息。学习经历部分有2道题目,分别了解学生在初三参与某些化学学习活动的频率和拥有的化学课外辅导书的数量。学习需求部分有3道题目,分别了解学生对预科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愿意参与哪些化学学习活动,并由学生自陈具体的学习需求和期望。

学习态度部分参考PISA 2006科学态度素养的维度[5]和学生问卷中科学态度的部分项目[6]来设计。学习态度部分有45个项目,分为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同伴互动3个量表,共7个分量表。其中,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量表分为化学学习自我效能(5题)、完成特定化学实验的自我效能(6题)和化学学习自我概念(6题)3个分量表;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量表分为对化学学习的喜爱(6题)、对特定化学实验的兴趣(6题)、化学学习的工具性动机(6题)和化学学习的未来性动机(4题)4个分量表;同伴互动量表包含6个项目。这8个量表均是李克特4点量表,学生需要从每个项目的4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选项,分别给予4、3、2、1分。项目得分愈高,愈代表学生对项目内容持有正向的态度(非常同意、非常有兴趣、轻而易举);反之,则代表持有负面的态度(非常不同意、非常没兴趣、不能完成)。整份量表并未经过试测,但在本研究中,整份量表的Cronbachα值是0.91,各量表的Cronbach α值在0.71至0.87之间,符合量表编制的要求。

2.3 研究程序

问卷调查在内高班预科第一节化学课实施。笔者先向学生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笔者所在学校化学课程开设安排和广东省高考的基本情况,随后即实施问卷调查,学生填答问卷的时间是20分钟。所有回收问卷数据均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学生的初三化学课程学习经历

根据调查结果,53.3%的学生表示经常进行化学实验,46.7%的学生表示有时进行化学实验。这表示学生在初三化学课程具有不同的化学实验经历,近半数学生缺少充足的化学实验训练。另外,24.4%的学生表示经常参与化学专题研究,高达75.6%的学生表示以往较少参与该类活动。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缺少系统地进行实验探究的经历,可能缺乏足够的科学过程技能,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易受限制。

在师生课堂互动方面,55.6%的学生表示有时会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这部分学生欠缺个人表现的主动性。这可能是他们自信心不足而畏惧回答教师的提问,也可能是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已经习惯了直接接受的学习方式所致。

分别有35.6%、46.7%的学生表示有时、几乎或从来没有在课堂上独立进行化学主题内容汇报,只有17.7%的学生表示有较丰富的经历。这一结果与初三化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有关。相对而言,曾参与该类活动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学习和表现机会。

只有13.3%的学生表示经常阅读与化学有关的科普书籍和刊物,分别有64.4%、22.2%的学生表示有时、几乎或从来没有阅读过这方面的资料。这表示大多数学生较少阅读与化学有关的科普书籍和刊物,他们了解化学知识的渠道可能仅来自初三化学教科书和化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本研究同时以学生拥有的化学课外辅导书的数量作为衡量其化学学习机会的一种方式。40.0%的学生表示没有化学课外辅导书,28.9%的学生表示有1本,31.1%的学生表示有2本或以上。学生拥有的化学课外辅导书数量越多,代表其相应的自学的机会越多,以上数据均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机会有较大差异。

3.2 学生对预科化学课程的学习需求

84.4%的学生认为预科化学课程在复习初三化学课程内容的同时,应该补充适量的高一化学课程内容,11.1%的学生认为应该直接根据高一化学课程内容进行教学,4.4%的学生认为仅需要复习初三化学课程内容。许多学生在陈述题都表达出预科化学课程需要复习和巩固初三化学课程内容的意见,希望教师能够做好初三和高一学习内容的衔接,“细讲一些对我们来说较难的知识”,“多讲初三上、下册几个重要单元”,更“希望自己在预科这一年把初中落下的功课补回来”。

笔者列举6种化学学习活动供学生选择(可多选),按照选择率的高低依次是:经常到化学实验室上课(86.7%)、经常亲身完成化学实验(73.3%)、进行一些化学专题研究(64.4%)、独立设计和完成化学实验(44.4%)、较多个人发言的机会(40.0%)、有大量的化学习题训练(40.0%)。许多学生在陈述题也重复提出相应的要求,希望教师“在课上多讲一些有关化学的课外知识”,“任课老师上课时不要太严肃”、“上课生动有趣,不要太枯燥”等。

3.3 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

3.3.1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是学生个体对自己有效解决化学学习问题、克服困难的一种自我知觉和评价。该分量表各项目的平均得分在2.62~3.04之间,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77.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清晰了解在化学课程遇到的学习困难,86.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克服学习困难,但只有55.6%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理解最难的学习内容。“最难的学习内容”是因人而异的,但是近半数的学生在面对自己认为困难的学习内容时缺乏自信心。虽然有72.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化学课程要求的化学实验,也只有53.3%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具有熟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男、女生评分的t检验,男、女生的评分在该项目上有显著差异(M男=2.94,SD男=0.90,M女=2.43,SD女=0.74,t=2.074,p=0.044<0.05)。与女生相比,男生在“具有熟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这一问题上更具自信心,这可能与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实践的心理特征有关。

3.3.2 化学学习自我概念

化学学习自我概念是学生个体对自己拥有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的一种自我知觉和评价。该分量表各项目的平均得分在2.36~2.96之间,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概念处于中等水平。75.6%的学生认为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容易的,66.7%的学生认为其很容易就学会新的知识和一直都具有良好的表现,62.2%的学生认为其很容易就了解新的观念。59.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在化学课程的测验或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但只有38.6%的学生认为化学是其初中阶段表现最好的科目之一。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能力和个人表现持负面、消极的态度,学生的初三化学课程学习经历对其化学学习自我概念影响甚巨,而这种负面影响又会延续不断。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男、女生的评分在“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容易的”、“我很容易就学会新的知识”这2个项目上有显著差异(项目1:M男=3.35,SD男=0.93,M女=2.71,SD女=0.71,t=2.593,p=0.013<0.05;项目2:M男=3.18,SD男=0.88,M女=2.64,SD女=0.62,t=2.378,p=0.022<0.05)。以上数据表示男生比女生更强烈地认为自己容易学习化学课程,这一结果也符合人们认为男生容易学习理科的社会印象。

3.3.3 对化学学习的喜爱

对化学学习的喜爱分量表是了解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内在动机。该分量表的项目得分越高,越能表示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动力是出于对该学科的爱好,能够从该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喜悦的感受。97.8%的学生表示不会放弃化学课程的学习,93.3%的学生喜欢获得化学课程的新知识和乐意完成习题。在对以上项目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中,可能有一些学生是考虑到化学课程的重要性而表示同意的。结合其他项目的回答情况,即分别有88.9%、86.7%的学生表示在学习化学课程时会感到愉快和对学习化学极感兴趣,这能够充分说明学生对化学学习持有强烈的喜爱态度,具有较强的化学学习内在动机。

3.3.4 化学学习的工具性动机

化学学习的工具性动机分量表是了解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外在动机。该分量表的项目得分越高,越能表示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动力是由于肯定该学科具有的独特价值,并且认为该学科的学习将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需要或未来的发展。学生对6个项目均持肯定态度,即肯定化学的独特价值,对化学学习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动机。对于努力学习化学课程将获得何种收益,100%的学生认为能够增加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97.8%的学生认为有助于了解生活上的一些问题,91.1%的学生认为能够应对高中的学习任务和考试,但只有77.8%的学生认为能够带来学校和教师的良好评价;在未来发展方面,88.9%的学生认为将对其未来从事的职业带来帮助,84.4%的学生认为能使其人生前景变得美好。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态度与化学课程宣扬的“化学是中心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化学能够造福社会”等观念相一致。

3.3.5 化学学习的未来性动机

化学学习的未来性动机分量表是了解学生在未来学习化学课程或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的意愿。88.9%的学生愿意在高中阶段多修读一些化学课程,只有46.5%的学生愿意在大学就读与化学有关的本科专业,分别有38.1%、32.6%的学生愿意在大学毕业后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或研究。以上数据一方面表示学生具有多元化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愿望,另一方面也让人怀疑:这是否由于化学“有毒”、“危险”的负面印象促使学生对就读与化学有关的本科专业、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或研究失去兴趣?对于在该分量表中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教师有必要为其提供额外的学习机会和持续维持其化学学习的未来性动机。

3.3.6 对特定化学实验的态度

完成特定化学实验的自我效能分量表和对特定化学实验的兴趣分量表借鉴了PISA 2006以具体情景了解被测者对某些科学主题具体态度的测试方法。2个分量表选择的6个化学实验均来自人教版初三化学教科书。2个分量表分别了解学生对完成这6个化学实验感到的难易程度和兴趣程度,学生对这6个化学实验的态度评分分别列于表1和表2。

学生对这6个化学实验的自我效能评分相差颇异。只有实验3、5和6的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其中得分最高的实验3达到3.34分,91.0%的学生认为该实验容易完成,该比例也是6个化学实验中最高的。得分最低的实验4为2.60分,55.5%的学生认为该实验完成困难;事实上,该实验的实验步骤并不复杂,其得分不高可能与部分学生不熟悉该实验的具体内容而给予低分有关。除实验3以外,24.2%~55.5%的学生对其余的5个化学实验感到完成困难。这说明部分学生的实验自我效能较低,需要接受适当的化学实验训练,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自我效能。

学生对这6个化学实验均感兴趣,这6个化学实验的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上,分别有77.8%~90.9%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得分最高的实验6达到3.50分,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总共达到90.9%,表示非常有兴趣的学生比例也达到61.4%。另外,学生对一些化学实验既感兴趣又感到完成困难,6个化学实验在自我效能和兴趣这2方面的得分排序无必然联系。

3.3.7 同伴互动

同伴互动量表是了解学生在化学课程中与同学互动的意愿。88.9%~95.6%的学生对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化学课程学习经验或知识总结、讨论双方遇到的学习困难等持肯定态度,10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与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化学实验。以上数据均表示虽然学生间相互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对相互交流、合作和帮助具有较强的意愿和较开放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评价同学的化学课程学习情况持中立态度,对该项目选择同意的学生比例仅达到60%。选择不同意的学生可能是考虑到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而选择回避,也可能是以往缺乏评价同学学习情况的经历而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存疑。另外,男、女生的评分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化学课程学习经验或知识总结这2个项目上有显著差异(项目1:M女=3.43,SD女=0.63,M男=3.00,SD男=0.71,t=-2.105,p=0.041<0.05;项目2:M女=3.43,SD女=0.63,M男=2.94,SD男=0.90,t=-2.131,p=0.039<0.05),至于是何原因促使男生具有相对较弱的态度则待日后深入探讨。

4 讨论与建议

4.1 预科化学课程的设计

概而言之,学生对预科化学课程的学习需求可以归纳为以下4方面:巩固基础、适当提高、强化实验、激发兴趣。笔者将在日后的预科化学课程中尽量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逐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笔者在接手预科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时,曾对该课程的定位思量良久。笔者认为预科化学课程必须能够顺利衔接初、高中化学课程,因而不应该是对初三化学课程的重新学习或简单复习,而应该是通过深化初三化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减少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产生的各种迷思概念,建立或健全完整与科学融贯的心智模式,形成精致的化学知识和严密的知识结构。在落实上述要求的前提下,教师有必要以专题形式适当穿插补充高中化学课程重要的基础知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能够从更宏观的视野反思初三化学知识,并为高一化学课程的学习分散学习难点和减轻学习负担。

本研究发现学生的化学实验经历差异甚大,学生对进行化学实验有强烈的愿望。化学实验不仅是一种认识化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希望通过一系列引导式实验或开放式实验,逐步让学生形成提出假设、下操作性定义等科学过程技能,切实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体会科学是实验探索、论证和解释的过程。

某位学生提出“化学方程式带加汉意,多教读法,有便于背诵”,这显示部分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学习初三化学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整理方法也成为预科化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研究同时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在公开场合发言持保守或抗拒的态度。合理地组织语言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学生必须具备和不断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笔者拟选择一些重要的初三化学主题知识,由学生整理其内容并作口头汇报,籍此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整理和口头演说能力。

4.2 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学生对化学学习具有中等强度的自我效能、自我概念和未来性动机,具有较强的内在动机、工具性动机和同伴互动态度。PISA 2006将对科学学习的自信心分为科学学习自我效能和科学学习自我概念2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具有充足的自信心将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对未来的学习期望,而且自我效能与学习表现很可能是互惠的[5]。一些研究已经显示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科学学习成就有密切关系。刘燕儒[7]使用PISA 2006芬兰、加拿大、爱沙尼亚、日本、香港与台湾6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探讨自我效能与科学学业成就的关系,结果显示学生的自我效能与科学学业成就具有显著正相关,而且自我效能对科学学业成就有影响力。陈玉桦[8]使用PISA 2006台湾的数据建立科学学业成就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内在动机对自我概念与科学学业成就有直接影响效果,而且内在动机较工具性动机强烈;工具性动机对科学学业成就没有直接影响效果,必须透过自我概念对科学学业成就产生间接影响效果;自我概念在个人动机与科学学业成就之间起到中间变量的作用。换而言之,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自信心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业成就。由此可见,除了常规的教学设计,如何激发学生形成正向、积极的化学学习态度也是教师在预科化学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不可否认,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厌倦和逃避与化学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教学呆板、只重视机械记忆、忽视化学实验、一味强调解题训练都可能是造成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渐趋负面、消极的主要原因。因此,预科化学课程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结,提供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这或许能够为学生带来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3 未来的研究建议

虽然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有必要持续不断地追踪学生化学学习态度的变化情况。日后可以尝试建立动态的化学学习态度调查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水平,为实施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囿于研究条件,本研究仅以笔者所在学校内高班预科4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记名调查且人数有限,未能深入分析不同化学学业成就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有何差异。笔者计划在日后尝试联系广州其他设立内高班的高中,采用整群抽样对所有预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获得更深入的研究结果。

内高班预科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预科化学课程也具有独特性,但却一直鲜见与之相关的教学研究报道。内高班预科化学课程的设计、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表现等主题也值得日后深入研究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教民[2000]2号

[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规模的意见.教民[2005]10号

[3] 教育部.关于印发《内地新疆高中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民[2000]8号

[4] 杨治良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75

[5] OCED. PISA 2006: Science Competencies for Tomorrow′s World, Vol. 1 Analysis. Paris: OECD, 2007

[6] OCED. PISA 2006 Student questionnaire. pisa2006.acer.edu.au/downloads/PISA06_Student_questionnaire.pdf

篇7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素养 优化思维 实验教学 知识的整合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链,每一节课都是链中的一个环。只有环环相扣,才能使教学这根链不出问题,教与学得以稳步推进。让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落地生根,使新课程改革不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一种内生动力和生活常规。我们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方向是从现在的通过知识技能的灌输转向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的主体性凸现,让学生的个性获得解放,让教学变成研究、变成生活。这里的研究指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合作研究;这里的生活指从教学本身找到生活乐趣。

理念一:化学素养的培养

化学素养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内涵上说,其要素包括化学知识,实验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也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只有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素养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始终把学生置在主置,先学后教,想方设法服务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善于运用“针对性策略”:教师按照教学程序给足“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时间,通过督促、检查、指导等措施,尽可能提高这两个环节的学习质量;更要针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坚持运用先让学生暴露自学和小组讨论留下的问题,再通过大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再要重视“反馈评价”的环节,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动评价,形成内部督促与外部督促的合力,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理念二: 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思维能力有差异,而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遇障碍的大小、多少则必然不同。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与鼓励,提高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还应给学生提供信息和线索,启发思路,介召方法,补充知识,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习题的讲评中,不仅要讲解解题的规范、规律及方法,更要讲如何审题,圈出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进行分析及转化;充分听取学生意见,指出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的障碍,查明原因,适时点拨,耐心疏导及时校正。在学生分析、表达、交流、修正的过程中,既优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帮助学生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老师怕学生不懂,讲解超前,讲得过多、过细,将会干扰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解题时需要教师用简炼、精辟的语言启迪思维,促进学生产生“顿悟”。知识只有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巩固,并达到掌握的层次,也只有运用知识于新的情景这中,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才能使知识 产生广泛的迁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活用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获得了锻炼的契机,知识和技能不断内化为智能。重视过程教学,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学习。

理念三:高度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认真规范地做好每一个中学实验,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实验情景中,对实验操作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现象进行探究、分析,每一个都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习变为主动且充满乐趣。如中学实验中涉及的几个褪色问题:石蕊试液滴加到氯水中;二氧化硫(氯气、O3 )通入石蕊试液、品红溶液、高锰酸钾溶液;SO2与Cl2按物质的量之比1:1通 入上述溶液中;浓硝酸、过氧化钠、活性炭遇到有机色素等。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过程,本身就是方法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又是一个知识的整合,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高考化学实验题,形式多样,信息丰富。主要数据图表、流程图、文字表达、装置图、关系曲线等。新课程卷中的实验题,选材大多来自教材实验的改进或衍变,大多设计了实验探究过程,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思想。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电化学实验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新课程提出了化学实验考查的内容和能力要求,实验命题侧重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注重考生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能力。突出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高度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也是新课程新高考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化学实验的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加强实验教学, 体现实验的探究功能,绝对不能沦为纸上谈兵或者在黑板上做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变单一实验为对比实验,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理念四:学会化学知识的管理、整合

“知识管理、整合”一般界定为“利用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储存、知识的内化与应用、知识的创新”等策略。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占有较重的比例,内容繁多琐碎,要尽可能以最佳的方法或方式来总结成网络图,主线明确、脉络清晰。注意元素化合物的整体概括和类比总结,寻找规律,构建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题类型几乎出现在所有的高考题中。除在选择题中直接考查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及相互转变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以元素及重要化合物结合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综合氧化还原、强弱电解质、平衡原理、物质结构等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考查。考试的内容 充分体现了从知识型向能力型、暴露型向潜隐型、主观型向客观型转化的思想,比较全面地测试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充分挖掘了教材知识的内涵。

再如沉淀溶解平衡是新课程中新增的知识点。学生应对利用勒夏特列原理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的转化三大问题认真整合和思考。2011年考纲中明确提及理解难溶电解质存在、溶解平衡,能运用浓度积常数Ksp进行简单计算。相关内容在新课标地区的高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沉淀的转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易溶物向难溶物的转化,二是难溶物向易溶物转化。如化学中常将难溶的强酸盐(BaSO4)转化为难溶的弱酸盐(BaCO3),然后再用酸溶解使阳离子Ba2+进入溶液,BaSO4沉淀转化为BaCO3沉淀的反应为BaSO4(s) +CO32-= BaCO3(s)+ SO42-,虽然BaSO4比BaCO3更难溶于水,但在CO32-浓度较大的溶液中,BaSO4溶解在水中的Ba2+能与CO32结合BaCO3形成沉淀。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聚焦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管理、整合,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实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要调查学生的学情外,更要研修比较近年的《考试说明》及其变化,研读考试 方向、范式与题型。

让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落地生根,教师和学生应对新课程新高考不断探索和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张华:《论我国课堂教学转型》2009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培养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7-000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极其有效的途径。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和效果,主要取决于化学教师的观念改变和素质的提高,创新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简析之。

1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1.1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学习

教材中许多实验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认识化学规律;但是我们对它的教学价值有待于在实践中、研究中加以深化和理解。有的实验现在看来可能存在方法上甚至原理上的缺陷,需要质疑、改进。研究化学实验需要教师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且特别需要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在创新教学中要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提高素质。如在盐类水解的实验中,用pH试纸检测NaCl、KNO3水溶液的pH值时,发现试纸并不显示黄绿色(pH=7),而是显示淡黄色(pH=6),我用试纸检测经煮沸冷却了的蒸馏水,仍然发现pH试纸呈淡黄色;然而用试纸检测pH=6-8的缓冲溶液,却发现试纸明显呈黄绿色。因此我认为pH试纸的灵敏度不够。一般中性溶液或浓度较低的酸、碱溶液中的OH-的量极少,不足以改变混合指示剂中溴百里酚蓝原来的酸型颜色,因此pH试纸的本底黄色(pH=5.5)不可能发生显著变化。显然教材中的方法不是很准确,因为高中学校一时还以难以配置精确的试纸和仪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化解问题。又如在高一化学必修课本第14页(实验1-1)中“相同条件”是指什么?很多老师只重视自己演示实验的现象,而加以忽略,其实对于该条件的解释更为重要,要让学生知道:条件相同是指温度、压强、溶剂相同且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才能使学生明白溶液导电能力不同的原因是其中所含有的带电粒子多少不同所致。通过对实验的研究能真正启发学生学习。我在做此实验时还增加了较浓的醋酸溶液作对比,效果非常好。

1.2抓住异常现象、适时探究、启发教学

有些实验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往往包含我们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暴露我们的思维缺陷和实验的不足。我们在研究化学实验时,要抓住这些难得的机会,追根溯源以获得研究的突破。如在做Fe2+被氯水氧化后,再用KSCN溶液检测Fe3+时,发现浓度及加入试剂的顺序不同,则得到不同结果。向1mol/L 的FeCl2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而后再滴入几滴氯水,观察到的现象往往是橙黄色,并非红色。这是因为先加入KSCN溶液再加入氯水,往往在Fe2+被氧化时SCN-也易被氧化,该实验最好是把KSCN溶液和氯水的滴加顺序颠倒,则更为合理、效果更佳。

在教学苯酚的知识时,当我演示到苯酚浊液加热时,溶液变澄清,但出现了分层,对此现象学生观察不仔细也不甚理解,我就引导学生查看苯酚的物理性质。另外有的同学提出Fe3+与苯酚钠溶液混合后的现象是什么?通过补做该实验,发现既有紫色出现,又有红褐色沉淀,说明苯酚钠溶液可以水解,有苯酚、氢氧化钠生成,分别得到上述现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1.3抓关键条件进行创新教学

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进行的,对实验条件控制的不严格或失控,不仅会使化学实验效果不明显,有时还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我们在研究化学实验时一定要抓本质现象、关键条件。如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后加水得到的CuCl2溶液的颜色应该是蓝绿色,然而有时看到溶液呈蓝色,这是因为加入水的量较多而造成的。在CuCl2溶液中,当Cu2+与H2O配合时溶液呈蓝色;Cu2+与Cl-配合时溶液呈黄色,而这两种颜色的溶液合在一起为绿色,所以要想看到教材中的现象,在实验中一定不能多加水,而且尽可能用细铜丝做,来增加CuCl2的量。针对这一实验条件的研究,使同学们得到启发:为什么CuSO4、Cu(NO3)2溶液只呈蓝色。这种教学能使学生学习融会贯通。

1.4特别注重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引发思维,是学习的开端,是创造的前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化学实验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还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不要一气呵成地完成实验或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要对实验操作划分清晰的“段落”,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卷入“实验任务”,让学生依据信息和经验,预见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如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氯气。在测前、变色后、褪色后,均可设问、启发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教学效果。又如:溴化钠溶液与氯水的反应。可设计如下问题:

(1)氯水什么颜色,说明什么?

(2)溴化钠溶液什么颜色?

(3)溴水什么颜色?

(4)溴水与溴化钠颜色为何不同?

(5)氯水加入溴化钠后溶液什么颜色?说明什么?

(6)CCl4什么颜色?

(7)CCl4加入反应混合液后出现什么现象及结论

(8)振荡后溶液什么颜色及出现什么现象?

(9)振荡前后溶质的溶解情况如何变化,为什么?

(10)氯水加入溴化钠后发生什么反应?说明什么?

(11)此反应中CCl4起何作用?

(12)为确认其它卤素单质的存在,可用CCl4吗?

(13)还可用什么物质或方法来确认卤素单质的存在?

(14)为什么Cl2易进入到CCl4中?

有的实验进行适当改进或创新,可以营造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制乙烯时加入洗气装置。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加?洗去什么?用什么洗液?如何防止倒吸等等?让学生由浅入深去发散思维、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有的实验或操作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让学生通过逆向求索、缺点反思去思考,反而能够更加迅速、更加深刻地掌握正确的方法。如做银镜反应实验,采用常规的操作,但用了不洁净试管、氨水过量、乙醛过量等不正确方法同时实验。根据不同结果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的要领。教师可以根据实验情况给学生自由实验的机会,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在高考前或每一学期都可以安排一周“实验开放周”,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如学生对钠和CuSO4溶液反应情况的争论,不如进行实验亲身实践,通过开放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得到结论。

2实验教学的主体的创新

化学实验本身虽然能产生许多生动、直观的精彩“景色”,但是倘若学生远离化学实验,只是教师唱“独角戏”,则难以触景生情,许多探究机会自然会失之交臂。学生是主角,学生是实验的认识主体,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验就可以产生情景交触的生动积极效果。动手能够促进动脑,“手脑并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对某些实验进行大胆改进。如盐类的水解演示实验可以改成几组学生的探究实验,自己实验、自己总结,通过实验,学生自己可推知:Na2S、Cu(NO3)2等溶液的酸碱性。

有的实验我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让学生取得或加深某些直接经验。如钢铁的锈蚀。我安排几组同学制作不同条件下腐蚀,以及采用多种防腐蚀措施的实物标本样品,放在教室里给学生长时间连续观察其变化和效果。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有些选做实验或研究性学习实验,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要给予精心指导,如化学电池、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脲醛树脂的制取、溴乙烷的制取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激发了其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热情和勇气,同时也能够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通过实验教学主体的创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增强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实验教学的威力和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3实验装置的探索和创新

分析全国高考实验题,我们可以看出:“创新”已经成为实验考试的压轴戏。2001年的“简易启普发生器”问题是制备气体的原理创新,2002年的“无滴管加水喷泉实验”属于思维创新,2003年的“氢氧化亚铁制备”是方法创新。所考查的创新实验都是由学生在一定的实验情景(已经熟悉的)中发现新问题,开展新思维,设计新方案,通过对实验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求得对问题新的解决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意识和习惯是很有帮助的。根据这种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创新意识,落实创新方法”。

3.1 介绍仪器功能要考虑它的多样性,对常规的仪器要引导学生分析其用途的多变性。拿常用的广口瓶来说,可以配合玻璃管和其他简单仪器组装成反应器、洗气(干燥)瓶、量气瓶、储气瓶、收集不同性质气体的集气瓶、混合气体的容器、安全瓶,简直就是一个气体实验的“万能瓶”。

3.2立足书本,点石成金

近几年来很多高考实验试题压轴题的编制资源都来源于教材,如何利用教材“复制”出类似于高考水准的好题,是我们创新的重要环节。显然,化学教师要具备独特的眼光,能够发现每个课本实验的“闪光点”。如何来“点化”课本上的实验,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能够进行巧妙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变繁琐为简洁,变缓慢长时为高效适时,变现象欠明显为效果显著,变危险(毒)为安全可靠,变大型浪费为微型节约,变污染为环保,变不可预设为方向可控,变定性为定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等方面。

3.3 实验装置的创新

高中化学教材中关于水蒸气与铁粉发生置换反应的实验很难做成(如图1所示)。分析其原因是水蒸气通过铁粉石棉绒时,把铁粉石棉绒的温度降低了许多,大量的水蒸气进入干燥管,致使干燥剂(无水氯化钙)变成糊状,反应不能进行。

笔者做了如下改进实验:

以教材上的装置示意图组装仪器(如图2所示)

在制取水蒸气的烧瓶上加一只双孔橡胶塞,一个孔用导管与装铁粉石棉绒的玻璃管连接,另一个孔装上玻璃导管,再连接5cm长的乳胶管,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开始加热烧瓶和装铁粉石棉绒的玻璃管时,先把烧瓶上夹乳胶管的弹簧夹取下,让水蒸气排到空气中,当铁粉石棉绒被高温防风酒精灯烧成红热状态时,用弹簧夹夹住该乳胶管,大量水蒸气和铁粉石棉绒接触,水蒸气和铁粉发生置换反应,成功地完成实验。

此处对教材上的方法作了两处改动:

①制水蒸气的烧瓶上的胶塞改成双孔,待铁粉和石棉绒被加热成红热状态后,关闭向空气中排放水蒸气的导管,水蒸气进入玻管,与铁粉接触,发生置换反应。(建议:装铁粉+石棉绒的玻管选用直径小一些的,升温快,热量集中,实验成功率高。)

②把酒精喷灯改换为高温防风酒精灯,节省了余热喷灯的时间,避免了喷灯的呼啸声对课堂的干扰。是个安全、无声的实验。

又如:氯水的水稳定性实验在教材中有相关的演示实验及装置(图3),但该装置在实际操作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能确定其分解产物的性质及反应的定量关系。我把注射器运用于该实验中同时把这个实验设计成探究性的实验:(1)在《氯气》第一课时讲到氯气与水的反应后,给学生展示一支100mL的注射器,然后吸取40mL新制的饱和氯水,把装置置于光线充足的地方(见图4(一));(2)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几个问题:氯水放久了会发生什么变化?其产物是什么?怎么证明?(3)在第二课时再把这个装置取出来,竖直注射器,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看到浅黄绿色溶液变成无色,注射器上部有无色气体,然后通过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从注射器中缓缓推出的气体(见图4(二)),从而可以推出相关反应的原理及反应物的配比关系。

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创新实验;情境创设;归纳对比;反思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43-02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对教师角色变化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对全面评价的认识。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创新使用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等教学理念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为此,我校在2008年提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课题。但如何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象;将课改落实到教学中,打造学生主动参与的高效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期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打造学习新知识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此教师必须明确,学习不仅是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平台,轻松地掌握接受新的知识。同时让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平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达到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或学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

例如在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讲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的四个步骤中步骤(2)改时,课本中的讲述是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但大部分学生对此很难接受。因为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溶于水强电解质)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中太笼统,学生有无从下手之感。这时,如果我们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从学生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的知识出发,把要写成离子形式的变成以下三点:①强酸:HCl、H2SO4、HNO3等;②强碱:KOH、NaOH、Ba(OH)2等。注:Ca(OH)2是微溶物,作反应物时(澄清),写离子形式,作生成物时,写分子式。③可溶性盐:(请观察溶解性表110页,找出规律)盐的溶解性基本规律如下: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SO42-除Ba2+(Ca2+、Ag+微溶)Cl-除Ag+CO32-只溶K+、Na+、NH4+(Mg2+微溶)。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掌握了,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大胆改进或创新实验

做好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做好实验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由于手脑并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目前,教师对化学实验的组织局限于课堂,过分重视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和基本操作。不少教师为了使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与教材完全一致,影响实验现象的因素被教师严格地控制着。如果这样做实验,我认为化学实验就可以让学生看多媒体演示算了。实验者体会不到化学现象是由反应条件所决定的这个最能体现化学特点的结论。在学生的印象里,只要反应体系给定了,产物或结论也就确定了,所有的一切和教科书上所写的并无不同,这样的化学实验,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何能够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大胆创新实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钠的重要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中,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碳酸型饮料雪碧来做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验用品:试管、蒸馏水、雪碧、饱和碳酸钠溶液各一瓶。实验过程:(1)取一支试管,先倒入约5ml蒸馏水,再倒入约5ml雪碧,观察现象。(2)另取一支试管,先倒入约5ml饱和碳酸钠溶液,再倒入约5ml雪碧,观察现象。溶液留下备用。该实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开展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Na2CO3和NaHCO3的兴趣。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习题讲评中穿插实验。如我讲评下面这道题:“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下列各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A氯化钙溶液?摇B石灰水?摇C饱和碳酸钠溶液?摇D氯化钡溶液”我采用了很有创意的吹水实验(吹水在粤语中是侃大山的意思)。即用四支试管分别装约5ml以上溶液,再请四位同学分别用吸管往试管中吹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大胆改进或创新实验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克服对及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情境引领动机

情境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而化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课堂情境预设和创建优势。

例如笔者在在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这一课时,采用以下新闻作为新课导入情境。《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再引出以下思考题: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不吸入氨气?

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兴趣盎然。满足了高中生青春期认知心理上的一些需求,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很好的伏笔。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通过情境让学生知道了氨气的物理性质,知道了如何思考去解决化工产品泄露事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达到了预期中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善用归纳对比

科学史上,运用归纳法的典型代表是牛顿,他在《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中说,“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归纳的”。而不少学生觉得化学难学是因为“化学没有理论,只是一堆白菜,21世纪的化学没有什么可搞的了”,显得非常杂乱无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归纳对比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杂乱零散的化学知识整理成提纲或图表,使学生的“知识点”、变成“知识线”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网”。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点线之间存在的异同,把化学中易错易混的内容明晰起来,从而利于学生掌握有规律性的化学知识。它的基本过程为“学生现有知识师生总结归纳找寻规律学生理解巩固”。

例如笔者在教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的氧化物》时,当讲完二氧化硫的漂泊性后,引导学生完成《几种具有漂白性物质的性质比较》的表格。

通过该表格,把学生刚学的二氧化硫的知识与以前学的氯气、碳的漂白原理做出归纳和对比,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获得相应知识的同时,对每种物质的性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教师在每上完一节课、一章,都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自己教学内容是否按照课标要求;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关照到了学困生;教学策略上是否想办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完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写下了以下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由结构推断物质可能有什么性质,进行假设推断,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在演示实验中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操作规范要求的指导。加强安全教育,氯气有毒,要作好通风措施,确保安全。

3.本节课的优点如下:有突出的亮点,即增加了蚱蜢在氯气中的中毒实验,语言风趣生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思路的设计和方法的使用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很高;教学氛围的创设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问题,突出的是:教学任务的容量不是很大;个别学生在实验中过于兴奋。

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要真正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修经常修正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让化学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化学 演示实验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比较 归纳 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一直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工作,并多次从事中考化学的阅卷工作,对教学和阅卷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很是担忧和难以理解。我走访了一些学校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各学校普遍存在下面一些情况:

一、学生化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同一班内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反应相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和做笔记。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似听非听,左顾右盼,或埋头做自己的事,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我于去年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中考阅卷工作,批阅砀山县全县初三毕业生的中考化学试卷。在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化学成绩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悬殊很大,同一考场内有的满分或接近满分的,而有的才二十几分、十几分甚至还有几分的(满分60分),整体情况也是如此。从阅卷后返回的我校学生的化学成绩来看,大体上也是如此,不及格的约占1/4左右。

二、许多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化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等,实验现象千变万化,丰富多样。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校在上学期组织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化学科的成绩并不突出。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或者只对实验感兴趣而不喜欢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随着老师一步一趋的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三、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缺少创新精神。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去年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我参加考核评分工作。在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做实验便手足无措,连胶头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稳,在实验中丢三落四,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化学也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去年泗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三毕业考试化学试卷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食盐和面碱,酱油和黑醋都是家庭中常见的烹调用品,请你利用家庭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要求每组物质简要叙述两种物理或化学鉴别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这是一道将教材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不完整。

化学知识丰富有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厌学、不愿学习,或成绩不好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化学课是一门起始的、启蒙的基础课。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要做好课本的教学,训练和培养能力,复习迎接中考这三件事,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初三各门课都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上学期要进行新课教学.讲受新知识。下学期要复习,进行各种考试和模拟练习,迎接实验考试、毕业考试、中考等。因此教学任务特别重,教师在教学中显得特别匆忙、紧张,学生的时间更是紧张,许多学生都感到特别的累,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消化和吸收,只是消极地跟着老师走,甚至跑都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因而他们的学习就缺少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自然就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学生化学成绩不好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生分化。中小学生实行义务教育,初中实行划片免试招生。因此,从小学收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其它各项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初中后由于中学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及教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不同,使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感到不能适应。经过初一和初二两年的努力和拼搏,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优秀生和佼佼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滑落下来,到了初三,每个班级内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成绩跟不上,思想上厌学、烦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学甚至不学。这样的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化学成绩跟不上就不难想象了。

三、实验教学跟不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中许多概念、定律、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同时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宿州市从1999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初三毕业生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省教育局的肯定并且将向全省推广。在此推动下许多学校化学实验设备得了到改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化学实验在各个学校及化学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还普遍存在下面一些现象: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或者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实验,认为开设实验要浪费仪器、药品,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化学药品不够,化学实验开不齐、开不足;有些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只强调实验现象,而忽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有些教师怕麻烦,怕危险而不愿做实验,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对有些实验由于怕麻烦或有一定的危险(如氢气在空气燃烧)而不让学生做。凡此种种由于学校和授课教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而导致学生缺少练习和训练的机会,实验能力得不到有应有的提高,使部分学生因此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消弱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知识是青年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将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如此多的学生,对化学科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这将对这部分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工作和生活等都很不利。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科的教学,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实验教学.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同时,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通过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化学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实验,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精心安排,设计好每一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同时发挥实验的艺术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由于我市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已经几年了,各学校的实验设备已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争把大纲要求的实验都开起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课。同时,像我们泗县中学这样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除了开足大纲要求的实验外,要尝试着把学生领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用实验来探索知识或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总结,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当然了这样做授课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也可能“浪费”更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但这样做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浪费”。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应有目的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为新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两个相互协同的小系统组成,一个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包括情感、兴趣、意志、动机、性格)构成动力系统。它虽不能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之中,但却以动力为核心,调节和维护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没有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活动的产生和维护都会成问题。学习一旦激发起热情,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别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奋发进取。所以把兴趣称为追求真理的第一站,人生事业的起点,可见兴趣效用的重要。初中更要注意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初三教材中拥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实验正是学生兴趣的敏感区,我们应抓住这一兴奋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把兴趣从化学实验迁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在化学科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和粉笔炸弹等)和化学典故,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趣味实验和化学典故,也会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只动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设置一些精彩而诱人的教学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化学课的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欲使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课,首先让学生热爱、信任你本人。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敬佩你、信任你,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你的课无形中学生就会感兴趣,就会学的轻松自如。所以教师在平时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知名度和威信,还应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得到和谐发展,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增强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学贵有方”,所谓学习方法就指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化学科有许多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的特性,我们在教学应充注意这些特性,教会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渗透强、调学习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然了,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方法不同,但对于初三化学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重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强化学生识记:许多学生说“数学、物理难,化学繁”,这个“繁”字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又分散的特点。的确,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大纲又要求学生的化学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方方面面都要有所了解。因此,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较,除深度和难度有悬殊外,高中教材所具有的章节,初中教材中基本上也有。例如:碳族、氧族、金属、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只不过在初中教材中涉及内容较浅显。因此,初中化学要求学习的内容虽浅显但较多而繁锁,而且分散到各个章节中,更由于难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因此这些内容就显很散,很繁,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

尽管化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容易遗忘,但在教学中仍要强化记忆,特别是各章中涉及到的各种化学实验现象和众多的化学用语。例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内容若不记住,记不熟,是很难学好化学的。例如:不能准确的描述各种化学实验的现象,则不能正确地鉴定、鉴别和推断各种物质;不能正确地书写元素符号,标出化合价,则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式,例如:第八章酸、碱、盐是公认比较难学的章节,也是中考的重点。原因在于第八章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其中大部分为复分解反应)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只要把构成两种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相交换,重新组合就可以,但是,许多同学就是写不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原因是化学式写不对,他不知道怎样交换,交换后的化学式怎么写。所以,要学好初中化学,记忆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序言,第一章中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和概念,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少,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要强化记忆,只要把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很熟,在第一次月考中就能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当然了,强化记忆也不是让学生像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样去背,而要求我们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抓要点,理清思路,理顺网络,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概括记忆、韵语、歌诀记忆、谐音记忆等。使化学学习变的简单明了,即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涉及的操作要点很多:试管口向下倾斜,导管伸到试管底,先通氢气后加热等,这些操作要点都是从围绕安全这一点提出的,我在边分析边总结的基础上又给出了一首歌诀“实验开始先通氢,赶走空气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通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停后撤要氧化”,这样学生即能理解,又能记得住,记得牢。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在全面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推导和验证,并由此掌握其主要用途,从而把同一物质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列化记忆,避免知识的碎化、遗忘,这在高中教学中优为重要。

2、及时归纳、总结。归纳是把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逻辑学上把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多,相对比较零散,记忆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对以后学习制取其它气体(例如,实验室制取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中,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前,上了一节“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总结课,把实验室制取各种气体的原理,仪器和装置,收集、检验、验证和干燥等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通过投影仪把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收集、干燥等各种功能的连接装置都投影到屏幕,让学生清楚的掌握,什么性质的气体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收集等。然后根据这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一套制取、收集、检验和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装置图,同学们也都很容易的完成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归纳方法,将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会比较。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内涵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性质等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混淆,造成误解,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如元素和原子的概念,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性质、实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这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物质性质以及实验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是一门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与人们生活十分贴近。例如,蜡烛燃烧的过程包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湿衣服晾干联想到分子运动,农村电线杆烧黑想到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而喝糖茶时不断加入蔗糖的过程则是由蔗糖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过程,而酸、碱、盐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我们在教学中如能认真挖掘出这些联系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践,巧设各种生活情景,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规范学习习惯到有计划的指导如何听课、记笔记、做小结,复习抓点、串线、结网,科学思维、归纳、推理、演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崇善求实,认真思考,积极学习,则学生一定能把化学学好。

四、突破教材难点。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一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劲头很足,然而半学期过后,便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对化学不怎么感兴趣了。当初三新课结束(第二学期开学第二周期左右)时,会又有一批学生对化学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化学成绩赶不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呢?这是由初三化学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所造成的。

初三化学教材中有几处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是原子、分子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其次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最后便是第八章酸碱盐。这几处内容由于概念抽象,内容难以理解或者是方程式过于集中,难以掌握、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初三学生因在这几处内容的学习上受到挫折而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信心,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注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度过这一关。

分子、原子都是微观粒子,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很难从感观上去理解这两个概念。当学习元素和元素符号后,对元素符号特别是化学用语中的一些数字,(如元素符号前的数字,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角码等)的含义更容易产生混淆,对什么时候一种元素,什么时候表示一种物质,什么时候表示若干个原子,什么时候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几个原子等搞不清。我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般采用慢节奏,多练习的方法,慢指教学进度慢,仅原子一节我就用了三个课时,使学生清晰得掌握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原子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而通过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几个分子,几个原子及一个分子中含有几个原子等的表示方法及区别,并通过练习的强化,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的有关内容是本教材的又一难点,教材在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很简单、抽象,如果单讲述这一点,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对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进行细讲,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稳定结构,什么是不稳定结构,不稳定的结构为什么有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然后在讲授离子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引入电子式的概念,通过电子式很容易让学生知道该粒子是否为稳定结构及得失几个电子或通过几个共用电子对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并让学生进行练习。虽然不要求学生熟练地写出物质的电子式,但也要让他们清楚了知道一些常见化合物如:食盐、氯化镁、氯化氢、水、二氧化碳等形成化合物时各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几个电子或形成几各共用电子对。通过这样的学习,在理解化合价的实质时就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运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就要简单多了。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的又一分化点,许多学生都过不了这一关。通过几年的摸索、测试和比较,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集中学习,分散记忆,逐步理解、掌握”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平时教学中,我把遇到的各种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等物质的化学式都以固定符号的形式交给学生,让他们初步学会书写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用这些符号去代替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中的各物质。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再集中学习,利用谐音、分段、歌诀等方法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其化合价。再通过化合价,让学生写化合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集中背诵,我用汉字写出物质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快速地写出化学式。在学习第四章化学方程式后,又让学生把第四章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记忆、比较,这虽然浪费了许多时间,但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和铺垫作用。

第八章由于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过于集中而被公认为难点,但也是中考的热点。涉及的反应不仅有课本中提到的,而且有许多课本上没有而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性质规律而能发生的反应。许多学生都能记住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但在具体解题中,如:物质的推判、判别、鉴定等时往往感到束手无措。我在授课时在授完酸的性质后上了一节复习课,通过实验和练习把酸的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充、外延,让学生尽可能清楚掌握各个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的书写,并且隔几天就提问或默写,进行复习巩固。在讲授完复分解完应条件后,又对复习分解反应及条件进行专项复习、巩固,写大量的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补充。在理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时又让同学进行大量的练习,并进行总结。总之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掌握如何交换成分来书写方程式,如何叙述检验离子的操作过程、现象、结论,如何寻找突破口来解物质的推断题、鉴别题。经这样的练习、巩固,一般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第八章的学习。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了创薏,促使教学过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法,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重新组合。多媒体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样,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情景教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原子结构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成为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通过电脑投影到大屏幕上,通过屏幕显示的内容,使同学们清楚地知道氧化汞如何分解成原子,分解成什么原子(用红色小球表示氧原子,黑色大球表示汞原子),这些原子又是如何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通过这样形象的显示,使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和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静态图示转化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概念的理解理论的掌握,增强教学效果。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增强实验效果。在教学中,经常要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现象应足够明显,应该能让全班的学生观察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实验的可见度极低,像一些微小的实验或不易观察的平面实验(如在点滴板上的实验),距离讲台较远或视力稍差的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现象。这时如能运用一些现代教育媒体,就可以大大强化实验效果,例如,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中,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成氢氧化铁,随着氢氧化铁的量由少到多,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绿色、墨绿色、最后全部变成红褐色。由于氢氧化亚铁的氧化速率比较快,一般情况下,在实验中狠难看到颜色的变化过程,而如果让实验在多媒体演示平台上进行,学生则能看清楚在“形如棉花的白色絮状固体的周围颜色逐渐变成红褐色”的过程。

课堂教学已进入现代化阶段,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电化教学。我们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密切联系班主任,进行“抓差扶优”:在我校几次月考统计中,化学成绩不及格的占1/4以上,要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不能忽略这些“差生”,放弃这些“差生”,“差生”形成的原因各种各样,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屈子中考的压力,没有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过来。即“变应教育为素质教育”。围绕着中考转,怕学生考不好,急于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因基础差,成绩一直跟不上;有的则是思想落后,受社会影响大,不思进取,成绩不好而逐渐的放弃了学习。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因积极联系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抓差扶优”以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

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不放弃“差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提问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因为这些优秀生回答问题准确率高,为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节省大量的时间。但长期这样做会严重挫伤那些“中等生”及“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无事可做、被动学习、消极应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差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我在教学中,总是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或思考问题,有意识地把难度大的给“优”生、“中等生”,难度小的给“差生”,这样“优生”和“差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经过长期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活跃起来。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帮助“差生”消除因学习不好“抬不起头来”的思想包袱,打消自卑感,逐渐恢复自信,学习也就慢慢的好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取得“抓差扶优”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上创设一个让个体在群体中发展,彼此相学,师生交流及教学相长的环境。如在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让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1)、试管为什么要向下倾斜?(2)、导管为什么要伸到试管底?(3)为什么要先通氢气后加热?同学们通过讨论很快就得出结论。当问到“在实验中发现试管破裂,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时,差生和优生的思维都很活跃,都想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显示自己的真知灼见,经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同学们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切在阐述破裂的原因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开拓了我的思路,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