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的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国际化、多元化及信息化的普及,财务共享服务已成为现代大型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在我国部分大中型企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民银行无论是从需求性和可行性上都具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可能。
一、财务共享服务
共享服务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将分散在企业各个部分的业务职能整合在一起,由专门机构来提供统一服务,消除重复作业、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整合。财务共享服务是共享服务最典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通常也是共享服务建立的起点。财务共享服务是依托客户需求作为其导向,以流程再造和流程管理理论为依托,凭借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将分散的财务资源和业务统一到一个专门的财务机构进行整体化流程化处理的一种财务管理制度,达到简化财务管理步骤,提高流程规范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1980年,美国福特公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把内部不同事业部之间相同、重复设置的财务流程集中到独立的共享中心处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内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迅速得到了集团企业的认可,随后壳牌石油、雪佛龙、保洁、强生、索尼电子、微软、可口可乐、汇丰银行等各行各业世界500强中的企业都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其遍布全球的分公司提供服务。随着我国企业跨国业务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2003年中兴通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后四川长虹、万科、中石油、中石化、苏宁、宝钢等集团企业也纷纷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二、人民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积极意义
财务共享服务是为了解决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分公司、子公司等会计主体不断增加,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决策效率低、管理难度大、重复投入多等问题,形成的汲取集中式管理优点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对人民银行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一)提高集约化程度,节约费用开支
1.节约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原有的管理模式下,各个分支行甚至营业网点都不得不配置一定的财务人员,而建立财务服务中心后,各个基层行不再需要配置专业的财务人员,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要求同时减少了人工开支。
2.共享财务信息,节约费用开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各报账机构的信息集中,统一识别、审核和处理,不仅能够准确、全面、快速的掌握区域内收支节奏、结构、流向,可以统一规划资金的使用,同时也可以实现集中采购、资产调配,实现规模经济,减少重复浪费,节约费用开支。
(二)财务流程标准化,有效遏制风险
1.再造财务流程,统一财务制度。再造财务流程后,基层机构繁杂的财务核算由兼职的财务人员集中后上传或送至财务共享中心,由财务共享中心严格的按照制定的、统一的财务制度进行处理,可以规范财务核算操作环节,实现财务核算标准化,提高核算的准确度,降低业务差错率。
2.改变财务授权体系,降低财务风险。原财务管理模式中,通常财务权限额度通常层层授权,层层负责,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将使限制财务权限上收,减少基层机构对非日常项目的财务审批全向,集中到上一级或上几级,也就将风险管控关口提升至较高的层级,严控审批关、核算关、付款关等风险关口,减少了主观随意性,降低财务风险。
3.提升财务预算执行力度。财务共享中心是根据审批过的财务预算进行执行,对预算外的例外情况有严格的审批手续,督促各机构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执行力度,提高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减少和避免不合理的费用开支,提高了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维护了财务预算和管理的严肃性。
三、人民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迫切性
集团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全球化经营带来的分散管理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的浪费、效率低下促进了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现行的人民银行财务运行状况同样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具有迫切性。
(一)县支行会计人员配置不符合岗位设置要求
近年来,人民银行各县支行人员急剧减少,但业务种类和岗位设置并无法削减,导致会计人员大多兼职国库或发行业务,或出纳、记账、复核和主管交叉兼职,不符合会计岗位和人员配置的严格要求。配置足够的会计岗位专职人员,针对县支行月平均仅几十笔的业务量,实属浪费。财务共享中心将大量降低基层报销机构的人力资源需求。
(二)财务制度日益严格,基层行财务风险加大
随着三公经费公开、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等财务治理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但各县支行由于种种原因,认识不到位,屡屡踩线或游走在“红线”的边缘,财务风险极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必然上收财务权限、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财务行为,是从根源中杜绝财务风险的上佳选择。
(三)基层行资产购买达不到集采标准
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根据政府的要求规范采购行为,卓有成效,但在县支行临时性、零星采购频发,而达到需要实施集中采购的项目很少,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需求信息共享,可以由财务共享中心所在级别集中实施集中采购,节约费用。
(四)大型维修项目资金需求无法同时满足
近年来,由于费用紧张,无法同时满足基层支行的大型维修或改造项目,需要上级行在一定区域内集中资金办事,若费用指标下拨,往往效果有限,财务共享服务实施后可以有效的落实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四、人民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可行性
财务共享服务有益于实现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优化组织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专业化服务,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追求的目标一般侧重于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人民银行作为非营利性单位,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主要目标更多是为了规范财务行为。
(一)人民银行运作属于分散式财务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多适用于跨国或跨区域的、分散经营的集团企业,为减少重复投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受到青睐。人民银行在全国各省、市、县均设有分支行,机构庞大,虽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出于费用开支的合规性考虑也适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二)基层机构财务开支日益单一和规范
随着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各分支机构的财务开支业务大体雷同、相对固定和单一,尤其是县支行除去基本必备的开支外,例外事项较少,具备财务核算标准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可能。
(三)财务综合管理系统和电子影像系统
2009年,人民银行系统已推行和使用财务综合管理系统(网络版),全国各级机构均在系统内使用同一的会计科目核算,即使在系统中加入各类电子费用开支单据和审批程序,也完全可以承载运行;而ACS系统已正常使用的电子影像系统完全支持费用报销的各类原始单据的扫描和上传。人民银行事实上已完全具备推广财务共享服务的系统和技术。
五、人民银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般有四种模式:基本模式、市场模式、高级市场模式以及独立经营模式。但基于人民银行属于非营利性单位,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目标侧重有所区别,不能一味地照搬,只能围绕这些模式设计的原则,构建符合人民银行特征的模式。比较四种模式,人民银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适宜于采用基本模式的基本原则,采用托管式服务,合并日常事务,提高经济规模,实现程序规范,挂靠于同级会计财务部门。
人民银行现行管理级次主要为四级:总行、省级分行、地市级支行、县支行,财务核算级次相同。笔者认为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依托总行建立会导致业务过于集中,为了保证财务支出的灵活性和地域差别,更适合设立于省或地市一级,建立于省级分行能更大程度的实现财务信息共享和资源统一调度,但建立于地市级支行却能更好的减少例外事项审批环节和理解当地财政政策,便于财务执行,也更适用与初期的推广。笔者以财务共享中心建立于地市中心支行级别为例,探讨人民银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模式。
(一)组织人员设置和分工
各地市中心支行成立财务共享中心对辖内经费核算和支付的合规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负责,县支行对经费开支事项及票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负责。财务会计部门是财务管理部门,财务共享中心是全行的财务核算机构,归口由财务会计部门管理。各市中心支行财务会计科编制本级财务预算和审批下级财务预算,县支行仅需一名专职会计人员传递财务单据和编制财务预算,由县支行领导签字后上报。
(二)重申财务核算制度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必须在其统一核算的区域内细化总行现行的财务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适用于本区域的财务细则,建立与财务共享中心相配合的核算规则、核算标准、核算流程和内部控制。
(三)再造财务核算流程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核算流程再造的过程,是对人民银行整体财务核算流程的再造,明确从费用的事前审批、原始票据的传递、费用的审批、记账和支付等各个环节。针对人民银行会计科目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分为固定性开支和非固定性开支,固定性开支指计划内、低于一定金额、固定发生的日常开支,例如工资性支出、医疗和养老保险、公积金、水费、电费、邮电费、网络通讯费、暖气用油费等常规行政开支,而非固定性开支涵盖固定性开支之外的其他内容,或计划外、或高于一定金额、或非固定发生的、或敏感项目的开支,如会议费、维修费、租赁费、外事外交费等项目开支。
(四)重塑财务授权体系
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是将财务指标下分至县支行,由县支行根据自己的财务制度进行审批报销,定期去各市中心支行记账。建立财务共享模式后,针对日常开支,只要在预算内,待县支行责人审批后,由财务共享中心将资金划账至相应账户,针对项目开支或可能超出预算的开支,分为增加事前审批环节和事后审批手续,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并由会计对预算进行复核(是否有资金安排,是否在费用预算指标内),同时由上级相应部门、会计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当超过一定金额时,还应同时由相关行级领导审批,甚至上行长办公会,当项目完成报销时,县支行负责人审核后,上级会计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方可记账支付。
笔者针对固定性开支和非固定性开支,结合人民银行现行的财务核算制度和流程,举例如下:
固定性开支以水电费为例:经办人将水电费发票,交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由会计人员复核上传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审核原始票据和审批手续无误后,将资金划至相应的账户,如若系统提示费用指标已满,则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退回。
非固定性开支以维修项目为例:经办人在系统内填写电子版《费用支出申请单》,详细列明维修费用支出是由、支出项目、支出标准和支出总预算,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并由会计人员对预算进行复核,再由上级综合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项目审核同意;当项目完成,由经办人根据原始单据填写电子版《费用支出报销单》,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后,会计人员复核后将《费用支出报销单》、原始票据上传,上级行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传递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根据《费用支出申请单》审核上传的会计资料,将资金划转至维修服务提供单位。
基于目前财务形势的日益严重,财务共享服务俨然成为当前人民银行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行为的上佳之选,但由于人民银行非营利性性质的特殊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选择必然需要在汲取现行模式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和探讨,建立符合人民银行财务共享服务目标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何瑛,周访.《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3年第10期.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行业;营改增;财务管理
不论是哪一种行业的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想要获得长效稳定的发展,想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根本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对企业的业务活动等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工作的可靠性,财务部门是企业的非常重要的部门,“营改增”的不断推进,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营改增”是我国进行税务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我国进行“营改增”工作已经进入了第六个年头,在这段时间内,该项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当中,虽然建筑行业当中还没有真正实施,但是该项工作理论的普及已经使建筑行业震动不已,需要考虑的方面也很多,要考虑该项工作推行的可行性,建筑行业在征收营业税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一些项目上存在重复征收的现象,因此对现有的营业税做出改变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
一、建筑施工行业“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有对财务报表的制作和进行会计核算。
(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营改增”税种的变化给企业财务报表带来了影响,其财务报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制作是财务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首先从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因为营业税和增值税都是通过“应交税费”科目进行核算,“营改增”的变化对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造成的影响比较弱,只是对于资产总额上发生了改变,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可以抵扣建筑施工行业内的相关营业税的项目,如进项税额,因此在建筑施工行业的财务报表中资产总额是呈下降趋势的;相对于资产负债表,企业的利润表在“营改增”背景下发生的改变更多,营业税改变为增值税,企业不用再缴纳营业税,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增长,但是增值税的缴纳则会减少部分经济收益,因此利润表是需要根据企业业务往来和实际活动来制作的;现金流量表也需要根据税种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
(二)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业税的会计核算与增值税的会计核算方法有着较大的不同,“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分为购进核算和收入确认两个层面。在增值税核算状况下,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购进业务,应该区分进项税额和实际成本进行相应核算,而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购进业务,则将全额花费计入成本。这种核算模式的转变,对合同成本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营改增”背景下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对财务报表的结构进行改变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三大报表,“营改增”的转变绝不是简单的税种的改变,而是是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纳税范围的一种优化调节,但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报表工作开展的影响很大,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对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会计要素、金额比例所产生的影响,对这种影进行探讨和研究,然后在将这些变化体现在报表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三种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这项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对财务管理工作和模式做出改变,使之适应新的外部环境,获得发展的动力。
(二)增强会计核算能力
“营改增”的实施,使得建筑行业主要税种之一的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企业会计核算、财务处理以及税务交接等层面,都发生了相应层次的改变。为了促进企业财务机制的完善,必须在新的税务背景下,进行相应的改变。
三、结束语
所有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必须认识到“营改增”工作推行的必要性和做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企业真正提起对这两点工作的重视,才能真正做出对其发展有利的决定和行为,“营改增”工作的推行是我国税务部门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有着优化的作用,“营改增”工作的推行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如何在此背景下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变,是很多企业和相关人员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在其他一些行业中已经进行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建筑行业可以对其进行借鉴,借鉴其他行业内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成功经验,使本行业内企业在转变财务管理模式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并且最终能够符合自身企业的发展实际,使企业发展和“营改增”工作的推行更加顺利。
作者:李天杰 单位:中铁隧道集团三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 上市公司 财务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彻底删除了旧条例中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条款,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并将消费型增值税由局部试点地区推广到全国,标志着增值税转型的全面启动。该政策的实施势必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增值税转型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
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为减轻企业负担,转型后的增值税条例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二是堵塞了因转型可能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如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三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且实际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因此转型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四是将一些现行增值税政策体现到转型后的条例中。主要是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资格认定等规定,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对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五是根据税收征管实践,为了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缓解征收大厅的申报压力,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
二、增值税转型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影响分析
(一)增值税转型前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项目信息的比较
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上市公司购进设备的税金当期抵扣后不再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由于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其价值变动对企业总资产的内部结构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引起资产负债表内相关项目信息的变动,如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等。为分析方便,下文以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的设备类固定资产成本为比较基准,并假设各种固定资产的价格不会因为增值税政策的转型而变化。
假设某固定资产的不含税价格为A,增值税税率为17%,则转型后比转型前固定资产原值减少A×17%,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增加A×17%。若考虑当期进项税额的抵扣,且当期该企业的销项税额足够抵扣,则转型后比转型前资产负债表中应交税费减少A×17%。可见,按照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在当期新增税额完全抵扣时,转型后较转型前的资产和负债均按照抵扣金额减少,而净资产的变化相同。这就意味着可以减少上市公司流动资金的占用,因此为上市公司减轻流动资金压力的政策效果表现明显,节约了货币资金;同时由于固定资产价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上市公司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比重。
(二)增值税转型前后上市公司利润表项目信息的比较
假设所购设备执行基本税率17%,所得税税率为25%,那么从理论上上市公司在税改后固定资产成本的降低幅度为14.53%[17%/(1+17%)],每期的设备折旧也相应降低14.53%,设备折旧额的降低导致上市公司当期营业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当期的营业利润。由于税制改革并不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如营销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和其他业务经营,所以,上市公司当期的营业利润也相应提高。从所得税方面考虑,因折旧成本降低而导致的企业利润增量也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以企业所得税税率25%计算,税改后公司每期因设备折旧降低而增加的净利润相当于税改前会计期内公司设备折旧额的幅度为[14.53%×(1-25%)]=10.90%。显然,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框架下的固定资产(不动产例外)成本,要低于生产型增值税制度条件下的固定资产成本。相应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就要降低,从而引起管理费用及当期主营业务成本的降低,进而增加公司的利润,增加投资者收益。因此,增值税转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还能够帮助上市公司保持一种稳健的财务结构。
(三)增值税转型前后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项目信息的比较
相对于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对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方面:第一是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从当期销项税额中予以抵扣,从而使公司当期缴纳的增值税额减少,这相当于等量增加了公司的现金流入;第二是由于增值税的减少引起以它作为税基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减少,这会节省公司的现金流出;第三是由于固定资产原值以税外价入账,导致每年提取的折旧减少,在销售额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利润总额增加,相应地就要给国家多交所得税,这会等量增加公司各期的现金流出。将这几种影响综合起来,上市公司当期因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现金流的节省正是公司当期增值税因转型从国家所获得的税收减负。由于税收优惠对利润的影响要根据折旧年限分摊逐年体现,而对现金流的影响是当期的,因此对现金流的改善比对盈利要大,从而大大缓解目前上市公司现金流紧张的局面,有效改善公司的经营环境。
三、增值税转型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实例分析
(一)对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将减少机器设备购置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但却会增加固定资产未来使用年度的现金流出。
笔者以上市公司博汇纸业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博汇纸业与同业公司相比,盈利情况基本稳定,相对于其他公司的大起大落,表现出良好的延续性。公司2009年一季报显示出为同业主业盈利最多的企业。2009年博汇纸业将会继续投入新项目,计划全年新增104 400万元的固定资产,其中60%为设备购置,属于可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为10 650万元(104 400×60%×17%),如果有足够的销项税额用于抵扣,则会减少当期应交的增值税10 650万元,考虑到所得税,减少的城建税(以最高比例7%测算)、教育费附加(3%),最后数为798.75万元[10 650×(7%+3%)×(1-25%)],共计减少应交税费11 449万元。但由于转型后每年的可折旧金额减少,如果该设备可使用10年,并假定选用直线折旧法,则企业将在以后年度每年多交所得税266.25万元(即少计的折旧抵税额为104 400×60%×17%÷10×25%)。若不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10年多交的所得税总和为2 662.5万元,扣除少交的增值税与营业税金及附加,总共为企业增加的现金净流量为8 786.5万元(11 449-2 662.5),相当于新增的可抵扣设备总额的14%;若考虑时间价值,增值税转型增加的现金净流量必定高于8 786.5万元,且当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度越高,所选择的折现率越高,公司从该政策中受益越大。但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速下降的形势下,大多数公司进行设备投资、技术升级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对设备投资的需求出现滞后,增值税转型的相对受益不明显。从长远来看,在今后经济增速逐渐企稳并处于上升周期时,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将会起到放大效应,通过减轻税收负担,增加现金流,刺激公司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升级,转变公司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带动公司投资价值增加。
(二)对上市公司利润水平的影响
仍沿用上例,在上市公司博汇纸业设备购置当期,政策的改变使得设备购置后的使用期内每期折旧减少1 065万元,因此而增加的净利润额为798.75万元[10 650 /10×(1-25%)]。因当期少交的增值税为10 650万元,所引起少交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为798.75万元[10 650×(7%+3%)×(1-25%)],从而增加的净利润也为798.75万元,两项合计引起设备购置当期净利润增加1 597.5万元,相当于新增的可抵扣设备总额的2.55%,引起以后使用各期的利润增加额均为798.75万元,相当于新增的可抵扣设备总额的1.275%。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对投资企业当期及以后各期利润都有影响,从而使企业的财务业绩较转型之前更好一些。
四、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冷暖各不同
篇4
在教育界,几乎每门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随着内地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薄弱环节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也同样在变革中发展。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即是重点也是难点,以什么样的方法来突破实务教学瓶颈,是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实践性与操作性极强的项目式教学不仅得到其他很多学科的认可,更因其契合了社会工作的“真做实做”而得到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青睐。在社会工作专业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更是对实务教学有力的、创新性的探索。
一、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理念
项目式教学源于德国,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改革采用项目式教学理念,由其社会需求与特性而决定。
(一)社会需求决定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项目式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最终要面向市场,社会的需求才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力。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与学生就业途径来看,培养具备全面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才是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社会希望并要求学生在踏出校门就能够成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无形中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项目式教学中,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甚至是享受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经历了完整的、真实的各种社会服务,获得的成长与发展是最真实可信、可检验的。对此高校社工专业教师更多采用项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社工专业人才。
(二)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意识
罗文基指出项目教学的教育意义与功能之一便是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导向的终生学习能力[2]。多位学者亦指出项目式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破了以往被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更多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求学生有积极的自主学习意识,本校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以“激情、热情、自主、突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三)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强调真做实做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开展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项目式教学特别强调要用真实的项目,而不是虚拟的项目;特别强调在真实环境中体验,而不是课堂中的模拟。真实项目的实施过程更具挑战性、创造性,学生在项目开展的社会服务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真切结合,检验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学习,体验实践中的困境与突破中的乐趣,培养面对服务对象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二、基于项目式教学的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改革模式
通过多年教学研究与实施,教学团队以小组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等多门课程为实验田,形成一套符合社工职业体系要求,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实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出教学、研究、实践互为一体的,以能力建设为主线的 “四模块”改革模式,建构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的学习制度与环境,形成一个鼓励创新和可行性强的教学改革模式。
“四模块”改革模式图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四模块模式目标有三;一是以职业导向为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二是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实现教学、研究、实践的联动,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三是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开展社会问题研究的能力。
(一)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平台,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互为一体式教学
教学改革以项目为平台,将“教学、研究、实践”融为一体,凸显社会工作实务课特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实务能力,将教学改革经验普适化。如学生以教师黑龙江省哲学规划办项目与横向课题为研究平台,成功申请黑龙江省青少年基金会关于老人服务项目;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撰写相关论文,并在第五界、第六界大学生社会工作论坛中交流;连续三年多名学生撰写与教师课题相关的毕业论文。真正实现了教师科研促教学,实践实施科研,科研与教学为社会服务的互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以实施机构项目为过程,拓展社工专业实务课程教学途径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依托本地与本校社会工作机构,以政府、福彩公益金、基金会、香港资助项目为平台,在黑龙江省道里区与松北区开展多项老人与青少年服务,积极拓宽学生实践平台。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又在机构督导与教师的双重指引下,培养了团队合作、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机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历练成了一线专业社工。
(三)以学生自主项目为方式,突破社工专业实务课程教学之局限
项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教师科研与机构项目外,学生自主开发的项目也是项目式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之一。在各门实务课程中,教师实行课程立项,立项后在学校及周边范围内实施,很好地突破了社工专业实务课程教学的局限性。
(四)以项目策划与实施为手段,构建能力建设主线考核改革模式
社会工作实务课“教学、研究、实践”互为一体的项目式教学效果与评估是重要内容之一。各门课程以项目策划与实施过程为评估学生学习成效,从策划能力(项目策划书)、思考能力(材料形主题考试)、表达能力(项目团队汇报)、实务操作能力(项目实施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尺度,而非结果。
三、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反思
透过几年来项目式教学改革实施过程,深感要想实现项目式教学的最大成效,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项目式教学改革对“项目”要求较高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强调真实项目,而非模拟,所以课程改革要有真实可实施的项目做基础。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一是有自己的横向与纵向课题提供给学生共同研究;二是要在可能范围内拓宽校外项目,如与社会工作机构共建实施项目;三是要教师或学生自主开发社会服务项目。只有在提供高质量项目与真实可操作项目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实务教学培养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目的。
(二)项目式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要求较高
由于改革是基于真实项目,或是教师科研项目,或是社会服务项目,或是自主开发项目,这些都是建立于对服务对象负责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是做好项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前期动员,并根据项目的重要性筛选匹配适合的学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尤为注意的是,项目式教学方式所有遇到的“考题”都是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学生亦容易受到挫折而有退缩情绪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及督导在学生遇到挫折产生畏难情绪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成长与发展。
篇5
关键词:制造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财务业绩
中图分类号:F832.51;F299.23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140-04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了全球制造业大国之一。然而近年来,一些制造业的发展却不如人意,如诺基亚在北京和东莞的工厂面临倒闭,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制造企业宣布破产。针对这种现象,2014年我国工信部了“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此规划将“智能制造”作为重点扶持领域,强调将信息技术与我国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机器人等智能产品进入智能化生产。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说,实现这种智能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还要依靠投资者,而投资者则是通过观察分析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来决定是否投资该公司。基于此,本文就从制造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与财务业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推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全面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与理论支撑。
一、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偿债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偿还长期与短期债务的能力,是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的大小,与企业能否健康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说明公司有较低的经营风险,反映出公司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即偿债能力越强股价越高,所以偿债能力与股价波动应该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与股价波动呈正相关
营运能力大小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效率高低的体现,这也就说明营运能力与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是息息相关的。为了让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投资者得到更多的回报,所以,要不断提高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加速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因而,企业营运能力越强,企业对各项资产管理的效率越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就越好,即营运能力越高股价越高,所以营运能力与股价波动应该呈正相关关系[1]。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与股价波动呈正相关
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投资者,都十分关注企业的获利能力。然而在企业运行管理的过程中,任何一项资金都存在使用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的大小关系着投资者投入资金的高低。上市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指的是盈利能力,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说明投资者可能获取的投资收益就越高。所以,盈利能力的大小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变动的影响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股价就越高。因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股价波动呈正相关
上市公司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就是发行股票,企业如果想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只有通过不断增长净利润,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这样就能保证投资者拥有有更好的投资回报,而成长能力越强股价越高[2]。因此提出假设4。
假设4: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与股价波动呈正相关
现金流量就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现金的流动情况,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企业一段时期内的资金流动情况。企业控制现金流动的能力越强,公司应对经营、投资及筹资活动中突发状况能力就越高,就可以抓住好的投资机遇,而现金流量能力越强股价也就越高[3]。因此提出假设5。
假设5: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能力与股价波动呈正相关
据以上假设理论,可以初步估计公司财务业绩相关变量对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方向,见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经过将搜集的理论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研究假设。并依据提出的假设,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回归性分析的方法,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找到对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影响的主要因素,总结出财务业绩与股价波动的相关性。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2014年年报数据为基础,利用回归性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年报中的财务指标及数据来自于新浪财经网,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和Excel软件完成。
2.变量设计
依据对影响股价波动因素的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因素众多,如国内外经济市场、居民收入水平等。但从财务业绩的相关角度来分析,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这五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都可以找出具体数据。本实证研究对指标变量的设定和预期符号见表2所示。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本文选取了2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中各指标的财务数据,其中股价分别选取每个企业2014年12月31日股票的收盘价。以下是本文选取的数据以及对其的描述性分析。
由表3数据可知,在选取的20家上市公司数据中,有7家上市公司的股价是在行业平均之上。而在选取的10个指标中,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占有率最高的有三个指标,分别是资产负债率X3、总资产周转率X5、总资产收益率X6,说明这三个指标与股价波动相关性最大。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占有率最低有两个指标,分别是应收账款周转率X4、净利润增长率X8,说明这两个指标与股价波动相关性最小。通过上述的描述性分析中只能大概看出股价波动最可能与哪几个指标具有相关性,不能看出实质性的关系,为了保证本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接下来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
(二)回归分析
1.相关性检验
在本文进行股价波动与财务指标回归性分析之前,首先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具体分析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净利润增长率X8和总资产增长率X9的相关系数在0.5以上,说明这两个指标与股价波动是完全正相关的,所以假设4成立。而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和应收账款周转率X4的相关关系系数在0.2以上,关联程度不是很高,只能说明与股价波动可能是正相关。而资产负债率X3、总资产周转率X5、总资产收益率X6、净资产报酬率X7、现金流量比率X10这五个指标都为负数,说明这些指标与股价波动呈负相关性。为了进一步验证,所以接下来进行回归性分析。
2.回归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本文假设的各个财务指标与股价波动的相关性,将股价Y命名为因变量,将本文所选取的10个财务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下面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βi为回归系数,ε为误项差。
对2014年20家上市公司股价及相关财务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回归性分析,计算结果如以下表格所示:
通过表5和表6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R值为0.872,均方为7.281,模型的f值为0.00,说明模型整体通过检验,线性关系是成立的。由表7可以看出,本文选取的10项财务指标的标准系数全部大于0,说明本文的回归性假设是成立的。
偿债能力的3个指标中,流动比率X1,其Sig值为0,说明该指标与股价波动呈完全正相关。流动比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速动比率X2的Sig值为0.092,大于0.05,不符合要求,所以不通过检验。资产负债率X3的Sig值为0.012,说明资产负债率与股价波动也是呈现正相关的。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回归验证,与股价波动都是呈现正相关性,由此可得假设1成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时,首先都会关注该企业的负债状况及资产状况,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值也尤为关注。
营运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中,进行回归性分析后,发现总资产周转率X5的Sig值高于0.05,不通过检验,所以应该剔除。应收账款周转率X4的Sig值为0.024,低于0.05,所以该指标与股价波动是呈现正相关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也是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的快慢,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该公司的平均收账期就越短,也反映出企业有较高的资金回笼率。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企业营运能力的大小,得出企业财务安全性的高低,也可以分辨企业是否拥有较高的资产收益能力,决定是否购买该企业股票,由此可以验证假设2也成立。
盈利能力的两个指标中,总资产收益率X6的Sig值为0.034,小于0.05,所以通过检验,即总资产收益率与股价波动为正相关。总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可以从整体上反映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净资产报酬率X7的Sig值为0.003,小于0.05,所以通过检验。净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资产利用率也越好,也能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来越高。综上所述,假设3也成立。
成长能力的两个指标中,净利润增长率X8的Sig值为0.023,小于0.05,所以与股价波动为正相关。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与企业经营效益直接相关。投资者可以直接通过观察企业的净利润,来分辨企业经营效益是否良好。总资产增长率X9的Sig值为0.541大于0.05,不通过检验,所以应该剔除。综上所述,可以验证假设4成立。
本文选取了现金流量比率X10来表示现金流量能力,它的Sig值为0.023,小于0.05,所以与股价波动为正相关。现金流量比传统的利润指标更能说明企业的盈利质量,现金流量表示的是公司实际上发生的现金流,不存在弄虚作假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现金流量以直观地了解企业资金的实际去向,所以假设5也成立。
三、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2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影响股价波动因素的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得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与本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都是正相关的。
(一)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与该公司的财务业绩是直接挂钩的
投资者可以通过查看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来判断该企业各方面的能力,分析该公司股票投资收益是否可以达到预期。
(二)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大小,可以判断企业是否拥有较高的应对突发财务风险能力
营运能力可以让投资者更直观地了解企业资产结构,判断企业资产的安全性。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可以直接表现出企业在某段时间内的收益水平。现金流量可以直观表现企业现金的去向,从而规避了企业经营者操纵利润的风险。
(三)企业可根据财务指标与股价相关性的大小进行调整
企业可以根据各个财务指标与股价的相关性的大小,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相关性较弱的指标进行调整,制订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使得企业可以全面稳定发展。企业拥有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那么股价也会随之上升。
四、对策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和股价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后,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理性投资者,推动健康市场构建
通过对2014年2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是否与财务业绩的具有相关性的分析,认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与股价波动都呈正相关性。这就说明当今投资者大多趋于理性,不再只是单纯关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高低,与上市公司处理突发财务风险能力大小相关。这就要求投资者提高自身的财务知识水平,综合多个财务指标进行投资分析,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数据,从而做出科学投资决策[4]。
(二)合理进行财务分析,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企业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经营中的漏洞,并针对这些漏洞提出策略进行有效改正。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快最有效的了解该公司的方法就是分析该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通过报告可以直观地获取企业各项能力的水平[5]。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言,经过专业的财务分析,可以准确判断出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经济活动是否正常,运营资金是否充足,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从而及时分析了解经营情况,促进公司全面发展,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三)推动财务信息规范化,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
本文是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业绩与股价波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这就涉及到多个财务指标数据,所以,也就要求上市公司所公布的数据真实有效。换句话说,上市公司只有披露了正确的财务信息,投资者才能在有效的财务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更多的投资收益。虽然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质量监管的比较严格,但还是存在一些上市公司不按照准则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更有做出伪造财务报表,以达到预期利润的[6]。所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财务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使得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使得投资者的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也可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淼.上市公司股价波动与财务业绩相关性分析――以房地产行业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4,(23):13-14.
[2] 苏木亚,白静.内蒙古上市公司股价波动性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6):1-7.
[3] 张亚博.我国上市公司股价与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实证分析[J].企业导报,2013,(11):22-23 .
[4] 胡伟,吴晓.农业股股价波动规律研究――来自财务数据的证据[J].会计之友,2014,(7):63-66.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0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据,对不同的类型专业人才确定的教育与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也可以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从供应链的视角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探索。
1 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
目前学术界把本科人才培养划分为四类:研究型(学术型)、工程型(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 技能型(操作型)。其中,研究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工程型本科主要承担把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转化为图纸、计划、方案等形式,可直接运用于实践的设计、规划、决策的知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应用,技能型(操作型)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属于专科教育。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学术型的拔尖人才和一般劳动者占少数,大量的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所处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阶段,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在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物流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需要大量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的。
2 国外发展应用型本科的经验借鉴
2.1 教育决策要科学。决策决定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比例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加拿大联邦政府放权到各省的管理模式对因地制宜调动当地办教育的积极性十分有效。科学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强调学生综合能力指标(关系到教育目标)是否与办学定位相一致。如果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则是失败的。教学效果则应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去评价,这样有利于澄清一些误区。
2.2 办学定位要准确。定位无所谓高低贵贱,关键要准确。社区学院的领导有责任使定位的目标具体化,扬长避短,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与学术基础雄厚的综合大学比学术,但可以和他们比就业率,就业率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的实践证明,只要办出特色,人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即使是职业教育,一样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学府。
2.3 教师素质要保证。对培养应用人才的社区学院而言,教师拥有实际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专业对课程的教学要求来决定教师数量,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确定教师质量。对教师的考核要综合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看科研成果,还要看培养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接纳,能被社会认可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3 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加工、分销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是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内部的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实现了核心能力的有机集成,其成员之间的合作状况是供应链运作成败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供应链的合作与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协调,以缔造企业合作的竞争优势,通过传统企业各功能间的合作策略及跨功能的合作战术甚至在供应链中跨企业的合作,以增进企业与整体供应链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如果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院校看成是一种服务性企业,那么其“原材料”则是由生源地进入高校的学生,其“产品”则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人才供应链,本文借鉴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探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高等教育人才供应链构成。高等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人才。从入学——接受高等教育——就业整个过程看,颇似一个企业对产品的加工过程。把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找到教育机构中与一般企业中供应链的相似之处。在一般企业中,产品的生产过程可表示为由个基本节点组成的供应链即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客户。高等教育的供应链具有与其相对应的节点,供应链的上游节点则为高中等生源地,而下游节点则为学生毕业之后的流向,如深入学习或者是到用人单位工作。高等教育供应链构成为即具有高等教育需求的群体如家庭、组织、个人等——高等学校的招生、选拔生源(产品采购)——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产品的生产)——就业(产品的销售)——用人单位,即接受高等学校的产品。具体如图1所示。
3.2 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模型。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同任何一个企业一样,从其产生之日起,供需矛盾就已经存在着。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供求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育供求由两对供求关系三大供求主体构成,即由个人(家庭)——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机会的供求关系和由学校——企业组成的高等教育产品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性质:高等学校的供给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制约和调节。由于信息的失真,人才需求波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产生了类似生产企业的牛鞭效应,这种牛鞭效应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运作,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不合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规避牛鞭效应的有效方法。因此,高等院校应该设立类似的机构或组织,专门负责顾客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起到校企合作的中枢作用。机构既可以以行政机构的形式,也可以以校企合作平台的形式,其作用就是发挥好学校与顾客的衔接作用。
在生产型企业中,部门之间流动的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而在高等教育模型中,以学生从招生到就业为整个过程,期间发生的知识传授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应该理解为一种知识流或者信息流。供应链管理因高校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高校需要动态地更新,并且在高等教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搜集和分析用人单位信息,向二级教学单位、招生部门、教学部门如实传递,由这些单位具体实施学生的培养方案。
政府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供求活动中起着协调和导向作用。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彼此间的合作与协调,同步化和集约化的整体运行方式,可以实现政府、高等院校及用人企业整体优化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构建一个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流程模型,如图2。
4 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为保障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包括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元培养机制”。这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涉及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通力合作。
4.1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从高等教育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和其产业属性出发,构建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进行合理预测,通过优化整合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提高人才供应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求,服务于社会。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如图3。
4.2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这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主体部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4.2.1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本文所提及的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目标,高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决定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体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将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大要素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在知识选择上,结合物流用人单位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当加强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用人单位及时沟通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使学生顺利通过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过渡,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第二,在技能的选择上,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即感知动作技能、重复性或自动化的动作)、智力技能(即策略技能或计划技能)方面的内容。融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学校与用人单位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技能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态度的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和社会责任感,明确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在我国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挫折,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尊严、有成就的人。
4.2.2 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符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特点,课程体系拓展为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加实践教学体系的“3+1”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专业教学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分析工具课程、特色选修课程、理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提高专业技能的要求和针对性。第二,素质拓展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思想适德、文化、业务、身心素质。第三,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指在教学之外,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校内竞赛等,组织各种学生社团,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和学生社团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第四,实践教学体系。它由三个模块构成,即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实行第一、二、三课堂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4.2.3 教学方法设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以突出启发性为原则,以有益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指导思想。目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诊所教学法、实验实训法等。除上述教学方法设计之外,本文认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源于对每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比如,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开发,以学习情境(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4.3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设计。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这是构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4.3.1 应用型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第一,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将物流管理教师队伍造就成既掌握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二,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应用型物流管理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业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业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第三,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将第一手实践资料带回到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另外,利用合作伙伴企业和基地企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建立实战型的兼职教师队伍。
4.3.2 实践基地建设。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部分可以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大力推进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以人才供应链目标为导向,构建符合不同类型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加强校内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及产品特点,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注重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形成“以校内模拟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的多层次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5 结束语
应用型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相关的高等院校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和发展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不断地探索实践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途径和模式,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本文把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凝炼了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郝婷. 基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供应链模型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41—42.
[3] 王福深,王伯良. 从价值链理论看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J]. 管理科学文摘,2005(7):55—56.
篇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加剧,给企业发展也带来一定影响,很多企业会选择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来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对于这样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的形式,在管理形式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变成财务共享服务形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形式。并且在商业经济形势下,企业实行财务共享服务形式,能够更好的降低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并且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未来发展与进步能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还能有效提升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作用,更能促进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全面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商业经济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管理
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形式来说,它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会计集中式作业,进而对费用支出能力进行提升,并对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包含到的相应预算和业绩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和监控,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并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以及综合水平,进而让企业集中主要的精力,对自身整体的业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形式来说,对提升企业效益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对于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实现财务管理有效转型的主要特点分析
在企业当中实现财务共享服务,能够让企业内部运行状态向多元化转变,并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管理,进而让财务经济管理形式向模式化方向前进。所以企业要想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和制度,进而才能真正有效的调整和改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形式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并及时对企业财务支出情况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效运用财务共享服务机制,能够对企业内部管理情况进行整合,并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项目预算以及结算等内容进行掌握与了解,使得企业财务管理能够在动态监管下拥有良好的处理方法。
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建立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正在向国际化趋势方向快速的发展中,使得我国的市场竞争力也在随之不断的提升。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形式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而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形式来说,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我国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要及时对企业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创新,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设计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形式,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企业应该在科技创新理念的指引下转换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为促进企业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企业中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时,应该重视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增强财务共享服务的使用效果,这样才能为企业某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商业经济下不断增强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能力,就必须要发挥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对管理流程服务形式进行优化,进而增强自身的创意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促进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企业也应该明确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运用范围,并且相应的环节当中实施预算结算财务共享,确保后期工作的顺利。而且企业在制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时,一定要获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与帮助,并提升对人员配置的重视和财务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进而确保企业才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发挥自身实际作用,更好的推动企业未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目标。
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企业在创建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后,能够让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精准有效,还能让财务管理内容和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从而更好的保障企业管理形式实现精准化发展目标。从企业经营效果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展现出企业的经营内容和情况,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能够让企业财务核算质量有效提升,所以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依据和环节,进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经济利益的稳定发展。
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建立当中,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明确企业中主要的发展目标、生产活动以及各方面内容,从而更好的确保在制定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科学合理性,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也应该对内部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及时的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与管理,进而确保在进行审核工作时能与实际情况保持一种,更好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其标准化发展。
在创建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前,应该通过专业人员对企业能够适应与新型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企业进行新型财务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其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并让工作人员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为推动企业稳定发展提供微薄力量。并且企业也应该树立以客户为主的服务意识,坚持以顾客为第一位的原则,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项目,满足顾客相应要求,提升其满意度。企业也可以借助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升级和优化,让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管理形式更加科学合理,并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其主要作用和意义,真正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并为企业某得更多经济效益,从而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束语: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氛围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难保管理水平,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策略,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调整的同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转换,并建立良好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从而有效的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开展,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能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维美.浅谈商业经济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及管理的发展趋势[J].商业文化,2014,23:88-89.
篇8
一、多元化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集团概况分析
西部机场集团隶属于陕西省人民政府,其前身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003年机场属地化改革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接收榆林、延安、汉中、安康四个支线机场,成立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2004年、2006年,分别与宁夏、青海机场公司实现联合重组,并更名为西部机场集团公司。2012年10月,集团与甘肃省政府签署协议,负责天水、甘南、陇南、平凉机场的建设运营。目前,集团负责咸阳、银川、西宁3个干线机场和陕、甘、宁、青四省区16个支线机场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管理机场数量和航空业务量分别占民航西北辖区总量的68%和84%,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跨省区运营的大型机场管理集团,总资产达到230亿元,员工1万余人。
(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西部机场集团目前分子公司较多,传统的财务管理面对大量的财务账目处理起来难度较大,而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实现资源集中处理,有效减少人力成本,降低整体运作成本;其分子公司财务管理独立于不同区域,并有其独立的财务管理形式,最后层层审批最后汇总,这个过程传递较复杂,易出现信息流失或误差,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实现财务数据整合,高标准进行财务数据处理,推进财务管理标准化进程,提高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同时,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提升企业整合能力、财务管控能力都有着直接作用,进而促进企业核心实力的提升。因此,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十分必要。
二、财务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行性分析
(一)集团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西部机场集团控股公司众多,且集团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下,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经营业务也逐渐增多,这使得其财务管理机构众多,财务人员冗余,财务工作存在重复等现象,整体财务管理效率较低。同时,西部机场集团公司子公司较多,基于各子公司实行独立财务管理基础上,层级较多,在层层核算、上报过程中财务数据信息量大,过程复杂,不利于实现财务管理流程化和规范化,使财务管理效率较低,无法实现有效的财务成本控制。
西部机场集团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大量财务人员对财务信息进行录入、编制等,无法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传统的财务管理流程无法为企业财务管理者正确反应企业经营现状,因此制约财务控制功能的发挥。
(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西部机场集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企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分散财务风险,有助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对企业集团和下属子公司、分支机构实施内部审计,对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评估,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并且督促整改落实。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对于提升集团公司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完善企业管理者的财务信息披露、提升集团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搭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策分析
(一)完善财务集中管理
在搭建机场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过程中,要实现财务集中管理,就2010年展开财务集中管理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集团公司要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将各个分支机构的资金统一集中管理,并严格按照支付制度进行执行,形成资金收支管理和现金池管理管理两种管理形式。并且要实现零余额管理。集团企业要和银行之间形成有机的对接,以保证财务信息传递的全面和准确。企业要实行统一资产管理。由于西部机场集团分子公司众多,且分别以独立财务管理形式存在,为实现财务集中管理,要统一资产管理。同时要做到固定资产投资集中管理,即企业对投资效益、规模实行整体管理,实现对投资项目的严格审批。针对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也要实行统一制度,并制定统一财务报告。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标准,规范会计核算,统一核算方式等,实现企业一本帐建设。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集团公司加强财务管理要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以及经营目标出发,在结合综合分析基础上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要立足于机场集团发展战略前提下,对集团公司长远经济发展作出预测,并通过财务情况真实反应进行未来财务预算,在对比分析中总结出企业目前经营管理中尚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保证集团利益不受损失,进而实现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加强企业全面预算,要加强集团总公司以及各分子公司的经营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以及决策预算管理。另外,全面预算管理要注重预算编制,即对集团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包括集团总公司以及各分支机构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根据实际需求不同预算编制的方法也存在差异性。
(三)实现信息化规范管理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集团公司发展规模和市场需求,因此要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据调查统计西部机场集团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跨越。集团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航空延伸产业,拥有涉及广告、建筑、运输、酒店、房地产、信息技术等领域的10个辅业公司,其中有8家收入过亿,7家利润过千万。就目前西部机场集团发展现状来看 ,财务信息及相关数据复杂众多,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实现财务数据信息集成,优化资源管理,既满足人工成本节约,也实现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实现集团公司各层次财务流程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加强内部管理与成本控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要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相对完善的基础上,只有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到位,才能降低风险系数,提高管理规范性。通过加强风险控制和评估,使内部控制结构优化,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良好内部环境。同时应加强成本控制,即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作业实现有效控制,使成本控制范围进一步加宽,实现集团公司宏观成本管理,提高成本效益。
篇9
[关键词] 共享整合 集中管理 共享服务中心
一、共享整合的概念
1.共享的含义
“共”,指共同拥有或者承受(古今汉语词典,481页);“享”受用占有之意(古今汉语字典,1582页),“共享”一词可以理解为共同占有受用或者共同承受。在百度百科里面,共享解释为:“共享”即分享,将一定物品或信息的使用权或者知情权与他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财产权。
在本论文中,共享可以理解为共享的双方或者多方,共同拥有或者共同使用一定的资源,或者共同承担一定的风险,以达到减少资源的重复投置,从而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共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共享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共享分为自然人之间的共享和法人之间的共享。自然人之间的共享,通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合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同甘苦,共患难”也是这里类别;法人之间的共享可以表现为国家之间,政府之间,学校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共享。而本论文中所讲的共享隶属于企业中的共享。
(2)按照共享的客体的不同,可以将共享分为有形资产的共享和无形资产的共享。有形资产的共享包括人力资源的共享、财务共享、设备的共享、实验中心的共享等等;无形资产的共享通常包括知识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文化的共享、品牌的共享、渠道的共享等等。
2.整合的含义
百度百科认为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整合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事物与物质,使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交互,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也叫集成一起,让他们通过结合发挥最大的价值。不管是普遍意义上好的、坏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把它们的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
本论文认为整合就是对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对要素在某一程度上进行重组,使得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更大程度上发挥资源的优势,保证资源配置达到动态的最优化状态。表现在企业当中,就是企业重新配置资源的一个过程,如企业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便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3.共享整合的含义
在分别了解了共享和整合的含义之后,我们研究共享整合的含义,所谓共享整合,可以理解为基于共享的整合,即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以共享的思想为基础,将原来重复的、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流程、业务等)整合在一起,原来的各业务单元来共享整合后的资源,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以达到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效率的目的。
原来的业务单元共享整合后的资源,这种共享可以无偿的共享,比如通过行政手段;也可以有偿的使用,比如说是使用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或者使用外包的业务。
二、共享整合的理论前提
1.专业化分工
亚当・斯密认为同等数量的劳动者通过分工能完成比以往多得多的工作量或生产量。其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有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通常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共享整合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的,正是由于这种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使得各业务部门那些相似的业务整合起来成为现实,整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发挥专业化带来的好处,即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共享整合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外包正式基于专业化的理论。
2.范围经济
所谓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这多种产品共享采购、制造、销售、地租、管理等各方面的费用,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利润增长,这意味着只要多销,必然利厚。
企业共享整合,将下属单位都在从事的采购,销售等部门集中起来,成立专门的采购中心或者销售中心,这些共享整合后的中心,可以充分发挥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的降低。
3.规模经济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每个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单位产品的综合成本会下降,生产得越多,利润就越大。这个定义是基于产品来说的,对于服务来说也是一样,随着服务能力的扩大,平均服务成本会随着降低。
企业共享整合后的单位能更好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充分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的降低。
三、企业共享整合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共享整合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即集中管理,共享服务中心,和服务外包这三种形式。
1.集中管理
集中管理式共享整合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它表现为,企业将原来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业务或者其他资源剥离出去,成立集中管理中心,原来的各个业务单元来共享该中心所提供的业务,而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是通过公司的总部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协调和控制的。这里提到的集中与平常我们谈到的权利的集中或者职能的简单集中是有区别的,这里的集中管理除了将权利和职能的简单集中之外,更重要的是之中之后的共享作用,下属单位通过共享集中后的资源,能获得更加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服务。
在企业中较为常见的集中管理主要表现在财务的集中、人力资源的集中、销售的集中、维修的集中、实验室的集中等等。
(2)财务的集中。具体做法是:公司设财务部,对公司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各所属单位、项目组不再设财务部门,由财务部根据经营业务情况,向各单位委派一名财务代表或若干名财务人员,下属单位共享公司财务部所提供的服务。
(2)人力资源的集中。具体做法是:公司总部设立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招聘实施集中规划,统一进行。每年初需要各单位上报人员需求计划,由人事主管部门核实并与各单位进行结合,形成公司的年度人员需求计划,招聘工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统一实施。公司人员的内部调配,由人力资源部门统一进行。公司员工的培训由人力资源部门会同各单位统一制定计划,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具体的实施。公司的薪酬体系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统一实施。公司员工的户口、保险等事务都由人力资源管理统一负责。
(3)销售的集中。具体做法是:集团公司成立销售部或者销售中心,将公司所有的产品划归到销售部(中心),由市场营销部负责公司生产的全部产品的销售业务,包括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产品投放以及销售策略制定与调整。并成立定价委员会,独立行使各类产品的定价问题。
(4)采购的集中。具体做法是:集团公司成立采购办公室,负责全公司(包括下属)的采购业务,这样可以获得采购数量增大带来的价格折扣或者增加与供应商的砍价能力。下属公司每年将那些常规物资(可预见的、经常性的采购)呈报给总公司,有总公司统一打包,直接对外进行招标,而对于那些非常规的、不可预见的、或者应急的物资的采购,可以建立专门的采购程序。
此外,共享整合还可以实现对维修、实验中心等等进行集中,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展开。
2.共享服务中心
共享服务中心(SSC)是国外企业进行共享整合是所常用的一种形式。所谓共享服务中心,将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当中那些功能相同,流程相似的业务从原业务单元中剥离出来,并进行集中整合,组建共享服务中心,要求此共享服务中心以顾客(原业务单元)为导向,向顾客提供收费服务。
这里提到的共享服务中心与上面第一点中提到的集中管理不同的在于,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利润中心,该中心向原来业务单位提供的是一种收费服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市场化交易。
3.服务外包
将服务外包也归纳到共享整合里面,主要原因如下:(1)服务外包也是企业业务整合的一个结果,在企业的整合过程中,权衡自己企业的优劣势,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交给专业化的公司来运作。(2)服务外包是通过外购的手段,买进自己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公司内的各个部门也是来共享这些业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服务外包也应该算作共享整合的一种表现。
四、企业共享整合的效果分析
企业在进行共享整合之后,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或者服务质量的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的业务在共享整合后都会带来好的效果。
1.共享整合后,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提高
企业大部分业务在实施共享整合之后,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比如销售部门的共享整合,整合后的销售部门同时销售不同的产品,能充分发挥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降低,同时销售部门统一协调与经销商的关系,增加与供应商的感情交流,服务质量也随之提升。
2.共享整合后,成本降低,效率降低
有些业务在共享整合之后,虽然成本降低了,但是效率会随之下降,服务质量也因此下降。比如采购的集中,下属单位所有的采购物资都要交予公司审批,由公司进行统一招标,这样,大大增加了审批的程序和流程,使得效率下降,甚至会影响项目的进度。
3.共享整合后,成本降低,服务质量会降低
有些业务在进行共享整合之后,虽然成本降低了,但由于整合之后造成责任意识减弱,造成服务质量会下降。
五、结论
尽管共享整合有着很多优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但不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行共享整合,企业在进行共享整合时应该从自己的基本情况出发,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同时即使适合共享整合的企业当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业务或者资源都进行共享整合,这也得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要求,甄别出适合共享整合的业务,来实施服务共享整合。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 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七页
篇10
会计工作是企业的重中之重,是保证资金能够顺利运转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并不断推动财务职能的转变。我们将会计的档案管理工作与新的网络数据库技术充分的结合了起来,推出了财务共享的模式,极大的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财务转型和财务共享模式的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定了市场化经济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模式,经济迅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财务的转型和发展。我国的财务工作从多种记账方法逐渐统一到借贷记账法,并随着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为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也使会计工作能力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有了升级和革新,企业的财务组织开始摆脱了原油的狭隘职能,转向以股东价值创造为基础并参与公司战略。企业财务转型呈现出以决策支持为导向、面向经营提供服务支撑、优化财务组织、降低成本等特征,并逐渐重构更加高效精简的企业财务组织。而财务共享模式正式在财务转型的指引下,形成的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财务信息共享的管理模式。
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环境的影响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财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国家规定,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财务报告等专业材料,记录并反映了单位的经济状况,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会计档案都要进行正式的立卷、归档以及保存的工作,以备以后的使用和查找,同时,要安排专人进行负责,保证档案能够被妥善的管理,防止造成失窃秘的情况。当档案已经确定不再使用之后,我们要及时进行销毁。传统的财务档案管理主要是依托于纸质版,其管理难度和保存难度都比较大,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步运用到了会计档案的管理当中,形成了目前的财务共享模式,同时,企业的财务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建立的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样,大部分的财务职能就都集中到了一起,使财务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同时,电子化和集中化的会计档案管理,也极大弥补了纸质档案管理的不足。
财务共享模式的建立使企业的财务有了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为会计档案管理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管理体系的变动,财务管理的集中使以往较为混乱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了以财务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同时,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也由分散变为了集中管理,并利用电子档案的形式弥补了纸质版档案的不足。其次,是支撑系统的变迁,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形成了电子会计档案的系统,将以往纸质版的档案通过扫描或者是拍照的形式转变为了电子档案,其良好的可查找和处理性为会计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捷。第三,就是流程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财务共享的模式下,会计档案的产生链条变得越来越长,同时,会计答案的形成也从单纯在经营单位所在地延伸到了财务共享服务机构,这就使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变长,环节变多。第四,是责任主体的变更,从原来的单一财务部门的管理,到目前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共同管理,使财务责任的主体发生了变更,也就对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档案管理的建议
针对目前的财务共享模式,我们要采取一些更好的手段,对会计的档案管理进行优化。我们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手段,对关键的关节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做好会计的档案工作。
建立统一的会计档案标准化、数字化的处理平台。财务的共享模式从根底上将就是要实现财务信息的统一化管理,并利用数字化和媒体化的技术实现更为便捷和快速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统一的会计档案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处理平台,建立档案的接受、传递和处理储存为一体的网络管理系统。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转型到电子档案的管理上,但是由于各类企业的要求不一,所以,标准化和数字化的推进并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我们要结合当前的会计档案管理规定,推动国家或者地区的档案统一管理标准,并将这一标准与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充分的结合起来,不断加深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制度体系。随着我国对会计答案管理工作的越来越重视,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对档案管理进行了统一的要求。但目前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不断深入,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也促进了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第一,是要建立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所有的档案要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归档工作,并进行记录和副本的保存,防止出现丢失的问题。第二,是要建立严格的使用手续制度,如果需要查看和使用档案,要严格的落实手续制度,保证安全。第三,是要对档案进行定期的备份。
加强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与安全防范。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不断深入,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会计档案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所以,我们在关键的环节上要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防微杜渐。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理小组,对档案在的真实性进行排查,因为在纸质档案变为电子档案时,存在一定的差错。第二,就是要长期建立安全保护的机制,设置专门的房间和责任人对会计档案进行负责,要查看的必须履行对应的手续,并承担出现问题而造成的损失。此外,就是要防止一些客观的因素,比如病毒的入侵,以及防水、防火等等。
- 上一篇:农村商业银行大额存款利率
- 下一篇:财务会计的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