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金融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非正规金融;金融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慢慢成长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以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共同为“三农”发展服务的格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1.77万亿元,农产品期货品种发展到13个。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09家,已开业机构发放的贷款中超过80%用于“三农”和小企业。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幅员广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出于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控制风险的考虑,开始撤销在部分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甚至全部撤离。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金融覆盖率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在乡镇不设网点;农业银行只在约20%的乡镇设有网点;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每个乡镇都有网点,但其功能以吸收储蓄为主,贷款业务不足,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国仅有30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有10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

二 农村金融中各类机构定位不清。现阶段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在如何处理好社会责任与商业运作、普及服务与网点效益的关系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此外,它们对各自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明晰的认识和规划,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

三 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趋同,缺乏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开展存、贷、汇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且贷款的期限、额度、利率等都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此外,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很单一,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农村根本没有普及。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金融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无法实现。

四 农村金融环境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与农村金融发展相联系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不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改革落后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这一系列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五 非正规金融组织发展不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的定位不清,为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空间,但是国家一直以来都忽视了对它们的引导和监督,使其不具备合法地位,因而无法实现其规范化的、健康的发展。 比如许多民间借贷仍然采取口头约定等不具法律效力的简单方式进行,而且利率普遍较高,既制约了资金需求,也造成了很多法律纠纷。

除了以上所述,农业保险业发展缓慢,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样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促进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要开放金融市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共同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采取积极措施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满足个金融需求主体对农村金融不同层次的需要。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形式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形成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 准确定位各类金融机构。要准确地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定位,使它们能够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农业银行网点的地域边界应该是县城或规模经济明显的乡镇,而且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尽可能加以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应该在于集中力量去做那些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政策扶持的贷款项目;农村信用社应继续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以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农民个体为重点服务对象。

三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金融必须认识到目前农业产业化、城镇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资金需求多样化的特征,按照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原则,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应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品体系,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创新支付结算方式,解决农村资金汇划、汇兑难问题,开发适合农村真实情况的金融服务品种,方便农民办理结算、汇兑,加快网络化、电子化步伐,积极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四 完善农村的金融环境。首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社会化大生产进程和市场化程度。其次要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可以覆盖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法律体系,使各种活动有法可依,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再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应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并进行资信评级,为农村金融发展扫除障碍。最后,要充实监管人员力量,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

五 明确非正规金融地位,引导非正规金融良性发展。政府应当依法引导和规范民间非正式金融的经营行为,明确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地位,使其顺利完成从地下经营到地上经营的转型。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组建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通过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市场,建立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担保公司等一系列举措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聚焦两会热点 “三农”金融服务发展迎来机遇.中国经济网综合.2011.3

[2]张健华 汪小亚.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

[3]褚继田.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金融.2010年第22期

[4]张红力.农村资金持续外流须警惕 应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经济网.2011.3

[5]沈剑兰.继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2010年第10期

[6]王作虎 韩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2010.10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金融 现状 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理所当然。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农村金融问题予以探讨。

一、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农业、农民贷款难问题,为陕西省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杨凌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扩允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2.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陕西省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陕西省政府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银行杨凌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陕西省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介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机构而向农村的业务萎缩。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而临市场化改革,小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小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杨凌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不足,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3.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目前,陕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陕西省只有人保公司于2008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主要是猪、牛等养殖业保险,品种单一。陕西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刚刚展开。目前的现状是陕西省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目前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三、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篇3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建议对策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农村人口在全省的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全河北省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赶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不能满足农村生产的资金需求,使得河北省农村的经济增长受到一定阻碍。而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组织这三类机构。伴随着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供应不足的状况,但目前来说,河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指出其中的问题,并简单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对策。

一、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不清楚

金融机构是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商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而农村由于其特性,生产周期比较长,加上农民没有充足的、足值的抵押物(在商业抵押上,农产被认为低价值的资产),所以使得以农村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需求望而却步,普遍存在抵触情绪。主要表现在:首选,农村银行主要以存款为主,而贷款发放少之又少。这主要是由农村的天然属性造成的,农村的生产活动无非是种植、养殖,而周期少则一年,多则几年,贷款周期的拉长则意味着风险的加大,而且近些年来农作物的价格不稳定,因此银行收回贷款也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种种因素造成了目前农村银行资产只进不出的现状,直白的讲,农民在资金闲暇时将资金存进银行,但当农户需要资金时,银行却没有履行房贷的责任。就银行领导来说,由于其绩效考核的压力,其对风险的抵触十分严重,宁愿错过一次房贷机会,也不愿意看到风险的发生,以免影响其自身发展。其次,农村资金互助社偏离支农初衷,原本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互助社由于追逐利益的天性,慢慢地转向了富人和大企业,将有限的资金脱离了农业生产。最后是的贷款公司资质参差不齐,虽然贷款公司遍地开花,但资质存在着很大问题,不仅高利率、较苛刻的抵押要求,甚至高利贷也混杂其中。

(二)农村金融机构存在较高的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扎根于农村,这就导致了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的特点,这既是由信贷主体是农民造成的,又有农村的政策制定的约束。首先农民是靠天吃饭的,这就决定了其对季节或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可农业生产的可逆性几乎为零,这就大大加大了农业信贷的违约风险。其次,农民的教育水平一般不高,当其遇到不好年头时,由于收入的减少甚至破产,很大概率会导致农民违约,这主要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最后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缺少政策规定和指引,这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盲目性,既不利于农村的发展,也损害金融机构自身的利益。

(三)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不足

农村的金融机构如上面三类,可还算不上正规意义的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较为单薄,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多为自有资金。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村经济,在金融上也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目前来看,国家对农村金融的补贴少之又少,而且不乏政府机构从中克扣,导致最终的资金量非常少。同时,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很少选择投资的农村领域,尤其是在目前资金荒的市场背景下,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单一,自有资金占据大的比例,以及一小部分农民短暂的存款,构成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在资金来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危机会不断加剧。

二、关于河北省金融机构的建议对策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进步,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又依托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尽管目前河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出现了上述一系列问题,但在借鉴国外地区以及我国其他发达省市的经验的基础上,为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一)农村金融机构定位要明确

河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政策的指引,逐利性导致其只会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正是由于金融机构定位的错误,农村经济的发展才显得比较缓慢,要想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明确定位,河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要实现客户定位、区域定位、职能定位的明确。不同的金融机构要实现不同的服务功能、明确自己职能定位和^域定位,面向特定的人群服务,做到专一型服务的金融机构。

(二)实施各项政策降低经营风险

目前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单一,以及农业生产的巨大系统性风险,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高于其他金融机构,为此农村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来源多元化、引导农民购买生产保险等降低房贷风险。同时完善河北省金融衍生品市场来分散风险。完善安徽省农村信用体系来分散信用风险,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还没有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对农村人的信用状况无法把握,缺少了筛选条件,无形中增大了风险。因此适当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管理是保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举措。

(三)建立并完善河北省农村金融市场化退出机制

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是保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关键要素,周密的推出机制保障了金融机构在风险发生时能被有效识别,从而做出适当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信.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4.

[2]郭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 建设问题分析

在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今天, 重新审视农村金融建设问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和现实的问题,也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农村经济要得到发展,但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户的长期生产性投资少,同时农业集体组织对于农业比较收益的考虑,其投向农业部门的长期生产性投资也不强,农业长期生产性投资面临困境。因此,资金的投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缺乏符合农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不足就成为重要课题。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主要由以下几种金融主体来完成:

一、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1.投资环境不理想,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首先是农村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落后,抗风险能力弱。根据银监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农村种植、养殖业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全社会平均不良贷款率12.5个百分点,因此农村金融市场面临高风险与银行的风险规避形成了矛盾;另外,农村金融资源匮乏,难以取得规模效益,且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其次是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技术进步滞后,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了对农副产品低价收购的政策,更使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因而投资农村往往得不到平均利润;第三是不能实现农业投资经营规模,分散经营不易取得规模报酬。因此农业生产“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低”。

2.在市场营销方面,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没有考虑到农户的金融需求,不仅贷款品种及期限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特点;而且为了降低单位交易成本、管理和人工费用,金融机构也是尽量使小额零售业务转变成适合城市居民或乡镇企业需求的批发式的大额业务。另外,只有极少的农村金融机构从事或者债券及保险类金融产品业务,这样,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市场营销方面就将广大农村地区农民需要的金融服务排斥在外。

3.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及房屋不能抵押,农村金融机构缺少有效的保证手段,签订信贷契约就需要搜寻更多信息,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上升,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沦为低效市场。再由于存在信息悖论,商业金融机构通常只能选择放弃信贷契约,退出低效市场的经营策略,反过来也必然影响到商业金融机构的供给下降。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制度的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应逐步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并且调整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占计划内基本建设投入总额的比例、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等,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且在支持“三农”的过程中,我们要分清金融与财政的职能。在目前的情况下,金融承担了过多的财政职能,不但无法完成职能,而且造成大量损失,使农村金融萎缩、资金外流,各种道德风险加重。同时为了适应WTO规则,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的政府扶持农业政策。改变传统的以高关税和价格支持为主的直接式农业扶持保护政策,向通过“绿箱”政策进行的间接式农业扶持保护政策转变,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减少农民增收的私人成本。

2.建立健全农地金融制度。农地金融是一种以土地为抵押的旨在为农业提供长期贷款的资金融通形式。它具有债权可靠、贷款期限长、利率较低等特点。在我国的农地制度中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农地承包者享有其它权利。这种农地制度通过明晰的产权关系和规定农地使用权归属的内涵,为农地使用权流转和农地金融的创设提供制度性基础;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是核心,它通过农地使用权合理、有效地流转来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农地金融制度是保证,它通过农地使用权的抵押来融通资金,以满足农地开发利用和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3.完善农村“公共金融产品供给”和“私人金融产品”体系。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政府需要提供公共金融产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以补贴资金的形式把政府资金引入到农业领域,提供“公共金融产品”而设立的,但采取了信贷配给制度,不能充分体现信贷的资源配置、监控和风险管理职能;其业绩是以发放的贷款是否满足政府的需要而不是贷款的运作效益和贷款的回收率来衡量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是提供“私人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却承担较多的公共金融产品的职责。一个金融组织同时生产两种不同性质的金融产品时,就会出现公共金融产品与私人金融产品的相互排挤现象(农村扶贫贴息贷款扶富不扶贫)以及将经济风险通过公共产品外部化的现象(商业性经营的呆、坏账转嫁到政策性业务中)。因此,政策性业务应该从商业性中分离出来,而且政策性信贷业务操作也应该逐渐商业化,一是有利于经营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可以为利用WTO“绿箱”政策创造条件。

4.鼓励和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民间金融机构不够规范,也存在诸多问题,但对于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不能不顾客观需要,承袭旧规把民间金融活动视为乱集资,简单地取缔民间金融。对于在农村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的民间金融,政府应该给以一定承认、鼓励、支持和引导。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减少其限制,逐步引导、规范民间金融机构,使其向正规化方面过渡,以达到其填补国家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空白,推动农业健康发展,以实现我国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三农问题;金融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金融是现代经济结构的核心。因此现代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保驾护航。新农村金融体系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直处于改革探索之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相较与其他产业,农业是周期相对较长、风险相对不可控、比较利益差相对较差的弱质产业,一向处在弱势地位,并且在全面推进市场化的背景下必然导致资源的倒流。尤以资金为甚,其自身的唯利性致使资本难以留在回报率低、回收期长、风险不确定的农村部门,从而不难理解现金农村金融的贫血问题为何如此严重。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以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分工协作,凭借农村合作金融作为主线,利用民间借贷体系作为补充的新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尽管现有的体系看似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却因资本天性使然,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金融机构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农业经济市场的特殊需求,无法点燃农业市场经济的内动力;作为土生土长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承载了农村金融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管理体制上的不严密,致使农村信用社逐步背离了其原有宗旨;而以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为主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又由于种种原因未发挥其应有实力。

一、新农村在新环境下的金融需求分析

1、新农村建设中各类农户的金融需求分析

赤贫农户是新农村殊的金融需求主体,由于他们无抵押物,因此贷款风险极高,一般金融机构从自身收益上考虑,无法对其发放贷款,但此类主体贷款意愿又极为迫切。贫困农户往往只能望梅止渴,或通过一些政府政策扶贫资金或其它组织援助等渠道获得极为零散、少量的资金,这种援助无法长期有效的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温饱型农户的信誉较为良好,金融机构对其发放小额贷款的回收率也可达到在90%左右。但是这类农户的融资途径较为单一,基本都依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有限,所以也难以完全满足温饱型农户对资金的需求。

市场型农户已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技能型生产,这类农户的贷款需求一般远大于前两种,但同样由于土地、房屋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不能作为抵押品,从而缺乏商业贷款供给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因而从银行贷款也难以得到基本满足。

2、农村企业金融需求分析

农村资源型小企业作为农村企业的主体,大多数都是依靠乡县镇级政府的投资发展起来的,其立足于本土资源,充分根植于市场需求,并均已基本处在完全竞争状态之下。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供求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生产经营风险不可控,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对此类小企业的贷款发放极为谨慎。因此,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并也短缺始终制约着资源型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同于小企业的规模小、风险高,根植于农村的龙头型企业早已凭借基地化的规模生产和联合农户的生产模式,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产业联带效应和对农户生产的特殊影响力,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模式。此类企业资金较一般农村企业实力雄厚,承贷资质相对完备,贷款风险相对较小,面对商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一般可获批。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资金需求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社会效益大而收益小,缺乏抵押担保等特性。现阶段为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扶持的主要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其中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现已基本处于萎缩状态,国开行的小城镇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除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外,农村金融体系中鲜少有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

二、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1、“三农”贫血严重

每年大量资金会通过多种渠道抽离农村。一是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由于资本的趋利性,此类机构在农村吸储能力较强,放贷程度低,导致农村资金的转移;二是逐渐健全的金融市场,通过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将资金像县或者县以上的城区其它金融机构转移;三是市级信用社积极进村吸储;四是新发展起来的邮政储蓄银行在开辟疆土的过程中也加入到进村吸储的行列。三农贫血严重不仅是因为资金的抽离,在资金抽离的同时供血不足也是关键之所在。

2.农业保险制度严重落后

由于自然环境对农业影响很大,农产品价格会随之波动,单一农户的落后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难以有效规避,此处农业保险严重缺位。再加上农村居民对农业保险认知程度较低,参保积极性不高,是的农业保险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3、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

农村金融组织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一是市场定位趋同,各个金融机构都偏爱中等偏上的农户,而更为需要帮助的贫困型农户和资金需求量较大经济组织,很难从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中获得充足的贷款。二是农村金融组织贷款利率普遍高于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三是农村金融组织的贷款条件趋同,对于非农户贷款要求要有信用评级、有抵押物,要求较苛刻、严格,标准较高。

三、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

1、农村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联合中下游企业、农业技术开发企业等开展新型农企自主选择合作平台,成立县域级公司丰富平台结构,利用平台优势合理的配置资源;利用平台效应做诱饵增加金融机构资金回流农村的“内动力”;建立健全保险担保双保体系以提高平台资金安全保障,并作为金融机构提供资本的参考指标之一,从而加强农村的参保意识;调整政策,以引导为主,宏观统筹调配疏导资源回流农村;完善监管机构职能,切实监督资金的流向与调配,已达到供给的相对平衡。

广泛组建与中下游企业以及农科型企业相匹配的农业基地,于此基础上形成农业基地和企业之间的自主选择平台,在市场中农业基地选择适合的农科型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发展新型合作性农业基地,合作性农业基地在市场平台上又可以寻求中下游销售企业或再加工企业,达到从生产到销售的对接,省去中间环节,增加市场信息流通,鼓励自主选择,自由对接。

2、将企业引进农村,构建上中下游互通体系。农科型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进入农村并建立合作基地,让新型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可以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此同时,将中下游销售企业通过低成本、高利润引入农村,做到上游中游下游全产业链对接,形成有竞争实力的规模经济体系。

篇6

一、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及主要特征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状况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地深入开展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的市场经济不断地得到发展,农民的经济行为也愈加活跃,而这些经济行为中最为活跃的就是农民的借贷行为,对资金的调剂余缺需求旺盛,他们的借贷行为分为融出资金和融入资金两种,这两种行为都是对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表现。现行条件下,农民融出资金取决于其货币收入的多少,同时也受到其可供选择的融出资金方式、渠道、收益等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民的收入很低,手头结余的资金很少,多用于日常生活支出,很少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投资赚取收益,另外当时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很少,结构也很单一,农民多余的资金都会选择存到银行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时候农民的现金结余也相应的增加,因为缺少其他的投资渠道,农民还是会选择把多余的资金存到农村的金融机构。农民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专业化作业提高产出效益,就会产生信贷需求,而这种需求能否得到很好的满足就取决于农村的金融供给。虽然随着农村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入,农村的面貌得到改善,农民收入增加,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农民的信贷需求仍然难以得到满足,大多数农民无法从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即使能取得一小部分贷款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这时候就只能通过民间金融渠道来解决,这样导致近年来民间金融在农村地区就逐渐活跃起来。

(二)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特征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和农村企业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对农村金融产生一定的需求,从而成为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结合当前的农村经济金融现状来分析我们发现他们对金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金融需求趋向多样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推行,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单一的存取款的金融服务已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的金融需求逐渐多样化,对结算,保险,信用卡,国际汇款,贷款,理财服务,贵金属投资等多种金融服务都有需求。农村的劳动力已经实现快速流动,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商品流通速度也在加快,农民也可以通过异地调剂资源实现成本的降低收益的提高,这时候,简单的存取款就需要突破,他们会需求异地存取款,信用卡支付,甚至随着电信网络的发展与覆盖,农民也开始使用网上银行的结算功能,这些都比传统的金融服务要方便快捷。这种需求是日新月异的,是多种多样的,对农村的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在不断的增收致富,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在完善,农村的产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优化,农村的科技投入机械化程度都在提高,这些建设与发展都对农村的金融机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农民更希望金融机构发挥他们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提供关于农村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动向,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整个市场的宏观状况,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来做好项目选择,实现顺利生产经营。可见,农民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及生产经营需要对金融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迫切需求。

2.金融需求在不同地区,对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

从地域来看,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也相应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存在差异的,也是很不平衡的,这样就导致农村的金融需求的差异。在发达的东部地区,金融需求就会相对丰富一些,他们会对信用卡,国际结算,住房和汽车贷款,理财等有较大的需求,而这些需求跟城市是相近的。同时这些地区会对发展工商业,自主创业,专业化大规模作业的贷款需求增加,且需求金额较高。而对于落后的不发达的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他们的金融需求相对单一些,贷款需求具有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他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季节产生不同的金融需求,且需求相对小些。

对不同的农村主体来讲,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不同生产规模的农村企业其金融需求也存在差异。就农户的贷款需求看,低收入农户的优先考虑自己的基本生活支出,这样生活性借贷资金比重较大,生产性借贷比重居其后,且所贷资金主要用来满足春耕播种生产、小规模种养需要,体现出借贷期限短、金额小的特点;而对于高收入水平的农户,尤其是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户,他们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大,专业化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性借贷资金比重大,表现出借贷期限较长、金额较大的特点,这部分农户的借贷目的是为了实现经营转向发展壮大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

3.农村经济主体的相当部分的贷款需求是无效需求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所谓的需求是能力与愿望相统一的,只有愿望,不能实现的需求是无效的需求。从客观上看,虽然我国的农村经济主体有着强烈的信贷资金需求,但从实际满足程度来看他们的需求是无效的。正规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会考虑到信贷资产的风险,为了保证资产质量,减少不良资产,金融机构会要求资金借贷者提供有效抵押品和担保人,而我国农村地区比较落后,大量的借款者缺少有效的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抵质押物,而我国的农村地区也没有发达国家的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贷款担保机制也不健全,因此他们提供不了金融机构要求的抵质押物和担保人,这样他们的需求就会被制度拒之门外被视为无效需求。即使是有资产的农户,农村地区的土地和房屋是广大农民的重要资产,但是这些资产没有产权证,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不能作为有效的抵质押物,这样他们的贷款也不能被批准。从农村的企业来看,通常他们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小,资产少,利润低,可提供的抵质押资产很有限,加上找不到正规的担保机构进行担保,他们的贷款需求也是很难得到满足的。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组织包括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业发展银行,非正规的金融组织主要是民间借贷组织,如私人地下钱庄、基金会等,就目前的政策来看,对民间金融的发展是限制的,支持由正规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然而其服务供给却明显不足,不能较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数量少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大发展时期,正规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主要向大城市倾斜,大量撤并了县域机构,使得农村的金融机构大大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单一,有限的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多样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

(二)金融服务功能弱化

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化,职能单一,明显弱化了政策性金融支农的作用。农业银行撤并乡镇上的分支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信贷等业务减少,农村网点实际上已类似于储蓄所。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网点的撤并和业务的收缩无疑极大地削弱了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整体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是维系农村金融体系的命脉之一,但是其自身问题不少,资产质量差,抵御风险能力低,服务品种少,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其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三)信贷供给严重不足

从资金供给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大量流出,金融机构的存款并没有为农村的需求者提供贷款,使农村资金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地区有着强大的资金需求,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供给非常有限,只能满足少部分需求,大部分需求要通过非正规金融实现满足,这样使得民间金融活跃发展。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有着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但是受到当前政策及制度等农村金融现状的影响,农村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户的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纵观农村金融体系,无论是在总量还是在结构上,供求矛盾突出,存在较大缺口,从总量上讲金融机构数量少,农村贷款难贷款数量少问题突出,从结构上看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且服务方式落后。因此,要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必须丰富农村的金融供给,增加金融服务,使农村的贷款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解决农村金融的供求失衡矛盾,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篇7

首先,什么是农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服务有所不同,其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农民或是农业所产生的产物,根据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农业种植及资金投入具有极大的周期性,另外农产品价格周期性跨度较大,价位随供需关系及大宗商品交易价格变动产生剧烈的波动,所以农业生产者极易对金融服务产生资金依赖,相反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参与到农业融资会对投资产生巨大的风险。

其次,农村金融相较城市金融的发展一直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作为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更多的金融体系改革都是面向城市,极少涉及农村。目前中国农村有2000多个县,占国土面积的95%,生活着近四分之三的人口,也就是说农村才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未来。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农村金融覆盖范围广,机构数量少,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低。长时间以来,因为农村信贷额度小、客户分散、征信难度大等原因,金融机构主动将农村市场放弃,造成金融机构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等问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由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组成。随着经营成本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正悄无声息的退出农村金融机构的舞台,而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由农信社一家独大的格局形成,垄断市场的形成导致融资环境及融资条件正在恶化。而资金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资金问题导致的经济落后迫使金融机构更不愿意涉足农村企业,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农村资金流失严重,闲余资金外逃。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决定银行资金总是流向更高的效益点,而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利润率低等原因导致其对银行资金缺乏吸引力。因此,我国农村资金在满足体制内流通后,普遍由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并将这部分资金投向城市的工业和商业等具有更高回报的产业,这种资金流失导致农村经济极度缺乏活力。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由于历史遗留及教育匮乏等原因,我国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法律环境都不容乐观,部分乡镇企业和农户对信用档案的认识比较薄弱,对于信用主体恶意避债、逾期拒绝还款等行为缺乏强力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因此银行在农村的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加之农村的金融发展没有相应的担保体系,很难保证贷款收回的安全。同时我国农村金融的法制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对金融机构的自己安全保障缺失,促使金融机构在对农村企业提供资金帮扶时增添了资金安全顾虑,极大地降低了放款主动性,从而扰乱了农村金融秩序。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在城市,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除了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还增加了理财、基金、保险、贵金属、代收费等中间业务,嫌贫爱富是银行一贯的行为准则,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产品并不像城市一样具有多样性。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介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等原因大多只提供金融类服务,如存贷款业务等。虽然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但是其经济地位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因此农村对于农村金融的产品及服务拥有更多的诉求。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的对策

增加农村及融机构数量,强化其对农村的支撑作用。为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全面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产业建设,只有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辐射面,才能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因此首先要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分布密度,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应顺应政策增加部分网点。其次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有效且稳定的政策或机制,如免息、降准等。从而将资金引入农村地区,防止农村资金向城镇大量流出。再次要简化业务流程,把贷款等业务简单明了的放在农企或者农民面前,进而使经济活跃起来。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问题;改革措施

 

从1996 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改革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信用社治理结构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实现有效监管也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同样需要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去满足。因此,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多元化成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2005年人民银行主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2007年银监会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后,目前我国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已初步建立,即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证券市场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金融组织民营化程度加大,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试点扩大了各类资本合作的参与路径,并促进农村金融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使得财政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和非营利资本角逐农村市场的竞争机制初步建立起来,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金融主体呈扩大化趋势,逐步形成了由各级政府、具备国有、集体、外资、港澳台、私人等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农户和其他私人投资者构成的多元化金融主体格局。 

 

2 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然应发挥主导的作用。但据统计资料显示,建国以后至2005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额是增长的,但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财政投入不足10%的水平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2 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 

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是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业发展银行构成,而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其他银行机构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大都把资金转到城市。同时,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现实中,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增长,以追求赢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主要原则,难以达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目的。 

2.3 农村金融产品单调,业务单一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业处于无竞争状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金融服务意识,经营方式粗放,不注意金融产品的需求创新,满足于坐等顾客上门;农村可选择的金融产品仅有存款、贷款、保险等,且基本上是城市金融产品的简单移植,金融机构没有适时根据农民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就是在一些传统业务上,也缺乏创新。

2.4 民间金融组织活跃但缺乏有效监管 

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活力,在客观上为各种民间金融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 很多地方民间借贷甚至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民间借贷占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30%到70%不等,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民间金融组织越为活跃。虽然民间金融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民间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不规范、风险高、纠纷多、盲目性大等弊端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很可能会加重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3 完善农村金融的措施 

 

3.1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要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拓展支农金融业务,针对“三农”的特点, 在进行农村金融体系设计时,必须加大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 应建立以农业政策性金融为主线, 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是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能够围绕农村经济和

生活的发展,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供给, 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这也成为政府支农手段多元化的重要政策选择。另外,我国还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现有正规金融的主体,所以必须坚持农信社“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终极定位,只有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 才有能力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经济, 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 

3.2 完善准入、退出制度 

垄断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必须要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要在综合评估各地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条件以及当地风俗的基础上,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真正的农村金融竞争主体。同时,要抓紧健全市场退出机制,这也是强化外部约束、保障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条件。 

3.3 规范引导民间金融 

尽管民间金融组织不够规范而且存在许多弊端,但对于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承认和正确对待民间金融,鼓励其合法发展,使其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通过正确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而非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以达到让其填补目前国家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空白,推动现阶段农村农业正常发展,保证我国农村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梓舟. 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的改革[j]. 南方农业,2008(1)。 

[2] 马君实. 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几点思考[j]. 中国金融, 2008 (1)。 

篇9

一、县域金融支持的重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形成风险

过去大中城市为提高综合实力,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附加值的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行业如火电、水泥、造纸、纺织、化工等转移到离城市不远、交通便利的县域农村地区,逐渐成为当地金融支持的重点企业,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予以支持,并成为当地县经济发展的规模企业。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不断从环保角度、技术角度加大对这些产业行业限制,这些行业企业受各方面限制挤压,企业资金链中断,生产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企业贷款形成不良,影响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二、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小额农户贷款无疑是火中送炭,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非常好的办法,这样好的办法,农村金融机构却难发放。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出现小额农贷冒名借款、化整为零等违规行为,出现逾期贷款的催收不积极、逃废债务的行为,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出现小额贷款不想放、大额贷款不敢放的问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形成不良后清收手段很难使用依法、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一旦形成风险,小额农贷难以收回。如目前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殃及到农村奶牛养殖行业,元氏县奶牛养殖户损失惨重,牛奶价格从2元/斤一下跌到了1元/斤,由于滞销,出现养殖户免费供应本地居民喝牛奶现象。

三、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民贷款难

目前农村信贷缺乏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缺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担保体系,农业向特色产业化发展初级阶段中,出现风险损失只能由农村企业或农户承担,造成信贷风险,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我们对银行员工、中小企业和农民调查了解,有85%以上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难以取得银行贷款支持,他们反映: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条件高,贷款规模及审批权限限制,担保抵押无法落实。

四、信用社改革对“三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一是当前进行的农村信用社系统机构改革,县信用联社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唯一法人机构,乡镇基层信用社成为联社的下属机构,基层信用社只有很小的贷款权限,信用社放款权限受到很大限制,二是信用社对信贷人员考核过于严格,而对信贷员不作为行为很少考核,信贷人员放贷存有畏惧心里,有的信贷人员宁可不放款也不承担贷款风险责任,使急需贷款的企业和农户很难得到信贷支持,三是由于办理贴现业务风险小,收益快,信用社热衷于办理贴现业务,四是由于机构改革,信用社一些领导、信贷人员工作变动,有的贷款企业或贷款户只认原来信贷员,对催收贷款增加了很大难度。

五、对策建议

一是做好县域农村产业行业的转化。对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县域农村作为当地支柱产业一些火电、水泥、造纸、纺织、化工等行业,国家不要一棍子打死,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和补贴等予以转产,企业转产给予其相应的时间,维护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和谐。

二是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新的营销项目。县域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有所作为,积极开拓新的营销项目工程,政府部门努力提供优良的建设项目,如元氏县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支持蟠龙工业供水农村基础改造项目, 20__年准备支持的元氏县东张工业园区路网改造项目,元氏县槐河综合治理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石家庄红旗大街南延元氏路段路网建设项目等。

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以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导,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

四是建立农村保险体系,积极发展农村保险市场,提高农村经济抗灾和补偿能力,有效降低农业贷款风险。

篇10

从黑龙江省看,县域金融体系一般包括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

从克山县的情况看,农业发展银行依然以粮食流转企业为支持对象,虽然有扩大贷款支持范围的举措,但依然在探索中,人员也无法满足片大面广的农村信贷需求。农业银行近年来机构萎缩,人员减少,业务下降。农村信用社的机构遍布农村每一个乡镇,现有机构24个,员工210人,承担全县绝大部分农业贷款发放业务。到2009年4月末,累计发放农业贷款30559万元。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城已经挂牌成立,在乡镇设立了9个营业网点,员工42人。到4月末,小额质押贷款在农村乡镇已经累计发放1171万元。

存在的问题

利率定价问题。目前,克山县民间借贷利率在10%至15%之间,以10%居多,辅助地位明显。克山县农村信用社现对一般农户执行半年期贷款利率10.854%,一年期贷款利率11.988%。而邮政储蓄银行一年及以下贷款利率执行15.66%,超过基准利率2.3倍多,远高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只有农业银行在股改完成后重新进入农村,一年期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为8.496%,但也远高于住房按揭等消费贷款利率。

贷款风险问题。当前,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增加,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也逐年增加,资金使用越来越集中,容易形成贷款“垒大户”,给农业贷款回收带来潜在风险。

信用信息问题。农村居民的个人信用信息还没有收集到个人征信系统中,这为客户多头贷款留下了隐患。

设想与建议

一是对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定位的设想。

商业性金融功能定位。调查显示,1999~2008年间,农业银行克山县支行撤并机构19个,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日趋下降。国务院通过农业银行的股改方案后,农行克山县支行也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方针从城市返回农村。笔者认为,农行的支持重点应放在农村经济组织方面,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

政策性金融功能定位。从目前情况看,农发行除了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在陆续开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逐步显现。如农发行支持农业发展的职能落到实处,将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信用社功能定位。由于前些年农行从农村领域的全面退出和农发行现行职能的局限,客观上使农村信用社占据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因此,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在保证种植业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应逐步向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转化。

邮政储蓄银行功能定位。2008年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以来,到2009年4月末,克山县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发放小额质押贷款1171万元,使前些年外流的资金又逐步回流到农村。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支持的重点应向农村流通领域倾斜,用于“三农”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