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实验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136教学模式”;实践创新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是当前中职学校的普遍状况,大部分中职生学业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因此,对学习没有兴趣,自信心缺乏,不信任甚至是排斥学校教育,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较差。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缺乏积极性,学生频频出现旷课,课堂上睡觉、聊天、偷玩手机等现象,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有冲突。而中职的电类课程,是这一状况的重灾区。比如“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学生的反映学起来又难又没用,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课程结束了,都不知道学了什么,学了有什么用,连最基本的测量工具都不会用,电路到底该怎么接就更不懂了。鉴于以上情况,柳州市交通学校在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136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将“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了若干个项目,推行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应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不仅有效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136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136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136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氛围活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其内涵是:“1”代表一个项目或者是一个主题。“3”代表知识、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情感三维目标。“6”代表六步教学法:情境导入、计划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工作评估、任务延伸(或知识拓展)。(二)“136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1.一个项目或者是一个主题贯穿相关的知识点。“136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为本位的学科体系教学思路,通过调查研究相关企业的岗位工作技能群,将彼此相关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社会知识整合进一个大的教学项目之中,学生通过完成这个项目,就能掌握和熟练相关知识。整门课程由几个大的项目构成,完成了这些项目,就完成了对全部课程的学习。2.实现三维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36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实现,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信息技术应用、与他人合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核心竞争力,让学生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3.六步教学法,环环相扣实现高效课堂。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36课堂教学模式”设置的“情境导入—计划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工作评估—任务延伸”六个步骤,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从听中学”的特征,体现了现代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自觉实践、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136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
为了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136课堂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育观念。通过走访调研柳州市机电、数控、汽车等学生对口就业企业十余家,研究了企业的岗位群,掌握企业工作岗位对电工技能所做的要求,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确定了“电工基础”课程的内容和项目内容。为了保证大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又将大项目分成了若干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既强调电工技能的培训,又要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不仅要达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还要为学生的升学打好基础。在“电工基础”课程中,我们主要设计了以下项目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三、“136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步骤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情境导入—计划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工作评估—任务延伸”六个步骤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这一环节我们主要借鉴了情境教学法的思路,通过访谈法和教学实验法,了解目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电工基础”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学科,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于电路基本理论,我们通过创建问题情境导入学习,而对于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我们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学习。比如对于项目一的任务四“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我们给学生观察一个双回路的电路,让学生计算一条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欧姆定律,一定会想到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然后开始引发激烈的讨论,调动起课堂气氛,接着引入课程。而对于项目三中的任务二“安装白炽灯电路(设计一个双联开关两地控制一盏灯)”,我们可以通过现在房间装修过程中,客厅的灯需要能够在客厅和卧房实现两地控制这个生活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二)计划决策这一环节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情境导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设置的教学任务。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生成问题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以项目三中的任务二“安装白炽灯电路(设计一个双联开关两地控制一盏灯)”为例,在通过生活情境导入学习内容后,教师给每一小组分派项目任务———假如你们接手这个装修任务,你们将如何满足客户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料(如教材、微课视频、实训指导书、网络资源等)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开关元件,自主设计电路,来实现他们客户的要求,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三)项目实施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按照小组的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全体成员都必须参与创造实践活动。教师从旁监督和指导,强调电工操作规范,预防安全事故发生。这一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完成项目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建立。(四)成果展示项目实施完成后,各小组要向大家展示本小组的项目成果。本环节要注意全员的参与性,成果展示包括操作展示、书面展示和口头点评。一般是要求小组中的C层成员进行成果演示、B层成员进行设计思路讲解,A层成员负责点评。成果展示可以是成功的经验分享,也可以是错误的教训总结。教师负责帮助学生做好展示和点评的准备,聆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关注每一个细节,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能在展示和点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五)工作评估工作评估是促进学生总结和反思的关键环节,学生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构成良好的认识模块和方法体系。对工作进行评价的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并建立对他人的客观评价,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六)任务延伸任务延伸拓展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培养迁移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给学生呈现拓展资料,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136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柳州市交通学校“电工基础”课程中应用“136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近3年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生睡觉、聊天、玩手机的现象少了,课堂纪律明显好转;二是学生通过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电路识读、理解能力得到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培养;三是课程教学目标得到较好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能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学习实用性明显增强;四是毕业生深受品牌4S店等企业的肯定和欢迎,初步实现高品质就业。
五、“136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在“136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明显感觉新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对课程目标的控制能力要求均提高了,课程授课老师已深感自己在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教学设计上还需要不断提升。今后,我们还会对“136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细节,继续深入研究、深入改革、深入实践,预期让课堂气氛更轻松活跃,让课堂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全面提升,最终实现高质量学习、高品质就业。
参考文献:
[1]蔡尤森.中职电工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5(8):99-100.
[2]郭志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155-156.
[3]李锡,林连山,樊薇薇,等.谈电工学教学中的探索式与研究室教学[J].教育探索,2012(3):44-45.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初中科学;有效衔接;课程标准
我们既然要对初中物理和初中科学进行分析,就要进行得彻底,进行到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和理解的地步。下面我们将从《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视角对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衔接,让学生对它们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了解学生对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的掌握程度,对于我们进行初中物理和初中科学的衔接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下面我们要对它们进行分析。
1.教学内容
对课程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个好的掌握,对物理实验进行研究,对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一些事例做出具体的理解。
2.学习要求
对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像法、理想化方法等进行完全的掌握和全面的运用。
二、《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了解学生对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我们对于所讨论问题的全面分析,下面我们就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整理。
1.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掌握,对科学有全面的理解,对科学实验进行研究。
2.学习要求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三、把初中科学与初中物理进行衔接
我们已经对初中物理和初中科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要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我们的分析中并不难看出科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如,它们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有着一定的相似度,物理的学习要求中的那些方法也可以说是科学实验中经常会用到的,两者的学习都需要很强的探究和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要学好物理,对科学的内容进行掌握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很好地对物理和科学进行衔接。
例如,我们可以把科学与物理实验衔接在一起。在我们做斜面小车下滑实验的时候,在物理上我们知道它具有重力和动力,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它终究还是会停下来。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小车这个物质在进行运动,是有力在对它进行相互作用,有能量的散失,当能量没有时它便会停下来。把两者综合一下,这个实验就得到了更好的解释:小车下滑过程中受到了力的作用,而多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受力不平衡时就产生了能量的流失,最终能量消耗没了,小车便停止了运动。这样把两者进行了有效的衔接,更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总之,通过对物理和科学进行联系,我们不仅应该意识到科学和物理联系共同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举一反三地把各个有关联的学科联系到一起。物理和科学的衔接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们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方法,让学生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看法,让他们知道并不只是学好每一科就行了,而是要把他们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效率。所以,研究初中物理与初中科学的衔接对初中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忆婷,郭长江.透析初中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衔接问题:以课程标准比的视角[J].物理教师,2010(10).
篇3
关键词:高中阶段;科学;教学;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180-02
高中阶段的科学教学作为一门高度严谨、高度逻辑、高度公理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科学教学阶段有了质的提升与飞跃。这也就意味着,如何在高中科学教学阶段不断加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已成为当前相关教学工作者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在高效传输给学生必备的科学知识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正是社会发展新阶段赋予高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任务。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具体而言其必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需求。首先,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也就16岁左右,已经基本完成了人脑总重量约90%左右的发育过程,这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物质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洗礼之后,在语言、文字、数学、科学等方面都建立起了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知识基础。
2.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高殊阶段地位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来看,初中教学所铺垫的理论性抽象逻辑思维在高三阶段能够基本完成,这就说明了高中学生在高三阶段或以上学习阶段的学习思维已基本能够定性,可塑性相对而言比较小。据此,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但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思维基础,对于直接面向社会择业就业而言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二、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分析
传统的高中科学教学在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有诸多的问题,致使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模糊教学重点,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无法坚持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要想在高中科学阶段高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必须以高中阶段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为基础,对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1.高中阶段科学教学教材的调整。高中阶段科学学科教学工作者能够在充分遵循科学教学大纲基本规定的基础上,对现行科学教材加以一定的加工、调整,突出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教材结构重要性,并在教材结构上或强调或突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地位与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1)教师需要对高中科学知识的结构系统做出调整,构建知识与逻辑的结构系统,与此同时建立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几大关键知识点――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分子学等知识结构的子系统、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章、节知识点的构成情况,最后根据学生心理认知过程对这些章节、知识点进行一定顺序的排列与组合。
(2)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种类繁多、实践性强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需要充分融入在上述结构逻辑系统之中,强调实验作为高中科学一大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高中科学教学工作者需要将高中科学实验的重点落在实验设计思想、实验仪器运作原理以及实验数据处理加工的问题上,使科学实验能够更好得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而服务。
(3)高中科学例题与习题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之中。高中科学教学一直以来都立志于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科学概念体系的形成于科学问题的解决。通过观察学生学习高中科学知识点的过程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所得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解答每一知识点、每章节后习题的经验。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能够符合高中科学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习题并非太多,而是太少了。
(4)增加科学学史的教学篇幅对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而言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我们都知道,从科学学发展及演变历史角度来看,逻辑、结构、框架都是随着人们对科学学科思想及科学概念知识理解的逐步深化而发展得来的,尤其是知识框架在科学学科长时期的演变过程中历经了许多个发展阶段。以高中科学阶段的力学知识点教学工作为例,科学教师可以适当的围绕力学介绍这种知识框架的发展情况,分散性的介绍一部分历史事实,这对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而言主要发挥到了潜意识促进的作用。
2.高中阶段科学教学方式的调整。一般而言,整个高中科学教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概括为四个子阶段,即过渡阶段、一般阶段、提高阶段以及完善阶段。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过程,作为高中科学教师,最重大的责任就是及时以科学知识点学习难度为依据,建立在教材结构基础之上,对教学方法做出合理选择与应用,不断创造条件最终促使抽象思维“量变”与“质变”的形成。
(1)从现代认知性心理学角度来看,成功的高中科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理解各种科学符号、科学图形以及科学公式所代表的科学概念与知识,并将各种关联符号、图形以及公式在应用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整体来看一学期的教学,能够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挥最大作用的教学课时应当是学期开始初期的“结构建立”课程、学期教学过程中各种涉及到科学实验的“实践性”课程,以及学期结束前期的“复结”课程。这三种课程正是我们应当狠下功夫做好的教学中心与重点。
(2)因材施教,丰富科学教学课外活动。从科学教学角度来看,一个好的学生应当在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两个方面平衡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反过来作用于直觉性思维的建立。高中科学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首先,对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科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科学性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心理,使其能够不受概念知识与解题既定思维的束缚,能够在兼顾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做到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其次,对于那部分科学知识接受效率较慢的学生而言,我们应当以课后辅导为中心,消除他们在心理上、思维上的障碍,提高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接受效率与应用程度。
众所周知,科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青少年学生建立并培养科学素质理念的摇篮。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科学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本文对如何培养高中阶段科学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做出了简要说明,希望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陈金茹.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一科学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1,(12).
[2]章.关于高中科学教学中几种错误理解及解决方法[J].基础教育,2005,(9).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 开放性 探究 创新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有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也能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新课程改革的一方面就是通过科学实验,让学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每一种发明和创造都是来自实验和实践,改进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交流合作学习的新方式。下面是我在科学实验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探讨。
一、要树立“开放性”的科学实验教学思想
要更好地体现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力,首先必须有一个“开放性”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学生可以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环境来自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环境的开放,还须有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开放性”。以前的初中科学教材采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是几十年不变的,有代表性的、实验现象明显的案例,如果一贯如此,无疑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的课改形式下,教师可以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应用求异思维,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实验过程中也不断地“开放”起来。
例如七年级科学《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实验,用显微镜观察装片,以往上这节实验课时,学生总会产生很多困难与疑问,我都要一个一个辅导,而现在我是让学生从接受性学习改成自主体验学习,用自主思维引领学习实践和学习过程。首先观看操作示范录像,产生初步印象,当学生操作遇到麻烦、困难、不会或不懂时,先让他们思考克服的办法,如观察别人怎么做,边看课本说明边尝试,自行摸索最后才请教同学求助老师等等。如果发现奇异现象,思考怎样去探索原因,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如果在实验中有新发现、新想法、新看法,改进创新,及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进一步通过实验,争取有所成果。
在整堂教学实验课中,学生们完成了学习内容,经历了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相互交流合作,帮助优化了学习效果。比如试验了多种方式去除装片中的气泡,比较了染色与不染色的区别,在调节焦距观察时,发现洋葱表皮并不是一层细胞,而是有几层细胞,以往在对光、调节通光孔、物镜转换上出现常见问题,现在都由学生通过主动思维,个人探究,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以往一些学生等待老师帮忙代替操作的现象少了,甚至不见了。
二、使学生正确理解“探究”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育理念之意,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渗透探究思维,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实验过程,而不是急于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但一听到“探究”,似乎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然而,我们的学生关于探究是怎样进行的都还不知道,你让他们怎么进行探究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得多指导,即放手之前要做好前奏,因此探究的进行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掌握各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侧重点,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什么”,重点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并且知道什么是对照实验”。又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学中侧重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变量的控制,使学生理解怎样去设计多个变量的实验,真正掌握控制变量法和对照实验的设计。所以探究不一定是对整个实验的探究,可以是对某一部分的探究。让学生正确看待“探究”,消除对探究实验、解答科学探究题的恐惧心理。
三、重视科学演示实验,做到开齐开好
演示实验是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现象鲜明、直观、明了等特点,离开了演示实验的铺垫,科学教材中的部分概念、原理及规律就显得苍白无力,犹如空中楼阁。
例如,初中科学教材中在讲叙茎的输导作用时,就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便行的演示实验:取两枝生长健壮的植物枝条,把它们插入盛有红色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阳光下照射2~3小时后取下,可以看到叶脉变红了,说明茎具有输导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作用。如果用小刀把枝条纵向劈开,就可以看到枝条中只有树皮与髓之间的木质部变红了。由此可以证实红墨水是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的。接着再引导学生来分析木质部的结构特点:木质部中主要由木纤维和导管两部分构成,并且木纤维部分上下不相通,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管道。至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茎输导水分与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来完成的,而且由下向上输送。这样既可以为前面所讲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分与无机盐的作用得以验证,也可以为后面学生对“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理解作铺垫。可以想象出来,如果我们在讲解“茎的输导作用”时不设置这个演示实验,单靠自己的一张嘴,学生手中的一支笔,加上死记硬背这些单调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茎的输导作用吗?
可见,巧妙地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的理解、记忆扫除障碍,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去理解科学知识,进一步消除对探究实验的恐惧心理,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四、在科学实验设计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创新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过程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仅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不动脑。要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实验,从实验中学到知识、理解知识,还得让他们做自己实践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给学生以思考空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与探究”,而学生分组实验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双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试想一想,有哪一种学习方式能比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及亲身体验、感受所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他们创设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感知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真正地感到:我也能行,我很棒!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扬起学习与生活的风帆,勇敢地去搏击科学的惊涛骇浪,去征服一个个科学的险峰……如果在我们的引领之下,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在进步、在发展、在一步步走向成功,学习不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了吗?
例如在探究科学教材中《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在实验中学生质疑:光是不是绿色植物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出假设;接着学生分组,以实验“绿色植物制造淀粉”中所学的方法和知识为基础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是探究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涉及到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如需要了解淀粉的鉴定方法,叶片中的色素去除方法,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变量控制等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设计之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或知识介绍做好铺垫,在分组设计过程中各个小组各抒己见,组员彼此合作、相互启发,各小组都能较好地解决色素的溶解,检验淀粉和设计对照实验等问题,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方案,通过讨论指出各种方案的共性以及可行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实验,完成探究实验过程,体验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体验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最终走向主动学习、探究、合作交流,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麻晓春等.《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7月
2.项红专等.《初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李志芹.《小学科学(自然)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省略
4.李鑫祥.《化学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省略
篇5
关键词: 科学实验复习的方法 科学实验复习的建议
按照考纲的要求,教材中的实验是复习的重点。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知识需要领会、巩固和应用这三个基本环节,复习属于巩固的过程,再加上初中学生“易遗忘、不懂得深层理解”的学习特点,本人结合实践谈谈对科学实验复习的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一、实验复习的方法
俗话说“一个先生一个法”,假如复习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由于初中科学实验内容具有“多而浅”的特点,也使得复习方法具有多样性,本人认为采用下列复习方法效果是比较好的。
1.系统复习法进行复习
这个方法具有普遍性,在阶段性复习的第一轮时比较适用,主要以复习课的方式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打破实验的编排程序,根据内容整理出提纲,并确定重点。
2.练习法
复习简单的实验时,因为经常练习或者学生对实验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方法等已十分了解,且应用起来有较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复习。复习时,可根据考纲要求,选择代表性的题目,以实现查漏补缺。采用这种方式复习时,要防止搞题海战术,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比如这样的知识点就可用练习法快速复习:
(2006年温州市)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B)
3.实验重现法
由于电教设备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实验资料表明:学生听视觉结合记忆的效果可达83%。因而,要提高学生的课堂记忆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功能,而媒体设备恰具有这一功能。而对于实验复习课,利于媒体设备能在短时间内把实验步骤、操作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再次呈现,优化复习效果。比如“电学”部分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复习。通过这种形象记忆,可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深刻领会,轻松实现温故而知新。
4.类比归纳法
在实验的复习中应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类比和归纳,以、灵活把握、举一反三。比如复习一下实验时: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实验室制备装置的比较;实验室制备氧气操作中的“两个先后”与氢气还原氧化铜操作中“两个先后”的比较;伏安法测电功率、电能表法测电功率方法的比较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比较法的适当运用,能产生“是在比中清,非在比中明”的特殊效果。
通过以上几种复习方法,多数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某些现象及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
二、实验复习的建议
教学过程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其中学生主观的努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除了在复习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而外,还需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因此,本人提几点关于实验复习的几点要求和建议。
1.学生的自主复习要做在课前
复习课最大的忌讳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初中学生大部分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神贯注地听讲,有些重点也许就在学生走神的时候被遗漏了,从而使得复习效率降低。而防止此类情况发生的最佳方法就是学生复习做在课前。在复习课前,教师应该有所要求,比如要求学生针对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怎样的条件下”、“观察到什么现象”、“是怎样分析的”、“得出什么结论”、“与以前实验有何异同”等问题进行预结,并以填空的形式整理成实验笔记。在完成上述铺垫工作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来听复习课,即可着力扫清实验知识结构中的“盲点”,弥补知识上的不足。
2.学生会研究,会总结
实验题型有很多种,从考试内容上看,可分为仪器使用题、基本操作题、实验设计题、实验探究题等。这些学生总结起来并不难,但对于解题思路、注意事项、巧妙应用等就要求学生针对个人的解题特点不断地在练习过程中加以总结归纳就存在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的在方法上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解题步骤通常是:①看清题目的条件,找出关键的词或句做上标记;②分析清实验过程出现现象的变化过程;③建立合理的解题模型。
3.加强师生、生生交流
复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比如,有些成绩的较好的同学,在复习过程中会有担心别人超过自己的顾虑,从而保持“保守”的姿态,如此,容易影响同学间的关系,不利于复习气氛的形成。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不仅可以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而且可以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助学习氛围以及正确的竞争意识。
总之,在初中科学实验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教师既不能忽视它,也不能唯方法讲方法,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把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恰当点拨,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资料:
[1]范金凤.怎样进行初中物理总复习[J].教书育人,2003,(11).
[2]钱莉.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复习[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篇6
[关键词]:科学教学 生活化 优化 整合
初中科学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教学内容,把教材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在一起着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能在这样的教学中学到与实际生活中能应用到的知识。基于运用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了进一步在教学中贯彻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科学教学中不局限于传统知识的教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进一步关注当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动态,选择那些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教材内容,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再走向社会,进一步实现我们所说的把初中科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要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初中科学走向生活化,就要把教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材具有统一性,但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与各地的生活实际相符合。由于各地域性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新性的改造。
一、在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或者例子可能对于一部分学生是陌生的,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改编
下面举一个例子: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课的教学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植物油与水是不能溶解并混合在一起,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一现象,如果按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将植物油滴入装有水的试管中,另一个滴到装有汽油的试管中,过一会儿,我们再观察他们的不同之处,得到它们的溶解性差异。但笔者联系生活实际情况,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衣服滴上油了?你们又有没有发现有水很难洗去?你知道为什么很难用水洗去吗?”问题提出后,为了再现生活中的情景,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布上用胶头滴管滴上几点植物油,学生静静的观察。然后,我试着用水来擦洗,但布上总是留着深深的油渍痕迹去不掉。我故做焦急地问学生:“看来水洗不去油,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答:“油不能溶入水中。”继续提问引导:“你们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溶剂能溶解油呢?”“我们去干洗店里,他们能帮我洗去油渍,你想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把油给洗去的吗?”其后,我又拿出准备好的一小瓶液体,告诉学生这是汽油,然后用吸管将汽油用滴管滴到油渍的布块上,用毛巾一擦,油渍很快就没有了。
在这小节教学中,我试图从学生熟知但又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入手,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通过再现“衣服沾上油渍很难用水洗去”这一真实的生活情景,为提出“除了水之外还有哪些溶剂”的问题和得到“油不能溶于水但溶于汽油等其他溶剂”的结论,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
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很完善的,一些内容并不能完全包含在教材中。我们与把生活中那些在教材中不能出现的,而且又能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学习的素材进行添加。这样,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我在讲杠杆平衡条件时,联系生活的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知道菜场卖菜人用的杆秤吗,特别是那些小贩们,为了赚到更多的黑心钱,他们经常会短斤缺两,你花了钱但得不到你应该得到的份量。如果他们骗了你,你能识破他的诡计吗?你又知道他们用什么方法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起来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激发了。接着,我就用实际的杆秤演示给学生看,称同一个物体的质量,用两个质量不同的秤砣去测量,结果是质量小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大,并指出,小贩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谋取黑心钱的,这是为什么?如果同学们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那这就是小菜一碟。在接下来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见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试将那不易理解的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教材内容化为离生活较近的内容
教材中很多内容学习起来很难,原因是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也有些内容学生在平时不能见到,我们可以将其转化,变成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现象,然后进行教学。比如,在“运动和力”的第一节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通过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这是运动的绝对性,而静止却是相对的。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内容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呢?我在讲这一例子时,从学生的亲身体会开始说起。比如,在坐公交车时,我们看到窗外的树一定是后倒的。而当接力赛时,当你的同学与你并肩前进很长时间时,你觉得你们两个人都好像没有动,这种现象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参照物,因为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我们的运动情况也不一样。事实上,我们会有那样的感觉都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已经选好了一个参照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让学生再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一些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得出较难的一个知识点
例如,在“电流的形成”教学中,对初中的学生,电流、电荷、电压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些抽象的概念。由此,笔者想到在教这节课时用水参解决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现象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水流现象进行类比,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水管中的水流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结论:一是要有水,二是要有高度差来提供水压。接下去引导学生分析导体内部有什么?导体内部和水管内部有何相似之处?最后引出“导体中电流的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很自然地将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比作是水管中的水,将使自由电荷移动的“压力”――电压比作水管中的水压。通过与水流现象的类比,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形象化的模型,加深了理解。
参考文献:
[1]丁荣森.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1,(04).
[2]蔡忠伟.如何激发学生有效开展科学实验.新课程(上),2011,(02).
篇7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参与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要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由地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常见的植物”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植物比较了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种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概念,之后,我便让学生自己对照着概念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举例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进而更好地掌握植物分类的方法。另外,学生在自主找寻例子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知道植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保护植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只是对教材进行了引导性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然界中的植物进行分类,更好地理解有关植物的概念,而且将这些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利用初中科学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要利用初中科学中的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生才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明白实验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可以掌握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电路图进行安装,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设计方案得出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当然,我将学生的所需要的仪器准备好,让学生通过自己控制变量的方法得出。当总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也就越大;当电路中的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对一个变量的控制总结出欧姆定律,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考试当中,能更好地将欧姆定律运用到考试当中。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初中科学的课堂效率。
三、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评价在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制订出改正对策,完善自己,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测的习惯。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让自己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调动自主学习的意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敢于、乐于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若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紧张”,或是教师不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器重优等生,歧视差生的话,就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得到自由发挥。学生在教师那里得不到尊重,学生就不愿意去尝试,去发挥。此时学生宁愿跟随着教师的脚步,也不愿去进行自主的学习。
篇8
关键词 自主学习 科学教学 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Independent Study Carried out in Junior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XIE Fengling
(Zhejiang Zhuji Yingdian Street Middle School, Zhuji, Zhejiang 311817)
Abstract Scien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asic courses, to improve students' scientific quality i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era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In scienc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independent learning,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found their own problems, problem-solving habits, develop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e spirit, to develop students' learning independence and initiative, train students' scientific spirit of innovation.
Key words independent study; science teaching; junior school
自主学习是学校课程改革之后顺应新形势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跟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它更加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因此,在初中的科学教学中倡导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初中科学老师应该积极开展科学教学自主学习活动,创造出适合学生实际的自主学习模式。
1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老师注重的是书本的知识,由教师传授知识并进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适应新时代初中科学的教学现状。所以,教师有必要采取其他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1 自主学习更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科学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模式,学生更能够根据自己的好奇心和爱好,选择他们的学习,在学习中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更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自己身上的潜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找到学习中的乐趣,建立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学习是被迫的,也不会觉得学习是父母和家长强加给自己的一种负担,更不会因为是被迫的学习而产生逃学、厌学的心理。
1.2 自主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给自己制定学习的进度,自己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并对自己不断地进行评价,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并且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掺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有内在的动力作为支撑,能够从学习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在学习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还能发现书本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怀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1.3 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从老师“要我学”转变为老师“我要学”,学生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学生已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老师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已经走到了老师的前面,自主地对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巩固。因此,自主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学生学习也变得更加自觉,耐力也变得更加持久。
比如,在讲授《人的健康与环境》这一章之前,我就每个人都看重健康的心理,先让同学对“健康”谈谈自己的认识,很多同学都认为没病就是健康。没病就是健康吗?我否认了他们的观点。再结合当时感冒的流行,问:“流感可以传染,但为什么班级里仍有一些同学没感冒呢?如果你发烧咳嗽了,你自己可能会买什么药来先治疗呢?”学生的兴趣被提起来后,我便告诉他们:“这章以大家自学为主,你们需要认真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我们上课讨论,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发言。”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感觉上课不再那么枯燥,不用我经常提醒,他们已经把基础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还掌握了许多保健知识。
1.4 自主学习能够减少学生的依赖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独立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老师采取的办法都是“老师教,学生模仿”,学生学习什么都要依靠老师,老师讲了的知识点就会,老师没讲的就不会。对于小的科学实验,老师教一步,学生就做一步,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减少学生的依赖性,让学生养成独立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够进行自觉地学习,自主地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 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
2.1 进行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老师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这个实验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事先跟学生说明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应该做好哪些准备,还有实验的具体步骤,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试验中,有的同学可以负责洋葱表皮的切取,有的同学可以负责显微镜的组装,这样通过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合作,老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与他人身上各自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点,学习和借鉴他人身上的长处。
2.2 开展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探究
在科学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采纳和吸取学生提出的许多富有新意的想法。
在《水的浮力》这节教学中,研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液体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有学生说它的大小跟物体所处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深浮力越大。让学生思考展开讨论并交流,然后给出器材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地看和听,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每一步实验中,熟悉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学生经过实验排除了否定了深度越大浮力一定越大这一猜想。但在物体没有浸没前,浮力确实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这又怎么解释?用哪个量的变化来表示浮力的大小变化更合理呢?学生接着讨论,通过实验探究浮力跟排开液体多少的关系。
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实验的全过程中。问题能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究意识,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融合。可以说,自主学习是进行更好的探究学习的基础。
2.3 鼓励学生进行对比学习,通过对比发现问题
对比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对比加以研究,得出答案。对比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初中科学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对比学习,通过对比学习研究事物的特性。比如,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学习,经过学生学习老师讲解引导后,学生列表比较。
2.4 扩展学生课外阅读,给学生布置课外思考题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扩展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老师应该要求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还应该积极搜寻课外的科学知识,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为什么雨过天晴的时候,天空会出现彩虹?学生可以去互联网上进行搜索,然后找出相关的解释,并且进行综合研究,找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解释,然后进行理解消化。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地进行课外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扩展自己的视眼。
3 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自主学习跟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也不同,所以,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要注意角色的变换,做好各自的角色。
3.1 尊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的科学教学中,学生是主要角色,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老师是主导,起着引导的作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为自己制定好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具体计划,并且主动地去付诸实践。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并且主动地扩充知识,进行课外的学习。
3.2 尊重自主学习的过程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过程,不一定马上就能收到很好的成效,初中科学老师和家长必须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够操之过急。因为学生需要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培养,所以,学生也不能马上期望就能收到很大的效果,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进行提高。
3.3 自主学习并不是盲目学习
一些学生认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具有学习的自由,所以,在学习上学生不顾老师的指导,进行盲目地学习,造成学生学习成绩更加差,能力更加不足。我们提倡的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科学的自主的学习,是通过老师的指导,循着某一方向进行的自主的学习,而不是漫无目的的、盲目的学习。因此,有些学生需要更正对自主学习的认识,掌握好自主学习中的自由的度问题,才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越性。
4 总结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他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和实际,更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突出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初中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各种教学措施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今后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金山葆.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发现式”教学[N].学知报,2010(6).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科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科学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科学概念和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训练之后所形成的科学严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需要我们转变目前的教学理念,采用科学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
一、背景介绍
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现象、探寻生命规律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中,科学教学方法是指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需要学习的知识为载体,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手段的双重指导下,通过灵活多变的实验,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针对初中学生,个人逻辑思维方式还未定型,授课老师需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教学方法的实践
在近些年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教学方法,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实践。
1、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只注重于知识的灌输和传达,使得原本丰富有趣的生物世界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地掌握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质量差。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学习能力为目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的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中,将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为学生营造合理适宜的情境,使各种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慢慢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牢牢吸引住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现象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实践中真正运用理论,感受到生物的实用性,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各种思维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讨论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与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首先,在生物教学中,不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肯定会有所差别,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各种奇特想法和感受,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要以传统的思路禁锢学生想法,更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扼杀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从而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实验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整个生物教学活动中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培养学生熟练严谨的实验能力至关重要。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四五个学生分成一组,小组内就实验步骤进行讨论,将设计实验的权力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合作探究。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认为的影响因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水、温度、空气三大主要外界影响条件,然后各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的实验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找出问题所在、积极改进,认真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才能最合理。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种子萌发必须的外界条件是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及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种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参与,养成利用实验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好习惯。
3、训练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
将生物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假设法、历史归纳法、模拟类比法、科学实验法等与相应的生物学知识相联系,针对不同的知识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训练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他们在其他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有帮助。例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外界因素这一课题中,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总结鼠妇分布环境的主要特点,得出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然后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通过对照实验得出结论。
结语
在新课改形势下,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实践,推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潘景立.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1(10).
[2]王志宏.将科学方法训练纳入初中生物课程[J].学科教育,2009(10).
[3]杜梦捷.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6).
[4]梅首文.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J].科学教育,2010(1).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课 优化设计
一、对初中化学实验课进行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化学实验就相当于一扇指引学生通向化学世界的门,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几乎所有的化学教师都认同化学实验教学是其他任何教学方式都无法代替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化学实验甚至不做化学实验,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将课本中的实验与化学公式背入记忆中达到应试目的的教学模式无疑被摒弃,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转换成为重点。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照本宣科,教师和学生们的实验完全依样画葫芦照着教材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来完成实践操作,无论教师或学生都纯属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实验操作,这样的方式也并不能达到任何效果。那么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设计就变得非常必要,初中是大多数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科学的伊始,他们必定对这门学科充满好奇,让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好奇心,渴望上每一节化学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基于实验前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与悬念,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或者进行趣味性实验便成为实验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每一步的思考分析在实验中取得成就感,自然而然对化学产生强烈兴趣,从而引发其求知欲。
二、对初中化学实验课进行优化设计的研究
1.基于教材资源灵活设计
初中化学教材中需要进行实验的化学课程都具备实验设计案例,多数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早已知悉,只要在课上看一下实验现象便已知道实验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非常不利,实验课的优化设计应打破这样的传统,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分析、整理、设计,然后老师指导在可行性、安全性的原则下进行实验,在实验器材、药品和设计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例如:对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进行实验分析,探究其反应原理以及反应装置时,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点思考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组合,将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一列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性质,需要怎么样的收集方式;根据小组的自主探讨,选择需要什么样对应的实验仪器。通过让学生体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对实验进行对比、自主分析选择以及设计探究、整理归纳与总结的一系列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实验中养成合作精神,形成科学探究的基础思路。从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传播的同时,更能克服他们的思维障碍。
2.基于生成性问题灵活设计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了许多教学中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性。要使实验教学达到最优状态,还需要抓准问题的中心点,把握住科学实验探究的主要线索――假设、猜想、实验、分析,紧紧围绕这条线索来开展化学实验探究。例如:碳酸钙经过高温煅烧后会残留白色物质,在初中化学教学的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对此提出任何的问题,因为课本上不涉及,也通常会使学生忽视这样的细节,但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好奇,提出疑问,残留下的白色物质的成分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教材中是是没有实验设计探究的,也就是超出预设,是一个生成性问题,既然学生提出,那么教师就顺藤摸瓜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猜想白色物质中可能存在的成分,然后再引导学生去验证猜想的正确性,继而组织学生针对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由教师对其分析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进行点评和指导,最后让学生们进行整理和总结。
3.基于实验异常灵活设计
初中化学很多时候在实验中会发生异常,往往在教师们的意料之外。这种意外现象的发生有时是因为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不够,倘若能够就实验的异常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能够提升学生分析与创新的能力,加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实验时,由于学生的失误,在燃烧匙中放入了碳或硫,使实验产生异常,导致集气瓶中没有水灌入。这时候不必立刻对学生进行批评,可以借此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验产生这样异常的原因,有没有方法可以补救,或者实验前是否有办法可以让此实验也能够顺利进行的方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实验课优化设计的重点在于加强实验本身的悬念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进入悬念,开启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发提出疑问,及时解答疑问,让学生开拓思维、分析思考,分组讨论开展可行性实验设计,对设计的错误与正确进行必要指导,最后综合化学实验可行安全的原则,实践操作进行实验,通过每一步让学生产生科学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并从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通过实验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记忆,达到有效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祝法祥. 浅谈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的误区及优化策略[J]. 文理导航(中旬),2014(03).
[2] 余菁. 浅谈化学探究性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