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代词范文

时间:2023-03-21 10:5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疑问代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疑问代词

篇1

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在句中起名词词组的作用,用来构成疑问句。疑问代词有下列几个:what,who,whose,which,whatever,whichever,whoever等。

疑问代词在句中应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没有词性和数量的变化,除who之外也没有宾格的变化。what,which,whose还可作限定词。

疑问副词疑问副词用来引导特殊疑问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常见的有:when,where,how,why等。

篇2

关键词:疑问代词;否定;演变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11-01

“谁”、“哪”作为特指问疑问标记的同时,也具有表否定的语法功能。本文对这两种疑问代词表否定的用法逐一加以考察。

一、“哪”表否定用法考察

“哪”字在“五四”以前一直写作“那”,后为了区分指示代词的“那”,才写成“哪”。但实际上,疑问代词“哪”的产生却要早于指示代词“那”(王力,1989:83)。但从史料看,汉末以前的文献非常少见,到了汉末,已经常见于通俗读物佛经中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了一个新词。为了与所引文献统一,下面也用“那”代替“哪”。

从“哪”的语法功能来看,其有表示别择、询问事理和询问处所三种不同的作用,其产生时代不同。表别择的“哪”是从“若”字变来的,最初形式是“若”,后又出现“阿耶”(吕叔湘,1992:247)。

询问事理的“哪”,王力(1989:84)、志村良治(1995:141)认为其产生很早,大约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

(1)弃甲则那。(《左转》宣公二年)

问处所的“哪”产生的时代要晚些,吕叔湘(1992:260)认为其要晚于问事理的“哪”。在汉魏六朝的佛经中已有不少用例。

(2)树神人现,问诸梵志:“道士那来,今欲何行?”

(3)汝等今欲那去?

(2、3均转引自来德强2001)

“哪”的非疑问用法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哪”的反问用法产生于东汉,代替了上古的“安、焉、恶”。到唐代,这种用法已经很普遍了。

对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的用法,前人已多有关注。最早注意到“谁”特指问表示否定用法的是王力。王力(1943:232)就讨论了“谁”特指问中“谁都……”、“谁也……”的非疑问用法,尽管没有谈到否定用法,但毕竟已经注意到“谁”特指问并非都是表示有疑而问。此外,丁声树等(1961:162)、熙(1982:93)专门讨论了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其中,吕叔湘(1992:108)对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的用法讨论得尤其细致,指出“谁”表示“无人”、“我不”、“我没”的否定意义。可以说,吕先生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哪”在表否定意义的特指问中,主要衍生出“哪里”、“哪儿”以及“哪+动”等几种不同的否定形式。

首先,“哪里”和“哪儿”的显著特点是可以单用。从所表达的否定意义来看,既可以用来表达对其他对象的不满色彩,如(4),又可以用来表达自谦,如(5)。

(4)A:你挡我的视线了!

B:哪儿啊!

(5)A:你韩语说得很棒!

B:哪里!(哪儿啊!)

我们认为有些“哪+动”结构已经发生了词汇化,成为表达否定的固化格式,在“动词”意义越来越虚化的同时,其与“哪”的结合却更加紧密了。如:

(6)哪有“卸磨杀驴”的理儿?

(7)你哪来的那么多事儿?

此时,“哪+动”看起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却不需要听话人做出回答。我们认为,“哪+动”结构这种词汇化趋势,同其否定用法的高频使用率是分不开的。

二、“谁”表否定用法考察

“谁”产生的年代很久远,但从形式上看,历经下面的一些变化:从汉代到唐代有“阿谁”这种形式,到宋元时期,蜕变为“兀谁”、“几谁”,在宋诗里,又有“谁子”、“谁个”的形式存在。“谁”表示否定的反诘最早出现在《论语》、《荀子》等先秦典籍中。

在先秦17种典籍中,“孰”使用347次,“谁”336次。“孰”略多于“谁”(王海,1982)。其中,“谁”在《论语》中出现12次,反诘用法6次;《荀子》中出现“谁”12次,反诘用法9次。可见,先秦就有“谁”表否定等非疑问用法。

从先秦到西汉,“孰”共出现81次,“谁”共出现79次。其中,“孰”指事物8例,指事物皆为无疑而问,带有较强的反问语气。使用的语气词,除1例用“乎”,余皆用“焉”(管锡华,2001)。如:

(8)“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史记・范唯蔡泽列传)

(9)“蓄孰大焉!”(史记・孝文本纪)

到了《汉书》,“孰”共出现49次,“谁”出现81次,在总量上后者为前者的1.6倍多,“谁”已大大超过了“孰”的使用次数(胡继明,2005),逐渐有取代“孰”的趋势。

从后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谁”的反诘用法多起来,《世说新语》中“谁”出现了12次,反诘用法有5次。

吕叔湘(1992:109)指出,“谁知……”式中的“谁”是专门指“我”说的“谁”,等于“我不”、“我没”。 董秀芳(2007)、赵静贞(1981:71)、陈天序(2007)、李敏(2001)、陶伏平(2002)等均考察过“谁”的否定用法。

“谁”在特指问中,其表否定的句式只要集中在“谁+不/没”式、“谁知……”式、 “谁叫……”式和“谁说……”式等。

“谁知……”式不但表示“不料”、“没想到”等否定意思外,还具有语篇连接功能。如:

(10)我们都准备圣诞节前回国,谁知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不得不在异国他乡过节了。

“谁叫……”式常常偏后出现,从语义上看,常常通过追补解释表达某种无奈、责怪等感彩。如:

(11)不骗你骗谁?谁叫你那么轻易相信别人了?

综上,作为疑问标记的疑问代词,在特指问中常常具有表否定的意义,这使得这些疑问标记也有变成否定标记的趋势。正是由于疑问代词的这种表否定的用法,使得特指问句同否定句表现出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海.先秦疑问代词“谁”与“孰”的比较[J].中国语文,1982,(1).

[2] 肖任飞.非疑问用法的“什么”及其相关格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b.

[3]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篇3

一天,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我和伙伴们找到了一个名叫银16的新能源,这个能源隐藏在一个法师的法杖中,这个法杖能够随便控制人的思维,让人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和伙伴们趁法师睡着后,把法杖给偷走了。经科学家证明,这种银16能源中有一种类似人大脑的东西,可以把装有银16的物品有了思维,更神奇的是,能控制生命的大脑。

我突然惊醒,过了好一阵才恍过神来。我回想梦里发生的一切,心想现实社会可能也有这种能源吧。于是上网查了下资料,机器人的遥控系统和银16的性质差不多,只不过,遥控器只能局限地控制设定好的内容,而银16能控制所有生命的物体,当然也包括人类。有什么办法能选择控制呢?我想到了飞机上的黑匣子,是不是也能有一种程序可以把所有生命归集到一起,从而进行选择呢!

我思索了好久,突然冒出了“电灯泡”,想到了办法:把所有生命输入到一个程序中,就可以像翻书一样搜寻,如同一个资料库。有了资料库,一切就好办了。把资料库与感应器装在一个小巧的芯片内,用遥控器锁定好,现代版的银16就诞生了。先做下试验,在资料库中选择小狗,把芯片植入狗大脑中,我按下了往前的按钮,它真的走了,随着一阵高呼,这次使用成功了。但是,很快就出现了新的难题:怎样可以用其他方法来控制呢?

篇4

其实,在上学期妈妈就发觉我的眼睛有点问题:要看清电视里五颜六色的画面,我总是身不由己地想靠近电视机,坐远了,眼睛就会眯拢来。

现在想来,问题出在去年暑假。那些日子里,我电脑打好就看电视,电视看好又玩电脑,还要看书、写字。这样连续用眼,能不疲劳吗?

我写字的习惯也不太好,眼睛和书本的距离太近。读书的姿势也不端正,有时甚至躺在床上看书。

元宵节那天,我来到绿色广场,一只只大红灯笼是那么的清晰,花园里的小草更绿了,散发着淡雅的清香。但这一切都借助于鼻梁上的两块镜片。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可这个第一次,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篇5

这孩子——杰,太顽皮了。蹋皮球差点打翻了热水瓶,吃奶油蛋糕成了“白胡子,小花脸”,学画画把纸片撒了满池……。他趁我不注意,从床上爬到窗台上,雪白的床单上留下了几个脚印。“危险”!我大声地喊了起来。他瞪大眼睛学我,“危险”!人家急,他却逗我乐,真奈何他不得。连哄带骗,才把他给抱了下来。脚刚着地,他就挣脱我的手,跑到书旁,爬到椅子上,随手拿起一本书,装模作样地看了起来。看他那“看”书的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可好景不长,他拿起我桌上的毛笔,比管你三七二十一,在我心爱的书上画来画去。气得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可是,啊杰呢,还在一旁嘻嘻笑。我火冒三丈,真想打他一顿,可是他是啊姨的独生宝贝啊……

没有办法了,我惟有出绝招,吓他:“老虎来了,它要吃人了……”一边吓他,一边做出恐惧的样子。这下连魂魄都吓飞了,忙扑到我身边,还要我去关门。

吵吵闹闹,哄哄骗骗,总算能熬过一个上午了,啊!当小孩子的“保母”可真不容易啊,这次开始没学会,领会如何带小孩,现在,我领会了。我相信,在我第二次带小孩时,一定能够出色,一定能够成功!正所谓:一次生,两次熟。所以我相信我能行!

第一次,在对待你的第一次,你也许会知道,再第一次之前,与第一次之都,给你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虽然第一次你是失败,但失败乃成功之母,你第二次就会有把握..歌都有唱呀:<一千零一个愿望>

明天就象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

什么滋味

充满想象

失望是偶尔拨不通的电话号码

多试几次

篇6

关键词: 词义 文化 汉语词汇教学

一种语言的文化,首先代表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社会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对汉语文化意义的探究是与时代的发展与世界文化融合的进程密不可分的。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汉语中的文化蕴涵无损失地传达给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探究这一教学法的问题,不能脱离汉语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汉语词义特点就是重要途径。

一、汉语词义中的文化蕴涵

1.词义的民族性与社会性――词义蕴含文化的宏观表现

词义的发展是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进行的,具有全民性。不同的社会和民族约定俗成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意义,因此只有处于同一个社会的成员,才会对词汇的各种意义有着同样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形成共鸣。词义的社会性体现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某种语言的词义是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政治气候、时代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均会对词义的形成施加影响。词义具有社会性”①。

相较于社会性,词义的民族性从另一个高度体现了历史、地域、风俗、民族心理对语言的起源和对其发展演变的影响。“在词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的面貌往往要受到使用它的民族条件的制约”②。如在汉语中“红”字有喜庆美好之意,因此出现了词汇如“红红火火”“红男绿女”等,在其他一些民族中红色则是不吉祥的象征;英语中的“pen”是钢笔的意思,同时也有羽毛的意思,但在汉语中却没有此义。这就是民族的不同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影响了词义的形成和它的演变发展。

2.词义中的文化义――词义蕴含文化的微观表现

文化义的极大丰富与汉语的历史悠久有关,也同汉语表达的丰富性有关。汉语中的成语典故词语总共3万多条,这些词义拥有更多的文化蕴含,这是中华文明中汉语丰富华丽的最明显的标志。与此同时,汉语文化义的丰富性还表现在文化义所涉及的层面及领域的广泛和汉人审美取向的复杂性上。

“所谓文化义,指的是词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反映一个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的隐含义。”③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待客观世界、生活交际等方面都有着大体一致的共识,然而诉诸语言,由于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落实到某个词义上,其文化义的差别一般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是针对外国学生学习中文而设的,其选词上更注重词汇的常用度和难度,因此对于比较生僻的文言词和古语词是不做过多涉及。然而,在《词汇大纲》中,一些常用的词汇其中深层的文化义却是无法规避的,文化蕴藉已经渗透到了词汇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的特定方面,只有深刻把握了它的文化义才能够全面理解词义,并在交流中避免由于文化隔阂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1)民族性

文化的积淀是伴随着一个民族的产生、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实现的过程,因此,词汇的文化义从某个角度上成了一个民族基本生存状态和意识的写照。如“龙”的概念义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存在的,但“龙”所代表的文化意蕴却大相径庭。在西方的《圣经》中,“龙”是可憎的怪兽,邪恶的象征,“dragon”一词在英语中也是没有特殊含义的爬行动物,然而“龙”却在华夏文明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如鲤鱼跳龙门,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等,以及很多以“龙”命名的名胜古迹,无不体现出“龙”在汉民族中的尊贵。

(2)地域性

不同族群的生活环境是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赖以生存的环境,因而某一种词汇的丰富性和词汇所产生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有关。如火烧、烧饼、馒头、花卷、麻花、烙饼、炊饼等面食在中国北方非常丰富,而在鱼米之乡的南方却很少有这样的面食名称,比如山西陕西的各种面就有几十种不同的名字,南方的花式点心因为种类繁多而驰名全国。

在非洲一些土著语中没有表达“雪”这一概念的词汇,这种由于地缘而引起的文化义差异之大可见一斑。

(3)时代性

一个时代的文明推动着一个时代文化义的发展。与之相反,文化义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所产生时代的特定面貌和心理特征。有伴随着时代产生具有新的文化义的词,如“铁饭碗”“下岗”“下海”等;文明推进带动文化义的发展和变化,如“龟”“小姐”“同志”等。

(4)隐含性

文化义不可避免地具有隐含性。首先,文化本身是民族或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一种概念,文化义与字面义分离导致词义的无理据性是理解一种语言文化义的天然障碍;其次,文化义在相当长时间中基本固定,一部分文化义保持不变,另一部分伴随着社会成员的默认而发生变化。如:在汉语中,松、柏、梅、菊、竹、兰、婵娟、关羽、猪八戒等词语都是某种意象的符号,都有社会文化意义。成语、典故、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隐语等都蕴涵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意义。此外,表现与中国人处世态度融为一体的传统道德的词汇。如中国人的众多谦辞,如“哪里”,用来表现汉文化对褒奖一种婉转推辞,却无形中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障碍,引起了歧义。

二、词义特点对词汇教学的制约和拓展

汉语教学实践必须遵循汉语的自身规律,从汉语本身出发,认识词义特点对词汇教学的制约和拓展。

1.汉语的单义词和单义词的多义现象,以及在约定俗成中沉淀出固定的用法和搭配,制约了教学主体对词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难度梯度的设计要从常用到非常用设计,而不是义项的多少,亦不能将一个多义词的所有义项都作为解释和灌输的对象。

2.比喻义和借代义因其依赖于语境,制约了处于相对语境缺失的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比喻义与借代义不仅使得汉语词的词义愈加丰富,而且使得语言在表达中因为有了修辞而显得生动活泼,充分利用语境教学法,通过把握词义的基本义,体会比喻借代手法是如何实现的,关注比喻义和借代义的应用语境和固定搭配,这是理解比喻义和借代义的重要方法。

3.汉语的文化义历史悠远,来源广博,词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文化理解。针对汉语的文化义,应先从文化词语着手,充分利用成语、歇后语等开启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深入讲解词语意义中的文化义,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入深。

4.汉语词汇的文化义不同于词汇的概念义、语法义和色彩义,要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如果应用得恰当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语言文化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理解。交际偏差和能力的缺失往往是由于对语言背景的文化因素认识不够,把汉语词汇文化义融入到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文化义的隐含性是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它背景繁复,历史久远,内涵抽象,意义深奥,非常难于理解。针对这些词汇,必须把积累放在第一位,逐步渗透,对妨碍理解的词汇应使用直接释义法打通理解障碍,再进一步对此类词汇进行文化上的解析。

现代汉语词汇自成体系,现代汉语词义特点理论是词汇学重要理论之一。把握汉语词义特点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种语言,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从现代汉语词义特点理论中的民族性到汉语词汇的文化义。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突出文化义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针对文化义的几大特性和分析,词汇教学与学习须把积累放在第一位,逐步渗透,对妨碍理解的词汇应使用直接释义法打通理解障碍,再进一步对此类词汇进行文化上的解析的教学方法。认识并利用汉语词义特点对词汇教学的制约因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6,第一版:130-131.

②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0,第二版:152.

③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含.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8,第一版:3.

参考文献:

[1]韩陈其.论比喻义和借代义的释义[J].语言文字应用,2004,03.

[2]方艳.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词义解释技巧[J].文教资料,2008.4.

[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

[4]韩敬体.词语的比喻用法和比喻意义[J].第三届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5]刘镰力.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汉语8000词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6]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含[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8.

篇7

关键词:陶瓷纹饰;现代艺术;应用

中国是瓷器大国,也是瓷器的发展源头,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将传统陶瓷纹饰能与之相结合,就能促进现代艺术的繁荣发展。传统的陶瓷纹饰的类型比较多样化,也代表着诸多的寓意,通过对这些纹饰进行科学化的应用,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就能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传统陶瓷纹饰的应用研究,就能为现代也似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现代艺术的发展分析

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始受到了敌意以及嘲笑,这一反映主要是来自原来那少数拥有文化生活的阶层,在他们那里概念以及眼光是比较固定以及顽强的,而这些阶层掌握着财富,造成了现代艺术家处境从开始就被疏落。在现代艺术发展开始的时候,如果谁想成为艺术家,就必然会受到世态炎凉的对待,这是和古代艺术家有着不同的。在经历了长久发展之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开始有了转变,尤其是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世界大融合,在科技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的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对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1]。现代艺术得到了良好发展,人们在这一方面的追随者也愈来愈多,在将传统的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下,会发生什么改变呢?这是从事现代艺术的工作者所需要考虑的,而我国作为文化悠久的古国,传统文化也比较丰富,在陶瓷纹饰元素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下,就能有助于创新现代艺术发展。

2、现代艺术的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层面的因素影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重复的国际主义刻板面貌的现象比较突出。现代设计艺术从上世纪初期在欧洲以及美国形成,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对工业发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在我国的特定环境下,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艺术设计在我国得到了发展,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有了新的发展面貌。但是世行发展以及商业形式的功利化因素影响,使得现代艺术设计的抄袭现象比较突出,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创新性,这就很难创造出有着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方面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也对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现代艺术的发展和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充分重视现代艺术教育的系统性发展,才能有利于其更好进步。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经过了改革开放在发展的速度上就比较迅速,从整体上提高了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水平[2]。但是在实际教育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对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很大阻碍,现代艺术教学的资源以及规划和基础设施等,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区域的不同,在整体上还没有得到平衡化的发展,这些方面都会影响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中在新技术的应用环境下也有着很大影响。艺术设计是整体性的,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在当前的经济繁荣环境下,对经济成果就要有新的认识,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在新技术的应用下,促进现代艺术的良好发展。但是当前现代艺术设计当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泛滥的现象比较突出。数码图像技术的应用成为新的新的艺术形式,为实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思维,对设计人员而言,新技术的应用对优化设计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过度的运用,不注重思考,对创作的作品没有注入精神灵魂等,这些都不利于现代艺术的发展。

二、传统陶瓷纹饰的类型以及时代特征分析

1、传统陶瓷纹饰的类型分析

中国陶瓷,不但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品类繁多,而且还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地更新着自身的面貌。从原始陶器的加饰,到釉的发明、化妆土的运用、剔刻方法的出现、彩绘装饰的普及等,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古代陶瓷的纹饰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文学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3]。中国传统陶瓷纹饰的类型比较多样,通过不同的纹饰也能表达不同的含义。陶瓷纹饰中的几何纹饰是比较常见的纹饰类型,这一类型的纹饰通常是通过几何图形所组成。编织纹饰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纹饰有着比较浓厚的传承性,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上比较常见。编织纹在青瓷以及印纹硬陶和灰陶器上是常用的装饰。在纹样有人字状以及方格状等等。还有事网纹饰,也称为方格纹,也是比较原始的纹样,图案主要是把放歌以二方连续以及四方边疆形式进行展开的,在形状上类似于渔网。还有事条纹,也是原始陶瓷装饰纹样,相对较短以及独立的线条所构成,有竖线以及横线和斜线等多种的形状。在表现的技法方面主要是通过刻画以及压印和彩绘等。在几何纹样类型中,还有篦纹以及剔刺纹、云雷纹、回纹弦纹等。陶瓷纹样类型中的植物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纹样类型。例如莲花纹,重视对瓷器装饰最早的花纹,也是比较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比较常见的有对称构图的一把莲,以及均匀齐式的构图的二把莲以及三把莲等。纹样类型中还有莲瓣纹,是将莲花的花瓣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的类型,莲瓣纹在瓷器方面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这就和我国的佛教盛行有着很大的关系。植物陶瓷纹样中的宝相花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纹样,主要是将自然界当中花卉的花头进行了艺术性的处理,使之能够程式化以及图案化[4]。在呈现的形式上就主要有平面团形以及立面层叠形。植物纹样中的牡丹纹也是比较重要的纹样类型,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银器等常以牡丹纹为装饰题材。宋代人受其影响,视牡丹为富贵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在瓶罐、盘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采用。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面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丹。构图方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

2、传统陶瓷纹饰的时代特征分析

传统的陶瓷纹饰的时代特征比较突出,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主要是彩陶,彩陶的图案是装饰的重点,在肩部以及口部的纹饰比较丰富。我国的彩陶文化早期的时候,主要是分布在黄河中游的河南以及陕西一带,比较重要的类型就是半坡以及庙底沟,在彩陶的纹样形式上比较简单化以及朴素。在纹样的主题方面也比较多样化,母题有鱼、鹿、蛙等动物纹和人面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三角形、折波、斜线和圆点组成的图案花纹。其中鱼纹数量较多,变化丰富,形象生动,有单体和复体两种组合,某些图案纹亦可能由鱼纹简化演变而成。纹样的组合变化多端,或对称,或不对称,或由同一母题的花纹连续组合,或取不同母题的花纹连续组合,气纹饰部位与器物造型配合相宜,均达到最佳的装饰效果[5]。这些陶瓷的纹饰在现代人来看也有着美感,纹饰的协调性以及对生活风貌的展现和审美观念的呈现等,和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结合有着可行性。陶瓷纹饰在的象征性以及装饰性和也似乎对载体依附性的特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进行应用,也有着鲜明的呈现。陶瓷纹饰的内在精神能够通过“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来进行形容。这是对中国民族的独特精神表现,在陶瓷纹饰当中就有着诸多纹饰通过借物寓意的方式来表达吉祥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例子。从陶瓷纹饰的象征性特征上来看,这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关系进行的总结,通过象征性的内容集中化的呈现。陶瓷纹饰的装饰性特征也比较突出,在面对新的发展时代,陶瓷纹饰的装饰性特征就得到了鲜明呈现,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的应用,突出了现代艺术的独特风格,以及在中国特色特征上也有着呈现。再有就是陶瓷纹饰的依附性特征的呈现,陶瓷纹饰是通过瓷器为载体,在纹饰绘画方式进行美化造型,对陶瓷的艺术价值进行提高。这一特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能鲜明的呈现,陶瓷纹饰在和现代艺术进行有机结合下,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就能得到有效提升,在艺术的特点上也比较鲜明。

三、传统陶瓷纹饰在现代艺术中的具体应用

将传统的陶瓷纹饰在现代艺术当中进行应用,就要充分注重遵循相应的原则。在科学性的原则层面要加强重视。陶瓷纹饰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纹饰所表现的含义也有着不同,所以在将陶瓷纹饰和现代艺术进行结合的时候,就要能充分重视科学化的原则,将纹样的内涵能通过现代艺术设计的形式加以呈现,增加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内容,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着积极作用。陶瓷纹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也要注重整体性原则的遵循,在对陶瓷纹饰应用中,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整体性内容呈现加强重视,促进设计的效果良好呈现。将传统陶瓷纹饰和现代平面设计进行结合,能促进平面设计的风格多样化呈现。当前的平面设计发展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有着很大进步,平面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元素也比较多,其中的文字以及图形和版式等应用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将传统陶瓷纹饰与之相结合下,就能促进设计的风格多样化呈现,以及在设计内容方面丰富化呈现[6]。例如在标识的设计过程中,就可将陶瓷纹饰与之相结合。标识是公司企业的团体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下,所以企业管理者也对吉祥的蕴意追求比较重视。在对标识的设计中,通过和陶瓷纹饰进行结合,就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设计形式。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就是通过对中国陶瓷纹饰的运用,是通过回环贯通的中国陶瓷纹饰盘长纹样进行演变的。盘长有着长久永恒的意思,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7]。现代艺术设计中对传统陶瓷纹饰的应用中,在吉祥物的设计方面也能加以应用。比较熟悉的就是奥运福娃的设计,在这些吉祥物的设计都是采用鱼、熊猫、藏羚羊、京燕、奥运圣火,其本身就能代表欢乐、力量、激情、健康与繁荣。在将陶瓷纹饰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下,就能增加艺术品的文化底蕴,这对传承传统文化也有着积极作用。将传统的陶瓷纹饰在包装艺术设计中进行应用,也有着积极作用发挥。产品的包装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装设计的创意性能给人第一印象,也对产品的销售情况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包装设计过程中,通常会采取有着吉祥寓意的纹饰加以应用,这些主要是为了能够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对自身品牌形象的提高。将传统陶瓷纹饰中的一些植物纹饰应用其中,就能对产品包装设计起到美化的作用[8]。如将莲花纹饰与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就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受,这对消费者的购买欲的激发就有着积极作用,并且也会对产品贴上文化标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的陶瓷纹饰和现代艺术的结合应用,能将传统的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碰撞,这样就能表现出不一样的设计风格。现代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以及应用就成为现代艺术发展的新方向,只有通过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我国的现代艺术良好促进。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促进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从理论上能对实际发展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驰.浅谈中国陶器上的传统纹样[J].明日风尚.2016(16)

[2]周子强.现代钧瓷龙形耳饰的造型特征[J].中国陶瓷.2016(08)

[3]郭恒.试论现代陶瓷设计中如何融入时尚元素[J].才智.2015(36)

[4]鲁毅.浅谈现代家居装饰中的陶瓷艺术[J].门窗.2015(11)

[5]李博.陶瓷材料在地铁公共艺术空间中的应用[J].学园.2015(11)

[6]扈亚改.唐代长沙窑瓷器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J].作家.2014(24)

[7]刘娜娜,高秀艳.新石器时代彩陶与油陶彩绘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14(09)

篇8

胶片电影、数字电影与电视荧屏之间的技术状况分析

1.清晰度经过对洗印厂洗印加工制作工艺全过程技术数据的调研,我们可以确认35mm胶片的清晰度与印片次数,对影片播放的技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影片原底片的水平清晰度可达到4K,翻正片的清晰度可以达到2K,翻底片的清晰度只相当于原底片的40%~50%,清晰度约等于1.6K左右。我们在电影院里看到的发行拷贝至少要经过3至5次印片洗片,其清晰度只有原底片的20%~30%,即1K左右。我们进一步分析调制度信号可以发现,在20MHz~30MHz区间内视频特性的调制度信号比35mm发行放映拷贝要高,但超过30MHz区间的视频特性调制度,胶片仍然有调制输出,而电视信号的调制输出急剧下降为零。这说明了为什么在电视荧屏上播映胶片电影时,图像虽然不如电视图像信号清晰,但看起来却比较柔和,而电视图像虽然很锐利,但感觉比较硬的主要原因。2.景深范围比较原视频摄像大多采用CCD成像,其成像尺寸只有35mm电影胶片的1/2.5,所以在使用相同焦距和光圈拍摄时,摄像机与35mm电影胶片摄影机的景深范围相差约2.5倍。要保持同等焦距并能够确保正确曝光,只能运用摄像机自身的电子快门减小曝光量。这个因素是导致视频摄像影片的景深低于胶片电影摄影景深的重要原因之一。3.胶片/摄像机/监视器的伽玛特性比较胶片的彩色还原区域比电视监视器大,特别是胶片的绿基色与电视有比较大的差别。由于35mm胶片与电视监视器的伽玛特性曲线是不相匹配的,所以在胶片电影拍摄现场从电视监视器里看到的视频图像与通过洗印加工印制后实际得到的图像灰度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拍摄35mm胶片电影时,现场电视监视器只能用于取景构图,不能用于图像质量和彩色还原效果的正确判定。采用高清摄影机拍摄时,由于数字视频信号在拍摄、制作及播映的各个阶段技术指标的相对一致性,视频信号在前后期均可采用电子手段进行伽玛校正、轮廓校正等处理,并可参考电视监视器进行图像的色调、灰度层次、风格等调整控制,拍摄时即可通过标准电视监视器基本判定电视荧屏播映时的图像质量和色彩效果。4.胶片电影在电视荧屏上播映的技术特性优劣状况分析(1)图像方面的分析比较综上分析胶片自身具有较高的清晰度、景深和色域,但要放到电视荧屏上播映时要经过必不可少的加工制作程序。胶片电影经过多次复制加工后,自身优势不仅被严重衰减,还附加上多种瑕疵,若影片胶转磁所选用的拷贝质量低下,如存在划痕、脏斑、药膜脱落、色彩不均匀、密度不正确等情况,均会严重影响影片胶转磁母版带的技术质量,而且胶片电影大多采用每秒24格的拍摄速率,此速率是保证人眼观看活动画面连续、感觉不闪烁的最低阀门值,但当被摄物体快速移动或摄影机快速移动时,我们仍然会感觉到物体动作不够连贯的抖动现象。(2)声音方面的分析比较目前在《CHC高清电影》频道播映的影片声音,全部采用1、2声道立体声、3、4声道杜比数字多声道编码的音频模式,电影多声道的音响效果在电视播映中很难得到充分的展现。胶片电影的声音要通过光学转录、冲洗、印制光学声底的翻正片、翻底片,再经印片将声音合成到拷贝上。原始声音经多次转换复制加工后,影片声音高低频段的频率响应数值及声压级响度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现象,若拷贝留银不均匀,还会产生断续的破音和杂音。另一个影响胶片电影声音质量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电视采用50i的播映速率,所以在胶转磁时,我们通常选用与我国电视播映频率相同的每秒25帧50场的转磁速率,电影从拍摄时的每秒24格增加到每秒25帧50场,声音运行速度会增加4%,影片特殊处理频段的频率响应易产生高低频失真等现象。5.数字视频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播映的技术优劣状况分析(1)图像方面的分析比较数字视频节目拍摄时采用与我国电视播映时完全相同的隔行扫描,频率为每秒25帧50场。图像视音频模/数转换在摄像机成像记录时一次性完成,后期图像和声音制作如:画面剪切、音频编辑、图像色调、灰度层次、复制等制作处理过程,理论上全部实现了数字化无损录制,与胶片电影制作过程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在影像曝光时,因摄像机固有的电子限幅特性,画面会失去部分在后期制作时无法弥补的高亮度和暗部的图像信息。在观看电视画面时,会感觉图像缺乏暗部和亮部层次的信息。(2)声音方面的分析比较目前,前期拍摄使用的数字视频摄录设备,基本具备同步记录声音的功能,数字音频在前后期复制转录过程中,声画同步,编辑及混录操作相对简单。电视播映时,对人耳听觉造成的频响损失也比较小。

提高电影高清磁带版本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播映的技术质量

1.改善胶片电影的特性调整35mm胶片拍摄的电影若要在电视荧屏上播映时获得较好的效果,需要以常规的电视伽玛曲线为基础,通过改变胶片暗部及中间部分拐点的位置和高亮度部分的斜率,充分挖掘和发挥胶片乳剂的优势,改善彩色胶片的伽玛特性,以更好地适应电视荧屏播映的技术需求。2.提高摄影设备的技术质量数字摄影机成像器件输出的模拟信号需要经模/数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记录在高清磁带或数字载体上,转换器的量化比特数越高,数字摄影机数字图像处理的精度越高,误差越小,由量化造成的量化噪波也越低。随着全球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端摄像设备拍摄的影片会越来越多,影片的整体技术质量也会越来越好。3.提高影片胶转磁的技术质量影片胶转磁技术性能指标的优劣对广大观众在电视荧屏上观看到的影像质量密切相关。提高高清胶转磁软/硬件设备的技术指标,注重降噪系统及调色系统的配置和使用,加强广电系统内外的专业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胶转磁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4.积极推动国家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的成果运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文化遗产保护和电影产业发展来说,我们殷切期待着,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成果的推广运用,在给广大观众带来无限惊喜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电影高清磁带版本的技术质量。5.电影数字化发展是全面提高电影高清磁带版本节目技术质量的终极目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领先技术,电影经过百年磨砺,现今已向数字化全面发展。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数字化浪潮正以所向披靡的姿态涌向各个国家的院线大银幕,数字电影的技术水平经过近几年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数字设备的更新换代,展现出的色彩斑斓、声情并茂的高端数字影像已经令全世界亿万观众所接受。数字时代的到来势必成为全面提高电影高清磁带版本节目技术质量的终极目标。6.积极推进全网络化电影制作工作流程按照广电总局“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的指示精神,在广电系统内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摄、制、审、存、管、播等流程,尽量减少磁带复制和母版带使用的频次,避免因复制磨损等因素,造成影片视音频信号的损失。

结束语

篇9

么,给校长的一封建议书,红领巾心向党,未来的机器人小我的一次科学尝试戴下

太阳终于探出了半个头,那么大,那么红,接着像被谁推了一下,猛地跳了出来,变成了纯金色。我的一次科学尝试戴下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三唑仑片三唑仑

夏天,雨点哗啦啦。天上的雨点像筛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镜的湖面,吓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鱼儿。这时候,一个高个子青年人匆匆忙忙 地朝了钢口跑去。他头上戴着鸭舌帽,鸭舌前吊着一副蓝色的眼镜,满脸通红,流着汗水,脚穿帆布袜子和厚鞋,手上戴着帆布手套。史人物,再见了,母校,家乡的

篇10

关键词: 人称代词 日语教学 汉语

汉语的人称代词包含你、我、他。日语中的人称代词也和其他许多语言一样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而日语的称呼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根据说话者、听话者和第三者之间的不同社会地位和辈分来使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比日语相对多一些,在日语中,经常出现人称代词被省略或是用其他称呼(名字或职务等)来代替的情况。特别是在日常会话中,被代替的情况更加常见。

一、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指说话的一方,比如“わたし(ヒス)”“わたくし(ヒス)”“わし()”“あたし(ヒス)”“ぼく(ジ)”“おれ(-ゥ)”等。下面将分别举例说明。

1.わたし(私):第一人称代词,最常用的“我”。一般场合、正式场合都可以用,且男女通用。

わたしは 学生です。我是学生。

2.わたくし(私):这个虽然汉字和わたし一样,且男女通用。但使用场合是要在比较严肃正式的场合。

わたくしが 今日の司会を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今天,我是会议的司仪。

3.わし():一般是老年男性或是相扑选手用语、可显得地位高,身份重,有修养。

わしのをけ。听我说。

4.あたし(ヒス):女性用语,汉字和わたし一样。说出口会有娇滴滴的感觉。用于比较随意的谈话中。

あたしは 来月 中国へ行くつもりだ。我打算下个月去中国。

5.ぼく():“わたし”的自谦语,一般是青年男子用语,显得活泼有朝气,有阳刚之气。

君が行くなら,も行く。如果你去的话,我也去。

6.おれ(俺):多是男性用语,女性用这个的也有,但显得比较粗犷和豪放,一般同辈或者对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使用“我”。

そんなこと,俺にあるか。那样的事情,和我有关系吗?

在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时,一般用“我”来表达,较少使用谦称,过去曾经使用过的第一人称谦称“老朽”、“鄙人”、“在下”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日语有简体和礼貌体之分,划分得比较细致,使用上要求也比较严格。人称代词根据阶称的不同,即说话人和听说人的礼仪关系分为简体和礼貌体的形式。

另外,日语中第一人称常被省略,例如“、キ、ニ、・”ィ我爱你!ウ句中的“我”和“你”都被省略了,这种现象在日语中是常见的。

二、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是指谈话的对方,比如“あなた、(方)”、“あなたがた、(方方)”;“あんた”、“あんたたち”、“きみ(セ)”、“おまえ(、エヌ-)”等。

1.あなた(方):男女老少通用,是对对方的尊称。初次见面或者互相不太熟悉,或熟悉也需要对对方尊重的时候使用。日本一般妻子叫丈夫或者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使用,特别在动漫“蜡笔小新”中,他的妈妈经常这么称呼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在日文里很多情况下是不说这个词的,熟悉了之后便可称呼对方姓名即可。

(1)您:

私は福冈まで行きますが,あなたはどちらま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我去福冈,您去哪儿?

あなたより申请のあった件については目下讨中です。

关于您申请的那件事目前正在讨论。

(2)你:

あなたは 本大会において优秀な成绩をめたので,ここに表彰します。

你在这次大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特此给予表扬。

あなたは 入社したばかりだから,事情がわからないのはしかたがない。

你刚进公司,所以对情况不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3)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时:

あなた,ちょっと来てくださいな。唉,亲爱的,你来一下呀。

2.きみ(君):平辈之间或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之间的称呼。对初次见面的人,千万不能用,是很大的失礼。

きみたち你们。

あ,セでしたか。啊,原来是你呀。

これは。。セにあげる。这个给你。

3.おまえ(御前):平辈之间或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之间的亲昵称呼,熟悉的朋友之间也使用。但是对初次见面,或者比自己大的人使用的话,是表示不尊重,蔑视。

、エヌ-に。。これをくれてやろう。这个给你吧。

、エヌ-を育てるのに。。ずいぶん苦したよ。把你抚养大,可费了不少苦心呀。

おれ、エヌ-と呼び合う间柄。我们是互相称兄道弟的亲密关系;咱们是哥们儿。

4.きさま():比较轻蔑的称呼,一般不用。

你;你这个东西,你小子。

きさま、なんかにわかるもんか。你哪里懂得!

きさまは生意だ。你这个东西太嚣张了。

メヤノマモノラ リウフカネタエアネエ。オトネ醯ツヤ

、「、ハ、ソセセイ、ユ、°ウセ、エヌ-イ、エ、、イウセイきさまウ

现在汉语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有“你”和“您”,“你”是一般的表达,“您”是尊敬的表达,第二人称复数一般用“你们”来表达。而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的数量多,使用时要根据场合、性别和与谈话对方的关系等选择不同的第二人称代词。也许刚学日语的人没有感觉到,但是在聊天的时候,对对方的尊重是不可缺少的。初次碰到的人,不管是比自己小还是大,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君”,“おまえ”等,肯定就会造成很失礼的结局,并给对方留下很不快的印象。所以,在学习日语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日语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指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通常的表达有“かれ(彼)”表示“他”,“かのじょ(彼女)”表示“她”。复数的表达形式是“かれら、かのじょたち”。

例句1:かれは科学者だ。他是个科学家。

2:彼女はすぐれた数学者だ。她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

女性第三人称的“彼女(かのじょ)”。在日语口语中,不仅仅是泛指第三人称,还有特指自己女朋友的意思。男性第三人称的“彼(かれ)”则没有这种歧义,而是有一个单独的词汇“彼氏(かれし)”来特指男朋友。

1.アヒハマ、マ。。、、、、ケ、オ。。。。。ト耨ミ男朋友吗?

2.きみの彼女を介しようか。请介绍一下你那位。

因此很多场合为了避免发生歧义,尽量避免使用女性第三人称的“彼女(かのじょ)”这个单词,除非双方都知道不存在发生歧义的可能性,一般日语很多场合省略双方前后文都知道的人称代词,对于不得不使用女性第三人称的“彼女(かのじょ)”的场合,又担心产生歧义的时候,可以使用“さん”。但是使用日语时千万注意,任何场合都不能省略名字后面加尊称的后缀“さん”,但是不加不是单纯的不尊敬,而是非常失礼,日本称为“名前呼びて”。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忘记在人称后面加上(さん),也是学生经常忘记的,所以要特别注意。

除了“かれ(彼)”和“かのじょ(彼女)”的表示之外,日本人的第三人称比较常用的是“あの人”或者“あの方”。他们在跟人说话时,一般都是“名字+さん”的形式。自称的时候,只说名字,我是谁谁谁“名字+です”这是敬体形。

还有,在叙述第三人的时候,有时候用“あちら”来表示。。-、ウ、チ、E、ス、チ、ア分别来表示这个人、那个人。

例句:あちらはどなたですか。那位是谁?

あちらは 私たちの日本先生です。那位是我们的日语老师。

四、总结

每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主要是由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人称代词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在日语里面,人称代词的选用要考虑到当时的场合、内容,以及与对方的关系等各种因素。所以,用日语交谈中尽量不直接使用纯粹的人称代词指示他人,而是多次采取名字后面加尊称的后缀“さん”的表达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用中文的思维方式去使用。

参考文献:

[1]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候仁锋.汉日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异同比较.日语知识,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