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环境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源地环境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年1月1日,《清远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清远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清远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亮点纷呈,体现出清远保护一方水土的坚定决心。
令行禁止,分散式水源纳入管理
清远,是广东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之一,承担着珠三角不少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饮用水供应。有鉴于此,《条例》从法律层面重新规划,开展11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作,明确列出在当地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禁止行为。
“在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方面,《条例》首次把分散式饮用水源划归为保护对象,这一点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十分超前的设计。”清远市环境保护局法规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作为全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清远市城镇化率不足50%,约有近200万人口散居于农村。为了进一步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除了现今划定的88处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外,《条例》还为现存的4700多个分散式饮用水源制定了健全的水质保护制度。
据介绍,在分散式饮用水源地范围内,《条例》明令禁止包括设置饲料场、肥料堆积场、屠宰场、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建设禽畜养殖场、养殖小区或者放养禽畜;设置排污口或者向水域直接排放污水;非法采矿、非法采砂;堆积垃圾、工业废渣和其他废弃物;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剧毒或者高残留农药;滥用抗生素、激素类化学药品或者使用冰鲜杂鱼虾饲料进行水产养殖;采用炼山、全垦等方式更新造林;破坏生态公益林或者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等对水源造成污染的行为。
同时,对于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条例》也明确了具体的禁止事项,包括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以及其他不正当的方式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以及废弃矿坑储存放射性物品、有毒化学品、农药等。
“过去,市级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3个取水口均存在违章活动,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使环保部门在执法时步履维艰。”清远市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出台之后,对于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作出了界定,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或者限期拆除、恢复原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条例》还明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定期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可能出现的危害饮用水源水质的行为、项目的情况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现场检查,发现有危害饮用水源水质行为的,可及时依法查处。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挠和拖延检查。”为环保部门的监察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如今迫在眉睫的是尽快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在人类活动频繁影响较大的一级水源保护区设置隔离防护设施。”清远市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此外,清远市接下来将依据新法的要求,制作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的地理界标、警示标志,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隔离防护设施,对取水口实施封闭式管理。”
明确责任,打造全民护水格局
“《条例》的亮点之一,是把能动用的所有力量都运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动社会各部门加入到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中来。”清远市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道:《条例》明确了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了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的监督、监测、巡查、水质信息等管理职责所在,市、县政府以及村委会各司其责,全体动员。
《条例》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本行政区域内的供水布局;将饮用水源水质保护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水质监测、污染源治理、生态补偿、奖励等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饮用水安全,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源保护范围的生态环境。
而村(居)民委员会在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指导下做好本地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工作,组织村(居)民制定保护饮用水源水质的村规民约或者居民公约,动员村(居)民积极参与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工作。
市人民政府则负责建立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将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通过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实时共享,并将监测情况、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布。
与此同时,在各职能部门分工以及企业的责任上,《条例》也作出了详细规定。例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日常巡查制度,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和供水企业做好日常巡查工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分散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的日常巡查制度,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做好日常巡查工作;供水企业应当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日常巡查,发现饮用水源水质受污染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环境保o主管部门报告等。
篇2
1、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
保护条例,加强对工业园区现有工业项目的管理。目前,工业园区的企业环评执行率达100%,“三同时”执行率达95%。(6分)
2、制定《区严防“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死灰复燃实施方案》,定期组织环保部门和镇办进行联合督查,无“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死灰复燃的现象。(6分)
3、严格控制农村工业污染工程。为了保护农村环境我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辖区农村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监察。依法对3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实施关闭;对8家没有环保手续的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补办环保手续;对2家选址不当和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企业,限期搬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监管,及时处理污染投诉案件,处理率达100%。(6分)
4、按规定申报、、、4个市级生态村,农村整治资金已拨付到位,生态村建设完成3%。(6分)
5、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环评及申报工作的管理,同时强化污染防治监管,推行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消除了粪便污染,提升了农村环境质量,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5分)
6、我区把保障和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全区7眼农村饮用水水源井环境状况进行认真调查,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区,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目前,全区7眼集中式饮用水源均达到二级保护区标准,饮用水合格率达100%。(6分)
7、成立区秸秆禁烧领导小组,做好全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确保全区在秸秆禁烧期内“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实现秸秆全面禁烧。(5分)
8、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巡查辖区内有可能发生的污染源事故。目前,无污染事故发生。(20分)
9、未出现环保部、省厅通报批评或挂牌督办的案件。确保了省局或国家环保部转发的环保投诉、案件办结率为100%。(5分)
10、严格执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相关规定,做到应收尽收,依法征收排污费110.8727万元。超额完成年度征收任务的10%。(20分)
11、今年完成环保建设项目2个,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项目和市区农业科技示范园沼气工程项目。(10分)
篇3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改善;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5203
1 引言
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专门针对水环境治理而提出的全国性的纲领性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1]。为改善清镇市水环境质量,贯彻落实国务院总体要求,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研究意义重大。在此科学、全面地分析区域水污染防治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的对策建议。
2 清镇市水h境质量现状
清镇市红枫湖水质较好,百花湖支流东门桥河污染较为严重,水质现状为劣Ⅴ类[2]。清镇市近年工业需水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占比逐渐增加,工业需水量的占比由29%增加到 71%,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占比也由3%增加到7%,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农业需水量和生活需水量的占比逐渐减小,农业需水量的占比由48%降低到13%,生活需水量的占比由20%降低到9%[3]。
3 清镇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3.1 市域范围内包含红枫湖和百花湖部分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十分敏感
目前红枫湖水源地及其支流水质较好,可以达到相应功能类别要求。但由于红枫湖几条主要入湖支流均处于安顺市平坝区境内,随着贵安新区和平坝区的快速发展,上游地区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影响,红枫湖水源地及其支流面临的环境风险也越来越大。百花湖水源地水质也较好,可以达到相应功能类别要求;但百花湖支流东门桥河污染较为严重,水质现状为劣Ⅴ类,主要受沿线生活污水影响所致。
3.2 城区污水无合适的排放去向,城市排水系统面临巨大压力
清镇市在建的清镇职教城,到2020 年,清镇职教城内入驻职业院校将不少于25 所,在校生规模达20万人以上,配套人口达20万人以上。由于清镇职教城位于百花湖准保护区,污水自然排向进百花湖,目前清镇职教城的生活污水是通过提升泵站排入朱家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东门桥河、朱家河目前已无容量容纳生活污水的排放,但随着职教城入驻人口的增加,加之朱家河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限制,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百花湖水质。
3.3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
清镇朱家河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去向是饮用水源支流,但目前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仍执行一级B 标,对饮用水源的污染风险较大。从保护饮用水源的角度出发,应尽快完成提标改造工程。此外,清镇工业园区、物流园区、职教城等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也较为滞后,饮用水源地及其支流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也不完善。
3.4 对地表河流和饮用水源地周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现场调查发现,暗流河、麦包河、栗木河、东门河等都存在大量的生活垃圾,给水环境支流带来污染风险。主要是由于生活垃圾没有有力的处理措施,随处乱扔,一些村落虽然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但由于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清运,造成垃圾成堆。
3.5 水源地环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
红枫湖流域地跨贵阳市、安顺市两个行政区,新建立的贵安新区又包含了上述两地部分区域,红枫湖三大支流(羊昌河、后六河、麻线河)部分流域已划入贵安新区直管区并已移交贵安新区管委会管理。除此之外,红枫湖沿岸90%以上陆域面积也已纳入贵安新区规划区。从长远看,从对饮用水源实施统一、长效保护和管理的角度看,贵州省在谋求新区建设发展的同时急需建立统一的红枫湖流域管理模式。
3.6 备用水源地建设进展滞后
清镇市虽然《清镇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4],预案中备用水源地输水方式为利用消防车、洒水车、水罐车等集中分片送水,但与备用水源地匹配的管道和管网等工程建设较为滞后,急需完善备用水源地相应的配套工程,早日建成与清镇市中心城区和各乡镇集中饮用水需求量相匹配的备用水源地。
3.7 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不清
清镇市还未设置地下水常规监测断面,对整体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状况底数不清。此外,结合清镇市水文地质图和现场调查发现,站街工业园区是地下水富集区,工业园的发展必然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 清镇市水环境保护和质量改善措施
4.1 确保饮用水安全
4.1.1 完善饮用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水源地安全
完成清镇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围栏、界桩及警示牌的设置工作。2017 年底对供水规模在1000 人以上的农村人饮工程划定水源保护区。2017年底完成对清镇市备用水源地划定水源保护区。2020年底前完成清镇市建制乡镇水源地和清镇市备用水源地围栏、界桩及警示牌的设置工作,2022 年底前完成清镇市供水规模在1000 人以上的农村人饮工程的围栏、界桩及警示牌的设置工作。
4.1.2 控制严治
严控饮用水源地入库支流污染物排放,加强饮用水源地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采取源头控制和截流工程严格控制农业和生活面源的氮磷排放对水源地的影响。对百花湖支流东门桥河流域进行生态修复,支流河道采取生态护岸、绿化坡岸,河流与村寨间建设生态缓冲带,支流入湖、河口附近建设湿地带。在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要坚决予以搬迁和拆除,在限养区内的原有规模化养殖场要采取先进工艺,增设污染处理设施,粪便污水达标排放,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肥有机生产等成熟技术。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中的相关要求进行管控2015~2017 年完成百花湖东门桥河流域村寨污水收集处理、生态治理工程建设;2018~2020 年完成红枫湖、百花湖(东门桥河外)流域村寨污水收集处理、生态修复工程建设;2018 年完成红枫湖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居民搬迁工作;2020 年前完成红枫湖支流在线监控系统的安装建设。
4.1.3 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
加强保护区内水源涵养林工程的建设和保护,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边界构建30~100 m宽植被缓冲带,二级保护区内在现有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规划2015~2020 年饮用水源保护区流域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达60%,减少水土流失对水源地造成的影响。
4.1.4 生态农业推广
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水源地流域范围内划定化肥、农药限量使用区。到2020 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比例达到100%。
4.1.5 加强饮用水源地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及供水企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机制。根据水源地水质要求,对保护区上游提出保护区边界来水的水质要求,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协调、督促上游采取污染防治措施,保证控制断面的水质达标,确保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安全。建立饮用水源地跨流域协调管理机制,加强水源地周边城市沟通协调。
4.2 持续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
4.2.1 加强和完善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加大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地表水水质全面改善,确保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在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基础上,通过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尤其是总氮、总磷的处理效率。实施红枫湖环湖截污沟工程建设。实施城区道路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和雨污分流的比例,减缓城市径流等污染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并逐步实现城市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引入第三方运营管理机制。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原则,完善已建工业园区污水配套收集管网建设,提高园区污水处理工程运行效率。加快推进清镇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到2025 年,清镇市工业园区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雨污分流系统、集中处理系统,实现工业园区废水零排放。
4.2.2 加大城市中水回用系统建设
在建设和完善污水管网与收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周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分散处理回用。采用人工湿地、净化塘、膜处理等工艺对其尾水进行深度处理,达到相应水质标准要求,回用于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或环境用水,优先满足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需求。遵守《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规定》中相关要求,新建规模以上住宅小区、宾馆、写字楼、办公楼、学校等场所必须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鼓励、支持建设中水回用工程,逐步对已建成的大型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实施雨污分流和中水回用系统改造。分时段、分步骤推广中水回用,通过近期职教城入住学校中水回用系统工程、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和其他中水回用工程等,远期朱家河污水处理厂提标回用工程。实现到2020年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30%,到2025 年实现中水回用率40%以上。
4.2.3 加大乡(镇)、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
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清洁能源设施的建设与推广,推动流域范围内生态示范村推广建设工作。在地表水水质因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超标区域(东门桥河),建设村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至2020 年,完善清镇市各乡镇集镇范围内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工作,确保地表水一级红线区域以及地表水水质超标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流域集镇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率达60%以上,显著减少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施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配套进行改厨、改厕、改厩“一池三改”等工作。做好村寨规划和建设,优化村寨布点,引导乡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加强农村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4.2.4 控制农业面源
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为中心,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对于10°~25°坡度的耕地进行等高耕作。全面实施坡耕地水肥流失控制工程建设,有效收集农田径流,控制农田水土和水肥流失。在流域内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推广使用平衡施肥技术,提高有机肥、农家肥的使用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现状,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农药新品种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因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工程,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4.3 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
4.3.1 加强地下水富集区污水处理及防渗设施建设
针对地下水富集区所在位置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农业区优先完善污水灌区的控制灌溉定额和区域渗透系数调节措施;工业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在运行中和新建建设项目时要结合项目各生产设备、管廊或管线、贮存与运输装置、污染物贮存与处理装置、事故应急装置等的布局,根据可能进入地下水环境的各N有毒有害原辅材料、中间物料和产品的泄露量及其他各类污染物的性质、产生量和排放量,提出高要求地面防渗方案,给出具体的防渗材料及防渗标准要求,建立防渗设施的检漏系统。
4.3.2 加强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控制
清镇市岩溶发育强烈,水文控制单元划分及产汇流条件复杂,建议摸清地表水系与地下暗河系统的相互转化关系,将具有明显水量转化关系的“明流”“暗河”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设置监测断面和监测点、划分水源保护区,实施地表-地下水统一管理。
4.3.3 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
基于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和难以逆转性两个特点,需构建一个“防-治-保”相结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合理设置各项防治措施,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摸清家底,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调查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地下水典型污染源调查(工矿企业、油库及加油站、垃圾填埋场、矿山渣场、工业园区、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场、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对受到污染的地下水,需要找出原因,控制污染源,并开展污染治理工程。以污染源为核心,对源进行监督,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污染物直接排入地下水,污水排放企业排污口不能设在地下暗河、落水洞、漏斗等与地下水连通的地方。
5 结语
研究中科学、全面地分析了区域水污染防治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的对策建议。清镇市应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加强组织保障,争创多部门协调治水的良好局面,保障清镇市水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R].北京:中国国务院,2015.
[2]清镇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清镇市水质监测报告[R].贵阳:清镇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5.
[3]贵阳市水务局.2015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R].贵阳:贵阳市水务局,2015.
篇4
【关键字】农村饮用水源;饮用水安全;污染防治
一、引言
饮用水是一类用途最为重要的水资源。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有65.4%的人口饮用不合标准的水。1989年原国家环保局组织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48%的地表水源、20%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而根据1996调查报告,这一数字已分别上升至83.31%和27.71%。可见。我国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1]。
进入“十二五”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文明逐渐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乡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而工业污染、城市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逐步加重。以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来说,由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加上人们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随意排放,其境内农村饮用水安全已受到一定的威胁。
二、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现状
根据《汕头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修正案)》(粤府函〔2005〕31号),澄海区境内有饮用水源保护区4个,分别为韩江外砂河饮用水源保护区、韩江东溪莲阳河饮用水源保护区、韩江东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韩江南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其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1、韩江外砂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澄海区第二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共12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2、韩江外砂河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澄海区第二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外砂大桥共600米长河段及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至大衙断面共25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3、韩江东溪莲阳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澄海区第一水厂取水口下游250米处(莲阳桥闸)至澄海区莲上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共30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4、韩江东溪莲阳河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澄海区莲上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至上游2000米处共10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5、韩江东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澄海区上华镇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隆都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共27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6、韩江东溪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澄海区上华镇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400米处共200米长河段及隆都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至上游2000米处共10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7、韩江南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澄海区东部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取水口上游3500米处共37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8、韩江南溪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澄海区东部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南北溪汇合口处共850米长河段及取水口上游3500米处至南溪桥闸共475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根据澄海区环境保护局对各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各饮用水源的水质依然良好,水源保护工作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饮用水源功能区划已经相对滞后,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是潜在的威胁,各保护区内仍然存在着污染隐患,有几个河段出现了水质变坏的苗头,个别江段甚至出现蓝藻和绿藻。
三、危害农村饮用水安全原因
在调研中发现,澄海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中规定的一级保护区内23项禁令,二级保护区内15项禁令在落实过程中仍有很大的差距。如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着违法生产的厂点、工场、养殖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废对水源均有一定影响。
(1)工业作坊仍然存在
各个水源保护区中仍然有部分工业作坊或工场存在,尤其是南溪段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水面和陆域均存在较严重的污染源,对饮用水源构成较大的威胁。
(2)养殖、种植存在污染隐患
各个水源保护区中普遍存在非法养殖、种植现象,养殖废水浓度较高,直接向水体排放会对水体水质造成较大的影响,种植也会存在隐患,农药、化肥都是污染源。
(3)农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广
临近江边的乡村,由于没有排水体系,只能把污水直接排入到韩江中,比如隆都镇的南溪村、东里镇的石头坑村;夏天,随着韩江游泳人数的增多,也给水源水质埋下了隐患;部分水源保护区存在垃圾堆放现象。
(4)游艇、输沙带难于根除
部分水源保护区内存在游船,游船所带来的油污染、生活污染和餐饮垃圾污染都使水源水质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此外,部分水源保护区内还存在非法输砂现象,个别已取缔输砂带又重新作业。
四、解决危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对策
可见,对澄海区各个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不容忽视。针对澄海区农村饮用水安全已受到一定威胁问题,提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和日常监管等措施,用以解决澄海区目前危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保护区内存在的工业作坊进行搬迁或取缔。
(2)清理整顿保护区内存在的禽畜养殖场(点)和种植点。
(3)在保护区附近规划设置污水处理厂(站),将附近村民生活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站)进行处理,或将生活污水收集后进一步处理,水质达到灌溉标准后还田或用于林木灌溉;设置警示标志,严禁在保护区内游泳,杜绝保护区内垃圾随意倾倒、堆放现象。
(4)严禁游船进入保护区内,坚决取缔非法采砂现象。
篇5
关键词:庆阳市;环境保护法;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主要成效
自1989年《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当地政府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深化环境污染防治、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成效有以下方面:
1、注重法律宣传,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当地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坚持把宣传《环境保护法》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以“6.5”世界环境日、“12.4”法制宣传日和重大节庆日为契机,深入学校、社区、农村、油田和企事业单位,采取摆放宣传展板、播放警示影片以及开展应急演练、知识讲座、征文比赛、环保嘉年华志愿服务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活动,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2、注重制度建设,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当地政府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纳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和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将污染减排、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考核指标分解到县区及相关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构筑起“纵向到基层、横向到部门”的工作机制。
3、注重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以“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为目标,全面完成12个县级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界桩、界标、警戒牌和防护围栏等工程建设,制定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了水质安全隐患排查和定期检查监测,确保全市饮用水水质卫生达标;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为抓手,以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积极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4、注重自身建设,执法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县(区)政府的重视下,当地市县环保机构办公经费、执法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地、硬件建设、编制设置、人员考录、仪器购置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存在问题
①资源开发污染问题突出。该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石油产量连创新高,煤炭开发稳步推进,由此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土壤、水源和大气污染等问题。
②建设项目环评工作被动。存在个别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重规模轻环保、重投产轻效应的项目建设观念,项目环评工作被后置、被搁置,甚至被忽视等现象。
③环保设施后续建设滞后。虽然县(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就实际运行和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污水处理厂后续配套资金缺乏,管网建设进展缓慢,污水收集功能欠缺,运行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工农业生产污水、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继续存在。
④环境监察措施有待改进。企业生产经营中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运用,重金属、有机物、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污染问题不断涌现,对常规监测方法措施形成了新的挑战,对环保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且专业型人才紧缺,自动监测水平不高,乡镇环保机构空白,致使任意燃放烟花爆竹、随意倾倒污水垃圾、高音广播噪音扰民、建筑工地夜间施工、水源保护区企业违规生产等活动没有完全杜绝。
2、对策建议
①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应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纳入各级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面向企业和社区,面向城市和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加大对各类资源开发企业的宣传,强化企业守法意识,加大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宣传,确保当地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及时掌握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动态。
②加大减排力度,为转型跨越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继续深化国控污染源和市县挂牌的工业企业污染专项整治活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严重污染企业,遏制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③加强监督检查,保障石油煤炭等矿区环境安全。全面贯彻执行《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继续严格落实油田开发环保第一审批权,抓好油田固废处置场建设,督促油田企业落实环保资金和措施,加快油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步伐。
④加强环评审批,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影响力。各级环保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完善环评审批工作机制,积极与企业和项目主管部门衔接沟通,掌握申报项目的详细情况,严把产业政策关、布局关、环境容量关和监督关,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⑤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执法水平。市县(区)环保部门应坚持强化业务学习、优化知识结构、量化监管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全面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综合能力。加强环境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预案,配齐应急设备,增强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确保公众知情权,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类相关法律法规
作者简介:
篇6
科学合理制定矿产资源发展规划
2010年6月3日,第14届83次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西安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2020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市政发[2010]44号)。该规划是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而编制的。该规划从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方面提出目标,旨在实现对矿产资源的科学有序管理,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宏观调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和规范矿业权市场,有效保护矿区的生态环境,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这是西安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针对西安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砖瓦窑粘土居多的现状,西安市国土资源局从2006年开始编制《西安市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2006~2020年)》。2009年3月23日,经第14届71次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实施(市政办发〔2009〕79号)。该规划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台塬为主、平原收缩、保护耕地”为方针,在全市选取不能耕种或耕种条件恶劣的台塬坡地设置集中开采区19个、限制开采区11个。该规划被专家誉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开先河,在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布局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方面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
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
早在200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就批转了《西安市矿业权有偿出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矿业权要有偿使用,对新建矿山全部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公开出让;对老矿山在专业机构评估的基础上,补收采矿权价款。此后,西安市所有矿业权已全部实现了有偿使用。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征收采矿权价款4000余万元。2011年,为了进一步规范矿业权有偿使用,西安市规定,所有新设立的采矿权和矿权转让必须在矿业权交易市场或网上交易平台公开出让,进一步增强了矿权出让的公开、公平、公正。整治和规范矿业权交易市场始终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规范矿权出让交易方面,我们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坚持在阳光下公开交易,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公开。
市县两级发证的采矿权交易活动,无论是新设立矿权还是转让矿权,一律在陕西省矿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经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同意,西安市不再单独设立矿权交易市场),出让价不能低于评估价,市局做好矿业权交易的协调和监督工作。
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
近年来,西安市先后多次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活动,严肃查处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新一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排查出的92起无证开采全部取缔,对1起越界开采已责令退回原矿区范围,对1起破坏生态环境的采石企业不再办理采矿延续登记;毁田挖沙专项整治行动共取缔沙场64个,恢复土地669亩;秦岭北麓石材开采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29个采石企业进行了排查,对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令矿山停止违法开采行为。2010年度矿山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西安市61个疑似违法图斑(涉及西安市的51个砖窑和2个砂场)全部消除到位,50个违法的砖窑砂场该查处的查处,该整改的整改,已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的验收。2011年度矿产卫片执法检查,西安市疑似违法图斑33个,涉及31个砖厂,经核查,已掌握各家砖厂的具体情况,目前正按照国土资源部、陕西省两级的相关要求进行查处整改,确保陕西市2011年度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圆满完成。
加大勘查力度,恢复老矿山生机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的不断减少和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给予了更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的找矿热潮。西安市以此为契机,积极响应和跟进国家“找矿突破战略”的号召,主动支持和配合西安市范围内的国家和省级资源勘查项目,为更全面、深入掌握西安市矿产资源储量和分布,合理设置矿权、扎实推进开发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外,西安市有一些老矿山已面临着探明储量减少、生产停滞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西安市国土资源在听取专家意见、综合研究已有矿产资源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鼓励支持辖区内的老矿山企业突破固有理论和思想的束缚,注重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深入研究老矿山成矿规律,加大老矿山深部找矿力度,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潜力和作用,使老矿山焕发生机和活力。
坚持保护为主,切实维护秦岭和黑河水源地生态安全
秦岭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是西安城市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供给区。2005年,西安市政府决定,在秦岭北麓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矿权。对现有矿权,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备案制度,闭坑矿山必须“复垦还绿”并综合治理后方能批准闭坑,加大矿山生态治理恢复保证金收缴力度,切实保障矿山自然生态的治理和恢复,改变了过去“老板赚钱、百姓遭殃、政府买单”的现象。现有矿权到期后,不再延续,将有序退出。
黑河是西安市的重要水源地。从2005年起,西安市已停止在黑河流域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对未到期的老矿,要求“采、选分离”,山上采矿,山外选矿,减少对水源地的污染;到期后,将不再延期。同时,采取专业巡查与聘请矿产监督员巡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巡查力度,严防乱采滥挖,有效地保护了黑河水源地的安全。2011年,西安市人大视察组在实地查看了矿山企业的生产状况和管理情况后,对西安市国土资源局为秦岭和黑河水源地保护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局面
客观地看,西安市目前矿产资源利用还是粗放的,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生态问题。秦岭北麓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矿产资源管理是一项法律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求我们在矿产资源方面,一是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发展需要;二是加强监督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双保行动”,需要我们锲而不舍,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为此,我们坚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政策,严格审核矿权设置,严格控制矿权数量,对现有矿权严格监督管理,强化“保一山碧绿、护八水长流”的意识,严禁非法采石挖砂等侵占、破坏矿产资源行为,为维护秦岭美好的生态环境做出努力。鼓励和支持现有矿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建设绿色矿山,努力达到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局面。要求所有矿山企业都应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对破坏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和污染环境的矿山依法查处、限期整改;对破坏严重,经环境保护部门提请,各级政府决定关闭的市县级发证矿山,将依法注销或吊销采矿许可证,若属部省级发证矿山,则积极协调,力争注销或吊销采矿许可证。对要求闭坑的矿山,必须达到“复垦还绿”后才予批准。
篇7
1森林旅游开发的优势
1.1区域优势米泉林区东距天池90公里,南距乌鲁木齐市15公里,西北距昌吉市38公里,西南与乌鲁木齐环山旅游公路、环城外高速、216国道、吐—乌—大—奇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相连,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域位置十分优越。
1.2资源优势米泉林区层峦叠翠,巍峨的博格达雪山高耸入云。其森林结构清晰,以灌木林为主体,辅以云杉、桦树等树种,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河谷纵向发育,谷内各种林木、草地和田园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有序分布。四大沟系内有近20余万株古榆树群,田园、菜园、果园和特色回族农家乐成为新疆典型的乡村旅游、森林生态徒步旅游资源的缩影,峡门子、石人沟、蝴蝶谷等景点早为周边居民津津乐道。
1.3特色组合优势米泉林场天山森林公园景区之一的峡门子旅游景区主要呈现出纵向沟谷、东西延展的基本空间形式。目前,峡门子景区周边的原生态回族民俗文化休闲度假区被誉为新疆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也是米东区乃至乌鲁木齐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影视文化与休闲体验区(七剑天汇山庄、影视城)、河谷田园风光与古榆树群、地质科普窗口(天山褶皱断裂带)等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1.4政策优势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把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以及遵循“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写入报告中,充分说明自治区党委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为山区林场加快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
2制约米泉森林旅游开发的因素
2.1基础设施目前,天山森林公园峡门子景区通讯不畅,供电不到位;甘沟景区交通不便,无通讯和电力设施。景区内薄弱的基础设施制约了森林旅游的健康开展。
2.2资金不足包括企业自身经济实力不足,道路、通讯及电力滞后影响融资合作开发,开发商对林业产业政策了解不够等等。米泉林场森林旅游仅限于在现有的管护所站拉绳子、收门票,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几近于零,主要原因源于缺少资金,自身没能力开发建设,对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的条件研究不够。
2.3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乏搞好森林旅游的关键是取决于是否有综合型人才,因为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气象等众多学科,而林业职工除了熟悉林业工作外,其他学科是外行。因此,要搞好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培养和引进综合型人才,解决因人才劣势带来的管理难题。
2.4林牧之争长期以来,因一地两证问题林牧纠分不断,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的日益需求,越来越多的牧民在河谷林带内私搭乱建,无序开发,林场在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方面面临诸多实际问题。
3米泉林区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的挑战
3.1市场竞争米泉林场森林公园内基本没有标志性建筑,更谈不上接待游客,每年只能在辖区入口处拉绳子,收门票,加之森林旅游开展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而辖区周围则是新疆典型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源地,另外米东区正在打造区域优势,依托乌鲁木齐市城市北扩,打造万亩水田观赏、北部沙漠、红光山等五个具有区域特征的旅游景区。水磨沟区也在以石人沟为重点,依托水库、蝴蝶沟和森林资源,在生态徒步游上做文章。这些都给米泉林场森林生态旅游带来机遇和挑战。
3.2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米泉林场林区内的哈熊沟、甘沟是米东区居民的重要水源地,由于气候变暖,雪线上移,逐渐增多的游客、农牧民的用水以及牲畜量的增加,导致水量减少,政府在保护与开发问题上侧重于保护;牧民定居工程进度等影响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的步伐,给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带来挑战。森林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而经济是保护生态的动力,要坚持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通过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促进林场后续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环保,减少林业承载的环保压力;另一方面,对主景区内的重要水源地要重点区划,将景区划分为缓冲区、核心保护区和徒步游玩区。同时要严格控制污染,减少生活垃圾,提高环境保护质量,促进森林旅游健康开展。
4森林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4.1科学开发,依法保护,确保两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盲目的开发只能造成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不能长久发展,要从本区域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当地特色,协调发展多种旅游资源。同时要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使森林资源能够更好地为首府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4.2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没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就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更不会有旅游市场。米泉林场的森林生态旅游既要考虑与水磨沟区共同打造石人沟—甘沟—哈熊沟—天池精品徒步旅游线路(水磨沟区已着手做规划),同时还要融入米东区原生态回族民俗文化、影视文化与休闲、河谷田园风光与古榆群、地质科普窗口(天山褶皱断裂带)等区域特色内,才能助推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农村环境立法 产业转移 权利救济一、我国农村环境立法现状
目前,中国已经制定了环境法9部,自然资源法15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国家环境标准5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 项,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中国现有的环境保护立法更主要关注的是工业污染防治与大中城市的环境利益,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关注不够。
首先,我国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零散地分布在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而且在几个主要的污染防治法中,并没有切实反映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需求。第二,我国现有立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大多从宏观出发,流于表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第二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大多数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都是像这类口号性的语句,缺乏具体的保护和惩治机制。同时我国一些省市也出台了有关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但仔细一看会发现许多内容是照抄、照搬国家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原则规定。这些法规本应弥补国家农村环境保护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遗憾的是却没有能够出台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农村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第三,从可预期的环境立法规划数量看,“在国家环保总局近期公布的178 项立法计划中,直接属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只有《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和《农村环境监察规范》,包括《环境保护法( 修订) 》在内的与农村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共计17项,不足1 /10”。
二、加强农村环境立法的紧迫性
加强农村环境立法不仅是完善我国立法体系的一种理论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现实威胁,通过立法来保障农民的环境权已经迫在眉睫。
1、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它能够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带来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随之而来的就是快速增长的GDP,因此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国家大的政策和方向。然而在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很可能就会发生污染转移,虽然国家明确规定“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严禁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的转入”等等,但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真的能够做到严格把关吗?结合今年来的一些污染事件,只能说结果并不如人意。造成安徽怀宁铅污染的博瑞电源有限公司、造成湖南嘉禾铅污染的腾达公司都是当地招商引资引进的;污染甘肃天水水源地的奔马啤酒厂也是由东部地区搬迁到当地的。城市向农村转移是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方向,在给很多农村带去机遇的同时也带去了对环境的威胁。像癌症村那样的例子虽然是极少数,但是这已经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对于很多经济落后的农村来说,从城市转移而来的工业项目极具诱惑力,但是最后却有可能欢天喜地地迎来了一场灾难。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单靠农村自身的监管和控制能力是不可能的,像“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这样的口号性政策也难以取得实效,唯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相关事项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癌症村这样的悲剧的发生。
篇9
关键词:长江流域 水环境 对策
一、流域概况
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干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km。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 万,占流域面积的1.2%。
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 m3。
尽管长江水量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单位面积年径流量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汉江水系及长江三角洲平原最小。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担负着通过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
1、水污染问题
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据1996年度长江干流和26条支流及三个湖泊出口共82个代表河段,总河长1017km的全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28.4%,Ⅲ类水占54.4%,Ⅳ和Ⅴ类水占17.2%;丰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39.6%,Ⅲ类水占47.2%,Ⅳ和Ⅴ类水占13.1%。主要超标污染物为耗氧、氨氮和挥发酚等。与1991年流域水质比较,枯水期Ⅲ类水体由20.7%增至54.4%,Ⅳ和Ⅴ类水体由11.0%增加到17.2%,有明显的恶化趋势。
长江下游的河网地区水污染防治措施滞后,骨干河道污染河长占73%,江苏垸内受污染河道为85%,上海达90%,而江南运河已被全程污染,并通过200余条平交河流向两侧扩散。多数城市水源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嘉兴、常熟等城市难以找到适合的饮用水源地。区内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并已上升为与洪涝灾害同样严重的突出问题。
长江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生存环境,危及人民的生活与健康
水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多种致病细菌、病毒及寄生虫通过污染的水体传播,使一些地区已设计控制的传染病又有抬头趋势,甚至造成局部流行。
水污染严重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目前城市江段选择一个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地日益困难,普遍呈现质量性缺水危机。据初步统计,长江干流共有取水口近500个,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若都改从江心取水,需比原投资增加数十亿元。
(2)经济损失巨大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污染事故频繁,仅1996年不完全统计,干流重大污染事故就达100余起。1997年10月8日,装载460余吨国家一级危险品-工业纯苯的“赣抚油0005号”油轮在长江云阳段触礁,货舱受损,大量纯苯涌入长江,奉节县城被迫全面停止从长江取水,有人从梅溪河运水进城,水价高达每挑4元,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3)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
水环境恶化改变了生物原有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重大影响,许多动、植物数量大大减省,一些珍稀品种面临灭绝。
长江天然资产量逐年下降,水质污染是减产原因之一。如南京以下江段盛产的鲥鱼、刀鱼与七十年代相比已减少80%以上。干流四大家鱼产卵场和渔场规模缩小,一些严重污染的江段甚至鱼虾绝迹。
(4)水体功能失去原有资源价值
水污染影响了水的功能用途,使水的景观,娱乐功能减弱。许多天然浴场消失,一些风景区也因水污染大为逊色。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还影响到水的渔业和农业用途。
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1)无节制地排放废污水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据水利部门最新调查资料,长江流域现状废污水年排放量达256亿吨,已超过80年代废污水量一倍以上,这些废污水80%以上未径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是造成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突起,成为流域内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它们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给乡镇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以小造纸、小制革等“十五小”对水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
(3)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加剧了水环境问题
由于用水量加大和流域内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使长江三角洲和部分支流地区,供水日显紧张,再加上水体污染,成为当前污染型缺水地区,水网地区等无水可用的一种严峻的现实问题。
(4)流域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是水污染势头不能有效遏制的原因
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早在1986年已编制完成,并纳入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但由于没有进一步编制配套的区域规划,有些城市在编江段规划时又没有考虑与干流规划的衔接,其制订的原则和标准与总体规划不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流域缺乏能统一管理、监督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的权威机构,也没有一个能确立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法律地位的法规,因而无法在流域范围内统一实施水资源规划和进行水资源保护管理。导污染从城市上游向下游转移,甚至是“以邻为壑”的现象时有发生,水污染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2、湖库富营养化问题
近年来,由于排入湖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九五”期国家重要点治理的“三湖”,即滇池、巢湖和太湖,全部都在长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目前维持在中营养水平,但磷、氮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阶段;近城郊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普遍较高,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及武汉东湖等均达富营养化程度。
滇池一直是昆明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但水质一度全部超过Ⅴ类标准,原来占滇地面积3.5%的草海接纳了昆明市一半左右的废污水,使水体黑臭,失去利用价值。
巢湖每年7-10月出现“水华”,湖中藻类大量繁殖,从水面下0.5米发展到1.5米深处,腥臭难闻,影响供水,1989年,刚建成不久的合肥市四水厂因水华被迫停产23天,经济损失亿元。
太湖中营养化面积占全湖70%以上,富营养及重营养化面积占10%,90年代后,每年夏秋季均发生“水华”爆发,藻类数量10年增加了5倍,1981-1994年13年间就上升了一个半~二个营养化级别。太湖TP的全年均值由80年代0.005mg/l上升到0.10 mg/l;TN的平均浓度则由1.94 mg/l上升到2.72 mg/l,说明太湖水污染已十分严重。
湖库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
我国人均含磷洗衣粉的净用量,80年代来为0.3kg/人.年现在已增到2.0 kg/人.年,据初步测算有的湖泊,洗衣粉带入的磷量,已占到入湖总量的20%左右。太湖流域化肥年施用量200-300万吨,亩均100-200 kg,农药用量5万-8万吨,亩均2.8kg,肥料利用率不足50%,随灌溉水或降水淋溶流入江湖并累积于湖库之中。
水产养殖和畜禽污染也是湖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流域内围网养鱼水面不断扩大,人工投饵量不断增加,而饵料利用率极低,造成NP直接污染,有的湖泊投饵量中的NP已占入湖NP总量的30%;此外,湖库区风景秀丽,旅游业发展很快,宾馆、饭店比比皆是,废弃物和污水直接进入湖库,导致流域内湖库水质急剧恶化。
3、水土流失问题
根据80年代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2,年土壤侵蚀量15.68亿吨。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及重庆至鄂西的三峡库区,上游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5.3亿吨,其中金沙江来沙占45.3%,嘉陵江来沙占27.4%。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破坏土地资源,制约可持续发展。长江上游山高坡陡、土层薄、雨量大而且集中,土层抗蚀年短,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可很快造成土层变薄,地力减退,甚至发生“石化”和“砂砾化”,丧失农业利用价值。二是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泥沙淤积,生态环境恶化,洪涝干旱灾害加剧。三是水土流失淤寨河道,湖泊及水库等水利设施,对长江中下游航运,水利工程效益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防汛保安带来危害和不利影响。
从1988年起,通过10年的努力,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万km2,使治理区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初步控制,抢救了部分土地资源,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治理区土地的环境容量。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任务仍相当艰巨,尚有30万km2流失面积亟等治理,而且中游的汉江上游和洞庭湖的“四水”地区,也都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4、三峡工程对水环境影响问题
三峡工程在取得巨大的防洪、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对上下游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通过采取措施,一般能得到消除或减缓。三峡工程对库区水质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水位抬高,水流趋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现在排污染条件下的岸边污染范围扩大。水库初期正常蓄水位156米,对水质的不利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坝前至长寿县城附近,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米蓄水运行,对水质的不利影响范围将涉及整个库区。为此,三峡工程考虑了对水质不利影响的补偿措施。水库水环境保护仅靠工程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水环境的管理。三峡水库是长江的一部分,其不仅受到来自上游的污染,同时,三峡水库水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因此,三峡水库水环境的保护,应从整个流域的层次上来考虑。
尽管目前三峡库区总体水质良好,但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开展的调查,重庆江段有直接入长江排污口79个,另有嘉陵江汇入,据1996年统计,三峡库区年均接纳废污水量超过10亿吨,其中重庆年排废污水量8.50亿吨;涪陵有排污口22个,年排废污水量1.35亿吨,万州有排污口22个,年排废污水量0.81亿吨,宜昌在库区排污口主要集中在巴东,年排废污水量0.06亿吨。大量未径处理的废污水排入库区水域后,使沿江城镇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岸边污染带。建库后,流速减缓,复氧和稀释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三峡库区水体污染。转贴于 三、对策建议
1、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制订长江水资源保护条例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境保护法制在实现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实行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确立了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
应当根据长江水污染的特征和流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尽快制订切实可行的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以有效地歇制住长江水污染势头,保证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统一规划,逐步实施,防治长江水污染,保护长江水资源
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流域的跨行政区、跨部门的特点,由任何部门、地区来制定规划都会带有片面性。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应按照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由流域机构牵头,根据整个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目标、措施和要求,统筹兼顾、综合论证,统一制定流域规划。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流域统一规划再制定配套的区域规划。经批准的流域和区域规划是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应纳入流域内各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加强流域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以长江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实现中央、流域、区域三级管理。完善落实双重领导体制,充分发挥现有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作用,且赋予它们必要的管理与监督职权,在流域内行使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能。
加强流域监测管理,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对省界断面、水资源保护纠纷和其它水污染事故,以及城市入江排污口实施统一监测和管理。
4、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减少污水排放
随着水资源目益短缺,开发费用日益昂贵,为缓解水资源矛盾,有效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确定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长江流域经过多年水利建设,目前供水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但预计到本世纪末,长江流域城市和农业灌溉缺水仍将十分严重。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办法,除继续建设新的水源工程外,必须大力开展节水宣传,实行全面节水战略,农业、工业、城市都要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以减少污水排放。
5、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上行控制途径
富营养化湖泊的恢复途径除了采用常规的环境工程技术之外,更应重视和采取生态技术。对于点源污染,通过截污分流,建立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式处理等外部控制手段,湖内污染负荷通过营养物质沉淀,底泥疏浚和引清冲污等内部控制手段得以实施。对于引起湖泊富营养化主要因素的非点污染源,则可以采用加强水陆交错区及生态缓冲带建设的办法,使水陆交错区作为地表径流的主要载体以过滤来自陆地径流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由于水陆交错区的景观界面效应使其中的生物种类繁多、生物量大、根系微生物活动强烈,径流中所携带的有机物较多地在这种环境中被降解,吸附、吸收。该方法已广泛在国外应用,美国明尼苏达州Roseville的Mccarrons湖泊上游修建了混合滞留/湿地雨水处理设施和日本 霞浦湖建立的生态缓冲带,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的资源。特别是长江流域水资源较丰富而忽略了对水资源的爱惜和保护。因此,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更新观念,提高全民对保护长江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出倡导讲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齐心协力,加快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步伐,为当代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水环境和生存空间。
7、明确经费渠道,保证投入
篇10
今年秋天,在30年经济快速增长中饱受水危机困扰的广东,终于提出《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由此启动了该省酝酿多年且备受争议的水权改革。
在外界看来,这一改革颇富深意。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在世界舞台上出色地扮演了一名经济飞人的角色。2002年到2007年五年间,其经济总量就像搭上了直升飞机,从13502亿元狂飙至30606亿元,轻而易举地就把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抛在了身后,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4.5%,而在全国的比重也史无前例地达到了1/8。
然而,30年后的今天,“飞人”披花带彩,却明显有点“虚脱”。
10年前,水利部门便开始每年公报,对本省的水资源状况进行预警。水利官员甚至毫不讳言,如不加紧应对,广东将很快陷入严重的水危机。这一提法,当时曾一度被某些基层官员谓之危言耸听。“广东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水系发达,降雨充沛,根本不会闹什么水荒。”
此后10年,激进和短视的发展观念始终未能在官员的集体意识中得到纠正,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直到近年,残酷的现实开始出现,水利专家的预言提前应验。
在最新的2007年广东省水资源状况公报中,政府监测到的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已经达到124.9亿吨(不含火电直流冷却水和矿坑排水量),几乎接近全国排污总量1/5,比1980年全省排污总量增加了近5倍;同年,有关机构共监测评价江河河长7051公里,其中水质劣于Ⅲ类的河长达1754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24.9%;全省共监测评价的41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的只有21个,合格率仅为51.2%,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为此,水利部门直言,广东已遇到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水质性缺水较为严重。在广东经济最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把城市河流变成了一条条脏黑难顶的“臭水沟”。
除水质下降之外,水量的减少也成为广东8000万人面前跨不过的坎儿。
数据显示,广东目前的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而全省年人均用水量却达到499立方米,明显高于全国人均427立方米用水量。早在几年前,有关部门就披露,广东已有3/4的城市面临着饮用水严重紧缺的状况。《中国改革》记者近期到控制着新丰江水库上游34%流域的连平县调查,发现水源地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有民众坦言,在过去的30年里,广东基层官员盲目追求经济快跑,消极甚至抵制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丧失了水源保护的先机。当水危机的问题成为现实,才想起亡羊补牢,推动所谓的水权改革,无异于在政策上给水源保护找了个后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厉行刚性的环保政策,才是水源保护的制度之母。
作为一名志得意满的“经济飞人”,广东未来的水源保护该往何处去?但愿《中国改革》记者的调查有益于官学两界的讨论。
水源地缺水
若非亲历,记者根本不敢相信,处在东江源头、头戴“全国林业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和“广东省生态县”两顶华丽大帽的连平,居然也闹上了严重的水荒。
在一些历史上曾跟连平“有过亲密接触”的外来访客的集体记忆里边,这座蜷伏于九连山脉襁褓深处的小县城,到处青山绿水,光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78座之多,控制着新丰江水库(即万绿湖)三分之一以上的集雨面积,素有珠三角“后花园”之称。
2008年11月,《中国改革》记者和几位农民爬上紧靠县城的周龙山。站在山顶俯瞰县城,一幅奇怪的景象即时映入眼帘:在规划得错落有致的城市版图中,一座座华丽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一街一巷无不让人感叹这座省级贫困县的城市建设后发之快。弛目细看,几乎每座楼房的天台,都放置了一种奇怪的圆型器具。
“那些是私人自建的蓄水塔。”旁边的农民告诉记者。近年来,县城供水严重紧张,每到晚上用水高峰期,家里的龙头就滴滴答答,热水器根本没法打着。于是,有居民拍脑袋,率先引入了这一作法,在多人效仿之下很快就蔚然成风。
从山上下来,记者和农民来到县城附近的一些村庄,发现装水塔作为当地的一种新方式,早已由城市蔓延到乡村。在离县城饮用水源不足千米的鹤湖村,一些正在建房的村民,甚至也不得不前瞻性地考虑起这一细节。
鹤湖村一位年近八旬、牙齿掉光的老大爷,拄着一根长长的拐杖,用一种灰色的眼神凝望着远处这条与村庄缠绵数里、养育了他们祖宗十八代的河流。在他看来,时光倒流二十年,这条河流还可以随时夺走村里那些上小学的孩子的生命。然而,二十年过后,那条曾经水流湍急的鹤湖河,不仅喜怒无常的性格荡然无存,现在已经奄奄一息。
顺着沿河的公路往前走,到处可见的河床,杂草丛生,偶有人横过对岸,有气无力的河流充其量漫过脚跟。
“再过几年,这条河很可能要断流了。”一位青壮村民对这条母亲河的未来表现出忧心忡忡。
村民的担心并非多余。鹤湖河目前不仅是沿途上千亩农田的唯一灌溉水源,而且是包括县城和附近村庄在内6万多人口唯一的饮用水源,“可以说是整个县城的生命线。”可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条生命河的哺育能力与日俱下。
2001年,连平县政府专门选址上游,拦河筑坝,建成了一座大型水库,专门用来解决城里吃水难的问题。封闸蓄水之时,河床几乎断流,由此引发村庄农业灌溉和县城生活饮水的矛盾。
在村民看来,这座水库侵占了他们大部分的灌溉用水,不仅造成农业减产,而且制造出大量水事纠纷。纷至沓来的各种社会冲突,更突显出水源危机的严重性。
绕着县城走一圈,记者发现,除鹤湖河外,插入连平县城境内的还有两条河,一为麻陂河,一为密溪河。不过,这两条水量不弱的河流,污染严重,特别是麻陂河,上游常年集纳了尖山矿尾砂坝排出的所有工业污水,夹着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冲流到下游,居民甚至连洗衣洗脚都不敢轻易入内。
“连平的水源其实与贯通河源、香港和大半个珠三角地区的饮用水道是一脉相承的。”一位熟悉水利的政府官员告诉《中国改革》的记者。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连平控制着新丰江水库上游35.3%的流域。也正因如此,近几年来连平水资源状况的恶化,直接导致了下游水库水位的下降。
早在2004年,有关部门就测得,新丰江水库已经从116米的正常水位跌至98.22米。这是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位。
新丰江水库号称华南地区最大的水库,除连平外,其上游还集纳了新丰、和平、东源和龙门等县的部分江河,集雨面积5813平方公里。水库蓄水量的减少,并不是连平一个县的水资源恶化造成的,连平的危机只不过是它们中间的一个范本。
围绕连平、和平、东源、新丰、龙门这五个县和河源的龙川、紫金等县划出一个东江上游地区,我们可以发现,近十年来,同样的水危机是在这片地区同步蔓延的。这些地区共同发源的东江,哺育着下游4000万人口,直接关系到香港、深圳、广州、惠州和东莞等多座大型城市的生死存亡。
遏制不住的生态恶化
水危机何以不是连平的孤立现象,而成为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共同难题。究其原因,是这些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遭致了同样的破坏。
2002年前后,连平县政府在建设鹤湖水库的同时,修通了一条长达三四公里、直达上游水源林深处的黄泥路。据了解,开泥路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村民进出山内果场。
这条公路约四五米宽,四轮农用车循此进山如履平地。交通的改善,引发了大量盗伐者蜂涌而至。他们轮起大刀长锯,见到树木便痛下杀手。无论品种大小,全不放过。
这片森林属飞播林,封山数十年,原本一片郁郁葱葱,过去的鹤湖河水量充沛,正是得益于其健全的集雨和涵养功能。十年来,由于乱砍滥伐时有发生,水源林的功能逐步弱化。
“盗伐在去年达到顶峰,一天十几伙!开始偷偷砍,后来明目张胆砍;开始用摩托、小三轮运木头,后来用农用卡车运。我们管不住,眼看着每天几十、上百方木头运出来。”鹤湖村多名村民反映。
记者循公路进山查访,发现路边到处堆着一些木头,有的碗口粗细,有的直径不足两寸,品种则有山楂、杉树、松树、樟木、椎栗等。从前的水源地,如今漫山已找不到一棵大树。
其实,记者2006年到该县上坪镇调查时,就发现砍伐最疯狂的时期,105国道两边到处堆满了椴木,从年轮可以看出,有的树龄十多年,有的则数十年、上百年。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附近一间中学的篮球场居然也被霸占用来堆木。
如此无度的资源开发,几乎摧毁了县城及乡镇周边所有目之能及的山林。《南方农村》报记者在连平县忠信镇调查发现,砍伐者甚至把魔爪伸向了原始生态林和原始次生林。加上近年山火频发,连平的林业生态环境几经重创。
“林多则水多,林少则水少。”有专家指出,连平境内近年来大小河流水量普遍减少,几乎都跟林业的破坏有关。
此外,水质性缺水的根本原因是污染。
2007年10月,大尖山铅锌矿尾矿库发生严重的垮坝事故,引发大量矿渣倾泻而下,铺满了好几公里河道,最厚的地方能没过膝盖。
据村民反映,河水如今像农药一样毒。从河里引水灌溉后,元善镇警雄村的秧苗一到分蘖、灌浆的关键时期,生长速度便会明显放缓,水稻产量也出现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民改种花生等旱地作物。不料,花生收成也不好。不少村民认为矿毒已深入土壤,不敢耕种,撂荒稻田随处可见,一些已变成耕牛悠闲的牧场。
大尖山铅锌矿的排污仍在进行。排污渠口,裹挟着蓝灰色矿泥的废水,穿过三层阶梯状排列的尾矿库,冲到20米远水塘,再流入50米的连平河。而这些河水最终正是流入新丰江的。
为了控制连平的工业废水,该县政府曾经投资2000万在城南建成了一座污水处理厂,这座污染处理厂据说是广东省山区县第一个处理厂。然而,有官员向记者透露,由于种种原因,该厂绝大部分时间实际是处于闲置,并没有投入运作。
东源县可以说是连平县的翻版,大片生态林被砍,大量矿场在开采,生态问题层出不穷。东源县茅岭村大中山和大顶山一带,盘踞着不少采矿点。一家矿场外,仍树着一块“生态公益林区”的牌子,但上面的相关数据已被人破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牌子后面,新辟的一条大路通向矿场,两边的大片山林遭到砍伐,只剩下光秃秃的黄泥。据反映,破坏生态林的采矿点,有的手续并不合法。
根据《中国改革》记者调查,紫金县也一度盛行乱砍滥伐及非法采矿之风,影响东江水质。去年,该县重拳出击,对全县辖区内破坏生态安全的各类林业案件进行查处,一举破获雷某滥伐林木等5宗刑事案件;并停产整顿全县33家非煤矿山企业,关闭、取缔和炸毁非法采矿点6个。不过,据群众投诉,乱砍滥伐及非法采矿之风近期又有所抬头。
《中国改革》记者曾跟河源的一些官员有过交流,发现他们对生态恶化与水危机的关系认识并不糊涂,为什么却对环保始终无法形成有效的措施呢?
这根源于他们的发展观念是唯GDP论英雄的。河源全市五县一区,包括连平、和平、龙川、紫金和东源在内的五个县,都属于广东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也就是俗称的贫困县。梁伟发任河源市委书记时,曾自嘲河源的经济发展地位在全省已经是“后无追兵”,最落后的了。正因为这一层心理压力,河源的官员无不迫切追求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连平的财政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7个县里边由于多次排列第一,曾一度被称为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98亿元,比2002年的17亿元增长182%;人均GDP突破1万元,达1.26万元,比2002年增长130%;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比2002年的4200万元增长380%。税收总收入近4亿元,比2002年的8200万元增长388%。
连平靠什么维持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改革》记者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靠矿。连平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几年,正是矿产品价格形势最好的几年。矿业的发展对连平的财政贡献遥遥领先于该县其他任何一个行业。
连平的发展模式不但是全市的标兵,在全省也是当然的典范。由于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官员多次获得上级表扬,其中包括直接的巨额金钱奖励。
在东源的发展思路上,也多少可以看出一些连平的影子。四年前,东源县引进“木业大鳄”亚洲创建集团在万绿湖边仙塘工业区兴建一座年产20万立方米的高密度纤维板大型人造板厂。依其设计产量计算,每年需工业原料林约40万立方米。若按省里给河源“预下达”的指标,全市的砍伐量都无法喂饱这条“大鳄”。然而,这样的企业居然能够在东源稳如泰山。
欠发达地区在经济上获得的大发展虽然让有些上级官员“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然而由于这些地区实际上控制着影响下游数千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并直接影响到大半个珠三角的生存与发展,倘若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可怕的水危机很可能要提前加重。
能否亡羊补牢
2008年秋,广东省政府突然出台一份《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这份方案被视为广东水权改革胎动的标志。表面上看来,这只是一份如何在下游城市分水的政策,实际上,它却提示了上游城市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卖水赚钱的做法。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黎友焕解读了这一改革背后的思想:对于上游因保护水源而在经济上做出牺牲的城市,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且这种补偿需要像煤炭交易一样市场化。
随后,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向媒体进一步透露了省政府的未来想法:除了东江流域外,北江、西江和韩江等其他三大流域,在广东省政府的主导下,也都将陆续进行水资源的配置和水量的分配,预计2010年完成西江、北江、韩江的水量分配方案研究报告及专家评审。
由于改革的目标旨在解决广东目前越来越严重的水危机问题,这项方案甫一公布,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得益者,河源市政府希望这项改革方案能够尽快实施。在媒体面前,河源市副市长温文斐毫不讳言:“由于历史原因,河源境内所有水体均为1至2类,导致连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都无法设置,要发展工业那更是难上加难,客观上加剧了珠三角与山区的贫富差距,香港、深圳的繁荣富足与河源的贫穷落后在一江上下尽显无遗。”
“我们建议省里以COD排污权交易作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突破口,制定完善建立流域水权交易政策,以充分利用流域中上游的环境容量,具体可以包括交易量的确定、交易模式、交易组织和管理、交易效果评估等内容。”温文斐说,这是探索我国排污权交易的良好机会。而前述东江流域水权分配方案将为水权交易提供一个前提,在水权分配确定后,各市在需求的缺口和富余之间,才有交易的可能性。
“现在河源市财政收入2007年也不过十几个亿,倘若河源可以靠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获得大量生态补偿,再加上省财政应大幅度提高对粤北山区的财政转移规模,则河源就更有信心和能力避免重走珠三角工业化老路,为广东省留下最为宝贵的绿水青山。”
不过,很快就有学者提出质疑,上游城市从交易中获得一笔收入后,真的就愿意限制经济发展速度,真正做到把环保放在第一位吗?这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水危机出现的最直接原因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保护水源的唯一途径就是保护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厉行刚性的环保政策,才是水源保护的制度之母。水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充其量只不过是个“后妈”。像连平、东源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现状已经足以说明,这些地区并没有像人们所说的那样通过限制经济发展来保护环境。相反,它们在一路来的经济狂跑中,导致了环境的大规模恶化。这也是水危机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首要问题是纠错,其次才能谈到补偿。在没有纠错的情况下大谈补偿,实际是价值颠倒、主次不分。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2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然而,河源地区的水源保护现状并没有反映出条例内有关水源林、防止污染方面的预防性规定有任何实际的作用,而其他更多的法律和政策也被地方官员长期搁在了一边。2009年1月1日,该省将施行《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这一新的地方性立法能否对化解广东目前面临的水危机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