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

篇1

(一)现行会计实验教学现状 从现行《会计实验学》体系看,并没有打破传统会计实验体系的分工,仍然将会计实验学体系建立在会计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分类的基础之上,并形成了独立的教材体系,而没有按实验内容的技术性与层次性,将实验体系分为会计实验学与财务实验学。由于教材体系中知识层次没有拉开差距,造成了手工实验既有会计实验内容又有财务实验内容,并将会计实验作为重点;计算机实验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将会计实验作为实验重点。这造成了两门教材中财务实验知识点的不足,形成了重视本科会计实验教学、研究生缺少了实验教学的现状。由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完成会计模拟实习,所以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应侧重于对财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对理论课程的学分提出了要求,同时对参加学术活动也进行了规范,但却没有将实验教学纳入培养计划,只是在课程教学上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加以弥补。这对从本科毕业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就缺少了财务知识的实验环节,其弊端更是显而易见。

(二)传统会计教学局限性 首先,传统模拟实习不注重学生财务会计综合知识的培养。目前对本科实验教学研究已经比较透彻,主要体现在已有的《财务、会计、审计一体化模拟教程》中,并将该教材应用于本科生会计模拟实习。从教程的名称看,似乎实验教学内容已包涵了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发现,教程中只包括了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对财务管理其他基本方法如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作业成本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盈余分配选择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几乎没有涉及。其次,传统模拟实习在于不注重学生财务会计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本科学生毕业前夕所进行的手工与电算化模拟实习中,其实习完成与否的判断标准也并不是以综合动手能力为标准,而是采用是否编制出会计报表为主要考核依据。这样,传统模拟实习对学生认识会计产生了误导。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企业的管理职能在其心目中被削弱。而从社会需求看,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会记账,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经济信息综合分析能力,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够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显然,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还不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再次,传统模拟实习不注重发挥高层次大学研究生资源能力,致使传统模拟实习成本居高不下。许多大学对于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实都分解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模拟实习与毕业实习;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实习同样存在毕业实习。但是本科生与研究生两者实习基地资源建设并没有建立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之上;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充分运用,最终造成两者实习成本居高不下。最后,传统模拟实习将制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会计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会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会计教育最基础的教育目标。从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特点看,与本科生在培养方式上有着本质不同。本科生主要是围绕课程进行培养的,各种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课程的理解;研究生则主要是通过实际的研究工作进行培养,即便是在低年级开设的课程,也是研究性的,最终都要服务于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仅是研究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更是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中最具实践性学科之一,缺少了实践教学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信息资源:共生与互动

(一)会计专业实验教学目标 会计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检验所学会计理论与方法,学习和掌握会计基本技能。按照会计实际工作的要求来进行实际操作。实验教学信息主要资源在于对企业过去的历史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标准化加工。加工的标准来源于国家及财政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工的成果形式主要以财务报表形式表达,成果的检验以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有效性为标准。而会计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信息加工成果正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信息处理对象。会计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职业判断,以形成正确的财务决策。会计专业本科生所完成的会计报表信息只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所需信息的一个方面,更多的决策信息主要与具体的细致的成本信息、作业信息相关联。会计专业研究生所需的成本信息与本科生所需的成本信息有着共同的起源,只不过是加工处理标准的差异而已。

(二)会计专业实验教学资源架构 本科生实验教学主要保证生成为企业投资者服务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有效性。现行财务会计系统是建立在法律、规章和税收、财务会计权威部门的公告基础之上,因为会计人员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企业会计工作者以对外财务报告导向来定位在制造业中的角色。由于成本计量信息服务主要目的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其制定战略和战术决策时习惯运用成本会计信息;外部人员关心企业的已销产品总成本与存货总价、企业利润的准确性。如果同时以上两个目标为基础设计两套会计核算系统,必然会造成维持两套系统花费巨大成本的局面,这种制度演进也会缺少经济动力。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在校内、校外实验教学基地建立一套自行设计、成本低廉的既可提供外部成本信息、又可提供内部成本信息的操作系统,将成为进一步进行本科生财、会、审一体化模拟实习的基础,也会成为进一步进行研究生财务实验教学实习的基础。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将是科学研究的必然。

(三)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信息资源构建 从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信息资源的取得成本分析,两者资源应该共享。对于资本市场,可以从上市公司取得公司基本的财务会计资料,但由于财务会计资料的保密性,取得非上市公司或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难度很大。传统本科生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主要按技术要求加以假设设计,并没有从不同企业取得客观资料,会计实验项目单一,大多数是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内容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不全面,不具有典型性。这样也就使本科生模拟实习的成果没有任何可借用价值。但如果能够取得某一些企业比较客观的财务会计资料,不仅本科生模拟实习的成果能为不同层次研究生所利用,而且这些资料是研究生进一步进行实证会计分析的基础。同时,研究生可以将对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理论融合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本科生模拟实习系统设计。还可以利用在职学员的优势,减少校内企业财务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料收集成本,利用脱产学员的实证研究优势,建立企业财务研究数据库,这样既可以提高在职学员的理论应用能力与实证研究能力,也可以提高脱产学员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同时也为本科生模拟实习收集了最原始的资料,从而达到节约成本、互动发展、相互促进的

结果,实验了研究生在职学习学员、脱产学员与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资源共享。

三、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内容:共生与互动

(一)会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趋势 本科教育属于通识教育的范围,决定了本科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会计核算操作能力。研究生教育属于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主要注重在掌握现行会计核算系统下对企业理财能力的拓展。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开题报告选题选择企业财务方向,且不少高校都招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但是从现行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看,无法体现专业特色,跳不出现行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范围框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有必要将会计实验学与财务实验学分离,建立并完善两套体系。在会计实验学与财务实验学两套体系下,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内容资源共享成为必然。

(二)会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构成 会计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内容是研究生完全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会计专业研究生以财务实验教学为侧重点,并不抵触本科生实验教学内容以财务实验教学为非侧重点。会计教育的内容应该从技术导向型转为管理导向型,实验教学的内容要不仅要包括财务管理原理、证券估价、筹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证券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资本收益分配、财务分析与财务预算的内容,还要包括财务管理其他基本方法如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作业成本管理、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盈余分配选择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从教材建设匕,尤其是财务实验学教材应体现由浅入深的章节编写方式,最好做到既能为会计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与自学所用,也能为会计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与自学所用。如对作业成本会计的模拟实习设计就要仔细斟酌。设计要点是:作业成本会计在制造业的运用设计为本科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作业管理在非盈利组织中的应用设计为研究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就财务实验内容看,可以将研究生的企业财务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所形成的通用程序应用于本科实践教学的模拟实习。完成本科通识教育目标,从而达到节约成本、互动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建立集本科生教学内容与研究生科研内容为一体的实验教学、实验研究教学基地,可以达到双重效果。

(三)会计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会计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心重新定位。从学习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转移到对学生的企业财务会计研究技能与应用技能的培养上,建立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校内、校外财务实验基地,加大对财务实验教学的投入以弥补现行会计实践教育的不足。对一般通才与产业、行业专才实践教育教学目的进行分解,防止校内研究型实验教学基地与校外应用型实验教学基地教学目的与内容的脱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实验内容,将校内实验教学划分为企业财务通用型教学与专用型教学两种,以减少研究成果的价值转换成本、时间等。

四、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技术:共生与互动

(一)会计实验教学技术要求 会计专业研究生实验技术性要求要高于本科生实验技术要求。本科生实验技术主要采用前人已总结出来的理论加以运用,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再现;但是研究生实验技术具有研究性要求,要充分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环境因素,是一种社会理性的再现。在“新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将企业嵌入社会网络结构之中,把研究生思维模式从学习“理论应该怎样做”的工具理性思维转移到“现实应该怎样做”与“实际怎样做了”的社会理性思维上来,这也体现了研究生实验学边缘化特征。

篇2

(一)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近几年会计专业导论课的教学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都是由家长或亲属推荐报考会计专业,自己对会计专业的了解很少。认识实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亲自体会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及会计职业的发展前景,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二)熟悉职业环境,培养职业精神。认识实习可以让学生尽早了解会计职业环境,为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同时,在认识实习中,可由实习单位采取案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精神教育,帮助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职业意识。

二、攀枝花学院会计专业认识实习的现状

攀枝花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始终是学院的办学方向,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学院会计专业招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增大了实践教学学分(目前达到总学分的19%)、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一系列的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会计专业的就业率连续几年达到95%以上,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好评。认识实习的开设是攀枝花学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之一。会计专业从2008级开始开设了认识实习,开设时间是大二下学期(学生已修完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统计学等专业基础课),实习时间为1周。认识实习加深了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但会计专业的认识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习单位的确定较困难。首先,由于会计资料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的学生去实习。其次,单位会计岗位需要人员较少,也增加了实习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规模小的单位一般会计岗位人员不超过5人,规模大点的单位会计岗位人员一般也不超过10人,能接纳的实习学生有限,而会计专业每次需要安排实习的人数有150人左右,使得实习单位的确定难上加难。

(二)实习内容安排欠佳。会计专业认识实习,目前采用的是集中实习方式。由学院联系几家单位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习内容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习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除了由实习单位介绍会计岗位设置、会计工作流程,参观企业生产车间外,基本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市场调研等活动,这些实习内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与专业不相关,打击了学生实习积极性。第二,实习内容不多。由于和实习单位缺乏足够的沟通,实习单位给实习学生安排的任务较少,一周的实习,部分学生在2-3天就能够完成,严重影响实习质量。

(三)学院缺乏对实习学生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指导教师未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表现为学生对实习缺乏计划性、纪律较涣散,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三、重构会计专业认识实习,提高实习质量

(一)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开展认识实习的前提条件,应采取多种措施,选择规模大、管理规范的企事业作为实习单位。第一,加强与现有的实习基地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机制,如: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对企业及其产品进行宣传等,提高企业接收实习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实习基地在校外实习中的作用。第二,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以解决学生人数较多的问题。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单位,经学院严格审核后作为认识实习基地。

(二)精心设计实习内容。实习内容是认识实习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学校应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经过讨论后设计实习内容,并以大纲形式确定下来。鉴于会计岗位专业性要求较高,进行认识实习的学生目前掌握的技能不多这种情况,应扩展认识实习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实习内容一般可包括:第一,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性质、所处行业、生产流程等;第二,熟悉实习单位会计及相关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第三,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第四,了解实习单位内部控制;第五,了解实习单位纳税申报情况。设计比较宽泛的实习内容,一方面可以缓解会计岗位需要人员较少、实习单位不好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做好实习准备工作。第一,与实习单位沟通,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学生进行实习前,学院应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进一步明确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及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以便实习单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实习方式可采取财会部门相关人员讲解、学生参观、学生动手做等方式;实习时间及内容应详细、具体化。第二,指导教师布置实习任务,明确实习目标。认识实习是学生第一次走进社会,带着几分好奇,也很迷茫。指导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并把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具体步骤、考核要求有一定了解。同时,指导教师对实习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进行一定的讲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实习的盲目性。第三,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实习前学生查阅实习单位资料,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熟悉其所处行业及会计核算对象等;查阅与实习内容有关的资料,为认识实习做好专业方面的准备,培养学生资料搜集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加强实习的指导和监督。学院应指派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跟随实习学生,对实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并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督导他们认真进行听、记、看,在此过程中,若发现不认真的现象,及时给予批评教育。

(五)严格实习成绩的考核。严格考核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必要手段。实习成绩采用等级制,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实习成绩由四部分构成:第一,实习态度、出勤、遵守纪律情况。第二,实习现场的情况,包括相关知识的运用情况、实际操作情况、实习记录、实习单位考核等。第三,实习完成后考核(采取口试的方式)。第四,实习报告,包括实习报告的完整性、正确性、书面整洁情况、体会、见解等。以上四项各占总成绩的25%。有了合理的考核方案,指导教师就有据可依,学生也有章可循,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认识实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篇3

1.专业认知实习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2.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新技能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4.毕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篇4

1.1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构成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载体,前者的设计必须服务于后者的定位,即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必须有助于学生获得较全面且扎实的职业能力。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当是核算型实践、管理型实践和特殊行业实践之集成①;实践内容的实施则可采取课内实验、集中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

(1)核算型实践。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因此核算型实践的教学要求相对较低,多为验证性实践。核算型实践内容包括《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以及《计算机会计核算仿真训练》等。这些实践项目的任务,加强学生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初步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学生熟知会计工作操作规范,形成会计责任观念。

(2)管理型实践。会计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又具备了管理这一职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企业亟需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会计实践内容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主要集中在核算型实践层面。管理型实践的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多为综合性实践。管理型实践内容包括《审计实务操作》、《电子报税实务操作》、《财务管理实务操作》等。这些实践项目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专业课知识对某一具体问题开展分析、预测或决策的能力,以便未来能较易适应不同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

(3)特殊行业实践。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制造业企业通用的会计人才,在特色行业实践方面力度薄弱,这使得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要。一些特殊行业中某些业务的处理与制造业企业有较大差异,如商业企业的存货核算、建筑业企业的收入费用确认等。特殊行业实践就是顺应学生能胜任不同行业会计工作的需求而设计的。特殊行业实践内容是在以制造业企业会计实践内容为主的前提下,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学制设置、实践环境、任教师资等具体情况兼顾商业企业、建筑企业、非营利组织、金融企业等特殊行业的会计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的行业属性上有更多的选择。

1.2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的注意点

在进行会计实践内容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循序渐进。先强化实践教学的点(核算型实践),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再扩展实践教学的面(管理型实践和特殊行业实践)。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首先强调认知性,其次强调技能性,最后强调应用性。第二,形式多样。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内容通常表现为在校内进行的技能训练和在校外进行的顶岗实习。校内技能训练一般可采取单项技能训练(实验)与综合技能训练(实训)两种形式。为提高有限课时内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可将实验嵌入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在相应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即进行,一般在上课地点即可完成。而实训则安排在先修理论课程完成教学后的集中时间段内进行,即将单项技能训练的知识综合操作训练,一般在专门的会计实训室完成。第三,与时俱进。应根据现代企业会计部门内部岗位设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业务内容要能准确体现新准则、新法规和新方法,具有较强的仿真性、适应性和先进性。

2实践教学条件保障

2.1实践场地

实践场地所即实施实践教学内容的场所,可以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典型场地所包括教室、会计实训室和企业财会部门。大部分会计实践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单项技能训练的形式,一般在教室即可完成。例如,在《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中,教师可将会计凭证、账簿、会计科目章等实物带进教室发放给学生。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理性认识得到升华。综合技能训练一般在会计实训室完成。例如,高职院校可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用于手工账的实训。实训室是一个仿真的企业财会部门,并设置各个岗位。因此,高职院校还应建立专门的机房,配备先进的、能与企业实际工作无缝对接的财务会计软件。顶岗实习在企业财会部门进行。根据学制不同,高职院校一般都把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或最后一学期。而企业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某一企业财会部门能够接受学生实习的人数有限;同时学校希望的顶岗实习时间企业可能暂时没有人员需要。所以,可以考虑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顶岗实习的时间②。

2.2实践师资

实践师资是保障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核心力量,是实践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实践师资队伍中要增加企业会计专业人才担任的兼职教师的比例。实践环节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指导的机制。高职院校应合理安排校内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以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院校相应有考核、奖励制度配套。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调研和实践锻炼,明确实际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不仅自身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阶段的实务操作,包括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而且可以得到源于企业实际的一手素材,这对于设计实践教学模块、编写模拟案例等也是大有裨益的。

2.3实践教材

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具体的书面反映,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实践教材可选用正式出版的特色教材,也可组织专业教师联系企业共同开发。实践教材应突出仿真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等特点。(1)仿真性。仿真性是实践教材最重要的属性,因为它是达成实践教学目的重要保证。实践教材中的相关资料均应取自实际工作,如反映各类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凭证、账页、报表等资料的形式应与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格式一致或基本相同。会计数据应该根据教师企业调研实践所得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补充编写而成。同一套数据不仅应该满足会计核算岗位技能训练要求,同时也应该满足成本费用、税务、审计等岗位技能训练要求。并且,同一套数据先后采用手工和电算两种实训手段,实现一套数据,两种实训,多重效果。(2)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实践教材内容体例的创新,以及实践教材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会计实践教材的编写要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以会计工作中实际的岗位分类为出发点,以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切入点,即以项目导向的形式和任务驱动的办法设计内容。实践任务的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例如,对企业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描述尽量去文字化,而以原始凭证展示。其中部分原始凭证可设计为存在问题的原始凭证。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强化训练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二是克服实践中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通病。(3)先进性。会计实践教材的编写应该以《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法》及当前的有关税法、会计制度为依据,特别要注意当规范、制度、法规等发生变化时实践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以免误导使用者。

3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评价是运用质性评价方式和量性评价方式,对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系统评价,从而最优化地调节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的高效能,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会计实践教学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评价主体的多重性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具有多重性,可以是教师、学生、企业会计人员、教学督导部门等等。评价主体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作出评价依据各不相同。如教师主要会从实践过程、技能发展、实践成果、目标达成等方面来收集相关信息;学生主要会关注实践环境、教学设施、教师绩效等方面;而企业会计员会以学生已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作为评价的标准。

3.2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确定评价内容是评价机制的核心。评价内容应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素质与工作作风等三大目标领域里进行相应的设计,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③。评价的具体内容,如师生双方可以互评对方的指导/参与态度、实践内容、实践资料、指导方法/工作态度、实践效果等。

3.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篇5

会计模拟实习当前存在的不足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会计模拟实习的主体理所当然是学生,但很多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必要性,因而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再加之实习一般安排在每学期期末或在校最后一学期,有的学生归心似箭或忙于找工作等原因,把模拟实习当成一次作业、一项任务,以致一些学生迟到、缺席时有发生。

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内容涉及面较窄,重核算轻监督,标准较低。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一般是以工业企业为主,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经营范围、类型等涉及面都比较广,加之现在学生从业也有很大比例并非在工业企业,故在教材建设时应当体现多样性、适用性、逼真性。在实际工作中,企事业所涉及各税种的申报及缴纳是由财务人员来完成,在大部份的教材中没有体现出与税法的有机衔接。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实习“硬件”有待再进一步完善。因为学校各种条件的限制,有部分学生的实习安排在平时上课的教室里进行,这样与实务场所相差甚远。为了加强逼真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为每组或两组配备一台电脑,使得手工账与电算化实习同步进行,力争让每个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

指导教师的实践基础和操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首先,部分指导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往往按自已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这就有可能与会计基础规范造成冲突,其指导与问题解释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其次,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偏低,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还不够精通,这样势必造成实习过程中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形同虚设。

改善会计模拟实习教学中不足的途径与对策

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要想调动学生自觉参与模拟实习的积极性,不能光靠老师课堂点名来实施,只有让其真正认识会计模拟实习的重要性,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加强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在模拟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也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而认为模拟实习课比课堂理论课要轻松、随意的观点,其实大有人在。作为指导教师不仅仅需要熟悉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否则,模拟实习可能会更多的流于形式。

积极探索模拟实习的教学方法。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模拟实习与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各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套新的能不断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模拟实验模式。应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将一些学生操作过程普遍容易出错,或对于学生而言完全陌生的一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拍摄成录像。教师在指导模拟训练时,应当做到认真负责,应不定期或每旬末对每组的实习成果进行细致地检查,对于发现的错误之处要及时纠正,并视具体情况采取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

想方设法提高会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肯定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师资队伍。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为加快知识的更新,学校应为教师多创造一些进修学习的机会。

聘请有经验,理论知识过硬的在岗或退休的会计人员共同担任指导教师。会计人员一般实务操作经验丰富,可以与专职教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课堂理论教学一般是一事一凭证,侧重于知识的逻辑清晰性,但是实务操作中为了追求效率,往往同期同业务合并编一张凭证,会计人员可以更多地教会学生一些会计技巧。

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内容。加强教材的建设,其一,必须转化重核算,轻监督、轻审核的做法。其二,可以以每个不同的行业为主设计业务,分别来核算,但这种做法只能解决核算功能。

篇6

1.1重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是让学生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制订课程体系的主线。“重会计专业能力培养,轻社会责任能力培养”是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大缺陷,虚假会计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其成因与这一缺陷的存在不无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因此,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社会需求与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社会责任”理念这一主线,将社会责任能力与会计专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1.2建立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委员会

很多高校注重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设,但其成员更多的是高校自身行政领导和教授组成,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也大多是高校内部讨论的结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应由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的中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省级会计协会或学会专家及高校内部会计学教授组成,其职责: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重要事务进行评价、咨询和指导。

1.3坚持全面发展,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块

传统的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组成,强调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多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松懈。应以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按照“德育优先与能力为重”的原则构建社会责任理念的会计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形成“基础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素质能力模块及社会责任能力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体系[1]。其中,社会责任能力课程模块由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模拟实验、会计人员专题讲座、税务人员专题讲座、会计假账的透视、社会责任会计组成,并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与会计专业课程有机协调,解决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困惑。

2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2.1加强师德建设工程

“教之道,德为先”。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所暴露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条件下,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一定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建设,要形成抓“师德建设”就是抓“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理念。一是要建立学习培训机制,积极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与专业知识的传授相结合;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学生工作人员与教学督导人员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积极听取学生所反映的师德师风问题,还可以设立举报箱;三是建立考评激励机制,以积极的政策引导人,实行教师“师德优先制”和“一票否决制”,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四是建立自律与他律结合机制,以有效地监督约束人。

2.2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会计专业作为应用能力极强的专业,在强化师德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双型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社会责任意识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能力丰富的专职教师队伍。一是建立挂职培养模式。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框架,选派理论知识丰厚的青年会计教师到企业挂职,期限为半年或一年,学校解决挂职教师所有的福利,并建立挂职期满的考评机制;二是鼓励青年会计教师兼职。大多青年会计教师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证、注册评估师证、注册税务师证”等资格证书,表明其有一定理论知识,为加强与实践对接,可以从课时安排上留一定的时间,满足其有时间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所事务所兼职,积累实践经验;三是创办记账机构或到校办企业兼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会计师资办量,创办记账机构,为教师与学习搭建平台;还可以将青年会计教师补充到校办企业,兼职助理会计员。

2.3积极引进外部兼职教师

实践出真知。会计专业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桥梁就是积极引进外部兼职教师。一是把握外部会计兼职教师的门槛,注重“德与能”,不唯学历;二是拓宽外部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外部兼职教师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进;三是改革外部兼职教师的教学形式,实践课程根据外部兼职教师专长划分模块,实行模块化指导;外部兼职教师授课形式以专题讲座为主,破解学生会计知识学习过程的困惑和难题,做到校内教师专业课授课与校外教师专业知识讲座相统一;四是建立外部兼职教师考评机制。按照“德、能”标准制订外部兼职教师考核办法,符合要求的,可以继续聘任,不能胜任的,则直接解聘。

3会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建设措施

3.1加强会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组织建设

以学院教学督导团为依托,立足专业角度,构建会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小组。一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会计教师组成专职会计教学督导队伍,主要负责监督和指导会计教师的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情况;二是由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组建兼职教学督导队伍。专兼职教学督导相互配合,实现由点及面的全方位质量监控[2]。

3.2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学生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作用

会计专业学生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学生评教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将学生评教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每一位教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建立学生信息员委员会,学生信息员委员由会计班级推选2~3名品学兼优、服务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兼任,学院督导组、分管教学院长、系主任直接受理信息员所反馈的教学质量问题,并及时加以归类和整理,稳妥处理教学过程的质量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3];二是建立学生评议委员会,学生评议委员由会计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兼任,从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就业指导、学术文化建设、教学服务等涉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面提出意见,并形成提案,由学院及系共同召开专题座谈会,双向交流,商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3.3引进用人单位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重视毕业生的信息反馈

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走访与调研,是了解会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一是设计调查表。根据会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问卷调查表,选择毕业生多的用人单位发放调查表,并进行收集、整理,发现会计教学质量的共性问题;二是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直接听取有关毕业生的会计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意见,并将意见反馈到会计教学过程中;三是建立跟踪机制。对毕业3~5年的会计学生建立跟踪调查机制,根据其不同的会计岗位和不同工作时间,调查其对会计教学质量的意见,注重其对会计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所提的合理化建议。

3.4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高校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相对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团一般采取平时分散随堂听课,期中与期末进行教学检查,通过教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理论教学质量监控。但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实践操作,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将实训(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认知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科研(社会调研、毕业论文、科研活动)等环节融合;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机制。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可从4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需要,会计岗位的职责要求,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规范体系;二是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包括会计实践教学信息的收集、分析,对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及会计实践教学计划的检查、评估与督导;三是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体系,由同行外部兼职教师组成评价小组,根据会计教学实践环节的要求,对其指导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质量评分,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四是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将评估结果信息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让指导教师充分了解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5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果

篇7

关键词:会计实训 教学评价 多元

国外职业教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出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的趋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德华・加德纳在分析、批判和改造传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近年来,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厅也多次发文指出:评价的核心是促发展,评价的功能在于导向、激励、诊断和发展,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应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一、我院会计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现状

会计实训课程是以提高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融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由学生通过分析、设计、操作等过程来完成的训练课程。为深化课改、洞悉我院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组对我院会计专业部分班级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方式为整群抽样,共下发调查问卷176份,回收176份,回收率100%。分析研究调查数据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评价导向不明确。目前,我院大多数会计实训课程都采用期末考核一种评价形式,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教学评价标准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重综合评价、忽视特殊能力评价。这种教学评价难以起到充分发挥和引导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学生的知识、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很难通过一次考试就可以检测出来,教师也无法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在现行的测评方式中,主要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评定,缺乏学生按照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学生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自身的差距与不足,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三)忽视过程性评价。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的评价,大多随同其他方面的评价在期末集中进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及其不同的学习阶段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这种“一考定全程”的评价方式,忽略了过程性评价的要求,难以全面、及时、准确地跟踪评价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既不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也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不利于教育者采取适时的激励措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评价结果静态绝对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是他评,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精神、竞争观念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的评价应重视自评,让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照创新人才的规格和要求自主进行内省和衡量,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进而上进心和进取精神也得到增强。

二、对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考及应用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目前,我院开设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分为校内实训课程和校外实训课程两部分。校内实训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实训、出纳、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主干实训课程,珠算、点钞、键盘录入等应用技术实训以及证券模拟实训等拓展课程;校外实训课程主要包括暑期见习和顶岗实习。课题组通过分析调查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对我院会计实训课程教学评价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往往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学生的主体除了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还应该包含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同行、顾客等。建立以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的模式,全面考察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职业技能的高低。

1.在《出纳实训课程教学评价方案》中,广泛采用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学生自评的多元评价模式。针对出纳工作的特点,将其分为填制账簿启用及交接表、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和备查簿等八个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由于每个训练项目的内容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课题组对每一个实训项目制订了评价表,其评价的内容、模式和比重也不尽相同。如在“处理现金收支业务”和“处理出纳岗位综合业务”实训项目中,课题组制订了包括实训作品评价、模拟情境操作评价的量化评价表,通过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学生自评等多元的评价,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现金收支业务的职业能力。

2.在校外实训中,注重第三方评价。

(1)课题组开发的《学生见习手册》,主要包括见习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见习单位情况登记、见习周志、见习小结、指导教师评价等内容,将学生暑期见习成绩总评明确为:专业见习最终成绩=见习周志(20%)+见习小结(20%)+见习单位评价(30%)+见习指导教师评价(30%)。

(2)课题组开发的《关于学生岗位实践的有关规定和成绩评定方案》和《学生岗位实践手册》,将岗位实践成绩的评定由实习单位评价(占比60%)、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占比20%)以及实结(占比20%)三部分组成,且实习单位评价具有一票否决权,强化了社会评价。设计了“岗位实践基本情况表”、“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系记录”、“实习周记”、“岗位实践检查表”、“学生岗位实践总结”、“实习单位意见”、“学生岗位实践量化评价表”、“成绩总表”等栏目。其中的“学生岗位实践量化评价表”分别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指导教师来评价,实习单位评价是站在“单位看员工”的角度,侧重于该生是否遵守劳动纪律、财务纪律等;而学校指导教师评价是站在“学校看学生”的角度,侧重于实习计划完成情况、与指导教师的联系程度、实习材料质量等,并特别设计了加分和扣分项目,体现了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和谐发展、互荣共进”的指导思想。

通过填写“实习周记”,可以敦促学生认真做好实习工作记录,培养其档案意识。通过填写“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系记录”和“岗位实践检查表”,可以强化过程评价,同时也可以与学校指导教师自己填的联系记录核对,起到相互稽核的作用,以加强学校对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管理。

(二)评价内容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将会计实训课程的评价内容从传统的对理论学习的评价逐步转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以努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概括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的任务完成度来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如笔试(开卷、闭卷)、调查报告、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1.在出纳实训的“到银行提取现金”这一项目中,主要考核学生对现金支票签发的准确性、持现金支票去银行办理取现业务时的注意事项、取回现金后回单位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等情况,不一定考核每个知识点,重点是考核学生的会与不会。侧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减少死记硬背,增加能力权重,减少生搬硬套,强调实际应用。

2.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采用实训综合评分法,主要由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以及其他评价三部分组成,从实训参与度、协作情况、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如下表。

期末,学生完成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凭证装订、实训成果归档以及撰写实训报告等实训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学期的实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后,安排进行结果评价,除了组内评价、学生自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校再聘请校外专家对学生的会计档案进行评价,主要针对实训任务的完成度、实训作品质量以及实训报告等进行评价。

实训综合评分法,借鉴了人力资源中的绩效考核,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提高过程评价的比重,通过对团队协作精神、会计档案资料、实训报告等方面,运用学生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通过在多个班级中试行实训综合评分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评价模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将评价模式由“期末一考定终身”转为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结合评价,且以过程评价为主。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评定成绩的时间,按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构成技能的考核模块,根据模块的具体教学情况安排考试的时间。

例如,在点钞、珠算、键盘录入等实训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将评价划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并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将过程性评价的比重确定为70%,结果评价的比重确定为30%;二是将过程性评价中的评价标准实施梯度化(即随着学生训练的深入,逐步提高评价标准),三是在方案中添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获奖加分项目。同时,将考核次数由原来的期末考一次转为每月考核一次,各月取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平时考核成绩,通过在2010、2011级的会计专业班级的技能课中试行,强化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学生的主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整体技能水平也在稳步提升。

(四)在部分课程中试点实施“以证代考”。鼓励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参加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鉴定考核(珠算)、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为技术业务的多面手,获得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以“一书(毕业证书)多证”,确保毕业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有特长,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五)在系科管理中引入“学生实践能力成长档案袋”。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只看学生本学期实训课程的评价结果,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和督促。为此,课题组建议相关系科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实践能力成长档案袋”,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发展规划书、齐全的学期考核手册、各实训课程记录及总结、代表作品、课堂精彩瞬间等。由任课教师及时收集学生每学期开设的会计实训课程的成绩、代表作品、实训记录等,交由系科保管。力求通过比较全面的材料与作品,将学生在校期间的会计实训能力立体呈现出来,为自己的成长立此存照,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同时,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档案意识,也有助于其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

篇8

【关键词】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

1引言

2013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目前国内研究生的质量与国际相比依旧存在差距,需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突出产学联合培养[1]。随着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十二五”中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投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级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面对国内高素质的人才供给小于需求的状况,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值得重视。而国际上各个国家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MPAcc)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已成为一种趋势。中国也在2004年开始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试点工作,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各大高校也开始逐渐设立会计专业硕士点。现今,会计专业硕士的招生院校已增至200所。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学制一般为2-3年,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一性质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实习,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进而满足社会全方面的需求。因此,加强对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分析实习基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设会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2.1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将科技与教育作为兴国的基础,至此教育成为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育的侧重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加深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中国与外方的联系更加密切,与此同时亟需符合国家战略高级人才。高校开始逐渐加强专业硕士的建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中国的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准则的接轨要求会计人员能逐步跟上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能够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参与企业的战略与管理决策,会计专业硕士的建设与培养在最近几年获得极大关注。因此,加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说满足了国家战略加强专业学位教育建设的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2满足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需要

高校拥有充足的学术资源,能够通过其拥有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形成大量的学术成果、科技成果,但是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实践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却缺乏有效可行的途径。通过对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企业能够有效衔接,可以使高校人才缺乏实战经验,无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进而为社会发展服务[2]。会计专业自身性质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实战经验,而在校学生的实战经验几乎为零,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促使学校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企业可以在实习培养中储备人才。可见,加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促进校企协同发展,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3建设实习基地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扩招政策的实施下,研究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研究生的就业压力逐年上涨。科研岗位的有限性导致许多的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无奈跨行就业。而现实并不是没有岗位提供给研究生,企业的岗位空缺现象严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人岗不匹配。现今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大多为学术性研究,很多理论与知识无法运用到实践,而企业更加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这要求高校需转变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从国家的教育战略中就可以看到,将研究生划分为学术性研究生和专业性研究生,在培养标准上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实习满半年,可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力提升的硬性要求。

3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的困难

3.1校外实习基地容量有限

现今,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流,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上涨,会计专业硕士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选择报考的人数急剧增加,这也导致了企业会计实习岗位需求增长跟不上会计研究生的增长速度。会计岗位实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会计岗位有出纳、会计核算、会计档案管理等,但是其需求量是有限的,大型集团可能设置较多的会计岗位,但其岗位性质具有独立性,一人一岗,实习岗位需求不会太多;中小企业因自身的发展可能只设置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对会计实习岗位是不需要的。可见,企业对会计实习生的岗位提供是有限的。

3.2会计实习生实习效果不佳

会计岗位具有特殊性,它涉及到企业的一些机密,基于这一特性导致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外来人员接触企业重要的内部资料。会计岗位的实习生尽管到了企业实习,但却只是打打杂,整理一些不重要会计凭证等一些跑腿的工作,真实重要的经济业务很少选择让实习生接手,简单的业务也会让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指导其完成,但学生却不一定快速地掌握,最终导致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

3.3校企合作缺乏长期真实的合作意向

大众教育的现实情况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才辈出,像会计这种就业门槛较低、专业性强度不高、工作经验要求较低的岗位,企业的需求已逐渐趋于饱和。企业招聘实习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工资压力,但同样需要为实习生提供工作环境,安排专人进行指导培训,甚至可能需要为其安排食宿,其管理费用大大增加,同时,实习生的频繁流动也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正式员工的工作内容,不利于企业培养良好的工作氛围。即便企业与学校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企业可能只是碍于面子、人情与高校建立了形式上的合作,并没有进行真实有效的合作。或者只有在季节性忙碌的时候要求学生进单位实习,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造成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成本的增加,难以形成成熟的基地规模。

4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的建议

4.1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支持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学校积极建设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的物质保障,政府可以设立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基地建设专款专用,增加资金使用与管理的透明度,使资金效益最大化;其次,随着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激增,学校亟须与企业合作建立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政府应简化实习基地建设的审批程序,减少限制条件,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鼓励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在办学过程中融入社会资源,建立互利共赢的实习基地,从而提高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容量,促使每位研究生都能得到真实有效的实习机会。

4.2高校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保证学生充分的实习时间

会计专业硕士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一般为2-3年,非全日制学年制为3-4年,并在学习期间要求半年以上的专业实习经验。每个学校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计划不尽相同,比如实习时间要求不同。会计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在制定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时,应保证学生充足的实习时间,在学生实习期间不会有太多的课程压力,让学生能在实习期间专心实习,充分吸收企业获取知识,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4.3加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师资力量

完善会计专业硕士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双导师制”,对于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3]。师资队伍是评判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实习基地建设优劣的评价指标之一。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参与实习基地的实习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实习指导,达到令人满意的实习效果。一方面,学校导师积极加强自身学术水平,为会计硕士提供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为研究生以后的论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加强与企业导师的交流,将企业实践所需能力融入理论学习中;另一方面,企业的导师将所交流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之中,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力量。

4.4构建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校与企业有时并不能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作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和承担者,需要妥善的解决这一问题。企业无法与高校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其原因有许多,比如企业可能“自顾不暇”,并不能承受会计岗位的实习所带来的一系列压力。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去企业担任一些管理类职位,解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以此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打下基础。又如高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所需不一致,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各企业的相关需求,选择适宜、优秀的企业共同建立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

4.5建立互融互通的信息交互机制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数据泛滥,将数据转换为有用的信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此外,个体在信息洪流中选择需要的知识非常费时间。因此,企业和学校可以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一个信息交互平台。构建教育信息互动平台,将人才选拔、培养等一系列环节采集的信息置于平台之上,作为实习基地建设的参照与评价依据,便于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信息需求[4]。同时,可以设立知识共享平台,人们可以在平台上分享处于行业前沿的理论、学术动态、优秀成果,促进人们能快速获取先进的知识。可见,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实施网络化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运行管理效率,为基地成员提供便利。

5结语

实习基地建设是时展下会计专业学位发展必不可少的,它的建设首先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其次,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学校与企业需不断加强合作,校企深度交流互帮互助,建立真实长久的合作机制;再而,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增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总而言之,现今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学校、企业、学生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中国教育新网,2013-7-12.

[2]薄匠男,孙梅.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商业财会,2014.

[3]翟胜宝,王帅.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的经验[J].科技视界,2013.

篇9

关键词:中职 会计教学 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才市场上,我们经常看到“招聘N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的告示,让刚刚走出校门的会计学子们倍感无奈。同时,企业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经常抱怨,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企业还需要重新花费时间和资金加以培养。这不禁引起人们深思,是企业急功近利,还是学校的会计教学存在某些问题。作为会计教育者的我们应该从平日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一、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更新不及时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而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工具,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与学的主要材料。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陈旧,跟不上会计政策变动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就会计教学而言,最新的《准则》、《制度》变更的内容无法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来。从1993年“两则、两制”颁布,到2001年修订并实施具体准则,继而是2001年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再到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一系列新会计准则,从历年的会计制度改革历程对教学的影响来看,由于编著教材周期的影响,这些会计改革成果都未能及时地纳入会计教材。另外,在新版的《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版)中仍存在着许多过时的内容,如固定资产盘盈、企业接受捐赠相关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等,致使学生毕业之后难以学以致用。

2、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

教学重在教学质量,要抓好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应要加强实践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会在开公开课的时候才会重视此问题,为了开好公开课,大家都会想方设法的把课题中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而平时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教师有心却无力的对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更好的设计。其实平日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经验的积累是提高会计技能的基础,正因为疏忽了平日教学中的实践操作部分,让学生对会计的实际业务操作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的教法以及学法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学了也等于是白学”。

3、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它与某些学科一样,在掌握其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强调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二者不可偏离,故不参加高职考的学生则提前步入社会参加实习,可是往往毕业实习环节流于形式,由于实习基地匮乏,实习单位难找以及指导力量薄弱,也可能由于企业未能放手让学生上岗实际操作等原因,校外实习不少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真正能在会计岗位上实习的学生极少。对此,毕业指导教师只能表示理解和同情,毕业前的实习起不到理论联系实际、就业前强化训练的作用。

上述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会计教学与会计实践操作之间不相适应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因此,进行会计教学改革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任务。

二、改进中职会计教学的基本设想

1、更新并善于处理教材内容,跟上会计政策变动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会计教材更新是整个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的组成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删除教材中陈旧知识点,及时补充会计改革内容及相应的会计法规政策的变动,特别是对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应结合会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其更新内容应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为此,开展教材更新研究、组织教师集体分专题备课、研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达到节省备课时间成本和公共教学内容资源共享的益处。

2、让实物融入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由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繁多,内容复杂,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演示实物,并做到让学生人手一份。例如,在讲到记账凭证时,记账凭证按内容可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教师以演示实物并进行示范填制,且同时由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选择相应的记账凭证将其填写完整;在讲到会计账簿时,会计账簿按用途可分为日记账、分类账和备查账,教师亦应出示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各账页的不同之处,并示范各种账簿的填制方法,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同时由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业务登记相关的账簿。教师演示完毕,让学生练习,教师巡堂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们都能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3、加强会计实践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当前的经济情况下,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中,对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处理,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会计实践的反复训练,绝无第二条捷径可取。针对目前实践教育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使会计实践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建立三位一体的会计实践教育模式,即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核心,校内模拟实验室为重点,学生社会实践调查为补充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多渠道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到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必备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熟悉真正的会计工作环境及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方法,通过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互对照,加深理解和感性认识。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又是中职学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步骤。

以校内模拟实验为重点。校内实验室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手工模拟实验有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目前很多学校由于课程设置安排,往往忽视单项实验这一会计教学环节,只在毕业前夕安排进行综合模拟实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对会计基本操作不能有效掌握。

以社会实践调查为补充。让学生按照学校制定的实习计划和要求,自行参加社会调查,根据未来就业方向有目的地进行选择,由指导老师定期去检查和考核,主要培养学生社交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应变能力等。

篇10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会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一个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校内实践体系;二是毕业综合实践体系。

1.校内实践体系--课程实践体系、综合模拟实习体系。

校内实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校内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践体系、综合模拟实习体系。课程实践体系是以精选的九门专业必修课程为对象。按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单元实践、阶段实践、综合实践。综合模拟实习体系又可分为手工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课程实践体系与综合模拟实习体系不是独立的两个过程,而是相互渗透的。实践课程主要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师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采用录像、多媒体课件、财务软件等手段教学。如在《审计学》实训中主要是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由教师讲授审计案例的内容然后由同学们回忆已学的知识,根据教师所提出的要求,让同学们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去分析案例,并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小组结论。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将小组学习情况 介绍一下,最后由教师讲解并评价课程。会计模拟实习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即教师将会计实习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的辅助讲解结合起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会计实验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记账、编制报表等全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利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师的讲授,使他们对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毕业综合实践和--实习基地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论文。

毕业综合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实习基地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论文三部分。实习基地实践是指通过到企业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习。这样能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初步了解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状况,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毕业论文是对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自学能力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检验。

二、加强技能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如何加强会计专业的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多年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考核,意义重大。考试是全面检查教学成果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衡量、检查学生知识水平的主要方法。注重技能考核,能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改变过去那种高分低能的现象,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提高,从而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因此近三年来,我们对会计专业中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在加强平时操作训练基础上,实施了上述五门课程的操作技能考核。具体实施办法如下:①把操作技能考核列为各门课程的必考内容,而且技能考核的成绩要求占总成绩的30%-40%;②具体规定了每门课程技能考核的内容、要求和评分标准。如《税务会计》技能测试中让学生抽签,随要抽到某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制。让学生先准备5分钟,后根据资料要求填列,监考老师根据其操作的完成质量和准确程度进行评分。通过这几年的技能考核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①增加技能考核是完成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技能目标的重要达标方式;②操作技能考核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考核以个体为对象,则迫使学生必须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所以技能考核是杜绝考试作弊,建立良好竞争氛围及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③制定了会计专业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和考试评分方法,并预先告知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技能学习和训练中能目标明确,并有章可循,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三、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和种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大部分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会计教师,专业知识往往不能及时更新,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因此,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要加强对实验指导教师的培养。

建立教师不断学习的动力和机制。如实践指导教师要不断注重自身业务学习,并有目的地参加一些相关的研讨班、培训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2、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一方面学院与实践单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建立学生实践基地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让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保证教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第一时间掌握会计工作的最新动态,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提高,应当把社会实践当作是教师的一种进修,视为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3、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的内容可以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也可以是会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社会调查可以由学院集体组织教师深入实际工作部门,也可以由教师自发组成专项调查小组到基层单位进行采访、蹲点、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的安排以不影响日常教学为原则。教师参加社会调查的时间一般较短,所需经费也不多,但社会调查可以使教师从实际生活中汲取营养,收集资料、完善和充实教学,也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素材,以便以生动、活泼、来自实际的案例引导和启发学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