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方法

篇1

【关键词】 云安全模型 信息系统 安全等级保护 测评 研究

实践中可以看到,云安全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要求,尤其是物理资源、网络、主机以及应用和数据信息安全。云计算中心以虚拟技术居多,基于等级保护之要求,对云计算信息系统难以开展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云安全服务模型

云产品在部署模型、服务模型以及资源物理位置和管理属性方面,呈现出较大区别的形态模式,安全风险特征、控制职责范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基于此,需基于安全控制角度健全和完善云计算模型, 实现云服务架构到安全架构的有效映射,从而为风险识别、决策以及安全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基础设施即服务,其主要有计算机网络设施、网络设备、主机以及服务器等硬件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将硬件资源抽象起来,并且将这些资源有效的纳入到基础设施逻辑节点之中,向用户提供可统一编程应用程序接口,然后让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对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从而实现物理设备的相互应用。对于IaaS层而言,其关注的主要安全问题是网络基础设施环境、物理、环境、主机以及网络连接设备和系统虚拟化等方面的安全。

对于云安全管理中心而言,基于云安全服务所提出的云安全管理概念,对用户、安全事件以及资产等进行统一监管,集中审计分析研究;同时,通过高效化、专业化支撑平台,以及先进的监测工具,预警安全事件,并且及时对安全状态进行掌控,从而发现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病毒传播、网络攻击以及异常行为等事件,为应急响应、预警和事件调查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主动防护措施保护用户数据信息,并且对云计算中心进行全面安保。

二、基于云安全模型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

所谓云安全模式下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主要是基于云安全中心模型、云安全服务模型以及云安全领域的不同要求,得出一个安全模型,并且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础上确定其所处位置。云安全模型的一端与等级保护技术要求相连接,另一端则与等级保护管理要求相连接。实践中,通过云安全信息中心建模操作,全面分析安全模型下的云安全核心基础,并且得出安全等级测评模型,以此来开展相关测评工作。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将在云安全模型中有效的嵌套云安全等级保护建模,即可实现与云信息安全等级相关的测评操作,对安全模型下的控制项实施细粒度分析。

云认证及其授权:对于云认证、授权而言,其重点在于全面查看登录认证、程序运行授权、服务认证以及敏感文件授权等事项。云访问控制过程中,基于访问控制模型对是否为强制访问、自主访问以及角色型访问控制进行确定,以便于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对于云安全边界与隔离而言,主要是全面了解安全隔离机制、安全区域划分以及硬件安全技术支撑等问题。对于云安全存储而言,可将数据信息存储成加密格式,而且用户需将数据信息独立出来,区分开来。在恶意代码防范过程中,可了解是否有恶意代码检测、攻击抵御策略。同时,还要具备安全管理功能,对所有物理/虚拟硬件、软件以及网络资源等加强管理,管理测评要求与等级保护管理要求应当保持一致。对于网络安全传输而言,主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传输采用加密的方式与否。对于网络配置及其安全策略而言,应当使访问控制、资源分配确实有效,而且还要以统一、安全可靠的方式进行定义,并且有效解 决、执行实践中的相应安全策略。

结语:总而言之,云安全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基于云安全模型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如何应当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漏洞以及数据泄露和共享访问模式问题,成为需要深化研究的要点。

参 考 文 献

[1] 邱建勋.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方法的思考[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12(04)

篇2

关键词:等级保护;测评;信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12-60-02

0 引言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作为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基本国策,已经在全国实行多年,各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都深刻认识到等级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在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等级保护分五个工作环节――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其中,等级测评是等级测评机构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规定,受有关单位委托,按照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非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状况进行的检测评估活动,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随着等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等级测评机构的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深入,全国等级测评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测评机构的品质和能力、测评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测评竞争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将不断出现。因此,加强对等级测评机构的合理、有效监管,对提升测评行业质量,保证测评数据公正、客观,以及保障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至关重要。

1 国家层面对测评机构的监管模式

测评工作作为等级保护制度中最重要工作环节,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恃点,其政策导向性强。因此,仅有相关测评技术标准是不够的,测评机构的体系化、规范化管理也是关键。

2009年7月公安部开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目的是探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体系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和经验,保证全国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试点工作主要在浙江、重庆、河南、广东等省市展开。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有关技术标准完成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机构应具备的条件;二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机构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人员管理的主要内容;四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工作规范性要求的主要内容;五是检验并完善测评机构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等。从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国家对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监管模式采用的是能力评估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模式。

从工作程序上分为四个步骤:

(1)各测评机构向设区的市级以上所在地公安网安部门申请,公安网安部门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管理规范(试行)》对测评机构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给上一级公安网安部门报批,并予以受理。

(2)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统一将各地上报的测评机构信息转发给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由评估中心按照《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试行)》对各测评机构进行能力评估。能力评估通过后,由评估中心将能力评估材料递交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审核批准。

(3)各省公安网安部门收到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对测评机构审核的意见及相关证书,下发给各地网安部门。

(4)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在网站上公布测评机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能力评估的内容和要求上,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测评实施能力、设施和设备安全与保障能力、质量管理能力、规范性保证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七个方面和基本要求、约束性要求等两个部分。

2 浙江省等级测评机构现有监管模式

浙江省信息等级保护工作一直处于国内前列,2006年就颁布了《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省政府第223号令),并在同年开展了全国等级保护试点项目。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2007年浙江省开始在测评机构管理、测评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监管模式。

(1)以社会协会管理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管理模式

浙江省结合实际,政府层面出台了《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管理规定(试行)》,明确了省内从事等级测评工作的单位性质、条件和义务等要素。社会协会层面出台了《浙江省信息安全测评机构资信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实现测评机构资信等级一、二级管理,形成测评机构管理行业规范,变政府由市场参与主体向市场监管主体转变,由管理审批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由直接行政干预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

(2)建立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的监管体系

严格测评机构行业自律管理,测评机构间签署《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行业自律公约》,强化机构自律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测评机构行为和工作秩序。

(3)建立机构统一管理标准,专控审查机构自身及人员能力建设

全省测评机构必须按照“审核标准统一,管理规范标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测评工具标准统一、报告样式标准统一”的五统一规范开展测评工作,并由政府组织机构年审,设立准入准出机制。测评机构的能力审查对测评过程中技术人员行为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程序标准性,对机构业务范围、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要求等给予明确规定,规范申请、审核、查验和推荐流程,组建由公安、保密、密码管理、信息办和安全等部门专家组成的专门审查小组对机构背景、管理水平、资格和技术能力进行量化评价,作为推荐依据。同时,严格规范测评机构工作程序,加强对机构内部管理规范化建设督导,要求健全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文档管理、设备管理、保密制度等各项制度,要求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测评过程记录表单》等测评实施过程文档,完善测评实施规程。

全省机构都已被要求必须获得CMA中国计量认证,并被引导和鼓励去获得CNAS实验室认证、ISO27001认证等。所有从业人员必须获得初级以上“测评师”技术证书,测评工作中持证上岗。对测评从业人员要进行录用考核、备案和背景审查等工作。

3 现有监管模式的不足

在现行的测评机构监管模式中,我们侧重于对测评机构应具备条件(包括审核是否在境内注册成立、注册资本多少、法人资格、公司已有的资质、测评人员已获得的技术认证等)的监管;仅关注机构是否已具有完备的保密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和培训教育等制度,而对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测评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合法性,有效性问题缺乏必要的考量。

4 对测评机构进行有效性监管方法的探讨

(1)对测评机构的测评大纲实行报备审核

测评大纲应是等级测评机构的整体测评策略性文件,能综合反映不同测评机构从事等级测评活动的经验、知识、测评方法和测评程序。基于对被测评单位的利益保护以及对测评机构的监管要求,测评大纲应具有法律效力,须报公安机关审核备案后使用。测评机构只有按照测评大纲中明确的指标严格检测、测评,其测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被测单位计算机信息

系统的安全状况,为安全整改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南。

(2)对等级测评活动的各周期程序实行监督指导

等级测评流程分为四个阶段:测评准备、方案编制、现场测评及报告编制,政府部门的督导工作须贯穿其中。如,在测评准备阶段,为了避免测评小组成员和委托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影响测评结果的公平、客观、真实,测评机构在确定测评小组成员名单后让测评委托人确认签字,确认书要留档备查,未经确认开展的项目测评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方案编制中,必须明确测评对象、范围、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测评检查表,记录文件要测评双方签字确认,方案和测评过程文档应留档备查。现场测评中,测评小组必须使用可信、安全等级测评工具采集数据,测评工具要向公安机关报备,现场测评要按照检测程序全面检测关键测评项,依据测评标准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政府主管部门应随机驻点督查现场测评过程实施情况。测评报告反映的是被测评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现状,应具有法律效力,报告要使用标准模板,起草过程中测评机构和测评人员应当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保守被测评单位秘密、保障被测单位利益,政府部门有必要明确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来规范其职业道德。测评机构的测评结果直接对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建设、整改和运营成本,以及对监管部门的行政监管成本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测评报告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测评机构要对自身的测评行为负责,政府主管部门将对机构及从业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予以民事、行政或刑事处罚。

(3)对测评人员实行从录用到离职的全程监督

等级测评涉及用户单位的核心业务系统,是一项高技术的专业安全服务,需要具有一定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测评人员来支撑。管理应进一步加大对测评人员的政治背景、从业背景、专业背景、技术素养的审查力度,建立完备测评人员档案库,考量测评机构测评人员稳定性,重点加大对离职测评人员的管控,明确保密条约,关注人员离职去向。

(4)制定测评机构优劣考量机制,促进诚信服务的企业文化

等级测评的执行主体是测评机构,测评机构的企业文化是否具有凝聚性,企业价值观是否诚信,内部管理模式是否健康,关乎其市场竞争力,更关乎测评机构能否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供安全、客观、公正的检测评估服务。因此,要求测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觉悟,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不能唯利是图。政府部门要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制定考量测评机构优劣评判标准,完善被测评单位满意度反馈机制,建立机构诚信状况、信用状况、评级结果等信息公开机制,将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通过评星评级、市场退出和奖惩机制的建立,鼓励诚信机构,惩戒不诚信机构,增加机构不规范测评行为的风险成本。

(5)规范价格体系,推动测评机构良性发展

等级测评是近两年才兴起的行业,政府要引导建立良好的测评市场价格体系,借鉴其他行业自律的经验手段,避免恶性价格竞争,要保障等级测评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以使得测评机构能朝更专业、更具实力方向发展,充分调动测评机构提升品牌建设、服务工作效率、专业能力、测评人员素质的内在动力。

篇3

1.1信息安全保护等级的划分

此级别功能最全,除具备上述所有级别功能外,对系统加设了访问验证保护,以此不但记录访问者对系统的访问历史,还对访问者的访问权限进行设置,确保信息被安全使用,保障信息不外泄。

1.2信息安全等级的划分

对于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和隔离的信息系统,如我国的国防部、国家机关以及重点科研机构等特殊机构的信息系统,在进行信息安全保护时,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等级保护。根据需被保护的信息的类别和价值的不同,通常其受到保护的安全等级也不同。此举目的为在保护信息安全的同时降低运作成本。

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分为技术和管理两大类。技术部分是要求在信息安全保护过程中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使系统具备对抗外来威胁和受到破坏后自我修复的能力,主要涉及到物理、网络、主机、应用安全和数据恢复功能等技术的应用。管理部分是要求在信息系统的全部运行环节中对各运行环节采取控制措施。管理过程要求对制度、政策、人员和机构都提出要求,涉及到安全保护等级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管理以及应急预案管理等管理环节。

3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方法

3.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流程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及到多个环节,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合力完成。安全等级保护的环节大体上分为以下九步:(1)确定系统等级作为实现信息等级保护的前提,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是必不可缺的步骤。用户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给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科学确定等级。(2)等级审批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进行审批调整,但调整时要按照规定,只能将等级调高。(3)确定安全需求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可反映出该等级的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的安全需求。信息系统在确定安全需求时要依赖该系统的安全等级,但因为信息系统普遍存在可变性,因此用户在确定安全需求时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系统的安全需求。(4)制定安保方案当信息系统的等级和安全需求确定后,针对已掌握情况制定出包括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在内的最佳安全保护方案。(5)安全产品选型安全产品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安全保护工作是否能够成功实现。因此在安全产品的选择过程中,不仅要对产品的可信度和功能进行认真审查,还要求国家相关部门监管产品的使用情况。(6)安全测评测评的目的在于确定系统安全保护的实现,以保证信息安全。若测评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要及时进行重新调整。(7)等级备案安全保护等级在三级以上的信息系统,其用户和运营商需要向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备案。跨地域的信息系统的备案由其主管部门在当地同级公安机关完成,分系统的备案由其用户和运营商完成。(8)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监管工作主要是监督安全产品的使用情况,并对测评机构和信息系统的登记备案进行监管。(9)运行维护该环节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运行确定系统的信息安全,还可以重新确定对产生变化的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以上环节在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过程中极其重要,不可跨环节、漏环节操作。

3.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方法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分为物理安全保护和网络系统安全保护两类。对于物理安全保护,又分为必要考虑和需要考虑两个安全层面。对于必要考虑的物理安全方面:对于主机房等场所设施来说,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做到室内监控、使用用户信息登记、以及自动报警系统等。记录用户及其访问情况,方便随时查看。对于需要考虑的物理安全方面:对于主机房以及重要信息存储设备来说,要通过采用多路电源同时接入的方式保障电源的可持续供给,谨防因断电给入侵者制造入侵的机会。根据安全保护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的保护方法。具体方法如下:(1)已确定安全等级系统的安全保护对于全系统中同一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对于任何部分、任何信息都要按照国家标准采取统一安全保护方法给其设计完整的安全机制。对于不同安全等级的分系统,对其上不同的部分及信息按照不同的安全要求设计安全保护。(2)网络病毒的防范方法计算机病毒严重威胁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所以防范病毒的入侵在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运用防火墙机制阻挡病毒入侵,或者给程序加密、监控系统运行情况、设置访问权限,判断是否存在病毒入侵,及时发现入侵的病毒并予以清除,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3)漏洞扫描与修复方法系统存在漏洞是系统的安全隐患,不法分子常会利用系统中的漏洞对系统进行攻击破坏。因此要经常对计算机进行全面的漏洞扫描,找出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时修复漏洞,避免给不法分子留下入侵机会。漏洞的修复分为系统自动修复和人工手动修复两种,由于多种原因,绝对完善的系统几乎不存在,因此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修复,确保系统的安全。

4结束语

篇4

【 关键词 】 等级保护;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安全实现

0 引言

强力安全部门等级化保护注重信息产品的安全性能和系统运行状态安全检测、评估和定级,更重要的是等级化保护是围绕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即将投入建设的信息系统,通过将等级化保护方法和安全体系方法有效结合,设计一套满足信息系统安全需要的体系方案,是系统化解决信息系统安全的一个非常有效方法。

1 设计基础

等级保护测评针对的是已经建设完成且运行中的系统。许多系统建设单位对系统建设中的信息安全不够重视或设计思路不佳,导致建设完成的系统存在“先天不足”。通过实施等级保护评测,评估信息系统和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差距和所面临的安全风险。根据评测结果对系统进行技术类、管理类全方位整改,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达到国家和国际等级保护要求。然而,系统从上线运行至整改完成的一段时间内,长期暴露于安全缺陷的危险之中,而且用户并不知晓,使信息系统在一段时间内面临着极大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若信息系统在建设前先进行评估定级,依据该等级保护级别的标准指导系统建设,系统建设完成后便与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标准要求“零差距”。与目前信息系统相比,上线运行时就不存在安全缺陷,有效地规避系统整改前所面临的风险。

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安全、稳定可靠同时又兼顾成本的架构是至关重要的事。关于系统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业界有一个著名的“1:10:100”成本法则,即假设信息系统在建设初期设计时发现一项缺陷并加以弥补,仅需1元钱;如果此缺陷在系统建设中被发现,需要10元钱代价来弥补;如果此缺陷在系统上线后在运行中被发现近,则需要花费100倍甚至上千倍的代价来弥补。这个观点不难理解,根据经验,对运行中的信息系统进行整改不仅需要极大的成本支撑,甚至难以实现。如物理安全整改,涉及机房环境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时,“伤筋动骨”且实施难度巨大;应用安全整改,在线的应用系统已经开发成型,如果涉及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增添或底层协议接口的改变,即便开发商支持,也将面临系统停运等重大影响和损失。如果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始终参照等级保护标准,经过科学的安全设计和实施,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便足够“优秀”,不仅避免了目前信息系统普遍面临的安全整改难题,而且节约成本,是投资资本效能最大化。更重要的是,系统上线即达到等级保护标准技术要求,同时降低和消除了可能发生在物理、网络、应用和数据传输层面的安全威胁,从安全管理层面也大大降低了系统内部的脆弱性。如此一来,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障在设计、建设中逐一体现,良好的设计铸就了安全。

2 方案总体设计

等级化保护贯穿信息系统设计和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是与已建系统等级保护实施过程的主要区别。结合自身信息化建设或改造的需要,在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依据等级保护要求规划与建设,符合建设单位和项目规划的安全目标要求,保证信息系统上线后平稳、安全运行。

以等级保护标准指导信息系统方案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安全原则。按照国家信息安全保护标准,以整体设计安全为原则,分别从技术类和管理类共十个方面,指导系统设计与实施全过程。确保系统建设完成后即达到相应等级保护级别的要求。

2)资金效能最大化原则。保证信息系统高质量与安全目标的同时,力求在系统建设前设计时花“一元成本”和在建设中花“十元成本”解决安全问题原则,避免由于安全缺陷造成巨大损失和高成本整改漏洞。

3)扩展性原则。系统在设计时遵循可扩展性原则,可根据用户信息系统及信息安全的要求,增加客服端和进行各种功能扩展。尤其是物理安全设计,采取比系统所定等级保护级别“高一级”的设计方案,用户未来根据业务需求增添系统时或需要部署高一级的信息系统,物理安全部分不需要做相应的整改,可由当前物理机房做无缝承载。

新建等级保护系统,是保障系统信息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指示的“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最佳实践。该方案用于提高客户信息系统的规范性和整改安全性。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新建等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主要步骤实现。

第一阶段:定级阶段

定级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信息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安全等级。定级结果是进行安全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定级阶段主要包括两个工作过程。

1)系统识别与描述:应准确识别并描述出整体的电子政务系统,以及系统可以分解的子系统。系统识别要确定系统的范围和边界,识别系统包含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作为后续定级工作的输入。

2)等级确定:进行系统整体定级和子系统分别定级,形成系统的定级列表,作为后续阶段的基础,定级工作的流程如图2所示。

第二阶段:安全规划和安全设计阶段

1)需求分析:根据建设单位和项目规划的安全目标,划分信息系统及各层保护对象的安全等级,提出信息系统特殊的安全运行环境和威胁系统安全的保护要求,明确完整的系统安全需求。

篇5

2003年SARS爆发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通过十年建设,构建了以覆盖全国的网络直报系统为核心,涵盖国家疾控核心业务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2009年迁入新址以来,中国疾控中心重构了新数据中心,以原址数据中心为基础改建容灾中心,扎实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工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由此展开新的篇章。

根据原卫生部的相关文件精神,中国疾控中心按规定进行信息安全等级备案,作为卫生计生领域的重要系统,及时开展系统备案、漏洞扫描、风险评估、安全整改与测评,每年接受国家公安机关组织的信息安全检查,是多次代表卫生行业接受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工作办公室等部门检查的唯一受检国家级医疗卫生单位。目前昌平园区网络和数据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各业务系统运行安全稳定。

开展信息安全建设工作的主要方法

1.统筹规划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疾控中心始终坚持数据安全与规划同步、与系统建设同步、与运行管理同步的“三同步”原则。在原卫生部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文件出台后,国家疾控中心重新修订了信息系统安全总体规划。经过各级疾控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多年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疾控中心的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能力不断提升。

2.组建机构与招聘人员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内容覆盖管理与技术两方面工作,涉及信息系统规划、建设、运维全过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国疾控中心对信息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中心成立专门的网络与安全管理室,公开招聘有经验的技术骨干牵头负责并组织实施,不断加强管理,逐渐完善技术措施。另外,在全国各省疾控机构内部设立“信息安全员”,并要求逐级负责,初步形成了全国疾控的信息安全组织机构体系。

3.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近些年来,中国疾控中心共制定或颁布了覆盖系统建设、系统管理、系统运维、系统使用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近30个,大大加强了内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的落实。每年年初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开展自查,有针对性地整改加固,不断完善信息化规章制度,为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维、安全监管等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地进行提供了保障。

4.强化安全责任管理

以“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为原则,通过下发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并不断修订完善,进一步夯实信息中心与业务部门、国家与地方在网络技术管理与业务信息管理上的分级管理工作职责。针对单个的系统,还初步实现了信息系统网络与业务管理、系统管理和安全审计的三权分离,并逐步推进系统建设方、系统运维方与系统安全审计的主体剥离。

5.落实信息安全技术措施

完善基础网络设施 中国疾控中心在昌平新址重新构建了标准机房、基础网络、门禁、消防、供配电、监控及综合运维系统、统一安全管理平台等。

优化网络安全结构 信息中心技术人员通过一年多的分析和调研,明确各类信息系统对网络的需求,组织召开内部、外部的专家会议,充分研究实施方案。特别是邀请具有多年安全网络实施经验的技术人员,与信息中心技术人员一起实施。优化后的网络在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实际用户体验上都大大提升。

完善双因素认证的用户准入 以用户电子认证服务系统(CA)的双因素认证体系已能在国家本级全覆盖。

完善安全专网建设 截止目前,以VPN、SDH等虚拟专网和专网组成的安全专网,已在全国各省、市、县级疾控机构实现100%全覆盖。

综合实施应用系统安全加固 对各类网站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漏洞扫描、风险评估和安全加固,一步步降低安全风险。

加强安全运维技术监测 引入业界相关安全技术和设备,安排专门的人员,通过周期性的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系统日志分析,及时发现、修补系统漏洞,持续提升系统抗风险能力。

6.开展整改与测评

2010年投入使用后,第三方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紧接着就开展起来了。一方面将整改内容纳入项目建设,由专业信息安全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对照整改内容,组织力量完成整改。实现了“整改-自测测评-再整改-再第三方测评”的良性循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测评能力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7.积极推动行业内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进展

制订并向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下发了相关指导文件。每年组织多期行业内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派员参加国家信息安全部门组织的培训和考试。目前,中国疾控信息中心有多人获得国家公安部、工信委等权威机构颁发的信息安全相关资质证书。此外,还邀请国内信息安全行业专家学者授课,举办全国范围内疾控行业网络信息安全专项培训班。

开展信息安全建设工作体会

以往一谈到信息安全,大家总认为是技术部门的事,其实不然。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对此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第三级等级保护的指标体系中,涉及管理的指标占比达到近三分之二,足见管理的规范化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运维”对信息安全一样适用。但是在信息安全工作上“重技术建设、轻管理建设、不知道运维建设”的现象却大量存在,目前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时代,谈信息安全的各种投入是个无底洞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信息安全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经过近十年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为疾控中心各业务应用系统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经历着从以安全设备为主要手段的网络技术外部防范,向内外兼顾的综合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方向转变。疾控信息系统大都是跨省、跨市、跨县区运行的信息系统,罕有仅限于某机构内部的系统。

篇6

信息安全防护要考虑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网络平台就需要拥有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认证以及访问控制;应用平台则需要有针对各个用户的认证以及访问控制,这就需要保证每一个数据的传输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当然也需要保证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一般电力企业主要采用的措施有:

1.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对信息和信息载体按照重要性等级分级别进行保护的一种工作,工作包括定级、备案、安全建设和整改、信息安全等级测评、信息安全检查五个阶段。要积极参与信息安全等级定级评定,及时在当地公安机关进行备案,然后根据对应等级要求,组织好评测,然后开展针对性的防护,从而提供全面的保障。

1.2网络分区和隔离

运用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将企业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区域,通过在不同区域实施特定的安全策略实现对区域的防护,保证网络及基础设置稳定正常,保障业务信息安全。

1.3终端安全防护

需要部署(实施)防病毒系统、上网行为管理、主机补丁管理等终端安全防护措施。通过这些安全措施使网络内的终端可以防御各种恶意代码和病毒;可以对互联网访问行为监管,为网络的安全防护管理提供安全保障;可以自动下发操作系统补丁,提高终端的安全性。

2.构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电力企业应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信息安全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在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能兼顾整体性,并且能融合策略、组织、技术以及运行为一体化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从而保障信息安全。

2.1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策略体系

信息安全策略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操作流程、信息安全标准以及规范和多方面的细则,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包括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这两方面,其覆盖了信息系统的网络层面、物理层面、系统层面以及应用层面这四大层面。

2.2建设先进可靠的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在企业内部形成分区、分域、分级、分层的网络环境,然后充分运用防火墙、病毒过滤、入侵防护、单向物理隔离、拒绝服务防护和认证授权等技术进行区域边界防护。通过统一规划,解决系统之间、系统内部网段间边界不清晰,访问控制措施薄弱的问题,对不同等级保护的业务系统分级防护,避免安全要求低的业务系统的威胁影响到安全要求高的业务系统,实现全方位的技术安全防护。同时,还要结合信息机房物流防护、网络准入控制、补丁管理、PKI基础设施、病毒防护、数据库安全防护、终端安全管理和电子文档安全防护等细化的措施,形成覆盖企业全领域的技术防护体系。

2.3设置责权统一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

在企业内部设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原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信息安全领导机构由决策层组成,工作机构由各部门管理成员组成。工作机构一般设置在信息管理部门,包含安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应用管理员,并分配相关安全责任,使信息安全在组织内得以有效管理。

2.4构建全面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对于电力企业的信息安全防范来说,单纯的使用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配合管理才能提供有效运营的保障。

2.4.1用制度保证信息安全

企业要建立从指导性到具体性的安全管理框架体系。安全方针是信息安全指导性文件,指明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为信息安全提供管理指导和支持;安全管理办法是对信息安全各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的方法总述;安全管理流程是在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描述各控制流程;安全规范和操作手册则是为用户提供详细使用文档。人是信息安全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安全保障。所以需要通过加强人员信息安全培训、建立惩罚机制、加大关键岗位员工安全防范力度、加强离岗或调动人员的信息安全审查等措施实现企业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明确员工信息安全责任和义务,避免人为风险。

2.4.3建设时就考虑信息安全

在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时,就从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统筹考虑信息安全,遵照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三同步”原则,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运行”。

2.4.4实施信息安全运行保障

主要是以资产管理为基础,风险管理为核心,事件管理为主线,辅以有效的管理、监视与响应功能,构建动态的可信安全运行保障。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预案演练,可以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及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

3.总结

篇7

为了深入贯彻学习关于网络安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的《关于印刷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方案的通知》的要求,9月24日,由杭州市政府、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浙江经济理事会主办,杭州市拱墅区政府、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协同创新专委会、浙江乾冠信息安全研究院承办的2016第二届中国网络安全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杭州峰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召开。

峰会上,来自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中科院及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就如何学习贯彻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系列讲话精神、网络安全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网络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策略建议和实践案例等进行了研讨交流。

本刊摘取部分专家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建设整体信息安全保密体系

杨国勋认为,当前的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小觑,特别是政府及金融、能源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问题。应该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进而大力推动重要领域整体信息安保体系建设。

但是,信息安全既没有绝对的安全,也没有永久的安全,因此,整体信息的安全防护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彻底管住。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是在有效安全的前提下,以发展促安全。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防护?第一,要明确消除可预见的整体安防的薄弱点和空白点。要按照对双方的重要性及损害的严重程度分类评估,来判定做还是不做。如果是有可预见的薄弱点,就不能做。第二,要创新安防的思路、方法、路线图。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问题,信息安全也是这样的问题,又要安全,又要扩大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创新,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比如风险管理,不仅要分析对自己的重要性,也要分析对敌方的重要性;出了事情,要分析对自己的影响,也要分析对敌方的影响;比如法制管理,用法制的威慑力,使他不敢造次,不敢随便地对你进行攻击。第三,要有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实施方案。

互联网+下的工业安全技术

在演讲中,何积丰提及了工业控制系统的三个安全目标:一是通信可控,要能直观观察、监控、管理通信数据,仅能保证专有协议的数据传输,禁止其他通信;二是区域隔离,要能防止局部控制网络问题扩散导致全局瘫痪,要在关键数据通道上部署网络隔离;三是报警追踪,要能及时发现网络安全问题,确定故障点,记录报警事件,为故障分析提供依据。

对于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御策略,何积丰提出了五道防线,分别是:第三方商用防火墙,联合安全网关,工业PC安全防护,现场设备控制防护,安全可靠的现场设备。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有五条:去中心化、智能下移、异构冗余,分布协同、蜜罐技术。

何积丰认为,未来几年,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发展趋势将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一是随着硬件元器件的可靠性越来越高及冗余技术的使用,安全问题的矛盾主要集中于软件,软件安全性面临严峻形势;二是工控信息安全标准需求强烈,标准制定工作亟需全面推进;三是随着自动化系统IT化,传统边界防护难以满足工业控制环境;四是行业内尚未形成气候,需要整合自动化与信息安全公司优势,带动产业全面发展;五是工控安全防护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局部开始试点,距离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有一定差距。

深化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全力保卫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陈广勇除汇报了公安部在网络安全方面的一些工作情况和应对措施之外,还给重要行业部门开展网络安全工作和信息安全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建议,重要行业部门开展网络安全工作要统筹规划行业安全工作,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为抓手,以信息通报为平台,以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防范为重点,以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全力构建本行业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

针对信息安全企业,他建议,第一是要紧密围绕国家网络安全重大举措来开展经营活动,包括及时跟踪了解国家法律、政策、标准和重大举措;有针对性地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研发战略、技术创新,着重解决云、大、物、移以及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整体解决方案;第二是要积极参与和跟进信息安全标准的规范研究工作;第三是要全力支撑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信息安全企业要积极参与网络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管理、新技术、新应用推广等国家有较大投入的方面;第四是要加强规划、科学布局,企业要做好长远的战略规划,努力成为既能提供整体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也能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能力的综合服务提供商。

拟态防御,协同众测促进网络安全创新

演讲中,葛培勤指出了当今网络安全的五个特点:一是网络安全是整体的不是割裂的,二是网络安全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三是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四是网络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五是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他进而指出:网络防护需要靠大家共同协防,网络检测需要靠大家一起发现问题,网络管理需要大家齐抓共管,网络应急需要靠大家一起处置/恢复,网络演练需要靠大家共同参与,网络安全需要靠广大人民。

他讲到,近年来,针对传统13类产品以外的信息安全产品层出不穷,如APT网络监控类、工控安全类、生物识别类、认证类、安全芯片类、大数据分析类、物联网安全等等,而创新产品测评与统一认证,将加快这些创新产品进入实际应用。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与中国信息安全中心协商一致,最近将与多家测评机构进一步沟通协商,一是在测评规范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如鼓励采用未国标开展试点示范,采用参考行标扩大使用范围,采用多家众测形成测试用例,同时借鉴国外相关技术标准等方法,加快形成创新产品的基本测评用例和增强测试用例,采取结果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理念,开展基于漏洞分析挖掘的产品测评,并对相对成熟的创新类产品、专家评审和审批后发放统一的认证证书。众测活动需要严格的管理措施来保证测评中的“7性”,组织方必须周密组织,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工作,保证测评的严肃性、严谨性。

跨维―深度聚焦网安生态

徐平说,在整个网络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乾冠信息安全研究院主要解决网络安全中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中的第一公里小到一个单位,大到国家互联网的出入口。乾冠信息安全研究院致力于通过时空跨维和深度聚焦,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针对安全威胁的体系化的解决方案。

如何发现并分析处理数据安全,需要业界厂家形成合力,利用大数据驱动构建一个安全管理的平台。这也是研究院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网络安全协同创新共同体、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生态矩阵的初衷,即借助平台化的方式,用平台+服务、平台+产品、平台+合作伙伴等模式,来为用户提供整体的服务。平台矩阵将从三个层面提供防御保护:远程防御、云防御和安全设备。

他坦言,对安全威胁的一些未来的预测,是乾冠信息安全研究院下一步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安全理念更新引领网络安全创新

演讲伊始,邵国安就指出:现在很多层面对于网络安全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是比较模糊的。理念决定行动,但是若理念都错了,谈何正确的行动?

他讲道,网络安全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以考虑:一是网络边界的安全,二是网络防护,三是终端安全,四是应用安全,五是数据安全,每个层面都有不同的安全要求,是一个扇型的安全保障体系。

交通运输网络安全风险与策略

李璐瑶认为,不管是从事信息化还是从事信息安全的,都必须先了解它的业态,才能来进行风险权重的评价。交通行业,很好地体现了大数据的强大特征:广泛性、海量性、有价性。也正因此,交通领域成为了可能遭到重点攻击的目标,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防护。

此外,她也认为就各级政府而言,要集中对政府网站、政务邮箱、重要业务、公务终端、互联网出口这五类系统进行安全防护。

提升风险自主发现处置能力的探索实践

篇8

今天,我们实施一个信息化项目,如果像实施传统项目那样,只重视经济效益,那么有可能事与愿违,造成重大的安全损害。特别是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一个信息系统可能会面向广大的用户、处理海量的数据,这类系统一旦出了安全问题,后果就极为严重。所以我们从事网信工作,往往要将网络安全的考量放在优先的地位,而且贯穿在项目的全过程中,包括确定需求、选择方案、采购设备、组织实施、运营维护等等,无论在哪个环节,都要把网络安全保障放在重要位置。正像“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决定某些工业项目是否上马时,将符合环保要求放在“一票否决”的地位,今天,我们也应将是否符合网络安全的要求放在类似的地位。

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在网信领域,信息化核心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且有高度的垄断性。一直以来,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设备上受制于人,也就是说,我们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正因为如此,尽管我国的网民和移动网民数都居世界第一,但我们还不是网络强国。我国只有尽快突破核心技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成为一个网络强国。

掌握核心技术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早期在我国还不能制造高性能计算机时,有些部门(如天气预报、石油勘探)不得不高价去买外国计算机,但那时,外国只卖给我们较低指标的计算机,外国公司还要派人在机房里监视着计算机的运行。后来,每当我国研制出一台较高指标的计算机,他们才会放松一些限制,卖给我们高一档次的计算机。就这样,随着我国自己设计的计算机不断提升,外国才被迫逐渐放宽了对我国的禁运。这两年,我国的“天河”机登上了世界超级计算机的榜首,他们于心不甘,去年就禁运了“天河”机所使用的“至强”CPU芯片,企图进行遏制。但这反而激励了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今年,我国推出了采用国产CPU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继续高居世界榜首;而且“天河”也将在明年推出采用国产CPU芯片的新型号。上述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几十年的发展史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是市场换不到的。我们只有通过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才能打破发达国家对我们采取的种种遏制,才能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我们不拒绝任何新技术,自主创新中包括引进那些安全可控的新技术,也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说,这些年来基于开源软件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还是卓有成效的。今后,随着我国软件人员逐步地从开源软件的使用者发展到参与者、贡献者,甚至有的开源软件可能由我国软件人员主导,其中将会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成分。

近来,我国企业和外国同行之间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的合作有增多的迹象。因为随着我国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外国会放宽某些出口限制,这有利于企业间国际合作的扩展。另外,我国广阔的市场也吸引着外国企业扩展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这种合作一般是市场行为,企业可以自行决策。当合作涉及到国家安全或者有可能造成市场垄断时,需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包括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在内。

一些企业认为,这类国际合作可以达到“合作共赢”或“与狼共舞”。不管怎么说,只要符合法规,都是容许的。不过应当防止出现某些偏差,例如有的“合资”或“合作”采用简单的“贴牌”或“穿马甲”等方式,将外国产品通过“合资”或“合作”变为“国产”或“自主可控”产品。这样做可能会对真正的本国企业造成打压,也可能误将不可控的产品当成“自主可控”的,不利于保障网络安全。

企业间的合作主要取决于经济利益,但在国家层面上,发展信息化核心技术等重要决策,应突出网络安全,强调不能受制于人。即使外国公司的某项技术很先进,性价比很高,似乎也能大量供应市场,这作为企业间的国际合作项目是可以的,但如果它在某个方面(如知识产权、供应链、技术掌握)会受到别人的制约,那么就不能作为国家层面的选择。所以不能将企业间的“合作共赢”或“与狼共舞”,无条件地扩展为国家间的关系。

篇9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网络化、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社会进入到以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文明时代。大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财富,正在成为企业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成为企业创新、竞争、业务提升的前沿。大数据正在成为企业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大数据将引领企业实现业务跨越式发展;同时,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信息安全保障的内涵,对于众多大数据背景下涉及的信息安全问题,很难通过一套完整的安全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

 

自2008年国际综合性期刊《Nature》发表有关大数据(Big Data)的专刊以来,面向各应用领域的大数据分析更成为各行业及信息技术方向关注的焦点。大数据的固有特征使得传统安全机制和方法显示出不足。本文系统分析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信息安全脆弱性、信息安全威胁以及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为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提供一定指导的作用。

 

1 大数据基本内涵

 

大数据(Big Data),什么是大数据,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网络企业普遍将大数据定义为数据量与数据类型复杂到在合理时间内无法通过当前的主流数据库管理软件生成、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管理、分析挖掘、应用决策以及销毁等的大型数据集。大数据具有4V特征(Volume,Varity,Value,Velocity),即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处理速度快。

 

2011年麦肯锡咨询公司了《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变革领域》[1]的研究报告,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美国谷歌公司(Google)、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美国易安信公司(EMC)、脸书(Facebook)等公司相继开始了大数据应用、分析、存储、管理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并推出各自的大数据解决框架、方案以及产品。

 

例如,阿帕奇软件基金会(Apache)组织推出的Hadoop大数据分析框架,谷歌公司推出的BigTable、GFS(Google File System)、MapReduce等技术框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随后的大数据应用迅猛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总统了2亿美元的“Big Data Initiative”(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该计划涉及能源、国防、医疗、基础科学等领域的155个项目种类,该计划极大地推动了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标志着奥巴马政府将大数据战略从起初的政策层提升到国家战略层。

 

同时,我国对大数据的认识、应用及相关技术服务等也在不断提高,企业界一致认同大数据在降低企业经营运营成本、提升管理层决策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继大数据相关战略文件,同时国家组织在民生、国防等重要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技术研究与创新实践。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在已有的云计算平台基础上,开展了大量大数据应用研究,力图将数据信息转化为商业价值,促进业务创新。

 

例如,通过挖掘用户的移动互联网行为特征,助力市场决策;利用信令数据支撑终端、网络、业务平台关联分析,优化网络质量。商业银行也相继开展了经融大数据研究,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例如,通过对用户数据分析开展信用评估,降低企业风险;从细粒度的级别进行客户数据分析,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提升银行的服务效率。总而言之,大数据正在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将会推动整个社会取得全面进步。

 

2 大数据安全研究现状

 

在大数据计算和分析过程中,安全是不容忽视的。大数据的固有特征对现有的安全标准、安全体系架构、安全机制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对大数据完整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数据完整性的检测;二是对完整性被破坏的数据的恢复。在完整性检测方面,数据量的增大使传统的MD5、SHA1等效率较低的散列校验方法不再适用,验证者也无法将全部数据下载到本地主机后再进行验证。

 

面向大数据的高效隐私保护方法方面,高效、轻量级的数据加密已有多年研究,虽然可用于大数据加密,但加密后数据不具可用性。保留数据可用性的非密码学的隐私保护方法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这些方法包括数据随机化、k-匿名化、差分隐私等。这些方法在探究隐私泄漏的风险、提高隐私保护的可信度方面还有待深入,也不能适应大数据的海量性、异构性和时效性。

 

在隐私保护下大数据的安全计算方面,很多应用领域中的安全多方计算问题都在半诚实模型中得到了充分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电路赋值(Circuit Evaluation)、遗忘传输(Oblivious Transfer)、同态加密等。通过构造零知识证明,可以将半诚实模型中的解决方法转换到恶意模型中。而在多方参与、涉及大量数据处理的计算问题,目前研究的主要缺陷是恶意模型中方法的复杂度过高,不适应多方参与、多协议执行的复杂网络环境。

 

企业大数据技术是指大数据相关技术在企业的充分应用,即对企业业务、生产、监控、监测等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涉及的海量数据进行抽取、传输、存储、处理,管理、分析挖掘、应用决策以及销毁等,实现大数据对企业效率的提升、效益的增值以及风险的预测等。

 

企业的大数据类型通常主要包括业务经营数据即客户信息数据、企业的生产运营与管理数据以及企业的设备运行数据等,即客户信息数据、员工信息数据、财务数据、物资数据、系统日志、设备监测数据、调度数据、检修数据、状态数据等。企业大数据具有3V、3E特征[2],3V即数据体量大(Volume)、数据类型多(Varity)与数据速度快(Velocity),3E即数据即能量(Energy)、数据即交互(Exchange)与数据即共情(Empathy)。3 大数据时代企业信息安全漏洞与风险并存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推动企业向着更为高效、优质、精准的服务前行的同时,其重要性与特殊性也给企业带来新的信息安全风险与挑战。如何针对大数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大数据背景下,结合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工作模式,企业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业务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由于缺乏针对大数据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与管理规章制度,导致企业对客户信息大数据的“开放度”难以掌握,大数据开放和隐私之间难以平衡;企业缺乏清晰的数据需求导致数据资产流失的风险;企业数据孤岛,数据质量差可用性低,导致数据无法充分利用以及数据价值不能充分挖掘的风险;大数据安全能力和防范意识差,大数据人才缺乏导致大数据分析、处理等工作难以开展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架构相对滞后,导致数据泄露的风险。

 

(2)企业基础设施信息安全风险:2010年,震网病毒[3]通过网络与预制的系统漏洞对伊朗核电站发起攻击,导致伊朗浓缩铀工程的部分离心机出现故障,极大的延缓了伊朗核进程。从此开启了世界各国对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重视与管控。对于生产企业,工业生产设备是企业的命脉,其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随着物理设备管理控制系统与大数据采集系统在企业的不断应用,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必将成为是物理攻击的重点方向,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随之出现。

 

设备“接入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边界防护概念被改变; 2013年初,美国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紧急响应小组(ICS-CERT)预警,发现美国两家电厂的发电控制设备在2012年10月至12月期间感染了USB设备中的恶意软件。该软件能够远程控制开关闸门、旋转仪表表盘、大坝控制等重要操作,对电力设备及企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3)企业平台信息安全风险: 应用层安全风险主要是指网络给用户提供服务所采用的应用软件存在的漏洞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包括: Web服务、邮件系统、数据库软件、域名系统、路由与交换系统、防火墙及网管系统、业务应用软件以及其他网络服务系统等;操作系统层的安全风险主要是指网络运行的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带来的安全风险,例如Windows NT、UNIX、Linux系列以及专用操作系统本身安全漏洞,主要包括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系统漏洞以及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等;网络层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性与完整性、路由系统的安全、远程接入、域名系统、入侵检测的手段等网络信息漏洞带来的安全性。

 

4 企业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针对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漏洞与风险,本文从企业的网络边界信息安全保障、应用终端信息安全保障、应用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保障、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提出如下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形成具有层次特性的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4.1企业系统终端——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对企业计算机终端进行分类,依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实行分级管理,根据确定的等级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策略。企业拥有多种类型终端设备,对于不同终端,根据具体终端的类型、通信方式以及应用环境等选择适宜的保障策略。确保移动终端的接入安全,移动作业类终端严格执行企业制定的办公终端严禁“内外网机混用”原则,移动终端接入内网需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加密方式接入。配子站终端需配置安全模块,对主站系统的参数设置指令和控制命令采取数据完整性验证和安全鉴别措施,以防范恶意操作电气设备,冒充主站对子站终端进行攻击。

 

4.2企业网络边界——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企业网络具有分区分层的特点,使边界不受外部的攻击,防止恶意的内部人员跨越边界对外实施攻击,在不同区的网络边界加强安全防护策略,或外部人员通过开放接口、隐蔽通道进入内部网络。在管理信息内部,审核不同业务安全等级与网络密级,在网络边界进行相应的隔离保护。按照业务网络的安全等级、实时性需求以及用途等评价指标,采用防火墙隔离技术、协议隔离技术、物理隔离技术等[4]对关键核心业务网络进行安全隔离,实现内部网与外部网访问资源限制。

 

4.3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网络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是连接物理设备、应用平台与数据的基础环境。生产企业主要采用公共网络和专用网络相结合的网络结构,专用网络支撑企业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调度管理、资源管理等核心业务,不同业务使用的专用网络享有不同安全等级与密级,需要采取不同的保障策略。网络弹性是指基础网络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继续运行与快速恢复的能力。

 

采用先进的网络防护技术,建立基础网一体化感知、响应、检测、恢复与溯源机制,采取网络虚拟化、硬件冗余、叠加等方法提高企业网络弹性与安全性;对网络基础服务、网络业务、信息流、网络设备等基础网络环境采用监控审计、安全加固、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备份恢复、入侵检测、资源控制等措施增强网络环境安全防护;在企业网络中,重要信息数据需要安全通信。针对信息数字资源的安全交换需求,构建企业的业务虚拟专用网。在已有基础网络中采用访问控制、用户认证、信息加密等相关技术,防止企业敏感数据被窃取,采取建立数据加密虚拟网络隧道进行信息传输安全通信机制。

 

4.4企业应用系统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应用系统平台安全直接关系到企业各业务应用的稳定运行,对应用平台进行信息安全保障,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业务被阻断、扰乱、欺骗等破坏行为,本文建议给每个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日志系统,可以对用户的操作记录、访问记录等信息进行归档存储,为安全事件分析提供取证与溯源数据,防范内部人员进行异常操作。

 

企业应用平台的用户类型多样,不同的应用主体享有不同的功能与应用权限,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与安全性,采用基于属性权限访问控制[5]、基于动态和控制中心访问权限控制[6]、基于域访问权限控制[7]、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等访问控制技术;确保企业应用平台系统安全可靠,在应用平台上线前,应邀请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其进行信息安全测评,即对应用平台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8],并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4.5企业大数据安全——信息保障策略

 

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客户数据可能不仅包含个人的隐私信息,而且还包括个人、家庭的消费行为信息,如果针对客户大数据不妥善处理,会对用户造成极大的危害,进而失信于客户。目前感知大数据(数据追踪溯源)、应用大数据(大数据的隐私保护[9]与开放)、管控大数据(数据访问安全、数据存储安全)等问题,仍然制约与困扰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主要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技术在云端存储,在对云存储环境进行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对关键核心数据进行冗余备份,强化数据存储安全,提高企业大数据安全存储能力。

 

为了保护企业数据的隐私安全、提高企业大数据的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可信度,可采用数据分享、分析、时进行匿名保护已经隐私数据存储加密保护措施来加强企业数据的隐私安全,对大数据用户进行分类与角色划分,严格控制、明确各角色数据访问权限,规范各级用户的访问行为,确保不同等级密级数据的读、写操作,有效抵制外部恶意行为,有效管理云存储环境下的企业大数据安全。

 

5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积累,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了;智能终端和数据传感器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主要来源。大数据在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给企业提供了更多机遇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应用创新与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漏洞以及信息安全风险。传统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障需求。怎样做好企业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将是大数据时代长期研究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医院 信息系统 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22-01

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信息安全为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涉及备份方案的可靠性、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防治等。信息系统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会对医院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对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实施科学管理,对医疗机构相关医疗服务工作开展效率及质量的保证及提高均具有重要价值[1]。本文主要以新形势下医院在信息安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作为切入点,对医院信息安全有效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医院信息系统安全性提供更多保障。

一、新形势下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面临挑战

1.信息安全管理策略、责任缺乏明确性

目前,多数医院在实施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未能制定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措施、规划,或未能及时对管理策略进行修改。同时,医院领导对信息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实施预见性、针对性风险评估和防范。这导致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科学的防治措施,管理责任含糊不清,安全防控效果差。

2.系统数据存在安全隐患,信息安全事件频发

目前,多数医院在实施网络安全建设过程中所选用的安全产品还缺乏联动,部署存在不均衡性,安全信息未能得到有效挖掘,纵深安全防护未能形成,防护效果较低[2]。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计算机系统漏洞、病毒泛滥等网络安全问题频发。医院网络因未能形成有效的安全防护,用户终端未能及时实施系统升级、漏洞修补、病毒查杀等,这均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埋下隐患,对医院信息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保证用户端的安全,通过用户端对威胁入侵网络进行阻止,对访问网络实施严格控制,为保证医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医院目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应对信息安全挑战措施

1.加强制度、队伍等建设及完善,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首先,医院须积极建设安全机构,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同时设立专门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将小组中各个成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和责任明确,并严格把控相关责任人管理责任的落实情况。领导小组须不定期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并实施安全事件处理应急演练。其次,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医院应积极建设一支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安全管理队伍,为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障。医院可通过院内培训、院外引进等方式,加强对管理人员实施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促进其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再次,积极建设并不断完善安全制度,对安全管理策略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医院须建立一套包含网络、应用、运行、信息安全等诸多个方面的,具有可行性和可行性的规章制度。同时,医院以自身信息系统实际情况作为根据,对信息安全管理的等级、范围进行明确,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出入机房管理制度、网络操作使用规程、网络系统应急措施及维护制度等,积极建立起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有效性,保证医院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制定规范性信息安全管理流程

首先,对信息系统登录密码实施规范化管理。单位中所使用的密码须通过“暗文”的方式进行保存,同时配上相应的修改密码记录,定期实施密码修改。其次,对系统使用权限进行规范管理。业务软件需要将原有用户取消或增加新用户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填写情况说明表,经所在科室负责人签字,之后信息科才能实施用户撤销或新用户添加操作,同时向新用户分配相应的操作权限[3]。同时,当员工需实施统计、其他操作权限变更时,须按照要求填写好说明表,交由科室负责人签字,然后交由相关行政科室进行审批,获得同意后信息科才能进行修改。再次,对第三方访问进行规范控制管理。将第三方访问者须将计算机的IP地址绑定于MAC地址,然后才能访问单位内部网络。第三方访问内部网络或出入信息科均须认真填写登记表;应要求第三方使用信息科计算机访问内部网络,其不使用信息科电脑访问网络时须填写申请表格,并有信息科负责人签字,由相关科室进行审批,同时之后才能访问。

3.运用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首先,积极强化冗余技术应用。医院的信息网络运行状况直接关系整个医院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网络变化、故障的出现均会导致医院相关业务正常运行遭受严重影响,甚至可导致业务系统出现中断,因此,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网络运行的可靠性进行充分考虑。冗余技术的运用可有效保证网络运行的可靠性。该种技术主要由处理器冗余、电源冗余、模块冗余等技术构成。其次,强化加密处理技术。为了保证信息系统涉及相关数据的安全性,必须建立可靠、安全的数据中心,杜绝相关安全隐患,增加数据安全等,保证患者信息及时交互得以实现。加强对信息实施加密处理,选用先进的驱动级加密技术、虚拟化技术等,对重要信息及文件M行加密。此外,还应加强使用先进入侵检测技术,保证被攻击组件及时得到识别被隔离,提高系统防御能力,保证信息系统安全。

三、结束语

医院信息安全管理为一项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为了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性,医院必须建立起一套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控制及防御体系,积极应用相关先进技术实施安全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正在保证医院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开拓.医院网络信息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分析[J].网络空间安全,2016,16(Z1):60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