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商业融资的种类
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的具体方式,通常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等四种。
1、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是最为普遍的商业信用融资方式。它是企业在购买货物时暂时未付款而对卖方的欠款,即卖方允许买方在购货后一定时期内支付货款的一种信用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从赊购商品到支付货款有一段时间间隔,所以对赊购商品的企业来说,实际上等于获得一笔贷款,只是这笔贷款不是从银行获得的,而是从出售商品的企业那里获得的。
应付账款这种形式,按其是否负担代价可分为免费信用、有代价信用和展期信用。免费信用是指购买货物的单位在规定的折扣期内享受折扣而获得的信用。由于购货单位在销货单位规定的折扣期内支付货款,这样企业没有因为享受信用而付出代价,即免费享受了信用。有代价信用是指购货单位放弃了现金折扣付出代价而取得的信用。展期信用是指购货单位在规定的信用期限满后推迟付款而强制取得的信用。这种信用的获得是一种违反常规的做法,它往往会损害企业的信誉,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
2、应付票据。它是指企业进行延期付款商品交易时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一般分为商业承兑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两种。支付期限最长为九个月。应付票据有带息和不带息两种,不带息票据属于免费信用,带息票据成本往往也比同期银行借款成本低。
3、预收账款。它是指销货单位按照合同或协定,在交付货物之前向购货单位预先收取的部分或全部货款的信用形式。它等于销货单位向购货单位先借了一笔款项,然后用货物抵偿。他是企业筹集短期资金的一种免费信用形式。
4、企业之间资金借贷。这是一种广义的商业信用范畴,一般是在相互联系或有特殊关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目前,这类资金借贷多采用信托方式来完成,即贷出资金的企业通过信托机构将资金贷给另一企业。
二、商业融资的特点
商业融资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直接融资活动,直接为商品流通服务。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1、融资成本低,简便易行。这种企业间信用融资方式与商品销售直接关联,没有其他附加条件,取得资金迅速及时,手续简单,融资成本一般仅限于为提供商业信用而增加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和管理费用。与银行融资相比,无须向银行申请贷款手续,又不须经济担保,而且在时间上无须等待审批就可获得融资。
2、融资具有方向性。以商品垫支形式提供的商业信用,其需求者主要是商品的购买者,且一般直接用于生产或生活上的消费,或经营范围内的补充进货,因此这种信用只能由产品的生产者提供给产品的需求者,不能相反。在信用授受对象受到物资流转方向严格制约下,商业信用所活动的范围和灵活性受到限制。
3、融资规模和数量有限。由于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因此,它的规模和数量只能是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一定资金循环阶段的商品资金,即产成品和可以出售的半成品。也就是说,只能是对企业之间现有的资金进行再分配,不能在企业现有的资金以外获得新的补充资金。所以,商业信用融资发生的规模,其最大量为再生产过程中可能提供的商品资金。而且,从个别企业来看,他以赊销的方式出售的商品,并非是他的全部资金,只能是他暂时不用于再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资金,否则他自身的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商业信用的融资规模受到企业生产规模的约束和限制,一般只适用于企业的短期融资。
4、融资能力和期限有限制。商业信用的授信双方必须彼此了解和信任,否则难以成立。另外,我国规定商业信用的付款期限一般为1~6个月,最长不能超过9个月。
三、商业信用融资绩效分析
商业信用融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的发展即可以改善扭曲的信用结构,可以提高金融运行的效率,还可以减轻商业银行的负担,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1、商业信用的发展,可以改善我国的信用结构。我国目前的信用结构特点是银行信用占据主要比例,商业信用比例很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更多地体现在货币的数量扩张上和银行信用的过快发展上。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逐渐与银行信用结合,推动着资金融通的发展,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有推动的作用,银行信用是商业信用的高级形式,但不容忽视的是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没有商业信用的银行信用的发展必然是扭曲的,目前的银行出现的货款质量低下,呆账、坏账不断增长,其原因之一是商业信用的不发达。因为,商业信用特点是比银行信用更具有约束力。没有商业信用等基础信用形式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良好的社会信誉观念,而良好的社会信誉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
2、商业信用的发展,可以提高我国的宏观金融效率。金融的宏观效率是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效率,它可以用货币量(通货量)与经济总量的比例来衡量。货币(通货量)与经济总量(GDP)的比重又反映了一个国家货币化的程度,所谓货币化则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以及这个比重变化的趋势。它反映了一个国家通货实现国民经济能力的大小。如1993年美国以3275亿美元实现了63779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期,我国却用5865亿人民币实现了3138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数据说明我国的货币化程度不高,反映了宏观金融效率低下。发展商业信用是开拓银行非货币性负债业务,扩大社会资金来源中的非货币性比重,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环节。非货币负债性业务是指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各类基金、保单等金融工具,由于其流动性比银行存款弱得多,不形成直接的购买力,因而具有非货币性,属于银行的非货币性负债。银行不断提高非货币性金融工具的比重,少用扩张货币的办法来满足投资的需求,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增强了国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从而提高了宏观金融效率。
3、企业之间、企业商业之间“真实票据”和融通性商业票据的采用,可为企业多开一条融资渠道,还可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的负担,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目前,国有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并没有改变其融资渠道单一的状况,即国有企业对国有财政或国有银行的资金依赖,“拨改贷”以前,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银行的职能是充当国家财政的出纳。目前,当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开始大幅度下降时,财政的功能已从过去的投资和生产性财政转为投资和非生产性的公益性财政,占国民经济比重很大的国有经济的融资渠道,简单地转移到国有银行,必然是银企信用关系的破坏性膨胀和信贷“软预算”约束机制现象出现的原因。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的弊病有二:一是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降低资金运作效率;二是企业逃避债务现象严重,银行经营风险加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对贷款慎之又慎。1998年起银行出现了“惜贷”现象,贷款率首次出现下降,“储蓄的供给超过了需求”。这并不是真正的贷款需求不足,原因在于银行不敢冒险所为。在这种情况下,以商业票据为媒介的商业信用可解决企业部分资金供给不足问题。
对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而言,商业信用不仅能够促进商品销售,避免产品积压,进而使再生产顺利进行,而且能够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能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经济联系网络,发挥企业之间相互监督作用。虽然商业信用有很多的好处,但企业在授信时必须考虑信用的期限以及现金折扣比例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信用的效益。
篇2
【关键词】银行信用 问题 金融
银行信用是以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媒介(或载体),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活动对象提供资本形态的信用。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计民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银行信用的特点
(一)银行信用范围较广,突破了传统信用的局限性
银行通过内部积累与外部筹措双管齐下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各领域盈余和闲置资本,通过发放贷款等形式,为急需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长、中、短额贷款,以满足他们的资本需求,从而实现资本贷出者和借入者的集中统一。为社会生产组织,个人及民间经济组织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本,有效实现资金运转,促进民间资本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二)银行信用是货币形态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以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为载体,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方式,是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发生的一种信用关系,因此银行信用的实质是一种货币形态的信用,与传统的商业信用有本质的区别。
(三)银行信用具有信用度高、风险性小的优点
世界各国要想使本国的有效资本运作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目标,就必须在雄厚法律形式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化、有序化、法制化的银行体系结构和制度。因此,相比传统商业信用而言,银行信用具有强大的政府后盾作为支撑,还有庞大的法律体系,故而具有信用度高,风险性小的优点。
二、部分银行信用度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银行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信用的确立与完善有利于保证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法律性和制度性,对国民经济的有效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银行信用制度的不完善,极少部分银行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行业道德意识的淡薄,使得市场经济中出现部分银行信用缺失的现象。
(一)银行的标版服务承诺与实际工作态度出现断层与反差
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后国内银行体系不单有央行、四大商业银行,也出现了诸如华夏银行、晋商银行等新晋银行,此外还有更多的金融机构琳琅满目,因此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银行推出诸如“微笑服务”、“顾客至上”的理财服务来吸引顾客,但是由于个人素质和市场营销观念的缺失,这些服务和承诺有时候并不能被基层网点服务人员所秉承,因而出现银行信用承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人们开始对银行信用有所怀疑。
(二)缺乏稳固银行信用的长效机制,市场经济信用关系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银行领域缺乏一个稳定长效的约束机制,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基础,少数银行金融机构出现清算过程冗长拖沓,变更会计报表和账簿,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使银行信用出现了巨大的信用危机。
与此同时,虽然银行内部有约束员工的行为法则,也有相应的奖惩制度,但是由于监管力度欠缺,再加上部分员工现代金融服务意识和信贷营销观念的淡薄,使得这些原本有效的制度条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应对银行信用缺失的对策
(一)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诚信和道德素质水平,从而提高银行信用水平
信用行、信用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银行信用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诚信、行业道德引用到银行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银行内部要明确规定相应制度条文,使得银行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有条不紊的运作;其次完善银行奖惩制度,使得银行信用从员工做起,从基层做起;最后银行要定期加强对银行内部从业人员的培训,特别是与客户直接进行交流的基层网点人员,引入现代金融服务意识和信贷营销理念模式,提高每一个从业人员的素质,微笑服务,信用服务,从而整体上提升银行的信用水平。
(二)依法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提高银行信用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对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银行金融领域作为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化、制度化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国内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提高银行整体行业信用,增加民众对银行金融机构的信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建立健全银行信用体系法律,使得银行各项金融行为有法可依,最基础的要从“约束银行金融从业人员的经济行为”入手,减少或者避免银行中出现虚报本行经营业绩,账簿出现伪造、漏报、谎报等的不法行为,从而减少金融机构的诚信缺损。其次,要提高业界对法律的整体认识和诚信理念,提高银行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有效的优化投资机构,规避风险,降低集资费用,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信用水平。
(三)发挥社会机构,民间监督组织的力量,形成完备的监督网络,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信用水平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银行在内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发展和完善。银行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有效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发挥社会机构,民间监督组织的力量,形成完备的监督网络,使得银行的运作逐步透明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管理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的概念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传统的观点和现在的观点。
1.1 信用风险的传统概念
在传统概念中,信用风险也被称之为违约风险,其定义为交易双方无法抵抗的风险,也就是只因为债务人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返还债款,导致贷款人受到亏损的风险。其中亏损是在借贷双方有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下才存在。但是在现代金融业和银行业不断发展之时,传统的信用风险概念已经无法正确对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性质和特性进行全面的定义,其主要因素是由于信用产品的市场价值会跟着债务人的还钱能力和信用值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借贷交易中的相关投资人和商业银行都会因为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而收到影响,债务人信用也会因此而大大降低,这对其日后再次进行贷款将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1.2 信用风险的现代概念
在现代概念中,信用风险是因为债务人或借款人违约而产生亏损的风险,以及因为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履行合约的能力出现变化而使得交易市场的债务价值也跟着出现变动,进而导致合同出现贬值亏损的风险。从这一概念中可以得出,信用风险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违约风险和信用变化风险。违约风险的定义是指借贷双方中任何一方不想或无能力履行合约,导致交易双方另一方出现亏损的风险。信用变化风险的定义则是指因为信用等级的变化导致交易一方出现亏损。这一概念更能满足当前金融业、商业银行等有关单位对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全面理解。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一般金融风险中必然性、普遍性、传输性、密闭性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非全面性的特点
从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来分析,主要是由于单个企业或个人违约和信用等级变化而造成的,非全面性特点很显然。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之时,要和借贷双方沟通好,关注其信用等级变化和还钱能力,并用分散化投入的非全面性风险管理标准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内生的特点
这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特性,也是对借贷双方利益和亏损影响最大的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债务人不愿意或无能力还钱。因为说,出现信用风险的主因在于交易双方的个人因素,这就需要在进行交易之前,双方要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清楚其信用等级。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发生率不明确的特点
从借贷交易双方的盈利分布图来分析,曲线图并不具备对称性,这也表明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率不明确。
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普遍存在,并影响着交易双方的利益。由于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到了整个国家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因此商业银行、政府部分等单位都对信用风险管理非常关注,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3.1 规范信用评级标准
相应的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信用风险的评级标准进行规范化,提倡通过先进的技术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进而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将银行内部的数据库进行升级和规范,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交易操作的成交时间,还可以有效地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看起来更加直观,对信用的评级也更快更准;二是借助第三方专业评级中心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分,通过专业评级机构所提供的庞大数据和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交易双方的信用度,进而有效地减少商业信用风险的发生。
3.2 研发可行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
目前,国外相关行业人士对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两种:利用主观判断法和财务统计中的动态计量法,其发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从单笔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过渡到组合式的管理。但是我国当前在对这两中方法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设备过于陈旧、技术无法跟上等。 但无论是进行组合管理方法还是进行对交易双方信用的评级方法,都西药使用到的工具是信用评级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因而就要求更深入地研究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更好的满足信用评级的标准。
3.3 强化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
对于银行的保监会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1)当标准化的管理向风险管理演变时,若想提升尽管力度和治疗,则需要将合规性和风险性有效的连接连接起来,真正做到信用分险的防范和控制。(2)确立统一的非现场管理制度,并保证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三分钟热度。同时还要对监管进行规范化记录。
参考文献
[1]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金融研究.2006(7):78―85.
[2]陈雪娇.从雷曼破产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市场.2009.
[3]张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篇4
【关键词】国际结算;汇款;托收; 信用证;组合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59-01
从进出口贸易的角度讲,国际结算就是国际贸易货款的收付过程,是国际贸易的重要一环。常见的国际结算方式主要有汇款、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国际保理业务等多种形式。基本结算方式对交易双方而言各有利弊,没有所谓最完美的结算方式。在具体一笔国际业务中究竟采用哪一种结算方式,往往取决于贸易双方对自身收益以及风险偏好的衡量,此外,还与贸易货物的特点、贸易地区的交易习惯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
在最初的贸易中,我国的企业通常只采取一种结算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的版图,国际贸易的数量逐年递增,单一的结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贸易多样化的需求,灵活的国际结算方式组合正成为如今国际结算的主流。灵活利用不同的结算组合方式,可以促进贸易的达成,确保安全收汇,加速资金周转,减少结算成本。各种国际结算方式可以灵活组合,下面列举几种比较典型的结算组合方式
一、托收与汇款的组合
简单的说就是进口方先电汇一部分定金,一般为合同总金额的20%-30%,余额由托收方式收款。对出口商而言,托收方式最大的风险就是,货物到达目的地后,进口商不去银行赎单,趁机要求降价或者拒收货物。如果采取托收和汇款结合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风险。因为进口方已经支付定金,只要市场不出现剧烈变动,进口方是不会选择宁可损失定金而不去银行赎单的。
二、信用证和汇款的组合
信用证和汇款的组合,是指在同一笔交易中,部分以汇款方式结算,剩余部分采用信用证方式的结算,这种组合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前T/T,剩余部分信用证。 例如,某商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而且价值比较高,可以让进口商在合同签订几日后,先支付一笔订金给出口商,金额可以是货物总值的10%-20%,而随后的信用证金额,可以开成合同总价减去预付款部分的金额。这种组合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出口商得到预付款,加快了资金周转,同时减少了收汇的风险;对进口商来讲,由于支付了定金,可以在货物生产周期末期开立信用证,不需提前缴纳信用证开证保证金,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第二种方式是先信用证,后T/T。当进行大宗货物交易时,如粮食、铁矿石、煤炭等,对水分含量、有效成分、杂质含量难以把握,待验收后,才能确定准确的计量数量,这种情况下,可将90%的合同项做信用证结算,余款在货物验收后,做汇款处理。
三、信用证与托收的组合
信用证与托收的组合是指部分用信用证方式支付,余额用托收方式的结算,是一种将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相融合的结算方式。通常做法如下:出口商发货后开立两张汇票,属于信用证的货款部分凭光票付款,托收方式下的汇票要随附全套单据,在进口商付清发票的全额后,才能放单。对出口商来说,部分采用信用证方式,因为有银行信用,可以有效降低收汇的风险,至于托收部分的金额,在信用证中明确规定单据随托收汇票,银行必须收到全部发票金额后才能交付托收单据,也可起到保证收到全部货款的作用。对进口商来讲,减少开证保证金,减轻企业流动资金压力,降低了财务成本。
四、汇款和银行保函的结合
汇款是最简单的国际结算方式,是指付款人通过银行或其他途径将款项汇交收款人。汇款分为前T/T和后T/T两种方式。前T/T就是预付款,这种方式对进口方来讲,资金负担太重,增加财务成本,一旦付了款就失去了约束出口方的条件。后T/T就是货到付款,这种方式对出口商来讲,风险太大,完全失去了对货物的所有权控制,有钱货两空的风险。因为汇款的风险性最难以控制,所以虽然操作简单,手续费低,非信誉良好和熟悉的老客户一般不使用。但是如果能和银行保函结合使用,就可以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结合,降低交易的风险。
银行保函,是银行以自己的信用做出保证,对当事人在第三者不履行合同的条件下,见索即支付一定金额的承诺。因此,银行保函的开立行,可以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在国际业务中采取前T/T和银行保函组合,可以这样操作:进口方在付款前,要求出口方开具银行预付款保函,保证出口方不履行合同时能够将进口方预先支付的货款返还给进口方。保函要在预付款汇出之前开出,但在保函中要规定只有预付款到帐后该保函才能生效。后T/T和银行保函的组合适用于日常消耗品的贸易以及分批出货、分期付款的情况。保函在出口方装船前开立,通常规定凭发票、提单等商业单据远期付款,一般有提单日后30天T/T,60天T/T,90天T/T。如果进口方未在规定期限内付款,出口方可以启动保函索汇程序,要求开立保函的银行支付货款。
五、托收与银行保函的组合
托收是商业信用,与银行保函组合,就具有了银行信用,如果进口商不付款赎单,出口商可以凭借银行保函向银行索汇,收回货款。具体这样操作:出口商在收到符合合同规定的银行保函后,可凭光票和进口商拒付声明向银行收回货款。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银行保函的有效期必须晚于托收付款期限一段时间,以便出口商能在进口商拒付后,有充足的时间向银行办理索汇手续。如果进口商付款赎单,银行保函可以备而不用,美国的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出具保函,而是将保函称之为备用信用证。
六、汇款方式的灵活应用,前T/T和后T/T组合
篇5
关键词:次贷危机;根源;虚拟资本;产业资本;商业信用
作者简介:徐茂魁(1947-),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理论研究;陈丰(1983一),女,福建福州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理论研究;吴应宁(1982-),男,安徽望江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金融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4-0013-04 收稿日期:2009-06-15
一、次贷危机产生千信用过度膨胀的观点
始于2007年4月的次贷危机至今已经整整两年了,次贷危机已经从最初在美国境内爆发的信用危机逐步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但次贷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仍然是众说纷坛,许多学者从信用经济的虚拟性角度来揭示次贷危机的根源,认为美国信用经济的过度繁荣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刘克崮(2007)认为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自身和运行机制的缺陷,杜厚文等(2008)认为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源于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的大肆信贷扩张。曹红辉(2008)认为次级贷款引致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在于: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CDO等基于房屋贷款的衍生品在结构设计和流动性方面存在缺陷、对冲基金和银行等机构过高地利用杠杆融资进行交易。易培强(2009)运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认为当代金融资本的贪婪性所驱动的虚拟资本过度扩张和经济泡沫的膨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深刻根源。
以上观点均认为次贷危机由美国信用经济的过度膨胀产生,其演化如图1所示。他们的观点可归纳如下:2001年~2004年,受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影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与房地产市场相联系的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只付利息不付本金,从而借款人一开始的还款负担远远低于固定利率贷款,而据美国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的估算,大约有近90%的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因此,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进了以次级抵押贷款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迅猛发展,但是,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17次调高利率,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因此,从2005年起美国次级贷款的到期未付率普遍上升,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价格主要由未来预期的现金流决定的,因此,随着到期未付率的普遍上升次级抵押贷款价格大幅下挫,持有大量次级贷款的美国金融机构相继破产,次贷危机爆发。
以上信用危机论者只是把利息率的提高和次级抵押贷款价格的跌落简单的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是美联储的错误的货币政策和次级抵押贷款等虚拟资产的过度膨胀引发次贷危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1)过度膨胀的虚拟资产究竟是怎么产生的,除了低利率对其产生有决定性影响,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如果低利率催生虚拟资产的过度膨胀,那么为什么如今美联储人为的压低利率不会阻止虚拟资产的缩水?(2)虚拟资本价格变化可以脱离于实体经济独立运行,为什么其大幅度缩水又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如此严重的影响?是否虚拟资产的大幅度缩水只是实体经济危机的一种表象,而不是其发生的原因?事实上,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就已经出现了产业危机,美国消费信贷在储蓄率很低的情况下已经开始萎缩,而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还在不断膨胀,在强烈的供需矛盾下次贷危机最终爆发。
二、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
马克思根据虚拟资本“虚拟性”的不同根源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股票、债券等公共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另一类是商业汇票。认为次贷危机发生是由于信用过度膨胀的学者通常把虚拟资产等同于第一种虚拟资本,即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这种虚拟资本产生于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现代形式。而第二种虚拟资本是产生于商品资本,由于商品资本的延期支付而产生。
这两种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源不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不同。第一种虚拟资产的价格变动和实体经济运动没有任何关系,这部分虚拟资产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它们有权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发生变化。而第二种虚拟资产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虚拟资产的变化反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好坏。
1 以股票、债券等公共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
马克思在分析这部分虚拟资本时,他选取了国债、股票、企业债券三种虚拟资产,这三种虚拟资产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拥有双重存在:(1)国债,是国家的借人资本,每年要付给自己的债权人以一定的利息,这里的利息来源于政府的税收。但是,这个“资本本身已经由国家花费了,耗费了。它已不再存在。”由于“这种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所以,不管国债反复交易多少次,它“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1975;原版,1894)。(2)股票,这个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股票只是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可见,股票与企业债券的虚拟性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资本形式的双重存在,有价证券只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其价值“只是幻想的”(马克思,1975;原版,1894)。马克思在考察这些有价证券的本质后,他指出:“这些所有权证书――不仅是国家证券,而且是股票――的价值独立运动,加深了这种假象,好像除了它们可能有权索取的资本或权益之外,它们还构成现实资本”(马克思,1975;原版。1894)。这就是说,它们已经成为商品,其价格有着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股票的价格,与该企业预期的收益大小成正比,与银行的利率成反比;债券由于年收益率已定,其价格的涨落就和利息率成反比。
目前,在次贷危机中出现的代表性的虚拟资产次级抵押贷款(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简称MBS)、抵押担保债券(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简称CMO)、担保债务权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就是这一类虚拟资本。MBS是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以借款人对贷款进行偿付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通过金融市场发行证券(大多是债券)融资的过程。这种结构不对基础资产做任何现金流处理,每个投资者都接受相同的风险和本息支付,无法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需要。后来美国金融机构又对MBS进行了分层处理,由此产生了CMO。如果说MBS
和CMO只是对于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的第一次证券化,那么将已经证券化的金融产品再次衍生,就形成了CDO,它与MBS和CMO的最大区别是,其标的资产通常为信贷资产或债券。这些在次贷危机中产生风险的金融衍生品都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系列产品。根据美国投资百科全书网站给出的定义,资产证券化就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某种或者某组资产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的过程。从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这种虚拟资产的本质特性就是它们只是虚拟的代表缺乏流动性的某种或者某组资产,在这里表示为住房抵押贷款这种资产,这个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债券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房地产市场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债券只是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可见,这种资产只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其本身的价值只是幻想的,其积累与现实资本的积累毫无关系。
另一方面,这部分虚拟资产的市场价值,在现实资本的价值不发生变化(即使它的价值已增殖)时,会和它们的名义价值具有不同的决定方法。MBS、CDO和CMO价值取决于客户偿还抵押贷款所产生的现金流,可见,这种证券价格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的性质,因为它们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它们的涨落和利息率成反比。但是,一旦在货币市场紧迫的时候,这种有价证券的价格会双重跌落;第一,是因为利息率提高,第二,是因为这种有价证券大量投入市场,以便实现为货币。
在危机的后期,虽然美联储不断的调低利率以求挽回这些证券化资产价格的缩水,但是收效甚微,原因在于,这部分虚拟资产虽然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无关,但是和它们的所有者支付能力关系极大。在危机阶段,这些虚拟资产急剧缩水,而它们所有者拥有的财富也相应的大幅度贬值,导致其支付能力大幅度萎缩,即使美联储调低利率减轻他们还贷压力,他们也无法支付每月必须的现金流。但马克思认为这种有价证券的贬值不会引起实体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一旦风暴过去,这种证券就会回升到它们以前的水平。一国的财富在这种贬值或增值以后,和在此以前是一样的(马克思,1975;原版,1894)“’。但是,此次次贷危机已经明显从信用危机传导到实体经济,引发了实体经济的强烈震动。那么究竟是哪部分虚拟资本引发了实体经济的危机?与实体经济密切相连的究竟是哪部分虚拟资产呢?
2 由信用制度产生的商业汇票
由信用制度产生的商业汇票的虚拟性根源在于商品资本的延期支付能力,由于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组成部分,所以,这部分虚拟资本能真正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这部分虚拟资本产生于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这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商业信用的代表是汇票,汇票是一种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债券,是一种延期支付的证书。如果这些汇票通过背书而在商人自己中间再作为支付手段来流通,由一个人转到另一个人,中间没有贴现,那就不过是债权由A转到B的转移,而这绝不会影响整个的联系(马克思,1975;原版,1894)。信用的中介作用在这里表现为:就产业资本家来说,使产业资本由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使彼此有关和彼此衔接的各生产部门联系起来;就商人来说,使商品由一个人手里运到和转入另一个人手里,直到商品最终出售,变成货币,或者交换成其他商品。
这种虚拟资本和职能资本是同一个东西,即贷出的资本就是商品资本,而不是闲置资本,不是用于最后的个人的消费,就是用来补偿生产资本的不变要素。所以,这里作为贷出的资本出现的。总是那种处在再生产过程的一定阶段的资本,它通过买卖,由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不过它的代价要到后来才按约定的期间由买者支付(马克思,1975;原版,1894)。商业信用和商业活动是密切相联的,这就决定了商业信用与现实再生产的关系:只要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从而资本回流确有保证,这种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在这里,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动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马克思,1975;原版,1894)。因此,这部分虚拟资本的变化是产业资本运动的指示灯。在产业危机出现时,这部分虚拟资本会因为资本无法回流而极度萎缩。事实上,在次贷危机发生前产业危机已经出现了,为了刺激提升乏力的消费力,美国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即使储蓄率已经达到负值,仍鼓励居民大量借债去提早兑现未来二三十年的消费能力,以保证大量过剩产品的销路。但是,居民的消费能力总有最高的界限,当社会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的差距过大时,就会出现市场商品过剩,价格下降而出现停滞时,产业资本就会出现过剩,有大量的商品资本找不到销路,资本无法回流,信用将会收缩。
图2给出了美国2000年-2008年全部股票价格变化指数、银行主要贷款利率变化指数、公开市场证券变化指数。从图2可以看出,美国公开市场证券数额的变化早于股票价格的变化,在2004年达到顶峰后,2005年就急剧下降,由于这部分虚拟资产的萎缩,已经暗含着产业危机的发生。而这时以股票等有价证券所代表的第一类虚拟资产还处于上升时期,由于以MBS、CMO等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资产的过度膨胀,相对而言,公开市场证券在美国信贷市场中借贷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2000年的49.8%到2007年的3.8%,在经济发展的最顶点,商业信用已经基本上完全被纯粹虚拟的MBS、CDO、CMO等金融衍生品所取代,美国信贷市场中借贷总额由于这类金融衍生品的急剧膨胀而不断上升,但这一切繁荣的背后暗藏着巨大的危机,唯一可以提供指示的是,从2004年开始,银行主要贷款利率开始上升,原因在于商业信用相对产业资本已经出现了不足,商业信用危机在2004年开始已经显现出来了。
因此,可以说次贷危机爆发前,由产业危机产生的商业信用危机就已经潜伏着了,而这部分和产业资本紧密相连的虚拟资本价格变动才能真正反映危机发生根源。因此,在危机爆发时,最先出现问题的是商业汇票。由于有限消费和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商业资本无法正常回流,由信用制度产生的商业汇票支付链条断裂,从而无法转化为闲置的货币资本,相应地使以MBS、CMO、CDO等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这时候,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相应爆发。
三、对次贷危机根源的再反思
如果说次贷危机是由于在低利率的情况下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产生的,这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看到的只是上述以股票、债券等公共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这部分虚拟资本在危机的时候表现的最明显,这部分虚拟资本价格的变化和实体经济并没有直接联
系,它的价格波动不会影响实体经济分毫。这部分虚拟资本在危机时刻的价格跌落却与其支付能力有关,由于以商业汇票为代表的信用票据受到极大的破坏,其支付链条中断,商品资本无法转化为货币资本,进而无法转换为借贷资本,因此,来源于借贷资本的以MBS、CMO、CDO等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资本支付能力受到影响,价格才急速跌落。事实上,利率本身就是根据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相对比例的变化而调整的。因此,利率和以MBS、CMO、CDO等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联动关系只是产业危机的表面现象。
图3根据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给出了产业周期各个时期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利息率和股票等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化图。由于马克思所处的年代,金融衍生品并不发达,当时的银行信用是由汇票、国家证券和股票组成,因此银行信用可部分代表MBS、CMO、CDO等金融衍生品变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借贷资本总量。如图3所示,从整个产业周期来看,利息率反映了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相对比例,当借贷资本相对产业资本过剩时,利息率较低,反之,较高。在次贷危机中,表现的最明显的是以MBS、CMO、CDO等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资本价格的变动。在产业周期的时,由于此时公众对经济前景十分看好。而以MBS、CMO、CDO等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市场价格和预期关系很大,所以,这类虚拟资产大幅度发展。从图3可看出,从产业周期好转到时期,商业信用虽然也随产业资本的增长而增长,但其增长幅度远滞后于以银行信用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增长幅度。在借贷资本中,商业汇票等与产业资本运动密切相关的信用工具已经被银行信用所取代。与产业资本息息相关的商业信用比重却相对缩小,在危机时期,这部分资产由于商品资本无法转化为货币,产业资本无法回流而极度匮乏。但是,商品资本的实现是转化为货币资本进而转化为借贷资本的前提。因此,当商业信用出现萎缩时,必定会影响到银行信用以及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值,股票等虚拟资本价值出现大幅度下跌。这个时候,正好出现了利息率达到最高的现象,仿佛利息率是股票等虚拟资本价值跌水的主导因素,但利息率的高低恰恰是反映以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为整体的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相对比例的指标。
篇6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内在经济决定
自2008年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浪潮。历来视国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的洪水猛兽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由政府注资或收购股份的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以扼制危机的蔓延。这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临时的过度性措施,但本文从银行信用的本质、私人资本的逐利性、信息不对称和防范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后,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一项长期策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救助商业银行的主要措施
随着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美欧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纷纷采取国有化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业进行救助。英国率先于2008年10月8日由政府出资500亿英镑认购商业银行和房屋贷款机构的优先股;10月13日,英国政府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劳埃德TSB和哈利法克斯苏格兰银行注资370亿英镑,将其部分国有化;2009年2月27日,英国政府再次向深陷困境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银行注资255亿英镑;2009年3月7日,英国政府在莱斯银行中的股份从原来的43%上升为至少65%。美国紧随英国于2008年10月14日由政府注资1250亿美元购买美国九大银行的优先股;11月17日,美国政府再次斥资335,6亿美元购买21家美国银行的股份。德国政府于2008年12月12日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82亿欧元;2009年1月8日,德国政府再次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100亿欧元,使德国政府拥有了德国商业银行25%的股份;2009年2月18日,德国通过银行国有化法案,允许政府在6月30日之前将深陷危机的银行收归国有。日本政府于2008年12月19日为银行股权收购公司(Banks'Shareholdings Purchase Corp,)所发行债券提供高达20万亿日元的担保,以帮助该公司购买银行股份;2009年2月3日,日本宣布斥资1万亿日元(111亿美元),购入金融机构的股份,以帮助这些机构补充资本。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国有化已成为各国抵御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经济必然性分析
(一)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提升社会公众信心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一旦丧失信用,其经营则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来说,金融危机是信用链条断裂的极端表现,而此次危机就是破坏信用的典型案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实际是以国家信用提升商业银行信用,恢复公众信心和抵御金融危机。由此可以推理,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背后实际隐含的是对政府的信心。
相对于其他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十分明显,突出的特点是经营高负债性、债权高分散性和股权高分离性,这决定了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不能等同于一般企业进行控制和调节,由于其风险破坏性极大,一旦危机爆发,不仅威胁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对实体经济有很大危害。因此,对大型商业银行采取国有化不是政府一厢情愿的行为,而是由大型商业银行在一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一是高负债率使商业银行天生具有脆弱性,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依靠对储户的高度负债进行经营,对商业银行而言,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8%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商业银行的负债率要高达90%以上,大大高于非金融企业负债率。需要说明的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大部分是存款人的钱,对于这部分负债没有规定商业银行拿任何资产作抵押,从此角度看,存款人承担的风险是很大的。人们之所以愿意把钱长期存放在商业银行,完全建立在对其信任的基础上。客户的信任是商业银行的最大商誉,这些长期、稳定的存款也被称为“核心存款”,可以被银行当作长期附属资本加以使用。在银行完全私有化的条件下,一旦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受利益驱动出现投资风险和流动性危机,这时存款人便不再信任商业银行,“核心存款”也不再是长期附属资本,而回归为银行负债的本来面目。此时,挤提存款成为规避风险的唯一办法,货币信用危机的爆发也在所难免了。
二是债权、股权高分散性使得存款人和股东无力约束商业银行,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证存款人的利益,但没有规定存款人如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理论上,存款人的存款相当于对商业银行的债权,按理存款人可以约束商业银行的冒险行为,但由于存款人众多分散,加之信息不对称,无法组成集体联盟对商业银行形成有效的约束。从股权结构上讲,由于现代商业银行股权高度分散,股东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难以形成有效约束,股东大会的权力形同虚设。在股票期权成为高级管理层报酬的主要来源时,高级管理层从事高风险投资,增加银行利润,甚至操纵股价便成为必然之举,极易引发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存在上述巨大的风险隐患,对信用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出现危机后,商业银行的信用将为零,与信用相伴的存款便有被挤兑,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破产的危险。由于危机的传递和传染效应,一旦一家商业银行经营出现问题。将危及多家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经济动荡和社会不稳定。此时,政府必须站出来通过注资收购股权等途径持有商业银行股份,实施国有化,以国家信用来弥补商业信用的缺失,防范出现挤提存款的风险。虽然这些救助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但政府事后挽救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大型商业银行的事前监督、管理与控制。以合理引导资金投向,缓解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压力。
篇7
Zhang Haiying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
摘要: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而以应收账款作为担保品来筹措资金的融资行为对于受让企业和银行或者应收款托收售贷公司都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Accounts receivable, as an important item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s, directly affects the working capital flow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enterprises. Financing taking accounts receivable as guarantee is significant to assignee enterprise and bank, or enterprises assigned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关键词:企业 营运资金 应收账款 管理 效益
Key words: enterprise;operating funds;accounts receivable;management;benefit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31-02
1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应收账款融资的现状及其积极作用
1.1 应收账款的财务范畴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主要包括企业出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方垫付的运杂费等。
1.2 目前国内商业活动中应收账款普遍存在以上市公司统计数据为例,可以反映目前国内企业应收账款的规模。
专家统计得出:2008年前三季度,尽管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指标同比均有大幅增长,但同时暴露出来的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大幅增长问题,为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厚重的阴影。列入统计范围的上市公司,截止2008年9月30日,应收账款余额达745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为3.58亿元,同时,其他应收款余额也达366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为2.24亿元。继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巨额资金暴露后,应收账款激增已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
管理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一样难以避开企业高速发展与应收账款激增之间的矛盾问题。
1.3 应收账款的存在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应收账款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大量产生,蕴涵着积极的作用。
1.3.1 应收账款的产生体现了商业信用对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时,以契约作为预期的资金支付保证的经济行为,其产生基础是商品的赊销,表现形式是应收账款,而其核心却是资本运作,是基于企业资本实力和共同利益而产生的资本运作。应收账款的广泛出现,减轻了买方的资金压力,促进了卖方的销售业绩,并在理论高度上体现出了现代企业资本运营的新理念。
1.3.2 应收账款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买卖双方交易规则的确定是一种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买家取得赊销的便利,意味着减轻了短期流动资金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折扣等其他机会成本的损失;反之卖家如果在支付期限上予以宽限,就有权利以资金成本的升高,减少折扣与折让。所以,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是在资金成本与支付价格等其他条件上取得最佳平衡状态。从宏观上看,博弈的结果是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得以提高,资源配置更趋合理,避免了社会资源的闲置。
1.3.3 应收账款的广泛出现体现了我国商业信用的逐步成熟和规范赊销意味着卖家给予买家的未来付款承诺以信任,物流和货币流在同一时间发生的无信用中介的交易方式就被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所取代,信用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所以说,应收账款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商业信用已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逐步成熟和规范,商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基础。
1.4 应收账款对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由于受基础比较差,内部管理混乱信用观念淡薄 规模小、实力弱,抵押与担保受到限制等因素的限制,较大型企业而言,应收账款更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1.4.1 应收账款占用了企业正常的运营资金随着企业销售业务的推进,应收账款在滚动中保持一定的静态平衡,并随着销售额的增加而增长,严重占用了企业正常的运营资金。目前,不仅各类普通的工商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巨大,即使是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数额增长的比例巨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短期内经常为负。销售收入的增长只给这些企业带来了账目利润,不能带来维持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所必需的现金流入,企业持续发展因应收账款的增加遭遇不必要的困扰。
1.4.2 应收账款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随着应收账款数额的持续增加、平均账龄的不断增长,可能出现的坏账损失也会越来越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难以对国外买家有准确的信用评估,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多变性更增加了卖家风险。
1.4.3 企业对买家的信用评估手段有限,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由于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没有公开的企业信用资料借鉴,因此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经验来辨别赊销的对象及对应的赊销规模,潜在风险难以避免。目前国内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能力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漏洞:①企业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应收账款管理目标,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②没有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部门,责任在财务与市场部门之间推诿;③对应收账款的会计监督及催收相当薄弱④企业未对应收账款按风险程度进行信用管理;⑤企业没有能力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评估,赊销规模主观臆断。
1.4.4 买方市场形成,赊销成为国际贸易惯例,增加了国内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近20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向买方市场形式转变以及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出口竞争日趋激烈,出口商为了促进销售被迫大范围接受赊销的贸易规则。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资料,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的使用率已经降至16%以下,保理方式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证而成为最主要的结算融资方式。然而,国内保理业务并不成熟,与国际市场不可避免的收款风险。
2中小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的迫切性及必然性
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到企业外部竞争的影响,而企业自身由于资金的短缺和内部管理的不完善,面对日益普遍的应收账款难题,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显得即及时而有效,已经日益成为解决应收账款难题的必然性选择。
2.1 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点基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限,其融资环境直接受制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环境,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社会机构等几个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1 融资渠道单一理论上讲,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应该包括:政府资助、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租赁、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等。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金融体系并不成熟,因此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局限于银行贷款及民间融资。民间融资有其先天的自发性、局域,决定其不可能成为融资主流;再从银行融资来看,目前国内银行普遍采取谨慎的信贷政策,历史较短、实力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银行的青睐,即便企业的各项指标达到了银行的准入要求,也往往因缺乏有效抵押物或担保人而难以融资成功。因此,总的来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十分单一。
2.1.2 银行融资的难点国内银行的风险监控体系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旧模式转变而来的,改革的不彻底性决定了国内银行并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经常处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境地。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国内银行注重信贷申请企业所提供的抵押或担保条件,甚至把这一条件作为贷款审批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给规模不大、资产有限、战略伙伴缺乏的中小企业制造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从而使中小企业陷入缺乏抵押物与保证人的困局。
2.1.3 民间资本难以发挥融资功能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总额十分庞大,仅浙江一省民间资本已达5000亿元,其中3500亿元因缺乏市场准入通道而不得不滞留银行。广东、浙江等私营经济发达的省份,民间资本比较壮大,但是缺乏成熟的投、融资平台,民间融资只能在人脉关系的基础上低水平开展,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并蕴涵着极大的社会信用风险。
2.2 应收账款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账目有资金手头却没有可支配资金的一个尴尬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从而对中小企业具有现实、积极的意义。
2.2.1 应收账款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切实可行的新途径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要取得融资,必要条件之一是提供有效资产抵押或质押。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缺乏大额的固定资产,其资产构成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和存货两部分,融资思路只能围绕上述两项资产展开。
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存货具有以下特点:品种多样、价值评估不准确、跌价及损耗风险较大、变现难度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钢材等少数存货品种可以作为银行融资的抵押物。
相反,应收账款更适于作为银行融资的担保条件,主要原因如下:①以货币为表现形式,不存在变现、跌价及自然损耗等风险;②金额确定、回收期限确定;③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容易确定,恶意诈骗的风险较小;④付款方良好的商业信用或银行信用能够降低资产损失的风险。
因此,从应收账款角度设计融资方案,是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题的关键点,也是切实可行的一种选择。
2.2.2 应收账款融资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并改善财务结构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始终在动态中保持一定的存量,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企业能够在应收账款到期前取得现金资产,为正常的生产运营提供现金支持,同时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而且,如果采取无追索权的保理融资模式,保理商将买断企业应收账款,收款风险大大降低,并且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是应收账款的减少和货币资金的增加,负债并没有任何变化,更有利于财务结构的优化。
2.2.3 应收账款融资的全面推广是从宏观上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应收账款融资的本质是以应收账款的回笼资金作为信贷资金的第一还款来源,其信用基础是借款企业商业信用与买家商业信用的高度融合。应收账款融资行为的广泛开展,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更能够把商业信用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到新的层次,有利于诚信、守法的市场经济规则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2.3 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取向谈及应收账款融资不得不分析与之关乎紧要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是指银行与卖方签订应收帐款融资协议,根据该协议,银行为卖方核定最高应收帐款融资额度,卖方将其与买方订立的商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帐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收取融资额度使用费、融资利息、手续费及其它费用后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卖方,并提供帐户管理、应收帐款管理及买方信用调查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2.3.1 目前国内银行常用的融资业务品种第一,按照担保方式分,主要有:①抵押贷款;②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贷款;③权利质押贷款(质押物包括:存单、仓单、应收账款、汽车合格证等)。第二,按照银行内部业务品种分,操作可行性较高的品种有:①流动资金贷款;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③商业承兑汇票贴现;④减免保证金开立信用证;⑤保函;⑥其他创新业务品种。
2.3.2 国内应收账款融资与银行信贷政策之间的矛盾第一,贷款程序不符合中小企业资金周转的特点。中小企业在资金使用具有需求小,要求急、周转快的特点,单纯沿用对大企业的贷款品种和贷款审查方式,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往往会使企业贻误赚钱良机。目前,到银行去办理一笔贷款,审贷管理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短、平、快地要求,使部分中小企业失去申请贷款的信心,限制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第二,金融机构的资金定价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2004年1月1日起,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后,金融机构普遍提高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上浮幅度,由于上浮的影响加上金融机构的资金环境偏紧等原因,抑制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据资料表明,200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较去年全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第三,成本收益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对称,内部的贷款利率不合理。据调查,中小企业贷款的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而户均贷款数量仅仅是大企业的0.5%,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虽然按现有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可上浮,但是经过测算,即使上浮30%,对中小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仍然很高。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了对贷款审批、发放等各个环节的责任,特别是强化了信贷人员的风险约束,而激励机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因而导致出现“贷不如不贷,贷多不如少贷”的心理,贷款营销积极性不高。第四,现行抵押担保办法限制了中小企业贷款需要。从各家商业银行放贷的条件看,目前银行一般只接受土地或建筑物的抵押担保。由于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小规模经营,投入资金少,其土地、厂房大多采用租赁形式,可用作银行贷款抵押的资产主要是机器设备。因此难以满足银行的要求,相当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基本没有资格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担保法》出台以后,具有担保能力的中小企业较少,且现在大多数有担保能力的企业并不愿意对外提供担保,这就使企业很难提供有效的贷款担保。
参考文献:
[1]史昆.深圳市德信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年报[J].上海企业年报,2004,(11):5-7.
篇8
一、传统国际结算三种主要方式
(一)汇款。汇款是指付款方通过银行,使用一定的结算工具(票据),将款项交收款方的结算方式。在贸易项下可分为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两种。
由于汇款业务的资金负担和风险集中在付款方,因此在我国大多用于支付预付款或尾款,在国际结算中所占份额不大。而在在发达国家之间,由于大量的贸易是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而且外贸企业在国外也有可靠的贸易伙伴,汇款仍然是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
(二)托收。托收是指出口商将有关单据交与本地银行,委托该银行通过其国外行向国外进口商交单取款的结算方式,按是否附带货运单据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两种。
由于托收方式主要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对于出口商较为不利。在结算过程中出口商仅凭进口商的信用发货,发完货后才收款,风险较大,容易出现进口商承兑后拒付或延付的风险。因此,托收在欧美等商业信用较好的地区较为普及,而在亚太地区相对使用较少。
(三)信用证。信用证有光票和跟单之分,通常所说的信用证指跟单信用证,即银行根据买方的要求和指示,向卖方开立的,在一定的金额和规定的期限里,凭规定的货运单据付款的书面承诺。
与汇款和托收方式相比,信用证由于银行的介入使得银行信用取代了商业信用,出口商只要提供符合条件的单据就能取得货款,而进口商只要付款就可取得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单据,买卖双方的风险都大大降低。
长期以来,信用证一直是国际贸易结算中最为常用的方式。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这种局面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尽管信用证在我国和亚太地区的国际结算中依然保持着统治地位,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到新兴国际结算方式的冲击,信用证结算的比例已经大幅下降。尤其是欧盟内部,信用证业务所占的份额很小,有“夕阳业务”之称。
二、国际结算方式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除了汇款、托收、信用证外,国际保理、福费廷以及备用信用证等新兴的国际结算方式也随之出现,并以其运用范围广泛、针对性强等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贸易、劳务和经济活动中。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仅仅凭借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将无法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
(一)国际保理
1、国际保理业务的概念和特点。国际保理是指出口商利用商业信用出卖商品,在货物装船后,将发票、汇票、提单等有关单据无追索权的卖断给保理商,立即或远期收进全部或部分货款,从而取得资金融通的一种方式。
国际保理业务融资期限一般在180天以内,融资金额不超过发票金额的80%。它是一种集融资、结算、账务管理和风险担保于一体的综合业务,对于出口商、进口商和银行都有独特的优势。对于出口商而言,它能免除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麻烦,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进口商而言,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而对于银行而言,该项业务可以丰富银行业务品种,并获得可观的收益。
2、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前景。国际保理顺应目前国际贸易中流行的非信用证结算情况,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应用。目前,国际上已成立包括我国在内的13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保理联合会(FCL)并公布了世界各国保理公司所接受的统一惯例:国际保理惯例规则。在西欧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该项业务发展尤为迅猛。国际保理业务在当今世界的国际贸易结算中已超过信用证业务结算量。
目前,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展的范围较小,客户认知度不够,整体业务量也偏低。据统计,2004年全球的国际保理业务量已达到680亿欧元,而同期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量仅为7.6亿欧元,仅为全球国际保理业务量的1.1%,这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但作为一项新兴的结算业务,国际保理业务对于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国内银行而言,积极开展国际结算业务不仅可以丰富业务品种,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更能确保自己和外资银行处于同一竞争起跑线。因此,未来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光明。
(二)福费廷
1、福费廷业务的概念和特点。福费廷是指包买商无追索地以即期付款方式买进债权人所持有的,将来某一确定时期的债权,也称为包买票据或买断。
福费廷属于无追索权的融资,出口商的风险、责任和费用在其向包买商提交符合约定条件的单据及相关凭证,获得票款后即消灭,保证了出口商的利益。出口商在完成了福费廷业务后即无需承担资产管理和应收账款回收的工作及费用,节约了财务管理费用。与国际保理业务相比,福费廷所提供的融资期限更长,同时融资金额最高可达发票金额的100%。
2、福费廷业务发展前景。随着国际买方市场环境的形成,许多出口商开始选择赊销的结算方式,使自身的资金压力加大,这为福费廷业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福费廷业务在欧美及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国内出口企业对于该项业务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是尽管目前许多国内银行都已经提供了福费廷服务,但受到国内立法尚不完善、相关人才相对匮乏以及操作经验不够丰富等因素的影响,业务开展尚不普及。相信随着我国立法的完善和人员梯队培养的完成,该项业务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备用信用证
1、备用信用证的概念和特点。备用信用证是指开证行根据开证申请人请求对受益人开立的承诺承担某项义务的凭证。即开证行保证在开证申请人未能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受益人只要凭备用信用证的规定向开证行开具汇票(或不开汇票),并提交开证申请人未履行义务的声明或证明文件,即可取得开证行的偿付。
备用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开证行对受益人保证,在开证申请人未履行其义务时,即由开证行付款。因此,备用信用证对谓受益人来说是备用于开证申请人发生毁约时,取得补偿的一种方式。如果开证申请人按期履行合同的义务,受益人就无需要求开证行在备用信用证项下支付货款或赔款。
篇9
1、首张信用卡诞生的背景
世界第一张信用卡产生于1915年美国的“信用筹码”,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持卡人可以先消费、后付款,即消费信贷。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对于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对特约商户和持卡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2、世界信用卡业务的兴起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进入发行信用卡的领域,由此揭开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序幕。到了六十年代,信用卡很快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并迅速发展,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在国际上主要有威士国际组织(VISA International)及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Card International)两大组织及美国运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America Express)、大来信用证有限公司(Diners Club)、JCB日本国际信用卡公司(JCB)三家专业信用卡公司。
3、中国信用卡业务的规模
自1985年6月中国银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实质性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卡银行和发卡数量以及交易金额等方面都有较大增长。截止到2006年,中国信用卡发卡总量为5600万张,尽管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人均持有量过低,但增长速度非常惊人:2006年全年银联标准卡境内新增1.44亿张,其中信用卡313万张。银联标准卡所开发的各种独具特色的信用卡产品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2006年新增的银联标准卡占到了全部增量的68%。同期银联标准卡境外发行40.32万张,同比增长180%,截至目前,已经有25家境外银行发行银联标准卡,总发卡量达62.47万张,其中信用卡14.37万张,借记卡达48.1万张(2007年中国信用卡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银行业的信用卡市场已展开一股爆发性投资浪潮。根据成熟市场的经验总结,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信用卡将进入国际公认的信贷消费高速成长期。2006年我国信用卡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从2002年开始的成长期走入成熟期。
4、当前信用卡的功能
(1)支付结算。信用卡的支付结算功能,可以提供广泛的结算服务,方便持卡人的购物消费活动,减少社会的现金货币使用量,加快货币的流转,节约社会劳动。
(2)汇兑转账。信用卡的汇兑功能,体现在持卡人外出商旅、销售、度假的过程中,在异地甚至异国都可以借助汇款的方式,通过任何一家国际信用卡组织的会员机构的网点,实现资金的调拨流转。
(3)信用销售。信用卡实质上是一种信用购销凭证,它的运作模式体现了背后商业信用或银行信用的支持。信用卡的信用购销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支付方式,超前的购买能力和扩大的信用规模势必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为确保宏观经济的综合平衡必须加大社会总供给,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小额融资。信用卡不仅仅具有资金支付的功用,信用卡还可以被持卡人用于小额融资。消费者得到了方便的贷款,从而更好的使得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同步;特约商户则可以向那些无法支付现金的客户出售商品,并通过赊销加快资金周转,从而实现扩大经营规模
二、现今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同质化
1、我国现今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信用卡进入中国基本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但其后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就一直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1995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入市场的初步启动阶段。
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面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开放趋势的加速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潜在竞争,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在信用卡业务上的投入,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2002年以来,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除了国内发卡行的增加外,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开始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间接竞争。外资银行在等待中国信用卡市场全面开放的同时,也积极与中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合作。
截至2007年,国内已经有27家银行和机构投入到发卡行列中来,信用卡被视为中国银行界现阶段最市场化的产品。从中国信用卡的成长期到进入成熟期,2003至2012年的这10年,将注定会在中国银行界成为“关键年代”。
2、信用卡业务同质化的原因
信用卡是一个功能相对单一的产品,它的核心功能就是为持卡人提供一定时间内的免息信贷,因此银行之间推出信用卡的品种相当接近。功能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一家银行推出一种新功能,同业马上就会跟进,忽略信用卡的功能创新。
(1)信用卡环境开发不足。中资银行的同质竞争首先是制度环境的问题。目前银行能够运用的业务手段并不多,银行只能运用有限的业务手段开展业务,因此“同质”就在所难免。其次是市场环境。在金融业发达国家,银行可以利用的市场很多,但是在我国,银行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机制过于保守。分业经营、可以利用的市场不多、中介机构发育不健全、金融知识产权保护难等问题都在困扰和束缚着银行业务手段的创新。
(2)促销手段上的单一。在促销手段方面,发卡主体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免年费、送礼品、抽大奖、送礼包)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是总体营销手段还显得比较单一。中国信用卡营销的显著特点是:促销胜过营销;竞争手段重复、营销策略类似;市场定位模糊,同质竞争明显。对上海、北京、广州、郑州、重庆的消费者对于各银行信用卡的认知状况调查表明,发卡机构都选择了几乎类似的竞争策略。大多数消费者仍然觉得每个银行的信用卡似乎都没什么差别,造成一个客户同时拥有数张不同行信用卡现象普遍,客户忠诚度较低。
(3)客户定位存在误区。在客户定位上,各行信用卡目标群体定位具有高度趋同性,导致在一个过于狭小的区域里展开竞争。过分依赖高端客户。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中心把目标都对准了所谓的“高端人群”,即具有高学历、高收入和高消费能力客户群体。然而,据有关数据显示,现在普遍意义上的高端客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反而没有大众化的消费者旺盛。中低端客户市场的潜能仍未得到足够重视。
(4)信用卡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银行卡的消费功能发挥还不够充分,人们持卡消费的意识较差,持卡消费的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007年5月咨询机构赛迪顾问的报告显示,在中国4000多万张信用卡中,约有60%-70%处于“睡眠”状态,国内银行在保持银行卡业务可持续发展方面普遍面临挑战。
三、商业银行避免信用卡业务同质化的思考
当前,信用卡产业全球化、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在一国范围内试图建立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信用卡产业体系已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历史以及传统体制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忽视了信用卡的产业化发展。
1、成立独立核算、专业管理的信用卡业务中心
我国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典型的专业信用卡公司的机构形态,但多家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创新,也一致遵循了加强专业管理、实行独立运营的客观规律。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也先后组建或筹建独立的信用卡中心,由其办理电话挂失止付、查询余额、数据清分、资金清算、受理投诉、卡片制作、市场营销等业务。可以预见,这种运营机制的改革和机构形态的创新,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业务的快速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2、信用卡产品战略
品牌是消费者选择产品所最关注的因素,金融产品要成为品牌,首先应该是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银行应积极通过市场调查等手段,加强与客户沟通与联系,摸清不同客户的需求,一方面对原有服务产品进行创新、重新组合,另一方面,为积极开发潜在市场,在不断的调查基础上开发新产品。
3、信用卡品牌战略
国内很多银行整体企业文化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信用卡产品推广却往往被孤立开来,没有以整体企业文化底蕴作为个体产品的基础。银行应在产品设计上大下功夫,使之富于个性化,把银行文化融合到产品之中,从而达到通过品牌加深顾客对本行了解,提高本行知名度的目的。
以花旗银行为例,花旗银行积极分析客户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建立客户导向型并以“花旗”命名的综合服务机制:“只要你在花旗银行开户,就能在任何时间、地点,运用任何银行业务来管你的财务。”花旗银行由于服务领域扩展,服务周全,客户纷纷而至,这就是“花旗品牌”的市场效应。
4、资信标准上的多元化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信用卡业务能给予的授信额度最高可以达到人民币5万元或等值的自由兑换外币,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信用卡透支额度不得超过5万元额度限制已经不能满足许多优质客户的需求。
据有关媒体报道,持卡人的信用卡额度在今后一两年内还可能进一步提高,突破现在5万元的授信限制,由银行视自身风险状况和持卡人具体情况决定授信额度。
因此可以建议通过引入杜兰德9因素个人消费信贷评分体系的方式,资信标准上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倡导客户提高资信水平,方便、健康、安全地使用信用卡消费。
杜兰德9因素消费信贷评分体系:
(1)年龄:超过20岁后每一年0.01分,最高分0.3分;
(2)性别:女性0.4分,男性0分;
(3)居住的稳定性:长期居住在现在住所0.42分,最高分为0.42分;
(4)职业:好职业0.55分,坏职业0分,其他0.16分;
(5)就业的产业:在公共行业、政府部门和银行0.21分;
(6)就业的稳定性:长期工作在现在的部门0.59分;
(7)有银行账户0.21分;
(8)有不动产0.35分;
(9)有人身保险0.91分。
根据杜兰德的研究,划分消费者贷款风险高低的界限是1.25分――评分在1.25分以上的可视为有良好的资信,可以考虑申请人的贷款请求;而低于1.25分的则视为贷款风险较高,申请人资信度较差,应拒绝贷款要求。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多层次金融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4-0028-05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数量逐年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数量日益增长。根据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数据显示,规模以上中小企业2002年为231074个,2006年为299276个,增幅达29.5%。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中小企业在其快速发展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利润总额、利税总额连年增加。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中小企业就业贡献突出
随着中小企业数量的日益增长,中小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矛盾。2001年,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为60.9%,2006年这一数据接近80%。
(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趋强
不断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逐渐加强,中小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结构简单、对市场反应灵敏,所属行业广泛,在技术创新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数量多、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据2006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数据显示,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都由中小企业完成,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新生力量。
二、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实分析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但是融资困难也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现实中,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银行信用融资仍是中小企业主要外部资金来源
银行信用融资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所建立的信用关系。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外部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例考察中小企业贷款情况,从2000年到2006年,这两种类型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所占比重较低,最高的年份2000年只占6.76%,最低年份2006年只占3.95%。可见,中小企业虽然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但是获得银行贷款并不容易。
正因为此,2005年银监会开始陆续出台系列措施试图破解这一难题。2005年7月出台的《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就提出,建立和完善小企业贷款的“六项机制”,包括建立小企业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
近年来,许多商业银行在部门设置上特设中小企业融资部,同时,各商业银行也积极创新金融工具,增加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比如,工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流动资金、打包贷款、账户透支等贷款类产品,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贸易融资产品,以及工程保函等信用支持工具。建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有“成长之路”和“速贷通”两个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品牌;并为此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再造,加大了授权力度,贷款实行客户经理和有权审批人双签审批的形式。农行也于2006年推出了主要为小企业量身定做的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业务,只要在房地产抵押或质押担保的前提下,不需要评级和授信,根据提供的抵(质)押物即可办理贷款,贷款金额最高可以达到200万元。中国银行于2007年推出供应链融资创新产品――“融易达”,为围绕核心企业提供原料和配件供给的中小企业消除融资难题。这些举措,促进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
(二)证券信用融资尚在起步阶段
证券信用融资是指企业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证券信用融资迅速发展,企业利用证券信用融资额从1992年的777.80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1399亿元。上市公司总数2007年底达到1554家,市值为327100亿元。对于中小企业,2004年5月,深圳交易所开通了中小企业板块,当年有37家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该板块上市,截至2007年底,共有202家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市值为10646.84亿元。中小企业无论是上市数量,还是上市公司市值都极其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股票融资需要。
从债券市场融资情况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中小企业几乎难以跨入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我国《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中小企业不能发行债券,但是中小企业一般难以达到上述法规中的一些规定要求。如《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发行债券的股份公司的资产净额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净额不低于6000万元人民币,众多中小企业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债券融资规模非常有限。
(三)商业信用融资潜在功能被充分挖掘
商业信用融资是指企业之间彼此提供的以商品为对象、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融资。限制商业信用运用的禁令取消后,商业信用在我国得到了一定运行,企业认识到商业信用有助于解决企业产品“卖不出和买不进”两难的矛盾,充分利用商业信用这种灵活便利的方式来推销产品和进行资金融通。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有赊销与赊购,对应就形成了应收账款与预付货款。
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择部分甚至全部以信用形式进行交易,形成了较高比例的应收账款。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全国东、中、西部选择有代表性的六个城市的1105户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样本企业支付一笔采购货款的平均时间为37天,而收回一笔销售货款的平均时间却为55天,收回比支付货款的时间多出近20天。通过企业与大客户和大供应商之间交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情况可以发现,企业平均应收账款比平均应付账款多243万元,应收账款的平均时间比应付账款的平均时间多51天,收回一笔销售款比支付一笔采购款平均多用12天,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过去五年中,有58.6%的样本企业出现过货款被拖欠的情况,其中46%的企业被拖欠的货款收不回来;企业不能如期偿还货款的首要原因是本企业的销售收入没有如期到账。另据央行调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总资产中大约有6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应收账款的增加,一方面说明中小企业相互间建立了商业信用关系,利
用了商业信用融资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又使许多中小企业陷入新的资金困难中。如果能盘活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为充分发挥商业信用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作用,盘活中小企业应收账款,2007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宣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这套在上海落地的系统,将为各银行日后大举拓展应收账款等动产质押业务提供关键的支撑平台。做大应收账款质押业务,而允许应收账款抵押融资,将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登记系统自运行以来,已平稳运行一年,登记量和查询量稳步上升。截至2008年9月,登记系统累计接受登记超过3万笔。从登记业务类型来看,登记系统累计接受的初始登记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占比约为80%,应收账款转让登记占比约为20%。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拥有的可以抵押担保资产十分有限,以应收账款出资,扩大了企业可以担保的财产范围,降低了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从登记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在覆盖面上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还很大。截至2008年9月,出资人为中小企业的初始登记有1.3万余笔,占总初始登记量的一半有余;依据初始登记中选填的主合同金额,可估算出资人为中小企业的初始登记的主合同金额累计约为8110亿元人民币,约占所有初始登记主合同累计金额的35%。
根据登记系统数据的抽样分析,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呈现以下特点: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比较集中的是制造业、经营基础设施和水、电、气、暖供应的中小企业;用于融资的应收账款类型主要有销售款、公路、桥梁等不动产收费权、医院、学校、景区的门票收入和工程服务收益权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的授信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四)国家信用融资支持力度加大
国家信用融资是以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它包括国家运用信用手段筹集财政资金和供应财政资金两个方面。当国家以信用方式投放资金,企业可以接受国家信用来进行融资,中小企业也不例外。
《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中小企业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3年,财政部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2004年又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而且财政资金安排额度也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安排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超过了15亿元。共确定170个项目作为2004年财政专项发展资金项目,占各地区申报项目的46,6%。170个项目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9400个。对中小企业重点支持项目分为四类:“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项目37个,占项目数的21.7%“地区产业优势”项目60个,占项目数的35.3%;“农业产业化”项目34个,占项目总数的20%;“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项目39个,占项目总数的22.94%。在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中,许多项目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国务院于1999年5月批准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目前国内唯一面向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设立创新基金是为了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截至2003年底,创新基金累计受理申请项目20267项,申请资金总额298.8亿元;共批准立项项目4946项,实际资助金额为34.6亿元,平均资助强度为70万元。2004年,创新基金收到申请项目4925项,立项项目1464项,安排资助资金总额82719万元。
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外、中央财政近年来还先后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平台式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等六项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07年末,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这六项专项资金近170亿元。
(五)国际信用融资门槛较高
国际信用融资是指各国的金融机构、公司企业或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信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国际信用融资的方式越来越多,包括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补偿贸易、外商投资、境外发行有价证券等,实际利用外资规模逐年增加。相对而言,只有极少数中小企业能够利用国际信用融资。
以中小企业海外上市为例,我国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的目标市场比较多,最初选择的主要有:美国纽约NASDAQ、新加坡SES-DAQ、香港创业板等;近些年来,英国伦敦AIM、日本东京创业板和韩国创业板也渐渐受到中小企业的关注。海外市场在发审机关、发审制度、发审时间上都比内地简化,发审便利。中小企业海外上市,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也可以在海外资本市场严格监管下,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但是,中小企业海外上市成本高于内地上市。比如,美国纳斯达克筹资成本一般在筹资总额的13%~18%;香港创业板上市包括保荐人费、法律顾问费、会计师费等,三大费用约250万-450万港元,上市后还需要更高的成本维持上市公司地位。
根据李岩、冯德连(2007)对我国中小企业海外上市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企业海外上市经历了三个阶段――启蒙阶段、成长阶段、较快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是启蒙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海外上市刚刚起步,平均每年只有两三家企业上市。1998-2002年是成长阶段,这时借助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中小企业逐渐增加。2003年以后为较快发展阶段,甚至在2004年第一次超过了大型、超大型企业的上市数量,达到了35家。从海外上市中小企业的区位分布看,到2005年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等16个地区,其中北京、广东和江苏名列前三甲,占据了近三成的上市公司,许多地区中小企业海外上市纪录为零。
(六)租赁信用融资未能充分利用
租赁信用融资是企业作为承租人在租赁期内租用设备,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目的。我国租赁业从无到有,在缓解企业资金不足、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租赁由于具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在办理租赁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相对不高,所以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普遍存在设备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需要资金更新设备、改造技术。从现实看,尽管银行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发行有价证券融资门槛更高。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小企业可以将租赁信用融资作为补充资金来源渠道。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对租赁信用融资认识不足,没有利用好这一融资渠道。
三、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要逐步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需要从完
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角度,寻求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路径。
(一)增设中小银行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多种性质银行为辅的带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体系,现有的银行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资金供应者。但是,在我国银行体系中还缺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的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要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有必要增设中小银行金融机构。
一是增设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应明确以中小企业为核心客户,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以金融零售业为业务经营方向,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增设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由财政出资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基本职能定位是:制定有关中小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方针政策,督察有关中小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方针政策执行;对有关中小企业立法提出建议;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向中小企业提供咨询等服务。
(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
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需求面广、资金需求额度较小。为此,金融机构应该在已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工具基础上,开发更多的金融工具。
一是开发贷款类金融工具。四大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融资部分,设计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打包贷款、速贷通、融易达等金融工具。这些还满足不了需求,应进一步开发贷款类金融工具,开发推广收费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金融工具。二是发展有价证券类金融工具。中小企业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能够以直接融资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弥补间接融资的不足。截至2007年底,虽然我国有202家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但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没有机会利用股票这一融资工具,能够利用债券融资工具的中小企业只是凤毛麟角。所以,需要进一步发展股票融资工具,创新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工具,设计适合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三是建立中小企业基金。通过发行基金份额,筹集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发展,产生合理回报,再回馈基金投资者。
(三)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
现有的金融市场体系中,仅有中小企业板是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还需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
一是拓展中小企业板市场。中小企业板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板市场,需要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发行上市条件,简化发行审核程序。二是建立创业板。创业板市场定位不同于中小企业板,以成长型中小企业为对象,选择成长型中小企业标准比中小企业板略低。三是发展中小企业债券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包括中小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和中小企业债券交易市场两个层次。在促进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要以发展中小企业债券发行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中小企业债券交易市场为两翼,推动两个层次的市场互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岚,银行创新:为中小企业融资解难[N],金融时报,2007-07-20
- 上一篇:脱贫攻坚自评总结
- 下一篇:体育老师新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