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0 06:4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即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即教育

篇1

关键词:生活教育;艺术;课程资源;探索;课标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教学理念是:“生活即教育。”它引领我们在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是一味地参考课本,可以巧妙地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服务于课堂。美术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在义务教育阶段深得学生的喜爱,在培养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其审美品位及表现能力。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我国美术教育界紧跟教育发展前沿的体现,十年课改,美术教育界对该领域从陌生到熟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学实践日趋成熟。

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深入理解课标内涵与外延。课标指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广泛,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要把“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和学生生活相融合,紧扣新课标的要求,重视“以学生为本”理念,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充实,体现以培养学生美术实践和运用能力为目标的理念。

一、结合学校建筑,开阔学生视野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藏族初中,位于江南常州,所以,我校建筑设计兼具藏汉两种风格。学校主体建筑融合大量藏族元素,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格;而校园里的景观设计又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和景观相互映衬,藏汉两种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在上九年级下册《苏州园林》一课时,我除去指导学生探究课本上关于苏州园林的特点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校园园景之美,感受身边的江南园林美景。

二、融合其他学科,体现美术人文

我在教授新改版的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5课“盛世·汴梁”一课中以清明上河图为范本,引导学生探索美术与历史、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由此拓展到我校藏族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罗布林卡”宫中的壁画同样记录了文化历史的变迁。学生在感受藏汉文化差异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绘画与历史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抓住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就能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重难点,就能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感受美术学科的人文价值。

三、解读学校文化,感受CI魅力

在教学中,我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9课时“整体形象设计—CI设计”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我校CI设计,让学生自主解读我校CI文化。学校的校园环境,道路命名,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校园里无处没有CI的影子,感受CI的魅力。

四、以生活为中心,搭建展示平台

我校属于全日住宿制学校,学生24小时在校园学习生活,学校为丰富学生生活,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活动。在美术教学以外,配合各类活动我们开展一系列美术活动:

1.指导学生出好黑板报;

2.组织学生合作美术展板;

3.指导学生布置美化教室;

4.指导学生制作其他学科学具、教具;

篇2

关键词:教育;学习;生活;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169-04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著名的教育思想。这是对教育本体的认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人作为同时具有个体属性和类属性的存在,一方面体现出了人对社会以及社会具体组织形式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会由于其个体属性而具有背离社会的一面,体现出自我个性实现的渴望。前者即是“教育即生活”这一理论的基础。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的耦合程度在不同阶段有着或强或弱的变化。这与人的认知程度和认知能力相关,反映为人的学习行为的变化。“教育即生活”是人类在特定时期学习行为的一种社会层面的表现。通过对影响人学习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的“技术”的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教育即生活”这一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即生活”正成为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

一、学习发生的技术中介

人的行为是人存在的一种表现。在复杂多样的行为中,学习行为是最为基础的一种。这种行为的原始起因就是生物的求生本能。人类的生存需要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使自身的信息获取模式与之相符。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人具有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基本需求并引起相应的行为,从而出现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对基本的矛盾体,即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但是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有中介机制的作用。列宁在读到黑格尔的有关论述之后,写下了这样的批注:“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联系)”。[1]学习行为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中介机制。人的生理结构在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承担着天然的中介机制的作用。但是同样在高等动物那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感觉器官,甚至于在感受自然信息的灵敏度上要远远超过人类。那么尽管这些先天的感觉器官对人来讲意义非凡,但是却并不能成为推动人类的认知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人的学习中起到了“第二中介”的作用呢。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这个“第二中介”即是大大扩展了人类能力的“技术”这一要素。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普的“器官投影”说被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技术观。卡普认为人的器官是所有人工工具和设备的原型。卡普通过大量的实例,从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多个角度论述了技术实质上是人的器官在外部世界中的延伸,以扩大人的生存能力。“技术”的发展应用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在人的内部发生了认知结构的改变;二是在外部又可能产生了具体的工具。这两部分对应的也就发展为米切姆所提出的人文学的技术哲学和工程学的技术哲学。[2]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人类的认知需要以一定的物化工具来承载,工具又因为人对其持有的可理解性而具有不同于一般自然存在物的意义。人类的认知在自身认知结构中扩展的同时,也在外部世界中得到了延伸。技术的这种特性使得人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成为人与外部世界交互的“第二中介”。从可观察的工具演进来看,人类的工具史先后经历了简易工具、组合工具、天然动力工具体系、蒸汽机器体系、电气机器体系和自动化机器体系[3]六个漫长的阶段。技术的发展与人的认知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了人类的发展进步。

二、从技术中介到社会中介

动物中也存在着简单工具的使用,但是与人类对技术的掌握却有着质的差异。实际上,同样是工具但对于人和动物有着不同的意义。动物使用工具不存在意义理解,而人的认知结构却对工具有着超越功能性的理解。但是即使如此,个体、技术、环境三者的结构也不可能使技术出现永续发展的可能。人的个体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单纯的线性传播不会造成技术的加速膨胀。即生物遗传不会是技术发展和人的认知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有,这种变化也是极其缓慢的。人与动物不同是人还存在着一种社会遗传。社会遗传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和能力的社会化(对象化)与个体化(内化)过程。[4]社会遗传的重要基础是人的本能的生存欲求驱动下的技术的可理解性的横向传递。人的生命过程是人的认知展开的过程。为了使这一过程最大化,借助于物化了的技术,人的认知动态的存在于“社会”这一结构中。并且是技术水平决定了“社会”规模的大小。人类的语言之所以是不同的,就是因为从根本上人类的共性并不是都存在语言,而是在不同区域的人群中,都存在相同的社会性遗传的机制。并且语言传播范围,取决于技术发展水平。这种机制决定了越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这一机构也就越复杂。人类这一抽象概念在整体性上也就变得同样复杂。

社会形成之后,已经不再能够直接看到技术的影响,更多情况下是以演化的各种社会形式间接地发挥作用。换言之,与技术对人的认知的直接影响相比,技术对人的间接影响是以某种社会形式展开的,而隐蔽了技术本身的面貌。人的行为也就在更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的作用,而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人的学习行为也不例外,而在所有社会对人的认知影响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对人的学习影响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5]人的学习在此条件下,也就从技术作为中介更多地过渡到了以社会为中介,甚至于以“教育”为中介。教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学习,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技术的发展水平。

篇3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二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也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一、“生活即教育”与地理新课程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

1.联系生活实际,有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成为难点除了地理概念的知识属性抽象及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还与教师缺少必要的逻辑常识,没有理清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关。例如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两个地理概念学生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两个地理概念,我结合学生熟悉身边地理事物,联系本地区的河流:永定河是汀江的支流,下游并入清溪,下游通过韩江流入海洋;就是说永定河最终间接流入了海洋,这是外流河。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与课文中“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概念进行对照,使学生对“内、外流河”和“内、外流区”等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有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的建立过程,是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在新课程中地理原理的教学,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例如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画经纬网,目的是确定地表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那么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原理是什么呢?只有纬线或只有经线能否确定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原理,我结合学生对电影院十分熟悉的特点,联系起电影票上的号码编排。横排号和竖排号分别相当于经纬网中相应纬线和经线的度数,即纬度和经度。利用电影票上的横排号和竖排号,就可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同样道理,根据经纬网中一个地点的纬度和经度,把相应纬线和经线相互交叉,就可准确迅速地找到这个地点的地理位置。列举了电影票这个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地理原理。又比如,昼夜交替是人们每天都能感觉到的,用它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学生很容易理解。由昼夜交替而产生的不同地点的时间差异,可以作为说明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以冬夏同一时间天亮还是不亮或日出时间不同,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些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地理就关注

到地理现象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学着用地理原理解释生活,既激

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地理思维

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有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包括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两大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初中的地理规律虽然是反映较为基本的地理特征,但对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来说仍是抽像的。许多地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典型例证。例如阳光直射、斜射与地表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规律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地理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规律,我结合学生对手电筒光线比较了解的特点,联系起手电筒照射墙壁的实际例子:用手电筒直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小,亮度却很大;斜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大,亮度却很小。由此可推知,阳光直射时,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阳光斜射时,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列举了手电筒照射墙壁这个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阳光直射、斜射与地表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地理规律。

二、“生活即教育”给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贴近生活实际的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到亲切、形象,不再感到所学知识的神秘,故而可以轻松大胆地让他们去感触,去理解,去应用知识。

1.课堂教学的“生活即教育”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因此,新时期的地理教师应在自己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创造生活化的地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所有这些地理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举例、图片展示、提问等方法,把这些生活知识引入到地理课堂,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地理情境教学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知识,建构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能力。

人类的衣、食、住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环境密切联系。如在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服饰;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我国历来有“南米北面”之说,这与我国北方旱地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关;从住房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民居屋顶平,屋内有土炕,南方多数民居屋顶斜,窗户大。这些都与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有关。又比如在讲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海陆差异时,学生对海陆因素是难于理解的。我设置了二个贴近生活的问题:①寒冷的冬天,你脱掉手套,把手伸入河水里,你有何感觉?②炎热的夏天正午,你赤脚走在沙石堆成的河岸边,你有何感受?学生感同身受的答案容易让学生概括出冬夏季节海陆差异的规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当然地理课堂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地理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让学生融入生活,拥抱生活,用思维去想象、用行动去体验,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2.地理实践能力的“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就说明了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实践体验的弊端。陶行知在晓庄时期又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强调的是“做”, 也就是实践,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

从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强化教学实践活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新课程要求加强学生活动的,教师可从动手制作、观察体验、资料搜集、模拟情景等方面开展活动。此类活动颇具地理特色,突现学生的地理技能,是地理活动成果的主要展示方式。例如,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区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分布和读法,以及东西、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又如在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时,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熟悉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类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世纪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根据地理新教材或者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的需要,校园、野外、社会、网络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课堂。扩大了的课堂使地理教师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在新教材新环境下,师生互动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个体与小组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参观调查、小组协作学习等多种亲历亲为的体验教育活动,强化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而且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愉悦情感。

3.乡土地理教学的“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社会即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整个生活,整个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地理课程与乡土实际的联系。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地理情况比较了解,联系起来十分方便,教育或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目的是学生将来长大后能够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如在学习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可以与家乡龙岩的气候特点联系起来。而永定客家土楼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与当地的亚热带气候、丘陵地形、酸性红壤等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同身边的事紧密联系起来,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借助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学生综合思维的头脑走出教室,可以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也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综合实践活动,而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篇4

现在的孩子认识的字越多,就能比同龄的孩子阅读更多的书籍,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也更能从生活中获得乐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喜爱识字呢?

1.图文结合法。从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看,他们更愿意从直观的、形象的事物中获得感受。比如在教学“灶”字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灶是和火有关的,灶是由土制成的,学生很快就能明白灶字的结构和组成,通过图文结合来帮助低年级识字,更能让他们进入轻松的学习状态。

2.表演节目法。比如教学“看”字时,先让学生用手放在眼睛的上面,向远处望时,更能看清事物的样子,学生边做动作边记忆,很快就能记住。

3.联系生字法。在讲解一些相同偏旁的字时,可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联系一些学过的生字帮助记忆,让学生自己去回忆。比如讲解“草”时,可让学生回忆草字头的字有哪些,这样更能帮助记忆。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每篇课文都饱含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教师仅仅通过简单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文章的精髓。皮亚杰说过:“所有智能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例如在学习《秋游》这一课时,学习“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几只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时,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看到的白云是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词语,如“波涛汹涌、巨大、威猛、神奇、连绵起伏”等,让学生不仅能说出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景象,而且还能用上准确的词语形容出来。既是生活中的语文,又将语文生活化了,让学生们更加乐意学语文了。文中第3自然段描写了秋天农田里的景色,“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通过这句话可以让孩子说说秋天的稻田是什么颜色,远远望去像什么,走近看又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见识来填补文中的空白,他们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除了农田里的庄稼成熟了,还有哪里也有了喜人的变化呢?学生们能够想出很多奇妙的词语、句子来表达他们所看到的秋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时候,尊重每个学生的感悟,就是保护了他们的求知欲和自尊心。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完第一段之后,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生活中,你是怎么知道秋天已经来了?”学生回答:穿长袖了,叶子变黄了,庄稼丰收了,天气变冷了,枫叶变红了,石榴裂开了,等等,学生从穿着、植物、气候等的变化回答,进而让学生想想课文是从什么方面写北大荒的秋天的。以此,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这句话,又引出了对下文内容的概括,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把生活中秋天的景象搬到了课堂,也和老师的情感紧密联系了起来。

三、说话教学生活化

篇5

关键词:个性发展;生活即教育;角色游戏

陶行知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而在幼儿园的诸多游戏中,无论是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幼儿还是大班幼儿,最喜欢的都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贴近幼儿生活,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了解生活,巩固生活经验,还能从中学习到新的有用的知识。因此,如何有效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角色游戏的进行尤为重要。

一、陶行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案例一:

在我班“公共汽车”角色游戏中,司机开×正开着汽车到处乘客人呢!突然,我听到圆×和开×的争吵声,过去一看,圆×想要乘公共汽车,但是开×用小手挡着,不让圆×上去,我生气地把开×叫到一边:“你怎么不让圆×上车啊?”开×不太开心地说道:“她上车没有刷卡。”圆×委屈地说:“我没有卡啊?”开×想了想:“那好吧,先借我的卡给你用一下。”说完将拿出的卡纸在车上一刷说:“请进吧!”

案例二:

今天的娃娃家真安静啊,我来到开×家,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我在教室外的草坪上找到了开×一家,他们正坐到草地上,杯子、帽子、水壶、娃娃等扔得到处都是,我批评指责了他们,爸爸未×说:“我们在郊游呢!”妈妈甜×马上也说:“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和弟弟出去郊游的,很开心!”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社会生活在变化,生活工具、方式也在日新月异。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扮演角色,通过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活动,并不是来自于教师一点一滴地教授,而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从游戏中学习,会让幼儿学得更扎实,从游戏中学习,会让幼儿学得更有趣,从游戏中学习,还能加强幼儿间的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幼儿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接触外界的机会日益增多,生活经验自然也越来越丰富,这时我们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捕捉新生事物,不断向角色游戏中注入“新鲜血液”,如coco奶茶店、五星团购、自动取款机、红红火火火锅店、公共汽车卡等,让幼儿能够与时俱进地游戏,在游戏、生活中快乐成长。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案例一:

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鸿×、宁×、娜×等正在心×家玩游戏。过了一会,突然传来宁×的哭声和大叫声:“老师,老师,鸿×打我,好疼啊,呜呜呜……”我走进一看,鸿×正把宁×压着,用小手打着宁×的小屁股呢,嘴里还在说:“让你不听话,让你不听话,乖不乖了……”我赶紧上前制止他,并严厉地批评鸿×不该欺负宁×。鸿×很不服气地说:“我不乖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我是爸爸!”

案例二:

今天的乐×超市真冷清啊,一个人也没有,咦,售货员和收银员呢,我在小小建构城里和理发店里找到了他们,我问他们怎么都不在乐×超市招待客人啊?他们说都没有人来买东西,就到别的地方玩了。我和他们讨论:“为什么会生意不好?”“没人买,都不想买东西。”我就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的。”我跑到各区域,边跑边喊道:“大促销啦!超市东西便宜啦!买一送一啊!”不一会儿,超市里就挤满了人。销售员热情地招待客人,还不时地说:“大促销,这个便宜,买一送一!”收银员都来不及收钱了,他们开心地笑了!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过怎样的生活就受怎样的教育,受怎样的教育就过怎样的生活,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幼儿自由选择游戏角色,扮演着一个角色,对角色的理解决定着幼儿游戏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游戏的质量和水平,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接触的教育也不尽相同,因此,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也都不同,如,有的幼儿父母教育孩子比较暴力,因此,孩子认为做父母都是这样的,会不由自主地体现在娃娃家游戏中;有的孩子父母在超市工作,就知道售货员在一天的工作中需要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的孩子是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在游戏选择时很喜欢爷爷奶奶的角色;有的孩子经常乘公交车,知道公交车是做什么的,要怎样上车下车……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对角色的理解也不一定相同,如上述案例中的鸿×,因此,我们应多与家长沟通,加强家园合作,请家长尽量在生活中给予幼儿正确的榜样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思考,让幼儿多说、多看、多听,如,餐后让幼儿观看一些关于某一角色游戏的视频;或每次游戏前教授幼儿一些新投入的角色游戏材料的玩法;或在游戏点评时,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角色理解,共同讨论如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等,让幼儿进一步理解角色,从而认识到生活中每个角色的重要性。

三、陶行知: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案例:

在今天的加工厂游戏中,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折康乃馨呢。突然,传来了星×的哭声,我过去一看,旭×正拉着星×想要抢下她手中的康乃馨,星×边哭边左右躲开。我赶紧把他们俩拉开,问怎么回事?我话刚落下,旭×就指着星×大声说道:“老师,那是我折的康乃馨,她抢我的。”我问星×为什么抢别人的康乃馨,她只是紧紧拿着康乃馨不说话,最后在我多次提问下,才说了“送妈妈”三个字。我没有多责备星×,而是告诉她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妈妈也不会喜欢的,她把康乃馨还给了旭×,并向他道歉,最后我陪她一起折了一朵康乃馨,她很开心!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我和小工人们说,马上就要母亲节了,请他们制作一些康乃馨,送到超市里,让客人们购买,送给妈妈,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即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维果斯基说过,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游戏行为总是趋向于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如在医生游戏中,扮演护士的幼儿会边打针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

总之,孩子的生活经验是游戏的基础,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愉快游戏,健康成长。

篇6

根据一份旨在控制钠摄入量的研究报告称,世界6家最大的快餐公司所提供的食物中盐的含量普遍偏高。以在澳大利亚销售的快餐为例,尽管澳大利亚的快餐含盐量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但一个汉堡就足以打破食盐摄入量的每日上限。

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和美国的研究者研究了6家快餐联营公司出售的2124种食物中盐的含量。研究的食物包括汉堡、鸡块、比萨、沙拉、三明治和炸薯条。在食物含盐量排名中,汉堡被评为最糟糕,有一款汉堡含有6.3克盐;排名第二差的是来自美国的一款培根奶酪汉堡,含有5.2克盐。

根据澳大利亚食物标签中的营养参考值,食盐平均摄入量是每天4克,最多不能超过6克。研究表明,高盐食品带来的主要后果是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最主要因素。

常吃奶酪有助降低2型糖尿病危险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常吃奶酪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危险。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多脂肪食物会增加各种健康危险,但是牛奶、黄油、奶酪和酸奶等奶制品对健康的危险却一直不确定。英国和荷兰研究人员完成的最新研究涉及欧洲8个国家的16800名健康成年人和1240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这项大规模研究发现,每天吃55克奶酪(大约两片)可以使与肥胖症有关的2型糖尿病危险降低大约12%。但是,除了酸奶之外,其他奶制品并不具有类似奶酪的降低糖尿病风险的功效。

科学家分析指出,奶酪之所以能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可能是因为其发酵过程的某些反应能起到防止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作用。一种理论认为,奶酪中的益生菌会降低胆固醇,产生可以防治糖尿病的某些维生素。另外,奶酪、牛奶和酸奶还富含维生素D、钙和镁,这些都有助于防治糖尿病。

生活态度积极者寿命长

芬兰医学会就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研究了大量有关资料,得出的结论称,生活态度积极者寿命长且收入更高。此外,研究还发现,生活态度积极者不仅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工作更顺利,而且抗压能力更强。消极者中的45%经常或持续遭受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同样情况在积极者中仅占15%。

研究还显示,积极或消极的生活态度与学校文凭高低关系不大,收入高低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影响甚微。芬兰专家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与运动、健康饮食习惯及远离烟酒和等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满意的夫妻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关。生活态度越积极,对未来越充满信心,生活越幸福。

睡眠充足能促进大脑发育

研究显示,睡眠越充足的孩子,其大脑中与记忆和感情有关的海马区的体积越大,大脑发育得越好。

海马区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日本科学家对290名5~18岁的未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和海马区体积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只睡6小时的孩子相比,每天睡眠达10小时以上的孩子海马区的体积要大10%左右。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改善生活习惯,使睡眠更充分,将更有利大脑发育。

啤酒花有助遏制肌肉萎缩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啤酒原料啤酒花中含有丰富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这种物质有遏制肌肉萎缩的作用。

研究小组介绍说,他们利用腿部实验鼠进行实验,一组实验鼠用混有1克干燥啤酒花粉末的食物喂食两周,另一组只喂一般食物,结果发现前一组实验鼠的肌肉萎缩症状受到遏制。科学家解释说,这主要因为啤酒花中含有丰富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这种物质能抑制促使肌肉蛋白质分解的酶发挥作用,有助抑制肌肉进一步萎缩。

教育部为幼儿成长设标准

日前,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龄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在《指南》中,根据为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着重于孩子的社会学习能力,如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等。《指南》还为幼儿设定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如每天睡眠要达11~12小时;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连续看电视不能超过30分钟等。

不过,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蜂蜜止咳效果好

以色列研究人员对300名年龄在1~5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当时这些孩子都得了感冒,并持续了几天。研究人员给一部分孩子每人一茶匙(10克)蜂蜜,而给其他孩子一茶匙止咳糖浆。结果发现,喝了蜂蜜的孩子,感冒症状普遍好转,咳嗽以及睡眠质量都有所改善。研究中采用的蜂蜜主要有桉树蜜、柑橘蜜、香草蜜等。

对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指出,蜂蜜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以帮助对抗感冒引起的感染,蜂蜜越浓稠,其抗氧化成分越丰富。对于蜂蜜的止咳作用,主要是因为蜂蜜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帮助化痰和呼吸道。

不过,专家也提醒,蜂蜜虽好,但不是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可以服用。一岁以下的孩子应避免饮用蜂蜜,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对抗可能存在的少量肉毒杆菌。

堵车也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据英国媒体报道,即使是堵车时产生的少量一氧化碳,也会扰乱人的心跳节奏,从而使人中毒,带来致命伤害。

我们知道,劣质煤燃烧、吸烟、汽车排放尾气是一氧化碳气体的主要来源。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较高时,就将血液中的氧气挤出体内,使得人体缺氧,从而给生命带来危害。研究表明,即使是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量也存在危险。一些大城市严重堵塞的交通,就是较大的隐患,因为堵车产生的一氧化碳量会影响心跳的速度,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每天少坐3小时寿命可延长2年

现代人经常坐在电脑前办公,肩膀、颈部和背部会因此被连累,导致肌肉紧张等不适。据调查,成年人每天坐着的时间约为7.7小时,占全天的近三分之一。最近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显示,每天少坐3小时,寿命就可延长2年。然而,上班、出行等不得不坐着时,要怎样保证身体健康呢?

专家建议,上班族应采用“20~20原则”,即每坐20分钟就站立20秒。此外,每隔2个小时,还要做一些矫正姿势的伸展运动,锻炼肌肉,提高身体的氧气利用效率。

抬胸运动 坐在椅子上,双臂放两边,双脚平放。慢慢将胸部朝天花板方向抬高,但是头部不要上扬,保持下巴平行于地面。坚持10秒钟,然后放松,重复5~10次。

收缩肩胛 回到上个动作的准备姿势,这一次双手放在臀部,收缩两个肩胛骨,让胸部有拉紧的感觉。保持10秒钟后,慢慢放松,重复5~10次。

篇7

在陶艺的教育上,“生活陶艺”这一新名词新专业的提出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现代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成果,最早开设“生活陶艺”研究生教育(在1999年)的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最先提出“生活陶艺”教育这一新名词的学者是该院的陶艺家朱乐耕教授。因为“生活陶艺”专业还比较新,对它的教育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我在这里结合自己所做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两方面的经历来谈谈生活陶艺的教育问题,以抛砖引玉。

一、生活陶艺设计教育与其它美术教育的关系

生活陶艺教育与其它美术教育的差别与联系用“若即若离”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它是美术共性与个性兼具的一门艺术教育。共性表现在:首先,它是一个艺术门类的学科,有完善的教育教学的体制,有数量正在日益扩大的从事陶艺专业学习的在校生。虽然一些艺术院校诸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以及传统的美院中的一些学校都开设有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然而,开设生活陶艺研究生建制和培养目标的高校还仅只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这一家,但它的一整套体制,包括招生、考试、录取等各个环节都相当完善,执行标准与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的美术要求和做法可谓异曲同工:在高校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先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电脑辅助设计等基础课程为主,这是和传统的美术及其它设计院校专业课程共同的相通的地方,也是生活陶艺与其它美术教育的最显著的相同点:然而进入非基础阶段即专业阶段后就出现了差别,陶艺的制作或者说创作阶段,包括生活陶艺的造型训练、装饰训练、烧成训练等各个环节与传统的美术或者艺术设计专业就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陶艺最终的教育成果不是一张图纸、绘画作品或者文章等精神的东西而是具体可见的、实物的、经过窑火一千三百多度高温烧炼的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反应之后的最终的生活陶艺作品,是“土”与“火”的两者完美的结晶。

另外,因为生活陶艺制作最显著的特点是自由随意、个性表达,所以在生活陶艺教育上的表现就是大众化、普及型的平民式教育:首先,是教育对象的普及化、大众化,我们的学生既可以是艺术院校中的非生活陶艺专业的有美术基础的学生,也可以是没有美术基础的非艺术类大学生,或者说还可以是中学生、小学生甚至社会上的群众学员,如上海等许多发达地区的各小学、中学都开设有陶艺课,目前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针对非美术专业学生的生活陶艺的公共选修课等;其次,是生活陶艺培养目标上的非精英主义教育策略与本质,生活陶艺上专业的教育是培养陶艺家,而普及型的生活陶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他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的求知欲、创新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教育部决定在二十一世纪新的课程标准中“将陶艺正式列入教育内容”,陶艺成了全国各大中小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首要考虑学科教育专业:第三,在课程的设置上与专业的生活陶艺教育不同,它不太强调素描等基础课,而是将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对生活陶艺作品的制作与实践上,同时配以少量的生活陶艺操作方面的理论课进行讲解。所以,生活陶艺教育与其它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关系是很有关联,但总的来说两者是若即若离。

二、生活陶艺设计教育有其自身的运作特点

(1)理论与实践真正做到了紧密相结合

生活陶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才有可能进行具体实际的操作。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应该是一半对一半的平均主义分配,也不是三七开那样厚此薄彼,而是应当根据具体实际的课程不同来进行侧重,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育才会有显著效果。比如在生活陶艺的造型课程中,我们应侧重实践动手操作,是用拉坯方法成型、模具方法成型还是泥条盘筑成型、泥板辅助成型等,抑或是捏雕、贴饰成型等,相应减少理论课教育的时间分配,因为生活陶艺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具体造型的方法与技术、技巧,最终能独立制作出实实在在的生活陶艺作品来;而在生活陶艺教育的釉料制配课程中,我们则要反过来安排和计划二者的轻重,加大理论课教学的时间投入,而只需少量安排实践操作课程即可,因为这时教学的重点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釉料配制的基础知识而不是具体地研究釉料。所以,生活陶艺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配不应盲目的结合和照搬其它美术学科,而必须按照生活陶艺这门特殊教育课程的目的要求进行侧重,搞“一刀切”以及“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最终是行不通的。

(2)审美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在我们所有现存的教育方式中,生活陶艺教育过程中学生所能体味到的乐趣应该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可以说它是一种趣味性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从哪里反应出来呢?我们可以发现,从生活陶艺教育中各个具体的阶段和过程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上课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有单人单件制作的、有多人单件协作完成的、也有多个小组单件协作完成的,在每件生活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们踊跃提出各种制作方案、画出各种草图、采用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制作,讨论和制作的场面热烈、气氛融洽,不时爆发出欢声笑语,可以说是在没有任何压力之下的学习过程,先姑且不讨论所做出来的生活陶艺作品的质量和效果怎样,仅此教学的组织方式方法本身就有生成良好趣味的条件。另外,从学生们已经制作出的生活陶艺作品来看,那些造型各异、装饰手段奇特的作品中、每位同学有机会欣赏、评判其他同学的生活陶艺作品从而可以取长补短,并能指出哪些作品是比较美观的,哪些作品或者说哪件作品的哪个

部件是不美观且要进一步完善的,然后建议怎样修改一下又是比较不错的,能对自己同学的生活陶艺作品提出全方位的意见,尽管他们的评价与提出修改的建议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是,从对别人作品的实际制作与评判中学生们无疑锻炼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思维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想象力等各种能力,从而达到多种综合能力培养、全面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使得生活陶艺作品本身的审美性和趣味性都显得不重要了,因为这些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正是我们生活陶艺教育最终希望达到的目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就能创造与制作出具有一定审美性和趣味性的生活陶艺作品,使学生身心的和作品的审美及趣味性两者都得以彰显,这也可能正是生活陶艺教育的最大优势以及生活陶艺教育之所以开始如此普及的原因之一吧!

3)教育成果的直观性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说教育最终成果、作用的滞后性,周期较长,教育是否成功往往要等到人成年以后,这自然是一般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在生活陶艺教育的过程中,成果的直观性却相当的明显,可以说是“锥之处囊中、其末立现”,只要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检验一下,就马上可以测试出生活陶艺教育的实际效果,那就是:能否做出生活陶艺作品来、能否做出合乎美的要求和自己想法得以完美表达的生活陶艺作品来,其它的解释都是多余,做不出相对来说美的生活陶艺作品来就是失败。具体来讲,比如生活陶艺教育中的造型方式:练拉坯造型能拉得出厚薄均匀、烧后不裂、有一定形式美感的拉坯作品诸如杯、盘、碗、叠、花瓶、罐之类生活陶艺作品的就是成功;练泥板成型的能做出密封严密、光滑平整、有形式美感的镶器生活陶艺作品的就是成功;训练烧成课程的同学能在窑火的不断调控中烧制出合乎大众审美标准的生活陶艺作品的教育就是成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就是一句话,送给你一块泥,送回来的是一块美玉(指瓷器生活陶艺作品),那就是生活陶艺教育的成功,所以该教育成果的直观性特点是相当强的。

三、当今时代条件下生活陶艺设计教育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1)避免盲目性和好大喜功、华而不实之风

因为生活陶艺的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来说成果的直观性是很凸出的,生活陶艺作品从窑炉里烧制出来以后就可以直接使用、就可以卖掉将其转化为金钱,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这是其它任何种类的教育在短的周期内都无法做到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一些高校在急功近利的原则下、在不具备师资等必备前提的情况下也想要开设陶艺工作室,打出的旗帜美其名日是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学科建设。其实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一定正确,所以还是要三思而行、量力而为,避免盲目地跟随、一窝风似地组建,毕竟,包括生活陶艺在内的各种陶艺工作室的建设是一个学科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少则十几万的设备投资、以及相应的人才匹配、原材料等的运作及管理等各个方面,在不具备上述条件下的盲目动作,只会造成有限资金的占用、昂贵设备的荒废、优质原材料的闲置而无助于生活陶艺教育的开展和健康发展,结果将会是与美好的初衷适得其反。

(2)在生活陶艺的实际教育中要注意因才施艺

篇8

一、问题激活,引导思考

在共生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课堂,问题是最简单有效的激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构建以生为本的开放性课堂,这样在教师创新、多样的问题引领下,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在交流讨论中激发兴趣,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例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没有采用逐段讲授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个问题。1.通过阅读文本,你觉得邹韬奋的家庭怎么样?有什么可取之处或者不利之处?2.将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和本文进行对比阅读,你认为这两篇课文的异同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探究交流,而教师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然后将探究结果在语文课堂进行展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观点:邹韬奋生长在一个封建家庭,妇女不受重视,甚至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姓名,而母亲之所以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也和当时的生活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是,邹韬奋的家庭非常重视教育,也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比较《背影》和本文,可以发现二者表达的主题相同――均为至爱亲情,但是选择的材料角度不同,一个是选择最动人的瞬间,而一个是选取了人物的典型经历。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问题激活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预设的问题一定要有探究的价值,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深思获得答案,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二、矛盾激活,深化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各种矛盾的利用。矛盾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例如文本中作者精心预设的矛盾,或者课堂上出现的师生见解的矛盾等。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矛盾,还要学会激发矛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获得丰富而深入的感悟。

朱自清在自己的经典之作――《背影》中就埋伏下了矛盾,让我们的深度探究变得生动起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相关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发现其中的矛盾。经过学生的认真阅读,有的学生发现在父亲的来信中有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那就是在信中,父亲首先说自己身体平安,但是又说自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这前后的说法显然是矛盾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这样表达,是疏忽还是故意,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大家的讨论下,认识到这样的表达正是父亲内心情感矛盾的表现,父亲不想孩子担心,所以说自己身体好,但是又想得到孩子的谅解,让儿子体会自己的不容易,希望儿子时常惦记自己,于是说自己快要去世了。抓住这一矛盾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情感有了深入的体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文本中的矛盾,还要注重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在探究问题中出现的矛盾,甚至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这样可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这样的教学安排往往会给我们的教学课堂带来惊喜。

三、错误激活,设置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能害怕学生出错,因为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错误资源,将错就错,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样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的时候,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描述诗句中营造的意境之美,从而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的意境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解读,但是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故意出错,在理解“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的时候说这句话中描写了红旗飘飘的景象。教师展示完之后,告诉学生刚才的解读有错误,看一看哪个学生能够找出来。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当同学们找到错误之后,非常兴奋,于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让学生认识到这句话描述的是红旗在北风中已经被冻住了、不再翻卷的情景。

篇9

【关键词】口语交际 生活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64-02

语文和生活是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生活离不开交际,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生活是口语交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口语交际的“根”在生活中。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牵手生活,使口语交际教学充满活力。

一、链接生活,激发交际欲望

口语交际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不是凭空得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训练,逐步感悟,慢慢积淀。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教学要随机链接丰富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节《学会求助》的口语交际课上,课始,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课件出示两个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读着这两个词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谁能把这绚丽的春天用画笔画下来。这时,所有的学生“啊”的一声说自己没带水彩笔。有的学生着急地说:怎么办呢?有的还轻声埋怨老师没有提前布置要带水彩笔。这时教师抓住这个口语交际的大好时机,亲切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别紧张,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些水彩笔,谁有需要就向老师借吧,看谁能从老师手里拿到自己想要的笔。”此时,学生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由老师精心创设的真实的情境中,口欲言,行欲动。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即时生成,学生说话的热情自然被激活,向老师求助的交际语言自然是水到渠成。在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自身角色,把有关向人求助的注意事项及方法渗透其中。之后,教师又分别创设了不同的交际情境:向师长请教问题,向陌生人问路,向同伴借学习用品等,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这个教学过程,围绕“求助”这个“训练核心”展开,通过多个交际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将看似简单的求助训练变成了全面的、动态的、立体的口语交际“训练场”,学生交际的欲望被全面激活,使求助这个口语交际训练由点到面,由面成体,将口语交际教学在不知不觉中推进到了生活情境中不断交际,在交际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不断发展的理想境界。

二、贴近生活,丰富交际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这就要求口语交际话题源于现实生活,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空间等不同,使得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话题不一定适合全体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交际的话题。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触动学生的所思所想,激起学生倾听和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想说,有话可说,爱说。

教材中有一部分话题,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因为地域的差异,时间的跨度,与学生即时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的不同,与学生的实际存在一定的隔阂。教材的编者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在教材中只呈现话题,提供交际的内容,没有具体的交际要求,给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留下很大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教材编写这一意图,活用教材,丰富交际话题,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二年级上册《我们去旅游》一课,要求学生轮流当“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我们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外出机会少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时把“风景名胜”基本定位在县内,甚至是乡镇内的“小风景小名胜”,把“自己知道”的定位为“比较熟悉”的。这样“导游”介绍起来就能够具体、有条理,“游客”的提问也显得有针对性。又如,二年级下册《大家都来帮帮他》一课,教材提供的话题是同学小龙迟到了,小华要不要把他的名字记下来。根据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先组织讨论教材中的内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交际内容,例如,为了不给班级扣分,有人把垃圾偷偷踢到别班的包干区,有人借别人的红领巾应付检查。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有切身体会,想法更真实,表达更真切。

三、融入生活,拓宽交际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壁垒,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天地之中。教师既要挖掘教材,又要联系生活,从中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切入点,给学生增加交际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一)抓住家庭生活细节

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有许许多多的话题适合学生口语交际。我们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参与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当陌生人敲门时”、“客人来我家”、“当父母不让你参加兴趣小组”等等,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表明自己的立场,发表看法。学生津津乐道,能说善辩,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答辩中培养和锻炼待人处事的能力。

(二)抓住学校偶发事件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身边充满着可以利用的说话教学资源。只要教师留心,就会发现学校、班级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事件值得讨论。身边发生的事,学生更能就事论事。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些事,引导学生说出真实感受。有时,一些偶发事件,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记得也是一个新学期开学不久,当时我们正在上课,突然坐在第二排的一位女生举手,说她旁边的一位小男生因肚子不舒服大便拉在身上,学生顿时哄堂大笑,周围的几位学生立即捏着鼻子,有两位男生自告奋勇表示认识他家,愿意送他回家。安排好一切,我见还有几个男生捂着鼻子,面露难色。这时我没有急于讲课,而是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看了刚才的一幕,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嘲笑同学”“学习、生活上要多多关心身边的同学”“像两位男生一样,做个乐于助人的人”……在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全班同学的心灵得到了真、善、美的洗礼。

(三)捕捉社会生活点滴

社会生活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我们可以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在社会中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让他们时时刻刻关注社会,进行交际。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走街串巷,上山下乡,访工厂,通过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收集资料。然后专门组织一个交流会,因为学生拥有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有的还拍了照片,收集了确切的数据,因而说起来一个个振振有词。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教育。

四、走进生活,创新交际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重在交际、实践与参与。让学生经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交际,并在实践中学会交际,并在实践中发展交际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说练,创造性地运用。

(一)班队会活动。利用班队会活动,去为学生搭建交际平台。可以是才艺表演,如讲故事、表演小品,还可以一起组织讨论“如何庆祝六一”、“如何杜绝网络游戏”等,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与人合作,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了班集体的中队生活。重要的是在表演、讨论中,帮助学生积累名言佳句,并善于灵活地利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肢体语言)参与交际,提高口语交际的艺术性。

(二)新闻会。现代学生信息来源广泛,每天每周都会获得大量的信息,有的鲜为人知,有的新奇古怪,也有的家喻户晓。我每天让学生看新闻,利用晨会课的五分钟的时间讲述、交流自己听到或看到的新闻,及搜集到的其他信息。每到这时,学生俨然成了小播音员。这样的训练如能一直坚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将口语交际融入生活。

篇10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生源质量并不好,然而,自2002年以来,我校连续十次荣获“岳阳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令人惊叹的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我们二中人深知,在这光环的背后有着沉重的负担和不可言喻的无奈,不但老师们有怨言,而且看似受益匪浅的学生也并不见得认可学校的教育。老师们没日没夜地干,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牺牲学生的文娱活动,自己却身心疲惫,品尝不到教育的幸福;学生们疲于应付考试,奋战于题海,枯燥乏味,精神紧张,享受不到幸福的教育。如此殚精竭虑,换来了高考的光鲜,却让师生失去了身心的健康。显然,这种带有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的课堂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也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学校的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节点,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与定位,找到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价值诉求,一条适合当前教育发展方向并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新途径。

其实,课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有着人本性、生命性的特质。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理应回归生态,顺应自然,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在课堂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应遵循生命运动的规律,遵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课堂生态环境因素与课堂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关注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善待每个生命,实现个体差异发展。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生态课堂这一命题,把生态教育作为我们的一种追求,在这种教育理想的指引下,把课堂作为学校生态发展的实践基地,以课谋变,让每个二中人都能成长起来,让师生都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生态课堂试图从生态学的视角构建课堂教学,是生态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微观呈现。生态课堂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词:人本、和谐、发展。其教学原则是以人为本,其教学过程是自然和谐,其教学目标和结果是师生共同发展。

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地生长。因而,生态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于其中并释放与升华生命潜能的空间。

那么,生态课堂的具体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呢?

一是人本。

1.尊重生命。真正的课堂应该关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实现学生主体角色与教师主导角色的本位回归。生态课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或心智发展为主要课堂形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态课堂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职能重点从“老师”转变为“导师”,从“前台”转到“后台”,从“主讲”转变到“善喻”,从关注知识讲授转变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遵循规律。在课堂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我们应该回归生命的本质,遵循生命运动的规律,遵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而不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我们要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学”为“学教”,变“学会”为“会学”,变“会答”为“会问”。

3.关注个体。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个性特长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遵从。生态课堂突出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个体表现,强调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承认学生的不同状态和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力求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学习的生态位。

二是和谐。

1.融合生态元素。课堂是一个由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包括人、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犹如一条“生态链”,呈现多向互动的关系。只有这些生态元素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真正作用于课堂主体,生态课堂才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比如,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鲜明的班级文化,建设高效的学习小组,创新多元评价机制,等等。

2.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教学步骤、教学活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因素组成的。要想教学过程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就得让这些因素优化组合,有效排序,达成和谐统一,共通相融。

3.完善学习目标。教师除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之外,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在生态场中的情绪、意志、注意力等诸方面的变化,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是发展。

生态课堂特别关注课堂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努力培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

1.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让学生能健康成长。生态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展现成长的美丽、享受成长的快乐的幸福乐园。生态课堂所追求的效率不是“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而是“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生态课堂追求的高效率就是学生发展的最大化。生态课堂同样注重效果和效益,既要看教学行为的“效果”,更要看这个效果是否“有益”,“在学生身与心上能否发挥着永远的影响”,“获得效果的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与道德”。

2.教师的发展。生态课堂从根本上来讲是由教师来推动的,而对生态课堂的追求与不断完善,也必将促进教师的发展。生态课堂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田园。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传统课堂追求“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生态课堂追求“双赢”,即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和学生一起成长是生态课堂背景下教师的一种道德追求与价值取向。

3.学校的发展。现代教育系统中,课堂依然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制衡着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品质提升。高品质的生态课堂建设必将是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庄园,可以实践并创造出面向全员的课程体系,可以锻造出拥有创新智慧和教育大爱、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可以培育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对生态课堂的追求过程,一定是学校走内涵发展、走向高品质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