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

篇1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基本要求 适用范围 对策

一、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通俗地说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对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也不能计提秘密准备。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2)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3)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二、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谨慎性原则并不能应用于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应用于存在不确定性的业务。不能把谨慎性原则简单地理解为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对于处理真实可靠、能够准确计量的经济业务时,只能如实反映准确计量,不存在谨慎的问题。会计人员处理不确定性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会计业务的发生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有些经济业务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比较典型的是或有事项。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充分披露或有事项的基础上,对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可适度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引起的负债和损失,而尽量不要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益。

2、经济业务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时的不确定性

会计规范规定的会计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标准一般是抽象、原则化的,是会计实务基本特征的综合性体现,是对会计业务做出的普遍性规定。而会计人员面对的会计业务是具体而复杂的,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业务时自然面临着抽象、原则化的标准与具体、特殊的业务之间存在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别。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时,需按照会计标准对具体的会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

3、经济业务计量时的不确定

会计计量是指准确确定经济业务的发生额。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仅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确认,还要进行计量记录。在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大小的时候,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业务的大小可以取得实际发生的各种单据加以证实,只用按照单据写明的发生金额进行反映即可;另一类是业务发生额的大小无法取得实际发生的单据加以证实,业务发生的金额需由会计人员进行估计确定。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未来事项不确定时,必须对其予以估计入账。

4、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变动状况等会计信息的需求。但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管理者,又有外部信息使用者,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其信息关注的重点以及对信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另外,企业经营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从谨慎性原则考虑,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特别是会计报告应满足信息使用者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不同时段的要求。企业不可能对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分别提供报告以满足其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应尽量了解企业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对外披露的会计报告应尽量全面的提供企业各个方面的会计信息,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加以改进,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实际运用谨慎性原则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可能使企业操纵利润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映。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期不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2、谨慎性原则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

谨慎性原则的主观臆断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在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中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3、会计人员职业水平较低,滥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的“可选择性”,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目前,虽然我国会计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所培养出的会计人员素质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难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更谈不上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新制度。因为新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谨慎性原则应用的许多地方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坏账准备提取的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大小等等;二是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虽然这些会计人员知道如何准备应用谨慎性原则,但基于特定目的,往往会对这一会计政策进行滥用。

4、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企业资产和利润易被扭曲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在公认的会计准则、其他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的范围内,管理当局在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整个过程中,对可供选用的特定会计原则、会计基础、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主观判断,选择有利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行为。如在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做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固定资产采用何种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高低。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四、完善谨慎性原则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

会计准则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措辞,比如“可能”“极有可能”“极小可能”等,如何界定这些情况便成为影响会计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制度法规中应明确规定或说明。比如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严格限定企业会计选择、会计估计变更,会计估计差错更正上的权力,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类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某些企业只能适用其中的某一类情况等,从而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2、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对于某些运用谨慎性原则处理的会计事项,应在会计报表报告中加以阐明,不但要反映影响金额,而且应揭示会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和会计人员的处理方法,以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独立判断。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的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3、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做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地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应当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其二,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本职工作态度严谨,立足岗位,踏实苦干;其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还应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4、加强审计监督,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应认识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只是会计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管理者不要过分信赖。要强化企业的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并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 丁晓东:谨慎原则的认识及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0).

[2] 陈爱琴: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

篇2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工作;应用探究

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在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逐渐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在运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会计工作的管理与控制,利用优质化的企业会计工作,帮助企业实现风险信息的预先估计,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本文主要围绕着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探究,为我国企业今后的会计工作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探究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具体指的是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业务,在企业自身可能估量费用得到确定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系列会计核算与经济业务价值估算。在我国企业的实际运营与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综合环境与企业自身资产的影响,所有企业自身的负债与收入项目资金都可能出现出入与遗漏的情况,致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遭受严重打击,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在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当中,会计人员往往会在不具备十足把握的前提下及西宁确定与入账记录,致使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按照会计核算的标准进行建设与施工,在竣工与工程项目结束后出现严重的出入,导致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能够准确的进行确定与入账工作,成为我国企业会计工作发展与完善的重点内容[1]。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从本质上确保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安全性,通过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与详尽的中心性原则,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会受到良好的约束与管理,以此将企业资产以及亏损的效益进行很好的净化,有效帮助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将内部财务问题进行完善与优化,对企业内部所存在的不良核算行为进行控制与管理,帮助企业实现优质化、规范化的运营模式,最终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2]。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一)加速折旧应用法

随着我国社会日益月异的发展情况,任何现代化设备在实践使用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着遭遇淘汰的风险,为了能够在现有设备被淘汰之前,帮助企业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在设备使用前对设备进行前期计提大部分折旧,通过折旧的办法,帮助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稳步保持生产能力。传统折旧办法以图纸、文字等形式对投资计价方式以及工程保险责任界面等情况进行描述和规定,为投标人提供明确的参考。一旦中标人确立后签订了合同,监理、承包商、业主之间的义务和权力都相应明确,避免了之后存在问题纠纷的情况。

(二)存货跌价准备以及资产减值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具体指的是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清查的过程中,发现存货损毁或者部分出现陈旧问题时,通过销售低于成本的存货,使存货转变为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商品,以此实现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促使存货陈本降低,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资产减值准备具体指的是企业对于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一种核算方式。施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中,除了特别规定的单项资产以及资产组以外,其它的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都应该低于账面价值,以此保证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有效性。资产组具体指的是企业所认可的最小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入,这种现金流入基本上独立于其它独立资产或者资产组。

(三)坏账准备的会计科目

坏账准备具体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核算与账务处理的过程中,专门用来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的准备工作,对于企业没有把握收回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所遭受到经济损失,使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做好了一定的准备。企业在进行坏账准备的计提工作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债务情况等因素进行相应的信息估计,确保该想应收款项能够顺利收回。对于回收可能性不大的款项,在处理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结合债务单位可能出现的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不足、单位撤销以及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短时间无法偿还债务的单位应没收款项逾期三年以上执行。企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更应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于有确凿证据而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应该尽量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企业工作中滥用

在企业的实践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对经济事项进行适当的处理,秉承客观性原则,通过专业化的角度帮助企业正确选择决策线路,避免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然而,在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没有明确的约束与规范,致使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事项的过程中带有主观随意性,将谨慎性原则随意使用,致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于不顾,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采用类似于过度计提减值准备或者补提减值准备的会计计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达到粉饰经营成果提高业绩的作用,但是这种滥用谨慎性原则的行为,却存在隐瞒利润,逃避税收的目的,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使用过程中与可比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权责发生制与配比性原则等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往往会导致不同会计人员所核算出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更会导致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收到极大的影响。传统会计使用原则例如权责发生制,其要求会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应收应付制进行计算,要求会计人员对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进行确认,并且详细数据进确立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在使用过程中则允许对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提前进行计算,这一点与权责发生制相违背。因此,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应根据业务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会计核算的使用原则,避免出现会计原则相互冲突的情况。

(三)谨慎性原则中的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企业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规范,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与盈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资产进行充分的减值准备,以此帮助企业有效避免财务风险所引发的资金问题。但是,在我国部分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对于谨慎性原则当中某些条款的使用,仍存在较大的误区与不确定性,这些问题情况导致企业对于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没有清晰的界定,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谨慎性原则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更会给企业财务核算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加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四、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优化应用措施

针对我国部分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谨慎性原则应用问题,有关部门与政府单位应予以关注和重视,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与管理,颁布与维护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企业今后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提供有效指引,加大对违法犯罪事件的惩处与追究,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运营与发展环境。同时,国内部分企业更应该在实践运营中积极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体质,加强对谨慎性原则的认知,避免谨慎性原则的使用问题。

(一)建立信息化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相应完善与创新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立信息化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实现企业会计工作的完善化管理,通过构建完善化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实现谨慎性原则下的优质化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模式。

当前一些企业所采用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系的主体还不太明确,没有特定的控制主体,造成会计工作管理体系无法有效的落实到实处[3]。结合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我国企业今后的会计工作当中,管理人员应对企业信息化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应该要注意规范流程和按照规章制度来严格执行。对于信息化管理应该做好审核工作,成立监督小组。确定控制体系主体,采用分级负责的方式,明确各个企业部门之间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秉承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工作在实践工作中联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配合,保障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的落实和实行。加强对会计员工的管理,制定相关的制度,使会计人员在落实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能够遵循相关的奖励措施,依次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效果。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证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合作、责任合理的分配,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良好的运作。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不相容职务和授权批准控制应该区分开,会计工作中对于大型设备的审批,应该采用管理人员集体审批和决策,同时构建责任追究制度。相关部门更需要积极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相关负责人员对企业的设备进行使用、转移要注意办理相应的交接手续。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在遵循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应依靠内部控制体系灵活的对企业设备开销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此来控制企业预算成本,进而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运行效率,帮助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运转。

(三)加强企业会计制度的控制与执行

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根据当前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状况,在相应完善与优化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和控制,遵循谨慎性的会计核算原则,帮助企业实现更加优质化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管理力度,积极做好企业会计中的编制工作,对编制预算有计划的组织,进行重点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出企业会计制度控制与执行的力度与水平,切实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保障各项财务预算按规定程序批准并且能够严格执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的财务会计的管理与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在企业发展与运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遵循谨慎性的会计核算原则,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系的工作内容与管理架构,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进出.新时期下的企业会计工作管理[J].信息技术教育,2013,12(09):23-24.

篇3

(一)有助于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目标

通常情况下,纳税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倘若企业想要逃税漏税必然会承受一定的法律责任。企业想要正常的降低企业纳税数额,就需要对税务工作加以了解,明确哪些企业受益是可以参与减税、免税、退税活动。明确企业是否有权利对税务处罚进行听证;如何举报税务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行为等等。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减少税收数额,维护企业自身的权益。对于企业来讲,应当熟悉税法准则,这不仅是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条件,更是企业做出正确的纳税行为的保证。

(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为一体能够满足我国过去的经济形势,但是现代经济中企业要求有更多的自主执行权,真正成为一个能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自负盈亏以及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企业已经不再是国家能够强制性管理的经济实体,企业在满足国家利益的同时更追求自我利益的满足,国家作为宏观管理者有权利要求企业履行纳税义务,但是也要给予企业一定的权利。企业税务会计刚好能够满足国际和企业两方的需求,给予企业一定的自我选择权利,保护自身的利益。

(三)促进企业和税务机关提高管理水平

倘若企业了解税务会计的详情,那么企业在处理税务会计方面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可以有效根据各种政策实现免税、减税、退税等服务,还能够避免因为会计工作不符合税务的要求而遭受处罚。总的来说,企业争取税务优惠政策并不不妥,反而能够鼓励企业更愿意积极参与纳税工作。税务机关想要获得更多的税收工作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满足税务优惠政策的应当尽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利益。一味的强制性打压反而降低企业纳税的积极性。企业与税务机关都想争取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两者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企业税务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自主工作的空间,提升企业纳税的积极性。当然,企业税务会计的构建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同样增强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检查工作压力,推动税务机关的会计管理水平。

(四)改善财税合一制度所带来的局限性

在我国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财税一体化执行效力强。但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已经不再对市场拥有全面的操控能力,要求给予企业等经济实体自我成长的空间。构建企业税务会计给予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根据企业本身的情况有选择性的处理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独立于会计管理工作,不仅能够降低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专门从事于会计管理工作,还促进税务会计工作更为细致,真实的反映企业税款的真实性。

(五)税务会计是企业核算模式改革进步的需要

会计工作企业经济业务所必不可少的要件,作为服务于市场经济基础工具,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人、债权人提供更为有效的企业经营信息。所以,构建高效的会计工作是企业的进步。构建独立的企业税务会计工作体系,降低会计管理工作的负责性,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纯度,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税务会计的独立化,能够促使企业及时的了解税务管理制度的变化,更好的处理企业内部的税务工作,监管企业资金的流向,确保企业经营合法化。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专业化、专门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相互独立有利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进步。

(六)税务会计独立于财务会计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发展到深化阶段,几乎每个国家都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都不可避免的被全球经济形势所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最大的影响是国内各项经济政策和管理指标逐渐趋向于国际指标,即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偏向于国际化发展。国际会计管理工作当中,税务会计、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三者相互分离,各成体系。所以税务会计独立于财务会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会计管理工作也要与国际会计管理工作相接轨,以便促进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国际化,这也是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交易中的权利的必然选择。

二、设立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税法的原则

企业税务会计管理的是企业税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只有遵循国家税法才具有统一性。所以,企业在处理自身的税务会计时应当严格遵循国家税法,具体到企业税务的账簿、凭证、会计基础、会计年度、计算单位、申报制度等细节。尤其是企业资金流动等内容更需要详细处理。企业税务会计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处理空间,但前提是要满足国家税法的规定。

(二)灵活操作原则

企业税务会计操作具有一定的弹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税务会计核算过程中,与企业纳税相挂钩的会计事项绝不准许排除在外,强烈要求核算准确、分项细致;但是一些并不影响企业纳税的会计信息,或者无关紧要的会计信息可以忽略不计;二是会计核算与监督两者同体。这主要是源于企业纳税申报期往往安排在企业会计核算之后。比如税法中规定: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企业不仅需要处理好日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税务,还需要做好核算工作,以便能够满足税务机关的要求。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能够及时的检查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所存在的失误,加以改正,避免由于会计出错导致的经济惩罚。

(三)寻找适度税负原则

税务会计对企业来讲对重要的价值是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投资人以及税务机关提供准确而真实的企业经济状况的财务报表。这些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制定一系列的市场经济计划或者管理行为。所以,企业的税务工作人员应当详细的了解税收工作的价值和我国税务的法律制度,以便提供高质量的税务工作结果。国家的税务制度是按照整个经济运行的情况进行制定的,假如具体到某一企业或者产品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空白,很多企业就难以获得有效的纳税减免、退税以及减税等优惠政策。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处理好自身的管理,深入的研究各个投资方案与纳税制度,使其能够尽可能的相适合,获得较多的税收优惠,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其次,企业的税务会计管理要经常的关注国家在税务方面政策的调整,保障企业的税务工作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所应当缴纳的税额,杜绝漏税、偷税事件的发生,正确的看待国家纳税政策,及时的缴纳税款。

(四)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税务会计满足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核算总体工作的客观性、可比性、一惯性原则;会计资料信息质量方面的相关性、及时性、明确性;会计修订方面的谨慎性、重要性原则。这些原则作为会计管理的基础性原则,在会计税务工作方面具有普适性。

篇4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企业会计是以编制外部财务会计报告和内部成本报表为己任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传输的数据资料及其转化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内、外部为数众多舶使用者提供了经济决策的依据。这样,建立在传统会计理论基础之上,受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或称公认会计准则)和酋利组织会计制度约束与支配,并以提供外部通用数据和内部专用数据为目的的企业会计,即确立起自身的总目标:提供企业会计信息,为制定经济决策服务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范。它反映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共同要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的总体要求

1.客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客观性是会计核算的第一要义。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够如实地反映企业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客观性原则要求,确认会计事项、处理会计信息必须与客观的经济事实相符,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有凭有据、资料可靠、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虚构、歪曲和隐瞒。

会计应以事实为依据,公正、无误地确保用户得到有用的信息,并应做到会计信息质量经得起其他财会人员独立操作的复核和检验。

2.相关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相关性原则强调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必须有助于经济决策,确保企业内外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实践表明,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度越高,可靠性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有关方面的经济决策越有用。

3.一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坚持一贯性原则,就是要使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程序在各个连续期间保持步调一致,从而有利于企业前后各期会计信息的对照比较,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有利于制约和防范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任意变更.人为地操纵成本和利润。当然,坚持一贯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守旧僵化。当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改变会计政策,或者,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实际情况时,就此变更了的情况,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申明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额,以及累积影响数额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这里所说的累积影响数额,是指变更后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4.可比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根据国际通行的可比性原则,我国统一会计制度要求,行业相同或不同的企业、地区相同或不同的企业,以及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期间、不同时点的企业,都应采用尽可能一致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应尽可能减少任意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用以保证资料的通用标准并有利于对照比较。

如果说一贯性原则是针对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保持自身纵向核算方法和资料口径的一致的话,那么,可比性原则则更侧重不同企业之间保持横向核算方法和资树口径的一致。

5.及时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只有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及时需要,信息才有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信息的价值会逐渐流逝。原本有用的会计信息,如果延误了输入、输出的时间,就会影响乃至丧失决策的效用。会计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递,要按照规定的时限,不得随意提早或延迟。

6.明晰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它的使用。要满足会计信息的朗就要淮确、清晰地表达它的内涵,使之既简明又完整。必要时,还要对一些重要数据予以附注说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只有清晰明了,才能使用户易于理解、利用,便于决策。如果生成的会计信息过于复杂或含混不清,就会削弱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的功用。

二、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愤或赞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在会计术语中,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索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应持审慎态度。如果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赞用的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如坏账风险、固定资产无形损耗的风险等。为了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抑制和化解风险,就应当对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做出合理预计,从而维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贯彻谨慎性原则,并不能为蓄意隐瞒利润、偷逃款寻求辩解的理由。因此,会计制度中明令制止滥用该原则,禁止提取各种不符合规定的秘密准备。

2.重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根据重要性原则,每个企业都要确定本身的重要会计事项。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会计信息对用户决策的影响程度,并由此决定对该核算项目精确程度的要求。

强调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1)会计信息的效用;(2)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数额较大或性质比较特殊,不单独反映就会遗漏重要事实,此时,就应严格核算,单独提示。但是.如果事无巨细都精确、详尽地记录和报告,不但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而且会使用户无法快捷地搜索到所需的会计信息,并且会贻误决策时机。因此,对于一些数额较小、无特殊性质,不单独反映也不致隐瞒什么事实的经济事项.就可以相应采取保留有效数值、简化核算、无须单独提示等处理方法。

3.实质至于形式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标准。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法律的常规形式不能准确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时,会计上应以经济实质为重,使其在限定的范围内超越法律常规形式组织核算。

会计核算中,存在着某些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与其经济实质保持完全一致的业务或事项。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内,从法律形式上讲,该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并末转移给承租方。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融资租人届于资本性租赁,中途不得解约,期满承租方可以优先留购该项资产.因而业务一经发生,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就随之转移给承祖方,承租方实际上已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方应该格其视同自打的固定资产,一并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由此可以看出,会计核算中对经济业务的实质要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而不能仅仅停留和局限在法律形式上。

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的内在一致。

参考文献:

[1]孟娟.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原则[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2).

[2]阮文娟,黄国良.略论相关性原则[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06).

[3]梁兴杰.刍议会计准则中的“相关性”原则[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1997(04).

[4]吴清.对住房等项目投资相关性原则的分析[J].商业时代,2011(33).

篇5

如今,我国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渐渐占据了我国市场的重要地位。因此,管理好中小企业让他们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十分关键。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内部会计控制则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保证。

我国中小企业,常见的都有规模小、管理体系不全等问题存在。所以,多会造成这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不稳定和前景不理想,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就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前进和发展。所以分析中小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内部控制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严格意义上说,企业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相比,它们俩是相对的。在管理学里包括内部和外部控制两方面,目前我们研究的,只是管理学中的内部控制部分。

自从有了企业的内部分工,就有了内部控制。因为在分工的企业内部必然出现一些职能部门和生产经营环节,就必须依靠内部控制来解决各部门和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问题。所以,内部控制与企业分工有着渊源关系。我们把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活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把它当作比较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只不过一百多年历史。

上海某企业的财务部门在16年前聘王某担任出纳,有了这16年的工作经历让王某对企业财务状况非常了解,好与不好他都心里有数。王某说“现金提取的多少是由我来决定,并且支票也是我来处理,支票的印章由我来保管,我想什么时候给支票盖章就可以什么时候。每月到了会计核对账目的时候,我只和他们核对总额,不和他们核对明细账。另外,我们单位的银行对账单是我自己保管的,所以即便我动了公司的资产,银行的帐上也可以查到记录,公司也没有那么容易察觉。”该例反映了企业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

本例是典型的同时担任多项职务导致内部控制问题的案例。对于本实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支票的印章、管理、记录没做到职务分离。二是银行对账单的保存与管理人和负责资金支出的职位没有分开,以使王某利用了这个缝隙来进行作弊。三是该企业会计没有做出充分的职责分离,在每月的出纳与会计对账实际上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该企业并没有利用好这一举措,致使王某长期贪污而未被及时发觉的后果。中小企业经营简单,规模不大,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长久以来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制约。

二、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及其成因

(一)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中小企业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没有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每个领域和每个操作环节都没有深入内部控制制度,这样的问题导致了企业会计工作出现严重的混乱、核算又不符合事实而导致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上述案例中常用会计凭证没有实施分管制度,在分工的会计人员中没有建立“内部牵制”原则,而且有些企业竟然让一个人承担了会计、出纳、审核等所有的事项。有些企业还会有意的逃税等,还会自己制造虚假的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隐藏收入,更改利润。所有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完整的缘故。

(二)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成因

一是企业的部门之间缺乏了合作共赢的精神,导致部门的管理上产生了间隙,使心术不正的人有了空子可钻。二是企业的监督制度不完整。一些企业虽然存在内部审计,但是没有发挥它的作用。然而那些没有管理好的漏洞被一些企业的相关人员所利用,他们非常随意地侵犯公司的财产,还肆意地接收行贿,甚至利用虚假的发票取得企业的财产等。三是企业认识不到内部控制对于公司发展与生存的重要性。四是企业内部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过去几年,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思维呆板、不能与时俱进。五是内部审计职能薄弱。内部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有关调查可以得知,大部分中小企业是不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的一些企业,也没有使得审计机构起到任何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方法

(―)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在我国,企业要想科学经营管理,务必编制一套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现今的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起,其中主要的是中小企业,它们行业跨度大,业务较分散,人员少,资源稀缺,它们不能像那些大型的企业能够编制一套科学完整并且有效的内部控制的体系,因此,在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有效性原则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管理的行为,以达到企业目标的实现的宗旨。于是,企业编制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的结果必须立竿见影。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能让企业便于控制和检查需要去了解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执行手段,与此同时,还应具体的情况对制度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控制和检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符合性原则

对于中小企业如何去设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注意的是企业必须要符合并且严格遵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再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设计,力求能够确保设计出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为企业所使用。

3.相互分离、制约原则

维持不相容的职务相互分离、制约是为了能够让企业的每位人员和每个岗位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权责分明,比如企业里的出纳、记账、保管等各个不同的职位。中小企业的人员有限,有的企业没有那么多人员去担任不同的岗位的时候,一定要保证钱与账之间是相互分离,即管钱的跟管账的人不能是同一个,并且企业应同时设立复核制度,确保账实无误。

4.领导重视原则

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为家族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这种企业中的员工大多为家族中人,因此,内部控制的执行受老板重视程度的影响比较大,若是老板不够重视,随意更改内部控制制度,会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来说没有一点作用。所以领导或老板必须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认真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一)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方法

篇6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管理系统;原则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of enterprise of our country is the core content.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basic premise to follow,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apital market,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full, the internal power between balance and control, strengthen internal management, clearly the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establish a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realiz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Keywords: enterpris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mechanism; management system;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市场经济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度不健全。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所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 很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正在建立,但是也有很多企业没能建立起内部控制机制,或者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很多企业在发展模式上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很多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局限于计划经济时代, 这些企业无论在资源还是在资金都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来进行;另外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健全,很多企业经营者不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去做, 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接受能力不强或不接受控制;同时,财务主管领导和其他的部门主管都会出现按照领导的意思来完成任务, 这就出现了权利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失衡, 就会出现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现象。

第二,管理系统缺少控制力,内部制衡机制不健全。公司内部缺少制衡机制, 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机制的发展不健康,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对公司法人的制约,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企业对法人的制约主要是董事会,但是很多企业的董事会制度不健全,很多企业的董事会名存实亡,不能发挥好董事会自身的作用;同时很多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没有董事会的存在,对企业法人的监督处于一个真空, 不能很好地对企业法人起到制约的作用。企业内部缺乏一个有效的会计机制,就会出现某些领导利用职务之便,采取非法的手段,挪用或者侵占企业的资产,导致企业的亏损或者倒闭。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制定之初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很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设计者很多都缺乏经验的或者水平有限, 另外很多设计者过多地考虑到领导的爱好, 这就会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人为性失效。同时,在执行力方面,企业管理中人为因素占的比例比较大,只重领导的决策,导致很多领导越权管理的现象经常出现, 就会出现不能按照预定的模式进行指令的下达,很多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执行。

二、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分析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原因,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完善,采取对应的措施,建立建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第一,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 不能出现和国家法律法规相左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第二,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要针对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约束的范围包括企业内部职工,还包括企业的法人、董事会成员等高层领导,任何人不得越权进行管理,不能出现对个别人无效的现象。

第三,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一定要符合公司的所有环节和所有业务内容,不能出现管理真空的现象,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在机制的关键环节制定控制重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第四,在制定控制机制方面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这就需要我们按照市场机制不断变化和调整,在制定控制机制方面和执行两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符合实际,让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得到更好地发挥。

第五,要本着企业的成本效益的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做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形成监督,让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得到完善和发展。

三、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办法

第一,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建立要和经济责任相结合,强化内部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奖罚分明,把考核制度落实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遵循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规则, 让企业内部的会计机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杜绝出现私权滥用。

第二,完善信息系统管理。一个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并不等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应利用好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效率和效果。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企业信息不对称或信息的隐瞒会导致企业内部员工和法人或者董事会产生矛盾, 更好地做到账务公开,特别是在会计机制方面,要保障公开透明,这样能够让员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达到企业良性运转的状态。

第三,加强控制和监督。在企业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权利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制衡,在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循环监督和管理链条, 要突出对法人的制约和监督, 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制度,让董事会发挥好作用,共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 它对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着很大的帮助。《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对我国各单位的负责人做了明确的规定, 本单位负责人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全权负责。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和义务,能更好地督促其他企业员工的行为, 增强内部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够为企业创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开展各项任务,让企业健康发展。

第五,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让企业的考核、监督、制约机制更好地落实。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人员的作用。内部监督评审应原则:(1)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审计,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2)在实施控制过程中, 无论是内部管理人员还是内部控制人员,对在执行相关控制时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及时处理,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全员控制意识,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另外企业要对内部内审人员进行培训,配备称职的人员,促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的建立,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总之, 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市场环境,建立透明的信息体系,强化内部管理,明确各自的责任,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虞文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潘经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难点及其理性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04,(09).

篇7

摘 要 本文从介绍新会计准则颁布背景以及现实意义开始,介绍了会计准则的整体框架和变化,以及如何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以期促进新准则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会计准则 会计人员 职业素质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会计界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进程中,对于有关会计伦理道德与会计职业素质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也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是保障新企业会计准则顺利实施的必需。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为宗旨,强化了对信息供给的约束。一方面促使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理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促使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对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在基本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三方面都有若干变化。本文以短期投资经济业务分别在新旧准则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差异为例,分析说明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投资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范,与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在会计科目名称、核算内容、核算范围等具体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三、当前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道德观念薄弱

会计人员的职业观念和人文素养是影响会计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受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部分会计人员过分追求从业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和个人物质享受,职业观念和法规意识淡薄,把小集体和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这部分会计人员往往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在工作中不求真务实,不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导致其所在行业普遍存在会计造假现象。从整体上看,会计人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涵养还比较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职业道德情感淡漠。

(二)专业知识水平较低

学历层次较低是影响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提高的制约性因素。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知识量是会计人员职业要求特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一方面是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影响了会计人员知识面的横向拓展,从而阻碍了会计人员对于专业方面的纵深研究。

(三)竞争意识较差,缺乏创新意识

与其他行业相比,多数会计人员的发展长期依赖于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的会计继续教育或者培训,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既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把握,又缺乏对企业发展、自身优势和会计工作的研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会计人员受传统职业理念的羁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观念所致。

四、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

面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与挑战,会计人员须通过正确途径培养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造就作风过硬、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的会计人员队伍,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准则处理会计事项,不做假账、不畏权势,不被利益所左右。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修养,才能保障新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理念得以贯彻、执行,会计目标得以实现。会计处理过程中对于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选择、公允价值的运用计量、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等等,这些既属于职业判断能力,也是一个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准的体现。比如,在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的方法上,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企业当期期末的收益影响是直接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到是采用符合准则规定、客观公正方法,还是对企业有利方法的选择。

(二)提高会计专业技术水平

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主要包括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三方面内容。会计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特性,树立为企业出谋划策、为信息使用者担负责任的服务意识,对于国内外相关本行业的经济法律法规了解、熟悉,真正体现会计工作的规范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有用性,起到会计工作应有的作用; 同时应不断钻研业务,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理解,融会贯通,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比如,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及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残值的确定,资本化借款费用的确定等涉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方面,企业会计人员要保证职业判断的正确、公允,不仅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应该理解、熟悉有关的法规制度,从企业长远、总体的利益目标出发,才能兼顾企业长远发展和各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三)强化会计职业责任意识

保守秘密、开拓创新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会计人员所应具有的最基本和必要的职业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企业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以及相应增加的倾销反倾销等外贸争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与并购,民营经济的加速发展和转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这一切都会使更多的经济领域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其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作为会计人员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还必须具有责任意识,保守企业商业秘密; 同时这种责任意识还体现在对待新业务、新理论、新方法等方面,能够积极进取,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勇于创新、敢于实践,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对会计工作的需要,真正从过去的传统会计行为规范转变为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会计研究.2007(3).

篇8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 成本费用 内部控制

一、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一)成本最低原则

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二)全面控制原则

即施工成本的全员控制和施工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施工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也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施工企业成本的高低需要施工人员的群策群力共同关心。

(三)以施工过程为重点原则

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为施工过程阶段的成本控制做准备的,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盈亏已基本成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纠正时已经为时已晚。因此,施工过程成本控制的好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具有关键性作用。

(四)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责任制原则

要使成本控制方法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责任制原则。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施工队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WWW.133229.COM必须遵守“谁控制、谁负责、谁承担、谁受益”的责任分解原则及“收益与成本挂钩、分配与上缴挂钩”的控制监督机制。

二、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思路

(一)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特征

1.内部会计控制要有标准性

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系统,为使所有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因素都能够量化,就需要同时设计定性指标予以反映。这些定性指标所包含信息量的宽度和广度,要远大于定量指标,不但可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还可以纠正过于强调定量指标对企业长远利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设计的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具有综合性和导向性。2.内部会计控制要有全局性

由于企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此,制度设计要有全局的观点,即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使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照企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3.内部会计控制要有及时性

内部会计控制可能因为内外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应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企业应根据经营范围、企业文化、科技水平等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同时要注意组织之间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适时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估,找出可能存在的重大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及时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重点

1.人工费

重点是定额定员的控制,一方面要根据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进行定员配备和劳动力安排,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应对工人生产的工时进行控制,使实际消耗工时数不超过规定工时数。在奖金的发放上,认真按照工人的实际工时计算,做到按劳取酬。根据施工进度、技术要求,合理搭配工种工人的数量,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

2.材料费

材料应在合理使用条件下,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凡超出定额用料的,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对于材料的采购,应遵循“质量择优而买,价格择廉而购,路途择近而运”的原则,在把好质量关的前提下减少采购成本。 3.机械费

机械设备具有单价金额大的特点,因此对于企业那些不常用的机械设备可以采用租赁的方法来进行管理,以减少有关资金的占用。对于机械的使用应在内部合理调度,争取实现一机多用,同时严格持证上岗制度,避免不当操作造成的损失。定期进行设备的保养维修,将责任范围分工到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4.其他间接费用

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机构要根据施工工程的规模大小和难易程度进行科学设置,实现机构精简,有效控制办公经费。同时编制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减少贷款引起的财务费用的增加。

(三)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方式1.账务系统控制

在账务处理的流程中,各有效单证都会有相应的编号,内部会计控制人员可据此判断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控制;在账务处理中又有明细账与总账的区分,两者是相互印证的,同时在总账方向下可根据明细账提出的具体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细化出各详细影响因素。2.实物资产控制

公路施工中材料机械等实物资产是公路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定期进行盘点,实行差异的追踪控制是减少额外支出的有效方法。3.人员素质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是全体施工人员,因此全面提高其素质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方式。从人员的招录到使用,都要人尽其才,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平时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标准,不定期地在施工过程中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之类的活动,做到奖惩有据,提高广大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尹在圣.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概述及其应用.会计之友,2005,(4).

篇9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企业 规范

前言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强大的实例。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主要对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并处理,属于企业内部核心体系,是企业发展和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也是预防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对企业活动进行审核、差错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十分重要,而且要保证严格规范的建立原则。

一、企业会计核算建立的基本原则

会计原则对会计核算提出了一定要求,会计原则也是会计事务处理的根据,同时能够保证会计核算质量。会计原则的基础是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如果不存在,就无法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也就没有会计原则的存在。但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假设又不是完全相同,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的基础是会计假设,但是会计工作规范是会计原则。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原则起到指导性作用,同时对会计核算也具有指导作用。

企业建立会计核算的原则主要有三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即会计核算中的信息要保证客观性、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可比性和明晰性等原则,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和准确;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要求原则,要符合资本支出原则、收益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修订原则,修订会计原则要符合谨慎原则、实质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二、企业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分析

(一)加强对财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训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逐渐改善,因此各项税收和经济法规政策等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就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确保会计从业人员能够通过培训或继续教育对税收政策和经济法等熟练掌握,不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并且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的操作,同时逐渐了解会计报税纳税新形式。另外要针对企业会计人员实行激励制度,不断培养激励会计人员,予以合理的奖励措施,激发财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会计政策规范化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计核算需要遵守一定原则,企业也要有一定处理方法,这些统称为会计政策。一直以来,企业都是对会计科目很重视,但是对会计政策却较为忽视,这对企业会计工作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规范化的会计政策,那么该企业的会计信息就没有很强的可比性,从而导致会计预算考虑没有理论依据。根据对多个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部门管理者的调查,很多集团性企业对子公司会计政策不了解。会计预算管理的核心是损益预算,因此预算管理就要求会计政策规范化。

具体包含以下几点:收入确定政策;费用、成本确认和划分政策;资产减值政策;无形资产摊销及折旧政策;短期投资和存货会计政策。企业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具体包含如下两种。第一,纳入预算管理的经营单位业务范围保持一致,也就是这类企业具有行业专门性特点,如电信行业、供电行业等;第二,纳入预算管理的经营单位业务范围没有达到一致,这类企业是比较多的,而且在这些企业内部,业务种类也很多。如服务业、制造业、物流,控股公司或国有企业等,集团公司未建立标准化会计制度,就需要加强管理。从预算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入手,会计核算方法由集团制定或审核。

(三)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进行企业核算和预算过程中,统一会计科目能够有效降低工作量,是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个别企业的预算是企业部门制定的,预算科目和会计核算科目不尽相同,会计数据不能综合整理,核算数据和预算标准不符,很难进行考核管理。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业务考核,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包含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多个内容。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企业才能开展会计行为。

完善企业内部制度首先从稽核制度着手,应该建立健全稽核制度。严格依据制度审核账本、财务报表和财务凭证,强化管理,如果审核中出现问题,应该立即修正并追究管理者的责任,严防再发生类似问题,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强化管理。大力推进企业内部稽核制度,是落实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途径,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成本核算制度是由核算对象和成本核算方式构成的,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应该强化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从制度上确保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难免会有不足之处,但是随着我国国家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企业会克服种种困难,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不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带来的不便和危害,为了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应该将重点工作放在会计核算上,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丁贤友.关于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08年10期.

[2]杨凯.浅论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9期.

篇10

阎德玉:本校会计系教授, 1941年出生。

为适应建立巾场体制的要求,中国大陆于1992年11月30日了《企业会计准则》并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早在1971年(民国60年4月30日)台湾地区修正通过了《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共6部分56条。①此后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对前会计评议委员会所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加以增删修订,于1982年(民国71年7月1日)作为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一号公布了《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1981年10月18日又进行了修订。

一、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比较

海峡两岸会计准则的制定动因、制定机构、时间和适用范围均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大陆制定会计准则的动因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并明确其制定根据是“会计法”,台湾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美国一位会计师1970年访问台湾时,就如何发展台湾的会计事业提出的三项建议(制定会计原则,颁布查帐准则,拟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无不有直接的关系,但其根本动因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准则制定机构比较,中国大陆的会计准则由政府部门(财政部)制定,同时成立由各方面代表参加的会计准则评审委员会,作为财政部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的咨询机构。台湾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是由台湾会计师公会财务会计委员会公布和台湾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修订。由政府制定和实施,其优点是:使会计准则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可以增强实施的力度,提高实施的效果。但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因为“会计准则不仅是审慎推理与实证研究之成果,亦是行为之产物。”②由财政部制定准则可能会产生过度体现财政立场与利益,兼顾协调其他方面的立场与利益不够。从台湾会计准则公布与修订机构的人员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台湾制定机构的民间性,参加人员的代表性,对于会计准则的技术性和性有一定的保证,对于协调兼顾各方利益具有制衡作用。但是,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计划的科学、制定程序的严谨、审议严格规范相比,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尚需进一步借鉴与。

台湾会计准则制定的时间比中国大陆制定实施会计准则要早21年。这个时间差距意味着什么?至少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会计发展水平的差距。世界各国或地区制定会计准则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其先后顺序与其经济发达程度、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后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

中国大陆《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适用范围,即“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台湾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未明确适用范围。这里首先要研究应不应该明确适用范围?从道理上讲,任何一项规则都有其规范约束的对象,如同足球规则适用于足球比赛一样,会计准则亦应明确适用的范围。如何确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一种选择是“所有企业”,另一种选择是“部分企业(如上市公司或一定规模的企业)”。笔者认为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应根据会计准则的内容而定。对于“能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移”的会计准则内容,③如大陆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台湾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均属此类,应适用于所有企业。而像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二十一号:转换公司债之会计处理准则,就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企业。最近,中国大陆以财政部文件形式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其他企业可暂不执行。”

二、基本会计准则架构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共10章66条,其架构由三大基本部分组成:总则与一般原则;会计六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财务报告。《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共7章58条,其架构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同,亦可分为三大基本部分:基本原则;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损益;财务报表。

两者基本架构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点:

(一)要素的划分

《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亦称财务报表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亦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为动态要素亦称损益表要素。《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仅明确了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三要素,在“损益”中涉及到收入、费用、利润,但没有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予以明确,世界各国或地区对会计要素的划分不尽相同,如美国就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分配给业主、综合净利、收益、费用、利得、损失十个要素。十个要素亦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包括资产、负债及权益三要素,是描述某一时点资源及资源请求权的金额,亦称静态要素。其他七项要素则描述在特定时期内企业的交易、事项与状况,亦称动态要素。大陆对会计要素的划分体系与美国会计要素的划分体系基本相同,只是美国对动态要素的划分更详尽一些,因而更确切一些。

(二)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部分

《企业会计准则》第九章为财务报告,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第六部分为财务报表,其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业主权益变动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及其附注。

两者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的范围有别,前者大,后者小。“编制财务报告的各种目的,而不仅以财务报表所传输的信息为限。虽然编制财务报告的一些目的,基本上和财务报表相同,但某些有用的信息用财务报表传输较好,而某些信息则通过财务报告提供比财务报表更好,并且有时只能用财务报告来提供。”④

2.财务报表种类的区别。将“业主权益变动表”(或者保留盈余表)作为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并列的报表。“业主权益变动表”或者“保留盈余表”有编制的必要,但从报表之间的关系看,它们只能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附表,对主表中的某些项目作更详尽的反映。大陆对财务状况变动表作了较灵活的规定,即亦可编制现金流量表。台湾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中,没有提及现金流量表。但是,海峡两岸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中,都已用现金流量表取代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台湾已于1989年12月28 日以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十七号公布了“现金流量表”准则。大陆也于1995年4月21日了“现金流量表准则(征求意见稿)”。

海峡两岸用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作法,事实上是受美国影响、向美国的结果。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7年了“现金流量表”准则公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2年12月了“现金流量表”准则,被代了于1977年10月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准则。可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都具有重大影响。

三、基本原则的比较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第一部分为基本原则,《企业会计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为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包括的主要内容是:会计基本假定和会计一般原则。

(一)会计基本假定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的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七条的内容,实质上分别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并币值稳定、会计期间四项基本假定。

《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的内容,实质上分别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并币值稳定四项基本假定。

两者都有四项会计基本假定的内容,在准则中都没有使用“基本假定”概念。

早在50年代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就关切基本假定的,1958年,该会的一个特别研究项目委员会了三个基本名词:假设(Postulates)、原则(Principles)和规则rules)。美国多数学者认为基本假设是来自环境而比原则更为基础的会计概念。1961年美国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研究会计基本假设的代表著作。

国际准则委员会 1989年 7月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基本假定”为其单独的一节,具体描述了权责发生制、持续经营两项基本假定。在1975年1月公布,1994年11月格式重排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的揭示》中,明确提出:“持续经营、一致性和权责发生制是基本的会计假定。当财务报表遵守了基本会计假定时,就不需要对这些假定作出揭示”。⑤

在现实的会计、会计教学、有的会计准则中,都是明确与广泛使用“会计基本假设”概念的。笔者认为:海峡两岸的会计准则都应鲜明地使用“基本假设”概念,将现有条款的作为对各项基本假设描述的组成部分。这样,既体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能将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学、会计准则制定三者相互协调与结合。

(二)会计一般原则

无论是理论的探讨,或者是准则的制定,关于会计一般原则包括的内容,至今尚未取得共识。

《会计准则》中,从第十条至第二十一条,分别为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充分表达)、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谨慎原则(稳健性)、成本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重要性等12项一般原则。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中,第六条、第八条与第十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分别为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审慎性)、一致性、可靠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实质重于形式等8项一般原则。此外,第四十四条为配比原则,第四十六条为区分资本支出与收益支出原则,共计10项。

经过比较,归纳如下几点:

1.两者的共同点,都有可靠性、一致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稳健原则、海峡两岸的基本会计准则,都未明确列出一般原则的名称,都只是对各项一般原则作了具体的描述。

2.《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国际会计准则中亦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果信息要想忠实反映它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形式进行核算的反映。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的法律或设计形式的外在面貌相一致的。”⑥

3.《企业会计准则》中有相关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三项原则,而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中没有。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有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论述相关性时,强调“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认作用是相互联系的”。⑦论述可比性时,强调“使用者必须能够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以便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变化趋势”。“可比性这一质量特征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即应把编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这些政策的变更以及变更的影响告诉使用者”。“对可比性的要求,不应混同于单纯的统一性,并且不应允许成其为引进经过改进的会计准则的一种障碍。”⑧论述可理解性时,强调“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的一条基本质量特征就是要让使用者便于理解”。⑨

4.《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配比原则未作为一般会计原则的内容,而是作为财务报表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原则。这种处理与最新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同的。国际会计准则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的第95段论述费用确认时强调了“配比原则”。第96段、第97段强调了“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⑩

根据上述归纳的4点,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海峡两岸关于会计一般原则的内容,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求得认识上的一致。我个人认为以直接关系到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会计准则,作为一般原则的内容。并鲜明地标出各项一般原则的名称。

第二,大陆应增加“实质重于形式”一般原则;应增加“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三项一般原则。

第三,《准则》应将配比性、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两项原则,从会计一般原则中移至会计要素(费用)确认原则之中。

如果按上述想法改进之后,列入会计一般原则的有了一个规范的标准;既能使海峡两岸的会计一般原则统一起来,又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

四、三项具体内容的比较

三项具体内容的比较,包括资产确认、流动负债和资本公积。

(一)资产确认准则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二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第十六条:“资产系指企业透过交易或其他事项所获得之经济资源,能以货币衡量并预期未来能提供经济效益者”。

确认计量资产有四个要件: 1.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2.作为一项资产,必须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3.可以用货币计量;4.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

的资产确认准则全面包含了资产确认的四个要件。而大陆的资产确认准则缺少“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要件。企业取得和运用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因此,在大陆资产确认准则中应加进这一要件。

(二)流动负债准则比较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第三十条:“流动负债为将于一年内以流动资产或其他流动负债偿还者。但营业周期长于一年者,得改以一个营业周期作为划分流动及非流动之标准,采用该项标准时,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六条:“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付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两者比较,其主要差异在于台湾的流动负债准则强调了“以流动资产或其他流动负债偿还”。美国的会计书籍亦强调“流动负债系指可以合理预期需动用流动资产,或产生其他流动负债加以偿还之负债”。(11)

这里需要讨论的是:流动负债是否必须用流动资产或新的流动负债来偿还?大陆会计制度改革之前,企业的资金实行分口管理与控制,要求流动资金来源对应流动资金运用,两者保持平衡关系,其流动负债偿还(减少),必须是流动资产减少或者是另一项流动负债增加。但是会计制度改革之后,企业的各种资金可以融通使用,长期负债可以形成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亦可以形成长期资产。因而流动负债并不强调用流动资产或产生流动负债偿还。大陆有的企业用长期资产或长期债券投资作抵押取得银行短期借款,到期无力归还时,按合同规定处理抵押品归还借款的作法就是例证。

笔者认为,作为流动负债确认准则,应强调其偿还期,不应强调用什么偿还。在各种工具广泛使用的今天,更应如此。

(三)资本公积金准则比较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第三十五条:“……资本公积包括股本溢价、受领赠与、处分固定资产之溢价、资产重估增值及自合并而消灭公司承受之资产减除负债之债务及对股东给付额后之余额。并在第五十条规定:“处分固定资产之收益应依其性质列为当年度之营业外收入或非常利益,于次年度将该项收益减除其应负担之所得税后之净额,转入资本公积”。

《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十条:“资本公积金包括股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

两者的差异是:台湾的资本公积准则包括了处分固定资产之溢价的内容。大陆处分固定资产的溢价或收益,作营业外收入处理,不转入资本公积。

客观地讲,处理固定资产产生溢价或价益,其原因很复杂也很难判定。可能的因素有:原先计提折旧过低;物价上涨所致;处理中卖方处优势地位形成等。

大陆的规定比较简化且易于操作,处分固定资产的收益扣除所得税后的部分,成为可分配的价值。台湾的规定增加了股东权益,处分固定资产的收益扣除所得税后的部分,成为不可分配的价值。

大陆和对处分固定资产之收益的处理,都能作出一定的解释,在于准则制定者、实务操作者如何选择。

最后,笔者想要说的是:观念孕育会计思想,会计思想系统化形成会计,不同的会计理论决定对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当今世界,既是高速的,又是观念快速更新的。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去认识、会计问题。

①③朱国璋:《近代会计理论之介绍》(增订本),第146~152页,台湾中华书局,1971。

②(11)(美)Kieso Weygadt,《中级会计学》第8版,上册,姜家训译,第19、509页,台湾西书出版社,1995。

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姜尔行译,第12页,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⑤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最新国际会计准则》,浙江会计师事务所编译,汪祥耀主编,第43、21、19~21、35~36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