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总体而言,资本市场的发展会推动商业银行实现功能转型,由信用和支付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机构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商业银行在压力下不自觉或者一定程度上自觉地发生的。目前银行的金融资产托管业务、代销业务和投行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些业务的潜力是巨大的。
2007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快速增长,增速平均达到100%到200%,佣金和手续费净收入的同比增长也非常迅速。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水平。我个人认为,最近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应发展资产证券化,而是恰恰相反。这些问题是美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更深层面的问题。市场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由于中小企业和个人比重的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对象以及特征发生了变化,风险更为分散,而且在市场较为成熟之后,客户的市场风险可能迅速转化为银行的信用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也会更为突出。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挑战。一是总量效应,传统业务在市场冲击下会分流,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受到很大影响。二是价格效应,在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缺少优势。三是成本效应,由于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营销成本都会上升。观察美国银行业从1960年到2000年ROA的变化情况,60、70年代总体比较稳定,80年代出现了剧烈变化,90年代以后才有稳步迅速的上升。这是因为80年代是美国证券化迅速发展的时期(30年代也有过一次迅速发展时期)。虽然美国经济在摆脱1981年危机之后迅速增长,但银行业的ROA却迅速下降,根本原因是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此后,美国商业银行迅速进行调整,用了五到十年的时间实施转型。所以资本市场是促使商业银行转型最主要的压力,商业银行的转型政策、思路和目标都应以此为方向。
篇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防范和化解风险已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共同面对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主要面临信用、流动性、利率和操作四方面的风险。本人根据多年在金融系统的工作积累,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提出一些浅显思考。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也是银行风险控制的一项主要内容。防范信用风险应落实到贷款“三查”的全过程。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各个业务环节做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笔者认为除严格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外,对审批项目的有关人员也应根据其履行职责的能力进行严格的考核;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手段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建立先进的客户基础数据库并对有关数据及时进行更新,实现对客户风险的动态化管理;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适时对资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保持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采用金融新产品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如利用贷款证券化等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二、对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
流动性风险始终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风险,是其它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要控制流动性风险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并配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及时对市场的变化和所管理的下级行资金利用情况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应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通过自身经营积累,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其次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第三方面要推出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新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先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进行市场调查收集基础数据、建立和修订模型等。第二步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篇3
【关键词】流程银行,基本模式,模式设计
流程银行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和渐进的过程,它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涉及到银行的所有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需要人力资源和信息等各个方面的有序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因此,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欧洲模式即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更适合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具体的模式选择如下。
一、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流程模式设计
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需要从多个维度全面进行。根据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的现实情况,我们应立足于地方经济,以效益为中心,根据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社区发展服务的目标,切实进行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建设,加强业务模式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资产业务创新。贷款是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其创新一是要不断开拓新的贷款领域,进行结构性融资,在资产负债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高效资产。二是要注重贷款方式的转变。农村商业银行可通过寻求融资租赁方式、集合委托贷款方式、买方信贷方式等多种手段,通过产品的开发与整合、贷款效率的提高,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二是负债类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主要是以存款为主,这种被动的负债结构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增加了压力。为此,农村商业银行应积极发行一定量的金融债,提高主动负债的比重,以增强商业银行对负债的整体调控能力。三是中间业务的创新。目前中间业务创新的内容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中间业务创新的开展往往以带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开展为目标。二是要针对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来创新中间业务,以规避企业的利率和汇率风险。三是中间业务的发展将银行的表内业务表外化,相应增加商业银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甚至使部分项目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
二、农村商业银行组织流程模式设计
流程银行的组织结构一般为流程型组织模式。许多国际商业银行也采用流程型组织模式,组织呈现扁平化的特征。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借鉴发达国家组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同时,应根据其特殊性进行组织结构改造,进行组织流程建设。考虑到农村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内部要素的优化配置入手,加大组织结构的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尽可能扁平化。农村商业银行要按照扁平化管理的目标,对组织结构进行再造。二是要扩大员工工作范围,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让他们加入到需要相互交换工作技能的群体中,并参与决策和工作绩效的评估。同时,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建立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一体化业务流程,扩大员工的业务技能和范围。三是要构建多功能、跨等级的项目结构和团队。应积极探索事业部式和矩阵式组织结构,建立业务线垂直管理框架。四是要打破组织边界。利用外部的知识资源,建立技术合作的虚拟组织或知识联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机制。五是要设计智慧型的学习组织。组织结构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杠杆力量,终极的组织结构应当是持续适应环境并能够不断自我改进的,因而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教育投入,开发一种具有学习和的发展能力的智慧型组织结构。
三、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流程模式设计
组织和管理流程的重塑要紧紧围绕业务流程进行。传统银行的组织管理结构因为管理层次过多、信息传递周期过长、部门间职能交叉重叠、业务审批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运行效率低和服务功能差等弊端。
因此,我们应进行管理流程再造。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流程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指标考评体系。提高比如农产品收购等质量较好的贷款的比重;加强季节性收获的贷款项目的本息回收;审核各类贷款的投放条件和范围,支持重点项目或重点发展区域;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机制,满足客户需求,推动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要设计农村零售银行业务推广方案。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汇兑业务,更应该学习和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大力拓展农村居民个人金融业务,对其进行细化,合理设计业务方案。
三是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企业化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银行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塑造现代银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培养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以此来树立一流的服务标准和完整的农村商业银行形象。
四是要建设统一的、标准化的内部监管体系,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降到最小。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以现代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为基础,充分发挥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作用,减少和降低风险。内部审计可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评价,帮助总部银行控制风险,预防和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周浪.农村商业银行流程银行构建的思考[J].金融财会,2012(16)
篇4
利率市场化包括存款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及散户的闲置资金。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多家商业银行都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在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上浮,并通过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方式来吸引对公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存款是商业银行立行之本,商业银行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资产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等。同时,把社会闲置资金吸收到商业银行,也有利于化零为整,更好地整合社会闲置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等形式,使需要资金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得到贷款资金的支持,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推动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仍然是信贷业务,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可以说,商业银行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其他多种业务的拓展也都是依托于信贷业务的基础客户群体而衍生出来的,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定价更加透明,同时利差收入的缩小也会使商业银行从原来比较单一的产品结构向丰富、多元化的组合型产品结构进行转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通过直接市场进行融资,而商业银行也会通过利率下浮来争取优质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客户营销策略,以综合收益来衡量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除了要巩固和拓展大客户的传统贷款业务,还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如承销债务等)、现金管理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实现多维度的收益最大化,提高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减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入空间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开发创新业务品种,积极拓展投行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多种业务形态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将利率市场化减小存贷利差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创新业务品种的动力,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更多的银行业务品种,完善银行业务和产品结构。
三、推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
在利率管制时期,金融产品的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会更愿意选择大中型客户。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战略和市场利率,充分考虑经营成本、目标客户综合收益、目标客户风险等多重因素灵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优质客户优质价格等差别化价格策略。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制定的范围包括银行资产、银行负债、和其他业务。建立科学系统定价机制的目的是要让商业银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商业银行还要对金融产品定价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制定,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出不同的方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细分化处理,最终做到对资产负债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而且商业银行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会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说,此举可以降低部分企业融资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措施积极对应这种环境变化的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在银行负债框架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为符合环境要求,对金融市场的环境进行了有效调节等。在关于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外商业银行对于银行利率风险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传统风险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之中,在数据库创设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商业银行关于资金预测的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结合历史性数据来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依此决策出最佳解决方案。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各银行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根据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等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的价格策略。同时,也可以加速商业银行除传统银行业务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进行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 金融生态环境 村镇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73-02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消费显著升温,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旺盛,适应这种形式,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了资金供给,增加了经营利润,同时,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也在增加。这其中,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当前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实践已经造成巨大威胁。流动性风险是村镇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防范流动性风险对村镇银行来说非常重要。
一、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分析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流动性风险指银行因变现能力不足而导致无法满足客户提取现金要求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在极端情况下,会引发银行的挤兑风潮甚至导致银行的破产倒闭。银行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在较长的时间内将难以弥补和消除,因此,流动性风险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的金融机构,除了具有一般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显著的特点:
第一,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一方面,村镇银行地处农村,吸收资金以农村地区为主,资金来源地域范围小;储户以农户为主,单笔业务的存款金额小,这些情况必然导致存款数量少;另一方面,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信用状况不佳,抵押物不充分,呆账坏账发生的可能性比一般商业银行更大。这样,一旦遇到突况,极有可能引起存款人挤兑,村镇银行可能因流动性不足而倒闭。
第二,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面积同时爆发的危险性高。首先,村镇银行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一个较长期的摸索阶段。其次,农户由于信息分辨能力差,当一家村镇银行出现一点小问题时,有可能迅速在农户之间以扭曲的方式传播,最终演变成挤兑,导致村镇银行倒闭。另外,农村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状况差,政府支持少等原因,导致在宏观经济状况变差时,容易出现成片倒闭的现象。农村中小企业的倒闭直接使村镇银行的资产状况恶化,如果应对不及时,甚至可能导致村镇银行成片倒闭。
第三,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难度大。由于村镇银行数量众多,有很多地处偏远农村,监管成本较高。村镇银行银行资产规模小,网络化建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一些监管无法通过网络迅速完成,监管时效性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村镇银行有较大的存贷款定价自,容易造成一些村镇银行违规高利率吸储,有效监管这种违规高利率吸储所需的监管技术难度较大。所有上述因素使得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难度较大。
二、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成因分析
目前,村镇银行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在资产规模、内外部管理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成因与普通商业银行之间有类似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归纳起来,村镇银行利率风险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率市场化风险。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政府放宽对利率定价的计划控制,将利率定价权交给市场,由市场去发现均衡利率水平,利率将随市场对资金的供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贷款利率控制已基本放开,存款利率放开正在推行试点,积累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业务以存贷款为主。其存款成本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其资金筹集能力,增大了其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其贷款发放利率也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在村镇银行资产定价能力不足与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其贷款收回能力将大大削弱,这也将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头寸不足,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资本杠杆比率风险。适度的资本杠杆比率是村镇银行以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保障,是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控制资本金与存款保持一个较好的比率同步增长。现实中,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只好以主动负债的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即以限制信贷投放、加大存款组织等方式应付流动性需求,造成存款刚性和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负债过高,进一步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了村镇银行的机会成本,减少了村镇银行的赢利能力,导致村镇银行资本金增长变慢。两方面同时作用,导致村镇银行的资本杠杆比率进入恶性循环,不断增大,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积聚。如果内部或外部条件发生巨大变化,造成人们对村镇银行前途的疑虑,引发大规模的资金抽离,将会造成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迅猛转为现实的支付风险,对村镇银行乃至整个农村金融系统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信贷资产质量风险。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索,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贷款业务的发展,村镇银行必然要面对不良贷款的问题,不良贷款的增加必然会增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我国是典型的二元制经济,国有大型企业和地方支柱产业资金需求一般会得到银行的有效供给,而县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保证,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外延式扩张的发展阶段,资金需求较大。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资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供给,一旦受到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将难以及时偿还到期贷款,造成村镇银行无法及时收回现金,只能以换约和延期的形式收回贷款。甚至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因为周转不灵面临倒闭,此时为防止形成坏账,村镇银行会被倒逼继续向中小企业贷款,进一步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见,信贷质量控制是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4.资金分流风险。近几年,在基金、股市、房市不断趋热等因素的影响下,城乡居民保守的理财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存款吃息的单一理财方式,而是朝着投资分红的多元化理财方式转化。在大牛市期间,不少商业银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存款搬家的现象。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城乡理财观念的进步,村镇银行的存款将被分流到资本市场,由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不能象商业银行一样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融资,这就造成村镇银行对于存款短时间大幅减少的抵抗能力差,容易引发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5.期限结构不匹配风险。目前,在高息收入的诱导下,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较大的到期日缺口,即一方面存款期限以短期为主,流动性高,并且受到股票投资等影响,存款流动性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另一方面,贷款期限以中长期为主,遇到不良的宏观经济环境,贷款流动性呈现减弱的趋势。村镇银行的储户主要是农户,存款期限相对于城市居民更短;贷款客户主要是县域中小企业,相对于城市大中型企业,贷款回收成本更高,坏账比率更高,贷款流动性更弱。因此存贷款之间的流动性缺口更大,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更高。考虑到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上对吸收存款依赖度更高,在现金流入方面则对贷款本息现金流入依赖度更高,相对于商业银行缺乏担保业务、外汇业务等现金流入。因此,一旦发生储户挤兑提现的情况,存款现金流入被切断,贷款现金流入不足,其他现金流入匮乏,村镇银行更难以化解流动性不足造成的危机,大量村镇银行的生存将受到威胁。
6.管理缺位风险。从经营管理来看,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新成员,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刚刚开始,对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儿乎没有,一切还要借助于其他银行的理论和经验。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流动性负债管理,忽视了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资产负债平衡管理。习惯于被动地进行日常管理,缺乏积极主动的压力测试,没有形成村镇银行自己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和危机应对预案。
三、村镇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对策
1.做好流动性需求预测,防患于未然。村镇银行应在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的调查、统计和预测,做到未雨绸缪,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预见性,不断强化村镇银行科学决策,统一协调能力。首先,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村镇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影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增加农村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同时,由于存款利率降低,可能导致存款搬家,大量存款流向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两个方面同时作用,将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有效的流动性需求管理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村镇银行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分析和研究,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测,提前储备头寸,化解流动性风险。其次,村镇银行要做好季节性、周期性等常规状态下的预测分析,如学校开学支取存款、养殖大户收储饲料资金需求增加、粮食加工企业收储粮食资金需求增加,这些资金需求有一定规律可循,搞好这些常规管理,可以以较小的资金成本获取利润。再次,村镇银行要搞好流动性危机管理。一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存款账户管理和借入资金管理,不但要确保存款规模增长,更要注重存款结构的变化,及时发现存款规模和结构的异常变动,分析其原因并做好应对预案。另一方面,要有村镇银行系统内的资金调动和危机处理机制,加强村镇银行的危机上报机制,一旦出现挤兑,村镇银行应及时上报监管机构,防止挤兑蔓延,将损失降到最低。
2.加强流动性管理,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目前村镇银行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以中长期为主,流动性较差,资金沉淀现象严重,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过高,成为影响整个资产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村镇银行应保持合理的贷款增速,防止贷款的盲目扩张,确保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避免为应付考核放贷稀释不良贷款的行为发生。村镇银行应积极优化贷款结构,增加贷款种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业绩优良、产业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加强对个人贷款的信用调查力度,开拓完善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搞好期限结构优化,切实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降低变现能力较低的中长期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
村镇银行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引进,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在提高村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增加村镇银行现金流入,提高村镇银行流动性。
3.积极参与货币市场的运作,增强外部融资的能力。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银行资产和负债保持一种流动性状态,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通过出售短期债券或从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余头寸时,又可以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赢利。村镇银行应大力拓展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优化存款结构。积极进入证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增加国债经营品种和数量。同时也要努力开拓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有效参与上述货币市场对于提高村镇银行外部融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搞好风险预警,建立多层次流动性风险防范屏障。村镇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监测指标体系,对不同的财务指标在赋予适当权重的情况下,得到一个简明综合的流动性风险指数。一旦该指数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向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流动性警情报告,便于管理人员作出及时决策,启动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预案。目前,主要的可用于监测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财务指标主要有:贷存比率、贷款和有价证券及投资与总资产比、存贷款期限结构、持续期缺口等,这些指标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应用较广,村镇银行应借鉴商业银行的风险参考值,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警戒值。
村镇银行应建立定期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制度,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趋势分析、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财务指标分析、流动性储备设计,除了要建立现金及超额准备金等流动性常规准备外,还要建立以应急备付金、同业拆借、系统内资金调拨等应急准备,并通过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压力测试等加强演练,提高村镇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5.加强外部监管,强化内部控制。银行监管部门应该根据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整个村镇银行上报后汇总的数据分析为基础,既能够从整个村镇银行系统的宏观角度又能够从某个村镇银行的微观角度及时对村镇银行存在的流动性不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必要时给村镇银行发出警报。
银行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如存款来源稳定性、贷款回收状况等内容作为月、季度报告的必备内容,同时加强这些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审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村镇银行进行沟通。
银行监管部门要督促村镇银行建立其内部的流动性风险日常操作机构和内部控制机构。加强日常的风险监测和账户头寸清算,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保障足够的资金及时支付清算,实现流动性风险的有效防范。
[本文是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山东省新型村镇银行试建及运行机制”研究子课题,项目批准号:08jdc056]
参考文献:
1.郑也夫.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现代经济,2008(8)
2.谢春根.邮储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防.中国邮政,2008(3)
3.周卫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措施.金融纵横,2008(9)
4.谢丽红.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4)
5.王家传.中国农村金融:观察与思考.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 净利差 大型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 引言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在其总营业收入中占比较大。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强调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利差收入仍是银行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一直被作为一个衡量银行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适度的银行利差水平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存贷利差水平是商业银行体系自身因素和外部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李成(1996)认为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决定和影响银行利差,并且社会资金的供求对利差有直接影响,同时,多数商业银行的平均经营成本与利差水平正相关。郭妍,张立光,郭森林(2007)对银行利差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通过计量检验得出资金供求状况基本上与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存贷利差呈现较弱的负相关,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合理性较差。赵国栋(2010)研究得出,银行利差与不良贷款率、银行运营成本成正比,与中间业务收入比例成反比,与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成正比,与银行持有的现金和存款准备金等非生息资产与利差成正比,但该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Anthony Saunders和Liliana Schumacher(1997)指出,法定准备金及其所产生的相关机会成本与净利差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二、利差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过程
1.利差的概念及分类
利差,是指商业银行负债利率与资产利率之间的净差值, 即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的数值。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利差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其概念也有狭义与广义的分别。狭义的利差是指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 而广义的利差则包括再贷款利差、债券利差、拆借利差等。但在利差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中,存贷利差仍是核心利差,因此以下分析中所涉及利差均指存贷利差。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可划分为毛利差和净利差。毛利差为平均贷款利率减去平均存款利率。但毛利差是事前利差,还存在存贷款期限不匹配、存贷款金额不同等问题。净利差为净利息收入除以银行平均贷款余额,其中净利息收入等于贷款利息收入减去存款利息支出。净利差还可写成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减去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其中,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利息收入除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为利息支出除以付息负债平均余额。
由于银行贷款中存在一部分的不良贷款,该类贷款的贷款人不能按原贷款协议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银行的部分资产不能为其带来收益。由于在净利差的计算过程中排除了不良贷款的影响,从而净利差低于毛利差,且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二者的差额越大。因此,相对于毛利差而言,净利差更能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2.我国利差的变化过程
我国基准存贷款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基准利率水平及利差时,是需要考虑不同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的。而各家银行可根据自身情经营况在一定范围内对其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整。
1996年以前,我国社会资金供不应求,人民银行为解决国有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一方面增加了资金供给,逐步将存款利率提高至最大值10.98%;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则把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基本保持在小于1%的水平。1996年之后,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逐渐累积,已威胁到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人民银行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渐提高了存贷利差。2002年,人民银行开始的逐渐加息,这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逐步加大。到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状况开始好转,不良贷款率已降至7.1%,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已达到监管要求。但此时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利息收入,而阻碍了中间业务的拓展,这既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转型和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宏观调控。2007年,我国逐渐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为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和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先后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逐渐缩小了存贷款利差。2008年上半年,市场资金趋紧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中国人民银行继续4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至17.5%的高位。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资本市场低迷,银行的定期存款占比开始增加,使得存贷利差开始收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又重新转为“适度宽松”状态。
由图1可以看出自1991年到2008年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利差的变化趋势。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趋于平稳。2007年,虽然人民银行为了抑制经济过热而提高存贷款利率,但存贷利差却在逐渐缩小。一年期存贷款利差在1993年达到最小值零,在1999年达到最大值3.60%,并在之后总体趋于平稳。
三、银行利差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的变化受宏观经济因素和各银行的自身经营状况的双重影响。虽然宏观经济因素使得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基本走势相同,但由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生息资产结构、计息负债结构以及存贷比率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1.银行生息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主要包括客户贷款及垫款、证券投资、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各项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各不相等,因此不同类型银行间不同的生息资产结构也将导致不同类型银行间净利差的差异。
客户贷款及垫款是银行生息资产中占比最大的一项,其平均收益率也最高。若该类生息资产占比较高时,银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也就会相对较高,从而净利差较高。证券投资也是银行生息资产中比较重要的一项,但其所占比例明显少于客户贷款及垫款。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2009年和2008年的生息资产结构为例,来说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生息资产结构上的差异对净利差的影响。
由表可以看出,生息资产结构中,大型商业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型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其净利差也会相对较低。
2.银行计息负债结构
商业银行的计息负债主要包括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应计次级债券。各项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各不相等,因此不同类型银行间不同的计息负债结构也将导致不同类型银行间净利差的差异。
虽然应计次级债券的平均成本率是商业银行计息负债结构中最高的项目,但其由于其在该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所有对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影响并不大。在商业银行的计息负债结构中,存款所占比例最大,而且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比例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比例。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存款的平均成本率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的平均成本率。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占比较高,导致其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而其净利差相对较小。
3.存贷比率
银行的存贷比率是指银行的贷款总额比上存款总额。人民银行为了控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规定商业银行最高存贷比为75%。银行存贷比越高,则其盈利越多,但其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大。商业银行应根据管理要求和其自身状况选择一个合适的存贷比率。
大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一方面,相对于各自的存款规模而言,大型商业用于放贷的资金比例较低。另一方面,相对于计息负债的规模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规模较小。因此,其带来的利息收入也相对较少,从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较低,使其净利差相对较小。此外,自2008年9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起,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再相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放贷能力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了银行的存贷比率。由于大型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其可用于放贷的资金比例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其存贷比率和净利差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
四、结论
从2006年开始,虽然我国基准存贷利率经历了大幅度波动,银行业存贷利差却持续收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国上市银行的净利差表现出相似的总体走势,但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生息资产、计息负债的结构对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和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具有影响,从而也对二者的净利差水平产生影响。此外,银行的存贷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二者净利差间的差异进行解释。由此可见,我国宏观因素决定各银行净利差的基本走势相同,但不同类型银行的自身经营状况却决定它们之间的净利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 成:论利差变化规律及作用[J].集团经济研究,1996,(1)
[2] 赵国栋:商业银行利差研究[J].特区经济,2010,(1)
[3] 郭 妍 张立光 郭森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实务研究,2007,(3)
篇7
对农合机构影响总体正向
对照新的监管标准,农合机构的存款偏离度均在可控范围之内。以安徽省农合机构去年和今年前期的数据测算,总体上月末存款偏离度不高,均在此次核定的3%偏离度控制范围之内。但是存款偏离度在不同的机构、时点上存在一定的波动。比如,县域机构的偏离度相对较低,而城区机构的偏离度相对较高。此外,同一区域农合机构比其他银行机构特别是比一些新设银行机构的存款偏离度相对要低。
存款偏离度管理可能会为农合机构还原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长期以来,与商业银行存款普遍存在“冲时点”问题相比,农合机构存款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季末月头很少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一是农合机构大多是“以县为单位”的法人机构,业务主要在农村,金融竞争相对平和。二是农合机构的存款主要来源于储蓄,稳定性较之企业等对公存款要强得多。三是作为小法人的农合机构,存款计划主要是结合实际自行安排,没有或者少有其他商业银行自上而下的考核压力和绩效顾虑。四是农合机构以传统业务为主,产品创新能力较弱,也缺少通过以贷开票、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吸存倒存的创新手段。一旦存款管理新规落实到位,区域存款市场将得到规范,这对于农合机构无疑是较大的政策利好。
存款偏离度管理将对经济金融关系及农合机构的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公平的市场监管,一方面会推动包括农合机构在内的所有银行完善绩效考评等经营管理体系,从根源上约束存款“冲时点”和违规揽储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会推动以传统业务为主、视存款为生存之本的“小法人”更加注重业务转型,主动应对存款市场的变化。
转型发展增添新动力
从长期看,以农商银行为代表的农合机构,仍将是以传统业务为主、面向区域市场竞争的银行机构,存款既是开门业务,更是最主要的生息资金来源。当前,农合机构不仅仅要约束商业银行违规吸存、虚假增存和存款“冲时点”行为,更需要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条件下,结合自身实际去实施管理等监管新规,并作出正确选择和积极改变。
迎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挑战,打造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对农合机构来说,在利率市场化、新型金融业态兴起的趋势下,农合机构存款竞争的网点优势在逐步弱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应依靠机制强化服务。比如,通过弘扬“打背包下乡”等传统服务理念,优化上门营销等服务方式,完善对“服务质量”而不仅是对“存款数量”的绩效考评,做到“慢工出细活”,提高服务满意度和忠诚度,加强人缘、地缘、情缘的联系,而不是高息揽储拉客户。依靠科技提升服务,着力推动农村地区电子银行和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开展社区银行服务,增强综合化服务功能,提升业务关联和客户体验,巩固传统的存款竞争优势。
篇8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差 细分
一 商业银行及其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经营大量货币性项目;从事的交易种类繁多、次数频繁、金额巨大,分支机构众多;存在大量不涉及资金流动的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高负债经营,债权人众多,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
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呈现了一定的同质性和层次性,其盈利模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因此所谓的盈利模式也只是众多获利渠道中最主要的业务盈利模式,为了更为有效的区分各种盈利模式,我们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利差盈利模式、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一)利差盈利模式分析
利差盈利模式是以存贷款之间利率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银行以低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无限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额作为利润。利差盈利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之一,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相对风险较小,利润来源稳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呼声不断高涨,利差逐渐被市场压窄,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利差盈利模式为主的经营模式亟待转变。
(二)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分析
产品细分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将自己设计的产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以满足现行的市场对各金融类产品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和细分。现行的商业银行将其运营业务分为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就是将业务分为是否较多的占用银行自己的资金为标准将业务划分成上述两类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那么可以参照相关标准,将商业银行产品或业务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中间业务型产品和服务较少的涉及自有资产,一方面它提供了较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有着服务客户稳定客户促进传统业务发展的作用。同时,中间业务型产品成本低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独特优势。
(三)客户细分盈利模式分析
随着客户需求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将渐渐的退出市场,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的战略型伙伴银企关系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将不断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客户终生价值的指引下,对客户实行细分盈利战略,甚至实行对客户一对一的盈利战略。商业银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明确的战略和特定的市场中,根据客户的属性行为需求偏好以及价值等因素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获利渠道和业务模式。因此,在客户细分盈利模式运作中,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相关变量,对客户群进行微利分割,即建立客户群微利分割模式。客户细分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中避免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带来的剧烈竞争,使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发展出自身特色,从战略上防止其他金融企业对盈利模式的模仿。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上的软实力。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突破性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利差盈利模式为主,虽然不断加强体制改革和创新法展,但没有实质性突破,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能力.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超前,在金融创新方面也不断进步,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但是仍然是一直跟随发达国家的前进方向,这客观上不断催生我国金融的创新体制。
(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矛盾失衡
我国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经营,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综合性的供给。首先,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相对单一,相对经济水平发展滞后,一些特殊金融产品推出较少或者没有推出,没有办法满足特殊金融产品消费群体。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略有不足,居民对银行服务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好要求,但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体制的弊端的存在,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无法从服务上优化盈利模式。
(三)普通层次客户盈利潜力挖掘不充分
诚然,目前银行业的主要大客户是各银行间争夺的主要阵地,普通的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银行的足够重视。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客户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视角问题,更多的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问题。客户群微利分割模式要求我们将客户进行细分,其深层次的要求是需求我们从客户的终身价值考虑,不断的挖掘普通客户的利润空间。因为客户的终身价值或许没有办法在一时间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理念,不断的重视普通客户潜在的盈利价值,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完整性。
四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在经济体制不断变革,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今天,商业银行应不断调整自身的盈利模式,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趋势。中央政府和相关机构应不断加强我国金融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建立步伐,使我国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商业银行自身也应该不断调整自身的产品供给,设计出符合金融消费者的各种金融产品,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供给的便利性,并且不断的重视普通客户的价值,实现以无利化有利的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的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克服我国经济体制中的弊端和不足,自强不息,不断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新产品,不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寇茜.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思考[j].西安金融 ,2005(10)
篇9
影子银行的内涵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是在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提出的,之所以称之为“影子”,是指“有银行之实,无银行之名”的含义,即指那些游离于正规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信用中介活动却不受严格监管或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实体与金融活动。在中国,影子银行从其具体门类业务的角度定义较为合适:泛指正规商业银行体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外的金融中介活动,主要包括: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融资、委托贷款、表外商业汇票、小贷公司、担保典当和地下融资八项。 从影子银行业务运行角度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存在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受监管较少,或影子银行业务本身具有规避监管倾向。影子银行业务游离于正规金融渠道之外,不受或很少受到专门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券市场或股票市场的严格监管。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覆盖了商业银行表外或边缘业务、证券、信托、民间借贷等极其宽泛领域,在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情况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对其专门监控。监管“漏网”给市场以“规避监管”和“融资创新”的机会,褒贬是非有待历史的检验。
二是资金链条脆弱,“类资产”与“类负债”存在严重期限错配。影子银行资金最根本来源还是储蓄资金,容易受到信贷政策影响,同时影子银行体系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在资金的运用上大多存在“期限错配”情况,一旦经济下行或企业陷入较严重困境,势必倒逼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链或流动性,同时,影子银行体系也得不到监管层的救助。
三是杠杆率较高。由于中国影子银行受监管较少,并且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进行经营,这也就造成了杠杆率较高;而且,很多融资企业在利用完“正规金融渠道”后再次通过影子银行加杠杆。
四是不太透明的场外交易。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一般较为复杂,隐含的信用担保链条较长,其中许多产品、业务很少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如民间的地下融资、担保典当等,其交易过程较为隐蔽、相关信息难以披露。
影子银行的构成及规模
从央行公布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91.9%下降至2012年52.1%。企业的融资不再仅仅依赖银行业,尤其是原来极度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将其旺盛的需求转向了信托、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业务。
影子银行总规模
影子银行是最近三年快速膨胀起来的。影子银行的规模究竟有多大?由于中国影子银行在界定上尚存争议,并且影子银行体系的盘根错节,有阳光的、也有非阳光的,难以获知准确数据,因此,各界均依据自己对影子银行的理解、定义进行估算,因此,估算规模大相径庭。如果依据本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截至2012年末,其规模(存量)大约在32.09万亿元,考虑到理财、信托等产品间的交叉重叠,目前影子银行实际规模约28万亿元,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21%,占2012年M2的29%,占中国金融资产总量(150万亿元)的18.7%,且在近三年时间里,影子银行规模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
影子银行业务结构
从影子银行各构成上看(见图1),理财产品和信托融资所占份额最大,二者之和占比达45%;其次是表外商业汇票与委托贷款,占比分别为21%和19%;至于最不透明的地下融资初步估计占11%左右。
具体分细项看:
其一,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从2010年的1.3万只上升至2012年9月的2.8万只,同期发行产品的余额由3.2万亿元突飞猛进至7.6万亿元。
其二,表外运行的商业汇票余额(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余额与到期贴现的商业汇票余额之差)在2009~2012年突然放大,由2009年9月末的1.5万亿元急剧上升至2012年9月末的6.1万亿元。
其三,最近四年,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大幅度上升,两项相加占比由8%的水平上升至15%的水平。截至2012年9月末,委托和信托融资余额约为12.3万亿元。
其四,最近三年,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典当融资发展也很快,截至2012年9月末,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为5629家,贷款余额为5329亿元。其中,担保典当融资在2012年9月末约为5600亿元。
其五,券商资管业务近年来异军突起。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券商资管规模迅速膨胀,截至2012年12月末,券商资管规模已突破万亿元,达到1.5万亿元。其中,定向资管银证合作规模更是逼近1万亿元。券商资管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托于银证合作业务规模扩张。
影子银行业务运行模式
考虑到影子银行体系庞大并且运行交错复杂,因此,将其分解为五大块主要业务,了解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情况,然后对这五大块业务运行机制进行分析。
影子银行的“类资产”与“类负债”
依据本土情况大体将影子银行体系分解为五大块业务:银行表外业务、银行其他表外业务、信托融资业务、券商资管业务及民间融资业务,并从这五大块业务产品、资金来源及资金投向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类资产”与“类负债”情况(见表1)。
总体来说,影子银行的资金(类负债)主要来源于:储蓄资金、企业闲置资金、居民及利用从银行融资便利的企业或个人从银行套取的低利率贷款资金;资金投向(类资产)主要是:难于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及居民,影子银行大部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另外,以上各业务中,理财产品、信托融资及券商资管业务近些年来扩张迅速;同时,理财产品、信托业务及地下钱庄构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三大块。
影子银行各大块业务运行机制
银行理财。目前银行理财主要分为三类:代客类、债券票据类和外资行的理财。
代客类是指投资人入股集合成一大笔资金后,银行根据客户风险偏好设计出投资项目与规模,银行充当资产管理方和投资顾问的角色。
债券票据类:绝大多数是采用“资金池”模式,“资金池”也可具体分为:债券类资金池(目前占绝大多数)、票据资金池及委托贷款资金池。以票据资金池为例:银行方设立一个票据池(央票、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然后向市场募集资金以构筑与“票据池”相匹配的“资金池”,接下来进行“融短投长、滚动操作”盈利,如,银行投资一年期的项目(放贷、债券等)收益率7.5%,然后滚动发售期限在3个月,收益率为5.0%的理财产品,中间获利2.5%。这一类理财产品的定价主要是依据当时市场资金面及同业竞争情况来定的。
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外资行主要通过开发“结构化产品”客户在国内外进行投资,投资方向有固定收益的债券类,也有不同风险程度的金融衍生品,如:期权、期货等。
信托融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业务:
银信合作业务:银信合作的模式主要有:渠道合作、信用增级、产品合作及股权投资模式。但其本质在于银行绕过贷存比、信贷额度等约束曲线向企业贷款。银行将募集来的理财资金交给信托公司,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给银行指定的企业等。如某企业需要贷款,可以依信托平台将项目打包成理财产品,利用银行的信用优势进行代售,然后,银行将所融资金交托给信托平台,并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给相应企业,信托平台收取服务费。
政信合作业务:信托公司与各级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开展的业务合作,地方政府对还款做出承诺或以地方政府的债权收益作为融资标的。自2008年国家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启动后,地方政府为配套中央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地方融资平台并以其为主体进行融资,其中信托业务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房产信托:目前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其运行机制是信托公司主要通过开发信托产品向银行融资,然后信托公司将所融资金贷给房地产商,信托公司从中获取服务费,这就避开了监管,并且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此类资金来很多是源于银行理财产品。
券商资管业务。2012年末,券商资管1.5万亿元的规模中,集合理财整体规模稳定在0.2万亿~0.3万亿元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占比也不大,券商资管规模膨胀主要得益于定向资管的银证合作,其规模已逼近1万亿元大关。银行将理财资金以定向资产管理的方式委托给券商资管,进而银行信贷规模由表内转移至表外,从而规避了监管部门对理财资金运用的限制,这实际上是银信合作模式的翻版,是影子银行的新渠道。
民间融资。主要通过地下钱庄、小贷公司及典当担保进行资金融通。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个人或套取银行贷款等;资金主要投向个体私营的中小企业及个人等。其中,80%担保公司的主要对民营及外资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收取费用;小贷公司通过向银行及民间融资后,包装成阳光化的贷款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委托贷款。它是指一些有剩余资金的企业将其在银行存款向指定的企业或项目企业提供贷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是充当存款和借款企业间的中介,自身并不提供资金。本质上是一个企业向另一企业放贷。受托的金融机构在整个过程中只负责信用调查、、监管和回收,同时收取手续费,不对贷款风险承担责任。
表外票据业务。银行的表外票据业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间的同业存款,目前最主要的业务涉及承兑与贴现。部分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有的通过转贴现以套取利差收益,有的以票据转贴现卖断并买入返售,逃避贷款规模监管,有些商业银行的承兑汇票甚至成为了其主动调整资产结构的工具,自主性和灵活性强,监管对其无效。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定性分析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体现为:
首先,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现阶段居民储蓄资金形成某种诱导,由于影子银行体系内的资金价格高于正规银行体系内的利率水平,许多居民的储蓄转而通过理财、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小贷公司等流入影子银行体系,这就从源头上分流了银行业传统的资金来源。
其次,由前面分析可知,影子银行的资金最主要是来源于正规的银行体系,并且业务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影子银行受到的约束少,资金运作自由,但由于影子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很多资金运用存在着“期限错配”等问题,决定了影子银行流动性链条的脆弱性,一旦融资主体、信用中介或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是断裂,势必倒逼过来冲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稳定。以理财产品为例,若理财产品是结构性的,支付利息与标的资产相匹配,那么资产负债管理是安全的。但是目前许多资产担保的理财产品,并无明确的资产作为担保,而是以资产池为标的,这样资产池现金流入与利息支付时点并不匹配,就容易造成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复杂性,一旦资金池规模缩减导致融短贷长不能持续,商业银行有可能陷入兑付困难。
其三,由于影子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经营之间的联系密切,一旦游离于监管体系外的影子银行业务发生损失,必定波及关联度高的商业银行,即使损失不大,也将对银行的声誉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定量分析
前文已经对中国“影子银行”中理财、信托等六块主要业务的运行机制、业务规模进行了分析与测算,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总体规模在28万亿元左右,六大主要业务占影子银行业务的比重见表2。整体上看,表外商业汇票、理财产品、信托融资、券商资管等业务,为商业银行资产表外化提供了“通道”,通过这些业务渠道绕开相关限制与监管,扩大了资产投向,但同时增加了银行呆坏账率发生概率;民间融资业务中大部分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的借贷,与商业银行关系密切基本是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业务等,影响相对轻;而委托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仅起到中介的作用,对银行的资产的影响很小。
综合考虑信托、理财、券商资管及表外票据四项业务的主要投向、业务间联系等因素,这四项业务对商业银行呆坏账影响的资产规模约在8万亿元左右;民间融资在2万亿元左右;委托贷款对商业银行呆坏账影响近似为零。因此,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呆坏账有影响的资产规模在10万亿元左右,约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6%,也可以理解为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呆坏账的影响(“贡献率”)为7.6%,进一步地,根据影子银行中各业务占比可测算出各业务的“冲击系数”。
如果采用“影子银行资产转化为正规银行表内资产计算呆坏账”的方法,那么,由影子银行业务造成的呆坏账大约在1000亿元左右,而目前中国正规银行体系的呆坏账大约在1.3万亿元左右,占比约7.7%,因此,目前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总体冲击仍在可控范围。
风险控制的“三防”措施
针对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对商业银行影响,建议在如下三个方面加强防范:
一是防信用风险。一方面,影子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自由度高,其资金投向往往是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经济周期、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这就造成了影子银行内在信用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大量地通过银行表外业务开展,银行实际上为其中很多业务提供了隐性担保,银行为此也承担隐性担保责任,如:理财产品。
二是防流动性风险。目前,市场对影子银行普遍比较担忧的是其传导的流动性风险。而中国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类资产”与“类负债”的“期限错配”、交易不太透明及风险管理能力弱等方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规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错配是建立在稳定的存款吸收机制之上,而影子银行并无存款吸收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对表外业务加强风险管理,明确资金投向并作出严格的风险评估,如:信托产品、资产池等。
篇10
关键词:客户终身价值 商业银行 指标体系 公司客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商业银行对内部管理的创新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完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1]。国内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经营与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的优质客户是其主要利润来源,但随着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优质客户也成为了各商业银行之间主要的竞争焦点[2]。国内商业银行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先进,缺少对客户盈利度的分析,对盈利客户的发现还有欠缺,对部分亏损客户也难做出正确判断,缺少对客户群体进行取舍的依据[3]。同时还忽略了对不同类型客户价值贡献度进行分析,对客户差异化管理,导致银行提供服务的成本、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受到很大冲击,竞争优质客户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昂[3]。这迫使国内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终身价值评价体系,加强对客户的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有进有退,主动放弃一些对银行没有贡献的客户,以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管理水平与竞争力[1]。
1.商业银行公司客户终身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从已有研究[2-6]我们可以看出,对商业银行客户终身价值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其定义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计算,计算客户在整个交易生命周期中所产生贡献的净现值。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很多指标具体数值难以计算与衡量,无法精确计算出客户终身价值。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客户终身价值的概念与特征,对客户终身价值进行描述性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细分指标对客户终身价值进行评价。这种方法虽然也无法具体计算出客户终身价值,但是可以根据指标打分评价来确定哪些影响因素对客户终身价值的影响比较显著,是银行应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
本文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从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两个方面来研究商业银行公司客户终身价值。一方面考虑公司客户已经为银行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把公司客户在未来时期可能为银行创造的价值也考虑在内。客户终身价值作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为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三级指标为反映当前价值的资产业务价值、负债业务价值、中间业务价值、交易成本和反映潜在价值的信用度、忠诚度、价值创造能力、市场扩展能力。再把三级指标细分为可测量的四级指标进而计算出客户价值。
1.1当前价值
1.1.1资产业务价值。商业银行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债券投资和现金资产三大类,贷款是最主要的资产。资产业务价值主要衡量公司客户通过资产业务为银行创造的价值,用日均贷款额和平均收息率两个指标进行衡量。
1.1.2负债业务价值。客户存款是负债业务的主要种类,银行客户对银行的企业存款品种主要归纳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四大类,负债业务为银行创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日均存款额和平均付息率上。
1.1.3中间业务价值。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其种类非常繁多,包括交易业务、清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业务、托管业务、担保业务、承诺业务、理财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价值体现了客户使用银行中间业务时所创造的价值[5],用中间业务数目、平均消费量、交易次数三个指标进行衡量。
1.1.4交易成本。银行获得和保持客户并不是无代价的,而是与其他企业一样需要付出成本,客户为银行创造的价值越高,不代表其为企业带来的净利润越高,只有综合考虑了客户耗费成本的多少,才能对客户创造的当前价值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客户的交易成本包括了经营管理成本、发展巩固成本等,交易成本越低,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净利润也就越大。
1.2潜在价值
1.2.1信用度。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有信贷业务关系的客户关系中,客户的信用是影响企业感知客户非货币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客户信用度越高,银行与之交往的风险越小,客户信用度一般用客户与银行交易的历史记录和第三方的评价来衡量。本文用违约情况和未来履约情况来衡量信用度。
1.2.2忠诚度。顾客忠诚通常被定义为重复购买同一品牌或产品的行为,从而忠诚顾客就是重复购买品牌,只考虑这种品牌并且不再进行相关品牌信息搜索的顾客。对银行来说,客户的忠诚是非常重要的,与银行客户的未来价值密不可分。本文中对于忠诚度这一因素是从交易年限、重复购买率、购买份额和交易维系意愿四个角度进行考虑的。
1.2.3价值创造能力。银行公司客户价值创造能力是指公司在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它反映的是客户是否能够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在现有的经营状况下公司未来的收益情况。在不考虑管理等因素的情况下,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可以用上一年度公司经营绩效来表示,公司经营绩效可以从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考虑。
1.2.4市场扩展空间。客户的市场扩展空间表明公司客户在行业内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客户在行业内发展前景好并且整个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则说明客户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扩展空间,未来创造的价值也越大。衡量指标为行业内市场扩展空间和行业发展潜力。
2.结论
根据客户终身价值评价体系,银行可以据此判断哪些客户终身价值较高,哪些客户终身价值较低,银行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获取相应的客户终身价值。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终身价值的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这两个方面,对客户进行分类。
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都高的客户为高价值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当前价值高,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很好,未来创造的价值也高,银行应重点管理这一类客户,他们是银行获利的重要来源。
当前价值低,潜在价值高为成长型客户。这类客户当前价值低,但是未来很有发展潜力,潜在价值比较高,银行也不应忽略对这一类客户的管理。
当前价值高,潜在价值低为衰退型客户。这类客户当前价值高,但是未来会逐渐衰退,潜在价值低,银行应对之前针对这类客户做出管理方法进行改进,把重点主要放在增加客户潜在价值上,如提高客户信用度、忠诚度等,提高客户潜在价值,尽量保持住客户。
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都低的为低价值客户。这类客户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都比较低,为银行创造的客户价值比较少,银行应减少对这类客户的投入。
银行根据潜在价值和当前价值对客户进行分类后,就可以根据每类客户的自身特点制定出各类客户的营销策略、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合理地分配银行的资源,尽可能用最低的成本,回收到最高的利润,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客户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华.银行个人客户价值评估系统设计及其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黄敏娟.商业银行公司客户价值评价模型设计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宫薇薇.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改进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王瑞萍.企业型客户的客户价值评价及实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5]彭艳艳.商业银行客户价值综合评价及分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6)。
[6]阮红.商业银行零售客户终身价值评估及业务管理体系研究[D] 复旦大学,2005 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