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国有企业经财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是我国会计界的又一件大事,它摆脱了计划经济对我国会计核算的束缚,是继1993年7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之后,又一次大的飞跃,它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要求的方向迈进,它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的又一次的到来。加上截止目前为止已经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它们对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后,财政部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笔者在外商投资企业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担负起本企业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及具体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有些不同看法,现整理出来与业内人士一起探讨。旨在将对其不同理解、观点道出,与大家讨论,为我国财务会计的变革、与国际接轨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折旧减值债务重组公允价值 Abstract:Themaindiscussionisbaseonpracticeandtheoreticsaboutthe“company‘saccountantsystem”andsomeofmaterialfinancesystem.
Thenationalcompany’financedepartmentareencouragedandputinpracticethe“company‘saccountantsystem”whichpublishedbytreasurydepartmentin29Dec.2000(Finance[2000]25number),andputinpracticeinstockcompany’sprovisionally.Itisusefulofouraccountingthatthe“company‘saccountantsystem”breakawayfromaccounting’bondagebyplannedeconomy.It’sgreatpacetosocialisticmarketeconomyguidethatafterthe“company‘saccountantsystem”publishedin1Jan.1997andthe“company‘saccountantsystem”,noteventlymeancominganotherhightideofaccountinginnovation.Thereare17-published-system
篇2
从1993年基本会计准则实施至今,财政部已完成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与国际会计准则看齐的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以后会逐步向非上市公司推行。
在1992年底我国财政部陆续颁发了“企业财务准则”和与之相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准则”是在1993年7月1日实施,以后又相继制定和修订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而行业会计制度又演变为三大体系的会计制度。那么,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会计准则是以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为支撑的规范的会计工作系统,是对会计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所进行的阐述,会计准则是由基本准则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1992年11月30日,1993年7月1日起执行。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于1997年5月22日,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第二个《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于1998年5月12日,2001年1月18日修订,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第三个《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1998年5月12日,2003年4月14日修订,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
会计制度是有关会计记录环节的规定,目的是帮助企业设置会计科目和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象会计准则那样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会计制度主要由三大体系构成,即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是2000年12月29日,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适用于除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外的所有企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是2001年11月27日,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呈2004年4月27日,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
我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此,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实际上是会计规范本身的结构问题,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就象会计制度以外还有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等多种法规体例一样。
实际上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1993年以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只有会计制度,从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出台开始,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是实施“两则两制”时期。1997年后陆续出台了具体会计准则,是基本会计准则指导下的具体会计准则在部分企业和上市公司实施,其他企业依然是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并存。2001年起逐渐将13个行业计制度规范成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三大会计制度,笔者理解为这个过程应概括为:我国首先是建立起了基本的会计准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整套的会计准则体系,而这又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因为会计制度较准则在会计实务中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指就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水平而言)。因此,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仍将持续一定时期。
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财政部就已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设想。当时,按行业和所有制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上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框架的。但是,1985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992年初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除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的内容外,也规定了一些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政策。而实施“两则两制”时,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基本准则,不能满足具体指导企业会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根据基本准则按行业制定了13个会计制度。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充实了一些会计政策的内容,即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方面的内容。因此,随着具体准则陆续出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也越来越多。
而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全面清楚和逻辑严密,这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形式;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逻辑结构,其核心是账户设置、记录内容和借贷规则,它不可能象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因此,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而会计制度则主要提供会计记录指南。
篇3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所得税法
2013年1月1日起,我国的小企业开始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上的规范明确建立,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并存的局面。《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实质是其制定思路的具体体现,是对传统制定方法的突破,兼顾了所得税的税收导向原则与简化《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同时考虑了小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对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思路突破
(一)国际经验
从较早研究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看,虽然发展的历程不一致,但在研究的初衷、研究的主要问题、制定模式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从研究的初衷看,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都是信息制定的成本与效益原则,即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的效益要大于会计信息加工成本,如果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的效益不大,则信息加工成本应该降低,而降低信息加工成本的最根本方法就是简化会计准则,这是采用差别化报告的理论基础。在研究的具体问题上,涉及如下问题:第一,准则的适用范围,适用差别化准则的界定范围在世界上有不同的标准,从准则的命名上可以看出界定的标准。例如“小企业”、“中小企业”等是以规模作为分类命名基础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大中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私人企业”是以企业所有权作为分类命名基础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公众公司”;“非公众责任企业”是以企业责任作为分类命名基础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公众责任企业”。在进行企业类型划分时,国际上一般是综合考虑所有权、公众责任和企业规模,采用混合界定的方式,如采用“公众责任+企业规模”标准或“所有权+ 企业规模”标准,这样能够使得企业类别划分更为合理。第二,准则的模式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非公众公司或中小企业应当单独制定一套会计准则,可称为“独立准则模式”或“分体模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单独为非公众公司或中小企业制定准则不符合会计信息可比性原则,同时会加大准则制定和推行成本,因此可以在一般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设定豁免条款或简化、例外等处理方案,可称为“统一准则模式”或“一体模式”。采用分体模式的代表有英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等。另一些国家采用的是一体模式,如新西兰的会计准则通过附录的形式,对适用条件的差别报告主体进行了界定,将差别报告主体分为三个层次,分别适用于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的豁免条款。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采用这种模式。第三,从研究的实际执行成果看,到目前为止,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均已制定了针对非公众公司或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差别报告制度,美国也在积极地探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当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于2009年7月颁布《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式稿。
(二)我国制定思路的选择
我国一直在研究差别化的信息披露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但随着《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我国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从2013年执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看,我国小企业准则做出了如下选择:第一,准则的适用范围,准则的命名采用“规模基础”原则,根据工业信息部2011年300号文件,把所有的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职工人数”和“营业收入”的标准划分为大、中、小、微型,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同时鼓励微型企业执行。但同时也考虑了是否需要履行社会公众责任的综合界定标准,对于需要履行社会公众责任的子公司、金融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都需要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二,我国采用的是独立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即“分体式准则”;第三,准则的制定思路的选择体现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简化信息提供成本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所得税的税收导向,简化了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就是其制定思路的具体体现。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突破体现
(一)所得税的税收导向原则体现
小企业因其规模小,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不分离,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主要是税务机关,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导向在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变化后使得会计与税法的要求一致,避免了纳税调整。例如相比于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这是因为所得税法一般情况下不承认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必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为了避免纳税调整,小企业不需要对资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实质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所得税要求的权衡中,偏重了税收要求的体现;企业接受的捐赠收入由增加“资本公积”到增加“营业外收入”,是因为税法要求企业接受的捐赠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结果。第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直接来源于税法的规定。例如在固定资产折旧中,小企业准则第三十六条直接规定:“小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在企业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中,第四十三条规定:小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包括: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和其他长期待摊费用等。前款所称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以上关于待摊费用的范围、大修理的界定标准完全借鉴于所得税的规定,会计的规定直接参照税法的要求,是会计制定中的一次突破。第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利润表增加了一些明细项目,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税务机关的信息需求。例如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中增加了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等项目;销售费用中增加了商品维修费、广告费及业务宣传费等项目;管理费用中增加了开办费、业务招待费、研究费用等项目;营业外支出中增加了坏账损失、税收滞纳金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税务局重点关注的项目,为了清晰反映这些数额,予以单独列示。
(二)准则制定中的简化原则体现
我国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两个准则的并存就涉及到小企业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协调问题。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一些核算的规定上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例如在无形资产的核算中,同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研发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符合条件予以资本化;对职工薪酬的核算同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应付职工薪酬”总账下设置明细账,全面核算人工成本。
但更多的是考虑到小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小企业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简化的思想。从企业会计准则的标准看,目前有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章节体系,共10章,90条,对具体业务的核算沿着六个会计要素的思路进行规范,简单明了。例如在资产的核算中,投资中按照投资期限与投资性质划分为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对投资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这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以付款总额作为计量的历史成本,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折现与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这样核算既简单,又减少了企业的纳税调整。在收入的核算中,明确了不同销售方式下对收入的确认标准,标准明确,便于操作,而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5点判断标准,减少了职业判断的因素。对于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与企业所得税法保持一致,核算思路清晰。小企业的财务人员自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在后续教育、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一直接触到《企业会计准则》,现在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感觉简单、与实务接近,能够满足日常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
(一)进一步缩小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由于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不同,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必然长期存在,特别是在一些费用的核算上,这些差异有的形成了企业的永久性差异,例如业务招待费、企业佣金、公益性捐赠等,这些差异无论会计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与税法保持一致,处理这些差异要求财务人员保持财税分离的理念,会计上的账务处理按照会计的规范来核算,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必须进行纳税调整。小企业会计准则尽管以所得税的税收导向来制定,但也无法消除这些差异。有些差异的保留没有必要,应该进一步改革,消除其中的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在开办费的核算中,改变把开办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的做法,根据税法的规定,把开办费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开始经营的当年,一次或者分期计入“管理费用”,如果分期计入,摊销期限不得低于3年,摊销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改变。第二,企业把自产的固定资产、包装物进行出租,改变增加“营业外收入”的做法,计入企业“其他业务收入”,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因为计入营业外收入,则不能作为税法上业务招待费、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的扣除基数。第三,改变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会计差错更正采用未来适用法的规定,对于重大会计差错采用追溯重述法,因为采用未来适用法会影响当期利润,所得税法对于差错不允许在当期扣除,需要进行专项申报,必然造成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二)对特殊业务进行补充规定
从财政部目前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看,规定的内容简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缺少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对于企业出现的特殊业务,由于缺乏具体的规范,财务人员无法准确进行核算,随着小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大,应该具体规范企业出现特殊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对于小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债务重组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准则中都没有具体规定,对于这些业务的核算是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还是遵循简化做法,如果遵循企业会计准则,是全部照搬还是可以适当简化,如何简化等问题应该进一步明确;对于借款费用的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过于简单,应明确借款费用是否有开始资本化的时间、是否有停止资本化的条件等问题。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强调小企业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改变了过去不提供该表的做法,但考虑到财务人员的负担,只用直接法编制,不需要提供间接法资料。在对现金流量的划分上,与企业会计准则出现了差异。例如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不划入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归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购买商品支付的进项税不划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归入支付的税款中。由于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简单易懂的特点,两个准则对于现金流量的归类不同,会造成财务人员混淆难记,考虑企业会计的分类更具科学性的特点,建议取消小企业会计准则不同的分类方法,使两个准则的分类一致。
由于我国的税法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也在不断进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也不会一成不变,必将随着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调整而不断处于调整之中。
【参考文献】
[1]任永平,毛丽娟.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现状与经验启示[J].会计之友,2011(7).
[2]司茹.企业会计改革与回顾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9(9).
篇4
企业的社会职能是创造财富,它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但企业也可能出于某种特定目的而兴办非营利性机构.而非营利组织往往也会利用自身的_些优势举办企业性组织,这就使原本分工十分明确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在我国,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界限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国家允许并鼓励非营利组织将技术产业化,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外开展有偿服务,因此有些业务明显带有营利目的。而有些企业也开办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公益性组织,从而使企业的某些业务又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业务内容相互交叉融合,使两者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企业会计准则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两套会计准则“殊途同归”的趋势已初露端倪。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两大会计准则体系并存的问题,对国外会计准则合并趋势的考察,论证我国两套会计准则合并的可行性。
一、我国会计准则构成的特点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改革进展顺利,已基本实现与国际惯例相协调。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改革起步相对较晚,有些方面滞后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与国际会计惯例也存在﹁定的差距。迄今为止,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以“会计准则”命名的会计规范只有一个,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各自对会计准则适用的内容作了相应规定,因而以“会计制度”命名的会计规范也应属于会计准则的范围。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已初步形成“三足鼎立”的会计准则体系格局。我国的会计准则可分为企业会计准则、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三个部分。
2.两大准则体系相分离。基于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适用的范围不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具体方法各有特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截然分开,各自独立。
3.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并列。西方国家一般以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主体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行为,同时以公司法,税法等规范约束会计主体的财务行为。而我国则分别制定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规则),规范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行为。
4.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我国采用的是“准则+制度”的规范模式: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主要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行为,非股份制企业主要以会计制度规范;政府会计采用会计制度的规范模式;非营利组织会计以基本准则为原则性规范,以会计制度为具体规范。
二、两大准则体系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将企业会计与政府会计划开来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不可能承担政府职能,政府也不可能直接经营企业。企业与政府的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不同,业务性质和范围也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但是把企业会计准则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截然分开,各自单独制定一套“基本会计准则”,则值得商榷,两大准则体系合并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大部分内容雷同。例如企业会计准则框架结构、制定的目的和依据、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等,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完全相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绝大部分适用于非营利组织会计。
2.企业会计准则将“利润”作为一个会计要素,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并未将“结余”作为会计要素,但在会计制度中又规定设置了“结余分配”“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科目,在收入支出表中也列出了“结余”和“结余分配”项目。从会计要素角度看,“结余”与“利润”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因而在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是否设“结余”要素就有很大争议。目前,预算会计理论界已普遍赞同把原来的五个要素改为六个要素(即增加“结余”要素)的设想。
3.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与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性质相同,但非营利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却采用了类似于“科目汇总表”的结构形式,将所有科目按照“资产部类”和“负债部类”左右顺序排列,编制时只要把报告日的各科目余额直接填入即可。另外,非营利组织由于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一般情况下采用收付实现制,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因而只有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才能反映其资金的收支结存情况,但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没有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规定。
4.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除少数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仍由政府财政供给以外,绝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将逐渐取消财政拨款,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真正的自负盈亏。按照这种思路,非营利组织实行自负盈亏后,有些业务性质与企业相同,其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要求与企业不会有大的差别。但现行制度规定非营利组织会计采用的计量方法却不同于企业,如非营利组织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反映净值,不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等。
5.以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为依据,现已经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据此可以推断,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基本定型,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相互协调。而政府会计除了非营利组织以基本准则为原则性规范、会计制度为具体规范外,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都采用原来的“会计制度规范”模式。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还只停留在基本会计准则的层次上,至今尚未制订具体准则,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是否具有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同等的指导功能尚未明确。
6.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度,但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仍然设置了与企业会计基本相同的应收。应付科目,对一些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的收支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可见,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实际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另外,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如盘盈盘亏财产物资的处理程序、内部成本核算方法等都参考企业会计进行处理。
以上分析表明,企业会计准则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共性远远多于个性,两者“合二而一”,既有理论基础,也已在会计实务中证明是可行的。
三、对国外会计准则合并趋势的考察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把非营利组织(尤其是私立非营利组织)看作“准企业”,因而,企业会计准则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合并趋势并不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特有现象,在西方国家这种趋势也明显存在。下面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主要以美国为例,说明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合并的过程和发展趋势。
在美国,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和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订州和地方政府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而联邦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组织适用的会计准则及核算制度则由会计总署制订。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原先制订的会计准则只适用于各类企业,后来才把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订权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接过来,并把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结合制订。此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有关的专业学会就制定并了一系列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公告和指南。这些公告和指南起到了会计准则的作用,但存在许多会计实务上的操作问题,于是社会各界纷纷要求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0年的《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提出:根据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概念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所指出的各项所做的考察,本委员会断定,没有必要为任何特定类别的会计个体探讨其专一的概念体系。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和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体系的基础。一旦完成,这一概念体系将适应一切会计个体,而又同时适当地照顾到仅仅适用于某类会计个体的任何与众不同的概念和报告目的。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了既适应于企业,也适应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报表要素》,并撤销了1979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仅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关于某些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与会计报告的意见公告》(孙芳城等,2001)。
篇5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 趋势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工作的行为标准和规范,而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活动和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国外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而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产生了无法避免的碰撞。这些碰撞为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失,并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与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定位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定位上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而制定与颁布企业会计准则都是由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来完成,具有法律效益。而国际会计准则是一种理想的框架,是对其他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引导,不具备法律效力,同时也无法起到法律约束作用,不具备强制性。
(二)行文和构架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行文和框架模式的选用必须符合我国法律习惯,而我国法律习惯必然会同国际上的相关规则存在区别,这就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行文与框架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都是以章节及条款的格式组成,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引言、目标、范围、定义等格式组成。
(三)准则差异
1.实质准则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很多实质性的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具体原因来源于法律体系、市场环境、交易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实质差异的具体内容如下: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方面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了可以在企业达到某种条件时允许转回。而我国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一方面是为了杜绝企业利用转回价值上的漏洞来操纵盈余,另一方面是我国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客观存在下的必然需要。我国企业在评价资产价值时,经常容易出现高估价值的问题,而高估价值就会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从而影响投资者和管理者对企业资产的判断,并做出错误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损害到投资者的利益。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及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为投资者及管理者传达真实的财会信息,并引导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这一差异,在今后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会逐渐朝着国际会计准则的方向发展,即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企业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2.非实质准则差异
非实质准则差异具体是指会计准则虽然不相同,但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差异。就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来说,在很多类型的市场交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现阶段,我国虽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由于市场还处于尚未完善的状况,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风险,如利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来控制利润等现象。当前,我国公允价值的计量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活跃市场存在下,公允价值比较可靠,此时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可用的。二是活跃市场不存在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参考其他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三是活跃市场不存在同时也没有其他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作为参考,这个层面的计量则需要采用科学评估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很多市场交易中,大都采用的是评估方式来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而评估方式的选择主要从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等诸多方法中选取。在面对不同情况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公允价值计量与实际价值存在的差距,同时降低交易双方的损失。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实质意义上来说,也是采用了上述三个层面的计量方法,但其相关规定和准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为了更好地展开跨国合作,并使跨国公司更好地发展,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当前时代下的必然需要。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然性
1.减少跨国融资成本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中流入了大量的国外资本,同时,我国也有很多资本流入到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活动。而在过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由于这部分的差异而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能为跨国投融资行为提供可靠的依据。很多跨国投融资机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多投入一定的成本来制定满足需要的财务报表。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也降低了跨国投融资行为的成本。
2.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利益
过去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时常会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而造成一定的损失,如反倾销。而反倾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对于倾销与反倾销事件的判定和裁决肯定是以会计会计准则为基础。同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是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保护,所以想要全面发挥保护作用,避免对外贸易行为受到损失,就必须要进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3.促进跨国公司发展
以前,我国跨国公司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报表编制时,因为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导致在面对一些情况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作为编制依据,这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会计信息不可靠直接影响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对历史经营状况的正确评价,同时也无法做出准确无误的经营决策,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决策风险。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跨国公司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会计报表编制工作,从而使跨国公司正确评价各子公司及下属机构的经营活动和财务会计信息,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从而降低跨国公司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
4.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上文已经说到,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使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无法从会计信息中判断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同时也损害到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增加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真实的财会信息,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策略
1.坚持以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特点为基础的趋同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当前时展的必然趋势,而想要做好趋同工作并不容易。在实际趋同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坚定我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立场和企业特点,融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像有些根本不适用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就需要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改善,使该项准则满足我国企业需要。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该遵守趋同的大方面,但具体过程和趋同方法还需要谨慎选择。
2.不断完善我国国内会计环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环境极为关键。完善的国内会计环境可以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并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我国政府应该吸取其他国家在会计环境完善工作中的经验,并结合自身需要和现状,做出科学合理的完善措施。
3.加大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力度
我国在进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大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力度。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我国政府应该提出相应意见和看法,并努力争取话语权,从而使国际社会认识自己、认可自己。同时,加强与ISAB之间的合作,同样也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通过双方交流来正确认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及趋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并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4.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而确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在进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前,应该不断了解我国市场环境,掌握我国企业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同时,不断完善这方面的监管制度,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还需要理清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加强各项法律之间的协调性,避免企业会计准则和其他法律产生冲突。在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提高我国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提倡会计人员学习外界先进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三、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已成必然趋势。而想要做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还需要坚持以我国市场经济与企业特点为基础的趋同原则,并不断完善我国国内会计环境和会计准则体系,从而确保会计准则有效的贯彻及实施,并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波.浅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J].商业会计,2014,(23):26-27,28.
[2]严学丰.试从固定资产角度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J].企业导报,2011,(7):144-145.
[3]吴斌.国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8-31.
[4]杨敏,陆建桥,徐华新等.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9-15.
[5]徐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度量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4):135-141.
[6]陈果.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9-43.
[7]万颀钧.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外经贸小微型企业的实施刍议[J].商业会计,2013,(3):84-86.
[8]梁毕明,徐东伟.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再思考[J].商业会计,2012,(24):76-77.
[9]张文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质量比较[D].复旦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改革;治理能力;制度法规
一、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完善带来的影响
自2014年初财政部所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新颁布CAS39、CAS40、CAS41会计准则和新修订的CAS2、CAS9、CAS30和CAS33四个准则所涉及的范围影响了相关企业的治理,具体影响如下:
(一)修订完善后的企业会计准则能帮助企业、国家提升治理能力
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是依据会计准则进行具体的工作指导的,在会计实务中,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有直接的作用,之后才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具体的依据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的逻辑主线。此次国家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使得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在制度法规层面更加完善,对以前的一些会计规范的空白进行了填补,为现代公司治理建设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会计信息,使得现代化企业治理更加科学,管理理念和会计核算能够与国际接轨。同时,通过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加强了国家、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提高了财政管理的水平,在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的会计准则体系下,使得国家的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有助于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这一核心关系。对社会资源配置其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而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证明了市场资源配置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会计工作在财务状况的生成、加工、披露等过程中发挥了信号的作用,从而引导市场中的资本流向与决策,影响市场资源配置。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资本市场以及市场中的资源配置效果起到了直接的作用。而此次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正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核算有了更加规范的要求,使得市场经济行为更加透明化,能够及时揭示出财务风险,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有助于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自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的金融与债务情况不明朗,从中暴露中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由此,此次的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是基于已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而言的,通过对会计准则体系的规范和完善来达到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和管理,具体的修订完善涉及到会计准则的合并财务报表、公允价值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透过会计信息建立对应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一)科学决策,遵循修订完善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程序
要对会计准则进行起草修订,需要极强的专业技术,其社会影响较广,由此,需要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法,做到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反复进行修改完善,保障所要修订完善的会计准则能够有一个高质量。会计准则指导会计实务,又是以会计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延伸,由此,需要从会计准则课题进行研究,并对企业影响极大的公允价值计量等项开展专题研究,广泛吸取意见看法,进行细致的探究,为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工作打下基础。只有在广泛征求意见和社会各方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听取其意见,使得新的会计准则能够体现出集体的智慧,体现出科学民主决策的精神,提高会计准则质量,避免出现准则漏洞。而对于国际上的会计准则要比我国的会计准则要先进,虽然我国经历了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并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于一致,这一次的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也不能马虎,同样要采取一些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多次多渠道的技术沟通交流,提高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整体质量。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规范,是以会计实践为基础的,由此,新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完善工作必须要通过对一些典型的上市公司、地方企业就准则的内容、应用等近实地测试和模拟测算,提前预测会计准则应用中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影响,从而采取对应的修订完善措施。
(二)准确把握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质内涵与核心
我国此次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是对会计准则制定的质的飞越,具体体现在会计理论基础、会计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具体体现在:第一,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氛围三个部分,分别是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解释,其中,具体准则又分为正文、应用指南和起草说明三部分,以便促进会计准则得到有效实施。具体准则正文主要是针对具体会计业务事项的规范性条文,指南与起草说明则是具体条文的操作指引与说明。从新体系体例结构上看,呈现出连续、灵活、实用、结构严谨的特征,其内容安排与国际惯例更加吻合,方便我国的会计实务操作和国际要求一致。第二,信息披露得到强化,公众利益得到维护。新的会计准则全面规范了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在其他主体中的权益等的披露内容等要求,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等其他主体权益都得到了充实的披露,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揭示,加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有助于维护公众的利益。第三,新准则对企业的经济实质都得到了会计确认、计量、报告,而非停留在形式上,提高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第四,会计规范得到完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五,新准则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改进,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状况都得到真实公允的反应,有效提升了会计信息的效用。
(三)多种措施共同推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落实
新会计准则在修订完善后重在会计实务的落实方面,由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具备政策性和系统性,由此,需要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整体推进来落实,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对于新会计准则的落实,需要建立联动监管机制,由地方财政部门带头开展落实计划,进行有秩序的会计准则培训,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财政部门需要与监管部门加强沟通,使得实施方案得到落实,将新会计准则在本区的执行得到指导和督促落实。第二,采取有力的宣传培训措施,为新会计准则工作的落实营造良好氛围。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并与媒体单位进行合作,加大力度推动新会计准则的宣传活动。在具体的培训宣传中,需要对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进行详细、认真的解读,充分认识到会计准则改革宣传活动的重要性。新会计准则的培训宣传对象覆盖要广泛,既要面对大中型的企业公司,也要面对广泛的会计从业人员以及企业的管理者。而地方财政部门以及相关单位也要根据新准则的实施进度采取各种形式的措施进行配合,加强宣传培训,并通过会计从业人员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进行新准则的学习落实,只有周密的部署和紧抓落实才能得到成效。第三,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由此,企业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掌握程度对会计准则从旧到新的平稳过渡有直接的影响,对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由此,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来亲自监管会计准则的实施任务,以详细的计划将责任落实到位,定期进行监督。此外,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还需要以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为依据,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改革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的管理与新会计准则吻合,通过强化内部制度体系的调整、完善内部审计、控制以及信息系统的升级更新,才能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第四,加强职业操守,发挥审计作用。自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开始了年报审计制度,从公众利益出发,重视审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根据新规定进行审计鉴证服务工作,提高日常执业的质量。
三、结语
综述,新会计准则需要通过严格、全面的贯彻落实,才能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企业的各项机制运作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变动进行调整,通过改革企业内外部的机制,使其符合会计准则变革的需求,从而做好企业的有效的配套调整,保障企业新制度有效执行,使得企业的内部治理和外部相关制度进行配套、协调。
作者:王奈梁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先治,晏超.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J].会计研究.2015(02)
篇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宣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建立,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这标志着我国会计标准在保留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发展战略将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对会计人员的执业理念、工作能力、职业道德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催生新的执业理念
作为具体会计准则的统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众所周知,自1993年“两则”、“两制”实施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在“两则”、“两制”规范下按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进行会计核算的,而且确认、计量的标准通过《企业财务通则》及若干行业财务制度进行规范;记录和报告的标准通过《企业会计准则》及若干行业会计制度进行规范。这期间,即使出台了主要针对上市公司的一些具体会计准则以及2001年起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具体会计准则,也由于实际执行面过窄(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少数国有企业执行),并没有从整体上改变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执行行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现状。不难看出,现行行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力求对所有行业或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而详尽的规范。受此影响,一方面导致会计人员对现行行业财务会计制度存在严重的依赖性,在执业理念上重操作而轻原则,凡事必靠制度,属于制度支配下的记录工具;另一方面造成会计人员没有太多的执业判断空间,也相对缺乏高角度、前瞻性的执业意识。即使2001年后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会计制度要求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内部会计制度或会计核算办法,但大多数会计人员对此并未予以充分关注,对解决本单位特殊的会计问题仍主要停留在查阅财务会计制度及向财政部门咨询的层面上。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核心内容表现在着重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般要求和具体原则,对记录的要求不再明确规定。可以说,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必定对会计人员的既定思维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会计人员将不得不改变过去的执业习惯。一个最大的变化是:长期以来依赖政府制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记录(如会计科目设置、具体会计处理)的现状将发生改变。笔者认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既使新的会计标准体系中仍保留了一些如科目设置等传统规定,也仅仅是时间性过渡和普遍性要求,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行业和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可以预见,今后会计过程中记录环节的相关规定将从政府行政法规规章范畴内逐渐淡化,转为通过企业制定的内部会计制度或内部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规范。因此,能否顺应会计准则的变化,形成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一般要求和具体原则为指导、以内部会计制度或内部会计核算办法为操作规范的执业思路,将成为会计工作者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首要条件。而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定适合本行业或本单位特点的内部会计制度或内部会计核算
办法亦将成为会计工作中的一项突出任务。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挑战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是:强调与会计要素相关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需根据企业管理的意图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这一指导思想虽然在现行行业会计制度中有所体现,但并不如新《企业会计准则》表现得全面和突出。以资产的确认为例,现行行业财务会计制度基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考虑,主要根据是持有该资源能否以货币计量进行确认,并未太关注该资产能否预期带来经济利益,加之历史成本计量一般原则的要求,使企业对一些应当资本化的支出没有资本化,对一些不应资本化的支出或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没有费用化,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决策相关的财务目标。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是否确认为资产,核心不在于其能否以货币计量,而在于能否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会计人员需采用合理的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量。也就是说,会计工作的难点已不再是记录和报告,而是确认和计量,因为这需要会计人员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同样的资产基于不同企业的持有目的,会计人员将作出不一样的处理。事实上,无论是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还是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采用,强调经济利益和管理目的的指导思想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目前包括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工作涉及到大量的会计估计,并运用了“很可能”这一数学中的概率分析,这使会计工作更显复杂和技术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一般要求和具体原则是非常科学和严谨的,既规范了会计全过程,又体现出很强的可操作性。然而,准则的可操作性依然是高度概括和宏观的,是“渔”而不是“鱼”。对交易或事项的处理,会计人员必须准确把握准则一般要求和具体原则并据以作出判断。同时,尽管职业判断从行为看是主观的,但判断的标准是客观的,即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判断是合理的、可靠的。例如,一项销售商品收入是否实现并不决定于会计人员的主观意识,关键在于是否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与该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如商品销售方式、购货方的财务状况、信用等级、发展前景等。这不同于现行行业财务会计制度主要以交易的法律形式决定收入是否实现的职业判断。况且,即使是最完善的会计标准体系,也不可能对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作出详尽的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发生的一些特殊交易或事项,若具体准则未作规定,会计人员还得依据《基本准则》的一般要求进行职业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处理。会计人员若停滞于死记准则的法律条文而不能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能结合单位特点制定出一套可行的会计制度或会计核算办法,将很难对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或事项作出正确的处理。此外,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金融工具、资产组、总部资产等新概念,规定了不同的计量属性以供选择、采用,也使会计工作的技术难度增大,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之以前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考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基于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规定,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现八个方面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突出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质量特征的重要层次。然而,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结构》中所表述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同样面临着如何保证不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相互平衡的问题,其中又以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平衡最为突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会计自,有利于会计人员根据经济实质作出处理,提供更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难免给企业提供了更多操纵会计报表的可乘之机,使企业今后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面临着较现行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更大的“诚信”风险,不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经济活动中,不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如政府与企业,国有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债权人与债务人等的利益目标往往并不一致。作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竞争主体,当企业的利益目标与其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利益目标发生冲突时,企业很可能为确保自身利益而进行会计信息舞弊,会计人员则是这种舞弊行为的具体操作者。这种矛盾已从《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实施过程中,一些企业利用预计资产减值损失规定提取秘密准备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现象中得到证实。
篇8
摘要:《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为我国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以此为契机提高效能是小企业面临的议题。结合中山市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状况,分析实施准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具体对策,以期进一步研究如何切实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山市;影响;建议
小企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作用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但由于在营业收入、职工人数、资产总额或组织机构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劣势也使得小企业面临许多问题,比如融资难、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等等。因此,如何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10月18日并于2013 年1 月1 日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小企业规范会计核算增添了很多亮点。它充分考虑了债权人和税务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同时符合小企业发展特点、能规范小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提高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融资能力。《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企业目前所处的困境,提升小企业会计服务效能,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山市小企业概况
中山市作为广东省的地级市,经济发展一直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产业强市”战略,企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中占企业总数量绝大部分的小微型企业的地位不可或缺。据统计,目前中山市的小微型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0 万家,小企业作为颇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群体,不仅成为推动中山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崛起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山市小企业从整体上看也面临很多困难,比如政策法规的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和融资环境、企业内部管理等等,要改善这一系列的状况,《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次发展机遇。
二、中山市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状况
(一)展开宣传与培训
中山市是一个不设县的地级市,行政区划是市、镇两级建制,绝大部分的小企业分布在各个镇区,成为促进中山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山市财政部门结合了中山的实际情况,加强对镇区小企业的宣传并做了统筹规划,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了具体细致的培训方案,对财政、中小企业管理、税务、银行业监管部门相关人员以及小企业负责人、小企业会计人员、银行贷款业务人员等进行了系统培训,为分布各镇区的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提供相互交流的组织平台,例如中山市国家税务局为近250 名相关干部举办了培训班;中山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举办了《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班提升行业的执业水平等等。宣传与培训能够提升小企业负责人和小企业会计人员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能力和信心;宣传与培训能够加强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宣传与培训能够促进财政、税务等管理部门不断完善与准则施行相关的政策和业务能力。
(二)进行实施部署
在开展宣传培训的基础上,提高以上相关人员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认识和领会,激励小企业把握机遇全面提升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部分企业做好了会计科目的新旧转换、会计信息系统改造等工作。另外,组织各个小企业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学习,对于还没有准备好的小企业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对转换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涉及到的具体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要求企业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财政部门反映,便于财政部门能够随时掌握中山城区及各个镇区执行、实施的具体情况,收集汇总企业反馈的信息,协调解决小企业疑难问题。
(三)积极引导探索
《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企业会计准则》而言,对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简化处理,由于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比如业务较为简单,会计基础较为薄弱,决定其会计核算适宜简易的规则导向,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发展起到有利的影响,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的状况能够得到改善,促进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小企业税收征管能够得到加强,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小企业融资能够更加顺畅,保证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关部门从财务报表报备系统到会计数据库的建立等具体的工作给予指导性的意见,积极引导小企业为了争取财政扶持发展,实现规范会计行为,建立健全财务系统。与此同时,中山市地方税务局2013年新增了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电子财务报表类型,方便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纳税人上传报表,为小企业解决现实问题。
(四)强化会计服务
中山市作为中小城市,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起到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山市目前部分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行为存在瑕疵与不足,这成为了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对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不利。有关部门要求符合条件的小企业严格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以此为契机进行完善,规范会计处理,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另外,中山市小企业当中也有一部分依赖记账,解决完善的方法是通过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来强化会计服务,发挥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化的小企业服务机构的优势,帮助小企业严格进行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小企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需要加强宣传与指导
目前中山市虽然对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相关的工作,展开了宣传与培训;进行了具体工作的部署;对小企业的转换工作积极引导探索以及强化会计服务等。但是宣传培训力度还需要加大,在时间的安排和空间的广度等方面还需要根据宣传培训的效果做相关的调整,防止形式化,使得小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对于《小企业会计准则》认识继续加深,要把宣传培训《小企业会计准则》纳入小企业培训工程的重点,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都还要加大对小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普及型培训。作为小企业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更加务实,将工作做细做足,切勿敷衍了事,对小企业相关人员及时给予指导,切实促进小企业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帮助中山市城区以及各镇区的小企业执行好《小企业会计准则》。
(二)各管理部门需要密切协作
中山市财政部门应该与小企业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进行密切协作,认真做好促进《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执行的相关工作。相关管理部门对中山小企业实施情况要进行定期摸底调查,加强政策宣传,对已经施行的小企业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解决,对符合条件但没有实施的小企业要说明执行要求,督促其尽早执行。税务部门应当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以此引导推进小企业加快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账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掌握了解中山市辖区内小企业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证全市小企业的信息渠道畅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对小企业的金融贷款服务,使得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能够得到缓解。各管理部门完善自身工作的基础上需要加强部门间的密切协作,为小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才能很好地解决《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准则进一步贯彻施行打好坚实的基础,令更多小企业能自愿自觉地启用该准则。
(三)小企业需要积极参与执行
关于要不要参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由于目前新准则仍没有强制执行的要求,一些小型企业眼光仍然局限于短期利益,比如转换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会导致短期成本的增加,或者由于会计人员的短期行为的习惯使然,小企业对于该问题思考的局限性导致中山市大部分小企业可能还没有启用《小企业会计准则》,这样也就使得小企业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新准则的好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小企业能发自内心地积极参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可以考虑在适用范围上进行调整,比如由强制性实施过渡到自愿性进行。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性方面,必须认识到两者在提供信息的目标上是存在差异的,税务部门在相关工作中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分离。另外,小企业的负责人及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学习,尽快转变观念,着眼未来,积极参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四、切实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全面促进中山市小企业发展
近年来,中山市的小企业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通过切实施行准则全面提升中山市小企业发展,才能拓宽生存空间。
(一)强化小企业内部管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在适用范围、科目设置和具体核算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借鉴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化处理的核心理念,同时考虑了我国小企业的特点制定而成的。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山市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要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规范内部管理应该作为中山市小企业的重中之重,只有规范内部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而规范管理最终应该有所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能够加强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促使企业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在加强资产安全管理方面发挥作用、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达到强化内部管理的目的。
(二)拓宽小企业融资渠道
中山市小企业近年来普遍面临的问题就是成本的增加,原因主要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产业转型的加速以及用工薪酬的上升等等。成本的增加使得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扩大,然而中山市银行业竞争激烈,它们更加注重争取高端客户,对小企业贷款融资越来越谨慎,资金需求加大与融资渠道收窄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要落实小企业的发展资金,拓宽融资渠道,要从小企业自身先入手。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小企业只要能够切实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如实提供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就能逐步提高小企业的信誉,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有据可依给予小企业贷款。另外,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贷款必须考虑小企业是否具备明晰的财务报表,规范的账务处理以及有效的内部管理等因素。因此,小企业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契机加强财务管理,才能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
目前,中山市税务部门对相当一部分小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采用是的核定征收方式,重要原因之一是这部分企业的会计账簿不够健全,会计质量不高。然而,税法规定,只有符合条件的实行查账征收的小企业,才可以依法享受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国家税法规定的其他各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查账征收要求企业的账簿、凭证、财务核算制度比较健全,能够据实核算及反映企业财务信息,切实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将促使小企业积极建账建制、完善会计资料、规范会计行为,为实行查账征收开创有利的条件。做到这一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符合小型微型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前提条件,合法享受税收优惠,减轻税负负担,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201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黄开敏.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 政策解读
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财政部于2011年10月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有别于《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以规则导向为主,以原则导向为辅,规范了小企业(含微型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为小企业会计核算增添了很多亮点。
一、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意义
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小企业内部管理,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加强小企业贷款管理,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改善小企业融资环境。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是要让小企业练好内功,加强管理,提高小企业的实力和小企业的信誉度,让银行愿意贷款,从制度上缓解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能督促小企业建账建制,不断提高核算水平,有助于依法治税,加强小企业税收征管;有助于税务机关能够根据小企业实际负担能力征税,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好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形成一个体系,服务两个对象,协调三大关系。
(一)形成一个体系。基于“内容完整、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强化监管”的要求,同时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经验,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两部分组成。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小企业通常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为小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采用章节体例,分为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外币业务、财务报表、附则共十章,具体规定了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全部内容。应用指南主要规定会计科目的设置、主要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的种类、格式及编制说明,为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
(二)服务两个对象。小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为税务部门和银行。税务部门主要利用小企业会计信息做出税收决策,包括是否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采取何种征税方式、确定应征税额等,减少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银行主要利用小企业会计信息做出信贷决策,更多希望小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提供财务报表。
(三)协调三大关系。
1、协调与我国税法的关系
税务部门是小企业最主要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税务部门主要利用小企业会计信息作出税收决策,包括是否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采取何种税收征管方式、应征税额等,他们更多希望减少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为满足这些税收征管信息需求,《小企业会计准则》大大减少了职业判断的内容,基本消除了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在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后,小企业除会计与税法之间不可能消除的永久性差异以外,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暂时性差异。 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消除了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需要小企业进行纳税调整的交易或事项较少,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小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增加纳税调整的说明,披露“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列示项目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纳税调整过程”。
2、协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虽适用范围不同,但适应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又要相互衔接,从而发挥会计准则在企业发展中的政策效应。为此,《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小企业不经常发生甚至基本不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未作规范,这些交易或事项一旦发生,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3、协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关系。在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充分借鉴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简化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于《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确认、计量和列报的规定,符合我国小企业量大、面广、质量参差不齐、会计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科目的设置及报表的编制
小企业经济业务相对简单,一级会计科目设置明显较少,《小企业会计准则》比《企业会计准则》少设了60个一级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总共有66个科目,但其科目名称与《企业会计准则》完全一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符合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要求。
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了简化,不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只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资产负债表以历史成本为原则,不考虑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对部分资产(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采用账面余额填列,并不按照账面价值填列;现金流量只进行直接法填报。无需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等信息。此外,小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大为减少,披露要求也有所降低;小企业不必编制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总之,《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以上3种报表都进行了项目和结构的调整,增强了报表的清晰度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国际趋同为努力方向,更立足于我国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在简化核算要求、与我国税法保持协调、与《企业会计准则》有序衔接等方面体现了极其鲜明的特色,是一部为我国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企业会计标准。它的贯彻实施,将有效地促进我国小企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也可以充分发挥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6)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特点;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的修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前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2个应有指南三个层次构成:
1、基本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的作用是“准则的准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具体会计准则应在基本会计准则规定的框架内,按照会计业务或事项的类别进行制定与执行。主要规范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定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新基本会计准则将制定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归纳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向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2)规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的基本假设)没有作修改变动,仍然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方面。将原来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修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修改前的会计核算原则为12条,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要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谨慎、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重要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将原来的会计核算原则12条原则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贯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而将原来的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作为对会计要素计量提出的要求处理。
(3)规范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整体要求。新基本会计准则仍然将企业会计要素规范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未发生变动;原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只有历史成本一个,新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有有五个,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会计准则在原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对报告的内容规范为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即由披露的信息取代了原财务会计报告中的财务情况说明书。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精神制定,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38项具体准则又具体规范三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
(1)一般业务处理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存货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所得税、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每股收益、企业合并、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等。
(2)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处理,如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等;
(3)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或有事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的细则。主要解决在运用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由于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与其他企业的会计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将出来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包括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新准则的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会计人员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准则,确保新准则的贯彻实施。财政部正在起草的准则应用指南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准则解释部分,主要对各项准则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具体解释和说明;二是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主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准则应用指南的两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细化,以解决实务操作问题。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在两个方面:在会计理念上,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现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体例合理,定义科学,表述清楚。整个准则体系,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2、全面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从纵向看,是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横向看,38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两个应用指南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既有各类企业一般的、共同的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又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了这套新会计准则系统,即使现在没有,将来可能出现的新会计业务,也可以根据基本会计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3、可操作性。从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起至2005年底,我国先后颁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期间有的具体会计准则还进行了修订,如债务重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现金流量表等;企业会计制度也经历了从13个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三个企业会计制度,即《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了《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一些补充规定,使得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人员刚刚熟悉旧规定的一些内容,又变动,无所适从的局面。对会计教学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会计政策变更要调账、调表问题,增加了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难度,使得处理出来的会计信息由于经常调整,其严肃性也大打折扣。新会计准则对这一现象作了彻底的改观。不仅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由于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完善,其科学性有助于该准则的运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
三、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考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和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总体上保持了两者之间较高程度的协调和趋同。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的会计环境决定了各国的会计准则不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相同。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一些先进、合理、科学、对各类信息使用者有用精华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保留了一些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的采纳。尽管这次会计准则的修订,将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由完全按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改为按公允价值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但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采用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要窄些,目前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只适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整体上讲,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2、在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第3号》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只讨论了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且会计处理方法规定只能采用购买法,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我国会计准则规范,既考虑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又考虑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且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