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研讨会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研讨会发言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研讨会发言材料

篇1

关键词:石质文物保护;遗产监测;病害肌理;环境研究;保护材料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石质文物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如何科学有效的保护石质文物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石质文物的保护是包括文物现状调查、病害机理研究、环境监测分析、保护材料研制、保护修复操作、保护档案建设、美学价值讨论等内容的系统工作,是一个由考古、艺术、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质等多学科分工与合作的过程。多年来,中国在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的保护研究工作,同时也与国外建立了广泛联系,并组织国内外专家针对石质文物的保护联合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5年6月13~14日,2015中国石质文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足隆重举行。旨在展示石质文物保护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也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探讨和交流石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平台。本次会议的研讨范围包括:石质文物保护原则、理念的探讨,遗产监测与保护策略,诊断分析方法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保护材料、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等。会议共收到论文53篇,来自我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石窟保护研究机构以及意大利、英国、日本、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家、地区的69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38人在大会做了专题发言。研讨会期间,与会的各位专家、代表多角度、深层次对石质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坚守保护理念,积极探讨遗产监测问题

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从文物保护逐渐转变为文化遗产保护后,对保护理念的认识日益深化,文化价值的保护得到更多关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基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保护指向,与我国类型多样的文化遗产实际更加适合。对于石质文物的价值多样性和病害复杂性,如何理解其真实性,如何权衡、体现其价值,如何兼顾历史价值和修复干预的稳定性,如何平衡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宗教价值,皆是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次会议的发言和讨论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詹长法以《现代文物修复的思考--以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为例》为题从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与传统艺术品修缮在理念和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同时在实践中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理论家布兰迪认为修复首先是对对象的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并让其得以传承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思考。孙华的《摩崖石刻保护建筑设计理念初探》总结了文化遗产保护学界先前在石窟寺及石刻保护性建筑设计和实践的得失,从地表防渗、通风防潮、遮阳避雨、崖壁减负、建筑形体、环境协调,以及保护性建筑的可逆性等方面对摩崖石刻保护性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奚三彩的《杭州龚隹育墓石刻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对早期文物本体上的水泥填补和使用铁钉的铆接等取舍问题进行思考,并指出在不对环境风貌有较大扰动的情况下,在摩崖石刻外部修建保护性建筑及设施是保护石刻的有效方式。张晓彤的《修者其责观者其权决定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效果因素的探讨》就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同时又从一个修复者的角度和一个普通观者的角度,探讨开展专业修复活动时自身的困惑与反思,浅析“舆情”差异的原因和背景。

目前,在文化遗产本体和关联环境要素类型多、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的条件下,遗产监测要体现更好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需要在认清突出普遍价值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梳理监测指标、明确工作重点等方面开展细致的工作,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遗产保护,实现监测的意义。同时使遗产监测有助于对世界遗产本身及相关的保护政策与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在本次学术交流中,意大利Heleni Porfyriou(海伦尼・博尔菲里昂)以《世界遗产地和历史中心的监测――意大利的贡献》为题介绍了欧洲最初从有形的角度保护历史遗址到后来的监测保护措施和政策,基于意大利在遗产城市进行的监测实践和经历,一是评估世界遗产地的监控情况和世界遗产的现状;二是ICVBC制定了“保护地”方案来评估游客对历史中心造成的影响。郭璇的《世界遗产监测指标体系建构初探以大足石刻为例》介绍了大足石刻世界遗产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的部分成果,尝试构建大足石刻世界遗产地的监测指标体系,探讨了这一指标体系对于石窟类遗产地的适用性和地域特殊性。叙利亚Maya Hassan(玛雅・哈桑)的《沿海石质遗产地气候变化的保护策略》指出在其绝大多数文化遗址中,古叙利亚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石质材料的运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石质遗产正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需建立一个可持续、有成长和扩展空间的防线,从而制定一个针对叙利亚海岸考古学区域的保护策略。

二、加强病害机理研究,促进检测分析水平提高

多学科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已在文物保护的方案制定、操作实施、研究评估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微观分析与表观现象的结合研究、劣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干预手段与材料的评估方法和综合体系的完善,对文物本体保护至关重要。参加本次会议学者在会上交流了各自在这些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意大利Fabio Fratini(法比欧・弗拉蒂尼)以《建筑石材的损坏》为题指出物理蚀变的过程会导致石材分裂成不同大小的碎片,但其化学和矿物学成分不会发生改变;化学蚀变会给石材带来巨大的改变,使矿物在溶剂中完全溶解,氧化元素发生颜色上的改变进而生成氢氧化物,元素溶液化形成黏土矿物和不溶残渣等,为此,关注石质艺术品材料的损坏过程尤为重要,有助于选择最恰当的修复手段来延缓石材损坏现象。李黎的《承德凝灰岩文物的劣化机理及保护材料筛选研究》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凝灰岩质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凝灰岩的微观分析认为,凝灰岩岩样中伊利石/蒙脱石混层(I/S)是凝灰岩劣化的物质基础,流纹构造和微节理是凝灰岩劣化的结构基础;通过劣化模拟试验证实了水和结晶膨胀性盐是凝灰岩发生风化破坏的外界条件。根据病害类型及成因筛选出了修复保护材料,为承德凝灰岩质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作为我国凝灰岩质文物的保护加固参考。

意大利Loredana Luvidi(罗娜丹娜・拉维迪)以《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可持续诊断方法通过快速和更为先进的技术进行比较》为题针对文物本体受损原因,强调如何将制定保护计划的可持续诊断方法应用于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张兵峰的《梵天寺经幢岩石病害分析检测研究》通过对经幢石灰岩岩性特征鉴定、岩石吸水性能实验、化学成份分析及其几种主要病害样品分析检验出发,分析其岩石劣化机理和表层风化病害产生的原因,为经幢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意大利Maria PerlaColombini(玛利亚・佩尔拉・科隆比尼)的《高等亚洲古代造像彩绘和工艺修复仪器分析》,通过多项分析技术得出的有关颜料和粘结剂的数据,呈现累积的样本,讨论古代亚洲画家使用的彩绘技艺,首次对古代亚洲雕塑的彩绘材料和技艺提出独到的见解。严绍军的《宜昌三游洞渗水病害机理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指出为研究三游洞渗水病害机理,进行了三游洞水文地质勘察和岩溶调查,采取岩、土、水样进行室内试验,分析了岩石的物质成分和微观结构,查明了三游洞景区的地下水类型和埋藏条件,研究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的规律,建立了水文地质模型,评价了地下水对摩崖题刻的危害,提出了渗水病害防治对策。

三、重视环境质量研究,扩大信息技术应用

本次会议中的环境研究交流内容均不局限于单纯气候因素的分析评价,而是体现了文物本体病害与环境影响对应关系的探讨。研究方法和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以及环境研究结果为预防性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撑等趋势,在代表的发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三维扫描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及文物信息精确留存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会议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张彭义以《环境因素对千手观音造像保护的影响研究》为题从大足千手观音所处的气象和空气质量的监测,大气颗粒物、雨/雾水成分分析,造像表面成分分析等研究表明,千手观音造像所在的微环境高湿度、凝结水多发且酸性颗粒物污染严重,需要及早对千手观音造像开展预防性保护。黄继忠的《石窟岩体水分循环研究》根据石窟山体的宏观环境和包气带空隙特征,从水分循环的角度研究了大气降水、空气中的水汽在气候因子驱动下的循环转化规律。说明云冈石窟所在山体含有一定量的空气,确实与外界存在密切的水汽交换关系。

吴育华以《三维之下觐观音――三维扫描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为题指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因雕凿结构复杂且存在多种病害,使得其空间形态异常复杂,如何准确获取其空间信息并应用于保护修复工作具有一定挑战性。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因精度高、安全性高和效率高被应用于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工程,应用实践表明,三维扫描成果为现场实际形态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且在千手观音的科技考古、形态监测与数字展示等方面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日本TANIMOTO Chikaosa(谷本亲伯)的《石质文物保护中电阻率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介绍了电阻率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其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传统的文物保护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易于扩充,测量准确等特点。刁常宇的《融合激光三维扫描与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石质文物数字化方法》总结出激光三维扫描和多图像三维重建的优势可以结合应用,实现最高精度形状细节和最高精度纹理细节的文物数字化。

四、研发保护材料应用,增强文物安全因素

本次研讨会中,国内外的学者们也带来了在保护材料应用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材料应用更加注重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影响,对材料自身的稳定性以及特定环境下的耐候性的考虑也是本次学术会议的亮点。学术交流中,学者们对具体实例讲解让大家看到修复的实施和专项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系统,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即是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复和研究同步的课题,这对促进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的完善具有更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西安交大和玲的《透气性POSS基聚合物保护砂岩的研究》以POSS为起点,分别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酯异丁基聚倍半硅氧烷(MA-POSS)为单体,获得用于保护岩石的POSS封端共聚物(简称P1)和刚柔兼具的共聚物(简称P2);分别研究了这两种材料在溶液中的组装胶束、膜表面动态吸水性与热机械性能等,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不同孔隙度的砂岩进行保护效果评估;结果表明:P1和P2有望作为有效的砂岩保护材料。戴仕炳的《石质建成遗产表皮材料学监测技术体系研究》结合我国及德国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国石质文化遗产表皮材料学检测技术体系,为石质建成遗产日常维护及保护修复提供依据。蒋德强的《潮湿环境下风化砂岩加固材料的研制》采用改性醋酸纤维素材料为主要黏结剂,并结合能够与基体中残留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的有机硅单体,制备出了一种能够在潮湿环境下正常挥发干燥,不用去除基体中的水分,同时具有一定透气透水性的溶剂型风化砂岩加固材料,有效地解决了潮湿环境下风化砂岩的加固问题。所研制的潮湿环境下风化砂岩加固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大足千手观音造像的砂岩加固。

篇2

关键词: 模因论 英语谚语 基因型 表现型

一、引言

英语谚语是在英、美等国被广泛使用的语言生动简练、形式相对稳定且具有教诲和劝诫功能,源于大众对工作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的语句。《简明牛津谚语词典》将谚语定义为:一种以简洁的方式提供建议和揭示寓意的、传统的格言(a traditional saying which offers advice or presents a moral in a short and pithy manner)。英语谚语数量众多,但其中只有一部分生命力旺盛的英语谚语在日常会话和阅读材料中被广泛使用,究其原因,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模音论为我们理解英语谚语的兴衰浮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二、模因论及模因的传播特征

模因这一概念最早是英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1976年所著的科普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的。模因(Meme)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道金斯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说明“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而文化也需要自身的继承和进化来延续”[1]。与基因的代代相传不同,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仿是模因的主要传递方式[2]。在模因的作用下,一种表达方式得到复制,创造这种表达方式的创意同样得到复制,从而形成一种语言模因[3]。道金斯认为,模因的传递具有选择性,有些模因比另外一些模因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功,即获得更多的模仿并得以广泛流传,这和自然选择有些相似[4]。模因在传递过程中还具有变异性,模因的传播受到连续的突变及相互混合的影响,传给你的模因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其中添加了模仿者个人的认识[5]。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模因传播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布莱克摩尔认为模因的传递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对结果的拷贝和对指令信息的拷贝。”即模因表现型和模因基因型。所谓基因型模因,是指“相同的信息异型传递”;而表现型模因指的是“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的过程[6]。

三、模因论视角下英语谚语流传的特点

英语谚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生活与生产斗争中集体创造出来的口头文学,在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瑰丽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7]。可是在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人们的日常会话和阅读材料中,仅有一部分生命力旺盛的英语谚语被广泛使用,通过运用模因论进行分析发现,这类英语谚语的流传具备两大特点:一是具有相同信息的英语谚语可以通过比较灵活的形式进行传递;二是具有不同信息的英语谚语可以通过同一种形式进行传递。

(一)英语谚语流传中基因型谚语模因的特点

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通过不同的比较灵活的形式进行传播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模因。它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模仿或复制的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但复制前后所要传递的内容是一样的。

例如在鼓励人们自信才能取得成功时,英语中有“Confidence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和“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Chaplin”(你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等谚语。在表达凡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层含义时,英语中有著名的“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A minute’s success pays the failure of years.――Browning”(一分钟里成功的事,原来付出多年失败的代价。);“The darkest hour is that before the dawn.”(黎明之前,天色最黑。――意指接近成功时最艰苦);“Success belongs to the persevering.”(坚持不懈必定成功。),以及“A little of everything,and nothing at all.――Montaigne”(凡事浅尝辄止,结果一事无成。)。不难看出,无论是在表达“人们要自信才能取得成功”或是在表达“凡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意思时,相同含义信息通过灵活多变的用词和句型得以复制,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二)英语谚语流传中表现型谚语模因的特点

英语谚语的表现型模因多表现为套用某一谚语的句式结构,仅对该谚语中的少数词语进行替换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人们耳熟能详的原型稍做改动,就构成了同构异义传播的模因。英语谚语在不同信息同型传递的过程中去糟粕留精华体现时代气息,舒缓生活压力。在刻意的同中求异的过程中,使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

例如在表达得失与贫富的心态时,英语中有“All covet,all lose.”(样样想要,样样失掉。);“Grasp all,lose all.”(什么都抓,什么都丢;贪多必失。),以及“A heavy purse makes light heart.”(钱袋重,心头轻。);“A light purse makes a heavy heart.”(钱袋轻,心头重。)的谚语。起承转合间,一“抓”、一“失”、一“轻”、一“重”,将人们面对得失、贫富时的心态勾勒得形象生动。

再如在表达因果规律和家庭成员关系时,英语中有“Like teacher,like pupil.”(有其师必有其徒。);“Like workman,like work.”(什么工匠出什么活。)和“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mother,like daughter.”(有其母,必有其女。)等谚语。通过对“Like A,like B.”这一基本句式中名词A与B的精心选择,将因果规律和家庭成员关系表达得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在英语中,还有一组数量众多的以“Better A than B.”为基本句型替换展开的谚语。例如“Better to do well than to say well.”(说得好不如做得好。);“Better go to heaven in rags than to hell in embroidery.”(衣锦而下地狱,不如褴褛而进天堂。);“Better to ask the way than go astray.”(多问不迷路。);“Better to die in glory than live in dishonor.”(屈辱求生,不如站着死。);“Better an egg today than a hen tomorrow.”(今天的一个蛋胜过明天的一只鸡;多得不如现得。);“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做狗头,不做狮尾;宁为鸡首,毋为牛后。);“Better safe than sorry.”(安全要比后悔好;宁求安全,不要后悔。);“Better an open enemy than a false friend.”(宁要公开的敌人,不要虚伪的朋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Better die standing than live kneeling.”(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等等。这组英语谚语大多表达的是对好坏的比较,发人深省,具有一定的教诲和劝诫的功能。

四、结语

模因是社会文化得以传播的基本方式之一,英语谚语中为人们所熟知的谚语的复制与传播,正是凭借模因的力量才显示出其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带有强势模因的谚语的语料,易于被人们记住,更易于被传递给别人。了解模因论,了解表现型模音和基因型模音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为我们理解英语谚语流传的特点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卢允中,张岱云译.Dawkins R.自私的基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3]何自然,谢朝群.模因・语言・交际[A].第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大会发言,复旦大学,2005.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5]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2):30-39.

[6]Blake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篇3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物件;检查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检查对象及检查部位

1.1 接闪器 实际中检查接闪器的原料、规格、防腐措施及锈蚀状况,检查安装的是不是垂直,焊接是不是坚固,有没有折断、融化情况。检查接闪器与引下线的连接是否可靠以及分流情况。对于单支或多支避雷针,应用滚球法确定其保护范围,确定是否能起到保护建(构)筑物的作用。

1.1.1 建筑物接闪器对于楼房等建筑物的避雷网及避雷带,圆钢直径应大于等于8mm,扁钢截面积大于等于48mm2,厚度大于等于4mm。现场检查时用铁锤或钳子等硬器对网带做适当的敲打。查看是否有开焊和弯成直角或小于直角等敷设不合理的地方。

1.1.2 水塔接闪器要求利用水塔顶部周围铁栅栏来保护接闪器或敷设环形避雷带边缘,塔顶中心安装避雷针一只。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来观察接闪器的状况。

1.1.3 烟囱接闪器利用安装在烟囱顶部的避雷针或环形避雷带作为保护,多根避雷针应用避雷带连接成闭合环。

1.2 引下线 现场检查引下线是否垂直、牢固,是否遵循最短路径原则;检查引下线材料直径及截面积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引下线的布设是否合理,应视建筑物出入口、人行道之间距离采取保护措施,其距离必须大于等于3.0m;检查断接卡是否锈蚀、接触不良。宜在距地1.8m处设置断接卡;检查距地面1.5m以下是否设置了非金属防护套管;检查引下线是否变形和弯蓝处是否有直角、锐角弯;检查是否有断裂、机械损伤、严重锈蚀等状况,当截面锈蚀大于等于t/3时应予更换;检查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物件焊接是否牢固可靠,焊点有无裂缝等;引下线的布设应包括:能否引起雷电反击和雷电电磁脉冲干扰,附近是否有其他设备引线、是否有交叉或平行电气线路,如有应采取措施;引下线的过电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穿过临时建筑物情况和是否便于检查等。对于高度小于等于40.0m的水塔,可以利用铁梯为引下线;高度大于40.0m时,应另加设一根引下线或利用支柱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对于高度小于等于40.0m的烟囱,可利用铁扶梯作引下线;高度大于40.0m时,应另加装一根引下线或利用支柱或支座内主钢筋作引下线。

1.3 接地物件 接地物件的检查以实际测量接地工频电阻值为主要标志。接地物件主要检查安装位置、深度、规格、防腐、冲击接地电阻等,并要查阅基建档案中防雷设计图纸的接地物件材料、规格、布置等是否设计合理。

对于水塔、烟囱等构筑物。由于其防雷物件均暴露在外面,通常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进行避雷针、引下线的现场观察,可及时发现隐患。必要时,检查员要登到最高处进行实地检查和测量。

检查时应多选择几个点进行测量,最后通过求平均的方法确定该点的接地电阻值。如果测试出的工频接地电阻均合格的话,可以不用再测试该处的土壤电阻率,也不必计算出冲击电阻值。

2 检查前的准备以及检查程序

2.1 检查前的准备

2.1.1 检查计划 由现场检查技术负责人制定,并以书面方式通知施工方、建设方,施工到在那些部分、那些环节时,施工方必须通知检查站及时进行检查,作好原始记录资料;

2.1.2 项目熟悉 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检查人员熟悉检查项目的技术说明,这部分是熟悉的重点,是一项比较细致的工作,检查人员必须了解相关国家标准对各个检查项目的强制性指标要求。

2.1.3 责任落实 项目的防雷物件的施工,由土建施工方在负责,根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原则,按照检查协议约定,检查单位具体落实检查人员工作职责,保证整个检查过程、检查资料的完整性,防雷物件符合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

2.1.4 检查记录表格准备 相关检查记录表格准备,根据新建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准备一套从基础测试开始到工程竣工止的完整检查表格,并指定专人保管。

2.2 检查程序

2.2.1 前期准备阶段 ①接受检查任务,了解被检单位的情况。这是一件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制定检查方案、签订协议、检查实施等后续工作的铺垫,至少应了解其大概情况,如具体地址、规模、性质、土壤类型、检查场所环境等。②制定检查方案。方案要尽量定得细一些。③签订检查协议或合同,也可以是委托书形式。④配备人员。根据被检单位的性质、行业特点,配备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检查技术人员。⑤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与被检单位有关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规范、规定,包括国家标准规范、行业规范、地方标准以及有关的安全程序、操作规程等。⑥准备仪器。不同的设备、设施所需的检查设备也不同,根据检查对象,准备并检查检查主、备用仪器设备,保证其在检定合格有效使用期内并能正常使用。

2.2.2 现场检查阶段 ①到达受检单位,主动向被检单位出示有关证件。②查阅本次检查对象的防雷工程技术资料和图纸,了解并记录受检单体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后果,确定其防雷类别、防雷区划分和应检查项目。③巡视受检单体及周边环境,根据所使用仪器的测试原理和要求,合理布置接地电阻测试仪辅助桩位并连线,再次检查仪器设备,记录接地电阻测试仪型号名称及检查辅助桩位。④进行现场检查并记录数据。根据确定的检查项目,按先检查外部防雷物件,后检查内部防雷物件的顺序,由检查人员对建(构)筑物、设施的防雷物件的观感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并对相关技术参数进行测量,同时进行接地电阻或过渡电阻测试点取样并绘制测点平面示意图,对测点进行标注和编号后进行接地电阻、过渡电阻等测量,测量结果—读数经复核无误后按要求记入相应的原始记录表。⑤复核、确认并签字。现场检查完毕,对仪器设备再次进行检查,确认其正常,由测试取样者、测试者、记录者对原始记录进行校对和复核后,在指定的主检与复核处签字。同时对现场检查当场发现并能确定的防雷物件缺陷进行汇总,形成存在问题通知书交受检单位现场负责人,由受检单位现场负责人对检查结果进行确认后在指定处签字。

2.2.3 分析处理阶段 ①整理检查数据,出具相关检查文书。对检查原始记录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和处理后,根据相应的技术标准进行判定,对新确定的存在的问题编制并出具存在问题通知书;对于定期检查或竣工检查出具检查报告;对于整改后进行的复检,编制并出具复检意见书。②审核、签发相关检查文书并盖章。③登记、发送相关检查文书,并建立档案。

2.2.4 服务评价和跟踪回访 ①在被检单位领取检查报告等文书时,请被检单位填写防雷检查工作作风、服务质量评价表,收回评价表并建立台帐档案。②检查机构管理人员通过电话或上门了解或邀请召开座谈的形式,按不低于30%的比例对检查活动进行服务跟踪回访。

3 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

检查方法:包括查阅资料、检查观感质量、测量技术参数及分析处理。

3.1 查阅资料指查阅设计图纸、隐蔽工程记录及竣工图等相关资料。

3.2 检查观感质量指对各种防雷物件及措施的外露部分观感质量进行检查并记录和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

3.3 测量技术参数指运用各种仪器、仪表设备对防雷物件各种技术参数进行测量、读数、记录。

3.4 分析处理指对各种技术参数的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处理并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4

一、台湾与大陆产业发展

三十年来台湾的科技产业,以半导体为最大宗,包含上游的晶圆材料、集成电路设计、中间的生产制造、下游的封装测试。但在2008年起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台湾几个重要的产业如笔记本电脑、内存、大型面板等产业链产生极大的亏损,引起民众的关注,似乎认定台湾的ICT产业已经是黄昏夕阳产业,不值得再投资。但事实上,台湾过去三十多年发展半导体产业所蓄积的基础建设、人才培育、专利技术、创业创新、产品开发、系统整合、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其能量相当可观。这些能量对发展下一世代各种高端应用科技系统与产品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两岸如何共享这些成果并共同再创其价值高峰?

中国大陆从1953年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53年至1957年,简称“”。1958年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即“二五计划”,依次类推,并从2006年起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改名为“十一五规划”,2011年起实施“十二五规划”。规划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远性,是计划的指导。无疑中国大陆面临机遇,也面对挑战。

1.两岸法律――ECFA协议签订

在WTO架构下,成员国间可签订贸易协议,逐步降低彼此间的关税,也可以建立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区,提前降低关税,以东盟区域经济整合为例,包括东盟加一,即中国大陆-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东盟加三(中、日、韩),即东亚自由贸易区(AFTA)、东盟加(中、日、韩、新、澳、印),即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协议。台湾完全被东盟区域经济排除在外,台湾的经贸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势必造成区域因经贸板块的大幅挪移,产生贸易上的替代效果,东盟国家恐将取代台湾在大陆市场的经贸优势,台湾的经贸发展将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有鉴于此,自2008年起两岸之间也重新启动经贸相关协议交流机制,包括了八次“江陈会谈”、搭桥项目及产业标准合作协议等。其中,第五次江陈会谈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正式开启两岸自由贸易机制。主要是要台湾商品免关税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扩大产品在中国大陆市场占有率,同时台湾也必须提高免关税商品比例,并大幅开放市场给中国大陆。现在两岸已于 2010年6月29日签署 ECFA,并已于2010年9月12日生效。

2.台湾两岸产业“搭桥项目”政策

中国大陆的崛起已超越制造生产层次,在产业标准/技术创新、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展现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就技术创新而言,中国大陆在部分领域已不只是技术的接收者或后期的采用者,已可作为创新来源或合作伙伴,并在产品生命周期初期就涉入研发,甚至于中国大陆已积极追求自主研发与自主产业标准,并展现新兴经济体之市场创新可能性。有鉴于此,台湾“经济部”在2008年规划“搭桥项目”,并于2008年11月启动,积极推动两岸建立产业合作平台,透过两岸产业研讨会共同进行产业交流、创造产业合作商机并促进两岸双方经济发展。

“‘政府’搭桥,民间上桥”的执行策略是台湾“经济部”委托民间团体举办两岸产业研讨会,建立产业平台之合作机制,让民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产业合作,项目包括产业共同研发、共同生产、产销合作、共同投资,两岸“跨国”企业营运管理、产业集资、金融服务及仓储转运等。目的在让台湾的经济发展尽早和国际接轨,以提供企业投资布局更广泛的决策和经营空间,更为台湾厚植经济实力。而台湾现今仍保有领先技术,可以避免中国大陆漫长的研发历程及失误次数,相对的大陆有广大市场,可避免台湾研发成果无消费出口。

二、两岸产业合作战略新态势

就制造价值链来看,中国大陆与台湾在争取成为已开发国家部分价值链向外移动的“第一站”的过程中,产生正面冲突,典型的案例包括半导体、汽车电子、太阳能多晶硅材料等。面对这些问题,台湾体认到不能自外于中国大陆制造实力崛起,与生产因素相对优势左右国际生产网络型态的事实。台湾虽有多年累积起来可观的价值链软硬件经营管理能力,仍难以逆向操作,但却可能可以因势利导。要突破这些问题,台湾更需要有宏观的战略与完善的套装政策,而且解决方案不完全是单纯的经贸性质,也会牵涉到科技创新与两岸的产业合作交流。

1.两岸产业大联盟构想

两岸产业战略联盟是两岸厂商获取外部资源或从事资源交换的方法之一。如果某一厂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某种独特的资源上,则策略联盟就可以被视为不同厂商的核心竞争力的集合方式之一,而资源的相互优势与互补,就成为联盟成功与否的前提。

Hitt et al.(1997) 指出在快速循环周期的市场中,互补的战略联盟有助于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快速进入市场、形成产业的标准、维持市场的领导地位,因此在互补资源构形下,会产生规模经济、产品创新/市场进入与竞争优势。我们认为Hitt等人所提出的看法相当适用于两岸间某些产业的战略联盟模式,说明如下:

规模经济

两岸合作可产生相当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例如台湾笔记本电脑至今仍有87属于代工生产,由于接获大量订单,台湾笔记本电脑厂商因而达到经济规模,甚至远胜于日本与韩国。受惠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分工趋势,台湾电子信息业厂商经由承接欧、美、日大公司的外包业务,逐渐发展出具有产业影响力的制造优势,在台湾负责大部分研发设计,而中国大陆负责大量生产制造。

创新/进入市场

由于高科技产业面临特别高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尤其是新创新的技术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如果厂商有一个著名的结盟伙伴,则其产品与制程的接受程度会较高。理由是高声望的厂商有前次成功的路径,所以外部评估者会将创新赞助厂商的地位列入考虑,来预估创新被市场接受的机会。正如Porter(1980)所指出,在某些产业中后期才加入的业者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来建立自己的地位。而司徒达贤(1996)也指出,今日企业经营,时效十分重要,例如研究发展不只是规模的问题,也有时效的问题,因为即使独力研发成功,但时效已过,研发成果也无法创造合理利润,因此不如靠着互助合作,争取时效。我们认为两岸的科技产业发展在时间上虽有先后,但各有其优劣势,因此透过合适的战略联盟方式进行合作与分工,将可加速创新的速度并提升公司的绩效。

2.创造两岸产业标准

虽然两岸高科技产业历经多年的耕耘,已经打下深厚的基础,而且近年来中国大陆在高科技产业的价值链地位快速提升,但是两者在国际创新网络中却仍都处于附属地位,在许多产品领域受制于“专利陷阱”(patent trap)。例如,台湾的多项科技产业更存在着“创新的矛盾”,也就是一方面在美国专利具有相当突出的表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四,但是另一方面却仍面临着持续扩大的技术贸易逆差,每年净支付一千多亿元新台币的技术授权金。因此两岸连手共推产业标准应是台湾与中国大陆产业突破的一个重要途径。就目前来看,透过两岸产业标准(例如联发科在山寨机所提供的平台)的合作,促成台湾与大陆产业标准的一致化与市场化,如此两岸的企业合作进军国际市场,拓展两岸高端技术产业在国际实质的发言权及影响力的目标才有可能达成。

台湾与中国大陆科技产业有着亮丽的销售绩效,但背后的辛酸也必须重视,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如图1、2、3所示。

虽然台湾近年的表现出现令人欣喜的转折,支出减少而收入增加,但是整体而言支出仍然远高于收入。

两岸产业合作战略虽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是满布荆棘。2014年5月,APEC贸易部长会议举行双边会谈时,中国大陆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指出,“两岸双方产业发展已从过去‘合作大于竞争’,逐渐变为‘竞争取代或大于合作’”。根据台湾《天下杂志》2014年8月20日第554期整理的两岸贸易资料的分析,观察2007年至2014年,台湾百大出口货品的表现。发现共有16项产品,因受中国大陆“进口替代”影响,出口金额出现2到7成不等的大幅衰退。往年台湾各品项对中国大陆出口高歌凯进的状况,已出现大逆转。

中国大陆科技产业崛起速度相当快,仅仅6年,过去出口金额动辄上千亿、百亿元新台币的台湾出口产品皆呈现大幅衰退。在目前相对紧绷与紧张的关系下,我们认为两岸产业合作的大战略,在寻求作突破口时,目前迫切的需要标杆型的成功案例作为领头羊。

三、两岸高端技术产业合作战略

台湾与中国大陆高端技术产业今日困境的由来固然有内外诸多因素,但从Wheelwright & Clark(1992)所提的新产品开发架构(如图4)来看,多年来台湾与大陆科技业者的产品开发几乎都是落在最右下角的那一块,也就是Derivative projects。这一块产品开发的特性是:产品变动属“衍生、加强”性质,而制程变动则属“很少”。正因为厂商不具核心技术且制造技术困难度不高,导致台湾与大陆厂商的产品都陷在竞争度高而获利性低的红海市场。

我们观察到英特尔(Intel)公司的产品开发策略则明显定位在Platform projects的蓝海市场。从早期的8080、8085、8086、286、386、486、XT、AT、Pentium,到现在的i3、i5、i7等中央处理器(CPU),Intel每个世代的产品几乎都成为其他ICT产品开发时所使用的平台,因此可以长期享受非常高的获利与稳定成长的市场。而他们每隔几年所推出来的这些平台,又都是紧紧的依托在其突破性的CPU核心技术基础上。

例如Intel公司当初所研发建立的CPU架构,明显就归属于图4中的Breakthrough projects,而不断推出更高规格的CPU则是属于Platform projects。相对Intel的高附加价值战略,以“电子五哥”为首的台湾ICT厂商所推出的各式各样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工业数值控制器等等,都仅是在Windows与Intel这两个平台上的延伸或加强型的产品(Derivative projects),因此其附加价值是相当有限。

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技术作为试点

要让台湾与大陆科技产业的产品提升附加价值,进入蓝海市场,就战略而言就是需要寻找与布局左上角的技术与产品,也就是从图4的右下角往左上角规划与布局。在这样的思维下,我们发现在下一波以光为主轴的新新技术产业发展浪潮之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科技产业相当有机会掌握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突破性核心技术,成为“光”科技产业技术平台的提供者。

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指的是在半导体硅芯片上设计类似DRAM或SRAM的CMOS集成电路作为反射式的基片。基片抛光和镀制反射膜,并在其上灌装一层薄薄的材料,可以是液态晶体LC,发光二极管LED,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μLED,FLC等材料,灌装的材料是液晶(LC)时,亦即LC on Silicon,简称为LCoS,如图5所示.

以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为基础的光科技产业的前景非常好,其应用的领域几乎涵盖人类文明生活中的大部分,如图6所示。而我们也注意到,台湾光科技的研发能量虽相当可观,有机会衍生出许多新兴产业,例如尖端的医疗用光显示器、“国防”安全用的量测器、通讯用的光通讯产品等。要落实这些高附加价值的新兴产业在台湾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光科技供应链。

从专家焦点小组讨论的结果,两岸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产业存在着优势互补的空间(如图7)。例如,大陆在Panel ECO系统、激光技术上存在明显优势,而台湾的硅晶显示产业聚落,以应用市场带动核心硅晶组件设计需求为主,在驱动芯片及Imager设计上则有相对优势。在系统整合及中国大陆国内品牌市场上大陆存在优势,在国际市场与品牌上,则台湾较有优势。在光机模块及光学零组件上则各有优点。

总结所访谈专家的观点主要有四:一是LCoS的优势是超高分辨率,而这些特性在3LCD、DLP已经不复存在,因此LCoS将成为大屏幕高分辨率低成本伪投影显示技术新主流;二是芯片技术领先,掌握关键性零组件并能自定义规格,这是致胜之道;三是4K TV市场机会大,决战市场在大中华;四是两岸各拥有技术优点,整合合作,不只双嬴,还可共同进军国际市场。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两岸共同发展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有三个优势条件。

天时

光世代(Photonics)时代来临,联合国宣告2015为国际光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Light),美、欧、先进国家群起发展,趋势锐不可当。

地利

两岸同时段投入LCoS光电产业发展,各拥一片天,利用两岸地理之便共同合作发展,聚集两岸各有之所长,必能创造世界第一产业链。

人和

两岸高层的支持民间的热络参与,使LCoS的核心技术,不只是世界第一,而且迅速落实并高品化,创造出世界第一的LCoS相关光电产业键。

从所访谈硅基液晶领域专家的意见中,我们归纳出一个重要的契机,也就是当前台湾与中国大陆ICT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要从光科技的制造开始布局。

因此两岸业者在思考如何维持目前ICT电子产业的竞争优势时,不应忽略的一个最佳战略,就是掌握光科技,将光科技的管理与控制设备组件作为次世代新产品发展的共同平台,如此可以成为两岸科技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光科技产业的前景非常好,其应用的领域几乎涵盖人类文明生活中的大部分,而我们也注意到,台湾光科技的研发能量虽相当可观,有机会衍生出许多新兴产业。要落实这些高附加价值的新兴产业在台湾蓬勃发展,及增进台湾产业及两岸大中华区市场之整体竞争优势及因应当前重大社经问题之需要,依据台湾光电下世代产业跨世纪发展战略,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光科技供应链。台湾有硅晶显示产业聚落,以及硅晶组件核心设计能力,应用市场带动需求,在两岸建立起具全球竞争优势的研发与制造产业生态链。两岸的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光电产业合作战略的推动刻不容缓,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可行的合作战略模式,如图8所示。而明显的,两岸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产业的合作就是一个相当可行的合作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两岸如何深化产业合作,使合作的果实对于两岸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民生福祉有实质的帮助,而获得两岸民众对于两岸产业合作的支持,需要在政策框架和推动体系、产业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两岸参与官员的层级、市场整合和法规制度的接轨及研拟创新合作模式等各个层面,以互利双赢的角度加以检讨和调整。

试点是最近两岸产业合作主要摸索的创新实验模式,双方均希望透过试点找出两岸最适的合作模式加以深化,透过以往单一产业试点的经验,两岸均认为涵盖多个产业的跨领域整合型试点,提供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是两岸深化产业合作上可以借重的创新合作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Hitt, A.M., R.D. Ireland and R.E. Hoskisson, 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7).

[2] Michael E. Porter(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3] Steven C. Wheelwright and Kim B. Clark,Creating Project Plans to Focus Product Development,”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1992, pp. 1-14

[4] 方雅惠.由代工堆砌的世纪末华丽:台湾笔记本电脑居世界第一.远见杂志,162.

[5] 司徒达贤.中小企业之策略联盟.经济情势暨评论,第2卷,第3期,第1-7页(1996).

[6] 司徒达贤,林晋宽.台湾优势厂商之资源管理模式.管理学报,第15卷,第2期,第255-270页(1996).

[7] 新华社(2012).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8] 台湾“经济部”(2010).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海基会海协会.

[9] 台湾“经济部”(2011).洽签 ECFA 对“我国”主要产业之影响,

[10] 台湾“经济部”(2011).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之效益.

[11] 台湾“经济部”(2012).“经济部”执行两岸 ECFA 协议之检讨与展望。

网站

[1] “中华民国经济部”,http://moea.gov.tw/Mns/populace/home/Home.aspx

[2] IC Insights,http:///

[3] 台湾工研院产业情报网IEK,http://.tw

[4] 台湾半导体协会,http://.tw/

篇5

推动--更快更好发展

——在市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会上的发言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新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处理和解决好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突出主题,推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突出主题,全力以赴加快发展。近几年,--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同自己比,我们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先进发达地区比,我们的经济总量、人均占有量、发展速度、综合实力等却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全力以赴加快发展不停步,集中精力谋划高速度、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强化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加大三个力度(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的发展思路,锐意进取,争创一流,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一)强化一个中心:

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进一步营造芗城业已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乘势而上,迅速崛起,实现跨越发展,确保实现“两个翻番”(即: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3.24亿元,年均递增14.87%,实现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到7.85亿元,年均递增14.87%,实现翻一番,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4.59亿元,年均递增14.87%),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两个重点:

1、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近年来,我们强化“大工业、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兴区”战略,金峰工业区规划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大到33.9平方公里,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引办创办了侨兴电子、正兴钢圈、三川钢铁、宏源表业等一批大项目,产业聚集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全区工业经济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温造势,按照“打造平台、壮大集群、扶持骨干”的思路,坚持把工业作为壮大区域经济的主攻方向,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继续以金峰工业区为龙头,大力培育家具、食品、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电子六大产业,大力扶持一批规模企业,特别是年产值上亿元的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群;重点以侨兴科技园区为依托,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把它建成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带动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今年,力争全区新增规模工业30家;六大产业占工业总产值要达到65%以上。

2、突出城市经济重点,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继续主动对接全市“建设新区、开发沿江、改善旧城”的总体要求,实施“跨江南扩、过路北延、出城西进”的城市建设发展策略,坚持改旧建新并行,扩容提质并举,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发展壮大城市经济。要按照“拓展五条主干道路、培育五大商业旺区、建设十大专业市场、开发十大住宅片区”的思路,壮大城市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即:加快推进金峰大街、江滨大道、南昌路中段、钟法路、瑞京西路等五条道路建设;大力培育新华东、新华西,南昌路,水仙大街,丹霞路,台湾路、香港路历史街区等五大商业旺区;抓好农产品、蔬菜、水产品、装饰材料、花鸟、家具、汽车、石英钟、沃尔玛、步行街等十大市场建设;加快金峰花园、益民花园、香格里拉•观园、清华园、九龙城、鸿达花园、南山景区、丹霞路片区、延安北片区、江滨路片区等十大片区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做旺商贸业态,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逐步把芗城建成闽南重要商品物流集散地,建成漳州市最佳人居中心。

(三)、加大三个力度:

1、加大外引内联力度。突出对台优势,主动承接台湾加工制造业、光电产业和商贸服务业转移,努力使芗城成为台商在漳投资和开展经贸活动的重点区域;按照“三个围绕”(围绕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做强城市经济、围绕扩大对外出口)的思路,强化外引内联,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链项目,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业,特别是三产大企业、大项目,提升三产发展水平;帮助企业解决出口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今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达到8000万美元,外贸出口力争达到1.5亿美元。

2、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全面激活民资民智。强化投资引导,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对接六大主导产业,入驻园区集约发展,重点组织实施建设以电子、石英钟为主的电子工贸园区。强化帮扶措施,认真研究解决民营经济选择项目难、融资难、征地难、开拓市场难、人才短缺等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今年,全区要新办民营企业300家,新增注册资金5000万元,新增从业人员8000人。

3、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强化项目储备。根据“十一五”发展需要,深化项目开发,加强项目策划,完善专家咨询和评估论证制度,储备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形成项目中长期滚动计划。推进重点建设。以改造提高传统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商贸为重点,着力抓好一批生产性项目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抓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完善文体设施、公共设施为重点,着力抓好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今年,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以上。创新项目机制。健全业绩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推进投资体制创新,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继续实行领导挂钩项目制度,不断完善实地察看项目办法,促进项目工作落到实处。

二、统筹兼顾,推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必须谋划全局,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芗城发展,我们觉得有两个矛盾比较突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二是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较大。因此,我们要努力解决好这两大问题。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芗城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努力做到统筹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因受到经济总量不大、财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多年来一直想解决的改革发展难题,一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一些长期以来一直想办的大事、实事、好事,一时难以全部办成。区财政在保工资、保法定支出、保稳定、保重点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还是不够,一些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加快芗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搞好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给人民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增加群众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摆在重要位置。一是要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安全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至2008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85%。三是要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机构,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四是要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切实加大公共科技事业投入,加速金峰民营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完善科技服务网络和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培养产业人才,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至200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70%左右。五是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要对历史文化名城、灯谜艺术、锦歌、木偶戏等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彰显时代特征,发挥名城效应,提升中心城区文化品位。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城区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芗城区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但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2003年,全区共有农业人口13.3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3.13%,实现农业增加值2.51亿元,仅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01%;农业增长速度趋缓,由“九五”期间的年均增长9.75%下降到2003年的3.16%;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879元拉大到2003年的4954元等。这些都说明了我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区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切实加大支农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围绕“五个一体化”的目标(即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方筹资,加快建设步伐,促进集镇向城市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当前,要着力抓好农村等级公路建设、自来水工程和农村新村建设,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低保、乡镇创卫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问题,千方百计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逐步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年,要全面完成农村等级道路建设任务,建设自来水供水设施30处,使全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以上;今后5年,农村要逐步实现自来水100%普及,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2万人。版权所有

在着力解决以上两个突出矛盾的同时,我们要重视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改革发展与稳定、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资源、环境各系统共生演进。

三、求真务实,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必须学以致用,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统一起来,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

一要统一思想抓落实。统一思想是统一行动的前提。通过这次专题学习,我们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认识,受到了启发。要进一步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推动芗城发展的目标上来。要强化加快发展理念,切实把加快发展作为推进改革和统筹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拓宽思路,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真功实做,努力推动芗城跨越发展、率先发展;要强化争创一流理念,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谋划发展,瞄准一流水平做工作,以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效率、一流的业绩,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

二要突破难点抓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创新思路,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目前,我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少,这就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认真研究解决。要着力解决产业集群不明显问题。我区家具、食品、建材、化工、机电等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分别为5.32、7.38、1.97、5.72、4.22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10.98%、15.24%、4.07%、11.81%、8.71%,产业支撑力明显不足,且存在集聚度不高、行业总量小、技术含量较低、特色品牌尚未形成等问题,必须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培育力度,促进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壮大。要着力解决民营经济不够活跃问题。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存在“小、低、散”问题。“小”:2003年新办注册50万元以上民营工业109家,户均注册资金136.5万元;“低”:民营规模工业86家,企业数占全区59%,产值13.4亿元,占37.9%;“散”:民营企业分布到27个行业,除家具、食品、钟表外,比较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其他产业都很零散。必须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促其加快发展壮大。要着力解决市场建设滞后问题。虽然全区已有32个交易市场,也拥有像闽南小商品市场这样年交易额达30亿元的大市场,但总体上,传统商贸业比重大,批零商店多、规模小、分布散,现代商贸物流业比较缺乏,规模效益不足,与中心城区区位不相称。必须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业态,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促进市场繁荣活跃。要着力解决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问题。2003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69.36%,其中区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5.6%;农村93个行政村仅有27个村通自来水等,说明我们有些社会事业领域还比较落后,必须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要着力解决建设资金筹措难问题。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充分利用民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银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芗城的现代化建设。版权所有

篇6

市场营销组织 

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是执行市场营销计划,服务市场购买者的职能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的组织形式,主要受宏观市场营销环境,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哲学,以及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经营范围、业务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一、市场营销部门的演变 

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是随着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大致经历了单纯的销售部门、兼有附属职能的销售部门、独立的市场营销部门、现代市场营销部门、现代市场营销公司五个阶段。

1、单纯的销售部门。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企业以生立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大部分都采用这种形式。一般说来,所有企业都是从财务、生产、销售和会计这四个基本职能部门开展的。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的筹措,生产部门负责产品制造,销售部门通常由一位副总经理负责,管理销售人员,并兼管若干市场营销研究和广告宣传工作(见图9.1A)。在这个阶段,销售部门的职能仅仅是推销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生产多少,销售多少。产品生产、库存管理等完全由生产部门决定,销售部门以对产品的种类、规格、数量等问题,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

2、兼有附属职能的销售部门。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大多数以推销观念作为指导思想,需要进行经常性的市场营销研究、广告宣传以及其它促销活动,这些工作逐渐变成为专门的职能,当工作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设立一名市场营销主任负责这方面的工作(见图9.1B)。

3、独立的市场营销部门。

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原来作为附属性工作的市场营销研究、新产品开发、广告促销和为顾客服务等市场营销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于是,市场营销部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作为市场营销部门负责人的市场营销副总经理同销售副总经理一样直接受总经理的领导,销售和市场营销成为平行的职能部门(见图9.1C)。但在具体工作上,这两个部门是需要密切配合的。这种安排常常使用在许多工业企业中,它向企业总经理提供了一个全面各角度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机会。

4、现代市场营销部门。

尽管销售副总经理和市场营销副总经理需要配合默契和互相协调,但是他们之间实际形成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彼此敌对、互相猜疑的关系。销售副总经理趋向于短期行为,侧重于取得眼前的销售量;而市场营销副总经理则多着眼于长期效果,侧重于制定适当的产品计划和市场营销战略,以满足市场的长期需要。销售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过程,形成了现代市场营销部门的基础,即由市场营销副总经理全面负责,下辖所有市场营销职能部门和销售部门(见(见图9.1D)。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营销人员的销售人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群体,尽管市场营销人员很多来自销售人员,但还是不应将他们搞混,并不是所有销售人员都能成为市场营销人员。事实上,在这两种职业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从专业性而言,市场营销经理的的任务是确定市场机会准备市场营销策略并计划组织新产品进入,销售活动达到预订目标,而销售人员则是负责实施新产品进入和销售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常出现两种问题:如果市场营销人员没有征求销售人员对于市场机会和整个计划的看法和见解,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如果,在实施后市场营销人员没有收集销售人员对于此次行动计划实施的反馈信息,那么他很难对整个计划进行有效控制。下面是市场营销人员和销售人员的比较。

市场营销人员 

 销售人员 

 

依赖于市场营销研究确定 

 依赖街头经验了解不同个性的买 

 

主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细分 

   

 

时间用于计划工作上 

 时间用于面对面的促销上 

 

从长远考虑 

 从短期考虑 

 

目的在于获得市场 

   

 

占有率并赚取利润 

 目的在于促进销售 

 

市场营销人员常常认为销售人员有如下优点:随和、易与人交往,工作努力。缺点是短期行为多,缺乏整体分析的能力。而销售人员则认为市场营销人员受过良好教育,大多是数据导向型(依据数据作出结论),缺点是缺乏销售经验,缺乏市场销售直觉和不承担风险。很多公司忽略了这两类群体的差别而提升一个干得很棒的销售经理为高级市场营销经理,但很多销售经理对于每天面对市场营销研究计划等工作感到枯燥、宁愿去会见客户,这种公司显然不明白二者差别以致犯如此愚昧的错误。对这两类群体而言最主要的是让他们能达到最大的理解和尊重。事实表明,市场营销人员、销售人员之间缺乏理解和尊重的公司肯定是一团糟,如果市场营销人员、销售人员相互欣赏对方才能的话,那常常会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5、现代市场营销企业。

一个企业仅仅有了上述现代市场营销部门,还不等于是现代市场营销企业。现代市场营销企业取决于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人员对待市场营销职能的态度,只有当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认识到企业一切部门的工作都是“为顾客服务”,“市场营销”不仅是一个部门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企业的经营哲学时,这个企业才能算是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企业。

二、市场营销部门的组织形式 

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市场营销经理必须选择合适的市场营销组织。大体上,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以下5种类型:

1、职能型组织。

这是最古老也最常见的市场营销组织形式。它强调市场营销各种职能如销售、广告和研究等的重要性。从图9.2可以看出,该组织把销售职能当成市场营销的重点,而广告、产品管理和研究职能则处于次要地位。当企业只有一种或很少几种产品,或者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方式大体相同时,按照市场营销职能设置组织结构比较有效。但是,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多和市场的扩大,这种组织形式就暴露出发展不平衡和难以协调的问题。既然没有一个部门能对某产品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负全部责任,那么,各部门就强调各自的重要性,以便争取到更多的预算和决策权力,致使市场营销总经理无法进行协调。

2、产品型组织。

产品型组织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产品经理组织制度,以协调职能型组织中的部门冲突。在企业所生产的各产品差异很大,产品品种太多,以致按职能设置的市场营销组织无法处理的情况下,建立产品经理组织制度是适宜的。其基本做法是,由一名产品市场营销经理负责,下设几个产品线经理,产品线经理之下再设几个具体产品经理去负责各具体和产品(见图9.3)。

产品市场营销经理的职责是制定产品开发计划,并付诸执行,监测其结果和采取改进措施。具体地可分为六个方面:(1)发展产品的长期经营和竞争战略;(2)编制年度市场营销计划和进行销售预测;(3)与广告商和经销商一起研究广告的文稿设计、节目方案和宣传活动;(4)激励推销人员和经销商经营该产品的兴趣;(5)搜集产品、市场情报,进行统计分析;(6)倡导新产品开发。

产品型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产品市场营销经理能够有效地协调各种市场营销职能,并对市场变化作出积极反应。同时,由于有专门的产品经理,那些较小品牌产品可能不会受到忽视。不过,该组织形式也存在不少缺陷:(1)缺乏整体观念。在产品型组织中,各个产品经理相互独立,他们会为保持各自产品的利益而发生摩擦,事实上,有些产品可能面临着被收缩和淘汰的境地。(2)部门冲突。产品经理们未必能获得足够的权威,以保证他们有效地履行职责。这就要求他们得靠劝说的方法取得广告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3)多头领导。帧于权责划分不清楚,下级可能会得到多方面的指令。例如,产品广告经理在制定广告战略时接受产品市场营销经理的指导,而在预算和媒体选择上则受制于广告协调者。

3、市场型组织。

当企业面临如下情况时,建立市场型组织是可行的:拥有单一的产品线;市场各种各样(不同偏好和消费群体);不同的分销渠道。许多企业都在按照市场系统安排其市场营销机构,使市场成为企业各部门为之服务的中心。市场型组织的基本形态如图9.4所示。一名市场主管经理管理几名市场经理(市场经理又称市场开发经理、市场专家和行业专家)。市场经理开展工作所需要的职能由其他职能性组织提供并保证。其职责是负责制定所辖市场的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分析市场动向及企业应该为市场提供什么新产品等。他们的工作成绩常用市场占有率的增加情况来判断,而不是看其市场现有盈利情况。市场型组织的优点在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按照满足各类不同顾客的需求来组织和安排的,这有利于企业加强销售和市场开拓。其缺点是,存在权责不清和多头领导的矛盾,这和产品型组织类似。

4、地理型组织。

如果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面向全国,那么它会按照地理区域设置其市场营销机构(见图9.5)。该机构设置包括,1名负责全国销售业务的销售经理,若干名区域销售经理、地区销售经理和地方销售经理。为了使整个市场营销活动更为有效,地理型组织通常都是与其他类型的组织结合起来使用。

5、矩阵型组织。

矩阵型组织是职能型组织与产品型组织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原有的按直线指挥系统为职能部门组成的垂直领导系统的基础上,又建立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两者结合起来就组成一个矩阵(见图9.6)。在市场营销管理实践中,矩阵型组织的产生大体分两种情形:(1)企业为完成某个跨部门的一次性任务(如产品开发),就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由经理领导的工作组来执行该项任务,参加小组的有关人员一般受本部门和小组负责人的共同领导。任务完成后,小组撤销,其成员回到各自的岗位。这种临时性的矩阵型组织又叫小组制。(2)企业要求个人对于维持某个产品或商标的利润负责,把产品经理的位置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并固定化,同时,由于经济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产品经理还要借助于各职能部门执行管理,这就构成了矩阵。矩阵型组织能加强企业内部门间的协作,能集中各种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又不增加编制,组建方便,适应性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双重领导,过于公权化,稳定性差和管理成本较高的缺陷又多少抵消了一部分效率。

进入9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计算机和无线电通讯的不断进步,全球性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和企业购买经验的日益丰富,服务性企业的迅速发展等等,都要求企业重新考虑怎样组织自己的业务。为适应这些变化,许多企业将自己的业务重心放在主要业务或有竞争力的业务上,也有不少企业将其业务拓展到其它不熟悉的领域以求新的发展。其中有的成功了,但失败的却属多数,即它们的所投身的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或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企业缺乏在该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所应具有的技能和知识。 

三、市场营销部门和其它部门的关系

为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应密切配合。但实际上,各部门间的关系常常表现为激烈的竞争和明显的不信任,其中有些冲突是由于对企业最高利益的不同看法引起的,有些是由于部门之间的偏见造成的,而有些则由于部门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冲突所造成的。

在典型的组织结构中,所有职能部门应该说都对顾客的满意程度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市场营销观念下,所有部门都应以“满足消费者”这一原则为中心,致力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而市场营销部门则更应在日常活动中向其它职能部门灌输这一原则。市场营销经理有两大任务:一是协调企业内部市场营销活动,二是在顾客利益方面,协调市场营销与企业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然而,很难确定应给予市场营销部门多少权限来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合作。但一般而言,市场营销部经理应主要依靠说服而不是权力来进行工作。

假设航空公司的市场营销经理在致力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并没有具体的权力去影响乘客的满意程度:他不能雇用或培训机组人员(人事部);他不能决定食品的质量和种类(餐饮部);他不能确保飞机的安全标准(维修部);他不能解决价格表问题(业务部);他不能确定票价(财务部)。他只能控制市场研究、销售人员与广告促销,并只能通过与其它部门的协调努力形成乘客满意的飞行环境。

其它部门经常反对在工作中一切以顾客利益为中心。正如市场营销部强调顾客满意这一点一样,其它部门也同样强调他们工作重要性,显然,其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表9.1总结了市场营销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主要分歧。

1、研究开发部。

企业希望开发新产品,但常因研究开发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关系不好而告失败。从许多方面,这两个部门在企业中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开发部门由科学技术人员构成,他们为生产技术的奇特性和超前性而骄傲,擅长解决技术问题,而不关心眼前的销售利润,喜欢在较少人监督或较少顾虑研究成本情况下工作。而市场营销与销售部门则由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员组成,他们精于对市场领域的了解,喜欢那些对顾客有促销作用的新产品,有一种注重成本的紧迫感。市场营销人员把研究开发人员看用是不切实际的,知识分子味十足的,甚至不懂业务的科学狂人;相反,研究开发人员把市场营销人员看作是倾向于行骗,唯利是图的卑鄙小人,他们对产品的销售特色比对技术性能更感兴趣。结果,企业不是技术导向型的,就是市场导向型的,或二者并重的。在技术导向型的企业中,研发人员常研究基本原理问题,寻求重大突破,力求产品尽善尽美,虽然他们确实会发现一种重要的新产品,但其研究与开发费用很高,新产品成功率较低。在市场导向型的企业里,研发人员为专业市场的需要而设计新产品,绝大多数是对产品的改进和现有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成功率较高,但主要是改进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在技术、市场二者并重的企业中,市场营销部与研究开发部已形成有效的组织关系,它们共同负责进行卓有成效的市场创新,研发人员不仅负责发明,也负责有希望成功的创新,销售人员不只是注意新的销售特色,也协调研究人员寻找能满足要求的新途径。

研究表明:创新成功需要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一体化。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部门的合作,可采用下列几种简便易行的方式:(1)联合主办研讨会,以便加强对方工作目标、作风和问题的理解和尊重。(2)每个新项目要同时派给研究开发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他们将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合作,同时,研究开发部与市场营销部应共同确定市场营销计划与目标。(3)研究开发部门的合作,要一直持续到销售阶段,包括编写技术手册,合办贸易览,售后调查,甚至参与一些销售工作。(4)产生的矛盾应由高层管理部门解决,在同一个企业中,研究开发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应同时向一个副总经理报告。

2、工程部门。

工程部门负责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设计新产品和新的生产程序。工程师们更关心产品的技术质量,成本费用的节约,以及制造工艺的简化。如果市场营销人员希望产品多样化,而不是标准配件以突出产品特色,工程师们便会与之发生冲突。他们认为市场营销人员只要求外型美观,而不注重产品内在性能,是一群极易改变工作重心且夸夸其谈之辈,不值得加以信任。但在市场营销人员具有工程基础知识并能有效以与工程师沟通的企业里,一般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3、采购部门。

采购主管人员负责以最低的成本买进质量数量都合适的原材料与零配件。通常,他们的购买量大且种类较少,但市场营销经理通常会争取在一条生产线上推出几种型号的产品,这就需要采购数量小而品种多的原材料及配件,而不需要数量大而种类少的配件,他们认为市场营销部门对原料及其零配件的质量要求过高,尤其是当市场营销部门的预测发生错误时更为突出,这迫使他们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条件购进原材料,有时还会造成库存过多而积压的现象。

4、制造部门。

制造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之间存在几种潜在矛盾。生产人员负责工厂的正常运转,以实现用适当的成本,在适当的时间内,生产适当数量的产品的目的。他们成天忙于处理机器故障、原料缺乏、劳资纠纷及怠工等问题。他们认为,市场营销人员在不了解工厂的经济情况及战略的前提下,一味地埋怨工厂生产能力不足,生产拖延,质量控制不严,售后服务不佳等等,而且,还经常作出不正确的销售预测,推荐难于制造的产品,答应给顾客过多不合理的服务项目。市场营销人员确实看不到工厂的困难,而只注意顾客提出的问题。

企业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在生产导向型的企业里,人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降低成本,这种企业倾向于生产简单的产品,希望生产线窄一些,而生产批量大一些。需要加速生产来配合促销活动的情况几乎没有,顾客在遇延期交货时不得不耐心等待。

另一些企业是市场导向型的。 这种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顾客需要。例如在一家大型的化妆品企业里,只要市场营销人员一声令下要求生产什么东西,生产人员就立即行动,而不考虑加班费用,短期生产效应等。结果,造成生产成本高昂而且成本不固定,产品质量也欠稳定等问题。

企业应逐渐向生产导向与市场导向并重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并重的企业里,制造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可以共同确定企业追求的最佳利益。解决办法包括召开联合研讨会,以了解双方的观点,设置联合委员会和联络人员,制订人员交流计划,以及采用分析办法,以确定最有利的行动方案等。

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产决于市场营销部门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良好协调关系。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具较好地了解制造部门的能力,如了解诸如弹性工厂、自动化和机器化、准点生产、质量圈等生产领域新概念的市场营销含义。如果企业想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取胜,那就需要一种新的生产策略;如果企业想依靠质量优良、品种多样或优质服务取胜,就需要3种不同的生产策略。所以,生产设计和生产能力是由已规划好的产量、成本、质量、品种和服务组成的市场营销战略目标来决定的。在产品尚未确定卖主之前,当购买者去工厂了解生产管理质量状况时,生产人员和工厂部门无疑成了重要的市场营销工具。

5、财务部门。

财务主管人员擅长于评估不同业务活动的盈利能力,但每当涉及到市场营销经费时就不得不喊“头痛”。市场营销主管人员在要求将大量预算用于宣传、促销活动和推销人员的开支的同时,却不能具体说明这些费用能带来多少销售利润。财务主管人员怀疑,市场营销人员所作的预测是自己随意编制的,并没有真正考虑经费与销售销售的关系,以便能把预算投向获利更多的领域。他们认为,市场营销人员急于大幅度削价是为了获得订单而不是真正为了盈利。同时,市场营销主管人员则认为,财务人员控制资金太紧,拒绝把资金投入长期的潜在市场开发中去,他们把所有的市场营销经费看作是一种浪费,而不是投资。财务人员过于保守,不愿冒风险,从而使许多好的机遇失之交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财务训练。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市场营销训练。财务主管人员要运用财务工具和理论,支持对全局有影响的市场营销工作。

6、会计部门。

会计人员认为市场营销人员不能准时制作销售报表;尤其不喜欢销售人员与顾客达成的特殊交易,因为这些交易需要特殊的会计手续;反之,市场营销人员则不喜欢会计人员把固定成本分摊到不同品牌上去。品牌经理认为,他们主管的品牌比预期的更能盈利;但问题在于分摊给产品的间接费用太多,而使得品牌利润率降低,他们还希望会计部门能编制按渠道、区域、订货规模等各不相同的利润和销售额报表。

篇7

[摘要]:

各种批判研究的探索已证实了资本主义传播体制的缺陷和霸权意识形态的政治建构本质,“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不仅要揭示传播产业与传播制度的种种性别不平等的迷思,更要致力于改变这种不平等的传播情境,具有自反性(reflexivity)的行动主义者创办妇女另类媒介(women alternative media)的举措就是一种突破传播产业资本密集、经营垄断与科技数字鸿沟的结构性压制,为社会公正而抗争的媒介实践策略。本文将论述妇女另类媒介的产生语境与主要特征,以及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关联。从不同种类的妇女另类媒介研究可见其广阔范围和多样性,也会突出妇女另类媒介显著的共性——妇女经营和控制的、非盈利和反商业的倾向,对专业主义和行业权威结构的排斥。虽然妇女们创办的另类媒介不会显著地改变主流媒体机构的性质与决策,但她们批评和挑战了主流媒介的权威性,既创造了妇女发声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又共享了妇女之间的生活经验、智力情感,以及被倾听的尊重。从批判传播理论的拓展而言,提炼妇女另类媒介的参与价值,并在当下中国积累激进学术言论也是认识主流传播产业局限性且丰富批判传播理论的面向之一。

另类媒体/反主流媒体/替代性媒介,英文都以Alternative Media统称,具有先锋政治的性质,以弥合主流媒体所遗留的鸿沟为己任[1],创办者往往是那些被主流媒体拒之门外的弱势社会团体,另类媒介的生命力与各种社会运动息息相关,约翰唐宁(John Downing)指出另类媒介属于小规模、集体运作的媒介项目,强调自我管理,表达了“想象的政治(prefigurative politics)”(Downing,2001:71)。另类媒介也经常以社群(community)、激进(radical)、进步的(progressive),有时亦以地下的(underground)媒介/报纸,或是替代性媒介相互使用;台湾则以“小众”媒介或地下媒体指称另类媒介,如绿色小组、地下电台、民主电视台等[2]。美国学者大卫阿姆斯壮(David Armstrong)的《战斗的号角:美国另类媒介》(A Trumpet to Arms: Alternative Media in America,1981)论著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另类媒介研究堪称本领域研究的早期典范。作者认为鉴于美国的资讯工业已逐渐成为意识产业,灌输并管理大众的思想与情感,塑造大众的行为归纳起来,另类媒介创办者力图改变现状,重塑大众心智(reform-minded)。美国另类媒介作为社会行动者改变标榜客观、中立的传统新闻观念的产物,欢迎社区民众的参与,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筹集资金,如广告政党捐助特定利益团体捐赠等,但仍只有少数能自给自足。另类媒介的行动者倡导解放性的(emancipatory)媒介,要求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由使用者来运作,每一个讯息接收者都可被视为潜在的传输者,在这种媒介民主(media democracy)中,传播过程远比媒介产品的消费更重要。在美国社会变迁的运动中,另类媒介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推进草根政治的议程弥补民主化社会的某些缺失。英国学者克里斯阿顿(Chris Atton)通过对一系列另类媒介的案例分析,归纳出另类媒介的共性:大量普通的、非专业的人士作为管理者、编辑和设计者,负责组织与生产;鼓励自我管理并强调集体组织,以使更多的愿意贡献的人员参与进来;为达到让更多人参与的平等目标,另类媒介激进地重新定义生产一个出版物所必需的组织和写作技能;“业余”、非专业的作者(“本土报道者”)可以通过把自己预设为行动主义者并发展报道技巧,以颠覆媒介中的等级秩序,其不仅表现了对“压迫关系”的激进态度,同时也体现出生产的激进形式;另类媒介能够“为失语者发出声音”,也就是说,它给那些发现自己在主流媒介中失去话语权的人以进入媒介的机会(不管这些人是在地方团体或是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比如说抗议运动);另类媒介的实践表明,一些主流的生产手段可以被调整和重新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和更为民主化的媒介计划一部分(Atton,2002&2003)。

妇女另类媒介涵盖了上述学者对另类媒介的描述,但要充分理解妇女另类媒介的愿景,还得从主流媒介批判和突破传统社会性别约束的另类媒介实践,以及由此衍生的知识构成开始,虽然妇女们创办的另类媒介不会显著地改变主流媒体机构的性质与决策,但她们批评和挑战了主流媒介的权威性,既创造了妇女发声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又共享了妇女之间的生活经验、智力情感,以及被倾听的尊重。从传播理论的拓展而言,提炼妇女另类媒介的参与价值,并在当下中国积累激进学术言论,也是认识主流传播产业局限性且丰富批判传播理论的面向之一。

一、妇女另类媒介产生的语境

詹姆斯汉米尔顿(James Hamilton)的研究发现另类媒介的拥护者和参与者希望能够大力推进商业传媒机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但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采用类似主流媒体的大规模、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型的媒体形式,而主流媒体的排斥性正是因为媒体集团化经营需要越来越高的资本投入和专业技术运用,仅仅以增长的发行量、市场占有率和专业水平作为成功的衡量标准,这些因素迫使大多数人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实际的媒介产品的生产中。主流媒体的“大众”仅仅是消费层面的,从参与的角度而言,实际上是很“小众”的,尽管其对国家财政贡献不薄,但主流媒体承受的结构性压力是以高度的专业化和资本壁垒为特点,从而制造了限制大众参与的“高墙”(Hamilton,2000)。而且全球媒介在公共民主空间方面呈现出的持续的萎缩现象,随着公共支出的大幅缩水、大规模的私有化以及其他的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大行其道,无视并扭曲了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的目标。同样,随着越来越多的决策要考虑国内或国际情况,全球化涉及的大型跨国传媒集团的兼并会让媒介产品和媒介内容去地方化与去个人化(Thompson & Gómez & Toro, 2005)。

后学思潮已经揭开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与理性的真实面具,科学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中立的,女性主义者指出主流科学的客观主义逻辑视角就是父权制的视角,女性主义运动已动摇了长期以来被自然化的男性宰制主导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信仰,并针对特权的捍卫者进行了无情批判。但父权制主观性的等级在信息社会的科技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关注和解决(Friesen,1992;Rakow,1988;van Zoonen,1992),社会性别等级经受变革的韧性特别强,历经政治与经济改革及革命、学术及技术上的转变都不受影响(Wiesner—Hanks,2001)。而且随着全球社会的媒介化,大众传播与科技、社会权力共谋,依然再现并生产社会性别的不平等,伴随每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围绕着社会性别如何获得和分享这些技术的种种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大众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也促成研究者关注信息传播科技更新中的“社会性别化的数字鸿沟”(gendered digital pide)问题或“数字排斥”(digital exclusion)问题(表现妇女和男性在获得和使用信息传播科技中所存在的不平等情况和偏见)。到目前为止,信息传播科技主要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中设计和制造的,并且通常情况下男性决策者制定信息通讯技术政策,这些都造成了这一差距,伴随数字资本主义的全球渗透,这一差距与阶级、种族、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处于共生关系之中,成为异常棘手的不平等问题之一。信息传播科技,尤其是网络,因其可能为全球化的权力关系带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政治参与而加速发展,传播科技社会性别化的 “数字鸿沟”已经复杂化,其顽固性与持久性也将伴随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科技的资本化、理性化和全球扩张进一步深化[3]。

上述媒介市场的资本运作与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对民众(妇女占大多数)的排斥,我们可以理解为政治与经济的原因区隔了民众(尤其是妇女)的媒介近用权并损害地方传统的民主再现,但还必须检视媒介内容生产的社会性别歧视状况,才能综合理解妇女参与另类媒介实践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所关注的一个论题就是大众媒介和社会角色中的妇女形象之间的关系,1963年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1963)就部分建立在关于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基础之上,控诉媒介对不愿充当“快乐家庭主妇”的妇女不断灌输不安全感、恐惧感和挫折感(Betty Friedan,1963)。根据传播学者的归纳,媒介再现妇女只有三种类型:1、妻子、母亲和家庭主妇;2、作为贩卖男性商品的性玩物;3、追求美丽取悦男性的人(Hole &Levine,1971:249)。塔克曼敏锐地指出: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Symbolic Annihilation of Women),也就是被责难、被琐碎化,甚至不被媒介呈现,这是因为媒介内部缺女工作者;男性支配的新闻界定使妇女缺少接近权;而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及电视社会化效果对受众施加妇女形象象征性歼灭的影响(Tuchman,1978:3-38)。美国冷战的意识形态建构,沿袭东方学的权力关系与逻辑思维,将非西方世界的人们妖魔化为“敌对的他者”(an Enemy Other),孕育和催生出“交互性的偏执狂”(reciprocal paranoiac)。这种二元对立符码(polarizing code)同样也为美国异性恋主义(heterosexist)社会性别秩序的文化意象——品性优良的欧美妇女呆在厨房和卧室里,支持男子汉们通过顽强的努力去遏制一个“邪恶帝国”(“邪恶帝国”引用的是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对苏联的形容)——提供了营养和食粮。在这种二元语义符码中,同性恋者被认为是“安全隐患”(security risks)——内敌,应该被压制、被残酷地对待并且被禁闭起来(Jansen,2002:214)。

就是在女性主义运动已经为妇女争取到了一系列权力的20世纪末期,媒介领域仍为男性公民所左右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凯米尔斯(Kay Mills)认为,西方新闻业仍然将妇女视为“局外人、可疑的对象、‘他者’……异端、男性规范的例外”(Mills,1993:20)。而且,“在美国,大多数的报纸头版新闻仍然由男人撰写。这些新闻中的大多数都是由男人来唱主角——1993年头版新闻提到的人物中85%是男人,刊登的照片当中66%是男人的照片。男人同时也在电子媒介中居支配地位,电子媒介中86%的记者是男人,而且美国电视网晚间新闻节目的消息源75%是男人……以冲突、对抗、极端主义和煽情主义为框架建构起来的新闻正是新闻业的主打产品。男记者一般总是会被派去做‘硬’新闻,也就是那些有着重大公共影响力的新闻。相反,女记者则一般报道‘软’新闻和与传统意义上女性职责的话题相关的题材。美国报业数据显示,男记者在战争和军事(81.8%)、体育(81.2%)、政府和政治(78.1%)、世俗人情(75.4%)、经济(75.3%)以及外交关系(72.6%)的报道中居于支配地位。女记者则通常报道教育(66.7%)、健康和医疗(43.9%)、事故和灾难(45.5%)以及社会问题(42.4%)。”(Jansen, 2002:212)。1995年UNESCO报告指出只有3%的媒介机构是由女性领导的(239家中的8家),这些公司中女性只有12%中担任要职(Gallagher,1995)。同样,2000年UNESCO对世界范围内70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尽管世界的新闻界的记者41%是女性,但只有18%的报道的对象是女性,还常常是刻版形象(Gallagher,2001)。

因此,鉴于主流媒介的种种排斥与扭曲传播,妇女只能另寻他途来表达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另类媒介(alternative media)正好为那些抵制主流媒介的弱势社群在不同的,甚至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传媒意识体系间获得取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处于支配地位的主流媒体在产权高度集中的垄断经营中,削弱了民主机制与民意表达,主流媒介的霸权地位也因之开始孕育反霸权的力量,葛兰西所谓的文化争霸(hegemony)在另类媒介的实践中展现出来。主流媒介忽略、轻视、贬低络绎不绝的妇女运动及其哲学,另类媒介则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动员与支持力量。对于这种小众媒介经验的洞识,也许可以稍宽慰那些在社会生活世界被压制与剥夺的弱势社群。但是,绝不能把这一创造性的行动轻易地看成徒劳无益的努力,任何对社会规范的拒绝承认与反对行动都是颠覆既定政治的潜在力量,创办服务于妇女群体的另类媒介已成为抵抗意识形态控制与资本垄断、数字鸿沟的途径之一。

当代妇女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运作自己的传播媒介的价值,自己的文化由自己生产,并以此与她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突破了主流媒介对妇女的再现与定义的限制,另创草根阶级的另类媒介来形成和重新发现妇女的意见根源,而这正是根基于对妇女的社会动员的文字记载。妇女只有另创草根阶级的另类媒介才能形成和重新发现妇女的意见根源,而这正是根基于对妇女的社会动员的文字记载。这种反主流商业媒介的媒介,正是社会学家描述的亚文化形式,妇女创办者以自己的媒介内容建立少数群体的世界,借此与原来被社会化的世界分离,但并没有破坏既有的传播结构,而是以某种非暴力的运作程序去利用传播资源对抗“视为正当”的例行社会。另类媒介是妇女、同性恋等少数社群的心灵城堡,主流媒介已经越来越多地收编或同化这种反霸权观念,特别是当事实证明后者符合其经济利益的时候。如西方同性恋杂志从最初展现少数性社群的生活景观、理想心声,随着受众的扩大而带来商业利益而被普遍商业化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会偶尔在无意之间支持和促进媒介再现反对派的社会性别真实状况,来构建非传统的社会性别认同,如台湾《热爱》杂志的内容帮助、鼓舞同性恋读者塑造自己正在萌芽的社会身份。

二、妇女另类媒介的特征

西方妇女创办的另类媒介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女性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就是消除针对妇女的压迫以及由人种、阶级、种族隔离和性别歧视所产生的压迫,也可以将妇女媒介视为“女性主义的”媒介,其由妇女经营和控制,具有非盈利和反商业的倾向,对专业主义和行业权威结构充满排斥态度。《另类出版物索引》在1970年代首次出版,其副标题是“放大社会变革与正义呼声的出版物的索引”,可以推想,妇女媒介即是专门为了妇女的社会变革与公正而呼吁的媒介(Steiner, 1992:123)。女性主义运动作为激流勇进式的社会性别解放的政治议程,因妇女另类媒介的推波助澜而更加广阔地动员了全球妇女的生活实践。妇女另类媒介担负着促进社会性别公平与社会正义为终极关怀的使命,以及追求构建克服不平等的传播制度和传播行为的目标,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妇女经营与控制:妇女掌控的新闻机构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新闻业中变得越来越有活力,这一趋势不容轻视(Hamilton,2000)。妇女另类媒介要求把妇女看作是一个通过传播形成的群体,信息“来源”和“受众”是同一批人。例如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中的各类妇女组织创办了自己的刊物,甚至有自己的出版社和女性主义书店,经营权与所有权完全控制在妇女手中。现今美国正在流行的粉丝杂志,也是一种妇女自己编辑、自筹经费、自己设计、生产发行的连续出版物,用“self”这个前缀指代任何非公司化经营的出版物。如《竹子女孩》杂志的作者“Sabrina Sandata”说她自己是一个混血儿(菲律宾人,西班牙人,爱尔兰或苏格兰人的结合,还有一点中国人的血统),作为一个同性恋朋克,她发现在一个异性恋、宗族制以及“美丽”作为社会标准的亚洲文化圈中,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是与之格格不入的,她立即开始了她的粉丝杂志创作(Atton,2002)。再如笔者调查的一个非常草根的成立于2005年5月21日的女同性恋组织,组织者是第三次努力经营自己的月恋花LES吧(女同酒吧),因为她已经失败过两次了。月恋花LES吧在中国的女同性恋圈子中,甚有影响,组织者设立了义务服务的热线电话,作为沟通与联络的工具,接听来自于天南海北或是国外的拉拉们的电话,其中,有不少是焦虑的父母打来的,目前有20余位女同性恋者加入组织,参与行动。

反版权、去商业化:1990年代,另类媒介内产生了一种对版权的极端观点,并伴随有强烈的反对知识产权的运动。这是因为大部分另类媒体的性质即是使用最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传播非正统的、异端的观点,很多作者和出版人都鼓励免费发行他们的材料。许多书籍和期刊都有“反版权”或者是“开放版权”的声明,告诉读者和购买者,只要不是出于商业用途,他们便可以从心所欲免费复印这些资料(Atton,2002)。

表述妇女自己的生活世界:如亚洲妇女资源交流中心(电子邮件地址:aworcweb@jca.ax.apc.org,网站:aworc.org/),这是一个通过互联网为妇女提供信息服务的地区性网络,旨在拓宽现有的妇女运动的地区网络,促进网上的资源共享,建立区域内的信息服务平台,以支持亚太地区妇女的倡议。在认识到世界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妇女并不能接触到网络之后,将创立可以使妇女参与使用的另类媒介进行替代。如总部设在哥斯达黎加的“女性主义国际广播”(Fire)通过在当地采用再次广播、国际短波、杂志、报纸、电子网络和网页的多形式的、优于网络的策略,来解决由传统的广播和网络共同构成的数字鸿沟。“女性主义国际广播”(FIRE)是由女性主义者创建的另类国际网络广播,主要为南半球的妇女提供发声和传播观念的渠道。FIRE的培训工作坊定期培训拉丁美洲妇女运动者学习自己制作网页,其利用互动的传播信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让全球妇女受众都能接受到它的节目,这些技术包括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产品来现场直播,旨在解决社会性别的数字鸿沟。FIRE通过扮演技术界面、扩音器、桥梁、连接者和增值器等互动的角色,它不仅成为了受众的互动平台,让他们聆听和阅读各种事件的妇女观点,通过建议和策略来丰富妇女的声音,它还鼓励受众(显然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并加强各种运动的联系,让运动和每个人有联系以推动社会改革,发挥网络传播的交互性(interactivity)与私密性,互动的传播过程有助于建立一个民主的女性主义网络,这一网络将赋予妇女行使传播的人权,获得广播的空间(Thompson & Gómez & Toro,2005:215–236)。再如台湾1987年因为政治解严促使曾经密不透风的威权体制松动,昔日受压迫的族群团体竞相争取发言空间,以夺回己身的命名权和历史解释权,1990年代的同性恋运动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脉络下揭开序幕,在此语境中,1994年8月8日“我们之间”团体制作发行的台湾的女同性恋杂志《女朋友》双月刊创刊,是目前为止发行最久的华语女同志刊物,编辑部人员都是圈里人,讨论的都是常见的女同性恋的切身问题[4]。

存在的问题:妇女另类媒介的问题包括缺乏资金、参与度,以及方向和目标,也有专家认为对于网络的过高期望也应该稍有冷却,因为它是技术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通信基础设施,而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能力广泛覆盖,而且网络正急速且势不可挡地融入商业媒介组织(Hamilton,2000)。笔者长期跟踪的大陆另类媒介《朋友通信》就面临这一尴尬景况,《朋友》纸质版本的流通与电子版的网上浏览共同为项目的传播创造了跨区域的空间,在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都市,点击《朋友》电子版的比例逐年递增,品牌效应之下,2007年8月下旬,“朋友”的域名被某网站抢注了,抢注方要求项目组每年缴费3千元方可继续使用,出于捍卫正义与经费拮据的考虑,张北川拒绝如此要求,正在重新注册登记。如果项目组不及时解决传播新技术的应用问题,那么,《朋友》就会因缺乏互联网技术的推进,而失去部分影响力,项目本身参与抗争的力度与彻底性也必然受到相应的制约[5]。当然,也有克服互联网技术问题的妇女另类媒介例子,比如女性主义国际广播(FIRE)为了在其他媒体平台上分发和繁殖信息,利用了妇女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广播网(拉美国家的广播普及率相当高,超过电视,如哥斯达黎加的广播拥有率为100%,电视仅50%),因为它意识到大部分的人,特别是妇女并不能够上网,但是这些人可以通过社区广播或者其他广播网连通女性主义国际广播(Thompson & Gómez & Toro,2005:228-229)。是否可以越过网络技术与资金困难的障碍,关键是看另类媒介组织的传播策略是否可以多样化,找到更加有效和便宜的传播途径。

当然,还有一个被普遍忽略的问题,就是在妇女阵营内部的不团结也是导致妇女另类媒介无法长期良好合作的因素,如《妇女们的未来服务》(Women’s Feature Service)的主旨是介绍全球被忽视的妇女的新闻实践活动及其取得的成就。但其明确区分运动的参与者、运动的反对者以及纯粹的旁观者,破坏了运动的广泛团结阵线。以笔者的调查来看,大陆很多都市的妇女组织或女同性恋组织一开始激情澎湃,创办小型期刊,但因意见分歧或是人际矛盾,最终没有坚持下来,这就不是资金与目标的缺乏,而是妇女内部的关系协调的困限所致。(待续)

[注释]

[1]鸿沟意指因传播体系的彻底商业化、集中化与技术化,大众无法参与媒介生产与公正的媒介再现,如詹姆斯汉米尔顿(James Hamilton)的论述:报业市场依赖资本密集型和企业化的组织结构,以及更加专业化和商业化的信息产品,报纸这一“人民的公仆”却有悖于人民的需求,20世纪初期,媒介对资本的依赖与需求愈加厉害,大多数人民已经被排斥于主流媒介之外(Hamilton,2002)。

[2]台湾小众媒体/地下媒体既冲击主流权力,又与科技资本的累积力量抗争,但最后皆不敌商业资本逻辑与政治的顽固力量刻意的稀释,黄慧樱的论文《从TANet BBS发展脉络,探讨跨出虚拟空间的“异议BBS”》(《第二届资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会议论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12月18-20日)梳理了台湾小众媒体/地下媒体研究的历程,如表1所示。

[3]2003年的《人类发展报告》第一部分提供了有关全球互联网使用情况、几个发展中国家入网成本的比较、互联网使用者使用的语言及互联网内容的表格。目前缺乏分性别使用互联网的数据,但是很明显,在妇女获得、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并享有该技术益处方面要比男性低得多。表2也说明这一点。表2还表明,在泰国、菲律宾、南非、智利和墨西哥这样拥有较高比例的女性网络使用者的发展中国家中,整体的使用水平并不高。所以,尽管一小部分精英妇女能够获得同男性精英相似的机会,就大的范围而言妇女很少能够获得这种机会。

[4]吴素柔(1996).压迫与反抗:台湾同性恋社群团体出版品的语艺分析.台北: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5]曹晋(2007b).中国大陆的另类媒介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12,第91页。

[6]陈慎庆(2002).基督宗教研究:社会学的进路.收入罗秉祥、江丕盛编.大学与基督宗教研究.香港: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第255-276页。

[7]曹晋(2006C).《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中视觉刻板形象的起源》的“译者序”.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39页。

[8]简家欣(1998).九年代台湾女同志的认同建构与运动集结:在刊物网络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8年6月号,第63-115页。

[9]温迪哈科特(Wendy Harcourt,中文版,2004).《世界妇女和万维网》.收入David Gautlet主编的《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北京:新华出版社,第256-268页。

[参考文献]

[1]Armstrong, David(1981). A Trumpet to Arms: Alternative Media in America. 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81.

[2]Atton, Chris(2002). Alternative Media. Thousand Oaks: Sage, 2002.

[3]Atton ,Chris(2003). Organisation and production in alternative media. in Cottle, Simon(2003). Media Organization and Production,London: Sage,pp. 41-55.

[4]Betty, Friedan(1963). The Feminine Mystique. W.W. Norton and Company Inc.

[5]Downing , John(2001). Radical Media: Rebelliou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London: Sage, 71.

[6]Farrell, A.E.(1998). Yours in Sisterhood: Ms. Magazine and the Promise of Popular Feminism.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7]Friesen,Valerie(1992). Trapped in Electronic Cage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Vol.14, pp. 31-49.

[8]Gallagher, Margraet(1995). An Unfinished Story: Gender Patterns in Media Employment./appcoenn.org/internet/publicpolicy/progress-report.pdf, accessed 27 May, 2005.

[9]Gallagher, Margraet(2001). Gender Setting: New Agendas for Media Monitoring and Advocacy. London: Zed Books.

[10]Hannigan, John(1993). 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y and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Synergies and Syntheses. in William H. Swatos, Jr. (edited). A Future for Religion? New Paradigms for Social Analysis. Newbury Park: Sage.

[11]Hamilton, James(2000). Alternative Media:Conceptual Difficulties, Critical. Possibilit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4(4), 357-378.

[12]Hole, J.and Levine, E.(1971). Rebirth of Feminism. New York: Quadrangle.

[13]Kitch, Carolyn(2001). The Girl on the Magazine Cover: the Origins of Visu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Mass Media.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pp. 75-82.

[14]Melucci, Alberto(1988). Getting Involved. in Bert Klandermans, Hanspeter Kriesi & Sidney Tarrow (edited). From Structure to Action. Greenwich, C.T.: JAI, pp. 329-348.

[15]Jansen, S. Curry(2002). Critical Communication Theory: Power、Media, Gender, and Technology. Bost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6]Mills, Kay(1993). The Media and the Year of the Woman. Media Studies Journal, Winter/Spring 1993: 20.

[17]Onosaka,Junko(2006). Feminist Revolution in Literacy: Women’s Booksto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Routledge.Steiner.

[18]Linda(1992). The History and Structure of Women’ Alternative Media. in Rakow, Lana F.(edited). Women Making Meaning: New Feminist Directions in Communic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Rakow, Lana F.(1988). Gendered Technology, Gendered Practice.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Vol.5, No.1, pp. 57-70.

[20]Thompson, Margaret E., Katerina Anfossi Gómez & María Suárez Toro(2005). Women’s Alternative Internet Radio and Feminist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s: Internet audience perceptions of Feminist International Radio Endeavour(FIRE). Feminist Media Studies, Volume 5, Issue 2, pp. 215-236.

[21]Tuchman, Gaye and Daniels, Arlene Kapan and Benet, James(1978). Hearth and Home: 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