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信用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信用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强,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也随之显现。在实体经济中,在企事业单位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管理者在自身经济体从添置设备、购置土地房屋、到并购和产业整合都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现代化的融资手段。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管理类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如何突出“管理”的特点,适应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思考和反复探索的问题。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考虑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的特殊性,在分析受众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一、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的特点
1.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管理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对金融学专业而言,专业培养方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的人才, 而管理学位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金融学课程而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管理学人才,是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这种培养目标的不同,管理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考角度同金融学专业学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金融学教学中需要首先研究学生具体情况,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2.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基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在金融学教学中要从管理类学生的主要研究对象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跟金融学专业学生同时从宏观和微观视野去研究金融学不同,以企业(包括银行等金融企业)为主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研究的主要对象。所以,在教学方面,金融学教学应该将企业设定为研究主体,从“公司金融”层面上去考察研究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行为和理财活动;即便是在研究宏观金融的过程中,也要着重从企业这种微观主体的角度去探讨宏观金融与企业的关系及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层面上培养学生对现今金融问题的理解和对未来金融趋势的把握。
3.课程体系中的特殊性。从学科层面上划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而金融学类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对于不同学科而言,在学习相同课程上,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集中于管理类专业范围,《金融学》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少,限制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范围,给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课程设置上,《金融学》作为一门对于多数管理类专业而言,金融学课程安排一般仅限一个学期,往往设置在第四或者第五学期,课时量一般为36学时或54 学时。同时,金融学作为包含银行、证券、信托、租赁、保险业范畴的综合学科,理论体系较为庞大,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在有限的课时中很难以对整个金融学体系内容进行完整讲授,更难以加入较多的实践教学,因此,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较好的设计。
二、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鉴于管理类专业金融学学习的特殊性,简单的照本宣科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定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管理类学生人才培养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首先,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非常重要。在选取金融学教学教材时,国内多数院校会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如黄达主编的《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后更名为《金融学》),而国内众多其他院校编撰的教材基本沿袭此教材体系《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这些教材的基本特点是着重于宏观金融,而较少关注微观金融,这就和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多的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去考虑金融问题的角度不同,教材不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事实上,国内缺少金融学特色教材,无法满足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特色教材的编撰。并且,一些学校在选择教材时盲目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没有考虑到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完金融学基础课程后,还要进一步学习金融专业不同分支课程,对所学基础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只能是普及式教学,需要在一门课程中提纲挈领的建立一种大致的金融体系,基本认识和了解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社会上的金融现象,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和学习做铺垫。另外,目前大多数金融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无法反映社会中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容易使学生因教学内容与现实脱钩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材选择时,要选取那些通俗易懂、体系性强、容易联系专业特点进行延伸的教材。
在教材的辅助下,教师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也至关重要。金融学课程涉及面广,它涉及所有的金融基础知识,是学习金融领域其他内容,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的入门钥匙。对于管理类等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基本、完整的理论讲授仍然应该占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比如,金融学课程开设之前,管理类学已经开设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对于金融学和这些课程中的重复部分,例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通胀理论等重复部分,可以只进行复习式的讲解。对于较深奥内容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比如,对于金融学中包含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在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部分,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学课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部分,而一些金融现象往往表现在金融学微观部分,这也是管理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接触最多的部分。参照美国商学院在金融学教育上的特点,就是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更加注重应用性。根据管理类学生的定位,在内容上需要更多的侧重于金融学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微观经济部分。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使用的金融工具:各种支票、汇票、本票、存单等;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如何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如何通过融资性租赁购买设备;民间借贷等内容,更加能够因材施教,也更能体现出这门课程应用型的特点。
2.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改革。
(1)将金融学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金融学有知识点多、时效性强、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等特点,这种应用性强的课程不宜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1969 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案例讨论与实践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单向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庞大,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较难理解,而现有的教材往往较为陈旧,难以完全反应各种实际问题,如果教师单纯的、呆板的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对课程难以消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能够用通俗、平易的语言讲述知识点,还要能够恰当引入经济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量和分析能力,在有限的课时量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案例选择不恰当,学生就难以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具体分析案例,会影响教学效果。对案例教学法而言,恰当的金融案例对金融学教学至关重要,一般要求是一些比较典型、启发、创新的金融案例。所以,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大小案例结合,并注意与社会舆论的金融问题热点结合,拓展学生金融知识视野,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的大型案例可以联接学生所学的很多知识点,如通过介绍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但可以介绍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通过其发生机制引发学生对所学的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等知识点的复习和分析。课堂中穿插大量的典型小的案例讲述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在对民间信用形式进行介绍时,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在国内金融领域影响较大的民间借贷案件,如“孙大午事件”来引发学生对“金融排斥”和民间借贷存在合理性的思考,同时选取一些民间融资筹资者携款潜逃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民间信用存在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特点的理解,进而引发学生对政府层面应该如何去调控民间借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和播放图片、视频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金融工具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填制凭证,知道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分别是哪方,应该在何时付款,如何进行银行贴现;在讲述股票和债券时向学生展示股票开户凭证和实物式、凭证式等债券凭证;在讲解货币形式时,向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不同货币形式,从贝壳、石头到纸币,以及现代社会不同国家的货币面额的大小差别,以及不同国家选取的货币币材,甚至币材为塑料的信用货币,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货币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述信用时,可以通过播放经济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骗案例“旁氏骗局”等视频,让学生了解骗局发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进而引发学生对信用问题的思考。
在课堂中进行金融学基本概念讲解时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金融问题,既可以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问题,也激励学生对解决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分析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课下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资料等方式分析问题,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引申介绍金融学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金融脱媒”、“金融排斥”、“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股票融资方式”、“企业债券”、“汇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在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组,每组5-7 人,让学生选取教师引申内容进行课后小组成员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和总结,最终由小组成员陈述相关知识, 提出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小组对该问题的看法和创新,并请其他小组成员对该小组的陈述作提问,这样通过互教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提出问题,以灵活创新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方法尝试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学理论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和不断学习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金融学动态学习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经济领域中,金融学贴近时事,是一个较新的学科,并且是动态发展的学科,在它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也造就了金融领域的很多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书本教材去讲解,很可能会向学生传输陈旧和淘汰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金融领域中的发展变化,要实时更新固有知识体系。比如,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如何对银行业进行金融监管;目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到哪个阶段等。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注入动态学习的思想,鼓励学生分析学科前沿问题,将正在进行的金融事件与所学内容结合与学生一起探讨,启迪学生在学习金融的过程中,以及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关注新闻时事,运用金融学课程所学分析社会中现象,从而使学生们具备经济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做到学有所用。
介绍金融发展变革的实际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金融未来发展趋势,需要教师在了解和分析金融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是否拥有真正具备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教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管理型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专业金融从业人员来指导教学环节是再好不过的,因为金融从业人员一般都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还是对金融产品都非常熟悉,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鲜活的知识,真正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浅谈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财经科学,2002(S1).
[2]唐安宝,刘传哲.基于创新视角的管理类专业《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梁柯.浅谈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践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12(1).
[4]唐安宝.管理类专业《金融学》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5]张效云,董明纲,刘洁.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
篇2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52-02
引言
《货币银行学》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启蒙课程,如何使该课程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目前,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六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1)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与金融实践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2)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规范性与金融理论进展的先进性之间的矛盾;(3)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与适应金融人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4)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与学生学习时间、精力有限之间的矛盾;(5)优化教师课堂教学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6)提高教师科研学术能力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
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货币银行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多种矛盾和问题,探讨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体会与建议。
一、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在《货币银行学》这一金融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一思想不仅是货币银行学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日常教学工作的主旨。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师生平等对话,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同振,感情共鸣。
二、根据形势和对象变化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
目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雷同;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与协调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形势变化动态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譬如,在“货币的发展与类型”部分中,增加对“电子货币”的介绍;在“信用形式”部分,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详细介绍消费信用形式;在商业银行部分,结合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国际化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的发展,有重点的加以讲解:在货币政策章节,结合近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进行讲解。
2.区别不同专业,合理安排教学重点。《货币银行学》内容繁杂,几乎覆盖了金融学的所有方面。在教学要求方面,应该分不同专业区别对待,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在给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讲授《货币银行学》时,应注重基本概念和货币基础理论的深入透彻的分析,深入讨论和学习与当前金融热点密切相关的话题。而对于非金融学专业的财经类、管理类学生来讲,就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更注意的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例如,对于会计学、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与企业、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较为密切的相关金融知识要重点讲授。在给那些非财经专业学生上选修课时,就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信用、货币创造、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问题。
3.注意理清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并强化课程间知识的联动性。金融理论课程作为经济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课程间的这种天然联动关系,教师一方面应理清课程设置及其相互衔接的关系,对有关重叠内容的权衡取舍,提炼精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这种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利率(或汇率)理论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利率(或汇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将投资(或贸易顺差)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这样不仅可使得对金融理论的掌握更具直观性,而且可以巩固以至强化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的掌握。
三、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目前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枯燥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建议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1.进行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动式教学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二是教学方案实施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在实施中随时接受和吸纳学生的意见与要求,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结合货币银行学的内容特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从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入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发言,使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认识与讨论之中,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要点。例如,讲到信用时,可以就当前中国社会的信用缺失问题,特别是中国大学校园里的诸如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货币银行学的很多内容与现实结合紧密,引入恰当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仅使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且有助于学生活学活用。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以及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设计,从而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建立《货币银行学》的案例教学库,并根据国际和国内金融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内容。譬如,当讲到金融危机时,近期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案例,而这一案例对于《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分析金融市场、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都提供了恰当的、连贯的、生动的案例。
3.合理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改善教学效果。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性地利用符号、文字、图形、表格等多种不同信号,构成一系列教学图示软件,以辅助教学工作,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介绍货币形态时,将有关的货币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从古代的实物货币,包括贝类货币、各种金属铸币,直至现今主要国家的纸币,让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强化了学生对货币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有关货币理论的学习兴趣。类似的还有信用工具,可以将支票、本票、汇票等图片制作成课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不应是追求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简单堆砌,不应是“为用而用”,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及视觉等方面的需求采取相应的策略。
四、建立综合考评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
目前,很多学校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因此,考试结果难以客观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
应改革传统的期末考卷单一性考试方法,建立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以保证对学生学习成绩检验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和期末两条线,但更重视平时的考核,通过平时的考核,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激励。平时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业等形式,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必须给学生反馈一个考核结果,这里面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考核内容的设定;二是考核结果的呈现。比如,针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布置课程论文或小型读书报告,在考核结果的呈现上,建议只要其独立完成、思路清晰、逻辑一致、自成一体,则以较高成绩等级对待,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结束语
总之,我们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活动规范性的基础上,努力地进行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金融人才的最终目标。
当然,任何方法或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课教师执著敬业的职业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等诸多前提之上的,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基础,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方法的选取还要视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素质和专业要求来定,不分对象的全盘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卞志村.因材施教术有专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6).
[2]黄艳艳.《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
[3]卢亚娟.关于“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
篇3
关键词: 《数理金融学》 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
《数理金融学》是一门运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的课程。自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科维茨首次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投资组合这一金融问题以来,数理金融学的理论得到迅猛的发展,同时其理论在金融衍生品的定价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学习并掌握数理金融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由于《数理金融学》涉及的数学理论知识较多,学习该课程的难度较大。因此,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有意义的,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一、制订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目前大多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必修的数学基础课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数学课程。《数理金融学》中的期权定价理论、随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等许多内容都与随机过程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学习期权定价理论和随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时,会涉及布朗运动、随机积分、伊藤公式、哥萨诺夫变换、费恩曼-卡克公式等随机过程的相关理论[1]。若没有学习《随机过程》而让学生直接学习《数理金融学》,他们会感觉到该课程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将《随机过程》这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为《数理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随机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泊松过程、离散时间马氏链、连续时间马氏链、布朗运动、随机积分和扩散过程[2]等。此外,测度论在数理金融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条件期望的概念及其性质、测度的变换[3]等。学习和掌握测度论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理金融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因此,将《测度论》设置为选修课程,在《数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测度论》和《随机过程》两门课程是非常合理的,不仅能为学习《数理金融学》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能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工具分析金融现象和解决金融问题。
二、课堂教学应处理好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两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什么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但是课堂教学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源于教材,而且要高于教材。被选入《数理金融学》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经典的模型,而且大部分教材都非常详细地编写了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基于学生已掌握《数理金融学》所需的数学基础,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关键是把模型所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和所得到结果的金融含义讲解透彻,把推导过程的细节留给学生课后阅读。在讲授源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延伸和合理地补充是实施高于教材这一教学环节的常用手段。比如,在讲授完经典的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思考题,如采用方差度量风险有哪些缺陷性、如何将一阶段的均值-方差模型推广到多阶段的情形等,引导学生对该模型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在这些思考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对教材上没有涉及的相关内容做适当地介绍,如在分析使用方差度量风险的缺陷性的同时,讲授常用的一些风险度量指标,并给出一些相关的文献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这种高于教材的课堂教学环节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治学的习惯。因此,在《数理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好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应在发挥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高于教材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高于教材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不是只满足于讲好教材内容。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理金融学》中的模型要么描述某些金融现象,要么解决某些金融问题,这些金融模型的提出都与实际应用有紧密的联系。《数理金融学》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模型的基本原理,而且要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学生掌握利率期限结构的贴现函数法等拟合方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根据我国债券市场的样本数据,选用合适的拟合方法得到不同信用级别的利率期限结构,并结合相应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在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需要利用一些软件编写程序处理样本数据,进而得到模型中参数的估计值。编程是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对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讲授并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巩固所学软件的常用命令,然后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既要有扎实的数理金融学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这是高层次金融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数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授模型的基本原理这一理论层面,而是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加强学生运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模型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构建更贴近现实世界的新模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理金融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教学计划的设置、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数理金融学》课程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数理金融学是数学与金融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教学计划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只有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课堂教学才能实施高于教材的环节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高于教材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无异于照本宣科,没有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理论教学只是纸上谈兵,违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因此,《数理金融学》的教学应处理好这三个环节,发挥其在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中行,林建忠.数理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决策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金融产品;实体产品;服务产品;营销;产品创新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6-0039-03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将市场营销学延伸发展成为金融营销学,“金融产品”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这是学科交叉与融合过程的必然现象。金融营销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从多学科角度研究金融产品并加以整合,形成自身理论的特色,为金融实践提供指导。
基于这样的认识,金融营销学基于产品概念研究分析形成的定义应该是:金融产品是金融机构向市场提供的满足人们对货币财产的保管、支付和增值等需要和欲望的金融工具及其附加服务。这一定义没有简单因袭市场营销学对产品定义的三层解构模式,通过借鉴并改造成为“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双要素结构。它弥补了金融学对金融产品定义的缺陷――仅注重金融工具效用,将服务排除在产品价值之外。
一、营销学产品概念改造
产品是营销策略因素组合中的首要因素。市场营销学将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并排列为三个递进层次,每个层次冠以子产品名称,即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扩展/服务产品,如下图所示。
对金融产品进行类似价值解构时发现,这一模式有不适之处。核心产品和服务产品是明显的,但形式产品的界限却十分模糊。以传统的银行存贷汇产品为例,形式产品表现为存折、合同、汇款单,其实质上都是一份资金转移或让渡的契约。契约内载明了交易双方通过谈判达成的一系列约定:交易对象、数量、价格、期限,权利、义务等等。这些具体内容是金融核心产品,而契约是核心产品的载体或表达,与核心产品天然一体。但是,记载契约条款的介质形式并不重要,有时口头约定也成立。
相比之下,有形商品的外在形式价值是重要的。效用相同的轿车,因为外型、颜色、内部空间与配置等不同而产生价值差异。现代制造业高度重视产品的形式表达,不惜重金聘请工业设计专家,通过形式产品的设计改变工业产品冰冷、生硬的外形,使人们消费时能感受到人文关怀,产生审美情趣、个性舒张等感觉,由此提升了产品价值。
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在于,交易以信用为基础。信用行为是非物质的,它受个人品格、市场规则、社会文化等无形因素的影响,在人们长期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没有信用,即使一纸契约,交易也难免失败。因此金融交易的本质是约定与信任。
所以在金融产品的价值要素中,核心产品的形式与有形商品的形式的重要程度相差甚远,作为一个单独要素存在显得没有必要。另一方面,服务产品本身包含有形展示的内容,与单独存在的有形产品要素重复。如果需要强调金融产品外在表达,可以运用服务有形展示的办法解决。因此,金融工具效用产品与金融服务附加产品已经足以反应金融产品的全部价值。
改造后的金融产品要素组成模型如上图所示。这个模型简单清晰地勾勒了现代金融产品的价值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效用产品代表金融产品的功能与绩效,是产品价值本源,没有它,其他价值都是空中楼阁。服务产品是为产品达成交易进行的过程与活动,它为效用产品增加价值。效用产品的形式是货币金融工具,它具备有形商品的诸多特性:标准化、同质性、可储存。服务产品是非物质的行为与活动,其服务属性表现为:质量标准差异、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富余产能无法储存等。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区别有形商品与服务产品特性的有形性与无形性的描述,不能简单用来描述金融产品。正是这一点,使金融产品与众不同。
二、金融核心产品的实体性
金融行业以经营货币为主,为货币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服务。就像酒店提供餐饮服务,不能没有食品等实体材料一样,货币是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原材料,金融产品的实体性来自其经营的“原材料”货币的实体性。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物品。“当我们有了货币时,我们就可以比用任何其他商品更加容易地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虽然货币是抽象的“物”,但仍不失其物的属性。在货币的五大职能中,储藏职能与支付职能就是物性的体现。因此,货币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
货币的本原是实体。现代货币形式已经越来越远离本原,但其实体的性质没有变。追溯早期货币,从牲畜、贝壳、金属、金银,人们总是将货币与某种特定的实物联系。商业文明发明了纸币、记账货币,以及当下的电子货币。货币经历了从有形到无形,从实体到符号的巨大变化。商业社会,除了现金,绝大部分货币是记在账本上的数字。电子时代,货币成为光纤中飞速奔跑的电信号,生产消费中的“钱”越来越难见到。这种形式上日益虚拟化的演变很容易掩盖货币的实体性。因为人们习惯将有形与实体划等号。严格来讲,有形与实体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实体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有形与无形之分在乎人们的视觉,但无形不等于不存在,比如电子、磁场、气流等。货币就像在市场网络中不停流动的高能电子,是一种具有强大能量的物质存在。因此,现代金融核心产品是无形的实体产品,与有形商品的四大属性一样,只需将“有形性”改成“实体性”,就可以既保留货币“物”的属性,又使它有别于一般有形商品。
人们手中的现金货币不能称为金融产品。货币天生具有流动性与趋利性。但在趋利流动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存在货币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的出现,满足了货币的融通、保值、增值、避险的社会需要。它们将货币“加工”成可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产品。资金剩余者通过金融机构将现金变成存折或存单,或国库券,或是股权证等等金融产品。而资金短缺者通过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产品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金融机构不是金融产品货币资产的真正主人,而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财富“管家”。因此,货币金融产品在金融机构眼中不过是通过买卖交易获取利润的工具,即金融工具。
货币金融产品与实体产品一样,可以占有可以转让。资金占有与实物租赁一样,不发生所有权转让,到期归还。而转让则产生产权迁移。这种转移发生在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客户之间。金融机构根据约定替客户实现这种转移,例如商业汇兑、抵押偿债等。这种转移的间接性,也模糊了人们对金融产品实体性的认识,容易与服务不产生产权转让的特性混淆。
货币金融产品的实体性还表现在,有可测量的物理指标:数量、标准、流通速度等,每一类货币产品可以通过数量相互比较与换算。由此也产生了货币产品可量化、可规范、可格式、可储存的显性知识特征。金融业之所以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盖源于其产品的这一特征。显性知识易于复制,货币金融产品及信息化手段可以像大工业时代一样,利用IT设备与技术,进行大规模、程式化作业,ATM机、信用卡、电子钱包、证券交易、适时汇兑、网上银行都属于此类。货币电子化使高度同质性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扩散。货币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带来的好处是使大规模经营成为可能,但缺点是领先优势难以长久。
三、金融产品的服务性
金融产品的服务性是促成实体产品达成交易的活动与行为,就像从工厂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还需要渠道、物流、零售、售后维护等服务才能传送到客户手中。金融服务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网点位置、业务办理速度与效率、利率与收费、信用可获得性、营业时间长短、人员态度与专业素质,甚至停车便利等细节。由于服务的独特性,服务营销学成为市场营销学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分支。
一般而言,服务产品有许多实体产品不具备的特点。实体产品有四大特点,即有形性、标准化、生产和消费分开、可储存。而服务产品的特性则表现为: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分性、不可储存。举一个典型的实体产品“汽车”和一个典型的服务产品“理财咨询”的例子进行比较说明,如下表。
进入服务社会,纯粹的实体产品已经不多见,而且服务要素在产品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许多声名卓越的大公司已经完成了从服务附属于产品,变为服务主导产品的转型,例如IBM公司、通用金融公司等。“花旗永远不睡觉”的口号,代表优秀的大银行,放弃了追求“完美”金融工具的产品导向策略,转向客户满意导向策略。
服务是金融行业与生俱有的职能。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产品的目的是降低实体产品交易成本。在以企业为中心的卖方市场年代,金融服务通过金融工具产品来满足就够了。在我国,由于货币资金的稀缺,以及行业门槛过高形成一定的垄断,金融机构长期注重的是货币效用产品。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不好卖了。金融产品停留在金融工具上是没有长久竞争力的。服务产品可以实施个性化营销,对手难以模仿,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也有利于产品品牌价值提升。因此,提高金融产品的服务价值,使客户产生较高满意度和忠诚度,成为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的出路。
以银行卡产品为例。市场上所有银行借记卡产品的效用高度同质――支付便利。发卡机构都在服务上加大投入,如招商银行“一卡通”的品牌价值是多账户统一管理,工商银行以网点众多的优势,为牡丹卡赋予“家门口”的银行的品牌价值。
信用卡产品也一样,透支消费功能是其实体属性。为了提高自己的产品的价值含量,比竞争者高出一筹,发卡机不仅在渠道、促销上下工夫,在商家数量与分布、终端机具友好接触、手续费减免、交易折扣、促销礼品等方面采取种种有吸引力的措施,而且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如客户信用等级及待遇政策,设立Callcenter和交易提示短信等信息通道,收集和研究客户意见与抱怨并积极回应等等。
实践表明,客户选择银行卡首先是服务,功能已经失去了选择意义。
四、金融产品双要素定义的意义
金融产品的双要素定义,为金融产品创新、营销和品牌价值提升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产品分析框架。金融机构在追求服务价值的过程中将完成自身的现代化变革。
1.指导金融机构正确运用营销策略
如前所述,实体产品与服务产品属性不同,营销策略存在差别。实体产品营销策略讲究4P,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及其组合。服务产品还需要增加3P,即人员、过程、有形展示。金融产品多数是实体产品与服务产品的混合,因此需要考虑上述所有策略因素。但由于实体与服务的占比或阶段变化不同,营销要素运用的侧重点不同。
一般来讲,从事实体产品开发设计的人员偏向技术型,喜欢追求产品本身的完美,容易患营销“近视症”。而在一线通过服务推销产品的人员偏向人文型,追求短期业绩提升。国内一些银行习惯将实体产品与服务产品分开,前者由总行组织管理,后者则交给分支机构。这种产品整体设计与营销的分离的做法,加重了上述人员的不当偏好,压制了产品价值的提升。例如一家银行开展信用卡促销活动,产品部门设计了具有竞争力的交易奖励与购物优惠,然后由属下各市场推销团队布展促销。结果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些销售人员对本次促销的卖点不熟悉,推荐理由一般化,没有针对客户“已经有卡了,为什么还要买你的?”进行特别宣传;展点选择仓促,没有选准潜在客户集中的地方;广告招贴画不统一,难以形成客户对银行形象的定位。如果事先打破人员结构定式,将实体产品和服务产品有机结合,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统一实施,效果将更好。
2.为金融产品创新选择可行的突破口
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产生于任何一个层次或属性。实体产品创新多借助于金融工程方法,而服务产品创新主要靠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说到产品创新,人们习惯于指向金融工具及其衍生产品――票据、债券、股票、信托、期货、期权等。金融机构设立创新团队,往往选择有良好的数理统计和风险管理技术的知识涵养的金融学科专业人员,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事实证明在实体产品上追求创新是十分艰难的。而且要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持续不断地推陈出新。对实力不强的银行,可能产品还没出来就被市场淘汰了。实际上,我国金融机构多数奉行低成本的产品跟随策略,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工具创新潮流,有合适的就“拿来”、“引进”。例如结构性存款,国内银行首先是模仿外币储蓄,不久人民币储蓄开始兴起。然而货币产品的同质性,使模仿创新优势消失得更快。
服务是一个适合我国银行目前状况的金融产品创新方向。服务创新具有广泛的人际来源,它依赖员工――包括一线员工与内部员工,而不仅仅是少数精英,还依赖服务过程中客户的参与,甚至客户抱怨也蕴藏创新机会。服务创新还具有广泛的业务来源,从交易手段、交易渠道、交易过程,甚至产品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与环境保护精神,都是产品创新的沃土。服务扩大了金融产品的创新空间。综观我国银行现行金融产品创新,大部分没有超出服务的范围。
3.提升金融品牌价值
像“可口可乐”一样拥有市场不败的品牌,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然而品牌的成败不取决于企业而取决于客户。品牌的市场价值在于从众多的同类产品中一眼就能识别,并拥有一批坚定不移的忠诚客户。
金融机构都希望自己在客户心中的定位,与竞争者有鲜明的区别;自己产品与竞争者产品的替代程度最小。金融产品或金融机构品牌必须由服务产品及其营销策略来完成。服务营销提倡客户价值第一,利润是价值创造的结果。服务要求全员营销,一线员工为客户服务,后台人员为一线人员服务,管理人员为生产人员服务。服务的形式灵活多样,有现场与非现场的,有规模“批处理”,也有一对一服务。产品的不可触摸性,可以有形展示的方法解决。由此可见,服务的理念、组织力量、策略手段,可以为实体产品添加许多个性化的元素。金融机构通过全面的金融产品设计与营销,持续不断开发维护客户关系,实施有效的客户管理策略,使客户源源不断地从相识到满意,再从满意变为忠诚,品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4.服务导向将促使金融机构变革
服务产品是无形的,以人们满意为衡量尺度。其中包含更多的身体感觉、情感与思想等人文因素,需要服务人员具备较强的人文关怀。通过一线员工与客户的沟通、协商和长期关系维护,形成忠诚客户群体。人们已经认识到,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不是财务报表上左边一溜数字,而是在柜台交易的忠诚的客户,他们给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从客户价值创造出发,银行内部要形成一条价值利润链。而价值链的形成非改造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不可。由此可见,提高金融服务产品的地位,将带来金融机构革命性的变革。
篇5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货币银行学 教学方法 改进措施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为适应新形势而改变。不同于传统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讨论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因而,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货币银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货币银行学的学科内容包含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等内容,涉及金融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称其为“金融小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这些知识既是金融学专业的入门知识,又是在后期学习的基石。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教授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的原因,它的重要性与教授的实际效果有着很大出入。
(一)教学内容的庞杂。
作为金融学的必修课程,货币银行学的学科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其内容纷繁复杂,概念和相关理论极多。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的限制,合理选取讲解知识点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实际授课中,尽管能从这门课程的主线将理论讲解完,但学生反映在学习中太多的名词和术语需要记忆,知识点过于零碎而抽象无趣,对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也忽视了学生学以致用的需求。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授中,通常一本教案“搞定”所有开课专业,讲解内容没有差异。这不仅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还忽视了其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需求差异,造成教学水平和实际效果参差不齐,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教授方法的枯燥。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将知识点传递学生中,这是设计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授课方式重视课堂中教师的讲解,但学生反映“听得累”。原因在于刚刚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缺乏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对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由教师一味地说教讲解、满堂灌,势必就会造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下,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课程考核的单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一张试卷定优劣。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努力,结果往往是“期考重点一画,考前通宵一晚,考完全部忘完”。尽管考核逐步减少了对于卷面成绩对最终成绩的权重,加大了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但仅仅局限于考勤、平时作业这些内容。
三、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营造探索式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就需要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在重视理论内容的同时,要针对各个部分加入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如在讲授金融市场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相关视频或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证券交易所,请工作人员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探索式的学习情境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现实“案例”为中心,从以课堂学习为中心转变为以平时实践知识积累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章节的内容结合身边的现象设置由浅入深地学习任务,辅之以相应的平时成绩考核,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学习群组、教学邮箱等信息平台,将每次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平时成绩挂钩。教师要及时对提交的作业给予批改,对完成质量做出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如此周而复始,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过程的转化,对学生的考核也更宽泛。总之,探索式学习情境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二)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则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通过展示不同观点形成交锋,从而对问题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在探索式学习情境中,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涉及的重点难点或者相应热点问题及现实案例设计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在课下,小组内组员讨论、搜集和整理资料,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金融理论分析,查找相关资料解答,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感性经验,并由组长在全程填写课下讨论记录表,对组员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不断深化。在课上,各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学生讨论,各小组把本组总结并制作的PPT或者其他形式的汇报材料呈现给其他同学,并予以讲解。老师鼓励学生运用金融学知识分析问题,并且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形成思想的交流,教师要及时点评,注意疏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伙伴与协作者。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培养关注时事的习惯和查找数据资料的能力。
(三)注意知识层次,鼓励发散思维。
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几乎涵盖了金融学的所有方面,但是课时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货币银行学在不同专业的基础性定位,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授不同的重点,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在给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除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外,还应使学生对更深层次的金融理论及理论研究前沿问题有深入了解。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利用模型分析问题。在授课内容上,诸如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等内容,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会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系统学习,就可以简单阐述。对非金融学专业的会计、审计等专业学生,应注意讲授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金融知识,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信用工具、融资方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等等,将金融原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不同专业的偏重区不同,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所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对货币银行学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培养发散思维,建构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在理论和模型的介绍和分析中深入浅出,重视逻辑分析和推导,在探究式的学习中使得学生掌握大量的、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达.金融学(第二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我校的《金融学》课程于2013 年批准为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要求,原来精品课程的基本资源需要进行更新,拓展资源需要增加。这就需要对《金融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查找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加快进行共享资源和平台的建设。通过研究将有利于推进《金融学》精品共享课建设的进程,加快向全重庆市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使用,尽快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
1 现状分析
1.1 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和研究团队
《金融学》课程目前拥有教学师资队伍 16 人,无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等都基本达到了较为合理的配置。从年龄结构看,45 岁以上的教师 4 人,占 25.00%; 36 岁( 含 36 岁) 至 45岁的教师有7 人,占43.75%;35 岁以下( 含35 岁) 的教师 5 人,占 31.25%。从知识结构看,有 4 名博士和 3名在读博士,博士及在读博士比例达 43.75%; 有硕士学位的7 名,硕士及研究生比例达 43.75%; 硕士以上共14 名,硕士以上比例达 87.50%。从职称结构看,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合理。教师队伍中有教授 4 人,副教授6 人,讲师6 人,分别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 25.00%、37.50%和 37.50%,高级职称比例达 62.50%。从学缘结构来看,任课教师主要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 USC)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经过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和研究梯队。
1.2 课程内容基本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金融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调控、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等方面,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内容,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等特征。多年来所使用的各种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国内公认较为权威的教材,具有内容较为翔实、资料较丰富、结构较合理、学术性较强等特点。
1.3 课程的基本资源建设已基本完成
《金融学》课程基本资源包括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部分教学录像等方面。课程介绍中的教学目标较明确、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泛、教学方法较多样、组织形式较灵活、授课对象要求较明确、选用的教材较优秀、参考资料较丰富; 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较为详细和明确; 教学课件采用 PPT 格式,模板朴素; 试题基本满足了测试目标的要求,涵盖了本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要点和基本原理,考查内容的题量和试题难度分布与教学内容结构基本一致; 阅读资源每章都有,与每章的教学内容较为相关; 参考资料目录较丰富,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拓展资源主要有案例、专题讲座、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内容还不够丰富和规范。
1.4 课程网上资源基本实现了校内共享
《金融学》课程目前使用的是学校精品课程网站,课程网上资源主要有: 课程负责人情况、课程师资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部分讲课录像、作业习题集、课程荣誉、自我评价、建设报告、建设规划、申请书、学校政策措施、补充材料( 人物介绍、阅读材料、案例、模拟试题、试卷库、相关资料网站) 、参考资料目录、其它教学资源( 专题讲座) 等内容,并对全校师生开放,实现了课程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的共享,在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 高层次教学人才欠缺。从目前的团队结构来看,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同时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 简称双高型) 的教师缺乏。团队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 25.00%,获得教授职称的教师占比为 25.00%,博士学历和教授职称同时具备的教师占比仅为 18.75%。二是同时具有丰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简称双师型) 的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是从校门走向校门,只有书本理论知识,缺乏金融相关部门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真正具有实际部门从业经历的教师占比仅为 12.50%。三是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也很少。团队中具有海外高校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仅为 18.75%。随着金融领域前沿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不断变化,教师知识体系显得跟不上形势发展,特别是具有全面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教师尤为欠缺,难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 2) 课程内容层次较低。虽然目前我们使用的金融学教科书,提供了系统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对帮助了解金融学知识和理解许多金融实际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风云变幻,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问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的层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仅局限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方面,对于金融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最新金融创新活动和现象反映不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操作能力,无法使学生较好地适应新经济金融时展的要求。
( 3) 课程资源不够优质。目前上网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集、案例集、阅读资料、讲座资料、参考书目、模拟试题等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个方面。从基本资源来看,虽然覆盖面基本符合资源共享课的要求,但是资源的内容较为陈旧、落后,缺乏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基本资源的特色不够鲜明,资源质量不够高,比较死板和枯燥,资源的交互性比较差,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拓展资源只有部分内容,已经上线的案例、专题、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都还不够丰富,还缺乏仿真实验实训( 实习) 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内容。
( 4) 课程网上资源共享不足。目前课程使用的是学校精品课程统一的网站系统,按照系统规定的标准模板进行各种资源的上传,由于缺乏专门的网站建设和维护人员,所有上传的资源不能及时更新,网上资料以罗列形式出现,比较死板,学生只能上网浏览资源的内容,不能与老师有效沟通,不能很好地开展课程内容的讨论和互动,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共享不足。
3 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着高素质、高层次、高质量、高利用的原则,从打造两双型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扩展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3.1 打造两双型教学团队高素质教学团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教学人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必须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引进和培养双高型教师。每年引进 1-2 名双高型教师; 鼓励和支持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争取尽快评上高级职称;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二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每年派出 1 至 2 位教师到实际金融部门挂职锻炼,获取实践操作经验; 聘请实践部门的又具有丰厚理论知识的同志授课; 还可以通过横向课题研究形式与实际单位合作,增强教师对实践工作环节的了解。三是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每年派出 1 至 2 位教师到国外高校参加进修培训或做访问学者,了解国外金融教学情况和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总之,要打造出一支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实践操作熟悉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教师团队。
3.2 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不仅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要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就要不断提升级教学内容层次,必须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组织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教材内容要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经典案例、前沿问题、综合应用等内容。二是大量收集典型案例。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融会贯通基本知识的目的。三是开展前沿专题、热点问题讲座。组织教师或聘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论坛,让学生能够理解当前的热点问题和明确未来的金融发展趋势。总之,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篇7
【关键词】金本位 货币价值 铸币税
媒体通常报道的“货币战争”含义是指各国之间人为地使本国货币竞相贬值以提高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的行为,《货币战争》把类似的并不常见的现象扩大化为一种广泛深入的阴谋论,社会负面影响较大,存在许多错误观点需要澄清。是以写作本文,以供探讨。
一、金本位制度的优点及其崩溃原因
货币制度历史上的金本位是指,银行有黄金才能发行相应的银行券;储户有权将银行券按照约定比率兑换成黄金。它在源头上,保证了银行或央行发行的每一张纸币,都有相应的黄金,纸币的价值有了黄金的保障。因此,实行金本位制度的时期,有关国家确实长期保持物价稳定,为生产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货币金融稳定的坚实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带来了产品丰富价廉物美,金本位只是货币制度原因)。
然而,这本书将历史上个别银行为了利润不讲信用滥印银行券的现象,夸大为整个银行家集团蓄意地、有预谋地、系统性破坏金本位,通过滥发纸币掠夺人们财富,最终才导致金本位崩溃。一个集团能整齐划一地操纵货币体系,不符合利益为宗旨的经济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规律,利益分化使得操纵不可能成功。
而信用货币是指,目前各国货币的发行没有黄金作为准备,纸币不能兑换黄金,人们接受这样的货币是基于信用,相信货币背后的价值稳定性和购买力。
信用的含义很广。它可以指商品的借贷即商业信用,也可以指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乃至我们生活中的网购打白条和按揭购房背后都有信用发挥作用。这种意义上的信用,是因为相信对方未来会有足够现金流和还款的信誉而达成商品交易或货币借贷。这种广义的信用行为导致人们的交易脱离货币也能完成。使用京东“白条”购物不仅脱离了黄金,甚至于脱离了我们实际的货币收入,没有一块现金完全靠信用达成几千块的商品交易。类似的信用工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生产和消费的超前性,突破了我们实际拥有的黄金和货币量的限制。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球的黄金储量已经不足以应付人类交换活动对货币的需求,即使生硬保持金本位,发行的纸币也必然需要贬值才能对应有限的黄金。即使在当今信用货币时代,货币供给并不单纯依赖中央银行“印钞”(作者假想的回到金本位,则需要央行铸币),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机制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再加上,人们对交易便捷性的不懈追求,对票据和虚拟货币的使用,已经并且必然使货币体系越来越依赖于信用而不是黄金。这些才是金本位崩溃的主要原因。
二、美联储的性质
米什金著名的《货币金融学》等经典教科书对美联储的性质都有充分论述和讨论。美联储是私有股东所有,是一个公开的事实而不是什么秘密。
美储的股东并不能干预美联储的货币决策,只能领取固定股息,美联储具有相当高的独立性。美国金融体系很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发展中国家金融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央行受到政府的重大干预,这应该是学术共识。
美联储是私有的,这个事实其实主要是令不了解历史的中国人震惊。我们习惯了中央银行应当是国家所有的、政府是最讲信用最可靠的这类理念。但在西方历史上,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精神指引下,最早的银行都是和其他绝大多数行业一样是私有的。现代意义的第一家银行英格兰银行就是股份制的银行,后来经王室授权成为第一家中央银行。
理论上讲,中央银行的必要性,是早期的私有商业银行业经常发生经营不善导致的兑付危机,产生了对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的需要,大家同意为了金融业稳定的“公共利益”有必要成立一家中央银行。
三、美联储为什么要持有那么多黄金
黄金虽然已失去货币角色的作用,但毕竟是一种稀有的金属,还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可以储藏价值。除了价值稳定性以外,黄金与白银、铜甚至石油等商品并无本质区别。认为美国可能凭借雄厚的黄金储量进行货币战争恢复金本位击垮它国货币,这是另一大阴谋论的误解。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脱钩黄金以后,目前黄金储量更加不可能支持当今巨量美元的价值了,任何理性的大国也不会做类似打算。如此,则如何能设计这一恢复金本位重霸全球金融体系、打击其他国家货币的阴谋?
美联储储备黄金,更可能是因为黄金属性的稳定性和稀有性。买卖黄金,可以成为美联储调节基础货币供应的途径之一。即使最差的情况,美国失去“霸权地位”,美元失去“支配地位”,现成的例子是英国,它并没有沦落到要用黄金来支付而不是英镑。
美国储备黄金,我国储备什么?可以储备一切价值相对稳定我国未来长期内又很需要的战略资源,以降低资源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该书作者鼓吹我国银行应当持有黄金,而我国更加不可能实行金本位,那么这样的论调反而有可能上了国际黄金炒家“阴谋”的当。
四、美债和美元的信用
该书对信用货币制度的另一大错误认识,是对美国国债和美元投放体系的误解。
首先,世界上许多国家央行都持有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形式的储备。这是由于美国国债长期以来的相对高度信用,美国没有抵赖过国债。由于这种信用,实质也就是由于美元发行的相对稳健,更由于美元背后的商品后盾,各国央行才在金属、各种外汇中主要选择了美元。这种主动选择,促成了美元在全世界的“投放”。这是是理性的选择,不是中了阴谋。
其次,抵赖国债对美国金融市场是巨大打击,美国各大金融机构首当其冲将处于债务危机的核心。我们或许可以设想,如果美国哪一天也发生国债违约,那一定是因为美国经济发生了重大的比1929年还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不太可能是哪些少数银行家商量出来打击他国的阴谋。
讨论美债和美元信用问题,更有价值的问题是:美国是否会滥印钞票,让国家债务贬值?保持币值稳定和物价稳定,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是资本主义体系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动荡可以为少数投机者带来暴利,但并不符合资本主义“金融家集团”的利益。
各国货币的材质没有本质区别。各国央行之所以愿意持有美元外汇储备,是由于相信美元的价值。相信美元价值,是由于相信美国的发达生产力。持有美元的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在美国(或他国)交换到需要的商品。美国“欠”了许多国家美元持有者一大笔商品。正是在这个角度,持有美元的人,支持了美国的低物价和美国老百姓的高消费。(但我们也应看到,只要贸易放开,这些国家也可以大量进口美国货物,降低其国内物价和制造成本以改善公众福利和促进效率。这正是美国政府为了提高其就业率而求之不得的)。
总之,一个假想而空泛的阴谋化的美元问题并不是真问题,美元不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就恰如,不是纳斯达克指数有什么神秘,而是背后的谷歌、苹果、特斯拉有过人之处。
五、美元的“霸主地位”
表面上美国可以随心所欲印制美元,其他国家还源源不断“被迫”接受美元。背后根本原因是美国的先进生产力,不断创新的科技带来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产品丰富,需要进口美国货物的国家才不得不出口货物获取美元、储备美元以应付不时之需。
因此,这本书夸大了金融和美元的作用,没有看到货币背后的实体经济和商品后盾,将国际金融和经济的竞争片面看成是货币上的阴谋论较量,也就难免将一国的发展乃至崛起看成是高深阴谋的得胜。高效率的金融和货币体系能促进经济效率提高,但国与国的决胜根本之道还是在产品市场。《国富论》早就论证了分工和自由贸易的优越性,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也早就朴素但深刻地论证过,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商品经济是统治者的最佳富国治国策略,司马迁甚至说,“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o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并认为这种自发的市场秩序乃是“道之所符”、“自然之验”,最符合老子所孜孜以求的“大道”!市场经济显然在《货币战争》的作者那里变成了阴谋论伎俩的小道。
六、美元的铸币税利益
古代的王室通过铸币,用以支付国防、建设等开支,由于王室并不提供商品给社会,这种支付确实是平白无故地占有了社会资源和商品,形成了王室所有的铸币税收入。对于美元的发行来讲,如果和美国贸易的它国,两国国际际收支平衡,则并不存在铸币税收益,因为两国互相提供了等值的商品,并没有谁平白无故凭借纸币占有它国资源,纸币在此时仅仅起了暂时的交换媒介的作用。
值得思考的是,实行“重商主义”的国家,由于贸易保护、片面强调出口和注重积累外汇,没有进口相当数量美国货物,实际上暂时被美国“平白无故”地占用了一笔商品资源,使美国收获了铸币税收益(也就是宋鸿兵讲的大白话,美元白条进来,中国货物出去,没有价值的美元纸条获取了中国有价值的商品)。显然,这并不是美联储的阴谋。
七、结论
篇8
记者调查 广告诱人费用惊人
近日,一则“贷款无须抵押,无须担保”的广告出现在哈尔滨某媒体。13日,记者按照广告上的地址,来到了位于南岗区汉水路上的这家公司。一位皋先生告诉记者,只要能提供房产证、身份证和营业执照等复印件即可办理“贷款”。“但现在银行审查严,我们得帮你多申请几家银行的每张最高5万元‘贷款卡’,这样的话速度就会快一些,只不过办每张卡需交纳1450元的手续费,至于贷款利息则按每天万分之五收取。”如果按此计算,再加上办卡手续费,1年期的“利率”高达25.5%,是银行现行5.58%标准的近5倍。
个案解析 贷六万花费一万五
市民李先生日前通过中介办理一笔10万元“贷款”,在交纳4000余元的手续费后,得到了3张“贷款额”不同的银行“贷款卡”,并被告知根据他的资信情况,最多一共能贷6万元,而这笔钱需要通过到各家银行的ATM上支取。他按该公司的收费标准算了一下,按每天万分之五的“利率”再加上办3张卡的手续费4350元,一年下来要支付1.5万元的“利息”。“当初就图个省事,没想到‘利息’会这么高。”李先生无奈地说。
银行分析 不是贷款是透支
对此,记者到哈尔滨市多家银行进行了咨询,结果各家银行均表示目前根本没有推出“贷款卡”这项业务。据一家银行信用卡部了解此类贷款中介的业内人士透露,这是中介利用信用卡透支功能所惯用的一种“连环计”。一般是通过在不同银行多办几张信用卡来办理所谓的无担保、无抵押的“个人消费贷款”,也就是利用透支A银行的钱去还B银行,再透支C银行的钱去还A银行,只要将还款时间错开,就不会产生大问题。而贷款中介一但办不出卡,就会以种种理由推诿客户,如信用等级不合规定等,并在预先交纳的手续费中扣出数额不等的代办费用。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 控制对策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业务形势和特点,逐渐形成了基于企业的金融供应链和金融链体系,这不仅向供应链成员提供了系统方案,还为企业技术突破瓶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情况,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和实施情况。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控制体系有利于供应链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控制,无论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制成,还是最后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手里,这一系列过程中,将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的用户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功能链条结构。也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一条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资金、信息链,还是一条增值链。因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包装和运输等过程后,在供应链中,提升了它的附加值,为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庞大的利益。但是如果部分核心企业在商品销售阶段,强制性的长期贷款却不能及时回收,就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短暂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由此,根据借款人在不同贸易环节中融资需求风险点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缺口的特点,形成了三种基本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种创新业务,业务的模式多样化,且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但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它的标准化程度却比较低,而且在诸多方面也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如信用捆绑、交易文本、货物监管和资产处置等,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还并不十分完善,难以将这些方面完全进行覆盖,就容易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它的变化也容易导致供应链发生经营风险,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
(二)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之一参与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风险的来源也会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和复杂化。近年,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信息透明度差、资信评级不高、财务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着。而这些不利的融资因素就容易导致信用风险。此外,中小企业资产的规模比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如果在管理上出现不规范,缺乏自身信用管理。长此以往缺乏信用,将成为限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障碍。
(三)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业务中,银行通过封闭控制物流和资金流,将借款人信用状况和信贷资金安全进行了有效的隔离,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管理链,还增加了其他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控制的细节,将会导致操作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传统的信贷业务。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供应链上下游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结构变化,而随着日趋增多的参与主体的,虚假信息传播也相对增加,信息传递出错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是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也可称为偿还风险,主要是市场的变化,让企业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来销售产品,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企业估测的错误,也可能是出现了新的替代品,使其产品被淘汰,导致企业销售计划的失败,出现资金缺口,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还款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动产担保的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完善法律制度不仅能有效的保护信贷人的合法权利,还能有效地促进金融业务健康长久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物进行信贷的一种形式,比如存货、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因此,当涉及到动产担保物权这方面时,相关的法律是否完善,就直接关系到了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和安全性。
(二)金融监管机构理念不与时俱进
供应链金融,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的银行业务,它的业务开展必须要与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相适应。供应链金融无论是在客户构成和风险控制上,还是在担保资产的选择和盈利模式上都与传统的授信业务有巨大的区别,因此,金融监管部门的理念也要随着变化与变化,以求对其进行更好的监管。银行业务发展的生力军即是创新业务,从本质上看,也是对风险控制手段和理念的一种创新,监管部门对其的监管理念直接关系着银行对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如果监管部门仍旧固守传统的标准,控制银行对创新的开发和运用,很容易导致更多风险的出现。因此,在面对供应链金融监管方面,监管当局者应与时俱进,更灵活的进行监管。
(三)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滞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成本较高的业务,信息技术运用的广泛度和深度直接与运营成本的节约高度相关联。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部门并没有将此类业务有机的整合到经营平台中,这就造成供应链金融与贸易的巨额分流成本的增加。在这几十年中,虽然我国银行的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这只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流的基本监管,却没实现供应链中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的进行对接。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的控制及对策
(一)对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机制的超越与构建,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是对各职能部门和人员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种方式,以期能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要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控机制建设,就必须要做好“三行”的建设,严厉禁止执纪不严、有章不循等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要遵守内控的全面性、有效性等原则,任何人都没有违反规则和制度的权力。
(二)建立和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应急预案的设置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能有效的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可以根据分门别类的风险预警信号,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督,这不仅有效加强了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和风险搜索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然而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是能够相互传染的,这比一般的信贷风险大,因此,建立和的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是及其重要的。
(三)合理运用操作风险转移手段
在国外金融业务供应链的实践中,许多操作风险是通过保险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的,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大规模推广风险保险的基础。但是,在第三方物流监管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一部分风险是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行转移,这是目前已知的转移操作风险的一种方式,我们称为风险保险。还有一种与风险保险相似的手段操作环节外包,操作环节外包也是有第三方物流的监管环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通过物流协议,将操作风险转移到合作监管方的身上,这样不仅提高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监管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成本。
(四)加大加快信息中心的建设
加大加快建设信息中心,将所有的操作流程都集于中心的系统中,这样能够将操作过程信息化和制度化,操作步骤透明化,从而有效的减少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在信息中心中建设中,操作指导功能,风险预警功能和错误纠正功能,都能极大的降低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几率。
(五)创新对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手段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在整个供应链圈内的循环,就能有效的降低违约的风险。而控制现金流的具体手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予以实践。首先,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和资金的安排和资金的回收进行金融产品的组合安排,控制现金流周期;其次,制约和控制信息文件;再次,进行业务流程模式和商务条款控制,通过多方业务协议和合同条款,保证现金返还的途径;最后,充分发挥财务报表在现金流控制中的作用。对企业各种账款以及销售收入进行监控和管理,能有效的控制和检视现金流。
五、结论
商业银行与对方竞争的主要优势在于创新,在进行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风险,面对创新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就必须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即使的防范。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能覆盖整个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利于将商业银行面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志国.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3).
[2]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3]王柳燕,蒋建华.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09(24).
篇10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1.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领域。金融工程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基础,通过组合分解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再以这些衍生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更为复杂的金融工具。如此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形式各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
2.金融工程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
金融工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运用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来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西方国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金融工程更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离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可以说量化分析方法贯穿了整个金融工程的发展[1]。
3.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础分析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在金融工程中,要综合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工程技术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的、将现代金融学、工程学、信息技术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工程是一门针对实际问题并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问题,金融工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程思维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来解决金融问题,以满足市场的丰富需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具有双重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其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如银行经营不善等;二是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如客户发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银行贷款发生亏损[2]。商业银行风险影响面极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和业务活动连结这社会的经济组织、千家万户,一旦银行经营不善发生风险,它的波及面广,影响力大。商业银行一旦发生不可控风险,轻者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倒闭,影响其他行业发展,重者还可能造成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内部,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风险,也可能由外部事件和内部操作引起,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风险又分为内部系统风险、职员操作风险、外部事件风险和流程风险。
2.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风险。信贷风险与参与者各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一方违约都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漏洞,有较大风险。在商业贷款中,部分贷款人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商业贷款的真实性,为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就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除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以外,操作风险及信贷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股票、汇率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风险。市场风险发生在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又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5.交叉性风险
交叉性金融风险是指一项金融工具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等至少两个金融市场或是跨银行、证券、信托等至少两个金融行业所引起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融合加深,交叉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交叉性金融风险也随之诞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和因素,引发了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等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中,通过对业务活动引发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有效办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在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小,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所商业银行的收益最大化[4]。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思维陈旧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还未能实现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机构、增设人员的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化的数据海量化、控制自动化还有很大差距。商业银行谋求发展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前银行对于风险资源的配置注重组织结构,效绩考核等方面,对于现代化资源建设投入不足[5]。
(二)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实现风险控制自动化,当前的管理方式仍以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协助指导为主,未能依托于大数据,只有少数的定量分析在局部展开,主要集中在数据和量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客户信用评价管理上。其他的风险管理制度都难以形成体系,没有将其决策触发量化评级的结果相连,导致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难以穿透全程,实现其全部价值。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规避系统缺失,有一些风险无法很好的转移走,不能规避风险;二是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银行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难以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三是缺乏风险识别系统,不能判断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无法在处理风险是提供帮助。
(四)未形成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指引着整个公司的人共同进步。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商业银行有关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则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规避风险、处理特殊情况。商业银行要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管理和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自觉执行[6]。
四、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利用金融科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思想结合到一起,融入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使商业银行职员及时的掌握到准确的贷款信息,以便于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预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
从长远角度着手,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储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工程人才的储备工作,引进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程师。商业银行还要有计划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对银行内部职员进行定期培训,引导职员学习、掌握一些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起一支优秀的金融工程师队伍[7]。
(三)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
商业银行要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在数据收集处理方面制定统一的规定。目前金融科技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诠释,通常被定义在产业融合范畴。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央行高度鼓励发展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科技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加上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数据信息库。这样可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便于职员发现、分析、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国外银行的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问题,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商业银行要注意并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金融学的理论计划和工程技术指导,给出可靠的风险管理参考依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中的风险指标基本理论,对就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交叉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以供参考[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大量量化分析方法,重视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对操作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注重培养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利用金融科技创建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帮助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4(2):72-75.
[2]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67-72.
[3]黄俊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1):67.
[4]商旭.关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25):88-89.
[5]宋首文,代芊,柴若琪.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7):10-18.
[6]王楠.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3(2):97-98.
[7]成龙.金融工程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