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大额存款利率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商业银行大额存款利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经历了多次启动与中止发行之后,2015年6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 》,再次重新推出大额存单,允许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面向非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 企业认购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个人认购金额不低于 30 万元) 发行标准期限的记账式大额存单凭证,并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利率 。
一、我国大额存单业务发展现状
大额存单(Certificates of deposit,CD),是指由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面向个人、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等发行的一种大额存款凭证。与一般存单不同的是,大额存单在到期之前可以转让,期限不低于7天,投资门槛高,金额为整数。大额存单是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属一般性存款,纳入存款保险范围。这是继放开同业存单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是“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按这个思路,现在就剩下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最后一步,而大额存单重启无疑会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5年6月15日,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9家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发行首批大额存单。
大额存单期限以一年期以内的为主,首批大额存单的优势在于保本保息、支取相对灵活,大额存单利率普遍较基准利率上浮40%。
二、大额存单重启的意义--促进利率市场化步伐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简称大额存单或CDs)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突破口。受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整体上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大额存单的重启,对商业银行负债的来源结构、融资成本及综合实力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商业银行稳定存款、主动负债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大额存单本质上是一种货币市场工具,不受存款利率上限的约束,它的发行不仅可以满足了存款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又能使存款人获得了较高的利率,同时也满足了银行稳定资金来源的需求。正是以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推动,美联储在1970年6月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取消了利率限制,在1973年进一步解除了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上限,形成了小额存款利率受限而大额存款利率可以自由上浮的局面。伴随大额存单市场的发展,美国商业银行存款定价能力大幅提高,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面放开利率管制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大额存单业务的重启正是“自下而上”市场选择与“自上而下”改革推进的共同结果。大额存单不仅能直接实现一部分存款利率市场化,也能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还可以避免存款利率一下子放开对银行乃至实体经济的过猛冲击。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应充分汲取美国教训,合理制定和稳步放开存单发行的利率上限,防止过高或过低的利率上限对市场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存单出台后,应逐步发展柜台和交易所市场,有步骤地建设大额存单的二级市场,增强市场流动性。
三、重启大额存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挑战
1.改变负债结构,出现“四个转化”
大额存单因具有资金起点较低、市场化程度较高流、通转让较好、期限品种较全等特点,将使银行负债结构将出现以下变化。一是加速活期存款定期化。二是定期存款短期化。三是加速对公存款个人化。四是加速表外资金表内化。
2.加剧银行经营格局分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一直以存款为主,银行利润的来源也绝大部分是息差,息差带来的巨额利润也一直是业务营和规模扩张的基础。CDs可以是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将促使银行格局进一步分化。一是提高价格竞争程度。为了吸引投资者购买大额存单,某个银行会给予投资者相较于其它银行更优惠的价格,这无疑会加剧银行的竞争程度。二是改变银行业务结构。一般来看,中小银行存款定价相对较高,这将使中小银行逐步淡出大企业融资领域,把眼光更多的放到中小型企业。三是收窄银行息差收入,加速银行的转型。为了吸引客户,银行会把大额存单利率尽量上浮,这将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导致净息差收窄,银行利润减少,对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篇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存款类型;关键工作;金融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F832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是市场经济中调节资本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利率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源的配置,其弊端在中国市场逐渐显现,因此,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符合经济学规律和中国经济实践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自此,央行全面放开了贷款利率的管控,下一步将要开展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本文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逐步放开。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的原因分析
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
首先,银行需要具备较强的存款定价能力,这需要综合考虑银行的信用和综合服务能力,存款定价低或者高都对银行的发展不利,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成为存款定价的重要原则;其次,银行需要更加强大的内部治理能力,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利率市场化将加剧存款资源的争夺,将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再次,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成为银行又一大风险因子,利率的波动会将带来市场风险,如何识别、检测、控制利率市场风险将成为一大挑战;最后,根据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利差会较大幅度缩小,必将大大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对盈利过度依靠利差的银行将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向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发起挑战。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根据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存款利率会上升,这将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之间的大量流动,对社会融资结构和监管产生冲击,也会对非正规金融产生影响,导致一部分在非正规金融体系的资金会重新流入银行。资金流动性必然带来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市场的波动将会进一步被放大。资金流动不仅对各个金融市场产生影响,也会给金融监管造成一定的难度。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配套制度建设需要循序渐进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完善银行的退出机制。从各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面对更大的竞争和风险,会有大批银行倒闭和退出。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利率市场化必然加剧各种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性,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必然加剧,依靠必然的金融工具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必然是保证各个市场主体有序运行的基础。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推出各种利率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建立管理利率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
(四)央行、金融机构和居民都需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对于央行来讲,价格型工具将取代数量型工具成为调节货币市场的重要工具,货币市场调节手段将发生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传导机制和调控时滞等都将发生变化,央行需要逐步评估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和传动时滞等。利率市场化初期,存款利率会大幅度上升,资本的大量涌动会对央行的调控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利率市场化将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和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包括同业竞争,而且还包括不同金融行业的竞争,必然需要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对于居民来讲,存款不再是没有风险的事情,同样面临选择,风险和收益并存,高风险的银行必须付出更高的存款利率。这些都使得央行、金融结构和居民面临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五)国际经验表明,应该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选择了“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实践证明,采取“激进式”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国家无一取得成功,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利率管制的结果是官定利率与市场实际利率存在利差, 利率一旦放开就会引发资金大量涌动进行套利,而作为负债经营的商业银行一旦遭遇支付危机,往往引发连锁反应, 最普遍的就是挤兑风潮,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 更难以经受大量资金的过度流动冲击。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分析,中国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分阶段分次序循序渐进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为了避免利率市场化产生的冲击和不良影响,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部;先易控制,后难控制;先冲击小,后冲击大”。这样做的好处是央行、金融机构和居民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有足够的适应和应对时间,把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散化。此外,还要考虑存款银行和主体对于利率风险的忍受程度,应该优先忍受程度高的机构利率市场化。存款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金额、期限、存款主体类型、地区、银行类型、本外币进行划分,本文给出了每一种划分类型情况下逐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先后顺序:
(一)根据产品的类别不同
按照产品类别不同,个人存款可以划分为储蓄存款(定期和活期)、保证金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等;单位存款可以划分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保证金存款等。在个人存款中,储蓄存款占比达到96.4% ①(440194.81亿元),结构性存款占3.5%(15877.89亿元),保证金存款占0.2%(751.91亿元);在单位存款中,通知存款占3.4%(17887.38亿元),保证金存款占11.3%(59506.95亿元),企业活期存款占40.6%(213008.72亿元),企业定期存款占29.3%(153805.11亿元)。首先,由于存款占比越小,产生的负面冲击会越小,应首先推进占比小的存款产品利率市场化;其次,由于银行对于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比其他类型存款的可控制程度更高,因此,首先推进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更具有可操作性。综上所述,在个人存款中,应该按照保证金存款、结构性存款、储蓄存款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单位存款中,应该按照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保证金存款、定期、活期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
(二)根据金额的不同
按照金额不同,存款可以划分为不同金额存款。由于缺乏统计数据,不能得到各种金额存款的分布数据,本文给出一个原则性的建议。综合考虑各种金额存款的分布数据和各种金额存款户数的多寡,存款占比越小,冲击越小;存款户数越少,越易操作。根据国际经验,一般首先推进大额可转让存单,然后推进小额存款。
(三)根据期限的不同
按照期限不同,存款可以划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又可以根据不同年份划分为很多类型。由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体量都比较大,首先推进谁都不易操作,带来的冲击较大。由于定期存款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划分,而且具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可以根据定期存款年限的分布,首先推进占比较小的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然后推进占比较大的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此外,存款期限越长,银行越能较好控制存款资源,首先推进期限长的存款利率市场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四)根据存款主体类型不同
按照存款主体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和单位存款,单位存款又可以划分为财政、机关团体、企业、同业等。住户存款占比42.8%(451,414.3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34.9%(367,448.04亿元),机关团体存款占比14.8%(156,448.35亿元),财政存款占比4.3%(45,173.89亿元)。由于不同的存款主体有着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意识,应该首先推进市场化程度高、内控机制规范、风险防范意识强的存款主体利率市场化。
(五)按照银行所在地区不同
按照银行所在地区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区域的银行机构。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市场主体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风险管理意识和体系较为完善,能较快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应该首先推进发达地区的利率市场化。具体路径可以是先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中心城市试点,然后推广到一线城市,进而推广到全国。
(六)按照银行类型不同
按照银行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银行具备不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按照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排列可以依次是外资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因此,利率市场化可以按照这个次序推进。不过,由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不同,对于银行的负债业务和竞争力有很大的冲击,因此,这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顺序安排对后进行利率市场化的银行较为不利,市场主体地位不再公平,这种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不为推崇。
(七)按照本外币划分
按照本外币划分,可以划分为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由于外币存款占比非常小,影响小,应该首先推进外币存款的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应遵循以下路径,即“先外币,后本币;先非储蓄存款(通知存款、协议存款、保证存款等),后储蓄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定期),后短期(活期);先机构,后个人;先发达地区,后欠发达地区;先大银行,后小银行;先城市,后农村”。具体落实步骤可以是:先选择一个经济发达城市进行试点,按照非储蓄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保证金存款等)、大额定期(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机构存款、小额定期、活期利率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然后全面推广到大中城市,然后是小城市和农村。
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工作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发挥Shibor在利率定价中的基础作用
Shibor在金融市场产品定价、央行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商业银行内外部定价中的影响力和实际作用仍待强化,其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欧洲主要再融资操作固定利率等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将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表明,利率完全市场化后,会有大量银行的倒闭退出。美国仅1987年到1991年每年平均就有200 多家倒闭,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剧烈波动。银行存款没有风险将成为历史。银行的倒闭会给金融系统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会给居民的资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必须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前提。
(三)推出利率风险管理金融工具
利率风险将成为中国经济市场主体的重要风险,管理利率风险需要有利率远期、互换、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来进行转移、缓释或者对冲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只是推出了国债期货,大多数的利率衍生产品还没有推出,利率市场风险将严重缺乏管理工具,推出利率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势在必行。
(四)完善银行进入和退出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倒闭将成为常态,银行如何退出而且如何解决银行退出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这是监管当局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银行业保持一个良性竞争的态势,要解决银行进入机制,尤其要完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准入制度。
注释:
①数据时间节点是2013年10月。
参考文献:
[1]孙军,孔令学,王洪刚,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考[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2]李冰.八位专家解析利率市场化路径:只待“最惊险的一跳[N].证券日报,2013-7-26.
[3]马珍.基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问题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3(7).
[4]彭友.融资指数创新低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频出[N].经济观察报,2013-8-5.
篇3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利弊分析
1.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进展
2015年5月1日我国正式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据央行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全国3658家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全部办理投保手续,保费全部归集完毕。以2014年投保机构经营数据计算,2015年5月至12月的应交保费折算成年度保费后占全部投保机构吸收存款总成本、税前利润和营业成本的比例仅为0.33%、0.59%和0.40%。自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来,银行存款保持平稳增长,大中小银行存款格局保持稳定。截至2016年1月20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4.6万亿元,较2015年4月末增加11.2万亿元,增长9.1%。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障银行安全的重要举措,对防范银行业危机、规范银行经营行为、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利弊分析
由于截至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仅满一周年,存款保险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尚不能完全显现,但也已有所体现。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已达1000家,截至2016年4月末农村商业银行总负债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13.6%。农村商业银行对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随着随着农信社全面改制成农商行,农商行未来在涉农金融机构中的将逐渐上升。农商行的发展好坏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农商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积极影响
2.1.1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了农商行的竞争力。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可改变人们对国有大型银行“大而不倒”传统观念,存款保险风险处置作用也降低了农商行对风险发生的顾虑,可自由的参与竞争。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服务“三农”的作用,在政策上享有一定的帮扶,其竞争力会有间接的提升。
2.1.2有助于农商行吸纳公众存款,提升其负债能力。银行的负债主要表现为社会公众的存款,自2015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农村金融机构总负债规模呈上升趋势,第二季度开始增长较快;并且占金融类金融机构的比例自第二季度以来下降的趋势趋于平缓。根据各地的持续监测,自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以来,银行存款占比方面,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较2015年4月末略有下降,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略有上升。《存款保险条例》将偿付限额设为50万元人民币,能够为99.62%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存款保险对公众存款有了明确的制度保障,农商行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度便有了大幅的提升。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普遍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资金会流向农村金融机构和中小型商业银行。
2.1.3迫使农商行进行产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存款保险压缩了银行利润,为了弥补利润的减少银行需要创新新金融产品来吸引公众投资,同时中间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非信贷业务的开展提升了银行业务能力。2.2消极影响2.2.1存款保险导致农商行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投保机构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且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然而就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来看,农商行的风险状况不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因此在支付基本的保费的基础上农商行还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差别费率。银监会统计数据,2015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农商行资产利润率变化。总体来看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并且自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下降速度有加剧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约为9万亿元,贷款总额约为5.98万亿元,六个月存贷款利率分别平均约为2.06%和5.60%(考虑到目前存款保险每六个月缴纳一次,因此采用六个月期的存贷款利率作为测算标准)。净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1-所得税率25%).不同存款保险费率下保费的缴纳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导致了银行的利润的减少。
2.2.2存款保险的实施使大额存款流进大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提示了公众,银行业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有破产倒闭的风险。在国有商业银行“大而不倒”的思维模式下,出于风险的考虑储户存款逐渐流向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赔付限额50万人民币的规定以及高风险农商行破产时变更存款银行的繁琐使部分大额存款流向国有商业银行,阻碍了农商行的发展。
3.应对措施
3.1进行集约化、精细化管理。面对存款保险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在降低银行日常运营成本同时,寻找新的获利方法;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增强风险评级降低差别费率,节约成本。
3.2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负债管理水平;提升资产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运作效率,在量的积累的同时注重质的改善。
3.3增强乡镇与农村市场的宣传与推广,大力发掘乡镇与农村市场的潜力;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努力在客户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得公众对银行有较高的认知度。
4.结论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于农商行来说既有利也有弊,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利好。由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三农”以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总体上来说其对象的资金量相对较小且与银行的业务往来中除小微企业外多数集中于存取款业务,存款保险50万的赔付限额几乎都能满足其对银行风险的的要求;且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往往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金融素养缺乏,对于存款保险强化约束和防范风险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认识,作为典型的风险规避型群体边际储蓄倾向较大,看到地更多是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而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村镇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具有近水楼台的地域优势。鉴于以上因素,存款保险制度将使得农村和乡镇地区的资金更多流向农村商业银行,增强农商行盈利能力,推动农商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少林.存款保险制度对农商行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5,(10).
[2]胡浩.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2016,(04).
[3]曾淑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对村镇银行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
篇4
渐次性破冰
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一被西方社会奉为市场经济之圭臬的利率形成机制伴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而在中国铿锵着地。此后的17年时间中,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不仅从未停歇,而且不断提速,
央行在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被视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第一次实质性大手笔。两年之后,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权也交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同时央行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仅实行上限管理。
外币利率管制政策放宽之后,为本币利率松绑的脚步接踵而至。在前两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2004年央行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2倍;而就在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9个月后,央行作出了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且不设底线的决定,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到“贷款利率按下限管理、存款利率按上限管理”的阶段。
2012年应当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之年。在两次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当年中央银行作出了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决定,其中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次政策调整被外界看成是更大尺度的利率市场化步伐即将启动的一次预演。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中国利率形成机制在边际上逐步引入市场化成分的脉络与次序在时光隧道中演绎的非常明显。需要强调的是,从国家开发银行于1998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市场化发债的成功收官,到次年国债发行采用市场招标的完美转身,再到最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狂飙突进,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已完全实现市场化,至此,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已近在咫尺。
关键性跨越
“释放改革的红利”可以说是进入2013年后普通百姓所听到的来自高层最清晰的声音之一,而且人们也相信中国具备更广阔的改革红利拓展空间。因此,当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时,决策层清晰听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掌声。作为一项重大的政策破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无疑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金融脱离实体,大量货币资源滞留于银行体内而自行流传,并且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收益倒挂是中国经济的最新病症。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500强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制造业500强企业利润同比减少13.66%,收入利润率同比降低1.24%,平均资产利润率同比下降1.22%。而在500强的阵营中,中国最大的5家商业银行利润占到了32.2%,但与之相对应的272家制造业企业利润仅占25.04%。因此,纠正金融资源的错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的功能就成为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最现实的目标诉求。
客观上分析,放开贷款利率对于实体经济是一个全方位的利好。一方面,由于信贷资金价格的竞争性,企业与银行的谈判空间随之打开,相应的博弈能力也较之前得到显著加强,而为了能够争取和留住更多的企业客户,银行也会尽最大努力降低资金价格,从而直接减少了企业获取贷款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银行失去贷款利率下限的“兜底”后,大企业和银行谈判中议价能力会进一步增强,相应地就会逼迫银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议价能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领域,从而有利于信贷资源更多地流地向小微企业配置,在大大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并不同于贷款利率存在下限从而企业为了得到更便宜的信贷而可能向银行进行利益输送如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之后,由于银行资金价格的公开性,企业完全不必支付贷款隐形成本,进而保证了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贷款利率市场化引发的价格体系重估和利润再造加剧银行业的竞争,进而倒逼全行业进行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已在所难免。分析发现,我国融机构存贷利差长期维持在300个基点左右的高水平,但贷款利率放开后,贷款资金价格的下行将是大势所趋,银行通过存贷差轻取商业利润的空间会大大压缩,这种情况必然倒逼银行开发更多的盈利渠道与业务资源,以赚取更多的非利息收入,这将有利于激活微观金融的创新,促进银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另外,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通过存贷款利差的自我保护功能将削弱,相应地对其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过高的定价会失去客户,而过低的定价不能完全覆盖经营管理的成本,因此,未来只有风险管理能力强、管理成本低的银行才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较好的收益,也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这有利于行业的优胜劣汰和提升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贷款利益的市场化呼唤着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理论上而言,市场的竞争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商品与要素的价格水平,为了能够使有限的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必须引入更多的“鲶鱼”。为此,放松贷款利率可以说是民营银行等新的市场主体的一枚催化剂,新的金融微观主体再造将会大大提速。可以预言,在利率市场化整体落地之后,民营银行必将跃升为中国金融领域的一个强大方阵。
临门还差一脚
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小额后大额——按照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脉络和路径,在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后,接下来的就轮到为存款利率松绑了。然而,国际经验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实乃利率市场化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一步,对此,央行的正面回答是,当前尚不具备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的条件。
根据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透露的数据显示,2010至2012年,国内5家主要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66.19%,充分说明国内银行的主要收入是来源于存贷利差。因此,如果贸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银行吸纳存款成本将会大幅上升,利差空间就会被强烈压缩,从而冲击银行的盈利能力,最终会影响到银行的自有资本率,并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对此,央行不得不谨慎从事。
高价或者恶性揽存是存款利率放开后极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根据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揽储利率预测,如果放开存款端,存款利息估计会上浮30%至50%。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不会将孽息成本完全让自己承担,其很容易转嫁到实体经济身上。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4至6月份,M2(广义货币)同比增速分别为16.10%、15.80%和14.00%,央行收缩流动性的趋势逐步加强,同时基于高层盘活存量的指导思想,未来货币增量规模将进一步缩小,相应地,偏紧的市场资金供给会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足够能力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转嫁存款利率成本,从而推升企业的融资成本,灼伤实体经济。
篇5
【关键词】存款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存款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McKinnon 和 Shaw(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理论,而利率抑制是金融抑制的重要手段和战略。学者加尔比斯和马西森进一步拓展了该理论,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是最为核心的变量,也是政府极为关注的变量,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关键一跃”―存款利率市场化正渐行渐近,它对商业银行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影响,并以理性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对策。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与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美国、日本相继成功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开放,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后阶段,即存款利率市场化。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关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不断升高,而决策层也把存款利率市场化提到了议事日程,而近期政府在加大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推出新举措。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已进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攻坚阶段,即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完成。就最新进程来看,决策层已在快速推进,无论是推出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还是上海自贸区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无论是央行还是微金所,都从不同层面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这些举措进一步表明,政府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体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当然,这种改革进程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表1: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最新近展(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影响到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包括银行的利润空间、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定位等”(赵锡军2014)。放开存款利率可能会出现低利率,低利率会导致“存款搬家”,催热影子银行,而高利率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甚至会出现“跑路”现象。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诸多影响。
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调整。传统的存款利率被压抑,商业银行以活期存款和中短期存款为主,而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因期限错配会增大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需要迅速调整经营战略,重新识别和控制利率风险,促进银行稳健经营,提高盈利能力。从域外经验看,美日等发达国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表外业务的比重和对利润的贡献度显著提高。据有关文献考证,美国利率市场化开始后,利率剧烈波动和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后汇率浮动,使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发展,如存款账户收费、信托、资产证券化净收益、交易账户所得和收费等,拓展了商业银行获取非利息收入的渠道。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盈利模式的重新调整。
利率市场化冲击了商业银行的竞争战略。中国银行业是以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独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及农村信用社并存的现状。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增大,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现象。债券收益和存款收益之间的相关性会显著增强,这对银行的储蓄影响巨大。在过去银行的经营理念中,只发展存贷款传统业务就会赚得盆满钵满。从我国银行业高盈利能力来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规模扩张,截至2013年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151万亿元,较2003年末增长了4.39倍;二是稳定的净利差,由于存在利率管制,银行业的平均净利差多年来保持在3%左右。利率市场化后,这种坐收渔利的好年景将不复存在,因资本的逐利性,资金会出现“搬家现象”,会在存款、债券和理财产品之间进行频繁流动,这显然触动了银行“存款立行”的灵魂,给银行带来无尽的压力。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看,利率市场化带来金融工具的繁荣,如余额宝等“宝类基金”不断出现并迅速扩张,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截止到2014年3月31日,余额宝的资金规模达到5413亿元,截止到2014年6月底,余额宝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户,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导致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就会逐步减少,利润会逐年下降。余额宝这种吸金能力,相当于直接从银行把存款搬到余额宝,所有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冲击,迫使商业银行进行竞争战略调整。
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据相关文献记载,日本在完成利率市场化时,存贷利差由 1984 年的 3.15%收缩到 1994 年的2.33%,减少了82个基点。为了增加银行利润,商业银行竞相放贷,将贷款业务的重点转向了以土地经营、股票投资为主要对象的企业,催生了经济泡沫。据日本存款保险机构年报(2004年)统计,1995~2002 年的 7 年间,金融机构的破产件数达 172 件,尤其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在20世纪 70 年代,美国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因银行利润缩水也出现过几千家银行倒闭现象。中国银监会的定量测算表明,如果今后十年内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银行息差可能下降60个到80个基点,银行利润将降低一半,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下降,资本补充压力上升。因此,商业银行为了弥补利润,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外,因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因素,这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自身风险。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仅剩“最后一公里”,即存款利率完全放开,理论界和决策层都从不同角度去梳理和探讨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最后一跳。面对2014年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通过“定向调控、精准发力”,在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点,调控政策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两方面已取得良好成效。而央行的货币政策也转向间接调控方式,并酝酿新工具引导利率,这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存款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同时商业银行面临经营风险和战略调整。积极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从决策层和制度方面做出相应对策。
顶层设计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保障。从国际及地区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之初,银行业的净息差无一例外都是收窄的,而且美国、香港、台湾等先行经济体利率市场化之初出现大量金融机构倒闭现象。因此,如何深化金融市场改革,银行业如何适应利率市场化等问题,必须靠“顶层设计”才能解决,借鉴域外经验,高屋建瓴,顶层设计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立体化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第一,树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意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利率防控管理队伍,突出利率风险管理与决策培训,提高银行经营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决策意识和风险处理能力,强化风险意识的养成。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和转移利率风险,完善风险管理模式。从健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体制看,要确保商业银行规章制度的落实,若有违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在行内形成违者必究的氛围,同时加大力度完善内控组织体系,优化内控系统,加强经营过程监控管理,从体制和机制上杜绝风险产生,形成预防体系,从而降低风险。
第二,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政府不再为商业银行兜底托盘,商业银行由“利差”盈利模式转变为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为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进行战略调整。
第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调整收入结构。从美国金融产品的模式看,种类繁多,主要有资产证券化后的ABS,CBU、MBS,另外还有贷款担保证券、股权互换、互换期权、外汇期货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商业银行从战略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金融产品研发。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如第三方支付、阿里贷、P2P、线上融资、网络保险、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业务正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应主动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避免存款利率市场化引起的“存款搬家”,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稳定器。从“隐性”到“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确保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是决策层的宣言,政府和实业界正在着手制定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细则。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存款保险制度具有整体稳定性作用,有助于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是利率市场化下金融系统的稳定器。首先,存款保险制度促进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时,我国无论采取业务托管、兼并重组或行政关闭等措施,倒闭金融机构的债务都有政府清偿。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的新常态是定向降准和有针对性调整货币政策工具,让金融机构真正地来支持实体经济,这样更加有利推进整个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提速的今天,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能控得住风险的感染性传播,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真正地“兜底”作用,从而强化了稳盘托底功能。
其次,存款保险制度保护了金融消费者,有利于商业银行顺利转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指引利率市场化当中的金融机构,平等竞争,管控好风险,提升定价能力。同时,金融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理财思维,纠正“银行大而不倒”的理念,体会“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存贷利差缩小,金融消费者会面临银行间恶性竞争带来的诸多风险,而存款保险制度构筑了一座风险防火墙,为金融机构在风险面前构筑一道缓冲带,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特别是中低收入存款人的利益,还有助于完善退出机制,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市场化,倒逼银行业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从而保障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金融监管是商业银行顺利转型的守夜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传统商业银行以“存款立行”和以“存贷差盈利”模式将不复存在,因此,商业银行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从金融监管的发展历史看,金融监管制度总是存在着管制放松管制再管制的循环变化,这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起到守夜人的作用。如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了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利率市场化加强监管的模式。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角度看,“影子银行”盛行和利率市场化加快的前提下,加强金融监管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保护商业银行顺利转型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实行“一行三会”监管体系,利率市场化后,应对现有监管理念、思路、方式和手段创新等方面持续改进,以促进监管水平和监管层次的提升,监管部门要搭建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使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成为商业银行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应该完善现有监管制度,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形成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必要补充和有效制衡,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监督和引导,防止银行间恶性竞争。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倒逼金融监管能力提升模式。首先,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庞大而复杂,需从宏观层面加以考量,从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估,明确金融监管指标以防系统性风险;其次,完善金融创新风险监管机制。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带来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难免产生监管漏洞,借鉴国际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做好事前风险防范,主动出击,创新风险监管机制,为商业银行的顺利转型建立安全防护网。在监管理念上,要加强国际合作,在监管标准上向全面性风险监管转变,同时加强监管内部的制度建设。
总的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它不仅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存款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降,转变了金融消费者的观念,银行进入了被选择时代。从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进程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已取得可喜成绩,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仅剩“最后一公里”,即存款利率完全放开,这是改革的关键一环。因此,需要规避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主动加强实践与市场的互动,发挥学者与监管层的智慧,充分利用互相网金融带来的创新理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金融安全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只有做到蹄疾步稳,加快银行转型,加强金融监管,才能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健康持续发展。
篇6
(一)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超过10%,即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在8%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首次突破6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同比增长10.1%,增速高于GDP,我国经济迎来“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如图1所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在逐年稳定增加,其中,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1.2%,农村的增长幅度比城镇高2.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手中的剩余资金增多,理财方式的多样化也给居民更多的投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的投资热情,从企业角度来说,利润的累加使得其利用自留资金进行再投资的情况也增加,从而为我国“金融脱媒”的深化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图1
(二)微观经济主体投融资观念的转变。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说,信息渠道的畅通加速了人们理财观念的转变,理财方式和理财渠道的多样化也给居民更多的投资选择,人们不再单纯的把手中所有的剩余资金都放在银行以获得较低的利息,而是投向融资市场,如证券、股票、基金等融资工具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同时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资金运作效率和投资回报速度,给居民个性化的投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满足,大批剩余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大型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下,从银行获得贷款相对容易,一般情况下资金需求量大,期限较长,一旦发生亏损,贷款银行就会累积大量不良资产,从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金融安全。
(三)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金融行业也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型信息化手段的普及使得各大银行陆续推出了能够方便客户自主操作的各类金融服务工具,如在线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系统(POS)等。另一方面,以腾讯公司为例,其通过微信软件的大量普及应用适时推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理财通”手机金融服务,而阿里巴巴则利用大量的支付宝用户在支付宝平台推出“余额宝”、“招财宝”等灵活理财方式,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获得大量用户青睐,大大推进了网络金融商业化进程。
二、金融脱媒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冲击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盈利模式。资产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其中负债业务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负债规模和成本是影响商业银行资金定价水平的重要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的盈利水平并影响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计划。而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的利差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在商业银行总的利润构成中占60%以上的比重,是商业银行重点经营对象和风险管理对象。
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对于有资金实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大企业来说,其更倾向于选择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中小企业则比较青睐短期融资券、p2p网络信贷以及各种民间融资渠道,大大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存贷款增长率的大幅下降,资产和负债规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二)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标准。1.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性压力,使得银行方面面临存贷差扩大、存贷比降低以及存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匹配等问题。存款期限短期化的趋势和贷款的长期化要求银行用短期存款满足长期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管理的风险。2.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金融脱媒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优质客户被分流,商业银行从自身的盈利和发展前景考虑,会适量放宽信誉度不高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使产生不良资产的可能性增加,银行方面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提高了风险管理难度。另外,随着间接融资市场向直接融资市场的转移,利率、汇率等敏感性业务的占比必然相应提高,进一步加大了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在二者的交叉作用下,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体系难以满足资本结构变化的需要,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大额存款业务的发展。证券市场在不断的发展革新中,其推出的证券品种也更加多样化,通过证券组合降低投资风险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银行在风险投资管理的信誉度较高,可以有效吸引众多投资群体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而投资品种的多样性给客户的选择提出了更多专业性的要求,银行可以利用这一专业优势大力发展咨询类中间业务,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投资资金。
虽然金融脱媒的深化分流了大量优质客户,使银行的储蓄存款逐渐减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会通过同业存款、清算备付金、企业存款、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等方式流回银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同业存款增长的速度越快,企业大额存款增加的越多,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金融脱媒的深化过程中,银行在大额存款业务方面会有较大发展。
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途径
(一)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随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范围更为广阔,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的可行性不断增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应对金融脱媒的经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是商业银行摆脱脱媒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银行来说,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能有效弥补金融脱媒带来的客户量流失,可以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合作,利用其广阔的客户群来帮助银行吸引大批客户,而且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弥补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绩效 “三性”原则 利率市场化指数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0年23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自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M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预示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利率必然将变动地更加频繁。作为间接融资市场上最重要的角色,商业银行将拥有更多自,面临通过灵活的定价策略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无规则的市场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国内外文献与实证研究
国际上研究较多的是美国学者Mark J.Flannery,分别在1981年和1983年,研究不同规模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反应,关于资产规模的研究还有Gerald A.Hanweck and Thomas Eric Kilcollin(1984),他发现,银行的净利息边际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显著性随着规模的变大而降低[1]。
国内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一开始主要集中于对其必要性的探讨。有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历史的必然,能够对我国经济具有正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更多潜在的风险。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利率市场化会为商业银行绩效带来显著影响,但其影响的方向,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部分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将会使银行间竞争加剧,产品定价能力下降,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质疑。孙巍、王铮(2005)提出降息不会直接导致银行业整体绩效下滑[2];张苏林(2011)对上市银行商业银行指数和7天Shibor利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利润和利率无关的结论。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本文在将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2008年稳步推进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先后实现了同业拆借、债券回购、金融债券及国债利率市场化。贷款市场上,率先实现了外币贷款利率市场化。在存款市场上,实现了长期、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同时,央行大力培养的市场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
第二阶段:2008~2014年加速阶段。其中,2008~2012年,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2012~2014为重点推进阶段。在这一阶段,实现了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
第三阶段:2014~2015年完全市场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集中对我国存款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利率市场化,长期人民币存款和贷款利率市场化。
四、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利率市场化会造成利率波动性提高,为商业银行绩效带来不利影响,但上文也已提到,存贷利差缩小倒逼商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及经营战略,开辟新的资金运用渠道,发掘新的赢利点,推动整个金融行业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1:利率市场化程度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的盈利能力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我国现有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5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为建立实证模型。
(三)研究变量的选取
盈利能力指标选择了每股收益(EPS)。EPS是从普通股的获利水平角度去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通常用来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
本文自变量是利率市场化程度(IMI)。本文将利率分为5个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币市场”、“人民币存款市场”和“人民币贷款市场”,并确定12个二级测度指标,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事件,选择简均赋权形式来整合各级指标评分,分值越高,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从而构建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综合测度[3],如下表。
GDP增长率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银行业是典型的亲周期行业,其经营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将有显著差异。
银行资产规模(AS)选用年末报表资产账面价值较大的资产规模不仅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规模经济和更多的市场份额,还能影响其自身经营模式的选择,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但另一方面,庞大的资产规模也降低了银行经营的灵活性。
(四)研究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变量,本文构建了实证模型,验证利率市场化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安全性之间是否存在负相关关系。
EPSit=a1IMIit+a2GDPit+a3ASit+Cit+εit
其中,EPS是因变量,IMI是自变量;GDP、AS分别代表GDP增长率、资产规模,是控制变量。a1、a2、a3、a4分别是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系数,C是待估截距项,ε代表的是随机误差,下标it表示模型中各个变量所反映的第i个变量在第t年的取值。
(五)实证结果分析
由表4-1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指数与EPS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数,并且在0.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也验证了本文一开始提出的假设,利率市场化推动银行业务转型和升级,努力创新金融产品,向高收益领域投放资金,从而提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资产规模ASc盈利能力之间的的回归系数为正数,说明较大的资产规模确实能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绩效带来正向的影响。GDP增长率与盈利能力之间的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说明GDP增长率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一般的经济结论相悖。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样本时间段内,我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比如20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部分是通过银行信贷完成的,再加上当时贷款利率较高,充足的流动性和高息差使得在经济下行态势明显的背景下,银行业绩反而逆势上升。
根据前文实证研究以及对其结论的分析,本节为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处理好“三性”关系异常重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冲击,银行极易陷入流动性过紧的局面,影响到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稳健保守的经营风格,在风险可承受、资本可支撑的范围内赚取利润,寻求资本、风险、收益三者间的平衡,坚守经营底线。
2.提高自身风险管控能力。金融系统所积聚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会被进一步放大,市场环境波动性的提高使突发事件增多,商业银行应建立更加良好的发展战略、组织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体制以及更加合理的资产负债组合等,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3.在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承担边界内有序推进创新,银行生存的需求再也不能仅仅建立在单一存贷利差收入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必须在此基础上调整业务结构及经营战略,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和金融工具,使其经营更具灵活性。
参考文献
[1]Ana Lozano-Vivas,Fotios Pasiouras.The impact of non- traditional activities on the estimation of bank efficiency: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机遇;挑战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主要涵盖利率决定、传导、结构和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是指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以及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从微观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促使它们进行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也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的流动更加遵循效率化原则,使利率能够对资金的供求进行充分的反应资金,使利率的水平与结构与信用风险紧密联系。从宏观方面看,市场化的利率能够有效提高整个社会的融资水平与融资效率,更好的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8年10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利率招标国债;1998 年,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贴现利率,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1998―1999 年,中国人民银行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1999年10月,中资保险公司法人3000 万元以上、5 年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由中央银行批准试办,双方协商确定利率水平;2008年10月,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下浮区间被允许扩大至30%;2012年6月,人民币存款利率被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上浮至最高10%;201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将该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 倍;2013年7月,取消贷款利率0.7 倍的下限,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水平可由金融机构自身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201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虽然目前央行已经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管制,但是我国现阶段并未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从体制方面看,央行的窗口指导依然使商业银行尤其是大行没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考虑当前金融市场的状况,四大行仍将存款利率固定在统一水平,其他银行受资本约束不可能立即开展大规模高息揽存,当前的存款市场处于寡头合谋垄断状态,竞争将是缓慢体现的过程。考虑前述情况以及当前经济增长下滑,投资萎靡、利率下行的国内经济现状,虽然当前我国存贷款利率管制已经放开,但商业银行离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情形下自主经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商业银行自身的微观层面去考量,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约80%―90%。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存入存款金融机构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中间业务品种较少,盈利模式的创新性不够。基于笔者的研究,纵观国外发达金融市场体系,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而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形成机制中最主要的参与者,积极改变自身以往经营模式,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势在必行。
三、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利率市场化将市场均衡利率的发现和决定权由中央银行转移至市场主体,必然会使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1)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自
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获得了自主的定价权,使得资金的价格能够随着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动而相应调整,从而推动经营结构优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商业银行在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时可从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的风险差异等因素出发,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
(2)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围绕利率水平竞争会更加激烈,商业银行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势必会自发提升其管理水平,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以达到规避风险、赚取利润及满足客户需要的目的。现实中,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国内银行已经推出了结构性的存款,固定利率贷款等产品,不断满足客户由于利率市场化衍生出来的新需求。
(3)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从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方面考虑,推行实行利率市场化、取消利率管制后,各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资金价格差异来吸收公众存款。从资产业务方面讲,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2.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被收窄,利润增长速度将放缓。长期以来,我国存贷款利率被中国人民银行严格管制,存贷利差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商业银行只要吸引存款并向社会发放贷款,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后,金融业竞争加剧,各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资源,必然会提高存款利率水平。同时,为了保住或争取更多的优质客户,贷款利率的升高也会受到制约。
(2)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将面临错综复杂的各类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利率风险: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市场化改革之后,利率受市场供求情况影响,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远远高于管制时期。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下,收益和风险是相匹配的,商业银行为获取更高的利率水平必然将资金投向风险更高的领域,信用风险也是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时需要权衡取舍的。如何在利率的市场化波动中保持平稳的现金流,如何在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收益水平,成为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对策
根据以上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面对日益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了更好的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减少,在中间业务层面开辟新的盈利渠道来保证收益、提升竞争能力势在必行。中间业务一方面可以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扩大会提高整个社会的金融服务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改革的需要。
2.调整优质企业客户衡量标准,在非正规金融领域展开竞争
在现有的业务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调整企业客户衡量标准。在发展现有信用情况较好的大企业客户的同时,将着力点定位于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在客户质量、还款方式等方面做出符合市场的衡量标准,确定合理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风险管理水平、资金成本、信用等级、保证措施等因素的差异,实施差别利率定价。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正规金融机构为获取超额利润将涉足部分非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在我国比重较高,商业银行可在一定的风险控制下涉足非正规金融领域开展金融业务,同时也可促进非正规金融领域的规范和发展。
3.转变发展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具创新性、最具活力和吸纳就业最多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也多次发文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然而,由于以往存贷款利率水平的管制、利差水平的固定,在收益固定的情况下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商业银行更愿意把资金投向有政府信用担保并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国有企业,导致中小企业往往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要挑战经营思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经营机制,要着眼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对有效益、讲信誉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利润回报。
在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革新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商业银行一定能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亚敏.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浅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0).
[2]吴佳龙.利率市场化下国有商业银行面对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3]李克川. 利率市场化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机遇、挑战与启示[J].经济与金融,2013(1).
[4]杨伟刚.浅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金融视界,2014(1).
[5]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15(2).
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管制 货币市场
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资金融通是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资金融通的本质就是货币资本即资金的借贷活动。货币资本借贷过程中,资金盈余者获得的收益就是货币资本的利息。利率是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其本质表现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简单地说就是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利率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利率水平的变化设置的一个最高限度(一般是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和一个最低限(一般是指贷款利率),利率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浮动或者不允许浮动,它是国家或政府出于特定目的,将资金利率压低到市场均衡利率之下的一种政策措施。各国的发展历程表明:许多国家都曾经选择或者正采取利率管制政策,试图借此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原有利率管制的弊端开始显现:造成了经济的低效和失衡,经济的低效和失衡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利率管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的“瓶颈”。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利率市场化的着眼点是一种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形成机制,是资金价格的市场机制,社会上的资金资源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在社会上流动,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微观主体对资金需求没有扭曲,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可以较完全反映资金供求,并且影响供求。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包括几方面内容:
其一,利率决定权要由市场交易主体来确定。利率的本质是一种资金价格。定价权是市场交易双方的基本权利。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通过平等协商确定。其二, 利率结构包括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等都应该由市场自发选择。 其三,资金市场上存在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准利率”。根据其他国家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其四,货币管理当局应当享有间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权利。但政府对利率的调控应主要采用市场手段。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1997 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从1998年开始,对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再贴现利率由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独立确定的制度;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全面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利率。1998年5月,中央银行开始利用公开市场操作。1999年逐渐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最高上浮可达到 30%。2000年9月,进一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对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并报中央银行备案。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其《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2年3月,人民银行进一步下放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在浙江、黑龙江、吉林、福建和内蒙古等8家县市级农村信用联社进行“浮动利率试点”。
2004年10月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以落实这项政策为中心继续推进,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走到了最后一步。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利率市场化最大的任务就是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居民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在占据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商业银行法》第31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第47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存贷款业务仍会是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关键。贷款利率市场化要采取通过逐步扩大浮动幅度,再过渡到实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直至最后完全放开由市场决定的方式。目前,我国社会资金供给宽裕,银行积极争夺优质贷款客户,贷款利率在竞争中有下降趋势,扩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全面上升。就存款利率市场化来讲,考虑到存款利率牵涉面广、敏感性强,要采取审慎的态度。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放开存款利率容易产生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损害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真正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首先,培育和完善货币市场。我国货币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其实,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的发展程度。目前货币市场的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较为突出,货币市场发育不良已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长期以来对发展货币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形成了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发展极不均衡的现状,货币市场比重相对较低,品种单一;金融商品的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国债发行量太少,且基本上由银行承购,公众很少有机会参与,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
我国货币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其实,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的发展程度。在发达市场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是直接参照货币市场利率并考虑到该种金融工具的供求状况和性质而在市场中形成的。然而,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定价是通过国家力量压低贷款利率来实现的,与之相对的是,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普遍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高出幅度相当大,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是这种支持的前提是利率水平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如果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的非市场定价使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并造成利率扭曲,这就使市场利率不能正确引导资金流动,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甚至造成经济运行紊乱。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由此可见,加快货币市场改革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货币市场入手,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96年1月3日启动试运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取消再贷款利率的上限限制。1998年,改革再贴现利率制度,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2000年,我国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三项改革等等。
在笔者看来,我国还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市场硬件建设,为实现货币市场的统一奠定基础;逐步开放货币市场,降低对货币进入资格的限制,增加市场交易成员;加快二级市场建设;建立统一、权威的资信评估结构。在此过程中,央行应该采取措施,如适当调整再贷款利率,改变目前央行再贷款利率低于货币市场利率的局面,将变动再贴现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其次,加快推进金融结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体系改革。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市场机制激活金融中介机构,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经济增长,如果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银行经营僵化,效率低下,就很难发挥利率市场化配置资金资源的优势。所以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就必须进行金融结构,特别是银行体系的改革。要求政府不再直接决定资金的分配,尽快着手金融结构改革,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一个混合型商业银行体系。通过深化银行改革,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并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才能保证利率信号的准确传导,促使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再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利率机制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作为利率调整的对象,产权不明晰,预算约束软化,行为不规范,从而使其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由于目前我国未实现完全的银企企业化,利率市场化就缺乏相应的基础,考虑到银企的企业化现实,可逐步放开票据贴现利率和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和幅度。同时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映灵敏的市场主体。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要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落实企业自。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使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总经理、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形成目标一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来加强企业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第四,加强金融监管。利率市场化的实践,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重塑金融监管在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在总结上世纪七八十年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经验时,学界普遍认为建立了有效监管机制是利率市场化成功实现的前提。目前我国的监管状况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如何尽快使金融监管摆脱困境,为利率市场化的根本推进创造条件更显迫切。要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金融监管;按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监管水平。可以说,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是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困境 对策 利率市场化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障碍与困境
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在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阻力,不同研究学者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具体为:
薛冰(2002)、李扬(2003)认为由于中国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却可能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其中,在微观层面上,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国企改革和政府经济功能调整的不到位,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基于此,它们的经济行为是缺乏利率弹性的;而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是最为突出者;在宏观层面,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还因为货币当局宏观调控机制的不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缺陷以及基准利率的缺失而受到约束。
赵尚梅(2002)、马彦波(2006)认为目前我国市场化利率体制有效运行的受三大要件的约束:一是金融市场的利率虽然已经基本放开,但是,由于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完善,能够及时准确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市场基准利率无法产生,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中央银行制度不健全,影响了对市场利率进行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督的效果;三是经济主体规范的市场化行为远未确立 ,金融交易主体没有能力面对市场化利率做出理性的符合市场规则的定价选择。
杨德勇(2002)根据在我国资金供应者依然主要由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变种组成和资金需求者依然主要由国有企业及其变种组成的情况,得出垄断与产权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在此障碍下利率市场化会使得资金价格扭曲和变形,理论上推演的利率市场化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实现。从而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只能视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的进程而定。
王会妙、苗巧刚(2003)从麦金农和肖提出的利率自由化对经济促进的传导机制存在三个隐含前提条件(即储蓄对实际存款利率富有弹性、储蓄能够畅通地转化为投资以及利率市场化能够改善投资质量)入手,经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存在如下的障碍:储蓄的实际存款利率刚性,我国利率市场化产生“储蓄效应”的障碍;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我国利率市场化产生“投资数量效应”的障碍;资金的逆配置,我国利率市场化中投资质量提高的障碍。总结即为,金融堵塞和资金逆配置现象是阻碍我国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的制约因素。
顾杰、曹棍生(2003)吴戈、张玉双(2005)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在国有商业银行,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利率定价机制;第二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利率风险计量与监控系统;第三银行内部管理层次多、委托链条过长,控制风险难;第四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到位,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国有企业赖账行为依然存在。
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陈桂珍、鲁胜林(1993)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宜选择利率主体市场化,即现实中的专业银行企业化和企业的企业化。
陈志祥(1999)、姚骞(2004)、祁振荣(2005)认为在当前的实际经济形势下,各种宏观财政金融条件仍有待完善,故利率市场化改革只能以同业拆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利率为突破口来付诸实施,已经开始运行的同业拆借市场也为此提供了可能。
周昆平(2000)、王世伟、赵保国(2005)认为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寻找合适的突破口非常关键,这种突破口应具有联结自由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功能。一般来说,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再过渡到贷款利率,最后才放开存款利率。而且往往从长期利率、大额交易开始放开,逐步过渡到短期利率、小额交易。
胡振、童浩林(2000)、赵怀勇(2000)认为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分割的状态还存在, 难以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样,通过一个突破口就能引起其他利率的联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而必须同时在不同的金融市场或层次中选择利率市场化的操作目标,实现立体推进的战略。我们可以将利率体系分为:中央银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三个层次,在三个层次中,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分别为: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金融市场的债券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黄峰(2003)认为应该针对我国国情来选择突破口,对于选择同业拆借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作者认为是很符合我国自身情况的。因为利率市场化特别强调货币市场作为基础,还在于货币市场利率是商业银行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基础,货币市场利率是众多市场主体竞争易的结果,货币市场利率的形成是透明的,货币市场利率本身就是市场化了的利率,而经过统计汇总的货币市场平均利率则反映整个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在货币市场的众多利率中,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之一,所以同业拆借利率的率先市场化为其它货币市场以及今后的资本市场的利率的自由化创造必要前提。
银刘彦(2004)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突破口,因为在银行没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实行利率市场化将会产生很大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利率市场化_做了什么_要做什么[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
[2]赵怀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有备而行_当前若干重要观点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3]陈桂珍、鲁胜林,利率市场化_趋势_内涵_突破口[J].上海金融,1993年第3期.
[4]姚骞,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难点及对策[J].前言,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