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会计准则

篇1

【关键词】 浅议新会计准则 建筑工程企业 会计核算

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建筑工程企业的会计核算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尺度,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地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指标,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计划的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此外,也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新的会计准则与以往的会计准则相比,体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无形资产的变化

无形资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购买研发项目的会计核算方面。旧的准则未对这一方面做出相关的规定,而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购买的是研发项目,就是说如果满足资本化的条件,则表示为资本化支出的条目,若不满足其条件,则表示为费用化支出的条目。

2、企业固定资产的变化

首先表现在对划分非流动资产条件的转变。在旧准则当中,对满足固定资产的条件表达的不够全面和具体,仅仅依据同类资产的一般习惯去判断其出售的可能性。而在新的准则中,对这一标准做了全面具体的分析,即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完成转让的时间限定在一年之内;二是企业决定如何处理该资产;三是与转让方签订不能毁约的合同协议。其次,对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费用处理方式的变化。旧的准则明确指出,由于修复固定资产而产生的支出和费用应在修理的时候归入当期的损益记录当中,并且是依据受益单位的不同进行分类归入。而在新准则中则对此做出新的要求,若企业产生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费用,如果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条件,就可以归入到固定资产的成本之中,并在大修理阶段依照原值折旧。

3、企业存货标准的变化

首先,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准则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标准方面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明确指出企业应该根据资产负债表的事项标准的规定,判断此项业务是否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事项,考虑持有存货的最终目标。如果属于资产负债表以后的规范事项,以资产负债表当天获得的最可靠数据评估的价钱为基础,对将要产生的成本和存货评估的价钱进行修整。其次,节约了周转材料的成本。新准则规定了新的原则,对承包企业不再进行独立的规定,并取消了摊销法的使用。

4、企业收入的变化

首先,对积分处理的奖励发生变化。旧准则没有对此项内容作明确的要求,而新的准则对此作了补充,就是把积分奖励看作业务销售的组成和可分割部分,对劳务收入和销售收入进行分配,并把积分奖励的价值确立为逐渐增长的收益。其次,以承付托收方式销售的商品收入的变化。旧准则中提出,企业应该在商品发出并且托收手续办妥后进行收入确认,而新的准则对此做出更改,对此项收入的确认规定更为严格,即企业一般在发出商品且托收手续办妥后进行确认。

5、房地产投资的变化

新准则主要表现在对房地产的投资成本的计算模式上,比旧的准则做出更为细致的规定,如果房地产的投资采用成本方式进行计算,应当一直沿用该办法直到完成处理,并且假设该投资没有残留的价值。

二、产生的影响

1、简化了工程结算的步骤

旧的会计准则把工程款和收入的确认合在一起核算,即在结算时确认工程结算的成本和收入,建筑工程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表现在成本支出方面,新的会计准则与原来的制度相比,体现了与国际一致的方向,在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相关性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一是独立核算工程业务,能准确把握自开工以来累计收到的款项金额以及已结算的工程款;二是分开收入,使施工账户能反映出开工以来发生的工程成本。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表明,“工程结算”是作为工程施工的备用而存在的。当工程完工后,“工程施工”中累积的确认和“工程结算”中已办理结算的款项已经发了毛利和成本的关系。

2、把非货币利作为职工的薪酬

旧的会计准则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的职工薪酬概念,对建筑工程企业的人工成本核算不准确、不完整,处于分散状态。新的会计准则以薪酬的实质为标准,多角度、全方位地确立了职工薪酬的含义。此外,旧的会计准则中职工薪酬的核算未提及非货币利这一概念,新的会计准则提出了以下三种情形,把企业给予员工的非货币利归入到职工的薪酬范围之中,并系统而完整地阐明了会计处理的手段:第一,向员工提供企业已经补贴过的服务或商品。第二,把企业自己生产的商品或企业采购的商品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第三,企业把所占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员工,员工可以对其使用或租赁。如在第三种情况下,假设某个建筑企业为10名工作人员每人租赁了一套月租金为20000元的房子,那么企业每月应做的账务是:借:管理支出200000,贷:职工薪酬——非货币利200000。借:职工薪酬——非货币利200000,贷:其他支出200000。把非货币利归入到职工薪酬的范围,对目前很多建筑工程企业的“表外福利”现象是一种抑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职工薪酬的范围和方式,使企业与员工的各种薪酬关系更加清晰,也使得建筑工程企业人工成本被人为控制的情形大大减少。

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建筑行业 会计管理

现行的会计准则与以前的会计准则相比在计量基础、存货成本计算、所得税处理方法、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对许多行业都产生了影响,其中包括建筑行业。建筑行业必须努力追随形势变化,调整自身的会计管理制度,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建筑行业的会计特点

1.1价款核算方式特别。由于建筑施工的周期比较长,在施工中费用的支付不能完全地实现一对一的支付,有一些款项必须由建筑企业进行垫付才能实现工程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些跨年的项目,企业要根据施工的进度来进行会计核算,确定工程资金的分配情况。

1.2会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工作环境特殊。建筑行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般的财务知识还要具有建筑施工方面的一些常识。另外,建筑行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还要经常在施工现场进行工作,施工现场的条件比较艰苦,环境较差,噪声、粉尘等污染到处都是。

1.3会计核算的对象一般都是单项工程。其他的非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通常都是常规的按照年度、季度或月度来进行的,但是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却是以单项工程为对象来进行的。

2.新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会计的影响

2.1新的会计准则会影响到建筑行业的业绩,这是由于会计核算的方法与以前的不一样导致的。

2.2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建筑行业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新会计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科目,但是增加了金融资产的科目等,这要求建筑行业也做好相关的调帐工作。

2.3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新的会计准则有很多内容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先进行判断再实施,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要求。

2.4新的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去实行新准则。

2.5新会计准则下,建筑行业的存货核算也发生了变化。旧的会计准则中建筑企业采购商品中所产生的运输费用、装卸费用和保险包装等费用等,是不能计入存货成本的。而新会计准则对这项规定进行了改革。这种变化会增加建筑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金额,会让建筑行业企业的权益增加。

3.如何提高建筑行业会计管理

笔者在上文中具体分析了建筑行业会计的特点和新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会计的影响,在这样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地对提高建筑行业会计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与方法。

3.1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人才的竞争是当今社会竞争的本质,对于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的加强首先要从会计人员入手,对于会计人员的加强要从三方面做起:一是在招聘人员过程中要选择优质的人员,以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为聘任的第一位要求,其次还要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二是企业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后期学习,学习新会计准则,及时了解会计政策的变化,同步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力量;三是完善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制度,实行赏罚分明的考核制度,努力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2净化会计职业判断环境。新的会计准则较多地要求职业判断能力去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环境的净化需要从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环境因素三方面进行。对于主体因素,即会计人员自身要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对于客体因素,即职业判断的会计业务要努力加强;对于环境因素,即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环境净化,企业必须加强职业判断环境的建设。

3.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会计核算至关重要,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方面。控制环境是指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和权利指责的控制。会计系统是指用于确认、记录和报告建筑行业经济业务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会反应在会计报表中。控制程序主要有合法性控制、分权控制、组织规划控制,其根据企业性质、规模、的不同而不同。

3.4做好企业规划的统一。现代建筑企业的管理是比较多层次的,但是要实现管理规划的统一性,这样的统一性表现在实现人事管理统一,对会计人员由企业统一任免与考核;实现会计政策统一,对于子公司要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严禁各自为政,私自改变会计核算办法;实行网络信息统一,及时地将财务信息进行录入,保证企业信息的一致性,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依据;实现会计计量票据统一,对财务结算单据进行统一管理。

3.5做好新会计准则下建筑行业的调账处理。新的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的会计科目的转换及调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其取消了短期投资相关科目,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类科目。固定资产中建筑物区分投资性房地产和自用建筑物的不同处理。存货管理办法变革,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债务重组方法变革,债务重组利得原记入资本公积,现记入营业外收入。实物抵债允许公允价值入账等。在这种形势下,建筑企业就要及时的调整会计科目,并调整账本,做好相应的调帐工作。

4.结语

篇3

应该说“甲供材”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可在实际会计及税收处理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也就是说,对于“甲供材”部分,施工方需要交纳营业税。

在实际工作中“甲供材”的会计处理方式将会衍生出一系列税务问题。为了更清楚的分析,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甲单位委托乙建筑施工企业修建厂房,工程总造价为2000万元,其中甲供材为500万元。

一、甲单位的处理

发出材料时,可将500万元甲供材料计入“在建工程”

这种帐务处理方法的依据是:甲单位购入的材料是用于甲单位修建厂房的,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

二、乙单位的处理

由于甲单位采用此种处理方式,乙单位在收到材料后可不进行任何会计处理,这样以来,即便会承担较大风险,乙单位还是有可能会偷逃500万元“甲供材”的营业税款。

为了防止税收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一些税务机关会要求乙单位在进行帐务处理时将500万元甲供材计入收入。理由是: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价中都要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但问题出现了,500万元的甲供材料是甲单位购买的,发票的抬头肯定是甲单位,且在甲单位已经入账,对于这部分材料,乙单位是无法取得发票的,乙单位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会遇到没有发票入成本的麻烦。此时,税务机关再要求甲单位开具销售“甲供材”的发票给乙单位让其作为成本,甲单位也因为开具了增值税发票,要将500万元甲供材价款计入销售收入。工程完工后,乙单位按工程全部价款(含甲供材部分)向甲单位开具建安发票。

税务局这种处理方法似乎有它的道理,这样做乙单位就可以取得甲单位开出的发票入账,无需对“甲供材”部分缴纳企业所得税。而甲单位虽然需要就“甲供材”申报增值税和所得税,但因为材料是“平进平出”的,甲单位的税负实际上也没有增加。可仔细想想,这种处理方法还是存在不妥之处:

1.该做法错误理解了营业税中“营业额”,企业所得税中“所得额”,以及会计准则中的“收入”三个概念。并不是计入营业额中就一定要确认会计收入,也并不是计入营业额中就一定要缴纳所得税的。

(1)从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条件讲。

会计准则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条件为: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③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④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⑤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并且以上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仍依上例,甲企业购买的材料是用于甲企业自身厂房的建设,材料的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甲企业继续保留对材料控制,乙企业也不会就甲供材部分向甲企业支付任何款项。所以“甲供材”是不满足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条件的。所以甲单位是不用将500万元计入收入的。对于乙单位来说,既然甲单位的行为不能构成销售行为,那乙单位也就不必将500万元计入收入。

(2)从企业所得税“所得额”的确认讲

“甲供材”对于乙企业来说也不满足企业所得税法关于确认所得额的条件。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①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③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④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显然,按以上条款规定,“甲供材”所有权并未转移,对于甲、乙企业来说也无需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

2.税务局要求建设方将“甲供材”行为作为销售处理,将虚增建设方的销售收入。在建设方申报企业所得税时,由于销售收入的虚增,建设方的招待费、广告费的扣除额度也会增加,使国家凭空流失了这部分税款。并且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成本。既然这种方法不妥,那么有什么方法能避免“甲供材”税款的流失呢?

在实务中,有些单位为了解决“甲供材”的税收问题,由施工方来采购材料,但必须从建设方指定的厂家采购。这个办法听起来也有道理,既解决了“甲供材”的税务问题,又可以保证工程质量。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按照合同约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由工程承包单位采购的,发包单位不得指定承包单位购入用于工程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或者指定生产厂、供应商”,所以这种方法也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对于甲供材的税收监管问题,江苏省地税局就下发了《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房地产业营业税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

建设方应及时到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项目登记,如实填写《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表》。

施工方应在建筑工程合同签定并申报领取《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向其工程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项目信息,如实填写《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表》。

施工方在建筑业工程项目完工并经相关部门竣工验收及出具工程竣工结算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建筑工程项目清算。

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 所得税会计处理 问题 差异 协调手段

一、施工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之间存在的差异

会计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因目标、核算基础、适用范围等的不同,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税法沿着各自的发展轨道向前发展,二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突出,已经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施工企业所得税立法宗旨与会计准则目标之间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的立法宗旨是调节经济运行来确保施工企业的财政收入;而会计核算的目的则是向所有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二者在目的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对同一经济行为会做出不同的规范要求,在收入确认、费用支出等方面存在差异。以施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业务招待费为例,为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策,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与此同时为保护税基不受侵犯,这一费用不得超过当年企业收入的千分之五;但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这一费用要全部的计入当期的损益。

(二)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第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还包括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实际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是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但有来源于中国内所得的企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包含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所得税法不包含个人独资企业及合伙企业,会计准则却将其涵盖在内;二是所得税法适用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商会、社会团体等非企业型的组织,而会计准则不适于非企业组织;所得税法适用于居民、非居民企业,而会计准则不适用于所得税法界定的非居民企业。

(三)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在核算基础上存在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以上有关规定说明,施工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准则均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所得税法也会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做法来保证财政收入均衡入库、便于征管等工作的完成。

二、建筑施工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案例分析

[例]某建筑工程公司1994年1-9月共实现利润15400000元,其中包括从联营方分得的税后利润100000元,累计已纳所得税费用5049000元,10月、11月两月实现利润3600000元,应缴所得税费用1188000元,12月31日有关损益类科目余额如下:工程结算收入:5000000;工程结算成本:2800000;工程结算税费及附加:400000;其他业务收入:800000;其他业务支出:500000;管理费用: 150000;财务费用:100000;营业外收入:70000;营业外支出:130000;投资收益:160000元,其中120000元为从联营方分得税后利润。

税务机关规定该企业实行按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办法缴纳企业所得税费用。年度汇算清缴时发现企业将超过规定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100000元和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利率的利息支出120000元在计税时没有扣除。

12月终了,企业将各损益类科目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其会计分录如下:借:工程结算收入:5000000;其他业务收入:800000;营业外收入:70000;投资收益:160000;贷:本年利润:6030000;借:本年利润:4080000;贷:工程结算成本:2800000;工程结算税费及附加:400000;其他业务支出:500000;管理费用:150000;财务费用:100000;营业外支出:130000。

企业按规定方法计算出本企业12月份的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6030000-4080000=1950000元

企业12月份应纳税所得额为:

应纳税所得额=1950000-120000(已税利润)=1830000元

则应纳税额为:

应纳税额=1830000×33%=603900元

则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60390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03900

同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603900;贷:所得税费用603900

企业在预缴第四季度应纳税款时,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791900(1180000+603900);贷:银行存款 1791900

年度终了后,企业在与税务机关汇算清缴时,对于多列支的支出应按规定进行调整,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全年利润总额=15400000(前三季度利润)+3600000(9、10月利润)+1950000(12月利润)=20950000元;全年应纳税所得额=20950000-(100000+120000)(税后利润)+220000(税前多列支支出)=20950000元;全年应纳税额=20950000×33%=6913500元;全年累计已缴税款=5049000+1791900=6840900元;应补缴税款=6913500-6840900=72600元。

则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7260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2600

同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72600;贷:所得税费用:72600

按规定企业在汇算清缴时少缴的税款,应在下年度补缴。实际补缴税款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2600;贷:银行存款:72600。

参考文献:

[1]常书中.跨省施工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8,(10)

篇5

第一,把握审核关。根据单位资产清查损溢的申报材料,结合会计师事务所的资产清查专项核查报告和经济鉴证意见,逐一审核批复,但涉及有关方面财政部门要严格审核。一是单位与财政部门发生的往来。如对行政单位在暂存款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借人款项、其他应付款等中核算的财政周转金借款、单位申报的减少数都不应予以批复核销;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单位申报的减少数也不能批复核销。二是货币资金损失。对有确凿证据证明货币资金发生了损失,如现金被盗、贪污涉案确实无法追回等,可以批复核销外,对因长期白条抵库、不合法的支出发票抵库形成的则不能核销。三是基建工程完工后未及时入账形成的固定资产盘盈;建筑承包商到税务部门开具建筑安装工程结算统一发票时要交3%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有建筑工程发票的可确认批复,无建筑工程发票的不能确认批复,防止偷税漏税等。

第二,把握调账关。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结合近年部门决算报表的编报要求,对于确认批复的资产清查的损溢按下列方法调账: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要相应该增减固定基金,对外投资的增减,调整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于债权债务、货币资金、存货、无形资产等增减,行政单位调整结余,事业单位一般调整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但要确保调整后的事业基金的一般基金余额不能小于零。当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不够冲减时,不够冲减的部分,卫生院等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的单位要调整结余分配待分配结余,其他事业单位则调整事业结余。

第三,督促单位做好批复后的工作。对于经批复同意核销的实物资产损失,其残值应变现,作为其他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各项不良债权、不良投资,要认真加强管理,要求单位建立“账销案存”的管理制度,组织力量或成立专门机构继续清理和追索,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对单位之间发生的债务,经批复核销后,要求单位与对方单位办理必要的手续。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探析

一、新所得税准则的理论基础变化

(一)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历程新准则颁布之前,我国会计制度主要是参照1994年财政部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1995年《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征求意见稿以及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规定等旧制度来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2007年新准则颁布后,对所得税会计的处理规范逐步过渡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二)资产负债表法核算企业所得税费用对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资产负债表法和损益表债务法。旧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新准则中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收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可计算当期的影响,但不能直接反映对未来的影响,不能处理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能直接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可处理所有的暂时性差异。

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表法取代损益表债务法的原因有两点:(1)收益确认基础的转变。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而收入费用观则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按照收入费用观,会计上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按照资产负债观,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加额。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过程中也接纳了资产负债观,并以此为原则制定了所得税准则。(2)所得税费用的跨期分摊。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核心问题是所得税费用的跨期摊配,如果以每期应付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则无跨期分摊问题;如果以每期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影响数作为所得税费用,则因会计上的收入可能在其他年度课税,其费用也可能在其他年度抵减应课税利润,即产生跨期分摊问题。此外,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与税前会计利润缺乏关联,使所得税费用与产生所得税的项目无法配比,不符合配比原则。所得税跨期分摊时,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数应列为所得税费用的一部分,并将该影响数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根据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这既体现了配比原则,又公允真实地反映了资产负债表中的会计信息,能够更加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二、新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实务处理的变化

(一)暂时性差异概念引入所得税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以税法为依据,而会计利润要依据会计标准计算。由于税法和会计标准不同,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和会计利润不一致,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所得税会计差异。旧制度基于收入费用观,将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而新准则是基于资产负债观,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取代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差异。

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有着明显的区别。(1)确认基础不同。会计核算强调权责发生制和配比,而税法对收入费用的核算则强调收付实现制,因此会计上所提供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与税法所确认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不可能完全一致,表现为差异。按照对差异的确认、强调的基础不同可分为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强调的是差异的形成与转回,而暂时l生差异强调差异的内容。某一期间可能存在暂时性差异,但不一定存在时间性差异,如果存在时间性差异,则必然存在暂时性差异。(2)包含的内容不同。时间性差异是由于对收益、费用和损失项目的财务会计确认和税法确认的期间不同造成的,包括同一期间确认金额不同、分布期间长短不同;而暂时性差异是由于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造成的,这使得时间性差异范围小于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包括时间性差异。

(二)所得税账务处理在新准则中规定了较多不同于以往的会计科目,对这些科目的熟悉与掌握将是正确核算所得税费用的前提。这些新科目包括:应交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应设置“递延税款备查登记薄”,详细记录发生时间性差异的原因、金额、预计转销期限、已转销数额等。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在确认之后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的账面价值。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转回时应计入相反的方向。

(三)亏损弥补所得税处理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未弥补亏损虽不是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但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具有同样的作用、均能够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会计处理上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处理上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

(四)首次执行新准则处理企业首次采用新准则时,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要求,重新确认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对以前期间的交易和事项不进行追溯调整,而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

三、新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化

新企业所得税法做到了“四个统一”,即内外资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活动规范的重点不一致,导致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是所得税会计存在原因。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建造合同 会计核算

国家财政部出台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等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试行。要求施工企业按照建造合同进行企业的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针对性较强,主要针对施工企业的行业管理特点:产品单一,生产周期长,有的建筑物施工周期要跨越不同会计年度。

一、建造合同的会计核算主体

由于施工企业具有生产分散、 流动性较强等特点,其组织结构相 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有其独特之处。目前,改制后的国有施工企业一般分为四级核算单位,即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分公司、项目经理部。

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拥有法人财产权,能够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直接对投资者和国家主管财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发生经济联系,但由于投资人的一部分权益已不在公司的会计账簿上反映,因此,只有汇总其下属的分公司的会计报表才能完整地反映出股份公司的净资产和财务状况,因此,股份公司并不直接进行建造合同的会计核算。

分公司由原来的工程处改造而来。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但它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拥有相对独立的财产和生产经营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股份有限公司拨付的,也包括从外部负债取得的资金。但分公司作为管理机构,并不直接核算工程收入和成本,因此,不能成为建造合同的会计核算主体。

项目经理部是施工企业的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分公司在工程项目所在地临时组建的工作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建造合同与发包单位办理工程结算,并收取工程价款,向工程队拨付备料款,保证其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可以说,项目经理都是整个工程项目的负责人,通过对资金的管理,最能直观地反映工程收入和成本,所以,应该是建造合同的主要会计核算主体。

二、执行建造台同应做的各项基础工作

1、加强对建造合同的管理。实行具体会计准则――建造合同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发包单位与承包企业要规范建造合同的签订,保证建造合同的执行,减小合同风险,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使双方经济利益的及时流入。此外,施工部门应加强对合同执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因变更设计、非可控因素造成的工程造价的变化应及时取得发包单位的签认,以便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地计算合同收入,真实反映施工企业的经营业绩。

2、提高对成本的预测与控制能力。施工企业应利用实施建造合同的契机,将成本预测与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施工企业应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营管理目标,同时兼有目标属性和成本属性。目标成本应由会计部门会同行政管理、采购、劳动工资、工程等有关责任部门,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外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共同确定。制定目标成本,既有助于在实行具体会计准则――建造合同时准确估计合同总预算成本,又可加强成本管理,挖掘企业潜力,还可用于评价和考核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可以说,目标成本是实现企业内部机制与市场对接的关键。

3、做好建造合同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首先,应建立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转移、报废和清查制度;建立、健全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和工程量统计制度;制定或修订工时、材料、费用等各项内部消耗定额;完善各种计量检测设施,严格计量检验制度,使成本核算具有可靠的基础。其次,必须及时、系统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建造合同研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对于未完成合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必须准确地进行归集和登记,对于未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计。应当划清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界限、未完合同成本与已完合同成本的界限,不得以估计成本、预算成本或计划成本代替实际成本。

三、会计准则区别于现行财务核算:

1、该会计准则明确指出由于“建造合同的开工日期与完工日期通常分属于不同的会计年度,因此本准则的主要问题是将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分配计入实施工程的各个会计年度”。同时明确规范:“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与费用”。

施工企业现行财务核算的要求是:在会计核算期末必须依据经建设单位确认的年度工程结算书,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需要签字确认的经济文件,任何单位均都很慎重,因此很多合同的建设单位不愿在年度工程结算书上签字确认施工企业该年度完成的工作量,这就导致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年度工程结算书是没有经建设单位确认的工程结算文件。施工企业一般习惯上把此类年度工程结算书称为“内结”。而依据“内结”年度工程结算书进行的财务核算,审计部门均提出质疑。依据建造合同会计准则:施工企业在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的前提下,企业可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意味着跨年工程的年度工程结算可以无须再经建设单位确认。该准则这一要点体现:在建造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不同会计年度的合同收入和费用的划分,施工企业可自行确认,并可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即会计年度财务核算的依据。该准则这一要点体现建造合同执行过程中的核算程序简化,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该准则对建造合同执行结果的核算程序的强化。

2、设置“工程结算”科目,核算根据合同完工进度已向客户开出工程价款结算账单办理结算的价款。明确规定该科目是“工程施工”科目的备抵科目,合同完工后,“工程结算”和“工程施工”科目余额对冲后结平。

该准则要求设置“工程结算”科目,核算施工企业向建设单位开出工程价款结算账单办理的价款,并明确规定该科目是“工程施工”科目的备抵科目,在合同完工后“工程结算”和“工程施工”科目余额对冲后结平。该准则对上述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账务处理的特殊规定,体现对建造合同执行结果的核算程序的强化,体现对建造合同执行过程的系统跟踪核算管理的特殊强化。施工企业现行财务核算对建造合同收入和费用,强调的是会计年度的核算结果,因此,在会计账务处理上,无论工程项目是否跨年,在会计年度核算期末,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和费用均结转本年利润核算,对跨年工程项目的逐年合同收入和费用在会计账务处理上不作连续的会计记录。如要对跨年竣工工程项目的收入和费用进行竣工工程成本考核,须通过对历年会计报表反映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施工企业现行会计账务核算模式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关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要求。很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合同规范经济行为的原则。

3、开单结算的会计处理不同。本准则针对开单结算的处理应考虑到提供的信息量因素及有用性等方面的原因,在会计处理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施工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将开单结算与收入确认同时进行核算,即开单结算时借记 “应收账款”科目,贷记 “工程结算收入”科目,同时结转已结算工程成本,借记 “工程结算成本”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科目。

四、施工企业实行本准则面临的问题

1、企业的收入与赋税时间不一致。本准则是按完工进度确认合同收入,虽然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更能准确地核算施工企业的经营业绩,但确认的利润要立即缴纳所得税,在目前工程款收入远远滞后于工程完工进度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用于赋税,这对于资金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施工企业,好比雪上加霜。

2、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限。实行建造合同,并不仅仅与财务部门有关,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准确预测合同收入和成本,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而目前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很低,管理手段也很落后,有可能降低建造合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篇7

关键词:建筑行业;会计;管理

近些年来,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加之建筑行业国家特级资质的申报、评审工作中对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的要求正在逐年提高,因此,整个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顺应会计管理工作的时展新趋势,在充分了解建筑行业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调整管理工作的思路,大胆进行各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尝试与改革,构建适应时展浪潮的新的会计管理工作框架,从而提高整个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

一、 建筑行业会计的特点

1、建筑行业常用的会计科目相对较少,但却相对集中。在建筑行业会计常用的会计科目中,核算的科目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类科目,而收入类科目相对较少。成本费用类科目使用频率较高的一般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制造费用及间接费用五部分。

2、分级核算在会计核算中起重要作用。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主要分为本部集中管理(集权式,由公司直接编制财务报表)和项目单独管理制(分权式,由公司总部汇总报表)。采用本部集中管理的企业公司就只有一个账套,所有项目的账务都在公司的同一账套中处理,各项目只负责编制项目成本报表并对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分权式管理是公司各项目单独开设账套。每个独立的项目都设有单独的银行账号并单独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最后由公司总部汇总各项目的财务报表。

3、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一般以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一般建筑工程造价具有构成组合计价等特点。所谓按构成组合计价,是指一项建设工程是由若干个单项工程组合而成,而每一单项工程又是若干单位工程的组合。所以,建筑工程造价具有按工程组合计价的特点。比如,要确定工程的总造价,则应首先确定单位工程的造价。

4、建筑行业一般都是按在建工程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和成本结算。由于建筑行业具有施工周期较长、投入资金数额巨大等特点,因此,对于建筑行业的成品,往往给予某些假定的条件。从理论上来说,建筑业的成品应指在该企业范围内全部竣工,不再需要进行任何施工活动并具有完整使用价值的工程。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施工周期较长,如果只对具有完整使用价值的房屋、构筑物或其承包的房屋、构筑物的建筑部分或机器设备的安装部分全部竣工才进行核算和结算,就会占用很大一笔流动资金,给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核算和工程价款结算上,对于建筑业成品的含义,也往往给予某些假定的条件,即在技术上达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建筑安装工程,就视为“成品”,又称“已完工程”,并与发包单位进行工程进度价款的结算。在实际操作中,施工企业一般会采用定期计算和确认各期已完工程的价款,并与甲方办理结算,及时收回资金的方法进行工程价款的计算和成本结算。

5、建筑行业工程施工成本的结转具有特殊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筑企业成本的结转不再沿袭过去的将结算和收入确认合并在一起进行的方法而是将工程价款结算和收入的确认分开来处理。这样,“工程施工”帐户就能够反映自工程开工以来累计发生的工程成本和合同毛利。

6、建筑行业协作关系复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同业主、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各专业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机械设备租赁企业等配合完成各阶段任务,会与这些单位发生经济往来,这些都是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因此,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繁琐、复杂。

7、建筑行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建筑行业会计工作人员往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会计核算,因此他们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而且流动性较大,工作地点、场所往往不是固定的。另外,建筑行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一个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的相关的建筑知识,还要具有现场会计核算的工作经验。

二、 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1、 主管领导的权力过大,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往往得不到保障。现代建筑企业一般采用集团式的管理模式,集团内部的管理层级较多,且较为复杂。会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也会相应的采取集中式、分权式或集中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般建筑企业为了加强内部资金的管理工作,都会在集团总部设立财务管理部,负责全集团所有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在分公司设财务部,负责分公司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分公司的财务总监由集团总部直接委派,子公司的财务总监可自行招聘,但要报集团总部备案,项目上设立专职的财务核算人员。这样的会计核算及管理模式看似科学、合理、严谨,但是,这些财务工作人员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要受多重领导的管理。对于最基层的项目上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他在表面上是受集团财务部直接领导,但实际上还要受到项目经理的领导,而项目经理权力过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插手项目上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得项目的成本收益核算的失真。各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核算人员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各分公司、子公司的领导会为了自身的利益直接授意或者间接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隐瞒公司承接工程的真实成本与收益,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真实收入与利润。而集团的财务负责人也会处于各种目的在集团总的会计核算上做文章,影响整个集团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2、 会计核算、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给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建筑行业属于经验占主导的行业,故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会计人员。这些特点虽然有利于他们在日常工作或处理突发性问题是表现的比较得心应手,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有的甚至对于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等存在抵触情绪;而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强的新人往往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还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完全胜任会计管理工作。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感不强,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主动或者被动参与会计资料的造假工作,亦或对其他相关人员的造假工作不予制止,造成会计核算资料失真,给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3、 内部管控不利,各类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制止。虽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多的推广,但落实情况仍不是十分到位,“人治”的因素仍然会起到很多的作用,各种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纠正,严重的影响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 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建设

做任何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提高建筑行业会计的管理工作,改变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首先就必须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一,在招聘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原则性较强,有上进心,学习能力较强,同时有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来担当会计工作。第二,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及时掌握更新会计法规、政策与方法,多搞业务知识技能培训与竞赛,对优秀的会计工作者要多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促使建筑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更新会计相关知识。第三,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考核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由于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企业内控会计监督控制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即控制环境、会计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程序。控制环境是指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内控制度及其重要性的整体态度、认知以及行动。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点: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方式及风格;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权力和职责的划分方法;会计控制系统,是指企业内部用于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系统,通过这些系统,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事项最终都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控制程序是根据各企业的性质、业务、规模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合理、合法性控制、授权、分权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业务程序批准控制等。加强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的建设,能够预防、及时发现及治理会计舞弊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活动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运行,提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3、 加强企业外部审计的监督力度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审计、税务部门应建立以判断建筑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合理合法为核心的建筑行业政府监督体制;另一方面建立业务素质高、客观公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社会信誉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完善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加强对建筑行业会计行为的监督,依法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施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审计监督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会计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及时发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梁文东;;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有关问题的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09年12期

2、孙碧森;;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7期

篇8

[关键词]建造合同;增值税;会计处理;差异;方法

[DOI]10.13939/ki.zgsc.2017.02.212

1 企业会计准则及税法对增值税计量、处理的差异

1.1 增值税销售额

会计上,建筑施工企业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月末按照合同总收入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收入。

税法上以“收款日期、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开具发票日期”三者较早者为准确认增值税销售额。

因此,开具发票收取工程款或预收款,税法上确认增值税销售收入,会计上不确认;会计上月末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增值税销售收入,税法上不确认。

1.2 未收到发票暂估入账的进项税额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税法上,增值税进项税额实行按票抵扣制(农产品除外),符合抵扣条件的票据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代扣代缴的增值税完税凭证。

因此,月末购入材料未收到发票账单时,会计上应暂估确认增值税进项税额;税法上因未取得可抵扣票据不确认进项税额。

1.3 取得不动产的进项税额

根据《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5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分两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但会计上当年确认进项税额。

2 最新增值税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相关分歧及建议

财政部2016年7月4日颁布的《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考虑了会计与税法对增值税计量的时间差异,增加了会计科目,更好地满足了“营改增”后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分歧。

2.1 会计处理规定

第一,在应交税费下增设“预缴增值税”,核算一般纳税人应预缴的增值税额。建筑施工企业预收工程款应预缴的增值税通过该科目核算,可以与本月应交的增值税额进行区分。

第二,在应交税费下增设“待认证进项税额”,核算一般纳税人由于未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或未经税务机关认证而不得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建筑施工企业未收到发票账单暂估入账的进项税额通过该科目核算。

第三,在应交税费下增设“待转销项税额”,核算一般纳税人已确认相关收入(或利得)但尚未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而需要以后确认为销项税额的增值税额。建筑施工企业月末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工程项目收入时预提的增值税通过该科目核算。

第四,企业购进的不动产或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按规定以后期间可抵扣的增值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允许抵扣时,自该科目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第五,企业自境外购进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按规定需代扣代缴的增值税额,分别计入“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借方科目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方科目。支付代扣代缴税款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2 相关分歧及建议

第一,企业基本会计准则规定,“应交税费”科目核算企业按照税法等规定计算应缴纳的各种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与“待转销项税额”是税法上尚未确认的增值税,在“应交税费”下设置以上两个科目将影响“应交税费”科目的正常功能。

建议可以参考f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科目设置方法,将“待认证进项税额”与“待转销项税额”设置为一级科目,这样,既可以解决会计上确认资产、负债的需要,又可以满足税法要求。

第二,企业代扣代缴的税费,实质上是企业购入服务的进项税额,不属于企业的纳税义务,因此,不应通过“销项税额”“已交税金”科目核算,建议通过“其他应付款――待认证进项税”核算,月末暂估入账:

借:成本费用

待认证进项税

贷:应付账款

其他应付款――待认证进项税

代扣代缴税款,通过银行支付代缴税款并取得完税凭证:

借:其他应付款――待认证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待认证进项税

第三,“待转销项税额”的对应科目。建筑施工企业月末计提营业税时借方对应科目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但增值税为价外税,计提的增值税“待转销项税额”对应什么科目?由于待转销项税额是未来与甲方结算时将向甲方收取的,因此,建议通过“其他应收款――待转销项税额”反映。

借:其他应收款――待转销项税额

贷:待转销项税额

与甲方结算开具发票时,计提增值税销项税,同时,冲销上述预提分录。

第四,“工程结算”科目的变化。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工程结算”和“工程施工”科目对建造合同进行核算。“工程结算”科目核算向甲方办理结算的金额,“工程施工”核算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合同完工时,“工程结算”与“工程施工”对冲。

“营改增”后,增值税的价外税特点将导致“工程结算”比“工程施工”多了从甲方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建议 “工程结算”科目按不含税价确认,将增值税销项税额单独记录。

3 案例分析

例:A公司为一家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大型建筑工程公司,2016年8月28日,A公司与甲方签订合同,承揽X项目的工程建设,合同金额1亿元,预计合同总成本8500万元。合同规定,合同签订后A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甲方收到发票后30天内支付项目预付款1000万元,除此之外,该合同还有5个付款里程碑,预计X项目2017年12月完工。

A公司采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作为完工进度。X项目各月发生成本及向甲方收款情况见下表(题目及表格内金额均为不含税价,单位万元,合同税率11%,材料税率17%)。见下表。

会计处理如下:

(1)2016年8月

购入材料中有1200万元收到发票账单:

借:原材料1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04

贷:应付账款1404

购入材料中有800万元未收到发票账单,对材料价款及增值税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800

待认证进项额136

贷:应付账款936

开票,收取工程预付款,计提应缴纳的增值税:

借:应收账款1110

贷:工程结算1000

应交税费――预缴增值税110

(2)2016年9月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480

贷:原材料280

应付职工薪酬等200

月末结转收入、成本,预提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480

工程施工――毛利84.71

其他应收款――待转销项税额62.12

贷:主营业务收入564.71

代转销项税额62.12

(3)2016年10月

借:原材料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

贷:银行存款234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600

贷:原材料480

应付职工薪酬等200

借:主营业务成本600

工程施工――毛利105.88

其他应收款――待转销项税额77.65

贷:主营业务收入705.88

代转销项税额77.65

借:应收账款1665

贷:工程结算1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5

冲销以前预提的销项税额:

借:待转销项税额139.77

贷:其他应收款――待转销项税额139.77

(4)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

具体分录略。

合同完工,工程结算与工程施工对冲:

借:工程结算10000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85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1500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9

一、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内容

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为开发一定数量的商品房所支出的全部费用。根据以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项目有六个,分别是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增加园林环境费、资金成本明细项目。(1)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指为取得土地开发使用权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支付的土地出让金,有关地上、地下建筑物或附着物的拆迁补偿净支出,安置及动迁支出,农作物补偿费,危房补偿费,向政府部门交纳的配套费,交纳的契税、土地使用费、耕地占用税,土地变更用途和超面积补交的地价、补偿合作方地价,红线外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建造费、管线铺设费、接口补偿费等。(2)前期工程费。指在取得土地开发权之后,项目开发前期的水文地质勘察、测绘、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筹建、“三通一平”等前期费用。主要包括水文、地质、文物和地基勘察费,沉降观测费,日照测试费、拨地钉桩验线费、复线费、定线费、施工放线费、建筑面积丈量费、方案招标费、规划设计模型制作费、方案评审费、效果图设计费、总体规划设计费、施工图设计费、修改设计费、环境景观设计费、可行性研究费、制图、晒图、赶图费、样品制作费、报批报建费、增容费、临时道路、临时用电、临时用水、场地平整、临时设施等费用。(3)基础设施费。房屋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通讯及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支出。主要包括小区内给水管道、检查井、水泵房设备、外接的消火栓、雨污水系统、室外采暖系统、室外燃气系统、室外电气及高低压设备、停车管理系统、小区闭路监控系统等费用。(4)建筑安装工程费。指开发过程中按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图施工所发生的各项建筑安装工程费和设备费。主要包括包括土石方、桩基、护壁(坡)工程费、基础处理费、结构及粗装修造价、门窗工程、室内水暖气电管线设备费、室内设备及其安装、居家防盗系统、对讲系统、水电气远程抄表系统、有线电视、电话系统、公共部位精装修、户内精装修费等。(5)园林环境费。园林环境费指项目所发生的园林环境造价,由于现在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费用增加较多,单独设立二级科目核算。主要包括公共绿化、组团宅间绿化、一楼私家花园、小区周边绿化、雕塑、水景、环廊、假山、道路广场铺设、开设路口工程及补偿费、永久性围墙、围栏及大门、室外照明电气工程,如路灯、草坪灯、室外背景音乐、儿童游乐设施、各种指示牌、标识牌、示意图、垃圾桶、座椅、阳伞等。(6)公共配套设施费。指房屋开发过程中,根据有关法规,产权及收益权不属于开发商,开发商不能有偿转让也不能转作自留固定资产的公共配套设施支出。主要包括:在开发小区内发生的不会产生经营收入的不可经营性公共配套设施支出,包括居委会、派出所、岗亭、儿童乐园、自行车棚等;在开发小区内发生的根据法规或经营惯例,其经营收入归于经营者或业委会的可经营性公共配套设施的支出,如建造幼儿园、图书馆、阅览室、健身房、游泳池、球场等设施的支出;开发小区内城市规划中规定的大配套设施项目不能有偿转让和取得经营收益权时,发生的没有投资来源的费用;对于产权、收入归属情况较为复杂的地下室、车位等设施,应根据当地政府法规、开发商的销售承诺等具体情况确定是否摊入本成本项目。如开发商通过补交地价或人防工程费等措施,得到政府部门认可,取得了该配套设施的产权,则应作为经营性项目独立核算应在该明细科目下按各项配套设施设立下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7)开发间接费用。开发间接费核算与项目开发直接相关、但不能明确属于特定开发环节的成本费用性支出,以及项目营销设施建造费。包括工程监理费、预结算编审费、直接从事项目开发的部门的人员的工资、奖金、补贴等人工费以及直接从事项目开发的部门的行政费、赶工奖、进度奖、建设主管部门的质监费、安监费、工程保险费、营销设施建造费(样板间、售楼处)、小区入住前投入的物业管理费用等。(8)资金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因开发周期长,需要投资数额大,因此必须借助银行的信贷资金,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借贷筹集资金而应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利息也成为开发成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成本构成比例有时也较大,所以可单独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包括直接用于项目开发所借入资金的利息支出、手续费,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汇兑差额等。

二、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方法

房地产开发企业可根据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原则,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成本核算对象。对开发面积不大、开发工期较短的项目,可以按整个开发项目为成本核算对象;对开发面积较大、开发工期较长、成片分期(区)开发的项目,可以按各期(区)为成本核算对象;同一项目有裙楼、公寓、写字楼等不同功能的,在按期(区)划分成本核算对象的基础上,还可按功能划分成本核算对象;同一小区、同一期有高层、多层、复式等不同结构的,还可按结构划分成本核算对象;根据核算和管理需要,对独立的设计概算或施工图预算的配套设施,不论其支出是否摊入房屋等开发产品成本,均应单独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对于只为一个房屋等开发项目服务的、应摊入房屋等开发项目成本且造价较低的配套设施,可以不单独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发生的开发费用直接计入房屋等开发项目的成本。

三、合理设置开发成本会计科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的规定,没有开发成本和开发间接费一级科目,但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会计科目编号。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统一规定,并结合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设置会计科目。房地产开发开发企业可将“5001 生产成本”科目改为“5001 开发成本”科目进行核算,但现在很多房地产开发开发企业都是多元化经营,因此建议保留“5001 生产成本”科目,增设“5002 开发成本”“5102 开发间接费”一级科目。开发成本属一级科目,在该科目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确定成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二级明细科目按其用途可设为土地开发、房屋开发、配套设施开发、代建工程开发。在电算化条件下,为了减少科目级次,实务中可减化此二级科目的设置,直接在开发成本科目下按成本核算对象或成本费用项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1)按成本费用项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在开发成本一级科目下设置土地征用及拆迁费、前期工程费 、基础设施费、建筑工程费、园林环境费、公共配套费、开发间接费用、资金成本、成本结转九个明细科目,成本结转科目是电算化的需要设立的,辅助账类型设为项目核算、客商往来,具体见表1。该方法的优点是项目账和客商往来全部在辅助账核算,科目账清爽、简洁,便于成本资料的比较和分析。缺点是不够直观,录入凭证和查询项目成本较复杂。适合项目很多的情况下使用,建议项目30个以上的使用这种方法。

(2)按成本核算对象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在开发成本科目下,二级科目按项目设置,三级科目统一,具体见表2。该方法的优点是项目成本一看便知,很直观,查询方便,缺点是项目多了科目会很多,科目账不够清爽、简洁。适合项目较少的情况下使用,建议项目30个以下的使用这种方法。

(3)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置开发成本明细科目。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根据需要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公共配套设施费明细科目下可以再设明细科目会所、游泳池等,但建议不要设置太细,否则录入凭证和核算比较麻烦。另外如果需要可以将土地开发、房屋开发、配套设施开发、代建工程开发设为一级会计科目,也可以在开发成本下将土地开发、房屋开发、配套设施开发、代建工程开发设为二级科目,再按上述两种方法明细核算。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成本核算举例

以出包给外单位进行施工建造为例,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某年度内,共发生了如表3所示的房屋开发支出(单位:万元)

假设科目按以上第二种方法设置,分录如下(单位:万元):

支付土地价款

借:开发成本――芳草地――土地征用及拆迁费 50000

开发成本――大同花园――土地征用及拆迁费10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

支付设计费

借:开发成本――芳草地――前期工程费 600

开发成本――大同花园――前期工程费 900

贷:银行存款 1500

预付给承包单位的工程款和备料款

借:预付账款――预付承包单位款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企业与承包单位依据工程价款结算单结算进度款

借:开发成本――芳草地――建安工程费 2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 2000

借:开发成本――大同花园――建安工程费 6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 6000

借:开发成本――在水一方――建安工程费 8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 8000

支付工程款

借:应付账款――芳草地 900

――大同花园 5800

――在水一方 8000

贷:银行存款 14700

领用设备进行安装

借:开发成本――在水一方――建安工程费 3000

贷:库存设备 3000

分摊银行贷款利息

借:开发成本――芳草地――资金成本 700

――大同花园――资金成本 1200

贷:应付利息(或过渡科目开发间接费――财务费用) 1900

验收合格将开发成本结转“开发产品”账户

借:开发产品――在水一方 61000

贷:开发成本――在水一方――成本结转 61000

篇10

【关键词】 施工企业 已完工未结算 财务管理

施工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工程施工”大于“工程结算”的差额作为已完工未结算项目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下列示。该部分在经济流入的可能性和具体金额计量的可靠性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盘点、核实等方法的验证性也较差。而实务中,已完工未结算在施工企业存货中往往占比较大,已经成为影响施工企业资产质量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的关键因素。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施工企业已完工未结算管理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控制意见。

一、已完工未结算的概念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采用《建造合同》准则,“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两个特有会计科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工程施工”是建筑施工企业归集核算工程成本的会计核算专用科目,包含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和合同毛利,尚未完工的工程项目合同成本及合同毛利在该科目借方反映;“工程结算”是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建造合同约定向业主办理结算的累计金额,尚未完工的工程项目累计对业主办理的结算在本科目贷方反映。

在建造合同执行的过程中,资产负债表日,“工程施工”大于“工程结算”的借方差额为已完工未结算,反映施工企业该工程已完工但尚未从业主处办理结算、得到批复的价款总额,在资产负债表“存货”项下列示;“工程施工”小于“工程结算”的贷方差额为已结算尚未完工,反映施工企业建造合同已对业主办理结算但尚未完工的价款总额,在资产负债表“预收账款”项下列示。

二、已完工未结算形成的原因

根据准则的要求,施工企业在项目完工时,“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两个会计科目余额相等,应进行对冲。因此,通常情况下,施工企业的已完工未结算只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产生。

已完工未结算从本质上来看是已发生的工程成本挂账,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存货,它具有特殊性。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已完工未结算产生的原因。

1、工程计量规则影响因素

由于建设方和施工方在建筑市场上的不平等地位,建设方在建筑工程的计量方式和计量条件上会有一定的约定,这种约定的工程计量规则会导致已完工未结算的产生。例如,某铁路桥梁维修工程,甲、乙双方约定办理计量结算的最低金额为2000万元,低于2000万元不予计量;某公路桥梁桥面维修工程,工程清单中将桥面板更换整体作为一项,计量规则中规定只有新桥面板安装到位方可进行计量,旧桥面板拆除、新桥面板制造时不予计量;某高速公路养护项目,对工程量清单中施工方驻地建设费用、安全生产费用、环境保护费用等按工期分年计量等。在财务核算上,以上各项费用均在发生是进入了“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而由于计量规则的限制,该部分已完工程达不到计量条件,导致了已完工未计量的产生。

2、会计政策运用影响因素

根据建造合同准则的要求,实务中,施工企业一般选择投入法,即实际发生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来确定工程项目的完工百分比。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具有施工周期长和结构复杂等特性,施工过程受地质条件、施工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预计合同总成本的准确性将大打折扣,预计合同总成本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从而导致财务核算上的完工百分比与实际完工百分比不一致,形成的收入与建设方批复的工程结算不一致,导致已完工未计量的产生。

在建造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预计总成本计算的工程项目毛利率是固定的,其目的在于使工程整个合同期间能够均衡的确认合同收入、成本和利润。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毛利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按照固定的毛利率进行核算,在进行较低毛利率分项工程施工时,就会多确认合同毛利,从而导致“工程施工”科目大于“工程结算”,产生已完工未计量。

3、管理水平及人为主观调节影响因素

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建造合同准则核算,核算的关键在于合同预计总成本、项目完工百分比及项目毛利率的确定。实务中,以上关键指标的确定不是财务部门单独能够确定的,涉及到企业或项目部的预算管理部门、工程管理部、工程经济部及物资机械部门,同时,以上数据的确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根据施工进度、验工计价及变更索赔情况等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相关的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不够,各部门之间数据的传递不及时都会导致关键数据的不真实,从而产生已完工未结算。

在执行建造合同过程中,预计合同总成本确认与调整的相关测算资料为内部提供的资料,缺乏相关外部资料的数据支持,这为财务数据的调整提供了方便。部分企业为了满足业绩考核指标的要求,通过调整毛利率,办理预结算,人为提高工程完工进度,操纵当期利润和收入,也导致了已完工未结算的产生。

三、已完工未结算的风险及影响

已完工未结算作为资产负债表项下的存货列报,但其在计量、验证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资产负债表质量影响较大,影响了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指标的判断,同时也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潜在风险,下面从几个方面就已完工未结算带来的风险及影响作简要分析。

1、对企业资产状况及信誉的影响

已完工未结算的增加将导致企业应付账款的增加,如不能及时办理结算,随着已完工未结算的攀升,将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增加,降低了存货周转率和应付账款周转率,降低企业资产周转效率。随着已完工未结算迟迟得不到业主认可,应付账款的长期挂账,不能按时履约,将导致企业法律诉讼风险增加,对正常生产经营将产生不良影响。

2、对项目经营成果的影响

除因计量规则约定及其他时间性差异导致的已完工未结算,可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办理结算,进行清理外,由于施工现场实际与合同约定不符导致的合同外的工作量及变更索赔事项产生的已完工未结算将成为项目潜亏的重要因素。在项目竣工结算之前,如不能得到确认,将对项目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3、对报表使用者判断产生影响

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通过运用相关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整理、分析,了解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效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可以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经营决策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部分企业由于业绩考核的需要,人为调整合同预计总成本及毛利率,导致已完工未结算的增加,由于其在计量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在审计验证方面的取证困难,将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容易使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做出错误的决策。

四、已完工未结算的控制

基于上述对于已完工未结算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带来的影响的分析,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对于已完工未结算的管理和控制就显得较为重要。如何加强对于已完工未结算的管理和控制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加以不同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已提高企业资产周转效率和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风险。

第一,对于合同内的,由于计量规则等原因导致的时间性差异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施工企业应加强与监理单位、跟踪审计、建设单位的沟通,尽可能缩短计量批复的时间,减少已完成本的挂账。同时,在项目招标及合同签订阶段,提前介入、沟通,对分项工程进行细化,争取有利的计量方式。

第二,对于合同外的,由于变更索赔等原因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施工单位应加强相关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加强各部门间协同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并分阶段、有针对性的抓好落实,及时与建设方取得联系,敦促尽快、足额的办理验工计价,降低损失出现的风险。

第三,对于会计政策运用导致的已完工未结算,企业应重视加强和提高财务人员及相关人员的职业能力,梳理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对财务人员在工程、物资、机械及工经方面的培训,使财务人员了解工程施工工序、熟悉工程合同清单,参与工程变更索赔,能对合同预计总成本和毛利率的估计,做出正确的判断,把好财务核第四,应加强项目过程中的内部审计,定期对项目预计总收入和预计合同总成本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偏,防止通过调节建造合同相关计算依据,人为调整收入、成本及毛利率的情况发生,堵塞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中产生的漏洞,降低企业已完工未结算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