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商业银行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商业银行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商业银行的特征

篇1

关键词:非利息收入;银行风险;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10-0104-03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一、非利息收入的含义

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中,银行的收入可以分为营业收入和非营业收入两部分,营业收入又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是银行通过贷款而获得的资金收益,非利息收入指商业银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主要是中间业务收入和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收入。根据中央银行在2002年的关于落实《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暂行规定》,将其具体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其他类。

长期以来,利息收入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主动调节收入结构,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并重的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变。一部分学者认为发展非利息收入有利于稳定银行收入,降低银行风险,而有一部分则持相反观点。发展非利息收入是否能够达到风险分散效应,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在此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阐述。

二、非利息收入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提高经营绩效

(一)国外研究成果简述

Eisemann(1976)认为由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高度依赖于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的变动,而以费用收入为基础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提供多样化收益,比净利息收入更能稳定银行利润。Diamond(1983,19841和Williamson(1989)认为,商业银行经营多元化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它们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持久全面的关系,继而给银行带来综合收益。Clark(1988)、Murder(1992)和Ror-etoeri(1993)通过对日本、以色列和欧洲一些国家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在进行联合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Templeton and Severiens(1992)检测了54家银行持股公司1979--1986年的市场数据,认为经营多元化(以非银行资产引起的市场价值份额来衡量)与较低的股东回报波动有关,这意味着多元化经营能给银行带来好处,但是他们用来测度多元化的工具比较粗糙。Santomero andChung(1992)利用期权定价理论对123家银行持股公司和6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回报率的波动性进行了估计,研究表明银行向非银行业务的扩张普遍能降低风险。特别是银行持股公司对证券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并购一般能降低银行收益的波动性,而对财产保险和意外保险的并购会增加风险,但能够更多地增加回报,所以倒闭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Rogers和Sinkey(1999)使用美国1989-1993年银行业的数据,对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规模与银行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银行风险与非利息业务呈负相关关系,文章分析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发现积极从事非利息业务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较低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及较高的损失准备,从事非利息业务不会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Rosie等人(2003)考察了1994-1998年期间,8个欧盟国家中净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大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考察期内的确有利于稳定欧洲银行业的收益。Vincenzo和Chiorazzo等(2008)对意大利银行进行分析,发现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简述

国内关于非利息收入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有以下方面。王志军(2004)考察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欧洲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状况,发现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提高,非利息收入对利息收入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对银行盈利具有稳定性的作用,与银行的规模有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中财务经营的利润和证券收入有比较高的波动性,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大,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非利息收入中的波动性比较低。迟国泰等(2006)利用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分别评价了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1998-2003年间的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效率和总收入综合效率,并利用回归方程分析了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总收入综合效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总收入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盛虎、王冰(2008)通过分析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的非利息收入变化,发现非利息收入无论从绝对数还是占比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存在正向关系,非利息收入有利于提高银行绩效。张兆杰和汪泓(2009)通过分析1992--2008年美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变化,发现金融危机后银行扣除拨备后的净利息收入呈现较大的下滑,而非利息收入的降幅则较小,可见非利息收入具有“抗危机性强”的特征。通过分析全球5家顶级的商业银行以及国内主要的上市商业银行2004-2008年的收入结构,发现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对非利息收入的稳定性作用最大。

三、非利息收入不能有效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理论假说及实证分析

监督技术假说(Monitoring Technology Hypothe-sis)。Berger and Udell(1993)认为由于银行业务来源与手段的多样化发展,使得银行监督技术复杂程度提高,监管当局对于银行业务的监管力度相对减弱,因此,整体金融监管的弱化,有可能增加银行经营风险。在监督技术假说之下,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

道德风险假说(Moral Hazard Hypothesis)。Rog-ers and Sinkey(1999)认为在存款保险的保障下,银行可以利用这些存款资金来从事更高风险的业务,并且无需对存款人提供较高的风险溢价。所以,在道德风险假说下,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会增大银行的风险。

DeYoung and Roland(2001)通过研究1988年到1995年472家大型商业银行的银行收益、波动性和不同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发现手续费收入业务(除

贷款,投资,存款和交易业务外所有的收入来源)的增加导致银行收益和利润更高的波动性,加大了银行的风险。Stiroh(2004)用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来表示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所承担的风险,考察了非利息收入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风险的影响,发现更多地依赖非利息收入,尤其是交易收入,会导致更高的风险和更低的风险调整收益。在实证分析中,Stiroh首次利用资本市场数据来衡量风险和回报,具有创新性。因为资本市场的数据具有前瞻性,可以反映未来风险,而且包含了很多潜在的经济因素。Laeti-tia等人(2007)对欧洲银行业的风险与产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将非利息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交易性收入,另一部分为手续费收入。通过分析1996-2002年间734家银行的数据,分析那些积极从事非利息业务的银行的风险要大于主要从事信贷业务的银行,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越大,银行的风险越高,而导致银行风险增大的并不是交易性收入,而是手续费收入,这一结果在总资产小于10亿欧元的银行中更为显著。相反,对于这些小型银行来说,交易性收入的增加有降低其经营风险的趋势,使其违约风险更小。Baele(2007)研究了欧洲银行业的情况,发现非利息收入比重越大的银行,以托宾0值测度的预期收益越大,但同时风险贝塔值也越大,这说明过度依赖非利息收入会导致银行风险增加。Mereieca等人(2007)分析了1997-2003年期间755家欧洲小银行的多样化收益,认为不存在直接的多样化收益,而且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简述

王谦考察了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0-2007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风险调整收益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银行以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来带动收益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风险。郑荣年、牛慕鸿(2007)考察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业务规模与银行资产规模、净利差收入、资本比率、人员规模负相关,与信用风险正相关。

薛鸿健(2006)从发展动因、收入构成、分类银行方面分析了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并从盈利、风险和经营战略三个层次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的影响。盈利层次:非利息收入比净利息收入波动性更大,以交易账户的波动性最为明显,同时,非利息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ROE(净资产收益率)并没有明显增加。风险层次: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会导致低的Sharpe Ratio(夏普比率,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其中交易账户的盈亏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经营战略层次:非利息收入没有带来更好的ROE与成长性。王菁、周好文(2008)根据我国12家商业银行1999-2006年期间的数据分析得出,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股权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负相关关系。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引起银行股权收益下降的原因除风险因素外,还存在诸如成本、内部结构等其他影响因素。魏世杰等(2008)考察了2003-2007年间中国40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数据,发现非利息收入及其占银行营业收益份额逐年提高,其份额的提高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谢罗奇、龚霁虹等(2009)通过采用国内11家上市银行1997年至2008年之间的混合数据,实证分析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间的波动性与相关性关系,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波动性明显高于净利息收入,而且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间具有顺周期性和轻微的滞后性。张羽和李黎(2010)利用中国银行业1986-2008年数据从整体层面和银行层面考察了我国非利息收入增长与银行风险的关系。从整体层面分析结果来看,非利息收入增长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化效应,但是由于非利息收入相比于净利息收入具有较高的波动性和明显的周期性,随着非利息收入比重的增加,这种分散化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在逐步减少。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效率 现状 对策

银行效率问题是当前中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体制外增量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初期特征,在经济增长初期,这种外延性的发展可以掩盖银行内部的问题和矛盾,但随着中国20余年的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金融市场的发展依靠外延推动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时,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内涵性变革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中国银行业存量的革命。

一、银行效率的内涵及分类

在经济学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效率成为经济组织进行目标管理的核心之一,而有效率则是指一项经济活动已经不能在不损害其他人境况的前提下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也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研究效率问题时,主要考量有限的资源是否在不同经济目的之间得到了有效的配置,从而实现经济体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

在实际中,由于各经济主体的目标各不相同,这就存在以谁的目标为评价标准的问题。若以企业的目标为基准,由于企业以利润为目标,所以银行效率评价就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也就是能够实现投入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的有效程度,当然,投入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并不一定能够实现,银行效率衡量的就是银行追求投入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是银行效率的微观层面。而从宏观层面看,银行效率就是银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就是整个银行要素的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数量和增长质量的对比。

银行效率按照银行投入和产出以及各种要素组合的差异可分为:规模效率、业务范围效率和X 效率。

其中规模效率指的是产出的增长率高于成本的增长而使得银行在扩张存款、贷款或资产时,其单位成本下降的状态,它讨论的是银行是否在最节省成本的状态下提出的问题;范围效率是指在给定的产出水平上,银行经营多种业务的成本低于专业经营的成本,它讨论的是银行是否达到了最节省投入成本的业务组合;而X-效率则是除了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之外的所有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总和,指的是在一定的产出下的实际成本与成本效率边界(用来描述最小生产成本函数)的偏离程度,是对某一机构相对于行业内最佳表现的测度。它衡量地是成本控制和使利润最大化的银行管理能力的差异。通过研究X-效率可以评价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委托问题和员工努力程度。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由于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各国银行都把重心转移到银行管理和内部资源控制上来,也就是银行的X-效率。研究X-效率时,根据不同的定义方法又可将其分为成本效率、标准盈利效率和替代盈利效率。

二、银行效率的测度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效率的测度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财务指标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由银行的财务报表计算出的财务指标来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如平均资产回报率、经营费用率等,主要包括经营绩效指标、成本绩效指标、资产配置指标和信用风险指标四大类。这种方法便于操作,但说服力不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实际评价银行效率的过程中很可能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另一种是前沿分析方法,适合对多投入多产出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对的效率评价,因此是目前对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前沿分析的核心是根据已知的投入产出观察值,确定所有可能的投入产出的外部边界(即生产前沿面),使所有产出值位于边界之内,所有投入至位于边界之外,这样就可以实现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产出,或者是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取得最大产出。这时每个观察值与边界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效率。前沿分析又可以分为参数分析方法和非参数分析方法两类。其中参数分析方法主要有随机前沿法(SFA)、自由分布法(DFA)和厚前沿分布法(TFA);非参数分析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自由排列包法(FDH)。参数分析和非参数分析各有优缺点,至于哪种方法是最优的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参数分析法需研究人员主观设定函数和随机扰动项的形态,容易造成较大的估计误差;而非参数方法在假设随机误差不存在的条件下,任何无法预测到的变动均归因于非效率,这也会使得估计到的效率值产生很大的误差。

三、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现状

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水平还不算很差,而且在整体上仍存在改进趋势,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在效率上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效率与股份制银行大致相同,但这种地域上的限制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较好的管理手段,完全可以突破这种限制,从而大大提高经营效率。

但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还是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配置效率的低下所导致的成本无效。

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较大的因素是:资本规模、资产回报率、经营费用率、员工的教育程度和不良贷款率等。

资本规模是制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本不足,银行就难以发展,银行经营者“道德风险”较为严重,是导致其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这一结果与Berger和Mester(1997)研究的结果一致,他们认为,资本充足的金融机构是有效率的,原因可能在于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增加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也能增加风险资产的数量以确保银行的盈利。

资产回报率和经营费用率是财务指标分析方法中用来衡量银行效率的主要指标,回报率越高和费用率越低表明银行的效率越好。

员工的教育程度是一个反映人力资本质量的指标,它与银行效率的关系是公认的,有研究表明金融机构效率增长中大约60%可以归结为其员工教育程度的改善,这表明,银行效率的提高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

不良贷款率反映的是资产质量的状况,一般而言,资产质量越好,盈利能力越强,同时也可以带动效率的提高。

当然,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产权结构、地域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效率。

四、相关建议

第一,合理控制银行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基本呈现两极化,上市银行都有不小的规模,而且仍有增长的趋势,但这种规模上的扩张已经不能达到提高银行效率的目的,继续的扩张规模可能会进入规模不经济的区域。商业银行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保证并扩充资本充足率来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银行可以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尤其是吸引外资银行参股,这不仅有利于银行充实资本,同时还能吸收国外比较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第二,提高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会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还会影响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银行的盈利水平,从而影响银行的效率。而这正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普遍困扰。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从银行内部抓起,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把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的稽查当做经常性的工作切实来做,跟踪分析不良贷款的风险状况变化,力尽将风险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资产证券化一直被视为是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佳途径,(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金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和风险证券化来化解不良资产。

第三,改善中国银行业经营的市场环境

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的集中度还是过高,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市场的垄断地位没办法动摇,这也是造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相对低下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在保持适度集中的前提下,可放宽新银行的准入限制以及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限制等,以增加银行业的竞争,而竞争能产生效率。

其次,我们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允许适度的混业经营。我国目前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这一项目,但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高利差的状态并不会持续太久,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创新拓展其盈利空间,而允许商业银行与保险业和证券业之间进行适度的业务交叉,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能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

第四,鼓励创新

鼓励创新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包括银行服务特色方面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方面普遍不足,业务和目标客户趋同、服务品种单一、业务范围仍停留在以存、贷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阶段,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不管是在盈利能力上还是在风险规避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限制性条件,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已经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提高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创新,充分利用其信息和人才优势,增加创新。银行可根据情况适时引进国外银行的授信业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的产品组合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第五,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由于银行效率对人力资源质量具有高度的依赖,商业银行间面临的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各机构组织由于历史原因均存在一定的等级制度和过于严谨的工作环境,这对于越来越追求平等和自由的21世纪新人类来说,也越来越成为负激励。相反,随着外资银行进驻中国,用高薪挖走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中资金融机构来说,损失的不只是人才,还有随他们而流失的客户群。同时,中资企业雇员普遍缺乏服务精神,这也会严重影响现在和以后工作的效率。最重要的一点,与外资银行的用人唯贤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改进的一点就是实行公平的员工聘用制度。

参考文献:

[1]陈菲,姜旭朝.中国银行监管效率改进趋势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2]周四军.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7

篇3

20世纪70年代,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针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逐步增多。Peter.S.Rose(1993)对利率市场化下贷款的成本加成定价、价格领导定价、客户盈利分析定价进行了研究,强调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实现条件。AronA.Gottesman和GordonS.Roberts(2004)检验了利率市场化中银行的长期贷款是否取得了相应的利差补偿,和控制自身风险是否迫使借款人借入短期贷款。BerlinM和MesterLJ.按照贷款方式将商业银行贷款划分为市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并将关系借贷定义为“建立全面、细致的银企关系,利用银行和小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小企业借贷风险的一种借贷协议。楠斯.波特(2005)等运用模型模拟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表明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上升,改进金融中介结构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促使银行对服务不够的部门(中小企业和家庭)增加金融支持。Murray(2011)认为贷款利率的确定需要考虑到交易双方的搜寻成本,无风险利率视银行议价能力而不同,以此得出银行贷款利率的确定在相同的政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

从国内研究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了研究利率市场化的热潮。在对贷款影响的研究方面,毛仲玖(2003)着重介绍了国外银行的客户盈利分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企业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与收益,并将其称为“以银行整体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模型”。曹青山等(2005)从贷款定价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贷款定价现状,提出在利率市场化下要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综合成本、信贷市场变化等因素,建立价格领导定价测算模型和以客户盈利能力为参数的贷款定价机制。陆岷峰等(2009)着眼于从小企业贷款的价值基础来寻找其贷款产品定价的方案,结合小企业贷款产品的价值与特征,运用基准利率加风险溢价的模型对小企业贷款产品定价和分析,表明适度提高现行小企业贷款产品价格是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所在。邓超等(2012)分析了大银行与小银行的共生关系,认为关系型贷款是大银行和小企业的最佳结合路径,用实证测算了银企合作给银行带来的潜在收益——关系租金。巴曙松等(2013)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了中小银行应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利用中小银行在信息收集、贷款谈判、监督成本等方面优势,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较为笼统,银行贷款策略较为“同质化”,缺乏对特殊领域贷款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不能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改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策略,对中小企业贷款合理定价,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拓宽贷款业务。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与管理的冲击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银行存贷利差缩小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定价的实际操作中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主观随意性较大。由于目前存款利率上限尚未放开,盈利空间较大,所以银行往往会简单地以客户的信用等级来划分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对贷款定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减少风险、较低损失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贷款定价方式,提高定价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商业银行转变授信对象在授信对象方面,存贷利差的收窄使得商业银行仅依靠现有贷款对象(多为大型优质企业)不能再获得理想的收益。为了在存贷款方面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范围,涉足新的贷款领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型企业一直持“惜贷”的态度,主要原因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管理不合理、运作效率低下、财务账目不规范等原因,决定了商业银行给这些企业的贷款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当利率逐步放开后,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资金分配和资金定价,对风险覆盖能力提高,因此银行有必要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加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将主要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这一进程中,利率变化的特征是显著升高或者变动不定,若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不匹配,利率的变动会对银行的存贷业务净收入差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银行不具备利率市场化随机波动带来到风险,银行就可能遭遇巨大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转型策略

(一)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贷款定价策略借鉴西方客户盈利能力分析定价模型,商业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不能仅从借贷资金这一角度考虑定价问题,应从整体考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全面衡量成本与收益,实质是根据客户对收益的贡献度不同实行差异化定价。转变定价模式则要求商业银行主动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对收益的贡献度。该定价模型简略表示为:银行总体税前收益=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产生的总收入—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产生的总成本(1)把税后收益与银行的目标利润相比较来订立贷款价格。银行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的总收入包括贷款利息、补偿存款利息、管理费用和结算费用等其他中间业务收入;贷款和其他服务成本包括可贷资金成本、分摊的经营成本、风险溢价等。因此,商业银行在和中小型客户签订贷款合约时,可以附加提供中间业务的条款,从中收取中间业务费用。这一操作方式具有一定可行性:一方面,参考其他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国家的银行经验,利率市场化会使商业银行的重心转移到中间业务发展,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范围必将扩大,服务程度必将走向成熟,以至将来可以参与到中小企业经营决策、内部风险评价等管理服务。结合静态与动态评价体系,有效了解资金的使用,进行贷款决策,也降低了信贷调查管理成本,确定适合的风险溢价;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发展中的企业,股权结构简单,资金链条较清晰,商业银行不需要太复杂的技术就能对其加以管理,且这些企业内部可能由于技术人员较少,管理水平不高,确实需要外部提供管理技术。这样能够与贷款银行建立长期借贷关系,获得优惠的技术支持,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二)重塑风险管理理念,转变风险管理模式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主要原因是贷款风险大,因此需要在健全信用评级体系和内部管理体制基础上,重审风险管理理念。从RAROC对待风险的态度可知,风险可划分为预期风险(EL)和非预期风险(UL)。预期风险可通过风险暴露、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来计算,但是这种计算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为支撑,不适合对我国中小企业预期风险的衡量。在发展初期,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应该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根据财务状况评估其风险等级,后续对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以此来核算预期损失。预期损失可计入当期成本。由于贷款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中小企业的经济周期难以把握,应变能力较低,外在经济市场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对银行造成非预期损失,即不可预期的波动性造成实际损失偏离预测损失均值的潜在损失。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可以为每一笔贷款配置合适比例的资本金,以缓冲非预期损失,这部分资金成本可以在平均期望回报率上加上商业银行期望的回报率。另外,由于小企业客户分布广泛,风险集中度低,小企业单个客户风险敞口在银行整个资产组合中占比较小,符合组合管理上的风险分散原则。因此,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是高预期损失,低非预期损失的业务经济资本占用相对较少(刘元庆,2006)。根据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管理理论,由于多样化的作用,一般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会小于单笔贷款非预期损失之和,用公式表示。一般情况下违约相关系数ρij<1,即表示贷款组合占用的经济资本也小于单笔贷款占用的经济资本之和,所以这项成本不会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综上,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型应为:银行的税前总体收益=贷款利息+补偿存款利息+管理费用等中间业务收入-可贷资金成本-分摊经营成本-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准备资金成本(3)式(3)中,预期损失准备和非预期损失准备资金在当期未发生违约可以转入到下期的贷款风险准备,使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稳定长久的关系,降低贷款成本。银行自身应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给中小企业提供优良的服务。在定价方面,把根据模型计算出的总体收益除去税费,经过权衡其他因素与目标收益相比较,如果符合银行预期的收益,且风险可控,则可决定批准该笔贷款。

四、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转型策略

(一)成立中小企业贷款事业部银行内部除风控部门等基础部门外,专门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事业部门负责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质量,提高贷款的安全性,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定的关系。该机构的会计财务部门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管理业务等进行独立核算。通过相关数据的独立核算,能够提高成本核算精确度,有利于贷款合理定价。该机构的决策、制定、执行等相关部门,应该密切协作,避免定价与成本、风险脱节。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健全信贷风险评估体系这不仅要求在银行内部有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也要求有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各银行信贷人员在多方面收集客户信息后,应将数据呈报至银行数据部门,通过数据分析计算相关风险指标,或给出企业的信用评级。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可以由某一地区的银行联合申请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在该地区设立分部,通过建立一套专门评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的流程体系,结合该地区银行呈报的数据和自身收集的数据,客观给出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发展较不稳定的特点,应注重中小企业贷后监测,利用动态数据进行信用、风险评价,以便银行及时作出决策,减小信贷风险损失。

(三)积极申请中小企业贷款保险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但是中小企业在向这些担保机构寻求合作时,往往需要相当数量的抵押品或者缴纳一定的会费,这与大多中小企业本身资金缺乏的事实相矛盾,并且现存的大多数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银行并不承认这种间接的保险,所以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资金成本依旧较高,且成功率较低。用保险来规避贷款风险目前在金融领域广泛运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贷款,大多是通过不同形式取得保险。借鉴日本信用保险协会和信用保险公库,由政府出资、金融机构捐助、公共资金等导入组建,银行在签订贷款协定时,可向保险机构为该笔申请贷款保险,缓解按期按质按量收回贷款的压力,使信贷资金的安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且可以减少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加强银保合作,为贷款提供保险,可以成为贷款管理的一个新切入点。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地方国库 现金管理 模式 路径

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我国的现实选择

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模式主要有集权型和分权型两种。集权型是指国库现金管理的权限集中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国库现金管理;分权型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负责自己的国库现金管理,中央政府对本级国库收支进行合理统筹安排和投融资,地方政府自主管理本级的国库现金。

(一)集权型模式简述

集权型模式的代表国家有法国和德国。法国国库现金管理包括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库现金,决策权在财政部,财政部通过在中央银行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控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入收缴和支出支付,地方政府要将其盈余资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政府账务中,并且不计息,但可以向中央银行自由借款,回购协议和借出现金是法国国库现金管理的主要做法。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设立了现金管理办公室,但是每个营业日终了,各州现金管理办公室的资金余额都要汇到联邦账户,各州现金管理办公室所需支付的款项也要从联邦现金管理办公室调拨,当联邦现金管理办公室资金盈余时,盈余资金即转到财政部在联邦银行支付系统开立的账户中,在隔夜市场上进行投资。

(二)分权型模式分析

分权型国库现金管理的代表国家是美国和英国,美国各州政府可以采取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现金管理;英国地方政府可以自由地投资盈余现金,还可以获取来自中央政府的长期借款。

美、英模式的相同之处。一是国库账户设置都采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将国库现金余额集中至主要国库账户中来。二是国库现金管理的基础相同,都重视政府会计记录与核算工作,都以科学分析和预测现金流为基础,都在财政部设有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三是国库现金余额管理原理相似,都试图将国库账户日终余额维持在较低水平,将现金盈余用于投资获取收益。四是都强调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与货币政策操作协调一致,并且现金管理操作离不开中央银行的配合和支持。

美、英模式的差异之处。一是国库现金管理的重点不同。美国重点放在现金余额管理和资金收付管理两方面,英国重点放在债务管理和货币市场管理两方面。二是国库现金余额的投资渠道不同,美国采取商业银行存款的方式获取收益,英国采取买入或回售优质金融工具以及货币市场贷款等方式,赚取利息收入。三是国库现金缺口的筹资方式不同。美国首先从商业银行中的“税收与贷款账户”调入现金,其次发行短期债券;英国主要是通过发行短期债券、卖出或回购所持有的金融工具、从几家大型清算银行临时透支筹集国库所需现金。

(三)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

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尚无相应制度规范,对国库现金运作各参与方及其职责权限、操作运行模式、风险管理等均未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选择分权型管理模式,应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完善以下四方面操作要素。

1.国库账户现金最佳持有量的确定。要衡量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以及国库现金短缺时的现金转换成本,既要满足政府正常的资金需要,同时尽量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为此需要以经验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和调整。

2.国库现金余额投资。国库现金余额投资是国库资金运用的重要方面,投资应优先考虑安全性,其次是流动性,最后是盈利性。按照我国的现阶段的情况,商业银行存款、大额存单是地方国库现金投资的首选,还应在投资时注意各种期限的产品组合,满足流动性需求。

3.国库现金短缺时的资金筹措。国库现金管理中的资金筹措主要用于短期或临时性的支付目的,不同于财政管理中的中长期资金筹措。地方政府缺乏短期资金筹措工具是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最大阻碍,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备用透支协议融资和向上级财政借款的方式,加以改进运用到实际中来。

4.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部门配合。可以由地方财政部门作现金流预测并提出现金管理需求,由地方国库确定商业银行机构,操作时点则由两部门会商确定。

二、基于Miller-Orr修正模型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方案

(一)Miller-Orr原模型解析

Miller-Orr模型的重点在于测算现金管理所需的额度界限,其核心是设定了两个控制界限和一个均衡点,L是一定时期内必需的最低现金持有量,H是最高现金持有量,以及目标现金余额均衡点Z。库存余额在上、下限间随机波动,在库存余额处于H和L之间时,不会发生现金交易。当库存余额升至H时,比如说点X,则需购入H-Z单位的有价证券,使库存余额降至Z。同样地,当库存余额降至L,如点Y,就需出售Z-L单位有价证券,使现金余额回升至Z。这两种情况都是使库存余额向均衡点Z回归,既保障了国库现金的基本支付,又满足了国库现金对高收益的需求。

其中,F表示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δ为现金余额波动的标准差;K为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

(二)Miller-Orr模型的现实参数选择

1.δ(现金余额波动的标准差)的数据选取。由于距现在时间越远,财政收支规律与现实规律的相似性越差,对现实及将来的规律指导性越弱,故本课题选取2013―2014年共24个月的月库存均值作为计算现金余额波动的参考数据,其中2013年占权重30%,2014年占权重70%,计算出加权标准差(见表1)。

2.F(每次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的选取。该指标在财务管理学中用于描述低于最优量时把持有的有价证券变现的费用。在本课题中主要衡量现金管理中头寸短缺国库获取现金的成本,所以成本取决于头寸短缺规模,根据先期估算,可以暂定头寸规模为500万元。按照所设计的操作方案,国库借款来源可以是商业银行短期贷款或国库间资金调拨,也可以是存款提现,那么其成本应当满足:存款提现损失的利息≤F≤国库借款的利息。

存款提现应当是提取上月国库现金管理结存商业银行的七天通知存款,故所损失的利息仅是一个月期七天通知存款与活期的利息差,而国库借款的利息则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以一年以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借期为一个月的利息。具体为:

本金×(七天通知存款利率-活期利率)×1/12≤F≤本金×一年以内贷款利率×1/12

代入数值:500×(1.35%-0.35%)×1/12≤F≤500×4.85%×1/12

最后可得出结果:0.42万元≤F≤2.02万元。

由于没有操作经验,暂取中间值作为计算数,F-1.22万元。

3.K(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的选取。根据《A省省本级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和《A省省本级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规程(试行)》的相关规定,A省国库现金管理以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方式进行,期限一般在一年内,虽然文件规定只限于省级国库的活期存款,但随着国库改革的推进,下级国库也会参照进行现金管理。考虑到现金管理初期经验不足,为保障财政支出,采取各期限存款混合投资的策略(见表2)。 据B市财政局所提供情况,银行对B市社保资金存款按基准利率上浮20%付息,故K数值为1.788%。

4.L(最低现金持有量)的选取。根据B市财政局的相关制度及惯例,对于国库库款余额没有相应要求,但根据先期估算所得数据显示,县区支库最低现金持有量设为1 000万元,对于国库现金波动性影响较小,有利于现金管理操作的稳定,故L暂设为1 000万元。

(三)基于Miller-Orr修正模型的操作方案

笔者在修正Miller-Orr模型的基础上,为省级以下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设计了两套操作方案,分别是独立式国库现金管理和前后合式国库现金管理。

1.Miller-Orr模型的修正。Miller-Orr模型在现金管理操作时要求库存现金大于等于最高库存H以后才能进行投资,并且当低于最低控制线L时要补足现金至最优库存Z。实际上从算式看,Z的两个部分包含了库存现金波动因素和保障因素,如果不根据地方国库现金波动幅度较小,头寸补充不便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修正,将会导致免操作区间过宽以及补充现金幅度过大的问题。故笔者根据先期估算及实际演示情况修正Miller-Orr模型的操作部分,在最优库存量Z和最低现金持有量L之间不进行现金操作,超过Z时,用超过部分进行投资;低于L,补足现金库存至Z-L(满足波动因素)。原则上每月进行一次操作,通过历史数据及财政收支预判,国库自行选择库存相对较少的时间点作为每月的操作时点。

2.独立式国库现金管理。所谓独立式国库现金管理,即严格按照当前财政“分级负责”的原则,现金管理操作只依靠本级国库资金独立运作,不涉及其他国库。以B市为例,全辖各县区支库按照Miller-Orr修正模型,在计算出最优库存量的基础上,每月操作日当国库库存现金超过最优库存量时,超出部分放到商业银行财政专户里,按照比例混合投资各个期限的存款(见上页表2);当国库库存现金低于最低持有量时,首先通过提取存款的方式,部分还可以通过“备用透支协议”从商业银行获取不超过1个月期限的短期贷款来弥补头寸,补充现金库存至不低于最优库存量减去最低库存量的值;当国库库存现金介于最优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之间时,不进行操作。

3.前后合式国库现金管理。所谓前后合式国库现金管理,是针对地市和区县两级国库缺乏资金缺口筹集工具,设所辖县区支库为前台,地市中心支库为后台,前台负责进行现金管理,后台负责补足前台短缺头寸的联合现金管理方式。以B市为例,全辖各县区支库为前台,B中心支库为后台。前台按照Miller-Orr修正模型,在计算出最优库存量的基础上,当每月操作日国库库存现金超过最优库存量,或介于最优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之间,其操作与独立式国库现金管理一致;当国库库存现金低于最低持有量时,由后台国库调拨资金暂借头寸短缺的前台国库,期限不超过1个月,借款利率与同期从商业银行获取短期贷款的利率相同,补充现金库存至不低于最优库存量减去最低库存量的值。

三、方案评析及相关建议

(一)独立式国库现金管理的评析

该方案的优点在于:一是完全遵循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自己负责,互不影响,不会占用到上级或其他同级财政资金;二是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管理国库现金的积极性,通过规范和预测财政收支来稳定国库现金流,实现收益最大化;三是能增加地方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通过与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的提高,地方能更好地控制负债成本及资产收益。

不足之处:一是与商业银行的“备用透支协议”难以确定,即使能够签订可能额度较小,短期资金融入渠道不畅;二是商业银行同样会利用签订“备用透支协议”来要求降低国库现金投资存款的利率,不利于投资收益最大化;三是抗风险能力差,如果出现未预期大额支付可能会导致存款变现的利息损失和短期商业银行头寸不足以支付的风险。

(二)前后合式国库现金管理的评析

该方案的优点在于:一是操作稳定有保障,后台国库的现金量通常是单个前台国库现金净流出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并且由于国库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国库间资金实时转账,极大地保障了实时资金需求。二是现金管理操作收益的最大化,后台国库对前台国库的资金支持可以使前台国库弥补头寸的外部筹资成本转化为后台国库的收益,实现整个系统的收益最大化。三是解决国库现金筹措工具缺乏的问题,此方案优于备用透支协议融资,不会受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的影响。

不足之处:一是两级财政关联性增强,尾部风险承压能力难料。同一地市内财政支出容易有相同特征,两者具有关联性,两级财政联合进行现金管理操作加强了财政支出的关联性,会出现全辖支出集中,库存现金同时减少,全辖国库现金头寸均出现短缺的小概率事件,而财政承压能力和后果难以评估。二是道德风险问题。现阶段县区财政融资成本高,财政支出压力大,联合进行现金管理可能导致县区借国库现金管理造成经常性头寸短缺,长期占用上级财政资金。三是后台支持不利于县区政府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相关建议

1.改善国库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一方面要定期编制现金预算和用款计划,合理安排国库收支,及时反映国库现金溢缺,另一方面通过小额折扣、罚金和利息费等手段加快税费资金入库并及时准确支付,避免提早支付。

2.资金分散投资到各家银行,避免集中存放。首先是投资本金的安全性考虑,最大限度降低现金投资风险,其次是避免大额资金进出对单个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冲击,最后是平等地扶持所有银行均衡发展。

3.针对前后台式联合国库现金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采取三点措施。一是建立动态调整借款利率,对经常透支的国库调高对其借款的利率,提高透支成本。二是对财政在人行开立的国库账户以及在商业银行的账户进行监测或现场检查财政现金管理操作部门的方式,确定故意占用上级资金的行为,一旦确定可以停止其现金管理操作,并处罚金等方式来解决。

参考文献:

[1]马洪范.国库现金管理: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2]财政部课题组.英国财政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民间借贷 草根金融 资本市场

一、融资困境——中小企业融资不能承受之重

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宽松而稳定的环境中,各项解困措施大多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也能有所缓解,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叠加效应,中小企业发展再次遭遇危机,融资难的问题又被重新的提到议事日程。

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长期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约20%左右,政策的实施使得银根紧缩,市场上的流动货币减少,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大打折扣,严重约束了信贷扩张能力。

银行方面,吸收存款成为商业银行今年的头等大事,信贷额度全面收紧,某些银行甚至在某时期内出现“只进不出”的情况。“存贷比”的考核指标无疑让上到行长下到一线客户经理痛苦不已,“日均存贷比”的绩效压得让人不敢有丝毫放松。为了不碰触到监管的“雷区”,部分银行开始对贷款规模实行月度限额。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在内都对中小企业贷款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有的甚至将中小企业直接排除在信贷名单之外。

中小企业“指不上”体制内的融资,向大银行贷款“难于上青天”。和正规金融机构脱节导致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通过正规途径根本借不到钱,根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数据,规模以下的企业90%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具体到微小企业,更是95%没有和银行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在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相对紧张、社会资金整体偏紧的情况下,众多企业和个人纷纷寻求民间借贷资金、民间借贷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潜在风险也与日俱增。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称:“温州民间借贷市场估计规模约1100亿元,相当于全市银行贷款的20%,其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约380多亿元,占36%。”根据温州市金融办对35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2012年一季度末,企业运营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三者比例为56:28:16,银行贷款占比上年同期下降2%,而民间借贷占比分别较2012年同期和2013年年初提高了6%和4%。

据统计,2012年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水平为24.4%,折合月息超过2分,三季度已达到3—6分,有的高达1角,年化率高达180% 。一般中小企业毛利润只有3%—5%,中小企业利润率已低于贷款利率,没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不惜饮鸩止渴,进行一场豪赌,资金链断裂后的企业倒闭老板“跑路”自然上演且陆续蔓延。

民间借贷高利贷盛行说明资金链出现断绝,在高度增长期所作有实体投资,已经无法获得金融支撑,宏观调控时紧时松让企业在无所适从之下,走上了高利贷的境地,中小企业苦不堪言,管理体制的失衡已逐渐形成了影响金融稳定的可怕堰塞湖。

其实问题早已发现,社会各界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之内尝试并尽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如:充分运用金融杠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根据企业特性,进行融资产品的创新,通过整合、包装、开发中小企业系列铲平,逐步形成“全方位、全行全流程”系统的金融产品;国家高度重视且政策导向明确,各地政府大力支持。2002年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即: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及保证权益,使中小企业享有参与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的权利。各地政府也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并确定扶持重点,即:优化信贷结构。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组织保障,各地政府调配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担保及融资等一系列服务,有些还承担其贷款担保、专项贷款等融资服务职能。同时,也出台了多项措施,防止银行抽资压贷导致企业资金断链。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障碍及分析

中小企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形成严重的“资金饥饿症”,虽然社会各界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供需合作,但是总体上缺少持续性的效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主要原因为:

(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多,但渠道窄

目前,市场上提供给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有十多种,如大家熟知的银行渠道融资、股权融资等,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中小企业“体质差”等原因,符合这些融资方式约定条件的企业却很少,真正有效的融资渠道并未打开。

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差,多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又很难踏入证券市场。从股权融资来看,我国虽在2009年推出了创业板,但沪深交易所均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加上拟上市的企业太多,无数企业只得在被推得水涨船高的显性和隐性上市门槛望而却步,中国的纳斯达克并未出现。实际上,即使利用这种渠道的也只是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企业,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帮助不大,创业版的作用有限;融资债券方面,我国企业的债券市场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即便是成熟的大企业,进入的难度都很大。依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统计,在2008—2010三年间,全国金融体系融资总额分别有约83.1%,80.5%和75.2%是由银行贷款提供的,较之前比例虽然下降,但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说明我国直接融资还未达到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水平和程度。而在间接融资渠道中,商业银行仍是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但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和顾虑,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这与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2/3,出口创汇的38%和国家财政收入的1/4 的比例是极不对称的。

(二)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信誉有待沉淀

中小企业大多产权单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内部管理或者合规经营均不规范。企业主为追求眼前的利润,往往采取一些短期化的经营策略,但先天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负债多,财务管理透明度差,财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信用水平低,进入银行“高风险”风险评估等级。对于银根紧缩的银行来说,不偏好这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

(三)银行业务结构失衡

商业银行内部损益表上,也反映出来自公司客户的收入明显大于零售客户的收入,重要一点在于过去十年,不单是银行的大发展时期,也是超大型国企集团在各自领域内进一步实现资产业务集中的时期,他们作为商业银行无可置疑的战略客户,为银行带来了雨大的业务量,在激烈的竞争下,商业银行也只能无条件向这些强硬的大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大量的资源的倾斜,导致业务结构不平衡,给予中小企业的空间更小。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建议

在201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就提出要持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这说明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全面的放松,但对部分领域或行业定向支持,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会加强,实现有扶有控,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让“草根金融”浮出水面并阳光化

中小企业历来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但中国的中小企业体制内融资机会少也是长期未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应归咎于中国目前的金融业格局,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中国银行业的半壁江山,即使是合资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来说都难免“大材小用”, 叶檀曾说过“民间融资兴,则中小企业兴;民间融资衰,则中小企业衰。一旦民间融资崩溃,中小企业将遭遇一场浩劫。”因此,合理有效的疏通民间融资,则能有效的缓解中小企业的压力。要改善这种现状,有待大力发展“草根金融”小型金融机构。

某些地方政府歧视小额贷款公司,官办信用社效率低下官气十足,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建议适当的增加小贷公司,放松金融机构准入管制,利用市场调节(如果融资渠道通畅,其实市场利率会在一个相对合理稳定的值上下浮动),同时加上适当的政策调控。

目前来看,中小企业融资更多的是靠民间借贷,但是现在民间借贷很不规范,如果有效的管理这些机构,把民间金融纳入监管体系,监管机构负起监管职责,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发展,打破临时性的利率制度安排,放开利率上下限区间,建立相对独立于正规金融的长期利率完全市场化于合法化的制度,使草根小型金融机构获得合理利润,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小额贷款公司3000多家,可能选择一些能力较强的,正在做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并经验丰富的,经营业绩好,公司治理完善,管理人能力和素质高的小额公司直接“翻牌”为村镇银行。

客观上,中小金融机构拥有成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区域性比较强的金融机构,充分了解当地的行业情况,对于有一定合作期限的中小企业,地域优势使其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和困境,其了解的程度远超过其他大型金融机构。“新36条”也已有类似规定,如“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扶持直接融资业务,可弥补商业银行逐渐“脱媒”后留下的资金断层,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的建设,因材施教,鼓励和指导具备资金、经营管理实力的中小企业买壳上市,有序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在已形成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建立低标准的股权交易市场,在市场准入条件上,统一全国报价体系,促使“小且优”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三)银行积极创新多样化金融工具

一方面,银行可大力发展买方信用,对于成长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朝阳行业的中小企业,可以按照销售合同,对其产品的购买方提供贷款支持,由买方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卖方持汇票到银行贴现获得融资;另外,开发多种创新贷款业务,如,异地联合协作贷款、出口创汇贷款、应收账款贷款、委托贷款、贴息贷款以及综合授信融资等,为不同需求类型的中小企业,提供最佳融资工具;另一方面,结合区域经济特征和中小企业行业规划,选取区域重点、特色产业,且具有一定的行业领先优势和市场影响力、经营状况稳定、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为目标客户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信贷融资产品的营销工作:在产品中增加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商业团体作为合作方,帮助特定的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而出资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以基金作为风险缓释的措施,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配套信贷资金支持,以实现批量开发优质中小企业,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促进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健康发展。

企业融资渠道多种多样,但在现实中,中小企业并不熟悉他们自身可以利用的融资渠道,因此,在外部环境优化的同时,中小企业也要提升自身融资技巧,聘请专家对企业进行自我评估,以准确地选择适合自身特性的融资渠道并有效利用。

篇6

关键词:财务公司 电子商业汇票 优越性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57-02

自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广实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迈入电子化时代,对满足企业支付需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费用,以及丰富支付结算工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运行以来,全国电子票据业务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除了主要商业银行以外,财务公司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也稳步增长。如何更好地利用电子商业汇票的优势,提高为集团客户的服务水平,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公司开展电子商业汇票的优越性

1.方便快捷高效。财务公司的集团客户单位分布地域广泛,操作传统支票业务存在诸多不便。电子商业汇票业务以数据电文形式签发和流转突破了传统纸票的局限性,能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电子票据贴现业务减少了银行验票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加快了集团内部资金周转速度。

2.节约资金成本。电子商业汇票的贴现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与一年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相比,能够降低资金成本的15%左右。通常财务公司贴现利率又低于外部商业银行,所以,通过票据融资替代短期借款,将大大降低客户企业融资成本。另外,财务公司的电票数据保存在人民银行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数据库里,没有实物载体,减少了财务公司纸质票据的银行托管费用。

3.降低了票据的风险。财务公司相比商业银行在票据验票和管理方面不具备优势,基本依托银行完成。电子商业汇票以数据电文代替纸质票据,以电子签名代替实体签章,能够抑制假票和克隆票等票据欺诈风险,同时规避了管理过程中纸票遗失、损坏的风险,确保了电子商业汇票使用的安全性。

4.有利于实现集团效应。财务公司积极参与电票市场,充分利用电子票据融资成本低、操作灵活的特点,帮助集团客户拓宽融资渠道,增强短期融资能力。2015年一季度以来人民银行大力降准,多次降息,财务公司贷款规模出现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电子票据创新带动信贷余额增长,实现集团效益最大化。

二、财务公司推广电子商业汇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公司的电子商业汇票流转不够顺畅。目前财务公司办理电子票据业务的办理模式是“企业网银+ECDS+财务公司业务系统”,顺利办理完成电子票据业务的前提是收付款双方开通企业网上银行业务,由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与财务公司业务系统之间进行指令信息的传递,完成账务处理,再通过外部网银实现资金划转。导致电子票据流转不畅的原因:一是财务公司集团客户账号功能的局限性,客户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的收付款账号为财务公司的内部账号,不能实现商业银行外部网银直接收付款业务。二是财务公司业务系统在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接后,功能有待完善。特别是涉及集团外部单位时,不能实现联动自动处理账务,产生了人工业务操作风险。三是财务公司电子票据系统开发设计模式以及操作使用流程有待优化。由于财务公司开展电子票据业务时间短,经验不足,电子票据系统在某些环节流程设计繁琐,影响到业务交易效率与票据流转速度。

2.集团客户电子商业汇票的认知度不高。由于电子商业票据业务尚处于推广期,集团客户的财务人员对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认知程度不高,对其快捷、便利、安全等特征不了解;尤其高管人员、财务主管对电子商业汇票的业务流程及风险防范控制等问题存在顾虑,导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签约率低,仍然更多地选择纸质票据,由此可见客户对电子票据业务的认知度低是电子商业汇票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3.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待强化。虽然电子票据作为新型的无纸化支付结算工具,能够有效防范纸质票据诸多常见风险隐患,但是对系统业务公开化程度不高的财务公司来说,仍然潜在各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电子票据业务通过网上交易,面临的各种系统安全隐患增多,要求财务公司的系统安全防控能力更高。无论是有意攻击还是无意误操作,比如数据文件丢失、网络遭受攻击、系统运行瘫痪、各种黑客病毒入侵等各种风险,都将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是财务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限于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但票据业务涉及外部单位,对交易关系的真实性以及债权债务关系等材料的审查过程中往往经验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而且无法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实现无纸化传递和审核,存在人工操作的风险不容忽视。

4.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随着电子票据业务的迅速发展,现行的《票据法》已经滞后电子票据发展的要求,需要丰富“书面形式”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目前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和使用规范没有法律制度进行明确规定。财务公司面对外部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顺利开展电子票据业务,建立健全内部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广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有关建议措施

1.完善业务系统,保证电子票据流转顺畅。一是努力实现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支付功能。目前有的商业银行实现了电子票据业务的线上支付,加快了收付款效率,提高了电票流转速度。若财务公司也能通过线上支付,能够促使电子票据流转更加顺畅,规范账务处理。二是完善系统功能。系统功能是否完备强大、性能是否安全稳定,操作是否直观简便,成为客户是否开通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重要因素,因此满足客户业务需求,将是财务公司推广电子票据业务成功与否的基础。

2.加大电子票据业务宣传和培训力度。财务公司需要对集团客户加强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电子商业汇票的认知度。通过培训班、财企座谈会和产品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宣传电子票据安全、快捷、成本低的优越性,介绍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处理流程,鼓励客户开展电子票据业务。另外,财务公司加强员工电子票据业务培训,使业务人员了解相关制度,熟悉系统功能,掌握操作流程。

3.提高风险防范意(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57页)识,增强风险防控能力。财务公司需不断加强系统建设,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性,确保电子商业汇票在安全、稳定系统环境中运行。健全内部电子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管理制度规范强化电子票据业务处理流程,必要时依托银行完成相关资料审核,有效防范风险。

4.完善票据法律制度,规范电子票据业务。一是建议有关部门完善《票据法》的相关法律解释,使其票据业务的适用范围由以纸质票据为工具的结算,扩大到以数据电文为基础的电子票据结算,规范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二是财务公司根据实际业务的开展情况及时修改和完善内部电子商业汇票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电子票据业务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永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电子商业汇票使用推广的现状、障碍与对策[J].金融会计,2013(11):41-44

[2] 霍琛.会计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3(6):150-151

[3] 高古峰.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的应用[J]冶金财会,2013(11):26-27

篇7

关键词:江西;民营银行;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首先在国内提出的创新性仿生概念[1]。虽然目前国内学界对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仍有争议,但本文通过对国内成熟理论成果的借鉴,可以认为:金融生态是对一国或地区金融体系运行的特征、规律的生态化描述,能够形象、系统、本质地反映金融体系内外部各类主体、各类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制约的有机价值关系,而金融生态环境即指构成或影响到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的各环境因素的集合[1,2]。以民营银行为代表的高层次、高水平民营金融机构较国资银行具有更高的市场化水平,对其所在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存在更为独特、密切的依赖;所以,在研究江西省民营银行的培育与发展、分析其目标与正确选择的战略问题的过程中,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是一项无法回避的子课题。

1 国内外研究简述

国内外学界针对商业银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民营银行为主,而在我国则涉及国资、民营的产权结构差异问题)所面对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从较宏观的视角研究商业银行体系的地位与外在环境,研究各类因素间通过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并根据需要采用了各具特色的量化研究方法。例如,邓淇中(2012)等采用了Cronbach’s系数法、方差累积贡献率计算法等,通过信度和效度检测对涉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指标体系进行检验、整理与筛选,确定了经济水平、诚信环境、政府效率、人文氛围等七大类环境因素,建立了国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定量评测指标体系[2];刘晔、陈雁云等(2013)则进一步将视角对准江西省,采用因子分析和AHP方法,从八个大的层面筛选出具体指标,评价、测算了省内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现状,指出了其中体现的弊病、问题和各地金融生态环境构建的不平衡性[3]。其二则是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信用及法制因素等较微观的层面出发,研究不同因素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例如Merton&Bodie(1995)的的金融服务理论认为合约、市场、金融中介构成的体系需要合理安排,以优化并提供金融服务,而且金融体系优化的重心应是建设促使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发挥作用的健全市场环境[4];卢福财等(2014)国内学者也通过研究指出,民营银行能够按市场机制自主运作、减少受政府干预的程度,但这只有在发达的经济与金融体系、有效的外部监管、健全的信用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成为一种优势[5]。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不难对国内(尤其是江西相较于其它省份而言)的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做出初步分析、得到大体认识。例如前述邓淇中的评测结果与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大陆29个省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我国首批五家民营银行中,有四家位于广东、上海、北京这三个评测分值为8.0以上的省市,而江西省的评价得分仅为1.0,在各省市中列倒数第七位[2];无论是从夯实银行业的经济基础、更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宏观视角来看,还是从创新银行业务、打造普惠金融等微观视角来看,我国民营银行的先期试点工作都需要选择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高水平、金融体系健全、政策与制度保障到位、法制环境好、金融债权得到有效保护、信用意识强、银企关系融洽、人口素质高的区域来开展,所以金融生态环境水平相对低下的江西省未能在首批民营银行试点中“分一杯羹”,自然是在意料之中。那么,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是否有望满足未来民营银行培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我国首批民营银行诞生地相比,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特质、差距有又主要体现在哪里?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回答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问题。

2 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

借鉴现有研究,结合统计数据、课题组调查反馈信息等,我们可以将导致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水平低下、民营银行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2]:

2.1经济基础差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金融业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也得到一定改善――江西省在近几年已是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而且已基本实现了主干产业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但从全国来看,2013年江西省GDP为14,338.5亿元,人均GDP为31,771元,在各省市中仅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属于典型的中部欠发达省份[6]。同时江西省的财政收入、城乡人均收入、工业增加值与利润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样落后于东部地区,无疑制约了发展民营银行所需的社会需求。同时,经济基础的薄弱也制约了一些民营银行所需要的创新要素的积累;例如目前我国民营银行的主要发展途径之一是网络银行,江西省通过这条途径突破民营银行发展门槛的希望目前却仍旧渺茫――在落后的经济水平制约下,江西省的网络应用水平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堪忧,江西省的网络域名总量在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中列第19位[7],排名甚至远低于重庆等直辖市,省内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更是长年名列各省末尾,为数不多的省内互联网科技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也大多处于上游服务商、下游分销商与客户“两头在外”的状态,缺乏孵化、衍生出互联网金融企业乃至网络银行的基础。

2.2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江西省金融机构的数量稳步增长,布局趋于合理,组织结构日渐完善,但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水平仍有不足,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相关的指标不理想。通过年鉴数据可进一步揭示出,与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民营银行先发地区)相比,江西省银行体系中的信贷规模小、信贷结构不尽合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与不同产权类型企业得到的信贷支持不平衡)、存贷差总量偏大(储蓄存款转化为有效投资的程度不够),以2013年为例,江西省存贷比约为66.65%,低于全国总体水平(68.88%),金融相关率指标(FIR,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额与同期GDP 之比,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的相关程度)计算结果为2.26,虽然已连续三年保持上升,但仍低于3.10的2013年全国总体水平[6,8]。以上两方面数据均反映出区域内金融资源匮乏、金融效率低下,银行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差。由于现有银行业机构在服务上的缺位甚至歧视,使得不少个人与企业的金融需求只能通过期限短、利率高和隐蔽性强的地下融资来满足,这虽然也可以实现融资目标,但无限责任及法律保障缺失会大幅放大其风险、形成畸高的利率水平,势必会加重企业负担。除了规范性差、隐蔽性强的地下融资外,江西省自2009年起也启动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期以更规范形式满足民间金融需求,并取得了相对瞩目的成绩:2014年全省已设有224家小额贷款公司,全年累计发放贷款近281亿元,超过了北京、上海、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省市,在大陆各省市区中名列14位。从前述环境分析中可以看出,面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缺位,江西省民营银行的生存空间同样是相当可观的,地下金融、小贷公司的发展已经能说明省内民间金融的萌发、成长是难以消除的自然趋势。

2.3诚信意识薄弱,信用环境差

李扬等(2005)曾指出,越是金融生态环境差的地区,金融滞后、政府干预、地域保护、业务垄断、法制缺陷和诚信缺失等问题便越是层出不穷,银行业机构难于通过市场化的信息机制获得企业相关信息并作出有效评价,或是虽能准确评价但也在外部干预下无法做出最有利于避免信用风险的业务决策,令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信用环境要素愈发成为一块短板[9]。以上分析同样能够很好地概括江西省的现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约束,江西省社会诚信文化较弱,公众尚未充分形成产权保护意识,信用体系与法制建设也有待加强,使得金融诚信保障条件还不完备。近年,在转方式、调结构和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江西省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导致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风险的累积不断加快,部分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较高、省内借贷款纠纷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有调研显示,在上述情况影响下,江西省金融资产质量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是处于中下水准的(甚至不如西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10]。如上所述,信用环境的问题对发展民营银行(尤其是在吸引区域外资金参与本地银行培育)带来的负面作用将是不言而喻的。

2.4法治环境、政府服务待改善

法治环境的完善意味着金融法制健全、执法力度到位,但目前江西金融业面对的法治环境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是行政干预、地域保护等导致的权高于法、有法不依等情况时有发生;其次,司法部门往往缺乏足够执行能力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在一些金融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过程中,依法收贷不能落实、金融犯罪惩处追究不力、金融纠纷赔付困难等问题屡见不鲜。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需要的是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而此类问题将意味着其培育与发展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驾护航,其抵制违规干预、防范金融犯罪、解决金融纠纷的成本将会变得很高。

从更全面的政府服务视角来看,江西省及下属地市的一些政府机构在履行自身职能时,没有真正充分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政府机构职能划分与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较严重;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也与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实际要求难以匹配,存在某些不作为、乱作为乃至寻租现象。此外,涉及金融业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也存在缺失,例如,省内至今缺乏成熟的信用中介机构准入与退出制度以及规范,这使得省内金融信用中介业务缺乏严格的风险防范和制约机制,加大了信用信息的收集与运用难度。

3 基本对策与建议

在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尚有待实现突破的现状下,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将能够有效地防止各类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 促使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尽早确定合理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并有效地抑制和根除民营银行发展中可能滋生、累积的风险, 使未来具备浓厚地域特色的江西省民营银行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发挥出降低金融运作成本、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的预期效能。

面对这一诉求,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不应一味以限制或禁止性的手段控制民间金融风险,而应当是努力实现一个金融运作成本低、效率高, 对金融主体行为具有良好的正向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的制度安排,在发展民营银行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对现存制度与政策措施体系的缺陷进行改造、优化, 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更好地引导民间金融资本运作从地下向地上、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将民营金融乃至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真正引入良性轨道。首先,为了更好把握当前政策机遇、克服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短板”,政府机构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当前金融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加快制定民营银行发展远景规划。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改革创新和市场运作等原则,充分体现建立普惠、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金融体系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等,力争使编制的规划具有科学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各地市应尽快研究、落实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具体政策,尤其是要认真研究近期国家、江西省围绕民营银行准入、监管等问题出台的意见与措施,拿出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并落到实处,从行政层面为本省民营银行的发展做好第一道铺垫,为缺少规模优势、不具备政府的信用担保、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创造平等的发展氛围。其次,是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与诚信环境,在充分落实前述的规划、政策的基础上,依法严格保护民营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帮助其远离行政干预,并加大依法审理金融侵权案件的力度、着力提高已诉贷款的执法回收率,解决其难和执行难的问题,严惩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保护民营银行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要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和第三方征信机构建设,建立统一、开放、有效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和评价制度,根据市场规则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有序的管理、齐全的手段、强有力的监管。

【基金项目:当前金融生态环境下江西省发展民营银行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研究, 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项课题(14ZT24),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年立项;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民营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景德镇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5年立项。】

参考文献

[1] 杨枝煌,构建科学的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生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92-100.

[2] 邓淇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及竞争力评价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2,15(6):75-80.

[3] 陈雁云,刘晔.江西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13,(5):77-81.

[4] 孙宗宽.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 卢福财,张荣鑫,中国银行业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

学报,2014,(5):5-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DB/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http://nic.

cn/,2015-07.

[8] 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14[DB/CD].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14.

篇8

2010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2010年的第二次加息。

加息抑制通胀的作用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在当前这一时点上,加息对中国通胀的影响还存在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逻辑。即在“与美元波动高度相关的汇率制度、相对发达经济体的较高增长速度、强烈的升值预期、通胀压力下的加息预期”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加息会吸引境外热钱来进行汇率、利率的套利,增加了境内的流动性,反而助推了通胀。这从第一次加息后的多项数据可以看出来;此次加息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上行,逼近汇改以来的新高,也是证据之一。

从长期看,随着加息周期的延续,加息对通胀的作用将回归普遍性的规律;但在短期,由于加息抑制通胀和加息推动热钱流入的作用相抵消,加息与通胀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其中的“副作用”何时得到消除,让中国央行的利率工具变得更有效,还是一个未知数。

观察当前全球经济局势可以发现,在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同时,欧洲则希望通过欧元贬值来刺激出口、日本中央银行则大规模入市干预日元升值,且美元、日元利率都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全球流动性泛滥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物价上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前中国经济金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通常而言,一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于稳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对外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的均衡实施,但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而眼下,抑制通胀、保持币值稳定显然是中国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

一国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可分三种: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但在具体调控手段的选择上则要受到该国诸多相关因素的制约,依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金融定理: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

由于中国已经在最近20年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中,尽管处于人民币资本项目管制下,但资本的流动不可避免,而只能从规模上加以限制,且这种限制的效果未必理想。因此,“资本自由流动”、“独立货币政策”和“汇率稳定”的三选二,就化简为中国央行在剩下的“货币政策”与“汇率调整”两者中二选一。而实际操作上按照轻重缓急,则有力度上的大小之分。

假设汇率与利率只能动一个、且分力度大小的情况下,则中国中央银行拥有如下四种组合的选择:

1.汇率不动;小幅加息

2.汇率不动;大幅加息

3.利率不动;小幅升值

4.利率不动;大幅升值

本文拟将上述四种情况对中国当前抑制通胀以及热钱流动的影响及结果分述之。

加息悖论

中国央行2010年10月份以来的两次加息,属于第一种“汇率不动;小幅加息”的情况,也是本文要着重分析的。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10月19日加息0.25%后,引起了市场的连锁反应,笔者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数据:

1.11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为576亿美元,环比增长一倍,当月结汇额亦创下年内高点,达到1253亿美元。

数据显示,10月银行代客结汇为1253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为677亿美元,两者之差为576亿美元,即抛售美元(给央行)多于买入额85%;而9月则分别为1192亿美元和908亿美元,差距是31%。

另外,10月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为1664亿美元,对外付款为1272亿美元,顺收为392亿美元,即汇入大于汇出30%;而9月银行代客顺收仅为226亿美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国结售汇差额应大体反映进出口差额。但10月份中国贸易顺差仅为271亿美元,不及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576亿美元的一半,说明有305亿美元是在非贸易项下涌入并以结汇形式甩给了中国央行。

笔者认为,以上数据所隐含的推论是热钱在加速流入,特别是考虑到目前香港的港币、美元或日元存款几乎无息,但中国内地的人民币存款年息已升至2.5%。

2.11月26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新增外汇占款增长强劲,达到5190亿元人民币(仅次于金融危机爆发前2008年4月的5251亿元)。

通常情况下,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是外汇占款的主要来源之一。若以6.60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换算,10月份的结售汇顺差大约是3801亿元人民币,但仍与外汇占款之间有差额1389亿元。

笔者认为,央行吞入外币时必须吐出等值的巨量人民币,是故国内市场的人民币投放量大增。

3.再观察香港市场的反应,也能清晰捕捉到境外资金追逐人民币的迹象。2010年10月以前,中银香港的人民币额度只用了20亿元(9月份香港人民币跨境结算额较8月份还下降了22.5%)。但在中国央行宣布加息后的短短8天里,该行的人民币额度用掉了60亿元――10月27日,作为香港人民币跨境贸易清算行的中银香港突然宣布,人民币贸易结算兑换额度80亿元已用尽。短短一周就将正常情况下全年3/4的额度用光,其速度之快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

4.香港金管局11月30日消息称,10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了678亿元,总量达到2171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存款当月大幅上升45.4%。而存款增加主要发生在加息后的10天里。

5.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公布,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一般而言,加息对通胀有抑制作用,且通胀水平会做出滞后的反映。但考虑到加息对热钱流入的影响和热钱对通胀的影响,本次加息对一个月后通胀的上升是否有“贡献”以及有多大“贡献”,仍不得而知。

将上述现象梳理一遍,模型简述如下:

通胀上升――为抑制通胀央行加息――外汇局的结售汇顺差大增――央行的外汇占款(货币投放)大增――反而推动通胀(CPI)上升

尽管加息对通胀的影响显然不止上述这一个逻辑,但考虑到数据所反映的这种影响的重要性,这就成了一个事与愿违的“加息悖论”。

简言之:在全球经济周期不同步的特殊情况下,中国央行陷入了加息反而助推通胀的怪圈。

在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这种特殊背景下,以下进一步论证这个“加息悖论”。

上述论证的模型可以、也应该加入央行目前惯用的对冲流动性手段,即提高存款准备金与发行央票,在将这两者加入到上述论述逻辑中来之前,先看一下近几周央票的发行情况。

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中,利率调整属于价格型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属于数量型工具。存款准备金上调与央票发行的增加都会造成流通中货币的减少,依据商品经济中“供求关系”的原则,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其市场价格(利率)上升。

2010年12月份以来,公开市场的央票发行量在减少,主因是央票利率过低。数据显示,公开市场一年期央票收益率定格在2.3437%,而一年期央票二级市场收益率却在3%左右,较一级市场的收益率高出50-60个基点。央票一、二级市场收益率的倒挂现象,大大增加了发行难度。如果不加息,将难以打开央票发行利率上行的空间,央行利用央票回笼流动性将难以为继。

另一个数量型工具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2月10日,央行决定从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

与发行央票相似,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银根,其结果同样是减少了货币在市场上的供应量,是故引导市场利率上行,推高了加息预期。例如,中国最近的短期市场利率显著上升,1个月上海银行同业拆借利率(SHBOR)由11月的2.6%急升至12月中旬的3.8%,反映了央行最近一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有效地把流动资金从市场上抽走。

由于银行把更多现金存放于央行,而法定准备金利率1.62%,超额准备金利率0.72%,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减少。从商业银行利润驱动的角度出发,同样可以得出市场利率趋升的结论。

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大量发行央票,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央行的费用支出,但在调控手段有限的情形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加入数量型工具的论证模型扩展如下:

通胀上升――为抑制通胀央行加息――外汇局的结售汇顺差大增――央行的外汇占款(资金投放)大增――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市场利率趋升)和央行加大央票发行量(央票利率趋升)――推高加息预期――结售汇顺差增加――外汇占款(资金投放)增加――助推通胀上升(又回到了起点)

在数量型工具对冲流动性的帮助下,加息对通胀的反常作用稍微缓解,但结局依然是南辕北辙。

概而述之: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一国央行加息可以抑制通胀。但在两个或多个处于经济发展周期不同阶段的国家之间,本币升值预期强烈且通货膨胀率较高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加息手段来抽紧银根、以图抑制通胀时,低通胀率、低利率国家的货币会加速流入高通胀、高利率的国家,以博取利差和汇差,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资金流入国的资金供给并助推通胀上升。在这一特定背景下,资金流入国央行若再次加息,又会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助推本国通胀,于是陷入了一个怪圈。由于加息与抑制通胀互相矛盾的情况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悖,因此这是一个悖论。

这样一个“加息悖论”,也可称之为“加息困境”或“加息两难”。笔者将其命名为“Wang’s Dilemma”。

升值一步到位不可行

接下来分析央行对利率或汇率操作的余下三种情形。

“汇率不动;大幅加息”

利用上述第一种情况(汇率不动;小幅加息)的分析逻辑来预估这个选项,其结果将是骇人的:外汇局结售汇数据和央行外汇占款数据都会巨幅增加,达到难以想象的天量。境外热钱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吸引下大量涌入,坐收利差、汇差之惠。大幅加息还会导致国民经济“硬着陆”的可能大增。因此,央行采取这个选项的几率极小。

“利率不动;小幅升值”

这种调控选择曾经在过去数年(2005年7月-2008年7月)以及2010年6月份央行宣布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后实行过,人民币在过去数月里小幅升值了2%-3%。从结果看其政治效应大于经济效应。即回应了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同时对热钱的流入略有影响。从数据看,7、8、9三个月的银行结售汇额与外汇占款额稳步攀升,但没有10月加息的效应大。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实施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有很大的帮助。但通过这种方式来抑制通胀,其效果仍不明显。

“利率不动;大幅升值”

从专家学者到官员,有一批人持此观点。所谓“大幅升值”,就是很多人倡导的“人民币升值一步到位”。

这种措施一旦实施,当然是消除了境外热钱的升值预期。一般而言,热钱流入主要是冲着人民币升值而来,一旦升值预期消失,当然也就阻断了热钱的流入。

但是,这样的操作只考虑了阻止境外热钱进来,却没考虑目前沉淀在中国的大量热钱撤离所带来的问题。简言之,升值一步到位将伴随如下几种情况:

1.随着境外“洋热钱”的快速撤离,国内银行存款缩减,国家外汇储备萎缩,楼市、股市巨烈波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外资大幅撤离东南亚造成当地货币大幅贬值、股市重挫、金融机构接连倒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中国若采取升值一步到位的措施,能否避免上述状况出现,关键要看中国央行行长为热钱预留的“池子”是否管用,即反向对冲资金流出的能力。

2. 如同翘翘板的此伏彼起,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消失,必然伴随着美元、港币升值预期的增强。很难想象中国内地的“土热钱”不会蠢蠢欲动――抛售人民币而买入美元。

3.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目标出境到港澳台地区的人民币也将面临贬值而被迫回流内地。笔者估计,境外人民币存款3500亿元中的80%有被抛售可能。更严重的是,2008年启动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将遭受重创。

如此看来,“一步升值到位”不可取。

调控手段的中、西医结合

近期中国央行行长曾提及,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宜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西药”主要是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医”首先是指对信贷额度的管理。预计2011年的信贷增速将回落至14%-15%,新增贷款净额在6.5万亿-7万亿之间,M2的增速也将由2010年的19%回落至15%。其次,国务院11月20日《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又于12月11日经过第三次修订后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进一步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再就是考虑重新启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尝试过的保值储蓄政策。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切依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加息困境”这种现象只能产生于现阶段的中国;如同当年以“滞涨”为特征的“英国病”在英国出现;“失去的十年”在日本发生;1960年代美国学者特里芬提出的“特里芬困境”源自美国一样。他们都必须具备相适应的内外因素和条件才能产生。

将来“加息困境”是否在中国或外国再现还很难说,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所以现阶段澳大利亚、越南或非洲一些国家频繁加息而没有吸引热钱大量流入、加息可以抑制通涨,是因为他们并不具备实现这一逻辑的全部条件。

篇9

【论文摘要】去年爆发美国次贷危机波及面广,影响程度深,已经逐渐演变为一场国际金融危机。本文简要描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列举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通胀压力、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金融业和房地产五方面影响;分析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并就我国经济如何防范风险,降低损失,提出了建议。

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从局部扩散到全球,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由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经济体。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发达经济体2009年将陷入全面衰退,新兴经济体也正面临严重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只要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员,全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到这次系统性危机的冲击。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有必要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认真的剖析,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1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进程

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地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地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次级债,是指发放给信用级别低、收入证明缺失,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的抵押贷款。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逐利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2004年之后,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引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次贷危机爆发。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倒闭、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到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2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胀压力、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金融业和房地产五方面。如果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在中国的外资也会出逃,而且其他国家经济的滑坡将使中国出口受到负面影响,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率或许会下降。此外,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受外部需求减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缓态势。外部需求放缓同时导致了出口增长减速。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中国正在面临出口减速、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在今年遭遇严峻考验。

2.1对汇率的影响中国拥有1.8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随着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

2.2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2806亿美元,使外汇储备净值达到1.8088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6月,我国持有美国的国债高达5038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这就使得在这场次贷危机中,我国必须要考虑大量美元外汇的安全性问题。

2.3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据花旗银行测算显示,若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美国需求下降还导致全球对外需求降低,使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人民币不断升值,也会进一步抑制中国的出口,导致经济衰退,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

2.4对金融业的影响①从对外国投资的情况来看,工行、建行、中行在次级债中的投资占资产比重小于1 %,有海外投资的6家中资银行次级债亏损49亿人民币,其损失不会影响银行的正常营业。中国商业银行共持有美国雷曼公司20562万美元贷款雷曼的破产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也很有限。通体来看,由于中国金融业相对封闭,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直接影响并不大。②从证券市场情况来看,中国股市一年来跌幅巨大,沪市从最高点的6124.04点跌至最低点1802.33点,跌幅达70.57%。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几年通过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股市,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资产组合调整和对中国新兴市场重估,使热钱从中国撤资,推动了对这次股市下跌。

2.5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①随着美国金融危机蔓延,美国投行都在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并有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计划,出现了美国投行抛售在华房地产资产的现象,这让低迷的市场雪上加霜。②金融危机使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郁。③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在减少,上市融资的方式也随着股市下跌而破灭,房地产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均受到阻碍,房地产资金供应紧张。④从2001到2007年10月,房价平均涨了100%,此次金融危机会挤压掉中国房地产自身的泡沫,但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3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对策

面对这次金融风暴虽然美国政府采取“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来挽救金融危机,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而更应该积极应对。中国应通过主动的政策选择,在全球趋势的影响下更好地面对此次危机。

3.1调整外汇储备战略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3.2加强金融业的监管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

3.3刺激内需,升级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促使公众减少储蓄,增加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3.4加强监管房地产市场政府要通过设立房地产等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强化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对房地产行业指标保持密切关注、前瞻性判断房地产市场走势、提前采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来避免或缓解房价大幅下跌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融资渠道,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总而言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最大的警示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被动防守、漏洞百出的监管状态并不足以抵抗全球系统性风险,以开放的姿态,在提高本国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才是保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1]梅新育.国际金融传染机制的新特点[J].中国金融,2007(18).

[2]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5).

篇10

关键词:车轮编织法;经理团队;小微信贷业务;小微企业;团队文化;情商;微贷技术;团队运营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082-03

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金融脱媒现象的加速,在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下,许多中小银行纷纷成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将小微企业作为主要扶持对象。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调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笔者建议,可借用自行车车轮编织方法,实行“军队+学校+家庭”管理,以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知识型、营销型小微客户经理团队,实现小微企业贷款的常态化、动态化管理。

一、车轮编织法简述

(一)车轮编织法构造介绍

管理学中有车轮式管理模式,其特征是所有的人都围着管理者转动。借此可用车轮编织打造小微客户经理团队,围着小微业务目标开展业务,使团队业务量和业务规模呈倍数增长。

车轮结构:一般车轮由花毂、辐条、外圈、内外轮胎等组成。辐条交织连接花毂和外圈,通过内外轮胎减少摩擦阻力并减振。花毂、辐条、外圈的材质、型号不同,载重量不同,耐用时间不同。车轮“物虽小”却有“载重千斤,行程万里”之功能,可把小微客户经理团队比作车轮,客户经理的成长就如同花毂、辐条、外圈的材质及型号,管理体制如同外圈,每个人为一根“幅条”组成一个完美团队,群体作战,便于拓展市场。客户经理的信贷分析技术比作车轮的材质,团队每位客户经理的素质比作幅条的规格,各个部门的职能比作编制方法,每位客户经理能力成长和素质提升比作幅条的材质变化,即车轮的大小、载重量不同。

(二)团队的理解

团队可理解为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位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并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是认同于共同目标且为完成共同任务而一道工作的个体所组成的高效且具有凝聚力的群体。或者说,其是由各项专业和技能的成员组成且可协调互补成员之间的知识和技能,为实现共同的绩效目标而行动,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和执行权的群体或联合体。

小企业专营机构的管理模式同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同,有的实行事业部制管理,独立于各负责人制的分支机构但依赖于分支机构平台开展业务;有的小企业专营机构是分支行内部设置的客户经理团队,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仅是管理体制不同。团队是影响客户经理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的外部因素。

二、团队打造对客户经理成长影响的重要性

(一)小微客户经理形成背景

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在世界银行和德国IPC公司支持下在包头银行、台州商业银行试点开办微小贷款业务。现在,各银行将微小贷款业务额度提升至200万元~500万元。实践证明,团队对人员素质、业务操作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产品营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情况

综合各银行小微信贷开展情况,小微企业贷款净利润率为5%~8%,团队月放款5 800多笔,金额8亿多元。其中最高放款8 884笔,金额为10.5亿元,单人月放款15笔以上,维护85户,最高200户,人均创利140多万元。

(三)团队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认为,小企业、微型企业具有风险大、信贷分析难、贷款收回少、不良率高等特征。近几年小微信贷业务不良率在1%以下,甚至低于0.5%。这说明专业化的团队具有不可替代性。

1. 团队对小微客户经理成长至关重要。小微信贷客户经理大多是招聘刚毕业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和辅导。团队打造的外部工作环境和人的内部成长两种因素影响小微客户经理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

2. 专业化团队有利于小微信贷分析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从行为心理上说,团队成员之间直接接触、相互影响,通过分析技术和客户经营信息的讨论交流,可以促进操作能力的提升,相互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和关心。一是他们通过对技术应用和案例分析,能够讨论技术应用到位与不足,实现信息共享;二是他们彼此协作,相互督促,共同完成目标,对团队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团队定位于小企业、微型企业信贷业务,成员个体定位于任务目标。这样,工作中相互沟通、倾听,能够增强团队活力,提高成员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3. 专业化团队有利于中小银行营销和培育优质客户群体。客户经理在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业务营销不仅发挥了桥梁作用,而且是银行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窗口,直接影响着金融产品营销、市场信息传递、客户管理与服务等,尤其对开发、创新业务品种,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更为重要。因此,打造小微客户经理团队,客户经理需提高处理人际关系、业务关系的技能,及时了解客户业务需求,细化和培养客户业务消费欲望,培育金融产品消费市场,紧跟市场潮流。通过二次续贷,培育更多优质客户群体,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如民生银行引入和优化交叉检验分析技术,细化了17种担保方式,用4年多时间,放款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有100万多户,金额达8 000亿元。

4. 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就业、稳定社会、实现小康社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客户经理管理120户~200户、三年以上团队成员达到100人以上,累计放款金额超过20亿元。二是三年内获得借款客户达到2万多户,涉及20多个行业。三是80%小微企业雇佣员工2人~5人,10%小微企业有15人~30人,10%小微企业员工为30人~50人,间接支持就业人员约57万人。

三、小微客户经理团队的特点

(一)微贷技术的起源和特点

微小贷款(Microfinance)又称微小企业贷款,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和以家庭为基础的微小企业等提供可持续的小额贷款,是最早由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博士创建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也译作格莱珉银行)而产生的一种贷款品种。自1983年至今格莱珉银行已经向840万人提供了贷款,偿债率高达98%。我国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已经上升为300万元~500万元,获得小企业金融专营机构金融许可证的银行也有几十家。

(二)小微信贷业务的特点

1. 小微贷款风险大。一是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与银行信贷管理和档案资料要求相差较多,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二是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贷款,小微贷款的额度小,借款人信誉风险大,无法提供有效抵押、质押资产,贷后监督和管理存在困难。

2. 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特点。小微企业订单不稳定,有订单时急需流动资金,资金需求频率大,额度相对较小。

3. 小微企业贷款人力成本高。小微企业信贷调查、组织资料、审查、审批、放款等流程的各个环节人员占用大,人均收益低而成本高。

(三)小微客户经理团队特点

小微客户经理团队在专业人员辅导下开展业务,自身有如下特点。

1. 优胜劣汰和严格自我约束的机制。专家按小微贷业务特殊要求,从沟通能力、抗压和抗挫折力、处事原则性、分析问题思维等方面,对面试人员的智商、情商进行量化、事件化、问题化处理与分析,利用阶段性、月度性、业务分析和营销行为等进行考评,强制淘汰,以提升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2. 营造团队特殊氛围,保持较强的责任心。客户经理在调查分析、审批、询问客户经营中的财务信息及日常生活、爱好等非财务软信息时,坚持原则,传承严谨、专业、细心、深入、对比、检验求证的风格,按程序分析客户业务,每个细节都要执行到位。

3. 营造协同作战氛围和团队凝聚力。“众人同心,其利断金”“上下同欲者胜”“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工作中实行“传、帮、带”师徒制,师傅手把手教授如何操作,讲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操作目的是什么,并且对每个环节的操作事项进行举例说明,例举此项操作、此环节的重要性、风险要害度。这种和谐的协作关系促进了业务发展。

4. 树立新的信贷调查理念。一是本金利息收回最大化。通过分期还款方式,使贷款本息收回最大化,减轻借款人还款压力。二是社会影响和信贷文化的反差化。通过强化客户经理营销行为,推行“不吸客户的一支烟”信贷调查理念。

四、利用“车轮法”打造小微客户经理团队

团队是一个系统整体,需要更强的科学性管理。用“车轮法”打造高情商、高智商、专业化、职业化的小微客户经理团队非常必要。

(一)建立例会制度,创建学习型团队,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中提出,通过系统思考、团队学习、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五个过程,实现个人能力提升,进而走向共同成功。知识经济时代的客户经理首先必须具备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职业化必须以专业化为基础和背景,如会计、法律、财务分析、软信息分析、市场环境分析、市场发展和客户产品前景预测等,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唯有不断获取专业化的知识,客户经理才能做到职业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得到认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另外,客户经理还需要具备操作技能。技能是客户经理赖以开展工作的必要手段。只有知识而没有技能也是寸步难行,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转化为能力才能创造业绩,如业务操作能力、情商、市场营销与分析、风险控制与处置等。利用晚会例会进行案例互动分析,可以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交际能力;利用晨会例会,让客户经理学会自我时间管理和工作节奏安排也是一种方法。

(二)建立“军队+学校+家庭”的管理机制,提高客户经理情商

情感智商又称情商,指个体了解自身和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承受外界压力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

团队运营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持续运作过程,所以影响团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市场因素、内部管理、团队文化、运营机制等。团队成长过程是一个文化磨合与道德认同过程。在业务技能学习初期,需要实行军事化管理以提高集中培训和实战演练、强化吸收和操作能力。以山地、野外团队拓展训练形式,组织拓展高难度项目、高技术的培训,培养和强化共同远景认识,提高客户经理的情商,提高团队整体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

高情商能够使客户经理自发产生积极心态,不断激励与超越自我,在积极动机的引领下实现所制定的目标和远景,从而加速团队“车轮”的运转和客户经理的成功,即正能量关系。高情商能够促使客户经理主动形成创新理念。梁启超说过:“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需要从体制、机制、法规、政策等层面创新理念。高情商能使客户经理主动进行自我总结和知识梳理。伴随贷款额度提高和客户经营生意的复杂性,需要持续提升业务调查分析能力,对交叉检验分析技术和信贷调查理念进行工序化、程序化、行业化、数量化、流程化梳理,对数据和信息采集进行表格化、条理化、指标化、权重化、趋势化分析和综合。

(三)创建团队品牌文化

团队文化是一个组织内部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如果客户经理的选择与团队是一致的,则构成一种合作均衡。培育团队品牌文化和精神,积极导入银行的历史使命、核心价值观、信贷理念等团队文化要素,提高客户经理对团队品牌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客户经理准确把握团队品牌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培养客户经理遵守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自觉行为,实现中心从“制度管理”到“品牌文化管理”的跨跃。

团队品牌文化需要一种文化理念。格莱珉银行在物质、精神、信仰、习惯等多个层面彻底改造了借款客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模式,特别是尤努斯教授倡导的社会团队理念令世人十分敬佩。团队品牌文化需要一种有形资料记载无形品牌文化,通过制定内部培训教材、记载业务案例、业务操作细节、操作尺度、工作事迹、客户经理心得等,作为客户经理培训教案,为新员工入职培训提供业务理论、操作技能、品牌文化的指导。

小微信贷团队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打造专业化、职业化营销和信贷管理小微客户经理团队属于系统性工程,银行还应根据小微信贷业务发展战略制定出具有前瞻性、高屋建瓴的人才战略,创造良好的人才管理、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为小微客户经理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嘉璈,林木.哈佛情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2]赵英豪.市场营销在银行中的应用[J].河北金融,2006,(10):49-52.

[3]胡君辰.管理心理学(MBA教材)[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4]赵英豪.对培养客户经理情商的思考[J].河北金融,2007,(7):49-52.

[5]范云峰,张长建.银行营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宋炳方.银行客户经理培训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