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准则

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会计制度

企业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产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比例,要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使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也可以在另一方面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全面的发展下去。

一、房地产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财务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许多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建立了财务会计管理的先关制度,但是却没有以此为基础建立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一些公司针对企业财务方面出现的风险的时候,会进行一些控制管理,但是大多都是一些短时间的控制管理目标,并没有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而公司制定的相关的财务控制制度,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阻碍作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

(二)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不够合理

我国企业单位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具体的划分,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等具体的几个部分。根据规定的要求,在具体的准则中净资产就是将总资产减去负债而得到的部分,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会计要素的具体性质。而全部资产减去负债之后,所得到的资金也没有被清晰的体现出来,不够直观。除此之外,企业的会计科目表中的结余科目和净资产的要素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一来,科目表中的要素名称和科目明名称也就没有什么关联。

(三)公司的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有关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一定要保证其真实、可靠,但是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财务的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会造成影响,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也会对其造成影响,甚至企业的领导是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很多的房地产公司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使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不能得到提高,一直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限制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促进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会计核算基础要以责权发生制为核心

责权发生制主要针对的是收入和支出的相关费用,在交易发生的时候,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而会计期间实现的数额,可以由收入进行具体的反映,对会计期间已经消耗的货物,由具体的费用进行反映。责权发生制针对会计主体的具体的运营成绩和受托责任,向使用者综合的、全面的提供资源,对主体的财务状况和变动的具体情况也会给予合理的评价,对公司的业务收支和结余情况、职工工资、所需要承担的借贷款利息、资金运动等情况具体准确的反映出来,使企业的成本核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也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惬意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设环境要不断得到优化

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就是会计控制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的效率问题起着直接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对于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房地产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如果想提高财务管理的效果,就要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加强。而在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设环境进行优化,使企业财务会计的建设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设置与此相关的基建报表

在一些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对于待摊投资明细表和基建投资表都要适当的进行增设,在事业单位报表中要具体的设立,针对使用者,为其提供系统的、全面的、完整性的会计报表的详细资料,这样一来,企业建设的具体的收支情况就可以比较详细的表现出来。

(四)对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要不断加强

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固定资产的清查制度,无论是账目与账目之间,还是账目和实物之间,都要相互符合。企业财会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要不断进行提高,每个财会人员都要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在工作的时候其工作态度要不断进行端正,和企业的资产部门之间的沟通要不断得到加强,出现什么情况要及时和资产部门进行核对。除此之外,针对固定资产,可以建立具体的盘点制度,可以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比较彻底的盘点和清查,及时将其中存在的不易被发现的问题找出来,并及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五)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控制管理体系

房地产行业可以这么快速的发展,主要依附其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我国现阶段房地产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还是不够完善,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完善,使财务会计的相关制度可以不断完善,促进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以会计法和会计工作的相关准则为基础,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可以更好的对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要以房地产企业为典型案例,对其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当前的一些政策和发展策略,对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问题做出相关的阐述,促进我国企业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秦珊珊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燕.以财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推进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X工业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实践与启示[J].中国市场,2015,20:151-152

篇2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新准则是我国财政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会计改革决策,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本次会计改革与以往不同,新准则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不论在内容、方法还是在观念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革,不但对原准则做了较大改动,增加了22项新准则,而且引进新方法,普遍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理念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新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施行,随后会逐步推广到所有大中型企业,但数量占95%以上的小企业仍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其他未执行新准则的大中型企业也需要经过数年时间过渡,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准则与原制度仍将并存。这将给会计教学及课程体系设置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新准则对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新准则的颁布改变了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影响了会计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一般设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或“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为主体内容的学科体系。笔者主要分析新准则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财务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一)对会计学原理的影响

现行会计学原理主要以原基本准则、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来编写,新准则对会计学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一般原则”的修改及更名、对会计要素的规范及重新定义、对有些基本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修改等方面。而会计的基本理论如“借贷复式记账法”、“会计恒等式”对大多数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等内容并没有改变。可见,新准则对会计学原理的影响相对小一些。但最新出版的会计学原理教材面临的尴尬是介绍的基本准则的内容是新的,而业务核算依据的制度却是旧的。

(二)对中级财务会计的影响

中级财务会计侧重介绍工商业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处理,其主要依据是原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在1997年至2002年间陆续出台的16项具体准则。虽然2005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出台后,《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存,但两者对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处理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以原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规定为依据。两者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前者会计科目设置减少,对有些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方面予以简化,如对财产清查、材料、资产减值、长期投资、所得税等方面的业务会计处理方法都较《企业会计制度》有所简化。因此,“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一般以《企业会计制度》为主,在讲授时简单介绍其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异同即可。但新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即使对企业一般业务的处理,两者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如《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是一个应用面很广的准则,原来在“中级财务会计”中一般都要介绍这种基本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为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的业务举例,但在新准则中,职工薪酬从定义和内涵的规范到会计科目的设置再到会计处理的方法都与《小企业会计制度》有所不同。类似的业务还有不少,核算的范围也由以前偏重工商业逐步扩大到了涵盖金融保险行业和农业、采掘业等,这么多内容要在同一门课程中同时介绍显然比较困难,而且如何对上述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影响

高级财务会计一般介绍特殊行业与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如物价水平会计、破产清算会计、企业合并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内容。新具体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其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等准则项目,这些内容不但更新、更多而且更复杂。要在“高级财务会计”同时介绍这些内容及方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在课程中如何体现也面临与“中级财务会计”同样的问题。

可见,现行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已不适应当前新准则与制度并存的现实要求了。

二、对策措施

(一)确定会计学课程体系

这是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会计学课程体系可以按现行体系设置,也可以根据新准则的特点重新设置。

若按现行体系设置,即设置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为主的学科体系,财务会计学课程体系仍保留目前的初级、中级、高级三级理论与实务体系。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新准则下,不论是中级财务会计还是高级财务会计都难以承载教学内容的大量增加。因此,按现行体系设置需要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若按新准则旧制度并存的特点,可以将体系设置如下:“会计学原理”、“金融企业财务会计”、“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和“小企业财务会计”等。取消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划分,将准则中的内容按企业的特点有选择地编入到不同的课程中,如将股份支付、每股收益、关联方披露等与上市公司密切相关的业务编入“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小企业财务会计”比较特殊,是以原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规定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的,而且在实践中绝大部分企业都在应用这一会计制度。因此,应另开一门课程以满足实践工作的需要,这样也不至于造成上课逻辑思维的混乱。笔者倾向于按新体系设置会计学课程体系。

(二)重新界定与整合各门课程的内容

若按现行体系设置,在新准则下,各门会计学课程的内容就有必要重新进行界定与整合。“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其内容的界定与整合相对简单。其重点介绍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按新准则的内容进行调整,教材的行文和体例、反映的会计理念以及基本业务处理以新准则为依据即可。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重新界定与整合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两者究竟按什么标准划分一直存在争议。新准则下,其内容界定与整合更为复杂,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应重新界定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目前对两者内容划分的标准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作为依据。在划分两者的内容时除了考虑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以会计事项的普遍性为依据进行划分以外,一般还应考虑高级财务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两者共同构成财务会计的完整体系。在综合考虑各因素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有选择地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所得税、股份支付、企业年金基金、生物资产、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等具体准则的内容放入高级财务会计,取消物价水平会计、通货膨胀会计;而新准则中存货、固定资产、收入、房地产会计、租赁、外币会计、职工薪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资产减值、或有事项、借款费用、每股收益、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外币折算等应在中级财务会计中进行介绍。

2.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其中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的整合是一个难点。伴随着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衍生出的新的经济业务,现行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早已多得仅靠一本教材难以承载下来,而新准则的内容更多,再加上《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都要在同一门课程中同时介绍,笔者认为应以新准则的内容作主线,《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作为参考及比较的内容附在相应内容的后面或者不涉及《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只介绍新准则的内容。

此外,新准则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计量方法更复杂也更为系统。其中,基于货币时间价值基础的现值和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大量应用,被公认为新准则的亮点。为此,很有必要在中级财务会计中专设一个内容,对计量方法及属性进行系统的介绍,而货币时间价值作为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也应在此内容中进行简单的介绍。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的内容整合相对要简单一些,但也面临一些与上述相同的问题。

3.要考虑如何对整合后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现行中级财务会计一般按会计要素对内容进行安排,但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现行中级财务会计对内容如此安排,不但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而且还会导致专业理论条块分散,凝练度不够。例如,现行中级财务会计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理论知识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而新准则中就有资产减值这个具体准则,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借款费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内容。因此,笔者认为中级会计学的内容安排应改变以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等内容为主线的做法,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按企业的资金循环过程对其基本业务进行系统的介绍,在此内容中合理渗透一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另一部分内容应按系统性较强的具体准则进行安排,以提高专业理论的凝练度及系统性。至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按照具体准则的内容进行安排。

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发生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也应随之进行改变。

(三)在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法及手段

若按新体系设置课程,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课程门数将增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方面都相应会受到影响,从而也将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教学计划。因此,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计划是否作大的调整,即是否增加会计学课程体系的学分及课时。如果不作大的调整,可以按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开设“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和“小企业财务会计”中的部分课程;如果作大的调整,则其他课程的门数和课时要作相应的调整。若按现行体系设置,只需适当增加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这两门课的课时,会计学原理的课时可以保持不变。

教学计划确定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善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

本着“理论够用、适度”为原则,以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及方法为主,教学内容可以实行开放式的课程内容结构,打破课程的理论体系,不要过于追求内容的全面完整。由于新准则的内容太多,因此,对具体准则的内容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介绍,教师授课的关键在于解析难点、启发思考、提供参考资料,其余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行理解、把握和总结。

2.在教学目的方面

以会计理念的传授为主,培养学生应有的会计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新准则与国际接轨,与我国过去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及有关会计制度相比,已有相当柔性空间,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贯穿其中。若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将直接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水平,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篇3

关键词: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 ; 分离

随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和会计职能的变革,税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财政部已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分离。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对这两种会计进行划分,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一方面,使得财务会计工作执行的依据更加明确,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更具规范性,避免了分离前会计处理既要符合会计制度又要满足税收制度这种无所适从的情况;另一方面,对税务部门来说两者分离后在税收征管过程中,执行税务会计较之以前依据更加明确也更具有操作性。鉴于我国税法越来越健全、税收管理越来越严格、计算要求越来越细化,本文作者认为,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分中分离出来单独管理、单独核算,不仅有重要性,而且非常有必要性。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加快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会计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一套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而不再是具体规定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这就使得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产生很大的灵活性。随着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更加明确,就是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而折旧使得财务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差异越来越大,它们对会计事项的要求也随之出现了分歧。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核算与监督,才能使会计改革真正见成效。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健全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需要

税收制度改革使中国的税收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税收调节体系,基本上符合税种健全、税率合理、税负公平的要求,有利于发挥税收征集国家财政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调节经济运行的双重作用。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下,稳定税基、规范缴纳行为、优化税收收入水平的要求和各项复杂的计税工作,不可能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一一体现。有时,企业可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税法的不完善,通过直接调整会计数据、修正某项业务、改变财务决策等,实现其少缴税的目的。因而,作为纳税义务人,不论其经济性质、组织形式和经济范围,都需要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以适应依法、合理、准确纳税的需要。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加强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

在财税合一的会计体制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偏重于财政、税收、信贷等部门的需要,而忽略了企业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不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的管理。但是在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以后,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可供选择的范围内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不必完全遵循税法规定的方法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企业税务会计依据税收的具体规定和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筹划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纳税活动,使之既依法纳税,又可享受税收优惠,实现企业不多缴税、减轻税负的目的。

四、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税法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因而税法高度地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而财务会计是根据会计理论和会计惯例进行核算的,体现的是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主要是满足微观企业投资者的需要。由于我国多元投资主体的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此时若财务会计再不与税务会计分离,会计核算继续实行两头兼顾,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使之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若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企业就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有利于各投资者的决策,也有利于国家的宏观政策。

五、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改革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税务会计逐步完善,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发展成为重要的会计学科。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越来越多,其投资额也越来越大,而我国在国外的投资业务也日益增多,为了符合税收的国际惯例,改善投资环境,防止国际避税,维护我国经济权益和企业利益,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六、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发展会计学科的需要

在传统的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财会体制模式下,会计学只能是会计制度的说明,即对会计制度所要求的会计行为、会计方法、会计程序及报表编制作必要的解释,以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核算制度。而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步完善,财务会计已经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对财政、财务的变化熟视无睹,而是要在自身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这就是税务会计。它要求所有的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既要明确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又要明确税法的基本知识,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端生、朱力。论现代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研究。1996.8

篇4

认识,分析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应实行适当分离,并实现财务会计与

税务会计的有效协调。

关键词:财务税务会计分离协调

一、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基本认识

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记述性、

分析性和信息系统的学科,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活

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

活动。税务会计是以税收法规为依据,按照会计准则和会

计制度的基本要求,运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

经济活动中的涉税事项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业会计。

通过自己长期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和参加税务会计师

的学习,我认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有以下区别与联系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体现为两种会计制度的目标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是不同的。财务会计目

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能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而税务会计的目标是

保证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公平、社会分配。两者目标不

同,必然使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发生重大差异,并且认

为力图缩小两者差异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体现为两种核算原则

财务会计核算的是企业全部的资金运动;而税务

会计核算的是狭义的税务资金运动过程。财务会计以权

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应收、应付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

标准,能使收入费用恰当的配比,合理确定各期经营成

果,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而税务会计主要以收付实现

制为基础,比应收、应付标准更加准确,既操作简便,

又可防止纳税人偷税漏税行为。在我国,由于税收政策

和会计政策同出于财政一个"口子",这种核算原则上

差别的协调体现的更为充分。

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体现为两种会计制度的程序

财务会计规范化的程序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会计报表"的顺序。凭证、账簿、报表之间有密切的逻

辑关系。税务会计按照道理也可以遵循这个程序,但没

有规范化的要求,企业一般在期末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数

据资料,按照税法规定调整,据以编制纳税申报表。

4、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体现为两种会计制度的要素

财务会计有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财务会计反映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六大要素进行的;而

税务会计的要素有四项:应税收入、扣除费用、纳税所

得和应纳税额。这里的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和财务会计

中的收入、费用不一定相同。在确认的时间、范围、计

量标准和方法上也可能发生差异。

5、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体现为两种会计制度的法律依据

财务会计主要依据的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税务

会计主要依据的是国家税法。两者因其法律依据不同,

固其收入确认范围与确认时间不同,从而造成会计收

益与应纳税所得的重大差异,为分别核算和反映这种差

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应适当分离。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二者

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

行核算与监督。在会计主体、记账基础、核算方法等方

面二者具有相同之处,税务会计植根于财务会计,是会

计与税收共同发展的产物;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前

提、基础和依据,税务会计则是对财务会计记录的合理

加工和必要补充。在我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

关系显然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既是企业的所

有者,又是企业的债权人,同时又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指

挥者和国家税收的征收主体。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是同属

于一个出资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注定我国会计更强调

协调统一,强调服务于税收工作的需要。《会计法》、 《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条文充分反映了财务

会计和税务会计高度重合,财务会计的目标服务于政府

税收工作需要的特点。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适度分离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过度分离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项目过

多,加之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所得税制度的许多规定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和WTO规则不协调,因此可以

断定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过度分离的现象。

1、税法对财务制度的强化以及对企业违法违规处罚

的加重与税收宏观调控功能不匹配。

2、内外两套所得税制度的存在难以体现公平原则,

也不符合WTO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

3、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存在过度使用谨慎性原则的

现象,为企业人为调节利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应注意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过度分离对税

收监管的影响

首先,从企业角度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过度

分离带来会计信息的复杂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过

度分离不仅加大了纳税人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规

避税收监管的可能性。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和纳

税申报时,会计核算应该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

规定进行处理,而纳税申报时要依据税收法规、法律中

规定的税收政策要求进行处理,由于存在大量的政策差

异,对存在的差异进行调整成为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

与此同时,有的企业还利用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之间的

差异偷逃税收,采取各种方式规避税收,减少纳税,导

致会计失真现象蔓延,社会财务诚信危机,税收流失。

其次,从税收机关的角度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

计的过度分离加大了征税人监管的难度。财务会计与税

务会计的过度分离加大了征税的成本,使税收监管的专

业化要求愈来愈高。纳税的计税依据确定和应纳税额计

算,一般都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当会计制度与税法之

间存在大量的差异时,税收征管如稽查的首要任务是在

大量的会计信息中鉴别其真实性,如果还采用过去的方

法,偷逃税的查获率会大大降低。这不仅仅对税务人员的

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税收征管和稽查的制度

建设,管理的程序以及征税的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应该实行分离,但

20

二者分离应该适度。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应实行适当分离

为了实现我国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适当分离,保

持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的协调,有必要改进现行的企业会

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制度。

1、适当改进企业会计制度

首先,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有待完善,资本

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企业会计舞弊行为比较普遍的情况

下,暂时取消对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

值准备的做法,倡导企业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

法,改进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其次,应对企业贿赂支出及因违法违规而支付的

罚款、罚金和滞纳金应查明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

任,由相关责任人承担全部或部分损失。

2、适当改进企业所得税制度

首先,改进税前扣除项目中限制性项目的标准和禁

止性项目的范围,取消统一的计税工资标准,企业的工薪

支出及"三费"计提采用外资企业现行办法较为可行,企

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应与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相协

调,业务招待费和广告费的列支标准应尽可能简化。

其次,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消除内外资企业

间应税所得计算的差异,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已

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也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实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有效协调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协调的基本思路

我国会计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

则的基础上完成并不断修正和完善的。会计目标是多元

化的,强调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者等相关利益

人服务,而会计信息对税收提供支持,仅仅是其目标之

一。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在

会计制度的建设中应强调会计信息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职能,而不仅仅是为投资人和债权人服务。所以,我国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关系的处理,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等发

达国家的做法而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进行。在具体的

协作思路上,我们认为,在我国税收监管体制不完善的现

状下,会计制度也应该体现"会计信息服务于宏观经济管

理"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中应该利用"税收工

作存在很大的会计信息依赖性"以及"税收对会计信息的

反馈作用"来实现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必要协作。 (二)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调方式

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中提出的企

业计算缴纳税款的总原则,可以作为二者协调的一个起

点。两者的差异与协调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二者的

协调必然要以其中一种规范为主要参照,进而做出合理

的调整。协调的过程要依据业务性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

标准,在差异分析基础上对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调

提出以下思路:

1、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是一个相互协调

的过程

会计改革与税收改革总是相伴而来,会计与税收都

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经营的现实需要而做出各自相应的调

整。但一般而言,会计制度较为先行,尽管由于不同的

业务有不同的协作要求,税收法规在制度层面上应当积

极谋求与企业财务制度的协调;另一方面,会计制度一

定要关注税收监管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

的协作中发挥会计对税收法规的信息支持作用。

2、要加强财务会计制度与纳税法规之间管理层面的

合作与配合

会计与税收的法规制定和日常管理分属于财政部

和国家税务总局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在法规的制定和

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立法取向的不同,所以两个政府

主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合作是会计和税法在规章制度制

上进行协作的一个重要保证。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会计

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不同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

制定,因此部门之间具有沟通优势。加强两个部门之间

的沟通和配合,设立由两个机构代表组成的常设协调机

构,不论在法规出台前还是执行过程中都加强联系,有

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差异损失,有助于加强两者的合作,

这同时也是加强会计界与税务界相互宣传的一个重要媒

介,也可以提高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协作的有效性。

3、会计要加强必要信息披露对税收的支持

我国会计制度建设除了要解决具体业务规范制订

外,还要加快针对宏观管理目标的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

建设,使会计信息得到全面、充分、准确的披露。税务

信息的非公开性也使税会关系的相关研究面临很大的数

据障碍,进一步的探索尤显艰难,应该利用数据分析优

势使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进一步深入。

4、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在具体实务操作上

的协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差异类别采取不同的标准导向

对会计处理比较规范的业务,两者的协作要使税收

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与会计原则作适当的协调。

另外,对于我国会计处理还不规范、甚至存在规制空白

点的业务类型,首先要规范和完善会计制度的建设,并

同时考虑与税收的协作问题。由于其会计制度本身不够

完善或缺少有效的会计规制,则这些业务类型协作中的

税收的处理难随其行。目前如果硬性加强会计制度与税

收法规的协调,只会带来日后发展中更大的不确定性,如

对企业并购,以及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的处理,所以要首先

在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加快步伐,使业务处理逐步规范化。

四、结论与建议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与协调所要求的现实基础

表明:会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熟悉会

计制度和税法知识。会计相对于税法而言,分离是实质

性的、内在的;协调则是形式化的、外显的,我们必须

认识理解,加以领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对外

部审计和中介服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使

会计师们可以凭借其职业优势对这种观点实施更多的判

断,即所谓"公允表达",这显然有助于弥补企业会计

对于会计原则认识和税收法规知识的不足。

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然会为财务会

计与税务会计的切实分离与有效协调提供良好的运作环

境,也必然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戴德明、张妍,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

作研究,会计研究,2005,(1),50~54

[2] 魏朱宝,我国建立税务会计的理性思考,税务

研究,2005,(5),90~92

[3] 李心源、戴德明,税收与会计关系模式的选择

与税收监管,税务研究,2004,(11),65~67

[4] 王华明,论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适度分

离,税务研究,2007,(11),62~64

[5] 于振亭、贾丽,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

离初深,财会月刊,2008,16~17

篇5

【关键字】会计准则体系确认及计量准则财务信息披露准则

一、建立我国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必要性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从总体来看,这次的企业会计准则起点高,内容完整,覆盖面广;建立起了较为科学完善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标准,填补了我国会计规范领域的诸多空白,并在会计计量、企业合并、金融工具会计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和突破。目前我国已公布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从其表述的实际内容中看,已较为完整地体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而公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基本都是属于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准则;新准则体系中缺少对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具体规范。笔者认为,完整的会计准则规范体系应该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确认和计量准则、财务信息披露准则三部分构成,财务信息披露准则是会计准则规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建立我国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必要性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财务信息披露是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必备内容

财务会计是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程序所组成的。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说,对于经济事项的记录主要应该解决的是针对符合会计要素的事项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所以具体会计准则也正是围绕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制定的,这些准则就其特征而言可称之为“确认及计量准则”;对于符合会计要素的企业经济活动及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后会形成相关的帐簿记录,这些帐簿记录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事项和经营活动的货币化记录,为了直观地表达和反映企业的这些经济事项及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就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反映。所以,产生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最终目的,也是它的重点。财务报告(financialreporting)主要是指财务信息在财务报表表内的确认(recognition)和表外的披露(disclosure)或表述(presentation)。以公开发行证券的上市公司为例,通常情况下,公司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主要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其他报告等。其中,财务报表属于财务信息中的表内“确认”,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属于财务信息中的表外“披露”,而其他报告主要是指公司对外公开的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非财务信息”。应该说,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满足财务报表的需求,而信息披露准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的需求。从企业财务信息形成的过程来看,确认和计量准则与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应作为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具有与会计确认及计量准则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财务信息披露是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决策的重要依据

随着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繁荣,企业财务信息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据以评价企业目前及未来价值的最直接工具,他们期望能够获取更多的企业对外公开披露的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作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部门,在拟定公司投资计划或安排经营工作时,都将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中的财务数据作为其进行可行性论证或经营预测的测算基础,进而作为其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为了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企业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满足政府对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需求,就迫切需要对于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详细的规范,制定出专门的“财务信息披露准则”。财务信息披露准则作为防止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对于满足投资人获得投资所必要的信息,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规范财务信息披露规则制度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真实与公允被视为现代会计的“生命”。如果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则会严重的危害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甚至给整个社会带来诚信危机。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日益明显,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分析,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没有遵循会计准则制度及政策而造成会计核算结果的严重失实;二是在对外进行信息披露时,人为肆意夸大企业经营业绩成果和对财务状况的严重不实叙述造成会计信息使用者被误导。前者主要是对于现行会计准则制度的恶意使用,而后者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准则规范制度滞后所致。因此,通过对财政部、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部门的有关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则制度进行必要的整合、补充和细化,正式颁布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并在企业中强制执行,则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建立我国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途径

(一)梳理整合我国现有财务信息披露相关规则制度

我国对于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和制度,散见于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部门和机构的相关规则制度中,还没有上升到“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层面,由于政出多门,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所以这些零散制度规定缺乏完整性和一致性。建立我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准则较为便捷的一条路径就是从梳理和整合现有相关规则制度入手。

我国现行的零散的企业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规则和制度,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分别制定的。中国证监会主要制定的是适合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比如:《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1993年6月)、《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21号》(自2001年3月至今已)、《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20号》(自2000年11月至今已)等;财政部主要制定的是适合所有企业的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则,比如:《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规模企业会计制度》、《民间及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等,其中都对编制报表附注及其他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规范性的要求。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的这些对于信息披露的规则制度,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分别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制定的,相互之间并无明确的权限划分,对信息披露规定的一致性缺乏相互协调,从而造成了部分企业在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和无所适从。所以应该对于上述规则和制度进行适当的整合,按照不同的企业类型和行业特征,对于其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编报规则等,以准则的形式进行具体的规范,并具备相当的强制性。

(二)分部门和职能制定财务信息披露准则

建立信息披露准则的目的,主要是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除了财务报表以外的,有助于投资者或管理者决策的财务信息。由于信息披露准则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较确认与计量准则更为宽泛,除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满足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及对国有资产监管的需求,因此,由国家的有关部门来直接制定和公布相关的信息披露准则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的建议是:一是将企业划分为一般性企业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两种类型,将信息披露划分为财务信息披露和非财务信息披露,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仅包含对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而不包含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二是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的信息披露准则主要由中国证监会制定,而一般性企业的信息披露准则主要由财政部制定;三是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应对现行的已颁布的有关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和办法,进行必要的整合,以系列的“一般性公司的信息披露准则第X号”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的信息披露准则第X号”形式,进行统一的规范。这样有助于建立出责任划分清晰,内容完整规范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准则体系。

三、结论

整合和细化我国现有企业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则制度,尽快建立我国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将是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样就可形成一套包括基本会计准则(行使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职能)、确认及计量会计准则、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包括非公开发行证券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等三部分构成的,适合我国国情并符合国际惯例的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规范体系。笔者设想的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体系的制定部门应该是:由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基本准则和确认及计量会计准则;由财政部负责制定非公开发行证券公司(包括企业及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由中国证监会负责制定并公开发行证券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公开发行证券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由中国证监会负责制定并,但这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准则不包括在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2003,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2004(中译本),2005,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迅速腾飞,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强,这一切都离不开会计制度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不竭动力支持,在未来,会计制度所显示出的优越性更加明显。2007年的新会计制度不但促进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也增强了财务核算信息的质量以及准确性。在此背景下,如何基于新会计制度进一步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就成了摆在各个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会计制度及其影响概述

会计制度是针对会计工作所制定的规范及法则,具体在商业活动中,对所有商业往来及其财务交易的账务施行分类、登录、归总,而后再进行分析、核对和结果上报的制度。一般来讲,在适用原则的基础上,会计制度通常具有多种会计制度条令,共同维护着各个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运行。目前,基于此发展出的新会计制度不但能够支持财务核算,还可以精确反应各机构的运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资产运转等,指导各机构的未来运营方向与发展。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执行,各企业单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新会计制度内的各项会计准则逐渐贴近相关国际标准,二者逐渐接轨,这就给我国的众多企业带来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各个相关企业的成长与成熟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发展空间,为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新会计制度更加倾向于重视以及全面保护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多项新会计准则都涉及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相关具体财务信息情况,为了更加有效地保证企业的投资者更加准确与全方位地了解相关企业的具体盈利情况以及经营发展前景,新会计制度要求相关企业做到使其相关财务信息体现出公开性与透明性,从而不断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进一步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投资者的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第三,新会计准则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观念。由于这一新制度更加重视立即价值的最大化实现,针对财务管理制定出更为具体的标准以为其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因此企业管理者就亟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以企业运行实际为基础,具体分析相关财务管理的信息,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新会计制度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多元化。显而易见,新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相关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不但要求管理者提高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更要从根本上创新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多元化。

二、新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很多企业的部分财会工作者综合素质没有达到新会计制度执行所要求的水平,他们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水平不能达到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并且他们的财务管理观念也较为落后,不能够根据企业实际的财务运行状况,有效地分析现状、并且针对企业的未来财务管理与运行进行有效地预见,以促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在新会计制度中,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已成为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同时也规定了其他比较科学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然而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使得这些先进制度不能得以有效利用与实施。

(二)财务管理模式不统一

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都表现出较为分散、不统一的特点,这就必然会给新会计制度的制定与顺利实施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不畅等原因,某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与其子公司的相关财务可能会长期处于分开管理的状态,因此,这种财务管理情况就在不同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而长此以往,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众多问题就会逐渐累计,一旦这些问题都爆发出来,就必然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甚至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企业的良好发展步伐。

(三)原有财务管理模式陈旧

与新会计制度相比,目前大部分企业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都相对比较陈旧、不足够科学化,存在许多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充分满足当今各企业激烈竞争环境下各个企业的进一步生存与发展。例如,一方面,有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素质与能力相对不足、其管理思想也不够科学,而企业自身也没有科学地把财务管理归入到整个现代企业管理的体系当中来;另一方面,有些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为一体,这就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比较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一系列的企业财务问题。

(四)财务管理预警机制不健全

当下,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管理预警机制不健全、漏洞频出状况,这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财务问题。而对于某些情形较为严重的恶性财务事件,部分相关企业并不能在问题发生之前对其进行有效地预警与干预,而只能在这些财务事件爆发之后,才能通过某些应急措施加以补救,未能做到未雨绸缪。若是补救的不及时或者补救方法不得当,那就很有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壮大。由此来看,新会计制度下,亟需建立与健全各企业的财务管理预警机制,以防患于未然。

三、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一)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不断更新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与管理理念,采用多样化的途径与方法以全面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新时期针对以往会计制度的各种弊端,新会计制度已应运而生,因此要想是企业取得更加长久地发展并逐渐成长壮大,各个企业就要依据新会计制度所设置的各项具体规定与要求,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新模式,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的财务管理工作对整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企业的财务工作者一定要深入、自觉地学习新会计制度,采用多种途径使新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相结合,以更好地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量。不断提升自身财务管理能力,把新会计制度的各项要求切实应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提高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监控能力、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

(二)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以及重要保障。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那么简单的,需要在其制定以及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通过各方面力量逐渐地加以完善,保证各级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其次,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定要保持以企业实际的财务运营状况与特点为基础,制定出的财务管理体系要与企业的其他相关体系想切合,能够不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切实提升财务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再次,财务管理人员把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科学且适当的分类,以科学理论观念为依据,层次化分解财务管理目标。最后,相关企业也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运营状况,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企业财务内审制度,并逐渐优化并完善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健康发展做出进一步的保障。

(三)设置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作为各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具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和实施是与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国内外的企业经济竞争也日益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也逐渐摆脱弊端、走向科学化,并且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其对财务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要想取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结合新会计制度的发展要求,采取适当的科学战略,科学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提升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人的能力与素质及其他资源与技术,由此更好地促进企业整个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企业的茁壮成长。

(四)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不但关系到各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决定新会计制度是否能够落实到企业工作实处、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因此,要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以及提升整个企业的持久竞争力,就必须采取多种途径来全面提升相关财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首先,要切实从根本上改变财会工作人员的传统财务管理理念,使其思想与观念跟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建立,只有创新的思想才会产生创新的制度。其次,积极通过各种科学的措施来促进相关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例如,企业可以开展定期的财务管理培训活动、组织相关人员的研究与讨论等,促使工作人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最后,实行适当的针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把企业被动的工作提升转化为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积极追求。

综上所述,新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行不但能够为我国企业的全面发展起到调整以及优化的巨大促进作用,还能够为我国企业融入世界市场与经济竞争中提供更多的力量支持。基于此,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提升,各个企业需要创新自身的各项管理模式,尤其是财务管理模式,必须以其自身的发展状态为基础,以新会计制度为全新的标准与管理依据,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大力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成熟。

参考文献:

篇7

一、政府和出资人取得收益的行为差异决定了两种制度之分离的必要性

从纳税角度,政府必然关心会计制度,因为它会直接影响收入的确认(与流转税和附加税费有关)和纳税所得的(与所得税有关);从取得投资报酬的角度,出资人抑或投资大众也必然关心会计制度,因为它会直接影响资本保全和税后净利润的多少,其中包括政府征税对税后净利的影响,通常,我们把从政府纳税角度制定的会计制度称为税务会计制度,把从出资人抑或投资大众角度制定的会计制度称为财务会计制度。这两种制度是统是分一直是各国会计界十分关心的问题,各国的会计实践也不尽相同。从理论上讲,两种制度统分之必要取决于政府和出资取得收益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本质上两者的行为是明显不同的。

(一)政府征税是无偿的,而出资人取得投资回报是有偿的。政府征税的无偿性,决定政府无资本补偿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引伸,就是无成本补偿之忧。政府更关心收入的一面,包括流转收入和利润,这种关心表现在收入能否提前实现和实现多少上。另一面,政府对成本往往采取相反的态度,即限制成本包括流转成本和各种费用。这表现在政府不仅限制成本的范围和标准,而且限制实现的时间,与此不同,出资人取得投资回报是有偿的,决定了必然存在资本补偿或投资收回之忧,进一步引伸,就是出资人必须通过成本方式实现资本保全。所以,出资人首先关心的是成本补偿,这种关心表现在出资人往往从谨慎的原则出发多估和预估成本。相反,出资人对收入则采取与成本相反的态度,即少估和推迟确认收入。出资人这种做法,不仅充分保全了资本,也有助于防范潜在风险,减少或推迟税赋。

(二)政府征税是强制的,而出资人取得投资回报是市场营运之客观结果,他们不能对市场进行强制,政府征税的强制性意味着这样的事实,当政府需要更多的收入以支持其支出时,可以通过强制手段使会计制度更适合于提前和多取得税收收入,反之亦然。不难看出,在会计制度制定上,强制性更易使政府趋于主观,而使会计制度更难以实现客观揭示。出资人取得投资回报是通过经济者或自身的市场运作达成的,他们从市场竞争中实际得的收入份额是客观的,不论会计制度采取何种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方式,也不会改变这一份额。既然如此,出资人只能趋于客观,使会计真实反映收入,并清晰地界定收入中用于成本补偿部分;否则,可能导致资本不保全,存在潜亏。

(三)政府税收需要稳定,而出资人取得的投资回报因市场变动而稳定。而出资人取得的投资回报因市场变动而不稳定。政府税收需要稳定之基础是税源稳定、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稳定、税率稳定、征税时间稳定。显然,税源是由企业经营的收入决定的,它取决于市场状况,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性和周期性波动性,任何企业的收入不可能一成不变,相应成本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结果政府征税的税源也是不稳定的。而对不稳定的税源,政府要使之稳定化,可行之道是尽可能早地实现税收收入。早取得税收收入的办法既然不能让企业无端虚列收入和成本,那只能是把那些尚不能完全确认的收入和成本按照成本收入预计和成本不预计的方式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出资人与政府不同,它不可能通过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方法使其投资回报稳定,他的收入最终和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状况和经营水平。正如前述,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性周期波动性,出资人面临着投资风险,这不仅使出资人投资报酬不稳定或可能得不到投资报酬,甚至可能亏损出资人或丧失全部投资。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和风险存在,导致出资人要求在会计上采取谨慎原则,即可以提前预计损失但不预计收入。这从根本上是利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以防备风险,可能使企业存量资产中保有潜在收入而不是潜在损失。

(四)政府征税是统一的,出资人投资及其运营个别的独立的。政府以国家代表的角色行事,在税收政策上必然全国统一或基本统一,并在税法中用法的形式统一规定。事实上政府不可能针对每一个企业的的具体情况制定会计制度。而由于出资人投资及运营是个别的独立的,不同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对象、经营方式和管理组织等均不相同,为了客观地揭示其经营业绩,各企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也必然不同,这种不同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财务会计规范),而会计准则只是揭示了各企业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共性特征,各企业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个性特征则必须通过公司章程中的企业会计制度加以明确。

(五)政府征税具有宏观性,出资人取得投资报酬只是微观行为。从宏观管理角度出发,政府调整会计制度具有主观性倾向,如为鼓励和抑制某些企业或行业的,可以通过税法中的会计制度的调整达到目的;而出资人无论何时都将恪守客观反映的原则,特别存在现实投资人与潜在投资人的利益对立时,更是如此。

正因为政府征税出资人取得投资报酬的行为存在根本差异,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离具有其内在必要性。

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两种制度统分的充分性

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之统分,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将两种制度统一于税务会计制度之下,有的将两种制度统一于财务会计制度之下,有的是两种制度分立,还有的是企业先按财务会计制度核算,纳税时再进行纳税调整(事实上这也是两种制度的分立,它的统一只限于两种会计核算组织的问题)。可以看出,尽管从行为理论上判断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应分立,但实际上各国的做法不一,原因何在?这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这种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资人的所有制性质,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 出资人的所有制性质与统分的充分性

终极地说,出资人可以分为国家和人。当出资人是国家时,政府就一身两任,既是征税者,又是投资报酬的获取者。由于利益主体的一体化特征,政府和出资人在收益分配上上对立就不复存在。这就决定两种制度不必实际地分立。一般而言,由于下放的行政惯性,往往采取统一并强制税收的会计制度。而且统一的会计制度易于操作、执行、检查,自然而然,当出资人是国家时,不仅两种制度不分立,而且,根本上是从税收出发制定会计制度,由此,财务会计制度被统一于税务会计制度之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

当出资人表现为多元化特征时,政府至少对非国有经济不能一身二任,并开始出现政府税收与非国有企业所有者投资收益的对立。政府多得,结果必然是这些所有者少得。不仅如此,政府的税务会计制度基于税收的无偿性、强制性、稳定性、统一性和宏观性的特征,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的规定上往往趋向使政府提前取得税收,从而使出资人资本保全和风险防范的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加之统一的会计制度也确实无法完全宏观地揭示经营环境、经营对象、经营方式和管理等千差万别的不同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政府征税与出资人在资本保全和风险防范下取得投资报酬所要求的会计制度的对立必然产生。一方面,政府凭借国家权力要求会计制度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法能够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多地实现税收;另一方面,非国有出资人和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他们基于资本保全和防范潜在风险的需要(国有企业往往是避税的要求),要求会计制度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法尽可能遵循谨慎原则。我们把这两种要求的对立称之为博弈。而博弈的结果取决于提出要求的两个主体的力量。事实上我们看到,政府凭借国家权力,在力量上谁也难以与之匹敌,这就决定政府必然以强制性权力制定统一的税务会计制度,以确保税收目标的实现。这正是任何国家税法中都要统一规定税务会计制度的权力基础。

然而,无论政府与出资人之间达成何种妥协,由于税务会计制度的统一性以及多多少少必然要满足政府提前征税的要求,以此揭示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当然会出现不客观的情况,由此,为了反映不同企业千差万别的情况,就开始在政府统一的税务会计制度下,企业可以在其规定的弹性区间内,灵活选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的可能。"弹性区间"的规定实质是政府与出资人(或企业)博弈的结果。这意味着承认各个企业所使用的会计制度可以存在差别,这正是财务会计制度的特征,是税务会计制度在体现财务制度的要求。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从外商投资企业起,一直到所有企业,都经历过这样的变迁。

尽管如此,问题仍然在于,要在政府的税务会计制度中融入一些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其容量是有限的。政府对税收强制、无偿、稳定、统一和宏观的要求,不可能完全把每个企业的会计确认与计量要求都在税务会计制度中规定,也不可能使税务会计制度遵从于反映个别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会计制度,所以财务会计制度与税务会计制度分离势在必然。与此相应,就出现了企业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记账,然后进行纳税调整的做法。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差异越来越大,经营对象和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这导致各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也难以趋同。如按统一的税务会计制度,各企业资本促使和风险防范的会计谨慎原则很难实现。随着非国有经济比重增加和国有企业逐步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整个经济中就产生了一种力量,要求政府的税务会计制度在税法中规定,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则单独制定,其形式是先把各企业共同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以会计准则确定下来,然后各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适合自己的企业会计制度。

(二)的状况对税务和财务会计之统分有着直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影响

市场经济越是发达,市场的自由竞争体现得越充分,市场也越呈出多样化、多变化的特征。与企业之间的差异越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就越是各具特点。作为会计揭示对象的这些企业经济活动越是各具特色,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就越应反映这种特色,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更加客观。因而,统一的税务会计制度与这种要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终因税务会计制度的统一性所限,而使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与之分立。

2.企业组织形式变迁的影响

企业组织形式经历独资、合伙到公司制的变迁,而公司制的企业又经历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到上市公司的变迁。一般而言,在独资和合伙的企业形式下,出资人和经营者合一,企业的收益是在政府和出资人之间分配。由于政府的分配是强制的,独资和合伙企业必须遵从税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按税务会计制度收益。在此基础上是否需要再按财务会计制度计算其收益呢?由于独资和合伙企业的出资人稳定,也不存在出资人与经营者在收益分配上的对立,往往这类企业就不须再按财务会计制度计算其收益。

一旦企业组织形式发展到公司制,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阶段,出现了两权分离和股权流动,我们发现公司的收益不仅在国家与出资人之间存在分配对立,也在出资人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分配对立,同时,还涉及到现有股东和潜在股东的利益对立。这种对立在会计上表现为:少算现在收益会使潜在股东得到好处而经营者少得报酬,多算现在收益会计使潜在股东蒙受损失而经营者多得报酬。这种纳税后仍然存在的出资人与经营者、现实股东和潜在股东的利益分配的对立,必然要求会计客观揭示企业的收益状况,才能为三方共同接受。只要税务会计制度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就必然产生财务会计制度。事实上税会计制度难胜此任,各国的会计准则就由此而形成。各会计制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然后根据公司的需要制定财务会计制度,并在公司章程中作出规定,从而形成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离。

3.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

当财政收支状况持续较好时,政府往往在税务会计制度中更多的减少强制性和主观性,贴近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相反,当财政收支状况持续不稳定时,政府往往稳定税收的立场制定税务会计制度。这种制度的强制性、主观性甚强,导致纳税所得偏离实际甚远。这时,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离就势在必行。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世界各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尚未达到政府无需制定强制性和主观性的税会计制度的要求,政府还必须通过统一税务会计制度保证税收目标的实现,为实现会计揭示的客观性而将税务会计制度统一在财务会计制度之下是不现实的。同时,市场经济的成熟和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出现,一方面使企业的会计揭示的差异性增大;另一方面各利益主体对会计客观揭示的内在要求增加。结果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离就成为必然。

一、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之统分与信息披露的客观性

在上面的的中,我们已看到,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之统分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客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客观性不同于真实性。客观性更着眼于如何通过会计将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予以充分揭示。而真实性,往往因依据的会计制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或者说,只要会计信息是按有关制度揭示的,都视为真实。但由于至少存在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别,那么,真实就不再唯一的。而客观只能是唯一的。

整体上说,财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之统分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客观性的关系是:由于税务会计制度以稳定税收作为出发点,并采取统一会计制度的形式,所以难以反映经营环境、经营对象、经营方式、管理组织等千差万别的不同企业的会计应进行客观揭示的要求,各企业必然根据身身的情况制定能进行客观揭示的财务会计制度。当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实际需要这种客观揭示时,这种各企业独立制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客观必要就转化为一种现实需要。

既然,政府必须制定税务会计制度而不能把它统一于财务会计制度之下,那么,单纯按税务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揭示,必然会带来许多。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既然,政府必须制度税务会计制度,而不能把它统一于财务会计制度之下,那么,单纯按税务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揭示,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其一,企业风险难以防范。风险是潜原,应当防范于未然。在会计中体现防范风险的要求,就是要提足各种可能的损失准备金,或者直接将可能的损失进行确认,使企业的资产中不包含各种可能的潜亏。这就是损失可以预计。同时,收入不可提前预计,以确保企业的利益分配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收实现收入上。这种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不只是一种利用会计制度防范风险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使企业按照一种设定程序必须经营进行风险的预计与防范。在,主要采取按税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揭示企业的会计信息,结果许多国有企业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是应收账款大量增加,或者形成无休止拖欠,或者形成呆账,而相应的坏账准备较少。从前者看,因货币性收入未实现已作收入,而又长期收不到现款,结果具有提前预计收入的性质,这些收入必然已被分配为税金、资本报酬、经营者和员工的奖励等。这些都要付出现金,而企业实际并未收到现金。这不仅带来未来应收账款收不回来而引致的收入实陆不能实现的风险,也会带来因提前分配收入而代付现金所导致的未来现金支付风险。从后者看,应收账款的大量增加,可能导致呆账的大量增加,如果不能预提足够的坏账准备,结果会导致潜亏的大量存在,以致未来可能出现收入不抵支出的风险。二是存货的存期不断延长,库存增大,这实际意味着存货在未来的市场出售中面临降低的风险甚至不能出售的风险。但是,许多企业不能提削价准备金,提取的企业也是数额不够。这可能导致未来出现收入不抵支出的风险。

其二,资本能以保全(抑或成本难以补偿)。资本保全实质上是对企业已运用资产提足补偿成本。不同企业的资产运用状况千差万别,其资产损耗情况也各不相同。在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各种资产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也是有深有浅的。由此,不同企业的不同资产或相同资产的成本补偿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性。但是,税务会计制度的统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这种成本补偿的差异性,而且,为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税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多倾向于少提成本和延期摊销成本,导致企业运用资产的前期成本补偿不足和总成本的补偿不足。国有企业出现了不少账面尚有价值而资产已不能运用的现象,它也使未来收入不抵支出的风险加大。

为了防止这种会计揭示客观的现象产生,同时保证政府税收目标的实现,只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两种制度的分离才完全可以达成。企业向政府纳税时,完全按税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计划盈利即纳税所得;企业向出资人(抑或投资大众)、经营者以至职员分配收益时,则完全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计算税后盈利即会计利润或企业利润。这里把所得税作为一项费用在税前利润中扣减,意味着税金是企业一项法定和独立的支出,必须得到事先的补偿。企业的出资人、经营者以至员工都必须按在企业资本保全和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所计算的税后净利益参与利益分配。

篇8

一、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在目标方面的差异

税收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税收业务信息,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上交入库和公平税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少偷漏税款的行为,有利于保护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它根据国家政治权力的需要,确定应税所得的范围,超过成本费用扣减范围的要依法征税,所提供的业务信息主要服务于国家税务部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税收会计主要是依法纳税服务。论文百事通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保证会计计量及其利益分配的公正、合理、合法,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以及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税收资金属于国家所有,税务机关无权支配和使用,它的取得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向支付者(纳税人)付出任何报酬和费用(税收的无偿性),它既不周转,也不增值,因此税收会计不存在成本与盈亏的核算,会计核算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综合的税收业务信息,控制税收活动,加强税收管理。企业资金归企业所有、支配和使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既要考虑资金周转,又要考虑价值增值,这就要求会计部门为企业提供有用的经营信息,并利用核算信息控制企业经营活动,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为此,企业财务会计必须核算经营成本与盈亏,以创造盈利,增加收入。

二、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依据法律法规方面的差异

税收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的税收法令、条例为依据,以稳定的税收收入为出发点,采用统一税收制度确认计税标准,按照一般会计原则处理各种纳税义务,具有强制性,并随着国家税法的不断完善,处理纳税义务的具体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财务会计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来处理会计事项,企业可根据宏观经济状况、经营对象、经营方式、管理制度的不同对某些相同的会计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具有自主性。税收会计更多地体现了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财务会计主要是满足微观企业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的需要,体现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与增值的需要。

三、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核算原则方面的差异

税收会计在处理企业由于纳税活动而引起的资金运动时,虽然不必完全摆脱财务会计的原理和方法,但两者在存货计价、工资支出、捐赠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折旧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根本区别是在确认收益的实现时间和费用的可扣减性方面,税收会计是按照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合并使用,采用分段联合制作为核算原则。而财务会计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计算收益和费用。收付实现制要求纳税人只有在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时,才能在年度列报损益或列报费用;而权责发生制则是以收入和费用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定当期收益和费用的一种方法,即只要已经发生了收益与费用,不论是否已经实现,均列入当期收益和费用之中。税收会计为了保障税收收入,便于征收管理,一般不允许估计收益与费用,要求贯彻税收刚性的原则,在会计期间内的现金税金、上解税金、在途税金、入库税金、提退税金(包括征后减免退库)和损失税金方面,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在应征税金、欠缴税金和征前减免税金方面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财务会计只要求达到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目的,允许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对收益和费用进行估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企业收益和费用,企业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新晨

四、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信息处理时间和时间依据方面的差异

在财务会计中,有会计分期的假设。会计分期假设的含义是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可以归属于人为划分的各个期间。这种因会计需要而划分的期间称为会计期间。在会计实践中,各国企业会计期间的选择主要由企业自行确定,会计期间既可以选择等距离的时间,又可以选择不等距离的时间。企业选定的会计期间决定了企业对外编制财务报表的时间。由于年度以12个月计算,因此企业往往选择会计年度为12个月。会计年度不一定与公历年度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即1月1日至12月31日。可见,会计期间决定了企业对外编制财务报表的时间间隔。

篇9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必然性;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对会计体制,税收制度与企业会计都作出重大改革,这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把税务会计建成独体系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形势来看,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税务会计本身就具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似的学科特征,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税务会计在企业中作为一项实质性的工作,但他并不是独立体系,与财务会计一样,都属于会计学范畴。是以财务会计做基础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监督与核算。因而,税务会计所需资料都是财务会计提供,并对财务会计在处理税务的过程中与国家现行税法不相符的事项,或税收筹划需调整的事项,根据税务会计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调整,并作好调整记录后,再把他融入财务会计账簿之中。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互联系、影响,但税务会计是一门特殊专业,所以又存着一定的区别,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同。税务会计是根据国家税法核算企业的成本,收入,利润以及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系统,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国家税收,调节经济与公平税负,为企业管理者与国家税收部门提供有效信息;财务会计则是根据会计准则对企业的财务成果进行核算,并为企业各个利益相关的人或单位提供实有效的信息,便于企业的投资决策。

2.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差异。税务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对象是与计税相关的经济事项,而财务会计核算是针对企业以货币计量交易的所有经济事项,包含了资金的循环、投入、周转以及退出等所有过程。

3.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核算依据差异。税务会计是根据国家税法进行核算,财务会计则是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进行核算。财务会计强调遵守会计准则,根据会计制度来处理不同的经济业务,会计人员也因自身的情况与理解的特殊性,对一些相同的经济业务做出的不同处理与表述方式,因而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也是会计现理事务的灵活性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具有一定弹性的表现。

4.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原则差异。财务会计遵守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为使报表体现某一会计在职期间,企业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对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费用与收益进行合理的评估,然而税法则遵守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是税收收入的保障,同时便于保管,一般情况准企业评估收益与费用。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财税合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实施,计划经济弊病日益彰显。

1.会计核算根不上市场变化需求,企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会计核算也要与市场发展相结合,财税合一的会计制度,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灵活性,核算方法单一,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比如,通货膨胀与科技发展等不确定因素,因收入计量影响无法真实反映,导致会计核算与市场经济变化脱节。

2.财税合为一,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由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对收入存在原则上的差异,如果只追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制度合一,就会产生收入项的信息失误,最终造成决策性的失误。

3.稳定国家税收的前提条件是实行税务会计独立。财税合一的制度下,不能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进行区分,使应税所得存在不确定性,使国家税收锐减,强制性税收体现不充分。纳税人为逃税或延期纳税一般都采用不开发票或延迟开票,这样一来,迫切需要税务会计独立,确保税法的严肃性与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独立还会受到企业财务收支的影响。从不同国家的税收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其财务收支情况均未达到无需政府制定强制性税务会计要求。在我国同样需要政府从稳定税收的角度制定税务会计制度,实现税收目标。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平稳,因而,实行税务会计独立已势在必行。

4.税务会计独立是企业制度改革之需要。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是企业制度改革的结果,是具备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企业,制度改革实现了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企业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生产经营效益,然而财税合一的模式,会计侧重于税务,财政,信贷等职能部门需求,对企业自身会计信息需要重视不够,违背了假设的会计主体。财税分离后,企业财务会计不受税法经约束,可以将会计管理职能在企业中得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可做灵活的会计处理。同时税务会计也能更真实的反映执行税收制度,真实的反映企业税款形成,缴纳与计算情况,满足国家税收信息等需求。也不须完全照税法规定进行会计方面的业务处理,企业财会计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企业财务管理,减少核算工作,同时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财务策略。

5.财税分离是会计改革之需要。财税合一的会计制度,主要特点是政策性强,并频繁变动,使会计研究、教育都得跟着制度转圈子,教材就是制度的说明书,对会计专用名词的研究、分析也是围绕财务与税制度进行,不能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具有学术意义的解释;如涉及会计程序或计算方法变革时也会出于国家财政的承受力而放弃或推迟变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理论教育、研究都带有政策色彩。会计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规范会计学科,建立会计体系,只有财税分离,才能使会计制度相对稳定。税务会计依据国家税收法等调整纳税范围,实现国家税收保障,使国家政法得到体现,从而也使得会计学科更加规范化,真正建立会计体系。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与企业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加剧,企业实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财务会计规范化发展。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需要为信息使用人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信息必须遵从会计准则,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因而,财务状况不会因经济形势变化也跟着变化的税法制约,不因税法的改变而变动,但也不能根据税法的要求计算与缴纳税款。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这样一来财务会计才不受税法的制约,减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也能真正做到根据公允,事实要求提供会计信息。

2.确保税法的严肃性与科学性。税法是企业与国家之间处理税收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保障,需要企业无条件执行与遵从,由于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客观性与灵活性,为了税收征管具有可操作性,这需要税法条文必须减少弹性规定。同时由于税法与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有冲突,难以做到财务会计把跟税收相关的处理结果都严格遵从税法规定,从而影响税收的征收,管理工作,税法的严肃性得不到体现。税务会计独立之后,税务会计是专门研究纳税活动如何依照税法进行,处理好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良好关系,使税法的严肃性得以体现。

3.完善会计学体系,丰富会计理论与方法是必然趋势。税务会计的独立,使纳税活动的会计计算方法与理论逐渐形成。增加会计理论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性,成立会计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思。

五、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财税分离是必然结果,具备独立特征的税务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会计学体系的一部分具备可能性与必要性。成立独立税务会计,有助于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是国家税收保障。

参考文献:

[1]雷宏民.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J].经济师,2011(9).

[2]吕慧.浅谈会计信息的商品化和社会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8).

[3]郭东生,薛文魁.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及其改进设想[J].河南水利,2009(4).

篇10

随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和会计职能的变革,税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鉴于我国税法越来越健全、税收管理越来越严格、计算要求越来越细化。本文作者认为,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将企业税务会计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离出来,不仅有可能,而且很有必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会计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逐渐出现差异,它们对会计事项的要求也随之出现了分歧,于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企业税务会计的定义以及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税务会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它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门会计。

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财务会计一样,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它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来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税务会计的资料一般来源于财务会计,他只是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税收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税务会计方法计算、调整,并作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帐簿或报告之中。

虽然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税务会计毕竟是区别于财务会计的一门特殊专业会计,所以它与财务会计又有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二者的目标不同。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准则核算企业的财务成果,并为企业利益相关人(包括银行、债务人、潜在投资者)提供真实相关的信息,便于他们投资决策。而税务会计则是按照税法来核算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系统,其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调节经济和公平税负,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 

第二,二者核算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而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 

第三,二者核算的依据不同。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而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税法。财务会计强调遵循会计准则,依照会计制度处理各项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情况的特殊性,对某些相同的经济业务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现不同的会计结果,这是会计的灵活性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具有弹性的正常表现。

 第四,二者核算的原则不同。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使报表公允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允许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对收益和费用进行合理的估计,而税法则主要是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为了保障税收收入,便于保管,一般不允许企业估计收益和费用。此外,税务会计坚持历史成本,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动,更重视可以预见的事项,而财务会计则可以有所不同,在特定时候,财务会计可以考虑币值不稳的因素,如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企业通过会计计价方法的选择,寻求能够较为合理的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计量模式。

二、企业税务会计的发展、作用及特征

企业税务会计逐渐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开始的。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以后,企业税务会计被人们当作一门学科加以研究。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指出:“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如促进寻求更好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澄清了计税收益的实质和所应包括的,范围等等。”可见,企业税务会计对于企业利用税法取得合法利益以及确保不固纳税方面的任何疏漏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从 1994 年税制改革以后,税务管理得到加强。增值税凭专用发票抵扣税额方法的实行,使应纳税额的核算逐步走向规范化。对此,各地税务机关试行了在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中培训办税员,指定取得办税员合格证的会计人员办理纳税事项办法。这一办法,完善了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可以说是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的初步探索。 

与财务会计相比较,企业税务会计的特殊性体现在三个万面: 

1、企业税务会计要在税法的制约下操作

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处理方法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加以选择。但作为企业税务会计,必须严格按照税法(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运作,受税收规定制约,不能任意选择或更改。例如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固定资产的折旧上、可在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限总和法等几种方法中选择,采用其中一种;在存货核算中,企业可在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等五种方法中选择。但企业税务会计只能依照税收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及存货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并需报税务机关批准或备案。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行为和财务会计核算涉及到税务问题时,应以税收规定为依据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要求不一致时,应以税收规定为准绳,进行必要的调整。 

2、企业税务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履行税收义务的工具 

企业税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对企业以货币表现税务活动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为税收规定的计税依据与企业会计记载反映的依据并不总是一致的,处理方法、计算口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对此,企业税务会计应有一套自身独立的处理准则,通过税务会计工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保证企业的税务活动按照税收规定进行,使应纳税金及时、足额地解缴,防止偷、逃、骗、欠税问题发生,保证企业认真、完整、正确地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不熟悉税收规定、未尽纳税义务而受处罚所导致的损失。

3、企业税务会计具有税收筹划的作用

企业税务会计不仅仅是对税务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监督,而且能通过税负因素分析等方法,使纳税人更加明确地利用合法手段来达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具体地说,是指企业税务会计依据税收的具体规定和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筹划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纳税活动,使之既依法纳税,又可享受税收优惠,实现企业不多缴税、减轻税负的目的。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1、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一套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而不再具体规定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这就使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产生很大的灵活性。随着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更加明确,即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折旧使得财务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差异越来越大,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监督,才能使会计改革见成效。

2、健全我国税制的需要。税制改革是中国的税收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税收调节体系,基本上符合税种健全、税率合理、税负公平的要求,有利于发挥税收征集国家财政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调节经济运行的双重作用。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下,稳定税基、规范缴纳行为、优化税收收入水平的要求和各项复杂的计税工作,不可能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一一体现。有时,企业可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税法的不完善,通过直接调整会计数据、修正某业务财务决策等,实现其少缴税的目的,因而,作为纳税义务人,不论其经济性质、组织形式和经济范围,都需要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以适应依法、合理、准确纳税的需要。 

3、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在财税合一的会计体制下,会计提供的信息往往偏重于财政、税务、信贷等部门的需要,忽略了企业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不利于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但是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可供选择的范围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不必完全遵循税法规定的方法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财务会计人员才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管理上,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核算工作。 

4、提高会计实践水平,维护会计的一致性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的高度集中、工商业的高度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会计的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提高会计的质量水平。而税法已明确规定了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并且税法具有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有利于会计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同时使得会计的一致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5、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税法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因而税法高度地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而财务会计是根据会计理论和会计惯例进行核算的,体现的是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主要是满足微观企业投资者的需要。由于我国多元投资主体的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此时若财务会计再不与税务会计分离,会计核算继续实行两头兼顾,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使之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若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企业就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有利于各投资者的决策,也有利于国家的宏观决策。 

6、改革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税务会计逐步完善,受到普遍重视,并发展成为重要的会计学科。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越来越多,其投资额也越来越大,而我国在国外投资业务也越来越多,为了符合税收的国际惯例,改善投资环境,防止国际避税,维护我国经济权益和企业利益,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7、发展会计学科的需要。在传统的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财会体制模式下,会计学只能是会计制度的说明,即对会计制度所要求的会计行为、会计方法、会计程序及报表编制作必要的解释,以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核算制度,而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步完善,财务会计已经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对财政、财务的变化熟视无睹,而是要在自身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这就是税务会计。它要求所有的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既要明确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又要明确税法的基本知识,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遵循税法的原则。企业税务会计所反映的企业的税务活动是否合法、正确的标准只能是国家税法。因此,在企业税务会计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税法中有关计税依据与会计处理的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到账簿、凭证、会计基础、会计年度、计算单位和申报制度,特别是涉及到资产会计处理”,这方面的规定更加详细。企业税务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规。 

2、灵活操作原则。这里所说的“灵活操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活动中,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而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次要或无关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纳税资料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或省略。二是指核算与监督相结合。因为纳税申报期一般是在企业会计核算终了之后,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应当在每次预缴所得税的期限内,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预缴所得税申报表;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因此,企业既要在日常的会计活动中正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又要做到核算和监督相互配合,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税收规定的行为,以免企业遭受处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寻找适度税负原则。税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准确的纳税资料和信息,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对此,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应深刻理解现行税收规定的有关精神,在符合或不违反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国家的税收政策是根据全国的经济情况制定的,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产品、某一项目,可能因主、客观原因而使经济状况相对悬殊,有的可能获得推迟纳税期或减免税照顾,有的就可能不予照顾。企业一方面要综合权衡各种投资方案、经营方案与纳税方案,使其形成最佳组合,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税务会计活动,从企业经营收入的取得到利润的形成以及计税、纳税都要真实反映、正确核算,不允许任何隐匿收入和利润的现象发生,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及时、足额地向国家缴纳税款。

4、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总体上的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原则,会计资料信息质量方面的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会计修订方面的谨慎性、重要性原则。它们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总之,尽管税务会计长期以来被看作财务会计的延伸,但事实上税务会计在许多方面已具备了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会计学分支的学科特征,税务会计已具备了独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税务会计,有助于使规范经济生活的立法活动进入快车道,也有助于为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解除后顾之忧。

 

主要参考文献:

1、钟高、龚明晓。论会计准则目标。会计研究。1998;

2、黄菊波、杨小舟。试论会计政策。会计研究。1995,11;

3、李端生、朱力。论现代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研究。1996,8;

4、于振亭、贾丽。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初探。财会刊。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