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单位财务规则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单位财务规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单位财务规则

篇1

关键词:企业单位 会计工作 探讨

前言

单位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单位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自我约束和调节的内在机制,对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单位财务工作的良好运行等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企业单位的职能也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其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收入来源更为多样化,收支管理相对复杂。这给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导致了当前其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着不足。

1、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现状

1.1、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许多企业单位虽制定了相应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单位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等。由于部分单位领导对财务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单位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以领导为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工作甚至缺乏与之对应的制度作为规范,或者财务制度缺乏改变和创新。在制度的执行上,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往往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落实到单位员工具体的执行上,则显得随意性较大,甚至不以制度办事。

1.2、财务管理预算控制工作不够到位

财政预算是企业单位最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每个单位的年度经费预算就相当于是这个单位当年的财政法规。但目前各企业单位内部实行的部门预算涵盖范围相对有限,各个部门预算项目不够细化,对经费具有审批权力的人不受责任约束,所有预算支出无法逐一核实。同时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不强,追加调整预算的现象比较频繁,导致预算缺乏整体约束力。

1.3、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缺乏监督审查

企业单位中的财务人员是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单位管理层或者外部某些因素的影响,财务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单位财务制度和年度预算执行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与此同时,企业单位内部并未建立完善的监督审查机构,未能对从财务人员到单位领导、职工的所有人员进行监督,也无法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应的审查,致使目前企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存在一定的问题。

2、内部控制在企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单位内部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财务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单位内部控制可以保障企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从内部控制入手,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包括管理层、财务部门在内的单位各部门经济活动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约束,防止浪费、贪污、挪用等问题的发生。通过对内部资产的科学管理,可以避免单位对外投资的盲目性,降低企业单位的投资风险,保障其资产的安全可靠。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企业单位通过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和明确分工,保证财务管理权力的分散和会计资料的相互牵制。既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活动出现错误,又可通过相应的控制制度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因此,企业单位获得的会计信息和资料更加真实、可靠,从而为单位的各项活动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再次,内部控制利于完善企业单位管理制度,保证单位稳健运行。单位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单位内部各种问题和弊端。同时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增强单位各项管理活动的约束性,保证企业单位开展的各项工作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使保证企业单位朝着更为健康、长久的方向发展。

3、企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方法

3.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单位内部管理体系

行之有效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既是单位全体人员办事的标准和规范,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结合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说,要加强内部控制,首先必须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比如把以前笼统的财务制度细化到单项管理制度,如资金使用制度、费用报销制度等,加强各项费用的收支管理建立财务人员工作制度,明确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增加后勤管理制度,如车辆管理制度、业务招待制度等。通过健全内部各项制度,使企业单位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3.2、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企业单位内部的财会队伍整体素质较为落后。一方面,具有丰富的企业单位财务工作经验的人员,理论基础相对有限,加上国家财政法规、财务制度、工作方式的不断变化和创新,致使其不能较快的适应当下的要求。另一方面,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年轻队伍,往往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达不到企业单位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因此,企业单位既要加强财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接触新的财务知识,又要注重引进和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为现有的会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团队的活力和整体素质。

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做好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3.3、对于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来说,除了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之外,还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做到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督双管齐下。企业单位可以成立单位内部的审计和监督部门,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尽量做到具体、公开、透明,让单位所有的人员既是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又能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者。

总之,单位内部控制在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各企业单位必须重视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本单位财务管理各项活动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民办高校的资金筹措

资金是民办高校的重要办学资源,是民办高校开办与保持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如何合法筹措办学资金体现了办学者的责任和能力,受到政府、举办者、学生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尽管民办高等教育在规模上有了喜人的发展,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便是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民办高校筹资渠道不畅。目前民办高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占比近80%。而公办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在银行借贷方面,公办高校享有政府的贴息贷款,而民办高校却没有,不仅没有,还明确规定民办高校的财产不能抵押,使得民办高校与产权相关的各种融资渠道都被封上了。在财政资助方面,我国80%左右的民办高校根本没有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即使是得到政府财政支持的学校,其所获得的经费也是极少的。在民办事业单位定性下,民办高校的资金筹集应得到政府、银行、企业及个人的资助,依法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

其一,政府财政资助。政府适当资助民办高校,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民办高校属社会公益性事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缓解了政府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政府应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政府财政对民办高校的资助可分为直接和间接途径两个方面。直接方面,在民办事业单位定性下,民办高校可以享受财政的奖励性建设拨款,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补助,教师养老保险补助,以及按招生或毕业学生人数给予一定的补助等。间接方面,可以提供税收优惠和向学生提供奖助学金,让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样享有营业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方面的优惠。

其二,银行信贷资助。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法律有此规定,但也仅仅是鼓励金融机构。实际上,一些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和风险出发,拒绝为民办高校提供贷款。即使部分高校得到了银行的贷款,也是付出高额代价得来的。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制定政策,允许民办高校以资产做抵押取得贷款,或让其享受公办高校待遇,直接进行信用贷款,给予利息优惠。政府应为民办高校获得世界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提供帮助。民办高校的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目前虽然国家为民办高校制定了助学贷款政策,但很多省市教育部门及金融机构都拒绝为民办高校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致使民办高校的贫困学生难以完成学业,一些民办高校也因学生欠缴学费而难以为继。同时民办高校也可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与境外合作办学,向公众募集资金等形式进行融资,以获得更多的办学资金。

其三,社会资助。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接受社会资助部分非常少,根本无法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主要是由于我国国情和政策决定的。我国税法规定,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种税前扣除额的比例限制不利于社会向民办高校捐款,税法应取消这种限制,规定不论个人还是企业或组织向民办高校捐赠都可全额抵免所得税,以引导更多的捐赠资金流向民办学校。另外,我国目前没有征收遗产税,有钱人一般都把财富留给后人,不需付出任何代价,但如果我国也像美国一样,征收高额的遗产税,这样做慈善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他们既得到了慈善家的称号,又不需要付出高额的遗产税,民办高校也因此可获得资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民办高校利用境外资金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渠道,既可以筹到办学所需的资金,还可与国外教育集团或国外大学联合办学,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我国民办高校中去。

二、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控住预算管住钱,就控住了学校的所有经济活动。民办高校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就必须在董事会下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切实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经过批准的预算应该成为全校经济工作的“指挥棒”,必须按管理层次将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各司其职。

由于现在民办高校被定位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同时又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财务制度。但民办高校与事业单位不同,事业单位是国家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的财政资助单位,其资金预算受国家控制。基于民办事业单位的民办高校得到国家财政资助部分较少,即使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也仅为10%。因此,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既不同于事业单位,也不同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内容上,民办高校的收入预算由政府财政补助收入、学费收入、其他服务收入组成。预算收入中学费收入占很大比例,民办高校应根据招生就业情况预算学费收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民办高校可以根据教师人数预算财政工资补助收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只有经营收入和其他服务收入。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应该按年度编制预算,必须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与财力可能,以及年度收支增减因素进行编制。民办高校编制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预算经董事会或理事会批准后,由校长负责组织财务处(室)实施,校内各部门具体执行,非经规定程序不得改变。预算年度内,若遇国家政策或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对收支预算影响较大,应报请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调整预算。预算管理要加强考核与激励措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让预算流于形式。预算编制只是预算管理的第一步,重点是如何执行预算和控制预算。对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并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激励。

三、民办高校的会计核算

基于民办事业单位定位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不同于公办高校的会计制度,也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会计制度,要充分体现“民办”及“公益性”的特点。目前,民办高校有的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的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有的实行企业会计制度,有的将事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结合起来运用,甚至有的自立一套会计制度。由于会计核算制度长期处于缺位状态,造成民办高校现行的财务管理体系混乱、不完整,财务信息失真、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严等现象,影响到民办高校的顺利发展。2004年8月18日,财政部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财会〔2004〕7号),该制度的颁布实施从理论上结束了民办高校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的问题,解决了民办高校适用会计规范问题。但该会计制度只适应于非营利组织,将不适用于民办事业单位定性的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既要考虑投资人的积极性,又要考虑教育事业育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注重投资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民办高校应借鉴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运用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与民办事业性质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

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提出高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因此,民办高校也适宜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其会计核算的基本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原则可参考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规定。在民办事业单位定性下,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与其他会计制度最大的区别应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报表内容上。

其一,民办高校会计科目。民办高校因其没有财政拨款,基本靠学费收入运转,需要核算教育成本,并考虑举办者的成本回收或者合理回报,因而不能完全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会计核算。同时民办高校是“民办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不是盈利组织,办学的目的不是赚钱。因此,也不能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内容可分为五大类:资产类、负债类、权益类、收入费用类和结余类。在会计科目设置中,由于民办高校需要核算成本,因而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民办高校有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可购买风险较小的债券,因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民办高校也可收购兼并其他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增设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因民办高校的事业性质,保留了基金类科目,如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发展基金、奖励基金等。由于民办高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在办学过程中,要考虑出资者的投资回报,设置了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其他结余和结余分配科目。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见表1。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就费用类科目可增设一些二级科目。

其二,民办高校财务报告。民办高校应当定期向出资人、捐赠人、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等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状况、业务活动及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以全面反映学校对教育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教育职能的履行情况。民办高校财务会计报告是指根据日常会计资料,按照一定的格式和会计处理程序编制的反映民办高校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和权益变动情况等会计信息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会计报表按照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分为资产负债表、教育事业支出表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民办高校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当按会计要素的类别,分别列示;按照会计报表指标所体现的状态,分为静态会计报表和动态会计报表,前者如资产负债表,后者如教育事业支出表和现金流量表;按照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分为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会计报表,对外会计报表应由会计报表和文字报告两部分组成。资产负债表、教育事业支出表和现金流量表均属对外会计报表,文字报告包括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和非货币化的非经济信息。民办高校根据管理需要编制的预算执行情况表、教育成本明细表等属于内部会计报表。按照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分为月度会计报表、季度会计报表和年度会计报表。民办学校在提供会计报表外,还要进行完善的信息披露,提高财务收支透明度。良好的财务收支透明度要求民办学校应当像企业那样,每年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定期披露信息。民办高校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必须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及审计后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四、民办高校的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办高校的财务监督,有助于确保民办高校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建立健全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民办高校的财务监督不同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包括会计监督、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审批部门的监督,如从事卫生医疗事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受卫生局的监督,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受文化局的监督。政府财政部门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没有财政资助,一般直接实施监督。但民办高校作为民办事业单位接受政府财政资助越来越多,也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加上办学的社会特点,政府和社会必须加强对民办高校资金的监督管理,包括国家的财政、税务、审计监督,社会公众、会计师事务所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及内部审计监督。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对民办高校进行检查,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民办高校进行年报审计,特别要对大额资金流向进行监督,防止将办学资金用于非教育事项。财政部门要对财政资助资金的使用实行严格管理,防止挪用;要重视社会公众、学生和媒体对民办高校的监督,使学校的投融资活动围绕教育服务。

民办高校的内部财务监督主要通过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等形式,实现对民办高校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监督。财务人员有权按《会计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行使财务监督权。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有权提出意见并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民办高校应定期向董事会或理事会报告学校财务状况及运行情况,接受董事会或理事会的财务监督。

应规范民办高校财务监督制度。包括:财务监督的原则、监督的主体与客体、监督的主要方式与内容、监督结果的处理,民办高校参与经营性活动的范围,民办高校的资产与变更制度,民办高校运行管理中重大事项的财务处理原则,财务人员的法律责任,监督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民办高校应遵循合法性、客观公正性、多元性、成本效益和持久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及有效性等财务监督原则,使财务监督贯穿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既要进行事前监督,也要进行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绩效管理;企业单位;应用分析

一、绩效管理的定义

绩效管理是为实现企业单位的发展目标,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评析,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潜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整体综合素质的过程。绩效管理作为开展工作的“指挥棒”和评先问责的“紧箍咒”,渗透在企业单位管理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和持续的过程,囊括企业文化、目标战略及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内容。强调事前的沟通与允诺,过程的协调与指导,事后的促进与升级。高层人员通过绩效管理实现企业单位战略目标;中层人员借此更好地完成本部目标任务;基层人员以此达成个人工作任务等。

二、绩效管理在企业单位应用的重要意义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单位管理的基础环节,具有不可忽略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计划的实施调整和管理。在绩效管理的计划阶段,通过逐层向下传递、分解、下达目标,建立绩效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计划和内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达成预定的成效和结果。在绩效评估阶段,通过准确评估绩效计划的实施结果,给予效应的工资报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利于绩效管理计划的改善和管理者管理技能的提升。二是可进一步提升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绩效。通过设定合理的企业单位战略、部门战术与个人工作目标,利于人员的培养与开发。通过激励绩效高的部门和人员通过不断努力提升绩效,督促绩效低的部门与人员找出差距与不足,从而改善绩效成果。绩效管理作为人员岗位调整、提拔的重要依据,促使企业单位内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淘汰不合适的人员,吸收外企业人才。三是可有效控制企业单位绩效目标的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与目标管理有机结合,可对企业单位各阶段各层次管理进行有效反馈和控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各项基础工作的健全和完善,对总体管理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加强了企业的执行力与聚焦力,提升了整体的快速反应能力。四是可有效避免企业单位的内部冲突。当工作人员理解绩效管理是一种互动与帮助时,他们会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管理层通过绩效管理发现问题,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帮助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效能。绩效管理是双向的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层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增强彼此信任与合作交流。被管理者也将因此建立对工作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与预期绩效,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五是为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工作研究拓展途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借用绩效管理的成果制定新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可以用于进行各类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分析和专题研究,如各类人员招录、竞争上岗方案,检验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编制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培训计划、开发方案等。

三、绩效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管理标准不够科学。指标量化不细致,在工作目标的数量、质量、标准的要求上,有些环节不明确、不统一,存在绩效管理与战略分离现象。有些岗位职责不明,工作目标未分解到岗、细化到人,存在苦乐不均现象。对一些工作只能用“完成好的”、“完成不好的”等标准来衡量,实际操作起来主观因素大。有些考核结果不能准确反应个体成绩,一些岗位工作难以量化。企业单位各部门存在目标责任书不完善及有效落实不够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组织分工和管理关系不明确,业务流程不明晰,岗位说明书不细致等问题。有些缺乏日常考核,仅年终进行一次性考核。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中小企业绩效管理满意度并不理想。2.管理工作不够严谨。领导层对绩效管理未给予高度重视,未洞察到绩效管理对企业单位持续增长、稳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些考核部门“怕”字当前,怕伤了同事之间的和气,怕影响同级之间的关系,考核不严格按照考核标准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核质量。绩效考核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与反馈机制考核,考核过程形式化。基层工作人员受到不公正考核评价时无处申冤,致使中层领导在绩效考核时,无法保证考核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平性,容易造成中层领导凭主观和个人喜好来对下属考核评价。基层工作人员认为绩效考核留于形式,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思维,未对考核结果进行深入研究,无法利用绩效管理来改善工作人员的绩效行为。3.管理双方沟通不顺畅。被管理者对绩效管理不理解,常常认为绩效考核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算总账、过不去,认为绩效考核不公平公正、不能真实反映被管理者的实际工作情况,抵触情绪较大。企业单位领导缺乏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绩效管理在过程中忽视了被管理者个人发展和心理需求。管理者在制定管理方案时,通常没有考虑通过绩效管理反映的问题信息给予被管理者相应的指导,并对被管理者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和开发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没有让被管理者参与企业单位或部门发展的计划探讨、研究和编制过程中,被管理者很难在企业单位找到职业发展前景路径,不愿全身心投入企业单位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去合力推动企业单位的发展并获取双赢。4.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突出表现为考核结果仅发挥了经济奖罚作用,未与政治待遇挂钩,忽视了与干部个人政治荣誉的关系。未建立起激励制约的监督机制,绩效管理仅是给人员打分的工具,目标结果完成如何未能及时总结原因,人员存在的问题、不足不能及时纠正,管理信息无法及时反馈,未能起到激励员工共谋发展大局的目的。存在责、权、利的脱节问题,奖励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处罚的惩戒效果体现也不充分,难以形成威慑力。

四、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1.重视管理标准的科学性。明确绩效考核目标,为选人、用人、评价、激励、培养、留用人员提供依据。将“裁判员”与“运动员”、“裁判员”与“规则制定者”区分开来,确保绩效考核工作的科学、有效、客观。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制定绩效管理实施方案,督促、检查、帮助本企业单位各个部门贯彻落实现有的绩效考绩制度;部门管理者负责制定本部门工作岗位绩效标准,落实执行绩效管理方案;财务部门负责出具被考核者的任务完成情况数据。2.强化管理工作的严谨性。绩效管理工作坚持规范、严谨、缜密的原则,实现民主与集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相融合,开展全方位、全视角的绩效考核。选用合格、规范、到位的考核者,设置合理的考核等级、适当的考核周期,运用科学、可行的考核方法,得出准确、经得起考验的考核结果,并及时反馈考核情况。整个过程做到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科学、真实、准确。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掌握评价标准和技巧,提高管理水平,避免主观判断。完善组织工作,监督检查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进程与成效,为职位变迁与升降、分配体系落实与执行、人才发展规划与编制、财务预算与支出、战略调整与完善、组织变革与发展提供依据。3.注重上下级之间的绩效沟通。强化目标管理、过程调度、绩效促进。抓好目标制定、实施、反馈、改进四个方面的沟通。第一,在制定绩效计划前,管理者摸清情况,分析目标,制定标准并征求被管理者意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第二,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计划的实施紧密联系,全程跟踪计划的开展情况,及时为被考核者排除疑难,必要时修订员工计划。考核完成后,上下级之间应对考核结果进行充分的沟通,便于找出每位基层工作人员的优缺点和与目标实现存在的差距,确定其今后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在此基础上设定新目标。管理者通过绩效沟通聆听被管理者的呼声,及时了解基层的工作状况,针对基础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支持,同时也可从中发现人才,辨别人才。一线工作人员通过沟通也能清楚的明白绩效考核的内容、制定目标的方法、考核评价的标准,工作业绩与奖惩的关系、明确存在问题、努力方向和改进方法。通过绩效沟通,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能够真诚相待、相互合作、彼此促进,成为绩效伙伴促进绩效管理达到预期目标。4.强化绩效结果的运用。完善奖惩机制,有效破解“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难题。考核结果与面子、票子、位子挂钩,根据绩效情况核定考核等次、职工绩效奖励、领导选拔任用和履职问责,让想干事、能干事、老实干事的人看到前途和希望,促进企业单位整体功能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战略性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2月)

篇4

关键词:会计监督;会计造假;杜绝措施

任何单位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强有力的会计监督工作的支持,若做好了会计监督工作,便能够有效防止并杜绝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使会计信息安全质量得以保障。此外,强化会计监督工作还能够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此,如何更好的强化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前开展会计工作所需着重考虑的问题,这对于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促使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得以稳序发展有其重要性意义。

一、会计造假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一)会计造假表现

首先,表现在收入缺乏真实性,成本虚列上。会计造假显然成为部分掌握一定实权的人谋取私利和赚取利益的保护工具,并通过制造假账,使得违法违规的行为被隐藏,得以逍遥法外。这将使得、会计人员之间乃至上下级之间相互勾结等丑恶现象的不断频发,致使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环境遭受严重打击。

其次,表现在大量资产的流失和国家税收影响。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及其流转税费用,但是许多企业为了减少税收,便对企业账表进行更改谎报,如制造假账、隐瞒真实利润和虚增支出等,使得企业账面盈亏不实,最终得以逃避国家税收。

最后,表现为资产账实不符。企业人为调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使得固定资产的价值不能与实际账面价值相符;或是企业中库存商品堆积严重,在变现能力上尤显不足,市价明显高于帐价,而部分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仍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能够真实反映变现净值;此外,还有递延资产和待处理财产损益等各种不符合企业实际账面价值的现象,不仅违反基本会计准则规范,更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断频发,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科学配置资源,使得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发展步履维艰。

(二)会计造假产生原因

首先,经济利益驱使。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上仍缺乏一定的健全完善性,致使企业造假事件不断频发的直接根源在于经济利益驱使。最为典型的是相关人员直接从公司中偷钱,或是修改和隐瞒公司实际收入,以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此外,在实际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交易不断创新,也造成真假之间往往难以断定,且我国市场经济准入规则本身就缺乏完善性,这也使得诸多交易信息披露往往介乎于真假之间,若想准确判断真实有其难度性,便造成了会计造假事件的层出不穷。

其次,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一方面,从会计监督方面来看,由于会计直接受聘于单位,这就使得本身所具有的会计O督功能因为各种因素而被不断削弱,对于企业单位中的财务费用收支等相关的经济活动也不能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从执法监督方面来看,虽然每年都会定期对企业单位会计实务进行执法检查,但却难以从本质上根除会计信息失真和造假行为。究其根源,在于执法不严,无法有效严厉处理相关问题事件。

最后,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化。某些单位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在会计监督管理上也缺乏一定的严谨性,有的企业仍旧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且没有保存和整理好相关账本,致使企业账目混乱;甚至有的企业连基本的账页都没有。同时,还有一些企业单位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便设立多个账本,将虚假业务资料进行核算,人为调整,擅自篡改企业单位的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相关的信息数据。此外,部分企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相对不高,整体综合素养也有待提升,这就导致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或带有敷衍性,造成账务的混乱。这些缺乏规范性的会计基础工作共同成为了会计造假事件频发的原因。

二、强化会计监督,杜绝会计造假的措施

(一)强化完善各项会计监督规章制度

1.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首先,应完善“查前调查”相关工作机制,并建立所要调查的企业数据库。根据实际的财政部门工作重点,确认部分年度备查企业、会计信息监管和信息质量的检查需要。同时,就审阅过程中关于企业所出具的会计信息数据及其财务指标等相关资料要认真考察,若是发现异常之处则要及时询问企业,若有必要还要约谈企业相关财务责任人或高层管理人员。此外,还应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授权事务所资料库。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查询快速优势,使监管授权事务所的资料能够切实做到及时更新、日常维护;其次,要完善财政检查制度方法,使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最后,要完善“查后跟踪走访”制度。若是发现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不仅要要求相关组织进行统一联查,更要对其进行严格处理,并督促相关工作部门落实和整改好企业的不良之风,及时作出回应和整改报告、补缴偷漏税款、凭证等等。而对于已经检查过的企业还要针对其整改情况报告、会计信息质量状况等进行回访跟踪,避免企业再次犯错,使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2.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一方面,要立足于风险防控机制的根本要求,切实增强对会计监管人员的廉政教育。同时,还要求被查单位监管人员的廉政情况要和内外监督过程进行有机融合,使企业会计监管确切有效;另一方面,要完善各种保障机制,如会计监督后勤保障制度等,通过保障机制的建立,帮助外出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使外出人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更专心于手头工作,间接提高会计监督工作质量和效率。

3.完善人员培训机制

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也是会计信息失真、造假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应当加大对相关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或聘请相关的专家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知识问答、座谈会交流讨论等方式,促使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并逐步提高会计人员善用信息技术来处理解决会计监督和相关监管工作的能力,打造出一个高职业道德素养、熟悉掌握会计与审计相关准则制度的综合性会计人才队伍。

(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一方面,会计监督制度应当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入手,而最基本的便是要加强事前部分的日常监督监视工作、预警工作,并善用有效的资源,建立健全和使用预警机制,逐步完善会计监督系统;另一方面,根据监察所得结果信息,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并对监察出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其共性问题,使其形成强有力的支持数据,真正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

(三)强化企业内控

企业内控主要包含内部会计控制与其他管理控制两个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基于牵制原理,并和其他管理控制相互交织进行,在企业内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强化内部会计控制,要求企业要切实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首先,要健全账簿制度。在确保内部凭证制度有效的条件下,逐步健全账簿制度,使会计记录得以完整保存、保密,确保会计信息完备;其次,建设合理的内部凭证制度。作为会计核算的主要部分,会计凭证记录着一个公司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是会计监督检查所需提供的重要凭据。所以,必须建立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使会计信息能够有效传递与保管;再次,建设科学合理的会计程序与政策。要加强会计人员对基本会计实务程序和方法的了解掌握,这对于企业会计政策保持前后一致大有帮助;最后,强化内部稽核制度。该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相关人员的违规作弊行为。所以只有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使会计造假的源头得以及时拦截,有效杜绝造假事件。

结语

会计监督工作是我国经济管理建设过程中一个长期且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若想真正做到强化会计监督工作,杜绝会计信息造假事件频发,就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会计失真现象,不断加强相关会计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强化内部控制,真正做到依法监督、严厉惩处、组织有力。只有如此,才能有效保障会计信息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会计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问题及对策[J].冶金财会,2015(03).

[2]林巧瑜.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J].大陆桥视野,2015(24).

篇5

关键词:高校 会计委派制 问题 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很多高校都拥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校办企业或分校等单位。为了防止这些单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高校会计委派制应运而生。实践证明,高校实行会计委派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高校实施会计委派制的作用

(一)提高了被委派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和完整是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高校实行会计委派制是对被委派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质量的必要保证。高校会计委派的范围主要是独立核算的校工会、企业化的后勤集团、出版社和校办企业以及分校等二级单位。被委派的会计人员是代表学校履行财务监督、核算和管理职能,编制归属于学校财务处,工资、福利、职称职务的晋升等均由财务处统一管理,有效地摆脱了会计人员与监督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了做假账和虚报报表的可能,有效地防止私设“小金库”等问题的出现,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了被委派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二)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多年来,由于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管不到位,高校对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和校办企业等二级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使这些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帐与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帐不能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高校实行会计委派制,能够有效地监督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堵塞了国有资产管理上的漏洞,不但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而且也可以避免国有资产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提高了委派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高校实行会计委派制,由学校财务处根据会计管理的要求,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责、权、利,同时对委派会计人员建立严格选拔、绩效考核、奖惩等制度,按照公平、公正、优胜劣汰的原则,选拔优秀的会计人员竞争上岗。在日常工作中,委派会计人员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冲突,促使他们独挡一面,积极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高校实行会计委派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委派部门与被委派单位之间存在的矛盾

由于委派单位与被委派单位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委派部门是代表学校利益行使监督权,而被委派单位却认为是一种行政干预,会对自己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害,对被委派的会计人员产生防范心理,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使会计人员很难融合到被委派单位的环境当中去,处于孤立地位。因此,会计人员不能全面掌握被委派单位的财务状况,从而弱化会计监督等职能,影响了委派制的成效。

(二)会计制度差异的影响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与企业单位会计制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对长期在高校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来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报表的填列等都有很大不同,而且对于校办经济实体来说,与工商、税务等单位的业务往来多,接触面又广,处理问题也复杂。会计制度的这种差异和工作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委派会计人员对新的工作往往不适应,制约了会计委派制作用的有效性。

(三)委派人员综合素质的缺乏

有些会计委派人员虽然个人业务能力强,但是沟通和协调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协调委派部门与被派单位之间的矛盾,就无法满足工作需要。还有的委派人员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财务决策上没有自己的主张和合理化的建议,导致会计参与财务决策的功能弱化,达不到委派的目的。

三、完善高校委派制的建议

(一)加大会计委派制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要使会计委派制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关键是让被委派单位负责人能够理解会计委派制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思想顾虑,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为实施会计委派制提供重要保障。如果被委派单位的领导不配合和支持,会计委派制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二)健全会计委派制度

高校会计委派制是高校对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和校办企业等二级单位委派会计人员,并授权会计人员监督所在单位的经济行为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高校要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规章的精神和要求,根据以下几方面健全会计委派制度:委派会计的选拔制度;委派会计的轮岗考核制度;委派会计的工资和奖金制度;委派会计的职务升迁和奖励制度;委派会计的报告制度;委派会计的离任审计制度。

(三)提高委派会计的综合素质

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委派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学校财务处要定期组织对会计委派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关财政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委派会计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只有提高委派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使会计委派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为处理好委派人员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高校财务处必须建立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每年可以对委派会计人员进行1次考核,对业绩好的会计人员给与适当的奖励,提高委派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委派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严格的编制预算、执行和控制标准,使被委派单位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实现被委派单位与全校利益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典雅,林小琳.高校会计委派制实践研究。财会通讯,2011年第6期:32-33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财务分析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单位业务工作、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各个过程,全方位的分析了单位资金的横向、纵向收支情况,对企业的长远、总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财务分析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财务分析为单位管理决策者提供资料,有利于决策者科学决策。财务分析结合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三种分析方法,采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通过建立准确的计量模型,对单位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财务收支等进行客观、规范、公正的比较、分析及研究,方便管理决策者及时了解单位财务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解救措施,帮助财务制度逐渐完善。此外,也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

其次,对专项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分析,增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部门通过与计划、执行等各部门的合作,对专项项目的经费投入大小、时间耗费长短、任务完成优劣、获得成果水平高低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专项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客观的综合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专项项目朝着经济效益高的方向发展,提高专项项目 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强了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严格预算,有助于建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分析是单位会计核算的深化和延续,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财务分析报告,方便了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为单位预算执行提供了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是单位编制下年度财务收支预算的重要参考。预算的准确编制与严格执行,对事业单位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有助于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体系不完备

财务分析目的单向化。根据1996年财政部令第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在现实中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主要服务与主管部门,这种财务分析目的的单向化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主体单一造成的,即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主体主要定位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但是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这种单一的主体定位显然已不能满足其预算管理的要求。除了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社会公众、单位的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具有天然的需求,针对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所做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必然不能满足其他主体的不同需求。

分析评价指标不完备。《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明确列举了4个财务分析指标: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运用这4个指标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因为其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和资产管理状况,但对更加具有重要作用的预算执行情况、专项经费使用状况和财务业绩方面却没有做出科学的评价。

分析评价标准缺失。我国的事业单位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分布,在业务性质、规模、人员构成以及收入来源等方面显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根据不同领域内事业单位的特点应该制定不同的财务分析评价标准,然而在我国却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对众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这显然违背了公平的原则。

(二)财务分析在事业单位执行不到位

对财务分析认识不足。我国的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日常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或其他单位的拨款,从事的经济活动也主要集中在非盈利活动这一块上。这样与生俱来的特点导致事业单位普遍理财意识,对投入产出观念淡薄,取得政府的拨款后,在确保资金的收支平衡与使用效率方面重视不够。对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缺乏认识,自然对财务分析的执行就缺乏动力。

财务分析制度规范缺失。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都没有明确的财务分析制度,在每年的财务分析报告中,财务分析空洞无物,根本没有按一定的方法,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说明,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更是没有提及。有的单位的财务报告干脆就只有寥寥几百字,这样简单的财务分析怎能将总结过去、表述现在、预测未来呢?根本不能起到财务分析报告应有的作用。

财务人员管理角色认同缺位。在大多数事业单位,其财务人员的参与意识不够,往往表现为被动报账、被动做报表。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也只是根据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被动的进行财务收支判断,而对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缺乏剖析,低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难以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也无法根据财务分析报告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这大大削弱了财务分析报告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做好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几点建议

篇7

一、现行监狱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和缺陷

(一)两制度没有界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金额)标准

和固定资产报废条件、年限标准,导致监狱单位的会计报告不能完整反映监狱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1、《监狱财务制度》第五章资产管理第二十一条规

监狱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颁发)第三章资产第二十四条和《监狱财务制度》的规定一样。以上两制度都做了简单的概念陈述,至于单位价值标准是多少并没有写明,验收固定资产是执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的单位价值标准,还是执行企业单位价值在2000元(含2000元)以上的标准,即使执行《行政单位财务准则》中规定的标准,由于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偏低,很多属于低值易耗品的东西也列入到固定资产里头管理,不能完整反映监狱单位的资产状况。

2、《监狱财务制度》第二十条规定

监狱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符合以下标准可以申请报废:固定资产报废,是指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中的有形磨损,并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不能修复继续使用;由于技术改进的无形磨损,必须以新的、更先进的固定资产替换等原因造成的对原有固定资产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可申请报废:一是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功能丧失,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不能使用并无修复价值的; 二是产品技术落后,质量差,耗能高,效率低,已属淘汰且不适于继续使用,或技术指标已达不到使用要求的; 三是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或虽能修复,但累计修理费已接近或超过市场价值的;四是主要附件损坏,无法修复,而主体尚可使用的,可作部分报废;五是免税进口的仪器设备应当在监管期满,向海关申请解除监管并获得批准之后才能提出报废申请。因为《监狱财务制度》中没有规定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又没有折旧后的残值可参考,监狱固定资产报废的界定标准是什么?笔者无从查证,是参考执行企业固定资产申请报废标准,还是其他什么标准?给监狱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带来随意性。

(二)《监狱财务制度》第十六条规定

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原则下,监狱单位会计报告各项报表本身列报的项目和内容不科学、不完整、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完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比如:罪犯伙食费的收支核算;罪犯库存被服物资;监狱与监狱劳动补偿费核算;以及往来款项等等。

(三)《监狱财务制度》规定会计报告反映的内容不够充分和完整

按《监狱财务制度》第三十三规定:监狱单位的会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监狱收支总表、监狱收入明细表、监狱警察经费支出明细表、监狱专项经费支出明细表、往来款项明细表、监狱基本情况表等,但缺少反映占大部分资产总额的固定资产明细表和监狱资金结余明细表。

二、改进监狱财务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

要加快监狱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现行监狱财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推进监狱事业的发展。

(一)按监狱实际,同时比照企业管理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制订完善监狱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

规定申请报废固定资产的条件:一是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功能丧失,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不能使用并无修复价值的;二是产品技术落后,质量差,耗能高,效率低,已属淘汰且不适于继续使用,或技术指标已达不到使用要求的;三是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或虽能修复,但累计修理费已接近或超过市场价值的。但笔者认为监狱是否报废固定资产,主要还是要看该项固定资产能否继续可使用,如果不能继续再使用,则按《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办理申请报废、审批手续。

篇8

一、养护体制改革在交通工作中实际效用

1.公路养护单位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与经营相互一体,缺乏竞争意识,大部分单位人员超编,工资不能足额发放,工作缺乏积极性。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单位职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寻求思路、积极创新与市场经济接轨。

2.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使公路养护单位完成养护市场化的转变,使事业单位分离出企业单位,按照市场经济中企业生存法则,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立足本地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对外开拓养护建设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彻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养护企业通过制定各种规则制度和经营目标,合理配置设备、资金、人才等为全面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打下了良好基础。

3.由于燃油税的实施,会使养护资金更为紧张和延付,公路管理机构只有通过招投标选择具有养护资质的养护施工单位,通过竞争,节约了养护成本。

4.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促进的市场化的发展,公路养护市场中公路管理部门、养护生产单位、监理部门三方形成了相互约束和监督机制,促进了公路系统廉政建设的发展。

二、改革后资金的管理和核算

改革后,公路管理部门仍按照《公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养护企业单位应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2003年9月25日财会[2003]27号《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单设财务账,进行独立核算。并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监督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

1.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及核算

养护体制改革最终是要达到管养分离,养护单位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公路管理机构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采取资金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的方式来建立适应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养护企业,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法人。这就涉及到原公路管理部门产权置换问题,原公路管理部门的道班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应明晰产权,彻底置换给养护企业。公路管理机构必须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供为进行养护体制改革而需要进行固定资产剥离的申请,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复后,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评估机构,对所投入的资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报告,公路管理机构应减少相应固定资产、减少固定基金;增加对外投资、增加投资基金。公路养护企业按评估的资产增加固定资产、增加实收资本。同时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所投入资产进行管理,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包括建立固定资产台帐、按公路养护施工机械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确保固定资产保全和增值,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2.养护资金的投入和拨付的管理及核算

根据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统一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综合平衡,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其来源包括:(1)省财政预算安排补助的养护资金; (2)市财政预算安排补助的养护资金;(3)县(区)、乡财政预算安排补助的养护资金;(4)燃油税安排补助的养护资金;(5)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出(捐)资用于农村公路管理的养护资金。市县两级财政和交通主管部门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各级交通、发改、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严格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使用的监督与检查,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全额用于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杜绝截留、挤占和挪用。县(区)交通公路管理单位作为养护业主单位,应分清资金的来源,对于小修保养工程应按照养护定额和养护工程量,依照养护合同拨付;对于大中修工程、水毁工程、绿化工程应按照招投标,实行工程计量支付。作为业主单位,应对养护公司进行考核管理,实行质量监督。养护公司应对拨入的款项、各种工程支出细化量化,便于工程竣工决算。

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是时展的需要,如何管好用好养护资金,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和公路市场化的要求,是我们农村公路财务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相比之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势在必行。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主要职能

1、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事业单位应参考以前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与财务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2、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遵循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

3、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的会计内容决定了它的记账基础既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又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核算应采用收付实现制,对经营资金的核算需采用权责发生制。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作为投资方的国家,要求国有资产不流失,能做到保值增值,事业单位应每年或定期做好资产清查,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

5、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事业单位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财务预算运作,以此强化财政管理。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宏观上考虑

1.会计制度滞后。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它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其一,市场经济要求事业单位成为相对独立、自求发展的实体,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事业经费的分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合理的模式,不论是教育事业费按“学生数分配”,还是卫生部门按“床位数分配”,都仍停留在“基本数字(人数或床位数)×开支标准”的老框框上,这就导致许多事业单位没有将主要业务放在寻求发展上,而是一门心思跑财政,跑上级单位要款要经费。其二,从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就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没有做出规定,使制度本身对这些业务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会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实践表明,要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及社会力量兴办事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职能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财务核算、存货计价、折旧方法、投资管理和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不尽一致,难以按国际惯例与国外交流。

(二)从微观上考虑

1.会计科目的设置未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调整的若干所得税政策做出了明确界定。事业单位也有许多类似之处。企业、事业单位同被征缴企业所得税,那么无疑就应该享受同等待遇,执行同一标准,否则就必然导致税负不公。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缺少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纳税核算,假若仍依赖于纳税申报调整,势必再度加大纳税核算差异,增加纳税成本。

2.事业支出与年终报表不统一。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的界线,实行统收统支,即事业单位的支出统一形成事业支出,预算外收入是事业收入的一部分。而在企业单位的预算、决算报表中,要将预算外资金单独立项填报,反映其支出情况,这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为了满足报表要求,不得不从事业支出中“切出一块”来填报预算外资金支出项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些单位不按制度规定,单独设置“预算外支出”科目。要求设置明细科目单独核算,最后再将预算外支出分项并入事业支出的明细科目。这种预算外资金单独填报决算报表的处理办法加大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报表数据的完整性、严谨性也有待探讨。

3.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不规范 。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活动千差万别,无视两者的差异,机械地进行纳税调整,等于否定了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实际上,事业单位大多是以生产精神产品或提供劳务服务为主旨,它不同于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相对清晰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精神产品或劳务服务,很难准确地把当期的成本、费用完整地摊销进去,特别是一些知识产权之类的无形资产,更不易计量和摊销,如果简单机械地按税收征管办法纳税,更有失公平。

三、改善事业单位财会制度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吸收和借鉴预算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改革趋势,尽快修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其更趋完善、科学和国际化。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和组织下,归并企业会计规范和事业单位会计规范制定机构的权限,将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限加以区分,由现有的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并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各司其职。

2、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是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现行会计科目体系虽然考虑了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对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等内容也做出了规定,却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服务市场的资金运动的特殊规律,造成事业单位科目体系设置上的某些空白。由于制度没有相应设置这方面的核算科目,致使接受投资的各单位在这方面的账务处理随意性很大,如不加以规范,容易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因此,建议在事业基金总账科目下,增设“实收投资”二级科目,专门用来核算外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其贷方用来登记外来投资数,借方用来登记外单位投资撤回数和清算转销数,贷方余额表示接受外单位实际投资数。

3、改革财务报告体系。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对策

事业单位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非营利性机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向深入,现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方式等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成为当前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要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其目标也具有其特殊性,不像其他企业单位一样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目标方面,主要是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将资金用到“刀刃”上,以此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因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必须全面贯彻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的要求,同时还必须为我国事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我国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事业发展与资金供给、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勤俭办事,抓好财务收支,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我国社会事业发展。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管理思想、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人员要积极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主动地接受和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从思想上对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社会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培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自觉优化专业知识意识,准确把握单位内部整体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联系纽带,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对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和监督上,迅速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控制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控制,是确保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保障,只有把财务监督控制制度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的受到监管,才能取保目标的实现。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将“源头控制”作为重要的管理模式,既要抓好事前审核,又要抓好事中控制,更要抓好事后处理,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控制,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控制,还要高度重视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工作,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更加公开和透明,能够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置于阳光之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控制,还要大力加强审计工作力度,除了要抓好“内部审计”之外,还要强化“外部审计”,特别是要积极推进“第三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不出现问题。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公众监督、媒体监督等监督机制,通过“多元化”的监督机制,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出现任何问题。 现增值,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事业。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要想在新一轮改革过程中更好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特别是要结合新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制度,大力加强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报表管理,建立完善的运行体系,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确保预算外资金的依法、合理、高效使用。同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健全组织、制度等,使其不仅能够保值,而且还要实。

(四)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事业单位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定期开展财务整理、内部审计等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确保事业单位不出现财务风险问题。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还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五)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针对当前很多事业单位中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事业单位业的发展和壮大创建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综合职业能力知识讲座等活动,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将所学习的职业技能知识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加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技能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