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条例

篇1

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小学管理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等法律法规。

二、当前公安机关加强校园安全有哪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切实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工作;三是大力整治学校、幼儿园和周边治安秩序;四是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危险物品管控力度。

三、当前公安机关加强学校安全有哪几项防范措施?

一是组织民警、交警、巡警、特警加强对校园及其周边的治安巡逻,特别是在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和校园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重点部位,加大巡逻盘查力度。二是在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门口设立专门警务室,或依托学校门卫室设置治安岗亭,及时处置校园及周边发生的各种治安问题。三是督促学校严格门卫查验制度,严防不法分子混入校园。四是指导学校在大门、围墙、宿舍等重点部位安装监控报警设备,针对不同类型的校园安全事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五是切实发挥公安民警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的作用,深入宣传,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六是督促指导学校建立健全保卫组织、配备专业保安力量和必要的防护装备,加强校园内部的巡逻守护。

四、家长如何督促子女提高安全常识?

1、广大家长增强安全意识,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防止因失管而导致子女安全事故的发生。

2、教育并督促子女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外出时必须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3、教育并督促子女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在公路、街道玩耍和追跑打闹;不乘坐有安全隐患、非客运和超载车辆。

4、教育并督促子女不玩火,严禁野外用火,不燃放不安全的烟花爆竹;在家用火用电时要注意安全,不懂使用的电器不要使用;不到人群拥挤和危险地方游玩,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5、教育并督促子女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净、过期、变质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吃太多冷饮,不要购买三无或过期食品,谨防食物中毒。

6、教育并督促子女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要看有益的图书、报刊,拒绝进入“三室二厅”(游戏室、录像室、台球室,歌厅、舞厅)及网吧。不参加任何单位组织的商业性庆典活动;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7、教育并督促子女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自身不会游泳的家长和老师不带领孩子和学生下河游泳,不到有危险的水边玩耍,汛期不要在河边和山边行走活动。不到山塘、水库等危险区域玩耍、游泳。去安全地区游泳也一定要有家长或成人陪同。严禁私自单独下水游泳。

8、教育并督促子女雷雨天气要关好门窗,在家休息,注意安全。

9、关注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及时沟通,及时疏导,预防各种生理、心理疾病。

10、加强家校联系,实行安全信息汇报制度。在假期中学生如发生安全事故要及时告诉班主任,并由其及时向学校汇报。

五、如何防身自卫?

1。时刻警惕,沉着镇静,临危不惧,正当防卫。

2。以静待动,静观其变,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3。避实就虚,求其不意,有理有节,防卫有变。

1、充分认识涉校涉生暴力犯罪的严重性与危害性。

2、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集中整治。

3、组织开展校园管制刀具自查收缴行动。

4、有序开展“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三项教育活动。

5、进一步加强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选聘和管理工作。

6、切实落实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7、切实加强中小学“问题少年”、“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8、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查究制度。

1、要加强对学校安全保卫和管理工作的领导。

2、要加强校园内部安全保卫和安全防范制度建设。

3、要加强校园秩序管理。

4、要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演练。

八、《未成年人保护法》(摘录)

父母或者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及公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国家鼓励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艺等单位和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及其他公民,创作或者提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给予扶持。

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摘录)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

酒。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

年人违法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其人身安全。

十、《刑法》(摘录)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篇2

论文摘要:从法律法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体育的具体实践,分析探讨了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结果表明: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任何形式的监护人;未成年学生发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主体是学校、教师、监护人和其它组织或个人;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完善伤害事故保险及基金制度和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教学或课外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中发生身体伤害,造成重伤、残疾、死亡等重大事故,关于责任追究及赔偿的法律责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是未成年人集聚的场所,未成年学生的安全让家长牵肠挂肚,让教师提心吊胆,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认为“学生在学校发生伤害理应由学校负赔偿责任”。学校则认为不公,这忽视了对学校、教师自身权益的保护。因此,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往往就责任认定争论不休或相互指责或彼此推委,由此引发法律诉讼、对簿公堂,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也因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颇感棘手。本文试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人手,结合学校体育的具体实际,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在校未成年学生监护权的归属

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发生伤害事故呈多样性、突发性、复杂性等特点。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未成年学生在校监护权的归属一直是个焦点,它关系到在各种伤害事故中学校及相关教师到底负什么样的责任,同时涉及伤害事故的预防、惩戒、救济以及公平合理地承担责任,分担损失赔偿等,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法律对未成年学生在学校的监护权归属问题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认识不一致。目前主要有5种不同的观点:学校是监护人;学校是被委托的监护人;学校是委托监护人;学校是合同监护人;学校不存在监护权的问题。本文赞同第5种观点,并认为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任何形式的监护人,不应当承担监护责任。学校对学生承担的是教育、管理、保护的责任,但学校有义务为监护人或监护人提供便利。其理由如下。

(1)依据我国法律,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16条直接规定了法定监护人的范围:1)近亲属;2)近亲属以外亲属或朋友,但这不是义务而是自愿;3)在没有第一、二种情况下由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居委会、村委会充当监护人。由此可见,《民法通则》关于法定监护人范围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定在近亲属中,这是明确以法律条文形式严格将学校排除在监护人范围之外,因而从根本上否定了那种认为“学生一进校门监护权自然转移给学校”的观点。再者,视学校为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认识,不仅使学校承担难以担负的责任,而且也难以解释何以学校只有监护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利,何以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要符合法律规范,而不能像父母管理被监护人一样管理学生。

(2)学校职责与未成年学生及其监护人职责之间的法律关系。《教育法》第29条对学校的基本职责有着明确的规定: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关于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法》第42、43条中有规定“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同时受教育者要“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接受学校的教育,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服从学校管理”。《教育法》第44、49条规定“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专设学校保护一章,具体规定了学校教育、管理、保护在校未成年学生的职责。《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都对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合理安排学生的生活等事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10条规定:“监护人的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其进行诉讼。”综上所述,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保护职责与学生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虽有相近内容或相类似的权利和义务,但两种职责的性质和法律渊源不同。前者是学校作为承担公共教育职能的社会机构,基于《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而形成的一种公法范畴的职责与义务;后者是基于民事法律所确定的监护权,是在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形成的司法范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因此,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总体上是基于教育与受教育的活动而形成的教育关系.但有着不同于其他法律关系的一些特殊规律,应适用教育法调整。如果学校及教师未履行教育法规定的职责,造成学生伤害,产生的侵权行为,赔偿责任应属于民法范畴。

2 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与归责

2.1形成学生人身伤害的基本内容

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中,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很多,但人身伤害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5个方面:1)侵害学生身体权所造成的损害,这种损害不以受害人感受身体上的痛苦为必要,也不以肉体上的实际损害为必要。2)学生人体致伤,以人体造成伤害为起点,以伤害治愈为临界点,与人体致残相区别。应注意的是,轻微的扭伤、搓伤、拉伤、擦伤、碰伤、摔伤等运动损伤属正常损伤,不应追究其损伤责任。3)学生人体致残,以造成人体伤害为前提,以经治疗仍留有残疾为必要条件,与致伤、致死相区别。4)致人死亡,以受害人生命丧失为必要条件的人身权的侵害,仍以人身伤害为必要前提。5)侵害学生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所致的精神损害.其中身体权、健康权受损害的受害人精神损害是学生及其监护人的损害,侵害生命权则是生命权丧失之人的近亲所受的精神损害。

2.2因学校、教师有过错造成的伤害事故

对于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学生,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对于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学生,《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承担民事责任。”可见,存在过错是学校承担责任的前提.承担多少法律责任依其过错而定。过错是指行为人表现出的违背法律与道德的主观心理状态.从其形式上看有过失与故意。对学校、教师而言不希望损害结果发生,但应当预见却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由于过于自信不会发生,终致未尽义务与职责.这是过失;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不良后果,但仍希望与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如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造成学生伤害是一种最典型故意过错行为。在以上过失与故意的过错中造成学生伤害,学校承担全部或主要民事赔偿责任,教师有过错的承担相应或连带责任。造成学生身体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监护人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精神损害赔偿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人的必要生活费及精神损害赔偿费等费用。同时对已承担民事责任的学校、教师需要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仍应追究行政责任;其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类型的伤害事故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学校体育教学设备、设施不符合国家或省市规定的卫生和安全标准;2)学校体育场馆、设备的维护、管理不当的;3)学校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教育或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的;4)学校或教师违规组织的各种校内外体育活动中发生学生伤害事故;5)校内建筑、水、电、气、汽、施工等对学校组织的正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造成伤害;6)正常教育教学时间内有关管理人员、教师擅离岗位或虽在岗位但未履行职责,使学生失控造成偶发性伤害事件;7)违反体育教学常规、教学大纲要求造成学生伤害事件;8)体育教学中,教师传授技术动作不正确、教材选择不合理、组织教法不严密、疏于检查场地器材或场地器材使用不当的;9)学校、教师组织安排的体育活动超出学生一般生理承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10)学校、教师知道或应该知道学生有不适应某种场合或某种活动的特异体质,未给予必要照顾的;11)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教师未采取相应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的;12)教师侮辱、殴打、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

2.3因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有过错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民法通则》第18、133条规定:“监护人应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可见,未成年学生或监护人因过错造成学生本人、他人伤害由其监护人承担责任。造成其他学生身体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监护人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精神损害赔偿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人的必要生活费及精神损害赔偿费等费用。同时对已承担民事责任的监护人需要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仍应追究行政责任;其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种类型的伤害事故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太差或存有生理缺陷而未通知教师,不能适应正常体育教学;2)技术动作掌握不正确或未按教学要求从事超出自己运动水平的练习;3)不遵守规章制度及相关纪律,不听从教师指挥,擅自行动或同学打闹等;4)缺乏安全意识或保护与自我保护不到位、不彻底;5)不遵守运动或竞赛规则,动作粗野,严重违犯体育道德;6)学生生病、请假或见习,在校内因自身原因造成伤害。

2.4学校、教师、学生和肇事方共同过错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根据《民法通则》第130条:“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承担连带责任。”即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共同过错人按照各自过错行为和程度分负民事责任,受害人有要其中任何一人赔偿全部损失的权利。同时《民法通则》第131条又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如果侵害人有过错,受害人也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过错,则构成混合过错,在这种情况下,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可以适当减轻。

2.5学校、教师没有过错,因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而造成的重大伤害事故

《民法通则》第106、107、132条概括性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157条则进一步明确:“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当学生伤害事故发生时,法律可直接推定学校、教师主观上有过错,但允许学校举证证明学校、教师已尽到其应尽的责任,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在情势突然变更情况下发生方可免责。当然在这些情况下学校、教师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予适当的补偿而不是赔偿。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司法机关可以责令对方或受益人适当补偿而不是全部赔偿,确定补偿数额的根据是对方或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经济状况。此类型事件有:1)学校、教师正常的对违纪学生批评、教育而引发的学生出走、逃学、自伤、自杀等突发事件;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突发疾病,学校及时采取救护措施仍出现严重后果的;2)在校内外体育活动中,学校、教师尽管对学生安全进行了周密安排仍不能避免的意外伤害;3)学校体育教学设备、设施突然发生倒塌、损害、爆炸引发的伤害,而学校管理并无不当的;4)不法分子强行入校打伤、打死学生或破坏活动致使学生伤害;5)伤害是在学校、教师、学生以外的第三人造成,而学校管理并无不当的:6)因地震、海啸、暴雨、雷电、台风、洪水、战争等不可抗力造成的重大伤害。

3 对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思考

(1)亟待加强的立法工作。首先,当务之急是加强学生伤害事故的立法工作,以民法通则作为我国损害赔偿法的主要渊源,借鉴《医疗事故处理办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尽快制定出我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就是要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哪些责任应该学校负,哪些又是学校不应该负的,这样既可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又有利于维护学校、教师的正当合法权益。其次,现有法律法规也需要及时加以修订。在当前的学校伤害事故案件审理中,之所以出现判定不一的情况,关键在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保护责任的性质、范围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存在一定的立法空白。造成现实的司法实践中过多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而判定学校支付数额越来越多的赔偿金或补偿金,这不仅发生事故的学校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也加重了其他学校校长、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心理压力。例如从法理上讲未成年学生必须处于监护人的监护之下,事实上未成年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无法处于其法定监护人的监护之下,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26条规定“监护人可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他人”。然而我国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学校是在校学生监护人,那么学校凭什么承担监护职责?这就是立法的空白处。个别地方的司法机关出于对弱势个体的同情,竟然创造性地做出裁决——将学校认定为学生的委托监护人或监护人的人。又如目前民法通则没有规定人身伤害的慰抚金赔偿制度,加上我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尚未出台,如果发生侵权赔偿,甚至会出现致死比致伤更合算!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再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160条:“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侵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本文认为其涵盖范围较窄,建议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扩展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另外,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体育法》等应进一步完善学校责任及伤害事故认定的相关规则。

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案例法,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有关法律问题作了初分析。

从2001年已陆续有许多中央和地方有关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法规出台,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2001年7月13日,上海市人大委员颁布实施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最近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12号教育部令),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做出了具体规范。该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此次出台的学生事故处理办法>)大力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是构建有关学校安全的法律、制度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办法>)共分为:总则、事故与责任、事故处理程序、事故损害的赔偿、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以及附则等6章40条。办法>)颁布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教育行政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办法出台后,将会有力地促进学校提高自身的责任观念和预防意识,促进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人身安全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妥善、正确处理,有力的维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办法>)的实施将会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制度框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有力的保障机制。当然办法>)的实施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学生损害事故,其中的规定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待于改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的一种,当然适用此办法。该办法>)第2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本办法。”

1 学校体育概念、构成及范围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统一活动。具体地说,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又分为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体育伤害事故的大多数发生在实践课教学中。【案例1】:江苏莱县一小学四年级的一次体育课上,教师在30m距离内用板凳设四道障碍,要求学生往返跑一次,该班一学生在返回跨越第二道障碍时因左脚磕碰板凳摔伤,住院手术治疗。学生家长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法院经调查认定,该小学在体育课上违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活动强度和难度均超过四年级学生的承受能力,故判决校方支付全部医疗费用及其他费用。从【案例1】我们就不难看出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和校方的义务。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的,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的体育活动。它包括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包括作息制度中的体育活动、全校性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作息制度中的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学校以外由校外有关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校内体育活动与校外体育活动对体育伤害事故处理原则是不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13条第3款规定: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责任。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教练员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培养体育骨干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课余体育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训练水平确定适宜的生理负荷,并且要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如果教练的违反了此原则,就要对此造成的学生伤害负责任。课余体育竞赛是指运用多种运动动作,借助运动项目,游戏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的总称。体育竞赛的主要特点便是竞争性,因此在体育竞赛中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伤害事故,“学生伤害故处理办法>)第12条第5款明确规定:“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学校竞赛是自愿参加的,但是有些学校以胁迫或变相胁迫的方式使学生参加体育竞赛,这本身就侵犯了学生的权利,构成了侵权行为。如果该同学在体育竞赛中又意外受伤,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2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概念及发生原因

2.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及范围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指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事故。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作了明确界定:1)学校指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幼儿园应根据幼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点,适用本办法。2)学生指在上述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就读的受教育者,或在校注册的其他受教育者。3)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期间指在校内或校外与体育教学相关的活动期间。4)人身伤害指在法定期间内,肢体残疾、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及其他影响人身体康的损伤。

2.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2.1体育课教学内容违反大纲,训练方法不科学,活动的强度和难度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课余体育训练负荷安排不合理,课业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不合理,如小学生田经运动会不可能设置栏高为1.067m的110m栏。对由以上原因而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学校应当负全部责任,如【案例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第6款规定:“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2.2.2体育活动的特殊性质,要求体育教师和相关责任人员必须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活动设施,活动设施的安全与否也有关体育工作人员的责任。因此体育工作人员应当具有高度责任心,在体育活动中严格管理。如果体育工作人员疏于职守,造成体育伤害事故,轻则追究其行政责任,重到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案例2】:某省一中学体育课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在体操房自由活动,自己则在一旁填写学生成绩卡。几个学生于是拿来r垫子,跳箱和跳板,开始练习跳箱活动。练习中一学生在做腾空翻越跳箱动作时,不幸人越过了垫子,头部先落地板上,造成头部神经系统严重损伤,后经医院抢救脱险,但该学生已终身瘫痪,法官以活动设施不当和没有尽到有效管理为由,判体育教师行为构成失职,学校应承担全部责任。

2.2.3纯属意外事故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体育活动本身激烈的竞争性,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伤害事故,再加上一些客观上所不能预见的意外事故。体育活动中这些事故的发生很难确定追究谁的责任,也可以认为双方当事人谁也没有过错,完全由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民法通则明文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所谓不可抗力,指不能预见,不可避免的客观情况。【案例3】在中学生足球比赛中,一学生守门员在扑球时不幸头部重重地撞到了球门柱上,当即昏迷不醒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家长要追究学校责任。法官判决学校没有过错,纯属意外事故。办法>)第12条第5款、6款规定:“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2.2.4由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原因造成伤害事故

此类原因造成的伤害事故责任认定主要看学校是否知情。[案例4】:某市某中一中学生在校运会,参加1500米时不幸身亡,法医事后鉴定该学生患有失天性心脏病。

3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3.1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依据的法律法规

主要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3.2学校不是学生的监护人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7条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特殊情况除外。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由此规定可以看出,学校对未成年人履行的是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不承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义务。但其中也有例外的情况。另外,我国民法通则>)也未把学校列入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范围。从现实看,它为处理学生安全事故作了一个统一规定,有其积极意义。

3.3责任认定的原则及责任认定。

3.3.1责任认定的原则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及其他学校伤害事故是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侵犯,是一种侵权行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任何侵犯社会公共财产、侵犯他人财产和人身权利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法律所不允许的,在刑法上可能构成犯罪,在民法上则构成侵权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3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应当承提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侵权行为指行为人对受法律保护的权益实施侵害,并对造成的后果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3款及l32条规定及有关特别法的规定,是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一般侵权损害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特殊侵权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公平责任原则作为弥补以上两原则的不足。所谓过错责任原则,也称为过失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归责原则。所谓无过错责任原则,指行为人与受害人都没有过错,但依照法律规定,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无过错行为人也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也称为平衡责任,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在不能根据法律适用无过错责任,又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法院即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按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8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结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为过错责任原则。办法第26条“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此条规定不应看为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可见我国学校体育事故责任归责的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公平责任原则为辅。办法没有直接规定公平责任原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有一定的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当事人都没有过错,但家庭相对于学校来讲毕竟是一个小单位,她不可能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意外事故的发生就应由学校家庭双方来共同承担造成的损失。

3.3.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办法>)第8条、第14条规定了伤害事故双方当事人依法应承担的责任,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五种责任形态。

1)全部责任办法>)第9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相应责任”如何理解?是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根据本条所列情形,学校应当承担全部责任。使用“相应责任”这个词语是否是对学校的一种偏爱?有待于各专家学者讨论例如【案例l】、【案例4】。

2)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因学生和学校双方违章行为造成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其中伤害事故责任大的一方应承担主要责任,责任小的一方承担次要责任。

3)同等责任学校体育事故双方当事人在造成伤害事故发生的作用相等,双方应当承担相等责任。【案例5】:某高校田径运动会上,一名男生随意穿越投掷区,被正常投掷进行的标枪击中头部而昏倒,其发生的原因,一是该生随意穿越标枪投掷区,是学生个人的过错,二是学校工作人员现场管理不严,所以双方当事人承担同等责任。

4)无责任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双方均无责任。[案例6]:某校体育课学生进行足球比赛,比赛中一学生当场被雷电击倒死亡。在此事故中,学校与学生均无责任。应运用公平责任原则处理。

4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

4.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

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的原则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依法处理的原则;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及时处理原则。

4.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程序

1)发生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的学生,并且应当及时通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急救措施。

2)发生严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向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属于重大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向同一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3)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学校要求或有必要,可以指导或协助学校进行事故的处理,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体育伤害事故,学校与受伤害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双方自愿,也可以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成年学生和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诉讼。

5)教育行政部门收到调解申请,认为必要的,可以指定专人进行调解,并在受理之日起60日内完成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应当在调解人员的见证下签订调解协议。调解期内,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提起诉讼,终止调解。

6)事故处理结束,学校应当将事故处理结果书面报告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重大伤亡事故的处理结果,应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4.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赔偿

对发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1)伤害事故赔偿的范围与标准,按照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规定确定。

2)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有责任的,应按责任大小,适当予以经济赔偿和精神赔偿。办法>)未规定精神赔偿。这种立法精神与现代法律要求相违背。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应并给予适当的精神赔偿。

3)未成年学生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4)学校有条件的,应当根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同时应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

5 结论与建议

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颁布填补了国内立法上的一项空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体育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体育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仍需要不断完善。

篇4

关键词 新形势 初中 班主任 工作

班主任难当,这是学校班主任老师的共同心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学生入学时的学习成绩存在较大差别,学生表现好坏全部招进;多数学生系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重,自理能力差,劳动观念淡;学生思想单纯,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金钱”、“享乐”观念盛行……,这些新形势,给做好班主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一、当今初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学生情况新

现在初中学生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使许多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品行:思想没有远大理想,重眼前利益,缺乏宽容心和责任感;劳动观念和意识淡薄,学习上不能吃苦耐劳,生活上讲究享乐,缺乏艰苦朴素精神;精神崇尚时尚,迷恋电视和网络,由于辨别能力低,常出现盲目模仿、好高骛远现象;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念上个人至上、过分自由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意识方面,大多学生呈现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张扬、富有激情的特点;信息方面,受现代传媒的影响,多数学生接受信息快,对电视、网络、球赛、明星等方面的信息,掌握多,传播快。

(二)时代要求新

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家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在班主任的义务和责任方面,国家和教育部门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班主任工作条例》等法规、制度,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到,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家长、媒体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由于一些人对学校教育的不全面了解,也不免会出现一些对教育的误解甚至歪曲,一些地方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因素使得班主任工作也成了高风险职业。

二、优化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一)“正人先正己”——做好表率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想做好班级工作,班主任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为人师表。比如,“小皇帝”、“小公主”们从小学升入初中,刚进校门,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见到新的同学,看到新的老师,发现新的校园。他们对班主任投入了比其他课任老师更多的关切,对班主任的外貌、品行、性格、品行等多加议论。这时作为班主任,就要给学生留下全新的好印象,要带头做事干在先,而不能夸夸其谈单说教。比如在打扫卫生方面,老师给学生做示范的同时,不怕脏不怕累,全身心投入一起干;在守纪方面,每天早到晚归,从不迟到一分钟;在教学工作方面,备好课,精心讲,做批改细致认真;在品行方面,诚实守信,多做好事,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做是无声的语言,教师要通过认真地“做”,不停地“做”,给学生做好表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善管重技巧——赏罚严明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要善于“管”,双管齐下,赏罚分明。比如,学生到了七年级后半期和八年级阶段,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容易出现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个别学生甚至会出现旷课、捣乱、斗殴现象。为维护班级管理秩序,加强班级纪律性,弘扬正气,培育优良班风,班主任就要采取各种管理措施。比如采用“三步管理法”:

(1)制定公约,奖优罚劣。学期初,召开班会,举手表决通过班级公约,设立学生成绩优秀奖、进步奖;品行红花奖、体育卫生奖、劳动能手奖等,学期中间一方面适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鼓励,一方面对不交作业、逃避劳动、损坏公物、随意旷课、打人骂人的学生,给予严肃批评和耐心教育。

(2)比学赶超,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班干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负责登记,班主任及时检查总结,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比如上课被老师点名批评2次者,班主任找其谈心;3次以上的要求写出200字的纪律保证书;5次以上的,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情况,陈述利弊,与家长携手共管。对各方面进步明显的学生,哪怕原来是成绩最差的,只要超前5个名次,就要颁发进步奖,进行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自尊心、上进心。通过比学赶超、齐抓共管活动的开展,在班级形成一种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良好风尚。

(3)学期结束,做好总评。学期末,班主任要综合一学期奖罚情况,评定学生思想品德等级,评定三好学生,评定单项奖项,在对优者表扬奖励的同时,对差者正确开展批评教育。在总评赏罚过程中,要令出必行,行之必果,严之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

(三)培养“主人翁”——提高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和发挥全班学生的管理能力,放手让学生干,让全班学生都得到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求知欲更强。比如到了九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更繁重。为减轻班干部的管理负担,培养全班学生的管理能力,班级管理可以实行值日班长制、班会轮流主持制,让全班学生人人都做“班干部”,让学生在“管”的过程中,培养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

三、结论

新形势下的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任重道远,班主任老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入研究和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工作中要勇于吃苦耐劳,甘愿无私奉献,要根据学生特点,坚持科学管理,用忠诚、爱心、责任和方法,努力演奏美妙的教育乐章。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1999年6月

[2]李春峰.《怎样做好初中班主任》[J].福建教育,2000年9月

[3]张丽敏.《班主任工作方法谈》[J].天津教育,2005年8月

篇5

积极倡导学校文明之风,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改善学校环境,增强全社会卫生意识,为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任务措施:

1、成立“控烟工作小组”以及“控烟工作监督小组”,明确分工,明确职责。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下,定期布置检查落实“控烟”工作。

2、宣传发动,通过以“吸烟有害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统一思想,并利用黑板报等宣传工具,明确要求,落实措施。

3、执行已经公布的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禁烟制度。

4、在公共场所醒目处张贴禁告示,提醒进入学校的一切人员自觉禁烟。

5、加强经常性有重点的阶段检查和考核,实行相应的奖惩制度,并给对禁烟工作有出色贡献的教职工进行一定的奖励。

三、工作要点

1、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按照《学校卫生工作》和《无吸烟学校标准》评估细则要求,努力做好学校的控烟和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强控烟和健康教育,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和班级的卫生角及电化手段、宣传资料,定期向师生宣传卫生保健控烟知识,使师生增长健康知识,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陶怡情操。

3、根据《无烟学校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坚持做好禁止吸烟的宣传工作,并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内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的标志,不设置吸烟的器具,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控烟活动。

4、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教育督促学生自觉远离烟草,主动宣传控烟禁毒知识,做文明学生。

5、向学生家长大力宣传禁止吸烟的知识,发放告家长书,明确责任。

四、各月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召开控烟工作小组以及控烟工作监督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拟订学校控烟工作计划。

2、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明确控烟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

3、布置教室,搞好室内外及保洁区的卫生,迎接新学期。

4、向全体师生宣传预防控烟的有关知识。

5、由校办公室、综治办、总务处、政教处、教务处组织全校控烟工作专项检查,并进行评比记录。

三月份:

1、分年级举办《控烟教育》专题讲座。

2、向教职工发放《控烟教育》宣传材料。

3、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四月份:

1、组织一次爱国卫生活动。

2、控烟自查。

五月份:

1、结合五月三十一日《世界无烟日》向学生宣传吸烟烟的害处。

2、由团委组织学生进行《远离烟草、杜绝》签名活动。

3、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六月份:

由办公室、综治办组织控烟工作专项检查,并进行学期评比按学校有关规定落实奖惩措施。

九月份:

1、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组织一次爱国卫生活动。

2、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十月份:

1、举办《吸烟危害大、控烟是关键》专题讲座。

2、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十一月份:

1、校园广播站进行一次控烟宣传。

2、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十二月份:

全校检查控烟工作落实情况,并进行年度总结。

2016年控烟工作计划(二)

为了给广大师生营造一个无烟、清洁、健康、和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在无污染的环境里健康成长,我校在巩固以前控烟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控烟工作的力度,本年度计划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明确目标,加强领导

为了确保学校控烟工作顺利开展,决定成立控烟工作领导机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工会、政教处、办公室、教导处、团委、总务处、校医室等负责人为组员的控制吸烟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分工,各处室紧密配合,积极开展控烟活动,每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吸烟的计划和措施,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安排布置控制吸烟活动的检查落实工作,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和控烟的必要性,并总结经验,及时对吸烟者进行通报批评,做出处理意见。

把控烟活动纳入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确保控烟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有落实。把创建无烟学校作为我校的近期目标,明确工作责任,制定控烟措施。

二、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

1、为了使控烟活动深入开展,控烟领导机构要在办公室、会议室、学生宿舍、食堂、教室走廊等校园醒目位置设立“请勿吸烟”“无烟办公室”等标志,随时提醒学生、教职工和外来客人禁止吸烟。

2、利用教职工大会、年级学生大会、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黑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各种渠道,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使创建无烟学校成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3、利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组织广大师生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对烟草产品的认识,有效降低吸烟率。

4、各班团支部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拒绝烟草,做不吸烟的新一代”签名活动、“手拉手劝阻吸烟”等活动。

5、利用“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向家长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力所能及地规劝家长戒烟、禁烟。学校利用家长会,加强控烟宣传,使家长遵守国家对控烟工作的有关规定,自觉参与社区的控烟活动。

三、继续开展控烟活动。

1、学校利用教职工大会时间加强控烟知识的学习。组织教职工学习《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无烟单位标准》。让广大师生全面了解国际、国内控制吸烟的历史、现状以及吸烟对人们身体带来的疾病和痛苦,从而进一步认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增强广大师生控烟的自觉性。

2、拟定控烟规章制度,向全校师生发出“创建无烟学校”倡议书,明确奖惩办法,使“禁烟”活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3、校园广播站每月进行一次控烟宣传,对学生讲解吸烟的危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吸烟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从而拒绝吸烟。期末举行一次控烟知识竞赛。

4、在醒目位置张贴“请勿吸烟”的标志,校门将设立醒目的禁烟标志,竭力营造无烟氛围。

5、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规定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会议室、教师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6、学校主动和学生家庭配合,要求学生向家长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知识,力所能及地规劝自己家长戒烟、禁烟。学校在以后召开家长会时,将不失时机地增加这方面的宣传报道,使他们遵守国家对控烟工作的有关法规,自觉参与控烟活动。

7、向全校学生明确宣布,必须做到不吸烟,若被发现,该生将不得评为“三好学生”。

8、为使我校控烟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预将五月定为“吸烟有害宣传月”,每个班级应出好一期专期黑板报并参加全校评比。

四、各月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召开控烟工作小组以及控烟工作监督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拟订学校控烟工作计划。

2、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明确控烟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

3、布置教室,搞好室内外及保洁区的卫生,迎接新学期。

4、向全体师生宣传预防控烟的有关知识。

5、由工会、教导处、卫生室组织全校控烟工作专项检查,并进行评比记录。

三月份:

1、出一期禁烟宣传黑板报。

2、出一期禁烟宣传版面。

3、向全体师生发放宣传材料。

4、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四月份:

1、组织一次爱国卫生活动。

2、进行一次控烟宣传的校园广播。

3、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五月份:

1、结合五月三十一日《世界无烟日》向学生宣传吸烟烟的害处。

2、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六月份:

1、举行一次控烟知识竞赛。

2、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九月份:

1、组织一次爱国卫生活动。

2、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十月份:

1、举行禁烟宣传广播

2、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十一月份:

1、禁烟板报宣传

2、组织控烟工作检查,做好记录。

十二月份:

全校检查控烟工作落实情况,并进行年度总结。

五、控烟工作的物质保障

为了使我校控烟活动顺利开展,保证各项控烟措施得到落实,学校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控烟活动。控烟领导机构紧紧围绕控烟方案要点积极开展工作,加强检查和督导,形成全校人人参与的有效机制,切实把控烟工作落到实处。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无烟、清洁、健康、和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南昌市豫章中学

2016年控烟工作计划(三)

为了更好地完成20xx年控烟工作任务,更进一步完善控烟工作制度和体系,提高社区居民的戒烟意识,使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现根据我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乐民社区20xx年度控烟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积极倡导文明之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改善辖区环境,增强全社会卫生意识,为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任务措施

1、调整控烟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成员,明确分工。在控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下,定期布置检查控烟工作。

2、宣传发动,通过以“吸烟有害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利用黑板报、健康教育宣传栏等宣传载体,明确要求,落实措施。

3、加强督查,严格执行控烟制度。

4、在公共场所醒目处设置禁烟标志,提醒吸烟者自觉禁烟。

5、在会议室和办公室设置禁烟标志。

三、工作要点

1、贯彻卫生工作评估细则要求,努力做好控烟和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强控烟和健康教育,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一到两次宣传卫生保健控烟知识,增长健康知识,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定期组织青少年参加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陶怡情操。

篇6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市场失灵 财政制度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弥补市场失灵的必要选择。市场经济的推行在促使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会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从而致使某些人变得很富有,而其他人却挨饿。一些具有稀少性而有价值的技能的人,根据供求规律,会得到高收入;而技能很少又没有特长的人会发现,他们的工资是很低的——可能低到无法生活的水平。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重要作用,就是把高收入阶层的收入转移一部分给收入低的人群。〔1〕

农村中的老年人年老体弱,失去了劳动能力,对他们的养老问题,国家财政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养老问题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财政介入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传统模式难以为继。从家庭养老方式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农村小家庭迅速增加,家庭规模的缩小,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728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8.2%,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人口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0%~17.7%,届时,中国农村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者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加快和扩大,而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2〕财政必须进入此领域,充当补位的角色。

一、增加政府对农民养老保险的支出,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弱质性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而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却一直呈下降趋势。1995年~2003年分别为8.4%、8.8%、8.3%、10.7%、8.2%、7.8%、7.7%、7.2%和7.1%,1998年提高到10.7%,是由于国家发行债券所致。〔3〕1998年,国家发行1000亿元债券,用于与农业有关的资金350亿元,主要用于长江中下游、松花江、嫩江、黄河的堤防工程、蓄洪区建设、移民建镇和水利枢纽工程等,直接用于农业的只有20亿元。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前者仅为后者的1/2至1/3,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

同时,在财政支农份额逐年降低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来自农业的税收收入却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实施分税制改革后,由于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被划归地方税种,激发了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农业各税收入的快速增长。在分税制改革后最初的5年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仅增加了68%,而农牧业税收增加了近2倍,比农业产出增长幅度高出近1倍。1993年,全国农业各种税为125.74亿元,1998年增加到398.8亿元,平均每年净增54.6亿元,2003年增加到871.8亿元。〔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从过去的“单位保障制”隐退,但与此同时,城市社会保障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城镇整体上讲,城镇居民比过去得到了更可靠、更安全、更平等的社会保障。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城乡居民间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不仅依然保持,而且有所加强。据统计,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支出总数的88.6%,农村仅支出126亿元,占总人口75%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25%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将近30倍。〔2〕

目前,绝大多数乡村还没有正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农民仍以家庭自我保障为主,只有10%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这种状况使得农民不敢大量投入农业和教育,甚至违背计划生育政策固守“多子多福”陋习。部分地区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素质偏低等诸因素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步伐。

因此,仅仅是出于校正城乡之间分配不均等目的以及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也应该将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重点放在农村,通过增加对农民养老保险的支出而使政府投资向乡村倾斜。这也是国家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对农民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二、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制度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基金的筹集应以个人为主、集体为辅、国家支持为原则。由于财力的限制以及为了避免大包大揽带来的低效率弊端,国家不可能承担过多的财政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不承担任何财政责任。尤其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初期,各级财政更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财政在为参保农民提供资金扶持时,按照农民交费的标准进行补助,并坚持多交多补、少交少补、不交不补的补助原则;在养老金领取时,实行“多交费,多受益”的原则,这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农村社会救助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五保供养制度。1994年,国务院颁发《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农村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义务教育)的五保供养: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或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农村五保户的供养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

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试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这是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重要措施,对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民收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在全国推行。

2.“纯农民”的养老保险由个人、集体、财政共担

从事农林牧渔业等农业生产,且长期居住在农村,户籍也在当地农村的农村居民即“纯农民”,他们只拥有土地使用权,占有的社会资源很少,由于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别以及对农民不公平的分配关系,使得他们的经济地位很低,面临的风险也非常大。对他们的养老保险应由个人、集体和财政共同承担,财政的支持力度应该大一些。他们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规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缴纳,缴费基数可为当地上一年度农民纯收入,缴费比例合计为20%,个人缴费为8%,市(县)、区、乡镇财政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12%.这些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当他们年老时可以启领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基础养老金以启领时当地上一年度农民月均纯收入为基数,按12%的比例计发;个人帐户养老金按启领时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计发。未按规定参保或中断缴费年限,按未按期参保或中断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减发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中的2个百分点。如果参保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市(县)、区、乡镇财政和村集体自养老金启领时,按年顺延缴拨财政和集体承担的资金,直到补足15年。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市(县)、区、乡镇财政和村集体资金有困难的,由省级财政给予补助;在特别贫困的地区,可由中央财政进行扶贫支持,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3.农村中灵活就业者的养老保险应以个人为主

按照职业和占有资源的状况,农民(主要是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农民企业家。根据第一次农业普查的标准,在现有2000多万个乡镇企业中,1996年末,符合一定规范的非农乡镇企业有139.72万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有88786个。如规模以上企业的企业家按每个企业3人计,其他企业按2人计,则拥有较多的资源使用权和享有较高收入的农民企业家约有近300万人。(2)个体工商户。根据第一次农业普查,农村个体工商户有2465.6万户,如按每户2人计,这部分经营者约5000万人。(3)外出打工人员。在扣除了乡镇企业中非农企业职工人数外的乡村劳动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粗略估算,在本地区以外有较稳定就业机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在5000万到1亿人之间。(4)非农乡镇企业职工。按第一次农业普查的标准,在农民企业家之外,1996年末,符合一定规范的非农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有5000多万人。(5)以农业为生的农村劳动力,即前面提到的“纯农民”。

我们将前面四种类型的人统称为“农村中灵活就业者”,他们占有的资源和经济收入较“纯农民”更多、更高,对他们的养老保险应以个人为主,集体和财政为辅,财政的支持力度可以小一些,政府支持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大众参保。他们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仍可为当地上一年度农民纯收入,缴费比例合计为20%,个人缴费为15%,市(县)、区、乡镇财政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5%.农村中灵活就业者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与纯农民的相类似,只是基础养老金以启领时当地上一年度农民月均纯收入为基数,按5%的比例计发。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市(县)、区、乡镇财政和村集体资金有困难的,由省级财政给予补助;在特别贫困的地区,可由中央财政进行扶贫支持。

4.完善个人账户

农民自己开设个人账户,并参与管理个人账户。坚持“信息共享、安全和低成本”的原则,由具有托管资格的银行保管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向参保人进行信息披露。个人账户管理应保持充分的弹性,并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灵活处理,以适应农民在各类经济活动情况下的缴费方式。如纯农民参保、农村中灵活就业者参保等,可保证账户的可携带性,让参保农民能终生随时随地办理缴费、查询和领取养老金的手续。

总之,要从中央到地方,担负起国家财政支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重任。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担负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资金,县乡财政和村集体负责农民基本养老金的资助部分,县乡镇财政和村集体资金有困难的,由省级财政给予补助,在特别贫困的地区,可由中央财政进行扶贫支持。同时,鼓励和吸引农民个人为自身养老投资。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行政给付 行政程序 给付行政 公民权益

序言

行政给付作为给付行政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福利国家”时代的政府职能。行政机关通过向特定的相对人发放抚救济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最低生活补贴等,以维持处在年老、疾病、贫穷、失业和其他困难情况下的行政相对人的基本生活,并进而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由于行政给付的授益性,常常是在公民有社会物质资源需求且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达成的情况下实施,行政给付的相对人往往处于急需社会救助的困窘之中,如行政给付违法,可能比行政规制违法的损益性更大。然在当下,法学专著和学术论文对行政给付程序鲜有提及,立法上重实体、轻程序,重总论、轻分论,而且程序立法指导思想单一。依笔者愚见,出现如此现象主要是因为受传统行政法理论的束缚所致。本文拟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为蓝本,结合其他相关法规范,借鉴他国相对成熟的法律机制,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就我国行政给付程序改革提出解决路径,期待能对我国行政给付程序制度与的完善提供有益素材。

一、行政给付程序的立法现状

我国目前在行政给付范围内制定的法规范主要有《社会保险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等。其中,《社会保险法》以第九章专章规定了保险经办程序、以第八章规定监督程序。《城市居民保障条例》以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和第十条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行政程序作出了具体规定。内容上可分为以下6个步骤:个人申请、基层审查、张榜公布、政府批准、发证领取、定期管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由于制定年限较早,正当程序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行政程序的规定。

二、行政给付程序的具体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所以无法向他国在部门法中“仅规定特别行政程序,其他依据《行政程序法》作出”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规定。其次,由于程序意识淡薄,尽管制定了行政程序,也消极对待,对申请人的申请不管不问,而现行法中又缺乏对不作为行政行为的处理规定,如何规制此类行为有待探讨。第三,鉴于法律语言的抽象性,条文间的逻辑性,加上政府文件的繁冗,即使通过有效的途径公开,相对人也并不一定能够准确的获取信息,有效行使个人权力利益。第四,在行政给付行为中,行政机关应全面了解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公平作出给付行为,由此,如何保障行政机关所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也是行政给付程序所需应对的特殊问题。最后,在现有的行政给付程序制度中,公民若不服行政决定可采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救济程序,但这些均为事后救济程序,是对已造成的损害进行补救,缺乏事前救济程序。

三、完善行政给付程序的若干对策

(一)受给权的迅速实现机制

1.规制行政不作为。依照《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只有行政机关作出的“不批准”“停发”“减发”不利行政行为才受到诉讼、复议的时效规制。在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行政机关对相关申请不答复、不回应,申请人若想获得救济,只能先对行政机关的不作为进行复议或诉讼,使行政主体重新作出行政行为,而无法直接对其应享权利进行救济。而行政过程中每一段都有期间规定,如此往复,无法想象申请人的权利何时得以保障。由此,建议在立法中,将此类行为视为“不批准决定”,作为可诉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这样,申请人在规定期间内得不到行政机关答复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时效制度直接针对申请内容提起复议或诉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点对于一般行政行为均有适用价值和可能性。

2.明确行政给付期间。对行政行为期限的规定应是行政程序法中必设条款,与英美法系国家在行政程序法上采取以公正为核心的权利保障模式相比,大陆法系的行政程序法采取的是以保障行政活动的效率为核心的效率模式。我国整体立法模式的选择上靠近大陆法系国家,以行政程序立法来保证行政效率也是题中之义。由于行政给付的特殊性,更关注公民个体的实际需求切实得到保障,对于行政行为的效率原则要求应比一般行政行为更高。当然效率的实现离不开公正原理的保障,且也不可能因为一些行政领域的特殊性而在整部行政程序法中列出冗长的法律条文,应对特别行政领域应当在单行法中单独规定行政行为时限。由此,依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得以适用。

3.确立听证程序。听证程序被誉为现代行政程序法的灵魂和核心,为当代各国广泛采用。从我国目前立法状况来看,与公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给付法规范中,没有一条有关听证程序的规定。现代行政理念要求国家应负有保障公民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的努力义务。《条例》第15条规定了城市居民对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不批准、或者减发、停发决定或者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情况,可采取复议和诉讼的救济程序,但这已是针对损坏结果发生后的救济,相对人的实际权益已经受到了损坏。由于行政给付的特殊性,例如对给付物资的迫切需求的紧急性,即使是事后采取相关赔偿措施,亦无济于事。所以,尽快在行政给付程序中确立听证程序,以事前机制保障公民受给权的实现。

(二)信息公开的实效性保障机制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公民有效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在日本社会福利领域中,如提供信息、给予相对人建议帮助等事务,原来是由政府部门――福利事务所来完成,而现在是以法定法人化的形式建立提供咨询的企业、福利服务的援助企业来完成,也就是所谓的民营化。有关福利的情报或给予信息援助的提供,事实上多通过缔结合同,将保护申请人的权能委托给非营利性组织,由他们来实施。由此,可以看到,在现代日本行政中,民间事业团体及护理人员等具有资格的民间力量,成为实现相对人权利利益的重要手段,以人或援助人员的形式参与到事前程序及纠纷解决机制中。考虑到行政给付活动中所对应的相对人生理或心理的特殊性,为使其权利利益得以实现,行政公开程序上,应增加提供有关给付信息公开公布的途径,在相对人申请时给予建议和援助等程序。健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在基层行政机构中,建立具有专业性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在适当成熟的时候,稳步放权于社会,政府退至幕后,以监督管理的形式,有效利用民间力量。

(三)个人信息保护程序

在现代社会,公民个人资料越来越多地掌握在政府手中,行政信息公开在某些情形下或将隐性的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在《条例》中,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审批发放程序作出了规定,具体为:书面申请基层初审核准公示发放。其中,在审查时,“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入户调查及邻里访问等程序设计,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和得到理想结果的较高可能性,但若违背立法者的初衷,则会导致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其次,在公示程序中,对得到批准的城市居民,要“由管理审批机关采取适当形式以户为单位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这个条款实际上赋予了“任何人”对受助者的经济状况都有监督权和举报权。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家庭或个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譬如爱面子而不愿承认自己是穷人,又如考虑到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影响而不愿意承认家庭的困境等等,以致对应享受的权利不利用。这既有公民传统思维模式的弊端,亦对“张榜公布”程序提出了质疑。

当代行政给付之意义,不仅在于保障物质生活条件,更应注重使受给付人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考虑到兼顾国情与公民权利,可对张榜公布的内容作出详细规定,从行政机关所掌握的申请者信息中选取既可展示公平公正又不致损害公民权益的信息进行公示。例如采取仅对申请人的财产状况进行公示而不公开申请人姓名等方式。

(四)权利救济的审查机制

行政复议作为行政系统内部的一种自我纠错机制,复议机关可以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进行审查,还可以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即全面审查原则。但复议机关的审查仍然是以行政行为的作出为中心,而行政给付更关注的是公民个体是否有享受国家财物给付的权利,按照法律规定作出的复议行为能否更专业的对此作出鉴定,还值得商榷。

日本《残疾人自立支援法》中,规定对市町村作出的护理给付费用决定不服的相对人,不仅可以向都道府县知事请求审查,也可以由都道府县知事以订立条例的形式设置针对“残疾人护理给付费用”等的不服审查会。这些并非必设机构,其主要是以专业的见解,公正的审理判断为目的,以机关外的残障福利等学者或专业人员构成。在德国行政法中,给付行政包括基础设施行政、担保给付行政、社会行政、促进行政、信息行政。其中的担保给付行政即指“为了实现共同福祉,以管制、参与或者监督等形式为设施提供各种保障…实际上是协调行政和监控行政,是行政任务的私有化或者公共行政的松动化的相应表现形式。”我国目前的福利法制体系并未构成,各种福利措施手段也仍处于起步实验阶段,对于专业性的鉴定是否必要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均没有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建议在行政救济程序中,可以在个别行政领域中尝试设立如上所述的第三方机构,公部门与私部门协力进行管理;也可在政府部门中单独设立以专业领域行政复议为工作内容的机构。

四、结语

行政给付活动涉及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权力之手在带给受给付群体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变相损害公民权益。行政程序通过贯穿于整个行政过程之中,达到对危害后果的预防效能,使传统行政中对危害后果的事后救济机制发展为事中、事前预防机制。鉴于行政给付行为的授益性、对象特定性等特殊性,其运行过程中的独特性自然也会反映在相应的行政程序上。一部行政程序法自然难以覆盖所有行政领域的方方面面,处理好行政程序的共性与具体部门行政程序的特殊性,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各行政领域应在必要时采取分别立法原则,针对该领域的特征,制定相应行政程序。由此,与我国日后所立《行政程序法》交相辉映。

参考文献:

[1]姜明安,新世纪行政法发展的走向,中国法学,2002

[2]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分别制定于1991年和1992年

[3][日]前田雅子,社会保障における行政手の状と,ジュリスト,2006

[4]参照:[日]《残疾人自立支援法》第97条、第98条

篇8

本学期继续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深刻把握《纲要》精髓,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各项管理,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自觉创造与个体生命相和谐、相一致的教育;通过课程实施和课题研究提升教学效益,促使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将最科学的思想理念渗透到幼儿教育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四个新: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现实生活不断创新;思想观念不断立新;与时俱进不断求新。

一、师德方面

当今和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幼儿园肩负着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奠基任务,每一位幼儿教师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起着深远的影响。师德是为师之本,当一个教师的学识、能力基本稳定之后,决定其教育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师德。高尚的师德情操,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追求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崇高师德,力求在全园形成人人讲师德、个个比奉献的良好氛围。做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老师。

(二)、学习目标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师德是教师之魂,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幼儿老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贯彻学习《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认真学习《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刻理解,身体力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懂得《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内容。倡导“用真诚关爱幼儿成长,以美德展示教师风采”,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明确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遵守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结合自身的实际,在爱岗敬业、团结互助、无私奉献方面作出表率。通过活动,增强我们教师自觉教书育人的思想意识,激起为崇高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信念,增强要做善于学习、不断创新、具有人格魅力的好教师的奋斗目标。

2、创设环境、提供舞台,把观念落实到行为。

良好的环境是不说话的隐性教育。因此我们突出为教师们创设正气、平等、宽松的心理环境。

首先,园领导以身作则。园领导班子作为一个幼儿园的灵魂,注重从自我做起,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注重对教师进行前途理想、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熏陶;引导教师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园领导与教师始终保持着平等融洽的和谐关系。

其二、倡导热爱幼儿,无私奉献。每位教职工都要摆正角色,以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平等、公正对待每个幼儿;不允许歧视个别幼儿现象存在;实施“亲情服务”,从生活上、教育上付出细心、耐心和爱心。

其三、在园内树立优秀教师典型,以点带面,组织教师从身边的先进事例学起,并结合报刊杂志上的典型事迹做为学习借鉴的榜样,推进我园教师师德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方面

(一)营造教科研氛围,提高教科研实效。

、根据幼儿园的发展目标,本学期以阅读整合教材实施为主,以早期阅读、英语、音乐教育为切入口,推进教研工作。随着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许多新的问题会不断涌现。我们要密切关注教研的发展动向,发现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切实有效的探究和创新,深入开展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共同合作研究。定期开展全园性的研讨、交流活动,解决教研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汲取他园、他人的教育科研成果。

、以人为本,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幼儿教师是《纲要》与幼儿发展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将从教师发展需要出发,把教科研与教学研究、继续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业务水平,努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拓宽培训渠道,着力加强园本培训

3、注重教学反思。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必定是一个研究型、反思性的实践者。“纯理论学习”的结果往往是“听了——记了——忘了”。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我们在学习新理论、新观念的同时,要加强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反思。在研究理论、研究别人经验、研究自身教育行为的过程中,提高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级水平的教师应不断寻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本学期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理论学习与研讨,更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写好每次的主题反思及每周至少两次的教学活动反思,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个专业型、研究型的教师。

(二)、切实落实教学常规工作,确保保教质量:

、要求教师认真按《纲要》精神,结合本班幼儿实际制定教学工作计划,设计教学活动,认真做好每节课的课前准备,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教学内容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渗透游戏活动,同时坚持保教并重原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发展。

2、抓好班级常规,规范一日幼儿活动。 加强对班级常规的检查工作。各班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班级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活动,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一日常规作为教师经常性的工作,杜绝各种安全隐患行为的发生,做到耐心细致,常抓不懈,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园风。

3、以考核细则规范教师教育教学常规,本学期将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的管理,组织教师学习细则,并以此为准绳指导规范教学工作秩序,培养良好的教育行为,重视检查督促工作,并进行一月一次的考核评分,期末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

(三)加强

卫生保健工作,要求班班创建平安班级,保证幼儿在园的安全。1、期初,做好新生幼儿和插班生的体检工作,严防手足口病的传入。做好感冒的预防工作,幼儿的毛巾、杯子、碗筷等日用品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保持园内整洁,室内经常通风,做好晨间检查和幼儿服药记录。

2、组织教员工重温《幼儿教师职责》、《保育员职责》、《幼儿园安全制度》、《幼儿园教师工作条例》强化教工的工作责任心,严格做到上岗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认真做好早、晚班的护导工作,巡视幼儿安全,确保幼儿在园和接送的安全。

3、严格按照幼教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要求,规范各项卫生保健工作,健全完善卫生保健制度。

(四)树立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切切实实做好家长工作。

1、 新《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在工作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唤醒家长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家长主动参与、积极合作的热情,为幼儿园献计献策,使幼儿园与家庭融为一体。

2、开学初,各班要精心设计班级墙壁,家长园地版面,做到美观新颖,突出主题。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召开家长会,十一月份向家长开放日活动,展示幼儿在园活动情况。积极采纳家长的好建议。以电话联系、家访等多种形式继续开展好家访活动。

3、开展好活动区角环境季节性的变换,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到关怀、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密切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特色工作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发展之本,因此我们要加强幼儿园特色的教研和探索。

1、我园将根据幼儿的特点,将开设电子琴、折纸、绘画、早期阅读等特色课程。

2、 本学期我园将特色活动渗透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各班将依据教材展示,使我园成为班班有特色,幼儿有特长的特色园,不断丰富幼儿在园的生活。

四、月份工作

八月份

1、全面清理幼儿园内外环境卫生工作,各班重新布置幼儿活动环境。

2、完成园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及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3、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

(1)师德师风(2)教师职责(3)考核制度(4)幼儿园指导纲要。

九月份

1.热情接待幼儿,稳定幼儿情绪,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严格执行幼儿一日活动作息安排,强化常规训练,逐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

2.建立幼儿的个人档案袋。

十月份

1.开展“我爱祖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拉革命歌曲庆国庆.

2.各班进行区角环境布置的更新,创设良好的教学辅助学习环境。

3.组织大段教师围绕“园本课程的主题”进行讨论探索。

4.召开幼儿家长会。

5.随机听取教师教学活动课。

十一月份

组织大、中、小班向家长开放日活动。

十二月

1、小班涂色、 中大班绘画、手工比赛。

2. 课题汇报活动。

元月

篇9

一、基本情况

我乡位于县城西北部的两省三县交界处,距县城86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经济落后。民族杂居,人口分散,最高海拔3356.2米,最低海拔568米,山高坡陡,立体气候突出。全乡有国土面积136.2平方公里,共辖9个村18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回、苗、仲、布依、壮等民族,总人口31166人。

全乡有中心小学1所,村完小10所,教学点11个,共开办教学班107个,在校学生4789人;初级中学一所,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1362人。

二、实施“两基”的主要做法和采取的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两基”工作是当前我乡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全面提高我乡国民素质和开发人才资源、实施科教兴乡战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此进行认真地研究和部署,将其纳入政治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两基”工作领导组,及时调整充实了领导组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梭山中学,由中学校长任办公室主任、中心校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并从中小学教师中抽调部分骨干人员组成办公室业务专干,全面负责各种数据的收集和质量、各种表册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各种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

为了确保“两基”目标的顺利实现,党委政府积极配合学校经常深入各村社、村完小以及教学点开展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切实加强对“两基”工作的监督力度。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两基”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关系到家长的切身利益和适龄儿童少年前途命运的宏伟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壮举。我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宣传发动工作贯穿于“两基”攻坚的全过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为主要内容,以适龄人口家长、剩余青壮年文盲为主要宣传对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两基”宣传活动,努力做到相关政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是专门召开全乡“两基”动员大会和相关会议,安排部署“两基”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开辟“两基”攻坚宣传阵地,通过在公路沿线和人口居住密集的地方上写标语、悬挂横幅、印发传单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使“两基”攻坚深入人心。到目前为止,全乡共书写临时性和永久性标语共五十余条,印发传单5500份,发放入学通知书600余份。三是“两基”办公室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将我乡“两基”工作的动态向社会广泛宣传。四是各村各校积极配合,通过班会、校会、家长会、板报等形式宣传“两基”攻坚的相关政策。在全乡范围内营造了一个“党重教、政兴教、民支教、师乐教”的良好氛围。

3、制定攻坚规划,全面部署工作

“两基”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梭山乡教育基础差,历史欠账大,实现“两基”目标,困难多,压力大。为此,乡党委、政府认真制定了“两基”攻坚的总体规划:在不断巩固“普六”和扫盲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普九”进程。为如期实现“两基”攻坚目标,根据总体规划和本乡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职责、工作方法和相关要求,为“两基”攻坚指明了方向。

4、建立健全制度,层层分解任务

“两基”攻坚既是政府职责,也是社会职责,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和措施,落实乡、村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才能全面、稳步推进。为此,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推进“普九”攻坚工作进程:一是实行政府、学校“双线三级”(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中学/中心校—村小/各年级—教师)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工作任务,一级抓一级,做到纵抓到底,横抓到边。二是实行领导挂钩联系“两基”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普九”工作的检查督促和责任追究力度。

三是实行贫困救济制度,多方面、多渠道争取扶贫资金,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经济救助,为“控辍保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实行学校安全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以校长为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牢固树立“学校安全无小事”意识,着力构建“平安校园”。为“普九”攻坚营造良好的环境。五是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在目标责任书中明确提出对工作表现较好的干部群众给予适当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罚。六是建立健全相关项目法人制、工程质量监理制、财务审计制等制度,加大对项目学校工程的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使其物有所值。八是要求全乡各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主动服务于“两基”工作。在“两基”工作与其它工作相冲突时,坚持以“两基优先、其他让路”的原则,共同为“两基”工作保驾护航,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乡、村、社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总体格局。

5、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落后是我乡“两基”攻坚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所以,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是我乡“两基”攻坚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乡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专款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自2003年以来,争取资金450余万元,新建中学教学楼2360平方米,学生宿舍2188平方米;配置课桌椅750套(双人),学生用床360张。争取“苗圃工程”项目,新建中坝小学教学楼814.8平方米,黑寨小学教学楼421.3平方米。

二是积极争取“义教工程”投入,改善教学设备。中学配置远程教育接收设备2套、光盘百分点1套、多媒体教室设备1套、电脑30台、教学仪器1套;小学配置教学仪器9套、电脑5台。

三是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争取“希望工程”、“苗圃行动”、“中英项目”等资助,使“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实效。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只有资源充足,“攻坚”任务才能完成,“攻坚”成果也才能得到巩固。为此,我乡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聘任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与此同时,中小学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鼓励教师通过函授、脱产学习或自学考试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推荐学校负责人参加“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全面提高学校管理者水平。三是开展“义教工程”培训、“新教材”岗前培训、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和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近三年来,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000余人次。四是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利用学期开学前1至2天时间开展以“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爱”(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让”(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为主要内容的“三三”教育活动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7、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围绕上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强化“五抓”工作(即:抓以人为本教育,抓环境建设,抓业务提高,抓财务优化优效,抓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有一个好校长、有一个好班子、有一支好队伍、有一个好环境、有一个好制度)。学校始终按照“管理是第一要务、教师是第一资源、质量是第一生命”的现代教育理念,狠抓学校内部管理,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几年来,我们在反思以往教学工作实践中得与失的基础上,坚持以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教之路,积极探寻提高我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与此同时,狠抓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通过督导,全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8、加强素质培训,严格规范建档

为建立准确、规范的“两基”档案资料,做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我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不断加强“两基”义务队伍建设。成立了“两基”办公室,从中小学抽调部分骨干教师组成“两基”专干队伍,具体负责“两基”档案资料的建立。二是不断加强“两基”专干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三是建立健全档案资料。根据省上下发的工作样表,重点对《文化户口册》、《0-18周岁人口册》、《在校学生名册》和《15-50周岁前中年人口册》进行分类汇总,建立健全“两基”档案。四是加强业务指导。邀请县“两基”办的业务人员到我乡坐阵指挥,指导我乡“两基”档案的规范建立。五是严格自查,逐级把关。严格按照评估验收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三、“两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九”指标完成情况

1、普及程度。

(1)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全乡有7—12周岁适龄儿童4265人,小学阶段适龄在校生419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3%;13—15周岁适龄少年2533人,初中阶段在校生2408人(包括在外借读生),毛入学率95.1%。

(2)在校中小学生年辍学率。上学年初在校小学生4560人,学年内辍学87人,辍学率为1.9%;上学年初在校初中生1061人,学年内辍学32人,辍学率为2.9%。

(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全乡有“三类”残疾儿童29人,已入学18人,入学率62.1%;有残疾少年11人,已入学7人,入学率63.6%。7—15周岁“三类残疾”40人,已入学25人,入学率62.5%。

(4)15、17周岁人口初等及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全乡有15周岁人口913人,在读和已受完小学教育的895人,完学率98.02%,有17周岁人口780人,在读和已受完初中教育的627人,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80.4%。

2、教师校长。

(1)专任教师编制配备率。全乡有小学专任教师190人,按编制应有教师192人,教师配备率为98.96%;有初中专任教师89人,按编制应有教师85人,教师配备率为105%。

(2)教师学历和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合格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和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189人,合格率99.5%;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和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85人,合格率94.4%。

(3)校长任职条件合格率。全乡有小学校长11人,任职条件合格11人,合格率100%;有中学校长1人,任职条件合格1人,合格率100%。

(4)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小学校长经岗位培训合格11人,合格率100%;中学校长经岗位培训合格1人,合格率100%。

3、教育质量。

(1)国家、省课程计划开课率。全乡有小学11所,按国家和省的课程计划开设课程10所,开课率90.9%;有中学1所,按国家和省的课程计划开设课程1所,开课率100%。

(2)在校学生品德评定合格率。上学年末小学在校生4560人,品德评定合格4560人,合格率100%;上学年末初中在校生1067人,品德评定合格1067人,合格率100%。

(3)毕业班学生毕业率。上学年有小学毕业班学生684人,毕业684人,毕业率为100%;上学年有初中毕业班学生269人,毕业265人,毕业率98.5%。

(4)毕业班学生体育合格率。上学年小学毕业班体育参评人数680人,参加体育考试合格635人,合格率93.4%;初中毕业班体育参评人数265人,参加体育考试合格260人,合格率98.1%。

4、办学条件。

(1)生均占地面积达标率。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达标10校,生均占地10.4㎡,达标率90.9%,;初中生均占地面积达标0校,生均占地4.9㎡,达标率为0,。

(2)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标率。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标10校,生均校舍面积3.7㎡,达标率90.9%;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标0校,生均校舍面积3.3㎡,达标率为0。

(3)教学用房达标率。小学达到要求的10所,达标率90.9%;中学达到要求的0所,达标率0%。

(4)“六配套”合格率。小学院墙合格率27.8%,校门合格率18.2%,运动场地合格率27.8,厕所合格率100%,水源合格率100%,旗杆合格率36.4%;初中校门、运动场地、厕所、水源、旗杆、院墙合格率均为100%。

(5)危房率。小学校舍总面积为14313㎡,其中危房10365㎡,危房率为72.4%;初中校舍总面积4548㎡,危房率为0。

(6)课桌椅配备率。2007学年,小学实际在校生4789人,有课桌椅4789单人套,配备率100%;初中实际在校生1362人,有课桌椅1362单人套,配备率100%。

(7)图书配备率。小学已配备合格9校,合格率81.8%,生均5.3册;初中配备合格1校,合格率100%,生均17.2册。

(8)教学仪器配备率。小学按各类学校仪器配备标准配备合格的9校,配备率81.8%;初中按各类学校仪器配备标准配备合格1校,配备率100%。

(9)文体器材配备率。小学按标准配备合格的9校,配备率81.8%;初中按标准配备合格的1校,配备率100%。

(10)劳技课设施配备率。小学劳动课设施配备合格9校,配备率81.8%;初中劳技课设施配备合格1校,配备率100%。

5、教育经费。

(1)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上年增长比例:小学2005年至2007年为1.6%、40.3%、96.9%;中学2005年至2007年为1.6%、40.3%、96.9%。

(2)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比上年的增长比例:小学2005年至2007年为18.4%、31.2%、20.0%;中学2005年至2007年为18.4%、31.2%、20.0%。

(3)年生均教育事业费。2005年小学生均904元,中学生均1150元;2006年小学生均1160元,中学生均1540元;2007年小学生均1324元,中学生均2030元。

(4)财政拨发的年生均公用经费。2005年小学生均35.37元,中学生均40元;2006年小学生均140元,中学生均98元;2006年小学生均140元,中学生均204元。

(5)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开展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

(6)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贫困学生寄宿制生活补助及助学金足额按时发放。

(二)“扫盲”指标完成情况

我乡扫除青壮年文盲于2006年通过了省政府评估验收,到2007年底的基本情况是:

15—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状况。全乡15—50周岁青壮年人口为17**4人,青壮年人口中文盲数为141人,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为0.82%。

扫盲验收至今,乡党委、政府仍然举全乡之力抓部署、重落实,继续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切实做到扫盲工作“机构不撤,队伍不散,任务不变,投入不减”。针对扫盲工作中存在的扫盲对象外出务工多,流动性大,居住分散,办班困难,且多数为妇女的实际,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组织剩余文盲、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的文盲和脱盲人员参加扫盲班和巩固提高班学习。2007至2008年开办化技术学校40期,共培训学员2800人次。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普九”巩固工作困难大

1.办学条件仍需继续改善。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均未达到省定的要求,中小学教学仪器、图书设备、信息技术教育装备等还需进一步配备完善。

2.中小学教师缺编比例大,需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补充正式合格教师。

3.控辍保学任务艰巨。由于我乡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较重,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学生多,控辍保学的任务艰难而繁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4.学校内部管理需进一步加强,教师业务素质亟待提高,师德师风建设需更进一步强化。

5.办学经费少,需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办学经费。

(二)扫盲工作仍需继续加强

扫盲工作虽已通过评估验收,但仍是低标准、低水平的验收,青壮年妇女和外出务工人员文盲还占有相当比例。扫除剩余文盲和巩固提高工作任重而道远,扫盲工作仍需继续加强。

五、下步工作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

继续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始终把“两基”工作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做到“两基”工作领导力度不减,队伍不散,投入不变。

(二)继续增加投入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1.继续争取国家对贫困乡的大力扶持,加大贫困生“两免一补”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学贫困学生帮扶救助体系。

2.继续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3.积极争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资金、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等投入学校危房改造,彻底消除危房。

(三)切实抓好巩固提高

进一步强化乡党委、政府和学校职责,任务不变,力度不松。“普九”工作以保学控辍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入学率,控制辍学率;扫盲工作继续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常抓不懈,巩固提高扫盲成果。认真做好每年的“两基”复查年审工作,确保“两基”主要指标达到要求,巩固好“两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