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

篇1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法治

一、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人治与法治

(一)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人治

1.人治现象

民族村寨旅游人治现象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人文三个方面,其中又夹杂着国家法与民族村寨习惯法、民族村寨习惯法与人治的缠斗,主要表现为:

神判。在黔东南州,古老的民族村寨还仍然保留着古朴的神灵崇拜习俗。在苗族村落社区人们普遍相信参与了“呼清”神判后若反悔必遭恶报。利用神判的“内在约束力”来规范村寨旅游行为。但是,民族村寨“村给公共权力的运作缺乏制度规范和程序约制,容易形成人治型管理。”

风俗习惯。黔东南州从江县岜沙苗寨、占里侗寨,依然信奉民族风俗习惯保护着他们的青山绿水,维持他们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然而,“对那些一时不可解释的现象、超人及超自然的力量,进而成为他们心目中各种各样的神灵”。神灵的意志往往为少数人所控制,其实质还是人治的内核。

环境伦理。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进程中,黔东南苗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环境伦理思想。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只是从感性层面出发去把握,并利用本民族世代传承的行为准则,如宗教戒律、习惯法乃至禁忌习俗等自发调节或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因此,黔东南苗族环境伦理表现出直观、朴素、自发的特点,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由于杂糅了迷信色彩,这种朴素的环境伦理思想缺乏法制要素,最终还是会滑入人治的深渊。

2.人治困局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不可持续。民族村寨旅游的人治是建立在思想、文化、信息等相对较低水平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治正逐渐丧失其赖以生存的这一基础。

民族村寨旅游在发展中艰难前行。由于人治的随意性、不可预见性、短视与局部逐利等缺陷,民族村寨旅游并没有搭上法治规范化、长远化的快车,只能在人治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痼疾的羁绊下,艰难前行。

民族村寨旅游健康发展难以为继。毋庸讳言,民族村寨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法治的理解与尊重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形成了与现代文明法治的一道看不见的鸿沟。人治已经像毒瘤一样滋长在村寨旅游发展的机体内,如不彻底拔除,村寨旅游就难以健康发展。虽然拔除人治毒瘤难免有阵痛,但如不拔除,只会后患无穷。

(二)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法治

从实用主义角度考量,人治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暂时还较实用,这与当前村寨的实际相吻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合理并不等于合法,实用并不等于有用。很大程度上讲,这些人治只局限于局部利益,不考虑整体利益;只局限短期利益,未顾全长期利益;只顾及个人荣誉,未考虑公共利益。村寨旅游的发展建立在脆弱的人治基础上,没有国家法制的强有力保障,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就纷至沓来,难以招架,人治的痼疾也就昭然若揭,还谈何发展。旅游品牌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市场的管理等,这些靠神判、风俗习惯等人治手段,能够行得通吗?法治才是村寨旅游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法治路径的战略构思

(一)村寨旅游法治思维的构建与培育

一是必须凝聚众力,形成研究村寨旅游法治的浓郁氛围。首先就必须努力锻造一只专注于村寨旅游法治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队伍,为法治提供强大的智力和学术理论成果支持。其次,加强有关民族村寨旅游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的立法工作,彻底根除目前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不系统、不规范的痼疾,为法治精神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全面培育民族村寨旅游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开展法制教育, 群众要喜闻乐见,形式要丰富多彩。开展法制教育,内容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三是着力解决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调适问题,确保村寨旅游的人治逐渐向法治平稳过渡。

四是亟待革除村寨旅游法治的利益导向与参与痼疾。民族村寨法治的根本出路在于是否为大多数村民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官员的政绩服务。国家法只是从宏观层面上给予了村民旅游利益的法律保障,因此,要将实实在在的旅游利益分配到村民手中,就需要将国家法与民族自治法良性地结合起来,制定利益导向于村民利益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只有将民族村寨旅游的利益归结于村民,村民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法治才会被实行;只有将民族村寨旅游的利益归结于村民,村民才会积极参与法治,才会认识到法治是真正维护自身利益的利器,从而自觉抵制人治,接纳法治,使村寨旅游走向法治的康庄大道。

(二)村寨旅游基础要素的法治

村寨、村民和游客构成村寨旅游的基础要素,村寨旅游的法治重点在于基础要素的法治。法贵简明,制定专门治理基础要素的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将游客法治融合于基础要素之中,形成村民、村寨与游客这一对矛盾体和谐共生共存的良好局面,构建利益共同体,助力村寨旅游健康发展。村民、村寨表面上与游客是矛盾的,村民、村寨一方出售服务,而游客一方购买服务,服务质量与服务价格在法治道路上由价值规律决定。但是,如果缺乏法治思维,村民、村寨一方以为自己是地头蛇就漫天要价,不但侵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更是饮鸩止渴,使游客望而却步,造成村寨旅游无以为继的灾难性后果。游客一方也要有法治思维,不得随意破坏旅游设施或增加不合理甚至违法的服务项目,或不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刁难村民,或举止粗俗等等,阻碍村寨旅游健康发展。村民、村寨待游客如亲人,热情周到,服务明码标价,不宰客,不黑客。同时,也可适时增加温馨可人的服务项目,让游客疲惫的心灵得到村寨旅游的慰藉,使游客流连忘返,触发其再次或多次重返的冲动,再带动一大批游客前来光顾,村寨旅游何愁不长盛不衰。游客则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融入当地习俗与文化当中,与村寨、村民同乐,乐在其中,诗情画意,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当然,在这一对矛盾体中,游客往往属于弱势主体。在市场机制失灵时,我们就要发挥经济法的作用。“经济法的任务是,对强势主体进行限制、对弱势主体予以保护,使它们重新回到市场机制的轨道上来”。形成村寨、村民与游客良性互动的动态平衡局面,村寨旅游发展就可持续。在这里,法治是保障。

(三)村寨旅游市场的法治

村寨旅游管理的法治。村寨旅游管理应遵循政府主导――政府扶持――政府逐渐退出的发展路径。在起步阶段,单靠民族村寨现有的各种要素(既无大量的资金支持,又无丰富的管理经验),民族村寨旅游就可能被市场扼杀在襁褓之中。这时,政府应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肩负起资金支持与人才管理的重任,全力以赴开拓市场,在村寨旅游市场中起中坚力量。在熬过艰难起步阶段,村寨旅游市场有一定发展以后,此时市场还较脆弱,必须防止政府走两个极端:一是继续主导,使得旅游公司缺乏自主造血能力;与民争利,以政府名义抢夺旅游市场的红利,严重削弱旅游公司的生存能力;二是撒手不管,由于忽然缺乏支持,刚有发展的村寨旅游市场可能再一次被打回原形,彻底崩盘。在这个阶段,政府应该走中间路线,由政府主导逐渐向政府扶持角色转变。当村寨旅游公司能独立游走于市场,形成品牌与规模效应以后,政府应渐次地全身而退,不得干预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政企分开,村寨旅游公司完全市场化管理操作,村寨旅游开发的“果实”应该由人民来采摘,政府及时恢复其监管角色。在主导-扶持-退出角色转换的各个环节,必须配套有相应的法制特别是行政法、经济法予以规范,防止政府前期不作为、后期侵吞村寨旅游利益的腐败行为的发生,将村寨旅游管理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村寨旅游长远发展。

村寨旅游宣传的法治。目前,村寨旅游宣传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宣传乏力,碎片宣传,恶性竞争,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二是恶意或变态宣传。有些村寨旅游,为了招揽游客,壮大自身的旅游市场,不惜采用恶意或变态宣传方式。三是缺乏凝练民族文化成分的特色宣传。村寨旅游宣传不只是几张民族村寨照片、几个民族典故就叫特色宣传,村寨旅游宣传应着力于“凝练”与“特色”,“凝练”就是要对民族村寨文化价值、生态环境、民族风俗、村民文化素养、历史文化渊源、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根据量化指标确定不同的等级,然后按等级进行宣传。“特色”不只是宏观地大谈特谈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来忽悠游客,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分析文化旅游到底在哪里,有哪些文化,要分门别类,一目了然。要克服这些流弊,民族村寨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制定相应的单行条例或自治条例,将村寨旅游宣传纳入法制化轨道。

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法治。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要采取辩证思维方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注重开发而忽略保护;也应防止畸形强调保护而轻视保护性开发。开发与保护其实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没有静止不动的保护,它总是在时代车轮的滚滚洪流中动态保护。这种开发与保护必须走法治化道路,依法推进,避免出现人治造成的开发与保护走极端化的现象。

村寨旅游品牌的法治。首先,旅游品牌要具有浓郁的民族村寨文化气息,有典型的地方性与显著的特征,便于游客识别记忆;其次,旅游品牌前期需要政府的前期投入,前已述及,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村寨旅游品牌的建立很可能胎死腹中;最后,旅游品牌并不是只是一个牌子,它具有丰富的人文与民族内涵,涵盖村寨古代文明及其演化史和现代文明的程度。璀璨的村寨古文明无疑为村寨旅游品牌的建立增光添彩,为外地游客打开了一扇窥探古文明的天窗。民族村寨的现代文明程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旅游品牌的建立,如果村寨村民举止下流、语言粗鄙、观念陈旧,缺乏现代文明,不但为游客带来不便,而且还会使游客顿失好感,厌恶之情油然而生,旅游品牌何以建立?因此,旅游品牌的建立需要制定地方特色单行条例予以规范,走法治化道路。

村寨旅游的战略布局的法治。村寨旅游不能只局限于战术层面,更要有战略思维。黔东南州属苗侗民族聚居地区,各村寨都有丰富的苗侗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不能普遍撒网,各自为政。应该根据村寨人文、历史和区域特点整体布局,整合旅游资源,防止村寨内部恶性竞争,凝聚合力,从战略高度来布局村寨旅游。目前,黔东南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沪昆高铁横穿而过,为沿线的短期游、假日游提供了大量的客源,建立“高铁沿线旅游带”正逢其时;同时,黔东南州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再镶嵌以苗侗文化,为建立“红色旅游区”提供了可能。因此,从战略高度构建“一带一区”民族村寨旅游,可以助力黔东南村寨旅游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村寨旅游的战略布局,都需要法治思维,依法推进,防止朝令夕改。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法治。要做好详尽的规划,土地、环保、税务等政府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助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民族村寨旅游要根据这些法律制定出适合本地实际的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使村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麻勇恒,范生姣.神判与“村治”――基于贵州J村共有资源开发利用权丧失的案例分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04)

[2]周克勤.民族风俗习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理思考――以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占里侗寨为视角[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04)

篇2

关键词 长白瑞香;濒危机理;形态特征;种群现状;保护措施;长白山区

中图分类号 S793.9;S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75-01

长白瑞香(Daphne konreana Nakai),别名辣根草,瑞香科瑞香属落叶小灌木,为长白山区珍贵稀有植物。《吉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将长白瑞香定为省级一类重点保护植物。长白瑞香全草及根茎药用,根含白瑞香素,具有温中散寒、行淤止痛功能,可治冠心病、心绞痛等症;全株具有芳香气味,可试提芳香油。早春开小花,枝叶翠绿,果实红艳,果期长,可盆栽、绿化及开发为鲜切花饰品[1]。

1 长白瑞香形态特征

长白瑞香为落叶矮小灌木,有明显的茎,多数丛生,也有单株分布,株高20~100 cm,树皮光滑,灰褐色或白色,有褶皱。单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倒卵状披针形,全缘。花两性,淡黄色,腋生;花被呈短筒状,长6~8 mm,雄蕊8,2轮,分别生于花被筒中间,花盘环状。果实成熟时鲜红色或红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

2 长白瑞香种群现状

2.1 分布特点

长白瑞香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地区范围内的头道白河、二道白河、山、双目峰、高山冰场、和平营,抚松县马鞍山、梯子河、泉阳、天池林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横山、二道岗、头孤岛,和龙县等青山屯一带。生于海拔600~1 800 m地带,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的林下及林缘较湿润、透光不大处。

2.2 伴生植物

长白瑞香伴生乔木主要有红松(Pinus koraiensis)、山槐(Albizia kalkor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hsis)、鱼鳞云杉(Picea jeaoensis)、花楷槭(Acer ukurunduense)、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等。伴生灌木主要有长白茶(Ribes komarovii)、瘤枝卫矛(Euonymus verru-cosus)、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大叶小檗(Berberis amur-ensis)、黄花忍冬(Lonicera chrysantha)等。伴生草本有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鸡腿堇菜(Viola acuminata)、高山露珠草(Circaea alpina)、中华蹄盖蕨(Athyrium sinense)等。

2.3 气候特点

长白瑞香处于长白山区针阔混交林带和针叶林下,阴湿冷凉是其主要的气候特征,夏季雨量充沛,冬季寒冷,积雪深厚。年降水量为800~1 000 mm,年平均气温约为-2.9 ℃,无霜冻期约为90 d[3]。蒸发量小,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4月为64%~65%,8月为87%[4]。

2.4 土壤特性

长白瑞香生长的土壤大多为暗棕色针叶林土壤,其成土过程为酸性淋溶过程,土层较薄,为20~30 cm,土壤表层腐殖质累积,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2.5 种群现状

近年来,由于园林用途、旅游设施及道路修建等人为因素干扰,长白瑞香生境遭到严重破坏,现已被列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周繇[5]将其列为濒危种。并根据长白瑞香被收录的程度,其名录现状系数为0.666;长白瑞香的野生资源数量极为稀少,其蕴藏系数仅为0.8,濒危系数为0.75,潜在遗传价值系数为0.416 7,观赏价值系数为0.4,保护现状系数为0.666 7,繁殖难易系数为0.666 7,利用价值系数为0.333 3,保护缓急程度值0.568 345。以上数据显示,长白瑞香野生种群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威胁,亟待加强保护。

3 长白瑞香濒危机理

调查发现,长白瑞香的天然更新能力较弱,种子萌发率较低,靠常规繁殖非常困难。因此,长白瑞香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加之长白瑞香的观赏价值大、园林用途较广,花农大量乱掘、滥挖等,导致长白瑞香野生种群生态幅度狭窄、生态环境出现破裂化,其野生储量大幅度缩小,长白山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灭绝现象。

从遗传学角度分析,由于长白瑞香分布范围狭窄,且散生,居群之间彼此呈孤岛状,基因交流严重受阻,产生了种群间地理间隔的生殖屏障,致使长白瑞香种群遗传变异水平降低,最终使其种群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到其长白瑞香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4 保护措施

野生珍稀植物的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对长白瑞香自然居群的保护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加强对野生植物贸易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制定处罚措施,严禁长白瑞香野生资源流入市场。二是注重对野生长白瑞香天然居群生存环境的保护,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功利行为。三是加强长白山区长白瑞香仿生态栽培技术的研究[6],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开展长白瑞香的生态栽培,从而提高栽培长白瑞香的药材品质,彻底摆脱对长白瑞香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同时,加强教育宣传,逐渐改变人们关于野生药材质量最好、最安全的思想意识,加强中药材仿生栽植的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栽培药材的认可度。四是加强长白瑞香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针对长白瑞香自然种群的生态恢复展开相关研究,为长白瑞香野生居群的人工复壮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在长白瑞香的集中分布区划出一定范围,建立专门的长白瑞香野生种质资源区。

5 参考文献

[1] 顾地周,高捍东,王玉方,等.基于均匀设计法优化长白瑞香离体培养及种质试管保存体系[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1):23-29.

[2] 周繇,朱俊义,于俊林.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275.

[3] 周繇.长白山区珍稀频危观赏植物优先保护定量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4):357-364.

[4] 王绍先.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生物资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

篇3

[关键词]地质 矿产 勘查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P6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93-2

0前言

为加强对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甘肃有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升地质工作为甘肃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在加大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加强城市设计,保护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1勘查目的和任务

“甘肃省临泽县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详查”项目是临泽县富海金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进行工作的地质勘查项目,其目的和任务如下:

(1)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及矿化蚀变带分布特征,研究区内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探讨矿床成因等。

(2)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临泽县富海金泽金矿体进行地表槽探及深部钻探工程控制,通过工作基本查明区内金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及分布变化情况等,探求控制的(332)资源量。

(3)基本查明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为矿山建设提供依据。

(4)预期提交新增金资源量(332+333+334)500kg。

(5)工作周期:2011年9月―2014年3月。

2勘查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

勘查区位于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乡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处,属临泽县倪家营乡管辖,其地理极值坐标(1954年北京坐标系)为:

东经:100°03′15″~100°04′00″

北纬:39°00′45″~ 39°01′7.5″

勘查区内人烟稀少,仅有少数汉族牧民。矿区附近的倪家营乡为汉民居住区,以农业为主,兼有少量牧业。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土豆、荞麦及少量果品、枣子等。

3区域地质概况

3.1构造

勘查区位于华北板块中祁连褶皱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南台子向斜中部。

(1)褶皱。南台子向斜:主要由下白垩统组成,轴线方向约305°,长度大于8公里,西端翘起,稍紧闭,东端较开阔,两翼倾角35°~45°,南翼稍陡。

(2)断裂。区内断裂由大磁窑口断裂带组成,该断裂带由三条相距很近,近乎平行分布的断层组成。断层走向约310°,略呈波状弯曲,最长者大于13公里。该断裂带分布于下白垩统中,属压性逆断层。

3.2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区内矿产主要为金矿,即富海金泽金矿。其次,在该矿区东侧新发现一处金矿点(即狼窝沟金矿点);西侧亦新发现一处金矿(化)点。

4勘查区地质特征

勘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O3n)和下白垩统新民堡群(K1xn)及第四系(Q4)。现分述如下:

主要分布于测区中部,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岩性为变安山玄武岩、蚀变安山凝灰岩、变英安凝灰岩、变质砂岩、变砂砾岩等,金矿(化)主要赋存于变安山玄武岩及蚀变安山凝灰岩中。

(1)变安山玄武岩(O3nαβ):呈灰绿色,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基性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及少量磁铁矿、方解石,次为褐铁矿,含少量帘石、榍石。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是区内主要的赋矿岩性。

(2)蚀变安山凝灰岩(O3nατ):呈灰绿色,变余晶屑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中性斜长石、辉石、和绿泥石及火山碎屑、晶屑、凝灰质等。该岩性也为区内主要的赋矿岩性。

(3)变英安凝灰岩(O3nξτ):呈灰绿色,变余晶屑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少量辉石和石英、绿泥石及火山碎屑,晶屑、凝灰质等。

(4)变质砂岩(O3nMss):呈灰绿色,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岩屑及绢云母等。砂质胶结,属空隙式胶结类型。

(5)变砂砾岩(O3nSsg):呈灰绿色,变余砂砾状结构,块状构造;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砾、灰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凝灰岩等。砾石粒径一般为2~4cm,最大10cm。属空隙―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为砂质。

分布于测区西南部,为一套湖相沉积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杂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根据岩性组合分为下岩组(Klxna)和上岩组(Klxnb):

(1)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下岩组(Klxna)

为紫红色、黄绿色、杂色砂砾岩。

(2)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上岩组(Klxnb)

下部为灰黑色、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底部含砾岩透镜体。上部为褐色、绿灰色泥岩及砖红色含砾砂岩、砂岩。

(1)第四系上更新统(Q3pl):主要分布于区内北部,以洪积物为主。岩性为碎石、砂砾石、砂、亚砂土等。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厚约5-10米左右。

(2)第四系全新统(Q4al-pl):主要分布于区内中北部。以冲-洪积物为主。岩性为砂砾石、碎石、砂、亚砂土等。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厚约5米左右。

5矿床技术经济概略评价

5.1资源形势分析

国际黄金价格从2002年开始上涨以来,逐年攀高,到2010年突破了1500美元/盎司,2103年价格有所下降,根据全球黄金价格的历史走势及波动情况,本次报告的经济意义概略研究中,黄金价格取近3年(2011-2013年)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314元/克(表2)。

数据来源:中国黄金投资网(2013)。

5.2矿床开发的技术条件

5.2.1矿床资源量

经对资源量计算,富海金泽金矿区共求得(332+333+334)金矿石量228925吨,金金属量635.20千克,矿床平均品位为2.77×10-6。其中332级金矿石量79536吨,金金属量249.07千克,平均品位3.12×10-6;333级金矿石量为91526吨,金金属量251.93千克, 平均品位为2.71×10-6;334级金矿石量为57863吨,金金属量134.20千克,平均品位为2.25×10-6,矿床规模为小型。

5.2.2矿石加工技术条件

临泽富海金泽金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及蚀变脉岩型三种。根据前人在富海金泽金矿(原倪家营金矿)开采选矿试验,对该矿区的氧化矿石及半氧化矿石多次堆浸试验结果,金的浸出率达70-80,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矿区中现存多为氧化及半氧化矿石,从新开发选矿应以全泥氰化法提金效果会更佳,更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5.3矿床开发内、外部建设条件

(1)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距临泽县城20公里,区内东西两侧有临泽(县)~肃南(县)公路通过,矿区有便道与公路相通,并与312国道相接,同时,兰州铁路经过临泽县城,有火车站,交通条件较好。

(2)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东侧1公里处有常年流水的大沙河流过,其上游为梨园河,矿区北侧附近有西干渠(引梨园河水),水量虽不大,但水质良好,为祁连山积雪融水,可满足矿山生产及生活用水。

(3)矿区地形较陡峭,相对高差一般100~200米,矿体均处于地下水基准面以上,当地年降水量少,充水因素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矿坑涌水量很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矿体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底、顶板岩石(安山玄武岩、安山凝灰岩)稳定性较好,平硐开采不需支护,所处地形条件适宜露天开采和地下硐探开采,采矿方法以直接采矿法和中段平硐采矿法为佳。

(5)矿区北侧倪家营乡有电网,可引至矿区供电用之,生产、生活用电均可满足。矿区建筑所需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和生活及冬季取暖用煤,均可就地取材,拉运用之。

(6)矿山开采所需人员可由当地倪家营乡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当地经济落后,矿山开发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以上条件,故开发利用本矿区金矿资源是完全可行的。

5.4矿床经济概略评价

经对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详查评价,本矿区为小型金矿床规模。该矿区由于前期开采过,对矿山破坏较严重,根据实际情况只能对该矿床进行概略性经济评价,仅供矿山建设参考。

矿床经济主要指标的确定为:

采矿贫化率(P):20%。

采矿回收率(ε1):90%(硐采不易损失矿石)。

回采率(K):85%。

矿区矿石平均品位(α):2.77×10-6。

选冶回收率(ε0):采用堆浸法提金,浸出率80%。

现行黄金价格(J):236元/克(2013年价格)。

生产成本(C):按经济指标,并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估算一吨原矿采、浸、冶,总成本为150元/吨。

矿山规模(g):按年产2万吨小型矿山设计。

精金矿品位(β):即黄金产品成色暂按100%折算。

332+333+334矿石量(Q):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为22.89万吨。

6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次工作运用钻探工程结合地质测量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的地层、构造和矿化蚀变分布特征与成矿的关系,基本查明了矿区金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数量、规模、产状、形态和矿石类型、矿石质量、物质成分、品位变化等情况,对资源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从控矿因素等方面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初步了解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并取得以下主要地质成果:

矿区金矿体主要产于断裂构造破碎带的变安山玄武岩、变安山凝灰岩及石英脉中,矿体产状较陡,形态较简单,规模中等,厚度、品位变化比较稳定,属“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已探明(332+333+334)矿石量22.89万吨,资源量 635.20千克;其中332级资源量249.07千克,占总资源量的39.2;333级资源量251.93千克,占总资源量的39.7;334级资源量134.20千克,占总资源量的21.1。为一小型金矿床。

通过质量检查,所获取的地质资料符合《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5-2002的要求,质量可靠,资料齐全。

7总结

临泽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主要产于区内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地层中,成矿受地层、岩性控制。其次,受区内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次级裂隙构造和火山岩的节理裂隙构造所控制。同时,矿质热液与区内的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体有关。其岩体呈小岩株产出。据有关资料得知,沿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成矿带在该矿区东西两侧的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凝灰质砂岩中亦找到类似的金矿。如:东侧的狼窝沟金矿点和西侧的老虎沟金矿等。该成矿带多被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地层所覆盖,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零星出露,沿该成矿带还有可能寻找类似富海金泽金矿的小型金矿点,开发这些金矿点,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由于勘查区受到地形影响较大,加之前期乱采乱挖现象严重,使矿山矿体受到严重破坏,对现在勘查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已发现的较好的矿体,进行深部控制,提高资源量和资源级别。

参考文献

[1]席立永;马金虎;戴首平;丁媛媛;孙伟;我国黄金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查形势的初步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1期.

[2]《把阿勒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矿产资源基地的研究》课题组;把阿勒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矿产资源基地的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12年02期.

[3]杨强;雍卫华;国内外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篇4

2009年,陕西省旅游局提出:全年陕西旅游业的预期目标是接待境内外游客10650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总收入7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

日前,本刊记者就2009年陕西旅游业如何落实上述总体要求以及实现预期目标采访了陕西省旅游局局长董宪民。

记者:2009年陕西旅游业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努力保持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

董局长: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首先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应对,认真谋划陕西省旅游业的各项工作。在困难中应对新挑战,在挑战中抢抓新机遇,实现全省旅游业平稳、快速发展,使旅游业成为陕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战略机遇,利用国家投资和社会资金,推进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和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推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引导大、中、小学生开展修学旅游;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和省政府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政策,努力为旅游企业减负。

记者:2009年陕西省将以哪些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实现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董局长:首先,加强旅游规划、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完善各市和重点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工作。在规划的指导下,集中力量建设标志性品牌旅游项目和景区,配套形成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景区,积极培育省际旅游线路和区域精品旅游环线。要着力提振旅游投资信心,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鼓励大集团、大财团进入旅游业,投资旅游产品开发,引导投资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域投入。积极协调组建陕西旅游投资公司,强化旅游产业长期的投、融资平台建设。紧紧抓住各类重大旅游招商活动,组织优势项目积极参展,吸引投资,进一步促进陕西省旅游投资的增加和渠道的多元化。

其次,在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旅游景区、生态旅游景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面,陕西省要进一步强化西安国际旅游大都市的中心地位,继续抓好临潼旅游区、延安旅游区、华山旅游区、法门寺旅游区、秦岭生态旅游区、韩城古城旅游区六大品牌旅游景区的建设,加快法门寺文化景区、华山旅游景区、黄帝陵旅游景区、长青―华阳旅游景区、金丝峡旅游景区、南宫山旅游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新亮点,增强景区的供给能力。继续加快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建设,年内建成开放延安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此外,结合国家节假日制度调整,我们将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围绕城市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带,使乡村旅游成为扩大内需、拉动城市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同时,积极发展温泉旅游、冰雪旅游、体育健身旅游、自驾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等旅游休闲新亮点。

在推进公共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陕西省要统筹规划和引导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投诉处理、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道路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加快陕西省“12301”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和陕西旅游网建设,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我们还要大力推进我省创建国家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名镇(村)示范试点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工作,继续抓好传统景区的提升工作,做好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

记者:在加大旅游市场宣传、促销方面,陕西今年有哪些重大举措?

董局长:面对外部旅游环境的变化,陕西始终把国内市场开发放在重要位置。我们要加大国内旅游宣传力度,大力推广针对国内游、省内游、短途游、自驾游的旅游产品。紧紧抓住“后奥运”、“世博会”旅游发展机遇和各类旅游展会等旅游发展契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全面启动与北京五大国际旅行社总社以及北京、江苏、河南、四川、河北、山西、新疆等省(区)达成的合作协议,通过省际联合、政企联合开拓国内旅游市场。集中精力做好华山、法门寺文化景区和郑西高速铁路开通的宣传推广。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国内高端客源市场的媒体互动,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保持三大重点高端客源市场稳步增长。大力开发省内旅游市场,鼓励各市开展“本地人游本地活动”。

在巩固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要毫不松懈地开拓入境旅游市场。今年,陕西要重点加强对台湾、日韩、欧美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联合北京、上海、桂林以及中国五大国际旅行社总社,推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要加大力量,集中人力、财力,利用开通台湾、新加坡航线,积极拓展台湾、新加坡市场,吸引更多的台商、外商来陕西观光投资。

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机制。在近几年实行部门联合、政企结合、内外结合以及商务、文化、文物、民航、铁路、电信与旅游联合促销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主导,联合推介”旅游整体形象,企业主体“捆绑营销”旅游产品的原则,重点建立省、市旅游部门,拓宽推广渠道,旅游企业跟进营销的机制。采取集中采购、适度补助等优惠政策,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富有影响力的旅游形象广告片的投放、广告牌的设立以及旅行商考察和媒体采风等活动。广泛利用驻外使馆、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海外华人社团、友好城市、国际会议等海外资源为企业拓宽、延伸营销渠道。继续在机场、车站等游客密集场所设立大型旅游宣传广告,使旅游宣传品进入机场、车站、高速公路休息室以及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高档餐馆。

今年,陕西旅游要尽快确定自己的旅游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并通过旅游形象推广、媒体广告以及专项推介等营销方式进行全方位推广,扩大陕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市场影响力。

不断创新促销手段,在做好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巡回促销、媒体宣传等传统促销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开展论坛、国际会议、名剧、名人效益等多种促销方式。策划举办“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打造陕西主导性旅游文化节庆品牌。

记者:在区域旅游协作方面,陕西如何与省内、周边以及跨省合作建立区域旅游联合新格局?

董局长:在省内合作方面,我们要整合资源。建立以西安为中心,以咸阳、宝鸡、汉中、延安等主要旅游城市为依托,以兵马俑、华山、法门寺、壶口等核心景区为龙头,向周边城市群辐射的区域联盟,推进省内旅游大协作。在产品和线路方面,进行丰富和延长,在产业要素上找亮点、找载体、找卖点,让更多的游客在省内流动。

周边合作方面,要形成线路。继续加强同西北五省区联手打造无障碍旅游区,与河南共同推广王朝游,与内蒙共同推广大漠风情游,与山西共同推广黄河文化游,与湖北共同推广华山―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游,与四川共同推广三国文化游。

在跨省合作方面,要与各省形成市场互动格局。陕西将遵循“市场开放、信息共享、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原则,以产品为纽带,以地缘为载体,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大力推进与省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京、沪、桂、广、陕合作区,鄂、渝、川、陕合作区,晋、豫、陕合作区,丝绸之路合作区,蒙、晋、陕合作区,红色旅游合作区,古都之旅合作区七大旅游合作区。全面落实已签订的合作协议,在联合开发、联合促销上出实招、见实效。

记者:在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监管方面,陕西旅游如何壮大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董局长:2009年陕西旅游业要加强依法行政和全行业法制建设工作,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各旅游经营服务单位要加强“五・五普法”,进一步贯彻落实《陕西旅游管理条例》和其他法规。

在旅游市场监管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继续加强各级质监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旅游市场监管和黄金周联合执法检查工作,积极处理旅游投诉,切实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实施质量提升计划,做大做强旅游企业。要全面实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抓好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提高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自律水平,提高国民旅游素质,全面提升旅游全行业服务质量。

在旅游饭店管理方面,陕西要加快引进国际知名饭店管理品牌,大力培育本省饭店管理品牌,支持饭店改造升星。引导饭店加强文化建设,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主题酒店、连锁酒店和度假酒店。

积极鼓励旅行社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大旅行社向集团化、中型旅行社向专业化、小型旅行社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积极贯彻新颁布的《旅行社条例》,落实导游员薪酬管理制度。

全省4A级以上景区要加大对旅游服务的投入,带头推行景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旅游安全设施建设,率先达到国内一流景区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景区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娱乐含量。

记者:面对丝绸之路申遗以及丝绸之路入选国家旅游线路等机遇,陕西如何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

董局长:近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初步方案》征求意见稿,初步拟定首批12条国家旅游线路,以此作为国家旅游总体形象的有力支撑,丝绸之路成为首批12条国家旅游线路之一。从目前公布的国家旅游线路介绍看,丝绸之路上的主要景点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保存释迦牟尼佛骨的法门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长城嘉峪关和汉代烽燧遗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丝路重镇高昌故城遗址。

篇5

一、地方博物馆免费开放现状

在举国上下重点推进文化民生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免费开放早已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常规内容,包括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临沂市博物馆是一个地质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余平,展厅面积1万余平,馆藏文物3.7万余件/套,是国家二级馆,每年固定的免费开放资金139万元。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除了正常免费开放320天外,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窥一豹而知全身”,这是当前中国大多地方公共博物馆的缩影。

打造社会公益服务品牌,是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自2013年开始,博物馆每年举行“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暑期实践活动。刚毕业的高中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日常公益志愿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作为走进大学校园前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每年吸引大批的青少年踊跃报名参加,他们在这里亲身体验了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魅力,感受到精美的文物藏品带来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带着这份对家乡厚重文化的自豪感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使者,这就是这项活动的最大意义所在。2016年,临沂市博物馆先后启动了“十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社会公益活动。延伸博物馆开门办馆的传统定位。据统计,一年来全市的11所中小学的7万余名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对弥补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断层”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流动博物馆”更是打破了坐等民众前来参观的服务理念,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带着精美的文物走进社区、校园,上门提供科普宣传教育,很受老百姓的喜爱。这些创新的举措,是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的重要探索,从效果来看,值得地方博物馆借鉴学习和推广。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

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教育中的功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是有效的载体,不是最终的目的和哗众取宠的手段。尤其是地方博物馆,要重点定位自身的存在价值,切不可在争取免费开放资金中喧宾夺主,误入歧途。

首先,要明确的是博物馆的展陈基础。一个博物馆,首先要做的是展陈的效果,展馆、展厅带给民众的感受和思考。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博物馆设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临沂通史展厅”、“汉画像石展厅”、“历史名人展厅”、“陶器展厅”、“铜镜、古钱币展厅”和“书画展厅”。主展厅与专题展厅遥相呼应,清晰展示了临沂市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以及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相继策展了“沂蒙红色文化展”、“临沂望族家规家训展”等专题特色展,引进了“齐鲁瑰宝”巡展等高水准的省级展览,组织了沂蒙六姐妹画像展、“孝文化”漫画展等临时展。综合展陈与专题展陈、固定展厅与临时展厅,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办活了展陈,吸引了民众。

其次,要勇于承担文物内涵研究阐发的职责。就地方博物馆而言,研究力量的薄弱一直是困扰内涵阐发的难题。然而,文物内涵的研究与阐发,是做好博物馆内涵研究,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支撑,不可忽视,更不可废弃。就临沂市博物馆而言,利用文物资源与硬件平台,吸引科研力量入驻,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推出科研成果,成为可借鉴的成功范例。2016年,在与山东省文物考古所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洗砚池晋墓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公开发行。洗砚池晋墓是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也是建国以来山东省魏晋时期考古的重大的发现,这一重要学术成果为洗砚池晋墓这个沉积了十余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同年,临沂市博物馆还与临沂大学合作完成了课题《沂蒙地区汉画像装饰艺术比较研究》,成功获批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立项。

再次,要兼顾文物普查与修复的本职工作。这是很多地方博物馆担负的重要工作之一,一个地区的文物普查,首先从博物馆馆藏文物开始。文物修复也不可能在考古发掘现场草草进行,离不开博物馆的硬件支持,这些基础性工作为丰富馆藏文物提供了大量的支撑。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以来,临沂市的文物数量由普查前的4万余件/套,增加到27万余件/套,博物馆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同时,积极推进临沂文物修复站建设,与山东博物馆合作开展了青铜器修复。修复后的青铜器,以更加精美的姿态陈列在展厅,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观赏体验。

篇6

我国山茶花品种主要有华东山茶、云南山茶、金花茶和茶梅4大类。其中,最稀有珍贵的当推20世纪60年代在广西发现的“茶族皇后”金花茶。

寻找黄色山茶花

要想获得新奇的品种,利用特殊花色的“母株”进行杂交,是最常用的育种方法之一。特殊的花色对园艺家因而具有了特殊的价值,也是他们所热衷追求的目标。

在世界上几千个茶花品种中,以前没有花朵是金黄色的品种,人工栽培的山茶花只有红、白两色。所以,国内外园艺工作者一直试图寻找黄色山茶花。

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罗伯特・福图尼就曾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派遣来华调查和收集植物,其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开黄色花朵的山茶花。罗伯特先后4次来华,历经20载,带走了大量珍贵的植物,但就是没有找到开黄色花朵的山茶。

此后,还有不少植物学者在亚洲寻觅黄色山茶花,其中日本人津山最具传奇色彩。在其《幻想的黄色山茶花历险记》一书中,记述了他为寻找黄色茶花所付出的艰辛。

遗憾的是,一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仍未找到黄色山茶花。

直至20世纪60年代,我国植物学工作者才首次在广西南宁一带发现了一种金黄色的山茶花,并将其命名为金花茶。它的发现轰动全球,受到了国内外园艺学家的高度瞩目。

因为金花茶是培育黄色山茶花最理想的种质资源。利用金花茶作亲本,与山茶花、云南山茶及茶梅等杂交,在红、白二系之外多了一个黄系,三系各品种杂交之后,可以将山茶花品种从2700多个增加到7000多个。平果金花茶还带有香味,利用其作亲本,有可能培育出花香色艳的大花重瓣山茶新品种。

1979年,我国金花茶等少数种类开始外流日、美、澳等国。国外的茶花爱好者对金花茶趋之若鹜,必欲得之而后快,甚至还有不少人装扮成旅游者前来窃取金花茶。

金花茶的特征

作为园艺家们手中的珍宝,大名鼎鼎的金花茶到底是什么样的?

金花茶为热带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5~5米。叶革质,狭长圆形或披针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两面无毛,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单生或2朵聚生叶腋;花瓣8~13,金黄色,肉质,具蜡质光泽,近圆形,基部稍合生;蒴果三棱状或四棱状扁球形,成熟时黄绿色或淡紫色,室背开裂。花期11月至次年3月,盛花期在1~2月,每朵花开放约10天;10~11月果熟。

金花茶是一种喜温、好湿、耐阴、忌强光照射的阴性树种,在世界的分布范围甚为窄小,主要分布于广西南部南宁、邕宁、防城、扶绥等县海拔50~500米的丘陵或低山下部阴湿沟谷、土山和岩溶地区,散生于北热带季雨林(亦称季风林或热带季节林)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防城港十万大山的兰山支脉一带是金花茶分布中心区,堪称金花茶的故乡。云南及贵州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的越南也有分布。

新种

20世纪80年代,广西有关部门曾2次组织全区金花茶考察:结果表明:广西是世界金花茶的分布中心。全世界共有金花茶约30种、广西就有20多种。广西扶绥县的金花茶种类最多,防城金花茶的面积最大,第一个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就建立在防城。考察中还发现了~些珍贵品种,如最原始的中华五室金花茶,花中有5个柱头。普通金花茶只有3室,最进化的也只有2室。还有一种有苹果香味的金花茶,正好产在平果县,故而名叫平果金花茶,这是所有金花茶中惟一有香味的珍贵品种。

近年来,人们又不断发现金花茶新种与新变种,有的学者认为目前种与变种已有30个以上,它们叶、花各具特色:有花色较浅,如同柠檬果实的“柠檬黄金花茶”;花较大、萼片紫色、十分奇特的“一弄岗金花茶”;还有一种花、叶都小但满树皆花,十分繁盛的“小花金花茶”;花萼背面呈玫瑰色的“玫瑰金花茶”;叶脉明显的“显脉金茶花”、叶脉上面有明显凹陷的“凹脉金花茶”;花期5月始花,7~8月盛花,9月至次年4月均有少量花开放的“四季金花茶”;还有花瓣多达23~30片,其中9~10片呈红色,14~20片呈淡黄色,观赏价值高的“天峨金花茶”,有叶长达30厘米,叶子和茎紧紧相抱,因奇特外形而被誉为金花茶奇珍的“抱茎金花茶”;还有一种在树顶上开花的“顶生金花茶”,它们长在石缝中,人们无法挖出,只能靠扦插枝条来繁殖;宁明县“小瓣金花茶”,数量极少,更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植物。

功用

金花茶是珍贵稀有观赏植物,具有花色美、花型多、花期长等特点,花开时,娇艳的金黄色花朵点缀于光亮的深绿色叶丛中,秀丽雅致,是冬季难得的观花树种,被广泛利用于公园绿地、自然风景区和名胜古迹。

金花茶在民间一直被用于提神醒脑、清肝火、解热毒、养元气。《广西民族药简编》、《中国壮药学》、《药用植物辞典》等均有金花茶的药理记载。将金花茶的嫩叶泡茶作饮料,能调节血脂、血糖、胆固醇,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因高血压引起的各种不适,及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肝肾活力、防止动脉硬化等。金色的花朵还可治便血和妇女月经过多。

金花茶的种子榨油可供食用或工业用;其木材坚实,纹理细致,为雕刻、细木工等用材。花的黄色浸提液可作食用染料。

金花茶植株对二氧化硫这种有害气体有很强的抗性,对硫化氢、氯气也有明显的抗性,适植于有害气体污染的工厂区,可起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

濒危原因

金花茶分布极其狭窄,对生长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由于砍伐森林和大量挖取野生苗,致使生境恶化,野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种群大大减少。加之其坐果率低,鼠、兽对果实的危害大,种子寿命又短,种种原因使金花茶成了珍稀濒危树种。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一一产品一消费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一产品~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卒叶I足清洁生产。总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娌沦是从2003年起才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慨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巾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问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服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巾,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问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予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1.2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一自然一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巾,优化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布置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为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1.3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肖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肖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2.1.1发展生态农业。耍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1.2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

2.1.3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以红色旅游闻名于世的南昌,不仅制定了南昌一吉安一井冈山线、赣州一瑞金一于都~会昌一长汀一上杭一古田线、井冈山一永新一茶陵一株洲线和黄山一婺源一上饶一弋阳一武夷山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而且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易活植物,树立了一系列井冈山斗争题材的雕塑,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

2.1.4 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2002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计划到2015年,建~_3oo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l亿吨。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作为被国家授予的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可见,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大循环体系

篇8

关键词:耕地;耕地保护;资源

中图分类号:F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4-0081-03

一、我国加强耕地保护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仅占三分之一,其中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有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优质耕地比例较低,分布极不均衡,且坡地数量较大,耕地质量、数量劣势明显。特别是近年来耕地动态发展状况堪忧,虽然为保证粮食安全,我国提出了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色警戒线。但是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面积近年来一直呈不断下滑之势,从1996年的19.51亿亩、2002年的18.89亿亩、到2006年的18.27亿亩、2008年12月31日的18.2574亿亩,这意味着,

“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均净减少耕地面积不能超过650万亩。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一步加剧了耕地数量的锐减,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下降;而土地需要承载的人口数量又在不断增长,生活需要、经济发展需求在不断增加。耕地于我国而肓,其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耕地作为基础性资源,作为国人赖以生活、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根基,如若锐减,穿透18亿亩的警戒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社会安定都无从谈起。因此,面对当前城市与农村争地、工业与农业争地、燃料与粮食争地、住房与庄稼争地、资源消费快于生产等现实问题,耕地锐减与需求快速增加的矛盾,保障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的两难命题,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我国耕地保护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

为此,我国在不断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完善其保护机制。《土地管理法》对耕地的征用、补偿、开发、复垦等建立了严格的管制制度,同步实施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体系,《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渤实行了省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本区域内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的制度,加之我国全面实施的土地督察制度,到2008年度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29万亩,比上年度净减少数量下降50%,创历年来的新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怛我国耕地保护的紧迫性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二、我国耕地保护面对的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耕地资源的消耗是无法避免的。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耕地保护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一)粗放式耕地利用模式,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

我国目前土地利用成本较低,投入较少的劳动和资本即可获得巨大的利润,致使人们不珍惜土地资源,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占用耕地现象未得到应有的控制,甚至蔚然成风。在农村,一户承包经营几亩、且分散多处的耕地,这种小规模的农业承包经营,给耕地流转和集中带来诸多限制,不利于实现农业技术的进步,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耕地的生产效率。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减少6000多万人口,耕地被撂荒和得不到保护现象较普遍,农村的一些村落萎缩,耕地不仅未被整理出来,村庄用地反而增加了2亿亩,这些地带多是耕地连片的平原地带。为此,城市化到底需要多少土地,涉及多少耕地,特别是农村什么时候萎缩到什么程度,农村的土地能不能被整理出来,能整理出来多少土地,都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耕地污染、退化现象严重

除了自然灾害毁损外,工业发展、矿山开采、简单的农业耕种对耕地保护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还是大量地配置到工业中,为追求利润,工业生产中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废气等不达标污染物的排放在不断增加,致使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绝产现象时有发生,受污染后的耕地退化、甚至变废。矿山开采忽视对土地的节约利用,土地复垦、复绿机制不健全,私采乱挖直接占有耕地,都直接导致了耕地的浪费和退化。近年来,面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上涨,农业技术进步的缓慢,农业的生产率低下,农民耕种土地漫不经心,有些地区的耕地撂荒、质量退化,甚至被沙化,耕地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

(三)耕地开发、复垦、整理措施不力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贮备有限,后备资源不能轻易开发、使用,需要由国家统一规划。这就要求必须将耕地开发、复垦、整理的重点放在对现有已利用的耕地资源的开发、复垦、整理上。但由于缺少配套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监管不到位,且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资金来源渠道过窄,挪用、不能及时兑现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耕地在整理之后其质量等级不能及时得到确定,耕地的开发、复垦、整理不到位,耕地数量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社会转型加重了耕地的承载负担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城镇化”的区域扩大态势明显。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即意味着土地资源的再次分配,再分配过程中虽然利益的兼顾与选择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是实践中土地资源的分配方向则基本是单一的,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被城市化”的原因大多在于此。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的安居问题的公众关注程度居高不下,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增加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耕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面对日益高涨的房价,数据庞大的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安家还只能是一个良好的预期,返乡带来的农村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期间退耕导致的耕地退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仍将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耕地承载负担日益加重的趋势仍将延续。

三、加强我国耕地保护的构想

(一)建立耕地保护的专门法律制度

我国目前在《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规定》、《国土资源部关于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中,从土地用途管制、农用地转用审批、基本农田保护、征用耕地审批、非农业用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占用耕地补偿、耕地开发复垦和增加有效耕地的土地整理等方面对耕地保护问题作了一系列原则性规定,这也使得我国近年来耕地的净减少数量开始下降。但是从我国耕地保护的整体形势上看,制度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也缺乏操作性。实践中,我国还是

多依赖中央政府的宏观耕地政策来进行调控,多倾向于耕地的数量安全,缺乏耕地的质量、生态、产权、文化等方面的关注,使我国耕地保护显现出制度建设的急迫性。

在我国现有的土地法律制度框架下,建议制定专门的《耕地保护法》,进一步明确耕地保护与占补平衡的立法宗旨,拓宽耕地的保护范围;明晰耕地的产权归属、相关主体的责、权、利,理顺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特别是维护农民对耕地的承包经营权,解决耕地的所有权虚置问题,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建立严格的耕地征收、补偿审查机制,严控各种占有耕地的行为;完善耕地开发、复垦、整理制度,构建保护耕地的补偿和奖励机制,实现耕地的永续利用;建立耕地环境监测制度,确保耕地质量;构建科学的耕地保护责任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有效防范和严厉制裁各种破坏耕地的不法行为。

(二)节约用地,合理规划建设用地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趋利性价值观的影响,相关利益主体多关注耕地产出的收益性,则忽视耕地的资源性。当前,城乡建设用地是造成我国耕地数量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有数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村减少了6,000多万人口,但是村庄用地增加了2亿亩;而城市转移和增加了4.2亿人口,城市建设用地却只增加了5000万亩。在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从节约用地大的格局来看,首先解决好农村建设规划问题,限制农村村庄用地扩大化,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房基地使用制度,鼓励容积率适当的多层和高层住宅建设,加强对“空心村”、废弃房基地的整理,从源头上对占用耕地行为进行控制;其次,在城市化进程中走出盲目扩大区域建设的怪圈,改变“一刀切”的大城市建设思维,注重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限制城乡或者不同区域两栖居住、多套居住、别墅居住和超大面积居住,同时考虑通过放宽城市保障性住宅用地的供给,鼓励相对少的城市居住用地转移更多的农村人口,鼓励城镇、城郊中用集体土地建设集中人口,置换农村庭院式住宅的多层甚至高层住宅;最后,通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累进税率等办法加强用地调节,减少用地。

(三)加强耕地生态环境治理,提高耕地质量

我国现有耕地中,高产田约占30%。中低产田约占70%,耕地质量不高、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是我国耕地保护的又一严峻形势。除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贫瘠化、撂荒等对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外,工业开发导致的重金属及其它有毒物质对耕地的污染、质量下降,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耕地质量普遍较差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数量保护是耕地保护的基础,质量保护、生态保护则是我国今后耕地保护的重点和支撑。在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基础上,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培育和提高耕地的养育功能,改善耕地质量,加强耕地环境保护,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和生态条件,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防止污染,构造耕地生态系统,提高耕地生态功能。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专项用于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使耕地占补平衡真正达到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环境友好的耕地生态系统。

(四)积极稳妥开发、整理、复垦宜农荒地,推行耕地储备制度

据国土资源部估计,我国可开发耕地约1亿亩,但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西北和东北地区,通过复垦可以使我国工矿废弃地增加耕地资源1400万亩,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资源0.8-1.1亿亩。这就要求我国农村通过内涵式挖掘的方式提高耕地利用率,在农村现有的土地上进行整理、开发、复垦,以增加耕地的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建立严格的耕地整理、开发、复垦监管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审查程序、验收标准、责任主体及方式,确立土地复垦年检制度,实现占补平衡。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量仅为1.13亿亩,推行耕地储备制度在我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规划,适时推出耕地储备计划,首先对于需要休耕的部分耕地予以补贴,对耕地实行短期保护;其次,根据退耕后的用途由农民同地方政府签订土地期限不等的退耕计划,对耕地实行长期保护。通过这种“休耕法”实现耕地的保护。美国在耕地保护中的“表土保留制度”,也值得我们借鉴参考,在占用耕地前,占用者需要先把耕地表层至少30厘米的耕土集中起来,然后运到别处造地,以确保耕地肥力和耕地面积,建立耕地后备资源。

(五)加大破坏耕地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

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1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02-03

1 引言

沂南汶河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境内,包括沂南县境内汶河主河道及周边区域,东南至汶河、沂河交汇处,西北到沂南西北县界,总面积2720.94 hm2。东西跨度29.2 km,南北跨度28.6 km,其中汶河河道长70 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9′03″~118°28′16″,北纬35°25′01″~35°40′46″。笔者着重对湿地公园内水系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文化保护及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2 水系水质现状及保护

2.1 水系保护

2.1.1 现状

湿地公园内河流系属汶河是沂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河面宽150~600 m不等,河中以黄沙、鹅卵石为主,河道落差较小,河水流速较慢,水源补给稳定。

2.1.2 保护性措施

按照保护第一、环境第一的原则,体现园内水系的防火、灌溉、观p、美化环境等使用价值。保持水系景观和谐,严格控制开发性建设,搞好空间整治;控制园区内水系周边的环境容量,包括建筑物及游客数量;园内禁止扩建居民点,减少耕作农业带来的水系污染;引导公众参与保护,提高水系周边居民的素质,促进水系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2.2 水质保护

2.2.1 现状

汶河为临沂地区主要水源地,汶河的水质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Ⅲ类,水质在冬季较好,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差。

2.2.2 保护性措施

(1)控制污染源。控制汶河沿岸污染源,包括限制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投放并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禁止渔业机动船只的使用;禁止将固体废弃物和生活污水向河中倾倒;禁止投放农药和化肥;禁止向河内排放工业污水;控制采砂作业、渔业捕捞活动;控制河内的船只数量。此外,景区内游船采用电瓶驱动或人力驱动,以防产生废水。

(2)现有污染的治理。湿地公园内虽大部分水域水质良好,但仍有部分地段受生活垃圾污染,导致水质遭到破坏。应加大管理力度,尽快打捞出岸边的生活垃圾,并定期雇专人对河流水道进行疏浚。

3 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

汶河湿地生态系统由河流湿地、林地、滩涂等生态系统类型组成。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动植物资源丰富,功能多样。湿地内部景观结构变化明显,有开敞水面、泥沙滩地、草滩地。其中滩地景观特征典型,发育面积广泛,生长着临沂地区典型水生植被。随着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植物群落出现更替变换。

3.1 动物多样性

3.1.1 兽类

据调查,公园范围内兽类野生动物有5个目、7个科、12种,主要有刺猬、野兔、草兔、黄鼬、大仓鼠、棕色田鼠、蝙蝠、褐家鼠等。

3.1.2 鸟类

规划区周边河流、水库较多,树木繁茂,为各种候鸟的迁徒、栖息,取食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湿地范围内共有鸟类17个目、39个科、209种。其中本地留鸟35种,占鸟类总数的17.1%;候鸟74种,占36.1%;旅鸟96种,占46.8%。

由于湿地面积大,为鸟类活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因区域年降水量和蓄水量不一,不同的年份和季节,鸟类栖息的种类、数量有较大差异。如国家级保护鸟类白鹳等迁徒多经过汶河广阔水域,Gf类、鹭类在湿地区均可看到,鸭类、鹬类主要生活在下游河段。

3.1.3 爬行类

爬行类主要有蛇类、蜥蜴类等3目4科约11种,其中主要有中华鳖、丽斑麻蜥、山地麻蜥、火赤链蛇、白条锦蛇、腹蛇、水蛇等。

3.1.4 两栖类

两栖类有瞻蜍科的华西大蟾蜍、黑眶蟾蜍,蛙科的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泽蛙、林蛙、沼蛙共8种。

3.1.5 鱼类

汶河淡水鱼类资源比较丰富。共有淡水鱼8目17科58种,其中主要为鲤鱼目3科41种,占种数的70.6%。人工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鱼、团头鲂、草鱼、鲢鱼、银鱼、鲫鱼、鲶鱼等。非人工养殖的鱼类有泥鳅、麦穗、黄鳝、乌鳢等。

3.1.6 底栖类

淡水底栖动物共有4科31种,主要为蚌类、螺类等。

3.2 植物多样性

湿地公园地处暖温带东部,具有南北植物交汇的特色。规划域内约有高等植物52科68属178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5种;裸子植物4科5属6种;被子植物44科59属167种。

由于汶河湿地公园紧邻沂蒙山区,上游还有水库湿地。不同湿地植被分布各有其特殊性。湿地植物主要有芦苇、莲、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河流沿线种类繁多,主要分布有旱柳、枫杨、胡枝子、芦苇、白颖苔草、狗尾草、结缕草、水蓼、羊胡子草、白茅、野薄荷、香附子、菖蒲、马鞭草、苋类等。在湿地边缘不积水区域,还分布着部分加杨、杂交杨、刺槐、紫穗槐、侧柏、酸枣等。

3.3 保护措施

3.3.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政府部门要把保护湿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的宣传当作一件大事,列入对公民法制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要把保护湿地资源的宣传当作一项应尽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应开展“国际湿地日”和“爱鸟周”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刊杂志、宣传画册、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国民意识,使保护湿地资源就是保护自己家园的意识,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3.3.2 着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好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农田施肥、生活污水等过量营养物质的排入,导致湿地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致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要发展长效的水文管理机制,保证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用水,调节好水资源配置,协调水循环。

3.3.3 减少人为干扰

湿地生态修复的核心是通过减少人为干扰,植被的自然恢复从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通过湿地封育保护、大面积进行湿地保护。另外,湿地旅游开展,可以使汶河湿地周围居民从农业生产转移到服务行业当中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可以激发居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

4 湿地文化保护

湿地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以其特有的美学、教育、文化等功能,成为人类音乐、美术、摄影和文学等艺术的创作源泉,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湿地文化也和其他的文化资源一样,因不可再生性、日益稀缺性,更显得难能可贵。因此湿地公园应致力汶河流域的文脉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使其历史文化的特质蕴含在山水、建筑、景观中,继续保持其生命力。

4.1 鼓励大众文化参与

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等,通过采取适当形式,为游客及居民提供一个接触、参与的平台。例如,可以在合理区域内开展当地民俗体验、艺术创作、农渔文化体验等活动,在活动开展的同r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达到文化保护与发扬的目的。

4.2 推进多元文化产业

汶河湿地文化以其优美的湿地景观作为物质基础,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围绕湿地文化中最具典型性,最有特色的文化类型,深入挖掘,发展影视、传媒、娱乐、博览、旅游、广告、印刷、休闲和饮食服务,以及培训、中介、咨询等新兴产业,塑造一批文化产业主体,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弘扬保护湿地文化。如可结合当地诸葛亮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创作富有特色而高质量的戏剧、歌曲,出版报纸、期刊、画册以及音像制品等。

4.3 维护和谐生态文化

和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汶河湿地文化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始终保持着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故宣传文化所采取的形式要科学化、规范化、高雅化,应追求高度的文明、崇高的境界,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只有继承、发扬汶河湿地文化,才能确保扩大其影响力,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其进行保护。

5 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1]( Eco-tourism) 这一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 Lascurain) 于1983年最先提出的。随着各项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人们对生态旅游有了直观的认识,生态旅游的观念[2]开始为人们所接受。2000年以来,生态旅游给旅游和环境保护领域带来的积极变化和效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赞同。我国学者丁季华等[3]、王淑华[4]、安传艳等[5]从各个角度对湿地生态旅游进行了定义。湿地旅游是生态旅游的新领域,湿地以它丰富的多元功能,适应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5.1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为防止湿地生态旅游[6.7]中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布局、兼顾特色、突出特色。同时,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尽量突出自然美,减少人工干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要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相应的评估,以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为前提,强调分区规划,严格实行“区内景,区外商”、“区内游,区外住”、“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促进地方经济向前发展。

5.2 生态旅游开发对湿地环境保护的促进

5.2.1 从当地居民的角度

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使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增加了就业,从而有利于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5.2.2 从旅游经济的角度

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社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更会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积累资金,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力度,使得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2.3 从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角度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使游客在欣赏秀美湿地的同时,充分认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觉性。在保护中利用湿地旅游资源、在利用中保护湿地资源是开展湿地旅游及促进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胡善凤.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5~111.

[2]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2(2):68~72.

[3]丁季华,吴娟娟.中国湿地旅游初探[J].旅游科学,2002(2):11~14.

[4]王淑华.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77~381.

[5]安传艳,赵 鑫.河南省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2):154~157.

篇10

××市地处××省东北部,面积2.28万平方公里,有660多万人口,是闽浙赣皖四省结合部。境内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十余处。近年来,××市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旅游业发展上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发展效果非常明显。2004年××市接待国内旅游者450万人次,增幅达38.9%;国内旅游收入23.6亿元人民币,增幅达24.9%;接待入境游客1.2万人次,增长35.5%;旅游外汇收入452万美元,增长15.9%,旅游业发展的总量与增幅均大大超过我市。三清山去年仅门票收入就突破了3000万元,综合收入达到近2亿元。

在学习考察过程中,该市发展旅游业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工作与成效,给考察组的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启迪了思路。

1、政府主导力度大。××市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在旅游资源整合方面真抓实干,如成立××集中营景区管委会,理顺了信州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对××集中营的管理体制;整合弋阳、横峰两县红色旅游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组成纪念馆和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管委会,由市人民政府直管。同时,在宣传促销上舍得加大投入,注重宣传推介。

2、规划策划起点高。该市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来喜教授领衔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如今,他们又把规划修编和策划的眼光转向浙江,舍得花重金请高手来帮助策划旅游项目。

3、品牌打造功夫深。××市已经拥有三清山、龟峰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且都是4a景区;婺源县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和3a景区;投资1600万元建设的××集中营纪念馆,历史资料与声光电现代手段相结合,在红色旅游景区品牌打造方面也获得成功。

4、融资建设路子宽。弋阳县龟峰景区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及早动手,以门票资源作质押向银行贷款30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景区建设启动资金问题。为更好地筹融资加快景区开发建设,龟峰、三清山景区都设立了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有了市场化运作的主体雏形。我们学习考察期间,××市正在举办外商招商洽谈活动,有50多位海外客商到××考察。

5、宣传推介思路活。××市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区和泛珠三角旅游区组织,积极组织参加其他全国性旅游推介活动,如成功加入以杭州为代表的旅游发达城市的“15+1”(即杭州、苏州等15个旅游发达城市+××)的旅游经济合作组织,以“15+1”为平台,建立起了稳定的客源市场,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与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对接。在拓展市场方面,他们采用政府搭台(由政府牵线搭桥,组织安排,召开推介会),行业唱戏(由旅游部门具体操作,组织景区和旅行社参与);领导带队(对重要市场加大力度,领导亲自带队),兵团作战(旅游局、景区、旅行社、宾招服务单位对应联系跟进,立体作战);步步为营(对客源市场循序渐进,一块一块逐步攻占推进),机动灵活(认真分析自身实力和市场实情,该进则进,该缓则缓,进退自如)的办法,大力加强对客源市场的外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今年花15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请您欣赏”播出广告宣传3个月。

二、××市发展旅游业的经验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市旅游业近年快速发展,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培育旅游产业、加速旅游发展,需要有新理念、新的思路。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1、要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抓旅游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仅靠几个部门和景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业内共为。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形成发展合力,取得发展实效。

2、要用浓厚的市场意识开拓客源市场。发展旅游业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市注重旅游客源市场培养,从周边城市做起,提出并实现了与杭州等发达城市进行市场对接,在国内市场还处于拓展时期,便积极进军新加坡等境外市场的超前作为。我们要尽快找准××旅游宣传的切入点,强化推介,通过一系列的“外宣”、“外联”,开拓较为稳固的客源市场。

3、要用创新的运作机制谋求更快发展。创新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是景区加快开发建设的不竭动力。他们在景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已经着手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我们在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也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建立起旅游景区负责的市场运作机制。

4、要用更高的品牌目标培育产业链条。品牌建设是旅游特色的标志。三清山面对同行业群雄并起的局面,提出了打造“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目标,精心开展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不断提高景区品位的精品意识。我们应在中心城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除参与武功山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同时,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他旅游景区也要做好创建旅游品牌的工作,着力培育旅游产业链条。

三、加快××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考察,结合我市旅游业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认真分析目前落后的原因,并就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旅游业加速发展进行了思考,××旅游业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举措

1、重点抓好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县市区在年内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然后依据《旅游业发展规划》策划项目,筹集资金,加快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培育。市政府将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全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2、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切实解决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的问题。着力做好精品线路的编制和客源市场的开拓工作。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鼓励旅游从业单位积极推介××,突破地界,整合资源,做旺全市旅游人气。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要切实加强旅游从业队伍建设,逐步实现规范管理。认真研究《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导游员管理条例》,密切与相关部门合作,整顿和管理旅游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二)加快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的举措

1、明确旅游发展目标。中心城区旅游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市区为游客聚集地(为游客中转进出服务,还应在食宿接待、旅游购物、娱乐观光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城区也应该有游览项目),以万载县为延伸地(竹山洞、湘鄂赣革命纪念馆),构成山、泉、城、洞、文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的旅游地。

2、把中心城区旅游作为一个大项目来做。抽调人员组成专门队伍,重点做好旅游产业培育工作,主要是策划总体形象进行宣传推介;策划项目向上争资、对外引资和市内筹资。

(三)加快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的举措

1、修编规划,统筹发展。以省里组织武功山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契机,修编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重点整合明月山自然风光、温汤温泉和仰山禅宗文化,打造整体品牌,加快景区发展。

2、采用市场化运作,加大融资引资的力度。学峰通过成立公司(管委会和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以景区资源和门票质押的方式,一次就向银行贷款2100万元的做法。尽快研究成立“明月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争取用门票质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精心策划项目,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政策,激活市外、省外甚至海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我市的景点开发,做大做强景区,形成品牌效应。

3、打造品牌,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大景区设施建设,重点建好游客服务中心,不断提高景区品位管理水平;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开展iso9001景区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工作。用高标准规范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力避走弯路,实现建一处成一处美一处,迅速走上健康、快速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