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研究生方向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研究生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研究生方向

篇1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发展起来,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了直接冲击。例如,2006年我国第一家人人贷公司宜信成立,2010年阿里巴巴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等。谢平(2012)在国内最先公开提出“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这一概念,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将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悄然兴起,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分期消费服务的网络分期平台,如余额宝、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紧接着,传统的电商平台也开始参与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产品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认可,参与程度迅速提高,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张玉涛(2011)分析了大学生理财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刘思婷(2014)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指出大学生进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2695.8万人,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容量还在继续扩大。但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认知偏差,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知觉风险,并没有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理财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课题组于2017年8~10月对江苏省扬州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扬州本地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组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借助问卷平台和走访发放纸质问卷两种方式作了调研。共设计了21道问卷问题,其中15道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主观判断以及采取的行为有关。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有325人,问卷回收率100%,数据有效率97.5%。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中女生占55.8%,男生占44.2%,其中大三学生占大多数,经管专业的学生占主要部分。(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选择

从被调查者的理财方式来看,64.29%的学生选择了购买活期存款,51.19%的学生选择余额宝等P2P理财,购买股票和基金的各占3.57%。对于大家使用过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调查中得知,有80.95%的同学使用过余额宝,40.63%的学生使用过蚂蚁花呗。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理财方式的选择上更加青睐传统金融银行卡活期存款,但是,余额宝类产品的兴起对高校学生使用银行存款起到了分流作用,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进行过互联网金融理财。这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财方式,理财产品更加的丰富多样,这对大学生理财市场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见表2)

2.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性别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性别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对理财方式的选择和性别做交叉分析发现,在选择传统理财方式的学生中,女生占64.20%,男生占35.80%,女生多于男生,而在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的学生中,女生占50.80%,男生占49.20%,女生仍旧多于男生,但差距缩小。由此可?,性别对大学生选择理财方式存在影响,女生比男生更乐于参与理财活动,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的出现正在逐步缩小性别差异。(见表3)

(2)专业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商科专业学生理财的人数占比普遍高于非商科专业的学生。而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学生中商科和非商科人数比例逐渐趋于一致,分别占51.02%和48.89%。这说明,专业的影响固然存在,但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打破了专业的界限,降低了理财的门槛,让更多想要理财的大学生加入其中。(见表4)

(3)理财最低金额限制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没有使用理财产品的人数占比,随着月均可支配费用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并且6.02%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最低金额没有限制,所以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由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有限,所以每月结余的生活费也有限,理财最低金额决定了大学生所掌握的流动资金能否用于理财。余额宝的一大特点就是低门槛,理财金额低至1元,为大学生理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理财收益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收益是影响大学生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19.28%的大学生认为收益率高是他们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要原因。高收益往往能吸引大学生理财,较低的收益则不能有效地激发理财的欲望。以余额宝为例,它的年收益率高达3.5%~4%,甚至高于许多商业银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高于传统金融产品这一特性,使得一批大学生从传统金融理财转向互联网金融理财。

(5)操作的便捷程度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如今大学生都偏好用方便快捷的方式处理问题,在调查中57.83%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操作方便快捷,这是吸引大学生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没有互联网金融之前,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存活期户或存定期,常常要去线下银行办理。而互联网金融产品,把所有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搬上线,直达手机端,而且以极其快捷个性的方式让客户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简洁、方便。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其便捷的操作方式为大学生管理月末生活费结余提供了存储平台,方便了大学生理财。比如余额宝,交易不受时空限制,非常便利,大学生使用余额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见表5)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在理财方式选择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的金融理财学习机会,缺乏理论知识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从网络上或周围的人了解财务信息,少数学生通过报刊、校园课程和经验积累获得金融理财知识。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财务管理,但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分散知识对了解互联网金融行业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金融知识,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系统的财务学习机会,学校的不重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理财经验,没有清晰的投资方向

许多大学生认为财务管理等于投资,但事实上,投资只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它是保存和增加资本的有效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终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关的投资理念只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际的投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时,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其背后的高风险,不能选择正确的理财方式,对投资方向也愈加困惑。

(三)大学生资金有限,理财意识薄弱

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每月的生活费有限,这影响了大学生理财的积极性。此外,许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理财是“一锤子买卖”,也就是说,当他们有闲钱时才会管理金钱,没有闲钱时财务管理是没有必要的,因而不能持续理财。这也是理财意识薄弱的体现。

四、政策建议

(一)国家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指导、鼓励创新

为了应对高校对互联网金融认知应用的问题,国家必须整顿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准入制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秩序,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努力打造有序、公开、公正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国家应该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引导高校做好金融教育工作;国家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接触、使用互联网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联合家长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财

首先,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同时开展网络诈骗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理财基础课,增加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识;开设与理财相关的社团,搭建大学生与资深投资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此外,家长应该与高校合作,做好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了解孩子的消费支出情况,从而避免不恰当、不合理的理?投资。

(三)大学生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使投资理财组合多样化

篇2

现代金融经济国际化、微观数理化的趋势迫切需要金融从业人员具备较深厚的数学功底,以适应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具备半强有效性的条件下建立数学模型测度金融风险,改进预测资产收益率的方法,寻求资本市场价格运动规律等。

金融数学,亦称数理金融学,是以数学为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在对金融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研究金融经济系统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数量变化及其规律性 [1] 。

国际上从事金融数学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大学的数学院系和相关的研究所,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英国的利兹大学数学系等,设立硕士学位、学士学位以及培训证书。在国内,1997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金融数学系。 由于国内外的社会制度、学科划分、金融运行体制以及教育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国内外在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教材的选编等方面各院校情况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的金融数学教育教学特色。在学士学位层次,西方国家院校在金融数学方向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和统计类课程要比国内院校开设的门类多,覆盖面广,而数学课程相对于国内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国内的金融数学教育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与我国金融经济具体实际相结合上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广州大学是国内创办金融数学本科层次教育较早的地方高校,现已初步形成了硕士、学士两个办学层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合理性,教材的选编, 课程教学环节的有机设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自己宽基础、重实践的教育教学特色。

从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视角分析可知,在金融数学教学中, 金融类课程要用定量和定性混合的方法来教学,本着经济―金融―经济,货币―信用―银行,定性―定量―定性的三结合原则, 围绕金融经济现象所呈现的各种本质特性,进行金融问题的数学建模、产品定价和风险度量。这种定量定性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多元多专业性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而在学生方面,同样需要具备多专业知识的积累,通过对其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达到累积综合效应递增。在基础课程方面对数学专业和金融专业应同等重视,缺一不可。金融与数学专业交叉程度高的课程(如保险精算、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学、金融时间序列、风险管理学、统计软件操作等)是金融数学的核心所在,应根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 [2]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应用性。因此,只有深入细致地研究金融数学教育教学上的这些特殊性,结合实践中的经验数据和调查数据,才能深刻认识金融数学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间的相依关系,避免只从金融学或数学片面看待和认识金融数学。

二、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

本科层次的金融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至少使学生懂得数理(微观)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初步的金融数据统计建模、产品定价求解和风险度量能力。为此,广州大学依托数理统计、随机分析、模糊集方法等数学学科优势,整合力量,校企联合,做好金融学与数学的重点交叉课程建设,用概率统计硕士点的金融数学核心方向的研究带动该方向本科层次教育,形成了金融数学教育宽基础、重实用的特色。然而,当前金融部门需要金融数学人才的岗位入职资格提高至硕士、博士层次,这迫使金融数学方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调整到既要为地方金融经济发展提供实用人才,又要注重向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在新生入学时要求学生做好个人规划,或立志考研深造,兼修金融学或会计学或保险第二专业,或在课程设置中按选修课形式加入相应专业模块,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金融学或会计学专业或保险专业学生基本相同。同时,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做好向硕士研究生层次输送人才的工作,对于数理金融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鼓励其考取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郝华宁,孙晓群.金融数学的教学与研究[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2):98-99.

[2]姜礼尚,徐承彪.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0):11-13.

篇3

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职业发展一直是金融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金融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人们处于某种不确定环境时,对资源如何进行分配的学科。学金融的学生未来主要从事的职业多数与银行、信贷、保险理财以及其他的经济管理相关。

关键词:

金融学;研究对象;职业发展

金融学是一个范围很广的经济研究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涉及到金融学,它属于实务性学科。金融行业的主要人才招聘也都是集中在高端市场。学金融的学生如果能获得一些专业的资格认证证书就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面,获得更好的薪资待遇。

一、金融学概要

金融学虽然貌似一门深奥的学科,但实际上,生活中我们熟悉的诸多领域和行为都属于金融学研究的范畴。从比较专业的角度来讲,金融学的定义是判断和研究价值规律领域的学科。但是我们熟知的银行、贷款、保险、投资这些都属于金融学。这就充分体现了每一种学科都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找到发源和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的很多知名大学都设有金融学学科,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等。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金融学虽然是现代经济的产物,但其根源依然在古代社会,古代的农业经济文明时期,主要是物与物的交换和比较简单的货币交换,虽然当时的经济活动和研究完全没有金融这个概念,但是本质上已经涉及了最初的金融学研究课题。

二、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搜集专业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价值判断直白地讲就是对于一个东西是不是有价值,具体有多大价值都做出准确判断,对一个事物进行好坏判断。属于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金融学其实涉及我们生活中的多个方面,我们每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活动,其中很多活动都属于经济上的活动范围。比如我们每天都会购物,每天都会到银行存钱或者取钱,我们经常会借钱给朋友,我们每天上班,领工资,很多时候还要付话费或者到银行贷款等等,这些都是经济活动,也都是金融活动的重要内容。金融学的核心问题是资本和资产的配置效率,与此同时,金融学的研究也是在不同的汇率和不同制度环境下进行货币和证券的买卖和转让。金融学的业务培养目标较为明确,本专业主要培养的就是具备各种丰富的金融学科理论知识和各种专业业务技能的新型人才,能够培养他们在银行和投资以及保险等多个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种不同的经济类相关工作。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知识和主要的经济学技能: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银行、证券以及投资的不同业务;对国家的各项基本经济方针和政策法规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本学科的基本发展动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掌握;对学科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

三、金融学科的职业发展方向

金融学科发展要求学习金融专业的人才要具有抗压能力,同时还要有长久学习的能力和决心,属于拥有发展潜力同时掌握多种能力的人才,中国的金融行业发展很快,学习金融的人才就业面也越来越广。金融学科属于一种比较实务性的学科,人才的需求在很多企业和金融领域里都集中在高端市场上,常见的比如银行和保险等。与此同时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需求大量的金融学科人才。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职业比如大型的企业和公司的市场分析员、投资项目经理等,如果学习金融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更好的待遇和更高的工资。金融学科的就业拥有多个方向,例如:(1)经济预测分析人员:这个职业很广泛,很多行业里都有,但一般在大部分的跨国公司和大型的企业里主要的经济管理和决策部门都会需要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与此同时,金融学科人才也同时负责分析和收集市场数据,同时对重要的经济决策进行准确性的判断,所以涉及到决策环节的大部分都属于重要的岗位;(2)经济管理职位:研究生从事该职位优势明显,因为研究生在学校读研期间都会同时抽出时间参与很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工作经验会相对较为丰富一些,在正式进入社会后也可以更容易找到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生产和销售的管理,人事和行政的管理等等;(3)基金经理:也是金融行业里的一个重要管理职位,我国近些年来基金项目和基金管理公司产生较快,在社会上对于基金管理工作领域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基金经理就属于这一金融服务行业领域里的高层岗位,职责较为明确,负责项目融资和管理,负责基金工作的运转和流通管理,负责基金的上市和在基金上市后的一系列监督管理工作。我国目前在金融基金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基金的项目经理有着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基金行业里需求人才数量最大的就是基金经理人,基金经理人的要求较高,首先就是要有较高的学历,同时还要拥有基金风险控制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跨学科和针对不同行业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对市场的敏感度较强,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基金管理经验;(4)证券经纪人:证券经纪人的素质要求较高,不光要求有丰富扎实的金融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作为一个合格的证券经纪人,必须要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变动趋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应有的经济学规律准确把握。与此同时,对可能会影响证券价格的可能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需要不断地积累投资和金融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金融投资经验和熟练的证券控制能力;(5)股票分析师:股票分析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为股市的投资者提供专业的股票咨询服务,同时也应企业和各类公司要求举办不同的讲座、报告会以及股票分析会。很多的股票分析师都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字编写能力,需要在适当时机进行股票评论,同时还有可能通过多种不同的媒体进行股票的投资和服务的分析。通过专业的技能考试和测评后,符合条件的人员才有资格申请证券管理的资格证书,才能拥有实际的职业资格。金融学专业就是对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研究。虽然金融行业目前拥有很多不同名目的职业,但是金融类的各种企业目前最为紧缺的还是三类人才。首先就是不仅仅懂得金融行业的具体业务,同时还要对信息化科技有一定的研究,因为目前我国的众多金融类行业领域开始广泛使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于这一类较为核心业务不少的企业却因为自己企业内部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导致只能将此类工作交由外部人员处理,这会使得公司实际的信息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对于企业的核心信息技术也会有所威胁,很可能因此而泄露企业的核心信息和机密;第二类就是对企业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业务都十分了解的人才,能够独立设计金融产品并进行经营管理策划的新型人才;第三类就是金融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以上这三种类型都是金融业需求的主要人才类型。

四、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金融学是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通俗的讲就是研究例如银行、信贷和投资等一系列我们熟悉的经济领域和经济管理部门。经济学的职业发展方向多元,例如:基金经理、证券经理、预测分析员等多个不同职业发展方向,但是共同的要求就是需要金融学科人才要具备系统的金融学知识基础,同时也应该具备跨学科的各类专业知识,我国的金融学研究内容和职业发展方向的理论研究只有不断丰富才能促进金融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安安,冯果.公司治理的金融解释——以金融法和金融学的科际整合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04:162-172.

[2]孙建强,罗福凯.论财务学的边界及其相关科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2:30-35.

篇4

选择专业,是申请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专业的选取决定了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申请人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希望进入一个工作前景好的领域进行学习,但并不是热门专业就是最适合你的。以美国的金融学教育为例,由于金融行业一直是市场热门的高薪行业,使得国内学生趋之若鹜,但是每年真正成功申请的同学寥寥无几。

美国主流的金融学教育分为两个方向,即普通的金融专业和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生专业,它在不同学校有不同称呼,比如金融数学、计算金融等。它以数量分析工具为基础,利用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特点对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物如证券、期货、期权等进行研究。金融产业在美国的日益庞大,越来越多的精英尝试加入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圈子,投身于投行、对冲基金等炙手可热的行业,获取令人惊叹的财富。即便在若干年前,MBA毕业生和JD还是投资银行等企业大肆追逐的对象,可是随着金融产业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它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数学分析,计算机复杂计算,以及交叉学科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大量所谓的火箭科学家、物理学博士投身华尔街,献身金融业的原因。从事这个行业的收入非常丰厚。与金融工程对应的另外一个专业就是普通的金融学专业,一般硕士阶段称作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e或Master of Arts in Finance。

一般美国开设金融工程的都是顶级学校,如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而开设金融学的学校普遍排名比较靠后,这造成了申请人选择时的困难。国内的金融学教育和国外有着很大的差别,国内的金融学教育局限于货币银行学等宏观的角度,而美国的金融学偏重于公司财务和资产定价等微观层面,课程对接不严谨,造成申请时的困难。

笔者近些年来辅导的金融学成功申请者,无不是名校出身,外加优秀甚至卓越的数学成绩,以及强大的计算机建模和编程能力。对于一般人而言,达到非常困难。

不同学位申请要求迥异

2009年上半年,美国各大高校以及研究生院录取结果相继发出,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整体来看,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美国整体的录取状况受到了很大影响。

博士申请要提高各类背景

金融危机后,无论是NS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企业机构及联邦政府的拨款和捐助都逐步缩水。受奖学金影响最大的博士项目,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有志于科研,并且强烈依赖奖学金,就需尽早准备,综合提高各方面背景,比如多参加研究项目、补充研究经历、力争、参加学术会议或研讨会等,并且准备套磁活动。最后在申请时还要广泛扩大学校选择,这样才可以对冲押宝一所学校最后未被录取的风险。

硕士申请需做好财务规划

金融危机造成了大量的华尔街白领失业,这些人往往本科毕业后就走上了工作岗位。金融危机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人选择回炉读书,重新补充知识体系,金融和MBA等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当然对于其他与金融关联性较远的专业,影响并不大。

如果选择出国读硕士,一定提前做好花费的规划,一般2年的硕士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都在3万~5万美元/年不等。

本科申请注重与学校匹配

除了哈佛、耶鲁大学等几个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对于本科申请人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奖学金,而且对有奖学金需求的申请人,与那些没有需求的申请人是区分对待的。并不是说钱可以改变一切,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家庭经济实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申请人的命运。

比如北京的赵强,SAT1考试取得了1940分的成绩,TOEFL考试96分,准备参加10月的SAT2考试,并准备11月报名继续参加TOEFL考试。广泛参加了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等,但是缺乏重要的奖项经历和突出的事迹。遇到的最大困惑在于希望能拿到奖学金,导致选择学校时的犹豫不定。

篇5

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投资学》、《国际金融学》、《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金融随机分析》、《金融经济学》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互联网。

经济与金融专业就业前景

从整体上看,经济与金融专业这几年在报考方面比较热门,其职业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据实际就业情况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知名院校的金融学硕士,如果导师影响力较大,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刚出校门拿到10万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数。

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学硕士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毕业生一般会继续深造,类似攻读经济学之外的研究生,也有学生直接进入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服务于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该专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在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大型工商企业就业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金融、互联网、其他行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资/证券;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其他行业;

4、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5、新能源;

6、保险;

7、房地产;

8、银行。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财务经理;

2、财务总监;

3、投资经理;

4、客户经理;

5、融资经理;

6、理财经理;

7、投资总监;

篇6

    一、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居民金融知识存在欠缺

    金融的深化发展离不开理性的金融活动参与者。而我国居民的金融素质不足,表现在许多层面:一是持卡人用卡知识有限,特别是在信用卡的使用方面知识不足;二是对银行可提供的金融产品认识不足而影响了日常生活决策、抑制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如对房子、存单等抵、质押品认识不足,没能办理贷款业务,而受到资金面的困扰;部分居民资产配置不尽合理。居民金融知识的不足不仅不利于银行开发理财产品,拓展银行的生存盈利空间,也不利于居民提高财产性收入,放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存在些主要问题

    (1)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进大学后.所学习的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的教材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戏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金融英语教学严重滞后。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荚语应用能力极差,多数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ics》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其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出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元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4)科研与教学相脱节。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着作等。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

    (5)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巾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篇7

 

关键词:人才 金融 教育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21世纪的人才需求标准是懂得现代科技的金融人才或懂得现代金融的科技人才。换句话说,21世纪的人才需求是现代金融和现代科技高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所以,现代金融学教育在培养适应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国际化要求的金融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 

 

一 经济发展呼唤金融人才和金融学教育的加强 

 

现代金融已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金融经济。无论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老百姓个人的投资理财和创业,都与金融息息相关。金融业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彰显。事实证明,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同时也是金融业发展较快和金融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美国、英国、日本等莫不如此,我国的上海、深、江浙等地也是这样。经济发展与金融业发展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越发达,金融业就越发展;金融业越发展,经济发展越快。与此同时,金融业越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就越迫切也越大。“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最广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建立和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金融法规建设,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市场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竞争秩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各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人才需求。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全社会金融学教育的加强。 

总体上来说,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面向社会大众的金融学知识的普及型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关专家学者在东北农村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运用农产品期货交易来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也能够看到遍及全国各地的形式多样的面向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讲座或短训班,内容包括股票投资、艺术品投资、国债买卖、黄金买卖、外汇交易、房地产交易、保险业务等);第二个层面是面向在校大中专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金融学知识的系统的学院式教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际金融运行风险增加,通过系统扎实的学院式教育,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取向统一的管理法规,又能够把国情特点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 现代金融学教育应体现人才需求特点,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和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金融人才的复合型特点,二是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特点。复合型是指金融人才既要懂得金融又要懂得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高等数学等;既要懂得营销又要懂得管理;既要懂得法律又要有较高的政策解读能力。国际化是指金融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要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其次要熟知不同的金融文化背景,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此,学院式教育在专业学科体系构建方面应突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等;第二部分是营销心理和营销行为学、不同金融文化比较研究等;第三部分是专业课程。

当然在现实中,由于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已很难截然分开,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也日益混合。以央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操作和协调、金融监管及立法和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宏观金融,直接作用和影响于以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与管理为核心的微观金融。所以,各高校在自己的经济学或管理学方向的学生培养目标中,可以结合实际有所取合,有所偏重。比如要么以宏观金融为主,要么以微观金融为主;甚至还可以在宏观、微观金融中突出某一部分的内容,比如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可突出国际金融及外汇交易、国际信贷与国际结算的内容等。而在金融学专业中则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既是必然又是常态。它涉及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创新等。而就金融机构而言,又涉及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等。因此,在现代金融学教育中应及时补充进去这方面内容。 

 

三 现代金融学教育应适应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育形式 

 

现代金融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和学科,金融人才又是具备复合型和国际化特点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更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现在随着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的发展,有许多模拟现实金融活动的软件被开发出来,比如国际贸易流程软件、股票交易流程软件、外汇交易流程软件、黄金及艺术品投资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可以更多地利用软件模拟教学去增强学生的分析、应用和操作能力。除此而外,还有一种方法值得尝试,那就是通过聘请在实际金融部门和领域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开展讲座的形式,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002年金融年度报告[r],2002 

篇8

[关键词]:金融金融学金融学教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

篇9

  面对财经类专业诱人的就业前景和高涨的报考热情,财经类专业究竟有哪些具体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哪里工作,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下面,我们将对财经类专业的报考和就业情况作一探讨,以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在报考时作出理性选择。

  刺探财情:何谓财经类专业

人们常说的“财经类专业”是大家约定俗成对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统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专业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财经类专业”。具体的专业主要涉及到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学类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五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财经类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具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几十个专业(见下表),专业间存在相当大差异。

“钱”景展望:财经类专业

就业方向分析

  财经门类学科(即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门类)包括了多个二级学科和更多的具体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笔者针对财经类毕业生(含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了解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证券业、咨询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或者在其他行业工作的。

  1、金融系统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与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各大银行和投资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等。

  2、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对于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考生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在本科毕业后报考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今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财经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选择,有志于从事风险管理行业的考生不妨选择与此行业相关的专业。

  3、证券业公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等。

  4、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华夏基石、国通、佐佑等。

  5、媒体行业。一般而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等。

6、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的证券部、财务部也会招聘一些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具体工作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有的从事行业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的工作,有的则从事技术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人了解公司、了解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新人成为本行业的资深人士。在上市公司里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公司一般还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

7、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收入也不低,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相当理想。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历要求非常高,现在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这类单位,考生要做读研考博的准备。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能进入普通高校,但随着日后自身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因此,在合适的时候考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财有道:财经类专业报考点拨

由于财经类学生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等银行、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良好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以及较强英语水平,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财经类专业。而且从事金融工作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而且该专业毕业生进入外企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因此财经类专业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北京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在招生简章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英语水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此外,对于想报考财经类专业的高中生来说,不能只注重这个专业良好的就业势头,还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能力、特长和性格等因素,不能仅仅因为某一行业待遇高、行业热门,就盲目地将其作为自己的报考及就业目标。毕业生在择业时,应仔细权衡自身实力,同时还要对这个职业所具体从事的工作做初步了解,然后再慎重作出选择,这样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资料链接:财经类名称相近的

几个专业辨析

  金融学VS金融工程

  金融学: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

  一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

  二本:山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山东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金融工程:培养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经济、管理、数理工程及信息技术知识,掌握金融计算机、金融数学、金融英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推荐院校

  一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二本: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等。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VS财务管理VS工商管理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培养适合在财政、税务和政府其他经济部门、大型中外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实际业务以及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财政理论与制度研究、公共财政管理研究、区域地方财政与地方财政研究。

  推荐院校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财经大学、兰州商学院等。

  财务管理: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管理和经济理论知识,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与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财务管理人才。

  推荐院校

  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兰州商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

  工商管理: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南昌大学、苏州大学、中南大学等。天津商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职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财经类专业近年来一直被人们戏称为最有“钱”途的专业,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面对财经类专业诱人的就业前景和高涨的报考热情,财经类专业究竟有哪些具体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哪里工作,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下面,我们将对财经类专业的报考和就业情况作一探讨,以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在报考时作出理性选择。

  刺探财情:何谓财经类专业

人们常说的“财经类专业”是大家约定俗成对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统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专业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财经类专业”。具体的专业主要涉及到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学类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五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财经类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具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几十个专业(见下表),专业间存在相当大差异。

“钱”景展望:财经类专业

就业方向分析

  财经门类学科(即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门类)包括了多个二级学科和更多的具体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笔者针对财经类毕业生(含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了解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证券业、咨询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或者在其他行业工作的。

  1、金融系统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与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各大银行和投资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等。

  2、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对于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考生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在本科毕业后报考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今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财经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选择,有志于从事风险管理行业的考生不妨选择与此行业相关的专业。

  3、证券业公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等。

  4、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华夏基石、国通、佐佑等。

  5、媒体行业。一般而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等。

6、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的证券部、财务部也会招聘一些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具体工作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有的从事行业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的工作,有的则从事技术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人了解公司、了解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新人成为本行业的资深人士。在上市公司里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公司一般还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

7、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收入也不低,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相当理想。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历要求非常高,现在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这类单位,考生要做读研考博的准备。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能进入普通高校,但随着日后自身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因此,在合适的时候考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财有道:财经类专业报考点拨

由于财经类学生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等银行、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良好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以及较强英语水平,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财经类专业。而且从事金融工作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篇10

关键词:业态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联动模式;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05-04

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经历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其中以上世纪80年代为标志,产业转移的特点由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升级为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行业。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刚好成为这种动态调整的承接者。我国第二、三产业的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各行业的发展带了契机,同时也为行业业态的不断变迁提供了条件,进而促进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行业类别的不断增多和二、三产业行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日益成为国际行业转移和高校毕业生新增就业机会的重点领域。然而大学生就业不仅取决于各行业的职位供给,还取决于供需的匹配。劳动力市场结构关联着整个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结构质量以及对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赋予了上述研究目标极强的代表性,金融业折射出各行业发展变迁的基本态势。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以高校的本科金融学教育为主,在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尚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足、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商学院”与“经济学院”模式相脱节等等。本文基于业态发展、劳动力需求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联动的分析框架,以金融业态发展中不断呈现出的多样化、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复杂化特点为切入点,剖析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并提出了高等教育金融人才培养的相应建议,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一、金融业发展新趋势及金融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日臻成熟,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种类日益增多、金融业务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强、金融交易渠道愈加活跃。金融业态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同时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多样化。(1)金融机构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与此相伴的是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的日益多样化。非银行的金融部门的出现和不断壮大冲击了传统的大一统银行体制,并逐步成为和银行业作用相当甚至更为重要的金融业的组成部分[1]。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如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人机构数量近年来变化不大,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则呈现出一个显著上升的趋势。五大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量也不断上升。(2)金融产品的种类日趋多样化。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外部条件已经较为成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竞争白热化、金融脱媒化、利率市场化、需求多样化、城乡一体化、资金流动全球化[2]。金融机构的增加以及金融产品的日益多样化意味着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据智联招聘统计,2013年新增职位中来自银行、保险以及证券机构的金融业职位需求增长最快,比2012年增加了91%。前程无忧201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500家雇主所在的16个行业中,金融/证券/投资成为亮点,金融投资人才在2013年炙手可热。在四季度金融/证券/投资行业增加社会招聘的雇主高达88.8%,而2012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为51.6%。

2.市场化。2014年我国金融改革路线图已逐步清晰,即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层次多元的金融体系。伴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与深化,我国金融发展的总趋势逐步呈现出市场化的特点。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进程,这在为金融系统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必然带来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难度的增大。除了因利率、汇率市场化等引起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易便捷度的提高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间的风险相互传导,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具备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能力以及具备一定的财务金融知识和拥有较强数理基础的金融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能力的人才将成为金融市场最为缺乏的人才类型。

3.网络化。至2013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余额宝、淘宝基金店、微信支付、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以“短、平、快”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被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3]。从技术、政策、需求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在未来的金融企业中,“电子虚拟网点”将大幅替代现有的“物理网点”,“信息流”将最大限度地替代“物流”和“现金流”。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业发展的网络化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加大了对金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截至2013年10月,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同比增幅超过55%。在这一新背景下,市场对既拥有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又掌握一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水平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4.国际化。伴随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正逐渐融入到世界金融市场中。截至2013年12月,已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40家子行、190多家的分行。保险业方面,目前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55家外商独资、合资保险公司,占我国保险公司总数的31%。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之后,中国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将进一步提高,包括国际化的眼光、全球化的资本运作意识、全球化金融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下的运作能力等[4]。

5.复杂化。伴随金融创新的需要,金融产品由于衍生品的产生而变得越加复杂化。自1992年我国金融衍生品首次在沪深股市交易以来,以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为基本形态而衍生出的各类杠杆性的信用交易产品应运而生,至今我国已涌现了大量以商品期货、外汇掉期与人民币利率互换为主的金融衍生品交易。[5]随之,金融市场对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高学历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2002年至2011年,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金融从业人员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金融行业中高学历人才占比位于所有行业的第三位,前两位分别为科学研究和教育业。

二、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需求的悖逆和矛盾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这一核心任务,围绕这一核心,高校的目标即是为各行业输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基于以上对行业变迁和人才需求新趋势的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金融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不足。目前,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出现劳动力供给结构性过剩。由于金融业逐渐向多样化、混业经营方向发展,越来越需要通晓金融游戏规则和能够运作全球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对金融学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从业人员提高分析市场行情、从事金融产品定价的数理能力,又要求他们拥有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还要求他们增强对金融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然而,从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现状看,高校对学生数理基础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足,直接导致毕业生素质难以达到金融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另外,学生的主干课程中缺少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课程,使金融学科未能很好地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也使得学生的能力难以驾驭未来金融市场中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

2.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一方面,金融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更是智力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金融企业规模、资金实力的不断壮大,当务之急是挖掘具备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从而促进这些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竞争优势地位的形成。然而,目前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金融学教学方式以授课为主,一味灌输,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不足。另一方面,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工作力度,对原有金融实践教学方法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改革效果不够显著,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高校的实践教学理念还没能突破传统金融教学模式的框架。金融实践教学理念、内容、形式、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金融实践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陈旧,师资条件有限,学生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

3.“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往往偏重一方,未能发挥整合优势。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下,主要有两种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部分综合类院校及财经院校更侧重于从宏观经济学视角,进行银行体系、货币政策以及信用等方面的研究,更多地遵循“经济学院模式”。而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院校则偏重于“商学院模式”,这些院校直接借鉴国外商学院的发展模式,从微观角度出发,以管理学为主,侧重以资本市场和公司财务为研究对象。现代金融的微观化趋势使得传统的以宏观金融为主的教学内容显得很不全面,说服力也就此减弱。目前的现状是高校往往只偏重一方,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产、学、研”优势互补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才能更加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在就业方面赋予人才更多的选择权,从而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校企共赢。

4.金融教学视野不够开阔,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教学理念与目标。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在各个层面都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这对我国金融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虽然部分高校已逐步认识到金融教学与国际并轨的重要性,但其实施过程和条件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国际化程度不高,许多理论和内容较为落后。另外,师资力量与国际化教学目标的要求不相匹配。金融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够,没能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对西方国家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不够重视,引用率不高。对国际化教学的整体路线规划不清,在兼采众长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方法。

三、金融业人才培养联动模式的创新机制

由于业态发展、劳动力需求及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联动的关系,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应该始终适应这一联动模式的要求。以上探讨了我国行业变迁的基本态势以及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给出如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的建议:

1.搭建多学科渗透教学平台,立足培养文理兼修的复合型人才。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借鉴的国内外经验较多。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学科教育等都为我国金融学教学改革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思路[6]。国内高水平大学也开始进行金融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武汉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大连理工大学推出的“数学+金融学”教学模式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南开大学从2001年开始进行跨专业经济、管理和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7]。在这些先行者的引领下,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可以在金融专业的基础上设置“2+2”课程,即学科交叉实验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金融学+X”课程,例如“金融学+数学”,“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学+计算机”等。目前,这类“2+2”课程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内已有开设,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这种模式的推广度和普及度并未达到预期高度,因此促进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将成为今后金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增加通识教育、平台大课的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中应包括社会学、中西文化概论等课程。平台大课是指学生可以在平台中选择管理类、文学类、法学类、理学类等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从而建立涉及经济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金融专业特色,又拥有全面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国外高等教育提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模式、百森商学院“创业实践”模式、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哈佛大学“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培养”模式[8]。与国外具有创造力的培养模式相比,国内高校目前也有了一定的实践,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已建成的金融实验室可实时接收纽约交易所、伦敦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和上海证交所等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供学生实盘演练。然而总体来看,国内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还限于比较僵化的模式。鉴于此,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和富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是高校金融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方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纯粹的理工科不同,既需要拥有很强的数理功底,又需要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和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本文建议在培养金融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的IPI(Innovation-Practice-Interaction)模式[9],即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互动模式,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校企合作和实践模拟为主要方式,强化基础课、专业课、国际交流和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为培养具备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奠定基础。目前,大连理工大学正努力推进IPI模式的实践,不断实现多元交互式教学方法,搭建学生实践平台,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3.促进“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培养模式的融合。孤立地发展任意一种模式在如今金融业大发展、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都是行不通的,两种模式均不能有效解决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走两者融合的道路,实现学术型培养模式与职业型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商学院”模式起源于美国,并逐步成为世界公认的优秀培养模式。“经济学院”模式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目标,更为注重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训练。目前来看,我国在金融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经验,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将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全部囊括在学生的培养计划内,既要注重宏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又要强调以实践为导向的微观金融教学。

4.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文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高校教育国际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金融学教育的发展必然要符合这一主流趋势,特别是那些准备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重点大学,更需要尽快地采取积极的措施。首先,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金融学英语强化班。目前已有高校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在2009年成立了金融学(英语强化)班,该班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金融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英语特色课程。如:跨文化交际、批判性阅读与写作、欧美社会与文化、演讲与辩论等。另外,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该摒弃一些呆板教条化的内容,开设金融专业的双语课程,鼓励学生阅读外国原版教材和读物。其次,建立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加海外高校交流学习项目,以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环境,用全球视角看待、理解和解决跨文化的问题。融合中西文化的精华之处,摒弃循规蹈矩的固有模式,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吸取外国经验的基础上,金融人才的培养仍然要立足本土,因为金融人才最终要服务于本土市场。

四、结论

以上在联动模式的框架下,本文分别从我国金融业发展新趋势及人才需求变化、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三个方面阐释了金融业业态变化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互动关系,并展开了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即使在世界范围内,金融业也在近20年时间获得了超前的发展,成为虚拟经济的代表。金融业折射出各行业发展变迁的基本态势,因此以金融业为例对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进行探究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和典型意义。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配合业态发展的特点和新趋势,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使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吴博,刘睿.金融结构、风险结构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J].新金融,2013,(05):11-15.

[2]韩明,姜洋.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特征与趋势[J].中国金融,2012,(17):64-65.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4]李全敏.中国金融人才市场特点及趋势[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7):93-96.

[5]蔡泳.新时期对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路径制度分析[J].会计之友,2012,(33):25-27.

[6]张成虎,胡啸兵,孙林娜.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5):59-62.

[7]何自力,沈亚平.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南开大学经济、管理、法学跨专业人才培养试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0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