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篇1

关键词:农村 金融 体系 问题

一、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基层的工作人员对于反洗钱的能力和知识比较薄弱,尚不能根据农村金融服务的资金交易数据,综合人员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当事人是否有洗钱行为等。导致引发对行政管理的不严,造成金融市场的形象受损。于是就要求,对反洗钱的人员要有高素质,专业性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要具备有银行、证券等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以及对当前金融先进技术的管理熟练了解。否则也无法发现其中存在违规的问题。其中反洗钱的问题主要是存在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的金融业务上。

1.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洗钱行为主要表现在,进行的各种手续的不规范和完善,各种有关的文书和资料,签字以及盖章都没有进行相关的规范,按照规范要求办理。工作人员对自己工作在行政管理中所承担的责任和重要性认识不清。从事反洗钱工作的工作人员对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认识不到位。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依然是以办理业务为主要内容,在进行检查工作时,工作人员至少要两人在场,同时在工作中,对现场进行检查工作时,忽略了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工作证件等程序规范上的要求。为此存和遗留下来的关系传统工作的观念和工作的方法不能使之发生转变,就会使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执法力度存在执法风险。

1.3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对反洗钱的行政能力薄弱,不能有效的行使监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人行监管行政能力逐步被弱化,对反洗钱的监管行使权利的认识不到位。其具体的表现在对反洗钱日常管理中,检查出的问题不能反映实际问题,同时对于查出的问题有的不进行报告,在处罚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该采取的措施

2.1对重点的企业尤其是产能资源过剩的企业,以及资产投资的信贷行业进行压缩和调整。对市场进行垄断的行业和房地产等企业进行压缩。企业不合理的生产投资结构有市场经济的风险,为此银行企业要对企业进行投资结构的调整,提高信贷的制约限制,对房地产的限制,因为农村的住房问题已经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矛盾。不断的调整大众群体的消费结构,同时加强对市场投资的结构进行调整,提供企业生存和进行良好投资市场经济环境。对城乡的结构进行调整,降低房价,缩小房地产泡沫化,房产居高不下以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2.2对企业的产权进行调整,不断的对股份制进行推进,加强对农村信用等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不断的努力,使得股权的结构多样化以及投资多元化等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要放宽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管理,正确的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做正确的引导。同时金融政策,要考虑不断的满足农村不能通过公平的竞争的部分群众,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等。不断对农村贫困区域进行扶贫开发建设。可以组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地方性银行,以及由农村人民联合发起的农村合作银行等,不断的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在组织的形式上,不要受到传统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2.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的合作银行等,当产生经济赢利时,可以进行逐年的分红,甚至是进行股份的转手,进行多种的方式进行回收,最后并且赢利,对于那些没有产生经济赢利的政府的投资项目,应该不断的吸引群众资本和企业资本进入,对项目进行重新的管理,最终产生赢利。建立一个广大的平台,使得民间的资本和企业资本都能够及时不断的对各种需求的项目进行投资,然后不断的产生赢利,不断地发展,不断的提高民众的生活条件,改善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建立的平台,要有明确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管。资金等数据的透明化等。同时还要不断的鼓励相关部门出资,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各类信用提供担保,不断的开阔农村金融市场的业务,促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走出一条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政府政策性的扶持下,民众市场经济投融资为主体,可以弥补企业和政府在投资上的不足,使得很多优质项目的搁置等,可以进行重启搁置项目。建立这样的投资平台,可以使得拥有平台的公司有良好的形象和充足的资金进行稳定的投资,同时拥有稳定的现金流量和赢利。

2.4国家不断的通过法律手段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规范性,从各种政策上给予不断的优惠,减少税收和下调汇率等,不断的对农村进行监管体系进行法律完善。同时对金融服务的监管在成本要控制,适当的建立地方行的金融管理与监管体系,不断的促使形成在政府的参与过程中对市场中的金融金融机构进行市场运营的全部过程的监控,以避免和减少金融市场风险,长期有效的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管理。

结束语:我国地貌广大,农村大众是我国群众的主体,在城市化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农村的建设是需求的资金量是巨大的。而要长期有效的对农村提供巨大的资金用于建设,就需要有不断的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扶持。建立一个长期市场经济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只有从政府政策的合理把握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才能够不断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兰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构[J],2010,(5);

[2]李为强.农村金融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1992,(5);

[3]陈培.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9);

篇2

关键词:民间借贷;农村金融服务;金融创新

一、引言

民间借贷,是一种相对于正规金融模式的非正式的金融安排,一般采取利息面议直接成交的方式。民间借贷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体制背景,随着民营经济的升级转型,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金融格局相应的发生转变,但由于垄断国家大部分金融资源的商业银行及其相应的金融体制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变化,因此,在现有金融格局条件下,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可能得到有效满足,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成为空谈。但民间借贷以其特殊的竞争优势,如期限灵活、手续简便、信任较高等,在一定程度上融通了社会闲散资金,缓解了资金供求之间的矛盾,活跃了城乡经济。同时,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决定了它对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命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转型中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现代化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出现缺位等诸多问题。因此,在这一历史背景条件下思考并积极构建符合“三农”发展要求的金融服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民间借贷分析

民间借贷的存在完善了金融体系,尤其对一些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不足,加速了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但不规范的、盲目的民间借贷向各行各业渗透,一有风吹草动,很可能瞬间瓦解,对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借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可能危及资金安全。民间借贷的特点在于借款期限较短,能够灵活周转资金,比较倾向于短期高附加值的产业,一旦有相应的市场金融风险,往往快速远离这一市场。这是民间借贷的优势所在,但快速抽离市场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致使风险进一步扩散,影响后期的资金的有效回收,形成一大批金融坏账,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民间借贷的盲目性不仅导致市场风险,还可能引发社会法律风险。

2.民间借贷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可能影响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一方面,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国家限制,民间借贷利率却可以按照整个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合理设置借贷资金价格。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民间借贷存贷款利率普遍比较高,高利润和高回报会诱使一些社会资金流行民间借贷,客观上会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当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贷款融资支持时,会将申请到的低息贷款转手高息放贷,牟取利息,这使得银行资金游离到银行体系外循环,其潜在的金融风险会很大,而对于那些既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借贷融资的企业或农户,出现金融风险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偿还民间借贷的资金,对于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支持则实行能拖就拖的策略,这就给正规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带来不确定性,从而不利于银行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

3.民间借贷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之外,一旦爆发金融风险,很可能破坏社会稳定。首先,民间借贷大多是亲朋好友之间或有生意往来客户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需求,一般没有正规的借贷手续,大多凭借借贷双方的信用或口头承诺,若借款方违约,贷款方没有有效的反制措施,会引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大多民间借贷处于地下经营状态,不受国家的金融监管,内部经营没有正规的管理程序,进而有人利用这一地下经营状态的隐蔽性,采取放高利贷的形式谋取高额利润,为得到高回报率不择手段,这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再次,民间借贷大多以现金方式进行,未订立书面协议,缺乏有效的担保,无法做到有效的公证,使得大额可疑资金能够逃避监管,容易为洗钱等犯罪行为提供方便。

三、农村金融服务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是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应有之意,应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基石和保证。但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远未达到这一要求,无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现如今,随着大型商业金融机构为追求高额的利润而转向城市发展,遗留在农村的金融机构成为向城市输送金融资源的储蓄池,致使原本就缺乏的农村金融资源显得更为短缺。正是在这一既有的金融体制格局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存在着金融短板,始终发展不起来。

2.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及产品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要求农村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要农村金融机构能提供咨询、等各种新的金融服务功能。但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还远远没有跟上农村经济发展转型的脚步,提供的金融服务远远达不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如目前的贷款方式还比较单一,各种支持向农村借贷的服务体系不健全,针对适宜农村经济发展的如农村住房贷款、生活消费贷款等农村消费信贷业务还比较少,无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

3.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不健全,各种监管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自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种金融监管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监管不到位,其整体协作性不强。此外,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过窄,农村信用社未能完全按其宗旨为农民服务,因农村信贷需求的特点,单比农村金融支持成本比较高,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需求不积极。目前来看,农村金融服务市场还处于分割严重的状态,各个地区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利率差异,无法形成统一的信贷市场。

四、政策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将会进一步提高,民间借贷的兴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滞后。一方面为了规避民间借贷的弊端,压缩民间借贷的空间;另一方面,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建设是其应有之义。为进一步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其建设服务的功能,我们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意识。鉴于农村经济不发达、金融总量不足和金融资源外流的事实,目前可以适时调整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一方面加强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可适当将民间借贷合法化,使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形成合理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三农”机制建设。此外,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加快邮政储蓄的机构体制创新,可依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适时推出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举措,如短期回购、金融债券、票据贴现等,争取将来自于农村的金融资金还用于农村自身经济的发展壮大。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农村金融服务自有其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即大多数农村金融业务盈利性不高,导致追求商业利润的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资金支持,因此,也就相应的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填补这一空缺。目前,可以将农业银行目前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划转到农业发展银行,真正实现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分离,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加大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和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可以创新农村金融衍生产品,尽快推出各种农业保险、农产品期权、期货等农村金融衍生品,从而有效分散和规避农村信贷和农业生产风险。

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自身质量建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规范各种管理制度,以应对市场的各种变化。可以适时推进渐进式的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政府的渐进式指导来推进农村金融利率向市场化利率方向转变,进而可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合理配置资金需求,实现金融资源有效率配置。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自的宣传优势,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宣传力度,创造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文化氛围,从而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农村实际,促进农村地区经济金融的协调健康发展。

4.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可以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农村金融服务规章制度,明确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为各种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投放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一方面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放心贷款,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农民能够安心使用贷款。我国的农村金融监管要立足我国农村金融实际,提高农村金融监管效率,健全完善金融同业工会,加强行业自律,强化信息披露,加强社会监督,为农村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邰子龙.我国民间借贷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6).

[2]王海平.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及规范方式探讨[J].中国商界,2010,(7).

[3]郭强.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创新[J].中国证券期货,2010,(3).

[4]刘敏,唐正朋.基于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分析[J].当代经济,2010,(5).

[5]李岩.当前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1).

[6]祝健.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宋磊.试论农村民间借贷[J].经济理论研究,2006,(9).

篇3

关键词 农村 金融市场 服务体系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其是改变农村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及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需要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以“三农”为中心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职能。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比较缓慢,只能为农民与农村经济提供一些简单的金融服务,无法在农村大力拓展金融市场规模及经营网络,基础问题就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得不到平衡的发展。而且,金融市场上的特有信贷风险问题也会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影响。另外就是农村中的“二元金融”结构合并及传统的原始态服务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服务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1)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2)金融市场的政策性和商业性缺乏足够的融合力;(3)金融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分配;(4)缺乏科学的农业贷款结构;(5)缺乏创新的服务项目。

二、建立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金融体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传统的 “一盘棋” 金融策略已满足不了现代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在我国县级农村中,必须要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银行服务体系,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1加强法律规范作用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农业发展金融机构方面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因此,必须要强化对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使农业金融机构更具规范化,使其能在法律保障下为新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服务。严格遵循公平、自愿、公开的原则进行相关金融法规的制定,以合理划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服务范围与职责,并明确支持生产经营、助学等内容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责,并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向当地投放一定的新增存款,以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监督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以保证金融机构的资金能落实到农村建筑中去。

2.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多功能、多元化、布局合理、竞争互补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也是符合建设新农村与“三农”发展的主要目标。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主要途径主要有:(1)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服务体系。在不平衡的农村经济发展国情下,以建立多形式的金融组织,并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建立互助互利的资金融通机构,从而体现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自愿性、非盈利性、民主管理性及互助共济性等职能。(2)对当前邮政储蓄制度的改造。对于当前农村资金大量向城市倒流的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对于邮政储蓄业务较多、经济交通发达的地区,在管理规范的前提下,应将邮政储蓄部门升级为邮政储蓄银行,主要从事储蓄、汇兑、等业务,所涉及的资金都不能再转存到人民银行中去收取率差。另外,必要时还通过国家财政进行一定的补贴。而对于邮政储蓄业务较少、经济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县级可将邮政储蓄部门与当地农村信用社进行合并,以实现统一管理,以将大量的储蓄资金保留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从而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3增设农业保险组织

首先,可在县级农村中建立一个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并融合合作社的相关制度,合作制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其互助共济性,主要由国家财政投入与乡镇企业、农户等入股形式建立,但国家财政投入应低于总控股的30%,也就是不能占据控股地位。其次,还可以在省一级建立一家农业保险股份公司,其中,省级财政应投入30%的资本,而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则将其总资产的8%作为入股资金,而且省级农业保险股份公司还要按8%对各县级公司承担再保险责任。最后,在对原有存贷款、汇兑、等业务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还应加大对新业务的扩展,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农村的金融产品,大力推广银行卡、基金、金融咨询、农产品期货及个人理财等金融产品,并根据农民的需求,开发一些如仓单、存栏牲畜抵押等贷款业务,从而满足农民对农村金融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3.1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要清楚地知道风险控制的意义,并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以强化风险管理。同时并完善内部控制、法人结构及风险防范机制等,通过完善人事制度,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并重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并加强技能培训,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市场应变能力及市场信息捕捉能力,以降低农村金融组织的投资风险。

2.3.2营销体系的建立

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制定金融机构中对当地市场熟悉的工作人员进行新业务的开拓,以简化申请手续与降低信贷的风险,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节约成本。

2.3.3强化对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并建立具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其次要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与岗位培养力度,以全面提高农村金融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最后通过对人才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建立健全的人才进机制,始终坚持任人为才、量才适用的原则,对专业人才进行严格的考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当前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以采取加强法律规范作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增设农业保险组织等手段,从而建立其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金融体制,对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不清晰

在经历近十年的改革后, 我国的农村金融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这种合作金融为基础, 农业银行这种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这种政策金融各司其职, 三者间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者的职能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混淆和冲突, 并由此产生了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具体表现在: 第一, 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全, 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重任。第二, 农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变化使得原来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实行商业化改革以后, 农业银行从农村大量撤出, 留在农村的也仅从农村吸收存款, 不再向农户发放贷款, 这使得其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第三,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

长期以来, 由于正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户的需求, 民间金融包括高利贷行为获得快速发展的空间。但是,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融资活动一般具有规模小, 隐匿分散的特点, 其运行依赖于一些被社会认可的非正式规范( 如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社会声誉等) 和非正式的制裁机制( 如社会排斥、声誉的丧失等) 。这些特点使得政府难以通过正式规范进行低成本的监管和规范, 从而也使得其缺乏政府的保护。因此, 如何有效地规范和保护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3.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组织体系不完善

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分工负责、相对独立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但从审慎性风险监管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至少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缺陷。首先, 风险主体缺位, 难以实现监管的全面有效。其次, 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 使得外部监管职能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再次, 监管理念落后, 监管内容陈旧, 监管效率低下。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机构设立、业务审批和合规性检查阶段, 而非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最后, 监管法规标准、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不适应市场监管要求。

二、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途径分析

1.改革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一个有效率的竞争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此, 首先需要对农信合作社进行改革,明确其合作性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促进其转换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其次, 要放宽政策使一部分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 规范其经营行为。再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或者商业取向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最后, 允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金融服务, 尽量通过发展多元化的正式或准正式金融机构来挤出部分非正规金融活动。

2.完善农村政策金融体系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本是提供商业性金融产品的机构, 但它们同时又承担着较多政策性金融产品的供应任务。一个金融组织交叉承担这两个任务必然会产生许多弊端。一是容易将商业性金融风险转嫁到政策性业务中; 二是容易出现政策性金融行为对商业利益的排挤; 三是可能出现商业行为对公共利益的排挤;四是使得衡量这些金融组织的绩效变得困难, 承担政策性金融任务可能会成为这些机构推卸责任或无休止的寻求政府补贴的托辞。因此, 完善农村政策金融体系首先要把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中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分离出来。其次,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和管理, 使其更多更好地为政府推动的项目信贷计划提供服务。

3.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首先,需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定位。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被视为准政策性金融机构, 承担了支持三农的重任。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应定位于商业性金融机构,应立足农村,以农村经济成分为业务对象,按择优扶持原则开展业务经营。其次,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应将农村信用社可以计量的出资股权化, 以明晰农村信用社的归属权;可以让省财政作为政府出资人的代表,行使其所有者的职能;完善农村信用社的股权机制。最后,积极完善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政策。

4.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

农村特别是农业生产不仅面临着市场风险, 而且面临着自然风险。因此,农业银行、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等可以凭借其在农村的机构网点开展农村保险业务,拓展农村市场,通过业务的多元化来化解和分散风险, 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5.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监管框架

首先要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充实监管人员力量。其次要尽快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再次,中央银行要根据有关金融法律制度规定,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以维护其良好的运作,并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篇5

>>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研究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思考 于都被列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等 传媒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构建 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成效显著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关注留守老人精神需求 健全纳税服务体系研究 以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为基础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创建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健全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分析 如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民政部:将完善落实救助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留守老人贫困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人民网.一养老院三位老人被切除,行凶者已被控制[EB/OL].(2014-07-24)[2014-09-25]..

收稿日期:2014-11-27

篇6

农村金融服务“点多面广”,一般而言,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指标包括: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农业贷款数量、农村地区小额贷款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农村政策性金融等多个方面。农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支农服务弱化等问题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近年来,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固有的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减少,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金融服务空白。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末,全国仍有1696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农村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为2.99个,平均每1万农民拥有的金融机构是1.56个,每5.77个行政村分布1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从青海省情况来看,截至2011年末,青海省尚有133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全省373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63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9个/乡镇);全省4163个行政村,每6.86个行政村才分布1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网点/5.77个行政村);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33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6个网点/每万名农民)。实践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不具备比较优势,其业务活动往往无法适应小农经济,也无法解决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和巨额成本等问题。中国并不缺少大银行,但缺少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缺少根植农村、贴近农户、符合农村基本需要的微型金融组织。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出现既有正规金融渠道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也有因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风险大导致的非正规金融等民间资金被压抑,以及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财政资金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四家,但资金实力雄厚且具有一定支农条件的农业银行,大多将资金投入到县域的大型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很少直接服务于农户;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存款占比高而贷款服务较少、从农村虹吸资金回流城市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主要投放于粮棉油收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企业,直接投放农村企业较少。农村信用社实际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唯一金融机构,但“一社难支‘三农’”。农村金融市场“批发+零售”的资金融通渠道有待发展,大型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联通机制尚未建立。截至2012年6月末,青海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868.5亿元,其中:全省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达145.68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16.77%;邮政储蓄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41.23亿元,其中县域存款余额69.56亿元,占比达49%,各项贷款余额为31.37亿元,其中三农贷款余额仅为3.6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1.6%;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63.47亿元,粮油收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占了近60%。目前,我国推动和建设的小额贷款组织主要是商业性的小额贷款组织,它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设立的,以自负盈亏、财务上可持续为原则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2000年,农信社根据央行信贷扶持“三农”的要求,以农信社存款和央行支农再贷款为资金来源,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到2006年底,农户小额信贷余额占到农信社农户贷款余额的近30%,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小额信贷的覆盖面。但随着农信社的商业化改革,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2006年底,银监会宣布在青海等6个省区选择36个试点区域,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以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理念和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但这一制度创新的预期金融服务改善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影响面很小,相关政策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提出较严格的要求,使得部分新型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受到限制。截至2011年末,青海省仅有的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均设在县级及以下地区,存款余额仅为2.1亿元,贷款余额2.97亿元。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大量金融需求,其中有部分农村金融需求具有较强的政策性金融性质,但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政策性金融服务职能的发挥。作为主要支持农业经济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国家开发银行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以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为例,截至2012年6月末,累计发放各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贷款90.7亿元,其中很大部分用于省、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较少。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以银行类信贷为主,保险、证券等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农业保险体系。由于缺乏公共资金支持,西部农业保险市场显现出明显的供求“双冷”局面。现行公共财政制度安排,使得西部农村信贷资源的相当一部分被用于治病救人等本应由公共财政资金承担的投入上,金融财政化现象非常严重。此外,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的金融产品严重不足,信贷、证券、保险没有形成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发展局面。农村金融服务手段滞后,金融业务科技化程度不高。截至2012年6月底,青海省农村信用社在全省布设ATM机171台,平均每两个乡镇还不到1台,并且已布设ATM机的网点又不具备自动存款功能,农牧民群众在信用社非营业时间无法正常办理存取款业务和刷卡消费,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一定不便。同时,由于人才、资源、风险评估等条件的制约,一些涉农金融机构在涉农产品创新上很难有独创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贷款难、部分涉农金融产品供求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是贷款担保方式仍不够灵活。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担保方式主要是保证、抵押和质押,对大部分农村种养大户来说,根本无法提供合法有效的贷款抵押和收入稳定的担保人做担保。而对贷款额度也有严格的限制,一般控制在10万元以内,不足部分只能以民间借贷的方式解决。二是贷款手续繁琐。涉农机构由于审批权限上收、风险控制等原因,在实际贷款过程中,根据额度的不同,需要不同级别的机构进行审批,越往上,需要的贷款要件、审批流程、审批时间就越多,通常需要两周甚至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大大超过了客户的期望值。三是贷款期限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周期性的需求。目前涉农机构虽改变了“一年一贷、春放秋收”的传统方式,但受信贷规模限制及对资金流动性的考虑,近9成的贷款期限约定为1-2年。当前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特别是缺乏资产评估、担保公司、征信登记等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的认识和自身金融意识还比较薄弱。一是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和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和健全。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环境、政策因素影响大,贷款风险大,抵押担保品有限,使用现代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在农村地区开展评估、担保、信用评级等的成本较大,导致在农村开展金融中介业务难度较大,农村金融中介发展滞后,尚有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少,资本金少,风险化解能力和代偿能力很低,不能适应农村需要。二是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对金融知识的认识有限,加之农村地区金融教育发展不足和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地区整体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使得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足,各金融机构不愿主动到农村地区开展业务。三是农村征信系统建立不完整。农村个人基本信息与信用记录不完整,而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贷款多数是建立在个人信用的基础上,信用贷款风险大,随着各银行机构风险防范的强化,致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积极性不高,存在“慎贷”、“惧贷”和减少授权授信额度等现象。从法制环境来看,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主要法律依据有《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这些法律法规并未对我国农村金融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拓展中遇到法律规定不明确的问题。随着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推进,农村地区抵押担保物缺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此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信贷业务的进一步扩展形成了障碍。此外,部分农村地区宗土观念比较浓厚,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对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待加强。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

从美国、印度、孟加拉等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来看,它们都建立与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金融制度,主要包括由合作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所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及相应的财税、监管、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上述国家都制订了专门的农村金融方面的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作为制度保障和支撑,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从国外经验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不是由单一的某类型或某一家银行机构来承担,而是由政府主导扶持的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多类型、多层次发展,分工合理明确,优势互补。以上国家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政府通过出资组建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对农村金融机构在税收、利差补贴等方面实施各种优惠政策,进行了大力扶持。美国鼓励在不违反现有法律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可能的尝试和创新,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实行差异化的服务策略;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对贫困人口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小组联保贷款制度。美国的农业保险管理部门是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具体业务则由私营保险公司开展,美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了大力支持;印度推行的“自助团体联系计划”就是采用团体担保代替抵押,从而有效地分散了信用风险。(1)财税政策,包括:通过出台支持农村金融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对涉农贷款、保险进行财政补贴。(2)金融货币政策,包括:对涉农金融机构降低或免收存款准备金,以保证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充足;给予涉农金融机构金融优惠政策,以解决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在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时遇到的资金问题。(3)监管政策。如印度政府要求商业银行在城市开设一家分支机构,就必须同时在边远地区开设2-3家机构,并且把信贷投放的18%投向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

构建普惠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农村 金融服务 改进建议

金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为处理好“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更加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资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因为金融支持力度还明显不足,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困境也日益突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十分落后,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所以,要深化农村的金融服务,就要切实制定因地制宜、富有成效的发展规划,建设能和农村同步发展,满足农村各层次的金融需求。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过于单一

当前,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已形成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大金融机构并驾齐驱的局面。然而,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业务经营的范围极为单一,主要行使的是粮、棉、油等收购贷款资金的封闭型管理,业务空间显得十分狭小;理应重农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却将竞争的视角从农村转入到利润率更高的城市,造成农村网点的大量撤并,人员也在锐减,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投入日渐减少。因而,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担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身上,其结果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变得更加单一。

1.2农村信用社包袱过重

因为农村信用社在多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问题,同时又受到资金规模、硬软件设施、结算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往往存在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佳、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其肩负的职责和其自身的能力难以匹配,导致农村信用社在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1.3农村贷款利率过高

当前农村的金融贷款利率显得过高,加重了农民群众的贷款利息负担。虽然中央已经规定了贷款利率上下浮动的区间,但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在利益机制的诱导和驱使下,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非但不能下浮,反而基本上都选择一浮到顶的操作办法,导致农民贷款负担沉重。

1.4农业保险尚未全面推广

农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产业,我国又是全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推广农业保险十分必要。然而,当前我国的农村保险业十分滞后,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对于风险控制的要求。究其缘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因为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成本和高赔付等特征,再加上存在较多不可预测性因素,预期收益十分低,和保险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一致,因而各家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涉足农业领域,导致农民群众的投保积极性低。其次是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够。农民一般都对农业保险缺乏认识,保险意识十分淡薄,参保的积极性也不高,同时由于保费过高,农民即使有一定的保险需求,却难以购买。最后是政府的扶持力度还不够。最需要参加农业保险的农业大县,常常是财力不足的贫困县,缺少上级财政资金补助的情况下,难以完全依靠自身财力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

1.5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目前,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外流。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与体制方面的原因,邮政储蓄的业务是只存不贷,成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其所吸收的农村资金绝大多数都流出了农村,导致农业经济与农民本身的扩大再生产失去了应有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随着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大量撤并与职能调整,造成其在农村地区已基本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存款银行,其吸收的资金除少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之外,大部分资金都转移到城市或发达地区,造成本就欠缺资金的农村资金大量流失。

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2.1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

创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及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农村金融机构一定要注重更新金融服务的理念,牢固建立创新意识,着力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效率与质量。要全力推进机制创新步伐,努力适应金融业务的综合化、金融交易的电子化、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及金融服务的个性化的新特点,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具有的竞争力。要积极建设符合农村信贷投放的新模式,改善授权授信机制,健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加强贷款差别定价的能力。鼓励建立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机制,进行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要改变“三农”政策性的金融项目运作机制,实施公开而透明的招标制度,实现引导投向、锁定风险、正向激励及持续发展。同时,要积极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新型担保机制,推广与发展开展最高额抵押质押形式的循环贷款,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宅基地、经济林权和土地使用权等抵押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机制,有效降低信贷的交易成本,从而抑制交易风险。

2.2 多管齐下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投入

加大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是解决农村信贷资金不足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与农村的投入,全力发展小额信贷,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二是应当完善邮储资金的回流农村制度,积极拓展贷款业务的品种与金额,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三是建设具有竞争性的农村信贷市场。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之中,应当创新融资方式,并拓宽融资的渠道,增加支农信贷的产品,建立起合理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改变农村金融属于卖方市场的不力状况。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民间借贷的信息和成本等优势,发挥其在支持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中的有效作用。应当准确把握农村民间借贷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相关政策界限,采取疏堵并举的方式,从重打击超越民间借贷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活动。依据积极、有效和风险可控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工作,全力发挥支农信贷的作用。在试点时期,小额信贷组织应当严格执行只贷不存和完全以自有资金开展业务的原则,并承担起相应的风险。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应当认真吸取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惨痛教训,严格确定经营的范围,切实防止超范围经营所造成的农村金融风险源头,同时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切实防止小额信贷组织向不利方面发展,相关部门一定要切实承担起对小额信贷组织的管理之责,保障小额信贷组织能够得到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发挥这类金融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正面作用。

2.3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可以说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能够起到保障农业生产与稳定农村金融的积极作用。如今,各保险企业的主打产品都是人寿保险和城乡居民财产等,适合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保险产品较为缺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农业保险尚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当全力实施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也就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对于农户投保根据品种和比例给予补贴,对保险公司所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要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用的补贴,并建立起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制。与此同时,农村保险机构还应当充分考虑到保额和保费的合理性、条款的通俗化、各地农村经济的差异性,依据不同群体、不同收入、不同风险程度来量身定制满足农村实际需求的不同层次保障性农业保险产品。

2.4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改革应当建立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之上。要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转换经营机制,注重内部管理与自我约束。其一是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贷款审批、利率定价及风险防范等一系列内控制度,建立起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良性的运作方式。其二是建立不同产权模式与组织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信用社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相互制衡的运作体制。其三是加强有效监管,提高股东与社员风险、股权意识,提升信息披露的水平,建立监管部门协调机制和有效监管网络,对于已出现问题的信用社,应当实施限制分配分红、差别准备金率、限制部分业务等及时纠正机制,以防止农村信用社在人行的票据兑付之后走上下坡路。其四是积极控制改革之后的新风险,健全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农村信用社要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牢固确立服务“三农”的意识,积极拓宽服务的领域,全面改善服务的方式,积极增加服务的种类,强化服务的功能。其五是要注重对员工技能开展培训,充分提高其专业知识与服务意识,全面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

2.5全力发挥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

首先是要全力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不论是股份制模式,还是合作制模式,农村信用社都应牢固坚持服务三农之原则,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打造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其次是要确立农业银行的支农地位。农业银行的改革不应完全照搬其它国有商业银行的固有模式,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要确定支农资金在其中的比例,将支持的重点转移到农业龙头企业上,实现与农信社的市场交叉定位。最后是要对农发行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应当从法律角度确立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规范其自身经营活动,明确其与政府、央行、银监会等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服务是判断一个地区信用环境与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各地政府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投入,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为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对农村进行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J]. 改革,2006;3

[2]李劲松,柴浩放.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J]. 农村经济,2007;2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2-0010-03

伴随我国农村经济30余年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一直处于改革探索之中,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新时期,应将农村金融体制的构成主体及其功能发挥置于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予以客观审视、定位和思考。

一、农村金融多元化服务体系架构初具,支农发展成效显著

自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由“体制转型”到“制度创新”的蜕变,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发挥日益健全,经营绩效不断提升,在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为“三农”的服务功能,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备受关注的农业银行改制。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自2009年初挂牌成立以来,在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经营控制机制、推进“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对县域支行实行单独核算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构建了专业化的支农服务体系。截至2009年10月末,农业银行累计发放“惠农卡”3100万张,农户小额贷款余额605亿元,惠及230多万农户。

二是作为支农发展“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自2003年启动新一轮改革试点以来,产权制度进一步明晰,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完善,管理和风险责任顺利移交省级人民政府,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共改制组建了222家农村银行类机构,2056个县域机构实行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全国农信社系统整体经营健康度稳步提升,资本充足率较改制前提升了11.7%,不良贷款率较改制前下降了18.3%,资产总额增长207%,负债总额增长191%,所有者权益增长4121亿元。

三是邮政储蓄银行浮出水面,支农发展潜力巨大。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行邮政储蓄与邮政分业经营,为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基层网点遍布全国36000多个市、县和乡镇,已成为连结城乡法人机构的最大金融服务网络。

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全面拓展业务领域,逐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发展新格局。

五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序组建,试点效果显现。自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3类新型机构,试点范围扩展至全国31个省(区、市),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已有13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运行,实收资本55.30亿元,存款余额195亿元,贷款余额15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98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41亿元,多数机构实现盈利。

二、农村金融体制现存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究

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最薄弱环节,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原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其功能发挥仍存有很多障碍和制约因素,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求。主要表现为:

1.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现有金融服务机构,特别是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竞争有限,很多传统农区、贫困地区的农村乡镇,除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外基本没有其他金融机构网点。加之业务功能单一,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支农功能的发挥不尽完善,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有场无市,“二元金融”鸿沟明显存在。究其原因:(1)由于农村信贷服务的商业性、市场化运作与农业信贷的低利性、政策性之间的矛盾。现有正规金融机构,不论是国有银行、农信社,甚至政策性银行,其改革趋向均为商业化、股份化。这种追求股东利益和盈利的政策取向,解决的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组织机制培育问题,与农村领域偏重于政策扶持性的金融需求存在着明显矛盾。(2)由于“三农”发展对信贷资金的大量需求与日趋从严的信贷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农村地区现有风险分担和风险转移机制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发放日益审慎;加之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严格监控,使涉农金融服务需求的季节性与日趋从严的信贷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凸显。

2.虽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实际运行绩效与改革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就产权结构和股权设置而言,股权高度分散,股东主体为农民,股东缺乏参与和监督农信社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由此导致农信社虽然法人治理结构的架构健全,但都摆脱不了功能发挥流于形式的桎梏。究其原因,本轮农信社改制,通过规范股金和增资扩股,股本金的真实合规性有了很大提升,产权关系明晰程度较改制前有了明显改善,但股权适度集中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绝大多数农信社的股东个数达到上万个,且多为辖内的农民,企业股东数量极少,加之股金中包含大量资格股,缺乏对农信社经营状况予以监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信社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数量与一般股东基本相当,也无法发挥股权对农信社高管人员的激励作用。就农信社行业管理而言,《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3]14号)将省联社定义为“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地)联合社、县(市、区)联合社、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自愿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履行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职能,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但实际运行中,省联社和县联社之间呈现出一种“股权与控制权的反向配置”。基层信用社是县联社的股东,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形成“金字塔型”的持股结构;但在管理权限和职能划分上却是自上而下层层演进,上级联社在人、财、物各方面拥有对下级联社的绝对控制权,形成“倒金字

塔型”的管理决策体系。“法人管法人”,下级信用社的管理层实际上只对上级负责,而非对股东负责,这种制度安排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与控制权的配置状态明显相悖。

3.面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涉农商业、政策性银行在支农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不尽完善。由于受农业生产周期长、贷款风险高等因素影响,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战略性调整,大规模撤并和收缩县域以下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并收回基层贷款权限。农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从以往服务农业为主转向与工商业并重,2000~2006年间工商业贷款占比扩大了14.1%,与此同时,农业贷款比重则呈现出逐年下行趋势,7年间农业贷款余额减少了6538.8亿元,占比下滑逾50%,2006年农业贷款比例比上年下跌11.85%,支农作用明显弱化。如何处理好面向“三农”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关系,无疑将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农业银行股改的最大难点和亮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惟一的支农发展政策性银行,由于受历史包袱沉重、信贷资本金到位少、一线信贷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开辟新的信贷支农项目和领域尚需新的制度安排。

4.农业保险及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等非银行类涉农金融组织在运行实践中障碍较多。目前,农业保险覆盖面窄,险种少,保费收入低,服务滞后,尚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据保监会介绍,2008年中国遭受的罕见雪灾和汶川大地震中,雪灾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而保险赔款只有33亿元左右,赔付不到实际损失的3%;汶川地震所造成的超过5000亿元直接经济损失中,只有5%投了保险,全国保险机构累计赔付仅1.93亿元。同时,农业保险的费率较高,有些农民因交不起保费而不参与保险;加之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赔付”的特性,往往使保险经营者陷入“不保不赔,少保少赔,多保多赔”的境地。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农业生产总值的0.04%,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8.82%,农业保险的险种不足30个。在农村信用担保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虽发展迅速,但类型各异,名称繁多,担保基金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形为担保,实多投资;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未健全。

5.农村民间信贷活动频繁,但长期处于“非正规性存在”的尴尬境地,借贷行为亦缺乏正规制度性约束。基于农村信贷需求的季节性、多元化,信贷供给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除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外,农村领域业已存在大量的民间自发创新性组织,如农村社区发展基金、资金互助组织、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而运转的乡村发展协会等,虽能够灵活便利地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却不能得到经营许可,其经营活动一直处于“非正规性存在”的尴尬境地,借贷行为亦缺乏正规制度性约束,拾遗补缺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新时期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探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路径选择,应将其置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背景下予以思考、审视和定位。应着力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显著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具体而言:

1.充分调动和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发展功能。按照国务院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和完善其运作机制,稳定和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点及业务,利用其在县域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作用。邮政储蓄银行的特点是以小额贷款为特色,以农户、各级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为主要服务对象,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功能,促进资金回流农村。

2.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功能。适应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农业发展银行在为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开展在政策性指导下有资本金约束的、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业务,着力支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生产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导向职能。

3.深化农信社产权制度及其组织形式改革,切实发挥其联系农民“金融纽带”和支农发展“主力军”的作用。伴随农信社改革的逐步深入,新时期要按照市场化原则,以股份制为导向,全面深化农信社产权制度、法人治理、内控机制等各项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维护和保持县(市)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促其真正发展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

4.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担保组织等非银行类涉农金融机构。按照政府政策扶持、公司商业运作的原则,建立农业保险补偿与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多元化农业保险体系。政府应通过立法明确财政预算补贴农业保险的责任,建立各级政府财政、金融、税收的支持体系。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方式,对经营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予以补贴。也可采用“大农险”、“以险养险”、“保险共同体”等方式,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补贴农业保险。同时,采取由中央与地方财政、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共同注资,或向社会发行债券和社会捐资等形式,探索建立针对农村的信贷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基金、信用担保机构及其风险补偿机制,分散信贷风险,促进信用担保体系健康发展。

篇9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关键因素。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经验,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都是依赖运用金融和财政政策,推动了农村面貌的彻底改变。如:1960年至1975年,日本用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由841亿日元增加到9685亿日元,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了从耕作、插秧到收获的全面机械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这就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

(二)农村金融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现代农业越来越表现为机械化和社会化生产,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调查,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公司加农产,这一农业生产新形式的出现,为金融机构确定了新的服务主体。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据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至20万亿元人民币。

这一巨额资金我国财政无力承担,也不能完全由财政承担,农村商业化、市场化的这部分资金需求,应主要由金融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党和政府一向非常重视农业发展,面对发展农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的现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却不能与之相匹配,严重影响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贷款投入多,效率低,资源浪费。

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的情况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指标。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第三位,但农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农业贷款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农业贷款占GDP的比重三项指标在样本国家中名列第一。仅农业贷款一项,投入的数额己高于农业产值。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投入多效率却不高,农业领域对金融资源的消耗较大是一个现实问题。

(二)银行机构改革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服务出现真空状态。

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导致了各国有银行在县域机构的收缩。同时,风险管理的强化大大减少了基层银行机构的权限并提高了贷款发放的门槛。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受人员、机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约,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在市场化改革中,四大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农村地区出现金融空白。

2008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县域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

在四大商业银行缩减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这些乡镇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其中,西部地区占了金融空白乡镇的绝大多数,共有2367个金融空白乡镇地处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仅有291个。目前,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4个省市已经实现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而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l/3。

(三)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平均13.4%,远高于同期四大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同期东北、中部和西北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更高(分别为29.9%、20.4%和16.4%)。

(五)农村地区金融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信用文化缺失,农产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新农村建设下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强力支持,而当前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农村,形成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食收购贷款,信用社背离了合作制的宗旨,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根本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下一步的农村金融改革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从商业性和政策性不同渠道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要从商业性和政策性等不同渠道构建职责分明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政策性金融服务方面,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和政策性银行来提供,包括政策性财政资金的安排和运用,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贷款服务等。在商业性金融服务方面,主要由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组织、邮政储蓄机构等各种形式的金融组织来提供。农村金融发展比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服务设施(网络、网点、支付清算体系等)比较差,要特别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从基础方面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根据目前农村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的状况,特别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及准金融组织。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性金融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只有商业上可持续,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实践证明,利率市场化并使之能覆盖风险和成本,益于商业性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益于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在推进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培育金融产品创新和自主定价能力,以不断提高其盈利水平。此外,政策性金融也要做到财政补贴后可持续。要先确定财政补贴规则,对市场透明。补贴之外的风险由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承担。凡具备条件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竟标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

(三)加大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机制。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金融是金融行业的弱势部分,要多种政策配合使用,在财政、税收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上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建立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

另外,适应农村金融组织特点,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在扶持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运用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在完善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机制方面,一是建议金融机构成立专门的涉农信贷部门,建立农业信贷绿色通道,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和时间。二是适当放宽涉农贷款的信贷审批条件,创新农业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探索扩大农业抵押担保贷款范围。三是深化金融机构的涉农服务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创新涉农金融服务品种和手段。

(四)坚持融资渠道多元化,拓展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

一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难问题。二是制定税收减免和贴息等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经济转移,制定农业产业化风险投资鼓励政策,缓解农业产业化资金不足。三是发挥民间借贷的作用,通过引导和发展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搭建民间借贷服务平台,活跃民间借贷市场,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四是鼓励典当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化,将方便快捷、融资期限短的典当融资与农业产业化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衔接起来,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多途径地解决农村融资问题。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创新

一、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现有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上世纪9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后,各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适合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并未获得有效发展,导致支农供给体系不健全。农业发展银行局限于政策性农业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和农户需要银行信贷资金来扶持、发展、壮大。但总体而言,需求大、供给小,地域广、机构少,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缺失最基本的问题。

2、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存在薄弱环节

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者总体素质不高,金融业务水平与能力不足,在经营管理决策中行为不够规范。同时其广泛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上,小区域小农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信息对称是其开展资金融通的基础,一旦突破了地缘和血缘边界,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借贷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3、金融服务手段单一,金融机构服务经营理念需改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而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仍比较单一,创新不足。农村金融尤其是广大乡镇以下农村地区银行服务还很不方便。电子化建设水平比较落后,银行汇票、本票等结算方式使用少,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代销国债、基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业务缺乏。

4、农村金融生态欠佳,融资难问题突出

一是法制环境不完善、金融债权缺乏保护;二是农村信用管理滞后,征信体系不健全;三是信息不对称、银企关系难理顺;四是农村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二、发展农村金融的国际经验

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美国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商业银行。二是农村信用合作系统。三是政府农贷机构。印度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印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组成,各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竞争与合作。

2 农地金融

积极探索农地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德国建立了土地抵押信用合作制度。美国于1916年成立了联邦土地银行(FLBS)。印度于1920年成立了土地开发银行,以土地抵押方式为农民提供长期贷款。菲律宾于1966年成立了土地银行,为农户提供中长期信贷。

3 金融创新

印度的商业银行研究开发了多种成本可控、贴近农户的金融产品,并且对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进行了大胆改革,延伸信贷服务。赞比亚针对该国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由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Mzansi账户”服务――只提供最基本的金融服务账户,其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三、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议

1 组织创新

首先,创新主体多元化、结构合理化。应当继续调整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分工,彻底做到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分离;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

其次,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合作金融为主导,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功能,赋予其支持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融资职能,积极开放农村市场,完善农村信贷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放宽新兴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

2 制度创新

首先,合理界定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农村金融组织改革应根据当地情况,遵循多种组织形式、多种产权形式相结合的道路,继续加大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力度,完善其治理结构;二是农村土地的产权改革,以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可以配合金融机构的品种创新,解决农村贷款的风险偏高的问题。

其次,信贷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的信贷管理政策,创新授信和抵押贷款管理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县级分支机构合理扩大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农贷信贷员包村服务。

3 产品创新

首先,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依照相关法律,进一步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积极规范和完善涉农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

其次,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针对农村资金需求季节性特点,积极推动和发展“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