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的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的会计准则

篇1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差异;协调;亮点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小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逐渐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为规范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我国小企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并针对小企业的特点,2011年10月18日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2013年1月1日起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二者存在着差异和联系,本文希望通过二者的对比分析,展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更好的服务小企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同

(一)适用范围上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企业会计准则》不适用于股票或者债券在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的小企业、不承担公众责任且经营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或者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既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的企业;而《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外,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含公司),《企业会计准则》都适用行。其次,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经营规模小的企业,可以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由此可见,二者在适用范围上有很大不同。

(二)准则框架体系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包括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两部分,其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十章九十条,除第一章总则和第十章附录(附录一为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附录二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科目转换对照表)外,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和财务报表,具体规定了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主要规定会计科目的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的格式及编制等规范。《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解释及应用指南四个部分,其中《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共十一章,内容包括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条件、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和附则等;具体准则为三十八项,内容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收入类、费用类、特殊事项类、列报类、综合类等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

(三)会计核算内容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常见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似,但根据小企业的业务特点,《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一些业务的核算进行了简化。两者的差异具体如下:

资产核算。这里主要讲固定资产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即折旧政策基本与税法规定保持一致。《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取消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的定量控制标准,允许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自行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目的为了提高企业自主理财的能动性。

收入核算。收入核算具体到确认原则和确定收入金额两个方面。在收入确认原则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根据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进行判断。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小企业采用发出商品或劳务完成并收到款项或取得收款权利作为收入确认标准,无需进行风险与报酬转移的判断,同时对常见销售方式规定了收入确认时点。在收入金额的确认方面,一般企业按照交易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或者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按照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收入金额。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协调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小企业,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本准则未作规范的,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此外,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经营规模或者企业性质变化所造成的不符合本准则第二条规定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者金融企业的,应当从次年的1月1日起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二)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四、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小企业会计准则》立足于我国小企业发展现状,做到了简化核算要求、与我国税法尽量保持一致、与《企业会计准则》有序协调,是一部为我国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企业会计标准。它的贯彻实施,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管理,全面提升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促进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11,12.

[2]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Z].财会[2011]17号,2011,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S]2011.

[4]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差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04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06- 03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日益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为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财政部在2004年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从财政部会计司掌握的数据来看,《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执行通用会计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所带来的会计超载问题已然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会计发展的障碍。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相关小企业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鼓励提前执行,2004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至此,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者《小企业会计准则》。

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隶属于基本准则之下,即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必须执行基本准则,但其在会计处理上与《企业会计准则》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的主要差异如下。

1 资产类科目

1.1 货币资金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除“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外,可设置“备用金”科目,取消其他货币资金下属的固定明细科目。《企业会计准则》中,包含“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3个科目,且“其他货币资金”下设有6个固定明细科目。

1.2 应收及预付款项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坏账采用“直接转销法”,并确定了发生坏账损失的六大标准。《企业会计准则》中,坏账采用“备抵法”。

1.3 存货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按评估价入账。《企业会计准则》中,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入账,但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盘盈存货的成本,按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价或评估价值确定。盘盈存货实现的收益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盘盈的存货按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经批准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

(3)《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盘亏存货发生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中,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4)《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会计准则》中,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1.4 投资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分为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短期投资按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价,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

(3)《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按历史成本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在核算“长期债权投资”时,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采用直线法。资产负债表日,不需计提减值准备。经确认无法收回的长期债权投资,应于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中,在核算“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采用实际利率法。若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减值的,需计提减值准备。

(5)《小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一部分。《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权益性投资。

(6)《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合并取得属企业会计准则范畴)。《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应分为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两种情况确定。

(7)《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企业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不存在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

(8)《小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不需计提减值准备。实际发生损失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若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减值的,需计提减值准备。

1.5 固定资产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含相关借款费用)构成。《企业会计准则》中,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企业会计准则》中,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3)《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成本,应当按照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等确定。《企业会计准则》中,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4)《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5)《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企业会计准则》中,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6)《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盘盈固定资产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盘盈固定资产按前期差错处理,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7)《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但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应当计入“长期待摊费用”。《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8)《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表日,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中,按相关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6 无形资产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企业会计准则》中,包括土地使用权、特许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在其使用寿命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摊销期不短于10年。《企业会计准则》中,摊销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使用寿命不能可靠估计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3)《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表日,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中,按相关规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4)《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出租无形资产未作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出租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作出了规定。

2 负债类科目

主要的区别在于长期应付款的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按未来应付金额入账,持有期间不计息。《企业会计准则》中,按实际利率折算后的现值入账,持有期间按实际利率计息,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3 所有者权益类

3.1 实收资本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接受非货币资产的投资时,如何确定该资产性的入账价值。《企业会计准则》中,接受投资者投入的非货币资产的入账价值,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3.2 资本公积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下设“资本(或股本)溢价”一个明细科目。《企业会计准则》中,下设“资本(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

4 损益类

4.1 销售收入的确认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应于发出商品且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时确认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销售商品需同时满足5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在办妥托收手续时即可确认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在发出商品并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3)《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未设置“发出商品”。《企业会计准则》中,售出商品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对已发出的商品,应结转至“发出商品”科目。

(4)《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生的销售退回,直接冲减退回当期的收入和成本。《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生的销售退回,冲减报告年度的收入和成本。

4.2 劳务收入的确认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未对劳动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形,给出规范的相关处理。《企业会计准则》中,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分别就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4.3 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不确认合同预计损失。《企业会计准则》中,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的,应当将预计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

4.4 政府补助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以非货币资产形式取得的政府补助,未对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情形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中,以非货币资产形式取得的政府补助,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名义金额计量。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递延收益的核算,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计入营业外收入:① 小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②小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上述条件未满足前收到的政府补助,应确认为递延收益。《企业会计准则》中,递延收益核算的是需要按期分摊的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4.5 管理费用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为生产服务的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支出计入“制造费用”科目。《企业会计准则》中,为生产服务的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支出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企业会计准则》中,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计入“管理费用”。

4.6 财务费用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汇兑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汇兑收益计入“财务费用”。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中,通过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核算利息。《企业会计准则》中,通过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核算利息。

4.7 销售费用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批发和零售业小企业,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等计入销售费用。《企业会计准则》中,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采购费用计入货物的采购成本。

4.8 营业外收入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存货、固定资产盘盈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存货盘盈冲减“管理费用”,固定资产盘盈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9 营业外支出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盘亏中非常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其他损失冲减“管理费用”。《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盘亏不区分原因,净损失全部计入“营业外支出”。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包括以直接转销法确认的应收款项发生的坏账损失。《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备抵法核算应收款项的坏账损失,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计入当期损益。

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财政服务小企业发展的切实举措,将为国家扶持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小企业会计准则》取代《小企业会计制度》,吹响了全面清理会计制度的号角。预期到2015年左右,随着各种会计制度的逐渐退出,《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将全面取代会计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篇3

    一、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初始计量不同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例1:甲小企业以一批商品对A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该商品的成本为70万元,评估价值为10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双方认可此商品的公允价值。

    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库存商品 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 000

    贷:实收资本 117 000

    (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例2:2013年1月1日,乙、丙、丁三方共同投资设立了B有限责任公司。乙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投资(B公司作为原材料管理和核算),该批产品的公允价值为4 000 000元。B公司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不含税价款为4 000 000元,增值税额为680 000元。假定B公司的股本总额为9 000 000元,乙在B公司享有的份额为30%。B公司为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存货。

    乙在B公司享有的股本金额=9 000 000×30%=2 700 000(元)

    乙在B公司投资的股本溢价=4 000 000+680 000-2 700 000=1 980 000(元)

    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 4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0 000

    贷:股本——乙 2 700 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 980 000

    二、加工取得存货的成本构成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通过加工取得的存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小企业应当根据成本管理的要求和生产特点,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和成本计算方法。对于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应当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分别归集。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加工成本由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构成,其实质是企业在进一步加工存货的过程中追加发生的生产成本,不包括直接由材料存货转移来的价值。

    三、关于存货减值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会计准则中,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则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例3:2012年12月31日,某公司发现生产的A产品市价下跌,生产无利可图,决定停产。生产A产品剩余材料的账面金额为12 000元,拟将其出售。当日该批材料的市场售价为10 000元,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及税金2 000元。

    如果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则不需要做账务处理。

    如果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如下:

    可变现净值=10 000-2 000=8 000(元)

    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2 000-8 000=4 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4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4 000

    四、原材料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结转的材料成本通过“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核算;企业会计准则下,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核算。

    例4:承例3,2012年1月10日,出售该批材料,售价为9 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

    确认收入时,两准则做相同的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0 530

    贷:其他业务收入 9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 530

    结转成本时,小企业会计准则:

    借:其他业务支出 12 000

    贷:原材料 12 000

    结转成本时,企业会计准则:

    借:存货跌价准备 4 000

    贷:其他业务成本 4 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2 000

    贷:原材料 12 000

    五、对存货盘点的结果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盘盈存货的成本,按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价或评估价值确定。盘盈存货实现的收益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盘亏存货发生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盘盈的存货按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经批准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盘亏存货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例5:甲公司在财产清查中盘盈A材料100千克,实际单位成本50元,经查属于收发计量方面的错误。

    盘盈时,两准则做相同的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A材料 5 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5 000

    批准处理时,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 000

    贷:营业外收入 5 000

    批准处理时,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 000

    贷:管理费用 5 000

    例6:乙公司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盘亏B材料,实际成本50 000元。经查: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损失3 500元,其中收回残料价值1 000元,净损失2 500元;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损失46 500元,其中保险公司同意赔偿25 000元,净损失21 500元。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

    盘亏时,两准则做相同的账务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0 000

    贷:原材料——B材料 50 000

    批准处理时,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50 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50 000

    批准处理时,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B材料 1 000

    管理费用 2 500

    其他应收款——某保险公司 25 000

    营业外支出 21 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0 000

    六、生产用固定资产日常修理维护领用存货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领用的存货记入“制造费用”科目;企业会计准则下,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例7:2013年1月15日,用于生产某产品的生产线停工一天进行年度维护,维护中领用价值4 000元的C材料。

    小企业会计准则:

    借:制造费用 4 000

    贷:原材料——C材料 4 000

    企业会计准则:

    借:管理费用 4 000

    贷:原材料——C材料 4 000

篇4

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IASB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现公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却相对封闭于IASB的《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违背了上述各自对应的完整版准则趋同原则。国内外的两个准则主要差异在哪里?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何要采取相对封闭的立法方式?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我国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出积极建议。

一、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健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衔接,是一个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事务,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原则上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维护了基本准则在整个会计标准体系中的统驭地位,又兼顾了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是两者关系的权威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健全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二)有利于规范我国小企业财务工作。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统一了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使得小企业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准则可参考,对于小企业处理会计问题,规范财务是一条捷径。

(三)有利于降低小企业遵循准则的成本。比起完整版《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的条文、省略的内容以及大大缩小的会计处理的可选择范围,降低了小企业的遵循准则成本 。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同点和主要区别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各自对应的完整版相比,其相同点一是与中小企业不相关的内容被省略;二是只提供一些更简单的选择,使得会计选择过程简化;三是简化了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四是财务内容披露大大简化。综上所述,两个准则的主要立法目的是一致的,都试图降低小企业的准则遵循负担。而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则从方便监管,特别是降低税务监管成本的角度出发,其内容更简化、可选择性更少。

由于国情和文化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以下方面存有较大差别。

(一)适用范围差异较大

从名称来看,我国的《小企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是“小”企业,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适用范围是中、小企业。正如《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条提到“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制定了它们各自的中小主体定义”。但从两个准则的具体条文来看,不难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要小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适用小企业的标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但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这三种小企业除外。“小型企业”的界定由国家工信部、统计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认定,主要从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从业人员三个维度,区分行业严格界定小企业的规模。

《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中小主体是:“不负有公众受托责任向外部使用者公布通用财务报表”。且《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企业集团的子公司没有特殊要求,只要该子公司不负有公众受托责任,即使其母公司采用了完整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子公司也可以采用《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很显然。以是否负有公众受托责任作为划分中小企业主体是相对比较恰当的。不管企业主体规模如何,凡公众公司应当承担更高的披露义务,与其从公众融资享受的权力相匹配。而按照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众多非公众受托责任公司必须执行完整版《企业会计准则》,从而大大加重了这部分企业的执行准则负担。

(二)结构和内容区别较大

1.结构上的区别。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十章九十条,外加附录《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主要帐务处理和财务报表》。以会计要素分类为主要线索划分章节,正文33页。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达230页,按照主题编纂,共35个主题,结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类似。

篇5

会计准则是指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披露等具有约束作用的规则,是企业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经济活动的标准。随着当今社会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贸易和资本扩张变得尤为频繁,为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减少企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准则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变的极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腾飞,与其它国家的贸易联系愈加紧密,受世界贸易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在此背景下,我国进行多次会计准则改革。2006年我国以IFRS(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蓝本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向着国际趋同迈出了一大步。当然,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国有经济的特殊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

1.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互动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资本流动,我国一直积极推进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趋同,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从1992年两则两制到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建成,再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中国成为继欧盟各国、澳大利亚等之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重要国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另外,各国对会计准则的采用策略不一。一些国家使用直接采用模式,完全制定与国际报告准则相同的会计准则。而我国采用趋同模式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有关准则进行修订,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我国还不断完善相关准则,对一些国际准则中尚未明确问题加以补充,提高了我国会计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

2.完善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与世界经济融合

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已实施多年,实施范围也逐步扩大,全面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可比性,减轻了交易和监管的成本,满足了投资者的利益需求,完善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的会计准则还得到世界其它资本市场的认可,为促进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成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我国审计行业的海外发展创造了机遇。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困境

1.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的不完善性和特殊性

国际准则的制定主要是为适应西方成熟资本主义市场国家,是以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跨国上市和筹资的财务信息为导向的,,而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资本市场体制还不够成熟,监管处罚机制也不够完善,这些市场缺陷也使得我国企业间的不规范交易、关联交易、利润操纵有可乘之机,使得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成为阻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环境因素。

另外,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度设置还要服务于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主要局限在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而国有企业所处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所假设的会计环境差异很大。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与国际环境中倡导的竞争相背离,是一种与公允价值相排斥的行为。这种冲突在公允价值等其它方面影响了我国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制约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2.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缺少主动性和主动权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国际会计准则也在一些方面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缺少主动性。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以现行的IFRS为蓝本进行趋同,而没有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最新研究成果的征求意见稿为参照系进行趋同。这样就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而缺少前瞻性,没有根据经济发展变化充分考虑国际会计准则的新的发展趋势,容易产生差距。另外,我们也很少有建设性的可行的建议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借鉴和采纳,这样一直尾随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增加了我国企业财会制度的变动和执行的成本,不利于我国的贸易发展,最终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丧失主动权,影响我国会计准则的贯彻和实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3.我国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成为制约因素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贯彻实施,从而真正发挥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依赖专业的会计人才,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经济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做出恰当的判断。而我国目前状况是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对国际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精通的高级会计人才,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不利于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发展,制约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进程。

三、应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困境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市场和法律机制,立足国情与国际趋同

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中,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金融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另外,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法规体系,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与前瞻性,避免会计准则的变更带来的经济成本,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深入规范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

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还必须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坚持国际趋同的同时,考虑中国市场经济、企业的特点,立足解决中国实务问题,不能全盘照抄。对于某些具体的会计处理细节方面,由于其经济实质与国际准则并不相同,则应当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会计方法。我国会计准则是由权威的政府机构制定并保证其实施,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该坚持其强制性。

(二)加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积极互动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应当是双向互动的,我国应该积极发挥主动性,争取主动权和发言权,加大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发展预测,切实维护我国利益,推进国际趋同。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我国应积极参与,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征求意见稿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意见反馈,使国际准则能够更多的考虑像中国这样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利益诉求。同时,我国还应该主动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预测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使准则的制定更具有前瞻性。另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变化本身是一种持续和长远的过程,要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趋势,避免在制定和实施上滞后。

(三)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大挑战就是准则的实施,为保证准则的贯彻执行,我国应该加强对会计人才的相关培训,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培养出一批通晓国际会计准则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带动我国整体会计人员水平的提高,为方便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立足中国国情运用准则进行恰当的判断,满足社会需求目标,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篇6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融资决策 影响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当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时,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企业的存款往往不能满足需求,而银行存款又不能完全弥补这个差额时,这时企业就需要通过融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会计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它以货币计量企业活动并把他们记录在账户里,为企业提供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的数量和结构;它是对企业交易的回顾,提供完整的企业经营活动记录;它以会计报表为基础,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判断,为企业的融资等各类决策提供依据。

一、我国现阶段企业的投融资现状

1.渠道不顺畅

经过调查在现阶段里我国的中小企业将近九成对银行的信贷产品比较陌生。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体制不完善,直接融资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融资渠道比较狭窄是其主要原因;此外,银行系统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的风险容忍度较低,而一些大中型企业则能够获得较好的利润,从而造成企业的被动局面。

2.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

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的投资力度较大,因自身的相关优势,大企业在融资方面比较容易,通过各项优势的充分发挥,可以获得更大更好地发展;然而很多小型企业整体的融资情况并不乐观,在融资方面偏紧,这样企业资金周转会受到直接影响,相应的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力度。

3.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金融机构加大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现阶段金融机构创新力度不足,相应的机制还不够灵活。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成本及融资效率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给企业的融资效率与融资成本带来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企业以往会计准则与国际的会计准则相差较大,存在很多的计划经济痕迹,从而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交流与沟通,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境外融资行为。新的会计准则从根本上改革了原先会计准则的目标,代替了原先的计划经济原则,并获得了欧盟等组织的认可,首次实现了国际趋同。新的会计准则的适应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标志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发育。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国际融资的效率,使中国企业的融资文件及财务报告均与国际融资行业的做法相一致,降低了企业财务信息报告的成本,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理解及应用。

三、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市场的规范发展的影响

企业融资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资金运用情况,通过向外部的债权人以及投资者或者利用企业内部积累筹集资金,来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策略要求而采取相应途径的经营活动。企业的会计准则其是资本市场发展与规范的前提,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因素。企业融资的场所主要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及规范要想稳步前进,唯有具备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才能有效规范企业的资金融合畅通。资本市场主要有证券市场以及中长期的银行信贷市场,是融通永久资金的场所。各国根据经验得出对资本市场的健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基础设施的规范与完善。而法律、会计准则、规章以及会计制度等方面是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的内容。在规范的资本市场中,由于投资者对投资决策没有进行过多的判断,投资决策只是根据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及经营效益进行,因此,一套有效合理会计准则的建立要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

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在现阶段的主要基础设施,首先表现在,会计准则减少了企业进行融资行为的风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是企业进行投资、信贷以及贸易的信用保障,使国家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规范和稳定发展得到了保障。健全的会计准则是形成具有资金容留较大及低成本、高效率的资本市场的基本保证,是会计信息系统形成高效、统一的的基本条件。其次, 大多企业建立市场秩序与规则以会计准则为标准,并均在资本市场中所遵守,这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了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发展,使得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规范得到有效促进。

四、可转换公司债券计量方法的变化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旧准则对于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债券作为长期负债。即在未转换前,可转换债券按期计提利息,并摊销溢价和折价,会计核算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债券到期时,如果转股,不确认损益,按债券账面价值结转;如果债券到期时,没有转股,会计核算与普通债券偿还本息一致。 新企业会计准则可转换债券的核算规定主要在与规范了金融工具有关的四个基本准则,其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在可转换债券中包含的可以赋予投资者将来能够以一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为股票的选择权能够被正确处理是其关键。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处理方法,新企业会计准则更符合可转换债券的经济实质。可转换债券既赋予他们在企业股票市价上涨时以低于市场价格将债券转换为股票的选择权,同时又保障了投资者获得本息的能力。因此,可转换债券的价格一般高于市场上不具有可转换权的债券,而票面利率却低于市场利率。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债券处理的重大变化有二个优点,一是虽然转换债券所包含的负债都不需要以现金偿付,但是投资人可以从报表中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对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能够正确的评估,二是可以将转换债券拆分成权益成分和负债成分,使得在债券的持有期内对企业的融资能力能够准确评价。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 政府补助 会计处理

随着国家对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补助内容、形式等也不断地扩大。小企业如何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政府补助的各项资金进行会计处理,是每个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所关注的。但《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的阐述比较简要,会计处理也不是很全面,笔者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政府补助的基本内涵

(一)政府补助的定义与特征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九条对政府补助作出明确的定义,即政府补助是指小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含政府作为小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政府补助具有如下特征:

1、无偿性:政府向小企业提供补助属于非互惠交易,政府并不因给小企业补助而享有小企业的所有权,小企业未来也不需偿还。

2、条件性:一是政策条件,小企业只有符合政府补助政策的规定,才有资格申请政府补助;二是使用条件,小企业已获批准取得政府补助的,应当按照政府相关文件等规定的用途使用政府补助。

3、直接性:一般而言,政府补助是小企业从政府那里直接取得的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二)政府补助的基本分类

政府补助的划分有多种标准,从与资产、收益是否相关联,政府补助可以划分为:

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小企业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政府拨款,或者小企业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如土地)专门借款的财政贴息等。

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是指小企业与国家主管机关通过合同形式,接受国家特定的委托项目,国家按相关合同对这些项目拨付资金,用于补偿小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包括拨付资金用于成本费用或对这些项目进行贴息支持,以及按规定应取得的增值税先征后返还等。

二、政府补助的确认与计量

(一)政府补助的确认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规定,在政府补助确认条件上,小企业需同时满足: (1)小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2)小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由于政府补助对小企业的效应是长期的,因此,小企业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竣工决算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确认这一原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其中所称的“资产”主要是指购置的固定资产,也有可能是购买或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比如,小企业自行研发的新技术并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如果最终研发成功成为小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小企业收到的这笔资金就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2)确认的时点:通常,小企业向政府申请政府补助按照相关规定都应当经过相关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因此,小企业收到政府的补助的时间一般都发生在政府部门审批之后。

(3)确认分配的起点:为相关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之时或无形资产开始摊销之时。

(4)分配方法:平均摊销法,即分期确认法。

(5)例外原则: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营业外收入,不再继续进行分配。

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小企业收到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 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1)政府补助的目的:补偿小企业生产经营亏损,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小企业销售不畅、产品积压,收入不足以补偿费用,造成小企业亏损;二是由于小企业原材料等涨价,收入不足以补偿费用,造成小企业亏损。

(2)确认的时点:小企业实际收到政府补助,即收到政府以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之时。

(3)政府补助惠及期间:以前期间、当期和未来期间都有可能。

(4)分配方法:一次性全部确认。

(二)政府补助的计量

从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客观要求和其会计核算人员整体职业水平考虑,为减少小企业会计人员主观职业判断,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小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都按取得资产的性质划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两类,从而简化了政府补助的会计计量问题。

1、货币性资产形式的政府补助计量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明确规定,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因此,小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比如:小企业收到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

2、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政府补助计量

(1)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且提供了有关凭据的,应当按照凭据上标明的金额计量。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如该资产附带有关文件,协议,发票,报关单等凭证注明价值的,应当以有关凭据中注明的价值进行计量。

(2)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但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应当按照同类市场价格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格进行计量。

篇8

一、固定资产定义的比较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项目: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行政管理而持有的,预期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

通过比较,两个准则对固定资产定义方面的区别主要是:(1)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属性认定是有形资产;而国际准则的认定是有形项目。(2)我国的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的特征明确地概括为两条;而国际会计准则只是指出了固定资产所具备特征的含意,并没有像我国那样把固定资产的特征概括归纳为两条。(3)在固定资产的特征描述方面,我国会计准则有“经营管理”、“使用寿命”和“会计年度”的专业术语;而国际会计准则所用术语是“行政管理”、“预计使用寿命”和“会计期间”。(4)关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解释,我国会计准则所作的解释是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而国际会计准则所作的解释是主体使用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主体预期从该资产使用中获取的产量或类似计量单位的数量。

比较两个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两个准则的定义在本质上并无明显的区别,但在用词上还是存在差别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比较充分和具体,而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比较明确和有条理。

二、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名称的比较

在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会计行为的准则所确定的名称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有关固定资产准则所确定的名称为《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

比较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可以看出主要的不同点是:(1)我国会计准则名称中有“企业”二字的限定。即强调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其他准则的区分;而国际会计准则没有“企业”二字的限定。(2)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编号为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在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编号为第16号。也就是说,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固定资产的会计准则较国际准则靠前。(3)就整个名称来说,我国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比较简单、概括性高;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对象化比较强,理解起来更具体一些,我国会计准则的名称就要笼统一些。

从以上比较可以体会到不同主体制定相关准则的思路。虽然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只仅仅是个形式,但具体、简单、易于理解的名称会有利于会计工作。

三、固定资产会计准则适用对象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把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适用对象界定为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不涉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和生产性生物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对象是:(1)适用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会计处理;(2)不适用于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矿产权和诸如石油、天然气和类似的非再生资源等矿产储量,但适用于以开发或维持上列两项所描述资产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适用于正处于建造或开发过程中,准备在将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使用,但尚未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不动产,但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会计处理的主体,应采用本准则的成本模式。

比较两个准则所规范的对象,我国会计准则对适用对象的界定比较概括和笼统,而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具体,有利于对准则适用对象的界定。

四、固定资产确认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而在IAS―16中,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定义指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形资产:(1)企业为了在生产或供应商品或劳务时使用,出租给其他人,或为了管理的目的而持有;(2)预期能在不只一个的期间内使用。

可以看出,IAS-16中并没有给出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年限和价值标准,只是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应超过一个经营周期或会计期间。我国对于固定资产寿命的描述则是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定义不是很严谨。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基本一致的:(1)该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五、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比较

(一)外购固定资产

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增值税、进口关税等相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在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范围上,我国会计准则与IAS―16基本相同。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IAS-16对延期支付超过正常赊销期限情况做出规定,即在这种情况下应以现销价格作为其成本,该项金额与总支付金额之间和差额除符合利息资本化的条件之外,均应视为赊销期内的利息费用。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IAS-16规定,自建资产成本按购置资产成本的确定方法确定或用与所售资产的生产成本一致的方法确认。

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将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部分之后的差额,工程项目尚未完工的,计入或冲减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己经完工的,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而IAS-16要求不把自建过程中浪费的材料、人工或其他资源等不正常损失计入资产的初始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的作法更利于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资源的浪费,并从更真实客观的角度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

(四)非货币易取得的固定资产

IAS-16规定,主体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易取得的资产,除非交换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在这一问题上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六、固定资产折旧的比较

(一)折旧范围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于固定资产的每一重要部分都要单独计提折旧,各种组成部分的判断是以各组成部分成本相对于总成本而言是否重大为标准,而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没有明确规定。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国际准则中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单位合计法。其中,单位合计法与我国的工作量法相对应。我国准则中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或称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等四种。

(三)固定资产开始或停止折旧时间

增加或减少的固定资产应从何时开始或停止计提折旧,在国际会计准则及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应当在其使用寿命内系统地摊销”。

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以月初应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依据,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或者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相比之下,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更加精确,有利于实际操作。

七、固定资产处置的比较

IAS16对于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项目特别规范了一些内容,如对从资产负债表上注销的资产增加一个条件,即“永久地退出使用并且企业已不再从清理中得到未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再如对固定资产清理盈利或损失的处理,对涉及交换、租赁固有定资产清理的处理问题。而我国只是笼统地规定:“企业发生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八、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比较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工作;会计政策

新会计准则的框架主要是由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及二十一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构成。会计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假设,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等都是由一项基本准则来规范的。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则是为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事务提供了明确的处理原则和规范,以供经济事务的进行可以有法可循,有理可据。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

1、新会计准则包括的内容

新会计准则具体准则是依靠基本准则为基础来指定的,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又会根据事情的特殊性与一般性来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特殊性业务准则;一类是一般业务准则;还有一类是报告类准则。二十一项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不仅为整个新会计准则提供了一个补充说明,而且还具有规范新准则下的科目设置等作用。

2、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具有更加长远的眼光,落脚点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注重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偏重于企业资产的质量并揭示出企业今后的发展潜能或者是运营中所潜在的风险,避免了在面临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新会计准则也接轨了国际会计准则,与此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适合我国经济状况的条款进行了相适应的借鉴。并且还根据我国的国情,又引入了使资产交易更公允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消了以前使用的商誉直线法摊销,还限制了利润调节。在存货的问题上,新会计准则也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不许采用后进先出的做法,而是采用的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这也是新会计准则所具有的新特点。

二、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影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1、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政策有利的一面

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原则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对利润的操控力度,企业无漏洞可循再利用计提和特定手段进行利润的操控。新的会计准则在存货上,不再采用后进先出的方法,使企业不能再人为的调节历史成本数据。其次,在会计报表这一方面,新的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范围,这样的变迁,同时增加了会计报表所称呈现出的信息更加具有真实信。规定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扩大到只要是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子公司。使企业不能为了掩盖整体业绩将不好的经营状况及缩小持股的比例等从合并范围中去除。长此以往,可以极大地维护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

债务重组准则作为一项特殊业务准则,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财政部于199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其次是2001年对其修订版;最后是于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现行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重大修改,其中关注和争议较多的一点就是规定债务重组的收益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与原准则非货币交易收益只能计人资本公积相比,现行会计准则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直接产生利润,这对公司当期利润产生重大影响。这对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部分豁免,将会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现行准则规定,符合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可以公允价值计价,将换出资产公公允价值与其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份联合研究计划课题报告通过分析2007 年上市公司中报后发现,债务重组和公允价值对上半年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影响最大,ST公司普遍采用了债务重组作为改善当期业绩的手段。

2006 年2月15日,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由公允价值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它给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公允价值是指在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基本原则债务所使用的金额。作为会计行业计量的新形式,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剂量已经得到广泛范围的认可。资产处置应该在符合公允价值的情况下进行,现行准则将原准则中不合理的要求做了修改,要求将总部资产结合相应的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才能进行资产的处置,从而就提高了会计准则对抑制盈余管理的功能。运用公允价值的识别方法尽可能去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手段,对市场价格的关注可以使得信息通常,也能够对公允的计量价值作一个充分的认识和评估。

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经验,能够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进行分析和考察,形成专业判断。所以分析者要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仔细研究。如果注会的报告中再三认为应收账款金额过大,可能就是会计师认为应收账款出现了问题,有可能很难收回,应该引起重视。另外,在前后任会计师之间会产生微妙的变动,这时就必须对两份审计都进行反复研究,并且对比后仔细的进行核查,比如前任出具的审计报告不是标准的,而后任是标准的,很有可能前任是没有与公司高层的审计达成一致而被更换,而后者明显做了一些退让,也就是所谓的博弈结果。

2、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政策不利的一面

新会计准则与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其出现时都会带来社会的变革,新会计准则在出台以来对企业政策产生了极大影响,它使企业财务数据和企业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首先是在存货的问题上,由于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的规定,为一些存货过多和存货周转率很低的企业带来了极大地损害,同时也会使具这样特点的企业在利润或其他方面出现非正常波动。其次,当新的准则开始实施的时候,一些隐藏的利润将无法体现出来,企业利润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企业合并报表利润上,新会计准则使母公司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子公司债务,同时也使隐藏债务显露出来,对企业合并报表的利润造成了大的影响。因此,新会计准则规定的新会计报表,虽然会提高报表信息的真实度,但是也会显现隐藏的债务,会对报表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中国的会计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它显示了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相适应的、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相适应的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运用了先进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先进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有利于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并且走出国门,使我国的企业经济也可以和国际经济相适应,在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并协调其发展。总的来说,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有合理规范的作用。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因此会计政策也不能墨守陈规,应该不断的根据新形式来进行改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实施和计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实践操作上出了很多问题。所以,新会计准则的推广期间,必须结合实际建立准则,提高会计政策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会计计量的可靠性,同时也要对会计人员也提出更高专业水平,严格执行操作监督制度。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一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企业各项经营运作更规范化,同时也促使我国的企业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是为大范围推广使用新会计准则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云;对新会计准则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5)

[2]刘斌;孙雪梅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工作;会计政策

新会计准则的框架主要是由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及二十一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构成。会计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假设,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等都是由一项基本准则来规范的。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则是为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事务提供了明确的处理原则和规范,以供经济事务的进行可以有法可循,有理可据。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

1、新会计准则包括的内容

新会计准则具体准则是依靠基本准则为基础来指定的,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又会根据事情的特殊性与一般性来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特殊性业务准则;一类是一般业务准则;还有一类是报告类准则。二十一项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不仅为整个新会计准则提供了一个补充说明,而且还具有规范新准则下的科目设置等作用。

2、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具有更加长远的眼光,落脚点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注重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偏重于企业资产的质量并揭示出企业今后的发展潜能或者是运营中所潜在的风险,避免了在面临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新会计准则也接轨了国际会计准则,与此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适合我国经济状况的条款进行了相适应的借鉴。并且还根据我国的国情,又引入了使资产交易更公允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消了以前使用的商誉直线法摊销,还限制了利润调节。在存货的问题上,新会计准则也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不许采用后进先出的做法,而是采用的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这也是新会计准则所具有的新特点。

二、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影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1、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政策有利的一面

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原则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对利润的操控力度,企业无漏洞可循再利用计提和特定手段进行利润的操控。新的会计准则在存货上,不再采用后进先出的方法,使企业不能再人为的调节历史成本数据。其次,在会计报表这一方面,新的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范围,这样的变迁,同时增加了会计报表所称呈现出的信息更加具有真实信。规定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扩大到只要是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子公司。使企业不能为了掩盖整体业绩将不好的经营状况及缩小持股的比例等从合并范围中去除。长此以往,可以极大地维护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

债务重组准则作为一项特殊业务准则,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财政部于199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其次是2001年对其修订版;最后是于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现行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重大修改,其中关注和争议较多的一点就是规定债务重组的收益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与原准则非货币交易收益只能计人资本公积相比,现行会计准则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直接产生利润,这对公司当期利润产生重大影响。这对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部分豁免,将会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现行准则规定,符合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可以公允价值计价,将换出资产公公允价值与其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份联合研究计划课题报告通过分析2007 年上市公司中报后发现,债务重组和公允价值对上半年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影响最大,st公司普遍采用了债务重组作为改善当期业绩的手段。

2006 年2月15日,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由公允价值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它给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公允价值是指在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基本原则债务所使用的金额。作为会计行业计量的新形式,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剂量已经得到广泛范围的认可。资产处置应该在符合公允价值的情况下进行,现行准则将原准则中不合理的要求做了修改,要求将总部资产结合相应的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才能进行资产的处置,从而就提高了会计准则对抑制盈余管理的功能。运用公允价值的识别方法尽可能去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手段,对市场价格的关注可以使得信息通常,也能够对公允的计量价值作一个充分的认识和评估。

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经验,能够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进行分析和考察,形成专业判断。所以分析者要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仔细研究。如果注会的报告中再三认为应收账款金额过大,可能就是会计师认为应收账款出现了问题,有可能很难收回,应该引起重视。另外,在前后任会计师之间会产生微妙的变动,这时就必须对两份审计都进行反复研究,并且对比后仔细的进行核查,比如前任出具的审计报告不是标准的,而后任是标准的,很有可能前任是没有与公司高层的审计达成一致而被更换,而后者明显做了一些退让,也就是所谓的博弈结果。

2、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政策不利的一面

新会计准则与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其出现时都会带来社会的变革,新会计准则在出台以来对企业政策产生了极大影响,它使企业财务数据和企业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首先是在存货的问题上,由于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的规定,为一些存货过多和存货周转率很低的企业带来了极大地损害,同时也会使具这样特点的企业在利润或其他方面出现非正常波动。其次,当新的准则开始实施的时候,一些隐藏的利润将无法体现出来,企业利润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企业合并报表利润上,新会计准则使母公司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子公司债务,同时也使隐藏债务显露出来,对企业合并报表的利润造成了大的影响。因此,新会计准则规定的新会计报表,虽然会提高报表信息的真实度,但是也会显现隐藏的债务,会对报表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中国的会计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它显示了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相适应的、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相适应的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运用了先进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先进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有利于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并且走出国门,使我国的企业经济也可以和国际经济相适应,在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并协调其发展。总的来说,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有合理规范的作用。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因此会计政策也不能墨守陈规,应该不断的根据新形式来进行改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实施和计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实践操作上出了很多问题。所以,新会计准则的推广期间,必须结合实际建立准则,提高会计政策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会计计量的可靠性,同时也要对会计人员也提出更高专业水平,严格执行操作监督制度。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一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企业各项经营运作更规范化,同时也促使我国的企业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是为大范围推广使用新会计准则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云;对新会计准则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5)