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28 17:3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研究比较
一、中外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的制定
(1)国外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为了加强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时期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制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概述上写到2007年9月新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它取代了原有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并且对于其内容做了一定的修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自2009年1月1日开始采用,但允许提前采用。(2)我国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1992年11月30日,我国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并自199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修改了相应的内容,使中国会计准则与世界接轨。其中财务报表列报也相应做了调整,但与国际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二、中外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比较
(1)具体比较。一是财务报表组成部分。国际上,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一份反映权益的所有变动;或不是由业主资本交易和对业主的分派所引起的权益变动的报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政策和说明性注释组成。在我国,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和附注(包括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以及变更)组成。二是财务报表的目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1997年修订),其准则目的在于规定通用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以确保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与其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企业的财务报表相互可比。为达到该目的,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财务报表列报的总体要求,提供了有关财务报表结构的指南,还提出了财务报表列报内容的最低要求。根据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2006),其中说明了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财务报表的列报,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相互可比。三是重要性水平。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1997年修订)第29条规定,每个重要项目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不重要的金额应与具有类似性质或功能的金额汇总,不必单独列报。根据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2006)第6条中规定,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四是,会计期间。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财务报表至少按年编制。在例外情况下,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日变更,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长于或短于一年,企业还应披露其相关的原因以及收益表、权益变动、现金流量和相关附注的比较金额不可比的事实。我国会计准则中至少应当按年编制财务报表,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应当披露年度财务报表的涵盖期间,以及短于一年的原因。(2)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中外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一是在财务报表组成部分方面,都是由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又称为损益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组成;二是在财务报表的目的上,都是为了规定报表编制基础以及不同期、不同企业之间报表的相互可比性;三是在重要性水平上,都是具有重要性水平的项目单独列报;四是在会计期间上,财务报表至少按年编制,若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应说明原因。相对的,中外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上也有些不同之处,在财务报表组成部分方面,国际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中,应将被划归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负债或处置中的资产,与其他资产负债分开列报,这些资产和负债不应相互抵销,我国会计准则中并为提到。在会计期间方面,虽然几乎相同,但国际会计准则上,有提到长于一年的处理,而我国会计准则未提到。
三、对我国新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执行的评析及建议
(1)注重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会计专业知识对于每一个执业人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才能相应的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2)提高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只有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报告,才能帮助企业管理层制定更好的企业政策来治理公司。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控制系统、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通过建立内审部门来监督检查相关部门以及财务报告等方式来提高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参 考 文 献
[1]李洁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战略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8(7)
篇2
同时,制定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关键。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促进会计国际协调更为有利。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也就是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双方互相协调向某套基准会计准则靠拢或与某套基准会计准则相似。这套基准会计准则应当归纳出各国会计准则的共性,即会计准则在制定原则上的一致性,这样,各个国家就能够在遵循一般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各国的会计准则,达到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实现全球会计信息的统一和可比。因此,有必要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导向进行,实现会计国际化,促进国际资本合理流动和国际资源有效配置。
一、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探讨
会计准则是对管理层提供会计报表过程的主要规范,会计准则的制定有两种基本导向: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更具体、更复杂;而原则导向的准则要相对简单明了,它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原则,具体执行过程中更多依赖执行者的职业判断。前者如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后者如国际会计准则(IAS)。国际会计准则被认为是原则导向的典范,至今已公布的准则只有41个,解释公告33个。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简单,适用,公司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具体的交易事实,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美国会计准则更加经受得住时间演变和交易创新的考验。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没有哪个对“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有过清楚而权威的解释。通常认为:原则导向要求会计准则更多地偏向于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做出原则规定,更注重经济交易的实质,很少对适用范围做出限制,因此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规则导向则要求会计准则更多地偏向于细致的会计规定,对适用范围有较多的限制,同时还配套有详尽的解释和运用指南。从实务执行角度,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赋予企业管理层更大的,职业判断与会计选择空间。
通过表1对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以原则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会计准则应当关注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本质,这样可以促使会计准则的编制者更加关注实体经济活动的实质,更好地体现会计准则的目标。如果简单地对经济业务完全采取规则处理,也许只能证明表面上的统一,但并不能反映交易实质,此时所谓的可比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内在涵义。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就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点,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2)采用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就能更贴切地贯彻一套内在逻辑一致的、内容全面完整的,国际上普遍适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种会计准则强调以概念框架普遍适用的定义为基准,能提高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该概念框架的理解,提高对国际经济交易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的认同,从而达到国际上“致力于提高公众对财务报表内在信息的理解”的目的。
(3)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只提供一般的原则。任何交易和事项都应在透视其经济实质的基础上选择恰当地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只要特定交易事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其交易的实质也必然有共性,因此选择特定事项会计原则的协同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4)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英国等其他一些国家都已经采用了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安然事件后,美国也趋向以原则导向制定会计准则,这说明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制定模式与现实环境的适用性,因此,现阶段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运用、确认会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会计准则国际化就是要重视作为会计准则基础的会计原则研究。
虽然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具有许多现实优势,但是准则的原则导向会受到那些受准则约束和的对象要求和压力,如公司需要具体的准则,以减少交易安排的不确定性;审计师需要具体的准则,可减少与客户之间的分歧并在诉讼中进行自我保护;证券管制者需要具体的准则,因为通常具体的准则更容易监督执行。在原则导向制定模式下,会计准则只提供了原则性的意见,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原则的选择和协调、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选择、会计估计的运用、对会计原则的选择和协调、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选择、会计估计的运用、重要性原则的判断、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区分、利益驱动与公正的观念和立场之间的矛盾与抉择等方面,主要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因此,是否运用合理的职业判断,对经济活动的本质做出恰当的描述,使财务报告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将完全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同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其财务报告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对公司内部运作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在公司管理层的游说下很难对其职业判断提出反驳意见,从而无形中削弱了外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洪剑峭在文中通过严格的博弈模型分析认为,准则导向的选择应适应现实的会计监管环境;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赋予准则执行者更大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在执行者(如企业管理层等)经济人的假设下,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也留给执行者更大的潜在会计操纵空间。因此,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管环境有更高的要求。
同时,原则导向要求会计准则更多地偏向于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做出原则规定,更注重经济交易的实质,很少对实用范围做出限制。从实务执行角度,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赋予企业管理层更大的职业判断与会计方法选择空间,对于不同企业来说,由于专业判断能力受到会计人员自身经验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制约,每个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判断,对子相同或者类似性质的经济事项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处理结果,这就可能导致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形式缺乏可比性,就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来说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也是一大。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是否值得实施这一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关键取决于在其基础上产生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更为相关,更易被理解,更加真实、可靠。
二、国际准则制定导向的因素
(一)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受其面临的会计环境影响
发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不是以完全原则导向的,而是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一个混合物,但其更多的偏向原则导向,尽量避免规则的约束。这样的选择也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面临的会计环境决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的强制执行帮助,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就必须考虑不同国家已有的会计惯例,其所能做的只能是提供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更多的关注会计处理原则,以求得协调不同国家的会计处理。如果国际会计准则也是采取了繁杂的规则导向,那么谁会使用它呢?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跨国机构、也不愿意使用它,因为没有人承认,而且调整成本将会异常的昂贵;会计准则是有后果的,任何国家考虑到自己使用这样的准则将会面临巨大的成本和改革成本,而受益有限,就不会有国家愿意使用这样的准则。
(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选择受其客观条件的约束
贸易和服务的全球化导致经济的全球化,资本市场的全球化等等,这一切都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会计语言的统一和可比,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会计这门商业语言的国际通用化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迎来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成立和国际会计准则(IAS)的产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建立一套可为世界各国广泛的国际会计准则,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任何一种制度的采用都是考虑成本效益的。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在国际会计准则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经济后果,国际会计准则从一开始就必须建立在原则导向基础之上。各个国家的具体、经济、文化和积淀的不同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只能通过原则导向制定国际会计原则来协调各国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必须考虑的是会计处理原则等这些一般的、共性的方面,具体的、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则需要准则执行国根据会计原则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去选择。
会计准则的制定总是和一定环境相联系,我们不应该脱离一定的环境来泛泛地空谈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对IASB来说,其选择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是有一定必然性的,这是和它的目标相联系的。ASB想在全球实行统一的会计准则,太细、太具体的会计准则显然不能包含全球太多的经济差异,不利于其会计准则的推行。所以,这促使IASB选择了原则导向。
(三)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经济因素影响
基于企业契约,国际会计准则是监督世界各国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安排。不同的会计准则势必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决策差异,以及各国企业相关利益集团之间形成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而影响了各国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国际会计准则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且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安排。
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影响世界各国相关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其制定过程必然引起各国利益集团的关注和参与,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方利益斗争与妥协的结果,是一种公共选择过程,甚至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政治行为。刘峰指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本身就是政治化的程序,讨价还价与强势集团,对最终的准则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沿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会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选择空间,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剩余制定权进行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但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也表明,各个国家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的机会主义行为并非随意且无约束的,他们总是要考虑各国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的约束与限制,最终选择他们认为是“得大于失”的方式。因此,具有更大会计选择空间的国际会计准则,虽然有着更大的契约空间,有利于国际经济交易业务成本的降低,但是,要确保契约的有效执行,保证各国利益不受损害,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国际监管机制,以增加各个国家的违规成本。
篇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经济已逐渐溶入世界经济大潮中。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与国际通行制度尚有较大差异,我们应充分认识与国际会计接轨的重要性,抓住入世后宝贵的缓冲时间差,把握机遇,在会计改革的实践中,认真借鉴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有力地推动会计准则的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一、主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保持联系,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制定和修订国际会计准则时,能够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情况
(一)加强与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组织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活动,学习和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会计经验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国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案例、专业技术和规则问题。
(二)突出国际性的会计交流的双向性。在积极地、辩证地学习和吸纳西方各国会计理论与方法及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益成分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讲坛向国外介绍中国会计,使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的决议中包含适应中国情况的内容,实现双向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又便于我国对外投资。
(三)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中与国际会计准则中不一致的内容,与主要会计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职业组织共同协商解决,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化。
(四)加快我国审计的国际化进程,保证我国财务报告鉴证的广泛适用性。
二、会计改革与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密切配合
国内企业的改革应力求在营运机制改革、财务重组和国际化会计报告三个相互依存领域提供一套基本功的参照标准。其中,营运机制改革包括经营计划和战略、组织结构和分行框架、重新整合业务流程、业绩考核、公司治理;财务重组包括确认不良资产、解决不良资产、资本的预先募集、上市;会计报告国际化包括法定审计、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法定会计报表、确认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将中国会计准则转换成国际会计准则、自动生成国际化的财务信息。
三、从长远看,应走国家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路子
按照国际惯例,会计制度应由企业自行制定,国家负责制定会计准则。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程序及其过程,应认真借鉴核心准则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征询意见的时间要长一些,如1年到3年;对象要广泛一些,应包括财务报表的编制者、使用者,企业负责人,注册审计师、投资者、银行家、证券管理者、教育界人士等,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开征询意见会,应先寄发有关资料,要求与会者有所准备。
四、在进行与国际化接轨时注意避免全盘西化倾向
今天,我们提倡与国际规则接轨,是与世贸组织规定的各国共同遵守的公法规则接轨,并不是地把西方的东西简单地搬过来。对于外国的东西要分析,正反两方面都要分析,因为任何经验都有成功与失败的两个方面,不加分析,照搬照抄,是要付出代价的。
比如,美国会计准则一般认为是很先进、很科学的。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美国所谓的高科技泡沫和近来出现的一连串公司造假问题,就是因为美国的会计标准有问题。比如,美国的股票期权有一个最大的漏洞——不计入成本。结果,CEO的平均报酬构成中,股权部分逐渐增加,1980年完全是现金,到2000年股权部分达到60%。当股票期权成为经理人报酬的主要来源的时候,经理人自然会更为关注公司股价,努力提高公司股价,这样就会产生造假行为。
最近出版的一期美国《财富》周刊说,许多大型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股价大泻之前,以高价抛出自己手中的公司股票逃离了灾难,而将所有的痛苦转嫁给了普通投资者。被牛市的热浪冲昏了头脑的美国人在安然事件开始清醒,终于认识到股票期权是把双刃剑。各大公司开始考虑是否该把期权记入成本。据思科系统公司称,把股票期权计入成本后,公司上个季度的盈利将减少3.68亿美元。这标志着思科公司第一次在季度财务计算基础上公开了股票期权成本。据思科公司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告中称,如果按每股收益计算,在扣除股票期权成本后,公司该季度每股盈利从8美分降至3美分。
篇4
摘 要 随着经济、资本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的不断强大,高质量、全球化会计准则的建立已经刻不容缓,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重视。可以说,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文章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为主题,在概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成长、发展、进一步完善所现存的障碍和阻力进行分析,以此找出促进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现状 阻力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概述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的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还有相关的应用指南构成。此次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在经济决策阶段提供了有用的会计信息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相关借鉴。新会计准则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有重大变革: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突出其相关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则;②注重公允价值;③存货管理办法变革;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④债务重组方法变革;⑤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⑥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⑦金融工具准则变革。以上所述的这些新的变革,正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产物。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存在的障碍
(一)市场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雄厚的市场经济发展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施行主要力量,它符合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实际状况,但对于我国来说,并不拥有《国际会计准则》推行的良好市场经济基础,这是与发达西方国家相比,《国际会计准则》难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例如,如果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就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毫无用处,因为在我国经济环境历史中可能刚刚出现甚至还未出现西方国家常见的相关经济事项。以我国会计准则为参照点,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特殊会计事项,可能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丝毫未见,因为它同样也不适应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现状。所以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不能只单纯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加上我国跨国公司少、资本市场薄弱、国际贸易发展不成熟,使得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行动集团”力量比较弱小,因此,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够牢固,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走向趋同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二)法律环境条件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走向趋同因素之一。例如,在会计准则规范重点内容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现状,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该表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但我国且以利润表为主,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公司上市、增资配股、退市均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可见我国还未提供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法律环境。
(三)社会意识觉醒不够程度
社会意识是促成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在社会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具有强制性。在性质上是让人们被动的去接受。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性质,人们主动的去接受会计准则。因为在其公允表达原则中规定企业可以背离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相关规定,并可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以实现公允列报目的。其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不完整。会计概念框架可以有效的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而我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体系,特别是在财务会计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概念,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指导。再者,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虽说这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但随着2001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之后,我国会计准则似乎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知,有较多的因素阻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针对以上阻力,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化发展道路上应该结合实际取长补短,首先要完善自身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推行与发展。其次要吸取《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优点,并不断进行交流、借鉴。
(一)选择性的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优点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实施过程中,应随时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实际现状,吸收和借鉴IASB中符合国情的思想,逐渐改进不足、有避的方法,有计划的实现IASB的趋同,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发展。
(二)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虽说,我国新会计准则尽量引入了国际通用的概念框架内容,但是由于定位、计量属性的规定等方面的制约,仍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一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以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与前瞻性,避免会计准则的随意变更和保证会计改革的正确方向。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以会计假设为基础,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为核心,它可以由财政部来制定并作为会计法规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我们要加快步伐,先建立会计准则配套体系,待到合适时机再建立起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三)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IBS)改组后,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其最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背景,而不再是地区代表性,这就对我国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国际会计专业人员提出了挑战。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专业人员,从而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在人才培训方面,还是会计工作方面都要努力培养专业性、综合性的高素质会计教育工作都和实际工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①培养专业性的师资力量,无论是高校还是培训机构都应该拥有具有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人才,并能和国际会计教育接轨,以培养专业性的会计人才。②加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高校是会计人才的主要来源,在教育教材、课程、方法上都应该慎重考虑,并加强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提供主体力量。③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现阶段继续教育及培训方面的机构很多,但需要提高及教育质量,并注入国际人准则教育内容。④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四)构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环境
目前,环境因素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主要障碍。无论是经济、法律、教育或者文化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法律体系不完善,都需借鉴西方国家政相关经验,在市场要素和监管体系方面作深入的研究,以便确找到正确的方法,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虽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发展,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要细入分析比较,不能操之过急,以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比较研究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状况分析
1、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
(1)会计准则改革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我国财政部于1979年开始着手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并1985年3月财政部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涉外的会计制度,在参考我国以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引进了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明文规定采用借贷记账法,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设立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采用实际成本计价,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遵循一贯性原则等等一系列国际上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惯例。这是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开端,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作了理论上和实务上的准备。
(2)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阶段(1992―2000年)。1992年是我国会计准则改革颇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财政部先后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简称“两则”)、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制”),结束了我国有着40多年历史的财务会计制度。1993年7月1日,两则两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确定了企业的财务主体地位,提高了财务核算的质量,初步建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
随着我国的全面展开,股份制悄然出现。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随之财政部颁布与之配套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专门用于改组上市的企业。这个制度比之前的“两则两制”更进一步,它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做法,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应收账款等四项计提减值准备等。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为了规范当时极度混乱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业务,我国大量借鉴国际惯例,制定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3)会计准则大力发展阶段(2001―2005年)。随着经济体系的多元化,从事多种经营的企业集团在数量上与日俱增,我国分行业、分业务的会计制度使得各企业会计之间的衔接上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各个企业的要求,于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统一会计制度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2000年12月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由于金融企业自身的特殊性,2001年1月又单独制定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2年开始实施;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2005年又颁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会计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变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至此,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国际趋同。
(4)会计准则体系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由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先后得到了香港会计师工会、欧盟证券委员会的认可,被认为与国际会计准则已不存在实质性差异,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实现了国际趋同。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路线图》,表达了我国与IFRS趋同的态度,并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指引了方向。2014年也是会计准则改革年,对于健全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和深化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今年财政部会计司对长期股权投资、职工薪酬、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金融工具列报进行了修订,对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做出了新的规定。同时也表示将继续全面深入参与会计国际事务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以提升中国会计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差异
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准则的内容两个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以“编制财务报表框架”作为概念框架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包括41项国际会计准则(其中31项仍有效)和30项解释公告。而“编制财务报表框架”是单纯的理论,独立于会计准则存在,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而是用来指导和规范具体会计准则,以保证各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统一,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我国的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41项具体准则(2006年制定的38项和2014年新制定的3项)及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没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是用会计基本准则代替其的作用。这就使得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不连贯的情况,从而降低各项会计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
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主要由会计准则及其解释公告组成,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之分,而中国是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存。在准则的具体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关联方披露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中将关联方定义为: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是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他们则被视为关联方。而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关联方进行专门的定义,只是给出了关联方的判断标准,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的判断标准更加具体和灵活,符合我国企业之间实际的交易关系。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关联方交易提出了“可比价格法”、“转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三种定价方法,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定价方法作详细说明,这可能影响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理解,从而作出不利的判断和决策。在资产减值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主要在减值损失是否转回方面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前一次确认减值损失以后,在计算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可以转会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而我国明确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
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
1、经济环境的制约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的发达程度也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交易事项两者并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一些特殊会计事项在IFRS中并未涉及,同时IFRS中的一些事项在我国也并不适用,如果直接采用IFRS,就会使得IFRS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
2、法律环境的制约
我国的《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申请上市的条件之一是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当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时,就要暂停上市;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且在限期内未能消除的,就会被摘牌。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我国会计准则更多关注于利润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倡导的全面资产负债表观相差甚远。此外,我国市场的监管水平较低,相应的配套法律规定也不够健全,这对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以保证会计准则顺利执行具有不利影响。
3、业务水平的制约
我国大部分会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质较低,不及西方国家,对必要的会计专业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对于复杂的会计事项不能很好的把握。近年来,随着经济交易的形式越来越复杂,新的交易事项层出不穷,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地修订完善,许多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掌握这些新的知识,致使会计准则在实际执行中碰到较大的障碍。
三、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策
1、立足国情逐步推进趋同
会计准则的趋同,需要与一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因此,我国在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时应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保证会计准则能够帮助财务报表的信息使用者获取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在吸收借鉴先进会计理论方法时,应有取有舍,以更好地达到国际趋同的效果。
2、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意义,应当积极关注IASB的动向,参与IASB的活动,与其他国家沟通协调,努力争取发言权,尽可能多的争取国家利益。一方面,我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另一方面,应积极同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国家进行沟通合作,以区域会计协调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
3、构建健全和完善的趋同环境
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健全而又完善的趋同环境对趋同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法律体系、监管环境也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为确保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我国应加强各监管部门和财政部的沟通,对准则的实施进行充分论证,完善会计准则执行监管机制,发挥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艳、Dennis Hwang、孙晓梅:美国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动向及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9(12).
[2] 冯淑萍、应唯: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J].会计研究,2005(1).
[3] 黄丽霞: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启示[J].财会月刊(综合),2009(1).
[4] 石党英: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
篇6
任职于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在《会计研究》、《财经研究》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参与多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哲学社科基金项目以及财政部重点课题项目。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财务报告在提升投资者信心、确保国家和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各利益相关方普遍认同建立并实施一套高质量的、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是保护投资者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青睐,这些国家或地区正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使国内公认会计原则与之进行趋同。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等重要国际组织提出倡议,希望世界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共同努力,制定一套被全球认可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准则日益全球化趋同背景下,尤其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团结协作,形成一致声音,对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增强话语权,建立和完善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具有重用意义。
2009年,亚洲-大洋洲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成立了一个区域性组织—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致力于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平衡全球会计准则方面的知识,并彼此分享关于准则建设和实施的经验。自成立以来,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作用很快得到认可,尤其是在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其他机构的提议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方面。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作为亚洲、大洋洲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共同协作的平台,已成为国际会计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将与美国、欧盟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一、成立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背景
近年来,亚洲-大洋洲地区经济大幅增长,该地区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引擎”。 亚洲-大洋洲地区中既有发达经济体,又有发展中经济体,并涵盖经济发展的各阶段。本地区中的大多数经济体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并且正在经历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GDP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或者较高的个位数水平。此外,该地区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占世界总人口的60%,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广泛,市场份额也逐渐上升。本地区内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增长,并且最近市值增速已经超过了世界水平。这些事实表明,亚大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正在逐渐提升。区域内许多国家或地区加大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力度,并在自愿或强制的基础上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些国家或地区加快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速度,另一些国家或地区也在考虑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在过去十年间,欧盟和美国对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欧盟自2005年起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决定有力推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欧盟各成员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应用。此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6年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共同研究金融工具、收入确认、租赁、公允价值计量等准则项目,以缩小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这也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考虑到亚洲-大洋洲地区日益增强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方建议亚大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在全球准则制定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致力于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确保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独立性及其处理亚大地区问题的反应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 2009年由亚洲-大洋洲地区的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成立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目前,亚大地区已有25个国家或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加入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包括澳大利亚、文莱、柬埔寨、迪拜、中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新西兰、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
作为全球准则制定的旗手,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将促进亚洲-大洋洲地区中的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促进本地区中的国家或地区一致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由此解决共性会计问题以提高该地区金融市场透明程度;协调本地区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技术活动的投入,以保护地区公共利益为目的,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技术活动以及高质量全球通用会计报告准则的制定;并与政府、监管者和其他地区及国际组织配合,以改进会计实务,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促进该地区的跨国贸易、投资和监管。
二、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组织结构和日常运作
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组织结构(如图1)由主席、副主席、主席顾问委员会、秘书处以及工作组构成。
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组织结构
主席和副主席在组织运行中起关键作用。主席在指定任期内负责协调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各成员的讨论和活动,并对外代表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组织。主席任期为两年,在愿意并有能力履行该职责的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员中轮换。副主席应支持主席协调各成员,并在主席任期结束时接任主席一职。主席和副主席的提名及选举应按照《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主席和副主席任命标准和程序》进行。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第一任主席是马来西亚会计准则理事会,第二任主席是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第三任主席是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
主席顾问委员会的职责是辅佐主席和副主席的组织活动,保证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会议工作连续性,并处理工作组未涉及的业务。在协助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工作上,主席顾问委员会须对主席与副主席提出的事项进行回应,对会议日程项目进行建议,提出工作组考虑的问题,对主席是否召集特殊会议以及其他需要的事项提出建议。主席顾问委员会目前有8个成员,包括六个发起国(中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印度。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主席同时也担任主席顾问委员会主席。
秘书处负责协调各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员间的联系,其中主要是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技术活动,同时还应促进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与本地区政府、监管机构以及地区性组织和国际组织之间的联系,以维护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利益。秘书处由主席兼任。
工作组的职责是协助落实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目标,尤其是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协调本地区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技术活动的观点。工作组由秘书处根据所开展技术工作的特定议题发起并受其监督。截止到2012年,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共成立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收入、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租赁、保险合同、排放权交易机制、农业、伊斯兰金融和网站建设等11个工作组。
三、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主要活动和成果
2009年4月,在中国的主导下,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在北京举行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筹备会议,讨论了建立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可行性。来自亚洲、大洋洲地区的12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50余位代表参加了筹备会议。
2009年11月,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文莱、新加坡等21个亚洲、大洋洲地区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1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讨论并通过了《谅解备忘录》,确定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目标、组织结构、工作制度等,为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可持续、规范化运作确定了日常机制。本次会议成立了金融工具、收入确认、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等4个会计准则工作组。
2010年9月,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在日本东京召开第二次全体大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章程修改、主席和副主席选举、各工作组进展情况、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网站建设以及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下一步工作安排等事项进行了充分讨论,达成了诸多共识。
2011年11月,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于澳大利亚召开第三次全体成员大会。与会代表就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章程修改、主席和副主席选举的选举标准与程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亚大地区联络办公室与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合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未来议程征询等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组织机制日臻完善,主席和副主席各负其责,主席顾问委员会已经召开多次电话会议和非正式会议,协助主席和副主席更好地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秘书处有条不紊地引导各项目工作组开展研究。
自2009年成立以来,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在会计准则技术项目上,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的金融工具、保险合同、财务报表列报、排放权交易机制、租赁、收入确认、生效日期等项目共反馈了18份高质量的反馈意见,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关切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高度评价。
随着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研究工作的积极参与,亚洲-大洋洲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对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这一重要区域性组织和亚洲-大洋洲地区给予更多关注。2011年2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决定在亚洲-大洋洲地区成立地区联络办公室。这是基金会在伦敦总部以外唯一的地区办公室。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在全球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也随之增强。
此外,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网站(省略)已经建成,对外及时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最新动态和主要观点。这吸引了全世界关注会计准则制定、重视亚大地区意见的会计专业人士的目光,进一步提升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国际影响力。
四、中国在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作为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创始国之一,主导了该组织的成立、谅解备忘录的起草等重大事项,并作为主席顾问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在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日常运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2005年,我国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又于2010年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路线图。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道路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得到世界银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和成功做法也受到亚洲-大洋洲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学习和借鉴,例如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2006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翻译成韩文,供国内利益相关方参考学习。
篇7
关键词:新旧会计 国际会计 准则
一、有关无形资产定义的比较
有关无形资产我国旧会计准则概念理解成: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因管理目的相对持有的,缺少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的长期资产,商誉也包括在内。而我国新准则是这样规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操作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当中能辨认性的依据表现为:第一,可以从企业中分离开,还有能独自抑或和一些合同签订、负债、资产共同参与转移、授权许可或交换等等。第二,从合同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来看,不管这方面权力能不能够在企业或另外的权利、义务中改变或分离。我国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并且将商誉归入《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号—企业合并》中,规定:只有非同一企业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能够产生商誉,统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能产生商誉,而且将差额调整为资本公积。因企业购买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代表的是购买者预期商誉将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支付,而未来经济利益的不可辨认性又决定了商誉是不可辨认的,因而此时的商誉并不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新准则通过加强可辨认性这一特点,将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一致。
二、有关无形资产计量方面的比较
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确定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称为无形资产计量。
1.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依照无形资产取得的方式不同,我国的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成以下几种:为外购无形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投资者放进的无形资产、本身开发取得的无形资产以及接受捐赠、企业合并等方面。旧会计准则对于购入的无形资产没有考虑其时间价值,也没有考虑利息因素,而我国的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都规定为:如果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比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价款要高,可以确定其具有了融资性质,当下无形资产的成本必然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根本加以明确,实际支付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所产生的差额不只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七号—借款费用》规定资本化条件外,均要求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我国旧会计准则对于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则是根据投资方所确认的价值进行计量,新准则则取消了企业首次发行股票投入无形资产计量的方针,转变成投资者投入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对比其投资方或协议承诺的价值确定入账,这其中不包含不公允的协议或者合同约定的价值。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对于自主研发而且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我国旧会计准则理解为:其入账价值理当依据法律法规取得时所发生的包括注册费、律师费等一些费用由此确定和计量,而对于依法律规定申请取得这个过程之前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则应于发生时便确认为当期费用。然而我国的新准则则规定:企业内部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那些开发阶段的且符合要求的支出可归纳为无形资产。这一点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做为当期费用,而开发阶段的支出若符合标准则确定为无形资产"相吻合。
2.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我国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按照使用年限与法律或合同规定的有效年限中较短者实施摊销,要是法律或合同的有效年限不存在,这时就应依照预计使用年限实施摊销,但要注意摊销年限应小于或等于十年。不同的是,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并辨别其寿命年限,对使用寿命有定量的无形资产,应摊销金额必须在其使用寿命范围内计划合理的进行摊销。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计算得出的金额即应摊销金额,还需要扣除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摊销额不予考虑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除此之外,企业理当在所有会计期间内重视和考察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要是有可靠结论证明该无形资产的寿命为有限,则立即推算其使用寿命并按规定实施安排。
三、有关无形资产的报废和处置的比较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规定:"有关企业出售的无形资产,可以把它取得的价款与无形资产自身的帐面价值两者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预期内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则应该将其帐面价值进行转销。而国际会计准则除做了上述两项规定外,还更加具体详细的规定了若干其他情况,如"无形资产与类似资产进行交换时,它所获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该等于被处置的无形资产的帐面余额,从中不能产生损失或利得。在经营过程中退出并且准备处置的无形资产,应该在退出时以它的账面价值来反映。
四、有关无形资产披露的比较
就无形资产进行披露时,对于使用的摊销方法,期初、期末账面的金额以及累及摊销额、累计减至准备等方面的披露,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同的。同时我国会计准则还规定了:对于那些使用寿命相对有限的无形资产,理应披露其使用寿命的问题,反之,对于那些使用寿命不清楚的无形资产,则应披露其使用寿命不清楚的缘由及推断预测;以此担保的无形资产帐面价值和当期的摊销额,及划入当期损益和判定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余额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规定已经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完善,更加国际化,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它充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同时与世界会计准则接轨,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日趋完善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号--无形资产》[M]2006《企业会计准则》[M]1992
篇8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 CAS 国际趋同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现状
(一)CAS目前制订方式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主持制定。财政部1998年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CAS制订的咨询机构。截至2010年9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共有委员22人。该委员会委员由财政部聘任,分别来自政府有关部门、会计理论界、会计职业团体、中介机构和企业界等,但其主要成员还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会计准则委员会聘请了160名咨询专家,协助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展工作。咨询专家来自会计理论界、会计中介机构、政府有关部门、会计职业团体、证券交易所和企业界。会计准则委员会还组建了若干研究组,在会计准则委员会及财政部会计司的领导下开展咨询工作。
(二)CAS目前已实现与现有IFRS的趋同
2005年以来,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和趋同等效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而且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和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得到了持续平稳有效实施,得到了IASB、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认可。2010年4 月1 日,财政部公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财会[2010]10 号文件),路线图提出的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IASB 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
(三)CAS又面临IFRS再次大幅修订的挑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IASB也着手开始新准则的修订,在财务报表列报、公允价值使用、金融工具、收入确认、租赁等方面进行了大幅修改。从已的部分新准则与新准则征求意见稿来看,与目前实行的准则相比变化很大。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士刚刚熟悉了中国的新会计准则,又面临再次熟悉IFRS的严峻挑战。
二、新形势下CAS制订的方式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独立的民间机构运作并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式,比如美国和英国;另一种是政府机构运作并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式,如中国和法国。民间方式通常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民间组织制定、政府通常不干预的方式,比如英国和加拿大;另一种是在政府监管下、由民间机构制定的方式,比如美国。
笔者认为,民间方式和政府方式均有其优势劣势,会计准则制订方式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有利于制订出公正的会计准则。具体到我国,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由财政部主持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通过部门规章的形式实施的方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选择。理由如下:
第一,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从法律环境看,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会计准则在我国属于一种法规,应该由国家认可的法定机构来制定。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财政部一直都是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法定机构。财政部作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既有法律的依据,也符合我国的法律惯例。
第二,符合中国的经济管理传统。从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上看,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中国在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已形成了一种强烈依赖政府部门的社会定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政府部门、企业界、会计职业界等各类人员很难接受准则的制定主体转移至民间组织。
第三,权威性强。由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出面与IASB以及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协调和沟通,可以增强沟通中的权威性与份量。同时,财政部通过自身的权力与地位优势,便于与国内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界以及社会各方面协调,便于调动各项资源开展准则制订。
第四,符合各级财会机构和会计人员习惯。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会计人员众多且素质总体不高,长期以来习惯了国家公布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具体会计核算办法,甚至具体核算科目的做法,由财政部制订准则也是广大会计人员的普遍期望。
综上所述,由财政部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结合近年来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以及新会计准则在我国的实施情况看,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应继续扩大准则参与面。我国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兼职成员多,政府部门代表多,虽然人数也较多,但代表性仍不够强,且现有的准则委员会成员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专门研究准则的制订和国际协调问题。而在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中,参与准则制定的人员来自于会计职业界、企业界、证券交易所、专业研究机构、政府、投资人等各个方面,准则的制定有着强大的专家队伍后盾。美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均为专职,委员会还下设一个由30~40名来自企业、教育、投资和普通公众等各界人士组成的财务会计咨询委员会,这种机制使得美国准则制定机构的研究能力比其他国家强大很多,而且代表性更强。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适当减少政府部门的代表,增加理论和实务水平较高的专职委员,使我国会计准则真正具备全社会公认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代表性。
其次,应拓展经费来源。美国的财务会计基金会能为FASB提供足够的基金,以保证独立研究人员的高薪和其他研究费用,这种高薪也使得FASB能够吸引到全美一流的专业人士深入研究会计准则问题。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补助,政府应加大会计准则制订的财力投入,也可以研究设立“会计准则制订基金”,从社会上拓展经费来源,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专业人士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
三、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方向选择
在IFRS大幅修订的背景下,基于高额的趋同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方向可以有3种选择,一是结合我国国情“自主制定”,不必考虑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或趋同;二是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三是“趋同”,即在会计原则和实质内容上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3种方式的优缺点比较见表1:
从表1比较可以看出,采用“趋同”的方式是成本效益最高的一种方式,是我国将来会计准则制订的方向。主要理由如下:
(一)采用“趋同”的方式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我国经济已深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据统计,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由1978 年的206亿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9 727.6亿美元。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已发展到5万多家。要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节约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和成本,保持国际资本流动畅通,就必须有共同基础的财务信息作前提。
(二)采用“趋同”的方式是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据统计,世界上已经有包括欧盟各成员国在内的117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如欧盟、澳大利亚都是从2005年开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加拿大已对外宣布将于2011年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韩国宣布将于2011年起全面改用国际会计准则。日本企业2009年起可自愿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强制上市公司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则于2012年左右再做出决定。美国也加快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进程,并于2008年了采用国际准则的路线图,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预计将在2011年决定是否建议转向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都偏好于其客户按国际会计准则来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另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严格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前言(2002)指出其目标之一是“推动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要求只有在所有方面均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才能声称已按国际标准编制了财务报告,其成员也积极投身于在世界各国的宣传工作。
当然,“趋同”并非盲从。在“趋同”过程中我们还应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我们强调的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持续趋同”,而不是“简单的全面趋同”。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相一致的,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资本市场不发达,国有企业众多且相互交易频繁,更重要的是我国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均十分欠缺,若没有一个缓冲很容易掉入发达国家和国际资本设计的“陷阱”。
二是趋同不是单方面,而是要坚持互动原则。全球统一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应当充分考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我国也需要全方位深入积极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提升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若干建议
虽然,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中国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但在持续趋同过程中也面临各方面的风险,需要未雨绸缪,及早应对。近年来,国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说加强会计人才培养、内控体系建设、会计师事务所建设、财务信息化建设等等。为了更好地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关注。
(一)主动参与,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和修订中的话语权
1.设立专门的会计国际协调小组。在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专门的会计国际协调小组,其成员可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单位、税务法律部门以及行政管理机构有关人员组成。该小组要时刻关注国际动向,及时分析报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其他国家有关国际协调的新举措,广泛征求意见并整理反馈意见,集思广益,为更好地进行国际趋同出谋划策。
2.加强我国会计的对外交流。“趋同”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论坛、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多渠道了解国际会计协调的有关信息。同时,积极向国际会计界介绍我国一些研究成果、实务做法,积极与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有关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增强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
3.继续推进会计准则等效工作。会计准则国际等效的推进,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中国企业转换财务报表的调整工作量和转换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与有关国家争取更大的共识,增加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二)处理好与国际准则和美国准则的关系
目前IASB的IFRS与美国的GAAP是世界范围内应用较为广泛的两套会计准则。目前这两套准则体系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在国际学术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部分权威会计学者对于单一世界准则的想法,否定的声音也很高。在此背景下,我国应争取主动,合理利用二者之间的矛盾,采取与国际准则趋同为主,与美国准则等效为辅的政策,进一步提升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做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配套工作
1.在国家层面协调相关配套体系建设。包括:会计准则与证券法的协调、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协调、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等。同时,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用发展的办法来最终解决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不匹配的问题。
2.做好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宣传和培训。目前国内仍有相当一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没有消化透,这既有国内会计人员众多且素质总体不高的原因,也有国际准则在国内的翻译和理解原因。在今后的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现实情况,准则制订和翻译应当大众化、通俗化,最好每一准则都制订相应的操作细则。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玉廷、王鹏、薛杰.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新会计,2010(7).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理财理念 财务管理 理财方式
理财不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必须学会的关键一步,通过理财可以让财务消费及使用情况更加的理性,合理分配,让现有资本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因此理财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我国新会计准则分别在应对高风险业务和新业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新会计准则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会计准则,并且针这些会计准则采用了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是我国在会计计量方面取得的一项巨大进步。
我国新会计准则始终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基本框架和原则方面,我国新会计准则吸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和一些修订编纂原则,在其基本框架和主要原则方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大体一致的要求。在结构上和项目构成上,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一样,也涉及了相应的关于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和国际会计准则中会涉及到一些主要会计项目,当然只是一些普遍的项目有所涉及。对于那些特殊的就没有涉及到了。最后一点是体现在涉及内容方面,我国新会计准则并没有做太多的突破,只是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那些主要的,大面上的方法和原则。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虽然在大面上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则采用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借鉴方式。比如说在关联交易方面,在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的问题上和政府补助会计处理方面都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巨大差异。我国并没有对国有企业进行关联,也规定那些已经确认了的减值损失是不可以再进行转回,这些都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的。另外我国新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方面的规定,除了有明确规定的部分之外,其余的都要做收入处理,而国际准则在这方面则是将所有的补贴都按照相关的收入进行处理。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区别。
二、新会计准则给公司理财带来的新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给公司理财带来新的机遇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这也就代表着在很多方面它都是有进步的,而它的这些进步对于我国理财方面可以说是好事,或许也会阻碍理财的发展。因此我们因该理性的分析认识我国的新会计准则,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政策里面有利于我国企业理财方面的部分。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里面详细的规定了对相关领域的规范核算以及相关的财务理念,而在我国会计观念在某些程度上和理财观念是一样的。这是由会计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会计主要是为了最终的资产决策提供依据的,恰恰理财针对的就是对资产的合理利用,在这一点上二者是不谋而合的,都是为了资金的更好使用。
因为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先进的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先进的计量标准可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从而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而这些决策就包含了财务方面的决策。因为我国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所提供信息的质量,因此大大的降低了财务决策的不确定性,同理降低了公司理财的失误率,提高了理财的质量,为公司理财带了了更大的利润。
因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宏观上保持高度一致,便于公司吸纳境外的资产,进而促使我国的公司走出去,为国内的公司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引进国外资金,进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人才等等。逐步使得一些国内的公司融入国际这个大舞台。
(二)新会计准则给公司理财带来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向性,有利必回有弊。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会给公司理财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促进公司理财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使其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发展策略。
相对于旧版的会计准则来说,我国新会计准则在一些方面做出了调整,例如为了预防企业会在通货膨胀时采用后进先出法(LIFO),然而后进先出法的取消会在通货膨胀时公司财务上的不稳定。例如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虽然具有科学性等优点,但同时也违背了理财观念的初衷,不是一种稳健的方式。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修改则会导致操纵报表,不能充分认识现状等不良现象产生。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科学的去认识新会计准则,尽量减少或避免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促进公司理财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的稳健成长。
三、公司会计在理财方面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新会计准则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而它的优点则会促进公司理财的发展,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它的缺点则会阻碍公司理财的健康成长,因此理财人应该正确的认识新会计准则,从宏观的角度充分的了解和全面把握新会计准则。
在应对新会计准则可能带来的风险时需要理财者、投资者和管理层三方面对共同努力。首先,理财者需要充分的了解和全面把握新会计准则,对其有准确的认识定位,尽量提前预测它有可能带来的风险,未雨绸缪,保证理财的稳定性。其次是投资者,投资者需要即使发现理财的不稳健因素,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防止不理性投资,以便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落差。最后是公司管理层,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提前预计结果。如果认为投资存在较大风险则需要理性考虑,切不可盲目盲从,单纯的追求高额利润,这是不成熟也是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必须坚决抵制这种不可取行为。反之用领导者的眼光和能力在整体上进行指挥引导,促进公司理财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司持续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栾甫贵.2004.会计制度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卢荣.新会计准则给证券业带来五大难题[N].全景网络, 2006-10-10.
篇10
一、RBA模式的主要问题
安然事件后,美国各方面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深表怀疑:一是认为美国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过于详细、过于复杂,导致美国会计职业界很难跟上步伐,从而使会计准则的应用格外困难,成本高昂;二是规则驱动(rule-driven)式的应用指南导致会计准则太过详细和复杂,从而诱使人们从事围绕规则而构造交易但又不符合准则目的和精神的金融和会计工程(financialandaccountingengineering),以达到特定的会计结果。
FASB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会计准则的许多细节和复杂性均系需求驱动(demand-driven)。美国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主要来自于准则中的大量例外和数量繁多的由FASB及其他机构提供的会计准则解释和应用指南。
(一)对原则的例外。会计准则中的例外原则允许在特定的情形下背离准则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它大多是FASB与有关各方对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实务考虑进行妥协的产物。会计准则的例外分为三类:(1)范围例外(scopeexceptions),即允许特定的交易可以不采用新的原则而继续采用现有的规定;(2)应用例外(applicationexceptions),即为了达到特定的会计结果(如为了限制报告收益的波动)而规定的例外;(3)过渡例外(transitionexceptions),即为减轻向新准则过渡的影响而规定的例外。例外的存在的确增加了准则的详细度和复杂性,因为它需要描述和限制不受准则约束的交易和事项。但是,正如关于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处理的第133号公告经常被作为详细和复杂化的典型,人们批评它建立了只注重交易的形式而非交易实质的所谓“明线”(bright-lines)和“开关”(on-off)的规则,而事实上,133号公告的复杂性恰恰来源于其所涉及的交易的复杂性。
(二)关于解释和应用指南。FASB认为,提供会计准则解释和应用指南的主要目的有三个:(1)保证相当水平的可比性,以保证不同主体对类似交易和事项进行类似的会计处理;(2)描述应用例外的情形;(3)作为教育工具。同时,对每一问题提供单一答案的详细解释和应用指南,对于不断膨胀的诉讼环境非常重要,它不仅为SEC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施机制,而且会计报表编报者和审计师也表示需要详细的指南,以限制SEC及其他监管机构进行“马后炮式”的职业判断。
虽然解释和应用指南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的确增加了运用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但除了会计准则本身的解释之外,许多指南都是在会计准则之后提供的,它们主要来自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包括其成员)、财务会计委员会所属的紧急问题工作小组(EITF)、AICPA下属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cSEC)、特别工作小组(如FASB的衍生工具小组)以及SEC(针对上市公司)。这些指南趋向于针对特殊的交易和行业,它们在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权威层次。
二、会计准则制定的PBA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是应用PBA模式的典范,它比较粗略,要求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特威迪爵士2002年2月14日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曾说,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及其审计师必须再三考虑建议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基本原则,要求公司及其审计师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进行职业判断,要求会计报表的编报者对财务报表坚定地承诺、忠实地陈报所有的交易,也需要审计师坚决抵制客户压力。与RBA准则相比,PBA准则主要有两个特点:(1)原则的应用将比现有的准则更加宽广,即使必要,对原则的例外也将很少;(2)准则运用的解释和应用指南较少,而为遵从准则目的与实质所进行的职业判断将增加。
1.应用概念框架确定原则。尽管FASB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已经运用了概念框架,但概念框架既没有提供解决会计报告问题所必需的所有工具,它本身也还不完善,存在内部矛盾及模棱两可。例如:(1)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2号概念公告并没有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可比性和一致性之间的权衡提供必要的概念指南。(2)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的第5号概念公告仅包括对当时实务的描述,它对分析和解决颇具争议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基本没有提供必要的概念基础,也没有提供必要的工具以评估一个项目是否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如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3)第5号概念公告中的收入确认原则与其他概念公告的有关原则存在矛盾,特别是与第6号概念公告的资产和负债定义相矛盾。(4)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第6号概念公告中的要素定义不够清晰。(5)概念公告缺少确定揭示要求的框架指引。
FASB认为,以宽泛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要求概念框架全面完整、内在一致、清晰明了。为此,FASB将进行改进概念框架的研究,同时考虑制定类似第1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的列报)的整体报告框架,它将对重要性评估、持续经营评估、职业判断、会计政策、一致性和比较信息的陈报等问题提供指南,还将包括真实和公允观。
2.较少例外。含有较少例外的会计准则将会使类似的交易和事项以类似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增强可比性,有效地减少准则的细化和复杂性问题。FASB认为,基于实务考虑,不大可能消除所有的范围例外和过渡例外,但应消除所有的应用例外,因为这些例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达到期望的会计结果,模糊了准则所涉及的相关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例如,在现有会计准则中,为了减少报告盈余的波动而规定了许多应用例外。但是,如果导致波动的事项实际发生而财务报表不予反映,财务报表就没有忠实地表达企业所实际承担的风险。由于稳定的或波动的财务结果是贷款人和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稳定和波动的原因必须忠实地在财务报表上加以反映。
为此,FASB将抵制要求提供例外的各种压力,有效地减少准则例外。同时,美国财务会计报告的所有使用者(包括投资者、信贷者以及财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都必须接受例外较少的会计准则以及报告盈余波动性增加的事买。
3.较少的解释和应用指南。PBA模式不会消除会计准则运用对解释和应用指南的需求,但将大幅度地减少对例外及其他复杂化的需求。FASB认为,指南必须集中于准则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事项,对于企业特殊性和行业特殊性等问题,应根据准则目的和精神实质,运用职业判断来解决。
为此,FASB将采取两项措施:(1)必须建立足够的规则以确定在何种情况下解释性和应用性指南是合适的;(2)抵制要求提供详细指南的种种压力。同时,FASB也要求其他准则制定机构(如EITF和AcSEC)改革角色定位、组织构成和准则制定过程,以确保准则后使用相同(或类似)的原则,确保提供的指南与准则目的和精神实质相一致。与此相适应,会计报表的编报者和审计师也必须更多地运用职业判断,SEC、投资者、信贷者以及财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也必须接受运用职业判断(包括实务上的某些偏差和分歧)的后果。
三、PBA模式的优点和缺陷
FASB认为,采用PBA模式的优点主要是:(1)会计准则更容易理解和应用。(2)减少围绕特定规则而运用会计和金融工程而构建的交易,清晰地表达由会计准则确定的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3)增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4)加快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准则协调的步伐。
同时,采用PBA模式制定会计准则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1)职业判断增加,类似的交易和事项会出现不同的解释,人们会更加关心可比性问题。(2)如果缺乏FASB的额外指南,而其他具有必需的资源制定解释和应用指南的机构,可能变成事实上的准则制定机构,并在缺少由FASB应循程序(dueprocess)的情况下制定相关指南,可能降低会计准则质量。(3)可能导致会计原则的滥用,即未按照准则目的和精神实质一致地运用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原则。
四、PBA模式对会计、审计的潜在影响
1.将有力地促进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加快国际会计一体化的步伐。长期以来,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全球会计准则协调的努力很不积极,使美国成为国际会计准则推广应用的一个重大障碍。但是,随着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对核心国际会计准则的认可,以及2005年欧盟上市公司全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有所松动。安然事件爆发后,在各界对会计准则批评的强大压力下,特别是美国国会明确要求采用PBA模式制定会计准则后,SEC及FASB均采取积极的姿态,表示将积极推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因此,美国采用PBA模式制定会计准则,必将大大加快国际会计一体化的步伐。
2.职业判断大大增加,审计风险加大。FASB认为,形成RBA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审计师为降低审计风险,减少职业判断,推卸法律责任,强烈要求准则制定机构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应用解释,致使各种解释和指南越来越多。采用PBA模式后,势将大大减少详细的规则,要求审计师根据准则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经济业务的实质进行职业判断,选择最佳处理方法。这不仅对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而且必将大大提高审计风险,特别是对新兴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将空前加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