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2 21:4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历史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我最喜欢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
我觉得,各国之间不应该老打仗,要不然士兵们很惨,死的死,伤的伤,谁都没有好下场。各国之间可以用说客,说服其他的国家,只拿兵力吓唬一下敌人。
各国百姓快乐,就说明大王好,大王好,大臣就很忠心,大臣忠心了,就能帮大王做一番大事业,就说明这是一个强国。
我觉得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
秦统一天下之后,不应该让百姓筑长城,应该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要不然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哦!
篇2
弈。为知己知彼,散户不妨先了解中国股市的5种力量
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大致可分为散户和机构投资者两大类,后者又包括了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券商、私募基金和各类企业等。不同参与者对市场的认知状态,有较大区别。
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追求管理费收入最大化,它对市场通常做长期牛市的准备,其投资追求两个目标:收益性和流动性。
只有在牛市,投资者才会不断地购买基金;也只有在牛市,基金净值和规模才能不断成长,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才能最大化。无论什么时候,基金公司都会说市场是牛市,或即将迎来牛市;所有的调整都是阶段性的,或者市场低靡只是暂时的。在任何时候,基金经理都会倾向于这样谈论市场。如果他们说市场不好,那所有的基民都赎回了。如果说谁最可能成为做多的主力,那可能就是公募基金了。
基于规模和管理费最大化的需要,基金公司还会有一种论调,即中国股市已经步入机构投资时代,专业的基金管理人更能发挥团队投资的优势,多数人应该选择股票型基金,以分享难得的牛市机遇。意思是散户无法和机构斗,劝个人投资者做基民,而不要做散户。
对散户来说,如果不出现市场崩盘,公募基金一般不会成为其主要对手。公募基金的做多,对散户来说利大于弊。公募基金的重仓股,为散户的长期投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
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则秉持迥异的投资理念,它们追求稳定收益、高分红。如保险公司入股宝钢,只要后者每年能保证6%~7%的分红,即可满足其收益需求。
至于市场是否是牛市,它们并不关心,股市涨了当然更好,不涨也无所谓。其中某些机构甚至觉得不涨最好,价格跌下来时,它们可以在低位增仓;股票涨得太多了,分红比例反而可能下降。
保险公司不希望市场走得太牛、太火,希望市场偏淡,因为它们追求的不是交易收入,而是想享受企业增长的收益。它们是真正的长期投资者,至少有这种倾向性。它们不太可能成为做多股市的主力,反而具有一定的做空动力。
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青睐的股票,多半走得比较平稳。做长线、看重股息的散户不妨参考。
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希望市场波动和活跃,因为它经营的是交易业务。市场活跃,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它也不希望市场上涨过度,涨太多对它没有好处。涨太多,意味着市场短命。熊市是证券公司的地狱,所以它有做多市场的动力,但如果仅靠自有资金,很难成为主力。
它也希望有更多的上市公司来上市,这样它可以做更多的承销业务。主流证券公司当前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承销,而不是自营交易,也不是集合理财。它的主要业务一是经纪业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三才是自营投资业务。
它了解上市公司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它直接和上市公司打交道,承销、增发、配股等业务都由它来做,它对上市公司最了解。对其自营业务来说,叫作“投行带着投资走”。它可以买一只好股票放着,对波动并不在乎,因为它知道企业的真实价值。 基金公司要向证券公司买报告,散户很难直接接触上市公司,券商的信息平台也就更为重要。对散户来说,选择一家投行业务出色的券商开户是有意义的。
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大概是证券市场中最为复杂的群体。不同类型私募的情况相别天壤,以往的文章中已多有叙述(参见本刊2007年第5期《私募人谋生术》)。这里补充提一下企业资金与私募的关系。
在中国,曾长期禁止企业资金直接入市。组建私募或委托私募,就成为企业的富余资金入市的主要选择之一。作为私募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这类资金有相当部分是银行贷款,要支付高成本,对收益追求较高,也使某些私募形成了凌厉凶猛的操作风格,为高收益不惜承担高风险。
私募坐庄便是这种追求的表达,“敢死队”更是这种表达的极端形式,而这有可能加剧市场波动。私募长期被认为是证券市场的危险分子,与此不无关系。有人就将2007年的“2.27暴跌”归咎于私募的凶猛杀跌。
对大量追涨杀跌的散户而言,私募坐庄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博利机会,也使他们可能成为击鼓传花游戏中接最后一棒的人。
散户
散户是市场上最弱势的群体,缺乏专业判断力,主要操作方式就是追涨杀跌。市场涨了,他就欢欣鼓舞地去追,市场跌了就恐惧性抛售。
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增加,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壮大,个人投资者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早期曾高达90%,1999年的那轮牛市开始时降到70%,2006年牛市开始时仅40%~50%,目前的牛市热潮下可能升到60%,但再经历一轮熊牛市,就可能降到成熟市场的20%~30%,结构也将逐步以中户以上为主。这种下降也是国际成熟市场的规律。
散户做股票赚钱的概率较机构低,因为他们很难判断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无法了解价值,如何投资?即使能得到资料,散户也很难有能力和时间去进行比较研究。
即使能够研究清楚,也很少有散户能够坚持,因为股票出现震荡时,散户往往就出手了。中长期持有一定能赚钱,但散户不一定能坚持住。
但个人的优势在于船小好掉头,可随时进出。个人不一定要研究到建构股票池那种地步,可选择七八只有把握的股票进行投资。股票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如果能够把握“股性”,再立足于中长线选股,进行波段性操作,还是可能取得良好收益的。
股市日渐脱离公司价值支撑,进入资金推动型市态。散户的盈利,将日益取决于他们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博
弈。为知己知彼,散户不妨先了解中国股市的5种力量
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大致可分为散户和机构投资者两大类,后者又包括了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券商、私募基金和各类企业等。不同参与者对市场的认知状态,有较大区别。
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追求管理费收入最大化,它对市场通常做长期牛市的准备,其投资追求两个目标:收益性和流动性。
只有在牛市,投资者才会不断地购买基金;也只有在牛市,基金净值和规模才能不断成长,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才能最大化。无论什么时候,基金公司都会说市场是牛市,或即将迎来牛市;所有的调整都是阶段性的,或者市场低靡只是暂时的。在任何时候,基金经理都会倾向于这样谈论市场。如果他们说市场不好,那所有的基民都赎回了。如果说谁最可能成为做多的主力,那可能就是公募基金了。
基于规模和管理费最大化的需要,基金公司还会有一种论调,即中国股市已经步入机构投资时代,专业的基金管理人更能发挥团队投资的优势,多数人应该选择股票型基金,以分享难得的牛市机遇。意思是散户无法和机构斗,劝个人投资者做基民,而不要做散户。
对散户来说,如果不出现市场崩盘,公募基金一般不会成为其主要对手。公募基金的做多,对散户来说利大于弊。公募基金的重仓股,为散户的长期投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
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则秉持迥异的投资理念,它们追求稳定收益、高分红。如保险公司入股宝钢,只要后者每年能保证6%~7%的分红,即可满足其收益需求。
至于市场是否是牛市,它们并不关心,股市涨了当然更好,不涨也无所谓。其中某些机构甚至觉得不涨最好,价格跌下来时,它们可以在低位增仓;股票涨得太多了,分红比例反而可能下降。
保险公司不希望市场走得太牛、太火,希望市场偏淡,因为它们追求的不是交易收入,而是想享受企业增长的收益。它们是真正的长期投资者,至少有这种倾向性。它们不太可能成为做多股市的主力,反而具有一定的做空动力。
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青睐的股票,多半走得比较平稳。做长线、看重股息的散户不妨参考。
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希望市场波动和活跃,因为它经营的是交易业务。市场活跃,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它也不希望市场上涨过度,涨太多对它没有好处。涨太多,意味着市场短命。熊市是证券公司的地狱,所以它有做多市场的动力,但如果仅靠自有资金,很难成为主力。
它也希望有更多的上市公司来上市,这样它可以做更多的承销业务。主流证券公司当前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承销,而不是自营交易,也不是集合理财。它的主要业务一是经纪业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三才是自营投资业务。
它了解上市公司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它直接和上市公司打交道,承销、增发、配股等业务都由它来做,它对上市公司最了解。对其自营业务来说,叫作“投行带着投资走”。它可以买一只好股票放着,对波动并不在乎,因为它知道企业的真实价值。 基金公司要向证券公司买报告,散户很难直接接触上市公司,券商的信息平台也就更为重要。对散户来说,选择一家投行业务出色的券商开户是有意义的。
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大概是证券市场中最为复杂的群体。不同类型私募的情况相别天壤,以往的文章中已多有叙述(参见本刊2007年第5期《私募人谋生术》)。这里补充提一下企业资金与私募的关系。
在中国,曾长期禁止企业资金直接入市。组建私募或委托私募,就成为企业的富余资金入市的主要选择之一。作为私募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这类资金有相当部分是银行贷款,要支付高成本,对收益追求较高,也使某些私募形成了凌厉凶猛的操作风格,为高收益不惜承担高风险。
私募坐庄便是这种追求的表达,“敢死队”更是这种表达的极端形式,而这有可能加剧市场波动。私募长期被认为是证券市场的危险分子,与此不无关系。有人就将2007年的“2.27暴跌”归咎于私募的凶猛杀跌。
对大量追涨杀跌的散户而言,私募坐庄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博利机会,也使他们可能成为击鼓传花游戏中接最后一棒的人。
散户
散户是市场上最弱势的群体,缺乏专业判断力,主要操作方式就是追涨杀跌。市场涨了,他就欢欣鼓舞地去追,市场跌了就恐惧性抛售。
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增加,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壮大,个人投资者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早期曾高达90%,1999年的那轮牛市开始时降到70%,2006年牛市开始时仅40%~50%,目前的牛市热潮下可能升到60%,但再经历一轮熊牛市,就可能降到成熟市场的20%~30%,结构也将逐步以中户以上为主。这种下降也是国际成熟市场的规律。
散户做股票赚钱的概率较机构低,因为他们很难判断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无法了解价值,如何投资?即使能得到资料,散户也很难有能力和时间去进行比较研究。
篇3
问之何故?曰:“实在没空”。对他们而言,如何让“钱生钱”?不外乎“委托理财”,所以老梁眼热时便把钱交给了朋友,而一些散户则把钱交给了基金。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有“闲钱”,即所谓的投资不会让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受明显的影响,更不会因为斩仓、被套等等而痛心疾首或睡不安枕。那么,什么叫有“闲钱”呢?我想,对于不同的人,这个答案是不同的。
一个大学毕业没几年还没有谈婚论嫁的白领而言,有五万块或许就有一部分“闲钱”可以动用;而对于一个较成功的老板而言,几十或者数百万都可能成为其“闲钱”。以派丰理财有限公司所做的《中国私人理财形态报告》来看,中国城镇居民中户均人民币资产大约有5.12万元,如此,在达到这个平均储蓄数目之前,我想一般人还是不要奢谈“闲钱”为好,更不好不顾一切地扑进股市,拿仅有的一点“资本”尝试“巴菲特计划”或者“索罗斯风暴”。因为搞得不好,自己连安身立命的本钱都可能付诸阙如。
贷款炒股、抵房炒股等等疯狂行为自然更是要不得的。在这方面投机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血的教训倒可以罗列出一大把。概因投资股票主要的成功秘诀在一个心态,而那样极端的筹资方式早把心态破坏得一干二净了。没入战阵,先已输心,又哪里能来最后的胜利呢?
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除了贫富悬殊加大这样众所皆知的事实外,中国城市户均金融资产也在向高收入人群集中,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大约已经拥有了全部金融资产的66.4%。这样,我们便很容易以最简单的方式推倒出一个事实,即在中国股市目前近一亿个证券帐户中,只有其中20%左右的投资者可以做到“从容投资”,而其余80%左右的投资者实际上是很难“从容投资”的。因为这80%的家庭只掌握了34%的股市资本,其平均数便非常的可怜了。或许,他们想靠着炒股结婚?或许他们想靠着炒股脱贫?或许他们想靠着炒股买车买房?⋯⋯总之,这样的人炒股的胜率整体上一定低于那些“从容投资”的人,或许正好可以印证那句“强者恒强”的真理。
诚然,谁都不能否认“股市是创造奇迹的地方”这样一个提法,有些没多少闲钱的人靠着股市投资的确可以圆小富或大富的梦。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梦也只能是梦,梦醒之时,不碰得头破血流就不错了,尤其是对那些利令智昏的贪婪者。
比如,这两天股指见好,前几天沪指甚至还忽悠出了“再创新高”的势头,但对有经验的投资者而言,这也不过就是忽悠罢了。试想,拉动工行、中行的主力们意欲何为呢?莫不成又想把工行拉成“世界老大”?工行当然不错,但在我看来,对一个刚通过政府注资完成股改、其全球金融布局刚启帷幕的银行而言,有些人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笔者这样说当然并不是指望股指真调到我此前所说的2800点,那不过是一个中期调整的技术位,信不信由你。事实上,我也希望中国股市能“黄金十年”,“让我一次赚个够”!但如果在调整短短四天后主力们就“好了伤疤忘了痛”,大约只有鬼才会相信?难道非要把市盈率涨成彻头彻尾的市梦率,给飞涨的房价、物价和投资热火上浇把油才能凸显中国股市的“汉唐气概”?如此,财政部前期的“半夜鸡叫”岂不白打了鸣!聪明的投资者又哪里会与如此明确的政策意图敌对而只在受挫后怨天尤人?
我们知道,温总理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先生都明确表态说:“前期调控得好”,这样明确的政策信号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么?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都有大隐忧啊,政府不能不防!再者说,“理财”理成了火中取栗还算正常么?
理财有多种方式。投资债券、房产、黄金、收藏品、邮票都能达到理财的目的,而在股市里理财时切切需要记住的是,休息也是一种理财的方式之一。
篇4
1、历史朝代顺序(顺口溜):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2、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前1046年—前256年)、东周(春秋、战国)、秦(前221年—前207年)、汉(公元前202年—公220年)(西汉、东汉)、三国时期(220年-280年)(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420年—589年)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581年—619年)、唐(618年—907年)、五代十国(907年—979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宋(960—1279年)(北宋、南宋)、辽(916年—1125年)、西夏、金(1115年—1234年)、元(1271年-1368年)、明(1368年—1644年)、清(1636年—1912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纵观中国企业,由于企业家缺乏风险意识,造成了许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有的企业甚至因此破了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因为企业家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更主要的是我们的企业家由于过去的成功和处在权力的顶峰,长期以来听惯了利益相关者及部下的阿谀奉承,久而久之,以为自己智力超群,才华横溢,能力非凡,决策力和判断力超越于别人,所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重大决策时,往往一个人说了算,不对战略做任何调查研究,一个大脑代替了所有的大脑,只凭个人的情感、价值倾向和主观臆断就强权决策。这样在战略产生的过程中就已蕴含了战略失败的危机,这种因个人主观臆断造成的战略失误的案例比比皆是,就连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些管理大师也犯这样的错误。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老福特,通过他自己的研究发明了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黑色T型汽车。他的福特汽车公司由此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自己创造的这一产品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后来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不再满足于这样一种产品,而追求档次高、有一定个性化的产品。但他无视这种变化,固执地仍只生产自己的黑色T型汽车。他的儿子把握住市场变化趋势,组织人力、物力研发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新产品。但由于对黑色T型汽车的特殊情感,老福特看不到市场的变化,也拒绝适应这种变化。他武断地否定了他儿子的努力,公开砸毁了由他儿子主持研发出来的新产品。他的企业也为这一决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永久性地败给了通用汽车,从此远离了汽车行业的龙头地位。
从福特汽车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企业家在制定企业战略时一定不能凭自己的惯性思维和过去经验独断专行,应该三思而后行,应该集思广益,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让一个人的大脑驾驭所有人的大脑,即使自己是管理大师,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因为管理大师体现的是管理能力,而战略更多的是体现企业家的预见能力,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企业家在制定战略时,预测和推理往往是感性的,不能从事物的客观规律出发,不能理性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制定的战略肯定是片面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邹忌比美”的故事就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道理。(更多中国化管理观点,可以参见段俊平先生《老子的人生三宝与企业管理》)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上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段话大意是:战国时,齐国人邹忌,长得身材魁梧,容貌俊美。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正在照镜子的时候,忽然想起人们都说城北的徐公长得漂亮。于是,他问妻子:“我和城北徐公比,谁长得好看?”妻子说:“你好看多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邹忌有点不相信,又问他的小老婆:“我和城北徐公比,谁长得好看?”小老婆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白天,来了个客人。在谈话中,邹忌又问客人:“我和城北徐公比,谁长得好看?”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
第二天,徐公来拜访邹忌。邹忌仔细地看徐公的相貌,觉得自己不如徐公;再照镜子,更觉得比徐公差得远。于是邹忌想,我明明不如徐公美,为什么这些人都要说我美呢?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爱我,有偏见;小老婆说我美,是因为她怕我,不敢说真话;客人说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所以拣好听的说。 “邹忌比美”这一典故很好的诠释了要想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要对这个事物加以分析,不要盲目自信,不要感性的去主观臆断,要很理性的对这个事物做全面的调查研究,这样才会避免因不了解事物的发展方向而造成不科学的决策。(更多中国化管理观点,可以参见段俊平先生《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企业管理》) 一个企业的战略决策不应该由企业家一个人来制定,因为企业家的价值偏好和情感因素等诸多方面都有片面性,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企业家一定象邹忌学习,多多分析思考,多照镜子,多做理性推理,多听来自部下的意见,多做调查研究,一定摈弃过去的惯性思维,真正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避免战略决策的失误。 作者:段俊平,爱维龙媒董事长,著名国学专家,书法家,管理学者,联系电话:(010)57723522;联系邮件:nicktoleo@163.com
篇6
在这如此纷繁的情绪面前,人们显得那么茫然、无奈。有时它像明媚的阳光,有时却如满天的阴霾,这阴阳两面,既给人喜乐,也给人阴郁。高兴时人们会扬眉吐气,忧郁时人们却独缩一隅。那么,中医如何对待这变幻莫测的情绪带来的心理疾患呢?
“心病还须心药医”,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治疗经验。它告诉我们,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单纯依赖药物治疗是不能奏效的,而只有从心理方面去寻找“钥匙”,才能促进疾病的痊愈。
“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
古往今来,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学者墨菲曾说过:“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这可从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中得到证实,此书所论及的医学心理学内容极为丰富,从基本理论到临床实践涵盖极广。情志是《内经》尤为重视的,提出了“七情”致病学说,同时还着重讲述了“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悲”、“思胜恐”的情志相胜法,通过转换情志刺激系统来调和七情。后世医家无需药物,只用此几种情志相胜法来治疗七情失调的病症,往往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唐代由我国官办的第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就将咒禁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出现,实际上咒禁是从“祝由”发展而来的一种心理调整术。它是用来叱责天地中的“神灵”作怪,力图驱逐天地“神灵邪魔”的一种治疗方法,有其封建迷信的色彩,其中不乏糟粕,但它同时也有心理暗示的治疗作用,是一种用心理疗法控制疾病的方法。中医心理疗法可谓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了许多诊疗奇闻佳话。
激怒法,文挚冒死治好齐王
据史书记载,最早在临床上应用心理疗法的是战国时代(距今2500多年)的民间医生文挚,他成功地运用激怒法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自已却被怒气冲天的齐王残酷地杀害了。
文挚是宋国人,他洞明医理,晓通医术,因此,救人无数,名扬千理。有一次,齐国国君齐王得了忧郁症,终日胡思乱想,闷闷不乐。太子和大臣们很是着急,商议决定到宋国去请文挚来为齐王治病。
文挚来到齐国,通过了解病情及详细诊断后,认为齐王是气阻不通,引起胸膈三焦不畅,郁闷在心而发此病。便退出来对太子说道:“大王所患的忧郁症我可以治愈。不过,大王在病愈后一定会杀掉我。”太子听后感到很惊讶,文挚解释说:“大王的忧郁症可以用使他发怒的方法来治愈。若不使大王发怒,症就治不好;若使大王发怒,则大王必杀文挚无疑。”太子听罢,向文挚深深一拜,恳切地说:“父王的病就全靠您来治疗,请您千万不要有所顾忌。如果父王病愈之后要杀您,我和母后一定以死相救。父王会看在我和母后的面上饶恕您的。”文挚思索片刻,定下决心说:“好!我愿意冒死的危险为大王治病!”
于是,文挚便把如何激怒齐王的治疗方案详细地向太子说明。太子听后,连连点头:“好!好!”文挚说罢就径直走了。齐王三次请他,他都没有去,齐王已经生气了。第四次再约文挚,他一到连招呼也不打,穿着鞋子登上了齐王的床,齐王很不高兴,又见文挚用鞋踩着他的衣服大声询问病情,语言粗鲁,出言不逊,齐王气得把头侧过来,不理睬文挚。文挚这时又火上加油地向齐王说了一些不三为四的话,对齐王充满了讽刺、挖苦、讥笑之意。齐王万万没有想到,平时各国国君见到自已都毕恭毕敬,唯唯诺诺,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医生,竟然如此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他再也按奈不住心头怒火,怒不可遏地从床上跳起来,呵斥文挚。突然,齐王觉得一阵恶心,接着哇哇大吐。吐后,顿时觉得心胸开朗,精神爽快,过了二、三天便恢复了健康。
齐王的病虽然好了,但是怒气未消,他念念不妄文挚对他的无礼,一定要杀死文挚以解心头之恨。太子和王后齐齐跪在齐王面前,讲明事情的缘由,苦苦地哀求齐王敕免文挚。但是,齐王一向刚愎自用、专横跋扈,哪里听得进去,非要杀死文挚不可。最后,齐王到底还是用油鼎把文挚活活地烹杀了。
这个历史事件,被史学家记载下来,成为医学史上首次运用心理疗法的记录,文挚也因成为首次运用心理疗法的医生而名垂千古。然而,这样一代名医,竟然被治愈的病人――齐王残酷地杀害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文挚治疗齐王的忧郁症,运用的是中医五行学说“思伤脾”、“怒胜思”的原理。齐王长期忧伤思虑,致使脾、胃功能受损失调,不能消化饮食,饮食不消化则停滞于胃脘中,使齐王更觉得心胸满闷,更加忧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齐王的盛怒刺激了脾胃,使其加强了蠕动,因而将停滞于胃中的宿食吐出,于是顿感心胸宽畅,精神爽朗,忧郁尽除。这种有意识地采用相对的情志,通过刺激和调节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和战胜疾病的疗法,就是“以情胜情”。
“以情胜情”疗法与中药治病的“以毒攻毒”原理是相同的,所谓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寒药也是这个道理。非正常的情绪变动,对人的肌体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甚至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由于补偏救弊的协调原理,使致病的情志反过来又能起到治病的作用。这种“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在传统的中医学上确实有着特殊的意义。
转移法,叶天士妙治红眼病
转移病人注意力,也是心理治疗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因过分注意而产生的病态条件反射;以及由于患者过分关注自已的病痛,以致对疾病的治疗、康复产生障碍者。古代医家擅长此法者不乏其人,许多成功的医案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据说清代名医叶天士曾经遇到一个红眼病人。此人双目红肿,经久不消,患者忧虑万分。叶天士给他作了检查,开了药方,并且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眼疾并不严重,吃一两帖药就会好,我担心的是你的脚在7天之内必会生痈毒,弄不好可能有生命危险。患者一听,大惊失色,哀求他设法防治。叶天士告诉他说,活命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从即日起,每天用右手擦左脚左脚心三百六十次,用左手擦右脚心三百六十次,连续7天,可能还有一线希望。那人回去后依法行事,果然脚上没有长出痈毒,红眼病也好了。当他向叶天士道谢时,叶氏笑着说:“脚底生痈是假的,我见你因患眼病而忧心忡忡,而这眼病恰恰又与精神忧郁有关,不解除你的心病,眼病怎么会好怩?叫你按摩脚底是分散你对眼病的注意力,这样,红眼病就容易痊愈了。”
叶天士的治法极妙,对迫在眉捷的目疾轻描淡写,却反将患者注意中心引向足心。这样做一来转移了患者对病位的过度关注,二来蕴含了中医上病下治之理,因足心乃肾经井穴涌泉,而目红肿痛属实属火,心注于足,手擦足心可起到降心火、升肾水的作用,水火交泰则益于目疾消除,真可谓一举两得。
无独有偶,现代著名老中医蒲辅周也用过这样的心理疗法。浦老在临床曾碰到一反胃病者,一闻药味,立即作呕。蒲老深思熟虑后,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加红糖治之。他首先向病家解释,这不是“药”,而是生姜红糖汤。其次说药后两脚心可要发热,如果脚心发热,病就痊愈。病者服后,用意于两脚心,结果一口也没呕,待药力发挥作用后,反胃呕吐就此止住。
悲胜喜,御医以悲情治笑病
以“悲胜喜”的典型实例也有很多,如有一前辈李某,是归德府鹿邑县人。李某世代为农,癸卯年间乡试得中举人。他的父亲因为高兴,禁不住放声大笑。到了春天,李某又考中进士,他父亲笑得更加厉害了,过了十年,李某又提升为谏院的官员,他父亲的大笑也就成了难以治愈的病症。开始时,李某父亲的大笑时继时续地发作,后来就从早到晚不能停止了。
李某为此非常忧虑,顺便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太医院的一位御医。御医授意李某,就让家中人欺骗他父亲说:“大谏李某得病已经死了!”他父亲听了转喜为悲,痛哭欲绝,几乎昏死过去。就这样经过了十天,他父亲的笑症逐渐地好了。家中人又谎言李某来信说他的病得到御医赵大夫的治疗,死而复生。他父亲也就不再悲伤,从此笑症没再发作病就好了。
这则典故绘声绘色,治法也实在有趣。《素问・宣明五气》说:“精气并于心则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此故事因过喜则伤到心志,故反之以悲情治疗,属“实则泻其子”之法,最终使病人能不药而愈,可见这位御医真是高明的医生。
思胜恐,乐广化解“杯弓蛇影”
《晋书・乐广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成语故事: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地饮下了酒。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
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像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你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杯弓蛇影”这一成语由此而来,也作“蛇影杯弓”,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虚惊一场。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
故事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故事讲解,从而引入教学内容,可以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在初中教学中被众多教师普遍采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故事化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且使历史教材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其实,历史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初中历史教学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让学生通过过去的事实去获得基本的历史信息,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历史的规律。鉴于此,下面主要探析了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故事。
一、历史故事的选材原则
1.内容生动,形式多样
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去衡量学生,历史故事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喜乐习惯,便于他们理解与感悟的故事,内容的生动有趣包含故事内容积极乐观,或者故事传达的是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主题之上还要达到层次清晰、表意明了的程度,如果没有好的主题,便会造成听者思维混乱,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且历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次第展开、娓娓道来,逻辑清晰,让听者听而不乱,学而有味。
3.紧绕大纲,情境教学
老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最好要紧扣上面的重点与难点,把重难点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在讲授历史故事时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得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1.合理地处理和构建历史故事情节
一个历史故事能否吸引学生,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这一点在形象思维占主的初中生身上尤其重要。一般来说,老师在讲授历史故事时,开头一定要有吸引力,引起学生注意;具体的故事内容和情节,不能太空洞,且在讲解时逐层铺开,注意节奏,详略得当;故事结尾要有呼应,或者留下悬念,或者释疑解惑、画龙点睛。要实现上述要求,就要求老师对历史故事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并能在兼顾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当地故事情节进行必要的处理。
2.选择好合适的讲授时机
一堂课由多个环节构成,有多个子任务要完成,老师必须把握好时机,才能收到好效果,千万不要将历史故事片面地理解为提神的工具。一般来说,我们建议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也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故事,化解难点和重点;在一堂课即将结尾时,讲授一个历史故事,既可以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又可以有效地调控学生情绪和注意力。
3.注意历史故事的语言表述策略
讲授历史故事时,语言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该历史故事在学生中的反应,对于初中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要提升课堂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教学效果,必须提升历史教师本人的语文表达技巧。首先,教师应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充分熟悉和了解任教的历史学科内容,才能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其次,老师在讲故事时,语言表达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无误,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本就短小精悍的故事讲授清楚;第三,语言要生动直观,富于情感。老师在讲故事时,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图景,同时,对历史故事中的事实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并通过明确的语气讲解出来,以引导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搜集故事、讲故事和故事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交流,分享资源和心得体会,帮助学生将不同见解融会贯通,为己所用。例如我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百家争鸣时,就让学生扮演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阐述各自流派的观点和主张,让学生在对流派核心思想的阐述中,把这些在知识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本身就是故事,故事化教学和初中历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开展故事化教学是明智之举,更是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有力探索,这一切为初中历史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科学地选取和处理特定的历史故事,并运用熟练的技巧,穿插于整个历史堂课的各个环节,灵活地借助历史故事,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巧用历史故事,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6)
篇8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 知识品格 知识选择 认知维度
中国要逐渐拥有足以和现在的体制相匹配的文化精神,其中一个途径就是要从高等教育入手。在这个使命下,高等教育一定要做好文化自觉意识的理念准备和教育体制的稳步推进准备。何谓文化自觉?先生言:“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种文化自觉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学,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需要进行观念的更新。
通过高等学府中的人文教育培育国人一种集体的、核心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知识品格和观念品格确立的主要渠道。多年来,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中泛泛的道德教育,已经向我们展示的是无力和脆弱;纯粹的语言文字教育,展示的则是无法接近知识深度的无奈和尴尬。所以文化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和语言文字教育。在当今时代,只有从知识形态本身入手,促进科学与鉴赏的结合才是高等人文教育的实践力量。
目前,文学教育所承担的以语言艺术为核心的教育使命并不能解救文学教育,因为,由智力出发的语言艺术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中文系学生所应习得的语言能力应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知识体系的认知和辨析之上,只有这样的语言才具有真理性并富有生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处理好文学教育和知识本身的关系。从知识观出发的文学教育,将改变一切文学教育的路径。
一、“知识社会学”理念在教育体系中的运用
“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是马科斯·舍勒在其著作《知识社会学的尝试》中提出的,后经卡尔·曼海姆的发展成为一门引起广泛注意的学术成果。“知识社会学”关注的核心命题是:研究知识、思想的发生与社会的关系。涉及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在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影响。将这一理论从西方带到中国的,是李安宅先生的《孟汉论知识社会学》。他将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引论》中的第五编翻译成中文。这篇译文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另印了单行本,名为《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一个从哲学本体意义上讨论知识和社会中一切运行体制、社会中一切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各种组织体系中,教育是保存知识和传承知识的主要载体。当今在教育学领域中越来越注重从“知识”视角来反思大学的身份,如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强调在知识传承中的大学身份:“大学是现代社会的知识中心,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深深地卷入社会发展的格局之中。”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他2001年的就职演说(刊登于2009年3月22日的《纽约时报》)中,反思当今大学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构成:“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至少在一所大学里,很少有人会承认说—几乎没人能骄傲地承认——从未阅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他补充说,“但是要说到不认识染色体基因,那再正常不过了。”时至今日,科学的发展日益细致,而中文系的学生并不在这个知识领域中出入。
在当今的人文学术界,同样开始关注知识本身。福柯的《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是人文学界又一杰出的哲学著作。它反思西方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考虑知识和人类理性的关系,“福柯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欧洲背景下,古代知识系统得以向近代知识学科体系跃迁的可能性做了深刻的话语内的历史性考察。其考察核心之一便是‘分类’,故而其第五章就叫‘分类’,在福柯看来,‘分类’即对物的‘同一性’的不同思考体现了不同知识体系的差异。而知识体系从一种分类向另一种分类的裂变,体现的是知识体系自身‘认识型’的裂变”①。无论马科斯·舍勒、卡尔·曼海姆还是米歇尔·福柯,他们均从哲学的高度引领世界学人的思考角度,而教育体系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播途径,需要以“知识社会学”的高度反思自我的现状。
二、课程体系中的知识选择和认知维度的扩展
国家在制定课程政策时,由教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哪些“知识”可以进入到人文体系的传承中。现代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知识传承渠道是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篇章的选择与删改,是国家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人文教育来说,只有广阔的知识认知才能引导心灵产生整体的、深刻的观念认知。大学古代文学教育应该关注与科学发展相关的社会文化,关注自然知识的社会属性,人文教育必须要借助自然科学知识来扩展人的元认知能力。
目前古代文学教育的教材版本,主要有“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类,在“作品选”的范畴内比较权威的有朱东润先生的《历代文学作品选》等等。之外,比较新的成果是近年来很多高校从文体的角度,重新编选古代文学作品。这类“作品选”着重于对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文学史”的范畴内,其教材版本主要有郭预衡、袁行霈、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主要是从思想、语言、文学史的角度,提及并分析一些文学作品。这些教材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大致构成了今天古代文学教育的主要知识来源和国人基本的公共话语资源。
在现有的人文教育传承体系中,唯一缺乏的是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去对中国传统的文献进行选编推广。编选这个行为本身,代表着我们对传统知识和文化在当今价值的重估。对于古代文学教育,我们似乎过重于观念和思想的教育,而忽略自然科学知识如何有效地进入到人文体系的教育中。我们今天所提供的人文观念、人文教育分析研究体系,缺乏和传统知识体系(而不是观念体系)相勾连的机制。在文学教育中所做的正是要凭借一种知识反思把握中国的古代文学中的知识体系。
从知识角度出发的选编,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学作品。何谓文学经典?最早的文学经典即是人类文化的起点。早期文学中浑然不分的学术形态,体现的是人们在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礼乐文化的传承中,所获得的感知世界的能力,表现在文学上,则是一种智力的训练和语言表述习惯的逐步形成。早期经典的语言表达方式参与了人类思维的形成和文化的创建,客观的知识通过语言的形式开始取得一种清晰性和审美感知。语言的完善性能够与早期知识形态的完善性相容。因此,就知识与语言的关系看,所谓的文学实际上一种知识和语言对我们的文化所做出的规定。
我们举例来反思一下古代文学作品选编中的盲点。对于《史记》的选编,基本每一个文学史、作品选,都选有本纪、世家,但竟没有一本选书、志。本纪与世家,是以人为主题,以情节为手法表现人文价值理念的文体形态,而书、志则是关于天文、地理、律历等基本自然科学知识的描述。这些知识本是每一个世纪中每一位文学学习者的知识修养,也应是我们这些从传统走过来的国人的基本知识修养,然而我们的文学教育竟从不关注。唐朝曾发起古文运动,提倡文学创作应具备鲜明的知识品格和实践品格。伴随这种理念,唐代的文学界诞生了一种文体“记”,其创作数量惊人。唐代古文运动主张散文应恢复“文以载道”的现实品格,韩柳古文运动所提倡之道者,即为物理、事理也。其中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古文运动的主要文章形态。关于柳宗元山水散文的选编,对其《永州八记》中稍稍涉及一点地学知识的散文,则宁缺而不选,文学对自然科学的排斥竟达到这种地步!古文运动所提倡的文章应体现鲜明的知识品格,在今天的知识传承中并没有得到弘扬。或者夸张一点说,这种选编是对唐宋古文运动的核心精神的一种背叛。
今天知识的分科,虽然使文学教育有了自己的专属领地,即思考我们传统的人文价值理念和语言艺术。然而没有古代传统的知识体系,就没有古代传统的思想体系和语言体系。这就涉及思想、知识和语言这三者的关系。今天在古代文学学术界,我们有很多研究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体现了从知识出发,从而在知识的有序演进发展中,研究文学和文体的演变发展。如何去建构文学教育中的人文地理、人文历史……即人文自然科学史,或者说,当今的文学教育在教材选编上,选择吸收历史、地理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限度、途径、方法如何?而同时,我们面对着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价值理念的冲击,我们肩负着建构我们今天新的知识、道德理念的任务,如何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借助人文科学主义的具体变革,以认清本民族的文化建构,是知识传承重要的一环。
三、科学知识的认知思维与语言艺术的关系
对于文学教育的核心——语言艺术教育,也必须从知识的角度进行反思。语言是我们把握这个世界的唯一中介。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制约着人们共同的思维规律和形式。从语言艺术的教育方式上看,必须积极提倡小学功夫。小学中的训诂,其主要特征在于对于词语与词语间的辨析,而人文思想和观念正是建立在对事物特征的细微区别上。在中国传统社会,小学功夫是古人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使古人和所选知识本身因为语言的深刻理解得到一种固定和强化的作用。
今天的文学教育却不去考虑语言教化对于价值理念的生成作用。我们必须深刻明白,语言本身展示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思维中产生的秩序,经过教育而逐渐扩展为了一种世俗智慧,同时语言也赋予这种思维以清晰性。只有思维方式才能使我们成为全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才能使我们与熟知的事物之间保持一种完整、牢固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知识的层级、知识的转化关系,是要好好思考的一个命题。
语言与知识和文明是同步发展、同步呈现的,在语言的肌理里渗透的是科技思维,不苟且运用语言,本身是科学思维的继承。科学人文主义是要将语言、知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课程教学活动是完成知识传授和实施的重要过程。教育界的核心是尊重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现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一部散文作品之所以优秀,在于它细致的展示和描述了事理、物理本身的特征。而学术研究和文学教育的第一步骤,是应展现文学用语言追捕事实的能力。而以语言艺术为核心的文学教育,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它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在学生的大脑中,词语与事物之间并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而只不过牢记一些短语以备考试时使用,这种倾向使很多人的文学知识充满着大量毫无感情的、自己并不理解的措词。这些语言从根本上不是学生自己的语言,而是一堆零乱的词语碎片。这完全背离了文学的本质。无论中文系学生还是理工科学生,所表现出的语言上的欠缺,实际上是认识能力和相关性的散失。
知识的认知思维培养,在教育体系中,主要由教师承担。古代文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按照古人的知识体系典范,给予学生认识和鉴赏事物的一种指导,教师的角色必须是经典学家和经典的阐释者。所谓经典,即它在内涵上使后人可以按照古人的知识体系给以认识事物上的一种指导,所有今天的文学教育都是我们早期积累的知识的实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文学教育所揭示的语言规律使我们成为全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语言与事物之间保持一种牢固的联系。文学研究和知识结合,将使文学语言获得本质的秩序和联系。
在今天科技作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从西方到东方,科技作为工具理性的局限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的命题。中国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文化本身具备着紧密的联系,合文理而探源流,于中国文学教育和科学教育本是殊途同归。于今天,我们提出通识教育,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文化复兴的前奏。因此,促进科学与鉴赏的结合,是当今文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必然是遵循其内在统一性逐步走向融合而不是分裂。
作为文学教育者,应富有责任感,从知识的角度整理和认知中国的文学,从而达到对人文知识思想的真正整理。文学教育中的知识品格的培养,必需明其知识之构成。目前文学教育体系中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古文注释。在注释中会延展到一部分中国传统的认知系统。但是这个认知系统大约只是疏通表面意思,而没有深层的知识构成和知识体系的认知。但是,完全如现在的历史、地理学科,以具体而微的知识去解决自然问题,也不应是人文社会科学应属的领地。建立人文科学的知识平台是需要觉悟后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也有可循序渐进之处。
目前,我们应对策略中可以入手之处,是通过学术研究带动教育界的反思和政策的制定。第一,对遗忘的作家的发掘和文学家谱系的扩充。对于这一类的古代文学家主要研究他们的学者身份和知识修养。通过专门的作家研究,以宋代、明清文人的视野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体系,比如王应麟、戴震、乾嘉学派,但是这种研究不是当前的梳理脉络式、总结思想式、作家考录式,而是真正关注他们的知识修养。第二,着重一些文体的研究和写作,如赋体、记体。学术界关于这些文体研究的成果,可以很容易地转变为教育体系中对某些作品的强调,并引起大学生写作视点的转化。第三,对于类书的推广学习。学术界和教育界要产生一种对知识本身的兴趣,通过竞赛、奖励等形式,引导全社会对实学文风的追求。古代文学教育者应当是人类拥有最合理知识的群体代表。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对于这样的知识进行选择。
如果不深刻思考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虽以历史为主要依托,思考价值和思想理念,而最后学生却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我们虽以传统的文化来栽培学生的智力,但学生却没有一点自然科学知识。而当我们出现诸多问题,如道德阙如、理论过度西方化等观念传递障碍时,是否和某种深层的培养学生知识积累、思想习惯的教育方式有关?但这一点,我们缺乏反思。
自然科学知识是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语言与知识和文明是同步发展、同步呈现的,在语言的肌理里渗透的是自然科学思维,不苟且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继承,是对知识背后的思维的继承。科学人文主义是要将语言、知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秉承这种理念,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必将引起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大变革。
注释:
篇9
关键词:汽车修理;故障排除;自动熄火;启动故障;动力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普通百姓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故障,需要进行及时的修理,以便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汽车结构复杂,修理中设计到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在检修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将汽车的故障进行分类,然后制定统一的检修体系来应对汽车故障。提升检修效率,节省时间。
一、汽车启动后自行熄火故障的排除及修理
(一)汽车自行熄火故障的表现
在汽车的自动熄火中案例中,日系车型中有一款车型其发动机属于汽油6缸4循环发动机,表现出的故障是在发动机打火启动后一段时间自动熄火,如果在进行启动打火,汽车发动机仍会自动熄火,无法正常运行。
(二)汽车自行熄火故障的排除
在汽车自行熄火的故障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第一,提取故障码。在发动机运行中,故障显示灯并没有亮起,我们可以断定,我们提取的故障码是正确的,由此我们可以判定汽车的电控系统没有故障。第二,检查发动机燃油压力是否正常。在发动机运行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对燃油压力进行检查,如果在汽车发动机运行状态下,燃油的压力为零,我们可以断定汽车会自行熄火。第三,检测端子短接状态下,汽车发动机出现熄火。第四,利用检测工具试灯检查发动机油泵插头电压是否正常。如果发现油泵插口处电压为零,发动机在启动后数秒,发动机自行熄火。第五,检查发动机油泵插件信号是否正常,如果在发动机启动的状态下,运行信号显示与规范要求一致,我们可以判定,油泵控制信号正常。第六,检测油泵电压线路,如果在检测的中发现油泵电压电源线在启动后3秒内电压降低为零,我们可以顺着电源线查找保险盒下方的电源插座是否松动,如果松动可以将其插好,发动机启动自行熄火故障排除。
(三)汽车自行熄火故障修理技术要点
对于汽车发动机启动熄火后故障检修中,电喷式发动机容易出现漏检的情况。在检修过程中很多检修人员容易忽视电源线与打铁线之间的检查,没有对这一点进行重视,使得发动机在启动后出现略微的振动,发动机电压不稳定进而导致车载电脑不能正常工作,出现启动后自行熄火的故障。
二、汽车修理后无法启动的故障排除及修理
(一)汽车修理后无法启动的表现
对于水冷4缸4冲程增压电子控制的多点喷射德系轿车来说,其发动机在检修过程中发现,汽车在启动后出现排气管有黑烟出现,发动机出新燃烧机油的现象,更换气门活塞后,发动机在进行启动时就会出现自动熄火现象。
(二)汽车修理后无法启动的故障排除
其一检查发动机正时齿带情况,发现正时标记准确齿带良好。其二利用套筒对尝试转筒发动机的曲轴,看看能不能正常转动。其三拆下全部火花塞在发动机汽缸无压缩压力的状态下转动曲轴发现有机油在火花塞喷口处喷出,曲轴转动正常。其四通过检测故障仪连接故障读取码,如果故障仪显示凸轮轴位置存在不可靠信号,可以此处进行仔细的检测。
(三)汽车修理后无法启动故障排除技术要点
如果汽车在进行修理过后,出现不能正常启动的故障,我们建议可以根据汽车的维修记录档案对汽车进行检修,同时对于汽车修理地点我们建议应该在比较正规的厂家进行修理。
三、车辆行驶过程动力不足的故障排除
(一)车辆行驶过程动力不足的故障表现
北京现代伊兰特是一款韩系车型,其发动机属于发动机属于双顶置凸轮轴类型。其故障主要表现在发动机加速的过程中出现抖动,给驾驶者的感觉是,发动机的动力不足,一旦松动加油踏板就会出现发动机熄火趋势。
(二)车辆行驶过程动力不足故障排除
其一接上油压表检查怠速下油压为320kpa加速下油压表指针有微小的下滑趋势初步判定为供油不畅。其二利用检测仪表对油泵插头处的工作电压进行检测,如果电压显示为13.5V时我们可以确定为正常。其三拆下油泵发现油泵滤网上有脏物质存在抽箱底部检查发现一小层脏水经过清洗和更换发动机情况好转。其四更换新油泵车辆行驶过程动力不足的故障彻底排除。这是由于油泵出现污染后油泵长期带病运行产生车辆行驶过程动力不足的故障。
(三)车辆行驶过程动力不足故障排除技术要点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出现动力不足现象时,我们可以对系统油压进行检测。系统油压过高造成混合气偏浓使燃烧不完全导致怠速抖动耗油量增大。系统油压过低造成混合气过稀,燃烧速度慢导致冷车难启动怠速不稳动力不足,甚至产生回火等故障现象。总之要使发动机正常的燃烧必须有稳定的油压作为前提条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汽车修理工作来说,它是一项既繁琐而又复杂的工作。在修理的过程中,检修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要具备一定检修技巧,在汽车的修理过程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发现问题,能够比较全面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在较短的时间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汽车修理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汽车修理过程中,需要检修人员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在检修汽车的过程中,将汽车的故障进行分类,对于共性和特性的故障分别采用不同的检修方法,用以提升检修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少桃胀力.论我国汽车维修与诊断技术的改革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45.
篇10
中国巨龙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代的时候,人们想让这条巨龙腾飞起来,都花出了汗血,甚至生命。《中国历史大工匠的故事》这本书讲述着在我国强大的古代,和弱小的近代。
书中讲述了许多历史风云人物,他们的发明,使这个世界有更先进的工具、材料。在北宋时期,一位在杭州成开印布坊的技艺出众的中年人——毕?N。他发明了活字印刷,给我们中国带来多大的成就。尽管参加他的发明的朋友越来越少,但毕?N始终对自己有信心,最后他的发明成功了,传便欧亚各国。詹天佑,他为我国的铁路工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主持下,我国建成了第一条铁路——新易铁路。他曾经被英国工程师讥笑,被他们嘲讽,但他不屑一顾,最终达到了清朝政府的要求。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前辈们踏着泥泞、坎坷的路走过来的,而我们又是搭在他们的肩上一层一层地向上爬到最顶峰。
我们当代社会上艺术家很多,比如说小品演员赵本山,他在舞台上可是活灵活现,他和高秀敏的“卖拐”在我们中国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有名声呀!现在有许多外国人虽然听不懂在说什么,但光看动作也是其趣无穷。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