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

篇1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断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对资金的日益需求,中国的影子银行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引发各方关注。通过简要介绍商业银行体系中所存在的影子银行业务,并从影子银行业务的构成、特点等几方面简要地概述了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影子银行;商业银行;机遇与风险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31-02

1 引言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兴衰。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出现了许多不占用银行资本金、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影子银行业务。这些影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以外的创新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绕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的约束,去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但规避信贷监管机构的管制,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给金融系统带来风险。

2 影子银行的概念

2.1 影子银行的定义

2002年由剑桥大学的Geoffrey Ingham在《货币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这一术语,它是从事地下外汇交易的机构的统称,与现在的影子银行体系相比范围小了很多。影子银行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将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以及受中央银行监管的传统银行体系相对应的金融机构概括为“影子银行体系”。2008年,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盖特纳将这些“非银行”运营的金融机构与融资安排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意指与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平行的银行体系。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使用“准银行”一词,报告指出,近些年“准银行”体系获得了长足发展,其融资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银行体系。“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0年对影子银行进得出的定义。实际上,影子银行体系和平行银行体系、准银行体系指的都是同一概念。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子银行体系”这个概念开始广泛受到人们关注。

2.2 我国影子银行构成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还没有给出一个官方的定义,界内学者对此概念的分歧较大。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范围界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0)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影子银行系统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公司实体等,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有私募股权基金、银信理财合作及其投资公司、私募投资基金、民间借贷等。文维虎和陈荣(2010)认为,担保公司、民间信用借贷、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地下钱庄等都属于典型的影子银行系统。袭明华等(2011)通过对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对比,指出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表外业务、场外衍生金融产品、私募基金、民间借贷等。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5月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中认为在中国开展融资活动的非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某些业务会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采用混合资金池运作实现资金期限转换;一类是包括信托公司、MMFs和私募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体,以及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和市场;一类是开展融资活动的非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农村(民)资金互助组织以及各种民间借贷组织等。

3 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构成

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以银行业内不易受到监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为主,其中还包括银信合作委托贷款模式、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种类主要有下面几种:(1)银行理财业务。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自行设计并发行理财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固定收益类投资或委托给信托公司运作或直接向客户融资来获取收益。(2)银行同业代付业务。银行同业代付是指商业银行(委托方)通过其客户的申请,以委托行的名义委托境内的同业机构或委托行境外分支机构(代付方)向目标客户提供融资,代付方根据委托方的指示在约定的对外付款日先行将款项划转至委托行账户上,委托方会在约定还款日向他行偿还代付款项的本息。(3)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池的资产证券化。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指将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缺乏流动性的但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形成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池,并将该资产池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4)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受托人(商业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并协助收回的贷款。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企业间不能相互进行借贷,但以商业银行作为中间通道来实现企业间相互借贷的委托贷款并未禁止,由此商业银行为了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甚至从单纯的被委托方变为主动参与委托贷款供求双方的中介机构,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实现资金供求的匹配,所以这些业务往往就得不到有效的监管。(5)与准金融机构相关联的融资类业务。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相关融资类业务。即商业银行为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授信,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其授信额度内向其选择的借款人发放小额贷款或者向商业银行发放的授信提供担保。

4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促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由于受到严格的资本监管,信贷规模增长速度受到了限制,商业银行为了扩张信用的能力,于是只能从外部连续的补充资本或者将部分的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以减小资本占用,从而创造了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需求。因此,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内的影子银行业务,是因商业银行在传统贷款业务受到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的严格约束、信贷规模受限时主动进行的一种业务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创新最典型的代表,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影子银行业务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积极拓展客户,支撑自身业务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来讲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从本质上说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一些在同业中领先的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和参股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积极向保险、证券、信托公司、基金等混合经营领域渗透,研究创新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并利用自身庞大客户群体的优势加大对客户的交叉营销,同时,商业银行凭借强大的渠道能力代销部分影子银行体系的产品,从而获取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

(2)对传统业务的影响。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及盈利方式产生冲击。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直接融资渠道拓宽及规模的增长,一方面使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被不断的替代掉,另一方面也使商业银行增量贷款的议价空间不断被挤压,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商业银行存款分流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资金来源中理财产品的份额占比迅速上升,改变了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缓解了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存款压力,但是这种利润的增加并不是建立在收益结构优化和经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被绕道使用到了信贷业务上,归根结底,这种理财产品是一种变相的高息揽储,会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影响到传统业务空间和重要经营基础。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体现了利率市场化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必将对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形成较大的冲击。

(3)潜在风险。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所能使用的外部资金十分有限,无论是委托贷款、理财产品、还是信托计划等,银行提供了能使其快速扩张的大部分资金。所以说影子银行业务在一定范围内套用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资金,但是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信息披露程度较低,运作过程中却隐蔽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其次,由于长期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体系之外信息披露不足,导致影子银行业务快速扩张,不断盲目地进行信贷活动,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商业银行不断积聚了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可能会放大商业银行自有的风险同时催生新的风险。此时,如果银行无法或者不努力去了解和监控影子银行业务资金的实际流向,就不能正确地评估贷款企业是合规的使用信贷资金,也就无法预测信贷资金回流的时间和金额,客观上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收回。

5 建议

影子银行业务能起到活跃金融市场和提高融资效率等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值得肯定。随着影子银行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弥补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覆盖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商业银行内的影子银行业务,不宜使用过严的监管政策。所以,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必须汲取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在鼓励、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要银行内部对影子银行业务做好相应的引导和监管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覆盖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引导其健康稳定发展,让其在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总之,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当下的重点是如何将风险转化为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从全局出发,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应对资本市场的各种挑战,如加强自身金融创新能力、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增加非利息收入等,以突出信贷结构优化,有效应对市场变化,有效传导利率政策,进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

篇2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系统中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场由影子银行掀起的金融海啸,很快波及到了传统商业银行,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也随之壮大。尽管中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他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后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中使用“准银行”(near-bank)这一概念讨论类似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与深入,“准银行”、“平行系统”等概念逐渐被归类于“影子银行体系”这个范畴。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应该是指游离于监管之外或存在监管漏洞的,能够引起系统性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第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它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它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第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第三,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第四,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1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2.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它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问题上,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例如,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大部分资金都流向房地产领域,而房地产商所获得的利润又进入民间信贷,形成了一个资金循环。这使得当房市过热,政府需要通过紧缩银行信贷来打压房产泡沫的时候,由于委托贷款、民间信贷、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政策抗衡,削减了政策的调控效果。

转贴于

(四)影子银行产生的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篇3

2008年,起始于美国而后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震荡。在危机爆发后,美国设立调查委员会在经过调查之后,报告称: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失误和不足,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虽然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影子银行体系毕竟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之中逐渐的产生发展壮大。对我国影子银行进行深刻探讨,有利于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引导我国影子银行的良性发展。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也被称之为“影子银行体系”,“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等。对影子银行的概念世界各国至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它也并非是个法律概念。2007年PIMCO(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对影子银行的概念作了最早的阐述。在麦卡利那里,影子银行指的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游离于金融监管体制之外的金融机构的统称。

我国学界对影子银行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指的是不受政府金融体制监管或很少受到金融监管,但具有一部分传统商业银行功能的非金融机构或业务的统称。另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是指能够像传统银行一样提供融资和金融交易服务,但又不受正规金融体制监管或仅较少受到金融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为。不难发现这两种定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方面都认为影子银行处于政府的金融监管体系或虽处于监管体系之内,但受到较少的监管;另一方面都认为影子银行能够像传统商业银行那样提供融资服务。然而至于影子银行的合法性,这两种定义都没有明确的指出。在笔者看来,影子银行游离于国家的正规金融监管体制之外,且单纯的机构和行为都不足以将影子银行的所有形式都包含进去,它的形式应当是机构、行为、工具乃至服务等的集合。也即影子银行应当是个集合名词。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合法性,应当界定为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或者违法。所以笔者对影子银行下的定义是,影子银行是指处于政府正规的金融监管体制之外或很少受到金融监管,但是能够直接或间接提供无法律依据或非法融资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以及行为、业务、工具等的集合。

二、影子银行的特征

与传统银行相比,影子银行具有以下特征:

1.影子银行的资金不是来自于存款。传统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居民和企业的储蓄存款来获取资金。相比之下,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则是其自有资金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2.影子银行很少受到正规的金融体制监管或者根本不受监管。传统的商业银行,会受到各国政府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且会受到法律的规制,其业务也要求符合法律的规定;而影子银行则是运行在金融法律或金融监管体制之外,经营活动很不透明,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健全。

3.影子银行的杠杆率高,流动性高。由于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或很少受到监管,不存在审慎监管,也不需要向央行缴纳存款准备金,这使得他们可以采取高杠杆率操作经营,资金的流动性会很高。

4.影子银行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由于缺乏或不受监管,以及其具有的高杠杆率特点,这使得在经济不景气时,影子银行提供的短期资产等金融工具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风险将会通过杠杆扩大。如果这种风险传导至传统银行体系并通过传统银行流出时,有可能会诱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5.影子银行在业务上主要是参与或开拓新型的融资领域,承办创新型业务。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而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则隶属于国家或政府的标准银行系统,是传统的为社会资金需求者间接融通资金的金融机构。

6.影子银行通过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以大量批发的交易模式进行大额的融资中介活动。而传统的商业银行一般通过零售方式为社会提供贷款或筹集资金。

三、我国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

(一)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需要。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社会融资缺口日益扩大。一方面,房地产产业的膨胀发展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等对资金的需求量本已逐年加大,而投资后所形成的众多企业项目“滚雪球”又形成了再融资需求,使得资金需求更加庞大;另一方面,在资金的供应规模上,传统银行信贷会受到一系列信贷指标考核的约束,当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资金需求时,社会融资缺口便日渐扩大。据统计,仅在2012年我国至少存在2.5-3.5万亿元的融资缺口,在2013年这个缺口约为3.5-5万亿元。如此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必然会使得部分企业被迫向影子银行体系等非正规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

(二)金融“双轨制”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虽然说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已经达到国家政策支持的高度。但由于金融“双轨制”的存在,也即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向大型国企提供较低利率的贷款,这使得中小企业往往难以获得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本质上还具有一定的垄断色彩,这造成了大型国有企业不缺钱而许多中小型企业难以贷到款的尖锐对立。面对这种融资困境,为了解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中小企业只能被迫的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这个非正规渠道实现融资。

(三)社会闲散资金的供给。由于金融领域的利率受到了严格的管制并保持在较低的区间内,远低于目前的通货膨胀率。社会闲余资金的所有者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值时乐于通过影子银行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为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温床”。

(四)资本市场的高速运转,实体经济对金融业务需求多元化,为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影子银行为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不能满足的市场需求做了十分有效的补充,其开拓的新领域也扩大了金融领域的群体,这些新型金融创新活动绕过了监管,以套利的形式成为了影子银行。

(五)金融监管的放松和监管缺失。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对金融体系开始逐步放松,不再像以往那样过度干预或管制。这使得大量传统银行以外的如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之类的组织与机构开始参与到信贷中介活动中。即便是受到了严格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会采取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方式,利用法律漏洞开发出另类产品从而逃避监管。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优势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核心竞争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目前仍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能力,然而该业务在我国的金融业却仍是一片尚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

本文试从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比较出发,具体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资与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根据传统,是指银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资金提供服务收费经营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间业务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而不是在侧有身份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不过扮演着中介服务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从不冒险到带一些风险,如各种各样的保证、承诺、代保管、质押业务在处理这些业务,银行客户不但出售银行信用,也为客户担当一定的风险;从使用自有资金的不断进步,与一定数量的钱,如融资租赁融资业务,业务;永不占有客户的资金占用客户款项,如银行汇票结算,“出口汇款”账户的资金和外汇结算业务“应解汇款”的资本账户是一个典型的“无息负债”。但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当期损益和投资预期,改变银行资产的报酬率,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架马车”。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差距分析

(一)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1、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我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的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零售业务的总量乐观,且其增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2、信息优势。由于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外资银行作为舶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1、缺乏有效、完善的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无法实现混业经营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这使得商业银行只能局限在传统业务上。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但该规定主要以业务为主,对那些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关系重大的中间业务如投资基金托管等则限制严格,在实际运作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2、经营业务传统,创新空间较小

从业务品种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含量高的咨询类、代客户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特别是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些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国内甚至还未实现零突破。

从收益比重看,在西方国家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占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60%,而我国四大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比重平均仅为8%左右,中国银行最好,但也只占到19%,而且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中间业务。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对此,我们要在遵循一定创新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中间业务的新品种或扩大原来品种的范围,并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同步创新。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

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的商业使用的优势。

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这种商业化中间业务的服务虽然可以树立企业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这一概念的根本转变为知识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支柱产业来抓,树立中间业务新的管理理念。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

篇5

【关键词】影子银行 作用机制 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借此浮出水面的影子银行这一新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子银行不仅被认为是造成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且在欧债危机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表面上对流动性的影响,在金融市场高度发展背景下滋生的影子银行更是通过隐藏于背后的信用创造机制发挥着作用。因此,关注作用机制不仅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影子银行的作用过程,而且对于有的放矢的制定相关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影子银行从出现开始就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具有独特的信贷影响机制,并且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亟待规范。在2013年的G20峰会上,中国副财长朱光耀明确表示,我国应加紧治理影子银行及地方融资平台。①明晰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对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影子银行概述

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于2007年创造性的提出“影子银行体系”概念,即“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②鲁宾尼教授随后对影子银行概念进行完善。盖特纳提出了“平行银行系统”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准银行”概念。这些都是影子银行的别称。美国监管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任何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中介活动”。③

随着研究和认识的不断加深,影子银行已不单指金融机构,其外延还包括类似于传统银行的理财部门或者金融工具。而银监会则将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业务、金融租赁业务排除出“影子银行”之列,④对我国的影子银行做出区分。

关于影子银行作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都有很多研究。

Pozsar等对影子银行实现信用中介职能的七个步骤进行了剖析。[1]Shin强调影子银行的外部融资能扩张传统银行信贷。[2]Gorton和Metrick说明以回购协议运行为中心的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高度抽象其货币供给机制。[3]

易宪容认为影子银行是信用扩张的工具。[4]李波和武戈对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进行模型分析,说明其乘数效应,高杠杆性和金融风险。[5]陈剑、张晓龙和李向前等研究表明影子银行在短期内可促进经济增长。[6]蒋冠和霍强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资产优化视角,研究了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政策传导的影响。[7]

二、影子银行作用机制

影子银行是与商业银行一样,在借款人与储蓄者之间建立联系,并且发挥着融资功能的金融中介。既满足借款方融资需求,有效提高社会闲散资金的使用效率,又满足储蓄方理财需求,获得收益。

但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同,影子银行并非采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融资模式,而是以“发起-分销”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影子银行以商业银行的贷款信用创造为基础,用资产证券化和担保对银行贷款期限、流动性和信用进行转化并将其分销。这种新型的债务融资方式将银行的传统信贷关系隐藏起来,以证券化关系取而代之,将传统的市场流动性转为银行流动性。⑤证券化的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是商业银行将贷款提供给信用程度不高的借款人,然后把这种次级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由其打包并包装成金融衍生品,由于证券化的结构性产品被设计的很复杂,只能凭借良好的信用评级提高可信度来吸引投资者。影子银行对打包贷款的批量需求直接刺激了商业银行次级贷款金额的不断增加,打包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为提高收益规避风险,证券化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模式的不断重复,最终导致非常高的杠杆率,间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结构是受到控制的。影子银行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金额移出资产负债表,使其成为银行表外业务,从而少受甚至不受信贷规模投向及资本金的监管。但影子银行不直接吸收存款,只能通过负债方式购买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然后,利用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或其他机构投资者资金以及投资银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管道,在货币市场通过回购协议等工具融资,以此为基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或其衍生品,这种高度负债的方式就是影子银行独立的货币供给机制。[8]影子银行的证券化金融产品在回购市场上进行流动性的转换,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类似于货币的特征,可随时通过交易变成现金。[9]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更多的是创造流动性。流动性作为可以快速变现的资产,既能随时成为货币存量,也随时可能收缩枯竭。在流动性出现危机时,由于缺乏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影子银行体系一旦出现崩溃将后患无穷,比商业银行破产更为严重。但是影子银行不需缴纳存款保险金,不必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不用受制于监管机构的监管,因此其不仅具备信用创造能力,而且与商业银行相比更具竞争优势。

三、我国影子银行现状

影子银行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主要是在中央银行信贷额度管制和宏观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出现的。⑥融资方、投资方及中介三方面需求旺盛,可信贷资源无法借助传统的银行中介均衡分配,导致资金供求双方只有借助“影子银行”方式建立联系。

我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简单的多。信贷资金主要分为两种,银行内部少受或者不受监管的准信贷活动和民间金融活动。表外业务是银行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影子银行业务,而民间借贷则是构成民间金融活动的主要部分。⑦此外,我国影子银行杠杆倍数较小,衍生品市场不发达,目前没有实质性的证券化过程,并且与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的金融脱媒相比,和传统银行属于互补合作关系,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不高,政府管制依然存在,理财产品风险较高且易出现信用违约,资产质量有待提高。虽然具有证券化特征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已经被归入商业银行表内业务进行监管,但中国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依然很大。

四、对规范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启示

随着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壮大,适当的规范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是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即使是银行表内资产也可以充分得到使用,从根源控制影子银行体系扩张。第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联系紧密,应从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着手,疏理好融资渠道。第三,由于影子银行运作易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定,所以应完善金融市场,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信用基础。第四,由于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创造了信用,这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所以要寻找更完善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指标进行管理调控。第五,监管机构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做好信息披露以提高透明度,防范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

注释

①2013年9月5日,朱光耀就G20峰会热点议题回答记者提问。

②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Hyman Minsky’s Economic Jouney,The Resarch Foundation of CFA Institute 2009.

③FSB,2011.Shadow Banking:Scoping the Issues[R].April,12.

④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报》。

⑤易宪容,王国刚.美国次贷危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金融分析[J],金融研究,2010(5)。

⑥根据2013年9月9日《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影子银行”不是什么坏小孩》一文整理。

⑦2011年12月21日《国际金融报》第05版观察评论:影子银行不会崩溃瓦解。

参考文献

[1]Pozsar,Z.,Adrian,T.,Ashcraft,A.,and Hayley,B.,2010.Shadow Banking[R].FRB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No.458.

[2]Shin,H.S.,2012.Global Banking Glut and Loan Risk Premium[J].IMF Economic Review,60(2):155-192.

[3]Gorton,G.,and Metrick,A.,2011.Securitized Banking and the Run on Repo[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4:425-451.

[4]易宪容,王国刚.美国次贷危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金融分析[J].金融研究,2010(5):41-57.

[5]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12):77-84.

[6]陈剑,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8):66-72.

[7]蒋冠,霍强.中国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治理路径——基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资产优化的视角,2013(8):17-21.

[8]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机制及其脆弱性.银行家,2010(12):90-93.

[9]王博,刘永余.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启示[J].金融论坛.2013(3):3-8.

[10]李向前,诸葛瑞英,黄盼盼.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J].2013(5):81-87.

[11]徐滢,周恩源.影子银行体系金融不稳定性扩大机制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应对研究[J].上海金融,2011(7):95-99.

[12]葛爽.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风险防范,金融与经济,2010(7):22-25.

[13]黄益平,常健,杨灵修.中国的影子银行会成为另一个次债?[J].国际经济评论,2012(5):42-51.

篇6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企业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向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层面上,挖掘利用数据信息,把自身业务延伸到金融服务领域,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全新业态,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量庞大,交易成本低等优势,这种安全、便捷、高效的新兴金融给客户带来前所未有的金融服务体验,因此,互联网金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加速资金融通在传统的金融体系内,社会中需要资金的弱势群体是很少有机会在短时间内获取资金的,银行放贷的条件又很苛刻,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商业银行还无法满足公众对资金的需求,互联网金融能够使客户突破地域性限制,利用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平台寻找投资方。2.交易双方信息比较对称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银行很难获取小微企业的信息,银行的收益与成本不对称。互联网金融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交易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对方的需求,较全面地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或者是信用情况,在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搭建一个桥梁。3.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信贷市场一直处在资金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资金需求方无法及时获得资金支持,资金供给方也无法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对象。在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内,资金信贷双方不会过多地依赖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交易平成资金信贷全过程,从融资信息的甄别,到交易对象的匹配,再到产品定价和完成交易,中介作用逐渐减弱,整个融资过程更加快捷。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虽然互联网金融发端于国外,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非常快,业务不断完善丰富,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和理财产品在线销售等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第三方支付逐步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实力较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包括有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等,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个人支付、行业支付,还包括银行卡业务。

(二)P2P网络借贷

传统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未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用户高度集聚以及快速信息传输优势,改善资金供给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网络借贷是指个人或工商户通过网络平台得到资金支持,实现借贷资金的“线上交易”。近些年,P2P行业依然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上线P2P平台达到两千多家,资金规模达万亿元。

(三)众筹融资

所谓众筹融资,是指创业项目的发起者通过在线平台向投资者筹集资金,这种新型项目融资网站业务在中国也逐步兴起。很多公司利用自身的创意在众筹网站上吸引大众对其投资,相信这种全新的融资模式将掀起了一场去高端化的大众融资革命。让大众参与到项目投资中去,充分利用散户手中闲置的自己,这是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一种大胆尝试。

(四)理财产品在线销售

理财产品在线销售是指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所有利用官方网站或者第三方网络平成销售理财产品的行为,这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理财产品在线销售的含义,在实践当中,理财产品在线销售被认为是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销售行为,例如有的商业银行自建电商平台,建行的善融商务,工行的工行瑞银等都是属于传统商业银行建立互联网平台销售理财产品。

三、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凭借覆盖面广、成本较低和技术先进等优势,逐渐涉足到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向传统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给我国金融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倒逼我国传统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与创新,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

(一)传统商业银行面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压力,其劣势逐步暴露出来

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获取难度降低,相应的交易成本也降低,传统金融市场中资金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改善互联网金融为融资企业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弥补传统商业银行的不足;第二方面,以前商业银行的整个社会的支付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现在这种地位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冲击。电子商务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实体店铺等客户主体主要是依赖于网银等银行支付系统,当这种网络支付系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时,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第三方面,理财产品在线销售方式,威胁了银行传统销售渠道的地位。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是通过销售人员销售出去的,目前,以银行网点为代表的传统销售渠道受到于地理位置和政策的限制,覆盖的顾客市场的面比较窄。互联网金融本着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最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二)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将受到冲击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进入信贷领域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利差,互联网金融企业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覆盖客户群广,可以并为中小企业筹措资金,从而迅速发展起来,在个人和小微企信贷领域与传统银行形成有效地竞争。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开始夺取传统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早已涉足移动终端支付、银行卡收单等多项业务。第三方面,互联网货币基金吞食了银行存款,例如公众把自己的银行活期存款转移到余额宝。

四、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方案

要明确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发挥商业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客户群广泛且稳定、网点网络、技术实力雄厚等特有优势,这些优势恰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银行首先要确定参与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战略方案和目标。另外,商业银行要加快整合各个条线和部门资源,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制定有前瞻性的互联网发展方案。

(二)创新具有银行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一是支付手段的创新。线上支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方便、安全、快捷、定制”的方向上,推动支付手段的创新。二是创新银行的服务功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信贷产品、理财产品交易流程、支付结算工具等创新,建立线上、智能的网络融资平台。三是创新银行服务渠道。目前,移动客户不断增加,移动客户端支付等应用越来越普遍,银行要开发移动客户终端支付、移动商务、移动理财等产品,把银行业务拓展到移动金融中,使银行真正成为客户的财富管家。

(三)商业银行要加速创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对传统的商业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任何企业一旦抛弃电子商务就意味着其将会丢掉很大一块市场份额,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企业更应该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创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各种理财产品,或许是未来理财销售的主要渠道。中国建设银行在这方面比较有远见,早在2010年建行就以金融业务为核心成立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即善融商务购物平台。商业银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主要目的在于抢占稀缺的市场份额,要看长远利益。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商业银行要首先维护好自己的固有信贷客户,挖掘潜在客户群,利用自己银行优势争夺市场份额,积极防止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吞噬。

(四)企业文化、信息技术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

篇7

首先,品牌是一个企业具有的独特的专属称号,人们通过品牌名称、品牌属性、品牌特征等等方面来记住该商业产品,它的目的是与其他产品能够很好的区分,品牌具有专属性,这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标志。其次,品牌是一个企业对于自身产品的形象代表,对于该品牌的产品的各种信息都有详细的说明,是对消费者产品的说明,所以,品牌还具有真实性。最后,品牌是对该企业服务个性化的说明,拥有着与其他品牌不同的服务方式,让消费者体会到更优质、体贴的服务,所以,品牌还具有独特性。

二、品牌建设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一)品牌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形象。品牌形象的好坏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评价高低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到一个产品的品牌名称,如果别人知道该品牌,说明该品牌在人们生活中是有影响的,品牌被人熟知一个是因为该品牌的各方面都很好,口碑非常好;另一个则是被人唾弃,对它避而远之。人们对于该品牌的态度一切都源于我们品牌形象的好坏,所以,品牌建设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品牌具有独特性,便于广大人民的记忆。每个品牌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品牌都是根据自己品牌的特性命名的。商业银行的品牌名称中,人们会知道商业银行以商业为主,所以,一旦是会有商业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就会想到商业银行,让人们从品牌中清楚明白的知道该企业的从事范围,显现商业银行的独特服务体系,所以,人们更容易记住,简单明了。

三、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对于品牌的内在含义还很肤浅,商业银行品牌缺少文化的底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下,国家给予经济更多的重视,可是对于文化的重视度却不高,各个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也受到影响,他们对于商业银行品牌的认识都还停留在表面,仅仅强调利益方面,目的性太强,让商业银行缺少了文化的底蕴,这些无疑会影响各个商业银行的工作者们,让他们对于品牌的概念也停留在表面,理解肤浅,所以,我门对于品牌的概念深入认识是我们当前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银行品牌的目的性太强,不能够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银行的品牌建设过程中,考虑如何去向人们介绍该品牌的信息,但是,却忽略了满足客户要求这种药的一点,银行运行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所以,他们在品牌建设中的目的性太强,这是达成与客户之间交易的忌讳之处,会给客户们造成一种距离感的假象,满足不了客户的服务要求,该品牌的市场业绩自然也会不高。

(三)在品牌宣传上,宣传方式偏向于传统,缺乏创新。银行运行的根本目的决定着利益第一的工作理念,为了能够保证业绩的平稳增长,他们会采用之前的宣传方式,希望稳中求进,虽然这些宣传方式很保险,但是它在市场竞争中是不利的,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墨守成规,必定会被淘汰,所谓不进则退。也会给客户很单一的感觉,毫无新鲜感,这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如何正确地进行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

(一)找准品牌定位,深入了解银行品牌内涵,增加商业银行的文化底蕴。对于品牌的市场流向进行深入的了解,找准商业银行的市场发展对象,注重文化底蕴,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员工的工作素养,让客户体会到我们商业银行的优质、贴心服务,提高客户对于企业的信任度、肯定度,这对于以后的长远合作是很有帮助的。

(三)树立创新意识,总结宣传方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新型媒体的了解,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杜绝单一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客户可以便利的得到该商业银行的详细信息,刺激客户们的合作意向。同时在管理制度上也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实行科学的管理方式,对于整个商业银行的运行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结语

篇8

一、对整体上市模式的分析

整体上市是指每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以其整体资产进行重组,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然后直接以各商业银行总行的名义上市。我国目前已上市的深圳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这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采用了这一模式,且取得了成功。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上市在实质上属于整体改制,看起来操作简单,既确保了国有银行运营的完整性,使上市筹集到的资金能在全行范围内统一调配,又有助于国有银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其优点显而易见。但是,整体上市对股票市场规模,上市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和财务指标都有较高要求。目前来看,内外条件都尚不具备,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首先,是受到国内资本市场筹资规模的障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多的达3万亿,少的也有2万多亿;需要补充的资产规模(除银行外)都超过800亿元;且《公司法》规定:首次公开发行流通股比例至少要达到股本总额的15%,再考虑到发行溢价的因素,这种上千万级的筹资规模对于本来就“水浅”的中国股市无疑是不能承载的“航空母舰”。如果把握不好扩容的速度和节奏,涸泽而渔,不仅上市的目标无法实现,还可能造成股市恐慌,对国民产生不利。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来看不满足整体上市条件。整体上市要求银行连续三年盈利,虽然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来看,满足这一要求,但事实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很低,其经营状况还远不能达到资本市场的要求。有资料显示,200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为3.58%,净资产收益率为7.66%,香港汇丰银行的这两个指标分别为1.474%和23.99%,而中国工商银行则分别为0.1446%和2.80%,建设银行分别为 0.298%和6.57%,农业银行分别为0.0137%和0.225%,中国银行分别为0.1038%和2.20%。如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账面利润进行公正的真实评估,井按照国际银行机构通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标准计提损失准备金,那国有商业银行的账面利润将由正转负,则不具备上市融资的资格。如果进一步考虑上市后的再融资,则会发现整体上市是不利于后续融资的。

再次,2001年11月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一至第六号,对上市发行的信息披露作出了特别规定: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上市必须依法进行资产评估和信息披露。采用整体上市,不良资产不可能充分地剥离,信息披露可能严重影响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引发全国性的支付危机。此外,投资者能否认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还是一个问题。

二、对分拆上市模式的分析

分拆上市分为机构分拆和业务分拆。机构分拆上市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将金融发达地区的分行从统一法人中分离出来,用于组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上市,原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将继续存在,并依照其持有的股份数量对上市银行行使相应的股权。

但这一模式也有其致命的弱点,首先它使国有商业银行存续的部分面临着更严峻的经营压力。好的资产上市了,剩下的不良资产怎么办?如果把不良资产拨给母公司也就是控股公司,国家的负担就会很大。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拆上市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问题。上市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必须利用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业务网点和拓展业务,不可避免要发生复杂的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的问题,在上市方案的设计上,要确保交易的独立性和公平性,要避免国有商业银行对上市银行运营的非法干预。

业务分拆上市是指分拆出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性较好的业务实行公司化改造后上市。笔者认为就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不适宜采用这种模式,原因在于:第一、分拆出盈利前景较好的网络银行、国际业务、住房信贷、消费信贷等新型业务,将不利于未上市部分的发展;而分拆出其他传统业务又有损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招商银行之所以放弃网上银行分拆上市计划就是由于它对分拆网上银行上市的法人地位问题、收入与盈利来源问题和关联交易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也未从投资银行家那里得到明确答复。而在对美国的网上银行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网上银行是传统银行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银行的延伸和升华,传统银行要发展网上银行,就必须将网络技术与传统业务相结合,脱离传统银行的纯网上银行发展空间很小,反而会削弱传统银行业务的份额,“水泥加鼠标”才是传统银行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第二、在世界银行规模越来越大、混业经营成为趋势的今天,上市公司只局限某一业务显然有悖潮流,不利于应对加入WTO的需要和它的长远发展。第三、目前我国的银行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对于单项业务的成本和收益缺乏明确的划分,也就无从进行分产品的利润考核。而上市部分和未上市部分之间的业务往来不能割断,两者之间激励机制的不同会产生摩擦。总行作为上市部分的控股股东和未上市部分的全资股东,必须对双方的业务往来进行有效的协调,合理地解决成本与费用的核算、利益再分配等核心问题,对关联交易定出合理价格。这对总行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近期内很难达到。

三、联合上市模式的

联合上市是指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位于同一行政地区或区域内的几家分行资产进行合并重组,新建一家由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联合控股的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这一模式在减轻对股票市场的冲击和保证发行及上市顺利进行两方面,有着与分拆上市同样的优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拿出同一经济区域的几家分行联合上市,可以改变按行政区域设立分行的传统方式,适应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减少行政干预。而将同一行政地区内的分行联合上市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避免因过度竞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由于合并后占垄断优势的市场份额,以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对上市银行进一步扩张资产的潜在支持,联合重组后的上市银行都可能发展成为区域性航母,因而必然对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然而,这一方案存在先天性的重大不足。首先,上市前实施起来会面临较大的阻力,单纯的市场行为很难使四家银行自愿联合,而政府主导下的合并会使行与行之间出现摩擦,在具体操作中业务、组织、人员的整合较为困难,上市后也很难协调各总行之间的利害关系。由于存在利益冲突,上市银行在结算资金往来、业务开展等方面无法与各家总行取得协同效应。经营机制、经营观念、文化的差异以及人员安排上的摩擦容易使内耗增加,并由此降低经营效率。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同业竞争对手合作组成的联合企业往往以失败告终。此外,联合上市后所形成的市场垄断局面不利于其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它无法形成相互竞争的市场环境,有悖金融改革的初衷。

四、对买壳上市模式的分析

首先要指出,国有商业银行买壳-上市与借壳上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借壳上市指国有商业银行不直接挂牌上市,而是利用与境内外另一上市公司的特殊关系达到上市的目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上市公司的联系则是通过资产或业务的注入、控股等方式来实现。借壳上市包括造壳上市和买壳上市,前面捉到的分拆上市是造壳上市的一种类型。买壳上市是指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收购已在境内外上市的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购人后以现成的上市公司作为外壳取得上市地位,然后对其注入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海外买壳上市是最方便、最省时的一种境外上市方式,虽然有它的优越性,但也并非万全之策,它的不利之处在于:(1)买壳成本较高,与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急需融资而赴海外上市初衷有违。(2)风险比较大,因为我们对境外上市公司并不熟悉,虽然经过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评估,又经过审慎选择,可是收购一旦完成达不到上市的目的或收购失败,代价是很大的,前者如购买了垃圾股票,控股后非但不能从市场筹到资,反而背上了债务包袱,就得不偿失了。(3)买壳必须保证公司的业务不发生重大变化,如美国纽约交易所就规定:如果收购行为引起被收购上市公司在资产、业务性质和管理层等方面出现较大变化,则被视为新上市公司,相应的要求及费用就会高得多。

综上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的这四种上市模式都各有利弊,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权衡各种模式的利弊后,笔者认为目前最佳的上市模式是机构分拆上市,它既与我国股市现时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又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较多、整体经营效率不高、地域性差别较大的客观事实相适应,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另外,买壳上市也是目前可以尝试的一种上市模式,作为境外上市的一条捷径,它不仅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迅速地拓展海外业务,也使国有商业银行能尽快地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中去,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和经营。同时,这两种模式又可以借鉴移动集团公司分拆上市、反向收购的运作思路,根据银行发展战略的需要,结合上市银行以改善自身经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资产重组等行为,逐步将其它经营效益较好的未上市分行收购进上市银行。

[1]吴胜春。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思考[N].金融时报,2002—03—07.

[2]侯合心。国有商业银行上市[J].金融研究,2001,(4)。

[3]秦征,杨爱花。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走哪条路? [J].资本市场,2002,(4)。

[4]张吉光,郭凌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四大争议焦点[N].国际金融报,2002—04-16.

篇9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在于对各种潜在和现实的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象风险高、审计规模大而审计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如何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审计和监督,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概念和方法备受职业领域的关注,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推进的大势所趋。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不足逐渐凸显出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制度,以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导向,在判断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得出审计结论的审计方法。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五个特点: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将联合风险作为风险评估重点,采取以分析复核为中心,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复合型的专业知识,运用个性化的测试程序等。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现状

20世纪初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到其内部审计之中,但是从总体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据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占到了我国商业银行全年审计工作量的50%,专项审计占到35%左右,审计调查等其他项目占到1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尚处于由内部控制导向转向风险导向的过渡阶段,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仍旧处在起步探索之中。

从风险来看,当今我国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而来源于外部的其他审计风险则被忽视,审计关注层次不够深入,对于风险的评估方法还比较传统,另一方面,我国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知识范围较为狭窄,人员比重中财务人员的比重较大,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比较缺失,具备多项专业技能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同时必须要注意到的是,我国银行业一直以来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即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仅仅是银行的监督部门,它无法为银行创造价值和利润。重监督、轻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当前工作的状态,内审报告仅披露了银行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弊端,至于如何解决则提之甚少。因此,内部审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建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其管理水平和降低经营风险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进程才刚刚启动,其应用程度还相对不成熟。因此,为了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必要推进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

内审工作在开展审计项目,选择重点业务、重点领域制定审计方案时,需要把握好管理层的风险偏好,重点关注容易产生高风险的审计领域,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明确的指导和侧重,树立起审计的风险观:一方面,通过审计揭示风险和发现问题,对过于保守或过于激进的经营管理行为起到纠偏作用,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匹配;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针对风险偏好标准本身的合理性,站在内审的角度向管理层提出对策建议。

(二)提升审计技术方法

商业银行要通过研究运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等方法手段,促使内部审计实现审计技术方法的模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审计实践中逐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方法体系、经营风险识别与衡量的评估方法体系、数理统计和系统分析方法体系、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审计风险控制技术等方法体系,以统一作业标准,保证审计质量。

(三)培养审计人才,提高风险管理技能

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当强化审计队伍持续性的学习教育,加强其对新理念、新业务、新产品的学习,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一支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应当健全完善审计队伍的用人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准入标准,促进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享知识和经验。

(四)转变审计思维模式

作为上述对策建议的延伸与展望,我们应当看到当前经济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如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充满了荆棘、试错和风险,加之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联合冲击,银行业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更加沉重的经营转型压力。

面对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面对客户结构、收入结构以及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的未来变化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对象是否也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是否对内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内部审计的思维模式又该如何充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是当前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探索与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文玲,宋伟.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J].西部金融,2009,2.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对策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格局,多元化、专业化金融服务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挑战,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迫在眉睫。

1.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概念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主要是指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对各类金融要素进行重组和创新,在商业银行内部构建新型生产体系,以便更好地迎合市场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等一系列金融服务活动。金融服务创新是社会发展与金融产业改革的产物,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切合内部与外部环境,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和重组产生新的生产力,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经济收益,为自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金融服务创新是为了满足客户变化的需要,在金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银行客户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客户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逐渐增多,同时客户的主动权不断增大,为了吸引客户,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开展服务创新。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金融服务创新不仅满足了原有客户的需求,同时还吸引了更多新客户,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银行的利润。金融服务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创新打破了金融机构的传统分工格局,各项业务出现了交叉,商业银行在不同的金融领域均有所涉足,进而使商业银行的发展趋于综合化与多元化。同时,金融服务创新加速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与市场化,在全球化、一体化的环境下,金融服务创新体现在金融工具、融资技术与手段等方面,在金融业,对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等进行了广泛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交易网络,从而使金融交易具有了一体化与全球化的特点。商业银行面对激烈的竞争,为了获得生存、实现发展,不断加速着自身的国际化进程。

2.当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创新环境基本表现为行业竞争激烈、潜在竞争对手及替代者带来巨大的冲击。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实践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尝试推出一系列服务产品。但是,由于金融服务创新起步较晚,且受到我国经济体制、政策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如下:

2.1服务质量难以达到预期值

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多数银行从业人员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服务对于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服务缺乏主动性、态度不认真等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本,是规章制度陈旧、业务流程繁琐等因素制约服务水平的提升。

2.2服务创新能力较弱

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部分,但是,服务现代化水平却与银行信息化水平相差甚远,影响业务发展速度,导致办事效率低、客户满意度较低。另外,服务产品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由于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要。

2.3员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服务意识创新是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而员工素质作为影响服务质量的主体。虽然,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转变自身服务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但是,员工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如服务态度冷淡、业务办理不及时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服务质量。

2.4缺少科学评价体系的支持

现阶段,各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工作的考核力度,并积极引入激励约束等机制,拉开了员工薪资档次,但是更多的是强调效益,而非服务,难以推动服务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3.推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有效措施

3.1确定服务预期值,积极创新服务理念

理念是金融服务创新的基础。服务理念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服务活动时的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直接决定员工服务状况。面对日益严峻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应及时创新自身服务理念,挖掘多元化服务功能,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具体来说,一方面,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位,以市场为导向。由于商业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业,提供服务是连接自身与客户之间的纽带,只有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达到服务预期值,才能够争取更多市场资源,扩大自身影响力。

另一方面,立足当前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始终无法脱离金融行业大环境,为此,应从经营实践出发,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及手段,切实站在客户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例如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其他国家银行丰富的经验,学习日本银行的特色服务,如配套服务、标志服务,诚信服务等,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特色金融服务,以提高银行自身服务质量。

3.2突出自身服务特色,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中之重,也是开发市场和吸引客户的主要环节。基于此,商业银行应突出自身服务特色,创新金融产品开发流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并没有模式,但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的正规程序,实现对产品的全面管理,推广金融服务新产品,最大限度上降低产品市场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塔式结构创新新产品。基础层主要负责银行、证券等产品之间的交叉销售;中间层负责银行、保险创新产品与传统业务的结合,为客户提供服务;高级层主要为客户提供组合式金融产品一体化服务。通过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整体,并依托银行电子化建设,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更好地适应金融行业发展。

3.3注重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服务队伍

商业银行应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与金融理论实践水平的人才,以适应金融服务要求。具体来说,一要建立专门的创新队伍,无论是制度、还是业务,需要安排专门人员实施。金融服务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将人员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组建创新队伍,加强对金融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增强员工创新意识及实际创新能力。二要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定期举办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同时,还应从服务态度、水平等多个方面入手,逐渐培养员工文明服务及优质服务意识,在银行内部创建良好的服务文化。

3.4立足于长远发展战略,创新金融服务组织

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实施业务活动的载体,是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依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起步较晚、时间较短,组织架构不够健全。因此,应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相关组织架构元素,结合我国银行实际情况,探索并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大型化、集团化组织模式,使银行在新型架构下保持高效运行效率,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如美国花旗银行采取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根据目标客户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协调、高效的组织架构,简而言之,积极推进国有银行产权改革,构建全功能型支行等并存的直通式扁平化管理模式,尽量缩短管理路径,提高组织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有效防范风险的组织结构体系,在兼顾金融服务创新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创新带来的风险。

3.5给予资金支持,加快技术创新力度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技术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观念,而且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一些银行家预测,未来银行价值已经不局限于传统业务方面,更多的是银行拥有的信息量及对信息利用率,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将成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支撑层。因此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如智能卡,更好地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同时,应充实技术研发队伍,提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使之不仅要满足客户服务需求,且促进商业银行的超常规发展。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现代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势不可挡。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信念,明确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产品、服务质量及人员等多个角度入手,不断改进和完善,就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增强金融服务经营效益,从而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倩,高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3(0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